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超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四章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起座,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對佛說:大慈大悲的世尊,能夠善巧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最上乘的修行法門,從因地開始依法修行的漸次方便;即是要先覺悟圓覺,給不同種類的眾生講法,讓他們開發智慧,不再迷惑。「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翳是眼病,在會的法眾承佛慈悲教誨,親聞法音,心開意解,這幻有的眼病因此而消除,本有的智慧之眼於是得到清淨。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金剛藏菩薩代眾生請問:

一、如果諸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又有無明?

二、這無明是眾生本有,為什麼如來又說眾生本來是佛?

三、十方各類異生本來成佛道,後來起無明而成為眾生,一切如來什麼時候覆生一切煩惱呢?「異生」是各種各類的眾生,不是聖人。

此三個問題的立論是:

一、覺悟本有,一向來是覺悟的佛

二、無明本有,一向來是無明的眾生

三、先是佛,後起無明

那麼,一向來是覺悟的佛,應該沒有無明,為何卻同時有無明?一向來是眾生,具有無明,為何卻說全都是本來成佛?如果先是佛,後來有無明,這無明是什麼時候生起?

這是因為有佛見與眾生見而有的矛盾,在本經中說,在佛看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我與佛都沒有差別。在眾生看來,一切佛也是眾生,就是你看我,我看你,都是眾生。這是迷惑造成的問題。迷惑者認為有迷惑的眾生,有覺悟的佛,然後這兩個法相比較,就得出上述三個問題。

「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無遮大慈」,即無緣大慈的意思,是平等濟度,寬容一切,行無緣之法施的意思。唯願不捨平等寬容的大慈大悲,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即是願佛設諸方便,令菩薩曉了。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令末世一切眾生,得聞本經中所闡述的最究竟法門,永遠斷除懷疑佛法不究竟,斷除悔恨自己沒有慧根。「了義法門」,佛法分為:一、不了義法,佛為了破除某一類的眾生執著,就依其執著而說的法。比方說觀身不淨,不淨並不是世間真實的道理(真理),只不過是因為眾生執著身體好看,所以佛教導這個修行法門;二、了義法:是佛向菩薩開示佛親證的境界,不是隨不同眾生說的法,了義法的說理必定是非常透徹和究竟的法門。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很多人都說佛是沒有秘密的,其實佛對不同眾生保留不同的秘密。因為有些道理不能讓無信心者知道,知道了會壞事,在我們來說,那就是佛的秘密,但是在佛而言,是因緣未到而不說。比方說,密宗的修法不可以隨便讓一般人知道,知道了會破壞與造惡業,所以不對非器眾生說就是秘密。現在本經中所闡明的教法也是秘密,因為講了之後,有些眾生不信,不可以隨便開演就是秘密。有緣聽聞此法門,千萬不可逢人就說。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這個圓覺法門是最上教誨、最了義的大乘,最了義的大乘在小乘人前是秘密不宣的。「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不了義的大乘依人間迷惑的境界而說菩薩六度萬行,會讓聽聞者覺得佛說法自相矛盾,最了義的大乘依佛所覺悟的境界而說菩薩圓覺法門,能夠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到決定信仰,而且永斷懷疑和悔心。

本經中所闡明的圓覺法門,在有些經論中把它稱為如來藏思想。很多人反對如來藏的說法,也有人認為是方便說,這包括相信唯識教法的人、研究經教的人等等。如此說來,這個如來藏的教法應該屬於秘密。非圓覺信根的菩薩,聽了菩薩教法的如來藏法門半信半疑,這就是為什麼要秘密。我的能力只能以人類現有的知識,儘量地解說諸佛的圓覺,讓你相信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切都在覺中。而這個覺,並不是你現前所認識的知覺。我已經以克隆羊來解釋這一點,當人類的知識越豐富,科學越進步,越證明了佛法的正確:你一出世,你的身心就知道你的一生的樣子了。

再以克隆羊為例,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知道你是什麼模樣,但是你認為細胞死後就消失,這是以人類的眼光來看而得的結論。人死了,業力知道下一世會去投胎。同樣的,細胞死了知道再生與你再相聚。我們這一群人死了,我們的業力知道下一世再來碰面,就等於是群體再生,一切法皆如此。但是,你認為細胞死後就消失,就如一般人認為人死了就沒有了,學了佛之後,你知道人死了還會繼續投胎轉世,但是你卻不一定同意一群細胞死了也會繼續群體再生,並且再度與你在一起。

佛說器世間(物質的世間)有成、住、壞、空。世界毀壞之後,又會形成,那麼,它就要知道。「它」是誰?就是眾生的心力、業力在作用。同樣的道理,我們身上的細胞也會再形成。我們的身心是無量心識的組合,其中一部分組合成我們身上的細胞、組合成我們的眼睛,依業力的說法,我們的業里有形成眼睛的業,也有形成細胞的業,這些細胞的業不但知道我們今生是怎麼個樣子,它們都是過去世屬於我們的細胞群體的業,都知道自己將來生在我們身上某個部位,因為它們在過去已經和我有緣了,它們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它們都知道自己是細胞群體重生、重生……一直在我們身上重複生死,所以不只是一個人在生死輪迴,我們身上的細胞也隨著我們而重複生死。不只是如此,和你緣分深的過去的好多親友,也陪著你一起輪迴到如今,而你卻把他們忘記了呢!那麼,我們這一群聽《圓覺經》的法眾,也會有整體的生死輪迴,今天散會以後,大家又會碰面,這就好像是死後又生,因果就是如此。

進一步想想,你身上的一切細胞和你的緣分如何?比一般人還要深吧,難道它們在你身上只當過一次細胞嗎?不但如此,只要有因緣,一朵花、一粒沙、一個玩具也會再生,及至地球也會再生呢!因為因緣從過去到未來都不會斷滅,也因為業叫它們再來。請別忘了,心、業與因緣是沒有時空與樣貌的。比如你世世以不同樣子重生,並多次與我再度重逢;萬物再來時也是另一個樣子,也會再度重逢,它們都彼此知道對方。我倆累劫相逢,你還認識我嗎?你的煩惱總說我不知道你是誰!因為我變了樣子。其實,好多人都認不出兒時的好友呢!同樣地,你身上的衣服,不會統統只是今生才和你有緣吧,只是你不記得它們過去的樣子,它可能是一個、可能是多個、也不一定是衣服,難怪你忘啦!可是業力不曾忘記,讓它們與你會遇,業力有迷惑嗎?真不可思議啊!你的業力就是你的心力,凡夫真不可思議啊!你真的迷惑了嗎?絕不!只是煩惱在迷惑,你!不是一個多個,不在這裡那裡,不曾迷惑而且圓覺遍滿法界。

當你對以上的道理能意開信解,就會相信果位菩薩的法界清淨圓覺觀是那麼廣大圓滿,就知道中觀見不圓滿之處,更不會滿意有染淨執取的阿賴耶識緣起的方便說。經中說:聽聞大乘佛法者,有驚怖不已,有如聾如啞,有毛孔豎然,有法喜悲涕;聽聞到圓覺妙心廣大圓滿的道理,你感受如何?佛恩難報呀!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是指世間萬法從開始到結束,一個接著一個變化的生滅,「前後有時」是指過去與將來萬法的存在與不存在,「聚散起止」是見到有聚合與分開,於是以為有開始與結束,這是從外境說生死輪迴。

「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取是執著,舍是放棄。佛說眾生感覺到各種現象——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這些境界只是迷惑者心念的迷惑幻象,此迷惑心念念相續,循環往復不已,更從中生起種種的取捨心,這是從心念說生死輪迴。

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現象是一種迷惑。在迷惑中,眾生見到有世界的始終、法的生滅、時間的前後、東西的有無、因緣的聚散、事件的起止。進一步說明是因為眾生的心執著,念念相續地取捨為實有內心外境,於是以為這些相續地取捨的心境是外在的輪迴,其實輪迴就是念念相續的取捨。

有人聽了問:「如果這樣的重生沒有時間性,會受距離影響嗎?」我的回答是:佛教認為時間、空間、物質皆依不同眾生有不同感受。其中物質是色法的聚合,空間及時間卻非因緣聚合的心不相應行,只是妄心與妄境分別得來的妄想分別。本段經文說:「一切法的生滅,散聚起止,皆是念念相續,循環往復。」這告訴我們輪迴可以小至細胞乃至原子也是循環往復,大至一個社會族群也會循環往復,再大至地球會循環往復地成住壞空。這樣的輪迴是無前無後,是念念相續,並非在時空裡相續。輪迴是圓覺妙心的顯現,所顯現的萬法,一一法皆互相含攝而無所不至,並非在一時一處出現,與時空等假象無關;如果一定要以時空的概念來了解,只好說是每一個法的活動,其影響是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並非僅限於一時一處一物。某時某處見到某物,是執取六根等的觀察結果,這樣的結果正如下一句經文所說的。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眾生還沒有跳出輪迴以外,要在輪迴中辨別圓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於是本來的圓覺性,被辨別成「即同流轉」。前面說一切法本來圓覺,因為眾生以輪迴的心來看,結果就算是圓覺的本性,也被眾生看成是流轉的。「若免輪迴,無有是處」,那樣要避免輪迴,是不可能的。因為眾生是以有輪迴的心來分別,看要怎樣沒有輪迴,這是不可能的。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譬如眼睛不停旋轉,則看到湛然不動的水會搖晃。「又如定眼,由迴轉火」,又比如你定眼看火把旋轉,就看成是一個光圈。「雲駛月運」,你看雲飄動時會覺得月亮在行走。「舟行岸移,亦復如是」,船在行駛,覺得岸在移動。這就是以有輪迴的心來看世間的一切,結果都隨輪迴心而生滅變化。

現代科學以時、空、物質的觀念觀察研究,認為在現有的時空之外,有另一個反時空裡出現相對應的反物質及相反的活動,一個原子在此運動,在反時空裡有一反原子在作相反的運動,其實是業力令原子運動,科學家不知道現有的時空活動是業力的作用,力學原理中,即推動萬物的業力必定是反方向運動的,結果把業力的作用看成是反時空裡出現相對應的相反的活動。在本經中說,「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即是說,以有輪迴生滅的心去分別本來不動的法界,結果是分別心加上新的造作心去影響觀察結果。以時、空、物質之知見觀察時,得到的知識還是以時、空、物質來了解,於是把業對時間的影響說成反物質及反活動了。因此說,輪迴心分別的結果「無有是處」,最終被後來者推翻。「彼圓覺性即同流轉」告訴我們,因為以未出輪迴的眼根等觀察「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互相攝入的萬法」,結果即同流轉成為「某時、某處、見到某物」。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種種旋轉沒有停止,要那些令人錯覺旋轉的景物先停住不動,尚且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的污垢心,都還沒有清淨,以污垢心來觀佛圓覺,哪有不旋轉的道理!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所以你們就生起上述三種迷惑:一、如果諸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又有無明?二、這無明是眾生本來有的話,為什麼如來又復說眾生本來是佛?三、十方各種各類的眾生本來成佛道,為什麼說後來起無明?一切如來什麼時候覆生一切煩惱呢?

問題一和二是無明與覺同時存在的矛盾,問題三是先覺後無明,即是佛後來起煩惱。這就是輪迴心而有的問題。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翳。

「翳」是眼角膜的斑點障蔽視覺。「幻翳」是眼睛的毛病產生的錯覺,由錯覺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如果毛病解決了,不可說眼病已經滅除,什麼時候再生起種種眼病。

「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一些佛教學者把緣起解釋成相待:即根、塵、識都是相關相待的緣起。在本經中說,翳、花二法不是相待的,是幻翳見空花存在。翳本身已是幻,空中實在無花,見空中花是幻上加幻,二者皆是幻,並無幻翳與空花二法相待。所以說,二法相待是迷者的智慧所見,二法非相待是悟者的智慧所見。更進一步說有「妙覺圓照離於花、翳」,意思是妙覺心一向圓照萬法,不曾被幻化的花、翳影響而迷失。

「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本來不是實在的空花,你卻看到它滅了,空花本身已不是實在的,當然滅也不是實在的滅,那麼,你不可以說,虛空什麼時候還會生起空花來。意思是說,在迷惑時,你認為這遍滿法界圓覺妙心有生死輪迴,當不再迷惑生死輪迴時,你不可以說,圓覺妙心什麼時候還有迷惑。

「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為什麼呢?虛空本來沒有花,根本沒有生起空花以及後來空花滅失。意思是說,本來在覺中,當你知道圓覺妙心不曾有迷惑時,絕對不會問還會再度迷惑嗎?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生死就是起——輪迴的出現,涅槃就是滅——輪迴的消失,生死和涅槃如同空花起滅的道理。「妙覺圓照離於花、翳」,原本微妙圓覺的心照遍一切法,它本來就不跟迷惑所見到的花、翳的現象在一起。意思是說,你所看到的空花、眼睛的毛病,都不是實在的事情,你不可以說它們在什麼時候還會再生起來,它們本來都沒有生起來,本來是妙覺圓照。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虛空就是空間,古人認為空間是空的、是存在的,但是,佛法說空間不曾是空的,也不曾是存在物。在地球上的空間充滿空氣,地球以外的空間叫做太空,現在的天文學家都知道太空充滿各種輻射線,這些輻射線是高能量的粒子,可見太空裡的空間不單純是空間本身,它是無數非眼睛所能看到的高速粒子組成。不論在地球或太空,空間都充滿光線和高能量的粒子,所以說空間不曾是空的。

一般人都認為在宇宙里確實存在著空間,確信虛空是有那麼回事的存在著,就是它是不變、不動、處處均勻沒有差別的。《相對論》卻說空間會隨引力場大小而彎曲變形呢,就是對於物質而言,空間是有不同形狀(引力場)而讓物質介入其中。科學家已經證明空間與時間是互相依存地時時變化,空間是不平坦不均勻的。另外,你家裡房子的空間隨地球轉動而換位子,它無法保留在那裡讓你使用,你卻認為我家的房子一向來就保留在那個空間。由於所有的星球與空間都在互相遠離,造成天文學家觀察到星球的光譜向紅色移動,從星系的紅位移證明宇宙在膨脹,膨脹的空間不會停留在固定位置,這更證實沒有一個固定均勻不變的空間。天文物理學家已證明宇宙中的黑洞,使時間放慢腳步,使空間變得有不同層次的彈性。所以佛法說虛空不曾是獨立的存在物,它不過是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關係的另類描述——心不相應行。佛法說不可思議的菩薩能夠把空間變大變小,也說虛空是假有不實在的,沒有它自己的本質,是依六根、六塵、六識等因緣產生的錯覺。

本經說:當知你現前所知的虛空不是暫時有的,也不是暫時無的。此句提示我們輪迴與生死也不是暫時的有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何況如來圓覺妙心,如果你隨順圓覺妙心而覺悟,你就知道圓覺妙心有如虛空,本來平等,非有非無,沒有差別的性質!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譬如你採金礦,金礦非純金,含有泥沙以及其他的礦物,然後把它提煉成金。「銷」是熔化金屬的意思。「金非銷有」,金並非因為經過溶化金礦,提煉產生的,而是金本來就在金礦里。礦比喻虛妄煩惱纏縛,金性比喻圓覺。金性本有,非因銷有,即是說眾生本來成佛,只為虛妄煩惱纏繞,未能圓現。一旦圓滿覺悟,「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當金礦提煉成金之後,它就不再成為礦了。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當金礦熔化而提煉成金塊,不論經歷過多麼長久的時日,那塊金的性質還是不壞,永不為礦。「不應說言本非成就」,不應該說金本來沒有在;「如來圓覺,亦復如是」,佛亦如此,一切眾生皆如此。

意思是說,煩惱時把圓覺妙心的顯現看成就是煩惱的眾生,就有如金礦提煉之前只見到礦砂;一旦圓滿覺悟,不應說圓覺妙心是先無後有,有如礦砂提煉成金,不應說金是先無後有;一旦圓滿覺悟,無再成眾生的道理,就有如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一切如來微妙的圓覺心,沒有所謂「菩提涅槃」,即是沒有覺悟成道,沒有解脫生死的涅槃現象,也沒有成佛以及不成佛。沒有虛妄的輪迴,也沒有不輪迴——真實的涅槃。意思是說,我們認為有眾生,有生死,所以我們才認為有所謂覺悟與涅槃。那麼,也因為我們認為有眾生,才認為有成佛不成佛這件事。如果你覺悟本妙圓覺心,猶如金礦提煉成純金那樣,並非從無金變有金,就知道佛不是從非佛變成是佛,沒有虛妄的輪迴及不虛妄的非輪迴。那麼,你就知道沒有眾生本來成佛、本來不是佛、後來成佛了、眾生本來有沒有煩惱……這些問題。在做眾生時猶如礦,成佛時好像被提煉出來的金,金不再成為礦,同樣的,佛不再做為眾生。

上幾講我已經說過,我們應該如是了解:圓覺的心本來清淨平等,它的作用遍虛空、遍法界。不但如此,一個人真正覺悟的時候,必定知道六根、六塵、四大都是遍法界。世間任何一個法要與其他法作用,要影響對方,它們不但都要遍滿法界,而且都在覺中——不二的法界心覺遍十方。眾生迷惑以為每個法局限在某個小小的範圍里。但是當眾生迷惑時,所見到因緣幻化的萬法,本來就是覺性所幻化,是覺性令萬法互相影響,是覺性帶動因緣變化,是覺性幻化出有執取的分別心,是覺性幻化出因緣聚散的作用。而我們就在覺性的幻化中認為有眾生。其實只不過是無量無數不可分割的心在變化作用;在此變化作用中,沒有所謂某一個是凡夫,某一個不是。然而在變化作用中,有一些心念就執著:這些叫做我,這些叫做凡夫。

比方說,有很多人在路上行走,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屬於哪一群人。現在我們有緣聚在一起,待會兒大家一起在路上行走,就認為我們是同一群人,這就是分別。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分別,就認為我們今晚是在做某某事,那麼,就生起「每個星期我們都在做這件事情」的看法。

本經說,沒有所謂的成佛不成佛。意思是說,成佛後不但覺悟眾生與佛皆不可得,亦無成佛及不成佛,也沒有眾生與不眾生。因為我們迷惑認為有眾生、有佛這回事,在裡面生起分別,而產生「到底先做眾生,還是先做佛」的疑問。沒有誰先,也沒有誰後,甚至今天的我們,你是你現在的樣子,我是我現在的樣子,我們不會做回以前的那個樣子,我們一直在變化;佛及眾生都從過去一直變、變……及至變到成佛,佛沒有做回過去的。我們也是一樣,但是我們迷惑認為輪迴的我還是做回同一個我。在我們的境界中,覺得現前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在作用,把它們看成是個別獨立活動地在空間裡占有「某位置」,而你本人也是獨立的在某位置,然後大家各就各位地互相作用。而實際上每一個法不曾各就各位。是任何一個法都影響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遍滿任何其他的法。意思是說,你在某個人的心念中,可以找到別人對他的影響。任何東西都是如此,誰也不能擺脫誰的影響,但是我們認為有一個我坐在這邊,有一個你坐在那邊,其實你、我、他及萬法都是沒有界線的。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聲聞」是指阿羅漢。以大乘佛教的說法,阿羅漢證悟解脫時,身心、語言皆悉斷滅。聲聞人認為六根門頭的身口意行為就是生死,為了要擺脫生死而修道朝向涅槃,所以修行重點就放在擺脫身口意的迷惑。因此,當阿羅漢不再執著身口意時,就證悟到身口意行為都斷滅,六根境界不存在了。以大乘的說法,這是個小覺悟,因為阿羅漢的覺悟範圍只到自己的身心境界前,對一切現前境界都解脫自在,現前境界以外的大千世界如何因緣變化,他無法知道。菩薩要圓滿成佛,就必須要覺悟到現前境界乃至大千世界,都在圓覺之中。

這裡說聲聞、緣覺所覺悟的境界,就是身口意的行為皆悉斷滅,是不圓滿的,只是捨棄了根、塵、識的分別執取心,無分別執取心不等於覺悟到心與境界都是圓覺心的妙用,因此說「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意思是阿羅漢所證悟的涅槃也只是心所顯現的涅槃界,未能真正做到他們所嚮往的涅槃——大涅槃。意思是說:佛所證悟的大涅槃,就是本來清淨涅槃——圓覺妙心,阿羅漢是無法知道的。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果阿羅漢用遠離身心語言有所覺悟的思惟,都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眾生用迷惑的思惟心,更是沒辦法知道如來的圓覺境界,因為圓覺境界不是入涅槃者所能知。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螢火」是螢火蟲腹部末端發光的器官所發出的光。用微弱的螢火,是不能燒須彌山的。以輪迴心,自然生出輪迴知見,以輪迴知見想要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佛覺悟的心就有如大寂滅海那麼廣大。「寂滅」可分兩種:一、小寂滅,是在個人身心及境界上寂滅,就是阿羅漢的寂滅;二、大寂滅海,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覺悟是寂滅的,一切眾生、一切佛都是寂滅的。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所以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在修行時,首先要斷除無始以來的輪迴根本。即是說,要成佛道,先完成阿羅漢的覺悟,即先小寂滅;然後大寂滅,證佛的圓滿覺悟。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雖然一切法都圓覺遍滿法界,但是眾生迷惑執著在生死輪迴之中,那麼,首先就要斷除對生死輪迴的執著。生死輪迴的執著是怎麼產生?眾生起心動念,都是妄心造作的思惟妄想,這些妄想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六塵」是指外境。「妄想緣氣」是指我們的思惟妄想心。思惟妄想心所想的一切不過是法塵回憶,「非實心體」,法塵不是真正心「能知」本質。真正心的本質不是我們現前思考的作用,心的本質是一切都在覺中,沒有不覺的地方。因為一切在覺中,所以一切法、一切心互相作用,才可以遍滿任何一個法而起因緣關係。「已如空花」,妄想心本身有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用妄想的思惟辨別佛的境界,好像空花復結空果。此展轉妄想只是增加更多的妄想,最終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浮心是不實的心。巧見是小聰明。虛妄不實的心不論有多聰明,都無方便成就圓覺。「如是分別,非為正問」,如果是用這樣的分別心來問以上的問題,都不是正確的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始終。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金剛藏菩薩你應當知道,佛所覺悟的本來寂滅的法的本質——圓覺妙心,不曾有開始與結束。凡夫認為佛在某個時候成佛,但是佛成道時說不是如此。在大乘經典中都有載,一切佛覺悟時都會說:佛本來就覺悟,並且是從無始以來都在覺悟中。如《法華經》上說:眾生本來就是佛。不但如此,還說佛本來早就成佛了,而且在很多不同地方成佛,有不同的名號,釋迦牟尼佛還有其他的名號,佛並不是什麼時候開始成佛,而是本來就是佛了,所以佛沒有開始,也不是以涅槃為結束。當我們說某佛成佛,就是佛的道行完成,其修行有結果了,那是執取有凡夫輪迴、有佛解脫、有時間前後的結論。記住!輪迴無始終,成佛非最終的結果,任何事物若有結果就是對該事物執取有無見、斷常見!正如經文所說:

「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如果以輪迴的心來思惟,會在裡面更加旋轉,只能旋轉到輪迴心的思惟這邊來,「不能入佛海」,不能入佛智慧之海。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譬如把金礦熔化提煉棄除一切雜質而成純金,並非因為提煉才有金,「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雖然礦中本來有金,但是金最後是從金礦中提煉而成。「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一旦成真金後,不再重為礦。把金礦里的金提煉出來,最後得到金塊,這就好像眾生本來是佛——本在覺中,只是虛妄煩惱纏繞,未能圓顯,現在通過修行,把眾生本具覺性——佛的本質顯現出來。所以成佛後,就不會再做回眾生。再度提醒各位,成佛不是結束!心的幻化無始終。本來無人無佛無生死可得,哪能通過修行了結生死!更不曾有佛修行結束了!

那麼,什麼叫做佛?金本在金礦的比喻告訴我們:覺性本來就遍滿一切法,但是我們以分別心來看,就認為唯有在聖者身上才有覺性,因為這樣,佛就以「金礦」與「金」來為我們解說。如果你認為:我是眾生。那佛就說:在你(眾生)裡面就具有覺的本質。其實,修行不是增加什麼,只是發現覺性所顯現的你本來在覺中。你認為你是眾生時,本來已具有覺性的一切本質,這就是為什麼你能夠覺悟成佛道。因此,有人就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不能由此而說有佛性故一切眾生才能成佛,而是迷時覺性不曾迷失,所以眾生和佛一樣本來是佛。就是說,在金礦中的金本來就是金,你無法看到時,不認為它是一塊金。當金礦提煉成為金,你能看到時,就認為金出來了,金不再做礦了,所以說「不復重為礦」。為什麼呢?原來一切業力因果、心念的作用一直在發展變化,當你迷惑的時候,心就發展變化你所執著的事情;當你覺悟的時候,心就發展變化那些覺悟所做的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沒有所謂的誰最了不起,都是心在作用罷了。你認為凡夫是迷的,或佛是覺悟的,那是你迷惑六根境界,以迷惑者的有限知識比較所得的結果。但是,本來一切都是圓覺妙心遍滿法界,甚至你認為的物質、六根、六塵、六識也遍滿法界,這是本經所強調的重要教法。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所謂的生死、解脫,凡夫以及諸佛,這都同為空花相。金礦是空花相,提煉所成的「金」也是空花相,你在種種相中分別,就認為那是佛,那是凡夫。「思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思惟的心本身就是幻化,何況用幻化的思惟去追究那幻化是怎麼一回事?這也是幻化。很多人聽到涅槃及佛為空花相,會認為這不是佛法,這是因為他不了解法本無相,其實諸法與佛皆是覺性圓滿的無相幻化,佛只是你心中的迷思——執取有佛的相,如《金剛經》所說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如果能夠知道、放下幻化的妄心,然後可尋求圓覺的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