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楞嚴經》輕鬆學 卷二(之七)  


《楞嚴經》輕鬆學卷二(之七)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

「阿難尊者恭敬地向佛說道:「世尊!的確像您所說的那樣,見聞覺知之性與其所緣境界,本來就是『妙明真心』,所以是遍滿十方世界,湛然常住的,其本性沒有生滅。」

「但是,這與大梵天的後裔娑毗迦羅外道,所常說的『冥諦』(難以言說的真理,非色非空,非生非滅);以及投灰等各種外道們,所說的有一個『真我』遍滿十方世界,有什麼差別呢?」

【覺緣】就是前文「見與見緣,並所想相」的另一種說法。意思是:見聞覺知之性與其所緣境界。

如世尊前文所說:「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因此,阿難尊者才說:「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楞嚴經》當中上下文之間關係非常緊密,大家需要仔細體會,需要熟悉經文才比較好理解。

【梵志】婆羅門種姓的修行者,如娑毗迦羅,等等。他們自認為是大梵天的後裔,以大梵天為祖先,所以世尊稱他們為「先梵天外道」,或者「先梵志」。

在如今時代來看,「梵志」也是很了不起的,他們修行的目的是重返色界的大梵天,因此,其修行方法,主要是「禁慾」和「禪定」,同時,往往輔助以種種苦行。如今的印度和尼泊爾,仍然有不少此類的修行人,他們被當地百姓尊為「聖人」,極為恭敬。您如果感興趣,可以百度一下「印度苦行僧」,就能夠了解到許多相關信息。

【投灰】印度的一類苦行外道,經常把灰塗在身上,近乎裸體,修習各種苦行和禪定。其修行目的,通常也是為了來世升天。

【真我】許多印度外道都認為有一個「真我」遍滿整個世界,也主宰著世界的一切。類似的名字還有許多,例如:「梵我」、「神我」、「大我」,「自然之我」等等,含義都比較接近。

前文,在「第七番顯見」當中,世尊引導阿難觀察一切物象,通過其中「無是見者」與「無非見者」,顯發出見性與一切虛空及物象,本是妙明真心。對此,阿難尊者又有了新的疑問:因為,既然一切虛空與物象,以及「見精」,或者說「見聞覺知之性」,本來都是「妙明真心」;而依據世尊的開示,「妙明真心」是無處不在的,是湛然常住的,它不生也不滅。

那麼,這個「妙明真心」豈不成了外道所說的「真我」和「冥諦」了嗎?它們到底有啥差別呢?

所謂「冥諦」,如前文所說,它是「非色非空」的難以言說之真理,同時,也是「非生非滅」的。而「妙明真心」呢,顯然也是「非色非空」,也是「非生非滅」的。那麼,兩者有啥差別呢?

答:外道「冥諦」所說的「非色非空」,是指在色法和虛空之外,另外有一個「冥諦」,包容著色法和虛空;但是,色法和虛空卻不是「冥諦」。

而「妙明真心」的「非色非空」呢?則是說「妙明真心」不屬於「色法」,也不屬於「虛空」,而是包容一切;同時呢,「妙明真心」也不在色法和虛空之外,色法和虛空當體就是「妙明真心」本身。

外道「冥諦」所說的「非生非滅」,是指在生和滅之外,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冥諦」,包容著一切生滅法;但是,一切生滅法卻不是「冥諦」。

而「妙明真心」的「非生非滅」呢?則是說「妙明真心」不屬於生,也不屬於滅,而隨緣顯現了一切生滅;同時呢,「妙明真心」也不在生和滅之外,一切生滅法當體就是「妙明真心」本身。

換句話說,法相(事物的相狀)雖有生滅,法性(事物的本性)則本無生滅,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平等平等。這個平等的「法性」,也就是「妙明真心」。

所謂「真我」,也包括「梵我」、「大我」、「神我」等等在內,這些外道都認為有一個「真我」之類的東西遍滿整個世界。而「妙明真心」呢?毫無疑問,也是遍滿整個世界的。那麼,兩者有啥差別呢?

答:外道所認為的「真我」,不僅僅遍滿世界,而且化現一切,主宰一切(那只是他們的錯認,實情並非如此)。而佛陀覺悟的「妙明真心」呢,一方面遍滿世界,化現一切;另一方面,卻從來不會主宰一切。所以,「妙明真心」也叫做「無我」,也叫做「第一義空」。誠如《八大人覺經》所說:「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個世界,無論如何地生滅變化,其中,卻並沒有絕對的主宰者。

為啥呢?因為,整個世界當中的一切,都是「妙明真心」化現的,也都是「妙明真心」本身;除了世界與眾生之外,就沒有獨立存在的「妙明真心」了。所以,一切萬事萬物與「妙明真心」都是平等一如的,都是圓融一體的,咋會有誰主宰誰呢。

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當體是佛,終究是佛。只是,暫時迷失在了分別妄想當中,不自知而已。相比較來說,佛教更接近於「無神論」,而不是「有神論」。因為,佛陀不是某種神靈,更不是主宰者。以佛教來看,任何一尊天神,都還是眾生,都不可能主宰世界。佛陀最圓滿的功德,如《圓覺經》所說,那就是「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也就是說,佛陀是最平等、最隨緣的,完全沒有了造作,完全隨順於法性,因此,得大自在。

所以,「妙明真心」只是假名,不是實有;「佛性」只是假名,不是實有;「法身」只是假名,不是實有。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不是實有,卻也不會斷滅,就在當前,心清境明,無有不是。而所謂的「佛陀」呢?則是指究竟的覺悟者,究竟透徹了「妙明真心」的人。

佛陀並不在眾生之外,如達摩祖師所說:「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佛教因此而區別於那些「神我」外道,他們以為有一個「神我」、「真我」、「梵我」等等,凌駕於眾生之上,超越於眾生之外。可是,那並非實情啊。

由此可知,外道所覺悟的「真我」,等等,還沒有透徹實際,還存有知見與對立,還不徹底。佛陀則不同,已經究竟透達了諸法實相,消融了一切知見與對立,因此,而獲得了法界本有的正遍知,遍知一切卻絲毫無沾染。

阿難尊者不僅有了疑問,而且,他還記起了世尊曾經說過的一些法義,所謂因緣之法。但據阿難此時的觀察,他認為「妙明真心」既然「非生非滅」,就應當不屬於『因緣所生』,似乎是『自然而有』的。可是,「自然而有」又成了外道見解,到底該咋理解呢?阿難尊者沒有了主意,只好請問世尊:

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世尊您也曾經在楞伽山上,於《楞伽經》法會當中,為大慧等菩薩們宣示演說這樣的法義:那些外道修行者們,時常說一切法都是自然而有的;我則說一切法都隨著因緣而生,隨著因緣而滅,不是他們所說的境界。」

【楞伽山】佛陀講說《楞伽經》的地方。相傳,此山在錫蘭國(今斯里蘭卡)之海濱,是鬼神聚集之處,非人類所居,沒有神通是到不了的。據《大唐西域記》所記載,「國之東南隅有楞伽山,岩谷幽峻,為神鬼之游舍,昔如來於此說《楞伽經》」。

【大慧】大慧菩薩,是《楞伽經》上的請法人。

【敷(音:夫)演】宣示演說。「敷」:宣布,宣示。例如《晉書》云:「可敷告天下」。

【自然】這裡是「自然而有」的意思。

許多外道修行者都持有這個見解,認為一切法是自然而有的;或者,認為「真我」、「梵我」、「大我」是自然而有的,是世界的「第一因」。持有這類見解的修行人,可以統稱為「自然外道」。

【因緣】這裡是「因緣所生」的意思。所謂的「因」,指「內因」,也就是主要因素;所謂的「緣」,指「外緣」,也就是輔助條件。

如馬勝比丘告訴舍利弗說: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陀講說因緣生滅之法,一方面,準確詮釋了生死輪迴當中的一切現象;另一方面,是為了破斥「自然外道」的邪見。

世尊常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在《楞伽經》法會上則明確指出「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意思很明確:「因緣之法」是佛法,「自然而有」則是外道法。所謂「因緣之法」,推而廣之就是「因緣果報」和「因果輪迴」,是現象界的自然規律。

可是,阿難尊者觀察了自己的「見聞覺知之性」以後,卻發現它似乎是「自然而有」的,不屬於因緣所生。這就有了矛盾,這個矛盾,還需要世尊予以開導。阿難尊者說道: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我如今觀察這個『見聞覺知之性』,它好像是『自然而有的』。因為它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的境界相,所以,似乎不是因緣所生。」

「但是,與那些自然外道相比較,您如何來開示大家,讓我們不會陷入到他們的邪見當中,而得以開悟真實心,也就是那個微妙覺了的光明本性呢?」

【覺性】此處指「見聞覺知之性」。也就是前文「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當中,「覺緣」之「覺」,所指的就是「見性」,也就是「見聞覺知之性」,省略為「覺性」。

【妙覺明性】微妙覺了的光明本性。也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妙精明心」,或「妙真如性」等等。

咱的「見精」,或者說「見聞覺知之性」,儘管它是「第二月」,但它是否屬於「因緣所生」呢?

答:正如阿難尊者所說,確實不屬於因緣。

問:那麼,它是否屬於「自然而有」呢?

答:也不屬於。

問:那它到底屬於什麼呢?

答:它沒有歸屬,它就是本來,以及本來的功能。

問:「本來」不就是「自然而有」嗎?

答:不是。因為,佛陀覺悟的這個「本來」是無實質的,是無形的,是自性空的。並不存在一個「自然而有」的「自然體」。當然,一切本有的功能,卻本來天成。

問:「本來」既然是無實質的,咋出來的世界萬物呢?

答:世界萬物就是無實質呀,當體即是「本來」,即是「自性空」,切莫錯認才好。

對於「覺性」的觀察,很容易發生錯認,即便是多聞的阿難尊者,此時也把「覺性」錯認為了「自然而有」。不過,尊者也知道,「覺性」之自然(即是如來的自然智),與「自然外道」必有差別,所以才請問世尊:「云何開示,不入群邪」。下面,是世尊的解答。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前面,我已經如此詳盡地進行了方便開導,把法界的真實狀況告訴了你。可是,你還是沒有開悟自性,竟然迷惑地認為,覺性是『自然而有』的。」

【我今如是開示方便】前面,我已經如此詳盡地進行了方便開導。

世尊前文的所有開示,可謂是循循善誘,層層深入,連比喻帶直說,想把阿難尊者以及有學大眾們,引入諸法實相。然而,通過世尊前文所說「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等等法義,阿難尊者又對於「妙明真心」產生了誤解,也對於「妙明真心」的「第二月」,即「覺性」,產生了誤解,以為,它是「自然而有」的。

這說明,阿難尊者此刻尚未明了「見精」與「覺性」,至少,明了得還不透徹,更不要說「妙明真心」了。實際上,多數人在初次明了「覺性」的時候,都是不夠透徹的,都還需要學習大乘經論,需要過篩子,需要去蕪存菁。

因此,對於仍舊迷惑的阿難,世尊再繼續予以慈悲開導:

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阿難,如果真像你所說的那樣,『見聞覺知之性』確實是『自然而有』的,它當然就應該有一個可以鑑別清楚的「自然體」才對。」

【甄(音:真)明】鑑別清楚。「甄」:鑑別。

【有自然體】既然是「自然而有」的,就應該有一個「自然體」,有那樣一個東西才對。

反過來觀察,更好理解:假如說,這個「覺性」之「自然體」不可得的話,那麼,它又怎麼可以叫做「自然而有」呢!假如它確實存在的話,就應該可以找到才對。

下面,世尊就來幫著阿難鑑別尋找這個「覺性」的「自然體」: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

「那麼,你來觀察一下這個微妙光明的『見性』當中,到底以什麼做為它的『自然體』。」

「這個『見性』到底是以光明為『自然體』,還是以黑暗為『自然體』呢?到底是以通暢的虛空為『自然體』,還是以阻塞的景物為『自然體』呢?」

【妙明見】微妙光明的「見性」。也就是前文阿難尊者所說「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當中的「覺性」。到這裡就清楚了,這個「覺性」就是「見性」,也就是「見聞覺知之性」。

如前文「八還辨見」當中,世尊已經論述過了,在當前「見性」之現量境界裡面,共有八種景象,分為四對。在這裡,世尊選用了前兩對來探討觀察,即:光明與黑暗,通暢的虛空與阻塞的景物(例如:牆壁,等等,會擋住視線),以下是世尊的觀察結果:

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阿難,如果以光明作為『見性』之『自然體』的話,就應該見不到黑暗了(因為,到了黑暗的時候,光明已經消失,此時,『見性』之『自然體』也隨之消失,所以無法見到黑暗。以下同理可知);如果以通暢的虛空作為『見性』之『自然體』的話,就應當見不到阻塞的景物了。」

「同樣的道理,乃至於以種種較暗的色相作為『見性』之『自然體』的話,那麼,到了一片光明的時候,『見性』之『自然體』也就消失了,『見性』就應當沒有了,怎麼還會見到光明呢?」

大家要知道,就在當前咱大家明見一切景象之時,胡思亂想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此刻,只有「見性」和種種「物象」。在種種「物象」當中,大約也就分為四類,兩兩相對:「光明景象」與「黑暗景象」相對,「通暢的虛空」與「阻塞的景物」相對。

當前的自然存在就是這些了,因此,既然阿難尊者認為「見性」是「自然而有」的,那麼,其中就必有一個自然存在是其「自然體」,是「見性」才對。可世尊幫助咱觀察的結果呢,無論「見性」以哪個為其「自然體」,都是不成立的,都會陷入自相矛盾當中。

阿難尊者無比信賴世尊,所以,經過世尊這樣一分析,他也聽懂了,的確有道理。於是呢,嘿嘿,他立馬就轉舵了,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立即放下「見性」是「自然而有」的見解,轉而認為「見性」是「因緣所生」的了。

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阿難是一個沒主意的人,並非如此。只不過,阿難尊者已經開悟空性,對於這些法義和概念雖然還不夠明了,但是,已經基本沒有執著心了。完全可以做到「知非即舍」,以及「知錯就改」,僅就這點來說,也絕不是凡夫可以做到的。

不過,從智慧層面來說,阿難尊者還糾纏於「非此即彼」,這還不是「明心見性」的大乘見解,尚未到達菩薩彼此一如的妙智慧啊。

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阿難尊者,即使對於「見性」是「因緣所生」也心存疑慮,不明其所以然,只好繼續請教世尊。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諮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阿難說道:「看來,這個微妙的『見性』,它必定不是『自然而有』的了。嗯,我如今再來體會,它大概是『因緣所生』的吧。」

「但是,我心裡還不明白,(『見性』既然『非生非滅』,又怎麼會『因緣所生』呢?)所以,還要向如來您詢問,『見性』這個『非生非滅』之法義,如何才能夠與『因緣所生』相符合呢?」

【是義云何合因緣性】「見性」這個「非生非滅」之法義,如何才能夠與「因緣所生」相符合。

這裡的「是義」,就是指阿難尊者前面的觀察:「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如今,「自然而有」被否定了,但是,「非生非滅」是無法被否定的,是如實的。「見性」既是「非生非滅」的,又是「因緣所生」的,這就自相矛盾了。

——這個矛盾,能夠調和嗎?

答:只要是「因緣所生」之法,就必然是有生滅的,隨因緣而生滅。所以,這個矛盾無法調和。

因此,「見性」既然是「非生非滅」的(這一點,前文世尊在「觀河定見」當中,已經為波斯匿王論證過了),它就不會是「因緣所生」的了。

下面,世尊將直接為大家論證「見性」非「因緣所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