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朋友來看我,說他看到我的《孟子·盡心章》那篇文章,連著看了三遍,感慨很多。他說:「你的看法我很贊成,這樣來講對極啦!從前有些人講不動心,好像是要把心壓著不讓它動,那是不對的。不動心是要能做到臨事不動心,才是真不動心。」事實上,到了利害關頭,這個事業可做不可做?很難下決心。真正的定力,是要在這個時候能不動心,如果能夠做到,那麼打坐那個不動心,在佛學上講已是小乘之道,不算什麼了。要知道處世之間,危險與安樂,不動心非常難,難得很。另外一個現象,一般而言,大家看活人的文章,不如看死人的文章來得有興趣。這也是《易經》的道理,「人情重死而輕生,重遠而輕近」,遠來的和尚好念經,那是必然的。曹丕在他的文章里,就提到「常人貴遠而賤近,向聲背實」這兩句話。譬如最近美國一個學禪的來了,他原本在美國名氣就很大,但經我們把他一捧,「美國的禪宗大師來弘道啦」,中山堂便有千把人來躬逢其盛。如果要我去講,不會有兩百人來聽的。要是我到外國去,那就又不同啦!所以要做事業,人情的道理大家要懂,如果這個道理不懂,就不要談事業。
前面說過,人情多半是「重遠而輕近,重古而輕今」。古人總歸是好的,現在我不行,死了以後我就吃香了。像拿破崙啊、楚霸王啊,死了以後就有人崇拜。所以大家要了解人情及民眾的心理。人情是什麼呢?除了飲食男女之外,權力欲也是很大的,不僅是想當領袖的人才有,權力欲人人都有。男的想領導女的,女的想領導男的,外邊不能領導,回家關起門來當皇帝。先生回家了對太太說:「倒杯茶來!」太太呢?「鞋子太亂了,老公請你擺一擺……」這就是權力欲,人都喜歡指揮人,要想人沒有權力欲,那就要學佛家啦!到了佛家「無我」的境界就差不多了。
一個人只要有「我」,便都想指揮人,都想控制人,只要「我」在,就要希望你聽我的。這個裡邊自己就要稱量稱量你的「我」有多大?蓋不蓋得住?如果你的「我」像小蛋糕一樣大,那趁早算啦!蓋不住的!這個道理就很妙了。所以權力欲要控制,不僅當領袖的人要控制自己的權力欲,人人都要控制自己的權力欲。因為人有「我」的觀念,「我」的喜惡,所以有這個潛意識的權力欲。權力欲的傾向,就是喜歡大家「聽我的意見」,「我的衣服漂亮不漂亮?「噯喲!你的衣服真好、真合身。」這就是權力欲,希望你恭維我一下。要想沒有這一種心理,非到達佛家「無我」的境界不行。
佛家說的「欲除煩惱須無我」,要到無我的境界,才沒有煩惱;「各有前因莫羨人」,那是一種出世的思想。真正想做一番治世、入世的事業,沒有出世的修養,便不能產生入世的功業。我看歷史上很少有真正成功的人,多數是失敗的。做事業的人要真想成功,千萬要有出世的精神。所以說,「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人到了這個境界,或者可以說權力欲比較淡。
——《易經系傳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