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淨土聖賢法要新白話版5


時間:2019/4/26 作者:常念彌陀

宋知禮

原本一念圓融,一切法都無礙,遇到的薰染不同,感應的果報就有差異。那麼隨順覺性而修,就顯現佛的淨土;隨順情執而造作,就依循六道痛苦輪轉,所以處在娑婆世界中,超脫出離尤其很難,墮落受苦的卻很多。經上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直到三乘功德圓滿,才能免除四趣(胎卵濕化)受生。因為境界粗惡強大,煩惱熾盛強烈,靠自力求得解脫,實在難有其人。如果往生到安養國,國土莊嚴,身心清淨,直到成佛,不會墮落三惡道。經上說:「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如果要往生極樂國土,只要稱念那阿彌陀佛名號,修習那阿彌陀佛的慈悲,必被那阿彌陀佛的本願攝取,捨棄這個報身,一定往生那阿彌陀佛佛國。實際就如經上所說,並不是隨意妄想妄談。現今相約萬人,結為一個蓮社,心心繫念淨土,日日期願往生。每年仲春,同集一處,同修供養,同聽法音。會齊那萬條心,成為一個志向,定要成就淨業,發誓取得往生。何況劫濁中命的光芒,就像風中的焟燭,一口氣上不來,三途惡道就現前,怎麼能寬慰自己,不思未來的果報?應當歸依佛語,不隨順人情世俗,頓時息止攀緣,只有精勤念佛。(《念佛施戒法會疏》)

所謂「觀」,總體是「能觀」,就是十六觀啊。所謂無量壽佛,是舉「所觀」的要旨,統攝十五種境界啊。「能觀」都是一心三觀,「所觀」都是三諦一境。毗盧遮那佛,遍滿一切處,一切諸法,都是佛法。所謂眾生本性具有功德的佛,非自生非他生,非因非果,當下就是圓滿恆常大覺的體性。所以《大乘起信論》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所以知道果地佛的圓明本體,是我凡夫本具的性德。所以一切教所談的行法,無不是為了顯示這個覺的本體。所以四種三昧,都叫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華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隨自意三昧。詳見摩訶止觀。)雖然都是念佛,但都是通途法開顯佛的本體。而這觀想法門,以及般舟三昧,是依託那安養國土依報正報的境界,用微妙觀法,專門就阿彌陀佛,顯示真正佛體。雖然是依憑那極樂境界,也須要知道依報正報是同在一心內。心性遍滿法界,沒有一法不能造就,沒有一法不具足。若有一絲一毫的法是從心外生出,那就不叫大乘觀法啊。所說的心性具足一切法,造就一切法,其實沒有「能具足」「所具足」,「能造就」「所造就」。當下一心就是法,當下一法就是心。能造就因緣,以及所造就的法,所有當下都是心性。因此現今觀想的極樂淨土依報正報,都是法界心觀法界境,往生到法界的依報正報色法心法,這就叫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所以解釋觀字,用一心三觀;解釋無量壽,用一體三身。本體宗旨實際運用,在義理上都屬於圓教,在判教上屬於頓教。寄語修行的人,觀法雖然深妙,本來就在初心中,如果能精進用功,哪裡還用擔心不成就呢?縱然沒有進入品位,這個因心也是很強的,往生到那蓮邦,能參與蓮池海會,所見的依報正報,微妙難以想像,快速進入聖人階位,度眾生也就廣大,何況世間凡塵境界粗強,實在是危險的地方呢?所以須要外事加上禮懺,內心勤作佛理上的觀察,正行助行同時並進,加上誓願的約束,必定能到寶剎,很快證到無生法忍。現今解釋觀想法門,意義就在這裡。(《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宋遵式

佛法有二法,一是小乘不了義法,二是大乘了義法。大乘法中,又有了義和不了義兩種。現今談的淨土,就是大乘了義法中的了義法啊。這個教法的要旨,圓融因果,同時具足佛法的奧妙。經上說:「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惟一佛乘。」就是說淨土法門了。那麼十方的清淨污穢,都捲起懷藏在剎那間;一念的色相心性,就羅列遍滿一切法界。並且天然的本來具足,不是緣起新成的,一念是這樣,一微塵也是這樣。所以能夠每一微塵中含一切剎土,每一心念中含一切心,每一心與塵又相互交融,重重無盡互相沒有障礙。一時間頓然出現不是隱藏或彰顯,一切圓滿成就沒有優勝與劣敗。我心既然是這樣,眾生與佛體是平等無二的,這就是回心嚮往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實在是往生到自己心中,孕育在九品蓮花中,哪裡逃脫出剎那的範圍內呢?相信這個圓滿的教義,就事事沒有不通達的;愚昧這個至善的道理,就處處都會迷失。所以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就在一切眾生的心想中,並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今只要決斷疑情,能知道淨土的百寶莊嚴,九品因果,都是在眾生的微弱心中,理與性都具足,才能在往生事用上,隨願自然成就。不要妄信凡常俗流,執著這一邊否定那一邊。(《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要想修往生觀的,應當在一安靜處,坐繩床面向西,因為容易觀想,表明正向。盤腿端正坐直,頭頂脊背相對,不後仰不前屈。調和氣息,定住心念。但是修習觀想法門,有關經論很多,初發心的凡夫,哪能都修呢?現今從簡要容易開始,略講二種。在這二種中,還要選適合自己的,不必都用。其它觀想有熟悉的,就隨自己便了。但是能不離淨土法門,都可以修習。所謂二種:一是,一般的觀法。坐好,自想當下要修的,根據功德應當往生極樂世界。應當馬上生起往生的心,想像往生到淨土,在蓮華中,結跏趺坐,想著蓮華合,想著蓮華開。當華開時,想像有五百色光芒來照到身上,想像眼目睜開,想像見到佛菩薩及國土。就在佛前,坐著傾聽妙法,以及聽到一切的音聲,都在說自己喜歡聽的法。聽到的,要與十二部經契合。這樣想時,須要特別堅固,使心不散亂。心想明了,如眼睛見到一樣,經過長久才起坐。二是,直接想像阿彌陀佛一丈六尺的金身,坐在蓮華上,專注繫念眉間的白毫一相。那白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角。那白毫中間是空的,向右旋轉,在兩眉毛中間,晶瑩明淨,不可用語言完全表達。白毫顯映金色容顏,清楚分明。這樣想時,停止心念專注觀想,堅固不變。然而又應觀察到,想念和所見,成就不成就,都是想念的因緣產生,沒有實際的性相,所有都是空。就如鏡子中映照的面像,如水中顯現的月影,如夢如幻,就是空、假、中,不是一不是不一,不是縱不是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就能成就念佛三昧。(《論往生坐禪觀法》)

宋宗賾

那以為念就是念,以為生就是生的,是常見的錯誤。以為無念就是無念,以為無生就是無生的,是邪見的迷惑。念卻沒有念,生卻沒有生的,是第一義諦。這是因為實際的真如境界,不受一塵污染,所以上沒有諸佛可念,下沒有淨土可生。佛教的門類中,不捨棄任何一法,那麼總體收攝六根,就有了念佛三昧,回歸本體的要術,開示了往生一門。所以從早到晚念佛,而不違背無念;熱烈地求往生,而不違背無生。所以凡聖能各就各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識能遷移淨土,這是不可以思議並且質疑的。所以經上說:「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那如來世尊,雖然分有折惡攝善二門,現在居住淨穢兩土。但是聖人的本意,難道真的對娑婆國土,丘陵坑窪不平,六道眾生雜居,土石群山,穢惡不堪,覺得可厭嗎?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天,高樓七寶,蓮華四色,覺得可喜嗎?實在是因為初發心入佛道,忍力還未淳厚,須要依託淨土的因緣,作為增上的助力。為什麼呢?娑婆國土,釋迦佛已經滅度,彌勒佛還沒有降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二位菩薩,僅僅是仰望他們的美好名聲。極樂世界,他們二位上人,能夠親近成為殊勝的善友。娑婆國土,諸魔都爭著發作,惱亂修行人。極樂世界,在大光明中,決沒有魔事。娑婆國土,邪惡的聲音干擾,女色妖淫。極樂世界,水鳥樹林,都宣說妙法,正報清淨,沒有女身。那麼修行的因緣具足,沒有超過西方淨土了,信心淺的人,偏偏生起懷疑誹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