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大乘無量壽經(第1-5集1998-2006年)


時間:2019/8/26 作者:心源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集)1998/4/4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今天我們在這個地區,是第三次啟講《無量壽經》。過去十年當中,我們在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將這一部經講過許多遍,算一算這一次是第十遍。每一次所講的,諸位如果從錄音帶上去聽聽、比較一下,你會發現到都不一樣。這一次為什麼又想起來要講這部經?是最近展開經卷,有許許多多新的啟示,如古大德所說的,年年境界不相同,應當將這些悟處、這些心得,提出來與諸位同修分享。

這一次的啟講,我們將重點放在「行」、「證」上。同修們可以說都是老修了,今天來參加講堂的都不是初學,都是老修了,都知道每一部經都有「教、理、行、果」這四個部分,佛門裡面也稱之為教經、理經、行經、果經。這一部經的文字,是屬於「教」;文字裡面所敘述的理論、道理,這是「理」。另外還有教導我們怎麼樣去修學,怎樣將經論它的理論、它的方法,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這叫做「行經」。我們修行有了境界,將自己的境界跟這個經再來對照一下、印證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以及平常對人、對事、對物種種的作法,與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一樣不一樣,這就叫做「證」。

經有教、理、行、果,我們學習有信、解、行、證。往年,我們介紹這部經,目標偏重在信、解,希望諸位同修聽了之後,能生起信心,能夠理解經典裡面的義趣。而這一次我們把中心移在行、證。我們學這部經,這部經裡面每一個字、每一句,如何落實在我們生活上,落實在我們日常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應酬上,這種學習就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受用。所以這一次給諸位報告,跟過去有一些不相同的地方,關於教理這一部分,我們可以把它省略掉,專門研究行法。教理前面說過很多遍,有錄音帶、錄像帶,也有講義流通,諸位都可以做參考,所以今天我們這一會,玄義就省掉了。講義裡面四大冊,玄義就占了一冊,四分之一。

今天我們直接要入經文,從經文講起。但是講經文,題目是不能夠省略的,還是先看題目。本經的題目,夏老居士的會集,是將宋譯本跟漢譯本兩種會合起來,真是天衣無縫,會集得非常的完美。將《無量壽經》十二種譯本的意思,圓圓滿滿含攝在其中,不僅僅是《無量壽經》的十二個譯本;實實在在講,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經題,經題好比是綱領,都包含在這個綱領之中。世尊說法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也離不開這個經題,經題真正是佛法大圓滿的總綱領。我們從這個題裡面建立信心,從這個題裡面去體會圓滿的信、解、行、證。經題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我們為了介紹的方便,把它分作八個小段。第一個小段『佛』字,「佛」是印度梵語音譯的。佛教在漢朝時候傳到中國來,通過國家的支持,做大規模的翻譯。翻譯的工作,實在講是非常艱難。中國在那個時候的文字並不太多,有許多經典上的意義,是我們中國文字裡面所沒有的,於是不得已要造字。為了翻譯佛經就造了許多新的字,這個「佛」字就是當時造的字,古時候沒有這個字。佛是人,所以這個字旁邊加個「人」。音是佛,所以就用一個「弗」字,這是合成一個新字。佛教以前沒到中國來的時候,沒有這個字,這是新造的文字。我們念這個字就念成佛。實在講是「佛陀耶」的略稱。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把它的尾音就省略掉了,單單稱一個佛。

它是「覺悟」的意思,這是大家曉得的,裡面包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包含這三個意思。這三個意思非常的深、非常的廣,我們學佛就是要學覺悟,覺就不迷;覺而不迷,這個人就成佛了。我們學佛也學了不少年,我從學佛到現在,我是二十六歲開始學佛的,接觸到佛法,今年七十多歲了。有沒有覺悟?不能說沒有,有那麼一點點。換句話說,對於世間跟出世間法不太迷惑了。不迷就是不被它所轉,這個話怎麼講法?一般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會生貪、瞋、痴、慢,看到好的、好看的,聽到好聽的,多看一眼,這就是迷,就迷了。覺悟的人好看跟不好看都一樣,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為什麼都是一樣?說實實在在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看的是虛妄,不好看的還是虛妄,所以它是平等的,心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就是覺悟。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反省、要檢點,自己真的有沒有覺悟?到底覺悟到了什麼程度?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去測驗自己,到底有沒有功夫?如果聽到人家讚嘆就生歡喜,聽到人家毀謗,心裡就難過,不得了!還是一個凡夫,還是搞六道生死輪迴,這怎麼得了?功夫就在接觸外面境界,不論是世法、是佛法,都能夠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這才叫學佛。

我們學佛的同修,入佛門第一堂課,就是接受「三皈依」。三皈依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到底皈了沒有?皈就是回歸、回頭,你到底回歸了沒有?你有沒有依靠?如果形式上的三皈,做了個儀式,實際上沒有回頭,還是沒有依靠。這個皈依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名無實。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我們這三條有沒有做到?這三條都在經題上,可見得這個經題的圓滿。

自覺之後才能覺他。覺他,實在講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那我們要問為什麼要覺他?我自己認真修學,我不去覺他,覺他就是教化眾生、度他,我度自己就好了,我何必要去度人?等我成了佛,再去度人行不行?給諸位說,你如果有這個意念,我就老老實實告訴你,你成不了佛。為什麼成不了佛?自覺,破煩惱障;覺他,破所知障。你煩惱障破了,你成了正覺,那個境界就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地位。在圓教裡面講是七信位的菩薩,圓教是七信以下;別教裡面講是三賢的菩薩,沒登地。這就是說,你要不發心幫助別人,你不能破所知障。所以要想成佛一定要發心自度度他,全心全力的幫助別人學佛。我們知道多少就幫助人多少,決定不吝法,這個功德利益就殊勝了。所謂「功德利益」就是剛才講的破二障。二障破了之後,你就是真的菩薩,不是假菩薩,是真菩薩,《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為什麼?你已經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已經證得一真法界。換句話說,你過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生活了,那怎麼會相同?但是還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還要不斷的自行化他,必須將無明破盡。無明就是妄想,斷得乾乾淨淨,那你就覺滿了。這個「滿」是圓滿的意思,妄想、無明斷得乾乾淨淨,這就滿了,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

在此地這一個佛字,就是指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經是他說的,唯有究竟圓滿的佛果,才有能力給我們宣揚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讀這部經就能夠深深的理解。這部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說,而且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說這個法門,沒有一尊佛不讚嘆淨土。所以此地「佛說」,跟一般經典裡面安的佛說,不一樣!其它經裡面安的佛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此地安的佛說,是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說這部經,這個境界就不可思議。所以這個佛的意思,就特別特別的深廣。

第二個字『說』,「說」就是說法。古時候「說」跟喜悅的「悅」同一個字,但是念的時候是兩個音。我們讀《論語》,《論語》是古書,《論語》學而第一,一開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看,那個「悅」實際上是「說」,它是「說」字,在那個地方要念「悅」,意思是喜悅之悅。換句話說,人喜悅他就說,不喜歡就不說話,喜歡才說。佛是以度眾生為本願,看到眾生根機成熟,能夠接受這個法門,非常歡喜,無比的歡喜。這個情形,我們冷靜的去思惟是可以理解的。

佛想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都能成究竟圓滿佛,而實際上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成佛這兩個字裡面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什麼叫做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不成佛不也一樣嗎?給諸位說,不成佛跟成佛是大大的不一樣。不成佛,你有煩惱,你有妄想,你有災難,你有苦處,佛經上常講生老病死苦,三苦、八苦,你沒有辦法離開。學了佛之後,就是成了佛之後,這個苦永遠脫離,世出世間所有一切苦統統舍掉,這就是學佛的好處。另外一個好處,我們不成佛,對於宇宙人生一片茫然、一無所知,這個苦!成佛之後,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

那個明了不是想像的、不是推測的。我們現在世間,這幾年世間災難很多,中國、外國預言的書很多。我這次從澳洲回來,看到悟行師在逛書店,他告訴我,他看到十幾種,外國人寫的,都預測將來有些什麼災難。這些預測準不準?不見得。為什麼不見得?因為他們的預言都是從數學裡頭推算的,有的時候算錯了,一個小小的數目字算錯就不準。佛給我們說的準極了,為什麼他那麼準?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哪有不準確的道理?

佛出世在三千年前,三千年現前的社會,佛是瞭如指掌,講得太清楚、太明白。諸位同修也許讀過《楞嚴經》,《楞嚴經》裡面講我們現在社會的狀況,說得很詳細、說得沒錯。末法時期正是指我們這個時代,五五百年之後,這個時代「斗諍堅固」。國家與國家鬥爭;這個社會團體與團體鬥爭;個人與個人鬥爭;夫妻倆個還吵架,都還免不了鬥爭。所以今天鬥爭有什麼稀奇?如果沒有鬥爭,那佛講的話不就講錯了?我們看到這個社會,到處是鬥爭的現象。佛了不起,他看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

又告訴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些邪師是什麼人?魔子、魔孫,專門來破壞正法。人數之多,佛用恆河沙來比喻。也就是說,這一類的邪師說法充斥在這個社會裡面。在這個時代,我們接觸到正法,真是像經上所講的,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的成熟,你才能遇到正法,遇到正法能夠精進不退的,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但是遇到正法的人,我們看到退心的太多。為什麼他會退心?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這三個條件,有一個條件不具足,他就退心。如果三個條件都不具足,哪有不退轉的道理?決定會退轉。所以我們自己要想在道業上保持著不退轉,你就要特別提高警覺。如果我們的善根、福德差一點,還不要緊,如果緣殊勝就行。

我們看到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他這個註解也叫做《四帖疏》,流通得很廣。《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得太好了。他告訴我們,我們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我們絕不能輕易把它看過,緣重要!它在遇緣不同。如果我們的緣殊勝,我們善根、福德薄一點的人,都可以能達到上上品往生。他的講法跟他以前人的講法不一樣,以前一般的大德多半認為上上品往生,大概都是菩薩,上三品;中品往生的,應該都是阿羅漢、辟支佛;凡夫往生只有下品。古德是這個說法,善導不是這個講法。善導所說與大、小聖,大聖就是菩薩,小聖就是聲聞、緣覺,與大、小聖不相干,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我們凡夫都可以上上品往生。

什麼叫做緣?每一天讀經不中斷,每一天念佛不中斷。在民國初年,我們中國還有一個念佛的道場,蘇州靈岩山,印祖的道場。這個道場長年佛七,就是天天打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沒有中斷,這叫緣。一個人走進念佛堂念佛,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不中斷,心裡想著佛,口裡念著佛,他怎麼不成佛!當然成佛,緣殊勝。假如他念了兩、三年佛,再離開念佛堂,到別的地方去一打轉,退心了。聽聽這個人這個說法,那個人那個說法,他就改變主意了,豈不是遇緣不同。念佛如是,參禪、學教也沒有例外的。

所以法師研教最殊勝的緣,我也是想了好多年,在打妄想,到現在也沒能成事實。我想真的有志同道合,我們向全世界宣揚大乘佛法,應當組成一個弘法團,講經的法師都參加這個組織,平常每天研究討論,在家裡研究討論,晚上天天講經,一年三百六十天。古時候有講寺,專門講經的,天台、賢首都是講寺,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中斷,一部經鍥而不捨,一遍一遍反覆的去講解,不斷的去深入,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從解門裡面得定、開慧,他就成功。像古時候清涼大師在五台山,那是專講《華嚴經》的。他老人家一生講了五十遍,我們後人看到這個傳記,羨慕得不得了。你想想看,如果要是一個想學《華嚴》的,到清涼座下去聽《華嚴經》,聽五十遍,他怎麼會不成就?決定成就。

《華嚴經》那麼大的分量,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天講八個小時,是世尊當年在世所說的「二時講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二時講經,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二時是古時候的印度二時,印度一晝夜是六時,晝三時、夜三時。白天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晚上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一天是六時。二時,它的一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它的二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八小時。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天講八小時,每一天上八個鐘點課,他心裡還有什麼妄想?沒妄想了。這是講緣殊勝。

我們居士林算是不錯,每天晚上講兩個鐘點,二十四小時,兩個小時心地清淨聽經聞法,還有二十二個小時打妄想,你說怎麼行?這個緣就不行,二十二個小時打妄想就差勁。所以你要問,為什麼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為什麼我們這個心很容易動搖?道理就在此地。

往年,說這個話大概總是三十年前,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候慈光圖書館辦了一個大專佛學講座,馬來西亞的蔡榮華居士是那個講座第一屆的學生,大專講座第一屆四個學生,所以我跟他們非常熟悉。世間無常!蔡榮華居士是去年、還是前年過世了。我看他在學校念書,看他學佛,看他就業,看他退休,看他過世,無常!這都是值得我們警惕。佛教教我們,是教我們要成究竟圓滿的佛果,不教我們作阿羅漢,也不教我們作菩薩,這樣的根性到哪裡去找!實在說,這樣的根性不是沒有,緣沒有。

我想了多少年,希望能有一個彌陀村,是我們共修的緣。每一天在這個地方念佛不間斷,就像諦閒老法師教鍋漏匠那個辦法,那個好!我們今天非常受用。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日夜不間斷。我在澳洲有一個小道場,最近在打佛七,此地有十幾位同修去參加。我那個念佛堂旁邊,現在是流通處,將來我把流通處搬出去。搬出去之後,這塊地方我就準備做通鋪,一個男眾的,一個女眾的,就在念佛堂隔壁,念累了就到那裡躺著休息,休息好了,趕快到念佛堂接著念。我們地方小,大概可以容納四十八個人,我們提供這個因緣。這四十八個人,我們要採取廬山遠公的辦法,報名進去。這一報名,不是到那裡去打一個佛七、兩個佛七,一報名就是終身進念佛堂。廬山遠公過去就是這樣,他老人家自己也不下山。我們在這個念佛堂,一心一意就是求上上品往生。將來我搞好之後,我這個念佛堂要題「上上品念佛堂」,不搞上中品的,我們決定要上上品念佛堂,只有四十八個人,真正志同道合。為了堅定信願,念佛堂晚上講經,我想這個講經,能夠連續講上三年、五年之後,就不要講了,大家統統理解、統統清楚,所有的疑根都拔除了。你要曉得四十八個人都成佛,還得了!四十八尊佛,不得了!緣殊勝,你沒有這個緣怎麼行?

我現在老了,要進念佛堂了。將來弘法團呢?年輕的法師,我鼓勵你們發心去做弘法利生的工作,盡心盡力去做,六十歲或者七十歲退休。七十歲退休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制度,我們念古書,「七十而致事」,致事就是退休。中國古時候的官員,七十歲是退休的年齡。你到七十歲,你就可以退休進念佛堂念佛,乾自己的事情。有這麼兩個道場,解行並重,就能把佛法興旺起來。

所以講到這個地方,佛度眾生,看到眾生緣成熟,生起無量的歡喜心,佛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要發這個心。你們要說,我們做什麼樣的功德是最大的?最有意義、最殊勝的功德,無過於組織弘法團,建上上品往生的念佛堂,這個功德第一,無量無邊。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也是講「佛說」這兩個字。他說∶「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他這個講法,古人沒說過,說得這麼堅決、這麼肯定,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為說難信之法」。淨土法門叫難信之法,幫助這些眾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種歡喜沒有法子形容,所以佛才說了。蕅益大師說這個話,說得非常正確,我們讀到之後,心悅誠服。所以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看到根性成熟的人,沒有不宣說這個法門。由此可知,根性不成熟、沒成熟的,換句話說,還不夠資格作佛的;能夠有資格作菩薩的,佛就宣說其他的大乘法門;看看這個眾生有資格作阿羅漢、證辟支佛果的,佛就給他說聲聞、緣覺的法門。再等而下之,看這個眾生情執很重、邪見很深,還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佛就跟他講人天小法,勸他來生還能得人身,不至於墮三惡道。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苦口婆心,應機說法。這是佛說。

下面『大乘』,大乘是比喻,就像大車。古時候科技沒有發明,古時候的車,大車最大的車是馬車,一般是四匹馬拉的車就很大,這個大車可以坐十幾個人;小車是羊車、鹿車,羊拉的、鹿拉的,那隻坐一個人。佛把這個比喻大乘、小乘,比喻教學,幫助你成就,達到某一個階段。達到近程的目標,那就是小乘,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小乘;遠程的是大乘,幫助你超越十法界,這叫大乘法。現在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大的飛機都坐幾百人,輪船就更不必說。它的用意是比喻「運載」的意思,幫助眾生從煩惱生死這個境界超越,達到菩提涅盤的彼岸,用這個來作比喻。

本經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古大德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不但是大乘法裡面的大乘,而且是一乘法裡面的一乘。一乘法是什麼?一乘法是成佛的。世尊在晚年的時候講《法華》,在法華會上他老人家向大家宣布∶「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真正說明他的本懷,他教化眾生心地真正是平等,只有一乘法。一乘法就是教你作佛;教你作菩薩、作羅漢,對不起你。一定要教你作究竟圓滿的佛,都是在一生當中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說三乘、說二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二乘是小乘、大乘,都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想必清涼大師聽佛這個說法,他老人家有所感悟。我們在《華嚴疏鈔》裡面讀到,他說:「三乘學者,有因無果。」跟佛《法華經》上講的一個意思。為什麼?成佛才是果,不成佛沒那個果,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三乘學者,聲聞、緣覺、菩薩,有因沒有果。

可是諸位要曉得,本經是有因有果,了不起!有因有果的經有幾種?除了我們這個經之外,《華嚴經》、《法華經》,有因有果,其他經裡面都沒有。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幾乎公認《華嚴》、《法華》是一乘教、一乘法,在大乘之上。另外還有一部經,《梵網經》,也是屬於一乘經。一乘經在中國古代祖師大德們公認的,只有這三種。本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為什麼?《華嚴》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成佛。本經字字句句都是講究竟的佛果,《華嚴》所歸歸《無量壽》,所以古人才說,這個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無上乘。我們今天有幸遇到這個經典,不能不說是多生多劫,也可以說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有一些遇到這個經還不相信的,我們看到,我們點頭∶「對!對!他不相信,應該。」為什麼應該?難信之法!他一接觸就相信了,那釋迦牟尼佛講難信之法,就講不通了。一般大家都相信了,這有什麼難處。一般人難信,一般人學了之後就退心,我們點頭∶「沒錯!」確確實實如佛所說,起信念佛是因,念念作佛就是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個教法真正不可思議。這是大乘的意思。

佛又在經上常常提示我們,像《華嚴》所講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所以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想佛,佛的果報就現前了。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宋末元初趙子昂是一個文學家,趙孟俯。字也寫得好,現在他的字帖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善於畫馬,喜歡畫馬,畫馬當然常常去觀察馬的形態、動作,心裏面天天在想馬。有一天中午睡午覺,作夢也在那裡想馬,那真是全神貫注。睡的時間大概相當長,他的太太去叫他。那時候都有蚊帳,帳子一拉開,床上一匹馬,太太嚇得驚叫,他醒過來,問她∶「你叫什麼?」「我剛才看到床上一匹馬。」心裏面想馬都變成馬,想佛不就變成佛,真的有道理。

諸位同修要記住,想菩薩你就變成菩薩,想鬼就變成鬼,想地獄就變成地獄,想什麼就變成什麼。佛對於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太清楚,教我們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一天到晚為什麼不想佛,去打別的妄想,這就錯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真正感到,一個如法的念佛堂非常需要,一個真正如法的念佛堂比什麼都重要。那個念佛堂就是選佛場,到那裡去就是作佛的,這是大乘一佛乘的意思。

第四小段是『無量壽』,「無量壽」梵文叫阿彌陀,阿彌陀翻作無量壽,這個意思也是佛在《彌陀經》上說的,將阿彌陀翻成無量光、無量壽。其實梵文的本意,「阿」就是無,翻作中國意思是無,「彌陀」翻作量,彌陀是量,本意就是無量。什麼無量?一切都無量,沒有一樣不無量。我們說得粗顯一點,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福報也無量。今天大家都想發財,財寶也無量,沒有一樣不是無量,這是粗說。要細說,一毛孔無量、一微塵無量。一切諸佛如來在一毛端上講經說法,毛端沒有放大,諸佛菩薩並沒有縮小,這完全是《華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沒有一法不是無量,任何一法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全體,這個意思都在《華嚴》上。

本經是《華嚴》的濃縮,是《華嚴》的精華之所在。《華嚴》所講「六相十玄」,本經也是六相十玄,而且是字字句句裡頭都圓滿具足六相十玄,古人稱為中本《華嚴》,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所以無量,無量就不好說了,世尊舉了兩種,無量壽跟無量光來代表一切無量。「光」,光明遍照,照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佛的光明遍照。我們現在所謂的空間,光明代表空間,壽命代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時空合起來就是宇宙的全體,這裡面萬事萬物一樣也沒有漏掉。佛用這兩個意思來解釋無量,略說也說得非常圓滿。

我們再仔細想一想,現在人講時空,佛講光壽。光壽比時空的意思好,光壽裡頭有靈氣,時空完全變成物質,靈性沒有了,光壽裡頭有靈性在,比時空兩個字要圓滿得太多。在無量的德能當中,古人給我們提示,實實在在講,一切無量當中,壽是占第一位,這個我們可能可以理解,如果你一切無量都得到,沒有壽命還不是一場空?你什麼受用都得不到,所以在一切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因此,就用無量壽來解釋阿彌陀。

西方極樂世界,這一位偉大的導師,他的德號就叫做阿彌陀佛。顯示出這一尊佛,從因地的願行,一直到果地上的成就。成就之後,他所施設展開的事業,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個不可思議。這是顯示出真實無量的無量,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才能夠得其一、二,得一、二分,我們的受用就無有窮盡。受用表現在什麼地方?表現在你的「信、願、行」。深信不疑,絕對不會動搖;切願,願力的堅強,也不是任何能夠誘惑的,你的信、願、行成就了。

第五小段『莊嚴』,「莊嚴」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美好,美好到極處。本經我們讀到的「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妙土指什麼?一般人聽了,這個一定是指極樂世界。你只說對了一半,還有一半在哪裡?我們現前居住的這個地方就是妙土。你那個境界一轉過來,這個地方就是妙土;雖不是真實的妙土,給諸位說,相似的妙土。天台大師講六即,相似即、分證即。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的妙土。一向專志,這一句是能莊嚴,只要你做到一向專志,我們現在這個土就變成相似的淨土,就變成妙土,境隨心轉!

這個意思,諸位要能夠體會到的話,你就可以能夠想像得到,東晉時代,遠公大師在江西廬山,建東林念佛堂。在當時他們在那邊念佛修行,他那邊就是妙土。為什麼?每一個進去的人,都是一向專志。我們本經講的修行方法、修行的要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居住的環境就是妙土,就是淨土。正是古大德所說的:「心淨則土淨」。這一個道場,人人都是清淨心,人人都是憶佛念佛,他這個道場怎麼會不變成淨土?種種殊勝莊嚴、種種瑞相自然現前,感應不可思議。

又說到:「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一句是顯然讚嘆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十方所有一切剎土,這裡面眾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人都是清淨心,個個人都是憶佛念佛。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大道場,我們也就能想到,為什麼一切諸佛讚嘆?在這個經上,釋迦牟尼佛讚嘆,讚嘆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讚嘆,就代表所有一切諸佛都是這樣讚嘆,沒有一尊佛不讚嘆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憑什麼?憑他這個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人,沒有一個人是心地污染的,個個都是清淨的,這個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找不到。十方佛國固然有非常莊嚴的、非常清淨的,裡面多少還有幾個打妄想,占少數罷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煩惱眾生占多數,可以說是我們一萬個人當中,九千九百九十九個都在打妄想,這麼大的比例,穢土。有些世界這些眾生,心地清淨的有一半數,不清淨的也有半數,那我們看起來就是淨土。還有世界心地清淨的,百分比占很大的比例,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二十,心地不清淨的,哪有像西方極樂世界百分之百,沒有一個不清淨的。為什麼?心不清淨,不能生淨土。這個諸位同修要記住,不是說我念佛就決定生淨土,沒那回事情。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裏面妄想不斷,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果然心地清淨,一天念十聲、二十聲也行。

你看古德所提倡的「十念法」。我教給諸位同修的十念法,就更簡單了,一次就是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連續念十聲,十聲時間很短,這個短短的時間當中,一個妄念都滲透不進去,這個念就叫「淨念」,不夾雜。念多了的時候會打妄想,念十句裡頭不打妄想,這個就是淨念。每一天念九次,一天都不缺,那叫「相繼」,符合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有不少同修用我這個辦法,來給我說很有效果。一天九次是最少的,次數愈多當然就更好,這個方法容易攝心。

所以西方淨土的殊勝在此地,也就是阿彌陀佛接引的人,實在講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阿彌陀佛世界歡迎大家移民到那邊去定居,非常歡迎,但是移民的條件,清淨心。用什麼方法達到清淨心都可以,念佛行、參禪也行、學教也行、持咒也行。我們後面三輩往生,上、中、下三品是講念佛人;後面還有一段,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只要修到心地清淨,發願往生,統統都可以去。阿彌陀佛這個門大開,並不是說你不念阿彌陀佛,我就不接引你,沒有這個道理,只要心地清淨,隨便修哪個法門統統都行,都能夠往生。

我曾經在澳洲他們的論壇裡面,他請我去講演,我看論壇裡面的大眾,一共有十四個宗教團體。有佛教、也有道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統統都有。我就告訴他,無論你們哪個教修學,只要修到心地清淨髮願往生,阿彌陀佛統統接引你。我們是平等法,沒有種族歧視,不能說你是信耶穌教的,阿彌陀佛不歡迎,沒有這個道理,阿彌陀佛非常歡迎。無論你修哪個法門,無論你信仰哪個宗教,只要修到心地清淨髮願求生,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這個法門了不起,沒有排斥。何況我們修學不同的宗派,這才叫真莊嚴。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莊嚴無比的殊勝。

前面所說的「大乘」、「無量壽」、「莊嚴」,都是我們的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是我們所希求的果報。我們學佛目的何在?目的就是要獲得大乘、無量壽、莊嚴。現在要問,要怎樣才能夠獲得?經題下面就提供我們方法。諸位要曉得,前面所說的,我們真想!真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那我們要問,「無量壽」能不能得到?能得到,我們這一生就無量壽。怎麼無量壽?這一生決定不死,死了哪還能叫長壽?決定不死。諸位要曉得,淨宗它最殊勝的,不死。你要是修得好,修得好,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記住,要真正懺悔消除業障,業障要不消除,那就是障礙;業障,障是障礙。什麼是障礙?你有煩惱是障礙,你有憂慮是障礙,你有牽掛是障礙,你有病痛是障礙。消除障礙就是消業障,要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二六時中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心清淨。

底下講『平等』。保持清淨,清淨就是沒有污染,平等就是沒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好惡就被污染,這個喜歡、那個討厭,你被污染了,你就決定有障礙。為什麼我們看到有些念佛人往生不生病,曉得什麼時候走,好像跟佛約好了一樣,那一天幾點鐘我們見面,他來接我,約好了。不生病,站著走,坐著走,很自在。

過去我在台灣,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一個往生的故事,都是真的,他的名字我記不得了。有一個念佛人往生的時候跟大家說,他說:「你們曾經見過或者聽說過坐著往生的,有沒有聽說過?」大家說:「有!」有聽說過,也有見過的。「站著往生呢?」也有聽說的,也有見過的。他就豎個跟斗,頭朝下腳朝上,「這樣往生的,你們有沒有聽說過?」「沒有!」他就往生了,你看看多瀟灑、多自在。他為什麼做得到?你要曉得,他心地清淨,沒有絲毫污染,他得自在。日常生活當中得自在,往生也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諸位要曉得,他是活著走的,走到那邊沒死,他不是死,這個身體不要了,換個佛的身體,哪裡是死?絲毫痛苦沒有,快快樂樂,清清楚楚,換一個身體,比現在這個身體殊勝太多了。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清虛之身,不壞之體」,那個身體是隨心所欲,變化無窮。像世尊在經上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有跟釋迦牟尼佛的能力一樣,千百億化身。你才同時能夠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同時聽聞無量諸佛講經說法,你說那個多自在。

我們今天學得好辛苦,學一輩子一兩部經都沒有辦法學通。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個鐘點所學的,我們這個地方學十萬年都學不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鐘點,你要曉得,你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講經說法,那還得了!要開大智慧,要開究竟圓滿的智慧,你說不往生怎麼行?非求往生不可。不往生要靠自己修行,修到你斷見思煩惱出三界,再破塵沙、無明出十法界,好艱難,好辛苦,很不容易。在時間上來講,真的是要無量劫,還未必能成就。縱然超越了十法界,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從圓初住再證得圓滿的佛果,這佛在經上講,還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就證得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有些同學聽到我說這個話懷疑,他說:「《觀無量壽佛經》不是這個說法,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沒錯,《觀無量壽佛經》上是有這個說法。但是你要明了佛為什麼說這個話?我們學佛要依憑哪一部經?我們所憑據的決定是《無量壽經》,而且是《無量壽經》裡面第六品,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淨土,淨土三經如果有一句話違背四十八願,我們就不能相信。展開經卷,字字句句都跟四十八願相應。

那麼世尊何以這個說法?這個說法它的意思我們要了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不論彌陀本願的加持,你下下品往生要修十二劫,你才能花開見佛,不論加持,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裡頭有密義,密義是說明什麼?說明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你在他方世界,就以這個境界來說,下下品往生的,那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所以帶業往生,煩惱沒斷,十二劫花開見佛。花開見佛是什麼地位?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圓教初住的地位,這我們就明白了。如果不是在西方世界,一個凡夫要脫離六道,要超越十法界證得圓初住,《華嚴經》上所說的要經歷無量劫。為什麼這麼長的時間?退轉的時間太多,進的少,退的多,它有退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退緣,只有進步,沒有退步,所以十二劫就成功。十二劫比無量劫,這個時間縮短得太大太大,說明西方世界的殊勝。佛講這個話,是這個意思。

實際的狀況不如是。實際的狀況,你看四十八願所說的,這是淨宗第一手的根據,不是二手的,第一手的根據。阿彌陀佛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阿惟越致的菩薩是什麼?古德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最低的地位是圓教七地,最高的地位是等覺菩薩。換句話說,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地位就是七地以上到等覺這個位子,這嚇死人!所以叫做難信之法。誰難信?十方聲聞、緣覺、菩薩聽了都不相信。你看看他們修行多麼辛苦,得的果報小小的,你這個是輕而易舉,真的叫一步登天,馬上就證到七地。他聽了不服氣,不服氣也沒用處。你為什麼會證到這麼高的果位?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自己只要具足信、願、行,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我們具備這個條件;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我們,是他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麼高的品位,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成就,到哪裡去找?你去查《大藏經》,查遍《大藏經》再沒有這個說法,只有《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我們要相信。

古時候修學這個法門,往生的人我們沒見過,姑且不論。自從我們學佛接觸這個法門,我們看到依照這個法門修行,真的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還假得了嗎?我們在台灣,好像是民國五十八年的時候,我在台灣南部講經。有一位居士告訴我們,台南將軍鄉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她走的時候是站著走的,沒有生病。這個老太太心地非常善良,平常在生活當中,確確實實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家庭環境也能過得去,兒孫很孝順,所以她是萬緣放下來學佛。最初也不懂得什麼是佛?反正是見到神像也把它當佛來拜拜,土地菩薩,城隍也是菩薩,神佛不分,到處去拜。三年前,她兒子娶了媳婦,媳婦懂得一點佛法,勸婆婆不要去到處拜,專門在家裡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個婆婆很有善根,接受她媳婦的勸告,不再去拜神,專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年。往生這一天是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她告訴她家裡人∶「你們先吃晚飯,不要等我,我要去洗個澡。」兒子、媳婦很孝順,還是在那裡等。她真的去洗澡,洗澡很久都沒有出來。家裡人到裡面去看看,她是洗了澡,家裡頭有個小佛堂,她穿了海青整整齊齊,手上拿著念珠,站在佛像前面,喊她不答應,走進去一看,她已經往生了,站著往生的。這沒幾年前的事情,現在到台灣南部要提到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這哪裡假得了?

還有一個,我在美國舊金山,有一個老太太坐著往生。在美國生活很辛苦,夫妻兩個人都要工作、都要上班,靠一個人賺錢養不了家。如果有小孩,多半把自己的母親請過去,幹什麼?帶小孩。他不請他的爸爸,他請他的媽媽,給他燒飯,給他帶小孩,所以老人在美國也相當辛苦。她是個念佛人,所以兒子、媳婦上班,孫子上學,她一個人在家裡就念佛,倒很清淨,沒人打擾她。也不曉得念了多少年,不知道,不太清楚。走的那一天,這個早晨,不曉得什麼時候走的,是晚上走的。早晨家裡人發現,發現老太太今天早晨沒起來,本來都是她起來燒早飯的,今天早晨沒起來燒飯,大家起來的時候看廚房沒人燒飯。於是就覺得老太太今天睡覺,怎麼睡得這麼晚?去開她的門,門打開之後,老太太是盤腿打坐,坐在床上,再一看的時候,走了,不曉得什麼時候走的?最難得的,這個老太太還有遺囑,遺囑擺在面前。不但有遺囑,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她不知道什麼時候做的,都是她自己做的,一份、一份擺在床面前,預知時至,她早就做準備了。小孩的孝服,她都做好了。念佛人坐著走的,都是最近的事情,都不太久遠,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所以只要清淨心,我們就能做到。為什麼把世間不相干的事情,拉拉雜雜的事情放在心上?一定要學清淨,清淨有這麼樣的好處,真正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前途是一片光明。世間不管什麼事情,聽到也好,看到也好,統統不要放在心上,見如不見,聞如無聞,時時刻刻保持你的清淨心。人家可以做到,我們也能做到;做不到,心還是不清淨。臨走的時候,還有事情沒交代完,你說這糟糕不糟糕,那怎麼行?統統放下,什麼都不要管,這樣才行。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放下,根本就不要理會。

第七段『平等覺』,平等心,覺悟的心。平等就是真心,平等就是真性,平等就是真如,平等就是不二法門,二就不平等。我們現在要認真學習,怎麼個學習法?把我們的觀念轉過來,知道萬法歸一,一就平等,二就不平等,萬法一如。經文裡面「如是我聞」,為什麼佛經第一個字用如?萬法一如,這是說真實。到經文我們再細說。所以要修平等心,練習不分別,心裏面決定沒有分別。那麼在生活當中要不要分別?要分別。這個分別是因為他分別,我對他的;他執著,我們對付他。他說這個是佛堂,我們也叫佛堂,是他分別,不是我分別,我心裏面沒有佛堂這個分別心,沒有這個念頭。他說這麼一個相叫人,我就說是人,隨你分別,隨眾生分別而分別,隨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心裡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們修清淨平等覺的方法。

諸位要曉得,有分別、有執著是凡夫,沒有法子,這一生當中不能解決問題。六道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如果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你還有妄想、分別,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有妄想,分別也沒有了,你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是妄想、分別變出來的,你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你就進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妄想,那個妄想很薄,已經不太礙事,但是還要斷掉。妄想就是無明,《華嚴經》裡面所說「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那就圓滿成佛。這是佛給我們說明,六道、十法界是怎麼來的,假的!能變的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所變的境界哪裡會是真的!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錯了。我們要想往生的時候自在、瀟灑,你就要把這個放下,真正做到清淨、平等、覺。

本經尤其殊勝,是平等普遍覺悟一切眾生。換句話說,就是叫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個法門還得了?所有一切法門裡面,都沒有這個講法。菩薩、緣覺、聲聞、天人,怎麼可能平等成佛?《無量壽經》是教給我們平等成佛,這個經叫平等經,這個法叫平等法,這個學叫平等學。還得了!平等覺也是阿彌陀佛的別號,也是一切諸佛的正覺,只要成佛都叫平等覺,佛與佛平等,菩薩跟菩薩不平等,佛跟佛才平等,佛佛道同。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現的是平等相。

末後這個字是『經』,這個常說,我們在此地也就省略。今天將這個題目給諸位報告就到此地,時間到了,我們念佛回向。

大乘無量壽經(第二集)1998/4/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02

請掀開經本第一面,倒數第四行。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我們就看到這個地方。經開三分,我們也把它省略掉。過去講過很多,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們要在經文裡面,學習的是哪些?這是這一會,我們特別著重之處。

佛經一開端,總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的含義,非常深、非常廣,實實在在說之不盡。什麼叫做「如是」?古大德給我們說明的,最簡單的說法,「如是之經,是我親自聞佛所說」,這個是最簡單的講法。「我」是誰?阿難尊者自稱。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並沒有記錄,跟中國孔老夫子當年在世講學一樣的。佛滅度之後,他的弟子們、學生們,覺得老師一生所說的,對於一切眾生實在是太重要,不能讓所說的,就在這一代當中淹沒了,不能再傳下去,多麼可惜?所以學生們開會來討論,怎樣把佛所說的一切經流傳永遠,於是才有集結這個作法。

在集結經藏的時候,完全要依靠當時人的記憶。諸位曉得,佛說法四十九年,現在有哪一個人,四十九年所講的東西,你能夠記得住?尤其是四十九年前講的經,你還能記得嗎?恐怕在我們這個世間,找不到一個人。別說四十九年,九年前講的東西,恐怕你都忘得乾乾淨淨,都記不住了。好在佛弟子當中,記憶能力特彆強的阿難尊者;阿難確實這個能力很殊勝,聽一遍之後,永遠就不會忘記,所以集結經藏,大家就推選阿難出來復講,把世尊一生所講的經,重複再說一遍。就好像我們現在復小座一樣,復講一遍。聽眾都是這些大阿羅漢,都是佛的大弟子們。他們這些人來聽,聽阿難說,給阿難作證。第一次集結,五百阿羅漢,五百人來聽阿難復講。五百人當中,有一個人提出意見說:「阿難,這一句話,好像佛不是這樣說的。」那就要刪掉,就要刪改,不是多數贊成就通過了,不是的。五百個人全體通過,這個才可以記錄下來,成為經典,傳之於後世,一個人反對都不可以,這是取信於後世。後世人得到經典,起尊重之心,阿難復講,如佛所說沒有兩樣。所以經的一開端,「如是我聞」。這個裡面還有很多的意義,諸位可以參考古大德的註解。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本宗來說,「如是」的密義。「如」就是真如本性。世尊一生所說,就是說明自性的體、相、作用,這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佛就說的這個,用一個字來代表,「如」字。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是從理上講的,相是從事上講的;理如其事,事如其理,理事不二。佛給我們說明這個大道理,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經文一開端,就用如是,真的是把總綱領提出來了。如果有人問:你們佛教經典那麼多,釋迦牟尼佛到底說了些什麼?你就給他說,「如是」而已。你要問「如是」這兩個字,要詳細的解說,這一部《大藏經》就是講這兩個字,確確實實沒有一句話、沒有一個字超越如是以外,所以這兩個字的意思無盡的深廣。

就本宗來說,古德也有這麼個說法,「如」是講「是心是佛」,「是」是「是心作佛」。這個說法也說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觀無量壽佛經》所說明淨宗依據的原理。確確實實,淨宗基本的原理,就是這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換句話說,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哪一個人沒有心?你既然有心,所以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我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說本來成佛?是心是佛。宗門的話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明心就見性。見性,心性就是佛;心就是佛,性就是佛。為什麼心跟性都是佛,何必說兩個字?兩個字當然有兩個說法。通常講,性是心的本體,心是性的作用。換句話說,我們心,心有體、有用,從體上就叫它做性,從作用上就叫它做心。有的時候這個體用,用一個字說,說心也可以,說性也可以;兩個字合在一起,一個是講體,一個是講用。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既然我們本來是佛,那現在不是佛,為什麼不是佛?我們把心性迷失了。這個經上講失掉了,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決定不可能真的失掉。縱然你變餓鬼、變畜生、墮阿鼻地獄,你的心性還沒有失掉,還在,迷了;自己有真心、有本性,而不能覺之,不能夠覺察,是這麼一回事情。迷了以後,我們就不叫做心,也不叫做性,那叫做什麼?在佛法裡面叫做識,叫做情,情識。情識就是心性。心性迷了,換一個名詞叫它做情識;覺悟了叫它做心性。

心性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它?佛告訴我們,心性之體是空寂的,它不是一個物質,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它是宇宙人生的根源。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心性變出來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這是我們真心所現出來的。現出來的境界,為什麼這麼複雜,有這麼多的變化?那個變化是識變的,迷了才有這麼多變化。十法界裡面,從上面說,佛、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愈往下,迷得愈深;愈往上面,迷得愈淺,都是迷失了心性。如果不迷,不迷他就是佛,他就不是凡夫了。十法界裡面也叫凡夫,佛經裡面稱為外凡;六道裡頭是內,六道裡面凡夫,通常稱凡夫,也不加內;但是六道以外,十法界這四聖法界,我們稱為外凡,還是凡夫,沒見性、沒恢復本心。所以,是心是佛,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淨宗成佛、修行,這一生成佛的理論依據就在此地,因為我們本來是佛。

現在我們迷了,如何破迷開悟?恢復我們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佛。所以淨宗的修學方法妙絕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以這一個法門最究竟、最圓滿、最奇特、最直接、最穩當、也最快速。這個方法是什麼?是心作佛。怎麼作?念佛就是作佛。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教給我們「憶佛、念佛」。口裡面念佛,心裏面想佛,你就是在作佛。想佛怎麼個想法?想佛的相好,想佛的莊嚴,想佛的功德,想佛在因地當中的修行,想佛在果地上的成就,想佛度化一切眾生,無量無邊殊勝功德。常常想這個好,你的心就是作佛。

因此,《無量壽經》不能不熟。我教給諸位的方法,一開端,我們就把這個經,用一年的時間念三千遍。如果一年的時間不夠,兩年、三年,足夠了。三年的時間足夠了,念三千遍,念熟。念熟了之後,你就能夠做到憶佛,你才真正能作佛。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不要想別的,完全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怎麼個想法?經典裡面所說的,常常記在心裡,常常想經裡面的境界,你就是在真修行,你就把這部經理、事、性、相、因、果、依、正,種種功德,全部落實在你生活當中,你都做到了,那你怎麼不作佛?這就是「是」。完全與「如」相應,也就是完全與是心作佛這個原理相應。你看,這個法門多麼殊勝。念佛成佛,是有理論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這樣殊勝的法門,阿難尊者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如是」兩個字,我們要這樣學習,要把全經的道理、方法、境界,都落實在我們的心想之中,這個是千經萬論,信解行證的總綱領、總原則,所以經文一開端,就提示出來。

下面這個『一時』,是講時間。沒有寫上年月日,寫「一時」,一時有味道,你要能夠進入一時,給諸位說,過去、現在、未來,你統統都明了了。我們一般俗人說:神通廣大,知道過去、未來。他為什麼知道過去、未來?他生活在一時裡頭。我們為什麼不知道過去、未來?我們生活在三時裡面,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個三時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事情忘掉了,未來事情一無所知,現在也糊裡糊塗、也搞不清楚。我們想學佛,怎麼辦?學佛要過一時。「一時」怎麼過法?我們要懂得、要明了,雖然做不到,理跟事實真相不能不曉得,要曉得。

「一」就是如如不動。佛法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了,二就不一了;一是真的,二是假的。《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二就變成十法界了。一是覺,一就是如;二就不如,二就迷了。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家語。什麼叫三心?把一變成三,一心變成三心。一心是真心、是真如。三心是什麼?心意識。阿賴耶是心,末那是意,前面六個稱識。本來是一心,現在變成八識,八識也叫做三心。為什麼有二意?二意的作用最大;八識裡頭八個心,二意作用最大。二意:意根就是末那,末那是執著,堅固的執著;第六是意識,意識是分別。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這個東西在作祟,這是迷了。怎樣才能夠恢復到一?你看禪宗,禪宗明心見性,那就看到一了。宗門裡面常說,「識得一,萬事畢」。你哪一天入了一的境界,什麼事都沒有了;六道的事情沒有了,十法界的事情也沒有了。只要你能夠證得一,你就到一真法界了,到一真法界裡面,給諸位說,時間就是一時。

我們現在的時間也是一時。近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就說過,他的著作裡頭有。愛因斯坦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他這個說法了不起,他怎麼會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我們不曉得他是從什麼地方發現的。當然他沒有見到,可能是他從理論上推測出來的。科學最基本的理論依據是數學,所以「數學為科學之母」。高深的數理上,推理出來的時候,能夠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

東、西方,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都有一些預言推測未來。預言怎麼產生的?預言是推理,多半從數學上推理。推理未必完全正確,但是如果你人能夠入定,真正得到定,在禪定境界裡面,突破了時空,也就是超越了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統統見到,證明了愛因斯坦所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未來的事情,你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樣說出來,一點差錯都沒有了,這是最正確的預言。

一時,這個意思非常非常的深。一時才是真的,給你講出年月日是假的,那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佛法給你講真話。經典,雖然佛是依二諦而說,這個二諦就是,真諦是佛所親證的境界,這是真諦;隨眾生知見而說的,這叫俗諦。一部經裡面,這兩種意思統統都有。大概在小乘經,俗諦講得多,真諦講得少;大乘經裡面,真諦講得多,俗諦講得少。愈是往後面,佛完全講真實語。所以,這個一時是真實語,真諦,以佛境界而說的,我們決定不能懷疑。

『佛』是這一次講經說法的主講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是當年講經的處所,經典上也都有記載。給我們證明這個法會的殊勝,有時間、有地點,還有聽眾。『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個法會非常莊嚴,有這麼多的聽眾。諸位要曉得,通常我們讀經,在經典裡面所看到的,佛法會的聽眾,多半是說「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這一會比平常聽眾增加了十倍,一萬兩千人,再加上後面給我們說的,有比丘尼,有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總共合起來兩萬人,這樣殊勝莊嚴的法會,證明這個法會不可思議。我們在法華會上,看到《法華經》一開端也是萬二千人,這個暗中的意思,這是古德說的,經裡面含的密義,本經跟《法華》一樣、跟《法華》等齊,說明它是不可思議的一乘圓教。我們從這些地方,要認識這一部經典,這些理論方法它的價值,不是普通的經典,無比的殊勝。

下面經文這是嘆德,讚嘆與會大眾,不是普通人。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這是講聽眾當中,不是普通人。這一句專門讚嘆與會大比丘這一萬兩千人。這一萬兩千人是大聖,不是小聖。大聖跟小聖的說法,小聖是指小乘阿羅漢,四果羅漢是小乘的聖人;大乘的聖人,那個地位就高了,我們一般常說,三賢、十聖。什麼時候才能稱聖?菩薩的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賢位;初地以上才叫聖人。十聖就是十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這稱為聖人。聖人當中加個大聖,那又不是普通的聖人。大聖是指誰?法雲地的菩薩與等覺菩薩,這兩個位子可以稱大聖。

由此可知,與會的這一萬二千人,不是普通人,至少都是法雲地的菩薩、等覺菩薩,倒駕慈航來擁護釋迦牟尼佛的,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像唱戲,釋迦牟尼佛唱主角,我們來替你唱配角。配角這些人不是普通人,有些資格比主角還要老,甚至於主角的老師,替他跑龍套、替他唱配角,這是我們在舞台上常常看到的。這個世間是個大舞台,釋迦牟尼佛來唱這一場主角,所以許許多多的古佛、等覺菩薩再來,協助釋迦牟尼佛,把這一場戲表演好、唱好。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什麼?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是諸佛的本願。

我們前面在經題裡頭,給諸位提到,現在佛與這些大聖,看到娑婆世界有一類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世尊無比的高興。這一些大聖來唱配角的,也是無比的歡喜、高興,接引根熟的眾生,一生當中平等成佛,所以這些人不是普通人。你看此地,沒有把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這些人列在此地。為什麼?那些人是凡夫,不是大聖。這一些大比丘萬二千人,這些人是大聖,那麼世尊這一會,自然就無比殊勝莊嚴了。

照例,經文開端必須列幾位代表的人物,古德稱他們作「上首」,列幾個名字。本經從漢朝一直到宋朝,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列名多寡不同。有的本子,列名列有三十多個人;也有的本子少了,有十幾、二十個人。這一些人,為什麼要把他的名字列在此地,給諸位說這是表法的。世尊講經說法,哪一會他們統統都參加了,為什麼在這一會,結集這一部經列這些人,結集另外一部經,又列另外一批人?要懂得它意義之所在。他們這些人,從名號、他們的德行,足能夠代表這部經的意義。看了這些人,就知道這部經的內容,知道這一次法會重心之所在,它這個列名就有意義了。所以名不是隨便列的。

就像我們現在一般社會開會一樣,看看參加會議的是哪些人?你就曉得,這個會議是什麼性質?他們談哪些問題?佛法這個法會,上首的列名也是這個意思。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部經典,他在上首裡面,省略了很多人,只是把最重要的列出來,這幾個人也足以將全經的義趣,統統都能夠表達出來。這是會集人手法高明之處,讓我們後學,省了許許多多的時間、精神,我們得到《無量壽經》的精華。十二種譯本,這麼多年來有七種失傳。現在《大藏經》裡面,還有五種原譯本,夏老這個會集,可以說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讀這一本,等於五種本子統統都讀到,文字、義理完完整整,絲毫沒有欠缺。當年夏老在世的時候,慧明法師讚嘆,慈舟法師讚嘆,梅光羲老居士更是沒話說,序文裡面、跋文裡面,我們都看到,會集得太好了,會集得太圓滿了,比過去三種會校本殊勝太多了。這是簡單給諸位介紹。

現在我們看它幾位代表的德號。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這是大阿羅漢,只給我們列了五個人,真是簡單、明了。第一位『憍陳如尊者』,我們在許許多多經典裡面,上首代表很少看到有他,而是『舍利弗、目犍連』常見、常聽,我們很熟悉,憍陳如倒很陌生,很少聽到他的名字。實在說,哪一會也沒少掉他,為什麼不提他?他在佛的弟子當中,代表什麼意思?代表第一個證果,第一個開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成佛之後,到鹿野苑度這五個人,五比丘,這是第一次講經說法,聽眾只有五個人。你們現在來學講經,聽眾有五個人就很滿足了,我跟釋迦牟尼佛沒兩樣,釋迦牟尼佛初次講經五個聽眾,我現在初學講經還不只五個,比釋迦牟尼佛殊勝多了。所以度五比丘,這五比丘裡面,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的是憍陳如。

憍陳如有許多故事,我在此地也不講。我們在此地要相信,他代表什麼?代表這個經,是第一開悟的經;這一個法門,是第一證果的法門,它代表這個意思。與本經後面「非是小乘」,在我們這個經,在哪一面?好像是在九十四面,諸位翻開九十四面,對,九十四面,流通分的第一段,勸信流通。你看科判第二段,丁二第一弟子。我們把經文念一念,「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我們看到這段經文,前後相呼應。憍陳如是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用他擺在第一,就是說明這一部經,是令一切眾生第一平等成佛的法門。你要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哪一個經第一?這不是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第一經。千經萬論,我們今天能選上第一經,這要沒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你怎麼會碰到?我們今天遇到的是,一切經中的第一經,憍陳如代表第一。

他擺在第一,下面全都是第一了,從這個以下,一直到這一部經的圓滿,字字句句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我們在一般經裡面看到,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連代表神通,憍陳如擺在前面,那舍利弗的表法意思就提升了。「舍利弗」在此地代表智慧第一,「目犍連」在此地代表神通第一。神通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力。通是通達的意思,沒有一樣不通達,毫無障礙。神是神奇,超越我們的常識,超越我們的想像。他有這樣殊勝的能力,能力第一。

一切經當中,都有這兩位尊者,那就是說,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智慧德能,從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裡面流露出來的。在此地,我們要把它加上第一,智慧是第一,神通能力是第一,絕不是其他經能夠相比。為什麼?任何經典,不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唯獨這一部經、這一個法門,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諸位要記住,我們在這裡建立信心,學這一段經文,就是建立我們無比堅定的信心。相信自己,是心是佛;相信自己,是心作佛,決定成佛。我們在這段經文,要緊的是學這個。

下面也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決定不動搖。『迦葉尊者』代表禪宗,禪宗的初祖。『阿難尊者』代表教下。宗門跟教下合起來,就是整個的佛法,一樣都不漏。禪宗以外,統統叫做教下,這兩位代表,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宗門、教下,最後統統會歸淨土,你說淨土多麼殊勝。

宗門是不是真的歸淨土?真的歸了。最明顯的例子,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師,建叢林、立清規,提倡共修。百丈大師清規所訂的「禪門日誦」,它是禪宗的課誦本,晚課都念阿彌陀佛,晚課讀誦《彌陀經》,豈不是會歸淨土嗎?並沒有輕視淨土。顯示出千經萬論殊途同歸,歸到哪裡?歸到無量壽、歸到這部經、歸到西方極樂世界。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選擇淨宗法門,專修專弘,決定不會再被其他法門,動搖了我們的意願,這個意思在此地。

再看法會裡面,還有菩薩眾。菩薩眾裡面,給我們列了三位菩薩,第一位是普賢菩薩。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這個意思好。『普賢菩薩』代表什麼?代表淨密不二。我們曉得佛法裡面,十個宗派裡頭有密宗,密宗在近代弘傳很廣。密宗的祖師是誰?普賢菩薩。密宗的承傳是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他是初地菩薩,他在南天開鐵塔,打開之後,見到金剛薩埵,也叫金剛手菩薩,把這個密法傳給他,他以後就傳下來了。金剛手菩薩,也就是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普賢菩薩在密宗裡面,就稱為金剛薩埵。他在此地代表密宗到最後也歸淨土,這個意思在本經裡面,顯示特別清晰。為什麼?第二品裡面「德遵普賢」,《華嚴經》裡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密宗哪有不歸淨土的道理?這個意思要懂。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禪淨不二。禪宗達摩祖師傳來的,不是六度里的禪定,是六度里的般若波羅蜜。你看《六祖壇經》,六祖一開口就教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諸位要曉得,禪宗是修般若波羅蜜多的。文殊師利菩薩代表,這是宗門裡的本尊,普賢是密宗裡面的本尊,統統導歸淨土。那我們修淨土,人心就定了,看到禪、看到密,很好,我是「密中之密,禪中之禪」,不會被他所動搖,你的信心、願心才堅定。菩薩在此地列名,你要懂得這個深深的義趣,這個地方真正幫助我們建立無比的信心、無比的願心。

下面一尊『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此地代表的是當來承傳。我們這一代,釋迦牟尼佛這一個大時代;這個大時代一萬兩千年,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正法、像法、末法,這個大時代一萬兩千年。一萬兩千年之後,其他諸佛弘揚什麼法門?是不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弘揚這個法門?沒錯,彌勒菩薩就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所以是當來承傳,也承傳這個法門。為什麼?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第一法門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對象,它接引的對象,就是世間根熟的眾生。什麼叫根熟?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作佛,這就是《無量壽經》的對象。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接觸到這個法門,萬一不能往生,那又怎麼說法?不能往生,不是經有過失,是我們自己沒有依教奉行。你要好好的記住,果然能夠依教奉行,你就決定在這一生當中作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遇到根熟眾生,都要講這個法門,都應當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由此可知,這個法門、這個法會之殊勝,確確實實空前絕後。

末後這一段,『及賢劫中一切菩薩』。這一切菩薩專指賢劫千佛,那這個時代就更大了。在這一大劫當中,佛家講的這個大劫,這是講時間最大的單位,這個大劫。這個大劫裡面,有一千尊佛在娑婆世界出世,娑婆世界是我們現在這個大千世界;我們這個地球,是大千世界裡面一顆小星球。

在從前一般人多以為,佛家所講的大千世界,大概是我們現在天文學家所發現的銀河系,這是佛家講的一個大千世界。可是黃念祖老居士,他的看法不一樣。他在《無量壽經》註解末後有一篇文章,這是他最後寄給我的,我在台灣,他從北京寄來的,告訴我希望我把這篇東西,附在這個註解後面,因為他講經的時候把這一段漏掉了。他是一個科學家,他在大學裡面教無線電學,在天津大學,他是天津大學的科學教授。根據他的看法,現在我們所講的銀河系,實際上只是佛法裡面講的一個單位世界。也就是說,這一個單位世界,佛在經上講,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太陽也是圍繞須彌山轉的。須彌山到底是什麼?自古以來就沒有人能把這個事情講清楚。黃老居士說:「須彌山,應該是天文里所發現的黑洞。」他講的也有道理。黑洞,那就是我們今天講,是宇宙的中心,銀河系的中心,太陽確確實實是圍繞這個來轉的。假如他這個說法能成立的話,那麼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佛經裡面講的,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

諸位要清楚、要明了,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滅度?沒有,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滅度了,可能在別的星球,他又在那裡示現,沒有滅度。佛是哪個地方緣成熟了,就在哪個地方現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千處祈求千處應」,《楞嚴經》上所說,「隨類化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沒有一定的身相,哪裡有緣哪裡就現身,哪個地方緣沒有了,身也就沒有了。所以沒有生死,隨類示現,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賢劫,在這個大時代裡面,有一千尊佛在娑婆世界,就是這個大千世界;我們要以黃老居士所說的,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的一個範圍之內,來示現成佛,一千尊佛。釋迦牟尼佛第四尊,彌勒佛是第五尊,往後還有九百九十五尊佛,他們現在是菩薩的地位,在這個賢劫裡頭,將來陸續統統要成佛的,這一些人都來集會。這個意思明顯的告訴我們,千佛,沒有一尊佛不說這個經,沒有一尊佛不宣揚這個法門,沒有一尊佛不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覺悟,要真正把握到,我們現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元老、老資格。因為經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才十劫,十劫在無際的時空裡面來講很短暫,我們今天到極樂世界,是很早到達,千佛以後去的,那都是我們的後輩。所以你現在往生,將來都是那些人的老學長。要快點去,不要再搞輪迴,一輪迴、一墮落,現在去的人都成佛、成大菩薩了,我們就落後太多,我想這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事情。真的不願意見到,那就要認真努力、精進的學習。由此可知,真的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不僅僅是賢劫千佛,無一不以此經為第一,無一不以念佛法門為第一,這是我們在第一品裡面,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再繼續看第二品,第二品是第一品的連續。為什麼夏老居士,不把這兩品合成一品?實在說,最初的會集本,這兩品的確是合在一品裡面。我們看慈舟老法師的科判,就看到了。夏老最初會集出來的,慈舟法師給他作了個科判,而且慈舟法師將這個會集本,第一次講過一遍,在濟南。那個時候,本經一共分成三十七品,不是現在的四十八品,在我們想像當中,大概夏老是按三十七道品分的,他分成三十七品,後來不斷的再訂正、再修改,修改了十次,才成為定本。把這個全經分成四十八品,四十八品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是依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用四十八來分,於是把第一品就分成兩品。

那麼兩品,為什麼不把在家菩薩分在第一品?在我們看到,應當是合理的,因為他都是表法的。為什麼他要在這個地方分段?一定有他的用意。沒錯,確實是有很深的意思,意思在那裡?特別把在家人這一段,另外分成一份,就是提醒我們,這個法門、這一部經,主要就是度在家同修。不要以為修行,當生成佛大概只有出家人才有分,我們在家人業障深重沒分。他在這裡分,就是這個意思,叫你不要懷疑,在家人可以在一生當中平等成佛,與本經的教義、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確確實實相應。這是夏老居士獨具的慧眼,讓我們一看到這個段落,就警覺到、就體會到這個意思。

此經確實以在家人為主,為什麼?在家菩薩有十六位之多,而且這十六位在家居士,是什麼身分?統統是等覺菩薩現的在家身,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沒有兩樣。在我們佛門,佛示現的大多數是出家的形像,菩薩所示現的多半是在家的形像。在我們中國,四大名山,四大菩薩,這是大乘法裡面的支柱,大乘法裡面的中心。四位菩薩,只有地藏菩薩示現的是出家相。唐朝的時候,高麗的王子出家,來到中國九華山,以後我們知道,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所以地藏菩薩的塑像,就塑成出家相。南海觀音菩薩是在家相,五台的文殊菩薩也是在家相,四川峨嵋普賢菩薩也是在家相;連彌勒菩薩,你們要是到北京雍和宮去看看,彌勒菩薩也是在家相。

但是在中國習慣,塑彌勒菩薩是塑布袋和尚,出家相。布袋和尚出現在宋朝,南宋的高宗時代,跟岳飛同時代。他老人家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再來的,說完他就走了、就圓寂了。這是佛門裡面,也有這麼一個規矩,佛菩薩化身來,絕不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決定就走了,如果身分暴露還沒走,那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現在在很多地方聽說,哪一個法師是什麼佛再來的,哪一個居士是什麼菩薩再來的,說了又不走,這個不可靠。說了就走,真的,不是假的;說了不走,假的,絕對不是真的。

這十六位菩薩,實際上與會的菩薩人數,超過一萬二千人,來的菩薩太多太多了,此界他方。此界是娑婆世界,不在我們地球,其他星球的菩薩,來參加這個法會;他方世界不是娑婆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菩薩都來參加,菩薩眾就太多太多了。特別提出十六位,十六是表法的,十六代表圓滿。我們佛法有顯、密這兩個系統。顯教裡面的表法,《彌陀佛經》裡面用七,七代表圓滿,不是數字。七是指什麼?東、南、西、北,這四;上、下,這六;中間,中,這就是七,它表圓滿,不是數字。《華嚴經》裡面,用十代表圓滿,也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在密宗裡面,常用十六,十六是密宗裡頭代表的圓滿,它也不是個數字,處處顯示佛法的大圓滿。這十六位他的名號也是表法,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學習,不能夠錯過。

這十六位等覺在家菩薩,第一位『賢護』尊者,此地稱為『正士』。「正士」是菩薩別稱。菩薩通常稱大士,我們稱觀音大士、普賢大士,稱大士;也稱正士,正是正覺,正等正覺,是這個意思;也稱開士,開士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稱他作開士。開士、正士、大士,都是菩薩的尊稱。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要記住,不可以稱大師,老師這個師,稱大師,不可以的。大師是對什麼人稱的?對佛稱的,等覺菩薩只能稱大士,不可以稱大師。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出家人,都稱大師,這個稱呼不好,古人講僭越。你成佛了嗎?你不成佛,不可以稱大師。佛是天人導師,你自稱大師,太過分。觀音菩薩都不敢稱大師,文殊、普賢看到大師,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你有那麼大的福報,你能消受的了嗎?這是普通的常識,我們要懂。

我們尊稱人,是對他尊敬,但是過了頭就變成不尊敬。譬如我們尊稱人,見到人稱你先生,這很尊敬,如果見到人,稱你總統先生,那豈不是罵你嗎?是不是?你不是總統,我見到你,總統先生你好,過了頭。這個諸位一定要懂。你見到出家人稱大師,過了頭,就等於我們稱人家總統先生一樣,名分不相符。常識我們要懂。現在人無知,連這一點佛學常識都沒有,以為稱大師是尊敬,哪裡曉得真正的意思,這不應該的。

你看印光,我們稱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圓寂之後,他不在世了,我們這樣尊稱他,可以。他在世的時候,你看看,當年在世的時候,印光法師他流傳什麼?《印光法師文鈔》,不是大師。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們才《印光大師文鈔》。你看看早年的,最初出來的,《印光法師文鈔》。印祖自己沒有稱過大師,人家在他面前,也決定不敢稱他大師,他要罵人的。

所以,在我們佛門裡面,一些習慣的稱呼。在過去歷代,各宗的稱「祖師」,這是某一個宗派的祖師;稱「法師」,翻譯經典的三藏法師,沒有稱大師的,三藏法師;通達經教的,「經師」、法師;通達律藏的,稱「律師」;通達論藏的,稱「論師」,這些都是常見的,哪裡聽說有大師的?誰也不敢用這個稱號。在過去,做皇帝的老師稱「國師」,我們現在讀《華嚴》,清涼大師是皇帝的老師,稱國師,也不敢稱大師。

但是諸位要曉得,唯獨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這是歷代公認的。其他各宗派的祖師,都不能稱大師,唯獨淨土宗。為什麼?淨土宗是教人一生平等成佛,一切諸佛用這個法門,你今天也用這個方法勸人念佛,也是平等成佛,跟佛沒有兩樣,所以只有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

賢護這十六位尊者,十六位正士,在家等覺菩薩,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人,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時代。下面所講的十五位在家等覺菩薩,都是他方世界來的,這個很有味道。賢護是主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主人,東道主;其他的是客人,示現的。佛說這個法門,震動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你講其他的經,沒有這個力量,唯獨講這個經,震動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十方世界的菩薩,自自然然就到這個地方來,擁護道場、莊嚴道場,道場來的菩薩是無量無邊。

賢護菩薩做東道主,其實東道主不只賢護一個人,娑婆世界菩薩也很多,為什麼用他?用他這個名號來表法。在家,第一個使命是護法;出家菩薩,第一個使命是弘法。弘法當然也要護法,弘、護這兩種任務,出家是以弘法為主,護法為輔助;在家菩薩是以護法為主,弘法為輔助,弘、護都要兼顧。兼顧裡面有賓、主之分,四眾同修要密切合作,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利益眾生。要四眾密切合作,不能分家。今天佛法裡頭不團結,我們的人力、財力,統統都分散掉,對自己有莫大的損失,對一切眾生更不必說了。

如果真正有心,要把佛法弘遍全世界,能夠普度世界一切有情眾生,能不能做到?能做到。用什麼方法做到?團結就能做到。我們的人力集中、財力集中、力量集中之後,就能做到。所以今天大家都分散了,把力量都分化掉,非常非常的可惜,做什麼事情都受很大的限制,人手不夠、財力不夠,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佛在此地用賢護菩薩,把他放在第一位,就是提醒我們這樁事情。

「賢」是講德,有智慧、有德能;「護」是護法,護持正法。護法的功德跟弘法是同等的,或者我們可以說,護法的工作超過弘法,你們諸位細細想想,你就了解。弘法的人才不是沒有,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要想發心弘揚佛法都不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有沒有一個得力的護法。有一個,就能做出一番事業,如果有很多護法,那你的弘法事業,絕不在諸佛,這些大菩薩示現,那個所作所為,不在他之下。所以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

我在這一生當中,親身經歷的,我也在此地講過幾遍了。我年輕的時候,在李炳老會下學經教,學講經。學成之後,如果沒有遇到已經往生,去年往生的韓館長,你們同學當中還有人見過她,她到此地來過很多次。沒有她的護持,我們也就一點能力都沒有。要沒有這個護法的人,最後只有兩條路走,一個就是趕經懺,不甘心趕經懺就還俗,就這兩條路,無路可走。遇到這麼一個護法,她發大心,想方設法。沒有道場,租地方、借地方,讓我每一個星期講經,三十年不中斷,她的功勞。每一個星期至少講五天,多的時候七天都講,所以我這個三十年,講台沒有中斷過。不是說我講經講得好,別人不如我,沒有這個道理,比我好的人多得太多,沒有人護持。換句話說,他沒有機會在講台上練習,他的才幹淹沒而不張,你說多可惜。

我們在國際上弘法,都是緣分。我在台北講經,有幾位香港的居士,一位法師、兩位居士,在台灣遇到,聽我講經。那時候我記得在善導寺,講《普賢行願品》,一共講了八天,他們聽了之後,非常歡喜,邀請我到香港,我跟香港就結了法緣。香港有個雷太太,聽經聽得很歡喜,年年邀請我。所以在一九七七年,大概差不多有十年的時間,一九七七年、八七年,對,差不多十幾年的時間。每一年我都會到香港去一兩次,最長的在香港住四個月,最短的都不少過一個月,年年去講。雷太太往生之後,再沒人請了,這個緣就斷掉。一個人,沒有這一個護法的人,我們想弘法,沒機會,沒人請。你才曉得,護法的功德有多大。沒有護法,那一方人就沒有聞法的機緣;有這麼一個護法,請一位法師來講經,這一個地方人得到佛法的利益。誰的功德?護法的功德。所以我常說,護法的功德,超過講經法師弘法的功德多多。

一九八七年我在香港講經,新加坡三個居士,聽了之後也很歡喜。聽完之後,一定要把我拉到新加坡來。好吧!新加坡沒去過,就跟你們來玩玩。就頭一次到新加坡來,來的時候住了十天。我記得來的時候,我住在雙林寺。那時候我在居士林講過一場,在雙林寺好像講過三場,在青年弘法團講過兩場。那時弘法團是老道場,不是以後建的新地方,地方很小。好幾個地方講了好幾場,跟這邊同修們結緣,認識李木源居士。李居士年年找我,到第二年,他就作了弘法團的團長,新團團址建好了,請我,我就給他講《無量壽經》。以後他到居士林來作司理,我們就又到居士林,年年都來講。他一個人,沒有他,諸位想想,誰請我來講?沒人。

你才曉得,全世界任何地方講經,佛法能夠發揚光大,得力於一、兩個護法,他們做了真實的功德。等於是他們在這裡辦學校當校長,開店當老闆,我們是夥計,給他請來的,幫他幹事情的。所以護法是老闆,護法是主人,這一方的教化主,無量無邊的功德。

在古時候,護法的工作誰做?寺院裡面的住持。住持是一方的教主,寺院就是學校。住持是校長,校長可以不講經的,可以不說法的,邀請講經法師到這裡來講經。就好像當校長,校長可以不上課的,辦行政的,他可以聘請好的教師,幫助他教化學生。所以住持是弘護,那個責任,護法的責任超過弘法的責任。他底下作弘法,他最重要是作護法,沒有他的護持,佛法就不能常住在世間。

我們今天在賢護菩薩名號裡面,我們懂得護法功德不可思議,要學護法,全心全力。特別是年輕的法師,要沒有大力的護持,他怎麼能夠長成,怎麼能夠成為一代弘揚佛法傑出的法師。法師講經最重要的,講台上的鍛鍊,要幫助他天天上講台,這就是督促他。我們大家這麼多人喜歡聽經,喜歡聽你講經,那你只好天天講,你要天天講,天天都不能睡覺,好好去準備,逼著你成就。如果我們大家不請他講經,他學得再好,三個月之後忘乾淨,六個月以後,他就不能再上台了。你才曉得護法的重要,護法成就法師,護法能令正法久住。

諸位出家的法師,將來有機會作了住持,你就要明了,住持要作賢護的工作,要知道禮請法師。請什麼樣的法師?與我們修學本宗相應的法師,對我們同修大眾,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這個法師所修、所學的,跟我們不同的法門,所依據的不同的經論,這個我們就不能請。這個並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古人常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這個地方已經選擇念佛法門,專修專弘,他們有一定的成就。如果我在這裡講禪、講密,就擾亂你們的清淨心、擾亂你們的功夫、破壞你們的修行,這個就有過失,不但沒有功德,有過失,決定不可以。

但是對法師恭敬供養,決定是相同的。這一層,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當中我觀察他老人家,在台中弘護淨宗,外地法師經過台中,李炳老的禮數、禮貌,非常周到。到車站迎接、歡迎,歡送,他一定親自率領大家,接到道場,向法師禮拜、供養。也有的時候,舉行宴會,請法師吃飯,但是從來不請法師講開示。我觀察很久,就覺得奇怪:「你老人家為什麼不請他講開示?講經當然不可能,因為沒有那麼長的時間,應該給大家講講開示。」他笑笑:「你不懂。」說我不懂。說明這個道理,這個法師參禪的、這個法師是研教的,他的理路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這裡,好不容易帶大家相信了淨土法門,老實念佛求生西方。他這一說參禪好、一說學密好、即身成佛好,我們這些人心馬上就動了,馬上就被他牽跑掉了。諺語說得好,「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天天在一起的不希奇,外來的好希奇,天天在那裡教你,教了你十年,外來的人幾個鐘點就把你拉跑掉了。為什麼原因?我們自己沒有定、沒有慧,沒有能力辨別,一聽說那個不錯,真好,心馬上就動了,結果是我們自己吃虧。所以李老師要護法,保護這個道場大眾,正知正見,保護大眾的清淨心,所以決定不能請人來講開示。

哪些人可以講開示?這個法師修淨土的,老實念佛的,念得很好的,這樣的法師到台中來,他一定要請他講開示。如果不是跟我們學同一個法門,同樣依靠淨土三經的,決定不請,這個裡頭不是有分別心。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那是個行家,真正有智慧,護持大眾的正法,賢護他真做到了。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所以主持一個道場,那是這一個道場眾生的眼目,你帶頭,你是領路的,後面這些人跟你走,你走錯了,這些人統統都走錯,你要負責任。所以你的道路一定要純正,決定不能差錯,還要防護旁人來打閒岔。

我們這個道場,真正有信心、有願力的也不少。可是這個信願堅不堅固?不見得。也許遇到幾個人,給你甜言蜜語一番,你的心就動搖,你就跟他去了。我今天跟李木源居士談到這個事情,李木源舉了個比喻,他說:「那些人是來釣魚的,把我們的魚都釣跑了。」這個比喻很有味道。我們這個道場,像一個魚塘一樣,我們的同修都像小魚,那個來釣魚的人,這個護法的人要防範,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

同修們,你們要有一個理念,我們淨宗,不但在一起共修,同心同德共修這個法門,我們希望將來同生淨土,蓮池海會大家還在一起。我們的信心、願心,決定不能動搖;我們的人力、財力、一切力量,都要集中到居士林。居士林有歷史,六十多年的老道場。李木源居士,在今天講是大家公認的,不是我讚嘆他,菩薩再來,不是普通人,沒有一絲毫私心,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了,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為佛法、為眾生。這樣的一個領導人,這樣一個善知識,我走了許許多多國家地區,也看了許許多多道場,沒見到過,所以他來找我,我不能不來。像生意買賣,這好老闆,有道義,不來對不起他。他如果是有私心,如果是有目的、有企圖,我決定不來。純粹為佛法、為眾生,為安定社會、為祈求世界和平,這樣偉大純淨的心愿,我們要不盡一點綿薄力量去幫助他,我們對不起他,也對不起這個道場、對不起社會大眾。

他是個領導人。特別是最近三年來,辦這個培訓班,這是他找我的,他發這個願,我就非來不可,把其他地方道場弘法的工作,全部放下來,一切都停頓,全心全力在這個地方,幫助年輕的法師,這是我應當盡的義務。但是得要有校長才行、有老闆才行,我們是來當夥計、當教員的。我年歲大了,佛法一定要後繼有人,佛法才有前途,眾生才有福報。我這麼大年歲,要交棒了,弘法利生的工作,要交給年輕的法師,他們能夠接棒,我就可以退休了。我到哪裡去退休?當然你們曉得,到極樂世界去退休,這個地方事情做完,「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以今天我們晚年,唯一的一樁事情,是教學、寫書,幫助後學,這是我們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任務,賢護這兩個字才能做得圓滿,真正落實。

賢護菩薩名號的含義很深很廣,我略說了這一點,下一個星期六再說,還沒說完。為什麼?它很重要,我們要學習怎麼學賢護,從他的名號裡頭,怎麼樣學賢護?把賢護落在自己肩膀上,那我們自己就是賢護正士了。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第三集)1998/4/11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03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請掀開經本,第三頁經文第四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這個地方,總共為我們列出,十六位在家的『上首』菩薩。「上首」這個意思,就好比大眾團體裡面的首座。如果我們講分班的話,是一個班一個班的班長,這就是上首。與會的菩薩眾,人數太多了,前面我們所看到的有聲聞眾,就是出家的比丘眾;後面又給我們說到有比丘尼眾;有在家二眾,男居士、女居士,這些人都有數目,總共有兩萬人。菩薩眾的數量就太多、太多了,特別是他方世界來的菩薩。賢護是我們本土的,跟釋迦牟尼佛生在同一個時代,這一位是在家,已經證得等覺的一位菩薩,在家菩薩。他的地位跟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完全平等,這一點同修們要記住。同樣的,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示現的是出家相。與佛同時、同一個時代,還有一位示現成佛,是在家相,我想許多同修們都知道,維摩詰長者。維摩詰長者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示現是出家佛。我們在《維摩詰經》裡面看到,佛的弟子,像此地所講的,舍利弗、目犍連,幾乎所有大、小乘經,一開端都有這兩個人,阿難尊者,差不多這三個人,我們常常看到。這三個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見釋迦牟尼佛,你看那個禮節「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合掌、恭敬、白言」。他們到維摩居士那個地方,也是一樣。維摩居士升座講經,這是居士講經,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都是出家相,出家的羅漢,見到維摩居士,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也是恭敬合掌而白言,沒有兩樣。這一點諸位同修們一定要記住,特別是出家人。為什麼?怕的是我們一出家,穿上這一身圓領、大袖,就變成貢高我慢,就自以為是。

末法時期,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好:顛倒了。哪裡顛倒?往昔修行證果的人,人數最多、最殊勝的,出家比丘第一,成就第一,人數最多;出家的比丘尼第二;在家的男居士第三;在家女居士是最少。這是從前。現在這個時代修行證果的,我們今天講證果,就是真正往生西方淨土,就是證果,在家女眾第一,人數最多,真有成就;第二是在家男眾;第三是出家女眾;最末了是出家男眾,你說糟糕不糟糕。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這個衣服一穿,不曉得天高地厚,貢高我慢,求人恭敬。人家對你一恭敬、一供養,那一點福報全都報光了,這還得了嗎?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一再勸勉我們,我們要謙虛、要恭敬。特別祖師大德在課誦懺儀裡面,常常我們念到,「一切恭敬,一心頂禮」,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你看那個意思多深。怎麼可以貢高我慢?怎麼可以輕視別人?

本經出家眾比丘,只列了五個人,菩薩也只列了三個人,出家的菩薩;在家的菩薩,列了十六個人。它的意思不是太明顯了嗎?這個法門,這一部經,就是度在家同修,一生圓滿成佛的無上法寶。我常勸同修,我說:我們今天要依靠誰?我們要跟哪個學?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學。為什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勸導我們的。他老人家讚嘆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是跟佛中之王學,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無量壽經》是經中之王,這還有什麼話說?我們今天依照這一部經就足夠了。

如果你說這部經太少,恐怕不夠。這一部經裡面字字句句,都是圓滿法輪。不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在這一部經字字句句當中,字字是圓滿的,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盡的法藏,也出不了《無量壽經》之外。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明了、要通達,然後你才能死心塌地,一門深入,我們才有成就,正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就好比我們鑿井,我們打井,取水打井,你在這個地方一直打下去,這個井打得愈深,水源就愈豐富,四大海水,你都能達到,看你的深度!法法圓融。你打淺了不行,淺了,這個井的味道,跟那個井水的味道不一樣,深深的打進去,每一口井都打得那麼深,味道就一樣,佛佛就道同。怕的是你不夠深,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期的薰修,我們才有真正成就可言。

這個地方明顯的顯示,這個經是度在家同修的。在家同修,在一個很複雜的環境裡面,都能一生圓滿成佛,何況出家?出家不就更容易了嗎?這講普度,沒有一個眾生不得度的。這個典籍,實實在在是微妙到了極處、殊勝到了極處、究竟圓滿到了極處。

十六位在家的菩薩,只有賢護是本土的,其餘十五位,古時候的祖師大德,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都是他方菩薩來的,說明十方諸佛世界,沒有不講淨土的。如果哪一尊佛講淨土、講這一部經,十方世界所有的菩薩,都會來參與這個法會,莊嚴道場,來做影響眾,這個意思就很深很廣了。那麼你要問,這《無量壽經》到底講的是些什麼?這十六位菩薩的名號,就是全經的綱領,這部經就是講的這些東西。如果十六位菩薩名號,你統統都明白,這一部經的大意,大概就能夠體會得到。我們在此地,一位、一位的來介紹。介紹的目的,我們如何向他學習?

首先我們要學賢護。上一次,賢護大概講了有半個小時,意思沒講完,我跟諸位說了,今天我們還要從他講起。護就是護法,護法要賢。在我們世間法裡面,中國儒家講聖人、賢人、君子。聖、賢、君子,實在講是儒家教學的三個學位。好像我們現在大學,有博士、有碩士、有學士;聖人是博士,賢人是碩士,君子是學士。由此可知,能夠護持佛法的,護持社會大眾的,這個護法的人,要有個標準,這是真正的賢人,賢人、君子才能做得到。

在佛法裡面講,賢是三賢位的菩薩。諸位曉得,《無量壽經》是大乘,不但是大乘,「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它這個賢字,標準就高了。圓教的三賢位菩薩,就是《華嚴經》上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圓教初住就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護持大法。哪個大法?護持「無量壽」的大法,也就是護持淨宗的法門。這個法門不是普通法門,這個法門是令一切眾生,九法界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所有一切法門,都不能跟這個法門相比,真正是無與倫比,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的法門。誰能夠護?法身大士。賢護是等覺菩薩,那就更沒有話說了。要以等覺菩薩身分,那這個聖就是佛,佛就是聖。佛是大聖,佛以下,那都是大賢,所以這個意義不同凡響,才不至於把這個佛法錯護了,誤導了方向,那就非常可惜。那不但不是護法,那是妨礙佛法、障礙佛法,那就錯了。賢護特別是對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學佛,要如何護自己的法?這一點諸位同修特別要記住。

現在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君主專制的時代,所有的老百姓,聽命於君王,他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你違背那就是犯法,犯王法。人不敢越軌,個個懂得守規矩,知道守法,那個時候的教學好教。譬如在清朝的時候,這不單在清朝,民國初年還有,我這個年齡,我還能夠記得。民國初年,大概在民國十幾、二十年的時候,那時候我很小,六、七歲,七、八歲的時候,我都還能記得。那個時候法律裡面有一條,叫「親權處分」。這一條法律是什麼?親權就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有權力處分你。我這個兒子不孝,我請求政府,把我這個兒子殺掉,政府馬上就執行,不要審判。你的父母,哪個父母不愛兒女,父母不要你了,你在這個社會還能作人嗎?你沒有資格作人。所以國家立刻執行命令,叫親權處分。

好像民國二十年以後,這一條就廢止,就沒有了。沒有了,人就不孝父母,不怕了。從前有這一條,不敢得罪父母,父母告一狀,命就沒有了,他怎麼不怕!現在沒有這一條,這個兒子就不孝,胡作妄為。過去李老師談到這個事情,教學時談到這個事情,很感嘆!他問我,我說我還有這個印象,民國初年,確確實實有這麼一條法律。這是專制時代可以,民主時代就不行了。民主,你看許多國家,犯重罪都沒有死刑,所以人民犯罪,作奸犯科,他不怕。我這次在澳洲,澳洲的法律就沒有死刑,雖然是講慈悲,「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對社會大眾帶來許多的苦難。現在要護法,父母不能護你,你不聽;老師也不能護你了,你也不會聽,陽奉陰違。所以今天,一個好老師要找個學生,到哪裡去找?找遍天下也找不到一個。

我自己求學,我跟方老師、跟章嘉大師、跟李炳南老居士,不容易,他們能夠以真誠的心、慈悲心來教導我。我憑什麼?你說我學歷,我跟大家講得很清楚,我國中畢業,沒念什麼書,抗戰期間都是逃難。遇到這些都是當代豪傑,大智慧、大德之人。他憑什麼教我?那麼樣的愛護我、關懷我。我沒有別的能力,我對老師真誠,我聽話,就這麼兩個條件,他就選中了。三個老師教我的態度幾乎都一樣,特別撥出時間單獨教我。不準我到學校去聽課,我到學校聽課,那方先生不是省很多事情,何必每一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單獨教我一個人。到以後我就非常、非常感激他,他護法,他保護我,怕我在學校裡面,認識很多老師,認識很多同學,聽了許許多多拉拉雜雜的那些學說,就把頭腦搞亂了,就搞複雜了,他就沒法子教了,所以他不準我接近這些教授們、不準我認識這些同學,一個人教。

我接觸佛法,遇到章嘉大師也如此,章嘉大師也是教我一個,每一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在他小客廳裡面,也是一對一,三年如一日,我的佛法根基,是他老人家奠定的。以後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那就更嚴格了。除了他講經說法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不準聽。看佛經、看其他的文字,不經過他同意,不可以看。不僅是如此,過去我跟方先生學的哲學,跟章嘉大師三年學的佛學,他說:「我一概不承認,你入我的門,從頭學起。」限制我五年,決定要遵守。我這個人沒有別的長處,老實、聽話,我就認真學五年。實在講,我守他的這個方法,半年就得利益,自己就很深的感觸,妄念少了。你什麼都不能聽,什麼都不能看,妄念少了。妄念少了之後,智慧就增長,也就是比過去聰明,聽東西聽得明白,聽得深刻;看東西跟從前看法,也都不一樣,有一點小智慧。非常感激李老師,他要求我五年,我增加一倍,我守他十年。所以我在講台上講經,前十年完全循照規矩,後十年的時候,才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人家問:你智慧從哪裡來的?根基扎得好。你沒有這個根底,怎麼行?老師善護。真正遇到了賢護,他保護我,我自己肯遵守。

這麼多年來,我在國際上弘法,非常辛苦,一個人,沒有一個助手。所以每一次回到台灣,我都會到台中去看老師;每一次去看他,我都會提醒他:「老師多栽培幾個學生,我們在外面弘法有幫手。」老師都點頭:「是啊!是重要。」我大概講了總有十來遍,最後老師告訴我:「你替我找學生去。」他老人家這一句話回了之後,我以後再不敢講了,為什麼?找不到這個學生,我曉得,找到像我這樣老實聽話,百分之百服從的,找不到。以後再不談了,真的找不到,我到哪裡去找!

以後在美國華盛頓DC,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真正是遇到了知音。他老人家一生弘揚這部經,我也是弘揚這部經,這一見面就無量的歡喜,真是一見如故。我們討論夏老這個會集的艱難,弘傳的艱辛。我把這個經在台灣這段歷史,告訴黃念老。黃念老就勸勉我,淨宗學會是夏蓮公提倡的,但是在中國並沒有建立,他希望我在外國,發起淨宗學會。所以我們淨宗學會,是黃念祖老居士提倡,勸導我的,我們在海外有這個緣,到處成立淨宗學會,他非常歡喜。所以這個護法真正不容易。

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一定要善護自己、保護自己。會保護自己的,必定是每天讀誦經典,思惟經義,依教奉行,我們身、口、意三業,才不會犯過失。自己有定、有慧,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末法時期,講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哪些是邪師?你們能認識嗎?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凡是能夠誘惑我們的、迷惑我們的,使我們離開正法的,都是邪師。你到市場裡面去走一圈,看看那些新的產品,一看就動心,貪心就起來,這個得失的心就起來,那都是邪師。不是一個人說話的邪師,東西擺在面前全是邪師。電影、電視、一些廣告,甚至於我們現在走在馬路上,你看那年輕人,身上穿的T恤,那個圖案都是妖魔鬼怪,都是邪師,叫你看到動心。你要曉得最大的邪師,最大的魔王,是什麼東西?電視。電視裡面所演的那些節目,暴力、色情、妖魔鬼怪,讓這些年輕的小孩,天天去看它,統統被魔王一網打盡,那就是邪師說法。有沒有方法防止?沒有法子防止。

特別是現在在外國,尤其是美國,這個地方我比較清楚一點,美國小學生就用電腦,作業都用電腦,每一個學生自己有電腦。電腦裡面五花八門,什麼節目他都能收得到,所以他那個頭腦裡頭,奇奇怪怪的統統都有。看多了、聽多了、接觸多了,父母沒法子教,老師也沒法子教,他懂得比你多。所以有樣學樣,這還得了嗎?

幾十年前方東美先生,我曾經聽他說過一句話。有人問他:「美國今天是世界上最大的強國,將來會不會滅亡?」當然會滅亡,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強國,羅馬也會滅亡。滅亡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方先生毫不猶豫的說:「電視」。那個時候電腦還沒有。電腦、電視,這個東西一打開,就是邪師說法。你說還得了嗎?所以我勸勉同修們,你真正要想保護自己,不看報紙、不聽廣播、不看電視,沒有必要的地方,不要去。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知事少時煩惱少」,沒有必要知道的,不要去打聽、不要去知道,心地清淨;「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

古時候,修學的環境在山裡。你到中國,道場都是建立在大山裡面,你要想到道場去,你走路要走好幾天,你沒有那個誠意,你就不會去。所以修行人的道場叫「蘭若」,蘭若是印度話「阿蘭若」,翻成中國意思是寂靜處,就是很清淨的一個環境。可是現在交通方便,中國大道場都開了公路上去,遊客川流不息,那個道場怎麼能修行?沒法子修行,都變成觀光旅遊的勝地。我們用現代經濟眼光來看,很好,我也很贊成。我跟朴老見面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好,替國家賺取外匯,有什麼不好?好事情。真正修行道場,重新建,找那個沒有人去的地方。我們另外找地方建道場,建現代化的學校,建現代化的老人退休村,用這個方法。我早年提倡「彌陀村」,就是二十一世紀新型的道場。古道場應當把它作為觀光旅遊,作為機會教育,普度眾生,那是無量功德。

所以要懂得怎麼樣護持,護持要有定、要有慧,沒有定慧談不上護法。實際上,佛是大智慧的人,佛是大慈悲之人,教導我們的方法就太多、太多,我們要能夠體會佛的心意,佛的這一番苦心。你想我們每一天,必須要讀誦的早晚課誦裡面,我們念到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教給我們,怎樣保護自己?怎樣契入菩提大道?第一願,是叫你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發這個心,這個心一發,不為自己。我這個身體活在這個世間,為誰活的?我聽很多人講,現在有人常常講,這一生「為誰辛苦為誰忙」?這個話聽起來很悲哀。你這一生到底為誰?辛辛苦苦最後一場空,都給別人了,誰能帶得去!每一天辛辛苦苦在經營,最後落在別人手上,無限的感慨!

我們學佛的人就不然,我們為佛法、為眾生,這個多有意義、多有價值。我們是為一切眾生,生活在世間,為佛法正法久住世間,我們做續佛慧命的工作。要是為自己呢?自己早往生,好啊!到極樂世界。你看看經上講的依正莊嚴,何必在這個世間受罪?早就走了。這個身體還能用,替一切眾生,多服務一天,多幫助他們。雖然服務、雖然幫助,作而無作,絕不居功。絕不說我做了多少事情,沒這回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內外透明,這就是過的佛菩薩的生活,我們要發這個心。

發心之後,德行第一。德行是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最顯著的,名聞利養,我們要放下。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佛講地獄五條根,有一條你就出不了三界,五條都具足,那還得了嗎?十方諸佛拖都拖不動。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先斷煩惱、先除習氣。老師教導我們的方法,都是一種斷除煩惱、習氣的善巧方便。老師教我們,我們要遵守,我們要照做。

也許有同修說:你運氣不錯,遇到幾個好老師,我們沒遇到,那誰教我們?《無量壽經》上教你們的足夠了,比我三個老師教的,都周到、都圓滿。你細心去讀誦、細心去揣摩,依教奉行,你能成大聖、大賢。哪有說我們沒有遇到善知識?我們今天遇到的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所在之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你能夠讀誦,你能夠依教奉行,你是彌陀第一弟子,這經上講得很清楚。彌陀第一弟子,了不起,一切諸佛看到你,都對你尊敬三分。為什麼?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特別禮遇。因為每一尊佛,都尊敬阿彌陀佛;尊敬阿彌陀佛,也尊敬阿彌陀佛的學生,這叫真尊敬。尊敬阿彌陀佛,瞧不起阿彌陀佛的學生,那就是對阿彌陀佛大不敬,那個尊敬是假的。我們愛一個人,這個人喜歡的東西,我們也都愛護,這是尊敬一個人,真正尊敬他。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應該怎樣去做,怎樣去修。

煩惱斷了,智慧就長,智慧長了之後,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換句話說,這非常明顯的,我們依這一部《無量壽經》,依《無量壽經》要把自己的煩惱斷掉,自己煩惱沒有淘汰盡,我就遵守這一門,我就這一部經。在這個經上,佛教給我們,應當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不應當做的,我們決定不可以去做,這就聽話了,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什麼時候煩惱輕、智慧長了,然後再廣學多聞。

實實在在說,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不好。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沒有一樣不是誘惑,是很強大的誘惑力量,你在這個環境裡頭不受誘惑,你是再來人,你決定不是普通人。所以這個大環境當中,受誘惑的人,我們要知道,那是正常的人;他要不受誘惑,這個人不正常。不正常是哪兩種人?一個就是痳木不仁,白痴,不受誘惑;一個是佛菩薩再來,就這兩種人。除這兩種人之外,你說不受外面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哪裡能辦得到?辦不到。所以我們看到這誘惑,我們要生憐憫心,決定不能夠責備他,他是一個正常人,他不是非常人,他是正常人。

他要真正覺悟,那就回頭。他不覺悟?那就迷下去了,愈迷愈深,佛經裡面常講,「可憐愍者」。因此,我常常勸勉我們一些同修,我們這一生一世,就抱定一部《無量壽經》,我就一門深入,我到什麼時候再廣學多聞?到極樂世界。不到極樂世界我就一門深入;到極樂世界我就廣學多聞,我什麼都要學,無量無邊的法門,我統統都要學。我現在不能學,現在要去學的話,學雜了、學亂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現在我們第一個要緊的,是要把西方極樂世界拿到,決定往生。所以四弘誓願,前面兩願,我們現在努力去做;後面兩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完成。我把它分成兩截,學法門、成佛道,到極樂世界的事情;現在這一生,我只搞前面兩個,發大心、斷煩惱。這是善護自己。

真正的護念,佛在這個經上,一開端就給我們提出綱領,這個綱領非常非常重要,細說,後面的經文。這個綱領是善護三業,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一定要遵守。別人說我們的過失,侮辱我們、毀謗我們、陷害我們,乃至於殺害我們,我們決定不能夠抱怨。一定要知道,不怨天不尤人,沒有一點點的恨意,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你才會覺悟。

就像印光大師教給我們,我命中應該要遭這個難,應該要接受,你有什麼值得怨天尤人的,甘心情願接受,消災,消自己的災,消自己的業障。我們這個念頭這麼一轉,那個陷害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毀謗我的人,他就沒有罪了。不但沒有罪,他有功德。為什麼?他成就我忍辱波羅密,功;又替我消災,這個大恩大德。如果我們有一念世間這個心,恨他、報復他,不得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就錯了。所以佛跟菩薩,輪迴心跟道心,一念之間。你一轉過來,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你轉不過來,佛菩薩都不是善知識。人家罵我們,罵佛的人有多少?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你看毀謗阿彌陀佛的人有多少?阿彌陀佛都受毀謗,何況我們這個阿彌陀佛的小弟子,算什麼?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決定是以德報怨,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業,這是你真正護持自己。人家不管怎麼說,我們對人是讚嘆,我們對人是報恩,所以你一定是知恩,你才曉得去報恩。那個毀謗、陷害你的人,對你有什麼恩?替我消業障,這就是恩。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報恩;你知道了,才曉得無始劫來的業障。這個業障煩惱,是我們將來往生的障礙,消除掉之後,往生沒障礙,將來我們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這個講經的人,我從前說過,我們講經的人往生,一座經講完之後,合掌給大家拜拜,我到極樂世界去了,這一坐就走了,你看這個多自在!誰能做得到?業障消掉就能做到。所以這麼多人替我消業障,我感激都來不及,報恩都來不及。無論他用什麼手段對我,都是我的大恩人,都是大恩大德。所以這是佛教給我的,佛要不教給我,我哪裡懂得這些?這就是我學佛的受用,我學佛的功德利益。我得到這點好處,我要分給大家共享,你們都要覺悟。你看你這一生心地坦然,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日子過得好自在。你看看世間人,一個個見了面都訴苦,我沒有苦好訴,樂得不得了!你為什麼那麼苦?你那個念頭沒轉過來,所以你有苦,念頭轉過來,得大樂。

我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捨得更乾淨。前年的時候,這一邊你們聽眾對我的供養,每一天帶回去,那紅包一大堆,慢慢一個、一個掏出來,還要數,還要搞,搞半天,痲煩死!從去年開始我就不要了,所有的供養統統歸常住,一分錢都不要,好自在、沒事了,不要再去數了。沒錢有個好處,很大的好處,什麼人他都不會問我要錢、不會問我去捐,哪個地方要蓋廟?要造佛像?沒錢,你說我多自在。法也沒有了,現在說:法師,你這個錄音帶、錄像帶、經書。沒有,我一本都沒有,沒錢就沒錢幹了。你們要,到哪裡要,居士林要、淨宗學會要,他們有。你說我多自在、多快樂!萬緣放下、一塵不染,真是過大自在的生活。

懂得護法,知道怎麼個護法。你懂得護持你自己,你就是賢人,你就是入菩薩位。在佛法裡面,一般的表法,最通常的來講這個護持。中國的佛法,確確實實遠遠超過印度,我們要明了。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不但是在中國開花結果,比印度超出太多。而實實在在,在中國歷代祖師大德當中,許許多多是古佛、菩薩再來,應化來的。最近的你們大家曉得,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很明顯。在歷史上記載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永明延壽,阿彌陀佛再來的;傅大士,是彌勒菩薩再來的;布袋和尚,也是彌勒菩薩再來的。佛菩薩應化在中國這個地區,代代都不缺乏,佛菩薩對於這個地區的人,特別愛護。這個愛護也有道理,這個地區的人容易覺悟,而且覺悟的人甚多,所以與佛菩薩才有感應道交。

在我們中國的道場,這跟印度人道場不一樣,你們到中國去,走進正規的佛教殿的建築,你一進去,第一個建築物天王殿,天王殿裡面供護法神。供的是什麼意思?叫你護你自己,教給你怎樣護自己的法,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教裡頭沒有絲毫的迷信,千百年前佛教的教育,就走上高度的藝術化,高度的藝術,把藝術跟教學集合成一體,現代教育,都還沒有能圓滿的做到,我們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做到。這個不是高等的智慧,辦不到的,我們要能夠理解,要能夠明了,不但不能辜負祖師大德的苦心,而且要把它發揚光大,普度世界的一切眾生。所以佛法的教學,不一定要用言語。

天王殿裡面供奉五尊佛菩薩的形像,你一進山門,第一個面對面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不造印度彌勒菩薩的像,而造布袋和尚的像,這個意思更明顯、更圓滿。印度彌勒菩薩的像,跟觀世音菩薩的像,戴毗盧帽的,你們如果到北京雍和宮,去看彌勒菩薩的像,你不認識他是彌勒菩薩。你看他那個像,好像文殊、又好像普賢,你不知道那是彌勒菩薩,我們習慣都把布袋和尚認作彌勒菩薩,他再變一個身,我們就認不得了。布袋和尚表法的意思太明顯了,你看肚皮很大,肚皮很大教你什麼?度量要大、要能包容。我們佛家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彌勒菩薩現的這個,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什麼都能夠容得下。教你這個,你要學佛,第一個就要把心量拓開,小心量沒有資格學佛,心量要大。第二個是笑口常開,笑面迎人,這是表慈悲,所以佛法裡頭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彌勒布袋和尚放在當中,就是教給你,進入佛門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它教你這個。教你生平等心,成就喜悅的相,無論到哪裡,一團歡喜,顯示出大慈大悲,教我們這些。

然後,看兩旁邊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也給我們上課。東方持國天王,你看看那個名號,名號是表法的,你要懂得這個意思。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你就想這個意思,持國。持國裡面含義,如何你能保持自己這一生,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而不敗,你就護你自己了;如何能保持你一家幸福美滿,不至於家庭敗壞;如何保持你事業的順利成功;如何保持社會的安定繁榮;如何保持國家的富強;如何保持世界和平,都是持國天王裡面所含的意思,你看那意思多圓滿。你看到他,就要想到這些事情。他教給我們重要的修行的原則,在哪裡表示?他手上拿的琵琶,就這個表示著。表示你要能達到以上的目標,你一定要學中道,琵琶代表中道。你看那個弦,鬆了不響,緊了斷掉了,一定要調得適中,音律才能發出來,表這個意思。不是持國天王天天喜歡彈琵琶,那就搞錯了,沒這回事。他用這個方法來表示,提醒你,你要行中道。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都在琵琶上表現出來。你懂得這個意思,你一見他,不就是上了一課嗎?趕緊跟他頂禮,謝謝他。他教我,哪裡要說話?

南方天王叫增長,你想想看增長那個意思。增長就是進步,你的德行要年年增長,智慧也要年年增長。年年太長了,月月增長、天天增長。你的能力,甚至於你的生活品質,都要天天在提升。佛法不落伍,佛法求進步,所以他代表是精進。我們儒家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新,進步,佛法裡面講「勇猛精進」。現在有人說:我們佛法要跟上時代!我聽了好難過。佛法怎麼要跟上時代?佛法是領導時代的,跟在時代後面我們就錯了。你是帶頭,你怎麼可以跟在人後面?若再落伍,就不像話了,哪有這種道理?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指導這個世界的,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不是在後頭。我們今天,佛法糟蹋到這個樣子,我們四眾弟子有責任。非常慚愧,我們沒有盡到責任,沒有把真正的佛法,告訴社會大眾,讓社會大眾產生嚴重的誤會,這是我們沒有盡到做學生的本分。我們為什麼要天天極力的宣揚,道理在此地。

一個人,尤其現在年齡大了,不管怎麼樣,你們看我都不錯,體力總是不如從前,這個一定的道理。現在一天講兩個小時,還沒有問題,再多了,就感覺得有一點累。我在十年前,一天講八個小時、九個小時,不累。現在如果一天講四個小時,就感覺得有點累,三個小時還行。所以佛法最重要的,後繼有人。我們是全心全力來培養人才,把我們自己這幾十年所學的經驗,提供給諸位同學作參考,希望你們後來居上,才能指導這個世界,使這個世界真正能夠達到,和平、安定、共存、共榮、互助、合作。佛法是真正有用的一門學問,至善圓滿的教育,不是迷信,一點迷信都沒有。增長天王手上拿的劍,拿的寶劍,劍代表什麼?代表智慧。文殊菩薩手上也是拿著一把劍,劍代表智慧,慧劍斷煩惱,取這個意思。南方天王給我們上課,表這個意思。我們懂得,唯有智慧天天增長,才能夠將持國的落實,把持國天王教導我們的,逐漸的提升,這兩位天王,教學就相當圓滿。

可是我們要問,我們從哪裡下手?西方天王跟北方天王,就教給我們下手的方法。西方天王叫廣目。你們想想廣目是什麼意思?就是現在講的觀光考察,你要多看。多看看別人的,吸取別人的經驗,吸取別人的長處,改正別人的缺點,你就進步,改進。把別人的缺點改過來,你就進步了,所以西方天王叫我們多看。要有智慧看看這個社會,社會非常非常複雜,變化多端;人情的變化、事理的變化,真正叫變化莫測。所以,廣目天王手上拿的道具,是龍或者是蛇,龍、蛇代表多變,這代表變化,告訴你這個社會變化太複雜了。這個手拿著一條龍,這手拿個珠子。珠子是什麼?變化裡頭你掌握著不變,珠子不變,而且叫龍隨著珠子變,這就是你要轉境界,不能被境界所轉,高明!你不能隨它轉,要叫它隨你轉,你的教學就成功了。在變化當中,掌握到不變的原理、原則,那就是那個珠子。北方天王叫多聞天王,很明顯的,要多聽。沒有叫你多說的,沒有多嘴天王。我們要成就智慧,要達到上面所講的目標,多看、多聽。實在講這兩尊天王,所表的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中國儒家常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是觀光考察,成就自己真實的學問。

過去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習的時候,他老人家常說,學哲學的人,我那時跟他學哲學,一定要坐一次飛機,飛得高高的,然後看到世界渺小,幫助你領悟。我們現在坐飛機的機會就太多了,從飛機看下來,確實太渺小了,深深體會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多讀書,多讀經書,多讀史書,歷史是吸取它的經驗,成功、失敗的經驗。一個國家,國家之興,一定有興的道理;國家之亡,一定有亡的因素,你就抓這個東西。一個家庭興衰,也有一定的道理;個人成功、失敗,還是有一個原理、原則的。讀歷史要吸取史實,有歷史的眼光,你就看得深、看得遠。讀經書成就學問、智慧,你能夠解決問題;讀歷史,你能夠掌握問題。讀經書,你有智慧解決問題,有能力應付問題,這是真學問。

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傘,傘是什麼用處?防止污染。現在新加坡空氣又污染了,傘蓋是防止污染,特別是防止心地的污染。我們心本來是清淨的,心裏面起了貪瞋痴慢,心裏面起了疑惑,你心地被污染、精神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見解被污染,那就壞了。傘的意思是防止污染。因此你要明了,佛門裡面所供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天神像,統統是教育的含義,很深的教育義趣。他不是供神,不是叫你當神拜的。見到他之後,你就開智慧,你就曉得我應該怎麼做。那麼多佛菩薩、護法諸天的神像,擺在你面前,天天給你上課,不要說一句話,你在這個裡面就得到圓圓滿滿的佛法。

所以經一開端,一定列上首大德的名號,就這個意思。如果你是聰明伶俐漢,一看到這些人的名字,那個經不要看了。為什麼?經裡面所說的,就是這幾個人表現出來的。你看不懂,這才慢慢給你講,才給你介紹,懂了的話哪裡要說一句話,一句話都不要說,而且體會得非常的深刻。這個叫護法天王,護是護自己,不是護別人,一定要懂這個意思。

所以我也常常講,中國大陸的寺院,你看每一天遊客那麼多,中國、外國的。如果有好的導遊,或者是我們道場裡面這些法師,都能夠了解、都能夠明白,這些導遊的人,天天給他講解,他到我們這兒來遊覽觀光,我們就給他上課,機會教育。你平常找他來講佛法給他聽,他都不肯聽,機會送上門來了,好好的教訓他一番,讓他回去,他出錢供養我們,沒有白出,我們對得起他。他對我們財供養,我們對他法供養。所以這一些古老的寺院、庵堂,能夠教化全世界的眾生,從事於這個機會教育。我想將來在佛學院,這應當是重點的課程。佛法可以利用這種機緣,發揚光大,讓這些外國人到中國來觀光,知道中國確實有文化、確實有學問、確實有智慧,不能不佩服中國人。外國人他連作夢都想不到。這是護法,那個意思也說不完,說十天也說不完,簡單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

去年五月間我到北京,訪問北師大,北京師範大學,我也給諸位同修提過幾次。北師大裡面有一個牌子,是豎立在它的門口,是在校園裡面的一個客廳的門口,上面寫著「學為人師,身為世范」。校長告訴我,這八個字是全校老師共同來擬定的。我看了非常歡喜,我告訴校長,這八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們聽了很驚訝。一部《華嚴經》就是講這八個字,教人作師、作范。師是什麼?師是表率,范是模範。佛弟子,佛是大導師,佛弟子是天人的師範。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想一想,能不能給社會大眾作表率?能不能給社會大眾作模範?念念要想到社會大眾,我可不可以給他作一個好樣子,我們就不會做錯事了。

當時,我看了這幾個字,我進入學校裡面,他們學校接待我,校長、教授、還有學生代表。在那裡,他要我講幾句話,我就用這個題目,剛剛看來這個題目,就想到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我當時就提出問題。現在社會問題相當嚴重,我們接觸的人很多,在中國、在外國、各個地區,幾乎都不例外。家長常常抱怨,兒女不聽話、不聽管教;作老師的,學生不聽話;從事於工商業的,員工不聽話,現在做事困難太多了。當老闆的要遷就員工,要給員工討好,要不然他罷工、他不乾,有什麼法子。所以我們就針對這個問題,這個毛病出在哪裡?我當時分析給他聽,孔老夫子教學,裡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作君、作親、作師」。

我在小時候,我的童年在福建,我住在建甌,我的國小在建甌念。那個時候福建每一個家庭,都供著有祖先的牌位,祖先牌位上幾乎都是寫的,「天、地、君、親、師」,都是這麼供法。我這個印象非常的深刻。所以儒家教給我們,作君、作親、作師,這個教學不是特定的對象,普遍的對象。佛法更是如此,佛法教一切眾生作佛,不是特定你要作佛、你去作菩薩,不是的,那就不是平等的了,是普遍的教人作佛、作菩薩。儒家教人,人人都要作君、作親、作師,你能夠把這個意思明白、通達,你去做了,你的問題解決。你的兒女會聽話,你的學生會聽老師的管教,你的員工一定會服從老闆,這個時候問題解決了。

今天問題出在哪裡?這三個字,你只做到一個字,其他兩個字沒有做到,所以毛病出來了。兒女為什麼不聽話?你只做到親,你是兒女的父母親,你做到親;師的責任你沒盡到,師是教導他,你沒做到;君的責任你沒做到,君是領導他。如果你是作父母親的,你要教你的子女,以身作則,小孩都是學父母,學他的榜樣,父母心正、行正,他從小就看到這個樣子,長大他怎麼會作奸犯科?不可能。他就學好了。我們作父母的人,對著兒女的時候,作他的親,也要作他的老師,也要作他的君,領導他。這三個字你做圓滿了,你的家庭就美滿,問題就解決了。同樣一個道理,在學校作老師,你只做到師這個字,你沒做到親、你沒做到君,所以學生出了問題。如果你這個老師,三個字都做到了,你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哪有不愛戴老師的道理。

我們在抗戰期間是流亡學生,對我們的校長、老師,一生感恩戴德。離開老師幾十年了,老師的話不敢違背,什麼道理?我們老師這三個字做到了,他是我們的師,他對學生的愛護,跟兒女沒有兩樣,關懷你、照顧你,全心全力幫助你,無論在哪一方面,怎麼不感恩戴德!他是學生最好的領導,他三個字做到。以此類推,你要是工商業的一個老闆,你對待員工,你是他的領導人,你能夠把員工,看作你自己的兄弟姐妹,看作你自己的兒女,你那麼樣的關懷、愛護他,協助他,幫他解決困難,你的員工決定替你盡忠;你做他的老師,處處教導他,所以不僅僅是領導。這三個字不能分開,三個字是一體的,真正自己做到君、親、師,你就是社會的好榜樣,你就是作師、作范。所以我看到這八個字,就想到這個意思,我把我的這一點看法,這一點的心得,供養給學校,他們學校對我印象非常之好。去年是九十五年的校慶,也是中國師範百年的大慶,在學校舉行很大的慶典,特別發邀請函邀請我,我們正是在培訓班上課,沒有能夠去參加這個盛典。那麼這些都是真正護持自己,真正是賢護裡面所含的深義,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落實,要認真的去做。

賢護正士,正士是菩薩的尊稱。「正」是正知正見、正等正覺,是這個意思;「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知識分子,有學問、有道德人的尊稱。正士是菩薩的別稱。在佛門裡面,習慣稱菩薩為大士,我們稱觀音大士、文殊大士、普賢大士,稱菩薩為大士,稱正士,還有稱開士。開士也是對菩薩的尊稱,開士就是開悟的,明心見性,稱之為開士,都是菩薩的尊稱。

在此地附帶跟諸位說明,不能稱「大師」,老師的師,大師不可以稱。如果你要稱大師,大師是對佛的尊稱,不可以稱菩薩。如果我們今天做法師了,人家稱你大師,換句話說,你的地位在文殊、普賢之上,觀音、勢至、文殊菩薩見到你,也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你能當得了嗎?當不了。千萬要記住,這個不是尊敬,實在講是罵人!你懂得嗎?如果人家路上看到你的時候,給你一鞠躬,稱你總統先生,你不是總統,稱你總統先生,不是罵你嗎?所以這個名稱,不能過頭、也不能不及。

一般哪裡可以稱大師?不可以的。印光大師,後人尊稱他的。他在世,你看他在世的時候,早年印的文鈔,《印光法師文鈔》,你看早年那個本子,《印光法師文鈔》。中國歷代各宗的祖師大德,沒有稱大師的。皇帝的老師稱國師,各宗各派稱祖師,沒有稱大師的。通達三藏,翻經的法師是三藏法師,沒稱大師的。我們必須把這個稱呼糾正過來,不可以的。人家看到我稱「淨空大師」,罵人!一定要跟他解釋清楚,為什麼?他不懂,我們要給他說明白,不可以這樣稱呼,這個稱呼是錯誤的,大師只有對佛的稱呼。

另外有個很特殊的,有一個人可以稱大師,淨土宗的祖師,這個很特別,這是我們佛門裡面公認的。為什麼?淨土宗祖師所傳的這個法,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勸人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個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手法沒有兩樣,唯有淨土宗的祖師,才可以稱大師。但是淨土宗的祖師,不是人活著的時候選出來的,那個不算。一定是他老人家已經圓寂了,後來我們佛門大家公認,承認他,這個人在這一代當中,對於淨宗的修學弘揚,有極大的貢獻,稱他為淨土宗的祖師。印光法師在世,沒有人稱他是淨土宗的祖師,圓寂之後,我們佛門大家才尊稱他是淨宗的十三代祖師。死了以後才可以,活的時候不可以。活的時候稱大師,妖言惑眾,不可以的,圓寂之後,由世間人公評。淨宗的祖師,跟其他宗祖師不一樣,其他宗祖師是代代相傳的,一代傳一個傳下來的。淨土宗沒有,淨土宗是全天下民主選舉出來的,所以他不一樣,他是民選的,他不是一代、一代相傳的,其他各宗都是代代相傳的。淨土宗是民選的,要大家公認才行。這都是一點常識,我們要曉得。提到正士,諸位同修要知道。

下面十五位菩薩,統統是在家居士,在家菩薩,全是在家居士,他們的名號,就是本經圓滿的內容。第一位,所謂『善思惟菩薩』。「善思惟」,著重在善字。善的意義太深、太深,講到高深的意思,我們很難理解,也沒法子做到。我們必須把這個標準往下降,降到可以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我們怎麼學?所以今天我們《無量壽經》這一會,我們著重在解、著重在行證。怎麼樣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怎樣落實在我們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學習去做,落實到我們能做得到的。善思惟,就是知恩報恩,這個我們能做到。常念三寶恩、常念眾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國家恩,我們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一個人能常常念恩,你德行就愈積愈厚,我們常講積功累德,這是累德。

知恩報恩這一個科目,說起來並不簡單,《大般若經》裡面,佛所開的是二地菩薩。二地菩薩,修學有八個科目,知恩報恩是其中之一,這就說明知恩難得。二地菩薩智慧就相當高,他才真正知恩。凡夫不知恩、不知父母養育之恩、不知老師教誨之恩、不知道國家護持之恩,這個要懂。現在沒有國籍的人好可憐,在全世界做流浪漢,沒有國籍非常可憐。國家保護你,國家強大,你拿到護照,走到任何國家,人家對你都尊敬。你要是沒有國籍,誰都瞧不起你。你要從這個地方體會到,國家有保護我們的恩德。一切眾生,給我們有互助的功德。我們穿這個衣服,布不是自己織的,棉花不是自己栽的,每一天吃飯,稻米不是自己種的。你就曉得社會上多少人,辛辛苦苦供養我一天的生活,我以什麼去回報?所以我們頭一個,要真正懂得念四重恩,特別是念三寶恩。三寶恩裡頭,真正具足四重恩,圓圓滿滿,這個意思我不能細講,細講又要花一個小時。好在諸位常聽下去之後,你漸漸會醒悟過來。

第二,一定要念眾生苦。念眾生苦,我們自己的大悲心,才能生得起來。你看到這些苦難眾生,我們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你就不能不認真努力去修學。如果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不能成就自己的學問、不能成就自己的能力,你怎麼去幫助人?所以希望大家同修,要看到全世界苦難的眾生,為這些苦難的眾生,我們要埋頭苦幹,要認真的精進努力。希望我們早一天成就,他們這個苦難,就早一天消除;我們晚一天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苦難。你要常常有這個心。常有這個心,人決定不會懈怠,這真正叫菩薩心,真正是大慈大悲。

現在這個世間,已經覺悟到眾生的苦難,有人,但是沒有法子解決。前年,我在第二屆的時候,第二屆同修知道,也是我們在上課期間,我請三天假到澳洲。幹什麼?澳洲少數民族事務局,是他們政府的機構,局長請我去作一次講演,我答應他。我頭一天去,第二天講演,第三天就回來了。這個講演是什麼性質?這個局長是猶太籍的澳洲人,我在澳洲跟他見面的時候,他跟我談到一個問題:現在澳洲已經走開放的政策,也就是歡迎其他地方移民到澳洲來,這些移民來的人,他們跟澳洲當地的人,文化背景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種族不一樣、宗教信仰不一樣,現在一下來了,突然生活在一起,如何求得社會的安定繁榮?如何能消除種種的歧見、隔閡,能夠互助合作、繁榮澳洲的社會?

他們想到這個問題,所以就辦了一個論壇。他們是每一個月舉行一次會議,參加的都是宗教領袖。我那天去參加,一共是十四個不同宗教領袖,聚集在一堂。這是局長請我講演,也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我稱這十四位宗教的領袖,我都稱他作菩薩,他們聽了很奇怪。基督教的牧師,牧師菩薩;天主教的神父菩薩;伊斯蘭教的阿訇菩薩;猶太教我不知道稱什麼,我稱他長老菩薩,都是菩薩。他們聽到很奇怪,我就給他解釋,菩薩的意思是覺悟的人,是有智慧、有覺悟。你們是不是承認,你自己有智慧、有覺悟。是!那你就是菩薩,真菩薩,不是假菩薩。所以他們對我很歡喜,對我一點排斥都沒有。我們把佛法在那裡介紹給他,說明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是學術、佛法是教育,任何宗教徒都要學佛法。為什麼?你要學智慧,你有智慧、有覺悟,你就叫做菩薩。所以佛法決定不是叫你,你要背叛那個宗教,你才來學佛教,這是佛教決定不答應的,那個是違背了社會的道德,佛不收這個學生。你是個宗教徒,你愛你的宗教,尊敬你的上帝,佛讚嘆你,你是上帝的好兒女,是佛的好學生。你信仰宗教,可以皈依三寶,作佛的學生,你跟上帝是父子關係,你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哪裡有衝突?沒有衝突,非常融洽。

我講演之後,大家都非常歡喜,提出很多問題來問我。其中,有個猶太教長老,和藹可親,向我提這問題,他說:「聖經裡面講,人類造作一些罪惡,最後都有審判。最後的審判,你們佛教有沒有說最後的審判?最後審判由誰來主持?」我聽到這個,我說:「沒錯」。我說:「佛教是教育,不管審判。學校教學,勸善規過;審判是法官的事情,法務部的事情。佛是教育部,不是法務部。誰主持這個審判?上帝。」他聽了很高興。我們是教學,勸善規過,融洽。我非常尊重他,他也非常尊重我。

當時他們這個會就邀請我,做他們永久的會員。我不能常到澳洲去,沒有關係,你每個月寄一篇文章給我就可以了,每個月寄一篇給他。實際上我也不要寫,《無住生心》裡面很多,我就叫澳洲的同修,每一次你們在那裡翻譯一篇,用英文翻譯出來送去,月月送去。

所以我這一次,因為開學,你們遲了,我也遲了。我到澳洲去住的時間長一點,住二十六天,去訪問黃金海岸的邦德大學(BondUniversity),接見我的是這個學校里,人文社會科學院的院長。我聽別人說,這個院長年歲也不大,聽說他是辦行政人員,脾氣很急躁,沒有耐心。但是那一天跟我見面,和藹可親,態度完全不一樣。他們很多人看到,也都覺得奇怪。他給我這一見面,看到這佛法,他很喜歡,人有緣,緣分。他向我提出問題:現在澳洲,以他們學校來說,學校有兩千多學生,來自三十多個國家,小型聯合國一樣,於是這裡面就產生了一個社會問題。它是社會科學院。所以他就跟我提出,如何能夠叫這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現在能夠聚集在一起,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助合作?也提出這個問題。

澳洲現在高階級,在學術界、在政治界裡頭,有這個理念的人很多,這是個非常好的現象。他這個問題提出來給我,我就告訴他,大乘佛法能解決這個問題。他聽了喜歡。我說: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後面還有表演。那個表演是真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尊佛,所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也示現不同的宗教信仰。像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那都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怎樣在這一個社會裡面,共存共榮、互助合作,豈不是正是你們現在,希求要解決的問題嗎?

他聽了之後,非常歡喜,當時就跟我表達這個意思,能不能在他學校裡面,辦一個佛學研究所,這他主動向我提出來的。不能辦這個研究所,可不可以在他這個學校里,開佛學的課程。他提出這個意見來,所以我就問他,我說你們現在學校的學生,一個學生在這邊修學,學費、雜費、吃住,學生都住宿在學校里,一個學生一年大概要多少錢?他告訴我,一年差不多要三萬澳幣。我一聽說,貴族學校,大家都是說這個學校是貴族學校,沒有錢沒有辦法到裡面去讀書,老師的素質很好,教學水平也相當之高。所以我就想到,如果能夠把佛法,帶進這個學校,將來會變成這個學校裡頭,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我們的佛法就會進入到全世界的大學,為大學裡頭的中心課程,世間人才真正有福。

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學是智慧之學,真正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能令一切眾生,人人幸福、家家美滿、事業順利成功、社會祥和、國家富強、天下太平。《華嚴經》確確實實能做得到,可惜沒人去提倡。所以我們現在有這麼一個機會,希望你們年輕的法師,認真努力,你們學好之後,將來都是大學教授。不要怕,我都沒有學位,甚至於高中還沒有畢業,我怎樣去當大學教授?你要曉得,我國中畢業,現在居然有人請我去當研究所的院長,你要有真東西。我們在學校裡面講一堂課,學校的校長,他們學校一些領導,他們的教授,都來聽。聽了他們歡喜、他們佩服,他們都能肯定了,那你教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問題你真正依照佛法的修學,斷煩惱開智慧,唯有智慧才能服人,你讓人心服、口服,不需要文憑。文憑是假的,沒什麼作用。對自己要有信心,要認真努力,一定要斷煩惱。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常念眾生苦,常念自己業障深重,要消業障。斷煩惱、消業障,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善思惟菩薩,你就是善思惟菩薩。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繼續介紹下面的菩薩。明天晚上再會。

大乘無量壽經(第四集)1998/4/12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04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經文第四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前一次講到這個地方。經文的意思很深,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在前面我也曾經跟諸位提示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經,最初他是將全經分為三十七品,以後重新訂正的時候,才把它分成四十八品,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段落。

在前面兩品,我們明顯的覺察出來,這十六位在家的菩薩,應該要分在第一品才對,這個眾成就。眾成就裡面,有聲聞眾、有菩薩眾;菩薩眾裡面,有出家菩薩眾、有在家菩薩眾,應該是這個分法。我曾經提出這個質疑,為什麼他要在「賢護菩薩」這個地方分段?這不是小段,是在這個地方另起一品,我曾經提出必有道理。這個道理你們懂得嗎?有幾個人能看出這個門道?確實有道理,因為這十六位尊者,是全經的血脈,我們修學,能不能抓住綱領、抓住原則,在我們佛法裡面講總持法門,你如何能掌握大總持法門,關鍵就在此地。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證果,有沒有成就,完全在你能不能善護自己。昨天講的護法。你懂不懂?要用現代的話,你懂不懂愛護自己。再說得白一點,你懂不懂自愛,這個賢護就是自愛,就是愛護自己。真正懂得愛護自己,真正懂得自愛,保護自己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從這個地方分,意義就非常非常的深廣。

接著「善思惟菩薩」,我提出了三點。我們要念四重恩。思惟,要常常思惟四重恩,要思惟眾生苦。眾生在六道輪迴,非常痛苦,迷惑顛倒,愚昧無知,造業受報,沒有出頭的日子。我們人間苦,三途比我們不知道要嚴重多少倍。常常想念眾生苦,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能力超越三界,沒有能力脫離輪迴,三途果報我們一定要受。誰沒有造三途業?人人都造。《地藏經》裡,地藏菩薩講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個話說的是真的,並不過分。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所幹的事情都是損人而不利己。這個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那個話說錯了,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能利己,這個事情是好事,我也肯乾。損人不利己,自己得的一點小利,後來的果報不堪構想,造出這種愚昧的業因,後來感受地獄的果報。所以念眾生苦,實在講就是回過頭來,就看到自己苦了;不念眾生苦,不知道自己苦。世間人知道自己的人太少,看別人看得很清楚,看自己看不到,像兩個眼睛只顧往外面看,不能往裡面看。但是我們看到別人,回過頭來就想到自己,他是眾生,我也是眾生;他今天造業受報,想想我今天也在造業,將來怎麼能避免苦報?

第三,要常常念自己的業障深重。無始劫以來,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一生能夠生活在新加坡這個地區,新加坡是世間的福地,你前生做了一點好事,今天在這兒享福。你的福享盡了怎麼辦?你在享福這一段期間當中,你有沒有再修福?如果享福而不修福,不但不修福,還要造罪業,你這個福報就很快會消掉,你的罪報很快就會現前,這個痲煩事情大了。我們思惟,要常常想這些。這是現前三樁與我們切身有關係的事情。

可是菩薩名號上有個「善」字,這善就太好了,叫我們要善思惟。什麼叫善?凡是與真如法性相應的,這就是善;與真如法性相違背的,那就不善。這個說法很難懂、很難體會,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水平降低,大家就好懂。什麼是真如法性?我們最簡單的說,就是這部經典。我們起心動念,所思所作,不違背這部經典的教訓,就是善。我們所想的,不出這一部經典的範圍;我們所說的,也不違背這部經典的教訓;我們所作的,完全依照經典的方法,這叫善。

所以印光大師就說得很好,李木源居士要我看看,我們這個講台上有四根柱子,他要我給他寫幾個字,我們就想到,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八個字好。這八個字在現在講,那真正是可以解救這個劫難。什麼叫做敦倫?倫是一類,同類、同倫。我們是屬於哪一類?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中心的概念,就是倫常。倫常從夫婦開始,夫婦是住在一個房間,同一個室。這一個室,室就是一個房間,房間外面是家,家裡面有父子、兄弟。家的外面是社會,社會裡面有君臣、有朋友。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是五倫的教育,這是一類、一類的。

我們今天學佛了,五倫裡面有個特別的一類,我們是學佛的一類。學佛裡面又可以分做很多類,我們是修淨土宗這一類。你是哪一類,你要盡到哪一類的本分。我在這種身分、這個地位,我應該要做哪些工作,我一定把它做好,對社會、對同倫決定有貢獻,這就叫盡分,盡我們的本分。我們盡本分,自行、勸他,自己依照經典依教奉行,然後再勸導別人。你看經上,世尊給我們說了多少次,勸勉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意思很深。受持,我們對於經典所講的,全部接受。佛的言教,佛所講的理論、佛所講的方法、佛所講的境界,全盤接受,這是受。持,接受過了之後,永遠保持而不喪失、而不變質,決定遵守,這是我們的本分。不僅僅如此,還要為人演說。演是什麼?做出樣子來給人看,這是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做出個樣子給人看。我做出這個樣子,與經上講的相應不相應。譬如經典,佛告訴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如果我們天天說別人的壞話,那就錯了,跟經上講的不相應,你就沒有受持、你就沒有為人演說,做出樣子給人看。這個樣子,一定要跟經上講的相應,完全相同才行。

世出世間的學問,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教育是求學,我們有個恭敬心、真誠心,去向老師們求學。古人常說,「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師道。只有學生來求學,沒有老師去找你、去教你的,沒這個道理,那這個道就不尊了。尊師重道。師道有師道的尊嚴,你一定要懂得去求學。

哪個是善知識?哪個是好老師?我們今天師道這一倫,給諸位說,這是自古以來,真是祖祖相傳。什麼人是你的好老師?你自己心目當中最景仰的、最佩服的這個人,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你的好老師。你心中所佩服的,他是個凡人,他是個默默無聞的人,你最佩服他、最敬仰他,你跟他學,你能成功。阿彌陀佛來了,釋迦牟尼佛來了,你對他沒有恭敬心,你對他不佩服,你就天天跟著佛,你什麼都學不到。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其實很簡單,你不佩服他,你聽了他的東西,不肯照做。他教你這一套,你搞的是那一套,不聽話。真正敬仰的老師,你聽話。老師自己沒有成就,不要緊,老師做不到,老師教你,你都做到;老師樣樣不如法,但是他教你那個方法是如法,你統統都照做,你成佛,你作祖,你超過老師。

我們求善知識,善知識在哪裡?善知識就是我心目當中,最景仰、最佩服的人。他給我講話,我百分之百的依從,一點都不敢違背,這個人就是我的善知識。不是說他的名氣大、聲望高,他所講的你是陽奉陰違,這個是決定不能成就的;不但不能成就,而且造作的罪業很重。什麼罪業?欺師滅祖,欺騙老師。你何必去拜他作老師,拜他作老師,又要欺騙老師。欺騙老師,老師是有師承的,祖祖相傳,你欺騙老師,你就瞧不起祖師,歷代祖師,再往上去就瞧不起佛菩薩,這是真的。你要真正能夠尊敬佛菩薩,這個經是佛說的,你怎麼敢違背。讀了這個經,甚至於為人家講這個經,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叫人點頭,自己所作所為,跟經上所說的完全相違背,不信佛。

信佛這個事情好難、好難。我學佛七年出家了,發心出家。出家之後,我一出家就開始講經,教佛學院。出家兩年之後,我才受戒,我已經講經講了兩年。受完戒之後,我到台中去看李老師,李老師一見我的面,就跟我講:「你要信佛。」我這一聽都呆了。一見面沒二話說,就指著我,你要信佛。我一下就愣住了。老師就跟我解釋、給我說明:「信佛不簡單。不要說你現在已經出家、已經受戒了,而且已經在從事於弘法的工作,不見得是真信佛。有人出家一輩子,八十、九十還不信佛。」他那個信佛的標準是什麼?佛在經上講的話,你統統做到了,才叫信佛,你沒做到的人,你不信。信了,哪有不做的道理,不肯做就是不肯相信。所以給我講,「信佛」這兩個字太難、太難。

世尊在《華嚴》、在《大智度論》裡,都說明「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成就,沒有一樣不成就,我們修行證果,信心是泉源、是根源。你沒有堅固的信心,你怎麼能成就?你要有這個信心,敦倫盡分一定做到。閑邪存誠,邪是邪知邪見,閒是防止,你要懂得防止,預防邪知邪見。預防的方法,李木源居士講得很高明,他那天跟大家講的一些話,我聽到了,我點頭。他頭一個就是告訴人,不要聽電話,他說電話一拿在手,一講一個小時、半個小時,全是是非。他叫淨宗學會的幹部,沒有事不要聽電話,也不要打電話,可以避免許許多多不正確的思想、概念。我常講,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你的心地清淨。我們在今天這個社會,在家居士有工作、有事業,你的工作事業上,必須要知道的,你去接觸;沒有必要知道的,一概還是不知道的好,保持你的清淨心,這叫善思惟。真正做到「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心地對人要真誠,沒有絲毫虛偽,別人以虛偽心對待我們,我們要以真誠心待人。為什麼?他搞六道輪迴、他搞三惡道,我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歡迎的是真誠心的人,口是心非的人,阿彌陀佛不會接納。古大德在經典註疏裡頭,說得太明白、太清楚,「言行不相符,念佛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我們自己如果下定決心,有這個弘願,這一生當中一定要往生,一定要依教奉行。

所以這一次,我們這個殊勝的法緣,我們這一會,我一定把這個經,詳詳細細、透徹的講一遍,我們不限時間,三年、五年都沒有關係。你們來聽,聽一次,有一次的受用,一次聽懂了,你能夠去照做,一生受用不盡。何況你每一會都來聽,那還得了嗎?可是我們這樣做,我們這個善思惟,是不是就到了很圓滿?沒有,也不過是七成、八成而已。怎樣才圓滿?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你就圓滿了,決定得生淨土,心裡頭念念是阿彌陀佛。

我也曾經勸過一些同修們,我也是勸人家在打電話,李木源他老人家說是不聽電話,我是說可以聽電話。聽電話怎麼聽?我們就一句阿彌陀佛,聽他講話,他講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講一個鐘點,我就念一個鐘點阿彌陀佛,沒有二話說。他的廢話不斷來,我們阿彌陀佛就直接進去。我這個辦法也不錯,又不要花自己的電話費,你說是不是。他打電話來,我們把阿彌陀佛一句一句的,往他阿賴耶識里去灌,他的話我們一句沒聽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甚至於說你要不聽的話,你把聽筒塞起來,光是我們嘴巴說,我說他聽得見,他說我聽不見,這個法子妙絕了,這法子好。念佛求生淨土,念念有阿彌陀佛,這才叫善思惟做到圓滿。我們要學善思惟菩薩,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自己就是賢護菩薩,自己就是善思惟菩薩,應當要曉得。

佛法裡面所說,許許多多諸佛的名號,你看現在有很多道場,過年的時候拜萬佛。《大藏經》裡頭有一部經叫《萬佛名經》,佛名經,都是佛的名號,裡面總共有一萬兩千多尊佛的名號。那些佛是誰?給諸位說,都是自己,是自己的性德。性德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號?性德是無有窮盡的,別說一萬個名號說不盡,億萬個名號也說不盡,無量無邊,性德。所有一切佛的名號,是自己性德,所有一切菩薩的名號,是自己的修德,從修德顯示我們自己的性德。所以我們念這些菩薩名號,念誰?念自己。自己知道保護自己,知道自愛,知道護自己的法,那你就是賢護菩薩。你思想見解純正,你就是善思惟菩薩,不是別人。這些菩薩名號放在自己,菩薩現身來表法,他是教導我們的,就跟我前面跟大家講,我舉一個例子,舉天王殿的彌勒菩薩、四天王,全是自己,完全落實在自己身上,那裡是外面境界,我們才能得到真實受用。

由此可知,這十六位菩薩也不例外,也是我們圓滿的修德。十六不是數字,十六是代表圓滿。我們顯宗,多半是用七代表圓滿、用十代表圓滿。密宗裡頭多半是用十六、用二十一,用這個來代表圓滿。像《彌陀經》上講的十萬億佛土,這是顯宗說的圓滿。本經說的二百一十億佛剎,那就是二十一擴大到二百一十億,都是表法的意思。我們要把它看成數字,那就錯了,你就體會不到裡面的經義。

再看底下一尊,『慧辯才菩薩』。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重要的手段。孔老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佛法教學也不例外,賢護、善思惟是德行,慧辯才就是言語,這真跟孔老夫子教學不謀而合。辯才裡面要有智慧,你的辯才就積功累德,就不造業了。沒有智慧,最好是不要有辯才,如果有辯才,沒有真智慧,辯才造的業可就大了。能言善道,可是說出來都非正法,迷惑人心,這個罪就很重。

諸位讀《論語》,你看孔老夫子,曾經也短時間做過官,做過魯國的大司寇,他老人家一上任,就把當時少正卯殺掉。在現在是絕對不許可的,現在是不行的。少正卯犯什麼罪?沒罪,你找不出他的過失。孔老夫子為什麼殺他?就是他能言善道、口是心非,到處去搞是非,把人心迷惑了。他有辯才,大概孔老夫子都辯不過他,沒法子了,殺掉他。這歷史上有記載,孔老夫子誅少正卯,少正卯的罪行,邪知邪見,很有辯才,他那些惡知見影響社會,很多人聽信他的話,這是夫子沒有法子,用這種手段。

所以這個辯才,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楞嚴經》上說的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有一年,很早,大概是七七年、還是七八年的時候,我記得我初到香港去講經。香港暢懷法師告訴我,香港有一個基督教的機構,叫道風山。他們做什麼工作?專門把出家人,出家人那個時候到香港之後,沒有依靠、沒有地方住,他們接待,接待得非常優厚,供給你吃、供給你住,天天帶你遊玩。它裡頭有佛堂,你看他多開放,基督教裡頭有佛堂,天天叫你拜佛,叫你去讀經,待你好得不得了。人總有感情,過個兩、三個月,「基督教好,佛教不行。佛教道場不能住,法師理都不理,哪有基督教這麼熱心對待我」。以後經也不念了、佛也不拜了,到他的教堂去了。很多法師都還俗,都進入他那裡面去。暢懷法師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說:那難得。我說:我們去看看。

我就到道風山去參訪、去訪問。看看裡面有一些法師,已經穿了還俗的衣服,告訴我基督教怎麼樣慈悲、怎麼樣博愛,說得很好。道風山的主人來接見我,大概也是想勸我。我看了之後,我說:我很感謝你們,你們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他聽了有點不是味道,也是愣住了。然後我就告訴他,我說:我是真的感謝你們,不是假的。你們把這些出家人,勸了還俗,信基督教,我很感謝你們,真誠感謝,我是真誠心,一點虛假都沒有。他也愣住了。他說:為什麼?我說:「佛法傳到今天,三千年了,佛門裡頭也是良莠不齊。你們基督教傳到今天,基督教今天是一九九八年,將近兩千年了,你們裡面的分子,也不能保證個個都是精英,也有一些敗類。」這他也同意。我說:「我們佛門這些垃圾,自己沒有法子清理,你們統統把我掃除清理掉了,我怎麼不感謝你?當然感謝你。」我說:「你的道風山,是我們佛門裡頭的垃圾站。你的幾句話,就把我們人心動搖了,這個人沒有道心。沒有道心不能學道,你把他清除到這邊來,好極了!」

我訪問道風山,教導他。你看,我讚嘆他,我沒有毀謗他,我說他做得好,我非常感謝你。你看我們多歡喜,歡歡喜喜把問題解決了。叫他多想一想,他所動搖的、收去的那些人,都是佛門的垃圾,佛門的精華一個也沒有動搖。他要能夠醒過來,以後就不搞垃圾站了,不再去勸出家人還俗。所以我們要是從正面說,你造了很多罪業,你怎麼樣怎麼樣,那他很高興,你看我們做成功了。我這一分析,我分析真的,一點都不假,你們做的完全沒有功德,所吸收到那邊去的,全是佛門信心不堅固的、道心不堅固的,迷惑顛倒、見利忘義的,這一些不是好分子,你們收去了。所以我們要有智慧的辯才,你有智慧,你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的言語才能真正教導人,勸人不要造惡業,惡業造不得,後果不堪構想。

有這種辯才,應當好好去利用它,用在什麼地方第一殊勝?對於這個法門專修專弘,無比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弘揚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講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不替佛增一分光明?我們自己也真正得佛光的加持。這才是真正智慧辯才,我們要善於運用,要認真的學習。

下面一位,『觀無住菩薩』,這是功夫真正得力了。前面所說的都是基礎的條件。正如同我們學佛,也學了不少年,也聽了很多經,可是要問問,你的功夫怎麼樣?你的煩惱少了沒有?你智慧有沒有增長?你這個思想言行,惡業是不是少了,善業是不是多了?這些屬於功夫上的問題。我們學佛的人,講老實話,功夫不得力;也就是說,佛法是學了,天天也在念佛,往生沒有把握。沒有把握要說有把握,那叫大妄語,那個罪業是墮阿鼻地獄的。真正老實人說老實話,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就是功夫不得力。

佛在此地,接著就教給我們「觀無住」。諸位看這個名號,就能想起般若經典,《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觀無住就是應無所住。過去唐朝時代,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就在《金剛經》上這兩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觀」是觀察世間,不是叫你想,一想就壞了。想怎麼樣?想,落在意識裡頭;觀,不用意識。禪宗參禪,為什麼叫參、叫參究,為什麼不叫研究?研究,沒有離開心意識,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沒有離開思惟、想像。我們多想一想,那是屬於研究,那是用的意識。參,不用意識;觀,不用意識。不用心意識就叫做觀,用心意識就不是觀。

怎樣叫做不用心意識?這個好不容易懂。我們先要了解,心意識的相狀是什麼樣子?心意識的作用是什麼樣子?然後漸漸去體會它。這個心是阿賴耶識,落謝種子,我們現在講落印象。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落一個很深的印象,落印象是阿賴耶的作用。我們見色聞聲會分別,分別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因分別而執著,起貪愛,生了感情,引起煩惱,於是乎就堅固的執著,執著是末那識。我們了解這個狀況,大致上就可以明白一些,他們參禪的人、他們研教的人,人家功夫怎麼樣會得力?他們不用心意識,也就是說,他們不分別、不執著。研究經教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不但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個高明。

研究經教如此,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如此,處事待人接物,對人對事對物,都不分別、都不執著、都不落印象,乃至於穿衣吃飯。所以禪宗,諸位也許聽說,意思不是明了,聽說趙州茶,趙州和尚,人家去參訪他,「吃茶去」,他就是這一句,度化了一切眾生。你不要以為「吃茶去」,好,你真的去端茶杯,去喝茶了。他那個「吃茶去」就是告訴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飲食起居裡面,不落印象、不分別、不執著。哪一樣不是禪?哪一樣不是功夫?只要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就是無住。才有一點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有住,有住就壞了。有住,就生煩惱、就起障礙;無住,就跟法性相應。為什麼一定要無住?佛不是無理的要求人,因為,無住與事實真相相應,有住跟事實真相相違背。就是前面我們講的善思惟,無住是善思惟,有住就不善。

《金剛經》上講得好,你看佛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說明能得之心不可得。能得之心不可得,你要是以為有得,假的,哪是真的。外面境界,你所得的,經上說得很清楚,「萬法緣生」。連佛法也是緣生,所以佛法不可以執著。佛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為什麼要舍?因為佛法是緣生之法,因緣生法,凡是因緣所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看,所得不可得,能所兩邊都不可得,你怎麼可以住?住就是得的意思,你心一有住,錯了。

我們今天對於萬事萬法,佛教給我們隨緣,隨緣就自在,什麼都好,有也好、沒有也好,都得大自在。絕對沒有一點得失的念頭,沒有一點取捨的念頭,於一切法無取無舍、無得無失,這叫無住。由此可知,無住就是涅盤,無住功夫達到極處,就是大涅盤的境界。

在戒定慧三學裡面來說,這屬於定功,甚深的禪定。定要有慧,定要沒有慧,這個定沒有用處,不起作用,定一定要有慧。慧是什麼?生心,雖生心,還是無住,這才叫高明。生心跟無住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你說,生心妨礙了無住,無住妨礙生心,這是我們世間人的觀念,也是世間人真的現象。譬如工作太忙了、事情太多了、應酬太多了,妨礙我清淨心;我要修清淨心,把那事情統統都離開,什麼都不要問,我才能做到清淨心。這麼繁忙,心地又那麼清淨,這個太難了,這做不到!一定要做到。為什麼?知道相是假的、體是空的,假的相再忙碌還是假的,哪有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是《華嚴》境界,入無障礙的境界。這種功夫、這種受用,這是真實的受用,完全得力於觀無住,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空無所有。佛在經上講,「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佛教給我們「常作如是觀」,這就是修「觀無住」。

你能夠常常這樣,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就是觀無住菩薩,你的功夫焉能不得力。念佛功夫得力,決定得生淨土,而且品位一定也很高,不在中下輩。所以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你有這種修行的功力,經題上講的修行的總綱領,你能夠得到。這個總綱領,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今天「清淨、平等、覺」得不到,就是患得患失。有得失的心、有取捨的心;還有更嚴重的,貪瞋痴慢的心;還有貢高、嫉妒的心,這個糟糕!這是我們這一生修學最大的障礙。

過去我們在此地,曾經用四個月的時間,講了一部《金剛經》,這個錄音帶現在都在流通。為什麼講這部經?實在講,就是觀察許許多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不能放下,所以講一部《金剛經》,幫助大家看破、放下。希望我們念佛的功夫能成就,不能得一心不亂,至少要得功夫成片,我們凡聖同居土往生,決定可以去得,那這個《金剛般若》,對我們的幫助就大了。

「觀無住菩薩」裡面還有一層深的意思。無住一定要生心,如果無住不生心,就是世尊呵斥二乘人墮涅盤坑,只有自利,不能利他。自利不利他,也不錯,也很難得,沒錯。但是諸位一定要曉得,不利他,你的性德不能圓滿。換句話說,一定要生心,一定要把生心跟無住合成一個,不能分成兩個。分成兩個,你只證得一半,決定不圓滿,所以一定要生心。

這個樣子你看看,我們以《華嚴經》為例子來說。《華嚴經》裡面這一些菩薩,以地位最低的圓教初住菩薩,他們修證的地位、功夫,已經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他不執著,他出六道輪迴;不分別,他出十法界。分別、執著確確實實斷掉了,真的做到無住、應無所住,他到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無住的法界,就是應無所住的法界。他生到那邊是初住菩薩,要證到圓滿的果位,往上去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到妙覺才成佛,還有這麼多位次。這麼多位次怎麼個修法?生心。你不生心,你就不能達到究竟圓滿佛。

生什麼心?生度化一切眾生之心。那種度化就像《金剛經》所說,「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度無量無邊眾生,生心;實無眾生而得度者,無住;一不是二。這一句話落實來說,就是《華嚴經》的五十三參。《華嚴經》五十三參,叫做歷事煉心。歷是經歷,什麼樣的境界,統統要經歷,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跟他們打成一片,沒有兩樣。煉心,煉什麼?煉清淨、平等、覺。歷事煉心。你要不在事相上經歷,你所說的成就靠不住。

諸位你去看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這是祖師的筆記。《竹窗隨筆》裡頭有一條,在哪裡我都記不得,這都是三十幾年前看的書,還有這麼一點印象。裡面提出有一樁事情,給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有一個法師,去拜訪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就編了一套故事給他講。這個故事就是敘說,有一個修行人住在深山裡,幾十年,功夫成就了,深山裡住幾十年,戒律精嚴,定功很深。有一次城裡面的人,遇到這個法師,對這個法師很景仰,這個法師的道行、戒律,很佩服他。在市區裡頭熱鬧地方,建了一個講堂,請法師下山來弘法。這個法師下山之後沒多久,城市裡面繁華的生活,他統統都沾染,貪瞋痴慢都現前,道心也沒有了,定也失掉了,非常惋惜!這個法師就請教蓮池大師:這是哪一個?蓮池大師說:就是老兄。就是說的他。說明你在深山裡頭修行,沒有經過這些紅塵的鍛鍊,不作數。自古以來,多少在深山修行有成就的,一下山,完了,全部都毀掉。我們一般講,經不起考驗。所以佛講這個蓮花,不是說水裡面開的蓮花,那有什麼希奇!釋迦牟尼佛講的蓮花,火裡面開的蓮花,這才希奇、才珍貴。火是代表五欲六塵,在五欲六塵裡面清淨、無染,這成功。

無住生心,這是佛法裡面的高級佛法,我們一般人可以學無住,不能學生心。我們還要把它分成階段來,真正到無住之後,再歷事煉心,沒有到無住的境界,這個事情乾不得,一乾就出毛病,這是在此地順便勸勉同修。觀無住菩薩裡面含的深義,「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我們把這個字倒過頭來念,味道才念得出來,「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味道就出來了。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定力,經得起考驗;經不起考驗的時候,我們要迴避,不要讓外面環境干擾我們。如果真有定力、真有功夫,可以不必迴避。為什麼?我們可以轉境界。境隨心轉,我們不會被他所轉,我們能轉境界,這行;自己不能轉境界,是決定要迴避。

初學的人,佛給我們建立許許多多的規矩,一定要遵守。為什麼?無知。就像學校教學一樣,你看看,小學生規矩最多,老師督促最嚴格,中學生稍微開放一點,大學生就更開放了,研究所沒人管你。為什麼?你已經成年,有智慧,你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不需要人家管你。愈是高級的佛法,愈開放;愈是初級的佛法,愈保守。小乘就像國小,規矩管得很嚴格,一點錯都不能犯。大乘佛法那就開放多了,你有定、有慧,不需要人家來那麼樣的管理你。世法如是,佛法也如是。一真法界裡頭,決定沒有人來管你,決定沒有人來干涉你,人家事事都如法。就像夫子所說,「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孔夫子自己說他的境界。七十歲以後從心所欲,樣樣能合乎規矩、合乎禮數,這就高明。所以,法身大士就是從心所欲,我們或者說隨心所欲,他都不違背法性,與性德一定相應,這才稱之為法身大士。這兩句話就是《華嚴經》上,清涼大師所講,「事事無礙的境界」,無障礙。本經與《華嚴》沒有兩樣,《華嚴》的經義全在本經。

再看下面一位,『神通華菩薩』,真正證得無住生心,真正證得無住,觀無住了。「神通華」實在講就是生心,一定要生心,已經無住,就要發心普度眾生。普度眾生,妨不妨礙自己清淨寂滅的境界?不妨礙。雖然一天到晚跟眾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塵說、剎說,做出種種的表演,他自己過的生活,依舊是清淨寂滅,一絲毫沒有改變。也就是自受用是清淨的,他受用是不斷在動的。

這兩位菩薩的名號合起來,就是我們佛家常常用的mark,「法輪」,法輪常轉。神通華是輪,不斷在那裡轉。無住是輪的心,永遠不動;圓心不動,圓周永遠在動。這個味道多圓滿。諸佛菩薩如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也就是學如是。如何使我們的身,我們的身、口,在這個世間,幫助一切眾生、協助一切眾生,我們的心如如不動。《般若經》上講「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這《金剛經》上說的。不著我相,不著人相,不著我當中所作一切事業之相,這叫無眾生相。那就是真正做到無住。事情沒少做,天天在做,從來沒有休止的在做,那就是生心,就是神通華在此地表現的。我們本經後面的經文,「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就在我們這一面,倒數第二行。這兩句經文可以用來解釋,神通華菩薩所表的意思。

「神通」這兩個字,現在社會大眾很多人誤會了,以為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叫神通,這個解釋就錯了。「通」是通達,這是智慧,世出世間一切事,沒有不明了的、沒有不知道的,這叫通。「神」是比喻,比喻你這個能力超出一般人,神奇莫測。別人不通達的,你都能夠通達,所以稱之為神通,神通兩個字是這麼一個解釋。「華」是比喻,比喻什麼?比喻修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開得好,因好,將來果就會結得好。所以佛在經上常常用花,代表菩薩的六度萬行。菩薩要修六度萬行,應化,證大涅盤的佛果。「游步十方,行權方便」,那就是無條件的,無分別、無執著的,普度一切眾生。菩薩在這個裡面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當給眾生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沒有一定的法可說,也沒有一定的身分可以依據,沒有,隨類現身。隨眾生的念說法,這叫做神通華。

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種種的演說,目標方向只有一個,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我們佛門常說,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個總方向、總目標。我們肯發心,得清淨心之後,又肯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最主要是要做出一個好樣子給人看,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表演不是去唱戲,表演就是日常生活。我們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按照經上做,要把這部經裡面的道理、裡面的方法、裡面的境界,在我們生活當中表演出來,演出來。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跟《無量壽經》合而為一,這就叫演。演得毫無造作、毫無痕跡。換句話說,你過的生活,就是無量壽佛的生活。過無量壽佛的生活,你問問你有沒有成佛,當然成佛了,那還有二話說嗎?本經字字句句,跟自己起心動念、日常生活統統相應,你才是真正契入彌陀願海,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你不往生誰往生?自然可以拍拍胸膛,我有把握往生,上上品往生。人人做得到,大家要努力,要真正肯乾,不要把這一生大好的機緣當面錯過,那就可惜了。

下面『光英菩薩』,這是光明英發。後面本師釋迦牟尼佛讚嘆阿彌陀佛是「光中之王」。我在講席上也常常勉勵同修,我們學佛,招牌很重要。什麼是招牌?這個相就是招牌。我們說佛法好,怎麼好?臉上一臉灰土土的,那人家一看,學佛學成這個樣子,人家怎麼能相信?學佛了,我們那個招牌好,全身放光,精神飽滿。人家一看,學佛真好,這才行。因此,不接觸眾生,形象是無所謂;接觸廣大的民眾,形象比什麼都重要,人家一接觸你這個形象,第一個對你就好感。你看世間人,如果說是形象好,我們佛經裡面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和顏愛語」。印象好,辦什麼事情都很順利,幫忙的人很多。一般說你的貴人就很多,貴人哪裡來的?形象好,你就會感得許多貴人幫助你;形象不好,人家一見,掉頭而去。這個形象,是真正修持裡面內發的,不是裝的。不是說我要上台講經,還得要化妝一下,那是假的形象,不是真的。

現在在台灣,有個電視台請我去講演、去錄像。錄像的時候,法師,要用點粉化妝一下。不乾,我不搞這事情。他說:許多法師上講台,都要化妝。他化他的妝,我不化妝,你要叫我化妝,我寧願不上台。現在我們曉得,電視螢幕裡頭,都是假面具,不是真的。他那個假面具拿掉之後,不好看。我們要從內心裏面發出來,自自然然,這是真的。我們自己得真實的享受,我們也絕不欺騙眾生。欺騙眾生,我們有罪。我們要是化妝上螢幕,我們有罪。為什麼?欺騙眾生,這個事情不可以做的。

「光英菩薩」在此地,表的意思就很深。我們個人的形象要好,我們團體的形象也要好。團體是僧團,僧團,四眾弟子都是僧團。現在大家一聽說僧團,都想到是出家人,沒有想到在家人。僧的梵語是僧伽,僧伽的本意我們一定要了解,它的本意叫和合眾。眾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團體、社團。社會上社團太多太多了,這一個社團能夠遵守佛的教訓,修六個戒條,六和的戒條,這一個團體就叫做和合眾,就叫做僧伽,就是僧團。

所以,僧團不一定是出家人。佛經上說的,四個人以上,在家人也行,四個在家人。像你們在家有家庭,你有兒女或者有父母,你這一家四個人,四個人能夠修六和敬,你這一個家庭就是僧團。你經商、開店,店裡老闆、員工有四個人以上,統統都遵守佛的教誨,修六和敬,你這個店就是僧團。既然裡面是和合眾,你的家就是道場,你這個店也是道場,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這個和合眾,並不專指出家人。雖不專指出家人,出家人要跟其他一切社團,甚至一切和合的社團,要做一個典範,做一個好樣子,讓別的社團都能夠模仿、效法,跟著我們來學,那你就成功。這個意思,我們要明了、要記住。

佛門裡面這些形象,我們真的要重視。因為現在幾乎到全世界,我們走到任何一個地區,遇到社會大眾,言談起來,對我們佛法產生無比嚴重的誤會,這個很糟糕。這樣的誤會,引起了輕視,他把我們看成宗教,而且在一切宗教當中,把我們看得很低。我們是多神教,什麼神都拜,泛神教,低級的宗教;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神,無上的神明只有一個。低級宗教無知,什麼都拜,把我們看成低級宗教,你說冤枉不冤枉。誰造成這種社會現象?我造成的,不要怪別人。我沒有盡到佛弟子的責任,我沒有能夠把佛法的真相,向大家解釋清楚,演說明白,所以引起大家這樣的誤會,罪過在我一身,不在別人。我應當要懺悔,要洗清我的罪過,我要認真努力修行、我要認真對一切大眾,把佛法事實真相,說清楚、講明白。而且我們要做一個好樣子給人家看到,這就是我們的招牌,這就是光英菩薩所代表的。

我們道場,全世界社團的榜樣。最小的社團是家庭,最大的社團是國家,國家也是個社團,它有組織。我們在所有社團裡面,起模範的作用。這個社團裡面,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人我是非、沒有利害得失,清淨的社團。我們身心清淨一塵不染,所思所作都是利益社會廣大民眾。我們不是天天說說就算,說說不行,你要真的去做到,身體力行。使諸佛如來,這一塊真正是金字招牌,大放光明,我們就不愧為佛弟子,我們敦倫盡分真正做到了。

所以今天,居士林、淨宗學會的道場,做得不錯,其他道場我們也去看過,這兩個道場我們比較熟悉,天天有人念佛,每一天有人在這邊講經。這個道場天天講經,要是三年不間斷,對這個社會起一定影響的作用。每一天講,每一天講兩個小時,不夠。但是現在這個社會,兩個小時是很有必要。當然我們現在已經走向高科技,我們現場的錄像,已經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衛星電視裡面廣播,已經在電腦網路裡面流通。所以諸位不要看到,我們這個講堂坐得滿滿的,大概一兩千人,實際上參與我們這個法會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次,多少人在電腦裡面、多少人在螢光幕前面,都看到我們的現場。正如同世尊這個法會,十方世界的菩薩,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人數,比我們肉眼看到的人數,不曉得多多少倍,這是有相似之處。

所以我們真正是佛弟子,我們要建如法的道場。真正如法的道場,我也說得很多。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你看,佛講經的處所,王舍城的道場、祗園精舍的道場,這是佛在那裡講經,講得比較多一點。所有的這些道場,主人都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他們提供的。道場裡面一切的事務,也是他們管理。請佛到這邊來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僧團不問這些閒雜事情,僧團裡面只是在辦道、教學。不向大眾講經說法的時候,內部的研究討論,消除一切疑惑,提升自己的境界,平常大家在幹這個事情。我是非常嚮往,世尊當年那些方式。所以道場應當讓居士來管理,出家人接受居士的禮請,四事供養,弘法利生,事務的事情絕不干涉。

有些出家人放心不下,這個道場我沒有主權,萬一哪一天他不高興,趕我走,怎麼辦?這一點,你自己沒有信心,也難怪你。為什麼?你沒有道。古來祖師常講:「只怕沒有道,不怕沒有廟。」你真有道,哪一個道場求你都求不得。這個地方不要你,那個地方磕頭作揖在求你,你怕什麼?怕的是沒有道,這個道場不要你,那個道場也不要你,你走投無路。如果你自己建個道場,這個道場所有權是你自己的,試問問,你出的是什麼家?你已經回家。你出了你那個小家,找了個大家枷上了。錯了,大錯。所以我們不要道場、不要地方。

實實在在沒有人禮請,這個日子好過,過得快快樂樂,更快樂。你看,現在露營的帳篷,太理想了,下面都有墊子,小蟲都進不去,它拉鏈拉得緊緊的,一個小帳篷,到山水優美的地方,晚上在那邊睡覺。你看,多舒服!我要道場幹什麼?真的樹下一宿,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樹下一宿,沒有遮蓋,我們現在有遮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你說這種生活,神仙的生活。我們為什麼不去過這生活?為什麼搞這麼多的枷鎖鎖住?讓你永遠脫不了六道輪迴。幹這種傻事,還自鳴得意,豈不是迷惑顛倒。在心地上,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我一直主張,道場讓在家人去管理,甚至於我們出家人名都不掛,乾淨俐落,什麼痲煩都沒有,不造罪業。

淨宗學會跟居士林,就是一個好榜樣。諸位真正有學、有德,肯發心,你看這些居士,真誠心來供養。我們要不認真努力,對不起他們;我們認真努力,他不肯讓你走,希望你在這裡常住;希望你在這裡常常講經。怎麼捨得你走?我們真正體會到,道要緊,真的是「不怕沒有廟,只怕沒有道」,道比廟重要多了,廟不重要。古人這些話,至理名言,我們要牢牢記在心上,認真依教奉行。

道場我們就希望居士賢護。真正有賢護居士,真正有善思惟居士,他們來建道場,來禮請、供養出家人,在這邊修道、弘道,弘護的功德發揮到極處。四眾是一家。你看這個招牌,光芒萬丈,光照大千,我們給佛面上貼金,這是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所以,我鼓勵在家同修們建道場。一個人有力量,一個人建;一個人沒有力量,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一起來建。自己依照現在社會上一般的法令規章,好好的來經營,好好的來管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

現代人頭腦實在說,都迷在那個錢眼裡頭,從前的銅錢當中有個洞,都迷在那個裡頭,很可憐、很可憐。無論幹什麼事情,頭一個想到錢。我建這個道場,錢從哪裡來?道場建立好了,要開銷、要維護,這錢又從哪裡來?總是想到錢,想到錢就可憐。昨天馬來西亞淨宗學會,有五位代表來看我,他們告訴我,那一邊會務的一些狀況。特別給我說明一條,他們現在的章程裡面,把會員的會費刪掉了。他說聽我講經的這些錄音帶,明了這個事情,一定要給信徒們絲毫的壓力都沒有,這個道場只接受你的樂捐,絕對不限制你一個月要交多少錢,一年交多少錢,沒有,統統刪除。他拿來給我看。我說:對。

李木源居士說得好:「我們沒有錢、沒有福報,阿彌陀佛大福報,這個靠山靠住了,那還有什麼問題!」你要靠得牢,怎麼靠?依教奉行,就是真正以彌陀為靠山。阿彌陀佛經上所說的,我統統都做到,我在弘法利生上,所必須的這些財源,阿彌陀佛就會給我送來。哪裡要自己操一點心?自己操心去經營、去籌劃,苦死啦!一點都不操心,正是佛門裡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在最初接觸佛法,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對老師信任。我是一個好學生,是個標準學生;老師的教導,我是百分之百的服從,我也百分之百的去做到,我不辜負老師。我今天要是有一個邪知邪見,要做一個不好的事情,我就想到我對不起老師。許多同學、同修,你們都看到,我住的地方,我老師的照片都掛在一起。我們現在學生上課,教室裡面,老師的照片也都掛在那裡。一生當中離開老師幾十年了,我們的精神永遠在一起。老師教我要存報恩心,弘法利生,我們怎麼敢違背?常存報恩心,你就常常不敢有邪思,常常不敢做違背老師教誨的事情。我們不違背老師,當然就不違背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是老師的祖師,我們要是對老師陽奉陰違,豈不是叫欺師滅祖嗎?滅祖就是瞧不起佛菩薩。那是李老師從前所說的,那不是學佛,玩弄佛法,罪過無量無邊。世間什麼都可以玩弄,你怎麼可以玩弄佛法?必定墮阿鼻地獄。所以在家居士發心,只要發的是真心,真正為弘揚佛法、為度化眾生、為安定社會、為利益人群,佛菩薩沒有不保佑的,沒有不加持的,決定是有求必應,哪有求不到的。

章嘉大師教給我這個方法,而且告訴我,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你一點都不要操心。我聽了這個話好歡喜,一直到現在都歡喜。幾十年了,四十多年了,我真有這個感應,真的不操心、真的不問事,有求必應,有願必成。老師告訴我,你有願、有求,還沒有感應現前,這個時候你自己要曉得,你有業障。趕緊把業障消除,消除業障就通了,感應就現前了。怎麼樣懺悔?真正知道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這叫懺悔。懺悔的意思是後不再造,我知道這個錯了,以後不敢再造,這叫真懺悔。真正發心懺悔,諸佛菩薩讚嘆。世間聖人也是這麼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大善,改過是大善。

所以在家居士建立道場,絕對正確,就好像建學校一樣。佛教是教育,在家人建立學校,組成董事會管理學校。出家人是教員,你這個學校建好了,你要去聘請教員,出家眾是教員。聘請一個校長,就好像商店一樣,校長是總經理,讓他來管理、讓他來教導。老闆是董事,產權是老闆的、是董事的。寺院裡面,禮請一個人來做住持,請這些執事,請這些人來修行、辦道、弘法利生。那就好像你這個董事會,聘請一些員工來經營這個事業。這個事業是修道、弘道的事業,能這樣去做,就非常如法。在過去佛教剛剛傳到中國來,最初是國家來護持,道場是誰建立的?國家建立的,是國家的財產。這裡面法師也是國家聘請的,所以法師只是弘法、只是修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

我們講到光英菩薩,講到佛法的形象,你這個形象要不好,形象要壞了,對於佛法的弘傳,就產生很嚴重的障礙。「光英」在此地,用現代的話來說,建立光芒萬丈、光照大千的佛法形象。個人是學佛的形象,在家居士,你的家庭是佛法的形象。人家一看,這個人家學佛的,學佛的人家亂七八糟,你就障礙一般社會人不敢學佛,不能學佛,你看學佛就像他那個樣子,這就叫滅法,這不叫弘法,滅法。學佛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形象,非常重要。你要是經商,你這老闆是學佛,你那個店就是佛法的道場,你那個店面要是最好的形象。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要學佛,都要表現社會第一好的形象。光英菩薩在此地表法。

『寶幢菩薩』是表佛法的流通,今天講佛法的擴展。寶幢的寶好!現在什麼是寶?衛星電視是寶,電腦網路是寶。我們利用這個寶,把佛法流傳到全世界。所以在今天,如果沒有因緣,不能建大型的道場,沒有很多人到這個地方來聽經,諸位要曉得,今天全世界,像新加坡居士林這個道場,非常希有。這不是我對大家特別讚嘆。

因為現在的社會結構改變了,現在走向工業時代,高科技的時代,每一個人生活都非常緊張,都非常忙碌,哪有時間坐在這個地方,天天坐在這個地方,聽兩個鐘點經,不可能。我們在美國,美國人最歡迎的是,你講經三天,他會來聽,你講經五天,未必天天能來聽,你講經一個星期,他不來了,太長了沒時間。而且最受歡迎的,就是一次,兩、三個小時,那他是最喜歡。眾生聞法的機緣愈來愈少,眾生的福愈來愈薄。新加坡是大福報,福地。有這麼多人天天都來聽,這還得了!所以在西方社會裡面,我們建道場都不要大,住家、小房子就可以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科技的設備,有個小型的錄影室,用這個錄影室錄下來之後,利用網路、利用衛星電視,向全世界播放,這就是寶幢菩薩代表的意思。

你們看寶幢菩薩,能看懂他的意思嗎?高科技是寶,幢是高懸,把佛法流通到十方三世,我們利用現在的科技,確實做到。你看我們做成CD、VCD。我聽說一個片,可以能保存兩百年,流傳久遠。利用電視、廣播、網路傳播,這是遍滿十方,寶幢在這裡起了作用。我們盡心盡力,把佛法用高科技的方法,向全世界人介紹,你就是寶幢菩薩,你做這個,寶幢菩薩。他做流通佛法的工作,傳遞佛法的工作。今天時間又到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五集)1998/4/18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05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經文第五行,最後兩個字看起。「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從這個地方看起。

前面一尊寶幢菩薩他所表的意義,以及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上一次已經講得很詳細了,但是意思還沒有能夠完全表達出來。前面講的寶幢跟光英,光英是講的形象;寶幢是說我們要把這個法門宣揚。也就是經裡面,世尊常常教導我們,「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兩位菩薩確確實實代表這個意思。因此我們四眾弟子,無論我們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從事於哪一個行業的工作,都應當作社會大眾的表率;作社會大眾的模範,那就是這兩位菩薩所表的義趣了。

『智上菩薩』他所代表的,要用現在的話來說,高度的智慧、圓滿的智慧、無上的妙智。於是,佛法裡面講的真實利益,就落實了。眾生所過的生活,煩惱。我們觀察這個社會,不論貴富貧賤,各有各人的煩惱。貴人有貴人的煩惱,富人有富人的煩惱,貧窮人有貧窮人的煩惱,都在煩惱裡面過日子,過的非常辛苦。這樁事不是說的這一生,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無不如是。正是世人所謂的,「不如意事常八九」。由此可知,如意之事,只占十分之一,還未必。往後,未來無終,這樣的苦日子,要過到什麼時候,才能出頭?那就要看緣分了。什麼緣分?遇到佛法的緣分。真正有緣,有緣還要兩個條件,你才能得到圓滿,這就是《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有了,你遇到了,遇到佛法,遇到大乘,尤其是遇到淨宗、《無量壽經》,這是無比的希有,緣具足了。緣足了之後,你這一生能不能改變你的生活,那要看你的善根、福德。你要是有善根、福德,你的生活立刻就轉變了。佛法裡面講的「離苦得樂」,不是假的,非常現實,現在就離苦、現在就得樂,而且是離究竟苦、得圓滿樂。你說這個多自在!我們要問了,善根、福德是關鍵。什麼叫善根?善根是真信、真明白,理解。信、解是屬於善根;願、行是屬於福德。你有沒有這個願,肯不肯照做;有這個願,又肯照做,你是大福德之人。你從今而後,不再過煩惱的日子了,過高度智慧的生活,這就是佛法裡頭所謂的「轉煩惱成菩提」,那就是「智上菩薩」,轉煩惱成菩提。轉我們煩惱的生活,成為高度智慧的生活。那麼你的生活與諸佛菩薩、與法身大士,真的叫無二無別。

說到這個地方,也許有同修就說:「那是不是能把我們貧窮轉成富貴?」不是的,貧窮還是貧窮。但是貧窮他不苦了、他不煩惱了。變成什麼?貧而樂。貧窮快樂,這個自在。你要是不相信,你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我們的圖書館有。虛雲老和尚去朝五台山,那個發的是真誠心,三步一拜。幾千里的路程,拜了三年才拜到,路上經歷許許多多的艱苦。在他大難的時候、得重病的時候、沒有人幫助的時候,有一個要飯的叫化子來幫助他。幫助他好幾次,所以老和尚對他很感激,問他叫什麼名字?那個要飯的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問他在哪裡?他說他住在五台山下,你到五台山可以能夠遇到他。老和尚以後拜到五台山,在五台山向人家打聽:「有一個要飯的叫文吉,你們知道不知道?」大家說那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討飯、作乞丐,樂得不得了,快樂得不得了!

諸位要曉得,佛決定不會幫我們增長貪瞋痴。我們拜佛,就有很多錢、就可以做大官,那你完全錯了,佛菩薩不會幫助你這些。佛菩薩幫助你覺悟,幫助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覺悟了,樂!覺悟之人,隨遇而安,那叫高等智慧的生活。高等智慧的生活不是在富。世間富貴貧賤,佛不能幫助。為什麼不能幫助你?這是因果的關係。你前世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得不到財富的享受,佛要是能給你的話,豈不是把因果定律破壞了,哪有這種道理。這些甚深的理與複雜的事相,唯有佛清楚,唯有佛明了,所以佛稱為聖人。

「聖」是什麼意思?深明事理,稱之為聖。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徹底的通達明了,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佛教給我們,你要是想富貴,你要是想壽考,壽考是長壽,佛教你修因。你自己修因,果報就會現前。如果修因很認真、很勇猛,果報不在來生,這一生當中就現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勇猛精進,這才行,轉變自己的因果。佛是指導我們、教導我們,事一定要我們自己去做。我們聽了佛的教誨,不肯依教奉行,那沒法子,我們的業力轉不過來。雖轉不過來,如果真正通達佛法,你就自在快樂,你過佛菩薩的生活,不再過凡夫的生活。為什麼?你有智慧了。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光英、寶幢上得來的,就是聞法、修持上得來的。

為什麼有智慧、也有福報的人,很聰明,也有福報的人,他還做糊塗事情?這個理很深。理是什麼?業力使然,很可怕。世出世法裡面,我們仔細一觀察,都存在。我們見到了,甚至於自己遭遇到了,心地要平和,決定要遵守佛的教誨,不可以違背。

你看在唐朝時候,唐太宗在中國歷代帝王當中,英明之主。他一生最大的遺憾,他作了皇帝,把他哥哥殺了、把他弟弟殺了。這是在歷史上,他的污點。對他的政績,沒有人不佩服;但是對於這一點,沒有人贊同,手足之情沒有了。我們再看看清朝一個例子,雍正皇帝,康熙的兒子,雍正作了皇帝,把他所有的兄弟都殺光,一個不留。你能夠說他沒有智慧、他沒有福報嗎?他不懂佛法嗎?懂。清朝皇帝都是虔誠的佛教徒,都有多少國師輔導他。業力不可思議!

我們在今天,世法裡頭、佛法裡頭,今天比過去差遠了,不重視道義的教育。西方這個風氣滲透到我們中國,把中國古老的傳統破壞掉。中國過去人,從小所受的教育,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受這種教育。過去社會講道義、講義氣,今天西方的社會講什麼?講利害,講利害就不得了,一有利,馬上就變心,道義就沒有了。我們現在幾乎在每個地方都能看到,最明顯的,你看在美國許多公司,這個公司裡頭有不少專業的人才,別的公司知道了來挖掘,他給你這麼多待遇,我再給你待遇多一些,這裡辭職,到那裡上班去,見利就忘義。這在中國過去沒有的,你給我再高的待遇,他也不會變節。人有感情、人有道義,不會這麼做的。西方的教育,他認為這很正常的,我們今天看得太多了,也看得很正常,很容易變節、很容易變心,你想想這個社會怎麼能不亂,大家都看到利,道跟義沒有了。

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我對日本人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雖然過去他欺負中國,日本人今天的社會還有道義。他在公司非常衰的時候,員工不捨得離開、不忍心離開,還要維護這個公司,他不會跑到別的地方去。這個根是中國文化,他們還能保守。員工有對老闆、對公司不滿意的,抗議。抗議,他們不罷工,他們在頭上扎一個白布,老闆一看就曉得,他有意見了,趕快召開會議來解決,和平解決,他不罷工。不像外國,外國一不滿意,馬上罷工,一罷工,彼此雙方都損失。今天我們在社會上,還能看到一點義氣,除日本之外,其他地方看不到了。這種道義,才真正曉得知恩報恩。但是西方教育恩、義沒有了,他不知道什麼是恩。不知道什麼是恩,如何能談得上報恩?那完全談不上。

佛法的教育雖然這麼好,如果他善根、福德不夠,他聽了也相信,但是別人說幾句話,他馬上就不相信了。現在這個世間,《楞嚴經》上說的很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沒有高度的智慧。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你要是能不動心,我常常給我們內部同學們說,你是菩薩再來,你不是凡人。凡人哪有不動心的道理,哪有不受誘惑的道理?所以你動心、你受誘惑,我們看起來是正常的現象。世出世間法都一樣,你接觸到這些境界不動心,那你這個人不平常,你不是凡人;你是凡人,哪有不動心的。你受到現前的教育,看到現在社會的風氣,自自然然你就受它的影響,自自然然你就受它擺布。所以唯一方法,我們在這個經上講的賢護,你要懂得自己如何保護你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一定要過高度智慧的生活,決定不是感情用事。

底下一位,『寂根菩薩』。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入甚深的禪定,這一位菩薩代表的是寂滅境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大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講的「華嚴三昧」、「師子奮迅三昧」,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根是講的六根,寂是清淨寂滅。寂滅的定比無生法忍的定還要深。我們在《仁王經》上看到,無生定,那已經是很深了,七地、八地、九地菩薩所證得的。七地菩薩所證的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寂滅定是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證的是下品,等覺菩薩是中品,如來果地上是上品。當然此地這些菩薩們,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哪裡是凡夫。所以他們這個寂滅定,至少按《仁王經》上說,也是中品,成佛是上品,他是中品,已經菩薩達到頂頭。

定從哪裡來的?定從慧來的。你沒有無上的妙智,你怎麼能證寂滅境智?而定跟慧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定能幫助慧,慧能幫助定。慧是看破,什麼叫看破?了解事實真相,這看破了。定是你在事實現象裡面,你能夠如如不動。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禪定。你禪定功夫深,幫助你看破。也就是事實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愈來愈看得透徹,愈看得透徹,你這個定功就愈來愈深。

凡夫成佛從原理上講,就是定跟慧。我們平常說定慧,大家難懂。想到這個定慧,大概不是凡夫能夠學的,把他看得太深了、太神秘了。所以,我們換句話來說,「看破、放下」,大家好懂。看破是慧,放下就是定。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所有一切煩惱業習的根本。禪宗常講,從根本修,教下也不例外,我們要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成菩薩、就成佛。妄想、分別、執著天天在增長,不得了!增長這個東西,沒有不造業,造業不可能不受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在經典苦口婆心的教訓,我們不能把它當作兒戲。多想想,要去做,要認真努力的去做。

佛教誡初學,戒律非常精嚴。為什麼?我們還不懂事,就如同小孩一樣,三、四歲的小孩不懂事。上幼稚園,老師必須要教給他許多規矩,要在旁邊看著他,使他養成習慣,不犯過失,培養他的根機。佛法也不例外,初學的人,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誡。到以後你有定、有智慧了,那你自然就能做得了主宰,佛不必要再那麼樣照顧你。

這些菩薩名號裡面,含的義理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十六位菩薩,都是給我們世間人作榜樣的。我們學佛到哪裡學?要學他們,向他們學習。那他們的名號意思看不懂,怎麼辦?看不懂,經文上所講都是的,往下經文所講就是這些意思。名號是全經的總綱領,以後經讀熟了,一看這個菩薩名號,自己就能掌握到綱領,就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去過日子、怎麼去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遠離一切過失,成就無量無邊殊勝功德,那是真正莊嚴自身,莊嚴自己的生活環境。像《華嚴經》的毗盧遮那如來,像《彌陀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那都是自己的果報。懂得怎麼修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要對社會負責任。我起這個念頭,整個社會都要學我這個樣子,這個社會會不會安定?它是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我們不能不懂得。古聖先賢的教誨,至理名言。佛法的教誨,跟世間教誨不一樣。譬如說世間法,「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是世間法,這一定要報仇,你不報仇,社會上人說你不孝。世間聖人教導,你報仇沒錯,這事在世間法是應當的;如果這個人作官,他在任上,你就不能報仇。為什麼不能報仇?因為他現在是公職,是替社會大眾服務,你要報仇,社會上沒有人服務,所以你這個仇不能報。等什麼時候報?等他哪一天下台了,那個時候你再報他。為什麼?他已經不為社會大眾服務了,這咱們來談私事。可見得念念為社會、念念為大眾的利益,這是世間聖人教人家的。

佛法怎麼教?佛法教決定不可報仇。為什麼?報仇,你這一生報復他,來生他報復你,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沒完沒了。而且這個冤讎愈結愈深,所以佛教給我們不報復。佛也表演給我們看。你們在《金剛經》上讀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金剛經》上只稍微提一提。這一段故事詳細記載,《大涅盤經》裡面詳細記載,這裡頭的一些因果。那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作菩薩的時候,他修忍辱波羅蜜。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暴君。歌利王翻成中國是暴君,無道的昏君,不講理的。遇到山上這麼一個修行人,他把他凌遲處死。凌遲是用小刀,身上一片一片把肉割下來,這樣處死。忍辱仙人有沒有報復的念頭?沒有,一絲毫怨恨都沒有,這佛教給我們的。沒有絲毫怨恨,沒有一念報復之心。

有一念報復之心,我們是凡夫,我們必定墮落。你沒有聽佛的話,你不明教理。沒有報復,冤家宜解不宜結。他對我報復,我明白,一切作還債想,我這個結到此地了了,來生再見面,歡歡喜喜,結解掉了。不跟一切人作冤讎,一切都作還債想。你看,我們這個心多清淨、多自在,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是修寂根的原則,成就寂根的不二法門。

別人毀謗我,聽到歡喜。別人侮辱我們,歡喜接受;別人陷害我們,也歡喜接受。印光大師講:「害得你家破人亡,害得你五馬分屍,都不怨天不尤人,絕不怨恨害我的那個人。」不怨恨,要看作什麼?我自己命裡頭應該要受這個,心就定了。這樣的心念佛,沒有不往生的。陷害而死,還是要往生的。為什麼?諸佛菩薩尊敬你,天地鬼神敬重你;佛說的。我們學佛,出世間的聖人跟世間的聖人,不一樣。世間聖人沒有離開情,出世間聖人情沒有了,完全把情轉變成無上的智慧,所以他的生活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定功。寂根顯示出高度的定功。實在講大乘佛法講到這個地方,已經就相當圓滿,下面就不必說了,已經到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如果我們講福、慧,智上是代表慧,寂根是代表福。諸位要曉得,定才是真正的福,清淨心是大福報。為什麼後面還有這幾位菩薩?實在說,是有必要。一個普通的菩薩,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情。縱然達到這個境界,很難圓滿。我們在《華嚴經》上明顯的看到,智上跟寂根,法身大士他都證得了,圓教初住就證得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智慧、福德在我們眼光裡面看,十法界裡面來看,他都得到圓滿。圓滿而非究竟圓滿,不是究竟圓滿的,所以在華藏世界、在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要慢慢修,修到圓滿,修到究竟圓滿,多少時間?佛在經上說,「三個阿僧祇劫」,很長,不簡單。法身大士修行,還要三大阿僧祇劫。佛在此地顯示出大慈大悲,教這些法身大士立刻成佛。何必要浪費這麼多時間?立刻成佛怎麼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華嚴》會上,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這後面幾位菩薩代表的,導歸極樂。法身大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實報土上上品往生,到那個地方就成就。真的把三大阿僧祇劫濃縮成一念,你說這個多殊勝、多不可思議。

下面『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這三位菩薩,代表淨宗修行的三個條件,信、願、行,你要真相信。相信什麼?相信阿彌陀佛,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介紹。怎麼個相信法?如何具體落實?這一部《無量壽經》。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報告。這裡面有性、有相、有事、有理、有因、有果,我們統統要相信,字字句句都深信不疑,這才叫信。

若不是這樣的信,念佛的人雖多、修行的人雖多,往生的人可不多。為什麼原因?他有信,他不是這個信。他那個信,說個老實不客氣的話,是迷信。迷信可不可以往生?迷信如果是真迷了能往生,假迷不能往生。真迷是怎樣?真迷他沒有二念,你叫他念阿彌陀佛,他心裡只有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就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個妄念都沒有,那行,他能往生,他往生品位還滿高的。

怎麼叫不是真信?不是真迷信。雖然相信,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還有許許多多的分別、執著,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夾雜在其中,那個迷信不能往生。諸位要曉得,百分之百的往生,一定要相信這一部經裡頭字字句句,我們要把這一部經字字句句,落實到我們生活上。所以這一次,我這一次在此地宣講,不限時間。這一部經講個兩年、三年沒關係,你們大家來聽,不一定要聽完,你聽一次,有一次的受用,一次懂了,一次記住了,一次能奉行了,你一生受用不盡。何況你是次次都來聽,每一次都來聽,利益無邊。這些也都是時節因緣所使。

我們這一方同修們,緣特別殊勝。我也沒有想到,我會跑到新加坡這個地方來,跟大家細講這一遍,沒想到,緣太殊勝了。我也不曉得我能夠講得這麼細,三寶加持,這不是人力。你們在此地聽得歡喜,也是得三寶加持。沒有三寶加持,你也聽不懂。你真正聽懂、聽進去,佛菩薩加持。可見得我們跟西方世界,跟阿彌陀佛,這個緣有多深!只要把自己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挖掘出來,我們這一生,就能夠永脫輪迴,就能夠成佛作祖,參加阿彌陀佛的俱樂部,我們去當會員,你說多自在、多幸福。

所以信,不是簡簡單單的。我當年學佛出家,我是學佛七年才出家的,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兩年之後才受戒。受了戒到台中去拜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去拜見他,他一給我見面,就指著我:「你要信佛。」我也就呆住了,他怎麼會說這麼兩個字,你要信佛。然後叫我坐下來,跟我解釋。有很多出家人,他說。年輕出家到七、八十歲,都不信佛。他也會講經,講得也天花亂墜。怎麼不信佛?佛在經上講的,他一個字都沒做到,這就是不信佛。不信佛,信沒有了,願、行就沒有了。怎麼能往生?所以他說:這個重要、重要。老師特別提醒、警策,一定要相信。信是真的能理解、能明白、能夠依教奉行,這才叫信。

換句話說,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說信,你沒有願、沒有行,那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說你有願,願沒有信、沒有行,你的願是假的;行,天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信,沒有願,你念阿彌陀佛也是假的。信裡頭一定有願、行;願裡面一定有信、行;行裡面一定有信、願。一而三、三而一,鼎之三足,缺一個就倒掉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一定要認真去乾,對於這個經上字字句句深信不疑,決定不敢違背。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要去做;佛說哪些不能做的,決定不可以做,我們這才叫真信、真願、真行。這才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就能得阿彌陀佛護念。

阿彌陀佛護念你,你要知道,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共同尊敬的、共同景仰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換句話說,你是阿彌陀佛的真學生、真弟子,你自然就得一切諸佛的護念。那還操什麼心?還有什麼放不下?我們的金錢、我們的財富、我們的房地,被別人侵占去了、被別人奪去了。你憂不憂慮?真正信願行的人不憂慮。佛正叫我們放下,這正好是放下的時候。沒有人來奪取的時候,我還真的放不下,人家一奪取,太好了!一心念佛,什麼事也沒有了,豈不是好的增上緣嗎?他幫助我一把,把我往上推上去,提升了。我想上去還上不去,他這一把把我推上去了。不但不恨這些奪取我財物的人,反而感激、感恩。不是他,我很難捨,他這一逼,我非舍不可。我這一舍,跟阿彌陀佛又靠近一步,你說多自在,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再想想,「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到臨命終時,哪一樣東西能帶去?一樣都帶不去。與其在臨命終那個時候舍,現在舍不是更好嗎?捨得一乾二淨。

在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我們東西被別人奪去了,奪去了就是他的,我能不能再把它拿回來?不可以。你要再去拿回來,你就犯了盜戒。他奪取你的,是他偷盜,他犯了盜戒;你再把它拿回來,你又犯了盜戒,你盜他的。所以舍掉之後不再想。他如果再送給你,那他布施;他奪取了,就是他的財物。他盜,他有他的因果,我們如果再要把它拿回來、奪回來,我們也犯盜戒,我們也要墮落。這裡頭理跟事相當微細,不能不知道。他把我東西奪去,我為什麼不把它搶回來?世間人都認為這是合理的,但是佛講這不合理。還是佛說的有道理,你細細的揣想,佛講的有道理,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教誨。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實在講非常短暫。我這一次從澳洲回來,那天晚上,芽籠那個地方停電,停了兩、三個小時。我們門口有三株仙人掌,開了二十幾朵花,我們以前沒見過,仙人掌開花很希有。開的花是白色的,像蓮花一樣,我叫悟行師去照相,他照了二十多張。照片洗出來之後,花也沒有了,花就沒有了。我叫大家看看,你們看了有沒有悟處?大家看了之後,好像都沒有覺悟,那你就不如我了。我看到這個花,有高度的警覺,我有悟處。悟什麼?萬法無常,剎那生滅。你看到這個照片,以後永遠就沒有了,就這麼一次,就是按照相機那一剎那,你才曉得生命是多麼短暫。為什麼要造業?我們眾生的生命,就是那一剎那。剎那、剎那,我們叫相續相。《金剛經》上講,「如露亦如電」;如電是講真相,如露是講相續相。所以哪一樣東西不在說法?仙人掌開花,給我們說法,給我們說「萬法無常,如露亦如電」,不就給我們說《金剛經》嗎?我們在那裡看的是《金剛經》,金剛般若;你們在那裡看的,心是想入非非。這就是學佛跟不學佛不一樣處。

你能這樣的深入,你才曉得,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一個境界不是「大方廣」?哪一個境界不是「佛華嚴」?哪一個境界不是「無量壽」?哪一個境界不是「清淨、平等、覺」?都在現前,只是你不認識。你要認識,你才懂得《華嚴經》上所說,「諸佛如來講經說法,塵說、剎說,從來沒有間斷,盡虛空遍法界,無時無處而不說法。」一切法在哪裡?一切法就在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可惜我們看不出來。給你提示出來了,好像閃電一樣,閃了一下、亮了一下,閃完了就沒有了,又漆黑了、又迷了。你怎樣保持你那個一念的光明,那就叫功夫。保持這一念智慧、保持這一念警覺,這個就是高度智慧。

所以信願行,願是決定要生西方淨土。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不生西方淨土,縱然出離十法界,證得法身大士,還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夠圓成佛道。何況我們不要說是脫離十法界不容易,脫離六道都不容易。再說個不好聽的話,諸位一定要曉得,脫離三惡道都不容易。我們今天看芸芸眾生,造的什麼業?三惡道的罪業。

三惡道是什麼罪業?佛在經上,大、小乘經都這樣說,常說。幾乎部部經上都說,佛是天天說、,提醒我們「五戒十善」。你身還造殺生、偷盜、邪淫,口妄語,五戒裡頭飲酒。十善裡面,口業,妄語、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妄語是欺騙眾生、不誠實,不是實話;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惡口是說話粗魯、罵人。意裡頭貪、瞋、痴。你造這個十惡業,果報就在三途。現在雖然還沒有墮三途,三途裡頭已經註冊、掛號,不久等著他去報到。誰不墮三途?誰不造十惡業。不造十惡業,反過來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來生的福報,來生還是得人身,享人間的福報。我們今天看現在這個世間享福的人,都是過去五戒十善有功,修行有功,現在他這個富貴是他的果報。因緣果報,真實不虛,絲毫不爽。佛在一切經中如是說,我們要不能認真如是去做,那你就是自甘墮落,你這個信願行統統沒有,這怎麼行?

行,就是老實念佛。沒事的時候,我們心裡一句佛號,決定不中斷,這一點很重要。念佛的人不要怕死。怕死,你的信願行全是假的。我們念佛的人,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到極樂世界,就是要親近阿彌陀佛,愈早去愈好,你怎麼怕?又想去又害怕,那這成什麼話?這哪裡是真的?不可以害怕。愈早去愈好,這個世間不值得留戀,五濁惡世,在這個世間受一天罪,為什麼不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享福?親近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好,「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不是像這樣污穢的這個身體,一天不沖涼,毛細孔裡頭都放臭氣出來,有什麼值得可愛的?知道這個身不淨、不乾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都跟佛的身相一樣,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為什麼不去換這個身體,還留戀這個臭皮囊?對這個臭皮囊還留戀,你的「信願行」三個字,統統沒有,都是假的。

所以真正念佛人,常常想死,不想在這個世間多活,常常想死。印光老法師他的念佛堂,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印光大師修行那個關房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鋪蓋、換洗衣服,什麼都沒有。他的小佛堂裡面,一尊佛像、一本《彌陀經》,就是一本經書,佛像後面寫一個「死」字,好大的一個死字,寫在後面。他老人家教給我們,如何修信願行?如何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一定要學他的辦法。我們不怕死,我們天天想死。世間人以為死了很可怕,我們這個死了是往生,我們這個死,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移民。我們脫離娑婆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去,歡歡喜喜的去。我們捨棄這個污穢之身,得金剛不壞之身;捨棄我們這個惡臭的生活環境,到西方去過清淨的環境。這個才是發願,這樣才叫真修行。

每一天晚上躺到床上,就想佛來接我,眼看著牆壁,看看佛有沒有來。天天想佛來,時時想佛來,中午休息睡午覺也想佛來,看看佛來了沒有。盼望、巴望著他,希望他早一天來,我天天盼望,總會把佛盼望來的。佛現在沒有來,我們還有點事沒完,什麼事?要把這個經講好,多幫助眾生一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多帶幾個人去。我們今天干的是這個工作,這個工作有意義,其他的工作沒意義,這個工作有意義,多帶一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此地信,它後頭有慧,願後頭也有慧。沒有智慧的信,不是正信,所以信裡頭有邪信,他的思想、見解有偏差。願也要有慧,沒有慧的這個願不是真願,真信切願。我們今天講這個慧,慧落實,就落實在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讀誦、我們理解,依教奉行,你的慧就具足了。

『香象』是代表行。「香象」,古德註解裡面,它是力氣很大。古時候科技沒有發達,運輸都要靠牲口。牲口裡面能夠負重,力量最大的是大象。象的力量比牛、馬要大得多,牛、馬拉不動的,象能夠拉。所以象代表大力,用它來比喻,我們的願行無邊、願行有力、願行大力,表這個意思。這是淨宗修行的三個條件,三個必須的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行,一個裡頭出了問題也不行,一定要圓滿具足。具足信願行,你就決定往生。

下面,『寶英菩薩』,英是精華,寶英就是寶中的精華。代表什麼?代表彌陀願海。一切諸佛菩薩所發的大願,是以阿彌陀佛的願,為最精采、為最精英,這個菩薩表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你具足真信切願,老實念佛,你一定入彌陀願海。寶英在此地就代表入彌陀願海。你成就大圓滿,菩薩在此地,豈不就是給我們大家授記了嗎?授記往生作佛,這種授記,無論是顯教、密教,所有一切授記,沒有這個殊勝。到後面經文,還要明顯的告訴我們。

底下一位,『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這三位菩薩,這又回過頭來。你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參加阿彌陀佛的大法會,彌陀願海是阿彌陀佛的法會,阿彌陀佛的俱樂部。我們也明白這些道理,掌握綱領,怎麼修行?這個沒錯,可是我們現在人還沒去,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我們要怎樣生活?要怎樣工作?要怎樣處事待人接物?與經的理論境界相應而不違背,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也要過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相似的生活,它才相應。

所以佛在此地,用「中住菩薩」來表法。我們的心要住在中道,中道是不能有偏心,一切都要掌握到中。我們簡單說,這箇中,不偏在空也不偏在有,不偏在正也不偏在邪,走中道。這個真假、邪正、善惡、是非,都是講兩邊的。佛教給我們要走中道,這就是高等智慧生活的表現。正法我們要接近,邪法我們也不能夠排斥。我們也希望把邪能夠導向正,那就是你的功德、你的智慧。不能把邪導向正,你已經發了心,心有餘而力不足,那你的功德也就完成了。正如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發意圓成」,就圓滿功德。你真的是發心,想把這些步入邪途的人,希望導歸正道;但是你做不到,你不是沒有心,這就可以了。所以一切要懂得用「中」。

我們再把修行跟生活結成一片,就是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淨念相繼」,這就是「中住」表的意思。淨念,念是念佛。不一定念出聲來,念出聲是念佛,不念出聲,口動沒有聲音,我們一般叫金剛持,口動沒有聲音,不累。還有一種完全默念,口也不動,心裡頭確確實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間斷。心裡頭有佛,決定不容許夾雜,我們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不但世間一切法不夾雜,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念佛就有感應,這真功夫。

出世間一切法也不夾雜。學講經的法師,你在念佛的時候,不要想到你學講經的事情,經文也不要去想,怎麼講法也不要去想,什麼都不想,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你的佛就念好了。佛號念好了,有感應,你就得佛力加持,你就會開智慧。萬萬不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想到這個經怎麼個講法?怎麼個去研究?這就壞了。佛也沒念好,經也沒研究的好,兩方面都拖掉了,這叫不善用心。善用心的人,用一心。我們念佛的時候,一心念佛;研教的時候,一心研教。我展開經本,看看註解,在這裡研究,這個時候絕不念佛。心要專一,做一樁事情。佛在經上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依照佛這個教法決定有好處,要制心一處。

我比你們強一點。你們也感覺到,有一些地方不如我。我強在哪裡?我就是懂得制心一處。我無論做什麼,決定是一心去做,決定不是二心,搞這個又想那個,我不會幹這個事情。所以你看我做得很愉快,我做得很自在。佛在經上這麼多理論、這麼多文字,我做出來給你們看,你們要會看。在從前是李老師做給我看、章嘉大師做給我看,我看他們的樣子,我向他們學習。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親近李老師十年。我天天看他們,老師也常常照顧我,哪個地方有錯誤,他幫助我糾正。

我們自己心正、言正、行正,外面人怎麼說,沒有關係,人家看錯了、誤會了,總在所不免。世間哪一個人,能滿一切人的意?不可能的,佛也做不到。這個世間人,多少人罵釋迦牟尼佛?多少人罵阿彌陀佛?我們聽得太多。佛都有人罵,我們被人家罵,有什麼關係?佛接受人家罵,我們也要接受人家罵。要接受,不要有一句辯駁。我們對於人真誠、恭敬、稱讚。人家毀謗我們,我們稱讚他;他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感恩他、我們感謝他,這是真的。消自己的業障,增自己的福慧,哪個不是恩人?「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常存此心。

中住菩薩,所以要學淨念相繼,這個念裡頭淨,淨就是決定不夾雜,相繼是功夫不間斷。就功夫上來說,能夠達到即念離念,你的功夫就得力了,你的功夫就成熟了。即念離念,就是一般人講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跟念是一不是二,這個叫什麼?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能入不二法門,就脫離十法界,別說六道,十法界超越了。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不二法,這個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真話。

我在這裡透一點訊息,後頭還要詳細講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我們凡夫不知道,凡夫總認為自己跟別人是對立的,不是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真相。你能夠見到,你能夠肯定了,這在佛經上講,你就證得清淨法身。證得清淨法身就成佛了,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就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成的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師判教裡面講「分證即佛」,雖不是圓滿,分證即佛,他真的,不是假的。那麼我們講證得什麼?他承認、肯定,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所以大慈悲心生起來。大慈悲是對一切眾生沒有條件,無緣大慈;那個緣叫條件,沒有條件。慈是什麼?關懷、愛護、尊重,全心全力去照顧,沒有條件,對待一切眾生。同體大悲,悲是看到眾生有苦難,幫助他脫離苦難、脫離困難。為什麼?也沒有條件,同體,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一心一法界,所以法界叫一真。中住菩薩在此地表這個深義。這是理,這是講看破。

『制行菩薩』,這是講行、是講事。行,是我們的生活行為,生活行為要有了錯誤,你自己要知道節制。這個制就是改過自新,知道自己錯了,錯了馬上就改,這就真修行。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不是聖人、不是賢人,你怎麼會沒有過失?人人都有過失,「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能改過的就是菩薩,不肯改過的是凡夫。知過就是覺悟,改過是功夫。在此地,中住表學問,制行表功夫。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守住這個原則過日子,不違背這個原則工作,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的工作,守住這個原則、抓緊這個原則,我們就是過菩薩的生活。

末後『解脫』,解脫是你現在得自在,得解脫了。解是什麼?煩惱解除了、憂慮解除了、牽掛解除了,脫離一切苦惱。憂、悲、苦惱,你都沒有了、都脫離了,現在。所以佛法的教學,諸位非常明顯能夠體會到、能夠覺察到,它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現前得到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事業的順利成功、社會祥和,大家互相尊敬、互相禮讓,互助合作、共存共榮,社會安和、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它真落實在這裡。這個目標是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政治家、科學家、工商業的領袖們,乃至於學術界、宗教界的領袖們,都希望達到,沒有辦法達到。哪一個不想?哪裡知道這種道理、方法,都在大乘經上。

在七十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給世界一切大眾點出一條門路。他說:「要挽救二十一世紀,達到和平共存,唯有儒家的學說跟大乘佛法。」出自一個外國人之口,這個人了不起,有學問、有見識,他看見了。二十一世紀是非常複雜的一個社會,在過去每一個國家地區是封閉的,彼此互相不相往來,個人過個人的太平日子,個人有個人的小圈圈、小天地。二十一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的發達,接觸頻繁。你看現在電腦,你們每一個人家裡有電腦,在美國小學生都用電腦上課,電腦裡面一按鍵,全世界的資訊都在你面前,你接觸的面太廣大了。交通遍及,隨時到世界各國去旅遊,正式面對面的接觸。那麼這一接觸,從前不同的文化,這一接觸當然有衝突。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突然一接觸,總是不適應。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儒家學說跟大乘佛法,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真的是迎刃而解,

所以英國在前年,已經把佛學納入學校課程,這是國家正式命令辦的,國小、中學、大學課本裡面都有佛經。英國是基督教國家,他先做,領先了,我們今天再做,也落後在人家後面了。

澳洲現在辦論壇,也是領世界之先。他們集合學術界、宗教界的領袖人物,學者、專家,來討論研究適應二十一世紀這門學問。我在澳洲參加過論壇,訪問過他們的大學,大學對這個也非常注重。因為澳洲現在的政策是開放移民,從世界各個不同地方移民過去的。文化背景、思想信仰都不一樣,要跟澳洲人共同在一個社會裡生活,如何把這裡面的隔閡消除、誤會消除,達到互助合作、共存共榮,他們有這個目標。他們學校裡頭學院院長來問我,我也告訴他《大方廣佛華嚴經》,他們聽了非常歡喜,很希望我去開課。

我在此地被李木源拖住了,他在這裡建這麼大的道場,花這麼多錢,四樓跟五樓整修要花一百六十多萬,我要是跑掉了,我講道義,我不講利害,我講道義,我對不起他。所以外面環境再好,我也沒有辦法,我要跟著他走。能夠兩全其美當然更好,不能兩全其美,澳洲的大學我還是要捨棄,還是到此地來。我們總有十年的關係了,總有這一份恩德、情分存在。決定不能見異思遷,我們不可以做這個事情。做這個事情,我們給社會大眾,就留下一個負面的榜樣,那是造成社會的動亂不安。我們守住道義,再好的利益,我們也不動心,這是給社會立下一個正面的榜樣。人人都不貪圖名聞利養,都不貪圖榮華富貴,我們講道、講義,這個社會會安定和平,這個地區大家都會過得很幸福,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佛在經教里就是教我們這些,我們怎麼可以違背?

解脫就是得到現前的果報。往遠處講,未來的果報,那就是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但脫離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但是一真,一真裡面的一真,無比的殊勝,所以十方諸佛讚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要下定決心,一定要取得。如果要取得,一定要依教奉行。那麼,教不能不透徹,天天讀這個經,透徹得理解。要把自己無量劫來的習氣、煩惱淘汰掉,依教奉行。

往年我講這個經,講到三輩九品的時候,我有一個說法跟古人的說法不一樣,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我說我們以百分比來說。如果把這部經百分之百做到了,字字句句我都做到了,一點折扣都沒有,你決定是上上品往生。為什麼?你的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阿彌陀佛的心愿解行,都記錄在這個經上,那當然上上品往生。如果這部經裡面,我不能完全做到,我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一分做不到,那你往生就是上品中生。百分之九十我還做不到,我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八十再降一等,上品下生;如果百分之八十做不到,我還能做到百分之七十,中品上生。這樣一直往下降,降到下品下生,要做多少?要做兩成。也就是說經上講的這些,你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只好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去不了。那就是古人講的,「你天天念佛,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一生去不了,等來生。哪一生能往生?看看你哪一生當中,你能夠做到百分之二十,你可以下下品往生。

我這個說法比《觀經》裡面的講法好懂。諸位想想也有道理,我也不是沒有道理,我用這個辦法來判九品往生。我們為什麼不努力,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真的百分之百做到,困難,難在哪裡?沒有困難,真正困難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你不曉得妄想、分別、執著全是假的、全是空的。為什麼不放下?真正放下,上上品往生,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要爭取的,其餘的全是假的。你在這世間作帝王、作天王,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富貴榮華終不可保,保不住的。天王壽命長一點,還是要死的,死了還是要搞輪迴,那就是沒有智慧。

底下『而為上首』,這是舉出十六位菩薩。十六位菩薩,我在此地做相當詳細的介紹。每一位菩薩你明白了,你就可以向他學習。把十六位菩薩他們的優點、他們的特長,我們統統都學到了,我們就是圓滿的菩薩。每一位菩薩的德行,我統統都有,統統都具足,我不是學一位、兩位,十六位統統都學,十六位菩薩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很認真、很努力的向他學習。這十六位菩薩所表的,就是全經的經文,所以菩薩名號在此地,是全經的總綱領,

由此可知,夏蓮居老居士從這個地方把它分品,你看看就有道理。前面比丘菩薩表法,是一般大乘的表法,總表,是代表整個佛法,表法,偏重在淨宗法門。這十六位在家菩薩所表的,是本經,太貼切。本經的內容,就是這十六個綱領。請看底下經文: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在經文表面上來看,是說前面比丘眾、菩薩眾、在家菩薩眾,大家都共同遵守,學習普賢菩薩之德。「普賢菩薩之德」是什麼?普賢菩薩之德,廣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菩薩排名第一。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在《華嚴經》上,排行榜上,普賢菩薩排第一,文殊菩薩排第二,所以他代表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由此可知,我們這個經不是《華嚴》是什麼?真的是《華嚴》。《華嚴》所說的都在本經,本經是《華嚴》的濃縮,是《華嚴》的精華。

我們這個學期開了《華嚴》班,幾位同學跟著我們一起來研究。我不敢稱為老師,同學,我們跟幾位同學,共同來研究《華嚴》、來深入《華嚴》。《華嚴》是《無量壽經》的細說,《華嚴》是《無量壽經》的廣說,你能夠契入深廣,然後你講《彌陀經》,那就講絕了。為什麼?深入淺出,厚積薄發,你說的才有力量,有功力了。那我們介紹這一句,整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幾年也講不完,就是這一句,這一句就把《華嚴經》搬出來,講五年也講不完,所以必須要抓綱領。

普賢菩薩普賢行裡頭,最重要的綱領,末後「十大願王」,是整個《華嚴》修學的十個大綱,我們稱它為十大願王。普賢菩薩所修的,無量無邊的德行,歸納起來都不超過這十個總綱領。十個總綱領裡面,大家都念得很熟,我相信每一位同修,都能夠背得出來。雖然你會念,意思你不懂。你說你懂,囫圇吞棗的懂。實在講,你不清楚、不明白。

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因為時間的限制,也不能細說,只能介紹一個大概。你看看,佛家的教學禮敬在先,儒家的教學也是禮敬在先。教你什麼?教你禮敬。禮敬是什麼?禮敬是性德,就是你自性裡面的德能自然的流露,不是外來的。普賢行是每一個行門都與自性相應,都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所以他能夠圓成佛道。佛在經上常講,「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道理就在此地。

儒家,我們看《禮記》。你打開《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跟此地禮敬諸佛意思完全相同。儒家這些聖賢,跟佛法的佛菩薩,沒有見過面,沒有往來過,現在說沒有溝通過,他們教學的理念、方法,幾乎完全相同。正是我們中國人所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英雄所見。教人什麼為先?禮敬為先。儒家的禮敬,實在講包括身、語、意三業;身敬、口讚嘆、意存真誠。佛法講得更透徹。禮,表現在外面,恭恭敬敬;敬,存在心,心有真誠、有敬意。

諸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諸佛是誰?佛經上講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都是諸佛。過去佛,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過去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介紹了不少,大家最熟悉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現在佛。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這個禮敬範圍就廣了。我們對阿彌陀佛怎樣的恭敬,對所有一切眾生同一個恭敬心。如果說,我對於阿彌陀佛、對於一切眾生,這個恭敬心有差等,你不是修普賢行。你要對所有一切眾生那個恭敬心,跟對阿彌陀佛完全平等,你這才叫修普賢行。普賢行跟普通菩薩修的這個禮敬不一樣,就在這個地方,他是平等心。換句話說,就是經題上講的,你用清淨心、平等心,修禮敬諸佛,這叫做普賢行;心不清淨、心不平等,你所修的不是普賢行。

所有一切眾生,對我有恩的、對我有怨的、幫助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都是佛,不能有差別。有很多同修說:這個好難做到。好難做到也要做到,你不做到,你不是修普賢行,一定要認真去做到。一定要曉得,所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那他就是佛。我們對他的禮敬,不是看他的人、不是看他現在做的事,尊重他的佛性。他的佛性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尊重他的佛性。那麼這是講對有情眾生。

除有情眾生之外,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是萬物、器世間。無情眾生,佛給我們講,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佛為了區別有情跟無情,說這個性叫佛性跟法性,其實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佛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換句話說,無情眾生也是佛。無情眾生也要恭敬,跟對阿彌陀佛同樣一個恭敬心,如果有差等,你不是修普賢行。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桌子擺在你面前,桌子上有骯髒的東西,你立刻把它擦乾淨。不管這個桌子是不是我的,我要不要用它,我修普賢行。桌子擺得不端正,立刻扶正,椅子也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我們離開椅子碰歪了,不恭敬,這叫修「禮敬諸佛」。

哪些人修?給諸位說,《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都修,沒有一個是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從上上品到下下品,每一個人都修。我們現在沒去,沒去現在就修,養成習慣,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很方便了。現在這個習慣沒養成,習氣還很重,到西方極樂世界被人家開除掉,那個多難為情。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不會開除人,你去不了。阿彌陀佛跟那些諸上善人,經上講的,他們「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我們見不到他們,他們見到我們。我們在此地的修行功夫,我們不知道,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們在挑選,哪一個人可以來,哪一個人不可以來。你被他選中,到時候他就來接引你。為什麼被他選中?我符合他的條件。他們所做的,我們現在就認真做,做不徹底沒有關係,我總是在做了。他們看到就歡喜,一定把你選中。臨終的時候,佛跟諸佛菩薩來接引你,開歡迎大會,要緊,要緊!現在時間到了,這個意思還沒講圓,下一次還從禮敬諸佛講起。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