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故事

《百喻經卷下》:59、觀作瓶喻


時間:2018/2/1 作者:藎木

譯文:

譬如兩個人到陶匠師傅那兒,看他腳蹋轉輪作瓦瓶,看得著了迷。其中一人離去,前往參加盛大的宴會,得了極美的饍餚,又獲了珍寶。另一人邊看做瓶邊想:「待我看完再去。」時間就這樣漸漸地過去了,競至太陽也下山了,依舊觀瓶不已,結果誤了吃飯。

愚人也是這樣,做著家務瑣事,不覺得非常之事發生了。

今日經營這樁事,明日造作那般業。

諸佛出世如大龍,法音之雷遍世間,

法雨普降無障礙,瑣事纏身故不聞。

不知死亡猝然至,失卻此諸佛大會,

不曾得佛法珍寶,常處惡道窮途中,

背離棄置了正法。那位看瓶不已者,

終究沒有完結時,所以誤失法會利,

解脫機會永沒了。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59、觀作瓶喻

譬如二人,至陶師所①,觀其蹋輪而作瓦瓶②,看無厭足③。一人捨去,往至大會,極得美膳,又獲珍寶。一人觀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訖。」如是漸冉④,乃至日沒,觀瓶不已,失於衣食。

愚人亦爾,修理家務,不覺非常⑥。今日營此事,明日造彼業⑦。諸佛大龍出,雷音遍世間。法雨無障礙,緣事故不聞。不知死卒至,失此諸佛會⑧,不得法珍寶,常處惡道窮,背棄於正法。彼觀緣事瓶,終常無竟已。是故失法利,永無解脫時。

注釋

①陶師:製作陶器的技工師傅。

②蹋輪:古時製作陶器的器械,用腳踩帶動轉盤旋轉,在上置陶土而製成器皿。

③厭足:滿足。

④漸冉:逐漸;漸漸過去。

⑥非常:無不正常。

⑦業:音譯羯磨,為造作之義。意謂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與因果關係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此外「業」亦含有行為上善惡苦樂等因果報應思想及前世、今生、來世等輪迴思想。本為印度自古以來所流行之思想,佛教採用此一觀念作為人類朝向未來努力之根據。

⑧佛會:有兩義:一是指佛說法之會座,二是指佛菩薩等聖眾集會之處;即指淨土。善導《般若贊》:「一念之間入佛法。」

源流

《中阿含經》卷五十五:如有狗飢餓羸乏,至屠牛處。彼屠牛師淨剔除肉,擲骨與狗。狗得骨已,處處咬嚙,破唇缺齒,或傷咽喉,然狗不得以此除飢。(《中華大藏經》第三十一冊第九四七頁)

《法句譬喻經》卷三<老耄品>:譬如老鵠,守此空池,水無所獲。(《大正藏》第四冊第五九三頁)

《大智度論》卷六十四:譬如人慾守護虛空,虛空雨不能壞,風日不能乾,刀杖等不能傷,若有人慾守護虛空者,徒自疲苦,於空無益。(《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五一三頁)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