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故事

《百喻經卷上》:47、貧人作鴛鴦鳴喻


時間:2018/1/20 作者:藎木

譯文:

從前外國的習俗,在節慶之日裡,所有婦女都佩戴優缽羅華作為裝飾。有一個窮人,妻子對他說:「你若是能得來優缽羅華與我佩戴,我就做你的妻子;若是不能得到,我便離開你了。」她丈夫先前很能摹仿鴛鴦的叫聲,便跨進國王的池沼,一邊作鴛鴦的鳴聲,一邊偷優缽羅華。這時守池人問道:「池中的是誰?」這窮人失口答道:「我是鴛鴦。」守池人將他捉牢了,帶到國王處去,走到半道上,窮人又抑揚有致地作起鴛鴦的鳴聲來。守池人說:「你先前不叫,現在叫有什麼用?」

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終身殺生害命,作種種惡業,不調節心行,以使它朝善的方向發展,待到命終時,方說:「如今我想修行善業。」獄卒依然把他帶去,付與閻羅王處治。雖是想修行善業,也已經晚了。就好像那個愚人,快到國王那兒了,才作起鴛鴦叫來。

這故事比喻:事情要在該做的時候做,晚了就來不及了。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47、貧人作鴛鴦鳴喻①

昔外國節法慶之日②,一切婦女盡持優缽羅花以為鬘飾③。有一貧人,其婦語言:「爾若能得優缽羅花來用與我,為爾作妻;若不能得,我舍爾去。」其夫先來常善能作鴛鴦之鳴④。即入王池,作鴛鴦鳴,偷優缽羅花。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守者捉得,將詣王所,而於中道⑤,復更和聲作鴛鴦鳴。守池者言:「爾先不作,今作何益!」

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終身殘害,作眾惡業⑥,不習心行⑦,使令調善。臨命終時,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獄卒將去付閻羅王⑧,雖欲修善,亦無所及已。如彼愚人慾到王所作鴛鴦鳴。

注釋:

①貧人作:明本在「人」字之後,多一「能」。

②「昔外國」句:此句可點讀為「昔外國節,法慶之日」。然他本為「法節」,即為「昔外國,法節慶之日」。兩者皆可。此句之意是說,昔外國有帶有宗教色彩的國家法定節日。

③優缽羅花:即睡蓮。屬睡蓮科。亦意譯為青蓮華。

④先來:原來;原先。

⑤中道:他本作「道中」。

⑥眾惡業:他本作「諸惡業」,與善業之對稱。謂身、口、意所造乖理之行為。即指出於身、口、意三者之壞事、壞話、壞心等,能招感現在與未來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惡等業。

⑦心行:佛教認為善惡的發源稱為心,意念稱之為行。

⑧閻羅王:主管生死罪福之業,役使鬼卒追攝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氂

3、網文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