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法華經講演錄(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太虛大師講述

民國十年秋在北京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此為嘆人美法勸募持行章內之第三品。在全經各品中,則居第十二。提婆、天也,達多、授也;斛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乞於天而生,故名天授。他經記載佛與天授往劫之事頗多,大概天授對於佛之行事多所違害,正俗情之所謂冤敵也。雖亦曾從佛出家,然意在學佛之神通,冀以炫眾而已。往劫見佛修忍辱行,遂發願生生世世與佛相值,專害佛生命,乞其頭目、手足、骨髓等,以成就其忍辱之行。就道言之,此實為佛之善友,但為違緣之善友耳。蓋違緣善友,能使人道心愈益堅固,更勝於順緣善友,故修道者當視違緣之友為善知識也。文殊師利為龍女順緣之善友,順則易見。天授為釋迦逆緣之善友,逆則難知。為表逆緣並示世尊無怨,故有此

又、龍女聞經,現前成佛,為顯此經殊勝,故有此品。

又、在顯一乘境之各品中,方便品以下已明一乘之境,法師一品遂明一乘境中之行。見寶塔品敘多寶如來聽經現身,復明一乘境中之過去佛果;本品敘釋尊因往劫求經成佛,顯一乘境中之現在佛果;又敘龍女成佛,即顯一乘境中之當成佛果。為表經力能生三世佛果,故有此品。

丁三順逆為友

戊一明天授與佛違緣善友之德

己一明釋尊昔重法以求經

庚一往昔求法

辛一長行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密,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惱、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馬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此釋釋迦往劫舍位求法。求者、不僅求能聞而已,求能信,求能解,求能行,求能證,求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皆是。求法華經、即求無上菩提。心不退轉、謂或受王位五欲之樂而不以喪其本心,或受怨敵違害之苦而不以懈其初志。象馬等為外施,頭目等為內施,妻子奴婢等為內外施。所有受用境界、及正報眷屬等,莫非個人之福報,乃均不復滯著,願舍此報以求能為說此法華經者,並願為之終身服役。釋迦遠劫以來,即勤求是經如此。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命無所乏」。

此釋仙人許說、釋迦敬奉。不違、謂不違其意旨命令。佛度眾生,悉隨順眾心以施教化,今仙人慾人之不違其意乃為說法,此已顯示為違緣之友矣。釋迦事此仙人,不易行者行,難久行者久,於供給果薪而外,其間必已經有無量忍辱之行毫不退轉,故曰乃至以身為床,蓋充類至盡之詞也。千歲無倦,給侍無乏,求法之願可謂深重矣!

辛二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椎鍾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時有阿私仙,來白於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即便隨仙人,供給於所須。採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倦。

此五頌半內,二頌頌求法,一頌半頌仙許,二頌頌敬奉。椎鍾、擊鐘也。阿私仙、仙之上首也。蓏、瓜瓞之屬。

「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此二頌、頌釋迦求法之由並勸示勤學。不為己身,言非為己身專求涅槃,亦不為五欲之樂。正明舍大國之王位,悉因為眾求法,以能利眾故終致成佛也。

庚二結會今古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今我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舍、三十三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自發大乘心,並助人發大乘心者,為善知識。六波羅密以下十一種功德,均見前釋。成等正覺,廣度眾生,佛悉歸功於天授宣說是經之力。顯如來於一切眾生及一切法相,悉照以平等大慧,了無執著差別之相也。

己二明天授當來成佛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髮緣覺心,恆河沙眾生髮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此為授現前記,即記天王佛成佛時之果相。大千界每一成住壞空為一大劫,一住劫為一中劫。無上道心即菩薩心。無生忍者,證於無生法性之理,印可於心,不復可退轉破壞,故名無生忍。菩薩已證於不生不滅之法性,即可得證無生忍。初地創證真如,暨八地之無相行不退,均是得無生忍義。二乘人於平等真如之法性未能了知,執著於善法、惡法之差別,因有生佛之異相。今法華會受佛記者,多為隨順佛教之眾,而天授為違害佛教之人亦獲受記。此大乘妙法所以為統攝群生,使一切皆導歸佛智也,是為授無怨恨之記。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髮菩提心,至不退轉」。

此明授滅後記,謂記天王佛滅度後之果相。

己三結聞經獲益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此釋淨信是經、獲受利益。淨心信敬,謂清淨其心信受敬奉也。若不體佛之平等大慧,不知眾生皆有佛性,但執著於種種差別法相,以為某當墮獄,某當成佛,某為善人,某為惡道,此皆違於如來生佛同體之平等大慧,即為其心不淨。由不淨故不信,由不信故疑。以為此品經文,不過示佛不念惡之德,及佛戒人以不當念惡而已。甚或疑此品為本來無有,為非佛所說,如此皆為不淨、不信、不敬,斷佛種子,即系自絕於佛,更何由永離惡趣,生恆值佛及當聞此經,或升梵天,或生淨土,受有得近菩提之報也哉?

戊二明文殊與眾順緣善友之力

己一智積請歸釋尊留止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多寶如來本為東方過去古佛,茲雲下方者,從其湧出之方稱之也。智積以說法既畢,故請多寶還歸本土。而釋尊告使暫留,因以引起文殊師利教化龍女之事。

己二文殊湧出來見智積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娑竭羅龍王、即鹽哈龍王。二世尊、指多寶如來與世迦牟尼,因二世尊正同坐於多寶塔中也。以多寶如來攝一切過去佛,以釋迦牟尼攝一切現在佛,故但云敬禮二世尊足也。文殊禮佛既畢,往慰智積,遂啟以下問答之因緣。釋尊先時放光照境及說方便等品,文殊本在法會,何忽於此時從大海龍宮湧出?蓋說此法華全經,本非一朝一夕。方便一品開顯既畢,聞殊師利等諸大菩薩,即已本佛所說,往化十方諸菩薩眾,去來無定,此次適於教化龍宮後復來法會耳。就事相言之,其義如是。若就觀心義言之,海中龍宮,即眾生心海中自在清淨之本心。文殊師利,即如來藏心中之根本無分別智。智積以修積為義,即後得智。根本智於心中忽然開顯,名為湧出。坐蓮華者,顯其具足因行領證果位,如花開而蓮見,蓮實而花落也。

己三文殊智積共為論議

庚一論化眾多少

辛一問化多少答數無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仁、猶言仁者,即具足菩薩之德者。以大智故名為菩提,以大悲故名為薩埵,仁者、即其通稱也。智積問所化眾生幾何,而文殊答以非可口宣心測,蓋佛智境界離於語言,不墮數量,唯證乃知也。

辛二龍宮湧出文殊指示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密。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此釋化眾湧出、文殊指示。無數菩薩均坐寶蓮華,喻以無分別根本智為母,皆能出生一切佛功德寶。又自見寶塔品以來,皆云諸大菩薩住於虛空,蓋顯無住而住之義。此空非枯寂之空,乃菩薩具德之空。小乘之空,為灰身泯智之空;大乘之空,為淨妙莊嚴之空。非證不知,非言可顯,故文殊師利先以所化菩薩萬德莊嚴之相示之,而復明言其教化之事如是也。

辛三智積讚揚文殊告化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智積謂:文殊導眾之功,全由開闡一乘實相。而文殊亦言:我在龍宮,唯常宣說是經,則妙法華經之尊重益彰矣。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云大智德。勇健、有力之義。

庚二論成佛遲速

辛一智積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此釋問修是經、得佛遲速。此經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為經中之寶。以有此寶,故能轉一切法皆為佛法,攝一切經盡為妙法之經。智積欲顯經力能致現前佛果,故問以啟之。

辛二文殊答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此釋龍女受持是經、能至菩提。多慧則根利,根利多慧故於眾生則善知其根業,於經義則能得其總持。因能受持此甚深秘藏之妙法華經,故深入禪定,證於法性,通達法相。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一發永發得不退轉,心念口演、謂心之所念,口即能演,故說法度人恆不失時,亦不失機;所說法義,共見為微妙廣大。慈讓和雅、謂煩惱習氣消除淨盡。以上種種,明龍女定慧具足,頓發大心,成就自利利他諸功德,遂得疾至菩提。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

辛三智積疑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此釋智積不信龍女速成正覺。難行苦行,謂艱難困苦之行。智積但就成佛艱難之通常事相觀之,故不信當下遂能成佛。

辛四龍女現

壬一龍女現贊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鹹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罪福相、謂全法界一切因緣果報之相。如三惡道為罪相,則人天為福相;世間為罪相,則出世間為福相;菩薩為罪相,則佛為福相是也。佛於此差別之相,悉皆遍照,遍照者了知其等於法界,等於虛空,此為佛之報身。深達實相之智體,本來微妙清淨,此為佛之法身。相好莊嚴,此為佛之應化身。龍女既先贊佛之身,復言自將成佛,唯佛證知,但我永以大乘教義度脫眾生而已。此正龍女受持妙法應速得佛之由也。上節智積疑問,正待文殊之答。然而眾生當下可以成佛之證,豈語言所能顯示?茲不待文殊言答之時,龍女已當下顯現,先示佛身差別之相,後復自承作佛與其作佛之本懷。如是事相,文殊並未答言,然此正文殊無言之妙答,故智積聞之而瞭然無疑也。

壬二鶖子申疑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在人道中之女身,本為罪業報之相,不堪為勝法所依,故非法器。諸度、謂忍辱、布施等度,即菩薩行之各波羅密也。梵天王、為色界天之主,帝釋、為三十三天之主,魔王、為欲界天之主,轉輪聖王、為四天下之主。作此諸天之主,均須具足梵行,而女子成就煩惱諸染污智,故不得作。又男身為佛三十二相之一,故女身亦不得作佛。以上總言女身不能作佛,且非久劫修行亦難作佛。此皆舍利弗尊者所聞佛說三乘之教,以塵沙煩惱未盡故,而仍滯於分別法執如此。

壬三龍女道成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三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龍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惟證乃知。故即假獻納寶珠,以喻成道之速。獻寶珠、喻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於一剎那間顯示於佛。即獻即受,喻即悟即證。夫一獻一受,石火電光不足以比其速,而龍女成道之速乃復過之,皆顯頓悟成佛之義。佛之無相法身,本無男女之相可得,茍於本覺中一念相應,當下即是,何有此三十二相等之示現?惟此依正莊嚴,正為示現成佛之勝相,亦即佛之名所由以立。故龍女於忽然之間,有變相說法、依正莊嚴等之示現。此正以無言之答,破舍利弗等之分別法執,而顯是經力之不可思議也。

壬四生聞獲益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髮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此釋娑婆無垢兩世界、生聞獲益。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