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藝』是隋唐時候的人,經歷過北齊、北周、隋朝、唐朝四個年代、四個朝代。經文講『九世同居』,這個非常不容易,也就是九代同堂,「九世同居」。唐高宗封泰山,曾經親臨到他們家,問他們家族之間和睦之道,就睦族之道。張公藝先生寫了一個忍字,一幅掛軸就寫一百個忍字,都是寫一個忍、忍、忍,寫一百個字。唐高宗很稱讚他,並且賜給他縑帛,縑就是絹類的那種絲織品,多用在賞賜酬謝之物,也可以做為貨幣,這個是「張公藝」。
那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有編輯一本《佛學入門》,這一本《佛學入門》是由基金會的創辦人簡豐文居士編輯的。末學曾經也在佛陀教育基金會開這個《佛學入門》課程,這本編得很好。這個《佛學入門》裡面有提到張公藝這個人,叫「百忍成金」,它是說張公藝是五世同居,但是我們這一段經文是講,九代同居,「九世同居」。張公藝他們的家是百忍家道興,據說他發願,他在他一生當中,他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情。
我們知道要成道,最難修的就是忍辱。六度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到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時候,都是要修忍辱的。你看六祖大師,在弘忍大師他的道場,他先到舂米房去舂米,事實上他已經開悟了,但是他在舂米房待了八個月,沒有上法堂,那個就是在修忍辱。他師父給他用《金剛經》印證以後,用《金剛經》印證,然後袈裟遮圍。他師父弘忍大師親自到舂米房跟他印證,因為當六祖大師在見五祖弘忍大師的時候就跟他師父報告,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即是福田,那為什麼還要叫到舂米房去修福田呢?開智慧就是最大的福田。這個福田,最大的福田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證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這個真如自性。
結果五祖弘忍大師到舂米房去跟他印證的時候,六祖大師就講他的開悟偈,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前面這四個是講它的體,本體,我們這個心性的本體,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就是真如自性。但是它從體起用會產生無量無邊的妙用,那就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看你現在你每天,你眼睛一張開,眼見色、耳聞聲都是真如自性的妙用,但是你迷而不覺,你日用而不知,這六祖大師說的。你天天跟佛在一起你也不知道,那就是你的佛性,你這個佛性跟釋迦牟尼佛都一樣的,生佛不二。
後來五祖弘忍大師給他印證以後,決定把衣缽傳給他。那他的師父親自搖櫓划船,六祖大師說,師父我來搖船就我來搖櫓就好了。他師父說,不用,這個地方你地形不熟,我來搖。那六祖大師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迷惑的時候師父你度我,悟的時候自己度自己。所以六祖大師比較強調自修、自悟、自度,只有你自己度自己,佛菩薩只是跟你講方法。六祖大師離開他的師父以後,到獵人堆待了十五年,做什麼?幫獵人服務,幫獵人煮飯、煮菜。獵人把那個獵物抓回來以後,活的他就把牠偷偷放走,那他還要吃鍋邊菜,我們現在一般講肉邊菜,一鍋裡面都是肉,那他吃鍋邊菜,十五年。
現在老和尚說,弟子跟老師學教,最少也要五年學戒。像淨空老法師跟他的恩師李炳南老師是學戒五年,後來他自己自動再加一期五年,就十年。淨空老法師跟著李老師十年,才有今天這個成就。所以淨空老法師十年到了以後離開,開始弘法。有人問李老師說,這些學生裡面這麼多跟著你學教理、學講經,有沒有人得到?他說,有,得到的已經走了。淨空法師已經走了,跟六祖大師一樣。
弟子問他說,你的衣缽傳給誰?他說,「能者得之」,他說,開悟的人得到嘛,那惠能大師也叫能嘛,名字叫能這樣,「能者得之」就開悟的人得到嘛。所以你看,一個明心見性的,大徹大悟的人,都還要在舂米房修八個月的福跟眾生結緣,還要到獵人堆待了十五年幫獵人煮飯。換成是你,你願意做嗎?你說不定就早一點趕快出名,趕快講經說法。六祖大師那時候還是居士,他一直到十五年以後,他認為因緣成熟了,三十九歲那一年,他去聽印宗大師講《涅槃經》。他是二十四歲開悟的嘛,待了十五年,就等於三十九歲,你看看二十四歲就開悟,就拿到衣缽了。那還是唐朝一千三百年前,那他還要待十五年,再等到三十九歲,還要看時節因緣。所以可見這也是在什麼?在修忍辱。
每一尊佛都要修這個忍辱,老和尚也是。他說,他跟韓館長在一起,韓館長護持他三十二年,管錢、管人、管事。老和尚說,他三個都不管,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老和尚說,剛好韓館長當護法。所以老和尚說,護法是佛,弘法者是菩薩,韓館長等於護持老法師,所以老法師說,沒有韓館長護持三十二年,就沒有今天的淨空法師,護法功德不可思議。你沒有人護持,你很會講經,也沒有辦法弘法利生。所以你看韓館長,管錢、管人、管事,老和尚三個不管,統統把這個習氣斷掉。管錢、管人、管事,很煩,領眾非常辛苦。
智者大師說,他要不領眾,他的品位會更高,他因為領眾,所以外凡五品位,他還在觀行即,觀行即佛,外凡五品位,他是很謙卑的。印光大師說,智者大師他是謙虛,他說,他豈只是外凡五品位?他是東方小釋迦,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再來的,怎麼會是外凡五品位呢?他觀行即,他還沒有進入相似即,相似即是圓教初信位到十信位,破見思惑、破塵沙惑才是相似即。智者大師很謙卑的說,我還沒有破見思惑,我也沒有破塵沙惑,他是外凡五品位,就是領眾很辛苦。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當時在山中禪坐的時候,歌利王帶著他的嬪妃到山上去遊玩,歌利王就是累了,就睡著。他的嬪妃看到佛陀這麼莊嚴,法相莊嚴,就過去跟佛陀請法。佛陀跟她們開示,要遠離五欲之樂,要積功累德,所以她們那些嬪妃聽了非常法喜。後來歌利王醒過來,認為佛陀動了欲望之心。佛陀說,我沒有動了欲望的念頭。他說,五通仙人都會有,還有欲望,你怎麼可能沒有欲望呢?佛陀說,我沒有淫慾之心。後來歌利王不相信,就拿刀割他,佛陀的耳朵啦、手腳啦、鼻子啦。佛陀說,我沒有起瞋恨心,一如我剛才跟你講的,我沒有欲望之心。後來四大天王,四大金剛護法飛沙走石,讓歌利王嚇到了,向佛陀懺悔。佛陀就跟他講,我沒有起瞋恨之心,所以完全可以恢復。
你看佛陀要到成道,還要修忍辱波羅蜜,這個就是忍辱成金,各位不要把它小看說,我修一百件忍辱可以得很多的黃金,我的體悟不是這樣。「百忍成金」就是百忍成道,道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清淨心。「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為什麼叫「身金色」呢?阿彌陀佛的身是金色的嗎?在表法上來講的話,在相上講是金色的,我們現在看都是金色佛,極樂世界黃金鋪地。阿彌陀佛身是什麼?是清淨法身,是毗盧遮那佛、清淨法身佛,是圓滿報身佛、盧舍那佛,是百千億化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俱足一體三身佛,我們也是俱足一體三身佛,可是我們現在清淨法身佛隱而不顯,盧舍那佛也隱而不顯,更不要講百千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了。那我們的一體三身佛到哪去呢?也沒有離開我們當下這念覺性,就像我們的三德祕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沒有失去。哪一天你明心見性了,見性成佛,它又恢復了。
所以「阿彌陀佛身金色」那個「金」是指清淨的意思。老法師說,比如說,用金塊、用黃金去做戒指、做首飾、做項鍊、做手錶,這個金也可以做成阿彌陀佛的金佛,也可以做成菩薩的佛,像雕成觀世音菩薩金色的。但是這個金也可以雕成,可以雕成餓鬼道的形狀、畜生道的形狀、地獄道的形狀。那你不管是變成餓鬼、變成地獄眾生、變成畜生,它還是金。所以這個「金」,佛經上的表法是代表清淨,就是我們的自性,以金成器,器器皆金。
張公藝講,他就是說,他要在這一生裡面,他要完成一百件忍辱的事情。那他已經完成多少?他已經完成九十九件了,剩下一件而已。剩下最後一次,第一百次的時候,剛好是他孫子娶妻子那一天,結婚那一天。突然來一個道人,那個修道人,就要試驗張公藝先生是不是真的有忍辱功夫,就跟他講了,我想借你家住一晚,而且跟他指定說,我要住在你孫媳婦的房間,就孫子娶媳婦的新娘房。這一件事情,張公藝很為難,他左想右想,但是他後來想寬大一點,他說,我什麼忍辱都忍過了,這最後一次有什麼不能忍呢?於是就勸他的孫兒,完成他百忍大願,忍辱一下。
我們老師講到這個,我的老師是簡豐文老師,在教我們《佛學入門》的時候說,誒,張公藝這樣不行,怎麼可以犧牲孫兒,然後完成他的百忍大事呢?他說,誒,菩薩道不能這樣,對不對?菩薩道應該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你怎麼還有一個一百件的忍辱呢?而再犧牲孫子呢?誒,我們老師說,這樣好像不圓滿。但這是一個記載的故事,我們就參考它的精神。
後來這位道人就在新娘房中,他也沒有睡覺,他就整個晚上跳不停,嘴裡不停的講說,看得破、跳得過,看得破、跳得過。這看得破、放得下,好像同樣一個意思。你看得破,你就可以跳出情關;你看得破,你就可以跳出名利關;你看得破,你就可以跳過病苦關。你怎麼樣才有辦法看得破?你要放下,有智慧,你有智慧才可以看得破,能夠看得破才能放下。所以看得破就可以跳得過,跳得過五欲六塵,跳得過名聞利養,跳得過財色名食睡,跳得過貪瞋痴慢疑。所以這個道人整個晚上,就在房間一直跳啊、跳啊,然後一直嘴巴不停的說,看得破、跳得過,結果跳到天亮,忽然間倒在地上死了。新娘就驚叫起來了,等到家人,眾人趕過來看了,已經變成一個金人,就變成一堆黃金了,那麼張家因此致富。所以張公「百忍成金」,這個典故是這樣來的。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四O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