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廣傳(上)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五安忍品
69、旁生亦行持安忍
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妙鼓龍王,它有一弟名為近鼓龍王,也即後來之阿難尊者。二龍有次前往鼓聲龍王處,鼓聲龍王對它們心生不滿,嗔心生起後便向二龍施放毒氣,且以粗暴言詞詆毀它倆道:「你們實乃假扮龍王。」鼓聲還再三妄圖趕走二龍。
近鼓此時略微生起嗔心,它欲破壞整個鼓聲龍王轄區。而妙鼓則以善妙言詞斷除它倆嗔心,近鼓對其所言終於生信。而妙鼓當時所宣教言,至今仍利益無量無邊眾生。這些偈言均記載於《龍王請問經》中,其他本師傳中,妙盛、近盛龍王之故事,亦與此公案大致相同。
又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一六牙大象,有一穿著袈裟之獵人用毒箭向此大象射擊。母象本欲踩死獵人,六牙大象制止住它,還將自身象牙布施與獵人。
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為森林中一犀牛,因身具極大威力而成為犀牛王。當時有一頑皮猴子非常頑劣,它看到犀牛王富有大慈悲心、從不懷有嗔恨、具有高深等持力與無畏精神後,便常常以種種方法、手段對犀牛王加以損害。當犀牛王睡覺時,猴子會突然躍上牛背,有時又跨騎犀牛身上;當犀牛尋覓飲食時,它就在路上進行攔截;有時又用木棍掏挖犀牛耳朵;當犀牛於河中行進時,猴子又跳到它頭上以雙手蒙住它雙眼;騎在犀牛背上時,又用木棒擊打它,如此等等,舉不勝舉。總之,猴子想盡辦法,以種種惡行損害犀牛,為它帶來痲煩。
儘管犀牛承受如此花樣繁多之危害,但它從未生起絲毫嗔恨或不歡喜心,似乎猴子正在利益自己一樣,犀牛以此方便而恆修安忍。
後有一夜叉看不慣猴子所為,為觀察犀牛發心清淨與否,當猴子再次騎在犀牛背上時,夜叉便於路上攔住犀牛說道:「請稍等片刻,你是否在此野蠻猴子前犯下錯誤?或者你因賭博告負而不得不受它欺負?或者你本身就非常恐懼猴子?又或者你認為自己特別虛弱,以致不敢面對它?為何你要承受它如此欺侮?你兩隻犄角力能摧毀石山,一旦你生嗔心,你四蹄亦可踏平岩石山峰。你身體如此強健有力且硬如磐石,連獅子都恐懼不已,既如此,你卻仍慈悲待猴,它倒反而要傷害你。你原本用犄角或四蹄就能輕易踩扁它,為何如今反要受它戲弄?」
犀牛用溫和語氣回答說:「正因猴子身無大力,而我也已了知它行為不合理,故而我才更要對其安忍行事。有些眾生心有迷惑,有些眾生身弱無力,在此等眾生前,我們更應行持真正安忍行為。所以當此體小力弱之猴子欺負我時,我才能安忍不動,不壞忍辱心行。」
夜叉聞言說道:「如這樣行事,在猴子永無停息之損害中,你將始終得不到解脫。於野蠻眾生前修安忍,它只會變本加厲損毀你。」
犀牛平靜回答說:「我不論遇到何種情況,都要厲行安忍,決不損害我忍辱對境。我儘管也用方便法進行勸導,但它還要如此行持,我也只能聽之任之。不修忍耐之眾生當然存在,不過他們也許會從邪道歪門中獲得解脫。若我們受到其它眾生輕毀,我們還能堅持安忍行為,這些持惡見眾生慢慢看到、了解自己行為所產生之過失後,往往會放棄惡行,以後不敢再如此行事。這樣一來,這些人豈不也能從中得到解脫。」
夜叉聞言打響指讚嘆道:「善哉!善哉!旁生里竟有如此善良心地!」如是讚嘆後,夜叉將猴子從牛背上拽下,並要求它今後只能保護犀牛王,再也不能隨便欺負,然後就消失不見。
另外,久遠之前一寂靜地里,有眾多野獸共同生活在一起,夏巴在其中非常有力量、勢力強大,且走路、奔跑迅疾。不唯如此,它心性所具有之力量亦非常強大,以其悲心之故從不損害任何眾生,自己亦靠野草與清淨水過活。
一次,有一國王率眾多射箭好手與四種軍隊一同前往森林,眾人手執弓箭,看見野獸後便窮追不捨。國王也騎馬驅馳,結果在碰到一巨大坑塹後,獸王自然一躍而過,而當國王逼近時,跨下之馬不敢再往前行,緊急停步之時,國王卻被甩了下去。
獸王聽不到馬蹄聲後急往回看,結果發現馬背上已空無一人,而馬則徘徊在坑塹旁來回走動。獸王心下思量:國王肯定已墮坑中。儘管明知國王前來此地是要將自己殺害,但獸王依然心生悲意想到:「國王本可以安享快樂生活,奈何今日卻因我而墜入深塹、感受難忍痛苦。若國王尚未死去,我決不應將他捨棄。」獸王邊想邊來到坑邊。
此時獸王發現國王已是滿面塵土、半死不活,且在坑中輾轉反側、痛苦不安,獸王不覺流下傷心眼淚。它問國王:「不知國王傷勢是否嚴重?我乃居住於你治下國土中之野獸,是你為我提供生存所需水草。請國王放心,你所命令之事,我一定儘量照辦。」國王對這種場面深感稀有,他一時不知獸王所言是真是假。他滿面疑惑問道:「我本想殺害你,你為何還要對我如此慈悲?看來我與野獸還真有緣分。我所著披風甚為厚實,故而身體未嚴重受損,皮毛痛苦我自可忍受。但我妄圖損害像你這樣的善良眾生,此刻骨銘心之痛已遠超我墮入深坑之苦。我自己鑄下大錯,請你一定寬恕我。」
獸王則仔細觀察、衡量與國王身重相同之石塊,發現自己尚能背動時就跳入坑中,然後讓國王趴在自己背上,以恭敬心從坑中一躍而出。出得坑口,獸王又為國王指路。當其準備返回森林中時,國王抱住它說道:「在此寒熱森林中,是你賜予我第二次生命,我拋下你獨自回王宮太不應理,不如我們一起回到宮中?」
夏巴告訴國王說:「大國王,你日後應學習多多從事善行。若你真欲報恩,則望你從今往後對那些愚笨、可憐旁生定要以慈悲心對待,再勿進行狩獵活動。所有眾生均欲得到快樂,不想感受痛苦,這一點毫無例外。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你應捨棄毀壞自己名聲之舉,再勿造作智者譴責之業。應成為一切功德來源之國王,你應繼續保有王位、實施仁政,以積累福德資糧。我不可能在宮殿中生活,我只能生存於森林中,野獸與人自有不同之生活習性,故而我不會前往王宮。你回宮後務必以饒益心利益自他,勤行布施,並嚴守清淨戒律,還要修持安樂法門,不忘增上名聲、多積福德。」國王以歡喜心聞受獸王夏 巴教言,然後一邊依依不捨地望著它,一邊向王宮走去。
在一寂靜森林中,住有猛獸等眾多野獸,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曾示現為一隻身呈金色、相貌美麗之日日野獸。日日聰明異常、富有智慧,它能清楚知道哪裡有獵人所布羅網,經自己觀察後就能遠離此地。對跟隨自己之野獸,日日一直就如父母待兒一般慈心相向。
一日,於一水流湍急大河中,有一人正被急流挾裹而下,他因瀕臨絕境而驚恐哭叫。日日立即躍入水中將其救出,此人千恩萬謝道:「你是我救命恩人,我該如何報答?請你儘管吩咐。」日日野獸則對他說道:「不要將此事對外宣揚就已是對我最大報恩,因我身肉會被人貪著吃掉,而皮毛亦會有人慾據為己有。你若要報恩,就千萬勿對人提及此事,如此才能保護好我生命安全,這世間實在乏少值得信賴、依靠之人。」被救之人爽快應允道:「我一定照辦。」然後就頂禮告別。
當地國王之王妃歷來以夢兆準確而著稱,她有一日感得一夢:夢中,吉祥野獸日日正坐於寶座上向國王及其眷屬傳講佛法。王妃將夢境匯報與國王后,國王下決心道:「看來我們必須找到此獸。」國王隨即鼓動眾獵人說:「誰能得知此野獸之準確信息,便獎勵他四十座城市及眾多美女。」
國王如此宣布後,那被救之人聞之不覺貪慾大增,他急忙向國王表功說:「我曾親眼目睹過這隻野獸。」那人隨後就在前領路,國王率大軍一同跟隨前往。
眾人將野獸所居森林團團圍繞,被救者則帶國王等人馬深入森林。當他發現日日蹤影、正舉手要為國王指點時,右手忽然斷掉、墜地。國王愈發想捕獲這頭野獸,他就一邊張弓搭箭,一邊逐漸接近日日。
野獸此刻心中想到:整個森林到處喧囂人馬雜沓音聲,想必此處已被這些人全部包圍,看來已無處可逃。想及此,它便用人言向國王說道:「大國王,你不必焦急冒進,我現已是你囊中之物。只是我想知道我在此地之訊息是誰向你透露?」國王對其所言深感稀有,他就用弓箭一指那人。
野獸馬上辨識出此人,它向此人陳述了他所作所為不合理之處,並將前後經過也向國王講明。國王問那人:「這野獸所說是否正確合理?」那人不好意思地慚愧說道:「它所言確實真實無謬。」國王聽罷對他忘恩負義之舉亦深表義憤,於是就一邊譏毀他背叛行為,一邊欲用箭將其射殺。
日日野獸趕忙上前勸阻:「大國王,現在殺他又有何益?他乃受貪慾——這眾生共同之大敵所驅使才來至此地。由此而起之壞名聲已將他今生全部毀滅,非福德之過亦會毀壞他來世。你實在應對他生起悲心,萬勿射殺他。如果國王今後對我有何要求,我定當依教奉行。」
國王聞已不禁以恭敬心連聲讚嘆,又將之迎請到王宮。於是日日便在王宮為眾人宣講佛法,國王、大臣、王妃、城市中人都對它生起信心,並精進修持它所傳教法,眾人也發願從今往後一定對所有飛禽走獸廣行無畏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