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朱紀忠:止觀禪修營心得分享


時間:2008/6/14 作者:明華居士

新春伊始,有幸參加一次豐盛的心靈饗宴----由中華慧炬佛學會主辦,倫珠梭巴格西指導的止觀禪修營。透過格西循循善誘,廣博幽微的止觀禪修,成為次第井然的殊勝教授;使得沒有禪修經驗的人喜獲敲門磚,已上路的行者則有印證所學的珍貴機會。兩天的止觀教學,除了現場恭聽法要,也在這樣難得的共修活動中,暫時放下紅塵擾攘,藉著覺知身、心的起伏生滅,印證並深深安住在法要上。兩天精彩的「戲碼」,雖然時值春寒料峭,內心則因法喜湧現而溫馨滿懷! 學佛之初,對神秘的禪定體驗,堪稱心往神馳,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調伏這顆心的喋喋不休、昏沈蒙昧,真是一條漫長而充滿挑戰的旅程。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也許進步有限,卻愈發感到佛法的殊勝與珍貴。格西在各項開示中每每強調「皈依三寶」的重要性,認為是了生脫死的基礎。從前的我,若是聽得此言,大概心裡又要嘀咕這無非是老「僧」常談了。如今,三世諸佛宣說教法的恩澤、十方菩薩傳承教法的苦心、無數護法護持法脈的勇健,都在內心有另一番嶄新的意義。 能夠皈依這無始劫來的殊勝傳承,真是今生乃至盡未來際的無上光榮。 格西深入淺出的講解,讓人明白:調伏此心,是可以透過正確、有系統的方法逐步達到的。回想自己的禪修之旅,多半時間在步步為營的自我摸索里獨行;零零散散的資訊、知識,經由一再地錯誤嘗試和實驗,串起又散落,有時真不知伊於胡底。格西指出:善知識在習定過程里相當重要。除了合宜的環境、衣食之所需外,具格的上師(指導者)更不可或缺。上師憑其具格證量和豐富經驗,能夠確認我們的現況並給予修正。 泰國阿姜查尊者曾說,老師就像是過來人,一路走來已熟悉各種路況,面對學生的疑難現狀常能居高臨下地適時指導;好比身在高處的人看著底下行人,如果他們走偏了,就適時高喊「往右一點或往左一點」給予修正。我常想,自己的禪修旅程如能長時依止善知識,或能少走些冤枉路吧。 上師的殊勝珍貴在於其教法與傳承。正確的知識能夠幫助我們理清過去,照亮未來,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格西談到習定的前行時指出,了解五種妨礙禪修的過患很重要。第一種過患是「怠惰」,這也許是大多數人的通病。由於無始劫來種種錯誤知見、貪嗔習性的薰染,我們早已視「造業」為正常!一旦要上座習定,則妄念不斷,障礙叢生。 以個人經驗來說吧,在初學打坐期間,每當固定時段要上座靜心時,總不免一番人天交戰!無疑地,「面對自我」是最難的。各式因禪修而引發的挫折、沮喪等,在在擊潰了修學禪定的期望和決心。瀑流般的妄念從四面八方衝下,這才驚覺自己是多麽散亂無明!接下來,未能調伏此心而生起的深沈無力感隨之席捲,令自己無所遁形。這時,種種逃離靜心的藉口沓然而至,「怠惰」過患伺機反撲。 「唯有證悟萬法的最終實相,始能斷除無始劫來的扭曲知見和惱人習氣」。 倫珠梭巴格西談到妨礙習定的第二種過患是「忘失教導」。這裡指的是遺忘了師長對禪修的種種教示,以致上座習定發生狀況時不知如何處理。前已述及,善知識在我們禪修過程中扮演著破迷除暗的角色,其所開示的法要使行者能按圖索驥,令境界層層轉勝;善知識是過來人,引領後進者步步為營,直抵目的地,少走許多冤枉路。佛世之際,有一比丘證得初禪時誤以為是初果,當進入四禪卻認為自己已證四果阿羅漢。凡此,均是忘失教導所致,其結果往往誤人誤己,延緩了成就的時間。 第三種過患是昏沈和掉舉,這兩種禪修時所生起的心理狀態,堪稱妨礙我們證得禪定的二大公敵。昏沈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使得行者在習定時對於所執持的所緣(即目標,如呼吸、佛號……等)難以清晰地掌握,有時竟因而進入了夢鄉。「掉舉」為佛教術語,是一種輕度的興奮狀態,行者此時內心浮現過往的回憶、雜念,甚或帶動貪、嗔等情緒。重掉舉將使定中的所緣淹沒在紛擾的念頭叢里;輕掉舉雖尚能維繫所緣,但長此以往一旦養成習慣,則不可能進入禪定。 格西指出,第四種過患--「不加對治」是和前述兩種狀態息息相關的。當行者進入昏沈、掉舉之際,若不加對治,將使得這兩種與生俱來的習氣變本加厲,乃至不可收拾。此亦可知,一旦獲得禪定,必然是遠離昏沈、掉舉,一心安住於所緣上。「過度對治」則為第五過患,這時昏、掉二過已然淨除,如再執持對治的方法無異頭上安頭,妨礙此心的寧靜。格西強調,放下對治,並不表示連所緣也棄捨,而是在一種鬆緊合度的心境下安住於所緣。 以上,是障礙我們習定的五種過患。然而當過患生起時,應該如何給予對治呢?在經典中亦曾提及:以願力、熱忱、虔信及調柔的身心來對治怠惰;以覺知、警醒來對治昏沈、掉舉及過度對治。願力、熱忱、虔信來自於對修持禪定的正面肯定,亦可經由觀察世間的苦迫、無常進而凝聚修定的動力。此外,一旦初嘗禪定樂趣,身心漸趨柔軟,怠惰過患自當遠離。有了基礎的定力,則心境清明,雜念漸伏,就能開展出敏銳的覺知力,對於身心種種生滅變化亦能了了分明。這時,即使昏、掉生起,亦能在最適當時機予以對治,不致泛濫成災;至於師長的垂示,則可發揮銘記不忘、憶持在心的功效。 格西引用阿底峽尊者的話,「若不知禪定修習的成功要素,則修上一千年也枉然。」因此,要想成就定力,必須透過有次第、有系統的方法逐步練習,才能層層轉上,日進有功。格西指出,一旦證得禪定,不僅此心的明晰度、專注力增加,身體也會遍滿一種舒暢的氣息,使行者感到輕安、柔軟。從佛法觀點看,這只是「止」(定力)的訓練部分,還須藉著「觀」的進一步深入,才能真正淨化我們的煩惱習氣。 定力的獲得,固然能調伏若干煩惱,卻無法徹底根除。這是因為眾生的無明習氣根源於幽微的「我」執。就像印度法稱菩薩說的,「唯有證悟萬法的最終實相,始能斷除無始劫來的扭曲知見和惱人習氣。」所以,得到禪定後並非大事已畢,而是要以此定力所養成的專注、明晰為利器,去觀察萬法實相--空性。這就是佛法結合禪定與智慧,所謂「止觀雙運」的修持方式。 思維空性、無我有許多方法。其中一種是觀察「我」系由「色、受、想、行、識」(即五陰)等因素所構成,並分析「我」和這些元素「不一不異」(不是同一個、亦非全然無關)。行者應該想:如果五陰指的是同一個東西,則「色」(形體)就是「受」(感受)、也是「想」(心念)……等等,但事實又不然;五陰若是各自獨立,全然無關,那麽就會有五個「我」了,這是不可能的。格西表示,透過邏輯思維反覆辯證,行者將發現「我」畢竟不可得;薰習日久,終將現證空性智慧。 雖然藉著上述反覆辯證的過程,可讓吾人一瞥空性的奧秘,但格西也指出,這些思辨方式若是未經堅固的定力加以凝聚,就像燭火沒有燈罩的保護,隨時可能被無明風所吹熄。是以,禪定的專注、觀照的深入必須兩相配合,方能發揮解構煩惱的功效,這也是佛法強調「止觀雙運」的緣由所在。故而格西表示,如果「止」未成就而去修「觀」,則「觀」的所緣(如上述的分析法)將難以清晰、堅固,更遑論轉化習氣煩惱了。宗喀巴大師曾指出,「觀」初步成就的徵兆,是當行者思維無我、空性之際,一如修定成就般,身心也產生輕安、調柔等現象。凡此,須在具足禪定基礎後,始能達成。 格西接著指出,在大乘佛法裡,除了強調「止觀雙運」,亦重視菩提心的闡發。換言之,菩薩行者修持止觀是為救度法界眾生,非僅為了個人的了生脫死,如此方能積累福德、智慧二資糧,最後成就佛果。是故,菩薩行者在修持過程里,必須同時結合禪定、智慧、菩提心三要素,才能圓成菩薩道資糧,乃至成佛。 開示最後,格西引用寂天菩薩的話,「一隻醉酒的狂象至多傷害我們今生的性命;但無明所帶來的煩惱習氣卻能令我們輪迴六道,求出無期。」以期勉參加學員警覺三界火宅的苦迫、無常,進而念茲在茲,漸次圓滿菩提願行。學員們聆聽格西垂示後,無不心開意解,對於修持止觀乃至菩薩道更具信心,同時也發願盡未來際護持三寶,期使法界眾生悉能永劫受用無上珍貴的佛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