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七十二面,『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這一行是結集經的人為我們敘說說偈的儀式,爾時是長行文講完的時候,那麼普賢菩薩非常地慈悲,又以偈頌將前面的大意為我們重說一遍,這個偈頌叫重頌。為什麼前面既然已經講完了,後面還要再說一遍呢?這個意思注子裡頭有,注子裡面一共說了有八種,頌有八種。在宗密大師的疏鈔裡面給我們說有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就是此地註解裡面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就是這幾個意思。 我們依照他的注子這幾條來說一說,因為這都是屬於佛學常識,將來我們讀經或者是研究註疏會常常遇到的。第一種叫『孤起頌』,孤起頌是長行文裡頭沒有講到的,前面沒有講到,這多半是補充前面所講的不足,前面講的不夠圓滿,後面再用偈頌來補充,多半是這種情形。第二種是『重頌』,重頌也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為後來未聞』,因為佛菩薩講經的道場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聽眾學生是固定的,到時候他就得來;佛教裡頭講經聽眾沒有一定,有先來的有後到的。先來的不錯,從頭都聽完了,那麼從當中來的、後來的,前面所說的東西都沒有聽到,所以佛很慈悲,為了後來的這些同學,當然不能像前面詳細地把前頭所有東西都說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講的綱領、重要的地方,用偈頌的體裁再重複地略說一說,使後來的同學也能夠聽到完整的經義,這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了,這是第二個意思。 那麼第三個意思『復頌』,復也是有重複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樣。這是從頭就來聽的也許他的精神沒有集中、沒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雖然聽了還是沒有能夠理解,沒有能夠悟入,那麼佛菩薩再用重頌的方法再說一遍,加深他的印象。所以它與一般教學的確是不一樣,總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而悟入,這是第三種叫復頌。第四『廣頌』,這跟孤起頌不一樣,孤起頌是前面完全沒有講到的,廣頌是前面講到了,但是講得很簡略,所以用偈頌再把它詳細說明,長行文簡略,偈頌詳細。像前面的重頌、復頌,大概是長行文說得詳細,偈頌簡單,彼此互相補充。 第五『略頌』,『長文已足,偈頌略之』,長行文已經講得非常詳細了,所以偈頌就很簡單,往往一句就是前面一大段的經文。第六『結頌』,結是總結前面所說的意趣的意思,『為受持人便記憶故』。我們曉得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開示,如果我們要不能夠記得,諸位想想那你怎麼個修法呢?修行無論是那一個法門,我們從總綱領上來講就是要用觀照,禪家講觀照,教下也要講觀照,乃至於念佛的人如果不用觀照的功夫,你那一句佛號也不得力,這是決定不能少的。觀照一定要能記得經文,什麼叫觀照呢?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如果這些文記不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來提醒自己?但是散文長,不容易記住,所以後面再用偈頌,把前面的意思歸納在偈頌里。 偈頌押韻容易背誦,而且在從前可以譜上曲可以唱,換一句話說,都是歌詞可以演奏的,這就很便於記憶了。能夠把意思都能記得住,就可以把這些道理套用在生活當中,把我們生活裡面種種的毛病把它改正過來,所以偈頌有這種利益在裡面。第七『超頌,長文在後,頌在前故』,我們底下講的偈頌不屬於這一類,因為長行文在前,偈頌在後。第八『追頌,長文在前,頌在後故。』偈頌一共有這八類。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幫助後來的聽眾,另外一種要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因此偈頌就非常重要了,這八種意思我們在後面偈頌裡面都能夠看得出來。 請看下面經文,『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這是一首,偈頌句法非常整齊,此地統統是七言頌,四句就是一首。『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註解把偈頌裡面的段落大意都給我們說出來了,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們在長行文這些地方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前面兩句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空間來講是廣大而無邊際,諸位看經文並不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而是十方世界,十方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我們禮敬的是誰呢?經文字字都重要,三世,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還有未來世。一切人師子就是佛,師子是比喻人中之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佛經裡頭常常將獅子比喻作佛,人中之獅子,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 可是諸位要記住他講三世佛,過去佛我們知道,像佛經裡面,我們今年年初拜了千佛懺,千佛懺有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我們看到了,這只是佛給我們說的娑婆世界,我們這一個階段。而在華嚴經以及圓覺經,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切眾生,什麼叫眾生?生是生起的現象,現象就生起,眾是說眾緣和合,就是一個現象的生起不是單純的,有許許多多的條件、許許多多的因緣,它才會現出相來,所以這叫眾生。因此眾生這兩個字絕對不是很多的人在一塊,這叫眾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這一個身體眾緣和合而生的,佛經裡面講四大、五蘊,眾緣和合,這身相現出來了,所以一切有情的身分都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植物、礦物,無情的這些眾生,它還是眾生,因為它也是眾緣和合的,沒有眾緣和合,它也生不起來。所以眾生的本意是包括了一切的現象,世出世間一切現象,華嚴裡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為什麼說眾生本來是佛呢?本來成佛呢?這與性相就有關係了,凡是相都是性變的。佛是什麼?佛就是心,一切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在本經;我們這部經也是唯識學家根本經的一種,唯識一共有六經十一論,華嚴經是六經之一。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我們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只是檢別上,這是動物,那是植物、礦物,有這個分別,其實性是一個,動物的性與植物、礦物,完全相同,一心無二性。所以講性就叫佛,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切法唯心所現,心能現,識能變。心是心知本體,本體有現相的功能;講識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能夠變換現象,所以一切法都不離心。這一句真正的意思實在就是儒家禮記的頭一句,無不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常修恭敬。怎麼個恭敬法呢?跟對佛的恭敬完全一樣,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現在看到佛菩薩用恭敬心;看到一般人,心裡就不高興了,這是毛病,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這就叫修行。 你要問修行從那裡修起?從這裡開始,從修禮敬開始。回家去第一個要孝敬父母,這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學校裡面我們禮敬師長,慢慢把禮敬擴大到你的親戚朋友,乃至於到一切眾生。不但擴大到一切有情眾生,還要擴大到無情眾生,華嚴經裡面說得很妙,蠟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在一個修行人眼睛當中都是佛,那都是佛,我們都要恭敬。怎麼恭敬法呢?是不是見到這些桌椅板凳也去給他磕三個頭?那你就錯了,所以你要懂得禮節,你一定要懂得。我們對於桌椅板凳怎樣恭敬它呢?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的,這就是對它的禮敬。桌上陳設擺一本書,書一定也擺得整整齊齊,放得很凌亂,這就是不敬,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整個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礎上,這跟儒家沒有兩樣,我們展開禮記第一句也是講這個,真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是從這裡做起,從敬做起。 佛法,尤其是華嚴經,華嚴在佛法叫根本法,一切的經論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是根本,那是枝葉,你看大藏經有那麼多統統是華嚴的枝葉。華嚴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十大綱領,換一句話就是整個佛法的綱領,不管你修那一宗、修那一派、修那一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理、原則。那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要修正我們自己的毛病呢?真的,因為我們毛病就是犯了一個大不敬,我們的禮敬是有對象的;人家是沒有分別的,一切恭敬,平等地恭敬,清淨地恭敬。雖然一切恭敬,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以什麼來表達我們的敬意呢?底下一句就說了,我以清淨身語意,所以什麼才叫真正地恭敬呢?清淨心、清淨身、清淨的語,三業清淨,這就是真正地恭敬。對於三世諸佛,你在這裡拜一拜,全都拜到了,全都禮拜到了,一個都不漏。你們想想為什麼?因為清淨心沒有界線,清淨心是真心,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界線,所以一禮就是一切禮,一敬一切敬。我們今天能力做不到是我們心起心動念,這一動念,心就有分別了,一有分別就有了界線,有界線,那個範圍就很窄小;所以我們的心量不能廣大,我們做不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境界。 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實實在在是了不起,諸位一定要珍重,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像我們這樣的文字,我們的文字裡頭有很大的學問。你看你心裏面一動念頭,動念頭叫想,心裡頭有個相了,一動念就有相了,就現了相,可見得相是心變現的,唯心所現。那麼一起分別就是思,思,你看心上畫了格子了,畫了界線了,一分別就有界線出來了,你的心量就不能夠涵蓋全體。所以佛在一切經里常常教導我們離分別心、離執著心,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真心就顯露了,真心的顯露、真心的起用就叫做禮敬,就是禮敬。所以要曉得這個意思,要認真去修學,這就是修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從那裡修?從禮敬上修,所以這是多麼重要。 我為什麼要對他恭敬?問你,你想不想見性?你不想見性那就算了,你不要跟他恭敬;你要想見性,那你就必須要對一切眾生都要恭敬。你念佛想不想得一心?想得一心,對人又不恭敬,你怎麼能得一心?所以敬是從一裡面生出來的,你有了分別、有了執著,你就是三心二意了,三心二意就不敬了,一心才叫做敬。底下一句就講這個境界了,一切遍禮盡無餘,我剛才跟諸位說了,這個話說的是真實話,盡虛空遍法界統統都禮敬到了,一個不漏。問題就是在清淨身、語、意,身語意三業到清淨,給諸位說念念都是禮敬。不是說一看到禮敬,喔!我要在那裡拜佛,那你就錯了!清淨心就是禮敬,不在形式。形式的禮佛是初學的,特別對於業障重的,所以拜佛是修行的一種方法,一天拜三千拜,修什麼呢?修清淨身語意,就修這個,目的就是修這個。拜佛也是懺悔,懺除我們過去對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眾生不敬的罪業,用這個方法來修行。 所以拜佛的時候心要清淨,心要空,不能有東西,心要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嘛!身依照儀式來做,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真正是養生之道,最好的養生的方法。身體是機器,機器一定要動,不動就生鏽了,這是一種常識。去年我到國外去,我們這裡講經次數少了,我們這裡同修就不曉得,電梯把它停了一部不動了,不動就生鏽了,回來之後要大用,機器一定要動啊!所以身要運動,我們常常用的俗語,中國人的俗語,活動,什麼叫活呢?動就活了,不動就死了,所以我們舉辦一切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活不了了,所以一定要動。心呢?心不能動,心要靜。因為身是有,心是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空確實是有,為什麼有說它空呢?因為它沒有形相、沒有即相、沒有方所,你找不到。找不到,它又真有,你看楞嚴經裡面阿難尊者七處征心,都被釋迦牟尼佛駁倒了,究竟心在那裡?心是有而沒有即相。 所以佛法里表法用圓來表法,那個圓心,你們想想它很抽象的,但它有,它決定不是沒有。你能找得到嗎?找不到,決定找不到。圓外面周,有,它有相,你能夠找到,心找不到。所以我們心是空靈,心是空,它就靈了;心要是有了東西就不靈了。我們現在心裡拉拉雜雜東西太多了,牽腸掛肚太多了,所以心不靈了。你要把心裡拉雜東西統統清除掉,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心就靈了,無量的智慧就生起來了,所以煩惱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煩惱愈多的人,智慧愈少,就這麼個道理。所以禮敬是一種修行的好方法,所以古來很多大德專門修這個方法,他也不念經,也不念佛,也不念咒,一天拜三千拜,有很多就這樣拜佛,拜個兩、三年,他開悟了,大徹大悔。 好像是民國初年的時候,我那個時候受戒,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個故事,好像這個故事記載在影塵回憶錄裡頭有,名字我一下忘掉了,我們華藏會訊還曾經轉刊過。人家叫曬蠟燭的師父,這個人是拜佛開悟的,是一個非常的老實人,所以老實難得啦!老實人遇到真正善知識決定有成就,就怕不老實。他在寺廟裡面做香燈師,就是專門管蠟燭燒香的。別的法師跟他開玩笑,夏天六月天,熱天,香燈師,人家都曬書、曬衣服,你那些蠟燭都要搬出去曬一曬,不然的話蠟燭要長霉了。他真老實,就把蠟燭統統搬去了,這一曬曬化了。老和尚看到這個樣子也不好說他,實際上也是挖苦他,你智慧太大了,你應該去學講經去學做法事。以後老和尚就叫他在越王寺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悟了,他也沒有念過書,他能作詩,他能作偈子,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非常欣賞,所以就是修清淨心。 第二首偈子裡面是講我們修這個法門的憑藉,普賢行願威神力,普賢,諸位要曉得自己是普賢,只要來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因為它叫普賢行門,你照這個方法修,你就是普賢菩薩了,你是一個初發心的普賢菩薩。華藏世界真的還有一位等覺普賢菩薩,而這位普賢菩薩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與他就相應了,你照這個法門修,為什麼?他也是學這個法門的,心心相印,他的神力在無形當中可以加持你,能夠得感應道交,為什麼呢?我們初學的普賢跟等覺的普賢,以及十方世界所有修學普賢法門的這些人,都能夠起感應道交,這個力量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修行的憑藉。 下面就起作用了,普現一切如來前,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們自己的身相在禮佛。『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每一個身都禮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身,每一個身又禮無量無邊的佛,這完全是華嚴境界重重無盡。這一些絕非神話,都是事實,它的原理就是心現識變,心是功能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所以能現這種相。更深一層廣義的意思我們更要懂得,就是我們以清淨心與整個世界,與十方三世情與無情,世出世間融成一體了,這也是講的禮敬。 再看下面第二願,這也是兩首,第二願是稱讚如來。十大願第一願是根本,沒有禮敬決定沒有稱讚;你沒有個敬心,那你的稱讚,人也是口是心非,不是出於真誠,所以第一願是根本。曉得第一願是根本,你也就能夠明白整個佛法所修的無非是禮敬而已呀!禮記展開,無不敬而己!一部禮記講的什麼?就是講的禮敬而已。一部華嚴經修的是什麼?禮敬諸佛而已。只要你把禮敬做到了,後面十條條條都圓滿,你出言一定是讚嘆,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養,沒有話說的。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禮敬,你才曉得禮敬之重要。 禮敬是性德,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起了貢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來學佛無非是恢復我們的性德而已。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說我們稱讚的對象,對象之廣大跟前面講的沒有兩樣,但是文章有變化,言詞不同顯示文章之美,同樣的境界。一塵,塵是微塵,佛經裡面講的微塵,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在現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我們不曉得能不能看得到。佛經裡面講的塵用許多比喻來講,先講牛毛塵,牛毛比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會掉下去,這就很小了,從這個說起。那麼把牛毛塵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塵,羊毛比牛毛要細得多了。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小、更細。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通行無礙,我們曉得水有密度,它當中還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當中游離、行動,沒有障礙。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很大,但是在顯微鏡底下看還是有空隙,它能夠在空隙跑來跑去,沒有障礙,這我們肉眼決定看不到了。 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這才叫微塵,不是我們肉眾能看到,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阿羅漢能力比我們大得太多了。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它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然後再分為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這也有另外一個別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是界線了,沒有法子分。佛眼能夠看到極微之微,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一塵一微塵,一微塵之中有微塵數的諸佛,這個塵數是怎麼講呢?講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這個數子沒有法子想像,無法想像。我們把地球磨成微塵,我們都沒有辦法想像,何況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仿佛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這個數量無量無邊。這一句你看它的境界多麼廣大,一塵裡面有塵數佛,而每一尊佛又有菩薩海會圍繞,菩薩就更多了。無盡法界塵亦然,無盡法界裡頭每一粒微塵裡頭統統是這個境界。所以過去有一些人不信佛當然他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經,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釋迦牟尼佛很會說大話,他說的大話我們連作夢都夢不到,確確實實如此,其實我們作夢真夢不到。佛何以能說得出來呢?是他親證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佛何嘗說過大話呢?沒有。佛是真語者、如語者,他所說的不增不減,言語與事實完全相應。 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法子體會,所以這一品經的品題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彌陀淨土裡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樁事情,名詞用的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兩個字要緊了,小註裡頭也是這麼說法,為什麼呢?不是我們的境界,可是我們憑什麼相信呢?何況能深信不疑呢?憑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語。這個境界是佛的現量境界,我們今天信的是聖言量,我們相信聖人之言絕不欺騙我們;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也不是我們能夠推理能推算得出來的,這都做不到的。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邏輯辯證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極限的。這是完全超越,在這種境界裡面一切的數學、一切的理則學、邏輯辯證法統統用不上。 這樁事情在過去,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講座的時候,那時候方老師還在,我曾經一度到他家裡去想請他給我們同學講因明學,方老師就告訴我沒有用處;他那個時候正在讀華嚴,它是對於初級的佛法能幫得上一點忙、有用處,高級的佛法完全用不著,真的,在華嚴裡面統統用不上。所以我們相信佛絕對不妄語,我們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這樣的,這就是金剛經裡面常說的諸法實相,那一個講金剛經能夠把實相講得這麼清楚,這就是諸法實相。為佛與大菩薩親證。 後面這一首就講我們讚嘆了,『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這兩句就是講讚嘆,讚嘆當然是用言辭、是用音聲。可是這種讚嘆,我們一聽到讚嘆一定就想到音樂、歌唱,用這些言詞來贊佛,這種相的確很粗,我們初學的人都能理解。如果講到真正深入我們又沒法子懂了,真正講到這個境界就如同經上所說的一切音聲全是贊佛,一切的言詞沒有一樣不妙,這我們就聽不懂了。罵人、吵架,也是嗎?也是。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沒法子理解,諸位要讀楞嚴經,念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會體會到了。我們今天聽的聲音,有悅耳的、有討厭的、噪音討厭的,我們用什麼聽?用分別心聽,用意識去聽,用心意識,所以我們所聽的是聲塵。菩薩們用什麼聽?離心意識,一切音聲海里、一切言詞海里,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淨心。清淨心在耳根上叫聞性,聞性所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這叫真正的讚嘆。所以吵嘴打架也是讚嘆,這個妙不可言,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你要懂得,修稱讚是從這個地方修,我們才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我們自己才能入得進去。 否則的話一天到晚唱歌讚嘆佛菩薩,佛菩薩還是佛菩薩,我們凡夫還是凡夫,不相干嘛!你的讚嘆將來讚嘆之後,你也變成了佛菩薩,這樣才行。所以他對於音聲沒有選擇的、沒有分別的,對於言詞也沒有選擇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選擇就不妙了,沒有選擇才妙。一切音聲言詞都是從法性流出來,還歸法性,所以平常我們講會聽的人開悟,見性了。為什麼?他用聞性聞聲性,用見性見色性。雖然在六根上我們說他是六種性,在六塵上也說六種性,其實性是一個,決定無二性,這才叫做修稱讚這個法門,才叫修這個願。我們在長行文裡面一再跟諸位提到這個修行叫歷事煉心,歷是經歷,經歷一切的境界,在這裡煉什麼呢?煉自己的清淨心,這是在音聲上煉自己的清淨心;前面禮敬是在一切現象上、一切人物、事相上煉清淨心,禮敬就是清淨,讚嘆也是清淨,後面這八條條條都是講清淨,你在這裡面修清淨心。 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不思議法門,維摩經稱小不思議法門,這是大不思議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它能夠包括一切法門,一切法門包不了它,境界太大了;修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處處都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處處都是教給我們修一心不亂。再看下面一句,『盡於未來一切劫』,這講時間。所以修行的時間不是說我們有一個階段,沒有間斷的;我們講修學有期限,它沒有期限的,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期限,修行圓滿之後也沒有期限,所以佛菩薩才圓證三不退。如果有個期限,那麼換句話說就有一個終結的時候,有始就有終,這個法門無始也無終。你們諸位細細想想我剛才所提出的要領,修清淨心,清淨心有始終嗎?沒有啊!清淨心裡頭那裡有始終?所以唯識裡面告訴我們,方分時分都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是講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有沒有這個事情呢?有這個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事實,是個抽象概念而已啊!而我們把這種抽象概念誤會了,把它當作真的,真有這個東西,其實沒有!能夠把這一關突破了,就打破了時空,這才是究竟解脫。 所以清淨心裏面沒有十方、沒有三世,所以才這麼個說法,盡於未來一切劫。這種說法對我們粗心的人來說是莫大的勉勵,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要不斷地精進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轉。『贊佛甚深功德海』,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讚嘆不盡。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經文,普賢菩薩贊佛功德,那就講得非常詳細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那說得詳細,這是第二講稱讚。第三段講供養願,『頌第三願』,在這一願裡面有三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請看經文『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首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這一首是說明供養具,就是你供養的東西,當然我們能供養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要一樣一樣說,說不盡的。但是這幾樣你要體會它的意思,華嚴處處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就是死在文字上了,你要能體會到真實義。 第一句講花鬘,鬘是花穿起來,穿成一環,古印度的人很喜歡用花鬘套在脖子上,因為佛經是在古印度講的,所以裡面有許許多多是當時的風俗。最勝就是最好的。妙花,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里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裡頭,它就妙了。我們的佛前也供花,你們諸位看到了,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沒有看到妙,妙與不妙隨心所轉,也是隨你心裡變現的。佛前面為什麼供花呢?開花之後就結果,花在先,果在後,佛就拿這個來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開花,將來就一定證果。所以我們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開得茂盛,修行殊勝,我有殊勝的修行,將來一定有殊勝的果報。所以我們供佛菩薩面前花與果,諸位要知道它代表這個意思的,佛菩薩也不要看這個花,也不要吃這個果,他不需要的;花與果都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 花表六度萬行,在本經裡面就是代表十波羅密、十大願王,你要看到這個,喔!我要修普賢十願,我要修菩薩十度。通常經上講六度,華嚴經把般若又展開來,一共成為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六度之前五度;那麼第六是般若,它從般若裡面再分開出來,後面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那麼般若波羅密是代表根本智,後面這四種叫後得智。如果講六度,後面的後得智跟根本智是一個,統統在般若波羅密裡頭,細說展開來再分作方便、願、力、智,這是華嚴經常常講的十波羅密,你要修這個。見到花就提醒我們自己要修行,不要把它忘掉了,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我們在外面看到花代不代表這個意思呢?山上看的野花又如何呢?給諸位說統統代表這個意思,甚至於家裡畫的畫,彩畫,只要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行。不是光看到佛面前的花,喔!它代表六度、代表十度、代表十願;出了佛堂,外面花統統就忘掉了,這沒有用處啊!這沒有法子啊!果也是如此,佛前面供果代表菩薩涅槃,我們修淨土的人最起碼的是要往生淨土,這是果報,代表這些。所以一見到果馬上就想到我們修行目標是求證果,那麼在任何地方,不管見到什麼果都要作如是觀,要提起自己修證的警覺,所以這個花鬘就妙了,這個供果也就妙了。 你不懂這個意思,妙就沒有了,所以妙這一字就是它能夠提起你的覺觀,妙在這個地方。否則的話你看到經文你要想供佛,找花供佛就找勝妙的花,到那去找去?你怎麼找也找不到。你曉得這個意思了,隨手捻來沒有一樣不妙。伎樂就是歌舞音樂,佛法在小乘法裡面是禁止的,歌舞音樂是不能去觀聽的,聽了犯戒的;大乘法裡面不但不犯戒,還要唱歌跳舞來供養佛。你們看看敦皇的壁畫,現在在台灣也看到不少,釋迦牟尼佛跟大眾講經說法,天女在那裡奏樂唱歌在讚嘆,他是這個境界啊!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非常地活潑,真正是離苦得樂。雖然這些伎樂供養,佛菩薩心決定清淨。我們那個修小乘的人為什麼不可以呢?因為他煩惱太重了,那個心怎麼清淨都清淨不了,天天去看跳舞唱歌,他心怎麼能得清淨嘛!他不夠資格。真正到清淨不染了,在這種境界裡面完全不染是真清淨,這才是真正的取用,只有樂沒有苦。 如果心地染著,樂裡頭有苦,樂叫壞苦,苦苦、壞苦、行苦,他有苦。以清淨心來演奏、來聽聞,跟前面講了無不是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看到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不可思議,佛是真富貴,佛是真自在,佛是真快樂,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學佛。如果學佛,個個都學得苦不堪言,我們學這個幹什麼?誰願意學它。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此地一定要明了,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華嚴的對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那麼我們普通人見到這種情形不要見怪,高水準的確確實實是如此。所以佛法講的境界,境界都是對程度不夠的人;譬如在學校念書,大學生唱歌跳舞,學校不禁止,小學生行不行呢?不行,小學生一定不可以,那要去唱歌跳舞了,一定要受嚴重的處分。為什麼?不夠程度嘛!華嚴經是大學生的經典,大學生的境界。塗香,因為它後頭還有很多香,塗香是塗在身上的,像我們現在一般用的香水一類的,是塗在身上的。 傘蓋,這也是供養具裡面一種,也是表法的,傘遮陰的,好像我們在太陽底下打傘,傘遮陰的。蓋是遮塵的,蓋是寶蓋,室內都可以用,遮灰塵的。那麼它取的意思我們就曉得了,心地要清涼,要一塵不染,它表這個意思。所以在供養具裡面,在台灣我們很少看到,在大陸的寺院,佛殿裡面有,旁邊有傘,像中國古式的那種傘,佛的頂上有寶蓋,這些都是教學的作用。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具,我們講教具就不恭敬了,恭敬心就差一點了,其實通通是教具。它是叫你看到之後,心裡馬上就警覺到,看到傘,我心裡要清涼;看到蓋,我要一塵不染。所以佛法在幾千年前的教學就用藝術來表達,實在是高明啊!我們今天講東西方教學方法進步,比起佛法差得遠了。它用藝術來表達,時時刻刻提醒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觸,時時刻刻提醒你自己要修覺正淨。如是最勝莊嚴具,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講的種種,數量就太多太多了。 我以供養諸如來,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些供養具不是佛要的,此地它又用如來了,你看沒有用佛了,文字就變了;文字變了當然意思也變了,如果意思都一樣的,前面用佛,後頭又用如來,這就講不通了。也如同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凡是稱佛都是從相上講,凡講如來都從性上講,從本性上說。我以供養諸如來,這是供養自己的真如本性,時時刻刻要提到,為什麼說供養自性就是供養如來呢?經典、課誦本裡頭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來就是法身。前面也說得很清楚,清淨心裏面沒有隔礙、沒有障礙、沒有間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如來,真如本性啊!稱性那有不普供的道理呢?那有不遍供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它的字換了一個名詞又有一番很深的意趣在裡面。 文實在講句句意思都非常地豐富,愈看愈有味道,你明白這個意思,經才百讀不厭;你不曉得這個意思,念得枯燥無味,就念不下去了。你要曉得這裡頭的意趣,絕對能生無量的歡喜心,你會覺得讀經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那麼第二首,『最勝衣服最勝香』,衣服是表忍辱波羅密,衣服也表禮。我們有喜慶要穿上禮服,衣服代表禮,所以說禮服,它代表忍辱,遮羞啊!表這個意思,所以叫忍辱衣。最勝香,香代表性,香表戒定,佛門讚頌裡面有戒定真香,香的種類很多,有末香,就是香粉,凡是粉一類的都叫末香,燒香,凡是燃燒這一類的都叫做燒香,檀香也是粉末,但它燒的。前面曾經說過塗香,分這幾大類。燈燭是代表光明的、代表智慧的。那麼我們知道這個意思了,日光、月光、星宿光,以及一切燈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見到光明要曉得我們要修心地、修心地清淨光明,與日月燈明也能合而為一。『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這是比喻,一一燈、一一燭都像妙高山,就是須彌山一樣,這是比喻。『我悉供養諸如來』,這兩首都是說的供養具,供養具裡頭特別要知道它表法的意趣。實實在在我們歸納起來,講行願是能供養,但是必定要對於經義要有殊勝的理解,然後它的境界才能與自己相應,才能得到修十大願的真正的功德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次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