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十九課  


第十九課

思考題

1.請介紹極樂世界菩提樹的功德。

2.為什麼極樂世界的眾生見到菩提樹後能獲得三種安忍?

3.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的環境高低不平、粗糙不堪,而極樂世界的環境非常平坦、細柔悅意?

4.既然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那極樂世界的四天王天與三十三天的天人依何而住?

5.請介紹極樂世界河流的功德。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在《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中,佛陀詳細宣講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以及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明白這些道理之後,大家要生起信心和歡喜心,進而認真修持淨土法門。

佛法非常難得,大家每時每刻都要有這種難得之心。我經常這樣想:佛法不僅是自己得到就可以了,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在這個特殊的時代,每個佛教徒都要有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發心,這種發心是不可缺少的。大家應該清楚:所謂的弘法利生,這並非個別高僧大德的責任,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份,每個人對此都有一份責任!

在有生之年裡,大家一方面要盡心盡力地學修佛法,另一方面要盡心盡力地弘法利生。我覺得這兩點對大乘佛子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學修佛法,那人的生命不可能長存,到頭來就會虛度寶貴的生命。《大莊嚴論經》中說:「人身如電光,暫發不久停,雖復得人身,危脆不可保。」意思是,人身就像閃電一樣短暫,即使得到人身也極其脆弱,不可能保持很長時間。所以,從我們自身解脫的角度來講,精進學修佛法很重要。

其次,如果光是自己學修佛法,天天都是想著自己的成就,從來沒有想過讓其他眾生分享這麼好的佛法,這也是不負責任的態度。大家不要有這種觀念:只有某上師或者法師才能弘揚佛法,我們這些人不可能弘揚佛法。如果每個人都是這種想法,恐怕佛法在很多地方就沒辦法弘揚開了,因為現在不可能有法師二三十年一直呆在某個地方弘法。

以前我有這樣的想法:今後我應該到漢地各個城市,今天在這裡講課,明天在那裡講課,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弘揚佛法。但後來我認識到,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很微弱,單靠自己弘揚佛法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現在我的想法是:我應該發動各個地方的人,讓每個人都產生弘法的自覺性,讓每個地方都有一團智慧的火焰,這樣的話,火光所及之處的無明黑暗就都能得以遣除了。

如果僅僅靠出家人弘法,那不要說我一個人,即使將我們學院的出家人都分散到各地,這也沒辦法廣弘佛法。現在出家人本來就越來越少,而且老一輩的法師紛紛示現圓寂,年輕一輩的法師又沒有成長起來,所以完全指望出家人弘法是很困難的。很多剛出家的人連佛教的基礎都沒有,加上現在網路、電視、手機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外境特別多,這些年輕僧人內在的修證不夠,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轉,再加上又沒有前世的因緣,所以很難真正在各地弘揚佛法。即使出去講經說法,最多也只能「紅」一兩年,然後就沒有力量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採用另一種辦法來弘揚佛法——各地的居士要組織起來,採用團體方式學習佛法。這就是當前最好的弘法方式。所以我希望各地的居士多建立學佛小組,也希望有人能提供學習的道場。如果在某個城市裡,有人能把自己的住宅作為大眾聞思修行的場所,實際上他的家就成了一所寺院。修建寺院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傳播佛陀的精神。既然你的家能起到傳播佛法的作用,那不管有多少人在裡面學習,二十個、十個乃至兩三個人都行,你的家就成了真正的寺院。從這個角度來說,給大家提供聞思修行的場所和修建一座寺院,二者的功德是一模一樣的。總而言之,每個人都要為弘揚佛法做出應有的貢獻,有財富的人應該出財富,有能力的人應該出能力,有智慧的人應該出智慧。

現在人們常說,當前社會的主導力量是官、商、學,這三者相當於一個三腳架,對社會產生著最主要的影響。換句話說,官員、商人、學者的思想就是社會的主流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弘揚佛法就要重點針對這三種人,既要對官員傳授佛法,也要對商人傳授佛法,尤其要對知識分子傳授佛法。如果這三個階層的人對佛法有所了解,那麼佛法就有希望在社會上弘揚開了。

現在我們弘揚佛法的方法不能像古代那樣。古人基本上過著分散的生活, 以前的農民自己種莊稼,吃自產的糧食,和其他人沒有很密切的聯繫。但現在的社會已經完全變了,拿吃的食品來說,首先要從地里種出來,其次在食品廠里加工, 然後拿到市場上銷售,在這些過程中都要牽涉到集體的合作,只有最後吃的時候才是純個人的行為。穿的衣服、用的物品也是如此,都牽涉到集體的合作。因此,在這樣的時代,弘揚佛法也要結合實際,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

佛法怎樣才能繼續生存在人類的思想中?每個對佛教有責任心的人都應該在這方面思索。經過一番思索,我們便不難發現,只有在各地採取學佛小組的形式,有組織、有管理地進行聞思修行,這才是延續佛法的最好方式。在這樣的弘法方式下,我們就需要多方面的發心人員。在此過程中,每個發心人員都是弘揚佛法的一員。比如一個人在弘法部門打字,表面上他只是打打字,他可能也會懷疑:我這樣算不算弘揚佛法?實際上,這完全是在弘揚佛法。再比如我今天講一堂課,如果沒有很多發心人員的共同努力,學院內外不可能有那麼多人聽到,正是依靠很多發心人員的努力,才能讓很多人聽受。所以,這些發心人員都可以說是弘法利生者,他們發心的功德跟我講經說法的功德沒有兩樣。

不過,雖然發心如此重要,可是個別佛教徒卻缺乏發心的熱情。有些人雖然不完全拒絕發心,但只願意在有出頭露面機會、能得到別人認可的情況下發心,對於默默無聞地做事情則沒有興趣。我覺得這樣不是很好。對於大乘佛教徒來說,以清淨的意樂從事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是不可缺少的。不管你年輕還是年老,有財富還是沒財富,有學問還是沒有學問,既然已經受過菩薩戒、學過大乘佛法,就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無條件地為佛法發心,而且,應該長期發心,不能一天兩天短暫發心。

從總體上看,我覺得現在我們弘法的效果是很好的:很多地方的佛友都在有組織地學習佛法,課前課後的念誦也很如法,通過學習佛法,大家也明白了很多佛理, 不像以前那樣對佛教是一種迷信的狀態。其實,如果佛教徒都是迷信的狀態,那佛教就不可能在世間長存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所說的語言、所做的事情既不符合真理,也不符合人們的正常思維,剛開始也許人們覺得你這樣的神神道道有點稀有,但最終人們會看不慣的。所以,我們說話做事應該依循佛陀的慈悲和智慧,這樣一方面世間人沒辦法破斥我們,另一方面原來誤解佛教的人也會理解甚至通達佛法,原來不信佛的人也會被逐漸引入佛教。從世間角度來講,這對世界的和諧是一個大貢獻;從出世間角度來講,很多深陷輪迴的可憐眾生也有了解脫的機會,哪怕在一個人的相續中播下一點善根,最終善根成熟時也一定會解脫,這個功德也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

回到前面的話題:依靠誰才能讓佛法如意寶長期存留於世間呢?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家佛友們不能想:你是堪布,你是活佛,你是出家人,只有你們才能弘揚佛法。我剛才也說了,要完全靠出家人弘揚佛法,在現在這個時代確實有點困難,所以居士們也應該承擔起弘揚佛法的責任。其實居士完全可以弘揚佛法,在藏傳佛教中,阿底峽尊者最得力的弟子仲敦巴是居士,薩迦五祖中前三祖也是居士;在漢傳佛教中,有黃念祖、李炳南、郭元興等居士大德,他們對佛教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所以在家佛友們要有弘揚佛法的發心。

現在各個地方都有一些居士團體,這些團體的佛友們應該在無有自私自利心的前提下承擔起弘揚佛法的重擔。只要不是利用佛教來養活自己,不是利用佛教搞自己的世間法,居士弘揚佛法沒什麼不可以的。如果是把佛教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不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是不合理的;如果沒有這樣的不良心態,誰都有資格弘揚佛法。

如今各地都建立了菩提學會,這就有了弘揚佛法的良好因緣。我希望各地的佛友們不要總是依靠管理人員天天督促,要自覺地參與到弘法工作中。其實到了一定時候,各地的學會應該自行運轉,這樣才比較好。就像世間的一個企業,剛開始需要老闆開創,但是到一定時候這個企業就可以自行運轉了,企業自身就可以盈利養活員工,那時老闆就不需要事事操心了,他就可以到處遊玩了。我們的學會也是如此,剛建立時主要依靠管理人員,但到一定時候就不能依賴管理人員了,每個學員都應該發一份心。這樣的話,佛教的事業就能遍地開花。這不僅對眾生有利益,對自身也有極大的意義。

下面開始講《無量壽經》。昨天講到了極樂世界的菩提樹,今天繼續介紹菩提樹的功德。

複次阿難,若有眾生見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由此因緣乃至涅槃五根[1]無患心無散亂,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再者阿難,如果有眾生見到菩提樹,聽到樹上鈴鐺、瓔珞、金鎖的聲音,嗅到樹花的香氣,嘗到樹果的美味,觸到樹的光影,憶念樹的功德,以這些因緣,乃至獲得涅槃期間,他們的五根無有過患,內心無有散亂,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得不退轉。

在我們這個世間,眼耳鼻舌身意緣色聲香味觸法後,只會產生煩惱和痛苦。不管看到的色法、聽到的聲音、嗅到的香味、嘗到的味道還是觸到的東西,始終會給人們帶來不快樂。現在很多人整天悶悶不樂,原因是什麼呢?一方面是內在修行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就是外境太惡濁了,以這兩個原因他們始終處於憂愁苦惱中。而極樂世界不是這樣,接觸菩提樹等外境時,人們的心不會散亂,可以說一直處於禪定中,而且相續中的功德蒸蒸日上,都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得不退轉。因此,一想到娑婆世界的過患和極樂世界的功德,我們為什麼不羨慕極樂世界?為什麼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呢?

在輪迴中,不管是多麼有錢財、有勢力、有才華、有相貌的人,內心真正快樂者其實很少。雖然有些人自認為是樂觀主義者,經常說自己很開心,但說歸說,實際上只要身處這個娑婆世界,真正的樂觀主義者恐怕不多。這一點,我們通過自身的感受也會明白。比如早上我心情還可以,可是剛過了一會兒,聽到不悅耳的聲音, 看見不悅意的東西,或者身體突然生病,馬上就變成另一種心情了。就像早上起來時天空萬里無雲,可是過一會兒就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天氣完全變了一樣。所以,只要是在娑婆世界,就不可能有真正恆常的快樂,到處都是煩惱和痛苦,欲離苦得樂者確實不得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復由見彼菩提樹故獲三種忍。何等為三。一者隨聲忍,二者隨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依靠見到菩提樹又能獲得三種安忍。哪三種安忍呢?一是隨聲忍,二是隨順忍,三是無生法忍。

這三種安忍在講四十八願時已經介紹過了,下面對此再略加解釋。

一、隨聲忍。即聽聞真實之法後,不驚不怖不畏,能夠信解受持。

在我們這個世間,聽到般若空性法門、因果不虛之理或者極樂世界的功德後,很多人心裡無法忍受,產生懷疑、恐懼的心態,總是覺得不是很好受。而在極樂世界,看到菩提樹就能獲得隨聲忍,再也不會有接受不了的心態,不管聽到什麼佛法都很容易接受。

對聽聞佛法的人來講,能夠安忍所聞之聲很重要。有些人福報比較大,不管善知識講任何善法,聽到以後馬上就能信受;而有些人福報比較小,聽到善知識講善法很難接受,要麼對這個地方起邪見,要麼對那個地方生懷疑,總是有一種不滿的態度,而聽到惡知識講惡法則馬上能接受。這就是經論中所謂的善法器和惡法器:前者是善法器,可以接受一切善法;後者是惡法器,惡法全部能接受,而善法馬上就漏掉了。

二、隨順忍。即以智慧思維觀察諸法,從而隨順了知、平等趣入。

世間的真理有深有淺,有複雜有簡單,只要我們獲得了隨順忍,不管對什麼樣的真理,都能通過思維觀察進而隨順趣入。

三、無生法忍。即真實證悟諸法無生之實相。

一切諸法的實相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的,遠離了有、無、二俱、雙非四邊。如果我們具足了無生法忍,對於這種實相就完全可以接受。如果沒有獲得無生法忍,則很難接受諸法實相之理,尤其有些初學佛的人,遇到甚深的空性或者密法時往往接受不了。[2]

為什麼極樂世界的眾生見到菩提樹後都能獲得三種安忍呢?世尊緊接著解釋道:

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威神見所加及往修靜慮,無比喻故,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受故,善成就故。

這都是無量壽佛的本願力、威神力而現前加被以及往昔修持靜慮之故。由於他的發願無可比喻,無有缺減,善巧修習,善巧攝受,善巧成就,故而才能如此。

為什麼往生者見到菩提樹後馬上能獲得三種安忍呢?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阿彌陀佛往昔的發願力,二是阿彌陀佛的威神力,三是阿彌陀佛往昔修行靜慮的功德力。尤其阿彌陀佛的發願非常不可思議,他的發願在世間無可比喻、無有缺陷、極其圓滿。法處比丘經過五個大劫的深入思維才發下四十八願,所以,他對利益眾生之事考慮得非常圓滿,可以說沒有任何缺陷(凡夫人考慮問題則不是很圓滿,很多人事後都覺得自己的考慮有不周之處),他發的願善巧攝受無邊剎土的無量眾生,而且他發願後長期善巧修習,最終善巧成就了一切所發之願,由於具足了這些因緣,所以見到極樂世界菩提樹的眾生都能獲得三種安忍。

對於娑婆世界的不清淨眾生來說,要像極樂世界的清淨眾生一樣獲得三忍確實有困難,但我們學習大乘佛法後,無論如何也要得到相似的三忍。如果聽聞上師宣講佛法後,內心不願意接受,甚至口出誹謗之辭,這說明沒有得到第一忍。如果某個道理本來符合真理,可是因為自己的分別妄念作怪,一直不能隨順了知、平等趣入,這說明沒有得到第二忍。如果遇到宣說勝義實相的顯密法要時,自己一直產生分別心,以噁心進行揣度,甚至將其捨棄,這說明沒有獲得第三忍。大家要避免這些過失,在接受佛法時要儘量信受佛陀和高僧大德的金剛語,儘量隨順勝義中萬法皆空和世俗中業果不虛、前後世無欺存在等道理,儘量了悟諸法實相。

複次阿難,彼極樂界無諸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妙高山等。

再者阿難,極樂世界沒有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3]、妙高山[4]等山。

娑婆世界的環境有很多高低不平。《俱舍論》中說,在四大部洲的中央有須彌山,從須彌山至持邊山的七個間隔處有七海,七海之外是四大部洲,其中南瞻部洲的中央是印度金剛座,自此向北越過九座黑山有大雪山。四大部洲的外圍是鐵圍山,在鐵圍山的外圍有大鐵圍山。而極樂世界則不同,那裡沒有任何凹凸不平,既沒有高山也沒有大海,整個大地就像手掌一樣平坦。

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的環境存在高低不平呢?這是眾生的心高低不平造成的。娑婆世界的眾生有驕傲、自卑、嫉妒、脆弱等各種心態,有些人特別傲慢,心態像須彌山那樣高,走路的時候趾高氣昂;有些人特別自卑,好像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再沒有更可憐的人了,走路時也垂頭喪氣。以這些高下不同的心態,所以感召了高低不平的外境——高的山太高了,低的平原太低了,整個世界凹凸不平,非常不悅意。

佛經中說,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娑婆世界的眾生心很粗暴,所以感召了沙石荊棘等粗糙的外境;極樂世界的眾生心很調柔,所以感召了七寶所成的細柔外境。所以,人的心和外境確實有密切關係。在娑婆世界內部也存在這樣的差別:在一些已開發國家,眾生的心態比較平靜,自然環境也很優美;而在個別落後國家,眾生的心態比較暴惡,自然環境也和已開發國家大不相同。

聽說極樂世界沒有高山,阿難尊者在顯現上產生了懷疑,於是對佛陀提出一個疑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其四天王天三十三天既無諸山依何而住。

阿難對佛陀說:世尊,既然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山,那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依何而住呢?

在我們這個世界,須彌山的山腰住著四天王天,須彌山的山頂住著三十三天。既然極樂世界沒有山,以娑婆世界的世界觀來看,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極樂世界的天人依靠什麼而住?

佛告阿難:於汝意云何,妙高已上有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及色界諸天等,依何而住。

佛陀告訴阿難:你是怎麼想的?從妙高山往上,依次有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欲界諸天以及色界諸天[5],這些天人依何而住呢?

佛陀在此是以同等理[6]破斥阿難:既然你懷疑極樂世界因為沒有須彌山,所以天人沒有住處,那娑婆世界只有三十三天以下的天人才依須彌山而住,三十三天以上的天人怎麼住呢?

佛陀這樣一反問,阿難尊者有點明白了。

阿難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阿難對佛陀說:世尊,這是不可思議的業力所致。

我們學院原來有一個法師,他每次辯論輸的時候也說:「哇,真是不可思議,這就是不可思議的業力!」不管別人怎麼問,他都不正面回答:「這些我都不回答,反正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

眾生的業力確實不可思議。我的窗前有一棵樹,每天晚上都有小鳥栖息在樹枝上,如果人在樹枝上睡覺,半夜可能會忽然掉到地上,可是這些小鳥卻睡得特別香。我經常隔著玻璃觀察這些小鳥,有時候用手電筒照它們,這些小鳥的「手」一直緊緊地抓著樹枝,怎麼樣也不會掉下去。到第二天早上,它們醒來後就開始念「百字明」。(這些小鳥有時候起得比我早,在睡夢中聽到它們的叫聲,我就以為它們也在念百字明。)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這些小鳥卻能做到,這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業力吧。

雖然沒有依靠須彌山,可是上界的天人卻能安住於虛空中,這是為什麼呢?阿難在這裡回答得很對,這就是不可思議的業力所致。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答言:不也。佛告阿難:諸佛及眾生善根業力汝可知耶。答言:不也。

佛陀問阿難:不思議業的道理,你能知道嗎?阿難回答說:不知道。佛陀又問阿難:諸佛以及眾生的善根業力,你能知道嗎?阿難回答說:不知道。

在康僧鎧譯本中,這段內容的說法比較簡單,沒有往返很多次問答,阿難最初詢問佛陀後,佛陀就直接告訴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方便的時候,希望你們也參考一下康僧鎧的譯本。這次發給你們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後面附有康僧鎧的譯本。我感覺個別道友好像一直沒有翻閱這個譯本,其實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看看這個譯本。這兩個譯本雖然有些說法略有不同,個別經文的位置也有所不同,但意義沒有太大差別,可以互為參考。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發願力現前的,而且極樂世界的眾生有不可思議的善根力,以這兩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那裡有很多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現象。在某些特別偏僻的地方,如果對當地人講起上海的高樓大廈是什麼樣、美國的現代建築是什麼樣,因為那裡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小天地,所以不管怎麼講他們也搞不清楚。和這個道理一樣,娑婆世界的眾生由於心胸特別狹窄,一聽到極樂世界的不可思議功德,很多人也會覺得難以接受。

對於如來或者清淨剎土的功德,一般的世間人確實很難接受,佛經中對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如《菩薩念佛三昧經》中讚嘆如來說:「如來不思議,神通亦復然,智定諸功德,皆不可稱量。」意思是,如來的智慧、禪定、神通等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都是凡夫人不可揣度的。《往生禮讚偈》中讚嘆極樂世界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意思是,極樂世界的莊嚴之相勝過娑婆世界,它就像虛空一樣廣大無邊。

不僅佛教徒承認世界上有很多不可思議的道理,其實很多科學家也是這樣承認的。不管在物質領域還是非物質領域,古今中外的很多科學家都感覺越探索越模糊,包括現在很多研究量子力學的人,他們研究到最後都只能說一句「深不可測」。

世尊,我今於此法中實無所惑,為破未來疑網故發斯問。

阿難說:世尊,如今我對此法其實沒有懷疑,我是為了破除未來眾生的疑惑才提出這個問題的。

實際上,不僅在此處,包括前面向佛陀提問:阿彌陀佛是過去佛、現在佛還是未來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有多少時間?這些問題的答案阿難都是知道的,他也是為了眾生而提問的。

當年佛陀在世時,很多弟子向佛陀提問,現在很多知識分子也經常在各種場合向善知識提問,其實這種提問是很重要的。我們也歡迎這種提問,既然佛法是真理, 就不怕被人問倒。《菩提資糧論》中說:「佛及諸佛法,不應分別疑。」因此,既然佛法是不應該產生懷疑的對境,如果對佛法有懷疑時,就要通過提問、辯論來遣除懷疑,最終要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

佛法是極其深奧的,在探索這種真理的過程中,很多人最初都會遇到困惑,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但只要人們不斷地努力,遲早會遣除一切困惑。很多佛教徒都是如此,剛開始問題特別多,到最後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了。

藏傳佛教特彆強調聞思修行的次第:學佛者首先要廣泛地聽聞;然後要深入地思維,如果自己一個人很難思維進去,就要通過和別人辯論來樹立正見;當對佛法遣除一切疑惑後,就不需要再依賴上師和道友了,那時獨自在寂靜處修行就可以了。

不過現在有些人的次第有點顛倒——最初沒有聽聞思維,一上來就到寂靜處實修,在修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了,這個時候才開始思維,可是又不知道如何思維,於是再去尋找上師:「我閉關了三四年,可是出的問題太多了,實在不行了,我現在還是在您身邊好好聽幾年法……」本來是聞、思、修,可是他們卻是修、思、聞,我感覺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佛告阿難:彼極樂界其地無海而有諸河,河之狹者滿十由旬,水之淺者十二由旬,如是諸河深廣之量或二十三十乃至百數,或有極深廣者至千由旬。

佛陀告訴阿難:極樂世界的大地上沒有大海,卻有很多河流,這些河流最狹窄者十由旬,最淺者十二由旬,如是諸河深廣之量漸增至二十、三十乃至一百由旬,最深廣的達到千由旬。

世間的大海非常恐怖,經常會發生海嘯等災難,捲走很多人的生命。日本人以前很喜歡大海,聽說他們現在不太喜歡大海了[7]。大海中還有很多兇猛的動物, 而且海水也非常鹹澀。極樂世界沒有世間的大海,那裡有很多深廣的大河,在我們這個世間看來,這些大河可以稱得上大海了,可是它們沒有大海的過患。

其水清冷具八功德,浚流恆激出微妙音,譬若諸天百千伎樂,安樂世界其聲普聞。

河中的水很清冷,具有八種功德,河水恆時激盪,發出微妙的聲音,就像天人的百千種樂器聲一樣,在極樂世界到處能聽到這些水聲。

其實河水的「嘩嘩」聲聽起來很舒服,有些人可能不喜歡流水聲,但我特別喜歡這種聲音。有時候我在河邊睡覺,河水流淌的聲音一直在耳邊迴響,心中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有諸名花沿流而下,和風微動出種種香,居兩岸邊多栴檀樹,修條密葉交覆於河,結實開花芳輝可玩。群生遊樂隨意往來,或有涉河濯流嬉戲,感諸天水善順物宜,深淺寒溫曲從人好。

河邊有很多名花,這些名花順流而下,微風吹動河面,散發出種種香氣。河的兩岸邊有很多旃檀樹,這些旃檀樹枝條修長、樹葉密布,枝葉交相覆蓋在河面上,樹上開著花、結著果,花果芳香撲鼻、光輝映人,足以令人賞玩。眾生經常到河邊遊樂,有些人在河中隨意往來,有些人下到河裡,在河中沐浴、游泳、嬉戲。以極樂世界眾生的福德所感,這些河水如同天界的河水一樣善順人心,深淺冷暖都隨從人的喜好。

極樂世界的水非常人性化,想要水多深多淺都可以。康僧鎧譯本中說:「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而娑婆世界的水則不是這樣,有時候人們願意水淺,可是水卻特別深,一跳下去差點淹死。

極樂世界的水溫也隨順人的心,如果你想要熱水,當下就可以熱,如果你想要涼水,當下也可以涼。如《極樂願文》雲:「彼等甘露池溪流,冷暖適度隨所欲。」其實這個道理應該不難接受: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以前誰都無法想像依靠電器來調適水溫,而現在人類已經做到了這一點,既然在娑婆世界都能實現這種人性化,在極樂世界一切都能隨心所欲也是很正常的。

阿難,大河之下地布金砂,有諸天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雜水流馚,天曼陀羅花、優缽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華、芬陀利花彌覆其上。

阿難,這些大河下面布滿金沙,有世間無法比喻的天香隨風散發香氣,香風熏入水中使得河中也流淌著香水,天界的曼陀羅花、優缽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花覆蓋於河面上。

極樂世界的河底非常柔軟,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河底都是堅硬的礫石和玻璃片,光腳下河會把腳弄傷。不過有些地方的海邊是金黃色的沙灘,雖然不是真正的金沙,但是這種沙子很細,比較適合人們遊玩,類似於極樂世界的河底。

從某些方面來看,娑婆世界的有些花園和公園的設計跟極樂世界還是很像的。兩千五百多年以前,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就宣說了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莊嚴,有時候我看到有些花園和公園,不管樹、水、沙灘、怪石還是七寶所成的裝飾,都特別適合人們的喜好,感覺它們好像是按照佛經的描述設計的。

此處說,極樂世界的河面上遍布曼陀羅花、優缽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花等名花。曼陀羅花是天界的一種花,優缽羅花是青蓮花,波頭摩花是紅蓮花,拘物頭花是黃蓮花,芬陀利花是白蓮花。在極樂世界的河上,到處都是美麗的鮮花,這確實是一道悅目的風景。在人間也有類似的美景,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江湖,上面也覆蓋著悅目的蓮花。當然,人間的景色和極樂世界的美景是沒法相比的,所以大家還是應該發願往生到無比莊嚴的極樂世界。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康僧鎧譯本中說是六根。

[2] 據有些論典的觀點,這三種忍可以依次對應聞慧、思慧、修慧。

[3] 即圍繞三千大千世界之大鐵山。據《彰所知論·器世界品》記載,以閻浮提等四大洲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其外有一鐵山圍之,稱為小鐵圍山;集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其外亦有一鐵山圍之,稱為中鐵圍山;集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其外復有鐵山圍之,稱為大鐵圍山。

[4] 即須彌山。

[5] 色界共有四禪十七天,其中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天,第四禪有八天,在色界十七天中最高的是色究竟天。

[6] 同等理:因明中的一種破斥方法,即用對方的理路反過來破斥對方。

[7] 不久前日本發生了海嘯。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