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解釋:
六親分為「父黨六親」和「母黨六親」。「又父黨六親,謂伯叔兄弟子孫」,這是男性的六親。
「伯」是父親的兄長,「叔」是父親的弟弟,伯叔屬於父輩;兄弟屬於平輩;子孫屬於下輩。
「母黨六親,謂姑姨姊妹女孫」,這是女性的六親。
「姑」是父親的姐妹,「姨」是母親的姐妹,姑姨屬於上輩;姊妹屬於平輩;「女孫」是指下輩的女兒、孫女。
關於「眷屬」,「謂夫妻婢妾,及一切表里姻戚等。」只要跟你有一點親緣關係的都可以算做是「眷屬」。
「衣食自然,略舉人天樂事」,這裡講「衣食自然」,從淺層來講,是用「衣食」代表人天中的樂事,「自然」,不費力氣,很容易得到,這是人天福報。
從深層來講,「衣食」有表法的意思。出家人穿的袈裟的總名號叫「慚愧衣」,因為出家人能修慚愧之德,能防範眾惡,人能常生慚愧,道業自然長進。
衣又代表「如來衣」。《法華經·法師品》裡說到:「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衣是柔和心、忍辱心。人能夠柔和、能夠忍辱,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慈悲心,慈悲心重,必定能到柔和忍辱。能柔和忍辱就能度化眾生,眾生都喜歡親近他,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眾生歡喜了,才願意跟他學。所以「衣食自然」的「衣」,是表法的,表示性德。
「食」表什麼法呢?蕅益大師舉出兩種:
「禪悅法喜食」和「第一義食」。
什麼叫做「禪悅法喜食」?色界天人已經斷除了財色名食睡五欲,他們不用吃飯,用禪悅、法喜來補充營養,「禪悅為食,法喜充滿」。色界天人還是凡夫,都能做到這樣,出世聖人、大菩薩們更是如此。
「第一義食」表「中道第一義諦」。第一義,不著空,也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空有不二。講「空」是真諦,講「有」是俗諦,凡夫執著「有」,就給他講「俗諦」;阿羅漢、小乘聲聞執著「空」,佛給他們講「空諦」,實際上這兩個都不是「第一義諦」。空有二邊都不執著,都放下,才叫「第一義諦」。
一切法本來無所有、不可得,是空的。但是「空」是相對「有」而言的,把「空」執實了也不行,「空」和「有」不二,是圓融的。
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物質,講「有」,是在相上講的,「空」是在性上講的。一切萬法都是這樣,相有性空,事有理空,這是第一義諦。
這是蕅益大師引大乘教義,解釋「衣食自然」。
經文講到超度七世父母生天,叫[自在化生],「自在化生者,諸天不由胞胎故。若充其致,則三種意生身,皆悉自在。」
天人不是父母所生,他們是化生,這是淺的說法。「若充其致」,往深說,往圓滿的方面說,有三種意生身。意生身的「意」,表示有別於物質,天人的身體不是物質的色身,而是由大菩薩意上所化現的,隨類化身,這叫做「意生身」。
《楞伽經》上講:有三種意生身,哪三種?
一、「三昧樂正受意生身」。
第一種「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是通教初地菩薩到六地菩薩所證得的,這個是很高的境界。他們證得真空寂滅之樂,跟法身和合,所以自在入一切佛剎土去度化眾生。隨意無礙,就是《華嚴經》講的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二、稱為「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第二種就更高了,是通教七地到八地菩薩所證得的。「覺法自性性意生身」,覺了一切諸法自性之性。自性的性質是什麼樣子?是如幻如化的,是「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的。他完全證得,有無量的神力,普入一切佛剎土,迅速如意的度化眾生,自在無礙。
三、「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這是九地到十地菩薩所證得的,又更高了。「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他們完全得到法身受用,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善惡順逆一切境界無不是佛法,因為都是自性所生所現,都是法身,所以他們能夠一身化無量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正如鏡中之像,隨類化現,鏡子是他自己的真心,沒有動搖過,但是鏡子裡的相林林總總、無量無邊,這是能現眾相,而又無作為。
同時現出無量身在諸佛剎土裡示現。他自己心地清淨,沒有動搖,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沒有作為,沒有作為又現眾相,這不可思議。
這三種意生身不得了,不是講的天身,是講十地菩薩之身,是真正的自在。
超度父母,超度六親眷屬,可以把他們超度到這樣的境界上嗎?答案是肯定的。好像很難理解,超度到天上,能理解,但是怎麼能把他從凡夫變成十地菩薩,怎麼能變成佛?這完全可能!為什麼?《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什麼樣的心,就變現什麼樣的法界,你的法界當中當然有你的六親眷屬。
所以當你成佛的時候,你的佛心變現的是佛境界,這境界裡面一切都成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眾生也不是外來的眾生,是你的心所現的,你的心所變現的一切眾生跟著你同圓種智,這是真正超度。
把他們超度成佛都可能,把他們超度到十地菩薩有什麼不可能?完全取乎你的境界,你若證得十地菩薩,他們跟著你同圓十地菩薩果位,你若成佛,他們跟著你成佛。一切唯心造,這是真正超度的理論。
下面進一步解釋「入天華光」:「入天華光者,妙華光明,諸天快樂之相。若充其致,則萬行為華,般若為光,第一義為天,三德秘藏以為安宅,是名入天華光。」
淺的說法:入天華光是妙華光明,天人頭上都戴著花,身上都發著光,這是天人快樂的相貌。
深層意思:「花」表因,是指菩薩六度萬行,修六度萬行的因,得成佛的果。
「光」,指智慧,「般若」是光,是大智慧,是觀一切法實相的智慧。
「天」是第一義天,那是一真法界菩薩所住之處;
「三德秘藏」,所謂的法身、般若、解脫,這是法身如來的果德。
住在這裡,才叫做「入天華光」。
「據此一文,不惟度於父母,並及六親眷屬;不惟拔濟餓鬼,悉使永離三塗;不惟薦度亡人,亦能利益現在,功德宏深,不可思議。故曰,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不僅惡道有難,六道有難,十法界當中,只要你還沒成佛都有難。因為煩惱沒斷盡就是難。
從範圍來講,包括父母、六親眷屬,也包括一切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你能度他,他能接受你的度化,這就是有緣。
從程度來講,不僅只是拔濟餓鬼三途之難,超薦亡人,更包括度一切有緣眾生成就佛道,功德宏深,不可思議。
以上都是佛陀教給大眾如何設供,從時間,發心,供養具,供養境,供養的利益等等方面做了詳細的開示。盂蘭盆供這個事情的成就,不是單方的,供養的這一方明白了怎麼去設供,接受供養的這一方也需要明白怎麼來接受供養。於是佛陀下面來開示眾僧如何受供。請看丁二。
丁二、教眾僧受供之儀
請看經文: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入行論》說:雖然長時間修行念誦、苦行等,如果內心散亂修習,佛說無有義利。意思是,一切散亂的善行,得果是很微少的。可見在咒願時,妄想紛飛、閒談雜話,是難以成辦施主利益的。必須把虔誠融進去,誠心地為施主求願,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憑心力要使存亡獲福、超出苦輪,更需要全心地融入。因此,受供者要記牢:[行禪定義,虔誠咒願。]
受供也必須如法,這樣才能感應道交。如理如法,是恭敬心。
蕅益大師說:「施主設供,本為父母。故將受食,先須咒願,並行禪定。」
施主是為了超度自己過去的父母設盂蘭盆供,所以受供的十方眾僧需要為施主來行[咒願],就是給他祝福,這個祝福不是普通的祝福,這個祝福需要「並行禪定」,也就是必須用自己專注的心念來加持,方能功德圓滿。
所以首要教受供者要咒願,而且要行[禪定意],然後才能受食。這雖然是佛針對盂蘭盆供的開示,實際上對於眾僧來講,每天其實都在接受施主的供養,「正意受食」非常重要,以散亂的心,嘴上念著供養謁,散亂的心沒有真正行禪定意,諱背了施主供養的願望,「滴水難消」。
眾僧接受供養,要為施主咒願,咒願的內容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咒願者,願其父母離苦得樂,今文略也」。
「咒願」就是持咒來祝願,也就是祈禱祝福,願施主的父母能夠離苦得樂。像目連尊者設供,佛應允,要求十方眾僧在受供養的時候為他母親祝福,使他母親超離惡道,這裡簡單的略過去了。所以咒願的目的和內容就是願七世父母離苦得樂。
「行禪定意者,攝心觀想,凝慮澄神,令咒願成就也。」祝願能否成就,關鍵在於祝願者能不能夠攝心觀想,凝慮澄神。用專注的心念,觀想將飲食化作無量無邊,供養十方三寶,乃至供養一切眾生,當然包括三惡道的眾生。
供養就隨著觀想心量的擴大,而遍法界虛空界。所以供養的功德能否成就,就在於能否「攝心觀想,凝慮澄神」,無有雜念,咒願才能成就。
在初受食的時候,先把飲食安放在佛前,也就是先供佛,表示以三寶為尊,這是儀軌。有人問,安哪尊佛前?
「佛前者,隨是何等佛像」,任何佛像都可以。塔中的佛像,寺院殿堂裡面的佛像都可以的。
「供佛然後及僧,加以咒願、禪定,三寶具足,令施福圓滿也。」儀軌里都有表法的意思,供佛像,代表供佛寶;供養眾僧,代表供養僧寶;供時加以咒願,行禪定意,代表法寶。三寶具足,令施主供養之福得到圓滿,真正修到了無上福田。這是佛為我們開示如何受供。
接下來是科判乙三的內容。
乙三、當機獲益脫苦二:
乙三又分兩小科:
丙一、孝子獲法喜益脫憂愁苦
丙二、慈母獲濟度益脫果報苦
先看丙一。
丙一、孝子獲法喜益脫憂愁苦
請看經文:
[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眾,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時」指佛教示方法的此時。
孝子目連尊者真正獲得法喜,他自己先離苦得樂了。離什麼苦呢?他的憂愁苦,因為自己的神通道力不足以解脫母親的痛苦,所以他原來是有憂愁苦的,現在他不憂愁了,很歡喜。
蕅益大師註解畫龍點睛:「法喜之益,大眾同欣,以各懷報恩之心故。憂愁之苦,目連頓釋,以慈母必能度脫故。」
法喜的利益不僅目連尊者得到,在座聽經的大眾,其中還有大菩薩眾,可見得本經當機眾不僅是小乘修行人,還有大乘修行人,[皆大歡喜],共同都生法喜。
因為每個人都懷有報恩之心,都想超度自己往昔世中的父母,現在知道了超度法,無量歡喜。目連尊者原來悲啼哀號,現在不再憂愁了,因為他的母親必定得到度脫。所以這個法門一經宣說,聽經大眾立刻得到法喜。
除了與會大眾當機獲益脫苦之外,目連尊者的母親也當機脫苦了。
請看下面一科的經文:
丙二、慈母獲濟度益脫果報苦
[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時」仍然是指目連尊者供僧,眾僧咒願享用食物之時。就在當天,尊者的母親脫離了一劫餓鬼之苦。
蕅益大師的解釋非常好:「積罪重殃,壽同造化。法音方演,果報消亡。亦如韋提,創聞十六觀門,頓悟無生法忍。慈母既脫苦輪,孝子仍修勝供,增上與樂,於理何妨?」
尊者的母親墮到餓鬼道,餓鬼的壽命是按劫來算的,一劫的時間太長了,因為本經不是小乘經,所以這裡所講的一劫是大劫,不是小劫。
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所謂四個中劫是世界的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四個中劫合在一起叫一個大劫,等於整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這麼漫長的時間。
「積罪重殃,壽同造化」,他母親造作慳貪的罪業極重,所以她在餓鬼道的壽命就跟整個世界的壽命一樣長。「造化」是指天地世界的壽命。可是就在此時此刻,佛把如何超度餓鬼的法門演說出來,他母親的果報立刻消亡。
你們臉上的表情我看到了,有人心裡在盤算,他母親離開餓鬼道是佛剛講完這部經的時候就離開,還是說一直要等到七月十五盂蘭盆法會完成之後,才能超脫餓鬼道?
蕅益大師說是佛剛剛講完此經,他母親就得脫。[即於是日],「是日」就是今天。當下佛講到這裡的時候,他母親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聽到這個訊息,我們在這裡重新開講這部經,講經圓滿之時,同樣也是父母得脫之日,不必等到法會圓滿父母才能離苦。做為孝子來講,不願父母在劇苦中多停留一分鐘。
蕅益大師舉出韋提希夫人的例子,《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韋提希夫人當時也遇到了厄難,她是虔誠的佛教徒,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她就對著空中,向佛所在的方向禮拜,求佛來救濟她。佛馬上就得到感應,立刻帶著大阿羅漢弟子們從空中飛來,為韋提希夫人講淨土法門。
沒告訴她有極樂世界之前,先用神通展現十方世界的依正莊嚴,讓她自己選擇到哪一個世界去,韋提希夫人就選擇到西方極樂世界。她的選擇非常正確!然後世尊教導她修淨業三福,然後教給她十六種觀法,「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結果她在當下頓悟無生法忍,不再是凡夫,成為大菩薩。
說明法音方演,利益就得到了。不用等到臨命終時往生淨土,那個利益在將來;現前就能得到殊勝的利益,就得到離苦得樂。
目連母親也是如此,佛剛剛講完本經,功德已經加持目連尊者母親脫離苦輪。
可是目犍連尊者仍然需要修這個法供,還是要做盂蘭盆會,為什麼?增上與樂。已經為母親拔苦了,還要繼續給與她快樂,使他母親得到更殊勝的利益,這個「於理何妨」呢?在理上完全沒有妨礙。
所以我們即使在講經圓滿之時,父母已經脫離苦輪,仍然還是要至誠去做盂蘭盆法供,繼續給予他們快樂,使他們得到更殊勝的利益。
蕅益大師又說:「舊雲,應至七月十五,供自恣僧,母方脫苦,恐為未達。只據今文,益顯法門之勝。」
蕅益大師在此地所說的意思,是在講跟宗密大師所著的《佛說盂蘭盆經疏》註解有不同。因為宗密大師認為一定要等到七月十五這一天法供圓滿了,他母親才能脫一切餓鬼之苦。蕅益大師說不需要,「恐為未達」,就是宗密大師的解釋還未完全領會經文的意思,所以他有必要作一個新疏。根據經中的文義,正確的說法是當下就獲得脫苦的利益,更顯得法門之殊勝。
盂蘭盆會是以孝慈為宗的法門,殊勝之處就在於立刻令惡道的眾生得到解脫。
實際上《地藏經》也說到這個原理。婆羅門女為了解救地獄裡的母親,她修法供,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這也是供養三寶,道理是跟目連尊者所修的是一樣的,感得如來示現,告訴她回家念佛。結果她回去念佛,念了一日一夜,就到了地獄裡面,見到了無毒鬼王,無毒鬼王告訴她說,你的母親在三天前已經往生到天上去了。說明什麼?不需要等到婆羅門女念佛一日一夜圓滿她母親才能超生,她母親早在三天前就超生了。
三天前她去幹什麼了呢?她剛剛想要為救母而修法供,她母親已經得到脫苦的利益了。
「一切唯心造」,要修殊勝功德的時候,心念一動,還沒等到你修,功德已經現前了,這個功德已經加持她的母親超生了。
當然婆羅門女仍然需要念佛,增上與樂,跟目連尊者仍要修勝供一樣,也是增上與樂的意思。
反過來,假如我們生起一念惡念,還沒等到造作,果報已經註定了。到時這裡,將正宗分的經文學習圓滿。
下面是本經的第三大部分,流通分。
甲三、流通分二:
流通分這部分可以分為兩個段落。
乙一、申請
乙二、贊答
「申請」是目連尊者要祈請佛為一切眾生宣說盂蘭盆會這個法門,也超薦一切眾生的父母。
「贊答」是如來的回響,讚嘆目連尊者,回答他的問題。
我們來看
乙一、申請
請看經文:
[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為爾不?]
這是目連尊者代大眾祈請。我們非常感恩尊者,因為尊者不僅是為自己的母親超度,而且代我們來向如來祈請,也幫助我們超度父母。可見得這個經就不是小乘,不是只度一個人,它是度一切眾生。
蕅益大師解釋說:「君子愛其親,以及人之親,況出世大孝乎?」
這是講,世間的君子都能做到愛自己的父母而推廣去愛大眾的父母。正如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將孝心、愛心擴展,這不是小乘,這是大乘心量。
《孝經》上也講到「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自己對父母盡到愛敬之道,用自己的言行來為大眾做個好榜樣,這是為大眾施以德教。而且目連尊者不僅是身教,這裡還祈請世尊做言教,這個利益功德就更加增勝。世間講的孝道都要推己及人,更何況出世大孝?所以目連尊者此地就是推己及人,解救了自己的母親,又要幫助大家來解救父母。
蕅益大師又說「前以母嬰重苦,痛切肝腸,馳告如來,且求悲救。今母蒙解脫,為眾重咨。既雲得蒙三寶之力,又雲眾僧威神之力者,雖稱三寶,已攝僧伽,為顯僧寶所存、佛法攸寄,故別表之也」。
目連尊者在此之前,因為看到母親遭受餓鬼道的重苦,沒有飲食,[嬰]是遭受的意思。所以他痛切肝腸,非常的悲痛,跑到如來那裡去求救,自己幫不了母親,祈請如來解救。現在如來說了這個法門,他母親已經得到解脫,他又代眾生重新祈請。目連尊者這裡講到的,他母親是得蒙三寶之力和眾僧威神之力。眾僧就是僧寶,本來是屬於三寶之中的,但是這裡單列出來,就有它特別的意思。
他母親得到三寶之力,又著重提起這三寶裡頭的僧寶威神之力。這是揭示「僧寶所存,佛法攸寄」,「攸」就是「所」的意思,僧寶存在,就是佛法所寄之處。佛法能否住世,關鍵在於僧寶,有僧寶就有佛法。正如孔子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之所以能夠在世間流傳,發揚光大,是靠祖祖輩輩的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用自己的行持來護持佛法。
蕅益大師特別點出這一點,顯示出他老人家念念想到要建立如法僧團的願望。
他在世的時候,念念希望有五比丘和合而住,使佛法發揚光大。建立和合而住的僧團,是他的遺願,後人若能擔當起來,那就是大師最欣慰的事。
所以我們一直堅持教學,大眾同學紮根教育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再學習《沙彌律儀》,鼓勵落實五戒十善。在這個基礎上,僧眾學習南山律學,學習經教,持戒念佛,那就能夠堪任「僧寶」這個名稱,就能紹隆佛種。
如此,不論在家、出家,五戒十善都做到,能夠在一起修六和敬,和合而住,也能使佛法興旺起來。用這樣的功德來回向父母,決定能使父母超生,這是真正修盂蘭盆供。
盂蘭盆是仰賴三寶之力來救度父母,這不只是一個形式,更重要的要有內容。
三寶之中最重要的是僧寶。僧寶不光是指出家人,只要自己真正依教奉行,修五戒十善,不管出家、家人,有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和合而住,就能稱為「僧寶」,就有威神之力,能超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我們自己要直下承擔,與其希望別人做,不如自己來做。「七」字,表示圓滿,正如《佛說阿彌陀經》裡講到的「七重欄楯、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也是表圓滿。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要直下承擔解救無量劫前生生世世父母、六親眷屬的事。
目連尊者代我們祈請,能不能這樣修盂蘭盆法供,超度往昔父母?
底下是乙二、如來「贊答」。
這一部分又分成三個小段,首先如來「讚許」,然後「正答」。然後是「奉行」。
乙二、贊答三:
丙一、讚許
丙二、正答
丙三、奉行
先來看
丙一、讚許
請看經文: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
對於目連尊者的請問,佛非常讚許,讚嘆他「大善!快問」。這一問能使後世佛門孝道大行,能啟發無數佛弟子的報恩善心。
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上說:「如來為利一切父母,常常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頭目腦髓、國城、妻子,乃至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持戒、布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了孝養父母,知恩報恩,因此能於今日速成佛道。」
又在《六度集經》上說:「我生生世世奉持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成為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又在《賢愚經》上說:「我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以身肉救濟父母危難,以此功德,上成為天帝,下成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孝順福德所致。」
「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佛自己累劫常常修持孝行,佛的修行、成佛度眾生,都是為報父母恩,報恩也成就了自己極崇高的功德。所以佛最歡喜弟子修持孝慈法門。
《雜寶藏經》中佛說:「我不但現在讚嘆孝慈,我在無量劫中也常常稱讚。」
[大善快問],本來我正要說的,你剛好問了。實在是太好了!師徒二人想到一塊兒去了,都想到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什麼叫[大善]?蕅益大師講「下契群機故大善。」他問的這個問題非常契合一切眾生的根機,這是每一個眾生都關心的問題。人人都有行孝之心,孝道是一切世出世間善法、佛法的基礎。
讓父母離苦得樂就是行孝。父母在,要行孝,父母不在了,還要繼續行孝,超度父母離苦得樂。
目連尊者代大眾請問,問得非常好,太契合眾生的根機,人人都想知道,人人都需要知道,而且這法人人能修,不分根基的優劣。所以佛說這個「善」叫「大善」,這個「問」叫大善之問。
「快問」,什麼叫「快」?「上契聖心故稱快。」
「快」就是問得非常的爽快,非常契合如來的聖心。
「正欲說而復問,正所謂快問也。」正好如來想說這個問題,尊者問出來,所以連佛都稱快。使佛可以滿他度眾生的願,著實令佛稱快。
下面科判丙二,是如來正答的文,經文分四小科,第一是「教起行」,第二是「教發願」,第三是「教常作」,常常要去奉行的,第四是「勸受持」。
丙二、正答四:
丁一、教起行
丁二、教發願
丁三、教常作
丁四、勸受持
我們先看第一小科
丁一、教起行
這是佛教導我們具體的做法。
請看經文:
[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蕅益大師解釋說:「無論出家在家,富貴貧賤,各有生身重恩,安得不修孝慈之行?不修孝慈,不但非佛弟子,亦復非人類也。」
目連尊者請問佛的問題是:我自己的母親因這個方法而得救,是不是一切眾生用這個方法都可以救度他們的母親呢?
佛回答的時候,叫著[善男子],這是叫著目犍連尊者。為什麼稱為「善」?目連尊者能修孝慈。「百善孝為先」。更何況目連尊者是修出世大孝,自己出六道,幫助母親出六道,所以「善男子」之名當之無愧。
學佛,首先要做一個善人,也要當得起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的稱號,這才有資格成為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