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析義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部第一章弄權一時 淒涼萬古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守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這是《菜根譚》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勸諭;這是全文的綱領,正如獅子吼一般,道破佛家對在人道——人類在做人方面的應當注意到的因果現象,或者僅是做事的後果。這和儒家的「顏回」如出一轍!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相似!只不過是有「不改其樂」和「寂寞一時」之分!「棲守道德者」是指那些恪守道德節操的人。「寂寞一時」這個「一時」,我們應該重要講一講。「一時」。在這裡的「寂寞一時」中的「一時」,是有局限的意思。「一時」或許是指一月,一年,幾年,或是一生;如果和後面的「淒涼萬古」對照,可以理解為「一段時期」。這是從凡夫的俗諦見解來說。如同《金剛經》所說「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們心中的愛恨情仇嫉,貪嗔痴慢疑,財色名食睡,以及巨觀到宇宙萬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類的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所想所思。和各種動物,各種植物;微觀到中子,質子,電子,夸克。再有三維空間,四維空間,五維空間,直至無量無邊維度空間;以及過去,現在,未來,一劫,一世紀,一年,一月,一秒,等時間單位。總之,空間和時間,精神和物質,(空間和時間,精神和物質,都是「不二」的。《維摩詰經》的不二法門,就是講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貪著其事」里說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還有,《金剛經》的名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之中的「有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還包括六道輪迴,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無明」也是有為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妄的,「凡是有生有滅的」,這些都是「有為法」,「凡是有生有滅的」,都是夢幻,都是虛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閃電一樣,一閃而過,虛妄,了不可得。——這只是我的個人見解,還請大德指正,提些意見! (請參看《金剛經感應錄》,裡面詳細闡釋了能讀誦金剛經,哪怕就是只念誦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議,無量的功德和大福報!)「一時」。也是在大多佛經中經常存有的,但我們不可把它理解成「一個時候」或是「一段時期」。這個在佛經中的「一時」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也許有的人會問,你怎麼不講《菜根譚》的內容,而講佛法的內容?其實,我要告訴大家,能寫出《菜根譚》的明朝道人(道人:佛教和道教自古以來的修道人,都稱過為之「道人」)——洪應明,本身是個學佛人,而佛教和道教主要的精神是出世的,而儒家是講入世的。洪應明大德的這本《菜根譚》是集出世與入世的精神互為一體,如同一杯水加入牛奶一般水乳互融,我怎能不講佛教道教和儒家呢?所以,要想更好的了解《菜根譚》的精髓,不得不擴展開來,以饗大家。同時,更重要的是:把精髓寫出來的人,肯定是博覽群書博眾采長而後得的,為了更好的詮釋精髓,也只能如同寫出來的人一樣,再次擴展開來,招納四方!不過,有個問題要交待大家。那就是您要隨緣隨分隨力的吸收,能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看一遍不行就看兩遍,再不行就看三遍,五遍,十遍…… 總之,一本好書是很耐看的,不是看一次就索然無味了。越耐看的書就越值得看,這是真理!我們再接著說。「一時」。在佛經中經常看到。但這不是一個時間概念上的事。直接說,你要這麼認為,你就著相了,就有所執著了。「一時」依佛教來講,準確的說——(淨空法師把「它」叫做「一心」,我個人認為很對)應該說是「一念心性」。說到「一念心性」,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國淨土宗(淨土宗:就是執持「南無(那摩)阿(a)彌陀佛」六字洪名,具足「信,願,行」三資糧,臨終仰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淨土,了生死而成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在佛教徒心裡,是認為只要念了,哪怕只念了一句,也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何況日日稱念,時時稱念,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福德。請參看「南無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和福德!)
(其實,在很多寺院的牆壁上,鍾鈴上,佛塔上等等,都醒目的雕刻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是有很大的深意的。如果你想清楚的了解,請參看:念誦「南無阿彌陀佛」有多少功德和福德,哪怕只念了一遍「南無阿彌陀佛」,功德和福報也是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
(很值得一說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應該念「那摩」而不是「難吳」,全稱應該念:「—那摩—啊(a)彌陀佛」,不是有些電影或是電視裡有念成「那摩—(o)喔彌陀佛的!請記住:應念「—那摩—啊(a)彌陀佛!」
、第九代祖師:藕益大師。藕益大師對佛教中的「實相」,有很精要的解釋。中國現任佛教協會會長——釋傳印大師,也如是言:藕益大師對「真如實相」的解釋,可以說是非常精要了!
如藕益大師釋曰:「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以上這段話的「真實義」,可以參看淨空法師或是淨界法師等講解的《彌陀要解》,裡面有詳細的解釋!為什麼又要說這些,就是因為古德有云: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為印!黃念祖大德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中云: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經正體。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來藏為根本!「如來藏」就是「實相」啊!就是一切大乘經典的根本啊!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啊!「一念心性」就是淨空法師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和佛教日常誦詠課本中的「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心」這個字,也就是「自性」,佛教的名相很多,有很多名相其實說的是一個意思。「心佛本無字,一切方便說!」麼!在現今淨土宗祖庭東林寺弘法大德大安法師的《淨土宗教程》中說:「由吾人『一念心性』,豎貫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橫裹十方虛空」「心性融通世岀世間萬法」。可謂已經詮釋的很好了,不用我畫蛇添足。可以這麼說這就是「萬法歸一」!這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儒釋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還沒有弄明白「一心」或是「一念心性」是什麼,就請看淨空法師關於「佛經開篇第一句(一時)」的開示或者其它開示,都有或多或少的解釋(在百度上找關鍵字很容易找到)。說這些,也許您看了一時不能理解,但這些佛經中的經典偈子,看了,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至少看一遍,也能儲存到阿賴耶識之中!把這些名偈記下來背下,時不時的去參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總比您在無聊中「打妄想」強!所以我覺得,這句「寂寞一時」,說的很圓融。「依阿權勢者」就是那些依附權勢,阿諛奉承的人。「淒涼萬古」是指墮落的後果啊!不僅指的是會遭受千年萬載的唾棄與淒涼,也是指的是「三途一報五千劫」啊!是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作惡之後的墮落啊!「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達人」,就是儒家常講的「智者」「仁者」「賢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薩」「羅漢」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一而足!「觀物外之物」是指「智者」的「能力」能觀「物外之物」啊!一般佛教的「禪定」和一些外道的「神通」都能看到「物外之物」。(可以參看百度視頻裡的《生命不息》《靈修少年》等等)同時,這個「物外之物」你也可以作為象徵性的名詞去理解!「思身後之身」是指在六道輪迴之中的「身後身「啊!不是僅是顧及到死後的名譽這麼簡單啊!對於佛教徒可以這麼理解,對於不信佛的人來講也可以理解為僅是顧及到死後的名譽,也可以這麼理解!信不信佛要看個人的善根和因緣,仁者見仁,智者見者麼!說到這,就不得不要講一講,佛教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果論!「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還有民間普遍流傳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也是講的這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在聖言法師的《正信的佛教》一書中說到:甚至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也要受果報!佛有: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我們一般見到寺院裡的佛像和歷史上真有其人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按《梵網經》云: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已經是第八千次了。報身佛只有菩薩才有資格見到,凡夫之人根本見不到!「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說的就是要把握當下啊!寧受一時的寂寞,也不願遭永久的「淒涼」啊!這裡的「淒涼」是一含兩意,你可以理解成六道輪迴里的墮落,也可以理解成遭受千古罵名!總之,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