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輝教授是香港大學何馮月燕基金教授(神經科學)、李嘉誠醫學院眼科學系講座教授、廣州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中科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協會發明家院士。在2016佛教英語夏令營中,他給營員們帶來的講座是《腦科學與佛教》。佛教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佛教的教義是對宇宙萬物中萬事萬物的看法,通過修行實踐去驗證佛教的教義。
愛因斯坦說:「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雷射之父Charles Hard Townes 講:「科學用以理解宇宙萬物運作之道,宗教則用以理解宇宙萬物的存在意義,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令生命變得豐盛!」
腦科學是關於神經系統的發育、結構、功能、分子生物、藥理和病理學的科學領域,腦科學的相關研究,讓我們從具體的腦部基轉系統,進一步發現認知、情緒和腦部迥路的關係,從而改變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影響生活、社會和整個世界。
《腦科學與佛教》演講內容
蘇國輝教授圍繞三部分展開演講,首先介紹神經科學的基本知識,認識腦、保護腦和開發腦;其次是神經科學與佛教整合互補,彼此學習而獲得很多共同點,兩者皆無法獨自探索出心與身的真相。佛教的六境六根六識,影響我們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認知。最後運用腦科學研究發展慈悲心,驗證禪修對大腦的可塑性。
禪修能改變一個人的大腦嗎?蘇國輝教授通過大量研究實驗結果表明,神經科學的進展有助於相關的精神訓練,禪修如行禪和拜懺對腦神經系統的影響;禪修對心理受創傷的腦部迥路進行修復與重建;靜坐同時影響人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禪修增強免疫力,並影響基因的表現,通過後天注意力的訓練,人的交往能力會提高,從而改變整個性格。
凡想過必留下痕跡
腦和心具有極密切的關聯
人類在生命科學的領略有兩個重大突破,第一個重大突破是基因研究,另一個就是「腦」研究的突破。腦和心具有極密切的關聯,幾乎影響我們的思想、語言、行為。佛教的六根六境六識,影響我們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認知。從長期累積在腦的資料庫,透過電腦從腦波情形分析出影像,當我們內心的情緒起煩惱或惡念時候,首先傷害的是自己,若一直沉迷於某些執著中,就是腦部迥路出現成癮的現象。讓人感覺樂、苦的心念,都是內心微細的潛在種子,相續不斷所形成。
一念動一緣起
腦部迥路的運作方式是未來改變最重要的關鍵。籍由腦部與心念的緊密關聯,截斷惡念以防惡因,通過培養注意力保護善念和防護內心。過去的分秒成與敗已經過去,不要受它影響,而未來還沒有到來,最重要是把握「當下」這一秒一念,真實面對它。「一念之間」充滿無限的可能性。正如「水能截舟、亦能覆舟」,構建好一條充滿行善、樂施、快樂、慈悲等高貴情緒的腦部迥路,仿佛將人的思想重新重整一次,是改變人生和命運際遇的關鍵。
通過腦科學研究,持續正念禪修會改變腦部迥路,是思維全新的創造。腦部的其中一個區域「前腦島」,負責整合情緒性跟認知性的訊號,產生快速的直覺反應。禪修等於把我們成長的過程重整一次,修復這個過程中不自覺加強的錯誤連結,改變腦部迥路。同時,通過專注力和同理心的持續訓練,腦影像會呈現不同的變化,證實慈悲觀訓練具有正面的成效。(同理心的訓練是指感受別人的痛苦和快樂,包括對自己、親人、陌生人和冤家進行慈悲觀,是完整的慈悲心訓練步驟)。
腦與禪修
過去七年,美國WISCONSIN-MADISION大學RichardDavidson和同事們研究西藏喇嘛在禪定和非禪定狀態的大腦活動的特徵。 Davidson的早期研究表明那些常有消極情感傾向的人,其大腦右前額皮質區有持續性的神經活動;相反那些有積極情感傾向的人,其大腦左前額皮質區有持續性的神經活動。
在一個善於禪定的資深西藏喇嘛身上,Davidson實驗結果表明他左前額腦的活動比以前任何檢測的任何人都要多。這個實驗上至少可以表明,這位善於禪定的喇嘛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正念禪修對心理受創傷的腦部迥路進行修復與重建, 也會增強免疫力,改善人的身體健康
靜坐可能會同時影響人的精神和身體健康
最近Davidson檢測了一些來自Wisconsin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志願者大腦前額皮質活動狀態。一組志願者接受8個星期的靜坐訓練,另外一組志願者沒有接受訓練。所有的參與者都注射了流感疫苗。
到實驗結束的時候,那些接受靜坐訓練的志願者的大腦活動有明顯的改變:大腦左前皮質(快樂腦)神經活動增加。不僅如此,那些接受靜坐訓練的志願者對流感的免疫能力也增強。實驗結果暗示靜坐可能同時影響了人的精神和身體健康。
基因是先天已經成就的,但基因的表現可以籍後天學習而改變。研究人員對二百多名小學生進行每周三次的注意力訓練,並教導他們向他人表達善意,訓練結束後,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注意力集中,也樂於和人分享,從而改變人的性格。
重組內心的視野
生命猶如長河一般,我們每個人都像在生命長流里的水泡,每一個小水泡從中生起,最後都回歸生命的大海中,你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是一樣的,佛教中的「四無量心」,即是慈、悲、喜、舍四種對別人沒有苦沒有怨恨的快樂境界,透過佛教的正念思維的聞思修和在禪坐實修的觀察,接受生命無常的自然變化過程,突破對自己的限制,重組內心的視野,改變腦部迥路,改變自己,從而改變你的人生和命運。
資料來源:
蘇國輝教授講座記錄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演講記錄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MBSR和腦電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