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大的「神通」是「道通」
通常而言,人們那些外在的言語和行為,都是由內心的思想所生成,也就是「相由心生」。心和相,是一不是二。由相知心,由心生相。
一個人修行多年,假如脾氣性格上面沒有一點改變,可能是由於還沒有真正獲得修行的益處。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本性,其實就是習氣。習氣就是陰渣,是累世形成的、習慣性的思維和行為。修行沒有別的,只是改習氣而已。習氣就是執著。
講到神通,其實神通並非道教的專利,因為只要有入定功夫,那怕是邪魔外道,都會修出神通的。修行人在修行當中出現神通,這是自然而然的,既不能夠偏左,也不能夠偏右,就像我們在釀酒的時候會有酒糟一樣,神通也是修行的附產品。
從現象來看,神通之所以顯化、得以出現,實質上後面支撐它的是整個道家法脈的理論體系。這就要求一個修行人,一定要把道法的基本教義搞懂。只有這樣,在修行的時候,才能隨時糾正自己思想和行為的偏差,證得什麼境界自己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沒有理論先行,就像一個人出門不帶地圖一樣,自己走到哪裡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管是道教、外教甚至拳法武術,都要求修行者把基本教義悟透。
修行的時候,自己是自己的導師,自己是自己的醫生。當出現神通的時候,不執著於神通,不驚訝,不好奇,不神秘,以平常心、中道的態度對待最好。無論丹道經典,還是符籙秘諱,都有對神通的表述。神通也正是道以術顯的特徵之一。但是,修行之路不應因此而止步,此時正是破相的大好時機,如果此時不能破相、執著於神通的表現,則很難再有更高的境界。
靠修持而得的神通,會因定力減退或破戒而消失。如念咒者犯禁忌或鬼神遠離,神通也一樣無效。神通不是我們學道的目標,因為它不能違背承負因果(如用神通去救一個因業報將遇車禍的人,是沒有可能的),也對我們的生死沒有幫助的[即所謂「神通敵不過業力」]。所以不管是道士還是佛陀,都不提倡許弟子們亂用神通,而且還鼓勵弟子去悟道、體道,所謂大道至簡至真,修得原本面目方為成。
最大的神通,不是別的,而是放下一切執著,一切都無所謂,這就是「道通」。「神者智也,通者達也。智足以通達一切,不受境奪者,曰大神通。」「在物不染,處事不亂,斯大道妙乎!」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盡通這六神通,是合道之前的神智的體現。合道之後,就是「道中重生」,開始了「返樸歸真」的過程,從「舍我奉獻付出」的仙佛聖人,回歸到平凡普通的正常人,過起了真實的人生。
不同的只是心中不再執著一切的有,也不再執著一切的無;對一切都在乎,對一切又都不在乎。是真的「回家穩坐」了!踏踏實實、安安心心地過日子,只做份內之事,不做份外之想。是真的身在道中而忘了道的「道通」!之前的六神通,是在「神」的層次。現在的道通是在「道」的層次。
道通是「萬緣放下」時陽性功能的、實存在的表現,神通則是「萬緣放下」時陰性功能的、虛無存在的表現。真正的神通是「神仙聖人」的層次,道通是「凡聖不二」的凡人的層次。由凡到聖,再由聖到凡;由實到虛,再由虛到實;由無到有,再由有到無的體證過程,再次驗證了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否定之否定規律」)。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心為陰,相為陽。因為心已不再執著出神通、證涅磐、度眾生、祛無明,又由於「相由心生」、「陰陽不二」、「陰陽互根」的規律,所以合道之後,就真的漸漸恢復成普通人了。這個階段不再有五眼六神通,平凡得沒有一絲奇特。不但進入不了入定態,接收不到外來的陰性信息,也感應不到自己任何的陰性信息,甚至連感應一下的欲望都沒有。陰性的場能還是很強,表現為混混沌沌、陰陽不分的寒涼狀態。
由於「陰陽不二」,所以陰陽不分的陰性法身決定了陽性的思維和言行是不分別一切、不在乎一切。不在乎生與死、凡與聖,不在乎善惡是非、榮辱得失,也不在乎修行、使命、度眾生、成正果。陽性思維清楚敏捷,與什麼都感應不到、混沌的陰性功能完全相反。只是過去修煉中的點點滴滴,已經完全忘卻,真的與自己沒有關係了,也沒有用了。再回頭看看時,陌生得就像在讀別人的故事。
合道之前,陰性的能量像在空中飄著,整個人也處在恍惚狀態。心在物外,凡塵瑣事都不在心中,仿佛不食人間煙火。合道之後,能量漸漸下沉,聚集到下丹田,穩定不動。整個人也象從雲端飄落到了地上。從此以後,心在物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同時,正常的生理需求開始復甦,生活也與常人無異。這一次,像重新投胎做人,像鳳凰涅磐浴火重生。這一次,雙腳穩穩地踩在了大地上,呼吸著泥土的芬芳。這一次,重新感受到「春意盎然、夏日覽勝、秋果飄香、冬曲情深」。這一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學習、吃喝玩樂的真實生活中。難怪說「平常心是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常看藍天,心胸寬闊,志向高遠;常看大地,德行深厚,包容萬物。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德有多高,修行的境界就有多高。繁華過後,只剩下冷清;玄妙至極,終要回歸平淡;到了頂峰,再無可去之處,只有掉頭回去。當最珍貴的都已得到,滿得再也裝不下時,還有什麼可求的呢?於是一切都已不再重要,什麼都無所謂了。
笑亦淡淡,怒亦淡淡,於是有了清淨、涼爽的「大樂境界」。看什麼都很平常,都無所謂了,於是「無憂」。無憂則「極樂」。此種快樂,綿綿不斷。它不是大喜之樂,而是「無喜無憂、喜憂不住」之樂,是喜怒哀樂皆如如不動、平靜恬淡。
它似未曾哭鬧時嬰兒安詳的面容,似小動物臉上純淨、清澈、安寧的大眼,又似歷經滄桑的百歲老人嘴角那抹若有若無的淺笑。既有孩童的天真純潔、樂觀求知,又有老人的從容淡定、平和寧靜。純樸與世故,冷漠與柔情,安靜與噪動,和諧地共存於一身。冷時似寒冰,柔時似春水。動時若脫兔,靜時若處子。純樸得象天真爛漫,世故得象飽經滄桑。
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人心中的苦樂,再也不願意去傷害別人了。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也無論是言語還是肢體。柔軟的心,每每總被眾生的點滴善念與善行,感動得熱淚盈眶。常常覺得身邊每個人都是佛,唯獨自己是凡人。這時才明白,在不顧他人的感受,堅定地去做自己認為很正確的事的時候,一定會犯錯誤!因為一定會傷害到別人。
所以,我們的心,雖需堅強,卻不可堅硬。心要柔軟柔慈柔和,才能柔聲柔語柔色。只有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溫柔和仁慈,才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通達人情,善巧方便,自然無為,正是所謂的「般若妙用」,乃是「大用現前」。
心態變得極為冷靜、冷漠、冷淡,寵辱不驚、灑脫自在。不留戀過去,不幻想未來,沉靜地活在當下,活在柴米油鹽醬醋里,活在早起晚歸的辛勞中。雖然努力爭取更好的結果,卻不在乎得失、成敗、榮辱。心雖在物中,卻不被物牽絆束縛,於是知道,所謂的「為而不為」,原來只是如此罷了。
明了三維陽性世界的一切現象和作用都是有價值的。「雖然一切不可著,卻一切不必廢。超然於物外,不離乎人情。」可以擁有、已經擁有的,不必刻意去拒絕和放棄。雖然知道無常,但既然擁有婚姻家庭、妻兒老小,也不妨愛之。雖然明白一切是空,但若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不妨享之。既然屬於你,就好好珍惜它,莫待錯過時,徒留傷悲。既然有緣,就是你生命中的珍寶,若當作沙粒棄之,其實真正受傷的是自己。敞開心扉,就擁有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忘記傷痛,才能重新擁抱幸福。
其實,幸福從來就不遙遠,幸福就在我們手中、心中。一切只是以它本來面目,如實地展現罷了,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我們只需毫不抗拒地投身其中,融為一體。無論我們有多麼不捨,生命中的某些人或物,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來。當擁有時,既不可握得太緊,也不可握得太松,因為太松太緊沙子都會流淌出來。只有鬆緊合適,輕鬆自然,才是最好的。
無私的關愛、奉獻和付出,就是甘露,能讓苦海中的心靈脫離煎熬,讓世界變得無比美好。幸福、喜悅和感動,像清泉緩緩流淌,能撫平受傷的靈魂,洗盡往日的悲愁。歲月的河,就象一首歌,唱盡了苦辣酸甜;歲月的歌,就象一條河,緩緩流淌,把一切記憶洗刷得乾乾淨淨……
我們可能一樣為真愛追求,為傷痛沉淪,為兒女操心,為錢財鑽營……,只是無論追求得有多苦,沉淪得有多深,操心得有多累,鑽營得有多精……,最終都能靠自己的心能力量擺脫出來。哪怕今生無望,千百世後也終能不再淪為它們的奴隸,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這也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真實內涵之一。
雖大事因緣已了,但也不代表每一小法小術都精通,更不代表世間法能夠「不學而知之」。何為「究竟」?「究竟」的前方又該何去何從?若真有個「究竟」在,又豈是真究竟?真理只能是被無限地接近,又豈能是「已經到達」?了脫生死、到達彼岸、成佛合道後,又是什麼呢?
合道之後,當行大道,在塵世中體證「事事圓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