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為什麼要讀誦《無量壽經》?(推薦!淨宗弟子一定要好好看看!)


時間:2018/6/13 作者:笨小孩

節錄自老法師<<無量壽經>>講義

我常常勉勵同修,用什麼方法達到我們真正修學的目標?讀經。這是古老的方法。你念得愈多愈好。修行決定不能違背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與三學相違背的,決定不是佛法。你讀誦這部經,不但三學在其中,三慧、三資糧也在其中。不可思議!我們的身心都不清淨,用其他的方法要達到清淨,是非常困難的。用這個方法;一般在讀誦開始,如果一天能念三部,半年之後就見到效果。有許多同修,我教他這個方法。他去做,過了半年來跟我講,很有效果。如果念的部數多,效果就更殊勝。所以現在一天念七部、十部或更多的人很多。在本省、在國外、在大陸都有。如果他得不到好處,他怎麼肯學?

有許多同修告訴我,大概在五百遍到一千遍,是一個轉捩點。過了這一關之後,身心自在、信心清淨!讀誦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六度里的忍辱,可見讀誦正是修忍辱。忍之後才有精進。精進之後心定了,就是禪定。定了之後開慧。我們用這個方法,六度齊修。讀經的時候,放下萬緣,是布施。讀經的時候,不起惡念,是持戒。有耐心,一遍一遍的念下去,是忍辱。六度齊修。三學、六度、三慧、三資糧都在其中。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方法更殊勝?所以,煩惱重、業障深,運用這個方法,三個月到半年,你的那些煩惱、業障、習氣會非常明顯的減少。這就是效果,就是你修學功夫得力,你有收穫了。由此可知,我們心不清淨,有妄想的時候,心煩惱,展開經典讀誦。如果讀得很熟,能背誦了,不必展開經本。妄想一起來,讀經把妄念止住。念幾句,或者念幾章,念一遍,煩惱、妄想就沒有了,就念掉了。這是真修!所以經不是念給佛聽的,也不是念給菩薩聽的。讀經是為自己斷除業障、煩惱、習氣,恢復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覺。目的在此。

我跟同修們在前面說過,現在第一個步驟是做預備功夫。把經念熟,念到能背誦,一個字不會錯,這是預備功夫。功夫做成了,經能背得很熟了,然後起修依教奉行,才是真正修行。「修行」就是要對治惡行、煩惱、習氣。怎麼對治?每天念經。若一部經還沒念完,就打妄想,這一遍就不算,要從頭再念起。必須念到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部經念圓滿,一個妄念也沒有。這一部經念熟了,只需要半小時。半個鐘點裡沒有一個妄念,功夫是不是成就?給諸位說,只剛剛及格,沒什麼了不起。你想想看,人家念佛堂里念佛,一支香一個半小時,還會起五、六個妄念,三、五個妄念,那是功夫很好的。你半個小時不起妄念,算什麼!所以先求這個,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然後再增加,念二部,念三部。如果能連續念五部、六部、七部都沒有一個妄念,你的功夫是真正得力。說老實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穩穩噹噹,沒問題了。要這樣幹才行!心清淨到這樣程度,可以不要再讀經了,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由此可知,讀經的目標是恢復到心地的清淨。是要把妄想、煩惱、染著給念掉。目的是這個。

清淨心念佛,句句相應,那真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佛號不相應,是因為心不清淨,所以大家要認真努力去做。煩惱、染污、垢穢,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只要把這個控制住了,惡行就不會有了,才能真正達到『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往生的保證。《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清淨心。「一切」,大而言之,十方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心所顯現出來的。就法門來講,「一」就是持名念佛。念佛法門就包括了所有一切法門。我們在前面也講過,將來講到經文還要討論。你認識了,肯定了。如果自己求生西方,一句佛號,一本《無量壽經》就足夠了。年歲大的人,記憶力衰退了,《無量壽經》太長無法受持,就受持小本《阿彌陀經》也是一樣的。用小本《阿彌陀經》,像我剛才講的讀誦方法,把煩惱、習氣、妄想、執著念掉。這是中年以上記憶衰退,採取小本《彌陀經》。年輕人要用大本。大本效果大,力量大,讀誦的時間長。長時間不打妄想難;短時間容易。《彌陀經》背一遍,幾分鐘不打妄想還容易。《無量壽經》背一遍至少要半個小時,不打妄想很難。調眾生就是幫助眾生斷煩惱。我們淨宗所用的方法是讀經。

讀經的目的在「調伏身心」,不是在求解。讀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戒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經的時候,心裡一個妄念都不生,諸惡就不作了。不但身不作惡,口不作惡,心裡也沒有壞念頭,心也不作惡。身、口、意三業都不作惡,「諸惡莫作」就圓修了。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更善的。所以讀經即是「眾善奉行」。戒律具足了。

念經時,一心專注讀經,絕不去想經的意思。一心讀誦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沒念顛倒,這就是「慧」。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讀經,每天讀一個小時,就修一個小時的戒、定、慧;讀兩個小時,就修兩個小時的戒、定、慧。「戒、定、慧」同時圓修。所以,讀經決定不能求解。一面讀,一面想經文是什麼意思,那就是世間的讀書,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你若一面念,一面想,就是打妄想。結果,戒沒有了,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老實去讀,千萬不要去想意思。當你讀時,忽然有意思現前了,不是想來的,那沒有關係,這是相應,有悟處。雖然有悟處,也不要理它,還是老實念下去。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意思很好,趕緊寫下來,那又打妄想,又錯了。根本不去理會,就是老老實實一直念。

當然經文愈長愈好。好在那裡?修「戒、定、慧」的時間長。但是現代人生活非常忙碌。經典太長了,找不到這麼多時間。經典太短,像《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念的時間太短了,不管用,熏修的力量太薄弱。一天只修幾分鐘的戒、定、慧,很不容易成就。所以,我們選擇《無量壽經》,這部經典長短很適中。要是念得很熟,從頭到尾念一遍,只要半個小時。千萬不要以為半個小時不長。每天認真修半個小時的戒、定、慧,離念離相不打妄想,就很受用。對於工作繁忙的人來說,非常適當。如果你退休了,不需要再去工作,則修行時間愈長愈好。這部經每天可以念十遍,甚至於念十幾遍。念三年五載,人心就定了;定了以後就會開悟。《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開悟。到開悟的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一切都通達,一切都明了。

這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教我們一條修行的道路。從讀誦下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下手的方法很多,譬如禪宗從「參究」下手,或者參話頭,或者觀心。教下多半用「讀誦」。淨宗除「讀誦」之外,也有不讀經的,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行。密宗用「持咒」。可見得方法雖然很多,目標是相同的。都是把妄想、執著舍掉,恢復到心地清淨,這就是「調眾生」。從今而後,起心動念決定不造惡。我常常提醒同修們,起心動念就是「念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為什麼勸你把本經念熟?念熟了,可以常常想。念不熟,想不起來,想的都是胡思亂想。自己編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是不行的。所以,經要念得愈熟愈好,幫助你憶念,排除一切妄想、執著,真正使你達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常常勸同修們,我們學佛要依據經典。中、下根性的人離開經論,什麼都談不上,一定要依靠經論。

得到經論,怎麼入門?第一是熟讀。先念熟,念到很熟很熟,念的遍數愈多愈好。這是下手入門之處,先把心定下來,妄想雜念少,心就定了。這是用念經的方法修持,一是熟、一是心清淨。心清淨之後就開智慧,然後進入第二步。第二是求解,就是對經典要深入研究。開頭不要研究,因為你研究得到的,都是胡思亂想,你把經里的意義想錯了,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是邪知邪見。所以,先修定,定之後開智慧;智慧現前再求解,解要圓。因為圓解就沒有障礙。

我們依這一部經典,跟其他經典還發生障礙,隔隔不入,此是見解不圓,才有這些怪現象。真正有堅定清淨的信心,聽了之後確實永遠不退,今生這句佛號一天到晚不間斷。尤其是經念熟了,不必看經本,行住坐臥心裡都在默念,在背誦。不是默念經文,就是稱揚名號,這就是憶佛念佛,心開意解,即證不退位。有工作的時候就把功夫放下,專心辦事;事情辦完,佛號立刻提起,不礙事,決定沒有妄想雜念。所以,「不退位」是現前可以證得的。一切法門,我執不破,決定不能出三界。法執不斷,決定不能見性。念佛法門方便,不須斷妄想執著,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用什麼方法控制?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在名號上,二六時中,不是誦經就是稱名。口頭上不念沒有關係,心裡憶念決定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妄想、執著就起現行。這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也很難。難,還是要做;不做就不能出三界。我們要警覺,難行還是要行。怎麼行法?只要努力去行,生煩惱,不要害怕。一面念佛,一面有妄想、煩惱,不要緊,只要努力用功。佛號愈念愈多,經愈念愈多,妄想就能伏住。心裡常常想著經訓,想佛的名號,就不會再想別的。在生活中,要認真鍛鍊。練到妄想、雜念不起作用,即是「功夫成片」。有這種能力就決定往生。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大概中、上品的功夫成片,就有能力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怎樣走,就可以怎樣走,隨心所欲。想坐著走就坐著走;想站著走就站著走,隨心所欲。中、上等的功夫成片就可以。由此可知,不須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熟,無須再說。

一個人能自在往生,還會生病嗎?生病就是自己對於生理不能控制,主宰不了,要不然誰願意生病。一個人對於自己身體能主宰,不想生病就不生病;想生個病,可以生幾天病。這很自在,是什麼力量控制生理?心性的能力。馬鳴菩薩教我們,讀經、聽經要「離言說相」,不要著相;「離名字相」,「名」指佛教中的術語,不要執著這些;「離心緣相」,不要看著經文打妄想,不可望文生義。這樣讀經、聽經,才能消歸自性,就有受用了。你在這裡聽經,你不執著音聲,不分別名相,也不打妄想,你在此地一個半小時,即是在修念佛三昧,你真的是「安住神通」,如如不動。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修慧。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是修定。你這一個半鐘點是真正在做功夫。佛菩薩是這樣教我們的,可是我們怎麼做?聽講經是一面聽,隨著言語打妄想;看經是隨著文字打妄想。總是在那裡打妄想,所以經里的真實義是一句也沒有體會到。「願解如來真實義」,是談何容易!想的時候把佛的意思都想歪曲了,還自以為是。這怎麼得了!

這一段經文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是怎麼修學的。我們要明了,要儘量去學習。把握住他們修學的原理原則,我們現在就來學,就開始,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非常適應,進步就快速。

淨空法師弘法三十年心得

學佛入門---淨空法師主講(請大家看看)

昔人學佛,首需五年學戒,此是佛陀教育新生訓練,遵守老師教誨,福慧雙修。修福即是為常住作務、護持道場,修忍、修定;修慧即是依止明師,依教奉行,不得違失。

親近善師,必要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才能出離畢業,開始參訪遊學,增廣見聞,成就圓智。當然,比起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明心見性後,才離開老師的能力,是相差很遠。不過,能夠有一點辨認佛法正邪的能力,已經是相當難得。因為有此學習基礎,才可以涉及各種經論,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根境相接,不致迷惑顛倒。如果沒有忍、定、慧的基礎,即從廣學多聞入,其結果正如清涼大師所說:「增長邪見」。須知佛法的修學,不同世法,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求世間的學術是可以廣學多聞,增長知識;修行人則是求日日減少煩惱習氣,遠離妄想執著,培養清淨心。清淨心起用,即是四智菩提。否則,像現前世間有些人,學佛就像學世法一樣,所求只是增長佛學常識,無益於三學。佛法修學的目的是三學:「戒、定、慧」,但是真正的目標,是在「智慧」,智慧就要從甚深的禪定中求得,可是禪定又要從戒律上栽培。所以,戒是手段,定是樞紐,慧是目標。有了智慧,一切生死,六道輪迴等問題,都能夠解決,可見修定的重要。修定就是老子說的「為道日損」,把我們的妄想、執著、知見捨棄掉。如同般若經說的「般若無知」,心經所講的「無智亦無得」,自心恢復本淨,真智自然現前。我們今天「有知」、「有得」並不是究竟法,真正的究竟法是「無知亦無得」。

基於此,古人修學不論在家出家,都應遵守五年的基礎教育。教下基礎教育,多由讀誦大乘入門。讀經、背誦經典就是修慧。像沙彌律儀就著重福慧雙修,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自己生活行為守則,實踐力行的規範。除道場作務之外,就是讀誦主修經論。如華嚴宗,就必須要讀誦華嚴經;天台宗,讀誦三大部,如果五年還不能背誦,就不能算有成就。背誦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學圓修圓證,因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無知」、「無智亦無得」。

背誦經典何以是三學圓修呢?當知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大乘戒。我們讀經時,心裡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陀從真如自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讀誦正是「眾善奉行」。又念誦時要專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這就是修定。念經時自始至終念得清楚分明,沒有念錯、念漏或顛倒,這就是修慧。所以說讀誦經典,即是戒定慧三學同時圓修。然讀誦時不必求解,思惟經義。因為一落入意識——分別、執著、妄想——戒定慧三學全被破壞,就跟一般人念世間書是沒有兩樣。要知道,「經典」是沒有意義的,沒有講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義、有講法,就是死句。經典在套用時,必然是活活潑潑,依之生起無量智慧,所以讀誦時,是用它來修清淨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學的,無需急急求解其義也。若是真的開悟以後,再看看各家註解,會發現每個時代地區適用之無量義,自有體悟處,這就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的真實義。「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無知」是「實智」,「無所不知」是「權智」,也就是在套用時無所不知。悟入之後,經典展開,可依聽眾的程度,深淺長短的講,沒有不自在的。這就是依釋迦牟尼佛的言教,引發自性的智慧,而不是解釋經典的字句名相,這樣自己他人才能真正受益。如果說,沒有經過這種基礎——根本智——的訓練,拿到佛經,充其量也不過是世間書。所講解的縱然依照古大德的註解,也是講到皮毛,因為古德的心得體會不到,佛的真實義,又怎麼會曉得呢?由此可知,基本訓練實在太重要了。

有一些同修聽到要背誦經典,都很害怕。可是不用這個方法,我們的根本智、戒定慧又到那裡學呢?華嚴經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讀經是圓修,戒定慧一次完成,這是圓融的修法。在生活方面是有次第,戒定慧依序的完成,這是行布的修法。但是不管用何種法門,用什麼經典,所謂「法門平等,無二無別」,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求戒定慧、求解脫,求明心見性。而讀經既然是圓修的方法,所以經典的選擇,份量要適中。例如「心經」一遍才三分鐘,時間太短,就達不到效果。古人多半採取「法華經」、「楞嚴經」,念一遍大約五、六個小時,以此攝心,效果就很大,積以歲月,功夫(心身清淨是工夫)當然不可思議。但我們生在工業社會時代,不論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忙碌,要選擇大部經典來讀誦實在有很多困難。若能每天讀經兩小時,放下妄想來修「戒定慧」,已是很難得了,所以選擇經典是入門第一課題。確定了經典,每天至少從頭到尾要念一遍,一直念五年,其它的經論暫時放下,「心」才能真正的定下來。五年以後,再看一切經論,自然能明了,因為定能開慧,這就是佛法的基本教育。我們今天沒有受過這種訓練,心裡永遠是亂糟糟的,看一切經論都很茫然,即使努力勇猛精進,一生仍然不能成就。

若發心專修淨土,後學恭敬介紹讀誦「大乘無量壽經」。夏蓮居大士會集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梅光羲(李炳南老居士之師)稱之為無量壽經九本中最善之版本,又說:「欲宏佛法於今日,必須提倡淨土;欲弘淨宗,必先弘此經。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蓋統攝二諦,未有明備簡要若此者也。」以其份量適中,不長也不短,大概念一遍要一個半小時,念熟了只要四十分鐘。在海外深盼僑胞子弟能讀誦此經,因有(一)不忘國語,(二)不忘中文,(三)熟悉文言文,(四)通達佛法等四大殊勝利益。念經就是念佛,經中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阿彌陀佛殊勝功德,說得很清楚。楞嚴經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讀經就是憶佛,心裡不起念頭則已,起念都是西方極樂境界,這就是相應,就是一念,就是一心。從前善導大師,教我們念佛三個要訣:「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心專想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若是專修,一百個人修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往生,萬修萬人去,沒有會遺漏的。相反的,若是雜修,也就是念佛以外又參禪、又學教,又持咒、又拜懺,又做法會;心不能專注,大師說這種修法,一萬人中難得有二、三人往生。我們曉得,在傳記中說,善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跟我們說的,不容許絲毫懷疑。而且,無量壽經所提示的修學宗旨,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跟善導大師所提倡的專修,正好不謀而合。

佛法的修學,不管任何宗派,一定要具足理論、方法、境界三個條件。如此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我們就以本宗(淨土宗)來說明。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提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經訓,可見專修的重要。至於「專」,前面說過,就是身口意全部攝在阿彌陀佛的境界上。而發菩提心呢?蕅益大師在要解中告訴我們說:「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樣的說法,古來的祖師大德從來沒說過,而蕅益大師卻一語道破。「要解」,印光大師曾讚嘆說:「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來,為彌陀經重作註解,亦不能高出其上。」真是讚嘆到極處,由此可知,要解的每一句話都值得留意。再仔細的觀察,蕅益大師說的到底有沒有過分呢?我們翻閱大乘經典來研究,就會發現他說的非常真確,因為「無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求生西方淨土,就是「一生成佛」,也是名符其實的「即身成佛」。可以說,西方淨土所成的是圓教「無上正等正覺」。可見蕅益大師的話恰當好處,一絲毫都沒有疑惑。現在方向、目標都明白清楚了,這個法門究竟在佛法中是什麼地位?若能閱讀所有大乘經典,一定會發現,佛說一尊佛的教化區,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有人說是銀河系,有人說比這還要大,但是不論如何說,都是很廣大的區域。可是阿彌陀佛的教化區,不只是極樂世界,而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阿彌陀經,沒有一尊佛不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種事實必須清楚,就會感覺到阿彌陀佛,就像諸佛世界裡面的一所佛教大學的校長;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阿彌陀佛派到各地招生的負責人,勸導十方眾生同生極樂世界,一生圓成佛道的使者。所以,阿彌陀佛實在太偉大了,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一切諸佛剎土。並且,西方世界是很容易去的,不像其它諸佛世界的條件很苛刻,想去也未必去得了。這樣一想,有誰不想求生西方呢?

諸位善友,我們十分慶幸,得遇此第一無上法門,誓願見佛往生,發心專修專弘。深體彭二林之言:「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然則遇此經者,可不寶諸。」今日緣熟,敬以此法虔誠供養與會四眾,普願同修同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證圓滿無上菩提!

淨空法師講經菁華錄:

關於『讀經』的開示

讀經是真正的修行,是真供養。

阿彌陀佛無處不在。經就是佛,佛沒有離開經。依經典的理論、方法做,就是皈依、親近、學習阿彌陀佛。

讀經也是念佛,讀經是念自性佛,一切諸佛的本體就是自性佛。

讀經念佛就是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清淨平等覺是本有,不是外來的,是真心本性。

修淨土怎樣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經上,安在一個佛名號上。淨土五經你喜歡哪一部,專持這一部。五經都持,心就散亂了,力量不能集中。五經偶爾讀一讀可以。心安住在一部經、一個名號,永遠不變了,永遠不動了,心當然就定了。

我們善根福德都不足,要培植,天天親近佛菩薩,唯一的親近方法是讀經,明理,依教奉行。

菩薩讀經絕對沒想經里的意思。讀經時一個念頭不起,無知。起作用時,展現你無比的智慧,這叫無所不知。

讀經是修定。讀經有兩種讀法,兩種目的。

第一種,求根本智,那種讀法,恭恭敬敬,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錯,字字分明,不去求解,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懷疑,這種讀法就是修定、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我們修無知。讀經想想這句什麼意思,那一段怎麼解釋,就壞了,讀經的目的破壞掉了。讀經是修定,讀一小時,修一小時定,修定的方法很多,淨宗是用讀經、念佛,密宗持咒,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是修定。

第二種方法,隨文入觀,已經得到根本智、得到定,才有這種能力,把經里佛所講的理論、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體。那是高境界,心跟經融成一片,是真功夫。

信心不具足,還有懷疑,遇到境界還會動心,就要聽經、讀經。

讀經的目的是在學道,應該怎樣學?一部經,從一部經下手。如果沒有得定,沒開悟,絕對不看第二部經。自古以來祖祖相傳,歷代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用這個方法。凡是失敗的人都是自作聰明,不肯遵守老祖宗的舊規矩。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門深入是修定,長時熏修是從定里開慧。他喜歡的東西太多了,一樣也放不下,他不是真修,真修的人不但世間一切放下,佛法也放下。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成就戒定慧、成就清淨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再求解,那個解是正解,不會曲解、錯解。沒有根本智,心不清淨,看經不理解,聽講意思也錯會了。關鍵是在用心。要如法的修學,要修真實的清淨心,清淨心起用就是智慧。

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讀多少部經,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經上講的完全不相應,一天讀兩百遍也枉然。

讀經真正的作用,是用它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決定不是念這個經佛菩薩喜歡,念給他聽。今天造惡業,回去念幾遍經,佛菩薩就原諒你、消你的罪業了,那是自欺欺人。

把你平常心裡思想憶念的,統統換成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具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經,讀經就是思想憶念依正莊嚴,讀就是憶念,憶念就是讀誦。不要一面念著經一面去想。我們用讀誦持名的方法,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通通打掉。初學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一定要從讀誦下手,讀誦不但能修定,同時能開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了,不能打妄想,就一直讀。你想,這個念頭很粗,不易成就三昧,我讀,讀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去想它,這個覺觀慢慢就細,容易成就念佛三昧。容易達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亂。

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是戒學,依規矩去念,規矩就是持戒;以真誠心、恭敬心讀,一個妄念沒有。跟念佛一樣,不能夾雜妄想,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顛倒,就是修慧。念經最忌諱的是夾雜,念了,想這一句什麼意思,就完了,戒、定、慧三學全部破壞掉了,最怕的是打妄想,有念經文,意思自己出來了,不要理會,不管它,繼續念下去。千萬不要怕忘掉,趕快記下來。為什麼?這一次有一點悟處,念第二、第三遍,遍遍有悟處,不用記它。念經聲音大小、速度快慢,隨自己歡喜就好,一定要念到心平氣和、全身舒暢,就得受用。默念、出聲都可以,最好出聲,出聲的功德比不出聲大很多,念給別人、無形眾生聽。出聲,要讀得字字分明,音聲悅耳。讓人聽了生歡喜心,聽後會覺悟。默念,自己、鬼神得受用。我們身心微細的震動,一般人不能發現,鬼神行,默念他都能聽見。讀誦不能圖快、圖遍數多。有的同修讀得很快,一部《無量壽經》半小時念完,讀的模糊不清,這樣讀,只利己,不利他。讀誦時要有利益眾生的心。讀時不能草率,一定要誠心誠意、恭恭敬敬、一心專注。

讀經一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部經要一次讀完,分幾段讀效果就低,就差很多很多。讀經時絕對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擾。在家讀經最好把電話拔掉,用清淨心讀才能收到效果。讀經如果常常有干擾,常常間斷,這種讀經是幫助你熟悉,是練習階段,沒什麼大作用。

馬鳴菩薩教我們讀經、聞法要離言說、文字、名字、心緣相。

法界就是一念心性,自性、真性、佛性、法性、法界都是一個意思。佛意叫我們不要執著。唯有離名字、言說、心緣相,才能體會大道。一落在名、言裡,心裡有念頭在思惟分別執著,事實真相永遠跟你隔絕。

讀經,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集小悟成大悟,集大悟成大徹大悟。心浮氣躁,要趕時間趕功課,那沒用處,心要恭敬,會有悟處。

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佛要說法,他就有思想了,佛沒有思想。所以佛經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你用思想去研究,變成你的胡思亂想。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離開思想,沒有思想,你就能夠體會到佛的意思。這是真實、圓滿的智慧。讀經絕對不能思惟經中的意趣。用思考來學佛,永遠不會成就。

研究用心意識,佛法講參究,參究不用心意識,用的是真心,會開悟。用心意識叫研究,用的是妄心,不會開悟。把佛法當做世間一門學問來研究,經典變成世法了,不是修道,修道是講悟入境界。

每天讀誦,聽阿彌陀佛教誨,如同在阿彌陀佛身邊,現前的一切時、一切處,決定得阿彌陀佛護念。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真彌陀弟子,天天要受阿彌陀佛灌頂,每天讀經,念一遍,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念兩遍受兩次灌頂,一天念三遍,就得諸佛如來三次灌頂,你的福報還有誰能比得了?《無量壽經》太長,沒關係,念《阿彌陀經》也一樣,念一遍,諸佛如來給你灌一次頂,念十遍,每天佛給你灌十次頂,你還能不開悟嗎?

為什麼教先念經,不教先念佛?念經,收心。心裡妄想太多,一句佛號不得力,讀經目的在收心、斷惑。經典讀多了,慢慢開悟了,疑惑就斷了。斷疑生信,你信願才會懇切,信願才有力量,讀經就是把妄念讀掉,疑惑讀掉,一切分別執著讀掉,然後就緊緊抓住一句佛號,那就成功了。

用讀經的方法先把染污洗掉。讀經比念佛有效,因為念佛只有一句佛號,佛號念久了,念到滑口了,有口無心了,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照打妄想,感到佛號沒有力量,壓不住妄想。讀經,一打妄想經就念錯了,不是漏了字,就是看錯了行,所以你一定把精神集中在經本上,用這種方法離開妄想、分別,容易攝心。我勸大家一天至少將《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念滿三年,古人入佛門不是從聽講解入門,從讀誦,時間限制五年,五年讀誦,縱然不能背誦,都很熟了,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現在人沒耐心,所以我把五年減成三年。再減少一點不行了。念三年,滿三千遍,念熟了,可以背誦。常背經文,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間,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在經上是不是這樣教的,起念、說話、做事,有沒有違背佛的教誨,三千遍念下來,妄念少了,煩惱少了,功夫得力了。再用持名的方法,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要再念經了,專念名號,他心定了,那個名號會有很大的作用。

重要的是要專要精,其他一切經論法門統統放下,這三年功力完全用在《無量壽經》上,不僅是口念,一定要把經里的教訓時時刻刻記住,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才叫讀誦。每天念,愈念得多,體會愈深、愈廣,你才發現經的義理無有窮盡,用這個經來啟蒙,來奠定三資糧的真實基礎。

為什麼要提倡《無量壽經》?過去提倡《阿彌陀經》,民國以前,人很老實,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實實念佛,《彌陀經》足夠了。現在人不老實,天天胡思亂想,《彌陀經》經意很深,他要不了解一點道理,怎麼能接受?《無量壽經》講的圓滿,事理、因果面面都說到了,分量不多,現代人容易接受,最契合現在眾生的根機。這部經不看註解,也能懂,依經典教訓,你真做,能信、能願、能行,你解得深淺都得利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無量壽經》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一切經典的精華,念這部經就是念一切大乘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不講這部經的。念這部經,就是把一切諸佛所講的經統統都念到了。

依《無量壽經》修學,「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自己幾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就轉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經」所在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念一部《無量壽經》,沒一個妄想,必定跟三世一切諸佛感應道交。讀經一定要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應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應的。每天一定要念一部《無量壽經》。佛光在哪裡?《無量壽經》經本就是。這個經是星星之火,字字句句充滿了無量無邊的智慧。

《無量壽經》是經中之王,要死心塌地、一門深入。「一經通,一切經通」,學到通,通到自性。任何一部經都是釋迦佛從自性般若里流出來的,所以每部經都通自性。堅持在一部經上成就戒定慧,才通一切法。好比鑿井,在一個地方一直打下去,打得愈深,水源就愈豐富。

每天念一部經,三、五個月心得到清淨,若同時看很多,三、五年得不到清淨心,沒用處。秘訣就是「專精」。學的經太多,縱然很如法,沒有定力,定得不到,慧就不能現前。

《無量壽經》每天讀誦,不定什麼時候無量壽三昧現前,在這裡成就戒定慧三學。得三昧後,肯定開智慧,經里的意思,正確的理解,不用研究。

大乘經滅罪功德非常之大,只念經題就能滅千劫極重惡業。何況讀全部經文!《無量壽經》上經題有阿彌陀佛名號在,這裡頭無量壽是阿彌陀佛,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這個經題念一遍,就念了兩聲阿彌陀佛。這個經,經首的題目,滅罪功德不可思議。現代人,現代社會,受持這部經的效果,非常快速,非常有效。

對極樂世界了解不透徹,唯一的辦法多讀經,多聽講,聽一遍不行,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可以不聽了,專心念佛了。聽經是幫助你了解事實真相,明白後對佛法世法再也不懷疑了。你心如止水,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一念不生,這時可以不聽經了,完全回歸到自性。

聽經能提升善根福德。聽經開智慧,聽經是禮讚諸佛如來,是廣度眾生,是真實供養三寶。天天聽經,增長信心,增長願心。每天聽《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就是跟阿彌陀佛直接溝通,直接接觸。

聽經可不能想,不想用清淨心聽,一想就把悟門堵塞了。佛法修學要用直覺,決定不能落在思惟想像裡頭。一想就變成死東西了。聽經如是,聽懂了你就悟,悟就覺悟了,聽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糟糕,愈想意思全都想錯了。不斷重複聽可以,不斷的接觸,希望在長時間薰習。聽經不寫筆記,寫筆記分心,又在搞妄想執著了。

心清淨容易開悟,心不清淨,聽一輩子都不能開悟。一分清淨有一分悟處,十分清淨有十分悟處。所以學佛第一個階段,一定要修清淨心。第二階段,求悟處。第三階段,就是證果,得道了。那要真功夫,這功夫就是一句佛號,專持這一句佛號。前面讀經、聽經,都是做基礎功夫,然後這句佛號才得力。我們今天念佛不得力,原因是基礎沒有奠定。

單靠念佛,靠修定,就好比需要十年才能明心見性。如果能聽經、研教,可能三、五年就開悟了。因為念佛,貪瞋痴慢用佛號壓了,壓到飽和點壓不住就爆發了。聽經聞法這個智慧是什麼?是你一面用定壓,一面用智慧化解,把它化掉了,就沒有了。

讀誦無量壽經的利益

一九九0年台北傳心居士主講

各位大德:阿彌陀佛!

很難得,今天有這個殊勝的因緣,向大家報告我讀誦《無量壽經》的心得。恩師常告訴我們,佛教是「師道」。佛與我們之間,就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印光大師也常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們知道,學佛想獲得佛法真實的利益,一定要作個恭恭敬敬的好學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

我們斷煩惱的方法是什麼?首先要將這部《無量壽經》熟讀三千遍,而且是不間斷、不夾雜。等經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後是實行。讀經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清淨心、根本智。因為唯有用讀經的方法,才能快速的將妄想、習氣很快的洗乾淨。

我的一生也因此經而改變命運。今日以我的修學是不足以來負起續佛慧命之職,但以一個學佛者所得之真實利益,「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思及此,以我個人改變命運的事實來供養一切眾生,真是願力不可思議。梅老居士於序文中寫道:欲弘淨宗,必須先弘大經,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理不明要弘淨土即難矣,故大經適時出現。誠如彭二林居士所言,能遇到此經,實是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一個事實,的確值得我們大家深深的思考。

為什麼說這部《無量壽經》是第一經、第一殊勝?因為末法時期的眾生,根器已經很弱,好比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你用一般藥物,已經不能治療他的病。而且就算是有真正的好藥,藥效太慢,也同樣來不及救他的命。一定要用又快又好的特效藥,才能救這個病人。在本經第四十五品以及《法滅盡經》中,佛陀都很明白的告訴我們,當一切經典都滅盡時,只有這一部《無量壽經》獨留百年。可見得這本大經,如果不是我們末法眾生唯一的﹁特效藥﹂,世尊與十方三世諸佛又何必威神加持,獨留此經百年?

這部經的殊勝,就在於它的感應非常快速。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半年就有效驗。什麼效驗?就是心很清淨,妄想執著淡了很多,待人處事變得很有智慧,處處順心,處處如意。誠如經上所言「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手中常出無盡之寶」,這就是讀經的好處。讀誦這部《無量壽經》。天都必須有定課,由少而多,並且合計總遍數,一天都不能停,老老實實做三個月。在此,我可以先肯定的告訴各位,結果一定是法喜充滿、欲罷不能。

剛開始讀誦,前五百遍是最困難的。這是因為自己業障很重,必須有很大的耐力,去衝破難關。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因為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時,心裡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陀從真如自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讀經正是「眾善奉行」。讀誦時專心,這是修「定」。念經時,自始至終念得清楚分明,沒有念錯、念漏、或顛倒,這就是修「慧」。它的秘訣在於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不管再苦,每天的定課都不能間斷。真肯老實,依教奉行,超過了一千遍以後,境界就非常殊勝。真正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依報、正報都會隨著轉變,事事順心,身心健康、快樂。只要你真肯用功,用一年的時間,就會覺得自己心地清淨很多,妄想很明顯的少了很多,而且更有智慧。

像我本來是一位家庭主婦,剛開始讀誦時,家庭事情還是很多,因為這是我的依報,沒有福報。第一年,我一天定三部不間斷。一年下來就讀一千多部,心定了身體也開始轉好,感冒少。以前一身都是病,最近漸漸覺得身體並無不適,家庭工作也比以前輕鬆,經濟情況也好轉很多,事業也很順利。當時我並無所求,只是老實依教奉行,自己並不覺得這是感應。第二年,一天能讀五部。我一方面也讀熟了,讀起來也快,很快就讀了三千部。那時感覺更殊勝,身體輕,睡眠少,連感冒也沒有。福報愈來愈大,心想事成,時間愈來愈多,妄念愈來愈少。第三年,睡眠更少,早上三點就起來。以前是睡到十點,精神還提不起來。一坐下來連續讀五部,欲罷不能,心地清涼,天天輕鬆愉快。有一天讀到下午一點就讀了十一部,心清淨、法喜充滿。第二天開始就一天讀十二部,真是無比快樂、自在。

一直到四千五百部時,動一次大手術,不可思議的順利,真是重罪輕報。因為從小殺業重,身體不好,貪口腹。以前是連打瞌睡也作惡夢。現在夢少了,精神好。天睡很少,吃得少,天天讀經、念佛、拜佛、聽經,日子過得非常快樂、自在。正報、依報皆有大轉變。心定了,只要不間斷讀過了三千遍,要您停止讀誦,您一定不肯。在《大集經》裡佛陀開示,佛法留在世間共有三個階段,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三個時期眾生的根器是愈來愈鈍,業障愈來愈重。所以,世尊要對治這三個時期眾生不同的病,也要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對症下藥」。

在正法時期,民風非常淳樸,人心厚道,只要大家認真持戒,就能成就。像法時期,人心已經漸漸受污染,妄想也比較多,必須用「定」的方法,眾生才能成就,所以像法時期禪風很盛。翻開我們中國歷史,唐朝正處於像法時期,所以唐朝的禪風很盛。但是到了現在,也就是「末法時期」,我們大家可以仔細反省,現在我們不能如法「持戒」,因此無法使我們得到心地真正的清淨。就連﹁習定﹂也不容易得定,我們也沒辦法真正對治煩惱。為什麼呢?我們自己想想,雖然盤腿坐在ê里,那是形式。因為我們可以自己檢討,我們腦子裡還是妄念紛飛,分別執著很堅固。習定,的確我們也做不到。持戒、習定都得不到功夫。沒有戒、定,就不能開智慧,我們最後只有從「淨」門下手。「淨門」要怎麼修?今天師父教我們讀三千遍的《無量壽經》。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就是先幫我們啟發「根本智」。

什麼是根本智?就是清淨心。修清淨心,將我們的知見習氣毛病都捨棄,斷淨了,根本智才能現前。這時候,就是佛陀常常在經上講的「般若無知,起作用則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就是真實智慧。開智慧就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有智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待人處事無一不恰當圓融,這才得真正的解脫自在。

現在我們才知道讀三千遍的無量壽經,有多麼重要。一門深入,將心長期安住在一部經上,才能得定;心定則生智慧。

現在人學佛,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覺得唯讀一部經,什麼也不懂,這樣怎麼能成就?其實五年學戒先唯讀一部經,是培養「根本智」。學佛一定要依照四弘誓願的次第。先要發願,發了大願,必定要從「斷煩惱」下手,而後才能修學無量法門。培養根本智就是斷煩惱。有了根本智,「後得智」就能很快得到。有了一部經的基礎,再去博覽群經,真是事半功倍,左右逢源。這是古人常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也是華嚴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讀到後來,我們才明白廣博與專精是一不是二。專精乃是修學之妙徑,快速、穩當,容易有成果。

我們能在末法已經一千年的今天,遇到這部《無量壽經》,實在不能再錯過。一定要在我們此生,努力的將經訓徹底的做到,不要再空過這一生。而且時間很短,只有三年。我們能在三年中,老實的念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會真正體會到讀經的利益。因為這部經真正是末法眾生最好的一帖藥,在一切經滅盡後,這部經還能「獨留百年」。我們讀到後來,真正會有很深刻的體會與境界,離苦得樂,百病不生。今天,我懇切的希望,將此殊勝利益,與諸位大德分享。到目前為止,我知道讀誦此經從未間斷,已有一萬多遍的人很多。確實嘗到三種真實利益,就是真實之際、真實之慧、及真實利益。而三種真實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都含攝其中。以前佛號不能持久,而今佛號念念生歡喜心,相續不斷。為報佛恩、報師恩,更當「勤修無懈倦,努力勤精進」。

下面我要再介紹本經內容。這部經有四十八品。它與《華嚴》一樣,具足十玄門。前三品是序分;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共三十九品)是正宗分;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是流通分,具足大經的風範。

正宗分可以再分為三大段落:前段很詳細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中段是介紹往生的條件;末段講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現象。我們可以說這本經是佛陀講經弘法四十九年,真實想講的一部經。因為本經具足了淨宗行門的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它是從般若智慧,大慈大悲的性德所流露出來的,只要我們認真讀誦,五大科目都圓滿具足。怎麼說是圓滿具足?我們想往生,三福是正因,在本經二十四品、二十五品都有詳細介紹。六和敬的第一條「見和同解」,是六和敬最重要的基礎。只要我們認真讀誦此經,大家有很高的共識,這就能達到見和同解,建立真正六和敬僧團。

近幾年來我們天天認真的讀誦,就是完全用這部《無量壽經》作為修學根本。第一階段把經文熟透;第二階段徹底了解經義;第三階段就按照經文中佛教導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老實在生活中一一做到。所謂修行乃是改掉自己的毛病、習氣。把經文教訓套用在生活上,能圓滿的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是學佛真正的目的。希望由我們自己開始真正做到,將來改變社會風氣,進而來救今天的世界。

只要我們真正受持讀誦本經,不僅自己往生有把握,對家庭美滿、社會安樂、國家富強,乃至世界的和平、整個人類的幸福,都有極大的幫助。本經從第四品「法藏因地」開始,介紹極樂世界的緣起,敘述法藏比丘如何發願,如何修行。我們讀這部經,最重要的是信、願、解、行要同佛。我們天讀這部經,在日常生活中對照自己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是不是與經典符合。如果違背了經典的教訓,就要把它修正,這就是修行真正的意義─改正自己錯誤的身口意行為。我們要效法法藏比丘在因地的修行,也就是極樂世界的成因,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相應。

法藏比丘是如何的積功累德?第五品「至心精進」中,他自己親眼看到了宇宙間一切的國土,他慢慢的思惟,將十方國土的優點全部採納,缺點全部捨棄,作為建立極樂世界的藍圖─也就是彌陀的四十八願。發願之後,他再依照四十八願去修行,願願都圓滿成就,成立了極樂世界。到今天,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而且天天都在講經說法。他希望我們趕快到那裡修學。由此可知,阿彌陀佛憑什麼建立極樂世界?他憑的是「願力」。凡夫為什麼在六道輪迴?因為有「業力」。《華嚴經》上講,業力是盡虛空ǚń紓唯有願力才能轉業力。我們凡夫想憑自己出三界成佛道,的確是非常困難。但只要肯發真心切願想往生極樂世界,成佛道是這一生絕對可以實現的。

正宗分前段是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經文中我們可以看西方極樂世界,正是我們個人所追求最圓滿、最幸福的生活。憑一句佛號,阿彌陀佛(西方教主)以自己所修行之成果,來供養宇宙一切眾生,環境之殊勝,如同三十一品中佛告訴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而我們在五濁惡世修行,有兩個最大的困難:第一、很容易退轉;第二、修學過程中,找不到好的同參道友互相提攜。然而只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能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更殊勝的是圓證三不退,當然容易成就。

正宗分中段是介紹往生的正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我們希望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就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就是往生的正因。

末段世尊告訴我們,目前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五濁惡世,人們身、心的污染都非常嚴重。所以,師父希望我們把這一段經文,也就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作為我們的晚課。天用它來反省,對照自己身口意的言行。如果犯了過失,就要趕快改正,否則就繼續保持。

接著是流通分,簡單提示一下四十三品「非是小乘」。很多人覺得自己關起門來讀經、念佛,是自私自利,小乘自了漢的作法,沒有行菩薩道;其實這是很大的誤會。以我自身的經歷,當初自己關在家中讀誦,得到真實的利益,而後轉變命運,才能離苦得樂。今天來此地,希望大家也能普受其益。以自己修學的成果來供養大眾,這就是行菩薩道。誠如世尊於經上所說,不但不是小乘自了漢,而且是世尊第一弟子,第一得度。因為在本經第一品,法會聖眾中,憍陳如是上首,排名第一。他是佛陀成道後第一位得度的弟子。由此可知,持誦此經,人人是第一弟子,人人可以平等得度。並不是只有根器好的人可以得度。

持誦本經的人,心地會真正平等、廣大。因為只要你依教奉行,不管時間早晚,都是第一弟子。極樂世界廣大無邊,隨時等著我們去。一去到極樂世界,人人平等,不分早到晚到。如果說極樂世界有名額限制,好象聯考一樣,只招收三萬人,那麼我們就會有競爭的心態,彼此會有嫉妒,比較誰修得好,誰讀經讀得多。然而了解事實真相,一切的疑慮我們都掃除得乾乾淨淨。走在前面的人會幫助後面的人,就像經上說的「心無下劣,亦不貢高」。因為只要依教奉行,個人都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真的是「萬修萬人去」,大家都能成佛,而且心中也沒有自卑。因為知道有這麼殊勝莊嚴的地方可去,在世間這一切的名、聞、利、養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去爭、去求、去比較的。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所以,世尊屢次勸我們要認真依照本經教訓,真正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我們一定要很珍惜、很寶貴這本大經,「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常常感念佛恩浩瀚,師恩難報,必須認真的修行。「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本經的殊勝是能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一到極樂世界就得不退轉。其實只要認真修行,你在這個世上就能得不退轉,而且天都會法喜充滿。「當起精進,聽此法門」。我們將理論、方法了解得很清楚、很明白,信心才能堅固不移,所謂「理明,信深」。「為求法故,不生退曲諂偽之心」。我們絕對不要用欺騙的心態去修學,因為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天自己檢討一下,面對境界時,分別、執著、貪、瞋、痴、慢、疑是不是淡了,是不是輕了?我們絕對不能欺騙自己。必須用真誠心、恭敬心真正依經典教訓修行。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只要我們讀誦此經,阿彌陀佛就會派二十五位菩薩日夜護念我們,所以沒有比持誦本經更快樂、更吉祥的。如果持誦本經之後,還有不順利時,我們必須警惕,要知道這是重罪輕報。如果沒有遇到此經,我們遭受的果報一定比現在更大、更苦。所以,不要產生疑悔,一定要努力精進,克服一切困難。經上說,我們過去曾經供養無量諸佛,才有這個殊勝的福慧,遇聞此經。既然我們過去是生生世世的修行,又供養過無量諸佛,為什麼今天還只落個凡夫身?必定是生生世世修行的成績單都不及格,沒有一次考試過關。知道這個事實,我們不得不警惕,今生能夠再有這個無比殊勝的因緣,遇聞此經,決定不能再錯過。要衝破一切的難關,一切的考試,絕對不要再枉費此生。「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因為連十地以上的大菩薩都不離念佛。像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都是修學淨土法門。這才明了,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淨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他為《阿彌陀經》作了一部《疏鈔》。晚年一切都通達時,他說出這一段話:「三藏十二部讓與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因為他已經找到最穩當、最快速、最究竟的念佛法門。一切放下,專精才能有成就。以後所印的經書,是給那些不相信念佛法門的人看的。

天天讀誦,熟了才能常常想佛,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每天讀誦感覺皆與諸上善人俱會,天天有如置身於清淨莊嚴之域,徜徉於華池寶樹之間。如此圓滿的經典,古大德讚嘆為「淨土第一經」。理事、因果都講得非常清楚、明白。只要我們能一門深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今生必定能往生。《無量壽經》就好象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的簽證,個人手中都已經有一份,問題是我們還沒填上自己的名字。希望今天大家回去以後,就開始填寫,保證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在此與各位同修互相勉勵,謝謝各位大德。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