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下》:77、構驢乳喻
譯文:
從前,邊遠國家的人不認得驢,聽說驢乳甚美,也都沒有嘗到過。當時一些人得了一頭公驢,想捋擠牠的乳來嘗嘗,便爭著將牠捉住。其中有捉頭的,有捉耳的,有捉尾的,有捉腳的,又有捉生殖器的,各人都想先得,就上前去,吮吸了一番。其中有捉住驢鞭的,叫道,啊哈!這是乳了,隨即捋擠起來,祈望得到乳汁。眾人一無所得,疲厭了。徒然地勞苦了一番,毫無結果,遭到世人的嗤笑。
外道凡夫也是這樣,耳聞了修道的方法,卻不知道怎樣實行,在不應修求的地方,妄生出迷念來,形成種種邪見。於是裸露身體,自忍飢餓,投身懸崖,赴於火中,以為可以得道,由於這種邪見,便墮落於三惡道之中,如那些在公驢身上妄求乳汁的愚人一樣。
源流
《大智度論》卷二十三:所求不以道,不識事緣,如(上殼+下牛)角求乳,無明覆故。(《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二三二頁)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77、構驢乳喻①
昔邊國人不識於驢,聞他說言驢乳甚美,都無識者。爾時諸人得一父驢②,欲構其乳,爭共捉之。其中有捉頭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腳者,復有捉器者③,各欲先得,於前飲之。中捉驢根④,謂呼是乳,即便構之,望得其乳。眾人疲厭,都無所得,徒自勞苦,空無所獲,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外道凡夫,亦復如是。聞說於道不應求處,妄生想念,起種種邪見,裸形自餓⑤,投岩赴火,以是邪見⑥,墮於惡道。如彼愚人妄求於乳。
注釋
①構:字義同「捊」,用手將物順勢脫下。如捊桑葉。本文是指擠奶。
②父驢:他本作「馭驢」。父驢,公驢。
③器:指驢的生殖器。
④驢根:亦是指驢的生殖器。
⑤裸形自餓:裸形,指裸形外道。裸,他本作「倮」。自餓,指自餓外道。這兩種外道是古印度修苦行的外道。裸形外道不分春秋冬夏,裸身坐於露地;自餓外道,以忍飢挨餓作求道之方式。
⑥邪見:指不正之執見,主要指撥無四諦因果之道理者。泛指邪惡錯誤的信仰。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