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無上甚深妙密法》
——(關於準提法,最重要的一次開示)
【目錄】
壹:南公懷瑾上師傳承準提法修持儀軌簡要
貳:南公上師闡釋準提法要
一、準提法門的教理
1、我為什麼不傳密法?
2、禪、密都重傳承、尊師道
3、學密的人先要通達教理
4、由凡夫到成佛,就是一個灌頂法
二、準提法門的殊勝
1、準提乃諸佛總咒,獨部別行
2、無上甚深妙密法,開創準提新法脈
3、由想到觀,為修持正法
4、以白骨觀輔助,最為穩便
5、《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可資修學
6、參悟會通,法法圓融
三、準提法門的修持
1、修法的前提
2、儀軌前言略釋
3、生起次第
4、圓滿次第
5、料簡
(1)法師問:拙火與道、密、禪、淨是否都有關係?
(2)法師問:我這麼一引,背上還陽穴也發熱了。
(3)法師問:白骨觀與準提法合修,是否對?
(4)問:道門講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佛門對這三者如何看法?
(5)問:密宗的修法不像顯教需要斷惑證真,而是即煩惱是菩提,貪嗔痴慢疑即是五方佛。那麼五方佛與五蘊又有什麼關係呢?27
(6)問:平時應如何修持準提法?一定要修施食法嗎?
(7)問:請老師慈悲教授觀自在菩薩心中心修法。
叄、重要附錄
一、參禪切忌從他覓
二、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行觀
三、觀想白骨與般若的關係
四、正修行之路——禪密雙修
五、且說三際托空——禪宗的觀心法門
六、六妙門與三際托空
七、觀心——萬緣放下
八、普示念誦方法
【正文】
壹:南公懷瑾上師傳承準提法修持儀軌簡要
【生起次第】
預備:
1、手結定印。
2、金剛跏趺(右腿放在左腿上而坐)。
3、調呼吸至身心寧靜。
4、觀想頭頂上約二寸高有梵文「LA」字,大約直徑一寸,放白色光,光明遍照自己全身,乃至遍法界。
一、淨法界咒:嗡藍(音嗡那)。
1、左手持念珠,右手結金剛拳印,置於右膝上。
2、念淨法界咒二十一遍,每七遍後加念「娑訶」一遍。
二、護身咒:嗡齒臨(音嗡逞)。
1、右手結金剛拳印。
2、念護身咒二十一遍,每七遍後加念「娑訶」一遍,念畢,即用金剛拳印印額、左肩、右肩、心、喉五處,每印一處,即念「吽」一聲。
3、此身即轉成金剛密身,諸魔不得其便。右拳散於頂上。
三、六宇大明咒:嗡嘛呢叭彌吽
1、雙手結蓮花手印,或左手結金剛拳印,置於左膝上。
2、觀想四臂觀音,口念六字大明咒百零八遍,念畢,金剛拳印(或蓮花手)散於頂上。
3、剎那頃,空去自身我執,渾入虛空中,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我與虛空皆了不可得。
4、觀想虛空與我無二之中,十方起大風輪,風融於火,火融於水,水融於金剛地,地上湧起八葉巨蓮,放射七彩光明。
5、蓮蓬座中,生起我身,頂上放光,迎請本師毗盧遮那佛,剎那頃,本師現丈六金身,無量相好,隨即更觀想自身奉上世間種種殊勝供養。剎那頃,佛身由我頂上光中渾入我身,我身立即轉為本尊,無二無別。
6、又觀想傳法上師現前,如法供養之。上師又由我頂上光明渾入我身,三身合一,了無分別之相。
四、準提咒: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喃.但侄他,嗡,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音所哈)
五、一字大輪咒:嗡部林
1、兩手結準提印當胸。
2、觀想前面一座鏡壇。
3、觀想準提本尊於鏡壇中顯現雙跏趺坐,左右共十八隻手,頭戴五佛冠,三眼,面如滿月桃花色,微帶笑容,非男女相,身如透明琉璃體,瓔珞莊嚴,無量相好光明,當胸二手結本印,下二手為三昧印。下左持梵篋,右持金寶。復左七手次第執持——大傘蓋、寶花、寶盒、絹索、金輪、法螺、寶瓶,右七手次第執持——施無畏印,寶劍、數珠、寶果、利斧、金戈、降魔杵。心月輪中現布本咒之字輪。
4、當本尊現出時,可念上師降魔咒「嗡哈哩底噶」三遍,以察其真偽,真則現更清楚,偽則隨即隱沒。
5、剎那頃,本尊由自眉間光渾入我身,我身立刻轉成本尊,本尊與我身無二無別。
6、觀想自身如透明琉璃體,毫無雜垢,內空心中,生起八葉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觀想由嗡字起,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終而復始,字字光明璀璨,字輪不可觀想太大,愈小愈好。如此依法修持,念滿九十萬遍準提咒(全文),感應道交,則為生起次第漸漸完成。(正持誦未滿座時,若須談話,於自舌上,想一梵文「LA」字,縱使談話,不成間斷。)
【圓滿次第】
每次念畢後(遍數自定,愈多愈好),準提印散於(頭)頂上,改結定印,而入圓滿次第,即想字輪收攝入於中間嗡字,嗡字收攝入於月輪,月輪收攝入於光明點(明點如黃豆大),明點直衝上頂,剎那頃,散於虛空,虛空之外,更無身心。我即虛空,虛空即我,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
附註:
修持儀軌的由來(首愚法師)
「準提法修持儀軌簡要」,按照一般密宗的規矩,沒有灌頂是不可修此法的。沒有灌頂,連法本都不讓你看。當初我徵求南師的同意,從法本里綱要性的把它摘錄出來,經過南師審核首肯後,才成為現在與大家結緣的「儀軌簡要」。不論將來是否有機緣得到灌頂,或也可以直接請佛菩薩幫你灌頂,只要你坐到全身在一片光明中,就是真正的智慧灌頂了,也就是佛菩薩般若光把你灌頂了,這才是道道地地的智慧。
貳:南公上師闡釋準提法要
一、準提法門的教理
1、我為什麼不傳密法?
我從來未正式傳授過密法,實際上西藏密法(密宗)的幾大教派,我都是大阿闍黎,無論紅、黃、花、白教乃至東密,我都有資格傳授。但我不傳,為何?怕大家搞迷信。真的密法非常嚴格,教的沒法教,學的也沒資格學。以前傳過幾次,皆非正式的。這次傳法,也算大家有緣。但將來你們不可以此去教人,必須要自己修持有成就了,才能去教人。
修持成就便有徵候,自己身心都要轉化,不似顯教;不似禪宗著眼在心性。換言之,密法是依阿賴耶識起修。外面傳密法的很多,在我眼裡大半非真正密法。學密法很嚴重,搞不好就成外道,也可說是魔道。
禪宗佛法主張是「即生成佛」,密法則標榜「即身成佛」。比「即生」還嚴重,連帶這個肉身也要成就,它是依第八阿賴耶識起修,而顯教其他法門可說是依第六意識(從意識方面)起修。六祖曾云:「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密法的修持,直接修「五八果上圓」,直接走這個路線,因為直接把阿賴耶識種子在現行當中把它轉了,所以前五識也跟著轉,故號稱「即身成就」有其理由。它不走「空」的路,走「有」的路,其實這個「有」也是「即有即空」。淨土宗的修法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大密宗,當然,真正的禪宗也可以說是大密宗。空有雙圓,是真正的密宗。所以平常不大肯傳,因為一般人教理都不大通的。
其次,修學密法是釋迦牟尼佛圓寂後,真正學佛的榜樣。修行是很嚴肅的。戒、定、慧、大乘、小乘、內、外,一切行為,隨時隨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規矩中,在有形相的規矩中也要達到在自己沒有形相的心行中,轉變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種子,轉變一切種性為成佛種性,所以它比較難。這一點搞不清楚,在種種境界發生時,就很容易走入外道、魔道去了。所以後世西藏原始黃教密法是對的,硬是先要學教理!教理學通了,再來給你傳法,才能上路。像白蓮教、鴨蛋教,一貫道等也是受到密宗修持的影響,但走不好,就走成這樣的路子。所以明朝時看到當時的密教就不要,硬把它趕跑了。日僧空海,唐時來華,從惠果阿闍黎得密法,流傳到東洋,即今東密在日本高野山為主的密宗。另一路,從唐朝開始在西藏流傳的密宗則叫藏密,這兩路線是不一樣的,東、藏密修證理論、次第的不同,起碼也要上三個月的課,才說得很清楚。
再則,不管東密也好、藏密也好,密法要特別注重《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要隨時隨地做的到。所以修密法隨時均離不開有形的佛壇、佛像,隨時感受到與佛同在。所以有佛壇設定,隨時要修供養,隨時請轉法輪,隨時隨地都在布施的心行中,因為各種因緣俱足不易,此所以難辦。這是指修法的人。而教法的人也難。
2、禪、密都重傳承、尊師道
密宗同禪宗一樣,都非常注重傳承與師道尊嚴。換句話說,東西方幾個大教主,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耶穌及穆罕默德,一生都建立了「師道」而已。密宗有馬鳴菩薩的「事師法五十頌」,這五十個偈子中對事師的要求非常嚴格。而老師也非常獨裁(認真),師道尊嚴特別重視,達到極點,按照這種嚴格的教授方式,現在我們是做不到的。假使有一個人真能做到這樣,修持馬上就成就了。
其次,講皈依在顯教是三皈依,在密教則是四皈依,佛、法、僧外加上皈依師。因為無師,你不知道真正的佛、法、僧三寶。所以把老師看成現在佛。這种師道尊嚴的傳統,現在人是做不到的。所謂教主即師也,不是統治性的迷信,而是教理性,因為由老師才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所以密宗非常注重上師,學法以前要行四皈依儀式,但我不這樣來,這是我個人修養不肯如此做去,至於你們學佛者,今天這一秒鐘肯謙虛向學,規規矩矩站在學人的位子,應該有四皈依的觀念。至於我個人有個自律,個性上也不喜歡,臨時來上個課嚴肅一下可以,下了課我就算了。不過走密宗是非常注重儀軌形式,非常注重表法的。現在說法時把這點告訴你們。
現在人學佛就像做生意買賣一樣,徒弟來了,供養一下老師,還要計算價錢是不是划得來?還有所謂我的意見如何等等。假如一個人開始時做得到三輪體空,這人當下已經成佛了。我當年學佛就走這個路子,處處守規矩,你們看我說話、行事好像不守規矩似的,其實我處處留心守規矩,這是你們所不能知道的,以上種種原因,所以多年來我不肯傳密法。
就密法說,老師不擇弟子,老師犯戒;弟子不擇老師,也犯戒!可是我怎麼曉得這個老師有成就沒有?戒、德(行)、修證有沒有圓滿?這就很難說了。
密宗我始終不肯傳,因為一般人越學越困,越容易走入迷信的路線。實際上真正佛法的奧秘,反而自己不用智慧去找。真正學密宗的人該是具有大般若智慧的人學,一切要自己去參悟,這才是密宗真正密的道理。
還有,密宗是富貴法,樣樣都要修供養的。我不依這些傳統規矩,反而我來求你們學法,在我的立場是把法布施,供養你們了。自己曉得來求法的人,智慧已很高了。實際上,真正重法的人不多,這個時代教人學佛法,變成只有老師求徒弟來學了!
供養呢?並不只限於錢財,要身、口、意一體供養,盡其所能都要拿出來。你們還問:「一百塊錢夠不夠?一千塊錢呢?」那花樣多了!不要學法了。布施也好,供養也好,須無計較心,也不考慮他把錢拿去做什麼用,這才是真布施。更何況供養呢!當年袁老師財產十萬銀大洋,三年之間學佛花光了,最後沒有飯吃。而到處都是在供養,當然他不是全在學密,學禪及學各種顯教也是如此這般,見到師父就供養,這才是學佛法基本的發心和榜樣。
至於沒有錢學密呢?身布施。你們看木訥祖師(米拉日巴)傳記,師父那樣整他,你們哪一點做得到?講你們一點不對,你們都氣了個半死,不轉過來恨人家才怪呢!所以木訥祖師能夠成就。師父那樣故意整他,在四面蓋房子,經過四次,背部都磨破生蟲發爛而心中毫無怨恨,當然師父背地裡在流淚,在哭,這樣的徒弟沒有話講,現在的人可以啊!?現在的老師必須拍徒弟的馬屁,時代不同了,所以佛法沒有了。你們要注意,這是在布施方面。
再說富貴法,天天要供養香、花、燈、水、果、寶、珠、茶、食、衣等供品,天天要換新鮮的。當然像木訥祖師一般窮的人供養不起,他只有把身、口、意三業供養,你叫我做牛就做牛,叫我做馬就做馬。禪宗也是這樣子修行,六祖舂米三年,雲門祖師參學時,為求法把腿都軋斷了,這樣才把他們多生累劫的業障消掉,現在人受不了的,甩他一個耳光,不到法院去告你才怪呢!
不過,到我這裡任何規矩都改了,不但密宗,顯教也是一樣。任心遂意隨隨便便,不要認為隨便是改得好。換句話說,嚴肅的說是我身心內外都在行布施,這是法布施,你們學了,接受了我的法,都是欠我的,在自己心地因果上你怎麼還?你不成佛,欠我的你怎麼還?!
真講佛法,難的很,這個因果一定會還的。佛度人不會要人還,但皈依了佛、學了佛而不修行、不成就,終是要還清的,因為這是落因果。也在六道輪迴的因果中,明顯得很,你們看不到而已。講一句話,起一個心念,處處都是因果啊!
3、學密的人先要通達教理
準提法修持代表密宗修持方法,社會上有一最大誤解,一提到密宗就把雙修聯在一起,完全搞錯。密宗所謂密是最明顯的道理,然而最顯易之理自己不懂,這才是真正的秘密。顯教修法大半走「去惡為善」的路線,舍妄念、煩惱而求證菩提的空性,然後用空性菩提去轉習氣。密宗之秘,在於「煩惱即是菩提」。學佛與成佛,沒有捨棄哪一點,每一點都沒丟掉,關心到每一位眾生,每個人。當下我就是佛,沒有捨棄了哪一點,不增也不減,本來就不增不減,不需要你捨棄哪一點,空掉哪一點,所以顯教講空,在密法看起來,也只是一個方便而已。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眾生的自性,本來具足一切法,因此學佛修法乃至成佛,決不是捨棄了任何一點,更不需要捨棄妄念而證菩提,因為妄念本身就是菩提。何以故?妄念、煩惱的自性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因其不能真實存在,所以它非有;因其能生生不已,所以它非空。
顯教某些法門是抓住一面,舍惡而取善,舍有而取空,或舍空而取有,都是救偏。密法同華嚴宗一樣,是合一的,圓滿的,不取不捨,不增不減,眾生本來是佛,要你自己信得過。
就顯教的理來說,要去除貪嗔痴慢疑,斷惑才能證真;就密教之理來說,非增非減,非取非舍,自他不二,知五毒本身就是佛性,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轉都不要轉。轉識成智,是由凡夫轉成聖人。密宗轉都不要轉,凡夫即是聖人。
知道嗔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為東方不動如來。(大圓鏡智)
知道貪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為西方阿彌陀如來。(妙觀察智)
知道痴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為中央毗盧遮那佛。(法界體性智)
知道慢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為南方寶生如來。(平等性智)
知道疑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成就為北方不空如來。(成所作智)
所以,佛法中有這門密宗,密就在這種地方,轉不過來,理證不到,修持不到,信不過,那就很糟糕。懂了一點密法,把這些看作空洞理論,沒有去修證到,以為貪嗔痴慢疑就是五方佛,便去亂用貪嗔痴慢疑,自己反而落因果下地獄不能自救了,很嚴重。
因此,密法真的說便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切凡夫人心的根本就是佛性,證得到、見得透、信得切,當下就轉。所以密宗人說禪宗是大密宗,其理由在此。
這個法門秘密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說方法上有秘密,方法上有秘密,那是花樣,只能算是方便而已,身上的氣脈、發光動地等都是方便,不是真正的秘密。
我幾十年來,素來不肯傳這個法,因為世上真正的密宗大法,沒有幾個人有資格學,一般人一提到密宗,神秘觀念就來了,這已經沒資格學密宗。
還有,學密宗人最喜歡談境界,談各種功夫,談夢,而且往往搞得一臉神經,神秘兮兮的樣子。因此,真正學密宗的人,倒最需要學理通達,沒有一點神秘的觀念,也沒一點神經、心理變態的狀態,智慧是絕對明朗的,這是個大智慧的學問。
過去學東密,先要學顯教律經論教理,在西藏密宗先須學十二年教理,才能夠修法。不是像以前內地的人去學密,送個紅包、磕個頭就成。教理不通就學密宗,在律上是不大該的。你們今日參加了,今後在教理上要多努力,所以通知你們,參加過今年的打七,修過白骨觀的,才勉強可以給你這個方法。
4、由凡夫到成佛,就是一個灌頂法
學密法先要學灌頂,灌頂就是密法的全部,由凡夫到成佛,就是一個灌頂法。這也是密宗的道理。真正的灌頂,是修持到有相當的成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然會給你灌頂,那是真灌頂,也是真正的上師灌頂。換句話說,真修到有成就的人,也可以給十方三世諸佛及一切眾生同時灌頂,我的老師袁先生從前也曾對我說過,他一天到晚都給諸佛菩薩灌頂,諸佛菩薩也給他灌頂。當時我心中頗為困惑,因為不懂這個理,後來方知是實話,這才是密法灌頂的真密。因為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是法性交流,也就是禪宗祖師所講:「悟道的人與諸佛菩薩把臂同行,與諸佛菩薩一鼻孔出氣」。這話的真義所在,也就是密宗真正灌頂意義所在。
真正的灌頂有相而無相。在白骨觀中,佛再三提出灌頂,大家不要認為那是小乘法門,那個灌頂就是大乘與密法的灌頂。真正白骨觀修成功了,白骨流光化空了,證到神通,性光相接,諸佛菩薩就直接給你灌頂,毫不為奇,那才殊勝啊!所以,真正的密法修持,依顯教小乘的不淨觀、白骨觀與安那般那風息相依觀而成就者,才能真正談得到密法的成就。所以這次很慎重的提出來,很鄭重的向大家介紹說明,也就是說,在這個時代要真修實證,必須走《禪秘要法》中修白骨觀的路子(註:可參考《禪觀正脈研究》一書),才是真修持禪定的起步。《禪秘要法》稱為秘,跟密宗的稱為密是相通的。禪法中藏有大秘密在,只有個人修持到了之後才能懂得。
修白骨觀到達某一個程度,才能真正了解到由小乘轉入到大乘修行上的基礎,及由小乘轉入大乘的大道理何在!因此,這次傳密法本來是規定要參加過今年的禪七並修過白骨觀,有一點白骨觀的經驗才可以參加。你們來了不要隨便開玩笑,其實沒有什麼密宗的大秘密給你的,密都是在你自己的生命本能裡面,你去發掘,發掘自己的智慧,發掘自己生命的根本,發掘自己生命的奧秘,這才是大密宗。決不是說另外從別人那裡挖到、偷到一個秘密,那不是真的,那是方便,不是究竟。這個道理千萬要注意!
灌頂時,大家要觀想本尊,觀想準提菩薩好像就在你的頭頂上,傳法的老師依修持準提法成就的功德威力,到你前面去,在你頭上灌頂,這是上師法中的一法,等於幫忙大家把身心業力結使清淨了。
第一種是鈴杵灌頂。鈴杵兩法器代表智慧與福德,也代表般若智慧與大慈大悲。
第二種是甘露灌頂。是表相的。(真滴到你的頭上去,你就成佛了!有沒有這回事?但也有這回事!說不定一滴水,你真的成佛了。)甘露即淨水(最好用蒸餾水或高山頂上水),先經上師修過法加持過的,等於洗禮,(灌頂也就是基督教講「洗禮」。灌頂與洗禮是一個系統,耶穌當時穿的衣服就是印度當時比丘的衣服,耶穌從十三歲到三十一歲,有十幾年當中在歷史上查不到資料,有人考證說是到印度參學了以後,回去西方創造這麼一個教法的。基督教劃十字,密宗也一樣,尤其學準提法,口念「吽」字印五處一樣。)在頭頂中心灌下去。有人因這有形的水清涼,加上所引發的內在心境,一無雜念,身心便似經洗過的一般,這就要看個人的誠心而定了;也可說是「一切唯心之力」。有人把這種「清涼境界」永遠得到了。以後上座、下座,隨時隨地,念頭一動就可住在當中。這個灌頂等於上師、諸佛菩薩之力一齊到你身上,三身合一了。
第三種是智慧灌頂,是無相的。我講了半天法,就是智慧灌頂。多半是由上師修持成就的智慧力,把手掌放在你的頭頂上,或者放法本在你頂上,要你觀念上接受上師、佛的智慧與我同在,同我合一了。真正的智慧灌頂,是要你自己悟到那個理。這是智慧灌頂。
第四種是光明灌頂,又叫淨光灌頂。多半是大家在靜坐定中,上師到你前面,把手掌放在你頭頂上加被,自己覺得一片光明灌到內在來,而自性的光明也當場呈現。
第五種是秘密灌頂。東密與藏密不同,差別很大。真的要抽上師的血給大家喝。後來密宗用天靈蓋以水加白糖或蜂蜜來代替,有道理,可以說有它的秘密,但也太流於神話。當然還有別的秘密灌頂。
灌頂是儀式,但是經有成就的上師在傳法時,灌頂的效果非常之大。
真正的灌頂最重要的是智慧灌頂。今天你們學這一堂法,如果像看電影的方式在聽,是得不到智慧灌頂的功效的,應該以打七的心情來聽,自己在靜坐當中可以得到智慧灌頂。
5、密宗是大法,要全心全意誠懇的去修
修學密法要悟它本身的道理!而它的「教」是密教,這是代表教育的方法。「理」是大乘華嚴宗的境界。道殿大師作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一書,他的理是華嚴、般若、唯識綜合的,綜合了全部佛法修行的宗要;「行」則配合《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淨行品等種種的行;「果」則直趨無上菩提佛果。
學密法與學其他法門不同,要全心全意以誠懇的心情去修,沒有一點懷疑,信佛、信法、信上師、信自己。「妙覺果海」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境界,快要成佛果了,但未登佛地,妙覺的果海只有信才能證得,所以要深信、精勤行於正道,則此生成就才有希望。
二、準提法門的殊勝
1、準提乃諸佛總咒,獨部別行
一切佛法,禪宗也好,淨土也好,止觀也好,各種佛法都是應機設教,因眾生的根基不同,因而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準提佛母的修法是密法裡頭的密法,密宗裡頭的密宗。密宗裡頭的其他許多修法都非常痲煩,只有準提法是簡中之簡,越簡越密,所以到達十地菩薩的境界,還沒有完全了解其中的奧秘,何況八地、五地、初地,乃至凡夫,更無法了解了。
準提菩薩全稱是「七俱胝佛母大準提王菩薩」,七俱胝義為無量數,意指無量數的佛都依這法而成佛。乃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都是他的化身,白衣觀音、二十一尊度母(廿一位不同的度母,也是觀音的化身),都是準提佛母本身的化身。就顯教來講,諸佛以般若為母,諸佛皆從般若出生,大徹大悟這一悟正是一切佛的佛母,這「母」字不作「男女相」解。換句話講,一切佛都因修準提法而得成就。
我在密宗法脈上,早是大阿闍梨,具足傳法資格,但向來我不教密法,只覺得密宗的流弊非常大,有時害多於利,學密宗的人的毛病,好像各個都是神經病似的。喜歡談境界、夢、神通、感應等等,十之八九在心理變態、精神狀態中,再把身體上的功夫、氣脈拿來自我貢高,貪嗔痴慢疑樣樣俱全,因此我多年來不肯傳密法。
今天其他密法不肯傳,而只傳東漢以後傳入中國的密宗準提法,是因為這個密宗的法同禪宗的理非常相通,尤其是與華嚴宗的道理絕對相合。一即一切,任何一個法包括了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切法皆可回歸到一個。東密與藏密其他方法既痲煩又複雜,而且還要專修,而大多數法門修法下來起碼要兩、三個鐘頭,一天早晚修兩堂功課就沒時間了,在這工商業時代,忙工作都來不及之時,修如此長法,時間上不許可,只有準提法較簡捷扼要而又概括了一切,真修成了,一即一切,非常應機。
同時其他修法各有各的儀軌,各有各的遵守法則,並且不大方便,有些密法葷素兩便,有些非吃素不可,有些還非出家修持不能成功,有些密法出家不一定修得成,要在家人才修得成。只有準提法樣樣方便,因此取用準提法為標準,準備以準提法來概括一切密法的修法。但跟我學法的人,念滿十萬遍、五十萬遍準提咒的,根本沒有。因此不要說修,念滿咒子都做不到,何況談到由準提法貫穿其他一切法門。
準提法究竟有什麼好呢?不論在家、出家一樣的有效果,不管何時何地是淨是垢,最髒之時、地也都可以修。密宗其他咒子,其他法門就不一定行,有些咒子,如吃了一口大蒜、犯了什麼忌諱,這些咒子就不靈了。只有準提法,一切不避諱。另有一法也一切不避諱,即金剛密跡的法門。那是降魔法,非常厲害。我在峨眉山上看過一個和尚修成了金剛密跡,把杵一丟,杵就騰空飛起,一如劍仙放劍。密宗修準提法,修到成就了,一法包括一切法,是很直捷,不分葷素垢淨,真是方便。有些修法,女性月經來時須停修,否則會破法。所以外道破魔法有用狗血、豬血、經血來潑,一潑就破。理由何在呢?參去!這個問題很大了。這裡不說。修準提法成就,則一概破不了。
再說,密宗通淨,淨土宗往生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注意啊!有九品之分,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等,如果是下品下生往生的,連阿彌陀佛影子都看不到,因為他過去無始以來的業力還沒有消除,要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至不退轉地時,業力才慢慢跟著消除。密法也是如此,不僅只是帶業成就,換言之,密法的力量更嚴重了,立刻轉業成就,乃至惡業也轉善業,善業轉成大智慧成就。所以虔修此法有這樣的殊勝。
實際上,準提法是釋迦牟尼佛所傳,兼顯密兩教,傳法的法身是毗盧遮那佛,也就是華嚴境界的種佛。但這個法門又不屬於金剛、胎藏兩部,又融通兩部,是佛特別慈悲而說了這個法門。
在《大藏經》中,準提法本有好幾種可供參考,但最好的是道殿法師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你們好好研究通了也就成佛有餘。當然再配合禪宗參透了,再轉回來修這個有為法。所謂:「明知其空,轉而修有。」此人非成就不可。但當今之世沒有此人。明代袁了凡居士說:「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 這是他精進行持準提法的實語。所以我特別勉勵你們青年人,在未來時代,在新世紀中能有所成就,也就是我此次傳法最大的開心和安慰。
學準提法,首先要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道殿大師他真是了不起,把佛法的精要,顯密兩方面的修持內容都包括進去了,前面講修顯教,只要專心一種修成即可得證果位,這是小乘顯教部分。後面的密教包括了大乘,而他在密教部分只採用了準提法,為什麼呢?因為所有密教的修法實在太多了,一個準提法修持成功,其他密法一通百通,也都容易修持成就了。
2、無上甚深妙密法,開創準提新法脈
我給你們的準提法本是經過我獨家整理,只此一家而已,名為《無上甚深妙密法》,其中摻合攏來了藏密和東密的修法。東密的修法,以藏密的立場看,只是修生起次第,沒有修圓滿次第。藏密的好處,每一個法門,修生起次第,也修圓滿次第。生起次第是由真空生妙有,圓滿次第是由妙有返回真空。過去東密的準提修法沒有這個,現在我把它加上了,所以生起、圓滿二次第都俱足。
另外,各種密法修持要有很完備的壇場,準提法不要完備的壇場,你心裡頭就是壇場,這也是方便之處。準提法門經過我所整理的儀軌,生起次第有兩層意義:第一在你們剛學佛到現在,就是在生起次第中慢慢培養善根;第二,從修持至大徹大悟,也還是生起次第。成佛了就叫圓滿次第。
生起次第在此法本中的修法,你隨時隨地可修,等於有禪宗參話頭的大徹大悟的精神在內,一起修馬上跟著圓滿次第就上來了。把禪和大手印綜合加進來,圓滿次第就來了。
寫出這法本是劃時代的事,誰都不敢做。當年我在西藏跟活佛們談過,將來時代不同了,我要把密法統統公開。他們說:「你是可以的,不過要得本尊現身答應才可以。」我說:「本尊早答應過了,到我要公開時就可以。」活佛言:「有人預言過,以前有東密、有藏密,將來會出箇中密。」我說:「我來造!」雖然是說笑,但也是真的。這個法融會了這些東密、藏密兩方面的精華及修法,是這樣開始的。
3、由想到觀,為修持正法
密宗的修持方法從觀想來,觀想的道理在這次禪七中已說得很清楚了。這次年輕同學們有報告,證明很用功,都有心得,不過程度參差而已。觀與想的理沒有完全搞清楚,所以作功夫不上路,搞不清楚是因教理不通,要特別注意!
觀不是用眼識去觀,是用心念來觀,以唯識道理來講,是妙觀察智(想蘊)呈現的道理來觀。為什麼說呈現?若妙觀察智完全達到了,就是佛境界了。換句話說,觀是觀察的觀,想是思想的想。(註:按梵文正譯,觀想者,殊勝的見地也。)
唯識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觸與受不同,普通經教上稱覺受。密宗法本上用覺受是感覺的覺,也包括了一小部分的知覺。受,完全是感受,包括了生理的部分。大家講氣脈,氣脈完全在覺受這一部分,並非究竟,氣脈是用功的象徵,屬於覺受的範圍。想與思有差別:想是第六意識開發(分別)作用的現象。思是第六意識根本作用的現象,也是第七識意根的現象。所以一切的顯教,修止觀的法門包括了不淨觀、白骨觀和數息觀等等,拿「觀」來作代名詞,實際上包括了「觀」與「想」兩部分的作用,開始入手都是從想入手,所以觀想實際上的次序是想、觀。
現在做一個實驗,什麼叫做想?大家都看過圓山大飯店吧?現在我一提,你們馬上就有印象來了,這就是想。用不著去想它,它就來了,很容易。所以想諸佛菩薩的像,想什麼境界,都非常容易,並不難。你們白骨觀觀不起來,想不起來,那都是用功錯了路,想是很容易的。比如大家想要鈔票,我一提鈔票,你們的印象中就有鈔票的影子,把這個印象定住,心念永遠定在那裡不變去,這就是想的成功,有什麼難呢?你們會問:「這不是妄想嗎?」妄想也非空非有!妄想也不錯。但若因妄想而引起煩惱痛苦就不對了。想發財,發不了財而煩惱就不對;想作官,作不了官而煩惱就不對;想男女之念,而引起生理、心理的苦惱就不對。所以想阿彌陀佛或準提菩薩像,想起來就對了。先利用止的功能。把這個影像定住,因為你知道這是個影像,你沒有著迷,也沒有發神經。換句話,你訓練自己的心理思想的作用,使自己心理思想的作用不亂跳動,就對了。
甚至整個準提佛母的法像想不起來時,只想一隻手,或者一隻眼睛,或者準提菩薩身上、額上帶的一點寶光、亮光,定在那裡就對了,這就「止」了嘛!但是如果你這樣想起來很用力、頭痛,那就不對,你不是觀想,你錯了,不要用力的。我提一個圓山飯店你就有影像,這個時候不是用力的,要在這個同樣的情況之下,把這個佛像的影像止住,想成功了,這是密法的修持重點。
這個想成功了,其他的妄想還有,沒有關係。等於很多的灰塵殘渣中,你止在其中一顆灰塵上,以這個作為標的,慢慢的,其他的妄想會如灰塵一樣澄清下去。澄清下去了以後,這個想的佛相慢慢定久了,不知經過多少時間,氣脈自然起變化了,感受作用自然來了。生理上有各種境界、各種變化起來,你一概不理,專定這一點,這是想的成功。
那什麼是「觀」呢?由於想的程度變深了,你所見的這個佛像變得很明歷,忘了他是真的,還是假想的,永遠在這裡,乃至你與人講話、做事、走路,這個所觀的佛像在意境上不動了,永遠不動,講話、做事都一樣,乃至打坐時也一樣,這個意境永遠不動,這才叫做「觀」。所以想是粗的,觀是細的。
觀和想的境界,屬五遍行中的「思」,禪宗講「思惟修」正是這個「思」。這個是「正思惟」。你們以為從道理上作研究叫思惟修,錯了!念念不動才叫「正思惟」。因此,真止觀成就,同樣的能夠處理事,外界六根、六塵的套用更明亮、更安詳,身心也更健康。觀想都沒有成就,修密法也沒有用。
比如修淨土,同準提法一樣,也是念佛,念的本尊不同而已。這一念成就,即顯教的「制心一處」,心念住,真止觀。真止觀了,即真思惟修,能通一切法,一切都貫通的。想成功了,定力越來越深,但有一點,拿五蘊來講,五蘊,色、受、想、行、識,一切密法的修持以中間這個想蘊起修,就是拿「意」起修。從意起修很快,因為所有的物質世界是眾生的共業想蘊所形成;我們人的報身也是想蘊所聚集維持的,想蘊構成一切精神、物質的萬有作用,想蘊的本身就聯繫了精神、物質兩個功能,但想蘊成就有個毛病,馬上給色身氣脈的感覺牽引走了,脫離不了受蘊的作用。感覺一來,你們就以為有效果了。實際上你們受騙了,感覺是四大肉體存在所發生的,感覺一牽動,產生想蘊的功能,精神的力量給肉體一牽動了以後,產生肉體的功能生生不已,因此會引發你生理上的慾念增盛。
4、以白骨觀輔助,最為穩便
密宗的修法如何來解決呢?於是觀想氣脈、觀想雙身等解決之,不利落、不究競,而且毛病更大!只有釋迦牟尼佛親傳的白骨觀最好。萬一碰到覺受太厲害時,一轉入白骨觀,白骨一流光,身體化空了,很快進入人空境界,所以《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所走的路線完全正確,你們要仔細去研究。這麼好的著作,卻被忽視了一千多年。
華嚴離不開唯識,唯識離不開般若,又同華嚴的境界相通,所以《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教你首先修華嚴法界觀,由華嚴法界觀起修來得快,而且華嚴法界觀的修法幾乎要失傳了,作者沒有傳華嚴法界觀的修法,因此後世越弄越不懂,把這樣好的法本也埋沒了。
現在告訴大家,原理上要弄清楚。這次參加禪七,有幾位對白骨觀有相當基礎的,更需要轉到密法的修持,因為白骨觀修到白骨流光,人我空了,身體也化空了,進入小乘的空境界可以,當然目前大家還沒得果。但永遠空住還不行,還要轉識成智。把意觀空的功能到了,而由真如空性變昭朗萬有,報身、化身的成就作不到,還差一步,因此必須要修準提法,由修密法的觀想來達成。
由白骨觀的人空確實證得了以後,然後修到密法意生身的觀想成就,意生身成就了,報身與化身的成就便會很快。法身的圓滿就更容易到達了。所以為了大家的修持需要,再傳準提修法。
不要以為學了準提法、又參禪、又學止觀,又是白骨觀,反而搞不清楚了。學的人要悟道,就要去參究,這許多方法都聯在一起的,就是一個方法。如果真拿菩提來講,這些都是對治法門。換句話,都屬於調心的方法。佛說:「我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真到了一切無心之地,已經成就了,什麼咒語、觀想、白骨、不淨、止觀,都不需要了。但你說真不需要?有時也可以拿出來玩玩,拿出來調身修持。
事實上大家身不能了,心不能安,沒有成佛證得菩提以前,此心不安,就需要八萬四千對治的法門。至於什麼時候用這個方法,什麼時間用那個方法,要自己曉得調整。在《禪秘要法》中也講過,佛再三吩咐,用功到某一種時候要「易觀」,自己要「知時知量」,學佛修持的重點佛已告訴你:「知時知量。」所以學佛始終是智慧之學!要自己知道。白骨觀與準提法的關係與重點,就在這個地方。至於白骨觀與準提法配合,修往生西方的願力,也都在其中,《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一書中也指示了,要自己去參悟。準提法的修法,這次已講過與白骨觀配合之法,禪、淨、密、止觀等統統包括在內,要自己去開發。
你們現在體會一下,閉著眼看看有無準提菩薩的影像?不是腦子裡頭想影像,這樣錯誤很大,影響腦神經發脹,會出毛病的。現在閉起眼測驗。在意識境界上,不在身體上,不在腦裡頭,也不在心窩子,不在上下左右,似睡著非睡著,似夢又非夢,有這個意境在,這才是真正的密法觀想。所以我常說,密法是真正的心理科學的修法。(大眾觀想佛相,接受甘露灌頂。)
意境上觀想,把頭腦忘掉,甚至覺得迷迷糊糊的,在這箇中間的想,有時佛像變樣成妄念來都不管。乃至準提菩薩的像不能明晰,一隻手,一隻眼都可以,就是把它定住。有心去定住,是定不住的。有這個印象,不用心去定,不用心去想,就有了。知覺、感覺都照舊,只是把握這個影像的境界,影像起來後,不但把腦袋忘掉,連身體也整個把它忘掉。
什麼叫忘掉?不理就忘掉了。這樣觀想的道理把握住了,曉得了,才可以修一切密法的觀想。密法的觀想要在理上透徹,才能修到這個境界,這個也包括了止觀、思惟修,前面已講過。假定有人在這境界上一直定下去,自然頭頂有光,有清涼灌進來,有這感覺時不要放棄,也不要執著,這時定住是得到佛母灌頂的現象,乃至回去修法時,灌頂現象自然會來的,你要好好把握這一點經驗。
5、《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可資修學
至於其中修持的境界,進步的情形,離不開四禪八定,功夫上如此。行願離不開菩薩十地的修持,這個要知道。還有,在修持準提法當中的變化、境界,可參考這本《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現在有幾位已坐得很好,這就是已經進入密宗的壇場中,密法心地法門真正的壇城。所以顯教與密教,密教與淨土、與禪,沒有差別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應該在這個境界上多定,多練習,這個觀想就是大止觀。
學了這個法以後,要發心修持,這才是真正學佛法。每天規定自己做早晚課,起碼要做的都要做,要嚴格規定自己。若加上學禪、修淨土或普通打坐等功課,也一定要把法修完了再修習;或修法前行之,前後皆可通用,可是要每天照規定修習。
照理講,真正修持下去,四十九天一定有反應,天天專心修持下去,生活當中隨時與準提菩薩同在,這四十九天或有各種神通、各種反應來到,都應不著不取。有些是內在的,有些是佛菩薩的神力,你會知道一些事情,能夠預知。不過這還是依通,不是真通。至於自己真正該注意關照的結使、業力有無消除呢?《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上面講到的,比如夢中吐、拉黑物,表示自己業力在減輕。不要執著,可是不能不信,執而不執,這就是修持密法的要領,一執著了就成魔道。「不作聖解,即為聖境,若作聖解,即成魔道。」原則如此。
通常念十萬遍則感應道交,這是過去法本中規定的說法,現在的時代起碼要五十萬遍,甚至百萬遍。時代越向後來,眾生的業力越重的緣故。在感應方面,《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上面所講的種種境界,身、心的變化都有,也可以說生起次第大半完成了,乃至有少部分的神通,但不要執著,最好只修生起次第,先不要起用。
身、口、意三業完全在修最好,身業跏趺坐、結手印,毗盧遮那佛、上師、本尊再與你本身合一,身業在此時最嚴肅。口業在念誦咒子。意業在觀想字輪。不用口念,只用意念,叫瑜伽念。聲音瑜伽即金剛念誦。意的瑜伽就是觀想。
身口意都在瑜伽上。最後乃至心輪不轉了,只觀想中間一個「嗡」(梵文)字,永遠是這個字在,忘記了身體,或者連字都不要,心中只有這一光明,這就是意瑜伽。瑜伽就是定,要求這一念專一,不散亂,不昏沉,其中有這一「明點」,這個是緣起性空,其中有物,不過是假的,也是真的,就這麼一個東西,越定久越好,你每一次修,每一天修,要定多久自己隨意。
你們每天規定要修,因此自己要有道場,有佛像供養。我過去有鏡壇,留在大陸上沒帶出來,圓的,圓圈外面是準提咒的梵文。翻過另一面是準提佛母像,外圈是準提咒的中文。在背後的鏡壇修法,修到某一程度,準提菩薩就在鏡壇中現身出來,開始時在鏡子是個影子,慢慢就會出現在你面前,有真的,也有魔變化的,真假之別在我法本中有指示。
沒有壇場怎麼修呢?我平常都教人念準提咒,隨時隨地可以念,不規定自己硬性修法也可以,不著形式的修持,只要念咒子也行的。
6、參悟會通,法法圓融
像我講法的這些東西,可說都是古今修持人珍惜的寶貝,如果你們利落的話,應該都記下來了。可惜這幾十年來沒有人記錄它,這些寶貝也滿地散光了。從古到今,能夠像我這樣拉開門來講的,絕無僅有。因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必須要這樣。其實道書、佛經上也都有,隱藏著。你功夫不到還看不出來,而且也沒有系統。
像《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每個學打坐者不看它,不留心這些問題,非走錯路不可。那還是最初步的,這本書我自己都要讚嘆它。如果來生再來,忘了是自己寫的,我一定讚嘆此書對修行者功德無量。一般人以為此書只是一般學道、密功夫的人看看而已,學佛的人不看。其實不管學道家、學密宗、學禪宗、學淨土的人,總是這一點身心,是這個身心就逃不過此法則,哪裡有宗派的分別呢?是自己固執的觀念把自己坑陷了。
這本法本里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大家都要參!包括了禪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淨土的境界與極樂淨土相同的諸佛淨土的境界,融會了顯教與密教的各種修法。換句話,這個法門包括了未悟的人如何修行悟道,已悟的人如何悟後起修,轉成意生身,到成就之路,都有了,要仔細去參詳體會,不是簡單的。
至於基督教、天主教的同學們,告訴你們這個準提法是很純粹的佛法,你們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可否參加,要慎重考慮了。平常講禪學及其它課程,同宗教牽涉不大,而準提法是純粹佛法修持,這不是開玩笑的事。信了的要皈依佛法去修,不信的聽聽就算了,不要加以毀謗,也不必加以讚嘆,不信的事就不談。這是做人的道理,我特別嚴重的告訴你們,每個人的信仰不同,不一定都適合搞這個範圍。
三、準提法門的修持
1、修法的前提
修密法第一要觀想上師。這個法本中,我已把上師相應法包括進去了。再要經過灌頂。準提法門包含淨法界咒、護身咒、六字大明咒、準提咒、一字大輪咒,都要念得正確,中規中矩,事先會背。
持咒前,整個壇場先要成就,把物質世界弄得乾乾淨淨。世上什麼東西可以把物質世界弄得最乾淨?風、火、水。風吹得乾乾淨淨,火燒得乾乾淨淨,水洗得乾乾淨淨。世界即是地形成的,我們的身體也是地。所以三災(風災、火災、水災)八難,毀滅世界,我們身體也是由這三樣分離使我們死亡。如果我們由喉結處到胃上的脈通了,就是道家所講打通任脈的初步,此時不會起分別心,沒有妄念了。男人喉結很明顯,女人的喉結看不見,就是女人這脈打通更難了。喉結這一關打通了,這一生的生死了了,要走就走,要來就來,多活、少活可由自己控制。
示某法師:你最近覺得喉結堵塞,修到這裡會有如此現象,最後吐出來黑色濃痰。有些人靜坐時打隔,就是隔上來沖這個地方,慢慢的這個地方通了以後,這裡的骨頭間喉結脈輪「咔嗒」一下,開了刀似的,結使都打開了。每個人心裡有數,境界也不同,經歷也不同,這裡打通了才能破得了生死。人要死之前,「喔喔」由喉頭髮出聲音,結使在這裡硬是一個結,結一脫,死掉了。
另外,照應死者是一大功德,但是對自己色身很吃虧,死者硬是有一股屍氣,非常難聞。道家的規矩,不看病人,不看死人,不抱小孩。從其修持的觀點來看雖有他的道理在,但以佛家精神來說,未免自私一點,佛家精神在於犧牲自己,利益他人。所以我經常照應病人、死者,自己反而吃虧非常大,生理上受不了,回來總是大病一場。總之,你這裡若打通了,就恭喜你。
淨法界的真言,並非像水一樣把東西洗得很清淨,而是心清淨,法界就清淨。法界包括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法界。三世間:器世間、有情世間、聖賢世間。
顯教念「嗡」為「庵」也沒錯。「庵」的長音也是「嗡」。嗡是喉部之音。音只有「嗡、阿、吽」三個,這也是普賢王如來咒。「阿」字念「a」可超生死,念「uo」不超生死。「吽」的聲音要從丹田發出。頭部有毛病須念「嗡」字音。胃部以上、肺、胸等不適,念「阿」字音。下部不適,念「吽」字音,女性須注意把腹部內吸,小腹越念越癟,慢慢會恢復童體,不是把氣壓下去,尤其女性特別注意,包括下部都在收縮,像花苞一樣會自動合攏來。(以上須親授,勿以筆錄為憑。)
念佛實為唱佛。常見到誦經、持咒、念佛念得越好聽的人,身體越弱,氣唱光了,生命也完了。有什麼用呢?金剛念誦,必須唇齒不動,舌尖在裡面動,氣不漏出來,越念氣就越長,人也越有精神。一口氣當中,念念念…所有的妄念都跑光了,就是專一,就是定。定到以後,沒有氣了,氣停掉了以後,色身的呼吸、氣息自然會回來,中間一個雜念也沒有,就是圓滿清淨的現狀,這就是密法的道理。所以學得快,身體越來越壯碩,越定久越好。
淨法界咒音:嗡藍
此咒在日常生活上亦可隨宜套用,如探看病人、臨死者旁,至產房,看到不乾淨的東西,乃至大便後來不及清潔或找水無著,念淨法界咒即成。或供佛之物怕有不潔時,當念此咒。
護身咒音:嗡嚙臨(彈舌)
學密宗的人去探病人,左手作金剛拳印(拇指壓無名指根部,曲四指成拳)置股後,右腳先進門,可避邪,也可利人。
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彌吽這個咒子全世界都在流行,印度在幾千年前已有,婆羅門也以此咒為主,這是四臂觀音的六字大明咒,觀世音菩薩早在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以前已經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大家看這是宗教說法,若拿文化看,一點都不宗教。婆羅門教幾千年來一直都流行傳這個咒,到現在全世界都在流行,正道、外道都在念,所以說觀世音菩薩的威德力量廣大無邊。六字大明咒可隨時念。過去到了西藏,只要是有人煙的地方,就聽得到這個咒的聲音,一家人一家人都在念,到處都聽到嗡嗡之聲,真像個人間佛國土。
以六字大明咒配合準提本咒效果更大。
在準提法門臨壇修法時,結蓮花手印(兩手合掌,中空,僅兩拇指與小指貼合),觀想四臂觀音。
準提咒: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喃.但侄他,嗡,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音所哈)
每個咒子最好都於咒末念「娑婆訶」(音所哈)。印度北方人念「娑婆訶」,南方人念「所哈」,一快一慢,實際一樣,義為快快成就。
文殊菩薩一字大輪咒:嗡部林(彈舌音)這是補闕真言,上列諸咒念時若有遺缺,下面跟著念一字大輪咒都補救過來了。
2、儀軌前言略釋
儀軌云:「一切佛法,皆所用以證取涅盤之果,即寂滅性空,真如妙有,不生不滅之佛果是也。」
什麼是涅盤成佛的果位?「真如妙有,寂滅性空。」注意,不是「真空妙有」。真空妙有是道家的話,也是辯證法里的話。寂滅性空是空的一面,真如妙有是有的一面,所以涅盤並非完全斷、空。因為不生,叫涅盤;因為不滅,叫妙有。
儀軌云:「除依通行儀軌外,必須賴有師承,即得上師加持之力,又復得聞秘密心要口訣,如是則不難由捷徑道,直趣菩提。」
禪、密皆重師承,有經驗成就的老師最好,方不致走入岔路。
儀軌云:「妙覺果海,信為能入,篤信精勤,行於正道,證果何疑。」
學佛其實很簡單,學一個愚夫愚婦的信就成功了,不要妄作聰明。一般人修道不成功,就是因為不老實,自作聰明就是貢高我慢,不接受人家的善言,有抗拒性的,懷疑性的,那就是我慢了。就算上當也去試試看嘛,又怕上當又犯錯,我幾十年對這些搞得很厭煩了,覺得很沒有味道了。今天我當著佛菩薩前講老實話,這時代沒辦法了,山中無老虎,只好由我來權當大王,你們千萬不要以老師視我,我受不了的。可是你們對法要恭敬,這是對你們自己,對諸佛菩薩的恭敬!對自己誠心恭敬,絕對會得利益。前面說過,信佛、信法、信上師、信自己。「妙覺果海」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境界,只有信才能證得,篤信加上精勤,老實行於正道,此生當然有所成就。
3、生起次第
儀軌云:「手結定印。金剛跏趺(右腿放在左腿上而坐)。」
為什麼要跏趺坐?佛稱兩足尊,是指福德俱足、智慧俱足。也是兩足的氣脈要通,不通則不能成就。
儀軌云:「調呼吸至身心寧靜。」
這八個字,大家很容易一眼就看過去了,都沒照著佛所說聞、思、修的步驟去做,看到或聽到了要想一下,再依自己所理解的去修,而證入空慧的法門。「聞」佛的教化,也就是聞教理行果,聞佛的修法。「思」參這個理。「修」即起行去做。聞了以後也就是「信、解、行、證」的實踐了,當然修行最重要,確實求證,證到果位。
通常所謂先調呼吸是調勻呼吸,從靜入手,不是在作氣功,而是等心寧定了以後才好起修。淨土宗一句佛號可念到一心不亂,調息則要到達既不散亂,又不昏沉,這才是一心不亂,念念清淨。完全寧靜下來,你要到達一心不亂,才能開始修法。
如果學過禪的,一念空更好,或者學過大手印的,先觀莊嚴現量境界,當下即是,定久最好。定久了以後,等阿賴耶識有一點點動以後,才來修這密法,由真空轉入妙有。
不點香或者沒有佛像都沒關係,不拘形式,只要心香一瓣,心誠則靈。沒有佛像,印象一帶就觀想出來了,想不起來不要拚命在那裡想,會神經的。
儀軌云:「觀想頭項上約二寸高有梵文『LA』字,大約直徑一寸,放白色光,光明遍照自己全身,乃至遍法界。」
觀想「LA」字放白色光,有些人初學時觀不起來,不要亂想,意識上知道即可,一念帶過也成。慢慢練習,久了就會有。如亂想,會神經錯亂。其實觀想也很簡單,比如說我提到你住的家, 你一想到家,家中的樣子就會起來,一提起就有,不要著力就現前了,非常自然,心境非常寧靜,頭腦非常輕鬆,意境上有這麼一個印象。觀想原本就是這麼簡單。如果你硬去想,那是妄想,不是觀想。一點不用著力就現前了。事實上每人頭頂現成的都有,只是自己認不到。觀字應與自己同一方向,若先從反方向觀成也成。不過觀出來定不住是沒有用的。
妄想是用第六意識硬想,而觀想則等於是把第七末那識,同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發起來,是獨影境又不是獨影境,它又是明了意識。
學密宗不通唯識是不能學的!說它是獨影,它又是明了意識,說它是明了意識,它又在一面說話、行事。與獨影差不多現象,但又不是非量境界。非量就是神經病。為何不是非量境界?因為由我作主觀想起來的。非量境界你是作不了主的。
發光,這光是自性生的,乃至閉眼也可見光,開眼也可見光,這是自性的子光,不是母光,是自性所化生的,諸佛有一本光,就是常寂光、母光。有相的光都是子光,但子、母是一樣功能,所以有相而不執著也是對的,要有便有,要無便無。你們現在的觀想,子光都談不上,假造一下而已。子光硬是開眼、閉眼皆可見,自己浮游在光中一樣。所以學禪定、止觀、禪宗等等也好,硬覺得佛菩薩的光灌到身上,那個還是子光,認不清楚就變成邪道了。這時要觀想光遍照全身。
儀軌云:「左手持念珠,右手結金剛拳印,置於右膝上。念淨法界咒二十一遍,每七遍後加念『娑訶』一遍。」
念珠,顯教用百零八顆,密教用圓滿數,一百、一百一十、一百二十。數念珠不超過佛頂,無一事而不敬。如計數而不用念珠,記憶力會更好。
手持金剛拳印時,不是仰放於膝上,應俯放或側放。每念淨法界真言七遍後,加念「所哈」一遍。念完二十一遍後,應加一念:「我今天修法非專為己修,而是為一切眾生而修,希望諸佛菩薩加被我,助我早日成就,也希望一切眾生同樣成就。我所有修法功德,悉皆回向一切眾生,使人人消災免難,世上沒有戰爭,一切眾生沒有飢餓、貧窮等種種痛苦……。」隨便你自己怎麼發心怎麼發願。或在修完法後回向。
淨法界咒,誠心誠意的念,可使精神世界的清淨,轉變物質世界的清淨,華嚴法界的精義就出來了。換言之,不只你一人淨,也不止身心兩方面清淨,形而上、形而下,無所不包。法界觀念包含宇宙觀念,形上形下一切萬有同時清淨,淨如淨土,透過心意的淨土,與法界同淨。換言之,要懂華嚴宗「理法界」的淨,穢的也是淨的,何況是淨的。
儀軌云:「右手結金剛拳印。念護身咒二十一遍,每七遍後加念『娑訶』一遍,念畢,即用金剛拳印印額、左肩、右肩、心、喉五處,每印一處,即念『吽』一聲。此身即轉成金剛密身,諸魔不得其便。右拳散於頂上。」
念護身咒時,也是每七遍加一句「所哈」,念完廿一遍時,因為道場清淨了,我這個父母所生的肉體,要轉成金剛之身,故念護身咒。然後以金剛拳印印額、左肩、右肩、心、喉五處,每印一處,即念「吽」一聲。印畢,金剛拳印散於頂上。有些道家修掌心雷即源於此金剛拳印,也與「吽」字有關。有些人走夜路,或者如某某法師最近修持時碰到的種種境界,只要你心念一空,魔力也轉成佛力,魔佛不隔絲毫的。修密法的人用這咒語一加持,更厲害了,就不會起恐怖。這個手印同基督教劃十字架一樣,很有意思,世上宗教最高哲學的來源,研究起來非常有趣,所以佛教看世上一切宗教都對,「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耶穌等等也都是大菩薩應化,在那個不同的環境只有用不同的辦法來教化才當機。
人類文化整個研究起來,最上古時代就是一個相同的文化,真理只有一個,後來一個劫數來臨,滅了,再起來就逐漸變成很多派系而生分歧。我學密宗、學佛法,看到原始許多宗教都是相通的,四大古老文化:中國、印度、埃及、希臘最高的許多東西,一研究結果都是相通的,很奇怪。
《華嚴經》曰:「信為道源功德母。」念完護身真言,並用金剛拳印印了以後,我們父母所生的肉身,就成了金剛密身。什麼密呢?禪宗雲門祖師說:「我有一寶,秘在形山。」這個寶本來在我們身上,本來就是金剛密身,所以用不著輕視自己的四大作用,要有信心使諸魔不得其便。
儀軌云:「雙手結蓮花手印,或左手結金剛拳印,置於左膝上。觀想四臂觀音,口念六字大明咒百零八遍,念畢,金剛拳印(或蓮花手)散於頂上。」
念六字大明咒時,能觀想四臂觀音更好,另有一種結手印法,如蓮花瓣開狀,兩大指及兩小指密合,印結於胸前,手不拿念珠,一百零八遍數字要心記,密法硬要記數字,不能把數字忘記了,這樣子訓練,你的記憶力與智慧會大開,慢慢的宿命通就靠記憶力來。一個人沒有記憶力,愛忘事,所以不會通宿命,所以光念空修久了的人會變白痴。而且見不到真空,妄念硬壓下去,那樣會變白痴,來生果報墮豬道,可怕得很,一旦念錯了,錯到這個樣子,來生變成愚蠢無智的禽獸。空是知道它本是空的,那才叫真空。所以依師有這樣重要,一點智慧分別不清,岔路岔到那麼遠去,一耽誤就耽誤千生萬劫,不是幾年、幾十年而已。
觀想四臂觀音,手結蓮花印,記念數,若在眾人出入的房間,則用手巾遮住手印。修息災法時用白巾,增益法用黃巾,懷服法用紅巾,誅法用黑巾;全部的顏色都要配合,壇場也一樣。在日本高野山有各種修法的壇場,可以做參考。換言之,以物理來講,密法五色關於物理、生理的作用,等於中國醫藥妙用,紅色藥物入心,白色入肺,黃色入脾胃等都有關係,這是大學問。
如果大家依這樣的程式,誠心去做,不成功也成功了,道理就在儒家所說的「敬」字,對自己、對事情非常的嚴敬,真正心中的淨土就來了。
儀軌云:「剎那頃,空去自身我執,渾入虛空中,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我與虛空皆了不可得。」
「剎那頃,空去自身我執。」當然你們做不到,做到了,就是小乘果位已到。現在儘量的把身體空掉不管,也就是多想一想《楞嚴經》中幾段話:「當知虛空生汝心內,如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建立。」若用思想一帶,回頭來一想,這個身體何足道哉!?馬上丟開了,則此身容易空。這是一個秘密。
大家平常打坐不容易空,是因為不用正思惟,可以用思想練習把自己的身體丟掉。這個思想是意識的,但是整個宇宙也就是意識妄想所形成,所以善於用意識的人就成就了,妙有的成就。妙有一成就,要轉成真空也很容易;而真空達成了,起妙有也很容易。但是凡夫眾生沒有證道、悟道以前,真空也不同,妙有也不同。沒有現量境界則是妄想,但是凡夫先練習妄想也可以。
忘記自身的我執,換句話,把「我」真正的拋開了,尤其是把身體的感覺拋開了。開始時當然做不到,假想一下。有許多學禪、學淨土、修止觀的,充其量只達到這個境界,真正有一點點我執忘了,認為這便是悟道的境界,不是的!還差得遠呢!必須要能把我執忘記了的人才能夠修法。所以五祖云:「不見本性,修法無益。」這時候才有一點見性的影子了。密法是講程度的,不要看法本容易,確實做到是很難的。
「渾入虛空中」。為何用「渾」?渾然,無所謂物、無所謂心,心物渾然,不起分別;也無所謂空,無所謂有,渾然一體。這時候你的身見與虛空無二無別,也就是虛空與我無二無別,我即虛空,虛空即我。但是你們要注意!「亦無虛空之量,我與虛空皆了不可得。」不要說我現在好大啊,比虛空還大。無所謂大,大而無外;無所謂小,小而無內。這時候感覺到我在那裡,或者虛空在那裡,這些觀念都沒有,拋開就拋開,撒手而去,真正的放下。放下就是這樣,無所謂我,也無所謂空,皆了不可得。你們所有的人,有一點境界的,始終忘不掉虛空的量,以為空的境界是有邊際的,所以不能成就。虛空的邊際忘不掉的話,我、法也忘不掉,時、空也忘不掉,所以始終感覺到這裡有個道場,我坐在這裡,始終不能進入虛空。最後到達我與虛空皆了不可得,在這個境界上定越久越好,所以你這樣一座準提法修下來,說不定已經半天了,這也是空,是準提三昧,進入了準提心要的定法。
凡夫也有定,念念茲茲在名在利,這個就是定,凡夫定。畫家念念在畫中,這也是定,所以叫做百千三昧,那是妄想的定,所以變成凡夫,因此六道輪迴眾生變豬變狗變螞蟻,他那個業力執著,執著了就是定。你以為打起坐來什麼都不知道,那個叫定?那不過修一個空定,百千三昧之一而已,況且,這個三昧還不對呢!容易變豬的,我再三告訴你們,佛者,覺也,是無所不知,而永遠清醒者。
儀軌云:「觀想虛空與我無二之中,十方起大風輪,風融於火,火融於水,水融於金剛地,地上湧起八葉巨蓮,放射七彩光明。蓮蓬座中,生起我身,頂上放光,迎請本師毗盧遮那佛。剎那頃,本師現丈六金身,無量相好,隨即更觀想自身,奉上世間種種殊勝供養。剎那頃,佛身由我頂上光中渾入我身,我身立即轉為本尊,無二無別。」
生起次第,真空生妙有;三界的形成,也是一念所生,諸佛國土也是這樣造成的;在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之中,方位的觀念來了,「十方起大風輪」。我們地球最外面是什麼?真空,其次是大氣層,裡面是水、火、大地。大氣層摩擦生電產生火,火氣蒸騰下降產生水,水澄為土。水、火、風三樣在轉,這力量大得很,輪迴嘛!我們的身體不能定,就是水、火、風、地在裡頭搗亂。這裡的觀想要忘記這個肉體的我,生出一個妙有的我來。換句話說,你懂了這個,也懂了《楞伽經》「意生身」的原理。然後在蓮花當中產生一個我來。
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釋迦牟尼佛是來這個世界的化身佛,我們則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法身佛即法界的真實性本體!最初觀想時觀想不出來沒有關係,有一點影子就可以,甚至只念念他的佛號,到後來慢慢就可以觀成,這就是阿賴耶識的道理。實際上十方世界,包括一切佛國土、天堂、地獄都是眾生自己的意境現量所造。準提佛母的修法,先達到性空,性空以後再緣起,亦即真如空性生昭朗萬有(真空生妙有),雖非立即就能做到,先練習一段時間,慢慢也會修持到的。
十方虛空中生起大風輪,這一段可參考《俱舍論》及《阿毗曇論》。四方上下、謂之六合,四正(東、南、西、北)加上四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謂之八方,八方再加上下謂之十方,代表無限的空間。風輪即是大氣層,地球外圍是大氣層在轉動,所以叫風輪。因此密宗稱身體內的氣脈是三脈四輪,也是動轉的意思,這種動轉也叫「行蘊」,行蘊是心不相應行法,與我們的意識不能相應,意識叫自己空、氣脈不流通,是做不到的,除非到了三禪,氣住脈停,行蘊才可以歸到意識的功能,可以受定力的控制。
宇宙的形成,最初先有氣,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而且身體死亡到哪裡,便冷卻到什麼部位,心意識便離開肉體到什麼程度。命的三元素——暖、壽、識是連著的。所以密宗為什麼修拙火定,為什麼從丹田、從海底生起來,這裡頭都是話頭。
為什麼要觀八葉巨蓮?因為我們心臟的脈有八個瓣。八葉蓮花是用來比喻心的。當我們證到性空時,一定是脈解心開,脈解了,第六意識一定轉成空性,轉成妙觀察智(註:止觀之「觀」字,依漢文解釋,就是「妙觀察」),不是妄想。在蓮花中出生一個清淨的我來,本來性空了,再緣起。
頂上的位置,每個人不同;以自己的指頭衡量,由髮際橫置四個指頭處即是頂。發金光即發亮光,不一定是黃金色的。此外,金性也代表西方。
種種殊勝供養,並不固定,通常指十供與四供而言。十供是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四供是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認真說來,奉上世間種種殊勝供養,是指在你知識範圍以內,所想到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拿上來,這是訓練你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禮敬諸佛,廣修供養,供養佛、供養師的道理。
儀軌云:「又觀想傳法上師現前,如法供養之。上師又由我頂上光明渾入我身,三身合一,了無分別之相。」
觀想上師時,就觀想我傳這法給你當時的形相、所穿衣服等印象效果最大。學密法時,要發誓修成功,在傳法上師傳法時那一剎那是最重要的,效果也最大。最有效驗,最靈光。
而且要絕對的深信,本師、上師等由頂上入,與你本身合一,無二無別,絕對的信念,所以密宗與華嚴絕對相關,虔修一個「信」字。如此三身合一時,代表法、報、化三身,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上師是化身,自己是報身。三身不去分別誰是誰,要信念堅信下去,能定多久即定多久。
儀軌云:「準提咒: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喃.但侄他,嗡,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音所哈)。一字大輪咒:嗡部林。兩手結準提印當胸。觀想前面一座鏡壇。觀想準提本尊於鏡壇中顯現雙跏趺坐,左右共十八隻手,頭戴五佛冠,三眼,面如滿月桃花色,微帶笑容,非男女相,身如透明琉璃體,瓔珞莊嚴,無量相好光明,當胸二手結本印,下二手為三昧印。下左持梵篋,右持金寶。復左七手次第執持——大傘蓋、寶花、寶盒、絹索、金輪、法螺、寶瓶,右七手次第執持——施無畏印,寶劍、數珠、寶果、利斧、金戈、降魔杵。心月輪中現布本咒之字輪。當本尊現出時,可念上師降魔咒『嗡哈哩底噶』三遍,以察其真偽,真則現更清楚,偽則隨即隱沒。剎那頃,本尊由自眉間光渾入我身,我身立刻轉成本尊,本尊與我身無二無別。」
手結準提印,兩臂不要當胸夾緊,肘部稍稍向外,臂肩自然展開、輕鬆,有一點緊張就不對。念準提咒廿一遍,最好是出聲念。
我不主張一定用鏡壇修,因為鏡壇很容易放光照到自己,自己定力不夠,一喜歡,理也不透,慢慢就會向著鏡壇內走,有身心分開的缺點。因此,用觀想鏡壇也就可以。不要壇場,心即壇場。
觀想準提佛母,全身透明,是肉色而非我們的肉色,如此觀想久了,功夫到了,你自己的肉體也會這樣變化,皮膚變得細膩發亮。手中拿的大傘蓋為天下人遮蔭。佛母由眉間與我身合一後,有一個觀想,他的身體是透明的,不像凡夫有五臟六腑,內部黑漆一團。他身體內部像有個月亮一樣,中間布滿準提咒,念中文、梵文,一樣的效果,一切唯心。
眉間放光,頂上、胸口放光,作用各個不同,與大家將來修持成功的關係都很大。比如佛要救阿難時,頂上放光,說法時胸口、喉嚨放光,有時候眉間放光或全身放光,都有他理由的,不是隨便寫的。一般搞學術研究的人都否認這些經典,並且認為這些都是神話。所以學術研究越發展,佛法就沒有了,最後變成末法。而今天的學術研究,嚴格講起來真正的科學家也一定不肯認同的。連科學也不是。實際上那些都是佛法的修持成果,真正的境界不是隨便亂說的。法本中迎請本師毗盧遮那佛,是頂上放光;迎請本尊準提佛母,是眉間放光。
十八隻手代表成佛的十八不共法,修法時也可觀想成兩隻手,與普通人一樣。二手代表不二法門,四臂代表四無量心,六隻手代表六神通,八隻手代表八正道,十隻手代表十波羅密。後來,藏密有蓮花生大士作的十六、十八種成就法,都是從這裡出來的。五佛冠,代表五方佛。
有時候一觀想,本尊真的來了,怎麼辦呢?辨其真偽。法本有我給你們的本咒,只有我有,諸佛菩薩也沒有,你們自己成就了,你們也會曉得自己的本咒,通常念三遍,乃至七遍,至多二十一遍。真的佛母會非常明顯,身心都會很吉祥,佛母還會為你灌頂。假的會退去沒有了。你懇求準提菩薩由眉間光與你自身合一,這時你與本尊就無二無別。
儀軌云:「觀想自身如透明琉璃體,毫無雜垢,內空心中,生起八葉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觀想由嗡字起,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終而復始,字字光明璀璨,字輪不可觀想太大,愈小愈好。」
身體如透明琉璃,如同白骨觀修成就以後,身如琉璃,就是像玻璃一樣。
字輪並非一定要梵文,中文也可,但不要黑色的,而且要有光的。初學的人字輪可以觀大;甚至把字輪觀到身體外面,心念越沒定力,越觀得大越易清淨,心細時,字輪越觀得小,心也就越定。看自己功力了,慢慢來。
念本咒時,一邊要觀出這字來,發亮。不想念時,念頭一動,這個字出來了,就在那裡轉,這叫瑜伽念。配合聲音就是瑜伽念誦,與金剛念誦一起來,嘴裡念,一邊心眼裡看到咒字。有功力的人念頭一帶,全部咒字都看得清清楚楚;功力不到,念「嗡」字只看到「嗡」字也可以,定力還不夠故。慢慢慢慢,會把你父母所生的業報身轉化過來。 儀軌云:「如此依法修持,念滿九十萬遍準提咒(全文),感應道交,則為生起次第漸漸完成。(正持誦未滿座時,若須談話,於自舌上,想一梵文『LA』字,縱使談話,不成間斷。)」
依法念滿十萬遍則感應道交,如果有病的人,在這時會吐或拉得一塌胡塗,則表示病已轉好,各種效驗可以參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但是,現在一般學佛學道的人都是妄作聰明,沒有老實的依法而修,起碼要念五十萬遍,甚至一百萬遍,才會感應道交。倘若具有愚夫愚婦的誠信,每天早晚按規定修習,生活當中隨時與準提菩薩同在,也有四十九天見到反應的,各種神通、反應都會來。
儀軌云:「息災、增益、懷服、降服諸法之修持,另須特別教授。」
以上是生起次第,這生起次第還包括息災、增益、懷服、降服四法。換言之,息災法西方,增益法東方,懷服法南方,降服法北方。一般只傳本法,其它都不傳。
早期的每一密法通常包括了息、增、懷、誅四法。誅法是降魔的,太厲害了,所以密宗後來改了,像我們誅法修了都不用,誅法會了,人都不能發脾氣,對人一發脾氣,那人馬上遭殃,說一句死,這人馬上要死。修這個法不是講空,處處有。講了一句話,護法拿著雞毛當令箭,就會把他弄死了。所以誅法多半不教。
通常都只教準提本法及息災法。尤其是誅法千萬不要碰:一般人沒有慈悲心,修了非走入魔道不可。所以密法到了明朝被趕掉,最大的原因就是誅法的流弊。中國歷史上四大和尚佐政,元朝巴思巴同耶律楚材都是學過誅法的。忽必烈打廣州不下,當夜全城人夢見一尊黑神勸降,不降則全城毀滅。當年抗戰時,日本在高野山修降伏法,所以我們政府馬上在重慶設護國息災法會,顯密兩教高僧也在修法,日本在第二年就投降了,還是我們中國佛法高超厲害(一笑)!
這個修法是有法,不是空法,由空而轉有,由有而入空,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方便法門都在其中矣。這個方法是生起次第,還沒進入圓滿次第。
4、圓滿次第
儀軌云:「每次念畢後,(遍數自定,愈多愈好)準提印散於(頭)頂上,改結定印,而入圓滿次第,即想字輪收攝入於中間嗡字,嗡字收攝入於月輪,月輪收攝入於光明點(明點如黃豆大),明點直衝上頂,剎那頃,散於虛空,虛空之外,更無身心。我即虛空,虛空即我,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
念咒遍數由自己決定,一經決定就不要變動,當然越多越好。總要中間不失念,沒有散亂、沒有昏沉,就是這一念專精。一念專精就包括了四禪八定,包括了小乘定與大乘定的三昧。只要一念專精,制心一處,就無事不辦了。
可以用表來計數,減輕自己在阿賴耶識的意識當中,另外分散一點精神去計數。精神分散了,要想專一在定上,很難。一切妄念、業力就像搓麵粉一樣,就靠這一點種子,把麵粉都粘起來一樣,把它裹成一團加以揉透,才轉過來,這是轉識成智的道理。手酸時該放下來就放下來,任運。這樣一念專精念下去為要,這是修法的方便力。
最後,明點由中脈一直衝上來,(示某某法師)你境界到了這裡,不曉得用,如果再不問,明點一輩子白升起,白修了。將來此生結束時,四大分散之際,動一念嗔心,發一個脾氣,就入阿修羅道了。四大分散時,一點都沒有此想,才能上升諸禪天,至於在欲界天或色界天則不一定。現在你曉得了沖入虛空之法,則是天人合一的路子。《楞嚴經》所謂「如來從頂上放光,有化如來入寶光中。」就修到了這境界。這一法一試,馬上輕鬆了,臍輪的拙火立即上升,立刻就成就。你以前不知,走了十幾年的冤枉路,有些人想修到這樣,修了幾十年還到不了。很重要的一句話:「從頂上出去,明點一直從中脈上升到頂,到虛空。」
如此一來有個好處,人功夫做好了以後,全身都無感覺,還容易,最難忘是頭部。有人功夫通了,全身都沒有,就是一個頭部空不了,頭為之障。因為腦神經、所有感覺、知覺都在這裡,尤其是中間的腦下腺垂體同間腦都在這裡之故。有一句罵人的話:「頭上安頭」。其實真正修法硬是要頭上安頭就對了。你懂了,化身就是這樣出來的。所以密宗的菩薩,有的十幾個頭一路疊上去,那是表法,就是告訴你這個道理。把頭忘掉了,慢慢的,身外有身就出來了。
開始作功夫時,最吃力是兩腿發痲,功夫好了之後,腿慢慢不痲了,上身還在。慢慢功夫好了,上身也沒感覺了。為什麼會忘記腿、忘記身子,感到輕鬆舒服?這個地方氣通了嘛!不通時絕對忘不掉。修氣修脈就是叫你通,通它什麼?忘身用的!這是千古秘密。一般學密宗的人在那裡搞了半輩子還不曉得為了什麼呢!是為了「忘身」。
真的「忘身」有兩種人,第一種是臨死的人,人老了時,由兩腳先開始痳木,慢慢由腰再上去,再兩手也不能動了,最後腦部也無知覺了,生命才宣告死亡。醫院裡為什麼給臨危病人使用氧氣罩?叫你腦細胞不要死光,三、五分鐘當中沒有氧氣,就宣告死亡了。所以臨死的人忘身。另一種是氣脈通了的人忘身,實際上氣脈一通,氧氣整個就充滿了。頭腦忘掉了才可以忘身見。達到完全不漏丹,或者幾乎很少了。你的拙火發動了,丹田才會發燙,功夫好了,寒暑只穿一件單衣,不怕冷也不怕熱,冷水置於腹上可成開水,開水加以觀想也可以結成冰。
雲門祖師有句話,你們要注意:「光不透脫,有三種病,……我有一寶,秘在形山。」寶被形體困住了。明點由頂輪上直衝出去,這裡很重要,學淨土的要注意了,這時你發願要往生哪裡就去哪裡。明點剎那衝出去了以後,散之於虛空,你要再回到生起次第中所說的「虛空即我,我即虛空。」馬上得空定。有相的空定,空無邊處定,也可以修到神仙的初步境界。散而為氣做到了,你收回來,聚而成形。另外變出一個自己:一個還在這裡打坐,一個跑出去了,那會做得到,慢慢來。(注一:雲門三種病:1.未到走作;2.已到住著;3.透脫無衣。二種光不透脫:1.一切處不明,面前有一物是一。2.透得一切法空,隱隱似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注二:雲門禪師曰: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
你現在還有癢等感受,因為你的第八阿賴耶識還沒有忘了自己的形體,還覺得有個我在,這個習氣、結使要把它改掉,那就到了。所以明點要在剎那間散於虛空,虛空之外更無我身。換言之,虛空與我無二無別,我即虛空,虛空即我,也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不去也不來,不生也不滅,就是這個樣子定住,越定久越好。忘掉身、忘掉我,這時候,在般若上當知上述諸法生起與空滅,皆同水月空花,如夢如幻;涅盤本性,本來如此。我即是佛,佛即是我,本來不可得,不可得也了不可得,隨時隨地就在這圓明清淨的定境界上。這時也無觀想,也無咒子,也不須要修字輪,越定久越好。吉祥圓滿!這樣叫修準提法一座。至少早晚各一次。
那麼,你說學禪的走這個路線,不修準提法的生起次第可以嗎?不可以。因為落於偏空,則不能生起妙有,生起次第就生不起來。既然生起次第不能起來,你想三明六通俱足就辦不到。只曉得一點空相,不知道妙有。「由破妄想而證得空性」是初關;「由破空而生起妙有,再由破妙有證得真空」才是重關,還沒有到末後牢關呢!
這個修法,包括了藏密、東密、淨土、禪宗的精要。至於念準提咒的功德,要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這本書裡面說得很清楚。
還有,要發願修施食,每天須不間斷,至少可訓練你養成慈悲心。
祈求之事可加在「嗡 折隸 主隸 準提 梭哈」之後。如弟子某某祈求智慧,廣度眾生……等等,為了家人、親友、國家、天下,都可祈求。無藥可治的病,也可求準提菩薩給你治療。最靈的是向準提菩薩求智慧,得以智慧。我在未學禪以前先從峨眉山金頂普明大師學準提法,不久就碰到了袁先生。我只求菩提,其它什麼都不求,得了菩提是得本,但得本就是了,其它求他幹嘛!
我念「嗡 折隸 主隸 準提 梭哈」望我學咒廣度眾生,如此而已。但我隨時隨地都在念,走在路上,路上行人看我一眼,我也持咒,希望此人消災免難,一切安樂。走到菜場豬肉攤,希望這豬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到抬棺材的,希望他們超生一切罪業,……隨時隨地要發願,即如《華嚴經淨行品》的願力,我確實在做,無時無刻不在做。看到漂亮的小姐,我希望她嫁個好丈夫,生生富貴平安。遇有討厭的人,希望他來生長得好看、有福報、一切如意;你喜歡的要念,討厭的也要念,是仇人也要念,這是準提法修持的心行,非常重要。
5、料簡
(1)法師問:拙火與道、密、禪、淨是否都有關係?
師示:前面說過,修行的人,不管學何宗何派,總是這一點身心,是這個身心就逃不過此法則,哪裡有宗派的分別呢?忿怒表拙火,一句話說就是勇猛威嚴。而且火燒起來以後到某一關節,會現出忿怒身相勇士相金剛相,並不是發脾氣那個忿怒。拙火初起,冉冉上來,上面觀想甘露下降,舌頭向上豎立一點,甘露就開始下來,上水下火,即《易經》所說「水火既濟」。心窩以下四個指頭,肚臍以上四個指頭,中間這一部分也是四個指頭,是中宮部位,把火力引到這裡,就是淨土宗觀日輪的部位。也是戒律上所說,晚上比丘睡覺時要觀想日輪在心窩真正的位置,那麼一觀,火就有用了。道家煉丹,丹就在這個地方,丹字是圓圈裡頭有一點。禪宗也有,溈仰宗仰山畫一個圓圈,中間一點,問曰:「朝陽已升,月夜不現時如何?」溈山答說:「龍銜海珠,游魚不顧。」粗淺的那一點小妄念,根本理都不理,只要定於這個境界;這個三昧真火的功夫到了,人都給你燒化掉了,山河大地要燒掉也燒掉。
(2)法師問:我這麼一引,背上還陽穴也發熱了。
師示:把拙火一發動,人都會變了的。世上任何宗派修法,人總是這個身體,此身、此心沒有第二個法則,外道也講得對,他們一上來就走這個,道家、密宗也是,禪宗祖師都講,但禪宗祖師深怕你走向岔路,所以都是隱語,比如「朝陽已升,月夜不現」、「龍銜海珠、游魚不顧」等。你曉得那個地方是還陽穴,一端正一引,氣就充滿全身了。像這樣任督二脈自然通得很快。覺得有任、督二脈在轉,那還是凡氣,拙火真通了以後,它一步一步自然化了。你前面發動是難走的,任脈部份,你不曉得引導它,它下跑就漏丹了,「火水未濟」馬上來。
不是用第六意識妄念來引發,要用真意,即阿賴耶識把它引上來,觀念給它一提,它就來了。道家有幅畫,畫的是「劉海戲蟾」,在海底有一個三腳蟾,他拿了三個銅錢在那裡釣三腳蟾,這三個銅錢是精、氣、神,把它從海底調動了。觀世音菩薩也站在海中間一個岩頭上,或龍頭上,三角形的龍頭,打開了龍的頭,你就可以獨立而不移了。
沒有辦法時只好求老師,一觀想老師;他轉過來了。原理在哪裡?已向頂上走,我這劉海把它釣起來了。自他不二,同樣的道理。
五百羅漢中有一個「隻眼照乾坤」,即眼神,神凝則氣住了,都有道理的。還有一羅漢在掏耳朵,告訴你一個道理,耳通氣海,他的腳一定要這樣,氣海打通了;氣歸元了,告訴你修法。哼哈二將也都有道理的,(哼、哈、九節佛風、寶瓶氣的修法,自己去體會,哼,用鼻呼氣;哈,用嘴哈氣。)不懂的人還以為這些是神話。
為什麼禪宗古德叫你「頂門上生一隻眼」,「踏破毗盧頂上行」。「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又說:「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把斷要津,不通凡聖。」為什麼不傳?怕落在事相上。凡夫眾生心地法門沒有搞清楚,都執著了,一執著便成魔、成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這一切的變化,拙火也好、氣脈也好,也就是一個唯心的東西。換句話,都是本體的功能,沒什麼稀奇,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3)法師問:白骨觀與準提法合修,是否對?
師示:以白骨觀為基礎來配合準提法,那是最好的,最為切實有效。我這兩天都講了。因為白骨觀的修法斷欲,超出欲界,證人空、我空及身空,白骨觀的修法最確實了。一般的修持,走氣脈之路還不究竟,因為氣脈之有,在於肌肉、細胞之存在。由氣脈成就而證身空非常困難,當然慢慢走也會到達;如果走白骨觀修至身空之路,氣脈的成就自然包括在內,這個道理就是《禪秘要法》中之秘要。白骨觀是斷欲、證到人空、我空最快速的路,在小乘證果是最好一條路,大乘修法必須要四大觀法,火觀、水觀等配合上,再加上灌頂修法、念佛修法。
《禪秘法要》三十六法,不是呆板的按照次序來的,所以修白骨觀有成就的人,再來修準提法是接上大乘證得菩提最快的道路。換言之,修準提法的人,須以白骨觀為骨幹,然後把白骨觀觀成的功力一轉,轉過來作佛的壇城,可以立刻成就。
所以這次授準提法,本來只通知修過白骨觀的同學,必須白骨觀初修成者,修白骨流光,接著白骨觀空了,在空當中觀想佛母或上師等等,立刻成就。觀心月輪也可立刻成就,所以這個法門與準提法不但沒有衝突,而且為基礎,這一點希望大家特別注意。學準提法,最好先修白骨觀,才好學準提法。
(4)問:道門講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佛門對這三者如何看法?
師示:道門修持,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佛門修持,不強調這些,但也不必否定它。如神上來,氣精就下降,神越下,氣越上。凡夫的精氣神沒有合一,如果腦力用多,即精在上面動多,包括細胞都在動,這樣容易睡不著。精在上,氣也在上,神也上,划不來。所以念頭一空,把精氣神三個作用分開,分得開就是智慧。精氣下降,神一上,馬上身體充滿、精神恢復。沒有修持的人不然,第一被形山困住,沒有辦法忘記身體、腦袋。第二是飲食問題,腸胃不空。所以要大家辟穀,有道理的,可惜大家都把此當成道家,當成外道,有時候真想反問一句,辟穀是外道,那吃飯是不是外道呢?(一笑)
精是神氣二者的變化,精屬於化身,生生不已,所以生物靠精化生了那麼多人、那麼多動物。氣屬報身的修持。神屬法身。所謂觀想者是神。換言之,淨土宗念佛是從修氣著手,在《十六觀經》才是修神,禪宗也修神。修報身的法門,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示某法師:你現在等於相似的拙火來了。)拙火是脈輪的關係,如果再配合上修氣更好了。所以我叫你作寶瓶氣,自然到不呼也不吸。閉氣了,小腹會自然收縮,自然的縮,拙火慢慢會上來,融化全身,每個細胞都在變化。所以道家所講道法,密宗所講密法,並不是另外有一個法,是人的生命自然的法則。古人的法哪裡來?不是先有一個法,是生命的本能發起,古人發現了,而有穴道、針灸、氣脈…等種種而已。
另外女性修道那麼多,真可怕,看來看去沒有一個對。一本有關女性修道的書急於想寫,卻沒有時間。《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中只說到督脈變化,任脈變化一點也沒透露。任督脈變化了以後,再談真正修定的全部身心功力,然後才得到真的定。但是至今我一直都沒空沒辦法寫。
(5)問:密宗的修法不像顯教需要斷惑證真,而是即煩惱是菩提,貪嗔痴慢疑即是五方佛。那麼五方佛與五蘊又有什麼關係呢?
師示:《心經》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一般人總認為空掉了五蘊才能成佛,密宗則不然,密宗從果地修,認為五蘊就是佛,五蘊就是五方佛,同貪嗔痴慢疑一樣。
由此,大家需要了解,《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有個秘密在此,你們般若不夠,所以不能見道,不能成佛,是你「照」見五蘊皆空,哪個「照」在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不空了,五蘊就即身成就,都隨你那個「照」而轉的。把這個道理弄懂,五蘊即成五方佛,就好修法。換句話,身心的本身就是佛。
為什麼說五蘊同五毒立刻就是五方佛?這個理要去參,不是聽懂了就是,你們根本還不懂。為什麼顯教說想蘊一切都要空?為什麼密宗要用觀想?為什麼想蘊與無量光配合在一起呢?這些參透了,白骨流光道理也都融會了,一點貫通了,參透了一層,你的見地就躍進一大步,足見理不參透不行的。
任何法門,任何宗派都是這樣,任何修法都重見地!見地就是理!見地不透不行。你說我們淨土講信就夠,信才難呢!不窮其理,統統變成迷信了。真正的淨土豈止三經一論!華嚴境界全部都要參透,所以全部八十卷《華嚴》,開始由信轉入,最後才歸於淨土。為什麼把淨土放在最後?足見此信之難。換句話,一切佛法成就都是真淨土。要把這個理搞清楚。
五種根本煩惱為什麼立刻會轉成五方佛?比如想蘊,妄想最厲害了,妄想也是想,三十七道品也是想,般若境界也是想,五遍行中的想與思都是想。想轉成佛怎麼轉?不需要轉,想就是他,是嘛!念佛本來他在念,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眾生想的業力所造成,所以觀想成就是會造一個國土,但是怎麼叫觀想成就,這同妄想不同,這就要參了!你們不參,但信得過嗎?信不過,對外儘管吹,對內自問:唉!我毫無成就。這信都靠不住。
為什麼大慢可以成就南方寶生如來?南方琉璃國一片光明又代表什麼?都沒有參究!如果把這些話頭參通了,或參通了一點,所有密法修持的成就就不同了,你以為密宗不要窮教理?開玩笑!
密宗傳到中國以後,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沒落下去了,你看唐代至今的密宗墮落成這個樣子!為什麼會搞成這樣呢?好奇!迷信!喜說夢話!談功夫!越來越神經了!密宗是個大法,但越來越沒落至此程度,因為大家不肯窮理。所以今天我很沉重、很嚴重的告訴你們。
(6)問:平時應如何修持準提法?一定要修施食法嗎?
師示:禪門課誦是出家人的早晚功課,由禪宗叢林開始的,內容包括顯、密各宗經典節要,原始自印度來的佛教沒有這個,這是唐宋以後才有。建立此制非常好,使出家人對自己修行有督促性。全堂的課誦約需兩個鐘頭,課誦完畢再用早餐,白天時,工作的工作,修持的修持,下午四點作晚課,嚴格持戒律「過午不食」的則不吃晚餐。早上四點必須起來,然後作早課。
現在大家沒有作早晚課,因此學佛修證自己沒有管束起來。現在準提法修法就是給大家作早晚課,起碼早晚修一堂,每次念多少遍要一致不變,立下規定後不可缺漏。
晚上最好要修施食。我多少年來每天晚上一定施食,乃至出門,甚至坐在飛機上,雖不重形式,到時間還是施食,從不間斷。等於世間事,答應了人家以後一定要言而有信,持之以恆,所以發願做了以後就不要停止。
施食的好處:臨命終時,心無恐懼。學佛的人,最基本的布施是先培養自己的心地,叫你天天布施錢糧是做不到的,每天施幾粒米,花不到一毛錢,惠而不費的事,這功德應做得來吧!準提法的施食法是我加以整理濃縮的最簡單的施食法。
《大日如來經》(即大毗盧遮那佛)云:「一切音聲皆是咒語陀羅尼。」所以凡夫的念,心念強就是神通,有什麼稀奇!恐怖就不行了。「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你有所求,有所畏懼,那就不行了。
我無掛礙,我死了也可以變成鬼,跟他打架,誰勝誰負還不知道呢!我怕你什麼?!你心念一正,一正克百邪,就是了。所以一切音聲皆是咒語,那個音準確不準確?唯心!絕對準確的音在世上已找不到了。同時,「聲是無常」,開始音聲皆是無常,皆是生滅法。知是無常,無常即常,知生滅而不住,不住即住。這是真正的不二法門,你們參去!
出門遠遊時也可以施食,比如坐在車上,你總要吃東西嘛!當你吃東西以前,你想到還有許多苦難的人沒有吃,在那時先拿著東西暗中施食,窗子外面稍稍丟一點也行了,就是同《華嚴經淨行品》一樣,當我要穿好衣服時,想到有許多沒有衣服穿的;看得見的一面還不算數,還有看不見一面的生命,這就要發大悲心;這就是學佛人的精神,也就是推己及人之道,不但推己及人,學佛的人推及於一切眾生,還擴大。
(7)問:請老師慈悲教授觀自在菩薩心中心修法。
師示:觀想菩薩相不要呆板;佛菩薩有千百萬億化身,只要你一念專誠觀想即是。觀世音菩薩就是觀自在菩薩。
整套的修法也要念淨法界咒之後,觀自在菩薩到此與我此身合一,然後念大悲咒,雖然古今的音不同,沒有關係,究竟原始音是什麼很難講,像我們中原音幾千年來變了很多,梵文也是如此。
不會念大悲咒也可念《心經》,到這裡可以修了,三個咒可以聯在一起念,一個是「大心咒」,胸襟不大,大慈大悲的心發不出來,念大心咒會擴充自己愛人、愛天下、愛眾生的大悲心。「阿慕去耶,娑哈」(a mu che ya suo ha)所有的咒語,觀自在菩薩傳的最簡潔。
小心咒:粗心大意的人要念小心咒,容易忘這忘那的人要念。「阿慕哆耶,娑哈」(a mu do ya suo ha)。
心中心咒:想求智慧的人念這個咒,但最好三個咒聯在一起念「瓦拉缽拉,拿呀,娑哈」(wa ra bo ra na ya suo ha)。念滿十萬遍絕對能有點智慧。
太虛法師有個弟子很有名的,後來歸隱了,有神通,也有智慧,他就是念這個心中心咒悟道的。
還有許多成就的法門咒子將來再說,為了要大家能夠發起智慧,明心見性,重點在心中心咒,心中心的咒語多去修。這個咒念在心頭,慢慢的,漸漸的你的心就不同了,心就定了,感應就不同了。心中之心,有些人心很散亂的,很沒記性的,對佛法對修持起不了恭敬的心,趕快多念心中心咒,馬上得感應。
叄、重要附錄
一、參禪切忌從他覓
師示:參禪學佛都是真功夫、真見地,何謂「切忌從他覓」。「他」是什麼?先把洞山禪師這段悟道公案弄清楚,好好參究,真正深入體會,不可光依文字表面解釋幾個公案便以為深入禪宗心法了,那是自欺。大家要把這偈頌搞清楚。洞山有那麼多疑情,處處生疑,這裡頭可以發揮很多。
從他一開始念經起了疑情到出家,幾十年天天都在追,但不是我們平常人的商量、討論事情那種模式,這就是公案、話頭。他起先一念清淨,暫住空的境界,但不穩定;然後又向師父問「眼睛」,結果自己還說沒有眼睛,這不是離譜嗎?要是臨濟早就「啪」的一耳光下去。曹洞到底比較暖和,臨濟有如殺人之劍、活人之刀,給你一棒就踢出去,打你是慈悲,與曹洞宗風不一樣。
後來洞山又問師父的實際相貌如何?師父答:「就是這個。」他為什麼不懂?直到過水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悟個什麼?!是什麼道理呢?你們沒有過水,也可照照鏡子嘛!
總之,你們先把洞山禪師的學佛經歷參透,再往上追溯他師父雲岩禪師,如何見藥山禪師而悟道,乃至更上推藥山禪師又如何見石頭禪師等參學,如此一直追本溯源至六祖,然後再往下追究,他們的各個接棒弟子們,是怎麼明心見性的,學佛參禪就要下這種功夫。你們好好參究,我隨時要抽問這些問題,但千萬別搞搞文字遊戲而已,必須文字、道業一起努力,大家各自細細體會,好好用功,才有成就。
不可思量
常證師:我認為修白骨觀、不淨觀等法門,與心一境性相同。例如參一個話頭!「切忌從他覓」的公案,很自然地,意識就集中在這個觀念上,要突破這個觀念,在這種狀態下,心境必須是專一的;因此,當突破了這疑案以後,工夫自然到了。
師示:「沒有」突破,這還是空的境界;空境界也是心一境性而已,還是禪定功夫,不是見地。
常證師:但是,當他突破了,在了解的那一剎那,工夫已經配合了。
師示:配合?有一個工夫現在,還不是!只是心一境性的禪定境界罷了。
常證師:那心物合一呢?
師示:你現在講了半天,都在思議中。老弟!和尚!告訴你不可思議,你卻在思議、推測,是嗎?
常證師:是。
師示:這也是禪定——凡夫禪。「心一境性」是個籠統名稱啊!即使是佛,保持一個圓明清淨的境界,也不過是心一境性而已,那是禪定。但禪宗不在此,可是也不離這個。有禪定才能發起慧力,而參透了才能悟透。
你說了半天,念佛也好,白骨觀也好,心念集中了以後,「嘟!」打破了——喔!就是這個!你的意思說是這樣?以為那就是禪?——才怪呢!那是什麼禪?那不過是個清淨境界而已,心量換一個樣子罷了。講教理,就是現量,但是,這個現量可不真實喔!只是意識境界的現量。你以為到了這個便是,那洞山禪師早認到了。
常證師:假如以教理來講,「我空」的境界,也是心意識的現量嗎?
師示:成佛也是心意識的現量啊!「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方三世諸菩薩,離開了法界嗎?你懂了這話沒有?
常證師:懂!這麼說,他開悟的那一剎那,也是心意識的現量境羅!
師示:你開悟過了?
常證師:……(默笑)
師示:你開悟了,再來問我。你有沒有開悟呀?
常證師:(笑而不答)
師示:只是過去有,現在沒有,是不是?
常證師:(又是笑)
師示:你這就是推測啊!大慧杲禪師說:「不可思量、不可卜度(猜想)」,一再告訴你,不可思議,你偏要在這裡思議。他這一棒沒有打在你身上嗎?
不耽迷,不求悟!
常證師:我最近有滿肚子的疑問。
師示:把肚子拉開來看一看!
常證師:還拉不開。從修觀音法門到現在,愈修愈疑,問題非常的多。
師示:好哇!那就恭喜你了。有疑才好,像這一群人,不是無疑,就是疑的不相干,疑的都是世間法,那有什麼用啊?處處是疑問,沒有見道之前,哪裡沒有疑問?不過,像洞山禪師的疑問,比你們都要大,因此他就背個包包,到各處找明師指導。
常證師:當我修觀音法門時,在一切的聲音里,雖然也能夠忘身……
師示:不在這個境界裡呢?
常證師:不在這個境界,還達不到。
師示:「切忌從他覓」,你不是從他覓嗎?
常證師:是!
師示:你的觀音法門,到達最後的那個,不是他嗎?空了也是他,懂了吧!「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啊!
常證師:可是,那又找不到了。 (哈哈笑了起來)
師示:你去找啊!你出家以前,找過女朋友沒有?
常證師:不用找啦!(眾哄堂大笑)
師示:喔!她主動找你?
常證師:找人家比較痛苦,她不來找我,那更好。
師示:那也是從他覓哪。大慧杲禪師說:「不可思量、不可卜度、不可將心等悟。」懂吧!這是經驗之談。切忌從他覓!你現在講的從他覓,對不對?
常證師:是的。
師示:有那個境界,以為是佛法,以為是道,正好不是。
但得本,莫愁末!
常證師:現在,我又產生了一種疑問:假如,離開禪宗的修法……
師示:並沒有一個特別的禪宗,只就是一個佛法——心宗。
常證師:據我所知,道家的修法,好象就不談這一方面。
師示:道家那是可以用,不過往往離這個太遠,必須配合禪宗的修法。這是談心性方面,談形而上的,你抓住了再說。道家到底是從四大搞起,慢慢地突破層層困宥。所以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慢慢去吧!即使你要走那一條路子,也還早得很哩!《永嘉禪師證道歌》念過嗎?
常證師:念過。
師示:「但得本,莫愁末」啊!你得了本,道家、密宗,那一套自然都會了,你把本得了,就象發了財,不怕沒有房子,沒有汽車。「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這多好,你要死守一些有為法,零零碎碎地修來修去,那就三大阿僧祗劫,慢慢修去吧!最後還是要回到這個根本上的。
常證師:那為什麼道家有一生成就的?
師示:一生能夠成就的,有幾個啊!禪宗言下頓悟的,又有幾個人?道家縱有一生成就,不是你啊!那是大成就的人,這些他全懂了。了了這一邊,還要回到那一邊啊!
師示:你再問嘛!沒有疑情啦?
常證師:有喔!但是這都要自己去參哩!
師示:對啊!一個一個解,八十八結使、九十九結使,你慢慢解吧!禪宗走的方法--單刀直入,一刀切下。切了以後,還修不修呢?這有時間再慢慢說。至於所謂氣脈什麼的,有啊!並不是否認它,但是禪宗不談這個;「但得本,莫愁末」,你要這樣走、那樣走,都可以。
迢迢與我疏!
常證師:抄近路(笑)!
師示:今天沒有禪了,禪宗談何容易?你晝夜就是這麼孤零零地一路下去,參得你硬是肚子餓了,茶不思,飯不想,看到人,都不曉得是誰了。念佛也要念到這個境界;真的念佛、念咒,到一心不亂時,哪有昏沉呢?不會沒有精神的,參呀!大家都要參喔!不參怎麼辦?
你剛才問的對啊!這就是切實問題,你們這樣修行才對。切忌從他覓——現在你在從他覓,知道吧!所以「迢迢與我疏」了。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常證師:這麼講,那一般人也是從他覓?
師示:當然羅!
常證師:這太冤枉了。
師示:冤枉路也要走一走啊!那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誘導法,「法法何曾法」呢!
常證師:這樣越走越遠了。
師示:沒有遠啊!
常證師:假如,修密、修道,修任何法,都被法所困,那不是遠了?
師示:三大阿僧祗劫有什麼遠?你不乾?
常證師:算盤拿來一打,算都算不盡啊!
師示:願意那麼走的人,你也拿他沒辦法。佛在《法華經》上都講過的:氣派小的,你只好送他一隻羊羅,所以,《法華經》上又說最後只有一乘道。
以上所談都沒有錯啊!這些林林總總的外道法、有為的佛法等等,都沒有離開這個東西;不過,往往在邊緣上去玩去了;外道也是道、旁門也是門,但不是正門,也就慢慢轉吧!
常證師:離開這個,等於沒有了。
師示:不可能離開這個,天堂地獄、六道輪迴,三界中哪裡離開這個?「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怎麼離開這個?這一個是根本,一個是枝節。
常證師:這麼說,外道比凡夫高一點點而已?
師示:不見得,外道就是凡夫。你再翻翻看禪宗語錄、《楞嚴經》等,就會知道,地前三賢(地前菩薩)、八地以前,乃至十地菩薩都還有所知愚、所知障,仍然沒有究竟解脫哩!《楞嚴經》上最後佛也說,聲聞、緣覺是外道,因為心外求法,見取見和法執仍沒有解脫之故。
讀這一段公案,你們每一個人,應把自己比成洞山禪師,進入他那種追求我人身心根源的生命情境裡,平常讀書也一樣,尤其是讀禪宗語錄、佛經,更應如此融入,身臨其境,也有同感,方易得益。
現在,大家就從洞山禪師的語錄去仔細探尋,他距離我們,充其量不過千把年,你們以他為榜樣,把握住「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真參實參,一路前去。
(節自《十方》雜誌三卷五期「略講洞山禪」)
二、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觀
宗誠師:目前下功夫先以修止為目標。
師示:你修止用什麼方法?
宗誠師:本來修準提法,但近來氣機無法下沉,於是就改觀腳掌大拇指一節,欲止於趾,但仍止不久,我認為這還是與氣有關。
明沙彌:我改用觀想佛像。
師示:觀得如何?
明沙彌:觀就觀得起來。
師示:不想觀時在做什麼?
明沙彌:就沒有。
師示:這樣不行!那是散亂,也是昏沉,修行不可以如此,必須選定一個法門,行、住、坐、臥四大威儀日用間都不離它,如此才能漸得相應。你觀哪尊佛?
明沙彌:本師釋迦牟尼佛。
師示:選定就不要變。有時會有很多理由,自己會勸自己變化,那就是魔障來了。
大慧師:最近修持還是持誦準提咒,對於此法門空有之理,更能體會,所謂「即空即有」,一句準提咒當下就是即空即有。所以心境上與過去迥然不同。以教理而言,《中論》提到:「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當下已統攝三觀、三諦。由此準提法門一路修下去,更能與教理密切配合。近來並看《大智度論》與《宗鏡錄》乃至天台宗的《始終心要》所講的也就是這個,因而信心愈增。
禪文師:近來把心情放得輕鬆去體會自然,結果反而佛像不易觀成。
法光師:我還是修準提法,偶爾較寧靜時也配合上「三際托空」的修法,覺得還清清明明,於是止於此境,若念起即持咒,現象時好時壞。
余靜如:我的心念還須加強,尤其準提咒還欠很多。
師示:你欠準提菩薩多少咒子?(眾笑!)
余靜如:沒有算,因為覺得反省平常心念比較重要,所以沒算。
慧能師:依然修準提法,若念得很清明時,自覺身心融於音聲中,於是便以觀音法門回歸自心。當然身體之強弱與修持成正比,目前仍覺色身很難調理。
心鑒師:我是以準提法配合「三際托空」來修持,但在靜中修容易,動中修就覺得不能得心應手。
圓澄師:我的本修法門仍是以準提法配合明點的觀點以及老師提示的「三際托空」法。近來常加以套用,效果上覺得念頭清晰無比,在睡夢中也常提持它,可是功力不夠,仍舊抵不過外境的困擾,因此,自己還須更加用功。
當頭棒喝
師示:這二次重點之總綱,仍與寒假時的修法一路相續,並未間斷。總題是要你們「禪密同修」。此禪乃禪定之禪,非禪宗之禪,配合密法而修。
開始修準提法時,已告訴你們,此法包括顯密各種修法,而且與正修大止觀有很大關聯。這二次講的完全依此脈絡下來,所以特別提出禪宗的觀心法門——「三際托空」,與準提法的配合,這是真修實證的總綱。你們的心得報告大部分還沒有實際的體會到這點,少數一二位有點見地,其他沒有,這都應該反省、慚愧。一個人不用思想,沒有正思惟,修行與做人等於白費心機,所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一天到晚吃飽不用思想,那是什麼東西?
(有同學答:豬。)若一天到晚如此,還自以為空,那是大昏沉啊!還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一群人在一起講空話閒扯談笑,那是犯綺語戒,胡言亂語,要不得的。
講話要用思考,要正思惟,真修實證。你們自己想想,外面的團體很少像我們這裡,求學不需要繳學費,管吃管住又有單銀可拿,你們何德何能擔此因果?如此專修道場,財法雙供養,都是十方來的,很嚴重喔!你們給我合掌,我不要也不敢。我又何德何能?我從不自視為善知識,我一生的願望,只求做到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但要做到真難,沒有那麼大的功德與福報,如果能財法二施一路下去,只此行門亦能成道。所以,你們自己要深切反省!反省!只因從智法師急切地把記錄送來,我才上來講了。
寒假禪修之觀心法門——「三際托空」,簡言之,是突破念頭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際是邊際,代表時空,乃是一種方便假設。於此三際如何截斷眾流,念頭切掉,保持當下即空的這個境界,你們都沒有好好體會。甚至各修各的,聽歸聽,未能用之配合修持,沒有依教奉行。這樣求學不力,等於犯了大乘戒律,所以自己搞了那麼久沒有成果,這就是所謂的見思惑,自己的我見執得很牢,這樣如何能得解脫呢?
畢竟空不異勝義有
在般若部的《金剛經》上,佛也說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不可得,不託也空,托也空,心念自性本來是空,那就更進一步了。然而般若真講空嗎?性空緣起,即是妙有,妙有即是法相,並不只講空。雖然自性本空,但有此三際,即是法相,並未否定法相。不要說般若只講畢竟空,唯識只講勝義有。實際上,般若正是「勝義有」,而唯識恰是「畢竟空」,要把這個道理搞通。
既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自性本空,你能住在這本空的本際嗎?你要用慧觀,就禪宗而言即是「參」,參包括研究、思維、懷疑、觀察、反省、檢討等的意義,要是觀察清楚,由清明瞭然而進入三際托空。
作意觀想與三際托空
師示:那麼準提法的修持何嘗不是如此呢?由性空中起念觀想,即是作意,你們為什麼作意觀想不起來呢?
余靜如:心力不堅強。
月映師:因為作意的向心力太強,產生反效果的離心力。
圓澄師:作意太要力。
大慧師:觀想應該起初是有分別影像,再慢慢進入無分別影像。
師示:那麼重要的要點都沒有記住,不是我罵你們,聽過無數次,已經清楚的告訴你們,而你們所講的只是接近而已,並未切中核心。
現在再告訴你們,好好的聽清楚。一般人的作意觀想往往用生滅的,分別的,第六意識去觀,硬要把它觀起來,卻觀不起來。不管是有分別或無分別,都是先存有意識的作意影像,這是錯誤的,起觀想作用的作意之「意」,並不是第六意識之意,而是所謂七識的意根。
我也曾經比方告訴你們,影像如何留住?就像你回憶小時候所住過的老家一樣一提就有那個影像,就這麼容易,你看過最喜愛的佛像甚至白骨架,一提就有影像。這個影像的出現,縱然意識還在思想、講話,仍然依稀存在。必須先止在那個影像中,才能漸漸進入情況。若用心止,是止不住的,應自然任運的止住,不可太過刻意。
準提法由性空作意起觀,自前際性空中,作意起觀生起妙有之用,因此而口密念咒,身密結手印,意識觀想,一心多用,以證百千法門具足於當念。但這都是作意觀想,生起妙有之用,最後還歸到圓滿次第:「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後二句更要注意,那是大三際托空,不空而空,托空只是名詞,連這句話都要丟開,那才是正止正觀;了解影像留住與否,就是慧觀,真留住了,行、住、坐、臥都在其中,即是真止。
譬如你心中有事,無論父母、朋友、兄弟、夫妻之事,偶然影像現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那種影像怎麼會如此的分明呢?尤其情緒不好,或是女性受到生理周期的影響,總是特別明顯,這就是業力使然,但此業力之來,來不知來處,去不知去處,此乃無明,必須於此參透。
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行觀
真修行,必須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處處體會、修證「達摩四行觀」:
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那麼如何行持才算真修行呢?不只是上座用功,下座做事對人講話,任何起心動念,無不知曉此念屬何心所,或貪或嗔,念念清楚,然後念念托空,隨念布施,這就是舍,也是內布施。
修行若只一味在禪堂打坐修行,不曉得覺察念頭,都隨無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三際托空,一天愁眉苦臉,怎麼稱得上是修行人呢?那是魔障道中人,面上一點慈悲喜舍的氣息都沒有,隨時在無明業障中煩惱,懵懵懂懂,哪算是修行?達摩祖師的四行觀,才是真修行,也是上次大慧師所提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的起步工夫,隨時隨處都在行持中,那才是真修行,真三際托空。
念念覺照,念念空
若前念不對,馬上懺悔,然後舍念,即得後念清淨。若再起念,還在此境界中,自己有多痛苦!所以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記得我還小,十二歲時,就懂得如此做功夫,當時學氣功、學打坐,常常愣在那裡,自己想:「前一個念頭是什麼?」一路追下去,心覺奇怪:「人的思想為什麼會如此?」我恨自己小氣,雖恨還是改不了,常在追究自己的念頭,經常醒來問自己:「剛剛最初醒來那一念在想什麼?」有時勉強想起來,仍不能滿足,又更追問:「昨晚睡前最後一個念頭想的是什麼?」從小就沒有人教過我要如此自己找自己的痲煩!自己到現在還常想著:「這個習氣怎麼來的呢?」可見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啊!
修行不懂觀察念頭,不照三際托空做工夫,定力必然不夠。有些同學做事,隨手忘記,還叫修行,還有定力嗎?回憶雖是妄想,但也是正定,正念,宿命通是由憶念而來的,念念清楚,自然知過去、現在、未來,這才是真托空,雖知自性本空,亦不忽略「三際幻有」,所以達摩四行觀非常重要,現在為大家稍作說明:
報冤、隨緣、無所求,是為甚難
一、什麼是「報冤行」?我今天活在這世上,人家罵我、辱我、欺我、怨我,都能冤親平等視之。一切遭遇,無論是父母、兄弟、朋友、仇敵對自己的種種,都能了解此乃過去所欠之恩怨,應該還的,所以寒山問拾得:「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答:「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如此作到一切冤親平等,受了大辱都很坦然,也就同於《金剛經》所說的「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一切都是報冤行,真修行要隨時存念:「我欠這世上的債還沒了,我是來還債的。」一般人能這麼想到、做到嗎?——難!
二、什麼是「隨緣行」呢?
有好的衣服就穿好的,沒有就穿差一點的,甚至一無所有,從垃圾堆里撿來縫縫補補,也可以穿,一切隨緣。寒山又問拾得:「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答:「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有人罵我,我說:「好!好!我該罵」,有人打我,我就躺下來給你打,免得被你打,還花了那麼大的力氣,你也少煩惱,這多好,這又多難做到,此即隨緣行。
昨天有個出家人問我:「有人邀我到法國閉關好不好?」我說:「真修行,污泥中也可以閉關,我前幾年不就在鬧市中閉了三年關?!」當時我也曾到處找地方,後來有個桃園的同學,要把竹林老家都送給我,我到了那裡,自覺好笑,就回來街上閉關,自己嘲笑自己:「昏了頭!哪裡不是道場,提婆達多不也是以地獄為道場嗎?!」
三、什麼是「無所求行」?
你們在此修行做什麼?想成佛是不是?自性本空,一切都還是還債,前生欠的宿債,所有恩怨、感情都是還債,這個因果錯綜複雜,不過也有蛛絲馬跡可尋。欠多了來生做人父親,白手成家,辛辛苦苦經營賺了些錢,等兒女長大,自己就翹辮子了。你們的父母哪個不欠你們的,十月懷胎,辛勤養育,你卻頭髮一剃,自己去修行,這些債主都來還你的債,如果不好好修行,你又還他們什麼呢?一無報養,來生的債就欠大了,甚至也有來生變頭母豬,生一大堆小豬去還債的啊!
所以,真大徹大悟者,佛也不成,凡夫也不做,大家想像得到嗎?有人問我:「幾時出家?」我說:「我從未入過家。」什麼叫家?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兩個鋪蓋湊在一起,這叫做結婚成家,然後幾年下來生了一堆所謂的「孝子賢孫」,長大了各奔東西。修行要清醒啊!什麼叫家?——沒有家!所以不用出世,也不用入世。
真修行人,一切布施,無所求,不想收回,不成佛亦不做凡夫,就是禪宗所標榜的「無心道人」。所謂:「無佛處莫留戀」——空也不住,「有佛處急走過」——有也不守。要如此反省念頭,一落二邊就錯了。
像你們有時做勞務,搬椅子或掃地、擦窗戶什麼的,看看別人好好地在打坐,便想偷懶,別的同學那麼舒服,我又何必這樣的苦幹呢?這就是「抱」怨行,不是「報」怨行,是有所求行,也沒做到隨緣行。大家檢點平常對念頭有如此反省嗎?有此念頭要懺悔、要舍念。哪一位祖師解釋懺悔解得最好?
「稱法行」需靠智慧
圓澄師:六祖惠能大師說:「懺者,懺其前衍。悔者,悔其後過。」
師示:對了!就是不二過,不再犯。
接下來談談第四點,什麼是「稱法行」?
起心動念,講話、態度、行為等等,沒有不合佛法的。待人應恭敬、謙虛、慈祥,處處如此而行。但是沒有慈祥,不一定不稱法,怒目金剛也有深妙的道理在。
因此,如何夠得上稱法行?如何才不犯大乘戒?就要靠智慧抉擇套用了,不是光打坐、三際托空就可以成佛,見個空性有什麼用?自性本空,如果八十八結使的業力轉不過來,那是永遠成不了佛的。
修行人一顰一笑都要適當,不該笑時你笑,不該皺眉頭時你皺眉頭,都錯。起心動念都要注意,比如宗誠師氣往上升,有沒有觀察何種原因引起?是人事因素?亦或慾念牽動所致?這種時時檢驗自己的做法,也是一種稱法行。有些人自以為心如止水,如果忽然驟起波濤,誰也都莫可奈何!別以為心如止水就到了,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止水不動會發臭的。有人在山頂上住洞閉關,一下山來,受到凡塵外境的誘惑,那在山頂上一味清靜一下就垮了,這些都是修行人的苦境。
理學家的操守
如果自己的情緒穩定不了,想向人訴苦、向人哭泣,發洩自己心頭的苦悶,這都不是修行人,應念念觀察,這才叫做「守戒」。你們可參考《宋元學案》,那些理學家在行為上是律宗的精神,一言一行不敢苟且,他們講究「懲忿窒欲」,有煩惱脾氣就是「忿」,於此《百法明門論》中有載,大家必須仔細研究。因此,七八十年前的讀書人,還有記「功過格」的做法,做錯就畫黑點,每天檢查自己的過錯,有欲望馬上止住,如此必能征服自己,頂天立地。所以當理學家有人發現有些佛家的人修養不如他時,就起輕蔑之心了。當然他們的見地不高,但行為律儀卻很有可取之處。
如來大定與辦事定
所以,菩薩行是一顰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懲忿窒欲」慣了,一上座用不著求定即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盤不盤腿都無所謂,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來大定,知道嗎?用心求定,是小乘法。所以今天從智法師說:「以前我不敢入世,現在我了解,那麼忙、那麼煩,但是從中體會到真修行、真定力。」以前他只想住茅蓬,自從他來了,為了他才促成設立「大乘學舍」與「十方叢林」的因緣,一個人修行要學辦事領眾,千萬別小看了「辦事定」的重要啊!你們聽了這麼多也應該知道三際托空,說說看!
圓澄師:念念空,舍念。
師示:要不要認得念?
(眾答:要!)
師示:要認得它的法相,曉得這念是嗔、是貪、是惱、是蓋覆、是諂曲、是嫉妒、是好勝、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隨起、隨掃、隨舍、隨空。
覆蓋的心理最要不得
師示:什麼是覆蓋?
修定師:文過飾非。
師示:自己做錯了,還拿許多理由來辯論、掩飾,這就是覆蓋。自己犯錯不為人知,但此心自知。不過,知了又會對自己起覆蓋的作用,因為自衛的心理習慣,不欲人知,剛開始還覺得臉紅,心也羞慚,但第二念一起,便覺得自己沒有錯,再加第三念,就反覺得是別人對不起我了,錯的是他,不是我,這就是覆蓋自己、安慰自己,自欺欺人。人們都會有這種毛病,這就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一輩子標榜學佛修道,結果搞了半天,到頭來錯用心,不敢面對集貪、嗔、痴於一身赤裸裸的自己,白白浪費時間而已。
大修行者的貪嗔痴
所以研究《百法明門論》,真透徹了,可成為有大成就的心理的病理學家。但「唯識」學中的百法還是歸納性的,現代性的心理學是演繹的,所以又發展為行為科學等等許多名稱。如依「百法明門」的歸納,那麼任何一種心理,大多都是貪嗔痴慢中。你們說大修行人、大祖師們,有沒有貪嗔痴?密教修行者有稱為佛慢的,所謂我要成佛,以及「天上人間,唯我獨尊。」即是佛慢。「撥開慧劍,斬斷情絲。」這是佛嗔,變個好聽的名稱就叫勇猛精進,不過要提得起,放得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要度盡一切眾生,這就是佛痴。大願力者雖轉了凡夫的痴心,但虛空不可盡故,我願故亦無窮,因此名之為菩薩乘的一闡提眾生,永遠不肯成佛,永遠是利他的菩薩。這些等等,大家都要參清楚,才夠得上學顯、學密、參禪。你連自心中的秘密都打不開,還學什麼密宗?學密法就想得加庇,這是貪心,功利主義。有人說:「我念了好幾月的準提咒,結果還感冒不好」,這算是修行人?大家應把三際托空搞清楚啊!三際托空是什麼行?
布施、忍辱、六度在其中
從智法師:稱法行。
師示:哪一法呢?
從智法師:布施。
師示:它是內布施,把心中骯髒的心思統統拿掉,所以《金剛經》一開始就告訴你布施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血肉一塊一滴被割掉,但他卻一點都沒怨恨心,也沒忍辱心,那才是真忍辱。你愛割就割,痛是我的事,一部《金剛經》就是講布施、忍辱而到達圓滿成就,並非講禪定與精進,對不對?
大慧師:都在其中。
師示:對,都在其中。六度就在一度上,六度互攝,能念念布施,即達三承托空,懂嗎?
(節自《十方》雜誌第四卷二期《達摩四行觀與三際托空》)
三、觀想白骨與般若的關係
師示:《菩提道次第廣論》與《永嘉大師禪宗集》相互的關係如何?何以本學期我們將此兩種課程安排在一起研究?
常證師:《永嘉禪宗集》依我研讀結果,後半段所說以「明心見性」為主,即是般若的覺照;換句話說,必須先見性後才能起修,方為踏實。
師示:這是你的意見,我不加可否。另有其他見解嗎?
文顥儒(加拿大留華學生):《永嘉大師禪宗集》乃約理而言;《菩提道次第廣論》,則約功夫而說。
師示:以你身為一個外國人,旅居台灣,透過艱難的文字障礙,竟有此等見解,相當難得。
從智法師:此二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菩提道次第廣論》,其中說明上、中、下三士道修持的方法,《永嘉禪宗集》也講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行持,此為相同部分。
不同之處,前者依據《瑜伽師地論》與《菩提道炬論》寫成,比較詳細詮釋止觀次第之修法;後者永嘉大師曾學天台,將個人修證體悟,直透體悟的無上門法,處處顯露本地風光。
師示:宗喀巴大師及阿底峽尊者,從歷代傳承和行誼中可見一斑,亦是真實修持而成就的,他們著書,並非只是將各種經論的文字兜攏在一塊而已。並且,你所謂的「本地風光」又是什麼?
從智法師:《禪宗集》是指人心,見性成佛。
師示:沒這回事,《菩提道次第廣論》和《禪宗集》,二者莫不如此,然其中亦有極大不同處。在這關鍵地方應仔細參詳。你的看法犯了「見取見」,偏愛自己中國內地的禪宗佛法,大家對此要仔細研究,不可含糊。
法程師:此二書相同點在於提示了一定的步驟和程式,引導我們進入各種不同層次的佛法領域。談到佛法,必然有三乘道的修學次第,此不在話下。
但是《永嘉大師禪宗集》,是將他所學的教理融會貫通以後,以其優美的文學修養,大綱提要式的表現佛法和自己體證的境界,如從智法師剛才所言,處處展露本地風光的面貌。至於《菩提道次第廣論》,文章作法采引經據典方式,對於比較微細的漸修過程,描述深刻,《禪宗集》並不如此。
師示:都差不多了,慢慢你們都會略有所見,但最終結論還得參究一下,我暫不作答。若是將來對學術界宏揚佛法,或到國外,在西方文化體系下講佛學,依《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路子最適合,因為學術界和西方文化講究邏輯,而本書就是依因明理路而架結構,有憑有據,穩當紮實。《永嘉禪宗集》偏向東方文化簡潔的習慣,散發文學氣質,但亦隱約具有嚴謹的邏輯觀念。現在我們這一代,已經喪失固有民族文化的基礎和修養,簡練性的文學境界都不易體會,問題太嚴重了!
再說,本學期前暑假禪修,我已把紅教、白教、花教的大手印、大圓滿等等法門,都大略說了一下,現在又配上黃教《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密法,大概過攏一下,給各位嘗嘗。究竟現在你們依何法而修?有無仔細研究,再善加利用?
常證師:關於老師所示密法,個人只運用了九節佛風和體功,因這二者對靜坐助益甚大。至於其他法門,尚未深涉。
師示:九節佛風,你們也沒有學好,從沒有一個學到最標準的,而且學理不明。更沒人來作給我看,問我對不對。又密法必須配合教理融會貫通,並檢點自己日常言行舉止,心念動態,方能得益。此次寒假禪修,希望你們依此原則用功。
你們修白骨觀,有沒有參究《觀佛三昧海經》?
佛法不論顯教、密教,都是活活潑潑的,別以刻板眼光看它,懂得活用,修行才易上路,這就得靠智慧了。比如,一毫端要你現出一個佛世界,智慧不夠,想死了也沒用;密宗行者剎那間要觀成本尊,如果本尊千手千眼,你又如何起觀?儘管廟子中千手千眼塑像,看了千百次也無濟於事,這又原因何在?
《觀佛三昧海經》所提到的觀法,不只是一個影像,而需清清楚楚,仔仔細細,它與白骨觀、不淨觀關連密切,且顯密互通,這一點你們要特別注意。
常證師:請問老師,依照「禪秘要法」的指示,要我們諦觀此想(白骨),即使明顯,然後易觀,那麼多種的觀法,似乎很容易引起散亂?
師示:這種易觀的情形,是在必要之時,另外改變一種修持方法,但這必須已達於「止」的境界才行。比如,你初步觀腳趾頭,是否能夠依此而行?如不,你變個什麼?無非是掉舉、散亂罷了。縱使此修止修定之時,你思維正法,或者一字不漏背完六百卷《大般若經》,都還在散亂中,這乃由於修止和修觀,立場不同之故。
何況經中所說,諦觀此想即使明顯,然後易觀。此時觀既明顯,正是得止之時,亦即止觀同時呈現,工夫純熟,當然可以易觀無礙。但是你是否作到了觀相的止「 明顯」呈現呢?
常證師:我自己身體、精神好一點時,較能得止,有時身心狀況差些,就沒辦法。這是否同生理有關係?
師示:是啊!生理、心理都有關係。然而你現在的情況,不能算得真正得止,只是我常用的比喻說的,「瞎貓碰到死老鼠」而已。並非你一作意,想要得止入定,便能如願。你目前還做不到。而是有時身體狀況頗佳,恰好遇上心理適時放鬆,念心偶然一空,便得到少分清靜,主要還是生理四大的色法,影響了你的心法,二者互動配合,暫時進入得止的初相,莫作勝解,便算進境。
常證師:依個人經驗,何以在動中,一邊講話,一邊留住影像,反而容易;但是正式打坐時,卻不易做到。
師示:你問的好。你們在座全體都是這種狀況,大家再想一想,何以叫你們把《永嘉禪宗集》和《菩提道次第廣論》合併研究呢?換句話說,禪與密之理一以貫通,用功自然上路,別說一個月,七天下來就不得了。
剛才這個問題,我還是暫不作答,但其實已隱隱約約指出了方向,你們每個人自己去參究參究看。
老實說,你們的慧學訓練不夠,遇到問題不會自己解決。你們在此處學,多年來,儘管講的多是定學,但是慧學也涵蓋在裡面了,只是有些人粗心大意而已。
常證師:關於上述「止」的問題,是不是念力不夠,所以靜中觀不起來。
師示:不然!你念力加重,反而不能得止,連模糊的影像也難。
宏忍師:此是否同於永嘉大師所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的道理?
師示:永嘉大師所講的是大般若,範圍廣,層次高,你做到了就定慧圓融,大徹大悟。而剛剛提到的問題,還只是一般功夫層面上說,當然也可以包括在此四句之內。
宏忍師:可是永嘉大師這句話,看似歸類在止的部分。
師示:對呀!這就是大般若的大大可貴之處。般若並非沒有定,談般若而不談定,因為大定早已在其中矣!這正是學佛是基本問題,假如弄透徹了,許你隨時都在定慧圓融之中。
常證師:我一直認為念力不夠,所以一直想培養念力,時時用心去想那個影像,但依然不得力,只是較清明些而已。
師示:那你放輕鬆一點,清不清明?
常證師:清明。
師示:既然清明,何以更加造作欲使它更清明,以致自生煩惱,反而不明呢?你會木工,會刷漆,你看這淺黃色的門帘好不好看?
常證師:好看。
師示:好看的話,再塗上一層如何?
常證師:不好。
師示:那就對了。
常證師:那麼,這就是舍的境界羅!等於不加作意,抱著若存若亡的態度,假如妄想很強,或者情緒不好,觀想那個所緣的影像比較困難,便可比較用力去作意,繫心一緣;如果情緒好,妄起少,則不作意,不管他,自然有個影像便好了。
師示:這樣說快要引起我的興趣了(一笑),一有興趣,我就會將有關的問題說個明白。但現在還只有一點點興趣而已,再參參看!只要有一個半個,走上真正修行之路,也許會使我的興致更高一點;試試看,你說的話很有意思,但很有意思,並不是就對了。
常證師:我摸索白骨已經很久,但一直不得其法而入,現在卻發現修止與般若,不知要如何配合?
師示:好啊!好啊!你又快要引起我的興趣了(一笑)!
常證師:在修止的過程中,我希望配上般若門法的套用,那就很容易可以達到所追求的目標。
師示:當然當然!這個地方就要參,這便是話頭。你現在觀的是腳趾,還是整具影像?
常證師:整具影像。
師示:有沒有現前?
常證師:有。
師示:觀回上自身來了嗎?
常證師:沒有。
師示:沒有觀回自身,就應趕快回觀。
常證師:我嘗試過,但很困難。
師示:結果呢?
常證師:有一點。
師示:那就差不多了,但是差不多,並不說你成功了。
常證師:能觀回自身,身心很寧靜。
師示:不錯!這對身心很有益處。
常證師:以前我是觀腳趾頭,但觀時,身體很容易空掉。
師示:空掉有什麼不好?!
常證師:好是很好,但所觀影像因而不見,因此不再續觀。
師示:你這個傻孩子,白骨既然空掉,為什麼還要白骨呢?《禪秘要法》不是告訴你,白骨化光,最後連光也要空掉嗎?
常證師:但我空掉的那種境界,有產生掉舉的現象。
師示:你知是掉舉,將掉舉的現象拿掉就可;不過白骨觀回自身應注意營養,要吃得飽、吃得好,甚至進點補藥,或服多種維他命。
常證師:我觀中宮的部位不行,還是觀外在影像容易。
師示:怎麼不行?是胃口增大,或是慾念增強呢?
常證師:這個部位的影像很難顯現,大概是我觀的太用力,一用力便不舒服。後來我放鬆它,但影像依舊把握不住,常常會有掉舉現象,因此我便把它觀在外面。
師示:不行!如此反而不好。如果要觀外在影像,必須做到《禪秘要法》所說的「滿中骨人,行行相向,各舉右手,向於行者」,到了此等地步,自身白骨已經觀成,才觀外在這麼多的白骨形像,對我這白骨人禮拜。如果本身尚未觀成白骨,那是不可以的。所以應先轉回來觀自己,但不能太著力。
常證師:對於止與般若,該如何配合,實在不懂。
師示:對了!這就對了!我今天要你們問的就是這些問題;此二者你真配合好了,這才真叫「常證」,隨時都在大止大觀的境界中。
常證師:自從觀在外面後,睡眠時間較短,卻不是一種好現象。因為我若十二點睡,三點便會醒來,但下意識感覺打坐不行,只能行香,可是這麼一來,隔天人便垮了,沒有精神。因此我往往不起來,就跪著睡,但跪著睡,也是作夢。
師示:外面觀久了,神識容易分離,一定得回到自己身上。更何況《禪秘要法》並未教你們觀外面影像,這是我的方便法門,讓你們容易觀起,然後回觀自身。誰知道你們只記住前面一句話,忘了後面一句,糊塗。
常證師:白骨觀與不淨觀,並不好配合,我曾試著去做,但做不好。
師示:這就需般若智慧了,你全身都已成為白骨了,不淨之物早被鬼吃掉了,還要不淨個什麼?!
常證師:當我修白骨時,精神很旺,男女間的慾念很強,所以才想回想不淨觀。
師示:一點都沒錯,那慾念是很強。此時不淨觀也很難有用,因為慾念強至極點時,連不淨也可愛。
從前大陸有個和尚,我跟他很熟,所以他曾私下對我講:「縱然白骨也風流」。我當時還反問他:「有這麼差勁的事啊?」他說:「事非經過不知難」,我笑笑拍著他的背,這是真的。
但是這個時候,正好讓它慾念來,你不記得火首金剛嗎?你將此慾火變為真火,燒空了,那便大大不同了,試過嗎?
常證師:試過,但沒有用,慾念太強了,燒不掉。自從聽過密法後,知道快「一陽復來時」,便以「火光三昧」法,想將它付之一炬,但沒做好。
師示:你再試試看,這個一定要化空。同時你要注意,必須起來運動。這時候太極拳都來不及,最好是少林拳,一套打下來。精力化掉,那最後你白骨觀修成了,將來留下的是金鎖骨,整具黃金色,而且堅固的連在一起,不會拆散。《觀佛三昧海經》,便有提到金鎖如來。然而修到金鎖骨,尚是基本而已,還未到家。
以上所討論的都是切實切身的修行問題。慾念真發動起來,那力量不得了,控制都控制不了。比如,某地有個女修行人,在某山上閉關,閉的還是「死關」。她對某人說,自己閉關中的過程,某人轉而告訴我,她在關中只是念佛,教理都不懂,修到某個階段起了慾念,當時她想,只要進來一隻貓、一隻狗,都是好對象,情況非常嚴重。所以她幾次打破門下山,三次跑到半路,又走回去。你道這是道行嗎?不是的!那是因為從山上跑下來,精力無形中轉化了。所以我叫你們打拳是有道理的。
然而她一回到山上,靜下來又不行了,因此又再跑下山,如此反反覆覆。後來她勸另一個女性,別輕易修行,實在好難喔!現在她認為自己已經破了這一關,某人問我,真的過關了嗎?我說那還不算數。還有你剛才說的,化光以後那個是不是真空?那還值得參究一下。就算真化了光,有時想空還空不了。所以說「幾人到此誤平生」,因為到這裡很容易犯戒,實在沒辦法,這就叫做「根本無明業力」,其發動的力量大得很。
常證師:這一個月以來,不知是修白骨觀到某個階段,還是其它原因,慾念反而減輕,甚至故意提它,都提不起來。
師示:有的,會有這種境界,甚至如《楞嚴經》所說「於橫陳時,味同嚼臘」,男女兩性擺在那裡,硬是沒有什麼滋味,像咀嚼臘油樣的乾澀。
不過,這種現象不是究竟法,你現在尚未得到喜樂,還在枯槁階段。最近看你臉色更青,同《西遊記》上沙悟淨(沙僧)的青臉寡神差不多,而且更瘦,所以還差一段路。
常證師:最近好幾次,好象被電電到似的。
師示:這是氣機有點發動。你問的問題都很好,以後參學都該這樣,必須實際功夫配合教理,才會確實。
我知道你很用功,但不要「說你腳短,你就翹起來,說你腰細,你就扭起來」。這是一句鄉下俚語,叫人不要驕傲忘形,但用不著謙虛,用功就是用功,實實在在的便對了。
以上討論的都是實際功夫,若是教理通了,一切修法也會懂,然後二者相輔相成,修行很快可以上路。不是走了這條路,便到不了那條路,法法皆可互通。比如,小乘止觀、大乘止觀、般若等等,或密或顯,都互相關連,彼此為用。有了般若慧力,八萬四千法門自然融會,學佛自然成就,這就是我為何一直要你們注重教理的原因。
(節自《十方》雜誌二卷六期「歲暮課考」)
無上甚深妙密法(下)
四、正修行之路——禪密雙修——有關觀慧方面的指示
時間: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晚間九時
地點:十方禪林十樓講堂
南師懷瑾先生親自主持從智法師記錄
隨息法的真意
智怡師:自己出家十幾年以來,仔細反省並沒有好好做到出家人的本分,來這裡以後,才體會到自己該走的路。去年寒假自從修持準提法以後,覺得最大的感應是業力的現前。最近也是依準提法而修,因為過去主修隨息法,所以二者也就互相配合上了。
師示:你這個方法是普通人所修的,你出家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智怡師:當時出家沒有為什麼。
師示:沒有為什麼?!怪不得!出家總要為發願而來,不發正願而出家,即是沒有目的,那是莫名其妙進土地堂。你現在要好好的發願,沒有願力,學佛便沒有中心。你剛才報告念咒子修隨息這是普通修法,還沒有入門呢!況且,修隨息法怎麼隨,知道嗎?你修隨息修了多久?你不要怕罵,來日無多,以後很少有機會跟你們談話,你隨息的經驗怎麼樣?
智怡師:嗯......
師示:你答不出來,我代你講。你所謂的隨息,只是名稱而已,那是自己騙自己的話,打起坐來,在那裡聽聽呼吸,數也懶得數,在身體痛苦的感受上轉來轉去,不叫隨息,你知道嗎?至於「六妙門」中的數息,有些人在那裡數來數去,其實只是算算數字而已,這就不懂「數息」的第一步該如何下手。我不是笑話大家在學會計嗎?你數一萬次又有什麼用呢?「呼吸是生滅法」,你聽過我講過沒有?
智怡師:聽過。
師示:它一來一往,你數它幹嗎?!那麼,為什麼古德及祖師們教人以數息法?那是因為你內心不靜,稍稍把你的心收回來在數字上,跟呼吸配合一體,然後心覺得靜了下來,便不要再數了,就跟著隨。但是,隨息不是隨呼吸。現在問你們,一呼一吸叫做什麼?
(部分同學答:一念)
師示:對!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氣,毛孔也出氣;吸進來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間的那個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麼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狀態中。譬如你們觀看一個人的睡眠,尤其嬰兒,當真正睡著了的一剎那間是沒有呼吸的,那才是睡著,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氣,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腦子裡微細的妄念又動了。有妄念的時候,呼吸就動,真沒有妄念的時候,那一陣子叫做「息」。聽懂了沒有!叫你『隨息』,不是叫你『隨氣』呀!一般人的隨息,都跟著呼吸生滅心跑,這怎麼修得好,當然這不只是你一個人,你們全體都是如此。
「隨息」即隨那呼吸生滅之後的那個不呼不吸的靜念,跟隨著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後來道家融合了這個法門,名詞一變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兩個配合為一,休止在那裡,這個時候把念頭硬是強制停住了,呼吸也強制停住了,這個叫做隨息。你現在公然講一邊念咒一邊隨息,既然隨息就不會念咒子,念了咒子就不會隨息,念動氣就動,念不動氣也不動,你懂了嗎?你自己矛盾也不知道,不用般若觀照,沒有智慧,怎麼能修得上路呢?!一天到晚給業病所擾,你身體本來蠻好,一念之間給業病著,妄想特別多,東一下,西一下,說是聰明伶俐,其實聰明伶俐不好就是業,這個知道吧!
智怡師:知道。
「三際托空與準提法圓滿次第的配合」
師示:什麼叫做菩提?
(有答:明心見性)
師示:什麼叫做明心見性?心要怎麼明?性要怎麼見?
大明沙彌:不起妄念。
師示:不起妄念叫明心見性嗎?!那麼睡著了,一個妄念都不起,那是明心見性羅?死了的人,也不打妄想,那也是明心見性嗎?!
宗誠師:不明而明,不見而見。
師示:你講的比唱的還好聽!什麼叫做「不明而明,不見而見」?!你現在什麼都沒有看見。(師又大笑說:)你的腦後有個什麼東西,你不回頭看得見嗎?如果看得見,那就像。你看見了沒有?不見而見,你看到了是哪個見?
宗誠師:......
師示:你答不出來,我代你答吧!你不是聽過《楞嚴經》嗎?《楞嚴經》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你怎麼背不出來?你們全體都是一樣差!不要光看著他!我怎麼背出來,你們怎麼背不出來?出家的目的,依教理來講是求證菩提。這一次寒假到現在,我教你們轉來修準提法,你們曉得我的用心嗎?為什麼帶領你們修準提法,走上密教的路線,為什麼?都給你們講過的,你們答出來看,我當時是怎麼講的?
(全體默然)
師示:因為你們功德不圓滿,功德資糧、智慧資糧都很欠缺。什麼叫做「資糧」?簡單的說就是基本的資本、糧食。福德、智慧資糧不夠,就不能證得菩提,不能明心見性。為什麼要明心見性?為了要了生脫死,這是最起碼的,不要說為了成佛得道;道,不是神通,不是用,道是根本的體,「但得本,莫愁末」。那麼如果福德神通都來了,通究竟從哪裡來的?曉得不曉得?
(同學們齊答;通從定發。)
師示:什麼是定呢?
余靜如:不掉舉,也不昏沉。
師示:對,既不散亂,也不昏沉,這叫做定。凡夫眾生不在散亂中,即在昏沉中,不睡覺就亂想,不亂想就睡覺,離不了這兩樣事,一輩子、一千萬億年都如此。假使不散亂又不妄想,又非睡眠、昏沉,這就叫做定境,「清明在躬」,這是基本的修行,不管修密、修禪都需如此。
為什麼教你們修準提法?乃是你們的福德、智慧資糧不夠,所以要你們好好祈求,求感應,求他力加庇自力的懇切修持,但有多少人得了感應呢?
(同學齊答:有)
師示:你們自己反省反省有沒有感應呢!每個人都有,不要以為菩薩站在你的面前放光,才叫做感應,那就變成妖怪,也是魔境,千萬不要執著他。其實,你們都得了感應,是不是這樣?不要騙菩薩,不要騙我,不要騙你自己。你想想看,絕對有不同的感應,是嗎?
那麼有些人搞得身體不好,不是菩薩不感應你,為什麼不能感應到你,這是什麼原因啊!對此佛經有個譬喻,曉不曉得?佛說好比太陽照萬物,太陽沒有分別好的、壞的,光明一概照到,有些東西為什麼不能給陽光照到呢?是太陽之過嗎?是人為的自我造作,自己把它擋住了,對不對?好比蓋棟房子、戴頂帽子,就把陽光給遮起來,並不是太陽不照你。所以自己要好好的反省,佛這個比方好得很,拿下雨來比喻也是一樣。因此,從寒假到現在,告訴你們這條正修之路,有個總名稱,叫做什麼,還記得嗎?
修定師:禪密雙修。
師示:對!你們趕快按照這個路線,不要變動了。你們平常主修準提法,要想了脫生死,得定慧等持,走上菩提大道,第一步要做到「三際托空」,有沒有做到?我在哪裡講過「三際托空」?還等於畫了一條很簡單的線,畫得很清楚,是在哪一本書上?
謝錦烊:《禪海蠡測》。
師示:你怎麼可用猜的呢?你看過,有嗎?《禪海蠡測》只提到一點,主要的還在於《禪與道概論》。但今晚的主題問你們怎樣是「三際托空」?前念已滅,什麼是前念已滅?我講話是不是念頭?你們聽話的也是不是念頭?
(部分同學答:是!)
師示:這些念頭要不要你起空它?
(全體同學齊答:不要。)
師示:為什麼?
大慧師:自性本空。
師示:後念未生,後念要你去生它嗎?後念怎麼生啊?!怎麼樣是未生?
大慧師:本來無生。
師示:我們剛講個後念,它已經變成現在了,現在呢!當體即空,現在亦無生,所以菩薩要入無生法忍才能證菩提。但要隨時能切斷三際,就是當體即空嗎?剛才我問新出家的大明師,你說當體即空是放下。那麼,放下的那一念,是有?還是沒有?哪個算前念?抑是後念?還是算當前一念?
大明沙彌:是當下一念。
師示:這一念是體還是用呢?
大慧師:即體即用。
師示:答得蠻好耶!你要能夠隨時把握「三際托空」這一念。妄念來,不要你去空它,所以《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不要用方法,也不要觀字或念準提咒什麼的。「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當下這一念、這個境界,永遠保任如此,有一百天就差不多了。這是正止、正定、正觀的一個入門方便。止觀同時,三際托空,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當處一念;但是,當處也沒有一念,也沒有把握它,如果把握它會留在什麼樣的境界上呢?《楞嚴經》講到:「內守幽閒,猶是法塵分別影事」。大明啊!你把住當前一念,對不對?
大明沙彌:不對。
師示:不對在哪裡?問題何在?
大明沙彌:......
師示:問題在於「守」字上啊!「內守幽閒」,你在把握它啊!假使我不是守,也不把握它,三際托空,對了沒有?不守是怎麼樣?你們修過了嗎?當然沒有修過,你們且試試看吧!
本師釋迦文佛告訴我們不要「內守幽閒」,抓到身體內部來,守著一個境界,所以你們要認清楚「三際托空」的正止觀。因此,我所傳承的準提法,為什麼到最後進入圓滿次第,又走入到這個境界來?準提法當然是大止觀,先修生起次第,然後把一切字輪收攝觀成明點,明點再化為虛空,最後,「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可得。」你們不是修我的法嗎?後面注意了沒有,一天到晚修法,圓滿次第統統沒有研究,所以都不圓滿,一天到晚都在貪、嗔、痴、慢中,在見思惑中,不能三際托空,不能截斷業識狂流,這個佛經怎麼比方啊!...
大慧師:如「香象渡河,截斷眾流」。
師示:兩邊的流水都給切斷了,「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這是誰的話?
(同學齊答:懶殘禪師。)
師示:下面呢?「我不厭,你也不能斷」。你要「香象渡河.截斷眾流」,能不能在四威儀——行、住、坐、臥中做到這樣呢?你們是修禪的,那是糾纏不清的「纏」,妄念糾纏不清,情業糾纏不清,感受、覺受的業力都糾纏不清,不能截斷眾流,當下了結。
修行必須做到如「香象渡河」,那才是大乘的精神,才能體會到永嘉大師《禪宗集》的:「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幾句話。這四句話,也包括了小乘、大乘,包括凡夫,包括成佛之道都在內,希望你們好好珍惜這個法緣。再說,「三際托空」你們照做了沒有?切不切得斷?要方法去切,已經不是了,那也是一個妄念;不用方法也不是,那又是一種昏沉,怎麼體會啊!
大慧師:本自現前。
師示:這個口氣好大喔!(大慧師笑笑)你不要自己笑自己,直下承當,要信心不疑。但是,這個理要把它轉成事,硬是要在這個境界中,你們聽得懂的,趕緊從此修去,再配合準提法,禪密雙修,才得成就。
對於準提法圓滿次第,你們都沒有研究,光是聽聽而已。從寒假到現在,你們覺得準提法修得有點好處,這是觀音法門音聲海中,在生起次第的初步階段中流轉。圓滿次第你們留意了嗎?聽了我半年來那麼多次的講述,沒有一個留意,所以沒有般若,沒有智慧,現在懂了吧!我想你們當中,不應有人如聾如盲,根本不懂才是,真懂了就有希望,戒定慧都在其中,如此晝夜二六時中,四大威儀日用間,都在這個境界裡,那才叫做修持。那麼,你性戒不要守,威儀戒自然清淨,性界自然明淨,一切都從三際來,所以三際又是三德。涅盤三德,哪三德啊?
大慧師:法身、般若、解脫。
師示:法身、般若、解脫,要注意喔!這才是正修行之路,其他什麼功夫啊、境界啊、各種法門、百千萬億法門都是方便,都是加行。所以有一位同學遇到外人問,你們為什麼不修加行?加行是什麼?都搞不懂,你們不慚愧嗎?西藏密宗的加行,我也教過你們。而且我有一次講《心經》其中提到的四句「未生善法當令生,未盡惡業今使盡,十方三世佛加護,迅速發起菩提心」,即是加行法的簡法。什麼叫做加行?簡單的說就是加工。自性本來是佛,在未成佛以前,一切的修行都可以叫做加行。有相的加行,更是頭上安頭,沒有證得菩提以前,一切都是加行,這是大乘的道理。那麼,一切大小乘的功夫道理,都有四加行,哪四加行呢?
(同學齊答:暖、頂、忍、世第一。)
師示:這也已跟你們講過。小乘有小乘的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這同四禪八定都有配合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要領——「三際托空」。知道了沒有?這不是想像的喔!用心也不對,不用心也不對,「三際托空」不是死的喔!不是坐在那邊不敢做事,那不叫「三際托空」,正是有,你守著一個有,你才不敢去動;假使真空了,有什麼不敢動的呢?動也空,懂吧?雖然如此,動也空,但主要在你不動,不動金剛,那麼如此久而久之,定久了,「六通具足、三德圓滿」,才有希望。就那麼的簡單,這才接近於禪宗,但還不是完全禪的參究。知道嗎?
(節於《十方》雜誌三卷九期孟夏小參報告節要之一)
五、且說「三際托空」——禪宗的觀心法門
「三際托空」有何難?
現在沒有上座的,快上座!禪修中由這些作息的細微末節便可看得出來,外行與內行的差別。可見,他們的頭髮剃了,穿上這件衣服,在這裡學了那麼久的時間,並不偶然。你們諸位大居士兩條腿子跟他們這麼一比,就看到他們還真有兩下子。他們出家同學們如此用功坐了一整天還不在乎,所以我常說,不管你有道無道,先把雙腿坐好,老子有腿,坐它個七天七夜,功夫深了,再配上「般若正觀」的道理,絕不白搞的。你看!你們大居士,學問再好,一到了這裡坐不到幾個鐘頭,就垮台了。哼!他們連修好幾個禮拜,平常也都如此,你們別看我有時把他們講得這樣不成器,那是以嚴格的標準衡量,畢竟比起你們這一點稀稀鬆松的業餘「功夫」,高明多了。你們好幾位都是老學佛的,都快要成「佛油條」啦!什麼「三際托空」等理論名相,常常掛在嘴邊,也不臉紅,什麼是三際托空的「三際」?前際、後際、現際。因為你們三際硬是托空不了,現在只好來個方便說明。
三際托空本無什麼了不起,我們眼睛張開也好,閉上也好,耳朵聽也好,不聽也好,先把自己亂七八糟的這個意識思想,或任何一個雜亂無章的觀念、感覺、知覺等等,在理智上,做個歸納,分成三個階段。譬如:我現在講話,執事同學在拉窗簾,這聲音聽到了,一下便過去了,我們內心的思想念頭也是一樣,一起即滅,消於無形。然後,後面的聲音、思想、念頭或者動作尚未呈現,你說現在,現在也早已過去,沒有現在,但是剛講「未來」沒有來,卻剎那間就來了,而正要說「現在」,現在已溜走了。一切生命的意識現象如流水般,根本分不出過去、現在、未來,——隨著都自生自「空」,又何必你刻意去三際托空呢?本來一直就是清清淨淨的嘛!再者,退一步說,前一個浪頭過去了,後一個浪頭你輕輕不加作意,自然便擋住了。不讓它來,這中間不就是空了嗎?三際托空,大家看看!就這麼容易,連這最初步的都做不到,還學什麼佛呢?
你學道家也好,密宗也好,或者念咒、觀想、守竅等等,第一個念頭過去,第二個念頭沒來,自自然然把它一切,不費吹灰之力便擋住了,中間不就是空嗎?做到這樣,就是「三際托空」。但有些人認為三際托空即達於無心境界,即是得了道,這不又熏熏然自誤了嗎?告訴你,「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不要說你們做不到三際托空,即使做到,都還不是,前途還有九彎十八拐哪!像我聽到三際托空,立刻就把前後際切斷了,一點都不稀奇,要斷就斷,這便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有何難處?
「吹湯見米」也不差
現在時代不同,早就邁進核子太空時代,我們這個「造佛工廠」,更要加速造佛,以前農業時代生活起居,步調較慢,古人可慢慢的磨,現在一切講究效率,大家必須加緊腳步,不要事事慢半拍,好好加工一下,如果做到三際托空的人,不要老停留在這第六意識暫時變相的清淨境界裡,自以為外境心不起,是「明心見性」悟道的現象,那就嗚呼哀哉!活見你的大頭鬼,太對不起自己這番努力的工夫了。
千萬別誤認為我們的第六意識就是心,那你學佛修道連個影子都沒有,真正透脫三際之心才是全體之心,你們這裡有些知識分子連這道理也不懂,好意思嗎?那麼經我如此一講,你們或許心生疑問:「既然真正的三際托空,要真正身心皆空才是,那我們聽了一天的三際托空,及其他一些道理,都白費了。」不!沒有白費,只要你能夠把第六意識稍一切斷,那也恭喜你了啦!這等於「吹湯見米」,如同你煮了一鍋稀飯,稀的幾無一點內容,外面都是飯湯,米在哪裡呢?看不見。稀飯端上桌來,熱騰騰的,你「呼—呼—」的吹它一吹,把外面那層濃濃的米汁吹開,碗底倒有幾顆米就看清楚了,雖然米粒稀疏無啥分量,但是總算還有一點,也不錯啊!可是千萬不要認為這就是道。
軟修法門大有奧妙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乃至無量法門,無一不為解脫我們根深蒂固的煩惱而設,我們中國佛教平常所謂的唱念,其中大有奧妙,要唱得好,還真難呢!因此,我告訴本院的同學,大致唱念的基礎學會了,我再從關鍵處點撥一下,你們就懂了。今天我聽大家唱香贊,還勉強可以。(師唱):「摩—訶—」,這就對了,如此自然而然「心平氣和」了嘛!你不要提一個念頭窮嘶窮叫而唱,真把握住其中訣竅,顯教的唱念其實也就是一大密法,一般學佛的人以為念個咒子才是密宗,真正佛法。佛在世時,他老人家哪裡要這一套?這是後世佛法演變成專門的宗教,才逐漸形成這種以誦密咒為修法的形式,乃是一種從音聲入道的方便法門;而顯教的唱念,亦是如此,稱為「軟修法門」;在林林總總諸修法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法;中國古代一般叢林道場,平常住眾至少有好幾百人,往往早晨一起來,大家規規矩矩嚴肅誠敬地依序在佛前一站,那種山林派樸素清純的唱念,絲毫不帶任何花腔技巧,「南—無—喔」一路整個早課唱誦下來,大家內心毫不費力地便統統靜下來了,如此日久年深,其中妙處,不可言喻。
腦與第六意識
我們這個肉體,乃心所變現,但別以為頭殼腦部就是心,通常我們認為這個能思想的腦只是身識作用而已,嚴格說它尚達不到第六意識的範圍。意識,這個東西很玄妙,但還不能將之歸屬於神經系統,現代醫學於此問題猶待更進一步的研究。洪醫師,意識是不是間腦的作用呢?間腦究竟有沒有作用?目前醫學還下不了結論。你以為腦神經的反應是意識作用,其實那還只是眼、耳、鼻、舌、身的身識變化罷了。意識層面尚需深入一層,至於第七末那識到底怎麼回事,那一般人更難以想像了。
修行上,若有人作到了第六意識層面的三際托空,那也還不算數,因為你身還沒有空,你身上的血液還在循環,感受還有,所以千萬不要認為第六意識保持那麼一點清明境界,大驚小怪以為自己空了,真的三際托空乃是身心皆空,「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清明純一,寂然不動,這是佛學的第一步。
是這個,不是那個
那麼,你靜坐修行,做到氣住脈停又如何了?你們許多人天天講求氣脈打通,打通又怎樣!不老不死啦?我從大陸到台灣,到處看了幾十年,很多學道、學密專講這些門道的,現在呢?不幸的,比我年紀大的都跑路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一番花雨一番風」,未曾留下一點痕跡,都過去了。氣脈修得再好,奇經八脈統統打通,便又如何?大家要放聰明一點!氣脈通了,氣住脈停,這是為了突破我們這個身體根深蒂固的障礙,達於身心輕安調和的狀態,以便更進一步獲得般若智慧的成就。
我們凡夫處處不自在,受這個身體的限制壓迫太大了,無時不在它的左右之中,你四大不調,念佛念死了,還是亂七八糟,邊念邊打妄想,至於念佛要念到三際托空,「南無阿——」一下第二、三念停了,「彌」不起來,「陀」也不起來,清清淨淨的晴空萬里,你切得斷嗎?即使切斷了那也還不算數,必須氣住脈停,身心皆空,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寂然不動,無所掛礙,這才是真正三際托空。如此到家了沒有呢?——剛剛起步。後面仍有大事在!尤其宇宙萬法的主人翁之本來面目未找到前,任你再怎麼深厚的禪定工夫,也免不了無止無盡在三界風塵中飄蕩無依的命運,所以禪宗真正的三際托空,不是前面所講的那個,而是這個,懂嗎?
大聲一呸!空了!
大家不要認為,念頭一切斷了,就是三際托空,像這麼的三際托空,那很容易,密宗有一法門,在白教里還是個大法,如《椎擊三要》所教,如法上座,「嗡嗡!嗡嗡!——」勤念咒子,或者誠敬拜佛如儀,搞了半天,然後叫你一口氣提起來,「呸—」,這麼大聲一「呸」,就把念頭硬切斷了,空了,那不是很容易嗎?當年我學這個法,恭恭敬敬送了好多供養,磕了好多頭,得來不易。後來我問傳法師父:「這個是你們的大法?」師父說:「這個是無上密法。」我又問:「還有沒有?」「噢,這已是很高的密法了。」我說:「這一套是在你們這裡當寶貝玩玩的,在我們漢地根本稀鬆平常,一般老婦都曉得。」師父聽了。大為驚訝,因為他實在也曉得,我這個人頗有「微」名,不亂說話,若有言說,必有所本。
再說,這兩天你們在打少林拳,我就告訴常證師:你不用吹哨子,要喊口令,「一!二!三!四」勇猛有力,這樣一趟拳打下來,累得半死,什麼妄想雜念都沒有了,有何稀奇?我說這是種物理力學的作用,你們不懂科學,人之意識心理,同物理之力學作用一樣,譬如你把這個拳頭握緊了,向心力凝聚到極點,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想放開,經過一段時間的鬆弛,自然而然又覺有收掌的需要。只要你收攝精神專注一段時間,它必然要放鬆,如此意識上暫時進入到空靈的清淨境界是自然之理。什麼密法、道法,各式各樣能助我們修行成就的,我都去學,中國文化的儒家有一句話:「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只要有一件事情不明白,那便是身為一個儒者的恥辱,學佛修道也是一樣,八萬四千法門,不論世出世間,也都應遍學而通,如此菩薩道的廣大行願方不流於空談。
放心法門
所以,現在許多寺廟大家都喜歡這麼「噔噔...得隆隆噔」地敲敲打打、念念唱唱,把死人也都要招了出來似的。這一套千年流傳的唱念,難道只是有如供人觀賞消遣的歌仔戲嗎?其基本道理不可不明。
再說密法的修學,你們真的下過功夫嗎?那得要修多少供養啊!平常人修不起的!什麼一千盞燈、一千杯水,簡單的至少也得來個二十一盞燈,或者七盞燈吧!並且還是要奶做成的酥油燈呢!此外每天「三白」的供養,更不可少。什麼叫三白——白糖、糯米、白芝痲。所有的供養以一天為期,隔天得另換新品。供茶一天也要換個二、三次,絲毫不可馬虎,凡此細節等等,都要真正一一做到。學密宗,有幾個人真玩的起啊!你們窮兮兮的,就這麼找個喇嘛,隨便在頭頂上灑兩滴水,嘿!不得了,我灌了頂啦!真有這麼便宜的事啊?
況且,正式學了法以後,依我手邊保存乾隆親譯的黃教大威德金剛儀軌的修法來說,一整堂法,規規矩矩修下來,恭恭敬敬坐在壇城前面,這手搖鈴,那手打鼓,腦子又邊做本尊觀想,然後雙手除了搖鈴打鼓外還結手印,口中念念有詞,名堂多了,像道士畫符念咒一般,一次認真搞下來三個多鐘頭,然後全部一放沒「嘭—」(師拍案一聲)——圓滿次第,你說那還不空嗎?一定空,因為累死了,累空了,便成「三際托空」。嘿!這個方法好高明,顯教的念唱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嗎?凌晨一大早起來,肚子空空,肅立佛前,引磐一敲就這麼張嘴,「南——無——」「南——無——」起來,經文、禮讚、偈頌、咒語、發願等等,一段一段連續下來,維那從旁「喀喀喀......」節奏性地敲打木魚,最後逐漸慢下來,然後「喀」的一聲,大家不聲不響,大自然在晨光曦微的清靈中,一切歸於寂靜,所有的妄想,雜念,七情六慾同時消落,這不就「三際托空」了嗎?
你們平常不曉得這個道理,已逢大法而不自知,整天痴想有人傳你個無上密法,便能迅速成就,太可笑了。所以許多法門,表面看似兩碼子事,其實異中有同,根本上大致基於同一道理的;乃至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教徒們一進教堂,到十字架前一跪,禱告一番,然後「阿門」一聲,我告訴你們,這也是密宗喔!基督教的「阿門」、回教的「阿拉」以及世界上其他許許多多的宗教,在他們關鍵性的祈禱詞或一些名詞裡,開口音都是用「阿」字音的,你們若把這些道理的緣由弄懂了以後,就貫通了,原來都是同一個東西嘛!我們人人都有,隨時都有,未曾須臾暫離。
大家體會看看,在外工作一天,夾個皮包擠車回家,進了家門,鞋子一脫,整個人往沙發一拋,唷!我的媽呀!真舒服,什麼都拋到九霄雲外,沒了!三際托空。可是這麼一下,還不是道喔!這不是真正的三際托空,但你可由此去了解修持時該如何下手用功。但假如你認為這就是道,禪宗有句俗話叫「托空妄語」,你就稀里糊塗地犯上了。
太陽底下無秘密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統統不出於此「三際托空」的功行。不但佛法,任何宗教,凡是要使人類的心理意識歸於寧靜,只有藉助三際托空的原則,使它過去、現在、未來三節截開,呈現意識層面暫時清淨現量境界,由此保持久住,便是平常所謂的奢摩他(止)。那麼,止在哪裡呢?無所止處。止是因,定是果,慢慢久定,自有一般凡夫難以想像的效果,方談得上更進一層真正佛法的用功修習。
「三際托空」這千古以來的秘密簾幕,現在我大致都拉開給你們講了。在我這裡沒有任何秘密,到了目前科學這麼進步發達的太空時代,人類早都飛上月球去了,甚至更新式的太空航行器也已朝更深遠的外太空飛駛,我們學佛還當自己有什麼了不起,有什麼不得了的秘密啊!說到現在的佛法,禪宗要現代化,密宗也要現代化,等你真正透澈了佛法,才會知道原來這於古於今,乃至未來都是最真實、最科學、最進步、最公開的東西。因此我常告訴大家,我這裡並無一點佛法,更毫無秘密可言,光天化日之下,萬事萬物皆自欣欣向榮,生生不息,明明白白,大家何不好好張開自己的雙眼!
六、六妙門與三際托空
師示:隨息是息止,不是念息,念息就更高了。最後到達還、淨,比三際托空還進步,淨就更高了。
1、修定師:我是以昨天老師提到「三際托空」昭昭靈靈之心,配合準提法修......。
師示:昭昭靈靈之心,你做到了嗎?
修定師:沒有做到。
師示:那麼,你所說的都是空話,要實修、實證,再談下去。
修定師:我是想,假如修準提法能照老師的方法做......。
師示:那是妄想,你必須先依儀軌實修。我現在所說的儀軌,就是法本。儀就是儀式,軌就是軌道,其中不是有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嗎?你好好的研究,沒做到,不要談,修行要真修實證,空談何用!我昨天為什麼講「三際托空」?你們都不懂,所以說你們沒有資格聽課。
宗誠師:昨天忘記說明氣為什麼往上沖,那是因為練功太累,下部比較虛,上部氣沒有依靠,所以它會往上沖。
師示:不是這個道理。昨天的話(指三際托空是觀慧方面的闡示)體會了沒有?實際修證了嗎?理解得如何?不要老是在生理、氣機、功夫上面轉!
宗誠師:昨天老師要我查《佛祖歷代通載》中僧稠和尚的典故,我已經查出來了,他當小沙彌時,被同門師兄弟欺負,抱著金剛神的腿哭,夜夢金剛神拿了一缽的筋筋給他,從此就武功蓋世。我想這個「筋」應該是指《易筋經》。
師示:《通載》的記述上並沒有寫是《易筋經》。
宗誠師:可是,我在想,一定要轉化身體上的筋骨,才可能到達武功蓋世。
師示:對啊!我也沒有說你講的不對,但事實上,書本也沒有這樣的記載,你自去參去!
宗誠師:當時達摩祖師見禪堂里眾生體弱多病,都在打瞌睡,於是傳授他們《易筋經》,幫助他們色身的轉化。
師示:這是中國武術源流的講法,在禪宗的傳承上可沒有。
宗誠師:不過按道理講,唯有筋骨轉化,氣才能愈來愈強盛。
師示:這也是事實,也不能否認《易筋經》不是達摩祖師所傳授,但後世流傳的《易筋經》,有兩三種不同的練法。要小心揀擇,以揉功為佳。至於真實的《洗髓經》是什麼經?我曾經提過。
眾答:《禪秘要法》。
師示:但在武術,還有另一本武功的《洗髓經》。須經注意抉擇。
宗誠師:最近感到一種現象——喜歡睡覺,但不是因累想睡,而且吃飯也吃的更多。前一陣子是氣滿不思食。
師示:睡也睡得好,吃也吃得飽。那是什麼東西呢?很不錯吧!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同伴,又會吃又會睡,什麼東西?(眾笑)你見過了沒有?我沒有說你不對,但也不是笑話,是話頭,你參參看?你看過這東西嗎?
宗誠師:一時想不起來。(哄堂大笑)
師示:豬!既睡得多,又吃得好。但你現在不是豬,是個人,為什麼會睡得多、吃得好,反而身體健康、功夫進步,能有此現象呢?
宗誠師:前幾天就一直在想這個道理,卻沒參透!
師示:等睡夠了就參出來。
宗誠師:睡夠了很舒服。
師示:那當然!世界上最美的事莫過於睡覺。當年,袁老師他起身早,但又去睡回籠覺,我們叫他:「也到中午了!」他醒來說著:「你們知道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事,樂似涅盤的是什麼?......回籠覺啊!」他一邊講,一邊摸著鬍子哈哈的笑,當時我想了想:「奇怪!那會超過常樂我淨嗎?......」
有一次,他在睡覺中,我們聽他打鼾打得厲害,等他醒來我們說:「老師,你打鼾打得很厲害!」他說:「你們知道有個不打鼾的是什麼?!」這些都是話頭。正在睡覺的,也可以聽到自己在打鼾。而且睡得很舒服,我們聽得很痛快,可惜不是你——非汝境界。
宗誠師:以前睡多了反而沒有精神,而且身體更虛,現在睡得愈夠,精神愈好,腦筋也靈活了。
2、師示:你們幾位所講的,與昨天的重點都不相干。
從智法師:老師昨天對我們開示的要點有二:一、隨息法。二、三際托空。我個人回想起來,在十三、四年前,家師仁公上人曾在同淨蘭若大殿教我們數息法,當初我一練習,馬上全身空掉,但一生歡喜心,就又回來了,得到了這麼一次寶貴的小體驗,自此以後,正如老師說的好象在學會計,不得要領,功效很有限。
後來老師在佛光別院講授《增一阿含經》的「安般品」,那是佛陀為他的公子羅候羅(又名羅雲)教導的隨息法。聽授之後,似乎有點懂,也常練習它,覺得這個方法很好。因此,去年及最近為禪修班、中大「覺聲社」講解「安般品」,頗有教學相長的心得。昨天經過老師詳細的解析,體會得更加深刻明朗。
在「安般品」中,佛陀教導羅候羅「系意鼻端」,曉得自己呼吸來往,身心變化的狀況,所謂的「入息短知息短,出息短知息短,入息長知息長,出息長知息長」。乃至冷、暖、有息、無息(止息)皆悉知之,然後經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證得三明六通的阿羅漢果位。這是修隨息法的一個完整架構。佛陀對當時弟子們的指導雖只提供一個原則性的修法,因為他們根器猛利,能實修實證,如法修得果位。而老師現在特別講得這麼詳細深入,我們卻如聾若盲,依然如故,顯然是福薄慧淺,不堪受教,很值得自己的反省。
其次,我對隨息法與三際托空有個膚淺的體會,不知對不對,還請老師指正:
一、老師曾傳授過密教的九節佛風及寶瓶氣,我認為修隨息法就是修寶瓶氣效果的延長。
二、老師把三際托空與準提法圓滿次第互相配合,我個人認為三際托空乃是善巧方便之法,使你能當下瞭然,而直接體會圓滿次第。
三、我對修生起次第念咒子的看法,並不須要念完咒子才進入圓滿次第,正在念咒時,當下就可以進入圓滿次第,只要念到全身空靈,以一般教理而言,即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這不就是圓滿次第了嗎?我是放膽狂妄的說,不知觀念正確與否,還請老師指示。
師示:今天因為從智法師下樓來對我講,昨天開示的記錄他已經做好了。我聽了很高興,才上來講講,你們要注意我說的這句話。平常懶得跟你們講,是因為你們不堪受教,連聽受的資格都不夠,所以讓你們吽啊吽的(平常修法念咒的聲音),如果你們真修實證,我還會隨時教你們的。幾年來我教了那麼多,有什麼用?大家都在散亂造業中。
你們還記得鳥窠禪師與白居易的對話嗎?禪師說:三歲小兒雖道得(師語止,又說:)大家接下去啊? (眾答:「八十老翁行不得」。)(《指月錄》卷六 鳥窠道林禪師)
師示:還有呢?重點不在這裡。白居易守杭時,入山謁師,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因為白居易看鳥窠禪師住在樹上,所以這麼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居易說:「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禪師說:「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你們在這裡就是這樣「識性不停」,業識茫茫,妄想紛飛,這就是心火相煎,人為什麼有病呢?心火相煎之故。禪師說:你才危險,我為什麼危險?我們當年看到這裡,毛孔都豎起來,馬上想到自己業識茫茫,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不知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不知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我們是這樣的學佛反躬自省,哪像你們一天到晚在妄想中,學問再好,道理再懂,那也是心火相煎,不能截斷眾流,有什麼用?
從智法師說「三際托空是個善巧方便」,豈只如此。開玩笑,你的業識切得斷了嗎?你能心火不相煎嗎?你能像「香象渡河,截斷眾流」,不是善巧方便喔!善巧是善巧,確是大善巧。方便是方便,確是大方便,你真能做到,可以接近成佛之道了!
他又說:「隨息是寶瓶氣的延長」。也不對,寶瓶氣是用意識在修煉,有意做閉氣的功夫,而息的境界,是呼吸生滅自然止息,如何才能做到呢?必須念住,氣才住,念頭不住,業識茫茫,心火相煎。所以,能做到三際托空,息自然住,這個息是不呼也不吸,這時候定愈久愈好。六妙法門數以後是隨,隨以後是止,這時呼吸止息,念止了沒有?你須要明了當你知道自己的息止了,但這一念的知還要止息才對。
安那般那的隨息觀,這個息,硬是把它停止了,這也是因作意而止住,因為這一止息的念頭很清明的在這裡,好象念也不動了,其實,那樣的念不動是粗念不動,覺性沒有變過啊!講到這裡,你們沒有真修實證過來,自然統統不懂,只好到此不講了。
3、大慧師:關於準提法與三際托空的配合,在我個人的體會,我是引用《楞嚴經》的「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悟,因次第盡」,作為自己理論與功夫配合的運用。準提法的修持,乃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的一種法門。自己對此法門深生信心,所謂一念圓修的道理也在其中。在身心的變化上,最近苦受又來了,後腦有痛的現象,心悶且不規則跳動,兩三天來都服用「心脈寧」,還是會痛,但我知道這種情形都是變化的過程,我可以克服這個現象。
圓澄師:當我聽到隨息的方法,我很慶幸略能領會;雖然過去老師也曾經講過,但因當時自己試著做時,心口會發悶,也就不再去留意此法。後來了解自己用法不對,一般數息法,以為數呼吸,自己因此可以加以呼吸,因此觸發了心口發悶的現象。
昨天了解這個「息」字,不是我們所謂的呼吸,所謂的氣息,而是念頭止息時候的現象,那種現象我雖然沒有做到,可是能略略了解。 現在我談談「三際托空」,我不敢說自己修到,但在理上略略明白昨天老師的開示,當場似乎有點受益,下課後再配合老師的著作《禪與道概論》中的所講來研究,其理路非常清晰,可以分成五個階段來包括它:
一、做「三際托空」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知覺與感覺所產生的念頭,有從身體感覺產生的痛苦——飢、寒、飽、暖,有從思想知覺所感覺的苦悶——煩惱、人我是非...,這一切都是念頭,譬如我們生病時,這個痛苦的覺受就是一個念頭,你跟著這念頭走,越覺痛苦,於是自己正修法門——念佛、觀想、參禪、修準提法等等,就被拉跑了,即稱失念。
二、第一步功夫先做到了,然後了解自己身心狀況,明白自己的起心動念都不能含糊,這不是一下的功夫,但理路上至少要先知道。
三、自己明白起心動念之後,才能將念頭分為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當你覺得坐在課堂里很熱,這已成為過去的念頭,再下一刻熱的念頭成為當下念頭,所以此刻熱的念頭,已非前念,等你說當下,又成為過去,就因如小點狀的感受念頭,一連串的連續,使我們覺得未曾間斷,其實點與點中間,念頭與念頭之間有空隙,如果你能經常練習,空去念與念之間的距離,習慣養成,練習久了,此前念間與後念間的空白會愈來愈大,而這空白不是昏沉,迷迷糊糊,是很清明舒服的。
四、三際托空能體會到,就會覺得一切活動只是一連串的點連成線修,畢竟非真,如此才能談到禪宗悟境的前方便。
五、保任此昭昭靈靈的心境而達悟境。此乃理上知解,當下曾試著去實驗,似有體會,而今天也實際上做了這一點。
師示:很好,昨天大家都吃了棒子,圓澄下去就查書,他講得很對,這就是《禪與道概論》論三際托空的內容。
剛才從智法師提到我在佛光別院講《顯密圓通》也講過三際托空,平常上課也講過、你們不是都聽了嗎?你們哪裡在聽?你們在造業,吃飽了都在昏沉中,這就是細昏沉,你以為什麼叫昏沉?頭腦不清就是昏沉,凡夫眾生一天到晚都在昏沉中,昏沉就是無明,散亂就是造業,業識奔流,聽懂了沒有?至少用妄想心去記吧!
圓澄今天的報告,值得獎勵,佛法是公正的,對就對,不對就不對。他講到隨息,自以為懂,其實還是不對的。隨息是息止,不是念,念息就更高了,念息已到六妙門的止和觀的程度。六妙門中,從數息、隨息、止息,然後才修觀,最後到達「還」與「淨」,還到本來清淨,比三際托空還進一步,「淨」就更高了,所以叫六妙法門,這是智者大師依佛經禪修的方法把它歸納起來的妙門。
至於安那般那是由呼吸來的,譬如你們練五禽戲與太極拳,就要用數息法加以配合,道家稱為「導引」。練武功、瑜珈也是練呼吸,假使氣功真練到了,一出手,隔牆的東西就倒下去,氣到了,要比普通蠻力大。數息也是講這個呼吸,圓澄講以前練數息胸口發悶,方法錯在哪裡?......通常一般人練數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當成肺部的作用而已,這當然會出毛病,並且我們的呼吸也不單是由兩個鼻孔在運行,其實,十萬八千毛孔無一不在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們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屬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賴耶識在作意,神識一入母胎,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識的作意。而講話是第六意識在作意。當然配合八識都在作意,但主題是第六意識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來了,所以數息是數自然的呼吸,並不是要把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會悶在胸口。真正懂得數息的人,一身越來越輕越舒服。開始會到胸口,到肺部,甚至到足尖,然後慢慢跟著隨息就來了。數息或數入、或數出。為什麼數入息?為什麼數出息?我已經講過的,哪一位說說看?
圓澄師:妄想太多,精力過於充沛,欲使寧靜,數出息。身體太虛,精神不夠。要數入息。
師示:乃至身上發炎,亦需數出息。譬如宗誠師氣到頭上要數出息。所以真正修練功夫的,數息數好,武功練氣也到家。
(節自《十方》雜誌三卷十期<再談隨息法與三際托空>上)
七、觀心——萬緣放下
莫以有得心企求無所得法
大家要注意的是,所謂菩提,拿真正的佛法,或用中文一句話來表達,就是如何「明心見性」。
其實不只佛法如此,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哲學,乃至於科學,徹底而言,都有這個共同目標。在此大家都是中國人,又是學佛的,把「明心見性」這一句話往往聽得理所當然,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反而搞得糊裡糊塗了,以致未能「好學深思」、「追根究底」,其實這四個字本已包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哲學、科學的真髓。換句話說,它涵蓋了一切世間的學問,關鍵太重要了。
本院的同學,在這一個月嚴格的靜修下來,加上過去幾年的修學基礎,現在對於這一個佛法菩提正確修行之路,已有較清楚的認識,曉得要「明心見性」,或顯或密、或漸或頓等等,應該如何入手。
至於遠從中、南部拚命趕來參加的諸位居士們,大部分是宗教徒。然而,宗教和佛法是有差別的喔!你們以有所求之心而來,求個什麼呢?無非求菩薩保佑、靠他力加被,希望自己得益罷了。這種觀念,同做生意、求名求利的觀念沒有兩樣,等於找個富貴人家做為靠山,賴其權勢討些便宜而已。這絕不是真正學佛所應有的心態。這是一般宗教的心理。宗教是依他性的,不管找個上帝也好,覓個佛陀也罷,都在尋找一個對我有利的物件,就好象做生意謀利生財一樣,自己有了煩惱和痛苦、畏生死、怕困難,萬事解決不了,便想把一切交給另外一個超越的力量來承擔,大家試想想看,這是真正的佛法嗎?佛法會是這樣嗎?!
再說你念佛想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又所為何來?只因佛說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裡成佛了,而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智慧不夠,根基淺,業力重,你發願死後往生彼處留學,將來可明心見性,成就菩提。但那是個方便法門,往生後仍有大事在啊!千萬不可以錯認那是學佛的終點。
再進一步說眾生各個的心理想法不同,你喜歡跟張先生交往,我覺得李大爺不錯,他卻看王老哥特別順眼,因緣喜好,千差萬別,所以,有人相信這個菩薩,有人相信那個如來,各依所願,各自追隨。因此密宗就產生了許多應機的辦法:想成佛又想發財,那不要緊!我有財神法。既要無上菩提,又要不離男女兩性的關係,好哇!我有雙修法。又想這樣,又想那樣,世出世間的好處都想占盡,沒問題,我有八萬四千各式各樣的法門。甚至幹了壞事,怕下地獄,還有閻羅王的修法。這是密宗的度生方便。然而我們學佛,一句話千萬要記住,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因為眾生有那麼多心性的不同,所以佛法也就產生那麼多差別的接引法門,但是其一切法門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卻又是不能不細察的。
作學生與兒子最好
你們一般學佛、學道的,為了身體健康而刻意專修脈的,甚至以道家、密宗的打通任、督二脈、中脈、沖脈等等這些名堂,大作標榜,以此為道;或者以此騙人,求名求利,這是修道人的本色嗎?我如果要賣這一套,早就發大財了。此外再加上一般人「好為人師」的毛病,這種修道學佛的動機與行為,早就離譜得很,去道日遠了。我再次聲明,我不是你們的老師,我一輩子不做人師,你們客氣是你們的事。我有個願望,一輩子居「學人之位」,永遠當學生。我也常常告訴年輕人說,人生有兩件事最快樂,那就是一輩子做人家的兒子,一輩子做人家的學生。可是,我們做不到。現在,我在這個座位上,不得已權且充當一下老師,下了座,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們的恭敬謙虛,那是你們的道德。你們學佛,先要懂得把這些心態檢點清楚,認對路頭,那才談得上修道這回事。
氣脈不是道
氣脈之學是密宗和道家最注重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們這個身體活著本來就有氣脈,你執持氣脈,到死的時候氣斷了,脈停了,還有個什麼氣脈不氣脈的呢!那是道嗎?那不過是個方便法門罷了,在修道的過程中;給你玩玩而已,終究要捨棄的。若知見不正,以此為道,懵懵懂懂地去迷糊人家,盲人眼目,那罪過就大了。大丈夫於平常待人處事,「欺騙」二字都在所不為,何況學佛之第一等事,那就更不能如此了。
觀心
從這個星期開始,我們將繼續前四期的用功,你們通通注意,所有的法門都擺下,走心地法門的路線。我給你們大家講一個新時代的禪宗法門,注意!從現在起,都如此去用功,無論打坐也好、走路也好、睡覺也好、吃飯也好,乃至上廁所拉屎、屙尿,就是觀心。怎麼觀呢?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還活著,有一口氣存在,就會有思想;這個思想,我常常講,只不過是個平常心理罷了,極其自然。所謂觀心,其實你也不要觀什麼,也不要參什麼話頭,也不要念什麼佛,或者作什麼觀想。你作觀想,也是你的心裡在想,你參話頭,也是你的心在參;你感覺氣脈動,也是你的心在動。一切都是你的心意識在作怪,不管你玩什麼花樣,無非這個思想、這個心念的起用。
你現在不要把心收回來,也不要放出去,兩腳一盤,姿勢正確,時間坐久了,氣脈一定發動。發動無所謂,不理它!身體和氣脈不是道啊!肉體總歸要死的。你要修道,肉體不死可不可以呢?可以!但那不是大家所能夠得到的。所以,要緊先把心地了了,丟開人事的一切糾葛,千般俗物一起放下,這個思想,這個心念,你不要去壓制它,不要去放任它,每一個思想、念頭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
並且,於此念頭的起落,勉強可分成三節,譬如:「啪」(師大力拍案一記)聽到啦?!這個聲音,一下沒有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而未來的還沒有來。那麼你這個心念呢?不在外、不在內、也不在中間,很自然的擺著。假使還有個思想,這又是個前念,如電光火石般的過去了!而未來還是沒有來。你的心就依目前這個樣子平正的擺著,就那麼把它看清楚就是了!如此慢慢的連續七天安詳自然地看清楚它。這個念頭過去了,過去不追;未來的未到,不去引發;而現在呢?不屬空也不屬有,很自然輕鬆地坦然而住。如果身上氣脈動了,那是感覺,感覺即是思想,別理它。感覺就感覺吧!不必丟掉它,你丟不掉的;也不要抓它,根本是抓不住的。你要睡,你就坐著讓它睡好了,睡也是心念在睡啊!睡夠了,它自然會醒來,醒也是心念在醒嘛!如此如此,不即不離,每一個心念悠然而逝,絲絲心念了無蹤跡!
「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這是誰說的話呀?!(書院同學答:懶殘禪師。)
怎麼講的啊?(書院同學答:「兀然無事無改換,無事何須論一段;直心無散亂,他事不須斷;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
下一句呢?(書院同學答:「兀然無事坐,何曾有人喚?」)
對啊!「過去已過去」,這個念頭過去了,你講過就過去了,什麼都沒有。「未來猶莫算」,沒有來的就是沒有來,你去想它幹什麼呢?明天還有明天在嗎?算不定明天我已不在世間,何必掛慮明天呢?甚至連下一秒鐘我都不管,算不定一下就死啦!那也沒怎麼樣嘛!
「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兀然無事坐,......」(同學接著念:「何曾有人喚?」)不錯!就是這樣,坦然無所牽掛坐在這裡,什麼都無所謂;也不修道,也不成佛;佛都不做,亦不做凡夫,魔更別談,就是如此那麼無為、安泰、單純。再來,「何曾有人喚?」(同學念:「向外覓功夫,總是痴頑漢。」)
對啊!你另外想找個東西、得一個境界,那就走樣啦!我們第一步且先就這樣行去。走也好、坐也好,隨時隨地作到「直心是道場」。直心哪裡去找呢?!坦然而住就是!「坦然而住」只是一句方便話,切莫不要住啊!你要住在哪裡?別又作繭自縛了。有一個住的境界豈不又執著一個念!此念本空,無所謂住與不住。「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未來它還沒有來,當我們說個「來了」,「來了」已成過去。在這中間,又有什麼叫散亂?!什麼叫昏沉?!那是小乘方便的說法,散亂也是一念過去了,昏沉也是一念過去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你們不要說學佛,平常連讀書都不通的。孔子不也是一位大有成就的修行人嗎?他早就對你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他在河邊,對學生們說:你看吧!水在流,看到沒有?每一個念頭、思想,都像流水一樣,一個浪潮接一個浪潮地過去了。同時也告訴顏回:「回也!交臂非故。」這個人從我前面過來,我要過去,兩人在路上碰面了;一來一往,彼此交臂,兩個膀子這麼一碰,「非故」,就不是原來那一下子。前一秒鐘早就不知其如之何了,所以他有「逝者如斯」之嘆,一切如河水遷流,剎那不住。妄念如流水不斷地來來去去,來時於你何礙?去了於你又何損?驚鴻一瞥,一下不又沒了?「江水東流去不回」,如此坦然而住便是了。
你看自己心性之流,它在亂流啊!無休無止。然後,輕輕地看著、看著!慢慢、慢慢地,突然「通」一下!把它切斷了。前念已逝,到了這步田地,就後念不起,當體即空即淨,一切便無不成就了。
你們求氣脈,只要如此修去,氣脈自然就來,不要給氣脈騙了。身上任督二脈通了,可以長生不老。你的心性愈定,氣脈自然就愈通,有何稀奇?氣脈動了,就糊裡糊塗跟著氣脈走,那不是個大笨蛋嗎?雖曰「坦然而住」,但念頭還真有所住嗎?別忘了金剛經有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如此住,不住而住,住而不住。
現在開始,我們修這個心地法門。我講的話都是「如筏喻者」,如鳥掠長空,過去的就過去了!你聽了,記住了死死的放在心裡,那你又中毒了,你只要有一句話留在心裏面,此心已經被攪亂了。過去了就過去了,未來何足掛懷;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是悠然而住,無為而住,無所謂住與不住。不要以為自己打坐,是在修道,那是自欺欺人,終無所得,這又何苦呢?坦然而住
(行香時,師將香板一拍)開示云:
何謂打七?為什麼要打七?就是把自己無始以來的心念、雜念、亂想、妄想,通通打下去;怎麼打法?那就是「坦然而住」!沒有另外一個方法可尋。你要把它空了,那又加了一個方法了,這是頭上安頭,自找痲煩。
此心本來清靜,妄想原自虛幻,無所謂真不真、妄不妄,往者已矣,來者渺渺,如此行、住、坐、臥,都放開它,但不刻意驅逐它,也不壓制它,坦然而住,這是最初步的辦法,最初步也就是最高深的。世間上的道理,最平實的即是最偉大的;最偉大必然平實,有什麼花樣就都不是了。大家可以邊走邊站,或急或緩,不著諸相,忘記自己的一切——年齡、地位、錢財、名利,乃至求悟道、求氣脈通等等鬼念頭,一概丟掉。那麼瀟瀟灑灑坦然而住,一絲不掛,安然行去。但是,你們不要看那麼簡單,最初的就是最後的;而其中一步步的成就,正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步步自有不同。
你們現在是剛開始起步而已,先作初步的訓練。大家一生中,平常都在忙;不是外形忙,是心太忙,都是庸人自擾,自找痲煩。不要另尋一個安詳寧靜的境界,當下即是頂天立地,四顧無人,單單一個我,那麼自在,那麼坦然。如此行、如此坐、如此立、如此臥,不拘任何形式,自然而修,修而不修。你看那個老闆!又轉頭、又亂想,東張西望,好奇得很,好象看戲一樣。唉!他此心不能安,所以定不下來,其實,「道在平常日用間」,一點也沒什麼稀奇的。
走!(大眾行香)邁開步子,手甩手,兩個肩膀放鬆,把胸襟放開,活動的弧度要大;年輕力壯的、想走快的,就走中間來。轉過去啊!雖然在走,卻忘其所走。
(良久)「啪!」(香板擊地)這一槌板子之下,眾流截斷,不但身體定下,心裡也安下;站到,卻忘其所站;無我,坐也無我,站也無我,如此去體會,我們休息兩分鐘,要喝水、上洗手間的,方便以後,立刻上座。
學問之道在求放心
(休息後大眾上座畢)師云:有的人腿已盤不住,沒關係,放腿。但是,我們常住的同學那就不然,不可馬虎。想想世間的功名富貴、男女愛欲等等,什麼叫做「感情」、「情緒」的,那些都是廢話,都是我們人類妄加形容的名詞,其實就是這種「心」在作怪。而治心之學,基本的起步,不管哪個宗教、哪種哲學怎麼講法,老老實實的莫過於孟子。孟子講的治心之學,那是他的經驗之談,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中國的文化講的是學問,不是知識。人嘛!都認不得自己的心,不知道如何做人,因此就要「學」。不懂!向老前輩請教、向同學請教,即「問」,古人勉強為「問學」。改名為學問,那是宋朝以後的事,而唐宋以來,就叫做「道學問」。
活在這個人生的大道上,要多問、多聽。問了聽了做什麼?不是當知識用,耍花樣的。知識愈多,妄想愈多,因而亂七八糟的事也多,痛苦也大。你以為知識是好東西啊?世間上的壞蛋,知識份子居多。知識份子看不起人家笨,可是往往笨人倒是規規矩矩的!那麼,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沒有第二條路:「求其放心而已」,就真的把「學問之道」說的清清楚楚、簡簡單單了。
後來的儒家們解釋放心,說:我們這個心,是亂七八糟的向外放了,像鄉下農家,雞啊、鴨啊、牛啊,早上起來就給放在外面去亂跑了。因此,修心如同一個個流蕩在外的雞、鴨、牛等等家畜,將它趕回來,要把在外面放縱的心求回來。求回哪裡呢?朱熹說:「放在腔子裡。」心腔子就是心窩子,這裡怎麼放呀!?
我們人這個心臟,依佛學來講是個肉團心,只是個器官組織。只有鴨蛋那麼大。你一輩子,放了那麼多事在裡面,那不要把心臟爆炸了嗎?難怪現在許多人都死於心臟病;並且,天天要求這外散的精神思慮一直鎖在心臟裡面,那不會心肌閉塞嗎?!
放下
其實,「求其放心而已」這句話很簡單,那就是「放下」!孟子是有這個意思的,並不是把放開的心求回來,安在腔子裡;而是不即不離、各安本位,如同早晨跟大家講的,我們的心分成三段:「過去已過去」,過去心已經過去了;「未來猶莫算」,未來還沒有來,不必算計;現在呢?你一邊聽話,一邊聲音早已沒有了,心裡好好的,很清靜、很安詳,自然就不求而放心了嘛!這是初步。
你們這些外來的同學一年能有個機會參加打七,也算是蠻好,可是學佛修道,一年這麼七天一下就算有了交代了嗎?其他三百五十八天,通常在外面亂七八糟、顛三倒四的,行嗎?——放下!放下!端容正坐,膝蓋頭要蓋住。今天是正月初二,在家的道友們,在家裡吃了一肚子葷,又忙了半天,精神都不夠,早晨又起得早,全在昏沉中;道還沒有修成,便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就讓你們放香一個鐘頭,吃了飯,早點休息,下午二點正式開始。至於本院同學,能用功的還是照舊。可是不論放不放參,大家心都不要散亂,尤其諸位,花個幾天時間,推開許多雜務,跑到這裡來,也不簡單。既來之就要安之,若還擺不下、放不下,那又何苦呢?否則外面好玩得很,倒不如乾脆去玩個夠。所以,趕快放下!萬緣放下!
善養平旦之氣
(下午行香時,師以香板擊地一聲): 坐著站著都是一樣,這一板下去,截斷眾流,更無掛礙。板子一響,人一站,自己整個妄想頓斷;不要聽到板子響,就回頭看看有什麼把戲,如此,雜念不又來了嗎?
一切宗教、哲學,世間出世間的學問,變換許多的名堂花樣,無非是「治心之學」而已。「治」是政治的「治」,治理國家的「治」,「心」良心的「心」。心怎麼治?心不能定,天南地北胡思亂想,此想可作很多分類,想高遠之事、想哲學論理之事,姑稱做「理性」,雖曰「理性」,那只是表面較少情緒性的煩惱而已,嚴格來說,同屬妄想煩惱邊事。甚至你們一年一年來此搞了六、七天的靜修,就想成佛成道,那也是騙鬼、唬人的糊塗夢,亦是妄想煩惱,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了。
因此,今年絕對不準那些稀里糊塗的學生參加,他們平常顛倒,胡搞一氣,現在又想拚命鑽回來。但是究竟鑽回來幹什麼呢?——「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你放開了,不就蠻好嗎?何必硬鑽進來這裡挨罵呢?!一切亂七八糟的心思都放掉,善的惡的一概不管,放掉了,正念之心自然現前,就這麼容易,不假功用,不需他求,本來就在這裡!可是這個心,孟子他老人家講了老實話,方法都告訴你了,理論上容易,真要求回來,沒有智慧,也是很難做到的啊!
我們這個心連帶有個夥伴,它專門幫忙作怪,中國人叫作「氣」。古代謂之「氣」,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活力。這個東西真是要了命,它來了,心就跟著它跑。平常人奈何它不得。《西遊記》中,豬八戒一上場,糊裡糊塗的七情六慾,便到處惹禍,好生討厭,氣之於心就有如此的味道。因此,孟子說:「養其夜氣」,什麼是夜氣?就是半夜睡醒,一覺醒來,心境很清明,寂然不動,安安詳詳的那一個氣,那一個境界。
人多半在半夜睡醒,眼睛尚未張開的那一剎那,絲毫不起日常其他的雜亂思想,此即「夜氣」得到適當的安養。所以孟子很重視善養「平旦之氣」。「平旦」,是指天未亮、剛剛亮時。此時人這一覺才睡醒,眼神未睜,心中坦然,無所掛慮,身體好像不屬於自己,人躺在被窩裡很舒適,懶得移動,懶得出來,嗨!這是心中無念的一種境象,你說是睡嗎?醒了!醒了嗎?此身又若有若無,好像無我,舒坦極了。
我們年輕的時候,一覺睡得安穩。渾身舒服,早晨要起來讀書,卻想鑽在被窩裡頭睡懶覺,那個味道,就是「平旦之氣」所形成一種生理心理調和的現象。另外,孟子因學生公孫丑問,如果孟子能幹到齊國卿相的高位,動不動心?孟子乃說他自己「四十不動心」。這些都是與我們修養有關的重要課題。
那麼,孟子講修心養性,講得最好的是哪裡?就是「盡心篇」所說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這一段將養氣與盡心合在一起,立了六個修學的程式。
像我們現在打七,大家做到了「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了嗎?你真的一心向道、以「道」為法喜嗎?大家在這裡,慢慢從動中靜中去體會,以無所得之心,讓此心不向外馳求,自然而然安住本位。「可欲之謂善」,就是心中法喜充滿,一心向道,行住坐臥,待人處事,無不合於道,教你丟也丟不掉。並且,「有諸己之謂信」,「有諸己」的「己」,就是自己;你無為的功夫做得好,自然身心安詳,感覺輕安,「有諸己」,那種知道相應的初步現象到自己的身上來了,這是「之謂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了訊息,而自己也親身體會,能夠自信自肯。
這是開始的第一、第二步,到這裡行嗎?——「充實之謂美」,由此仍須更進一步,身體充實,氣機充實、心也充實,同時見地也到了。「充實」這個境界,天上地下,什麼學問自然而知,無師而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無所不通。我平常不是跟你們講,我真的讀書比你們多嗎?我讀每部書象讀小說一樣,翻過去就知道,讀了前面曉得後面,平常拿到書一翻,以前讀過的。幾時讀過?也可說是前輩子讀的,但那又怎麼來的呢?「充實」而來。乃至還要擴而充之,達到「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的境界,這個光輝不是你頂上放光,身上放光,而是心中的光明智慧,自己通達了,無所局限。接著下一步更不要講了,你們不懂。「大而化之之謂聖」,儒家講聖,等於佛家講佛一樣,也就是心。然後,「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那便到了不可思議的極致境界。
不可為而為
你不要看我們孟夫子,好像一天到晚想做官,到處亂跑,到處求人。不簡單哪!他寧可給人家罵,認為他在攀權附勢、求名求利,其實他正有一副悲天憫人、救世利眾之心。在那局勢紛紛、戰事頻頻的亂世,人們都忘了心之根本,行不由徑,這實在令人看不下去了,所以才自討沒趣,東西奔走各國之間,大聲疾呼,盡一份心。這麼來說,儒家的聖人,可也不比佛家簡單呢!否則孔子跟孟子難道是那麼不知天高地厚、那麼笨嗎?連這一點都還看不通,好像那名種狗在街上跑失了,找不到家,變成野狗,灰頭土臉的,連大便都吃不到,到處人家喊打,「戚戚惶惶如喪家之犬」;沒有人養、沒有人要,冬天到了還要給宰來燉狗肉吃。孔孟就是專幹這種事,他們走這個路子,所為何來?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他們也曉得這個時代、這個世界救不了,但是救得了也好,救不好也好,就是那個樣子,不改其志,拚命地叫!拚命地喊!你們不要睡啊!醒醒啊!房子要倒了啊!不要亂搞啊!可是講了硬是不聽,不聽,你把我殺了也沒關係,人反正要死,何足懼哉!白居易的詩句說得好:「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活得久、活得短都是一樣;路上埋屍、同壽終正寢又有何差別呢?所以,你看看我們的老祖宗、前輩聖人的行處,那比一般宗教主義還難,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正是菩薩的偉大行願!
頂天立地大丈夫
總而言之,做人的第一步,要從「治心之學」行起。於此,若以佛法來說,那更高明一層了。這個心到底怎麼治呢?佛在《金剛經》已將之分成三段告訴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中就是這麼得!怎麼講?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沒來,現在——「啪」(師以香板擊地),沒有了!一切放心,這就是平旦之氣,不就好好的嗎?「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在這一下,「啪」(師又擊香板一聲),這一聲過後,車水依舊車水,馬龍依舊馬龍,房子仍是房子,我還是我,頂天立地,了不相干!
死生最難忘
耶穌要殉道前,告訴他的門徒:「今天你們都要為我的緣故離棄我。」結果彼得出來保證他忠心耿耿,絕不如此。但是耶穌卻對彼得說:「我告訴你,今天晚上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承認我。」後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上,徒弟彼得跑去看,旁邊的人問:「你是耶穌一夥的?」彼得嚇死了,說:「我不是,我不是」,走了,到了院子門口;旁人又靠攏來問:「你是不是耶穌的徒弟?」「我根本不認識那個人!」又跑掉了。過了一陣子,又有人來問同樣問題,彼得仍然賭咒地加以否認,後來雞啼了,才想起耶穌先前所說的預言,慚愧地哭了起來。這不太沒有出息了嗎?大丈夫頂天立地,生死是本分事,有何了不起?問你是不是耶穌的徒弟?「是」!「那你犯罪,釘十字架。」 「不行,請把我倒轉過來釘,我沒有資格同我師父一樣。」這就對了,生死原來如此嘛!
信得過佛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今天第一步就從這裡下手,不要用力,也不要再聽人家鬼話了。你老老實實坐著,兩腳一盤,頭腦、身上混亂的氣血一概下沉,等於水渾濁了,把它擺在那裡,時間久了,慢慢自然澄清。你身內的種種病症隨著生命本能的逐漸恢復,一路一路產生各種身心的反應變化,所以腿會發痲、腰酸背痛等等,難過極了,這之間所包含的一套科學和醫學的道理相當複雜。等到渣子沉到底了以後,把渣子通通一倒,變成清水了,身心也就健康了。
打坐就是那麼簡單。什麼氣脈發動、任督二脈通了,鬼話!還有人想花錢去買個便宜、求其速成。有個朋友問我說:「老師,我去不去啊?要七千塊錢。」我說:「你有錢你去,這有什麼關係?!」這是真的?假的?我說:「也不真,也不假。」這不很沒智慧嗎?靜極了,必生動,因此這個生命的本能就起來了,可祛除你的百病。生命的本能強得很,靜極必動,動了,本身氣脈自然暢通,何必你故意通它?而且還要花那些錢啊!?不過,話說回來,我當年也是上這個當的,不知走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錢、磕過多少頭,最後摸清楚了,我說:「去你的!我都知道。」嗨!不磕這個頭、不走冤枉路,就不知道,因為自己會信不過。這就是孟子說的:「有諸己之謂信」,自己對自己信不過,那有什麼辦法呢?人很可憐,難得自信,真信得過,你就是聖賢、就是佛。走啊!(行香)
年輕的走大步,速度慢的走內圈、第三圈都可以,外圈走大點,再接下去——「一念不生全體現」——行、住、坐、臥,都是道,人在道中行,自己不知道,道在目前人不識,就這麼簡單!不要聽人家亂騙了,誰教你要來打七,要上我的當。(香板「啪」一聲!)大小便、喝茶、方便三分鐘,馬上到十一樓上座。
耶穌在哭泣
平常一切,不要求神,也不求佛,就求自己。不必用功,不必用心,平常心就是道。我講話,你聽話,過去了,過去不追,不再回憶,心也沒跑掉。不回憶,不追逐,本性原來在此。未來還沒有來,現在——當體即空;空不是沒有,本來清淨,不要另外求個清淨。這些《金剛經》都已經說了,全是老實話,沒有騙人。你看耶穌,那些痳瘋病患者和盲人來找他,往往摸一下衣袍,病就好了,趕快俯伏在面前說:「主啊!感謝你。」但是耶穌卻說:「起來,去吧!你的信心治好了你。」信什麼?孟子講:「有諸己之謂信」,信你自己,這不明明白白的嗎?後世許多教徒們亂解釋他們的宗教,後來有人看不過去,寫了一本書《耶穌在哭泣》,等於耶穌在喊冤枉:「我不是那麼講的。」別說耶穌,你們年輕不懂事,在外面傳我的話,經常傳錯,因此造成了許多誤解,被人誣吧,我聽了也喊冤枉。這樣是做學生的本分嗎?所以我說我到現在沒有一個學生!
我最近寫了首詩:「此身猶是孤飛鶴,雲遠山高又一天」,真的沒有學生,你們大家是我的朋友,我一輩子不做老師,現在是演戲,你們要我扮演這個角色,我只好順著你們。不管怎樣,這些都是空話,聽過了,就算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禪秘要法之秘
大家坐在那裡不要挺腰,自自然然平穩而坐,此心平靜,從尾閭骨,就是肛門第一塊骨頭上來,第九、第十節之間,中醫稱做命門的,只要稍稍一帶,不要太作意。自然心氣歸元。這是個秘密,也是白骨觀「禪秘要法」里的一個秘訣。功夫上,注意此想腰骨,乃至胸骨、眉間三處的道理,洪醫師在這裡,有機會請他試驗一下,大家都懂了,於此關鍵把握得好,可助陽氣還元,返老還童。
然而,不要聽了便以為這個是道。這只是方法而已。道是心。你們打坐久了,往往腰就挺起來,那是因為氣向上浮,氣浮起來,心就不能凝定了,所以依此法,輕輕一帶,氣自然下沉,心情自然平靜。然而不可過分用力執著,否則,那是在練身體,又偏離修道之路了。
七天一陽來復,所以靜修以七天為期是有道理的。陽氣回籠那一刻,把握住了,便是長生不老之藥。平常人年紀大了彎腰駝背,都是背上、腰脊間軟骨突出來了,因為它氣虛了,一節一節脫開,你看機器的鋼釘、螺絲、環扣等零件用久了,就鬆了,一節一節脫開,我們的身體狀況,亦同此理。
八、普示念誦方法
南公懷瑾上師開示
1985年準提菩薩聖誕
各位同參道友,今天是準提佛母的誕辰,在這裡有這麼一個盛會,從智法師(編按:即首愚法師)要我向諸位講幾句話。我們今天講的是準提佛母的修法,這個修法是屬於佛法裡頭密教部份。所謂密教,大家都曉得叫秘密教;其實啊,佛法沒有真正秘密,秘密都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真正的佛法是沒有什麼秘密不肯傳給人家,或者要把錢拿夠了,或者把頭磕夠了,再傳給你,那是騙人的!佛法(道)是天下的公道,尤其是佛菩薩都那麼慈悲偉大,祂還會保留一部份秘密來賣錢?那是世界上的大騙子!真正的秘密都在自己心中,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奧秘。這個肉體生命,跟宇宙萬有這個生命從哪裡來?人死了,究竟有沒有來生?有沒有三世因果?死了到哪裡去,生從哪裡來?這是很大的一個秘密。
我們為什麼每一天早晨起來,自己的思想、感情亂七八糟,你不去想,它也會出來,這個秘密在什麼地方?這就是真密宗,找的是這個。所以修密宗,什麼是真正的秘密這個觀念要搞清楚,不要認為找到一個老師了,磕了頭,在你耳朵邊傳幾句密訣,就會成佛;那你成 「糊塗」,不是佛陀。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最可貴的是智慧,頭腦要清楚,這樣(糊塗)的頭腦來學道、學佛是有問題的,自己會學神經的。
所以,首先要把佛教密宗的秘密和宗旨搞清楚。其實,我跟大家一樣,諸位不要看我是個「老師」啊,那是冒充的,那是當演員的老師,你看電視、電影上那個扮皇帝的,不是真皇帝,我現在是扮老師,不是真老師;你們諸位自己就是老師。所以,哪一位叫我老師,那是大家客氣;我沒有承認自己是人家的老師,我跟諸位一樣,都在學習中、修持中,並不能當人家的老師, 並且我也怕,就是孟子說的:「人之患,好為人師」。
一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當人家的老師、喜歡做長輩。有時候,在家裡擺出長輩的威風,生了孩子的時候那個威風就來了,「聽話、聽話」,自己都莫名其秒,不夠資格當父母還叫孩子聽話,那就是人的心理毛病——喜歡領導別人。所以,「人之患,好為人師」,現在說明這一點,我不是老師,不過年紀比諸位或者大一點、小一點,有幾十年修持佛法、學習佛法的經驗,故坦 白、誠懇的告訴大家,希望大家注意。
我們現在真正來學佛,真正的佛法是「一切唯心」的。顯教、密教都是你的心去修的,也都是你的心去造的。你說:「我在哪裡看到鬼。」你的心看到鬼——心怕鬼,就有鬼了;心裡無鬼,鬼也拿你沒辦法。(這是)因為你先怕了鬼;本來沒有鬼,(是你)心中有鬼。同樣的道理,一切法都是唯心造的, 「心」是什麼東西要搞清楚。佛法講「一切唯心」,是站在人的本位立場來講。人有一個「心」,其實大家都不曉得「心」在哪裡?我們肉體裡頭這個心臟,不是「心」。
心臟是心臟,是我們的「心」跟腦要起作用的一個機器。假使認為「心」就在心臟,那麼心臟壞了,現代醫學可以換一個,開了刀,你的「心」不是割破了嗎?可是,人的思想、情緒並沒有割破啊!所以(肉體)裡面這個心,不是「心」,這個在佛學裡頭叫 「肉團心」,肉做的這個心,是個機器。我們現在講的唯心,還不是佛法的唯心,這在佛法里有一個名稱叫做「意識心」。第六意識這個意識心、這個思想,古代講在心臟里,現代講在腦里,(其實)也不是在腦里,腦解剖了也沒有這個作用,有些人腦部割開了一部份,照樣有思想,所以,這個心臟跟腦是個機器,那個真的「心」在哪裡?
簡單一個答案:無所不在!它不住在我們身上,也離不開這個身體,我們叫做唯心,是人的思想、智慧有限。以人的這個生命來講,佛法是找這個「心」。這個「心」有三種作用:學理上,叫它做「體」,是「心」的那個原來、那個原始的功能;在學識上,叫它做「用」,它的作用,就我們人來講,是能夠感覺、能夠思想;「相」,它的現象,就是心理學所講的心態。心的作用,就是會笑、會哭、會思想、手會動、腳會踢。體、相、 用,這是站在人的立場來講。站在宇宙萬有的立場,也叫體、相、用,那就不同啊!什麼是「體」呢?盡虛空、遍法界整個宇宙所有的東西,都是全體唯心的功能。
它的 「用」呢?是有了太陽、有了地球,地球上還有萬物。有太陽、有月亮、有地球、有動物、有人、有細菌等等,都是其「體」起來的作用。它的「相」呢?它的現象呢?是太陽、月亮、地球、各種星星、各種電能、各種氣流、各種現象,都是它的「相」,都是這個「心」的作用,這是就宇宙的立場來講。以修道的立場來說,我們成了道、成了佛的聖人,一切聖賢(這是中國的講法,成佛、成仙、成菩薩都叫做聖人、賢人,所以 《金剛經》上用「一切聖賢」包括了一切佛、一切菩薩,很多很多),這些佛菩薩之所 以能夠成為佛菩薩,因為祂悟道了,智慧的悟道,得到這個道的「體」。
所謂「明心見性」,是見到道的本體、它的空相。「空」不是沒有,也不能說它有,這個問題我們在這裡不多講。祂因為見到道體,所以成為聖賢。這種聖賢、諸佛菩薩,祂的「用」呢?也是道體發出來的功能,(但)和人的「用」不同;等於我們大家坐在這裡,我們有個胴體,所有人都有這個肉體,都靠父母結合、懷胎變化出這個身體,大家都相同,有血、有肉、有神經、有骨頭、有細胞,這個「體」相同。「相」呢?每個人的「相」不一樣。作用呢?大家的作用也不一樣,有些人愛哭、有些人愛笑、有些人大方、有些人小氣、有些人愛生多心病、有些人糊裡糊塗,他的「相」、「用」都不一樣。諸佛菩薩悟道那個道體是一樣,智慧成就,祂自己的修持跟祂的作用,祂的「相」跟祂的「用」,各人不同,個個聖賢不同,所以西方阿彌陀佛有祂不同的「相」、有祂不同的願力,這個願力就是祂的作用!祂成佛修持的路線、目標不同,不同在哪裡?祂的作用不同。
所以,東方藥師佛的修持,「體」是一樣,跟諸佛菩薩都一樣,「相」、「用」 不同。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東方藥師佛有十二大願。噢,你們不要算帳,那我要跟阿彌陀佛學,祂四十八,這是十二,那個多得多了。若以做生意的辦法去學佛,那就免學 了,不要學了,你去做生意多好啊!故此不要有這個想法。願力不同,祂的「相」、 「用」也不同,「體」的功用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曉得學佛的路線是弄明白自己的身體,找生命的奧秘。
哪一種方法好呢?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方法好,沒有哪一種方法壞,等於世界上吃的東西,米也好、面也好、雜糧也好,都是給人吃飽的。有了餓病, 肚子餓了,吃了東西就會飽,這個病就醫好了。吃麵也是飽、吃米粉也是飽、吃饅頭也是飽,沒有辦法的時候,吃樹根也飽了;你只要把肚子吃飽了就行,有營養就好。哪個方法好,哪個方法壞,不是這個觀念,這是世俗人做生意的觀念,不是學佛的觀念。
所以,禪宗也好、淨土也好、密宗也好,各宗各派包括佛法也好,乃至外道也好,百千萬億不同的方法都有個共同的目的,最後所追求的都是:「如何解脫?跳出人生的苦海而證得解脫的道,認得自己心性的本來面目」。所以,不要在方法上認為修顯教不好, 「哎呀,修密宗好啊,秘密啊,修了這個不得了,明天就長胖兩三斤,而大家要減肥,明天就減肥啦」,這種心思就不是學佛的心思。
所以,要把佛法的正道、目標認清楚再來學,世界上沒有哪個是好、是壞的,等於我們吃東西吃飽了,治病就是好藥;發燒的時候要吃消炎的藥,你平時消炎藥吃多了,就不得了,中國人講「變寒」了,人就變寒了,什麼細菌都殺光了,其他的生命力也都被它殺光了,那就糟糕了,故要善於套用。我們大概了解這個基本的原則,然後你修密宗、修顯教,乃至念佛、參禪,隨便走哪個路線都對,都沒有錯,但是前面我們所講的基本目標認不清楚,你糊裡糊塗地修這種法,隨便來皈依、隨便來相信,都是糊塗,不應該的。
所以,學佛基本上要認清楚。那麼,我們回過來講修密法。這個「準提法」是古法,亙古相傳,一切佛菩薩都修過這個法,都有這個法。所謂「法」,就是方法。不要聽到法字,「哎呀,不得了。法啊,法啊」,神經病!「法」就是方法,猶如我們沖茶、泡茶,怎麼泡,開水要燒開,要怎麼滾下去,告訴你這個方法,你就會泡茶了。不會泡茶的人把開水燒得還沒有開,就泡下去,那個茶就不叫茶,也不好喝,(因為)不懂方法。所以佛法,密法也是法,顯教也是法。
這個「準提法」是亙古以來的一個方法,一切諸佛菩薩都修過這個法。在密宗里,「準提法」還是密宗裡頭的秘密——大秘密,所以在東密(過去在中國,現在留傳到日本)及藏密裡頭,它的系統還找不出來,而在密法裡頭的「別部」——特別的別傳。關於「準提佛母」,你不要聽到「佛母」就叫媽媽,不錯是媽媽,但這個媽媽是沒有男女相的媽媽。「母」是一個形容詞,因為我們人類和世界上的生物都靠媽媽生出來,所以一個根本的法門產生那麼多的佛菩薩,便叫它做「母」,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頭腦搞清楚,「佛母」叫「佛媽」也可以;你真懂了,唸「準提佛媽」也靈,絕對靈, 保證你靈。你不懂,你唸「佛母」、「佛袓母」也沒有辦法,要通這個理。
何謂「七俱胝」呢?「俱胝」是當年印度在數學上的一個名稱,像我們中國:個、十、百、千、 萬、億、兆,一位一位上去,中國古代數學代表數理的名稱,有十幾位;印度當年代表數理的名稱有五十幾位,由一到十、到百、到千、到萬、到億等等上去。如果我們講數理的道理,世界上的數字說不完的、無量、無數、無邊,後面那個數字多得沒有辦法計算,叫做一個「俱胝」。所謂「俱胝」的意思,就是無數、(數量多到)沒有辦法講的。有多少呢?「七俱胝」。一個「俱胝」(已經)是無量、無邊、無數,有七個無量、無邊、無數的佛都修過這個法門而成佛,所以叫「七俱胝佛母」這個「母法」。 「準提法」這個古法,以密宗來講,釋迦牟尼佛當年十九歲出家,經過十二年的修行,沒有成道,最後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還是修了「準提法」,觀了頭頂上一個「LA 」, 觀了這個字,一下悟道了。照密宗的說法,有無量、無數的古佛都因此法而成佛,因此 叫「七俱胝佛母」。用白話講,七俱胝的佛依靠這一個「母法」、根本法而成佛的「準提法門」。
白話這麼一翻,就「我的媽呀」,很長。古文就簡單,「七俱胝佛母準提法」。當年,我年輕的時候修這個法門,碰到有些老前輩(糊塗的老前輩),「呼圖克圖」,糊裡糊塗,他就告訴我不要修「準提法」。為什麼?「那是古法,太古老了,不靈,那個佛母成功了七俱胝,經過很久了,祂太遠了,不肯管事了。哎,找近點的修,近的就容易靈光。」我說:「這樣的呀?」他說:「是呀,是這樣」,我說:「我聽說 『遠來的和尚好唸經』,找遠一點的修,不是更好嗎?」問得他嘴巴張開合不攏了,他說:「哎,還是你說得有道理」。
世界上哪有道理,都是歪理千條,真理只有一條,這個就是人的思想功利主義,做生意的思想。「哎呀,這個佛是古佛呀,不靈光」,古董更值錢呀,古法不是更好嗎?現代人愛創新,自己都沒有修好,以世俗的心腸(猜度),不懂佛的教理,亂講的話。我年輕時修「準提法」就碰到過這些人、這些事,說來都很好玩,也有很多的笑話。依我現在的經驗,曉得「準提法」在中國、在東方,包括日本,包括全世界許多地球上遙遠的民族,他的祖先所傳的咒語,也都是「準提法」 這個系統,猶如大家都會唸的「唵嘛呢叭咪吽」這個咒子,在佛教以前、在佛出世以前就已經存在,佛( 釋迦牟尼佛 )也曾唸過。
不只中國、印度,世界各國其他的民族祖先相傳,就有這個咒語。這個咒語也是觀音如來、觀音佛所傳的咒語,跟「準提咒」是同一個系統,也是千古萬古都存在,它威力無比,以密宗號稱的地區如西藏,大家見面時,「唵嘛呢叭咪吽」很普遍。有時候,到了廟子、村落,有些村莊、有些人家到了晚上,我們經過那裡一聽,就聽到洪隆洪隆的聲音。幹什麼?都在唸咒子「唵嘛呢叭咪吽?」聽到的都是這個聲音,不過很莊嚴,尤其在那個地區,萬山冰雪,都是雪山,圍到這個盆地里,萬籟無聲,到了夜靜人深,只聽到這個咒子「唵嘛呢叭咪吽」,這個心境無比的莊嚴偉大,這就得了感應,自己也會得感應。自己不懂得也跟著「唵」兩下,也不錯啊,(眾笑)這不是笑話呀。
「唵」就是咒子,你專心唸這個音,你也可以成就,咒語音聲也是「準提法」。你光唸「唵」,唸得好嗎?唸得好,身體也會健康了。一個「唵」字,就是咒子。你看,很多咒子後面都是這個「唵」、「吽」。「吽」,丹田的音,有許多人練氣功,我告訴你,尤其這個聲音,一口氣維持住很久很久都在這個「吽」字境界裡頭,你也做不到的。
所以,這一種法門都是「準提法」這個系統傳下來的古法。古法是很久遠的,因此,尤其在東方,這個古佛的法門普遍地流行,我們看到中國有一部小說叫《封神榜》,你們諸位年輕的大概沒有看過原文,它裡頭諸佛菩薩都有,姜子牙封神,也有「準提佛母」來,騎個孔雀,其實小說亂寫,那個孔雀又是一個法門,密法裡頭叫做「孔雀明王」的修法。《封神榜》描寫「準提佛母」坐在孔雀明王的身上飛過來,「準提佛母」一到,手又多,十八隻手,這個人有那麼多的手段,當然很高明,其他的人就沒有辦法了,而這個小說也很推崇「準提佛母」的。也有人問:「準提佛母」 跟「千手千眼觀世音」、「四臂觀音」、六隻手的觀音、八隻手的觀音,它的關係在哪裡?都是一體。所以,也可以說「準提佛母」是觀音如來的化身。「四臂觀音」這個資料你們去看《楞嚴經》就有,所以修觀音(法門)成就、觀自己的音聲成就的佛,可以化身千百萬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救度眾生,所以有兩隻手、四隻手、六隻手、十八隻手、千手千眼——一個手心裡頭又有一隻眼,一隻眼裡頭又有一隻手,故不祇有千手千眼。這些手、眼代表什麼呢?
按人的立場,在人世間做一切事情要成功,靠手,所以手是代表了一切的功德、效果,沒有這隻手,沒有做事情成功的效果。眼代表了智慧,沒有這個智慧,手去亂作,做得不好;即使做成了也不好。所以,觀音菩薩有百千萬隻手、眼,有智慧、有福德、有頭腦。因為人的頭腦要靠自己的手,一切事情才能做得成功,而頭腦最要緊的部份是眼睛,所以用手、眼(來象徵手段、智慧)。
也可以講, 「觀音菩薩」也是「準提佛母」的化身,這個道理在哪裡呢?就是剛才我們開頭講的體、相、用。我們自己也有這個體、相、用,現在又可以回過來解釋「準提佛母」的道理,就是剛才我向諸位報告的這個體、相、用。我們這個能思想的心體,究竟從哪裡來?哪裡去?你不知道,就是「體」。我們心裡頭的「相」呢?每一個人面都是心裡頭的作用,表達的面孔就是「相」。你看,有人滿臉喜相,但差不多世界上(多數人都) 滿臉苦相,都是討債的面孔,世界上的人都是到這個世界上來討債的,欠他多、還他少,一副債權人的臉孔;只有佛菩薩的臉孔慈悲喜舍,是喜相、慈悲相,所以經上叫你塑菩薩、畫菩薩一定是慈悲喜舍四個大字,這是菩薩得道人相。
有些人修道打坐,一副討債的臉孔,還想把宇宙間的氣吸進來歸到自己身上,那個貪心、那個壞心眼比誰還大。佛菩薩的臉孔、姿態都很慈悲,只有布施出去,不希望收回來;只有幫助人家,不希望你的回報,那才是學佛人的心腸。你看,我們的思想一個(接)一個千百萬億變化,大家今天坐在這裡,誰能夠把握明天早晨自己會想什麼?哪一個有把握?不知道,這個就是心的變化,所以修成功,證得心的體、相、用,他就能夠有「化身」。 明白那個「明心見性」的「體」,就是「法身」,能夠了解心性之體,知道了心相,曉得心的靜相與動相,祂就能夠起百千萬億「化身」的作用。我常常告訴同學們,你們大家修顯教、學禪、修般若,喜歡談空,空是心的體,你口頭講空,你還空不了哩!你打起坐來空得了身體嗎?坐在那裡(還有)身體的感覺。「噢,我有氣功」、「噢,我放光」,還是有身體。你沒有肉體,誰放光?拿個臘燭點都點不燃,一點亮光都沒有;那是身體上的感覺。你說:「我坐到我空了」,不是真的空,是你意識的境界好像「我空了」。 我經常跟同學們說:「你坐到空了?你的空有『水桶』( 編按:「虛空」的偕音 )那麼大?」。你坐到「噢,空了,什麼都不相干」,有人給你一拳,「你怎麼打我?」(眾笑)你就不空了。那不是真空,那是意識境界自己造作的一個境相。真的空,那是證到 「體」!所謂「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空是無相的,有相已經非空,有個空相不是空。我們學顯教、學禪,認為「萬緣放下」、「空」就是佛法,錯了!你還做不到真空,那是你意識形態一個寧靜的境界,自己下意識假想的一個空。
我常常告訴人家: 「不要亂修啊!」你認為這樣就是空,腦子越來越遲鈍;這樣搞打坐、學佛,智慧越來越差了,行為越來越懶。這樣坐起來「空」是很舒服的,世界上一大享受,而且告訴 人家:「我在學佛,不要吵我,我要打坐」,實際上坐在那裡是學懶,不是真的空;真的空是活潑潑的。你看,這個虛空靈活啊,飛機可以在裡頭來去,核子彈可以來去,它不沾,這個是空,你做得到嗎?你做不到啊。真達到空,你成功了、成佛了;沒有做 到,不如修「有」,所以佛教有一句話,教我們一切人修行「寧可執有如須彌山」,抓 「有為法」來修,不怕你執「有」;「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不要隨便修空,那是頑空。
為什麼抓「有」呢?因為「有」能夠修心、調心。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的心最難管;修行人最難管理的是自己的心(思想、情緒),所以我常常告訴青年同學:「一個人要征服天下很容易,沒有辦法征服自己;能征服天下的是英雄,但是英雄不是聖人, 不能成佛,他沒有辦法征服自己。我不想征服天下、征服別人,能夠征服自己,那是聖人,那就是得道。」征服自己就是把握自己的心念。我們的心念把握不住,怎麼辦呢?你說要「放下」,但誰能放得下?那講得好聽啊,「放下」就是。那我勸你放下,我放 不下啊,個個都這樣,等於人家碰到痛苦的事,「哎呀,你不要傷心嘛」、「哎呀,你不要這樣」,他在哭,你還在笑哩,因為你不傷心嘛。所以勸人家容易,到你身上來就難了。真放下,就難了,誰能放下?放不下,就抓「有」。你把心收攏回來才容易放下, 在中國文化儒家的道理,就是一個字:「敬」—— 恭敬的敬。我們大家學佛修行,做功夫不得力、修行不上路,因為大家心中沒有敬,沒有恭敬的心。我們敬,不只敬佛菩薩,同時敬自己,比如我們看到佛會合掌恭敬,心裡不敢亂想了,所以敬佛就是敬自 己。因此我們對父母好、對長輩好,看到(他們)行個禮,也不敢隨便了,因為我們覺得對他們行禮,實際上是敬重自己。
所以修「有」法,唸佛也好、準提咒也好,唸一切咒語,第一要敬——隨時「心中有佛」。但你不要:「哎呀,我心中裝一個佛進來」,你把祂裝在心臟裡頭,糟了,那非到「榮總」開刀不可;心裡頭是不可以裝東西的。所謂「心中有佛」,什麼是佛?心就是佛,我心隨時在恭敬中,那你慢慢不但對佛會敬,對一切人都很恭敬,不會看不起人家,會尊重任何一個人,也不會覺得「我是一個老師,我道很高。嘿,你們算什麼?」如果這樣就不是學佛的人。一個真正有道的人,更謙虛,更會尊重人家,要注意啊。不要覺得「我有道,我了不起!我學佛,哎呀,這個人不學佛, 罪業深重啊」,你這一句話才是罪業深重,不應該的。他如果真的罪業深重,我們學佛的人更要慈悲、憐憫、同情他,何況他有沒有罪業深重,你還不知道。因為他不聽你的話,你就罵他「罪業深重」,你不是亂七加八糟嗎?
所以,學佛要淨己念。我們修 「有」法的,這也就是密法,密就是這個秘密,隨時要有恭敬的心,敬這個佛菩薩,我們唸咒語:「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馱,俱胝喃,但侄他」,這是恭敬皈依大徹大悟、大成就的「準提佛母」,到「唵、折隸、主隸、準提」才是「準提佛母」的本咒, 「娑訶」就是快快地成就。這中間當然最高的秘密我還沒有講,不是我保守,而是不需要講,你自己會知道!你修持須以最恭敬的心,所以你要唸「南無」,「南無」是皈依詞,提起這兩個字心裡頭就恭敬起來,面前有佛,「心中有佛」,看到媽媽就是佛。
大家家裡的父母都是觀音菩薩,父母都不孝順,要求佛保佑,哪有這樣便宜的事啊,你不是神經了,是什麼呢?對家裡人都不好,對自己親戚、朋友都欺騙,還說是唸了咒子修佛,就會成佛?那我寧可去學「漿糊」,我也不願意成佛。哪有這個道理呢,對不對?所以心先要恭敬,修自己的心,敬一切的人。
那麼,面前有佛,心中有佛,處處皆是佛,這個修法的咒語一定得感應的;得感應是你心中所變現出來的。那麼,修法的時候要怎麼樣呢?「必有事焉」,這是引用孟子的話,這句話很重要。孟子經常講修養的道理:「必有事焉」,人修道、養氣、做功夫,隨時隨地要有這個念頭,好像「欠人家的債沒有還」、「你跟人家約會沒有去」那麼重要,心裡頭隨時唸佛唸到這個樣子,你一定成功。大家在家裡唸佛也好、唸咒子也好,嘴裡唸「南無颯哆喃」、「唵嘛呢叭咪吽」,一邊罵人家「你要聽我吽,麵包拿來,快點!哎呀,那個菜焦了,唵嘛呢叭咪吽… 唵唵唵…」心裡想「炒的菜焦了」,嘴裡唸的是「唵嘛呢叭咪吽」,你自己哄騙了自己,不對的。心中無佛,你唸得再好也沒有用,這叫做有口無心,所以要「必有事焉」,心中有此事,恭恭敬敬,才叫做修行。
所以,不要隨便放空了,就是孔子說的「小人閒居為不善」,人閒了,亂七八糟覺得很無聊,就想些辦法來玩了,心無所寄託就很無聊,想辦法來做壞事,所以孔子講「小人閒居為不善」。因此勞者善身心,修行的道理就是心中「必有事焉」,一天到晚忙得很。有些朋友、有些同學一天到晚講空話、空談,談空話、做空事的時間特別多,叫他辦事,「噢,我很忙!」這就是「小人閒居為不善」,這個心境能夠找出來,把自己檢查出來,就可以修行了。
一個修行人,每天很忙啊!「必有事焉」,隨時恭敬,念念在佛,面前有佛,心中有佛,又是孟子的話:「毋助毋忘」,不要過份,過份抓緊了,「哎呀,現在我心中有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不要說:「我要唸阿彌陀佛」,神經了,太過份了,這是「助」。你心中只要有正念在,已經有佛了,不要另外加上幫忙,加上幫忙就是妄想、執著,又出毛病, 所以「毋助」,不要幫忙。
「毋忘」是不要把祂丟掉,怎麼好好修行唸佛呢?我跟年輕 同學講:「你有沒有談過戀愛?沒有談過戀愛,我就不跟你們講了。」有些同學就笑問:「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說:「你沒有經驗,我怎麼講啊?你談過戀愛,談過發瘋了一樣,我就跟你講。」有些同學說:「我有談過!」我說:「嗯,老實話。你要唸佛唸到比談戀愛那個心還要嚴重,成了!」談戀愛的時候,怎麼樣勸你不要去想他,「是啊,我也知道,就是忘不了!教我如何不想他?」(眾笑)你唸佛、修行也真正唸到「教我如何不想祂」、「毋助毋忘」,非成功不可!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心的轉變。所以,你修準提法要準備這個心情,沒有這個心情,這就是密啊,秘密就在這裡。我今天告訴大家這個秘密法門,怎麼樣修這個心、修這個法門。至於修準提法以後的感應,那太多了。
講到感應方面,諸位特別注意啊。有許多人來修佛法、修密就求感應,求什麼?保佑我, 保佑我發財,又保佑我健康,保佑我媽媽好、兒子好、孫子好、老公好、太太好、外婆好,都好,你拿些什麼代價?就是一句「南無颯哆喃… 」不用力氣去講一句話,然後什麼都要,你看這個人可以學佛嗎?佛要去掉貪嗔痴,結果我們學佛的人比什麼人都貪、都小器,十塊錢買三根香蕉來拜拜,拜完還帶回去給兒子吃,然後要中愛國獎券、要股票發財、放的帳不要倒了、不要生病,比保險公司還厲害,三根香蕉還拿回去的。( 眾笑 )
你看,學佛的人多貪心啊!以這樣的心情來求佛法得感應,這個佛菩薩不叫做佛菩薩, 那叫「貪污的老闆」。三根香蕉他都要貪污,而且皮也吃不到,這有道理嗎?所以我們要注意,感應是無貪者感應,心中一切貪心都沒有,一切是交出去、付出去。你們常常聽到基督教、天主教的朋友講「我的一切交給上帝」,交出去了。噢,我說:「對了」,真正學佛的人把身心都交給佛菩薩,交給一切眾生,那就是學佛的心情,不要說:「哎呀,我今天上個廟子燒個香、修個法,什麼都要得感應」,吃了三天素,就要上西天,唸了三個月,「哎呀,我都沒有感應?」你感個什麼應?其實就有感應。
比如我們修財神法的人求發財,你如果坐在家裡修四十九天財神法,沒有發財,早就發了財!什麼道理?少出門,少花錢了嘛。(眾笑)而且,修密宗的財神法要用最好的葡萄酒,最好的、高級的酒,天天供養財神;要用很好的油、酥油天天給財神洗澡;要很好的燈、很好的花、很好的水果供養,一天的供養費用(拿現在講)起碼一仟多塊錢,一天一仟,修十天就一萬多,一個月三萬元;我兩個月不修,我也有六萬塊錢,已經發了財,對不對?真正的財神如此嗎?這是大家不懂財神法的奧密。你看,財神手中拿的是什麼?手中抓著一個老鼠、一條蛇。我的媽呀,這個財神要修就是像老鼠一樣慢慢地咬,就像蛇一樣死纏!噢,你修了財神法就大徹大悟了,對不對?這個老鼠很糟糕、很滑頭,吱吱吱跑來又跑回去,有錢的人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眾笑)所以我學了財神法,恍然大悟,哈哈一笑。我說:「我不修」,我都會,我學了也不修。
我如果對了,該做功德的事,財神菩薩應該發心;祂也要修行、要做功德嘛。你不發心,你就不對;對不對是你財神的事不要管。一個歪心思的財神法,拿著老鼠和蛇去咬世界上人的錢,君子所不為也!大丈夫所不願意做的,我何必修這個法呢?那是小人法!等於中國的那個財神——《封神榜》裡的趙公明,騎個老虎,臉是黑黑的;凡是財神都是黑臉的,這裡頭妙得很啊。而且,財神手裡一定拿著武器,中國財神拿著一個鞭,要打人的;騎個老虎,要咬人的;手裡拿著元寶,要這樣子才把元寶這個財看得住!你們就可以大徹大悟了,便可以懂中國文化里的一句話:「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慈悲心太重的人沒有辦法帶兵, 慷慨愛布施的人不要管錢,錢到手就布施掉的,那還發得了財?財神的道理就在這裡。
所以,我們懂了這些道理,修密法的作用都曉得了,主要回過來(注意)心的恭敬,這個恭敬心是一念「毋助毋忘」、不貪不著去唸,一味的專注唸去,不會不得感應的。菩薩給你的感應,看得見就不叫感應了;看不見才叫感應。菩薩如果看得見就給你感應,那不叫做菩薩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自己要知道,比如真心唸一句佛,至少自己心裡頭少生一個壞的思想、少起一個壞的念頭,這不是感應嗎?已經改正許多了。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不是增加你的貪慾和做惡的心思,這個要清楚。
另外,修了(準提法),真正感應有啊。有時候在境界裡看到什麼東西,有時候在夢中看到什麼東西,看到了不要執著;佛菩薩現前、準提菩薩現前,皈依禮拜恭敬,不要說:「哎呀,佛母啊,你終於來了,我那個支票剛好明天三點半(到期),沒辦法呀!」,佛母那裡沒有支票喔,祂也不開支票,祂也不給你跑銀行,這個心思是不對的。
所以你得到感應,你的事情無形中都順利過去了。我們得感應的目的是求福,對不對?求福氣,世界上真正的福氣是什麼?平安就是福。學佛的人心中無煩惱,既不感冒,又不牙齒痛,優哉游哉,吃了三餐飯睡一大覺,這一天是最大的福,尤其是今天的世界、今天的社會,沒有一個人心裡頭不痛苦、不忙碌、不煩惱,煩惱就是苦惱、不平安,不平安就是因為沒有福報,所以學佛求的最大福報是平安,這就是最大的感應。故此,你要求什麼感應?你要神通感應?有了神通,迷失了!有什麼好處呢?莫說沒有神通,就是像我這樣也很苦惱啊!我本來是可以做自己的事、可以睡覺的,因為學了佛,從智法師一定要我來講話,又傷元氣,這個不是很痛苦的事嗎?但菩薩給我的感應就是如此,也只好認(命)了。這個道理要搞清楚,你才可以學佛。
其實有沒有感應?有感應,感應事情很多,但千萬不要寄 望奇怪的感應,一切感應來,要知道「一切唯心」,都是自心的體、相、用,所以要記住《華嚴經》裡頭所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要認為有個鬼啊、魔啊,把你魔住了。「一切唯心」搞清楚才修這個密法。
還有,關於修準提法灌頂。「灌頂」是佛法密宗的規矩,這個灌頂你要寫學術論文,到大學博士班做研究,那很有趣了,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灌頂論》。
世界上一切眾生都有灌頂,佛教叫「灌頂」,後來傳到西方,天主教叫「洗禮」。中國人過去有沒有呢?生了孩子要洗個澡,人死了身體要抹個澡,就是洗禮,就是灌頂。那麼灌頂的道理在哪裡呢?水是這個世界上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之一,這個宇宙起來,形成地球以前,最初是水把一切東西洗乾淨。火也可使一切東西洗乾淨,火給你洗澡行不行啊?那很乾淨啊,那真乾淨啊!所以佛教主張人死了火化,一火能燒三世業——過去、現在、未來的業力都燒化,火洗得最乾淨。 風能不能洗啊?它洗得也乾淨。地、水、火、風都可以使你乾淨。地,有沒有在地下洗澡的,你們看到過沒有?你到沙漠裡頭就看到啦,有時候沒有水啊,用沙子。有許多動物,那些狗啊、貓啊在地下打滾、蹭呀蹭,在洗澡啊!身體的毛在地下里蹭、在沙子裡蹭乾淨了。但是人用那三種東西(地、火、風)洗澡是吃不消的,所以用水使你清淨,灌頂的道理就是清淨。我從來沒有把這個秘密原理給大家講過。
今天,我沒有密宗,因為我不是密宗;密宗到我手裡,我都願意公開。道,是天下的公道,(屬於)大家的,不是我的,為什麼還要保密呢?但有時候要保密,因為你不是這個人,不是這塊材料。 我知你只能承受五十斤,我把五百斤壓在你身上,不是害了你嗎?於是只好保密。你不到那個程度,不能講!公開講沒有關係,因為大家都是聽到五百斤,你是矮子沒有力氣也壓下去,那叫做「活該」,跟我沒有關係,我此心是為「大公」(無私)講出來的, 道是天下的公道。所以,灌頂並沒有神秘,不要總愛找個活佛、老師灌頂。有些學生說:「老師啊,你一定要給我灌個頂。」我有時候生起氣來說:「好呀,你拿一盆冷水來,老師給你洗一下。」(眾笑)其實啊,我講的是真話,不是生氣話。灌頂的道理是 洗淨,因此印度當年皇帝太子登位、就位便灌頂,西方叫「加冕」,中國人叫「加冠」,人類文化都是一樣的;佛教叫「灌頂」,後來傳到天主教叫「洗禮」。中國人過去祭祖宗,那個行禮的司儀說:「盥…洗」,就要跑去洗臉盆洗一洗,然後把袖子(一舒),司儀再說:「拜…」,就跪下去,叫做齋戒沐浴,也就是灌頂。灌頂就是齋戒沐浴。不要迷信啦,要搞清楚這個道理。
真正的灌頂是你們自己修持,修到得佛菩薩的感應,一片佛光照到你,你就得灌頂了,那真的準提佛母給你灌頂。注意啊,要得真的灌頂,那才叫得灌頂。個人受戒,真得戒的人不管你出家、在家,都是在一片光明中。一合掌,一寧靜,心中恭敬,從頭頂起,內外一片光就灌下來,這就是灌頂。所以,諸位不必要求我來灌頂,我灌頂也不過是演電影的,冒充老師,替諸佛菩薩、佛母給大家灌個頂。
要真做(密宗)灌頂,那個儀軌、那個儀式是很複雜的。現在學密宗的人非常多,這裡跑去灌個頂,那裡跑去灌個頂。一問他,「噢,我學密的。」我說,你學了什麼?紅觀音還是亥母法?我說:「你得了灌頂啊?亥母是什麼?紅觀音是什麼?紅觀音是不是跟那個紅羅卜一樣的?(眾笑)紅得像什麼樣子呀?為什麼那個觀音身體是紅的?為什麼這個觀音身體是綠的?」紅的、綠的代表什麼他都不懂。「我灌過頂的!」這樣學密宗就是迷信,你灌過頂又怎麼樣?你還淋過雨哩!(眾笑)你洗澡還洗過蓮蓬頭,那不是灌得更徹底?所以,真正的灌頂是密法、密宗。什麼密?你自己的心修到那個時候,諸佛菩薩給你感應,那個叫「感應道交」,有求必應;一體了,香光灌頂,你身心無比的清涼自在,這就得了灌頂!灌頂,我今天也有準備,有這個。等一下,諸位同學、出家同學幫忙一下,我們做個「結緣灌頂」,只能說是結緣,不算(正式的)。我跟諸位有緣,我活在這個世界上,諸位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一下我們大家碰面,總算有緣,如此而已,所以說是「結緣灌頂」。能不能得感應?注意啊,自己心誠,不是我來給你灌頂。
那時候,這位老人家——我們媽媽(佛母)就來了。真的啊,是我們大家的媽媽、根本的媽媽就來了,自己心裡沒有覺得四周環境很熱啊、很吵啊,心裡很誠,馬上就得到灌頂。這是真話,我不會騙你的,因為說了假話據說要下地獄,地獄罪不好受啊!當然, 我還不很願意下(地獄)的,所以不敢說假話的,告訴大家這個道理。
諸位都跟法師們學了準提法的咒語,有問題需要再講一下:淨法界咒:「嗡藍」。「嗡」,頭部的音, 有一點鼻音。「藍」,舌頭在裡頭彈動(師示範:「嗡藍 」)。護身咒:「嗡齒臨」,也是舌頭彈動。(師示範:「嗡齒臨」)這個咒語要結護身拳,在密宗里叫 「結契」,就是結手印。怎麼叫做「結契」呢?你這個手印和佛菩薩等於「掛了勾」, 這個契約打好了,就感應了。也可以說,我們每一個手印連起來,身心合一,就叫「結契」。要知道,我們身體這十個指頭,十指連心;這十個手指跟自己心念都有關係。所以,有時候我們感覺到某一個指頭髮痲了,學醫的要注意,你的心臟有問題;因每一個指頭,十指連心,是最敏感的。所以,中國古代沒有西醫,小兒科看嬰兒不看脈,看指頭;看指頭的氣色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手指和身體、生命的關係非常大,所以佛法有各 種手印。
淨土宗不結手印,拿個唸佛珠,這個就是手印;合掌也是手印。所以,我們結這個護身咒的印,印五個地方。假使研究密宗,世界上的文化很妙,後來傳到西方,基督教劃十字。密宗,「吽」,印額、左肩、右肩、心、喉五個地方,後來基督教就劃十字,這樣劃有什麼作用呢?那就是密宗,這個奧密很大。人體有很多十字,這個宇宙裡頭也有很多十字,譬如地球南極、北極這個磁場,太陽東邊上來、西邊下去,兩個十字啊!都是十字啊!十字加一個圓圈就是一個圓形的,把圓圈一節一節切斷來,就是 「卍」字,所以佛菩薩心口有「卍」字。「卍」字就是圓圈連起來,「卍」字把它連起來就是中間一個十字、外面一個圓圈。至於說「卍」字左轉或右轉,順轉(右轉)是凡夫,逆轉(左轉)是仙佛,看在哪裡用,不一定說「卍」字非左轉不可、非右轉不可,那自找痲煩,要懂這個道理。六字大明咒:手印是「蓮花手印」,當心口。不過,家裡有其他人在,這個手印要蓋起來不讓人家看見,不要做怪。
大家學佛要注意: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很平凡、很平常,不要做怪,不要一臉佛氣、滿口佛話,一身都是佛油子的味道。我叫他是「油子」,變成老油條,「噢,阿彌陀佛」,何苦呢?所以,和許多同學見面,我說:「不要來這一套」,見面打一聲招呼已經很好了,非要這個樣子幹什麼呢?這個(合掌)就是手印,你真正進了道場就應該這樣。進了佛堂,你說:「喂,菩薩你好呀!」那又不對了,要規規矩矩合個掌。你到了普通的場合,例如正在馬路上、 高速公路上駕車,很急的時候在裡頭「阿彌陀佛」。砰!撞到了,何必合掌呢?(眾笑)所以真正學佛先要學做人,人都沒做好,不要談佛了。人是很平凡的,不要奇特,所以這個手印在家裡結起來的時候要蓋住。第一,蓋住有蓋住的作用;第二,不要做怪,不要給人家看到做怪,毀謗了佛法;他也不好,你也不好,你也不痛快。所以,這個蓮花手印是這樣結(師示範),散開就像一朵蓮花。也有兩個指頭這樣,這兩種都是蓮花手。「嗡嘛呢叭咪吽」,「嗡」是頭部音,「啊」( 編按:「嘛呢叭咪」都是 「啊」的變音 )是胸口音,「吽」是丹田音。「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 師示範 )注意啊,假使你的心很誠,收回來這樣一口氣一口氣唸,你眼睛微微張開,馬上覺得四周上下都是光明。「嗡嘛呢叭咪吽」( 師示範 )就是這樣,要心氣合一。準提咒: 「南無颯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嗡折隸主隸準提娑訶。」下面另外一個咒子,文殊菩薩的「一字大輪咒」,只有一個字、一個音:「嗡部林」,舌頭彈動。準提佛母手印的結法( 師示範 )也當胸,在家裡也應該蓋起來。每一個手印散的時候,在頭頂散開。簡單的初步就是這樣,其他詳細的有各種法門。
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的《準提修法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把所有與準提法有關係的統統收攏起來,慢慢研究。不過,希望大家要曉得有些(法門)不要隨便去弄、隨便去學;只要把準提法的本身修好,裡頭法子很多。所以,密宗這一部分始終不肯傳出來。像中國古代抓妖抓怪、趕鬼趕屍,乃至畫個什麼東西、畫個飛鳥,把它剪出來,唸個咒子,人就可以坐在鳥的背上飛起來,都在這個法子裡頭,都有這個法門。可是人喜歡搞這些,就搞成妖道了。不要亂來啊!因此,這個法本始終把它保留。不過,我認為沒有關係,你給他學,看他練得成不成功。練得成功,你給他一顆子彈,就打下來了,( 眾笑 )不要搞這一套。但是你真得了道的人,一顆子彈也打不下來吆;那你真要「三藐三菩陀」,就是大徹大悟、證道、明心見性了,便可以。所以真悟了道,再來修這個法,並沒有錯啊!就是修「有」 法修成就。所以真悟了道的人更肯修這個法門,「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就是這個道理。至於你們平常在家裡唸誦,尤其是唸咒子,在這裡的同學是習慣大聲唸、出聲唸;當然微聲唸、心中唸都可以。心中唸是瑜伽唸,就是默唸,默默地唸。
準提菩薩這個咒子感應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應大,千萬注意啊!諸位,我們修佛法的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專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應就很快。某個人找你,這個人很自私自利,專為自己著想,到你家裡客廳坐一下,微塵還要帶一顆走的人,那你都不歡迎嘛,對不對?所以,利他的人,諸佛菩薩自然會加庇。如果自私自利人,那就放後一下,不是不得感應,他得的小。
所以,大家默默唸去、默默修行,歷代以來準提咒的感應是非常大、非常多。這個唸誦的方法,正式修持是一口氣、一口氣唸。你們諸位在家的道友們,在家裡修持這個法門,散修,平常隨時隨地以恭敬心在心裡默默地唸,乃至觀想佛母的像。大家說:「我觀不起來」。怎麼觀不起來?那容易的很。這個佛母的像大家都看過,你眼睛閉起來,就是這個影像,就有了;你先留這個影像,就叫做觀想起來了,懂了吧,這很容易的嘛。你真到了那個境界,就不是這個像,那真的菩薩現身,就不是影像,是菩薩跟你來合一了。
所以,你初步觀想就是這個影像留住,就好了。念念之間有這個佛母的影像,你心境就不同,自己每天身心健康也不同了。其次,我們這個唸誦,如果在家裡專修,在家的道友們先要靜坐調整呼吸,這有很多方法。據我所知,修道家、修瑜珈( 印度的瑜珈術 )、修密宗顯教,真正練氣功有兩百多種方法,故我常常覺得很好笑、很好玩,世界上的人就是這麼一個鼻子,不要錢買的空氣,人真會想花樣,玩出兩百多種方法來。人啊,講他了不起,智慧真高,人為萬物之靈; 可是也可以說人為萬物中笨蛋的笨蛋,就是這個鼻子、這個空氣,吸進來就是,還要玩幾百種花樣,這不是自找痲煩嗎?可是它有它的道理,每個方法有其道理。常常有許多人身體不好,我就說:「你做氣功」,「哎喲,做不來」。我說:「你不是學過嗎?」,「我還沒做過上路啊!」
我說:「你懶!鼻子是媽媽給你的,空氣不要用錢買的,這樣馬上就可以治好你身體的病,你都不乾,活該!」活該什麼?該死。鼻子是媽媽給的,一毛錢不花,媽媽給的東西從來不要收回去的,所以,媽媽慈悲偉大。空氣不要錢的,你都不肯練。其實,修氣功並不是空氣,而是調整自己生命內部的氣。有許多人搞錯,拚命地「啊,空氣對我的關係非常大。」我說:「道家修到某一階段把房門封了,一點縫也不能有,絕對不通風,他就死了嗎?」不會的。再說:「得了定的人呼吸停止了,沒有空氣進來,他死了嗎?」不會的。這個練氣是講內部的。有些人、有些同學前來問我,在山裡住的夜裡怎麼練氣功?我說:「夜裡你練什麼氣功?」他說:「跑到山林外面。」我說:「你要死了。」他說:「怎麼會?」我說:「那個樹木跟草木,它在夜裡把廢氣呼出來了,我們叫它碳氣。早晨那個樹木、草木把氧氣放出來,人需要的是氧氣,故早晨吸山林中樹木、草木那個氣有清新之感,因為我們吸收的是氧氣。晚上草木、樹木也要呼吸,它夜裡就把屁放出來了,我們吸的是草木的屁,你不該生病嗎?」所以不能亂搞的。
而且講氣,我們生命本身就有氣,故調整自己的氣,然後一口氣、一口氣地唸,心氣合一的唸。當然,有許多人把它當成練氣功,這也不錯呀!你的身體至少越唸咒、越修行,精神越來越好。千萬不要在喉嚨上面叫。亂叫、乾叫,把喉嚨叫啞了。我們這裡很多同學過去唸經,幹什麼喉嚨搞啞了?後來才懂得一口氣、一口氣唸。「嗡嘛呢叭咪吽」,一句連一句,中間不要呼吸,實際上你舌頭、嘴巴在動,舌頭在發音,無形中身體內部也在呼吸。要知道,人的呼吸是全身毛孔都在呼吸。只要活著的人,不僅鼻子在呼吸;不過鼻子的呼吸最明顯而已。所以你唸咒子「嗡嘛呢叭咪吽」這六字真言,唸的時候一句接一句,中間不要呼吸,這就叫一口氣。唸到這一口氣曉得接不上,連小腹都癟起來,到最後,你讓它松下來,嘴巴閉著不要吸氣,它自然在吸氣。我們身體像個皮帶一樣,你把皮帶裡頭這一股氣統統癟出,把它癟完了,把皮帶一放鬆。
你們看過餵奶沒有?小孩子餵奶,那個尼龍奶瓶把水都捏出來,空氣癟完了,不是扁了嗎?一放鬆,怎麼樣?空氣自然進來,就膨脹了,這是最自然的氣功,身體就調整好了。
就這樣唸,你等這一口氣唸完了,嘴巴閉著不要特別呼吸( 你加一點也沒有關係,不過有時候需要自然些 ),你就靜下來了,這個時候心裡頭一點雜想妄念都沒有,至少很少。為什麼很少?因為連呼吸都來不及,沒有時間亂想了,快要斷氣了, 哪有時間想呀!所以這是最好的修行法門。你這個時候沒有雜念,呼吸充滿了,再開始唸,又是一口氣慢慢再來。「嗡嘛呢叭咪吽」只能唸十句就沒有氣了,或者唸三句就沒有氣了,或者有些人唸二十句才沒有氣,慢慢越來越增強,練到以後「氣滿不思食」, 不想吃飯了,並不是胃有毛病;元氣充滿的人,吃與不吃都一樣的。吃也可以,多吃、 不吃也可以,好久不吃、個半月不吃也沒有關係。要吃,吃它一大堆也沒有關係。
曉得一口氣、一口氣的唸,這是初步,將來再進步還有很多的方法,這是真正的修持。所以,修密法是一切的「有」法,修「有」。我現在講了半天,元氣都沒有了,道家的術語「開口神氣散」,氣就比較不容易凝聚,但是給諸位來個共修,了解這個咒語的唸法,一口氣、一口氣的,尤其身體不好的人特別注意啊,你不一定跟到那麼長,中間短一點,你就休息。懂得這個原理,慢慢這樣唸下去。生命——我們這個生命就是一個元氣,元氣完了就死亡。元氣不是空氣,而是生命本能。
所以,一口氣、一口氣唸,自己本能的氣來唸。宏忍、聶程明,你們現在開始( 唸誦 )。我們唸的時候都攝六根,眼睛開閉沒有關係,但是眼神要收回來,收回到自己內在,乃至收回到後腦,收回到與虛空合一。這是簡單的講,詳細的有很多方法。我們就唸「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 」( 師領眾唸誦 )。頭要正,不要低下來,耳朵不要聽外面,回過來聽自己身體內部的聲音、聽自己唸誦的聲音。( 師領眾唸誦約八分鐘後,說:「靜下」)就是這樣,此心不動,越定久越好。念頭動了,就默唸「嗡嘛呢叭咪吽」,繼續這樣的唸。我們因為時間的問題,只做這麼一次的示範,由這一點深入進去就會有所成就、有所感應。
當咒語唸到這裡,一口氣停了,這個時候雜念妄想沒有,心如止水這個境界,如果有,越定久越好。所謂定得好,自性清淨的境相,就是清淨的現量境相有少分的現前,這個很好。
剛才他們給我條子,說時間早到了。對不起,我講話多了,耽誤了諸位時間,我們今天結緣的灌頂到這裡圓滿。所謂真正的灌頂,還不在這個灌頂的淨水;真正灌頂在自己的智慧修持得佛菩薩的感應,希望大家都能得到,這是真正的灌頂。謝謝大家。( 眾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