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無量壽經(1992年36-40集)


時間:2019/8/23 作者:心源

無量壽經(第三十六集)1992/6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檔名:02-012-0036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九面,倒數第四行: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這一品在全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前面將西方世界都給我們介紹了,我們的信願都確實的建立了。有了真信切願,我們應該怎樣行?這一品經要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

不僅僅是淨宗特別注意「信願行」所謂的三資糧,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得生淨土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裡面,實在說最難的是信,真的叫「難信之法」。不但是菩薩祖師大德們說這個法門難信,即使諸佛如來也異口同聲說這個法門難信。可是行就不難了,行很容易,難信易行。

因此,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再引起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稱讚,證實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共同勸勉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所以對這個法門如果懷疑不相信,那就是對於所有一切諸佛都不能信任。這個障礙是自己障礙自己,絕對不是法門本身有障礙,而是自家障礙了自家,這個第一殊勝的利益就會當面錯過。

我們既然有了信心,信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假如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了解不夠透徹,這個信心就很難生起,必得要依靠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我們讀多了,仔細去研究思量,把這個道理明了了,我們的信心才能夠建立。從信心生起願力,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是從信心裏面生的。一心稱念這個動力又是從願心裏面發出來的。所以因信這才發願,因願這才立行。

我們今天講到了行了,行也有功夫淺深不相同,所以有三輩九品。《無量壽經》對於這方面講得簡單扼要,只說三輩;《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講得比較詳細,講九品,三輩每一輩裡面都有九品。我們知道這一些事實,就曉得自己應當怎樣的修學才能夠增高品位。

唐朝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三輩九品,總是眾生遇緣不同而有差別。他這一句話講得好,講得太好了,這是事實,西方世界真實的狀況。我們了解這個事實,才知道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分;這個問題就是看你遇到的緣怎麼樣。

遇緣殊勝,殊勝在哪裡?遇的老師好,老師正知正見,對於法門了解的透徹,教導我們全程肯定,我們聽了不懷疑,信心增長,這緣殊勝。如果遇到一個老師,對這個法門雖然相信,但是不夠堅決,給你介紹這個法門也模稜兩可,我們聽了半信半疑,這樣修學,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就低了。再遇到些善知識,也許他修別的法門的,對這個法門也讚嘆,但是對於另外法門他更是加倍的推崇,使我們修學就拿不定主意了。像這種情形,我們同修當中,常常遇到,常常聽到,這就是遇緣不同。

緣裡面,遇到老師是緣,遇到同學是緣,遇到經典也是緣。這個經典之緣,我們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這一點值得我們自己慶幸,值得我們自己安慰。自古以來對西方淨土的介紹,再沒有像夏蓮老會集本這樣的完備,五種譯本的精華全都在這一個本子裡面,所以他這個本子確確實實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集得非常圓滿。

連一代專修禪密的,就是禪密雙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讚嘆。慧老和尚在那個時代,在中國很出名,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大德。慧老也沒念過書的,真的從禪裡面開悟的;開悟之後,他會講經,所以稱他法師,不稱他禪師,不稱他上師;稱他法師,講經講得好,沒有念過書,會講經。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在這一句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法門度化眾生的對象,主要的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我們在此地很清楚、很明顯的看出來,他的對象是『十方世界』,十方無量無邊恆沙世界裡面的六道眾生。

【其有至心愿生彼國。】

這是講的「信願行」三個條件統統具足。『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可見得清淨的信心、真誠之心是成功的基礎。

【凡有三輩。】

這是大分,把它大別的分為三個等級,往生有三等,『三輩』就是三等。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上輩所具備的條件,經文不多,但是這個裡面義理就很深、很廣。前面我們所看到的「十方世界諸天人民」,現在又講『舍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到底怎麼回事情?一再強調是以在家同修為主的。我們在序分裡面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薩,那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人數超過出家的菩薩。因此,此地所講的「舍家棄欲,而作沙門」,是要從他本質上來說的,不是從形象上說的;不是從外表說的,從實質說的。

佛在經上常給我們說,家有四種。第一個,我們凡夫執著的這個家,這叫田宅之家;我有土地,我有房屋,這個土地房屋是我的家,這都凡夫的執著,這個是第一類的。實在講,這個家無所謂的,不關緊要。第二種,佛給我們講煩惱是家,你能不能出煩惱家?第三種,佛說生死是家,你能不能超越生死?第四種,佛說三界是家,就是六道輪迴。由此可知,佛叫我們出家,這個田宅之家不礙事,礙事的,煩惱、生死、六道,這個東西礙事。

家有四種,出也有四個講法。出,第一種,是心出,身不出;心出家了,身在家,這就是一般同修在家學佛的。第二種,身出家,心沒有出;身出家了,是像個出家人樣子,心裏面還是牽掛著世間五欲六塵,心沒出家。第三種,身心都出了。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沒學佛的人?沒學佛的人不在這裡面。已經學佛了,在家學佛,身沒出;雖然學佛,五欲六塵常常牽掛,一樣也放不下,心也沒出。這一類學佛的居士們,這一生不能成就。雖不能成就,這個佛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壞,他得的好處是在遠益;就是長遠的利益他有,眼前的利益他沒有。

我們曉得四種家跟四種出,此地所說的「舍家」,這個出家,應該是心出,心出離三界,出離生死,出離煩惱,這個高。所以賢護他們十六位在家居士都是等覺菩薩,他們所證得的境界,跟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沒有兩樣,是平等的。這個就是此地講出家這個意思。

「欲」,這個欲是廣義,不是狹義的。狹義的,我們通常講愛欲、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五大類,這個地方不是這個範圍。欲是什麼?欲望,一個人有欲望,心就不清淨。不但世間五欲六塵捨棄了,諸佛如來所說一切妙法也不想,也放下,無量無邊法門我只取一門。前面跟同修們介紹很多了。

古大德告訴我們,如果是求解,我目的不在修行,求解,就是剛才講了,身心都不出,都沒出家。如果是出家人專門在解上下功夫,不在行上下功夫,身出心不出,心沒出家。這個諸位要知道。所以佛法自始至終著重在行,如果講修行,那就一門深入。目標在求解,可以涉獵全經,一切經可以多看。

如果講自己修行,自己要得三昧,三昧是無量無邊。修禪,學密,學教,修淨,持戒,都能得三昧。我們念佛的人講的是「念佛三昧」,這是功夫。念佛三昧是什麼?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假如你要是真正講功夫的話,那只有一門,一門才能成就。我們今天著重是真實的功夫,這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這個法門重行不重解。

除非你發願弘揚大乘,要講經說法,那就必須要參考一些經論了。如果不是如是,那的確沒有必要。即使是弘揚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器、我的智慧、我的定力、我的法緣,種種條件是不是統統具足。如果這些條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我們淨宗古代的祖師就有好幾個人,他一生當中也講經,專講《阿彌陀經》,一生就講一部經,一部經講了三百多遍,那叫熟透了。這種例子很多,一生專講一部經的。

你看倓虛法師那個《念佛論》裡面舉的那個例子,鄭錫賓,這是我們民國年間人,他原來做生意的,以後學會講《彌陀經》,他就到處替人講《彌陀經》,他一生就專講一部經,人家往生多自在,這一點都不假。

所以我們發願弘經,如果自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涉獵許多經典,那不如就學一部。一部,實在講,對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既能自利是又能利他,這個好。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古來這一些祖師大德是我們的好榜樣。

所以要把所有一切經論也統統放下,自己深深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雖然一切經通了,還是弘揚一部經。我們弘揚這一部經,對於任何經典我們都讚嘆。為什麼?任何一部經典都能達到圓滿的成就,只要是正法,沒有不成就。這是什麼叫舍家,什麼叫棄欲,這是一定要清楚的。

「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這是古時候印度修行人的通稱。在印度有許許多多的宗教,佛經上常講的九十六種外道,這些都是在印度很著名學派,宗教有這麼多。為什麼叫做外道?外道不是貶低他們,外道的定義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叫做外道。佛法是求內心的,求自性的,不是求心外;換句話說,除了佛法之外,統統是外道。

在佛法裡面嚴格的說,只有大乘圓教是真實的佛法,二乘、三乘也屬於外道;那個外道跟這個內比較接近一點,很接近了,距離不遠了。為什麼?他還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這是心外才有的,自性清淨心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外求法的,這是外道。

在印度,所有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門。沙門的意思翻成中國的叫做「勤息」。勤是勤奮的勤,息是息滅的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諸位要曉得,「戒定慧」三學在印度不是佛教裡頭的專利品,所有高級的宗教學派統統都講求戒定慧。不但印度如此,即使在中國儒家、道家,那個時候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儒家、道家也講戒定慧。定慧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沒有看到戒,但是儒家講禮,禮就是戒,所以意思都相同。凡是一個勤修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痴的,這樣的人都稱他作沙門。

我們今天這個經典是大乘圓教,這古德所判的;不但是圓教,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確確實實是在末法時期度一切苦難眾生,一生了生死、圓成佛道的第一法門。

「而作沙門」,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認真的修行。我這樣講法,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這兩句話合起來講,「舍家棄欲而作沙門」,佛在這一部經裡面教導我們的,哪些地方應該要放下的,應該要捨棄的,我們統統捨棄掉;哪些應當要學習的,我們認真努力修學;勸我們求生淨土,我們就決心一意求往生;勸我們舍離娑婆,我們就要認真把娑婆世界放下。這就叫沙門。

由此可知,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要依本經的教訓就夠了,所以這個經典是我們修行的本法。孔夫子也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一定要尊重本法,我們的根本法,依照根本法認真的學習。這是這個兩句的大義。

實際上,我在過去講席當中常常說,我講三輩九品跟古大德講法,有一點不相同。我講的大家好懂,我相信我不會講錯。我的說法,如果我們依照這一部經典教訓來修行,百分之百的依從,統統做到了,那就上品上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做到,只做到百分之九十,就降下一點,上品中生;如果只做到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就上品下生。這樣逐漸逐漸往下降,下品下生也應該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恐怕往生沒有把握了。

我是這樣一個說法,諸位想想看有沒有道理?古人那個講法很痲煩,聽了也不懂;懂了也不曉得從哪做起。我們這個容易懂,也知道怎麼個做法。

像這就是佛教給我們要舍家,舍家,諸位要記住,不是叫你家不要了,那就錯了;也不是叫你真的去出家。說老實話,你也出不了家,出了家比在家還痲煩,比在家障礙還多。你想想看,你在家裡一天要應付多少人、多少事,你家裡幾個人?如果你出家了,如果那個寺廟愈大就愈不得了,為什麼?信徒太多,你天天就應付那些人,你要想修到清淨心,談何容易!所以這個地方,舍家是心地舍,不是事上舍;事上有,心裡頭沒有,心裡清淨。換句話說,心上不可以有家室的牽掛,不可以有家室的憂慮,要把這個放下。

也許有人說,家裡有很多瑣碎事情,明天還要生活,日子怎麼過,要不多想一想,那怎麼行?實在講,這些統統叫妄想,與事實全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去念《了凡四訓》。我常常教人,學佛應該首先把《了凡四訓》一口氣念上三百遍,然後你就明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什麼!你想,怎麼想,還是那麼多,不想也是那麼多,那你何必去打妄想?這統統叫妄想。

我們想日子過得舒服一點,絕不是想得來的,是你命裡頭有那個福報,是修得來的。我們今生這一生的受用,前生所修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今生所修的,是來生的果報。假如我們知道這個事實,斷惡修善,勇猛精進,這個果報不要等來生。因為什麼?它積得太厚、積得太多了,這一生就可以看到;換句話說,你晚年的日子愈來愈自在,愈來愈舒適,這一生果報就現前。所以這種果報叫現世果報,這一世當中就看到了。由此可知,打妄想是很冤枉的一樁事情,決定無濟於事。下面佛教給我們要: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個在淨土法門叫正修、正行。

【修諸功德。】

那叫助修、叫助行。正助雙修。

『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的三心,這是佛在《觀經》上講的菩提心。因為這個經典一定要「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說得很詳細了。《觀經》的三心,第一個是「至誠心」,至是到了極處,誠是真誠。我們用心用真誠之心,決定沒有一絲毫虛妄,真誠就是真心,這個不是妄心,這是菩提心之體。「深心」,就是至誠心的作用,這個作用是好善好德,是自受用。第三個是「回向發願心」,那是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以真誠的心對待別人是大慈大悲,對待自己是清淨好善。這是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用什麼心與淨土法門才能相應,你要用這種心。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發菩提心,那就更容易懂了,更踏實了。他的說法是自古以來沒人說過的,這是蕅益大師的發明;我們想想他老人家講的話,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講法,就是一個真誠的心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想想,他的話對不對?很有道理。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淨土,這就是深心;他專求西方淨土,其他的一切妄念都舍掉了,他心清淨了。所以好善,這是善中之善,止於至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至善、好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成佛、成菩薩到十方世界普度眾生,豈不就是回向發願心,那才叫真正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後,利益眾生。所以他講得很簡單,只要我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說起來很好懂,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的人都懂。

菩提心裏面講的是信願,真信真願。下面這就是真行了,怎麼個行法?『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向」是專的意思,一向就是專。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法門,這都叫專;甚至於連觀想、觀像都用不著。念佛法門本來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統統用不上;《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都是教給我們持名念佛。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我心裡頭有阿彌陀佛,這就行了;要真的有,沒有不行。

什麼時候會有?我相信同修們這個境界你自己會體會。你念上一年了,到第二年想想,去年心裡沒有阿彌陀佛,現在才有;再過一年,前一年還沒有,現在才有。到你心裡真有阿彌陀佛,不一樣。真有是一個什麼境界?世出世間一切事,你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時你知道,可是沒有一絲毫牽掛,沒有一絲毫執著;而且心裏面確確實實明了,決定往生,對於往生西方世界,愈來愈有把握,愈來愈有信心,這是你真有了。

起心動念都是莊嚴淨土。我們回向偈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從哪裡莊嚴?實際上莊嚴自己的身心就是莊嚴淨土。這個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污染一天比一天減少,煩惱、憂慮、牽掛天天少了,清淨心天天增長,智慧天天增長,這是莊嚴自己的心。心莊嚴了,身就莊嚴了。中國人常說「相隨心轉」,這個身是個相,相隨心轉;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身體就健康長壽,不生病。將來往生,走得自在,走得很瀟灑,這就是莊嚴淨土。所以莊嚴淨土是從莊嚴自己的清淨心,莊嚴自己的清淨身。

莊嚴諸佛菩薩,這是儘自己的心力,將這一個殊勝無比的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奉勸大家共同來修學這個法門,這是莊嚴諸佛。佛的心愿沒有別的,我們在這個經典從頭到尾大家都看到了,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心愿就是希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就出三界,就斷煩惱,就成佛道。如果要達到這個目的,所有法門當中只有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決定可以達到的,決定可以滿願的。因此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不宣揚這個法門的,沒有不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的。所以我們時時刻刻盡心盡力來把這個法門到處去勸人,這叫莊嚴諸佛。這是諸佛度生的本願。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所以有人來問我:法師,你常說往生有把握,你到底有什麼把握?我今天給你們宣布了,這就是我的把握,真有把握,確實有把握。如果你們也能這樣做的時候,大家都有把握,決定不空過。

所以叫專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總持法門,這叫真經。我們想想,古大德為我們說明的,他是用比較的方法來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個第一?找哪個第一。大家都公認《華嚴》第一,《華嚴》的確是圓滿的法輪;也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是最完整的教科書,無論在理、無論在事,在各方面它都講到,沒有一樣有缺陷,一切經裡面最圓滿的是《華嚴》,所以推它為第一。

《華嚴》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則《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說《無量壽經》第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華嚴》不能圓滿,還有缺陷。《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講西方極樂世界,它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它第一,這把《華嚴》比下去了。讓我們認識這個法門,古人比到這個地方。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經本,這經本總共分了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們再繼續不斷的追。這在全經一看,當然四十八願是第一。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這是淨宗的大根大本。即使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淨土,我們從這個經文上看,確實沒有一字一句違背四十八願的,可以說都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都是四十八願的闡揚而已,沒有違背。四十八願是本經的第六品,這是我們把本經第一的這一段經文找出來了。

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願第一?這個我們不必找了,古人替我們找了,古人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子慢慢找,找到那個頂尖,原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我們反過來看,才知道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原來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最高最高頂尖的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註解,《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這一部整部大藏經,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華嚴經》的註解。於是我們才恍然大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才知道這一句名號是真真實實的大總持法門。

如果單講總持,密宗裡頭許多的神咒,禪宗裡面許多的偈語,都可以說是總持法門;但是跟阿彌陀佛這一句話來比,統統比下去了。因為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不僅如此,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前面十方佛贊,這才體會原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講經說法,也不離這一個總持法門。所以這四個字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第一法,這哪裡能比!

今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大家都會念,會念的人太多了,知道這一句名號功德的人不多,所以他念的感應就不相同了。真正知道它的功德,念這一句佛號的心真誠,感應特別顯著;不曉得名號功德,反正人家念,我也跟著念,有口無心,所以沒有感應。所以真心去念,感應不可思議。

這是教給我們正行,一定要一向專念。千萬要記住,念這一句名號,所有一切法門統統都修了,全修了。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你都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也都修了,一個也不漏。念這一句名號,再給諸位說,整個《無量壽經》都念了,《無量壽經》最後結歸就是這一句名號;不但《無量壽經》,所有一切大小乘經典都念了,一句全部都包括了。知道這個事實的人真的不多,真正明白人拚命乾。

所以黃念祖居士,你看在往生之前幾個月,一天念十六萬聲。為什麼拚命去乾?因為他了解、他認識、他清楚,這個就是一修一切修。

底下這一句『修諸功德』,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功德」,總而言之,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切善行是幫助人念佛,幫助人認識淨宗法門,才叫第一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

「願生淨土」,自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一定要生淨土。為什麼?因為不生淨土,你就決定免不了輪迴,這個事情就痲煩大了。縱然我們這一生修得很好,心也好,願行也好,來生果報在三善道;這一投胎,一轉世,前世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這些都是事實。

我們在座的同修,哪一個人記得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縱然再學佛,又要從頭學起。從頭學起很痲煩。剛才講了,善導大師說遇緣不同,萬一你遇到的緣裡面有問題的話,那個障礙痲煩就大了。這個人一生遇緣,實在講也是宿世的善根、福德。所以一個好的老師,同參道友,自古以來都說可遇不可求。你要找,到哪去找到?宿世有善根、福德的人,他就碰到了,這個就是緣好;緣好,自己不走冤枉路,儘量減少染污,這就是緣勝。所以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感應得來的。

這個感應,說實在話,裡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孝敬。所以「三福」裡頭,真的,第一句話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很有道理。那個好的老師不是不願意教,教了你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他就不說了。所以密宗裡頭講四皈依,我們平常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宗里還皈依上師,要皈依老師,它是四皈依。密宗裡頭有形式上的四皈依,顯宗裡頭沒有,顯宗沒有形式,有實質。

所以在顯教裡面,我們入佛門,皈依的老師不重要,哪一個老師替我們授皈依的不重要。傳戒的老師也不重要,在家、出家都一樣。出家了,剃度師父不重要,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一些剃度師、傳戒的師父、在家的皈依的師父、授戒的師父,都是介紹人,介紹你入佛門來的,這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傳法的師父,跟密宗的上師沒有兩樣。所以它沒有形式上的皈依,真正要皈依,要依靠要接受老師的教導,依教奉行,所以跟密宗沒有差別。

學生對老師要有決定的信心,不能有絲毫的懷疑,老師的教導要認真去奉行,要把它做到,這是依師。所以世出世間,說實在的話,師非常非常重要,關係我們一個人一生的成功失敗;無論是道業、學業、事業,師的關係非常重要。

這是把上輩往生的人,他所具備的條件,它這個條件,經文雖然不多,但是它的條件是圓滿的。實在講,它是周圓的。下面要告訴我們滿願往生,這個願圓滿了。

【此等眾生。】

就是像上面所說修行的這些眾生。

【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是臨終佛來接引。這個經上講的簡單,《觀經》裡面講的詳細。如果上品上生,佛與一千尊化佛來接引他。所以臨終的時候,看到許許多多佛來接引,這是上品上生;看到統統是諸佛來接引,千佛接引。

【經須臾間。】

這是時間的短暫,『須臾』是剎那之間。

【即隨彼佛往生其國。】

所以西方世界在哪裡,你不要去操心,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打妄想。為什麼?到時候是佛來帶你去,不必要你自己去找。你今天老老實實念佛就行了,不要打妄想。

【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生處,前面都介紹過了,蓮花化生。西方世界蓮花化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的實現,但是那個花的大小不一樣,光色不一樣,光跟色彩不一樣。前面我們念過,小的蓮花半由旬,大的蓮花百千由旬,不成比例。半由旬,要照古人的計算法,合我們中國的里,二十里,這是講小由旬。就算大由旬,半由旬,也只有四十里。四十里要以現在公里來講,那就是二十公里,這個花的面積小的花面積這麼大。那個大的花比地球還大,我們地球跟它不能比。這一千由旬還得了,比地球大太多了。這經上說的,沒錯!

所以有同修就來問我,他說:法師,這個是跟經上講的有了矛盾。什麼地方矛盾?四十八願裡頭明明說的,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身相都一樣,都是「白毫婉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身相都一樣;那個身相不止一由旬,那怎麼會那麼小?問得很好。西方世界跟華藏世界一樣,是屬於不思議解脫境界,它大小不二,性相一如,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所以你看看身相,跟阿彌陀佛是一樣,沒錯;看看蓮花確實是有大有小,大小不二。所以它不是我們這個凡夫境界,不能用我們的思惟想像能夠測度的。所以就像大乘經上常講的不可思議,思是思惟,議是討論。因為我們的言語、思量達不到,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它是這個境界,這是事實。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體會,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心,勉勵我們精進。凡夫總貪心,貪蓮花大一點,他就拚命念;愈念心就愈清淨,往生就愈有把握。所以這是世尊的一番苦心,善巧方便的教學,這個意思也講的通。

但是佛決定沒有妄語,佛的誘導也是真實的,絕對不是用欺騙的方法來誘導我們。縱然是好心,但是後來有好結果。雖然是好心好結果,但是手段總未免還有一點遺憾,那就不圓滿了。佛絕對不會用這個手段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決定不妄語,他所講的一定是事實;但是這個事實,不是我們思議的境界。所以這個法門,第一,需要仰信,我們對它要敬仰,深信不疑。真實的狀況到西方極樂世界自然明了了,現在不明了沒有關係,老實念就好,這個很重要。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兩句,我們在前面都詳細報告過了。那一邊的智慧、道力、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差不多他的智慧、神通能力也等於八地菩薩,這個也就是難信之法。

【是故阿難。】

下面這一段是世尊勸勉我們的話。『是故』就是像前面所說的這些事實。因為這樣一個緣故,我們怎麼能不發心求生淨土?這是在十方世界所有一切法門裡找不到的,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決定不能空過。佛這一番真的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囑咐叮嚀。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

阿彌陀佛,前面我們讀到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見到阿彌陀佛,有沒有方法?有。有什麼方法?佛在此地告訴我們: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無上菩提之心」就是真正徹底覺悟之心。真正徹底覺悟,覺悟什麼?覺悟這個世事無常,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長遠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那你就不要執著了,你就要放下。虛妄之事不妨礙,事事無礙。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別、執著的心,把這個東西舍掉,然後我們在這個事裡面就得自在了。所以一切可以受用,不能執著,不要去分別;一分別、執著,就生煩惱了,就造業了。如果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事上雖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造業。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這是徹底覺悟了。

現在佛給我們說了,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圓滿,我們相信,不懷疑,決定求生極樂世界,這才叫究竟徹底的覺悟,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你修學其他任何一個法門,你這一生當中未必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保證你決定成就。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統統加持你,統統保佑你,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復當專念極樂國土。】

這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當然阿彌陀佛的國土就包括在其中了。你念極樂世界,不一定包括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一定包括這個世界。這就是教我們、勸我們要專念佛。

【積集善根。】

斷惡修善,自行化他,完全捨棄自利,一心只是利益眾生,一心弘揚佛法,特別是弘揚這一個法門。

【應持回向。】

就是應該把我們的所有一切功德『回向』。「回」是迴轉,向西方世界。換句話說,我一生所作所為,我什麼都不求,只求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求現世的福報,也不求來生的福報,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就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一生圓滿成就無上的佛果,圓教究竟佛位。到那邊證的果位,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一生成就。這是上輩往生的概況。再看中輩的: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中輩人懂得這個道理,不是不明了,為什麼做不到?業障深重,我心裡想做,但是有很多條件沒有辦法做到,環境不許可,或者是人事很複雜,不能稱心如意去做,有業障。

『不能行作沙門』,換句話說,有很多憂慮牽掛放不下,這就是障礙,不能夠全心全力去斷惡修善,去積功累德。沒有辦法全心全力去做,應該怎麼辦?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在修行,就是正行,跟上輩人沒有兩樣,下輩也是這幾句話。由此可知,往生西方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不能往生就在這一句,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去的方法,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這是一句總說。不能像前面全心全力貫注來修學,總得要隨分隨力,隨自己的能力來修行『諸善功德』。「諸善功德」包括的範圍很大,下面略略的舉幾條,提供我們做一個參考。像:

【奉持齋戒。】

這個應該可以做得到的,就是持戒、持齋。這個齋,主要就是清淨心,齋是齋心。現在一般人把齋都看作素食,這是錯誤的。這個齋,像八關齋戒,它那個就特別著重在齋。它有八條戒,有一個是齋,齋就是過午不食;換句話說,在一年、或者是一個月,能夠修一天、修兩天,修清淨心,把所有一切萬緣統統放下。不能完全這個時間來修學,我們一個月修一天總可以。一個月一天找不到,一年修一天。這就是這個方法,叫你儘自己的力量。一年總可以找個一、兩天時間來認真的去修一下,這就是這個方式。其他的像:

【起立塔像。】

『立』是建立,『塔』在此地就包括道場。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們在這個地方建一個道場,使這一個地方的人都有機會接觸佛法。因為有道場就可以禮請法師大德長住在這個地方,教化一方,這個功德很大。『像』是塑造佛像,這個造像比建道場要容易很多。尤其現在我們用彩畫的像,現在印刷術發達,非常方便。所以這個造像功德很殊勝。

【飯食沙門。】

這就是供養出家人,對於出家人生活我們照顧到,使他這個身能夠安;身能夠安,他就能專心修道。因為是凡夫,凡夫離不開衣食,如果生活沒有來源,要想真正放下修道,那個不容易,那就不是普通人。一般凡夫僧,他對這個還是有憂慮。假如他生活雖然清苦,但是他能過得去,沒有憂慮,他就有道心了,身安則道隆。

但是供養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反而造罪業。怎麼說?如果讓這些法師在生活上起了貪心,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所以從前供養是供養常住,不是供養個人。出家人個人沒有私財,沒有錢財。供養這個團體,出家人有需要的,常住供給他,所以他的心很安定,真的在修道。

但現在社會結構完全變更了,哪個出家人沒錢?每個人都有私財;這一有私財,道就沒有了,天天想著這個錢財怎麼支配、怎麼再多賺一點,這個糟糕了,阿彌陀佛早都忘得乾乾淨淨。

所以現在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成就多,成就的高,出家人比不上。從前出家的環境好,只要一出家,真正能持戒,好好的修行,吃住沒有問題,任何寺廟都可以掛單,它都會收容。現在這個也有問題了,這是社會背景不一樣了,十方叢林現在已經沒有了。到一個寺院,你想去住幾天,一定跟這個寺院很熟悉。否則的話,人家不敢留你,怕惹痲煩。這是時勢所逼,要知道,今非昔比,這個佛門也不一樣了。所以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底下說:

【懸繒然燈。散華燒香。】

這是從形式上講,莊嚴道場,實際是宣傳佛法。

【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這是舉出幾個例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再細細跟諸位分析。我們讀經重視它真正的含義,我們要學習怎麼個做法。

無量壽經(第三十七集)1992/6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檔名:02-012-0037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面,倒數第三行,第四個字看起: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

這一段是講隨願往生。在中輩往生當中,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他的正行跟上輩完全相同;這個正行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實在說這是心量大小有很大的關係。上品人,心量廣大,所以與佛心相應;中品往生的人,在心量上講要差一等。在助修方面,雖然不能像前面大修功德;這個大修功德我們要明了,什麼叫大修、什麼叫功德少?在佛法裡面統統是說的心量、智慧、善巧方便,從這上面來說的,而不重在事上。如果重在事上,清寒人家那就永遠不能上品上生了,這個太不公平。所以它完全在心量上。這個清寒人家想做無量無邊的功德,他沒有力量、沒有財富、沒有機會,他不是不做。所以《楞嚴經》上講「發意圓成」,就圓滿功德了,看你發心大小。因此一切都決定在心量上,心地的清淨平等,心量的廣大慈悲,他念念當中都是修滿了無量的功德,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在此地舉的幾樁事情,這幾樁事情也隨著心量大小。所以我們不一定要看上輩所說的這些,大概中輩裡頭沒有,中輩講的在上輩沒有,這就不對了,統統都有。實在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西方境界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怎麼個不思議法?《華嚴經》上講的六相十玄。六相十玄是給我們說明這個不思議的法,有理有事。

前面這一段說過了,後面再補充幾句。「懸繒然燈」,「繒」是幢幡寶蓋一類的,繒是總稱,這都是屬於很華麗的絲織品,屬於這一類的,這些東西的用意是在宣傳。古時候資訊不發達,佛法是屬於教學,教學一定是尊師重道,有教學的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個師道非常尊嚴。又不會宣傳,總不能到外面宣傳,我的道德學問都很好,這說不出口的。所以你要是請教這些高僧大德,他都很謙虛,說我也沒有修行,也沒有學問,什麼都不會,都這麼謙虛客氣。那麼這種教育如何來推廣?推廣就用幡幢,用這個工具。寺廟的前面都有旗桿,旗桿不是掛國旗的,是懸掛這些幡幢的,讓外面人看到,遠處人看到,今天寺廟裡旗桿上掛的幡幢,一定有講經,或者有法會,喜歡的自然就來了,所以這就是一種通知。你看到不喜歡來,也不勉強。所以它是一種訊號。

現在當然不需要了。現在通訊非常的發達,我們有發的通知,或者是報紙上刊廣告,廣播電視裡頭也可以用廣告,或者私人用電話通知,都是屬於這一類的。

所以讀到這個經文,不一定說我們要去做個幡、做個幢,到寺廟佛面前給它掛起來,不是,那你意思就搞錯了。它重要的意思在此地,就是我們要把講經、法會這些活動,儘量通知自己所認識的人,就這個意思。

「然燈」,燈表智慧,燈也表捨己為人,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一個人肯犧牲自己,為別人去服務,是這個意思,這真正「然燈」的意思。在這個燈當中,這個意思最顯著的是蠟燭;你看蠟燭燒自己,愈燒愈少,燒到最後沒有了,它的作用完全是照別人,這非常明顯。再其次,就是一般寺院裡用的油燈,油慢慢燒乾了,都是照耀別人,取這個意思,捨己為人。

「散華燒香」,這都是比喻宣傳佛法。把這個花香比作如來的正法,我們以智慧、以善巧方便將它傳播,推薦給一切大眾。這樣去做,做了不求人間任何的福報,只有一個目標,求生西方淨土,這叫回向。只求往生淨土,願生彼國。這是中品人所修的,舉出這幾個例子。

這個人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身來接引他。彌陀所化之身,這裡說他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沒有兩樣,這個我們要知道。法身、報身、應化身,在佛與大菩薩是一個身,一而三,三而一。在凡夫也都有三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身,但是三身都不見了,剩下來我們現在所感觸到這個身是什麼?這是業報身,造作的善惡業報。他們那個報身是願力報的,是願成就的;我們是業成就的,業成就的身就苦惱了,願成就的身就得自在。所以佛的應化身是願力變現出來的,與真身沒有兩樣;換句話說,就是佛的真身。

『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佛來接引,不是一個人來,一定有很多人同來。上輩往生的,所見與佛同來的都是諸佛;中輩往生的,有菩薩、有阿羅漢、也有諸天人民,這情形就不一樣了。但是諸位要曉得,這些統統是化身,也是化身,跟到阿彌陀佛一道來的。大乘心量的人,臨終所見到的像是菩薩,他見到生歡喜,與自己心愿相同;小乘根性的人,往生的時候跟到阿彌陀佛來的是阿羅漢,也與他的心愿相同。所以這個要知道。

而這些來的這些人,說實在話,都與自己有密切關係。要知道,我們任何一個人,不是這一生,過去真是無量劫又無量劫,我們過去家親眷屬、同參道友,不曉得有多少,太多太多了,生生世世。有些我們從前的同參道友、家親眷屬念佛已經往生了,早在西方極樂世界成菩薩、成佛了,我們自己修行功夫不夠,到現在還在搞輪迴,還在六道。現在我們這一生成就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在西方極樂世界,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去的時候,佛來接引,這些人統統都跟來了。換句話說,來接引你的人都是過去生中家親眷屬、同參好友。所以到極樂世界決定不寂寞,熟人太多了。那些人也不必介紹我跟你是什麼關係,一到那個地方,你的能力也恢復了,智慧、神通、能力統統恢復了,一見面,一個個都認識了,彼此都認識了;這是多久不見,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又見面了。這個我們要曉得,這是實際的情形。

所以佛給我們講三輩九品往生,實在講那個世界是很不思議,非常非常不思議。我們凡夫總是離不開分別、執著、妄想,所以對這個境界往往生疑惑心;實在講應當讀《華嚴》,真正讀《華嚴》,這個問題可以解決許許多多,解決許多問題,才知道佛說法密義之所在,才能夠體會到一些。

佛所講的句句是真實,但是他那邊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像。譬如《華嚴》上給我們說「一毛端」,我們汗毛毛端尖端很小。這個面積有多大?佛給我們說有佛在那裡講經說法,有無量無邊菩薩在圍繞在聽經。這個境界實在講把大小這個現象,我們體會感觸大小的現象消失了,它沒有大小。這個是事實,諸佛菩薩沒有變小,這個一毛端沒有放大。又給我們講「一微塵」,微塵太小了,我們肉眼都看不見,微塵裡面包含著大千世界,一般形容,所謂「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我們曉得,芝痲那麼大一樣,須彌山裝在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怎麼進去的?這是《華嚴》給我們講的,不是凡夫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到的,也不是能夠言說的出來的,但是它是事實,超越了大小。我們今天一句總話說,它超越了相對的,我們生活在相對的空間,它完全超越了。

佛說法依二諦而說,依真諦是佛的密義,依俗諦是我們的常識,是依這兩個方式來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凡夫只懂俗諦,不能體會真諦。而佛教給我們是要教我們在俗諦裡面去領會真諦,然後真正體會到真俗不二,法法圓融,這才能夠真正認清了事實的真相。

臨終這個人,見到佛來接引,一定是先接觸到佛的光明。佛有光,佛在這個時候不但有身光,而且放光,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他這個時候見到了,見到佛光,聞到寶香,他的罪業就消失了,他的功夫就增進了。

平常我們講往生最低的條件是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天到晚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任何的牽掛,沒有任何的思惟,所思所想統統是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一片。沒有到一心,這是煩惱是伏住,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煩惱並沒有斷,叫帶業。臨終接觸到佛光,聞到寶香,就把你功夫提升了一倍。

所以鳩摩羅什大師譯的《阿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這個話沒有講錯。但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那個原文裡頭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鳩摩羅什大師譯的。如果以一心不亂這個功夫往生,那往生的人就很少了,相當不容易。但是你自己只要到功夫成片,往生的時候一接觸到佛光,佛來一接引,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了,所以他並沒有說錯。何況這個一心不亂裡面,功夫有淺有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跟理一心也分很多等級。這是來接引。到了西方世界之後:

【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都是一樣的,圓證三不退。功夫,此地所講的『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這是你自己的實學,是你自己的,不是說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阿彌陀佛本願一加持,大家都一樣,這一點要懂得。否則的話,一看的時候,這還是不平等。你自己能力的確是不平等,但是佛給你加持的,看起來就看不出哪個地方有什麼多大差別了。所以我們要知道,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那個不可思議。再看下輩往生的: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前面不能大修功德,還可以小修;這個地方連小修也不夠了,就是他『不能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他這個正修跟中輩、上輩沒有差別,這個完全是相同的。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實在講,在我們這個世界,尤其是處在我們生活環境當中,念佛往生的絕大多數的是下輩往生,就是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個是居大多數。實在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還是少,一百個念佛人當中,難得有一個往生。我們要問原因在哪裡?看看經文就知道。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一向專念?如果把這個做到了,可以說這個人就決定往生。能不能修功德,還不關緊要,為什麼?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功德就在其中。

所以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為報佛恩,處事待人接物,隨緣隨分的把佛教介紹給能信能行的人就好了,也不必刻意的去做;刻意去做,那就錯了,隨緣去做。遇到這個緣分,我們就做;遇不到,不要刻意去做;刻意去做,我們的心就不清淨,也就不專了。所以一定要隨緣去做。

下面這四句是很重要了,這個也是關係能不能往生決定性的條件。一定要『歡喜信樂』,「樂」是愛好,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要真正生歡喜心。要相信,深信不疑。

現在是末法時期,《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叫邪師?他所講的也根據一些經論的道理,或是輕視這個法門,或是否定這個法門,或者是懷疑這個法門。我們要一聽了,信心就動搖了,本來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可以能夠圓滿的,結果聽了這些人的話,信心懷疑了,這一生又耽誤掉了,那就非常非常可惜。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這個「深心」,善導大師解釋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點都不懷疑。不要說一般人來說,釋迦牟尼佛這個是度老太婆的,不是真的,哪有真的這回事情,我們不能相信;阿羅漢、諸大菩薩也來給我們說,甚至於十方一切佛都來說,這是釋迦牟尼佛權巧方便,不是真實的,我們也不相信,那個信心要堅定到這種程度。即使釋迦牟尼佛來告訴你,我還有一個方法比這個還快、還容易,我也不相信。我要謝謝釋迦牟尼佛,你教我這個法門,我一心一意就依這個法門修學,決定不改,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那就決定得生了。所以這個「信」字非常非常重要,『不生疑惑』。

『以至誠心』,就是真誠的心,求生極樂世界。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前面,功夫深的,臨終見到佛,不是在夢中,清醒的,他見到佛;或者是在念佛定中見到佛。這個是在夢中,所以夢中夢佛,好!夢佛,這也是你的功夫純了,就是功夫接近一片的時候。因為你天天想佛,我們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天天想佛,天天念佛,就夢到佛了;夢到佛來說法,夢到佛灌頂,夢到佛授記,這都是非常好的瑞相。可是不要求,你如果要求,就錯了;你有求,魔就得其便了,魔變成佛在你夢境當中出現,所以不能求。不求,夢到的,這個是感應;有求,夢到的,不是感應,而且很危險,這個要知道。

即使夢到,他這個是在臨終時夢到,這是真的,這是決定不錯,這是佛來接引他往生。平常我們要夢到,也不必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定不生歡喜心,決定不執著這個好相,這就對了,完全正確。

【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是說往生的人大別有這三等,三等完全是自己功行不相同。讀了這一段經文,我們應當勉勵自己,力爭上遊,這才算是有志氣。往生的機會很大,古人講「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要爭上品上生,結果落到中品中生,還不錯!如果我們標準定得太低了,我只要下品下生就好了;萬一不到那個地方,這一生就耽誤掉了。所以一定要努力,要力爭上遊。

這是說專修淨土往生的。除這個之外,後頭這一段就很了不起了。見到這個法門,這個經典實在是廣大無際。我們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了,這一部經就涵蓋了一切經,這一個法門也包括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有什麼證據?這一段經文就是證據。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不是專修淨土,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無論讀誦哪一部經典,只要他念到心清淨,臨命終時把他的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是統統得生,這個了不起。由此可見,淨宗的確沒有門戶之見,所以對於任何宗派、任何法門,我們統統要讚嘆。請看經文: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這個大乘法就太多太多了。凡是修學一切大乘法的,此地沒有說小乘,為什麼?小乘不相信有第二尊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之外,還有第二尊佛,小乘人不承認,也不承認有他方諸佛國土,他只認定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他的心量局限在此地,這是他為什麼不能生的原因。我們跟他說大乘法,他還否定,說大乘非佛說,大乘不是佛說的。現在像泰國、錫蘭這些小乘國家,他們還是這樣的執著。不過在最近幾年,聽說比較好多了。為什麼?跟大乘佛法往來接觸多了。下面這就是他往生的條件:

【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

這個語氣非常肯定,他也是決定得生。這一段裡面所說的,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像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都不是專修淨土的。在中國,像永明延壽大師,他是學禪,由禪轉過來的。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創始人,他所修的是三止三觀;智者大師臨終念佛求生淨土,行。他有清淨心,他對這個法門、對西方世界嚮往,希望能夠追求阿彌陀佛。

在民國初年,我們看到這個例子就更多了。諸位拿到江味農居士的《講義》,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江居士一生專門研究《金剛經》,他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寫成了這一部《金剛經講義》。這個《講義》在現代來講,確實是《金剛經》註解的權威;研究《金剛經》,讀他的《講義》就夠了,古今的註解可以說統統都融會包括在其中。但是他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近代往生傳上有他。

還有一個作《心經詮注》的周止庵居士也了不起,他在《心經》上跟江居士一樣,也用了四十年,寫成一部《心經詮注》,這個人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師當中,民國初年的應慈法師,一生弘揚《華嚴》,最後求生淨土。

這就說明了無論你在大乘法門裡面,喜歡哪一部經、哪一部論,都一樣的,成就必然是一門深入,這樣才會成就,一門深入才能夠達到清淨心。這個清淨心是功夫,清淨心是真心,真心顯露,然後以這個心求生淨土,哪有不生的道理!他一生都念佛,或者念佛很少,他在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而且品位高下是由他清淨心的純度,他的心力,他的願力,決定他往生的品位,所以有些品位非常高。

經上說他往生的時候,『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他不是在夢中,「如在夢中」,這個「如」字是一個關鍵的字眼,跟下輩往生是夢見阿彌陀佛,那真正是在夢中。這個如在夢中,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往生那一剎那的時候見到佛,彷佛像夢中一樣,他不是夢中,這個完全看他的功夫淺深。上品生的,也是見到千佛來迎接;中品生的時候,決定是見到無量的菩薩同佛來接引。這是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只要你能夠專,只要修到心地清淨,回向求生淨土,一樣成就。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有些人一生念觀音菩薩、念《普門品》的,我們見到,歡喜讚嘆,勸他一心一意回向求生西方就好,不必要改變。有人一生念《金剛經》的,念《地藏經》的,統統都能成就,不要改。他已經念熟了,念了那麼多年,何必要去改他?用不著。只有在還沒有選擇經典,還沒有選擇法門,我們可以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已經在那裡修學了,不要更改,讓他功夫繼續不斷的去增進,這樣就好。我們對他歡喜讚嘆,加強他的信念,這對他是有真正的幫助。

而不可以說《無量壽經》,對他講,《無量壽經》是經中第一經。不錯,是第一經;實在講這個「一」的時候,我過去也曾經說過,這個「一」是任何一部經都是第一經,只要你專精就是第一經,不是專精,那就不能稱第一了。一心修學那就是第一經,每一部經都是第一經,這個才是真正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但是最要緊的,就是一定要勸他回向發願求生淨土,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才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它這個一段經文就是接引所有一切修學大乘任何一個法門宗派的人,統統接引。下面這一章: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這一章是前面這一章的補充。前面這一章「三輩往生」裡面,最重要的意思是告訴我們往生品位高下不同,對於往生的人,實際上的修行說得不多;但是怎麼個修法,實在講非常重要。所以佛在這一品裡面,全都給我們補充說明了,因此這一品也非常重要。它的結構與前面相應,就是上輩、中輩、下輩。末後慈舟大師判作一心三輩,就是修學其他法門的。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

我們看這一段。『善男子,善女人』,這一邊這個「善」字是一個關鍵的字眼,因為西方世界純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善的標準,實在就在《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三福」,佛講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因此三福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

三福第一條裡面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要真正能做到,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簡單講就是孝親、尊師、慈悲、修十善,以慈悲心修十善,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標準。這樣的人念佛求生西方世界,沒有不生的。比這個標準再高一層的,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善心比前面講的要深厚。最圓滿的是具足第三菩薩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總共十一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這十一句當作座右銘,常常放在心上,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違背這十一句的教訓,那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標準的善男子、善女人,以這個為基礎。

『聞此經典』,「此經」是《無量壽經》,就是指的這一部經。

第一,你『受持』。「受」是完全接受。佛給我們講的理論,我不懷疑,我相信接受了;佛在裡面給我們講的一些方法,我也接受了;佛的教訓,我統統依照經訓去做,不違背佛的教訓。這是「受」這個字裡面的含義,我真正接受了。「持」是保持,也就是說有耐心、有恆心、有決心,盡形壽去遵守。我不是做一天、做兩天就捨棄了,只要有一口氣在,我決定遵守經典的教訓,這叫持,保持不失,這是真正修行。

『讀誦』,這也非常重要。為什麼?不讀就把佛的教訓忘掉了,不讀就跟佛遠離了。我每天把經念一遍,就是跟佛見一次面,聽佛教訓一番;讀經就是聽佛的教訓,讀經就是跟佛最接近,就是聽佛教訓。如果以密法來說,讀經就是接受佛的灌頂。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解釋灌頂,他解釋決定不會錯的,因為他本身是密宗的上師,他是諾那活佛的傳法弟子,這個決定不錯。他告訴我,「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的佛法,將至高無上的佛法傳授給你,叫做灌頂。

我們曉得,《無量壽經》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真的是頂法。我們將這個頂法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灌頂一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宣揚這一部經典,沒有一尊佛不講解這一部經典,沒有一尊佛不勸人要修學這一部經典的;換句話說,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給你灌頂一次。你念一遍就是灌一次頂,你每天念兩遍就一天諸佛給你灌兩次頂,這個多殊勝!一定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會喜歡讀它。

要讀誦,常常讀誦,不知不覺的受諸佛如來的加持,不知不覺的把自己所有的習氣、業障都消除掉了,所以智慧增長,體力也不一樣了。這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感應,這是真正的感應。煩惱輕了,智慧長了,身體好了,健康強壯,縱然從前有些毛病,這毛病不要找醫生,不要吃藥,毛病都沒有了。感應不是天天見神見鬼,那個感應不好,那個痲煩大了,這叫真正感應。以前對人對事出很多錯誤,現在都不會了,錯誤都沒有了,這個就是好現象。所以就是讀誦很要緊。

『書寫』,「書寫」的目的是流通。因為從前印刷術沒有發明,佛勸大家流通佛法,唯一的方法就勸大家書寫。你能夠寫一部,這個世間就多一部經典,所以這個書寫的功德很大。現在我們要不要書寫?真正能書寫也很好,尤其如果說是中國書法寫得好的,這是一種藝術品,也能夠傳留給後世,是個好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我們曉得它的用意是在宣揚。今天印刷術發達,書寫真正的意思就是要多印,廣泛的流通,盡心盡力來做這一樁事情。當然我們還希望外國語文好的一些同修們,能把這個經典翻成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字,廣泛的流通,使每一個人都知道阿彌陀佛,每一個人都能夠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能遵照佛的教訓去修行,我們這個世界就祥和,眾生真正有福。

現在世界上為什麼這麼亂?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真的是身心不安,無所適從。原因何在?實在說,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的環境,產生了許多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招來了苦難。救護的方法,實在講就在弘揚大乘。大乘經典裡面,對我們現代人生活方式、意識形態,這一部經最適合。一切大乘經自己去比較,確實它最適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

這個經本我們推出來弘揚,時間並不長,好像是八三年、八四年,我們才開始來講解這一部經,弘揚這一部經。到現在還不到十年,大概差不多有八年的時間,這個效果已經非常顯著。原因在哪裡?實在講,不是我講得好,而是一般同修一接觸這個經典,他能生歡喜心,他覺得這個經典講得很有道理,對我們現在生活還用的上,不太違背,容易接受。所以這個宣傳效果就非常之好,幾乎遍及到全世界了。

我們最保守的估計,在這八年當中,這個本子至少印了有三百萬本以上。當然這個世界很大,四十億人口,三百萬冊算不了什麼。但是很難得很難得,比起一切大乘經典,其他經典來講,這個經的弘揚算是第一了。我們希望能夠更多、更普遍,對於世界和平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書寫就是印經流通,很重要!

『供養』,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先把這個名詞簡單說明一下。「供養」跟布施的意思相同,換句話,是一樁事情。不說布施,說供養,這是一個非常虔誠恭敬的心,這稱供養。我們對上稱供養,對下稱施捨,因為什麼?沒有那一種恭敬心。現在佛教給我們,我們要以對長輩、對父母、對師長、對佛菩薩這樣恭敬的心,供養的心,去供養一切眾生。

這完全是普賢行。普賢菩薩「廣修供養」,沒有說布施。普賢菩薩的心是清淨平等心,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無二無別,所以都是恭敬供養,這是我們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儒家也講這些,沒有佛法講得這麼徹底,沒有佛法講得這麼堅決。儒家講「禮」,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謙虛卑下,尊重別人,這是禮裡面最重要的精神,所以跟普賢行願非常接近。

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說,供養有物質的供養,就是有財供養,財物供養,有法供養;兩者比較,法供養為最。最殊勝的是法供養。法供養裡面,《行願品》裡面又給我們說了七個例子,法也是無量無邊,給我們說了七條;這個七條可以說是七個大類,每一類裡面細說是說不盡的。

第一條講「如說修行供養」。我們真正把這一部經典裡面的教訓統統做到,不但是供養阿彌陀佛,同時供養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供養到了,我們要問一問,盡虛空遍法界這些菩薩、羅漢有沒有供養到?十方世界六道眾生有沒有供養到?全供養到了。大家冷靜去想一想,你認為對不對?全都供養到了,真的一修一切修。

第二個說「利益眾生供養」。實在講利益眾生供養,也是前面如說修行供養裡面開出來的。你怎麼知道利益眾生?你用什麼方法利益眾生?這一部經典果然都做到了,這個利益眾生的供養也包含在其中。所以說實在話,七類的供養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如說修行供養,全都包括了,你裡面再說多少,都離不開這一句;這一句做到了,全部都做到了。

它底下又說,「攝客群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說了這麼多,都離不開如說修行,如說修行全部都包括到了。

實在講,這個經比《華嚴》好。好在哪裡?好在它說得透徹。《華嚴》只是給我們講一個綱領,例子有的時候是舉得很多,究竟從哪裡做起,《華嚴經》講得太多、太繁雜,不曉得從哪裡下手。這個經好,《華嚴》的綱領,《華嚴》的綱要。我們能夠讀這一部經,就等於天天在讀《華嚴經》;依照這一部經修行,《華嚴》裡面所有的法門統統都做到了、都修到了。這是這個經典無比殊勝之處。

現在我們要把話說回來,具體的供養是什麼?自己照這個修行,給別人做個榜樣,這就是勸人,身教;接著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勸他修行。你勸他,人家問你,為什麼勸我修行?實際上講,如果人家來問這一句,這已經不是很完美了;很完美是要他來找你,這就是你自己修行有成就。你每天快快樂樂、歡歡喜喜,自己生活過得真正幸福,家庭美滿,事業很順利,哪一個不羨慕!人家問你,你怎麼學的?我天天念《無量壽經》,照《無量壽經》修行,你要想像我這麼一樣幸福快樂,我這個經本送給你,你回家照做就行了。如果我們自己學佛學得很苦,那別人人家看你,送給他,他說,我這個我不學,你看你這個樣子,我才不想這個樣子。這個佛法就沒有辦法往外推廣了。自己一定要做到。

尤其是經上講得好,一個人心想佛時,《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這三經是一部經,心想佛時,我們這個心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隨心轉。常常想佛,想個幾年,你自己不知不覺,你的相貌就非常圓滿,就像佛相;心裡有佛,它慢慢會變。佛的身心清淨,我們在這個經上念到,佛的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所以他沒有疾病。我們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覺把我們這個身體也轉變成相似的清虛無極,所以百病不生,往生的時候自在。

過去香港何東夫人,那是我們一個好榜樣,就是何世禮的母親;他一家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老太太一個人念佛。從前多多少少都受了一點儒家的教育,所以雖然宗教信仰不同,還不至於有很大的排斥。兒孫還很孝順,老太太自己念她的佛,他們天天上他們的教堂,宗教上彼此不相干涉,這個家裡面倫理還能夠顧到,相當不容易。老太太往生是盤腿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

往生的那一天,把親戚朋友統統都找來,我今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了,跟大家宣布,你們念幾聲佛號送送我。這是全家兒孫基督徒也來,最後一個要求,我們母子一場,我今天走了,一生我對你信教不干涉,今天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念幾聲阿彌陀佛送送我,算我們母子一場,這說得合情合理。念不到十五分鐘,老太太坐著就走了。

這一家基督教徒全念佛了,為什麼?親眼看到,這個一點不假。所以老太太度她家人,大慈大悲,她真有耐心。說實實在在話,她為什麼念到這麼好的功夫?為什麼走得這麼瀟灑?在我們想像,老太太只有一個心愿,要度她一家人,自己要不成就,這一家人決定不相信。一句話不講,臨終時做給你看,你不能不信。一句話不說,全都學佛了,全都念佛了,這個很厲害。所以何東爵士夫人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度我們的家人,要度我們的親戚朋友,你學她這個樣子就對了。

這個老太太往生,開往生大會。這種會要是到處多開幾次,這個淨土宗沒有人不相信;什麼人說假的,也沒有辦法動搖別人的信心。這都要靠我們來努力。我們要想真正提倡這個法門,真正把這個殊勝的利益供養給大眾,自己要真修;憑口說沒有用處,一定要真正去做。

自己有殊勝的成就,實在講這叫自利利他。自己為什麼真乾?因為要幫助這些人,自己在真乾。這些苦難的人,把自己的品位抬高了;看到這些苦難人的時候,自己修學精進的動力就有了;是這麼多人在這裡受苦難,你大慈大悲要勸化他們,所以才勇猛精進,才有殊勝不思議的成就。這些都是真實的供養。

『晝夜相續』,這是精進,決定不懈怠,知道這是一樁大事,利己利人,普度眾生。所以一定要相續不斷,信心堅定,信心清淨,不受一切魔障,一切的阻礙,阻礙不了。凡是阻礙的人,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有意來阻礙的,這是魔障,他是別有用心的;還有一類是無意的障礙。雖然無心,他對這個法門不了解,迷惑顛倒所致,我們都要憐憫他,以善巧方便勇猛精進,不受他的障礙,這就對了。

【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簡單的講,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這個用心總不外乎這三大類,對人、對事、對物就統統包含了。一定要用真誠心,決定不能欺騙,不能虛偽。真誠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本體,《觀經》講的「至誠心」,就是真誠到了極處。以一個真誠的心待人、對事、對物,無論什麼人都用真心去對待。也許有人問,我處處用真心,那我吃盡了虧了?吃虧怕什麼,上當怕什麼,你在這個世間能活幾年?我吃一百年虧、上一百年當,也划得來,我往生西方世界,到那裡無量壽,值得!不肯吃虧,不肯上當,好吧,來生再輪迴,生生世世再搞這些東西。這個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甘心情願吃虧上當,我也不騙別人,我也不用一點虛偽的心來對人對事;決定不乾,一定真誠。

對自己,遵從佛的教訓,一心稱念。對人,也遵從佛的教訓,佛教給我們應當具有什麼樣的心態,應當具有什麼樣的行為,我們統統照做。這一些全在『禁戒』這一句裡頭。這個「禁戒」不必到別的地方去找,本經具足,本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就是禁戒。

所以我這些年來到處提倡,同修們真正修淨土的,早晚課念《無量壽經》。如果時間不夠,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早課念第六品,就是念四十八願,就念這一品,然後念佛,佛號當然是愈多愈好,看你的時間;晚課念三十三到三十七,念這個五品,這五品是戒律。我們這樣修法就是持戒念佛。念第六品,我們要發願;念久了,慢慢的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就相同,心同願同。三十三到三十七是阿彌陀佛處事待人的一個態度,我們要學,學阿彌陀佛的行為,我們的行同佛。所以戒律統統本經都具足了。三學具足,就是戒定慧三學,本經統統具足。

『堅守不犯』,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就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決定不做。

【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我們自己一個人所修的,積功累德,將這個功德回向給眾生,回向給世界。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不要講法界,法界太大,回向這個世界,希望這個世界所有苦難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就是法供養裡面「代眾生苦供養」。能不能做到?能做到。這一個人修持,大眾都托他的福,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些人要遭這個災難,這裡頭有個大福德的人在此地,他不遭災難;他在此地,大家災難也就沒有了,或者是減輕了很多。這是一個人有福,大家都沾光,都托他的福。福報一定要自己修,要認真的修學,可以能夠消除世界的災難。只要你真心做,努力做,念念為這一些苦難的眾生去做;所做的功德自己決定不取,普遍施與一切眾生,我為他們做的。所以菩薩勇猛精進,那個力量從哪來的?就是這一念的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不為個人,絕對不為自己。

【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

這個就是憶佛念佛。

【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這一段是補充前面所講上品上生修學的方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第三十八集)1992/6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檔名:02-012-0038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二面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

【複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這是第二段,第二段正因有三句。首先說明它跟第一段的差別,也就是第一類人是上輩往生,第二類是中輩往生,實際上都是補充前面所講的修因。雖然段落是這麼分的,凡是經上所說的都應當要細心去體會,而且儘量的能在生活當中能把它做到。當然經典文字不多,只有這一卷,所給我們說的事相很有限;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瑣瑣碎碎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們要體會到佛說法精神之所在。不要說佛經上沒有說,大概我們做了沒有關係,要能體會到它的精神,這一點很重要。要緊的,要把握它的原則,原則實在講就是佛法裡頭常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實在講,這三句十二個字把整個佛法都包括盡。

第二類就是中輩往生的,不像前面能夠『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這個他做不到;做不到,必然有做不到的原因;這個也不要緊,佛告訴我們『要當作善』,一定要修善。實在講,《觀經》三福裡面,第一福就是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地方就是很具體的教導我們要修十善業。

我今天下午,洛杉磯有個同修打電話給我,他現在是不知道什麼地方送給他一套《地藏經》大意的錄音帶,這是我去年講的。去年在美國每一個地方,這個地方也講過,等於在美國轉了一圈,講了不少地方,統統都是講《地藏經》大意。這個帶子他聽到了,聽了很歡喜。

他就問我,他說:法師,你晚年不是完全都在講淨土,怎麼會講到《地藏經》去了?我就告訴他:我沒講《地藏經》,我說:我確確實實講的是淨土三經。他說:我拿的帶子明明是《地藏經》大意。我說:《觀經》三福裡頭第一句話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怎麼講?全部《地藏經》就是解釋這兩句話。他就明白了。《地藏經》就是解釋這兩句,而這兩句話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其實不只是修淨土,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如果「淨業三福」做不到,你連根都沒有了。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地藏法門學起。地藏法門是什麼?孝親尊師,後面就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地藏經》全包括了。三福,真的《地藏經》講得最透徹了。

這個地方也就是回歸到基本的修學,十善非常重要。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佛叫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字怎麼講法?具體說起來要行十種善。十種善裡面,第一個『不殺生』。殺生範圍很廣泛,有的用手來殺,有的用口殺;口下達命令,叫別人殺;看到殺,生歡喜心,也是殺;實際上沒有殺,起個念頭,恨它,要殺它,也是殺。這是培養慈悲心,換句話說,絕對沒有傷害眾生的意念,要從這個地方來修養。

第二、『不偷盜』。偷盜的範圍非常非常的廣大,不要認為我們沒有做過偷盜;其實不然,佛經上一看,就曉得我們常常在犯盜戒。什麼叫盜戒?這個佛家這個盜叫「不與取」。這是有主之物,主人沒有答應,你動了他的,就叫盜戒。這個主人是一個人的,你把它盜過來了,這個結罪比較輕。實在講,你這個偷盜將來要還債的,所謂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因果報應一點都不會差錯。如果這個物主人很多,那就痲煩大了。哪些物主人很多?公家的東西。你譬如在美國有很多公共設施,這個設施如果是我們這一個市區市政府的設施,你要是偷盜了,那個結罪,就住在這一個地區的市民,統統都是它的主人,他納稅的,這個還債很痲煩,這麼多人;假如是州政府的設施、是聯邦的設施,那痲煩大了,那你將來還債要還這一國的,這一國的人都是你的債主。

世間人不曉得,不懂這個道理。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結罪最重的是什麼?是三寶物,就是寺廟的。寺廟的東西,它這個結罪,不僅是這一個世界,佛法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換句話說,法界無量無邊,所有出家人都是主人,你在這裡偷他一點東西,這個結罪就不得了了。所以盜三寶物,必墮地獄,它這個結罪是這樣的重法。不讀佛經不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

像我們在台灣的時候,我們在公家機關里做事,常常私人寫個信,都拿公家的信封信紙,這都是盜戒。因為公家的這些文具是供給你公事用的,沒有供給你私人用的。李炳南老居士他也在公家做事,他在孔德成先生奉祀官府做事,他作主任秘書。每一次去領信紙信封,他都要跟孔德成報告一下,我這個要私人寫信用。孔德成先生嫌他羅嗦,哪一個人不私人用,羅哩羅嗦的。我跟你說了,我就不犯盜戒;不跟你說,我就犯了盜戒了。為什麼?你主管答應了,我就不犯盜戒。只有學佛的人才曉得,不學佛的人不知道。

你譬如經商的人,總想想方法少納一點稅,這個也是犯了盜戒。所以你仔細一研究,這個盜戒是最容易犯的,而且是犯得最多的。怎麼辦?這個事情罪業很重,一定要懂得,要知道,要懺悔,要修善補過。

盜公家款,在我們中國佛門裡面最出名的就是永明延壽大師。他在沒有出家之前,用現在話來講,是小公務員。管什麼?管財稅出納。手上常常有錢,都是公款,國家的錢。他把這個錢拿來放生,以後被查出來。當然常常去放生,這一筆款子虧了很多。查出來,論國法是要殺頭的,是要斬首的。結果一審判,錢到哪裡去了?放生去了,全都放生了;他沒有做別的用處,全放生了。

以後報告國王,國王聽到之後也很好笑,也沒法子,國法論法要斬首。送到法場去斬首,就一面的吩咐監斬官,他說你看著,他如果面色有恐懼、有害怕,就把他殺掉;假如他沒有一點恐懼,一點都不害怕,你就把他拉回來到我這兒來。結果他綁到法場要殺頭,他一點恐懼都沒有。這個監斬官就問他,他說:你為什麼不害怕?他說:我這一條命換了千千萬萬的命,值得!歡喜!一點恐怖都沒有。這馬上就放他回來,去報告國王。國王就召見,問他:你有什麼願望?他說:我想出家。國王就成就他出家,做他的護法。這是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以後晚年完全回歸淨土,專心念佛。在傳記裡面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

你們看人家那個盜跟我們普通的盜不一樣,普通盜的時候是要自己去享受,他這個盜是利益眾生。所以佛法真的不是定法,通權達便,只有一個目標,利益眾生,造福社會,這就對了,這就正確了;如果是自己享受,那就罪過就無邊了。永明大師這個例子值得我們深深去省察。

第三是『不淫慾』。無論在家出家,淫慾決定增長貪心,增長邪念,這個對於出世間法有一定的障礙,一定要斷淫,這個才能夠達到心地真正清淨,往生品位增高。如果做不到,這是決定不邪淫;十善裡面是不邪淫。邪淫是夫婦之外,決定不許可。

但是這個經裡面講的,因為它的標準高,他是中輩往生,他不是下輩往生,中輩往生,他這個清淨心有一定純度。上輩往生要求的當然是更清淨了。所以從這個經文裡面,我們能夠了解,淫心不斷,帶業往生是下三品。中品裡頭沒有,中品裡頭經上明明講到要斷淫,這個念頭都沒有。

下面這四種是口業。不殺、不盜、不淫是身業,身,三善業。口的善業,第一個是『不妄語』。實在講,學佛,我們講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從哪裡做起?一定從「不妄語」做起。還有妄語,真心怎麼能顯露?一定真誠,不欺人,不自欺。這個在佛法里也是屬於根本法,決定不欺騙人。

可是像這些戒律方面,一定要真正了解佛制定戒律的用意在哪裡,要曉得它的精神,要曉得它的用意,要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去活用,這個很要緊。戒律不是死的。如果對眾生有利益的,這個是叫開戒,不叫做破戒,不是破戒;如果是對自己有利益的,那叫破戒,那就不是開戒。利益眾生的這個妄語是開戒,不是破戒。

譬如經上佛給我們舉例子說,這是有一個獵人追了一隻兔子,當然是要殺它的,走到三岔路上,這個兔子跑掉了,不曉得跑哪去了。這邊有一個人看到,這個獵人問他:你有沒有看到這個兔子?明明這個兔子從這個路上走的,他說:我看到從那邊去了,把獵人引開,救了它一條命。這個妄語是開戒,不是破戒,這是救護眾生,救眾生也救獵人,獵人殺生有罪。這樣雖然有殺,他沒有殺成功,他這個罪輕;如果真的這個兔子被他殺了,他這個罪重。

這是告訴我們,凡是一切戒律,只要是利益眾生的,都是屬於開緣;凡是屬於利益自己的,統統是破戒,統統有罪。利益眾生的,這是有功德;損己而利人,這是菩薩發心。

『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言語非常之美,可是目的還是在欺騙別人,誘導人家造惡。我們普遍的,現在可以說是普遍能夠見到的,像現在的歌舞、戲劇、電影、小說,乃至於還有一些文學的東西,現在所謂是藝術,在佛法裡面看,綺語。它引導人去做「殺盜淫」,這個不得了!這個罪過太大太大了。

所以我在台北講經講到這些地方,有一些在學校念書念影劇的,聽了之後就來問我,他說:那個罪過太重,我們是不是要轉系改行?我說:最好改行,這是真的,這個事情萬萬做不得。你要不相信,你仔細看看因果報應,中國、外國,凡是有名的這些電影明星,死得都不好,這是現世報,花報,果報就更可怕;他確實有報應。

他那個影響力比一般人大得太多了。我們這講經說法,苦口婆心勸人行善,人家都不來。他那買票,價錢那麼高,還有那麼多人去聽,你說有什麼法子!你才明了現在這個社會上,聽騙不聽勸;騙他,花錢他也去;勸他,他不肯來;騙他,他肯來。這是綺語。

「惡口」是言語很粗,我們常講罵人,或者說的話非常的粗魯難聽,這都屬於惡口。

「兩舌」是挑撥是非,這個罪都很重很重。挑撥是非,有有意,有無意。有意的罪就重了,無意的是過失,有意是罪,無意是過,要看結果來斷定他這個罪業的淺深。如果說挑撥兩個國家戰爭,這個罪過最重了,戰爭的時候傷害多少生命財產,這個罪過是最重。小,挑撥兩個人不和,兩個團體不和睦。這也看事情的大小來結罪。這是口業的四類過失。

下面這三種是屬於意業,意業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第一個是「不貪」。不貪、不痴、不瞋,這叫三善根,所有一切世間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叫三善根。如果起心動念落在貪瞋痴,這叫三毒煩惱,這三個是最毒的,所有世間一切惡業都從這裡生出來的。所以意三業真正是苦樂的主宰,苦樂的根源,我們不能不慎重。

世間人所貪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的是這些。起貪心得到了,還是命裡頭所有的;命里沒有的,你怎麼貪也貪不到,這個就很冤枉。我常教大家念《了凡四訓》,叫你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明白了,他心清淨,心定了。為什麼?他曉得,想貪也貪不到;命里有的,丟也丟不掉;命里沒有的,想也想不到。了凡居士是我們一個好榜樣,他的長處在哪裡?知命。知命就樂天,天是自然的,接受這個自然的果報,所以他沒有妄想,心地清淨。

他要沒有遇到雲谷先生,那就照孔老先生給他算的那個命,五十三歲就壽終了,一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命運去走。算命算得高明的,那一點都不會錯的,這是真正的學問。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說了一番大道理,命運有沒有?命有。命從哪裡來的?那是你前生造作的。前生造的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每個人造的因不一樣,當然果報不相同。命裡面富貴的,你就安於富貴;命中貧賤的,也安於貧賤,曉得這個事情一點都不能勉強,不會怨天尤人。這個富貴,他前生修得好,那有什麼話說,應該他得的;我貧賤,我沒修。

所以自己安於自己的現實狀況,人人都能夠明了因果,天下就太平,不會有爭執。心定了,你這一生才真正叫有幸福,不打妄想了,富貴的有福,貧賤也有福,他會過得很快樂。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命運,不曉得因果,也不相信因果,那就胡作妄為,天天在造罪業,這個太可怕。

雖然命是有一定的,可是我們這一生的行為,這裡面加減乘除是天天都有。換句話說,命運能不能改?能改。如果你每一天這個行業,加減乘除幅度都不高,善也很小善,惡有一點小惡,你的一生都照你命運去走去了,不會有變化的。假如有大惡大善,命運就改了。

所以實實在在說,四十歲以後的這個命運受後天影響最大;四十歲以前的是先天的,就是宿世所造的善惡業影響大;四十以後是你這一生已經修了四十年,這四十年的變化就很大了。如果真正覺悟了,能夠認真斷惡修善,你這後半世,就是四十歲以後,決定好轉,這個才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四十歲之前,縱然命不好,受一點苦,沒關係,有體力,不在乎;晚年受苦,那叫真苦,那是真正可憐。

所以佛法,說老實話,不要說來生的好處了,就是這一生能叫我們老年享福,老年不受罪,這就了不起了。你真的相信,真的好好的去做,你這個晚年愈來愈幸福,愈來愈快樂,這要靠自己修。靠什麼修?依照這一部經典修是最殊勝了。一再給同修提起來的,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要做。此地教我們要修十善業,我們就認真修;叫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不做;叫我們止的,我們就止。叫我們去的,我們就去;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就去,這就對了,一點都不錯。世間福報不必求,自然就來了。

我剛剛學佛的時候讀《了凡四訓》,這是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的,把這個小冊子送來給我看。我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我年輕時候那個個性跟袁了凡很像,袁了凡有的那些毛病,我統統都有;袁了凡有的那一點點福報,我還沒有;我這個毛病犯的比他還重。得到這本書之後,我才曉得可以改變的,如法炮製,依教奉行。

算命先生算他只有五十三歲。我也算了很多次命,算命的人都說我只有四十五歲,還不到五十三歲,我非常相信。什麼理由相信?我家裡過去的事情我不知道了,三代我記得。我的祖父、父親,我還有個伯父,我父親兄弟兩個,祖父跟父親、伯父都是四十五歲死的。所以他算我四十五歲,我點點頭,我很相信,一般講遺傳,我很相信,看看自己這個個性造作的罪業,覺得非常可能。我也沒有求壽命,也沒有求富貴,這統統是學佛轉過來,佛法轉過來,沒求。

我四十五歲那一年害了一次病。我很少害病,一生沒有害過病,頂多傷風感冒,幾天就好了。四十五歲那一年得了一個重感冒,病了一個月,想想時間到了。所以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為什麼?命到了,醫生能醫病,不能醫命,所以就老實念佛等死。等了一個多月,活了,沒死,沒有求這個,這是感應。

以後有一年,就是蔣經國就任總統的那一年,就任第六任總統那一年,我講《仁王經》。佛教會辦一個仁王法會,我在那邊講《仁王經》。講了二十天,遇到甘珠活佛,這也是我的一個老朋友,遇到的時候好歡喜。他告訴我,他說,過去我們認識很早,我剛剛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就認識甘珠。他說:我們常常在背後談你。我說:談我什麼?很可惜,你這個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些事情我統統都知道,你們不說,我也知道。他說:你這些年來講經說法的功德很大,不但你將來壽命長,你的福報也很大。

我這個福報、壽命都是這一生修來的,與前生不相干,都是這一生修來的,認真修。人家要問我感應,我這就是感應,我在台上就做證明,現在還站在台上,這就是感應。所以一定依照佛法修行,決定沒錯。

這個不貪,世間法不貪,出世間法也不貪,徹底放下,我們心才清淨。有,不貪;沒有,也不貪。最要緊的是清淨心,有也等於沒有一樣。世間人都會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一生一切所有的,你臨死的時候,一樣帶不走,都是別人的,所以自己必須要把這個事實真相認清楚。眼前我們所有的這一切是不是我的?不是的。如果說是我的,這個人是愚痴,痴人說夢!我暫時在這裡受用,就跟住旅館一樣,絕對不是自己的。你能把這個事實看穿了,貪心就沒有了,對於生活上一切受用,你就自在,你不會計較,也不會認真。理明了了,叫理得,心就安了;心安,一定看到事實的真相;理就是事實真相。心安理得,理得心安,這是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了,所有一切的一切與自己統統不相干。

那我們在這個世間究竟幹些什麼?念佛。念佛第一,第一還是念佛。除了自己一心念佛之外,勸人念佛。一切諸佛菩薩都勸人念佛,我們盡心盡力勸人念佛,就跟諸佛同德同行。我們跟誰做朋友、跟誰是一類?跟十方一切諸佛,這是佛法給我們真實利益。學佛沒能把這個事實搞清楚,那叫白學了,這一點非常重要。

末法時期,《楞嚴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多接觸、多聽、多看,對自己決定沒好處。為什麼?會影響自己的知見,影響自己的信心,這個問題嚴重。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好,不要怕人譏笑,不要怕人諷刺,沒有關係,那個不妨礙,一定要培養清淨的信心。

本經一再給我們講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容易,菩提心怎麼個發法?什麼叫菩提心?正好這一次舊金山「大覺蓮社」找我去講兩次,底下這個星期一次,後面星期,兩個星期,我選的這一段內容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菩提心。佛在《觀經》裡面講「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我選的講義是採取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註解這一段文,我把它錄下來,現在都印出來,這個兩次四個小時專門來講發菩提心。因為平常很難得有這麼一個充分的時間,來專門討論這一個問題,非常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就是真心,決定不會動搖,這才是我們成功的保證。菩提心一發,那個一向專念就不必講了,他一定會專念。這是一切法能放下,決定不起貪心。

第九、「不瞋」。瞋是瞋恚。瞋恚這個煩惱很重,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間人總是會發脾氣,總是會不高興,他不知道這個傷害之大。佛門當中常說「火燒功德林」。功德,積功累德,這個功德修的像什麼?像樹林一樣,像森林一樣,修了許許多多功德;可是這個森林一把火會燒光。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這一發脾氣,你的功德就燒光了,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如果要問問自己,經上佛常常教我們要積功累德,我們積功累德到底有多少?想一想什麼時候發過脾氣,到現在還沒有發脾氣。如果早晨發了脾氣,你功德只有幾個小時。臨命終時,如果一發脾氣,你一生的功德都完了,都燒得乾乾淨淨,非常可怕。所以這個要知道,要特別提高警覺。凡是會引起你發脾氣的,都是魔現前;魔看到你功德修得那麼多,沒法子破壞,就勸你燒啊,燒啊。你就很聽話,馬上把它燒掉,這不是冤枉嗎?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遇到逆境現前的時候,是決定不肯燒自己的功德,絕對不發脾氣,修忍辱。能忍,而後才有定;能定,而後才有慧。所以六度裡面,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布施、持戒是修,忍辱是保持、保全;不能忍的話,那功德都沒有了。

諸位要曉得,福德燒不掉。福德有,功德沒有,功德全燒光了。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這是功德。一發脾氣,戒定慧都沒有了。福德有。常常發脾氣,有瞋恨心、有嫉妒心,貢高我慢,好勝心,這樣的人常常修福,當然功德沒有,這都會把功德毀掉。修福,福報修得很大,將來到哪一道去投生?到阿修羅道。阿修羅有福德,福報很大,沒有德。換句話說,瞋恨心很重,容易發脾氣,容易傷害人,他的福報享盡了,必定墮落。這佛家常講「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這個一定要曉得,瞋恚對我們傷害是最大的。

末後一個是「愚痴」。什麼叫愚痴?愚痴是沒有智慧。世間有很多聰明人,佛經裡面叫他做「世智辯聰」,他有辯才,能說,能寫,能作,他沒有智慧。智慧是什麼?真正能夠辨別真假,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利害,這叫智慧。鄉下老太婆,沒念過書,不認識字,教她念阿彌陀佛,她一生就老實念,這真智慧。為什麼?她選擇的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的。這是正,不是邪;這是利,不是害;這是善,不是惡。她全都選對了,這叫真智慧。世間聰明才智的人,對於念佛法門懷疑,甚至於還毀謗,這是完全沒有智慧,愚痴!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他不相信,他不修,他怎麼會成就?而且還妨礙別人,還障礙別人修學,叫修學的人退心,這個罪過重。那個人明明這一生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他在當中打個岔,把人家這個機會打掉了,這個罪過多重!這叫愚痴。

所以這個三條,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世間善法都從這三條而生的。佛經裡面常常講善根,善根到底是什麼?我們在此地看到了,真正修善從根本修,這才是聰明人;根本修就是修不貪、不瞋、不痴。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

這是第二個修行方法,晝夜念佛。前面講你能夠認真修十善,這個很簡單,就十條,不多,容易修。認真晝夜念佛,『思惟』也是念佛。有人問我,我們念《無量壽經》、或者念《阿彌陀經》,跟念佛會不會打閒岔?我說不會。為什麼?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讀經是憶佛,經上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念這個就想這個事情,所以念經跟念佛完全相同。但是念別的經不行,只限於淨土五經,因為這個五經是專講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淨土五經隨便念哪一部經,統統都是念的阿彌陀佛。

尤其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非常不可思議。西方三聖,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指出,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過去沒有人說過,沒聽說過,這是夏老了不起的發現。是不是真的?仔細一想,一點都沒錯。楞嚴會上,「圓通章」裡面講得清清楚楚,他在盡虛空遍法界提倡一心念佛,專修專弘,他是第一個人。他代表大智慧,唯有大智慧才選這一個法門,法界初祖。

我在沒有聽到夏老這一句話之前,我沒有想到這一樁事情,我只想到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第一部講《華嚴經》,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提倡念佛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曉得,他是娑婆世界的初祖。世尊出現,第一部講這個經,他就導歸淨土。佛法傳到中國,在中國提倡專修專弘的是東晉時代的慧遠大師,慧遠是中國初祖。於是初祖就變成三個人,這三個人我們要知道,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國初祖,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

沒有大智慧,不會選擇這個法門,所以應當日夜不斷的去念佛。會用功的人,隨時隨刻都不會間斷。我這一句佛號,出聲念也可以,不出聲默念也行,心裏面一定有阿彌陀佛。這個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那就是永明大師講的有禪有淨土、無禪有淨土,你真的就有淨土。有淨土就決定往生。心裡頭沒有,往生就沒有把握;心裏面真有,往生就一定有把握。所以有是什麼?一天到晚會念著它,不會把它忘記;其他的人忘掉有可能,其他的事忘掉有可能,阿彌陀佛決定不會忘記,決定常常在心念裡頭,這叫有淨土,心裡頭真有。後面還有一句:

【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志心』是真心,『歸』是回頭,『依』是依靠。從世間法裡面回頭,依靠阿彌陀佛;從出世間所有一切佛法裡面回頭,專依《無量壽經》,這叫「歸依」。「歸」是回歸。本來我們很多宗派、很多經典都想學,現在我回頭了,我把那些捨棄了,我專依《無量壽經》,專依阿彌陀佛;每一天拜佛,我專拜阿彌陀佛;念佛,專念阿彌陀佛;想佛,專想阿彌陀佛;這叫歸依,這個叫做「志心歸依」。

『頂禮供養』,「頂禮」是表誠敬,真誠恭敬,依教修行,就是「供養」。依照經典教訓去做,這是真正的供養,能這樣修,決定往生。底下說: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人,實在講貪生怕死。說得很好聽,我們要求生淨土,一旦到死的時候,手忙腳亂,又不想去了,還想多活幾天。這有什麼法子!這個念頭一起,這一生就又去不成了。這個貪生怕死,說實在話,自己都做不了主,到那個時候,自己恐怖,自己迷惑了。平常自己不知道,不曉得自己的功夫;到這個時候,自己有沒有功夫,完全表現出來了。應該怎麼修法?天天想死,到真的死的時候就不怕了,這個很要緊。

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學佛的人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他老人家自己的佛堂就掛了一個「死」字。我們是從印祖畫冊裡面,畫冊裡頭有這麼一個字,縮小的,我把它照像放大,把它印了出來,也印了不少張。常常貼在自己臥房裡面,叫自己晚上睡覺想一想,這一躺在床上就想到我要來死了,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天天等、天天盼望,果然這一天來了,心裏面歡喜,就沒有恐怖,就『不驚不怖』。這個要長時間的訓練,要真正做到「不驚不怖,心不顛倒」,這種人決定往生。凡是不能往生,臨終時候錯亂,臨終時候顛倒。

所以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說一句老實話,求往生的心不真不切;不真不切,所以功夫不得力。如果求往生的心很懇切,這個功夫自己能夠體驗的出來。這是中輩往生,補充修行的方法,這個方法都是講綱領的。再看下面一段,第三段是講下輩往生,就是下三品的: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

這是說他的緣不具足,這一些他都做不到。那麼應該怎麼做法?佛在此地教給我們:

【有空閒時。】

你要會利用你的空閒的時候,或者是一個月,或者是一年,什麼時候空閒,把這個時間抓緊;平常沒法子修,就用這種方法修。

【端正身心。絕欲去憂。】

這兩句話,第一句是具足威儀,威儀就是恭敬,我們講的禮節;具足禮節就是表示對佛、對法的恭敬。『端正身心』,後面經文還有具體的說明。『絕欲去憂』,這個就是持戒,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短時間的,就是你利用空閒的時間,或者你修一天,或者修兩天。像通常我們去參加一個佛七,七天;一年參加一次,或者是兩次,利用這個短時間。但是進佛堂修行就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都不想。我在這個地方修七天,我七天什麼都不想;修一天,我一天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放下。這才是「端正身心」,沒有一點憂慮,沒有一點牽掛。

【慈心精進。】

這個『慈心』是對自己,也是對一切眾生。真正修行就是慈悲一切。因為你修行,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你成就之後必定去幫助一切眾生。底下教我們修學的方法。第一個: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

『貪餮』特別是指飲食,『慳惜』就是我們講吝嗇。

【不得中悔。】

就是中途後悔。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修了一段時期,聽說別的法門比這個更好,後悔了,再去修別的,那就錯了。不管人家怎麼講,我決定不後悔,我要一直修下去。

【不得狐疑。】

『狐疑』是講懷疑。「狐」是比喻,狐狸好疑。所以喜歡懷疑都用狐疑來形容他。這是佛教給我們,不應當有的。如果有,一定要把它戒除。下面教給我們應當要做的:

【要當孝順。】

這是對父母。

【至誠忠信。】

『至誠』就是真誠,誠到極處,這是真誠。以真誠的心對佛、對法、對老師,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忠信』是對大眾,平常處事待人以忠信為準則。

這個都是講的世間的善法。世善是佛法的基礎,是佛法的根本;沒有說世間善法不具足的,而有出世間善法,這個不可能的。像蓋房子一樣,沒有第一層,有第二層,沒這回事情,決定不可能的。一定是先修世善,然後就是修出世間的。出世法:

【當信佛經語深。】

這是真實的智慧,一定要相信。

現在有些人為了要標榜自己,必須要批判佛經,能夠把佛經推翻了一部,表示他的學術修養被世間人肯定,可以拿到一個博士的頭銜。作一篇論文,推翻一部經論,推翻一個法門,可以得到世間的名利。這個人很多,我們常常看到。可是將來的果報,那就不堪構想了。

佛法慢慢衰滅了,怎麼衰滅了?就是這個滅法,被這些人有意無意的,或者說它不是佛說的,或者說它是偽造的,或者說它是不可靠的,迷惑人心,這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謗法。

我們要學佛,一定要找到真實的經典、可靠的經典來作依據。這個真實可靠到哪裡找?到大藏經裡頭去找。這個經典,大藏經裡面有,我們就可以相信。為什麼?因為編到大藏經裡面,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在古時候,如果這個經不是真正梵文從印度傳過來,經過中國這些高僧大德的翻譯,確實有證據的,才可以入藏。即使是佛弟子的一些著作,我們中國祖師大德的著作,如果著作不符合經訓,與佛的意思有違背,也不能入藏。

所以從前這一部書要入藏的話,是要經過當代的高僧大德們來審查;他們同意了,然後才把這個報告給皇帝,皇帝命令入藏,是這麼樣的慎重。所以這個《藏經》代代相傳,就是朝朝代代國家承認它,歷代的高僧大德承認它,那這還有什麼懷疑!所以我們選擇經典要以藏經為標準。

藏經要古時候的本子,現代的本子靠不住。現在人,我喜歡這個人,把這個人的東西也入了藏經;那個人我討厭他,他的東西我就不要。所以現在到民國年間,標準沒有了,這個要知道。

我們中國歷代的藏經,最後的,就是最晚的這一部,是乾隆,清朝時候編的,我們所謂的《龍藏》。現在在台灣也翻印了,叫《乾隆大藏經》,這是最後的一部。最早的是宋朝的版本,《磧沙藏》。所以我們要以這個為根據。現代人所編的,我們就要特別慎重。為什麼?不可靠的很多,就是說沒有經過審定的有很多。從前那個標準很高很高,一般人的著作想入藏,是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那麼我們曉得『佛經語深』,佛經的真實。

關於這一樁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曾經跟方東美先生提過一次,我學佛是他老人家介紹的。我有一個懷疑,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佛經這麼好,這樣重要,為什麼當年傳到中國來的這個梵文的原本,沒有保存下來?傳到中國的原本太多太多了,翻譯並沒有完全翻譯過來,因為時間、人力的關係,只是在經典裡面選擇好的東西優先的翻,沒有翻的就很多。已經翻的、沒有翻的這些原本到哪裡去了?怎麼會統統失傳了?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方先生聽了之後,也笑了一笑。他很幽默的說,他說:我們中國人民族自信心太強了,認為我們翻譯的這個本子絕對正確,決定沒有錯誤;而且翻譯的文字比原文還要來得華麗真實。換句話說,有了漢文這個本子,梵文可以不必要了。

方老師這個話也不見得是有根據,想當然耳!很難得,他這個答覆不無道理。說明我們現代中國人可憐可悲。可悲在哪裡?自信心完全喪失掉了,總認為別人都是好的,自己都是不好的,這是我們國家之衰,國家遭大難的根本原因。

想想我們過去的中國人,了不起!稱自己國家叫「天朝」,在全球實實在在是第一等的民族,有第一等民族的自信心,民族的自尊心。如果不能恢復,中國不會強盛的。哪一天中國人認識中國文化,理解中國文化,在全世界上確實是最優越的,中國就復興了,中國就強大了。方先生說這些話是苦口婆心,喚醒我們要真正覺悟。他說的不無道理。

這是相信佛經,對於佛的經典不要去懷疑。大藏經裡面有一部分經典列在一類,叫疑似部。古人對它懷疑,認為它來路不太清楚,找不出依據。但是為什麼還保存下來?裡面所講的符合佛的意思,但是它的出處不明,所以把它歸為一類,這叫疑似部。那個沒有懷疑的,人家也把它擺得清清楚楚的。

所以我們對於這些事情要慎重、要小心。實在講,人家懷疑,隨他去,他依他的,我老實念我自己的,我依這個法門修學,我得我的利益,不要去理會別人。

【當信作善得福。】

這就是教給我們一定要深信因果。善決定得福,惡決定得禍,禍福是果,善惡是因。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一心一意遵守奉行,就是依教奉行,不能有虧。「虧」就是不圓滿,有欠缺;雖然依教奉行,但是打了折扣,沒有完全去做到。「失」是完全捨棄掉了,根本就沒有照做,那就失掉了。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

這是教我們要立願,一定要立下一個堅固的志願,要離開娑婆世界,要離開六道輪迴。為什麼?輪迴太苦了,太可怕了!實在說生死不可怕,輪迴可怕。怎麼樣才能脫離輪迴?唯一可靠穩當有把握的,無過於念佛。實在講,就是勸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為你事情很多,平常沒有時間,這提供你意見: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這講下品生的,從十天十夜到一天一夜,就是精進念佛,認真的念佛。或者是一年念一次,一年有一個長假的時候,十天,認真念十天;或者一個月當中能找到一個假期念一天,一個月認真念一天一夜,這樣也行。這個一天一夜那是真念,不是普通的念,所有一切牽掛全都放下,這樣念法。

念佛要按步驟,不可以躐等,不能貪求。開始念,我覺得一個月念一天一夜就很好。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我們這種生活狀況之下,一個月,一天一夜是很理想的。一年,如果有長假的時候,能夠有三天三夜到五天五夜,就非常之好。一年一次,頂多兩次。像在美國這個環境裡面,一年有一次的時候,念三天到五天,那就很好,會很有受用。

但是要記住,精進念佛,心要清淨,一無所求,這個很重要。如果你一心求見佛,魔得其便,會著魔;不能求神通,不能求感應,不能有一絲毫的妄想。縱然在念佛當中見到佛,這是很可能的;見佛、見光、見種種瑞相,很可能,要用什麼樣心態?見如不見。《金剛經》上一句話,牢牢的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我念一天一夜求清淨心,絕不被這些外面境界把我的清淨心給動搖了、給亂掉了,這叫好相,這是瑞相。

縱然見到,也不必告訴人。你告訴人,目的何在?還不是炫耀自己,我有功夫了,你看你都不如我。除這個心之外,你還有什麼心去炫耀?用不著告訴人,自己明了,增長信心就夠了,不用告訴人,這就對了。所以古時候自己有感應,有這些瑞應的時候,只可以告訴自己的老師,求老師做印證,做證明,其餘的都不說,這是對的,這是正確的。這是下輩往生。

我們今天採取用功的方法是上中下三等混合起來統統用。像精進念佛,我們就採取這一段。這個正修、助修一定要把經典所講的都要用的上,這樣才好;有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的,那也沒有法子,也不要去勉強;勉強,這個心就不好了。所以一定要隨順自己的根性,隨順自己的生活環境,一定是心安理得,修學的時候身心愉快,功夫才會增進。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第三十九集)1992/6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檔名:02-012-0039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三面第二行,最後兩個字看起: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這是第四類,說明十方世界諸菩薩眾,這些人並不是專修淨宗的,而是修學一切其他大乘法門,只要他能夠回向求生,也都能夠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跟這些專修的人,他的果報是平等的,在這裡我們完全看到了。

『皆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指七地以上菩薩的果位;換句話說,諸菩薩在他方世界自行化他,要達到七地這個境界是相當不容易。通常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的,那釋迦牟尼佛很保守的說法,實在講也是方便的說法,修到七地需要兩個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如果是發願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那這一生當中就圓滿了。所以在時劫上來說,那是沒有辦法相比的,西方極樂世界成就非常殊勝。

到達西方世界,這是講菩薩願意往生的,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願意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都跟本願裡面所說的相同,所得的身相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一生當中決定作佛。

到哪裡去作佛?這個就要看因緣了。佛不像我們,我們常常用凡夫的心去想佛菩薩,想經裡面講的境界,那總是打妄想,決定想不到的;換句話說,不管你怎麼想都不是事實,這個一定要知道,事實真的是出乎我們想像之外。如果我們體會到這一層,我們就會老實念佛,就不打妄想了。經典裡面所說的,古德教我們仰信就可以了。仰是仰慕,信是深信不疑。我們對西方世界,世尊給我們說的,仰慕、嚮往,深信不疑,這就對了。真正的情況,到極樂世界統統都明白了、都知道了。所以如其打妄想,不如老實念佛,這個多好。心愈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純度,有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會現前,你會看到,這個古今都有人真正見到的。

作佛一定要有緣分,所以我們現在學佛一定要記住,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緣結得多,結得廣了,眾生的根機成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那你就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就叫成佛;成佛是這個意思。不是自己願意化一個身;自己要有意思,那就不是佛菩薩了,那還是凡夫;凡夫自己才有意思,佛菩薩自己沒有意思。所以佛心清淨,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我們今天是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環境。我們過去生中的事情不知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過去無始劫中生生世世的情形,我們統統都知道了,都明了了。

我們生活在這一個世界,今天就是講這個資訊非常發達,我們活動空間限於這個地球,實在太渺小了;到達西方世界,你的活動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你六根的能力蒙佛本願威神加持,几几乎乎達到圓滿了。我們睜開眼睛見,能夠見到虛空法界,能夠見到過去未來。這個四十八願我們都讀過,到這個時候才知道我們活動的空間太廣大了。真的,我們這個地球像個鳥籠一樣,我們今天被關在裡頭,出不去;一出去之後,海闊天空。這個關久了,不知道外面境界,你說多可憐!世界無量無邊,至於到哪裡作佛;哪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了,機緣是與自己的緣分,不是別人,與自己的緣分;成熟了,到那個地方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去度化眾生。此地是舉一個例子,你想到哪一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只要那一邊眾生有感,你必定就有應。

『隨其精進早晚』,這個「早晚」就是遲早。有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得很快、很早,有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就比較晚、比較慢。原因在哪裡?原因是因為他精進,精進不懈的,成就就快;那個懈怠懶惰一點,就比較慢。

但是諸位要記住,我們這邊懶惰會退轉,西方世界再懶惰的人都不會退轉,只是進步得慢一點就是了。那個精進的人,進步快速;這個懈怠一點,進度比較慢,決定沒有後退的,沒有退轉的。

『求道不休』,這一句是形容精進。「求道」,他從來不停止的,這個成就當然快速了。

『會當得之』,他一定會得到,這個得到,是無上菩提。

「不失所願」是他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這是他自己的本願,一定會實現的。

這一段裡面講的是十方菩薩。十方菩薩裡面所說的修行,實在講就是兩句話,「精進早晚,求道不休」。你看看這個經文裡面,所以菩薩唯一的善根就是精進。菩薩精進動力的來源,就是什麼力量推動他?大慈悲心,憐憫法界一切苦難的眾生;為了要救度這些眾生,那就精進努力,先成就自己,然後才有能力度化眾生。自己悲心再重,如果沒有能力,救不了眾生的。後面這個兩行是結勸:

【阿難。以此義利故。】

『義』是道理,前面所講的這個道理;『利』是利益,這樣殊勝的利益,也就是好處。前面所說的道理,有這麼多好處利益,這個緣故。

【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

這一句都是講的數字,這個數字太大了,沒有法子計算,這麼多的世界。

【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我們前面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嘆阿彌陀佛的。為什麼要讚嘆他?釋迦牟尼佛在這裡也補充說出來了。西方世界利益第一,九法界的眾生,包括菩薩在內,都得到最殊勝的功德利益,所以一切諸佛讚嘆。諸佛讚嘆,實在講,就是勸大眾發心求往生,他目的是在此地。

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也知道這個「義利」了,知道之後就應該嚮往諸佛,與一切諸佛同願同行。諸佛菩薩做的,我們也模仿,我們也效法也照做。怎麼做法?就是讚嘆『無量壽佛所有功德』。怎麼讚嘆?執持名號就是讚嘆,讀誦《無量壽經》的經典就是讚嘆,隨時隨地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說給別人聽。說全部的經,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也許我沒這個能力,我能記得幾句就說幾句,記得幾段就說幾段,這就對了,跟諸佛菩薩讚嘆無二無別。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品。底下要跟我們說明西方世界那邊的大眾們,他們日常生活的狀況,也就是他們活動的狀況。當然我們也非常關心,因為將來我們也要到那裡去,佛在此地特別為我們介紹。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首先說明他方世界的菩薩,這一些菩薩們常常到極樂世界供養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所以那個世界很熱鬧。

【複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

這個經文正好緊接著前面這一段而來的。

【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

這是說明因由,什麼原因、什麼理由?他是為了來『瞻禮』,瞻視來禮拜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然這個裡面一定有聽經、有請法,我們說請教,有疑問來問佛。

【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

到佛那裡去,也跟我們世間人往來一樣,總要帶一點禮物去供養佛。他們的禮物跟我們的禮物不一樣,他們的禮物,給諸位說,是象徵性的,不是像我們這邊禮物是實用的。這個禮物是自自然然變現出來的,也不是有意帶去的。每一個人自然變現的禮物,像這些東西,香花、幢幡、寶蓋,大小色彩也不一樣,統統是無心顯現出來的。

既然都是無心,自然變現,為什麼有大小光色不相同?這與個人修行的功夫有關係,換句話說,是你性德所現,修德所變的。香跟花是從持戒清淨純度變現出來的,幢幡、寶蓋是從心地清淨程度變現出來的。換句話,這個裡面,總而言之,離不開「戒定慧」三學。戒學,自然流露出來的是香花;定學,流露出來的是寶蓋,寶蓋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寶蓋是防灰塵的,所以它代表的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禪定;幢幡,是弘法的標幟,它是慧學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他不是有意的,自自然然的。戒定慧三學功深,他這個供養具就非常的莊嚴;戒定慧三學要是差一點,他顯露出來的供養具,光色大小也差一點,所以這個變現出來的。從這裡看到他修學真實的功夫,這個要懂得。這是到阿彌陀佛那個地方恭敬供養。

【聽受經法。】

這是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菩薩們常去的,他有這個能力隨時可以去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聽完之後,他又:

【宣布道化。】

又回到十方世界去宣揚流布阿彌陀佛道德教化眾生的真實利益。

【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就像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無量壽經》,對於西方世界的佛、大眾以及居處的環境,種種讚嘆。所以許許多多菩薩我們在前面所看到,那個數字是沒法子計算的,經常不斷的往來西方世界,為我們傳遞西方世界的訊息。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下面是五言頌,一共有十七首半;四句是一首,有十七首半。我們看第一首: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恆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鹹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前面兩首是先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於十方菩薩的讚嘆,這些菩薩真正是難得。東方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剎。佛剎就是世界,而且都是指的一尊佛的教化區,通常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叫一個佛剎,一尊佛教化的。數量多少?像恆河沙一樣,太多太多了。每一個佛剎裡面有恆河沙數的菩薩眾,這是指一個佛剎裡頭有『恆沙菩薩眾』。恆沙佛剎,這個數量就太多太多。

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禮拜阿彌陀佛,用現代的話來說,對阿彌陀佛的仰慕,到西方世界去求學。但是這些人不是像前面三輩往生的,三輩往生的是住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等於是常隨眾,一天到晚在一起。這一些十方菩薩他們是通學的,上課完了,他就回家去了,他不住在學校里,所以他是來來往往。是這些人,所以這是很值得讚嘆的,到極樂世界來求學,回去之後教化眾生。他們這個生活方式、狀況,大致上我們能夠體會到一些。像東方一樣,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全是這個樣子。

『鹹以尊重心』,就是統統都以極其尊重之心,以真誠、恭敬來供養阿彌陀佛,供養西方世界諸上善人。絕對不會說是只供佛,把大眾都忘掉了,沒有這回事情,一定供眾。供佛,佛是代表。這一句指的是財供養。當然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物質都是隨心所欲變化而作,任何財供養對他們來說都沒有意義。最重要的是法供養。我們看下面這個經文就屬於法供養:

【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

這是讚嘆阿彌陀佛的大德,這些菩薩們都能夠以和雅之音,讚嘆都是歌頌,歌頌讚嘆。『最勝尊』就是阿彌陀佛,前面讀過釋迦牟尼佛讚嘆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最勝尊」就是阿彌陀佛。『究達神通慧』,「究」是究竟,「達」是通達,究竟通達神通智慧,這是說阿彌陀佛的神通智慧超過諸佛,超勝諸佛。『游入深法門』,這個「深法」在一般講就是法性之根源,窮盡法性的根源,徹底透徹明了法性的作用,這個就是「深法門」的意思。

【聞佛聖德名。安隱得大利。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

這一首偈子是專門讚嘆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接引十方世界可以說是最殊勝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簡單容易、快速成就,穩穩噹噹,不會有一點差錯。『聖德名』就是阿彌陀佛名號。執持名號,你就能『安隱得大利』。「安」是安全,「隱」是穩當,「大利」是什麼?是當生,就是這一生當中就得到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是真實的大利。

『種種供養中』,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所有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一切法供養當中,第一個是「如法修行供養」。這就說出來了,你看「種種供養中」,『勤修』,如法修行,不可以懈怠,不可以疲倦。

初學的同修,『懈倦』一定有,從哪來的?無始劫來的業障。這個問題怎麼解決?一定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後功夫就提升了一層。你像我們一般念二十四小時的佛,就會念得精疲力倦,再念下去身體就支持不下去了。這個時候一定要振作起來,要克服障礙,克服困難;你真正克服了,你念起來就輕鬆愉快。這個要真乾,不要怕,這個關口要突破。

我們在台北有一位許秋雄居士,開計程車,他差不多一個月都會念兩次佛,半個月念一次,他是念兩天兩夜,他愈念精神愈好,他這個關突破了,愈念精神愈好。兩天兩夜念完了,他說只要休息兩個小時,他就工作去了,精神飽滿,這叫功夫得力。我們念一兩個鐘點,身體就不行了,這是業障現前,一定要把它熬過去,咬緊牙根熬過去,不可以倒下來,這一關才能突破。

【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

這是讚嘆西方世界的環境,環境之美,環境的殊勝,微妙不可思議。『功德』是指阿彌陀佛的本願,四十八願。『普莊嚴』,「普」是普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所顯現出來的。莊嚴裡面,有正報的莊嚴,有依報的莊嚴。正報是人事環境的美好,沒有一絲毫缺陷;依報是生活環境。『諸佛國難比』,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不能為比。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這是見到這個世界這樣殊勝微妙,這些菩薩們見到,他們常常去。他們發的心是無上菩提心,他們的大願是希望自己快速成等正覺,也就是快速的圓滿成佛。

【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

這是說感應道交的快速。菩薩有感,阿彌陀佛立刻就有應。『無量尊』就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立刻就有感應。『微笑現金容』,這個「微笑」是表示歡迎,十方來的菩薩,阿彌陀佛非常歡喜。

【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

凡是一切眾生,包括菩薩在內,跟阿彌陀佛接觸,佛一定是先放光加持。這個光從口出的,口說法。『遍照十方國』,因為這些菩薩從十方諸佛國土而來,因此跟佛的本願完全相應,所以佛放光遍照十方國土。

【回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

這兩句話含有為一切大眾授記的意思。光從口出,遍照十方,最後收起來的時候,繞佛三匝,繞三圈,光從佛頂收進去,表示佛所說的是無上的頂法。正是前面講灌頂的意思,佛所說的法,無上頂法。所以我們從這一段經文裡面看,從無量壽佛「微笑現金容」這五句,或者加上前面「應時無量尊」這六句,就是灌頂。

我們知道了,我們明了了,《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這阿彌陀佛給我們灌頂一次。我沒念一遍,我念幾句,念幾句也灌頂一次。只要你念,只要你聽到這個經典、聽到佛號生歡喜心;你生歡喜心,阿彌陀佛也微笑。

不過我們自己業障太重,佛光灌我們的頂,我們不能夠覺察,是自己業障太重。業障太重,佛的光明能不能幫助我們消業?給諸位說,決定消業。所以你常常讀誦,常常念佛,不知不覺你業障消掉了,你智慧增長了,心地清淨了,一切開明,這個就是佛光加持的效果。你不必作意,自自然然得到殊勝的利益。

【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

圓證三不退。這些菩薩絕對不是普通菩薩,因為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來去自如,都不是普通人。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現在還去不了,由此可知,這一些菩薩必定都是法身大士,這是一定的道理。在圓教講,初住以上菩薩,法身大士,十方諸佛國土來去自如。但是要知道,圓初住的地位,『即證不退位』,「不退位」是圓證三不退,前面說過了,這是七地以上,八地菩薩的境界。十方國土,初住、二住的菩薩,初行、二行的菩薩,或者是十回向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一去一個往返,他的階位,實在說,還是初住、二住,但是他的神通、智慧、能力跟八地菩薩一樣,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就跟我們往生一樣,往生西方世界三輩九品,是我們自己功夫成就的,實際上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神通、智慧、能力就跟八地菩薩一樣,那是佛本願加持的,不是我們自己的能力。所以十方菩薩同樣得到殊勝不可思議的加持。

【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時會一切眾』是講十方來西方世界參學的這些大眾,這個不是指極樂世界裡面的人,參學的大眾,哪一個不慶幸,彼此互相慶賀,非常歡喜。因為要靠自己修行到這樣的智慧、能力還要很長的時間,不是一下就能得到的。這個不必用很長的時間修學,親近阿彌陀佛立刻就能得到。所以互相的慶賀,生無量歡喜心。這些話到此地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從第九首到第十五首,這有五首偈,就是二十句。這個二十句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二十句當中前面兩句是釋迦牟尼佛的讚嘆,從第三句是阿彌陀佛自己說法了。

【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

這兩句是釋迦牟尼佛對於阿彌陀佛的讚嘆。『梵』是清淨的意思,形容阿彌陀佛說法清淨無染。我們世間人說法總有一個希求、有個願望,這個希求、願望就是心地的污染,心不清淨了。佛說一切法絕對無求,佛有願,沒有求,願度一切眾生,並不希望你快快成佛,為什麼?有希望就有失望。我願是這樣做,成不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成就,歡喜,很好;你不成就,慢慢來,不著急,所以佛,這個要學的。有願無求,無求就隨緣了。如果沒有願,弘法利生的工作就不能推動,所以有大願,但對於眾生是一無所求。雖然願你快快成佛,你不成佛,他也不著急,這一點我們要學他的本事。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麼境界裡,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一塵不染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音聲叫梵音。佛有,我們也能有。為什麼要染著?一染著,「梵」就沒有了。

『雷』是指遠聞的意思,你看「雷」一響的時候,音聲很大,範圍很廣。這個意思就是比喻佛說法像雷震動一樣,十方世界都能夠聽得清清楚楚,是取這個意思。這是世尊對於阿彌陀佛的讚嘆,他的音聲清淨、遠聞。

『八音暢妙聲』,這個「八音」是大乘經上常說的,形容他音聲的美妙。這個八音,哪八種?黃老居士註解裡頭有,註解你們都有,回家查查就曉得,我就不要再羅唆了。讚嘆佛音聲的圓滿。我們世間人音聲再好都不圓滿,佛的音聲微妙圓滿。下面這是阿彌陀佛所說的:

【十方來正士。】

『正士』是菩薩的稱號。「正」是正覺,「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知識分子,從前講讀書人,是正知正見的有學問的學者,稱讚這些菩薩,正知正見的學者們。

【吾悉知彼願。】

『吾』是阿彌陀佛自稱。你們的心,你們的願,阿彌陀佛說,我統統都知道。十方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佛都知道。這些菩薩們的願望純淨專一。

【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

他們來到西方極樂世界,來看阿彌陀佛,目的何在?目的就在此地,是來莊嚴淨土的。這個淨土裡面的內容包含的是無盡的深廣。它是一個雙關語,不是單單來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同時莊嚴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個意思就圓滿了;不僅僅是莊嚴西方的淨土,莊嚴十方一切佛剎的淨土,它這個意思。求阿彌陀佛指導,為他們授記,幫助他們快速的成佛。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這個心愿,所以阿彌陀佛非常清楚。

下面就教給他莊嚴淨土作佛的修學要領。所以下面這個經文不多,教菩薩修學的方法統統在裡面,真是精彩絕倫。所以這個一段經文,全部經文背不下來,這段經文要把它背熟,要常常念,常常想,常常記在心裡,這是阿彌陀佛教十方菩薩眾的重要開示,很要緊。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這是教給菩薩。這首偈,就是四句,前面兩句是智,後面兩句是願。要有真實的智慧,真正覺悟,徹底覺悟、明了,一切法都不真實。你如果完全覺悟了,真正明了了,你在一切法裡頭,你自然就不動心了;不動心就是入定,於一切法中入甚深禪定;不動心,於一切法是真實明了。明了是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定,定慧等學,定慧圓滿了。我們修定、修慧從這個地方修,這是真實的。

曉得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露是早晨的露水,時間很短;「亦如電」,電是閃電;「應作如是觀」,這個看法是正確的,是事實的真相。所以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得失,再給諸位說,也沒有真假,也沒有善惡,也沒有是非,也沒有利害,你這個心完全清淨了。

佛給我們講真假,講邪正,講是非,講利害,對誰說的?對凡夫說的,對那些看不破人說的。看不破是什麼?他有執著;只要有一念分別、執著,這個法裡頭就有真假,就有是非,就有邪正。佛對這些人不得不說方便法,教你斷惡修善。你要曉得,所說的全是相對的;這個相對是什麼?幫助你不墮三惡道。首先第一步,把你提升到三善道,避免墮三惡道,這個不是佛教化眾生真正的目的。佛教化眾生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能幫助你超越三界,幫助你一生成佛,這個是他真正的目的。但是真正的這個目標達不到,你不能接受,這才給你說方便法。這個真實法是無法可說。此地阿彌陀佛為菩薩開示的,句句是真實法,這個不是方便法。

『滿足諸妙願』,「妙願」,願上加一個「妙」字,怎麼說?我們常在《般若經》裡面所看的,「真空妙有」,空上加個「真」字,有上加個「妙」字。真空,這個空如果是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不叫真空。真空是什麼?空裡頭有,有要果然是實有,就不妙了,有而無就妙了。所以真空跟妙有是一個意思,所謂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跟有是一樁事情,空有不二,空有一如,空有是同時存在的,從來也沒有分成兩個,那叫妙。你懂得這個意思,此地講的「妙願」也是這個意思。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妙願,也就是願願都是妙有。願而無願,這個就妙了;願,執著這個願就不妙了。如果真有執著,有執著就變成凡夫了。

所以這個經文真是很不容易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說「我作佛時」,那就有我執,「作佛」底下那個「願」是法執,我法兩執都在,那他根本就是凡夫,他怎麼能成佛?他之能成佛,願而無願,無願而願。願有沒有?有。有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執著。說「我」,不執著我;說「願」,不執著願。確實有,雖有,當體離開我法二執,這個願叫妙願。願天天在發,決定不執著;雖然不執著,心心念念要兌現。有願必有行;雖然有願有行,對於願行也不執著,得大自在。

菩薩怎麼成佛的?他就是這麼成佛的。我們今天發個願,執著在願上,執著在我上,這永遠是一個障礙,這個願就很難兌現了。他是發願,沒有我執,又沒有法執,所以他的願能圓滿,他的願能夠兌現,道理在此地。

『必成如是剎』,「如是剎」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意思是說,你們這些菩薩,依照我這個綱領去修學,你們將來成佛住的剎土跟我極樂世界一樣,依正莊嚴。

【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

阿彌陀佛說法確實滿他們的願。『知土如影像』,前面講了「必成如是剎」,又怕你執著這個剎土,就是執著淨土這個相,那就又錯了,不可以執著。如果執著淨土這個相,就又變成法執了;有法執當然有我執,沒有我,誰執著法執?所以這兩種執著又會現前,那就不是真正清淨了。

所以一定要明了「諸法皆空」,了諸法空,不會墮落在空裡面。如果執著在空裡面,還是執著,你並沒有離開執著,你還是有執著。空也不執著。空怎麼不執著?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你這就不落空了。

所以菩薩所修的,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雖修淨土,知道淨土像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雖然知道虛妄,一心一意專心求生淨土;空有兩邊不執著,這真正是中道第一義。

所以相是假的,只要你不執著,你可以盡情去享受,沒有障礙,事事無礙。凡夫為什麼有這麼多苦難?他要處處執著,起心動念妄想執著,這個苦難叫自己找來的,本來沒有,自作自受。六道輪迴怎麼變現出來?就是這個變現出來的。如果身心清淨,於一切法一塵不染,自在受用,你所享受的是淨土,哪有六道!

阿彌陀佛在此地給我們講,這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則,真正知道十方國土,包括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如影如像。影像有沒有?影像真有。我們都知道,電視影像有,電影銀幕上影像有,可以享受它,你不能執著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雖了不可得,是可以享受的。

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說空有,總把空有分開,一邊是空,一邊有,總是不能夠了解佛說法的真實義。佛給我們講的真實義,空有是一,不是二,相有體空,因此你決定不能執著,執著是錯誤的。

『恆發弘誓心』,「恆」是恆常,從來不間斷。像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願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阿彌陀佛的本願四十八願,一般在大乘佛法裡面,跟我們講四弘誓願,講四條。實在講這四條也完全包括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也沒有辦法超越這四大願。四弘誓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願可以說把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所發無量無邊的大願,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願。所以四弘是總願,四十八願是別願。等於說四弘是總綱,四十八願是別目,有綱有目。「恆發弘誓心」

『究竟菩薩道』,「菩薩道」是講行,要在生活當中完全表現出來。所以菩薩在六道、在九界叫遊戲神通,他在這個世間跟世間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塵,快快樂樂,他一點都不執著,能夠幫世間人解釋一切疑難的問題。你要說他為什麼有能力解決這些疑難雜症?實在說穿了的話,也很容易懂。我們中國人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菩薩是旁觀者。當局者為什麼迷?他有切身利害,每一念頭都要想到自己利害。菩薩,與自己什麼都不相干,所以他的看法就客觀,他的看法就明了。

我們所有一切考慮先想到自己,這就是迷。所謂是主觀觀念存在,把這個事實就看錯了。菩薩沒有成見,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所以他永遠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對於一切事物前因後果,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也學成一個旁觀者,那就跟菩薩一樣了,不但是利害不相關,乃至於生死都不相干,這才是真自在。此地開示的,就是說的這個道理,「究竟菩薩道」。

我們在這個法門裡面來幫助初學的同學,把菩薩道的綱目具體的列出來,他就好下手。如果不曉得,從原理上講,這個標準太高,我們學不到。我們懂得這個原理,從哪裡學起?我們從《觀經》三福學起。所以我給淨宗學會的同修提出修行五個科目,好記!第一個,三福;第二個,六和,第三個是三學,戒定慧三學,第四個是六度,第五個是十大願王,普賢菩薩的十願。我們只要依照這五個科目來修學,就是究竟菩薩道。因為到普賢這個大願就究竟了,以普賢大願這個心量來修三福、六和,三福六和也是究竟菩薩道。小的都變大了,為什麼?心量大,心清淨,所以三福六和都變成了清淨,都變成了究竟。

【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

『具』是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六字洪名。這一句就是教你老實念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能夠遵守阿彌陀佛這一段開示的人,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覺了不迷,發願求生,老實念佛。『勝』是殊勝,修最殊勝的『菩提行』。這個「菩提行」就是不迷、不邪、不染,換句話說,就是本經經題上標示的「清淨平等覺」。覺就不迷,清淨就不染,平等就不邪,這是最殊勝的「菩提行」。

【受記當作佛。】

這是講的成就,阿彌陀佛給你授記,你要能這樣去修學,你必定成佛。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最後這一首是阿彌陀佛勉勵十方諸菩薩,作他說法的一個總結。要『通達諸法性』,這講相應。「法」,一切法;「性」是本質,我們今天講的本體。一切諸法的本體是空寂的,佛法裡面講「萬法皆空」,這個空是體空,一切法沒有自性,一切法當體皆空,『一切空無我』。「我」當作主宰講,一切法沒有主宰。怎麼來的?眾緣和合而生的,無量的因緣湊合變現出來的。它沒有自性,沒有自體,這個一定要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了,你對於一切萬法決定不執著,不會起心動念;你對於一切萬法,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覺的;覺就是認識的清楚,不迷。

『專求淨佛土』,這個「淨佛土」,這一句話也是雙關語。第一個是求自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這是自己真正住了淨土。淨土在哪裡?清淨心是真的淨土,與十方諸佛的淨土相應,心淨則土淨。第二個意思是莊嚴一切諸佛淨土,用什麼莊嚴?用自己的清淨心來莊嚴。用什麼方法莊嚴?幫助一切眾生心恢復到清淨,這是方法;手段無量無邊,法門無量是講手段。以無量無邊的法門,教化眾生,幫助他恢復清淨心,就是莊嚴一切諸佛淨土。

『必成如是剎』,你將來自己受用的,跟阿彌陀佛淨土無二無別,你是真正住淨土了。

阿彌陀佛的開示到這裡就圓滿了。所以這末後兩句是勸人修善;要知道修善,才能夠有真實的成就。下面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敘述的:

【聞法樂受行。】

這個『聞法』,是十方這些菩薩們聽了阿彌陀佛開示,聽了阿彌陀佛說法,歡喜奉行,依教奉行。

【得至清淨處。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因為接受阿彌陀佛的開示教導,他身心清淨了,他真正得到淨土了。『清淨處』就是淨土。在什麼地方?隨所在處無不是淨土。這些菩薩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住穢土,他住淨土。你要問,什麼原因?他心清淨,他住淨土。我們為什麼住穢土?我們心不清淨,我們要分別、要執著,所以我們住的這個環境就不一樣了。真的,境隨心轉,這佛說的,沒錯。所以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手拉手,他住淨土,我們住穢土,不一樣,確實不相同。我們搞六道輪迴,他是清淨國土。

『必於無量尊』,必定在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受記成等覺』。

【無邊殊勝剎。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

這是說明菩薩親近阿彌陀佛得圓證三不退的利益。『無邊殊勝剎』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廣大,這個世界無量無邊,無比的殊勝,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變現出來的。『聞名欲往生』,十方世界的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知道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沒有一個不願意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都想去。到那個地方,『自致』,自自然然就得到『不退轉』;這個「不退轉」是圓證三不退,就能得到。

【菩薩興至願。】

『至』是當真實講,『興』就是發起。這一些菩薩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十分明了,所以他是真心發願。

【願己國無異。】

希望自己這個國土跟阿彌陀佛的國土一樣;換句話說,以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做一個樣子,做一個典型,來建立自己的清淨佛剎,向西方世界來學習。

【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舍彼輪迴身。俱令登彼岸。】

菩薩要想達到這個目的,當然自己發大願,這個願『普念度一切』,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各發菩提心』是講他教化眾生的目標,在第一個階段要勸導一切眾生真正覺悟。菩提心是覺心,菩提翻作覺悟的意思。換句話說,首先要教他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如阿彌陀佛前面所說的,前面他這幾句所講的,實在講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就好辦了,自自然然舍了『輪迴身』,就脫離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怎麼來?迷了才有六道輪迴;覺了,六道輪迴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所以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那個夢是迷夢,迷夢的人明明有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之後,不但輪迴沒有了,大千世界也沒有了。換句話說,不但六道沒有了,聲聞、緣覺、菩薩、佛也了不可得,就是這個意思。要你真正覺悟,一覺就舍「輪迴身」。

『俱令登彼岸』,超凡入聖,從凡夫地成佛了,圓成佛道了。即使成佛,實在講也是歸無所得;要有所得就不會成佛了,有所得還是有執著。所以《楞嚴》上說得很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正的圓滿,無所得是盡虛空遍法界統統都得到了。有所得,你得到的很有限;無所得是一切盡得,一切盡得叫無所得。無有一法你會放在心裡,無有一法你會去執著它的,都不執著了。

【奉事萬億佛。】

這個下面是講,所謂是成佛之後,倒駕慈航,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奉事萬億佛』,從佛位子上,自己成佛了,退到菩薩的地位,給一切迷惑顛倒眾生做一個榜樣,如何敬佛,如何孝親,做樣子表演給大家看。

【飛化遍諸剎。】

飛行自在,變化自在。

【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恭敬』,這是講這些菩薩們接受佛的教化,歡歡喜喜、恭恭敬敬,一會兒到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再過不久他又回來了,又到這裡來又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了。十方世界的菩薩,他們在極樂世界生活的狀況,我們在這一品經裡面看到了。

無量壽經(第四十集)1992/6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檔名:02-012-0040

請掀開經本五十六面,第一行: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

前面一品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明,十方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參學的狀況,是說他方世界的菩薩。在這一品裡面要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去往生到那邊的這些人,他們的生活狀況。

所以一開端說『彼國菩薩』,就是極樂世界的。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菩薩。

『承佛威神』,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如果不承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確確實實沒有這個能力;尤其是帶業往生的。

『於一食頃』,這是講時間的短暫,吃一餐飯的時間。在我們這個地方,一餐飯的時間,大概也就是半小時,頂多到一小時,就這麼長的時間,這「一食頃」。

『復往』是往返,他有能力往返『十方無邊淨剎』。實在講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國土,他都可以往返,他有這麼大的能力;所以這樣的能力,實在講確確實實是圓教八地以上菩薩的能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有這個能力,能力的來源是承佛威神加持的,他才有這麼大的能力。

到諸佛國土目的是聞法,所有一切諸佛講經說法,他到那裡去供養諸佛。我們在《彌陀經》裡面也看到,世尊給我們介紹,他說「其土眾生」;這個地方是「彼國菩薩」,那個眾生就是菩薩。「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這是《彌陀經》上有這麼一段經文。

《彌陀經》上講的範圍比這個小,這個地方講「無邊淨剎」。《彌陀經》上講十萬億佛國土,它那個用意是別有意思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是十萬億佛國土,佛說這一句話就特別親切,也就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隨時可以回來,你要是想念娑婆世界這個故鄉,你可以隨時回來,你可以每天都回來。如果對釋迦牟尼佛敬仰之心很重的話,希望常常來看看本師釋迦牟尼佛,天天都有機會,時時都可以往返。《彌陀經》上是這個意思。本經這才說的周圓,可見得他的能力不限於十萬億佛。底下是略舉供養的物品繁多。

【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這些供養具怎麼來的?前面都跟諸位報告了,是隨他的修持功夫淺深自自然然顯現出來,所以是自然變化的,以這個來供養。這些供養,實在講就是以這些供具,實質上是表現自己如法修行供養,實際上是這個,顯示自己修行功夫的淺深,以這個來供養佛,這個叫真供養。

【以奉諸佛。及菩薩眾。】

供養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以及佛的這些弟子們。此地這個『菩薩眾』也不專指真正的菩薩;凡是佛的學生,阿彌陀佛世界這些菩薩,他眼目心中都認為這是菩薩。這個確實的,人成佛了,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成菩薩了,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所有一切境界,唯心所變,真的會隨心所轉。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所以你要問自己境界究竟到什麼程度了,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的出來。我們看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人都很善良,我們是真正善良。看到我很善,那些人都可惡,那個惡是什麼?是自己噁心所起現行,才會看到別人都可惡。如果善心所現行的話,見一切人都是善人。幾時我們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自己跟佛菩薩就非常非常接近了,就踏入他們的境界了。

在這個地方有一些人有懷疑,這個懷疑是正確的,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他怎麼能統統都去?我們凡夫執著身只有一個,去一尊佛那個地方供養、聽經說法,聽法就算是回來,這個時間已經用掉了,還能到別的地方去嗎?此地我們一定要了解,西方世界人每一天去參訪一切諸佛如來,分身去的,化身去的,所以他同時達到。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他?阿彌陀佛面前,他還坐在那裡聽經,還沒動;不動,十方世界統統都去了。

所以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像他們這種能力才有辦法學;同時能夠聽無量無邊諸佛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有這個能力才行。我們凡夫要想學無量法門,實實在在不可能。所以諸佛祖師大德們勸勉我們,一定要一門深入,先修清淨心,取西方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就有這樣的能力。我們深信經典所說,字字不虛。

【其所散華。】

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每一個人都去參學。所以十方菩薩到極樂世界這個狀況我們看到了,極樂世界菩薩同樣也到十方諸佛剎土,往來頻繁。我們看這許多人到那裡去所供養的這些花,所散之花:

【即於空中。合為一華。】

這個都是自然的結合,許許多多的花大小不一樣,光色不一樣,好像它自自然然就組織起來了。

【華皆向下。】

因為花在上面,變成花蓋了。花向下,看了真美;如果花向上,那就不好看了。它自然的時候,它花向下。

【端圓周匝。化成華蓋。】

就變成一個寶蓋一樣。寶蓋,它的作用是遮塵土的。其實佛的世界是清淨的,一塵不染的;這個蓋是形容其美,對我們來講是防止一切心理、精神的污染,它取這個意思。蓋取這個意思,變成了花蓋。

【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

這三句是形容花蓋的色香。

【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

開始這個花聚集起來,組織這個蓋不大;是慢慢的擴散,這個花蓋會擴散,會變大。

【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花蓋就像雲彩一樣,擴散之後能夠蓋覆三千大千世界。

【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

花蓋就在空中是常有的、恆常有的現象。菩薩往來的人多,後面來的菩薩再供養,前面花蓋就沒有了,新的花蓋就變現出來了。如果後面沒有菩薩來,它這個花蓋永遠保存保持在那裡,不會散落的。也就是諸佛道場總是有花蓋的莊嚴。

【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空中有『天樂』,「天樂」就是自然的音樂。這個天樂從哪裡來的?未必是天人在那裡演奏的,實在是這一些菩薩們,他們性德的流露,他們真正修持,性德的流露。心裏面對於佛菩薩有真實恭敬之心,自自然然就感應到天樂盈空;何況又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阿彌陀佛對於十方一切諸佛都讚嘆。這是說明它的來源。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

『須臾』就是很快速,就是《彌陀經》講的「清旦」,好像早晨吃早飯這個時間;時間並不長,他到十方世界供養、聽經聞法,他就回來了。

【都悉集會七寶講堂。】

回來之後是聽本師阿彌陀佛說法,回到阿彌陀佛的『七寶講堂』。

【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回來之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所以他們那邊的生活,不是聽佛說法,就是親近十方無量無邊諸佛。所以就跟在學校讀書一樣。我們在學校讀書還有壓力,西方世界讀書沒有壓力,真的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沒有一絲毫的壓力。除了聽經之外,同學與同學之間,互相研究討論。我們在這經上都看到的,有在地面上講經的,那是彼此互相討論;有聽經的,有坐禪的,有經行的,這是那邊生活的概況。聽了之後,『心解得道』,心開義解,我們常講大徹大悟,「心解」就是大徹大悟,「得道」就是契入境界,也就是我們講證果的意思。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

『五音』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交響樂。

【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

這一段是講無情眾生的供養。花樹是無情的,它們能隨人意。我們這邊風一吹,樹葉落在地上的時候是很不好看。人家那個樹葉落下來的時候,就好像編織圖案一樣,好像鋪在地上像地毯一樣,非常之美,也非常的柔軟,不會髒亂。我們這邊風一吹是製造髒亂,他們不會髒亂,那都是供養。

【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

這些『諸天』,實在講並不是真正的天人;是些什麼人?十方菩薩變化的,也有極樂菩薩變化的。因為供養本師,本師是阿彌陀佛,所以變現天人在空中散花。每一個人的能力就像《普門品》上所說的;《普門品》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隨身變化的。西方世界這些菩薩都有這個能力,也是逗阿彌陀佛歡喜,變現天人在空中散花。其實都是菩薩,十方菩薩也變,本國菩薩也變。因為他那邊純一菩薩法界,決定沒有六道。我們看到六道情形,都是變化所作。這供養菩薩。

【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也就供養大眾,供養阿彌陀佛,供養與會的這些大眾。

【前後往來。熙怡快樂。】

這是看出他們日常生活狀況,所以這個世界叫極樂世界。

末後這兩行經文是總結,說明這個世界的美好,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流露。

【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

『本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流露出來,願願都實現了,願願都兌現了,沒有一願是虛願。

【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

這是西方世界往生的這些人,他們自己所修的善根福德,加上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所以這個世界美好無比,『善根相續』,無缺故。

【善修習故。善攝取故。】

『善修習』是指他們自己修習,人人有智慧,人人都有善巧方便,這是講自修。『攝取』是講他度化眾生;這些菩薩也是經常不斷在十方世界幫助諸佛如來接引有緣的大眾,他用的方法非常之善巧。

【善成就故。】

『成就』是自他功德,自己功德的成就,也能幫助一切眾生成就真實的功德。

由此可知,為什麼諸佛要勸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實在講讀這一品經,這個疑念總是解釋出來了,疑惑也消除了。那就是他們不但生活愉快,生活的空間太大了,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生活空間;所有一切諸佛剎土,我們今天講的太虛空,無量無邊的星球,隨意就到,想到哪裡就到哪裡;上可以跟諸佛如來接觸,下可以跟一切眾生往來。

我們這個地方辦不到,我們局限的範圍實在太小太小了。今天我們生活空間只有這一個地球,沒有辦法離開地球生存。在地球上,你所往來接觸的,只有人道;除人道之外,其他的五道都沒辦法接觸。人道裡面接觸,彼此還有隔閡。所以在這裡生活,你才曉得多苦,真的是苦悶。生到其他諸佛剎土,其他諸佛剎土統統有六道,沒有佛的本願加持;換句話說,生活環境跟釋迦牟尼佛這個報土差不多,類似的。

一切諸佛世界只有西方世界特殊;這個特殊的實在講就是凡聖同居土。如果講實報莊嚴土,那個諸佛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個西方世界不足以為奇;真正不可思議的,值得讚嘆的,凡聖同居土,其次的是方便有餘土。因為西方的凡聖土、方便土跟實報土就平等了,完全相同;這是十方世界諸佛的四土是決定有差別的,不會完全相同。唯獨西方淨土,雖然是有四土,四土當中沒有隔閡,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生一切生,同時都能夠圓滿證得四土的依正莊嚴,這是唯獨西方世界,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看出來了。

就是二十六跟二十七這兩品,看到他方菩薩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菩薩遍參他方諸佛,這是我們看到他生活的狀況,實在是無比的圓滿。讀了之後沒有不羨慕的,羨慕就應該要去。再看底下這一品: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這一品裡面特別顯示阿彌陀佛兩位助手,幫助他教化眾生的這兩位大菩薩。這兩位大菩薩,實在講,不但是對我們娑婆世界特別有緣分,其實對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一個佛國土都特別有緣分,不是偏愛我們這個地方。所以觀世音菩薩也是遍滿法界,大勢至菩薩也遍滿法界,絕對不是偏向我們這一邊,這個我們要知道的。

【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眾。】

『菩薩眾』是指九品都是菩薩,這個要注意到。不要去分西方世界有菩薩、有聲聞、有天人,你這樣分就錯了,那是方便說的。真實講統統是菩薩,每一個去往生的人都包括在其中。

【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

這給我們說明西方世界的人,只要生到西方世界就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可以說是圓滿的神通示現。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要求神通;求神通,說實在的話,弊多於利,你得的利益很少,副作用很大,容易走上歧途,容易招魔障。所以在這個世間修行,決定不求神通,乃至於連感應都不求,只求清淨心,只求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神通自然現前,你求它幹什麼?而且神通之大,几几乎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是難信之法。

通常一般人修行修到這個境界,前面說過,至少要到八地,修到八地要費多少時間,要費多少功夫。這個念佛的人念幾句阿彌陀佛就得到了,太便宜了。殊不知,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所以能夠具有這麼大的能力。

『洞視』,這是講盡虛空遍法界,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決定沒有障礙。修神通的人,或者是證果的人,你譬如講這個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阿羅漢,《地藏菩薩本願經》很多人都念過,都很熟悉。光目女遇到這個羅漢,問他母親現在在哪裡?羅漢還要入定才能觀察,不入定就見不到,入定才能觀察;所以他必須作意,就是他要注意,他這個能力才現前,他才能看到他方世界;如果他不作意,那就見不到了。這個能力小,不大,不圓滿。西方世界的人不要作意,就跟我們人一樣,張開眼睛就看到了,用不著去注意看,一定要想看什麼,不需要;十方無量無邊剎土,六道十法界,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有這個能力。

『徹聽』,耳根能量完全恢復,沒有障礙了,再小的聲音都聽得很清楚;而且能遠聞,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音聲統統聽得清楚。「洞視」是天眼,「徹聽」是天耳。

『八方,上下』,這就是十方。『去』是過去,『來』是未來,『現在』;換句話說,他的能力確確實實超越了時空。過去、現在、未來是時間,八方上下是空間,這都是他六根能力圓圓滿滿能達到之處,他有這麼大的範圍。我們今天科技發達了,利用科學還不行,比起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差遠了,這是本能的恢復。

前面我們曾經讀過,在「壽眾無量第十三」,三十八面,我們讀過。在那一段經文裡面,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在這個地方「大士神光」這一段,我們看到他們每一個人能力那麼大。這兩章合起來看,假如諸位要細心能體會到一點,就毛骨悚然,那麼多人、那麼多眼睛、那麼多耳朵,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一舉一動,他們看得清楚;我們跟人說悄悄話,人家早就聽清楚了。我們說是能瞞人,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早統統曉得,能瞞誰?一個也瞞不住,這都是事實的真相。

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真正念佛人,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正大光明,心地清淨無染,將來我們才能跟這些人俱會一處。我們心裡骯髒,外表裝的像個樣子,西方世界的人看到搖頭,你不能來;你裝得再好也不能來。到臨命終時,沒人來接你。什麼原因?不同類。

因此,我們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無論與大眾相處,無論是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要知道無量無邊的菩薩統統看的見,統統聽的見,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底下這一段講:

【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

這就是講六道眾生,十方世界的六道眾生。

【心意善惡。】

你心裏面動一個善念,動一個惡念。

【口所欲言。】

你所說的些什麼話。

【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你什麼時候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開悟,他們統統都曉得。我們聽到這個地方,問題又來了。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開悟,什麼時候得道,他預先都知道,那不這都是命定好了;定好了還要修什麼,到時候就開悟了,到時候就往生了,那不要修了。不是這個意思。你要這樣會意,你就把意思會錯了。你在這裡用功,他看的見,他聽的見;你功夫成熟了,他知道;你功夫沒有成熟,他也曉得。這幾句話裡面最重要的意思,是你往生時節因緣到了,他跟阿彌陀佛一同來迎接你,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他都曉得;我們的心是真的是假的,都清楚;甚至於我們自己不知道,他曉得。我們自己為什麼不知道?我們自己會隨著環境變化,自己做不了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看得很清楚。什麼時候往生?真正覺悟了,真正回頭了,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下定了決心,我真的要去,這往生的時節因緣就成熟了,就到了。對於這個世界還有留戀,還有貪愛,還捨不得,那這個緣就沒成熟,這一生就去不了。所以人家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兩段經文應當合起來看,提高我們自己的警覺。

下面經文就為我們介紹觀音、勢至了,這是西方世界很特殊的兩位大菩薩。

【又彼佛剎諸聲聞眾。身光一尋。】

『一尋』,「尋」在我們中國的意思是八尺。當然不能用我們這個眼光來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高大。而以什麼來算?一尋,我們兩手張開,這個距離、這個長度叫一尋。這就是說他們平常身上所放的光明,一尋有這麼大的範圍。像我們這裡畫的這個光,這還不到一尋。如果一尋,這一張開應該畫到這個地方,這才是真正一尋大。

這是講每一個去往生的人。但是每個人的光實在講也不一樣,光一定有,大小不相同,色彩不一樣。原因在哪裡?每一個人修行的清淨心純度不相同。能到達西方世界,他有一個標準,達到這個標準就能往生;但是達到這個標準,有超過這個標準很多的,有距離這個標準很接近,因此他的心地光明不相同。

譬如我去年在邁阿密講經,邁阿密那裡有幾個外國人,他們有天眼通。他看到夏蓮居居士的照片,我們現在新印的書上有夏老居士的照片,他看了這照片,他說這個人身體是透明的。曾憲煒覺得很奇怪,他怎麼能從照片上看到透明,不可思議!說了一些,說得很對,說得很正確。曾憲煒來給我說,我說我相信,我不懷疑。

我們的身體為什麼不透明?不透明是有污染。每一個人身體都是透明的,透明是正常的。我們為什麼不透明?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這些東西有染污了,所以這個身體不能透明。假如我們把這一些污染統統都去掉,我們身體也透明。所以這個事情不難。身體透明,這個人身體一定健康,絕對沒有疾病。

所以有氣功的人,看到人這個氣,知道你什麼地方有病。他看什麼?哪個地方污染最重,那就有毛病。你的肺這個地方很黑,沒有光,你這個地方一定有病。你胃裡頭不透明的時候,特別暗,這個地方有病。哪個地方染污得最嚴重,它的光不透。

所以這個氣功看一個人,看你的疾病也能看得相當準確。但是有天眼的人,那看的就更準確了,比氣功看的還要正確。他是看氣,氣是饃饃糊糊的,並不清楚;天眼看得就太清楚了,就像x光透視一樣,非常清楚,一點都瞞不過的。尤其心理的狀態影響到生理,心清淨,身就清淨,這一定的道理。所以他有光。

因此我們了解真實的狀況,修行以修清淨心為第一。實在說在大乘佛法裡頭,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是修清淨心。禪心清淨,念佛人清淨,密也清淨,教也清淨,只是用的名詞術語不相同,境界是相同的,都是修的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心淨則身清淨。清淨心就沒有病,哪裡會有疾病!人會生病,總是心不清淨。所以所有疾病的根源都是心不清淨來的。心清淨,不可能有病的。這是講到光大小不一樣。

【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菩薩的心就更清淨一些了,他的光明就更大了。這個地方所說的聲聞、菩薩是比照他方世界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沒有聲聞。而是說在西方世界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煩惱還沒有斷,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是這個意思;就跟他方世界阿羅漢斷煩惱的功夫相等,叫他做聲聞。菩薩,那是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也要破幾分了,這個斷證的功夫比聲聞要高很多,稱為菩薩,所以心就更清淨了。愈清淨,他的光明自然就大,光色自然就好。所以這個不是要心裡去求的,這完全是修行真實功德的顯露,裝也裝不出來的,變也變不出來的,完全是自自然然的流露。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這兩位菩薩性德流露几几乎乎跟阿彌陀佛完全相等。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

阿難一聽說,很急於要知道的,這兩位菩薩是什麼樣的名號,怎樣稱呼。

【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

這是把觀音、勢至特別介紹出來。『觀世音』,「世」是講世間,講十方世界的世間,不是講極樂世界;「音」是苦難的音聲,十方世界眾生有苦難,有苦難他就會發出音聲。菩薩聽到這個音聲,自自然然就會來幫助他們,慈悲救苦救難。他不叫聽世音,他用「觀」,他不叫聽。聽,耳朵聽,觀是智慧觀;這個觀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智慧。唯有真實智慧才了解這個音聲裡面的真實狀況。

觀音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勢至』是代表智慧,代表的理智。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這個慈悲才具足真實的功德;如果慈悲建立在感情的基礎上就壞了。佛門,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可是佛門也流出一句話,「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原因在哪裡?慈悲跟方便要失去理性,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了,所以叫濫慈悲。他是有理性的,理智的,不是感情的,這種慈悲方便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所以你在佛門裡面求願,惡願、自私自利的願,沒有感應;佛菩薩知道,不會來幫助你,不會來成就你。你所發的是善願,善願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凡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絕沒有自私的意念,絕沒有私人的一絲毫利益,這個感應就非常明顯。可見得他不是感情的。所以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代表理性。

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佛問大家修學法門。大勢至菩薩在無量法門裡面,選擇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這個含義就深了;代表唯有真正的智慧才選擇這個法門,真實的智慧、第一智慧選擇真實的法門、第一法門。

所以《楞嚴經・念佛圓通章》講得實在是太好太好了,那真的是專,專修專弘。一開口,大勢至菩薩就說「我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我們今天講同志,真正志同道合,專修專弘的。五十二是指什麼?五十二個位次。菩薩從初信位,就是初發心,初信、二信,一直到十信,十信位菩薩;再上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個;再往上去,等覺、妙覺,五十二。五十二包括佛,菩薩只到五十一,到等覺,往上去,妙覺就成佛了。

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法門?就修老實念佛,就這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加任何其他法門來幫助,就是一句佛號。從初發心到成佛,成了佛之後,還用這一句佛號度化一切眾生成佛。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菩薩修行之專,大勢至菩薩第一,沒有比他更專的了。他代表智慧,真實的智慧抉擇這個法門。

而且方法真是簡單到極處。在《圓通章》裡面講到念佛方法只有一句四個字,「淨念相繼」,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淨是清淨。什麼叫「淨念」?你有懷疑就不清淨了,你有夾雜就不清淨了。我念阿彌陀佛,還想念藥師佛,還想念其他的菩薩,這不清淨,這就不是淨念了。我專修這個法門,還想參禪,禪淨雙修,禪淨密三修,這就不清淨了。所以要緊的是淨念,淨就是專一,一就淨,二就不淨。「相繼」是不斷。實在講這四個字就是我們常常勉勵同修們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沒有一個不成就,非常非常重要,這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

【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

這說明這兩位菩薩跟我們這個世界緣分很深,菩薩曾經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在這個地方世界修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換句話說,這個世界是觀音、勢至的故鄉,沒有往生之前,他在這裡住了很久,他跟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緣分很深。

佛在經上曾經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地區,佛想在那裡講經說法,教化這些眾生,這個地區的人跟他沒有緣,不接受。於是佛就講了,這一幫人跟舍利弗有緣,把舍利弗派去;果然法緣挺盛,都聽舍利弗尊者的教化。別的弟子就問,這是什麼緣故?你老人家去講經說法,人家不聽;舍利弗去講經說法,一個個對他非常尊重。佛就講了,他說舍利弗在過去生中,曾經遇到一窩的蜜蜂,他就對這些蜜蜂發了願,將來我得道的時候,先來度化你們;今天這些人就是那一窩蜜蜂投胎來的。舍利弗曾經發這個願,跟他有緣,所以這一次遇到之後,每一個人都歡喜,過去生中的緣。

由此可知,我們對待一切眾生要發願,願決定不落空。我們附近的鴨子公園,我常常去餵那些鴨子、餵那些松鼠,我都發願,都跟它們結法緣。所以說是你們家裡遇到蚊蟲螞蟻也要發願,我將來得道之後,我來度你們。那一窩螞蟻也很多,將來都會遇到這種因緣。所以幫助眾生成佛道這個願要時時刻刻發,遇到一切人、一切物統統要發願,要回向給他們。

這是觀音、勢至與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分,過去生中發的願深,發的願廣。特別是觀世音菩薩,不學佛的人聽到觀音菩薩也歡喜;你看甚至於其他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看到觀音菩薩都歡喜。由此可知,觀音菩薩對於這個世界人實實在在緣分很深。這兩位菩薩『常在阿彌陀佛左右』,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

【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

這是說明這兩位菩薩普遍利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在《楞嚴經》上也看到,《法華經・普門品》念誦的人更多;這三部經都是專講觀音菩薩,三部經都說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也就是此地講的『隨心則到』。這個「到」是感應不可思議,非常的快速。心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現居此界。作大利樂。】

觀音菩薩化身在我們這個世界,在中國四大名山,普陀山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這個地方我沒去過。我在香港,香港聖一法師常常到普陀去朝拜觀世音菩薩。他告訴我,他說他在八二年第一次到普陀山,就是大陸剛剛開放,他進去到普陀山去朝拜,在梵音洞,傳說梵音洞裡面菩薩會現身相。他同行的還有兩個出家人,三個人一起在洞外面拜觀音菩薩。他們拜了半個多小時,觀音菩薩現身了,三個人都看見,都非常的歡喜;繼續還再拜,共產黨的幹部說不行,時間已經太久了,催他們離開。菩薩的相一直還現著在,他們看菩薩的相大概也看了有半個小時,時間很長。

回來大家一說,三個人看的不一樣;三個都看見,但是看的相不相同;這個各人修持,心地清淨、恭敬純度不一樣。聖一法師看到的觀音菩薩是金色的,全身是金色的,戴的是毗盧帽;另外一個法師看到是出家人,是一個比丘相。所以三個人講的時候,三個人都看見,看的相貌不相同,顏色也不一樣。可見得真的是隨類化身,每個人見的都不相同。菩薩確確實實在這個世間,你真的心地清淨、虔誠恭敬,都能夠見的到。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這一句的開示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真正遇到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非常有效。為什麼到急難的時候,不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就在《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也正因為如此,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勸勉學佛人,學佛是以念佛為主,大師勸導我們每一天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千聲觀音菩薩佛號,不是為自己念的,是為世界一切苦難眾生念的,這一千聲佛號祈求世界和平,勸我們這樣做。

實在說,今天學佛的人把老人家這個話忘掉了。如果每一個學佛人真的能夠為全世界一切眾生祈求和平,這一千聲佛號會產生很大的效果,有真正不思議的功德。所以這個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苦難眾生。再看底下一品: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這一品是緊接著前面一品來的,是前面這一品的延續,說明西方世界菩薩『願力宏深』,決定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果。

【複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

『現在』,是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未來』,像我們這一些發願求往生,現在還沒去,但是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去,這就是屬於這一類的。現在雖然沒去,你的意志堅定,深信切願,西方世界已經把你算在他們一類了。這也是事實,我們必須要知道,身雖然還沒有離開娑婆世界,心已經跟西方世界融成一片;換句話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今天在這個世間,一切不為自己,為眾生,普遍勸勉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已經就算是乘願再來了。

我們在這個世間,業力支配,所以不自在。現在我們這個願力超過了業力,業力不做主了,願力做主了,這就等於西方極樂世界乘願再來的菩薩。願力做主,自行化他,全心全力為了弘揚這一個法門,自己專修專弘,也勸別人專修專弘,這就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兩樣,已經列入菩薩一類了。

【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這個就是每一個人,包括我們現在此地深信切願,一心念佛的人都算上。所以這個經與我們關係非常非常的密切,經上所講的,句句統統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講的別人。這不就是一生必定成佛。

【唯除大願。入生死界。為度群生。作師子吼。】

有些人悲心很重,成佛要很長的時間;看到這個世界眾生很苦,不忍心自己先成佛,我要先度眾生。先度眾生,這個願難得,難能可貴,可不可以做到?可以。你到了西方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隨時隨刻都可以離開極樂世界去普度眾生;能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你到六道裡面絕對不會墮落。如果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發願說我要先度眾生後成佛,沒有一個不墮落的。為什麼?願是很難得,可嘉的,你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你會被境界所轉,你在境界裡做不了主,會被境界所吞沒,墮落了。所以一定要求生淨土。這是他有大願,他不願意很快的成佛,他要再回到六道去度眾生。『作師子吼』是比喻講經說法。

【擐大甲冑。】

『甲冑』是比喻,古時候作戰衝鋒線陣是披的「甲冑」。現在戰爭也是如此,戰車擺在第一線,戰車就是甲冑,表示勇猛精進。甲冑是什麼?甲冑是保護自己,防衛自己。在此地是代表戒律,嚴持戒律,就是入生死界,度眾生的甲冑。你戒律精嚴就不會墮落,你有防範,不會墮落的。

【以宏誓功德。】

『宏誓』是你的願望,度眾生的大誓、大願望。

【而自莊嚴。】

這個時候你從西方極樂世界回來,你才真的有智慧、有能力、有方法;這個方法是善巧方便,真正能夠利益眾生而不染著,心地清淨,永遠保持清淨,決定不會污染。有這個能力才行,這個叫莊嚴,真正莊嚴。

【雖生五濁惡世。示現同彼。】

這是講你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當然不能夠離開眾生。眾生在五濁惡世,一天到晚在造罪業,你要想度化他,你要跟他們打成一片,才能夠收到教學的效果。所以佛教菩薩,菩薩接觸眾生有「四攝法」,有「四悉檀」,這都是講的方法、原則。

四攝法裡面,第一個是「布施」,眾生都有貪心,都喜歡小便宜,常常送一點禮物給他,給他一點恩惠,他就歡喜了。佛法常講「先以利慾鉤」,像釣魚一樣,先給利益鉤他的心,使他對你有信心,對你生歡喜心;「後令入佛智」,最後慢慢誘導他,開真實的智慧,這是菩薩。

四悉檀裡面,第一個「世界悉檀」。世界悉檀的意思,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都給你講原則,能叫一切眾生對你歡喜,先要布施。

然後叫「愛語」。這個愛語,初次接觸,要說什麼?說他喜歡聽的話,他跟我們是同類的。再是「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他都有利益的,他高興。最後這是菩薩最殊勝的方便,「同事」。喜歡打牌的,我陪你打牌,每一次打牌我都贏。為什麼我會贏?我有智慧,你沒有智慧。樣樣都是第一,他對你很羨慕,要跟你學。你這個本事從哪裡學的?我從佛法裡面學來的,他就來學佛了。喜歡跳舞,我陪你跳舞,跳舞也是第一,哪裡來的?佛法里來的。所以這叫同事。

所以菩薩教化眾生,那個善巧方便是無量無邊,絕對沒有障礙,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個目的是叫你對他佩服,對他敬仰,很想學他;你很想學他,他就把佛法教給你了,所有一切本事智慧都在佛法裡面,這善巧方便。所以說『示現同彼』,我跟你完全一樣,樣樣都超過你。

【直至成佛。不受惡趣。】

他在惡道裡面是示現的,不是真的墮惡道。為什麼不是真的墮惡道?他根本沒有貪瞋痴,他怎麼會墮惡道!他沒有是非人我,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世間而離世間,跟大家和光同塵。實際上,他真的是菩薩,他住的是淨土。這是真正佛法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正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佛法跟世間法是一,不是二。

【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這就是說明能力不喪失,智慧不喪失,能力不喪失,在這個世間,菩薩有能力長生不老。長生不老,別人不敢學你,為什麼?你是神仙,我是凡夫,我怎麼能學得到你?菩薩示現也跟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輪迴再轉世。

普通一般菩薩也發這個願,但是我們都曉得有隔陰之迷,有退轉。我們在本經前面所讀到的阿闍王子,那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們過去是菩薩,現在作王子、作長者,退轉了,過去事情都忘掉了,有隔陰之迷,有退轉。西方世界再回來的這些菩薩,不退轉,沒有隔陰之迷。來到這個世間,過去的事情統統知道,統統清楚,不迷!換句話說,生從哪裡來,死了之後到哪裡去,清清楚楚。從西方世界來,還回到西方世界去,來去自由,想來就來,想去就去。

知道宿命,宿命是一個代表,知道宿命就是六種神通都不會失掉,都不受影響,以這個能力來幫助一切眾生,成熟一切眾生。這也是說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的三十五願,是「一生補處」,三十六願是「教化隨意」,這兩樣,這才真正叫我們修學得到究竟的圓滿。

你想成佛,你一生當中很快成就;不想成佛,以菩薩身分廣度眾生,隨心所願,沒有一樣做不到,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個究竟圓滿都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威力加持,所以你得到的是這麼快速。如果不求淨土,你要想有這樣自在的能力,照一般修行要修兩個阿僧祇劫以後,你才能得到,沒有這麼快速就得到的。

實在講,自己修學修到八地菩薩,你那個自在的程度,決定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的人。為什麼?因為帶業往生的人是乘阿彌陀佛果地上的能力。你自己修行修到八地,跟阿彌陀佛比,還差一大截。等於說這是享阿彌陀佛的福,藉阿彌陀佛的德能,自己來表現,好處在此地。

所以深明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的願心才堅定了,才曉得除這個法門之外,搞其他的法門,決定困難,難以成就;走這個路子是決定成功,而且快速成功,穩穩噹噹的成功,只要聽話,一門深入。

這個真實的好處,說實在話,有人善根深厚的,三個月就見到了,自己就感受到了。從哪裡感受?心清淨了,妄念少了,不作惡夢了。你從這些地方體會的時候,那就不一樣。真正修上半年,這個效果就很明顯,最容易看出來就是歡喜,法喜充滿,煩惱憂慮真的就沒有了,就少了。法喜帶給我們,世間人講健康長壽。我們中國俗話說「憂能使人老」,人老化,老化得很快,憂慮多很容易老化。愈到老年,憂慮的事情愈多,妄想愈多,所以老化就非常快,很明顯,一年比一年蒼老。如果心地清淨,天天歡喜,不容易老。

所以我過去常講,這個法門,不老、不病、不死,真了不起。如果果然你能夠相信,你好好的修,人生最怕的「生老病死」,「生」我們過去了,不理會它;「老病死」真的可以避免。功夫深的,完全沒有了;功夫淺一點,也可以減輕。現世的好處利益就不可思議了,往生以後那個利益完全是經上所講的,沒有一句是妄語。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