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大乘無量壽經(第21-25集1998-2006年)


時間:2019/8/26 作者:心源

大乘無量壽經(第二十一集)1998/8/1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21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第二行: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是八相成道第七「轉法輪」,這一段到了末後的一節。經中所說的都是諸佛如來示現在六道裡面,為我們做出弘法利生最好的榜樣。等這一節講完之後,我們再做一個總結,如何將佛的示現,落實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在自己的工作環境裡面,這樣我們才能學到真正的佛法。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就是決定不會墮落在二乘,二乘人在我們凡夫眼光當中也是聖人,也不是凡夫,他們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說實在的話,他們那種修持的功夫、毅力,我們一般常人確確實實是比不上,但是他們跟菩薩比起來,要差很大的一個距離。在此地我們必須要懂得,佛對於小乘人,聲聞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就是緣覺,在大乘法裡面,世尊常常責備這兩種人,這個責備實際上是鼓勵他們,是勸他們回小向大。小乘雖然破了我執,也就是說執著他舍掉了,但是他還有分別,所以他不能夠超越十法界,可以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而這些人,佛說過,他們也不過是在偏真涅盤裡面住一段時期而已,不可能永遠墮在二乘裡面,一定會回頭,不過回頭早晚不同。緣覺比較聰明,根比較利,回頭得快;阿羅漢根性比較鈍,回頭比較晚,決定是會回頭。回頭也是回小向大,一個是根性不同,另外一個是遇緣有差別,我們一般講機會,他要常常遇到大乘,常常遇到善知識,回頭就快。

小乘跟菩薩的差別,是小乘人不肯主動的去幫別人的忙,像這一段經文下面所說的,「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這小乘人決定做不到。小乘人不是不度眾生,要眾生去求他,他還得看看你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緣分,你有善根有緣分,他歡喜幫助你也教導你;他看你沒有善根沒有緣分,他對你就很冷淡。不像菩薩,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一點德行上比不上菩薩,當然定功、道力、智慧,也都比不上菩薩。縱然菩薩斷證的功夫跟他相等,智慧、道力不相等。

譬如大經裡面告訴我們,圓教七信位的菩薩,斷見思煩惱,他這一層功夫跟阿羅漢是相同。阿羅漢也斷見思煩惱,七信位的菩薩也斷見思煩惱,所以這是平等。除了斷煩惱是相等之外,神通、道力、智慧、禪定不相同,七信位的菩薩比阿羅漢就高得太多。這個道理我們並不難懂,菩薩的心量大,阿羅漢的心量小,這就不一樣,差別地方。所以《華嚴經》在末法時期,這當機的人是什麼人?「大心凡夫」。大心凡夫根性比聲聞、緣覺還要可貴,聲聞、緣覺沒有機緣修學大經,像《華嚴》、《法華》他們沒分。不是佛不平等,他不相信,他不願意接受,在這一點遠遠比不上大心凡夫。所謂凡夫是一品煩惱也沒斷,不要說阿羅漢比不上,小乘須陀洹也比不上,可是論心量、論見解,真的是超越小乘,超越聲聞、緣覺,這是說圓教一乘一類的根性,這非常非常的可貴。與會的這些菩薩遠遠的超越二乘,這是對菩薩的讚嘆。

下面第六小段「契入三昧」,『入空無相無願法門』。「空、無相、無願」,無願有的經裡面叫無作,意思相同,大小乘都有;又叫做「三解脫門」,也就是說這三種法,在小乘裡面講,你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一定是從這三個法門裡面成就,你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在大乘法裡面講,這三個法門能幫助你超越十法界,你就證得一真法界。所以三解脫門通大小乘,這個名相雖然一樣,境界不相同。譬如說空門,小乘人證得我空,這就能超越六道;大乘人證得法空,不但我是空,法也空,所以他能夠超越十法界,他能夠證得一真法界。

「空」門是從自性上講,是從一切萬事萬物理體上說,這是經上常講,「相有性空,事有理空」。他能夠從相見到性,從事能夠觀察到理,他真正明了事相是幻化。像《金剛經》上所講的「夢幻泡影」,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你要說它沒有,它現相,確實有這個相存在;你說它有,相是假相不是真相,這個相剎那生滅不是實在。如果你認為相是真有,你就錯了,你就迷在假相上,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從這個門進去,也就是從這個法門、這個方法悟入而了生死超三界,你就是從空門入,從空門裡面證道。如果這個門入不進去,學這個門不得利益,我們常講的不契機,不契自己的機,自己不是這個根機,修學這個法門,你很不容易契入。

這個門不能入,還有一個門「無相」。入空是從空門入,這個無相,相是有門,可以從有門裡面去入。「有」怎麼稱無相?因為相是緣生的。《般若經》上常講「萬法緣生」,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自性。所以從這個地方仔細去觀察,看出相是假相,你要真正能夠看出一切相都是假相,你就看破了。看破是真正明白、真正通達,這事實真相被你看穿,看穿之後,你對於現相自然就不執著,你就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執著,執著一放下六道就超越。這個樣子入門,你就是從無相入門。

如果這個門也沒有法子入,還有一個門「無願」,無願剛才說過,也叫「無作」。佛法裡面第一就是教你發願,沒有願怎麼行?沒有願怎麼能夠成功?所以有一些同修來問我,他說我們做好事,如果一無所求,那才真正好事。這個話說得沒錯,實際上似是而非。你無所求,你真的到無所求嗎?肚子餓了還要吃飯,你還是有所求;累了你還要休息,你怎麼能說無所求?如果到真正無求,那不是我們凡夫境界,最低限度《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那是真的到無念,他們可以,我們不可以;即使在那個境界裡面,他還示現有所求。別說是圓初住菩薩、等覺菩薩,諸佛如來倒駕慈航來幫助我們眾生,也要示現發願。釋迦牟尼佛不在此地示現八相成道嗎?不是教給我們要發四弘誓願?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怎麼無願?無願怎麼能成就?所以這裡面的文字,它的含義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要是望文生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錯了。這個地方的「無願」是說「離能所心」,這個願才叫真實之願。

世間人,人人都有個願望,可是世間人的願望不耐久,過幾天他又改變,那個主意又變了,遇到緣他又退心了,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他所發的願是妄心,不是真心。也是我們一般世間人所謂的,你為什麼要發這個願?那個為什麼,你還真的有一個道理,有個理由在那裡去做。你這個理由失掉,你怎麼辦?那個願不是退轉就是轉變,由此可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發願沒有條件,諸佛如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沒有條件。對於一切眾生,有情無情,清淨平等的關懷,平等的愛護,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條件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條件是有能有所,能所是二法,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能夠把能所兩邊打斷,這才叫做無願,這才叫真的無作。然後我們才會懂得,古大德所謂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兩邊都離開,兩邊都不執著;不是說無願就不做,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這是有願。我們再問,阿彌陀佛對於四十八願有沒有執著?沒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就無願。有願跟無願是一不是二,這個妙。由此可知,無願這一門就是常講的不二法門。所以入道,有從「空門」入、有從「有門」入、有從「不二門」入。無作、無願就是不二門,二而不二,「願即無願,無願即願」。許多大乘菩薩,從這個門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

我們修學淨土,生在末法時期,這些道理我們要懂,我們有沒有能力從這三門去入?恐怕這三門任何一門,我們都擠不進去,沒法子入進去。這個三門是通途的途徑,我們現在要開後門,不走這三門,所以淨土宗叫特別法門,「門余大道」。這是正規三門之外還有一門,這一門很特別,這一門很多菩薩都不知道,所以這一門叫難信之法。你要給人家說「空、無相、無願」,大家知道不會懷疑,這個都曉得,他很容易相信;你說是念佛往生他不相信,念佛往生好像沒門,不在這三門裡面。它是另外一個特別法門,門余大道。這是說大小乘一般契入的,無論他修學哪一個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到最後歸源都不外這三門,這是大小乘經上常說的。

而我們淨宗,淨宗也有入門的秘訣。現在我們念佛堂建立,每一位同修進入念佛堂都生歡喜心,得佛力加持。你沒有進念佛堂之前你懷疑,你很難相信。也有人懷疑自己體力不夠,這一天一夜怎麼能受得了,兩天兩夜更受不了。可是進入念佛堂之後愈念愈歡喜,自己都感覺得很意外,不相信自己有這個體力,怎麼兩天兩夜也行?你的信心生起來了。不但兩天兩夜行,七天七夜也行,你的體力決定夠,怎麼曉得夠?諺語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你進念佛堂一團歡喜,歡喜,精神就來了,你要進入念佛堂不歡喜,你精神就沒有了,從歡喜來的。歡喜是我們生理最好的養分,什麼樣的營養都比不上歡喜的營養,這個要知道。大乘佛法教人常生歡喜心,可是哪有那麼多歡喜事情?念佛才是真正歡喜,念佛的歡喜要你親身去感受,你不入念佛堂,你感受不出。

同樣這個道理,在我們六道裡面,色界天人他不要飲食,所有一切飲食他都斷絕,不但他不要吃東西,水他也不要喝,色界天人沒聽說生病。我們要問他,他用什麼方法維持他的色身?經上告訴我們「禪悅為食」,食是比喻養分。我們要飲食來滋養身體;他們不要飲食,禪悅,禪定裡面的快樂,能養他的身體。我們今天在念佛堂是「念佛三昧」,比色界天人的禪悅還要濃、還要高。他們的禪悅,說老實話沒有佛力加持,我們念佛三昧,不但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我常常跟諸位同修報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加持,你怎麼會不歡喜?我沒有進念佛堂,我聽到都歡喜,何況在念佛堂當中,確確實實法喜充滿,精神百倍,愈念愈歡喜,愈念愈有精神,愈念愈有體力。常常在念佛堂,諸位如果身體不好常常有病,常在念佛堂,那些毛病全都沒有,都念掉。我們自己要有信心,要知道不可思議佛菩薩威神的加持,所以念佛的法門無比的殊勝。

念佛功夫要得力,這是每一位同修都非常關心,總在看破、放下,你的功夫才真正能夠得力。我們今天希望不能太高,太高達不到,我們把要求的水平降到最低,「功夫成片」。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有把握;換句話說,你這一生有把握去作佛,在十法界裡頭,你的選擇第一殊勝。有同修來問我,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這個要知道,功夫成片心裏面只有「憶佛念佛」,除憶佛念佛之外,其他的妄念沒有。妄念是煩惱,煩惱的根並沒有斷,根要斷掉的話,這境界就高了,不容易做到。我們念佛這個念,憶也是念,心裏面想佛,這個念力量強,把煩惱壓住、伏住,煩惱雖然有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個就叫做功夫成片。如果我們離開念佛堂,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會起貪心,遇到不高興的還會起瞋恚心,你要知道,你的功夫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功夫真的達到成片,遇到歡喜的沒有貪愛心,遇到不高興的也沒有瞋恚心,你的心永遠保持平靜,永遠保持在念佛堂的境界,這叫成一片。在念佛堂里鍛鍊,至少要練成這種功夫,你才算是有成就,你念佛及格;及格就是決定往生,要達到這個目的。

要達到這個目的,有些同修說:「這個難,好難。」沒錯,是難,哪有那麼容易作佛?當然不容易。這一樁事情平時要用功夫,平時用什麼功夫?看破、放下。也就是說,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看淡一點,不要太執著,凡事要學大而化之,不要斤斤執著,我們這個功夫才會得力。樣樣都很認真,樣樣都計較,這個很糟糕,你要想達到這個功夫境界,相當不容易。什麼事情馬馬虎虎,有也好,沒有也好,吃虧也好,上當也好,占便宜也好,什麼都好,不要去計較,不必去過問,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一切隨緣度日就好。我們居士林的這一些領導的同修,真正很難得。我們在旁邊觀察他們起心動念,這一切作為我們很佩服,他們做得很如法、很相應,都能夠大而化之,都能夠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是我一定要想怎麼做,一定要執著怎麼做,那就錯了。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道理。

底下所講,『善立方便,顯示三乘』。就是善立方便,善是善巧。佛法講求的是契理契機,契理一定要與性德相應;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要與這個相應,這是契理。如果我們用前面這一句「空無相無願」,這是性德,跟這個一相應,他就超越了。念佛法門,你能夠與佛願相應,佛願是本經上講的四十八願;與佛德相應,德是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要完全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換句話說,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對人對事對物覺而不迷,這叫阿彌陀佛。迷了就是凡夫,覺悟了就是佛。所以念念與覺相應,這才能入得了門,那就是契理。除契理之外還要契機,機是什麼?現前大眾的根性。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是度現代人,是度我們這個地方人,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他不是度古人的,也不是度未來人,也不是度他方世界人,是度我們現前大眾,你要懂得現前大眾之機。

所以負責念佛堂領眾的同修,我昨天特別告訴他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念佛堂領眾的同修,自己常常要互相切磋琢磨,要互相研究改進,不可以執著自己的成見。你一定要明了,諸佛如來一切菩薩都沒有成見,成見是什麼?執著。諸佛如來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沒有自己意思,是以大家的意思為意思。所以大家歡喜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人多總得立個規矩,規矩總是少數服從多數,這是民主制度。佛門三千年前就講民主,就講共和,也講共產,「利和同均」,我們提倡最早,三千多年就提倡,不但提倡,照做,真正在乾。佛沒有自己的意思,菩薩也沒有自己的意思。過去祖師大德所立的這些規矩,是隨那個時代眾生的根性立下來的,立得很好。如果我們現在一成不變,照他的規矩去做,把「百丈清規」拿出來完全照做,那變成什麼?把我們現代人都送回去,都去作唐朝人,你們都變成唐人,這是現在人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它的原則,至於實際上作法,我們必須要修訂。世間的法律每過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十年前訂的法律,那個時候當時社會很適用,十年之後社會變化很大,從前法律現在不適用,不適用就要修改,所以規矩是可以修改的。

佛門戒律可以修改,百丈清規就是釋迦牟尼佛戒律,在那個時候做大幅度的修改,變成中國化、現代化、本土化。用現在的名詞講就是現代化、本土化。佛戒律的精神、原則不變,怎麼樣作法要適合於我們現代人,適合於我們當地人,這才能講得通,這叫契機。因此古人所訂的成規,值得我們做參考,它怎麼樣的變法,我們如何能夠適用於我們現前的念佛堂,適用於我們現前念佛的同修,你才叫真正契機,我們要懂這個原則。我們念佛堂的規矩根據什麼訂的?原理原則不變,裡面一些條文根據我們現實活動來擬定,擬定之後還要常常修改,怕訂得有一些同修感覺得不方便。所以真正是領眾的同修,要學孔老夫子那種精神,「入太廟,每事問」。你在領眾的時候,領眾同修、法師當中要常常請教,「今天這一堂課,你們覺得怎麼樣?有沒有改進的地方?」常常請教,誠誠懇懇的請教,不是敷衍,不是客氣。而且常常向每一位來參加念佛同修,多問問他們,多向他們請教,使我們這個道場天天在改進,改正我們的缺點,我們就有進步。天天改,天天進步,那還得了?所以這個道場,自自然然就是世間的模範道場,第一道場。第一道場從哪裡來?天天改進,發現不合適馬上就改,改了再不合適,再改,天天在改進,這樣才能做到契機,這樣才叫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這兩句話不是隨便說的,這兩句話真正做到了契機。

我們修淨土,我們的理論依據、方法、境界,統統依據《無量壽經》,跟《無量壽經》相應,那就是契理。推行這些方法,一定要每一位同修都能很歡喜,歡喜接受,法喜充滿,這個念佛堂成功。所以領眾的同修,沒有自己一點點的意思在,沒有。世出世間真正賢明好的領袖,都沒有自己的意思,聽別人的,多聽,然後冷靜的去選擇,哪一個意見好,我們選擇哪一個。選擇的時候也要徵求大家的同意,你有智慧、有能力,將你選擇的這個方式,向大家詳細解說,徵求大家的贊同,這樣推行起來就方便,「善立方便」。在大乘法裡面講這一句話,佛門裡也有術語,「兩邊不住,中道不存」,那才是真正善立方便;那個心多清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佛、學菩薩之處。佛菩薩心裏面清清淨淨,本來無一物,一個意見都沒有,一點成見都沒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也沒有一個意思,這個大家要知道。所以佛在般若會上說他沒有講經,如果有人說佛講經是謗佛,佛沒講經。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所說的,說佛說經是述而不作。佛自己沒有講經,他說的什麼?說的是古佛所說,不是自己講的,自己沒有意思,這是出世間的聖人。世間聖人像中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也是這個態度,述而不作,孔老夫子沒有創作,都是轉述別人的,古聖先賢轉告大家,沒有自己的。

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說他不是自己的,給諸位說,真正是自己的,怎麼說真正是自己的?他所說的是自性的流露,所以說他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不是從心意識裡面流出來;從心意識裡頭流出來就是有意思。不是從心意識裡頭流露出來,從哪裡流出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諸位要知道,心意識每個人不一樣,真如本性每個人都相同。由此可知,從釋迦牟尼佛自性裡面流出來的,就是從我們自己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有一天我們明心見性,然後再展開經卷,全是自己心性裡面東西,而後才知道經卷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專利,不是他的,一切眾生共有,這對我們多麼親切。他見性了,我們見性跟他見性無二無別,所以可以把他無量劫中修行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我們所修積的功德,也可以變成他人的功德。到那個時候障礙都沒有,「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

下面這一句是講三乘,『顯示三乘』。「顯」是明顯,「示」是示現,三乘法是示現的,三乘法是方便法。世尊末後在《法華經》裡面說出來,他老人家最後做結論,「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三乘」是佛的方便說;佛的真實說,真實說只有一乘法。什麼叫一乘?成佛叫一乘。可見得一切諸佛如來他們的本願,都希望我們所有眾生,在這一生當中成佛,不是教我們作菩薩、作阿羅漢,不是的。諸佛如來的本願好,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非常感激,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做得到?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一切眾生決定可以做得到。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可以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肯定的。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你自己肯不肯相信你自己。如果自己對自己不相信,那沒法子。

佛家裡面講「信」,頭一個信自己。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信」講六個。第一個「信自己」,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相信我這一生能作佛,那一切諸佛都無可奈何,你就決定不能成佛。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沒有信心,這個關係大了,第一個條件。第二個信才是「信他」,相信釋迦牟尼佛,相信阿彌陀佛。第二個才是信他,第一個要信自己,相信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行,可以做得到。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正確,決定沒有錯誤,我肯依教奉行;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兌現,我依照這個法門修,他一定來接引我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信他。

所以佛法跟其他的宗教不一樣,他們宗教第一個是要信神,第一個不是信自己。我有一年在美國弘法,遇到一些基督教的牧師,三、四個人來跟我談。他說我們淨土宗跟他們基督教很接近,我說怎麼接近?「都是從信,我們信主,你們信阿彌陀佛」。我說不一樣,他說怎麼不一樣?我說我們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信阿彌陀佛,你們完全相信主,你們沒有自信心,那怎麼會一樣?不一樣。一定要建立自信心,相信佛所說的,佛真的希望大家一生當中圓滿成佛。

淨土法門真正是「善立方便」這四個字講到究竟處,這個法門的理論,懂不懂沒有關係,不懂也能成就,你說這個多方便,這多麼善巧;不懂都能夠成就,老實念就行。我們為什麼還講經?我們之因為講經,是大家沒有福,所以天天在講經,沒有福報。什麼人有福報?老實念的人有福報,天天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那種人有福報。我們為什麼沒有福報?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就沒有福報。因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才要跟你講經,教你覺悟,教你明白。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沒有了,一個妄念都沒有,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三藏十二部都可以當作垃圾處理掉,不要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廢話!

所以佛度眾生,兩種人最好度。一個是上根利智,一勸他,他就通達明了,他一個妄念沒有,老實念了;另外一個是下愚。上智跟下愚最好度,下愚是什麼?他也不想懂,叫我念我就老實念,就一天念到晚,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種人能成功。最難度的是當中的半吊子,難度,我們就屬於當中這一類,很痲煩。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辛辛苦苦都是為我們這一幫人,不能不把道理、方法、境界細細來說明,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才肯放下。放下是大福報,這世間什麼人最有福報?沒有妄念的人有福報。絕對不是說有很高的地位,有多少財富,不是的,那不是福報。現前雖然享受物質生活,你能享幾年?死了以後怎麼辦?三途六道去流轉,那算什麼福報。心裡頭一個妄想都沒有,一天到晚憶佛念佛,這個人過幾年他就作佛去,這才叫大福報。你真正通達明了,才知道念佛堂功德的殊勝無比。所以佛「三乘」是方便說,五乘更不必講了。

佛的目的是教我們一生成佛,有人懷疑「我很愚痴,我造的業障很重,罪業很深,能成得了嗎?」這一句佛號在我們這個念佛堂,一句佛號經上講的,「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們念一日一夜,念多少?你就算算那個帳,你消了多少罪業,不可思議。佛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有這樣的效果。可是念了一日一夜業障還是重,重什麼?你的業障太多,一日一夜已經消掉了,消掉那麼多,你的業障原本比那個不知道多多少倍,你還得要消,天天來念天天來消,就是這麼個道理。再重的業障,如果是繼續不斷,佛經上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夾雜力量最大,你能夠不間斷繼續念上三年,你無量劫的罪業統統消盡。怎麼知道?你往生的時候自在,站著走,坐著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都是實報土往生;我們這個經裡面三輩往生,你是上輩往生。你才曉得這一句佛號消業障不可思議。

清朝初年乾隆年間,灌頂法師講的話很有道理,慈雲灌頂他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說的,他那個註解叫《觀經直指》,收在《大藏經》裡面。他說眾生無量劫來的業障,極重的業障,在佛法裡面任何經論、任何懺法,都懺除不了的業障;換句話說,譬如一個人生病,病毒太重,所有醫藥都失效,都治不了這個病,最後還有一個方法,念佛可以能消除。你才曉得念佛功德多大,念佛這個法門是多麼殊勝,他說的話有道理。我讀了他這個註解,我非常佩服,他要不是過來人,不是契入這個境界,這一句話說不出來,決定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灌頂法師在佛門算是一個大通家,宗教顯密他都能貫通,他的著作很多非常豐富,在《卍字續藏經》裡面收得很齊全,大概有三十多種。《楞嚴經》他有註解,自古以來,《楞嚴經》裡面的《楞嚴神咒》沒有人注過。他老人家註解裡頭,連《楞嚴神咒》他都注出來,所以古今注《楞嚴神咒》只有他一家。所以這是說明「三乘」是方便說,「一乘」才是真實說,而一乘裡面就是念佛往生淨土。

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勸人念佛,一切諸佛如來都講淨土經,其他經典不一定會講,要看契機,不契機佛就不說。唯獨淨土三經是決定會講,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講的,為什麼?它能契一切眾生之機,所以一切諸佛如來必定講淨土三經,必定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除非你不相信,你不喜歡這個法門,佛才開別的法門,開三乘,這是顯示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不求往生,你求別的,也行,也教你,佛不捨棄你。甚至於你說作人還不錯,佛也教你,教你來生還得人身,還來作人,總滿你的願。你想作人,就教你作人的方法;你想生天,就教你生天的方法。佛確確實實沒有固執,沒有成見,佛不要求眾生隨順他,他能夠隨順一切眾生,了不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學習能夠順別人,不要要求別人順我,學佛連這一點都沒有學到,那就很可惜,這都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中。「轉法輪」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第八相「入般涅盤」: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一科只有兩句,這兩句意味很深長。佛菩薩有沒有滅度?給諸位說,沒有。佛所證得的是不生不滅,哪裡還會有生死?所以生死是示現,就像舞台上表演,上台下台是表演,不是真的。『於此中下』,對中下根性的人講滅度,講出生、講滅度。上等根性的人,他很清楚,佛「來而無來,去無所去」,《般若經》上講的「如來者」,如來是什麼意思?「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叫如來。這個意思就顯示出來了,如來是出生,「生而不生,滅而無滅」,根本就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這個道理,我們留在《華嚴經》上說,《華嚴經》上有一段講到「不生不滅」,再跟諸位詳細來討論,確確實實沒有生滅。諸佛如來沒有生滅,那我們要問,我們有沒有生滅?我們也沒有生滅。假如我們有生滅,我們跟諸佛如來不就兩樣?我們跟諸佛如來不相同的,只是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沒有一樣不同。譬如不生不滅,他清楚明白,他覺;我們對這個事情不清楚、不明白,以為真有生滅,錯了,錯覺。所以說真的,「不生不滅」。說真的我們沒有人懂,大家都會抗議,你胡說八道;說假的都點頭都承認,你說這有什麼法子。

所以諸佛如來說真話,只有在華嚴會上對那些法身大士講真的,那些人跟他講真的都點頭,跟他講假的都搖頭。換在我們這個場合,講假的大家都點頭,講真的都搖頭,這就是我們跟佛菩薩不相同之處;實在講就是「迷悟」兩個字。一切萬事萬法,體性,現相,作用,與迷悟不相干,這裡頭沒有迷悟,迷悟在人,迷悟不在法,法裡頭沒有迷悟。正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才講「唯說一乘法」。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確確實實可以平等成佛,上從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可以平等成佛,這還得了。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依什麼法門?給諸位說,任何一個法門都做得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從眾生根性這邊來講,平等成佛,「念佛法門」那就最殊勝;要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法門都一樣。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機緣不相同,遇到那些法門,我們還是不能成就,沒有這個法門來的方便,來的殊勝。世尊示現八相成道,都是對「中下」根性人來示現的,才有八相成道,上根裡頭沒有。他是中下根性的,這來演戲、來表演,讓我們從他表演當中去體會、去覺悟,目的都是希望我們大徹大悟。

下面這是第三段。這是第二大段裡面,我們也分大、中、小三段,第二個大段裡面這是第三段「德用無方」,這是讚嘆。請看經文: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這一小段是講「定慧等持」,經文雖然不長,意思很深很深。說這些菩薩為一切眾生示現八相成道,能做這個示現的人,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初住菩薩他的功夫,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四十一品無明他破一品,破一品無明就有這個能力,「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示現什麼樣的身」,破一品無明就能夠千百億化身。我們如果要想成就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不修不行,這個功德利益太殊勝了。實在講我們非常嚮往,能不能得到?能不能很快的得到?能。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而且得到的比圓初住的菩薩殊勝太多太多,這是淨宗法門的不可思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下下品往生,實在講,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你憑什麼往生?憑「憶佛念佛」的功夫,把煩惱控制住,伏煩惱不是斷煩惱,斷煩惱太難,我們在這一生中真的不容易。所以無量法門,他們的標準都是斷煩惱,只有念佛這個法門,它不要斷煩惱,只要求你伏煩惱,伏比斷容易太多。說老實話,伏煩惱是每一個同修都可以做得到,問題是你不肯做就沒辦法,你要肯做,統統做得到。講斷煩惱,那不是一般人容易做到,伏行,只要憶佛念佛功夫深就能伏住。

所以我剛才講過,我講這個也是有事實做依據的。自古以來在念佛堂念佛的人,念個三年五年成就,不知道有多少,太多太多。可是這個念佛堂一定是如法的念佛堂,大家在一起都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念佛求生淨土,這才如法。依照《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理論原則去修學,這是真正的念佛堂,如理如法的念佛堂。三、五年成就,不得了的成就,世間哪裡能相比?沒有能比的,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都不能相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經上講得太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話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經文裡面我們看到,經文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說的,兩尊佛都是這個說法,我們還能不信嗎?「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這就是說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下下品往生,而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自己的智慧、禪定、神通、道力,彷佛跟七、八地的菩薩一樣。那不是自己真正修到的,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你說這個多殊勝,多難得!我們只要咬緊牙根,用上三、五年的時間就成功了。人家三、五年去念個佛學院,念出來還是生死凡夫,念佛堂裡面三、五年,他作佛了,你怎麼能比得上?比不上。所以這裡面的利害得失,自己要好好的去盤算盤算,而後才有真實智慧的選擇,不搞這世間法。

念佛堂三年、五年,你得念佛三昧了,「功夫成片」是念佛三昧裡面下品;「事一心不亂」是中品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亂」是上品念佛三昧,你得念佛三昧。就是此地講的,『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此地「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就是功夫成片,所以利益真正不可思議。「無生無滅」,別的地方難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就是無生無滅。念佛人在念佛堂下定決心,現在就無生無滅,不是說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無生無滅,現在就無生無滅,你明白嗎?所以這個境界是我們現證的境界,了生死出三界就在現前,如佛所證,如法身大士們所證。

『三摩地』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也翻作正定。受是享受,我們在生活當中種種的感受。這個受是正常的;正常,揀別六道凡夫的受不正常。佛講六道凡夫有五種受,這是佛經上常講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種種感受無量無邊,佛將無量無邊的感受歸納成五大類,叫五種受,這五大類分做身、心兩邊來說。「身」有苦受、有樂受,再多的感受總不出這兩大類,苦、樂兩大類。「心」裡面有感受,我們講精神生活,佛也把它歸納為兩類,憂、喜,你心裡憂慮、歡喜,所有的感受也不出這兩大類。另外一類叫「舍受」,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個時候的受不錯,苦、樂、憂、喜暫時停下來了,這時候叫舍受。六道裡頭一切眾生的受,總不出這五大類。實在講,五種受裡面的舍受就是正受。正受為什麼不叫正受,要叫它做舍受?它那個正受時間很短,不能長久保持,所以是暫時舍苦樂憂喜,不是真正的禪定,不是真正的正受。

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都是住在舍受。無色界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時間太長無法想像。諸位要知道,一個大劫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這一個世界成住壞空多少次?八萬次,你曉得這個時間多長。他舍受有那麼長的時間,八萬大劫過了之後,他又起心動念,他又有憂喜苦樂,所以他不是永恆的。因此四禪八定,世間禪定統統屬於舍受。到什麼時候才能成為正受?超越六道輪迴。楞嚴會上世尊所講的,阿羅漢證九次第定,八定是非想非非想處天,第九定超越了,第九定超越三界六道,這個時候叫做正受,他不會退轉。阿羅漢不會退轉,他得的是正受,他得的是三摩地,得的是正定正受。

通常講一切禪定都能夠攝心,讓心離憂喜,身離苦樂,身心安穩,所以都稱之為三摩地。這個地方的三摩地是高級的不是普通的,因為是無生無滅,這個正受就高了。我們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要想得這個境界,最方便的法門是念佛求生淨土,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三摩地你就證得。這個證得,說實在講不是靠自己的功夫,所以淨宗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自己的力量就是憶佛念佛,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控制住,達到功夫成片;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這個境界,這是他力,這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二力法門。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沒有的,唯獨淨宗講二力法門。

下面一句,『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意,這是古時候譯的名相;要用現在的話來講,綱領、大綱。整個佛法的總綱領就叫陀羅尼門,你把總綱領掌握住,你得到了。在一般解釋這個總綱領,最常講的,「一切惡不生,一切善增長」,這是陀羅尼門,這是總綱領。我們今天念佛人,一切陀羅尼門就是「執持名號」。諸位想想,一天到晚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念頭統統都沒有,念頭沒有了就是諸惡不生;不要說造惡,惡的念頭都沒有了。這一句萬德洪名,世出世間第一善法,一句一句接著在念是善增長,一切善法在增長。諸位進入念佛堂,你就得一切陀羅尼門。雖然你離開念佛堂功夫就失掉了,也會亂掉,可是你在一個星期裡面,能夠有一天的時間,「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了不起,不容易。每一個星期都來訓練一次,訓練個兩、三年,你的功夫還得了。如果你有時間,你有空閒,天天來受這個訓練,三年你就成佛了,無量劫的罪業都消得乾乾淨淨。

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我們在一生當中,常常看到、聽到的很多,念佛往生的,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不生病,走得歡喜,走得自在,走得瀟灑,那是什麼功夫?都是念佛功夫成就的。有些人聽到,這個念佛堂念上三年就要死了,不能去,這還得了!嚇壞了,還得了嗎?有這種念頭的,迷惑顛倒,捨不得六道輪迴,捨不得三惡道,還搞這個,貪生怕死,你還有生死這個妄念沒有舍掉。念佛法門裡沒有生死,你不要以為那是死,沒死;往生是活著往生,死了就不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叫無生無滅,對的。為什麼?往生的時候,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來接引,我跟佛去了。這個臭皮囊沒用了,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換一個身體,要換一個紫磨真金色身。到那個地方相貌莊嚴,要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相貌,「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這個相太醜陋了,到那裡去沒有人歡迎。所以我們要換一個身,要換好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身體不要,丟掉了,活著走的,決定不是死了走的。所以我常常講,我們這個法門是不老的法門、不病的法門、不死的法門,你到哪裡去找去?我講的統統是實話,只要你念佛,心地念到清淨,剛才講的什麼病苦都會念掉,都沒有了,你不會生病,你不會衰老,天天歡喜,歡喜就年輕。人為什麼老?憂慮就老了。古人常講的「憂能使人老」,你常常憂慮,你就很容易老化。你的心裡常常歡喜,你怎麼會老?你不會老。所以在念佛堂裡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法喜充滿,你不老、不病、不死,你作佛去了。

而且真的到這個時候,功夫成熟的時候,生死自在,你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你想多住幾年不礙事,功夫成熟之後,那不是業報身。我們今天想多住幾年,不行,壽命到了非走不可,不得自在。壽命沒有到想死死不了,壽命到了想活活不了,這痲煩大了。你念佛功夫成就了,你就自在,想多住幾年不礙事,想早一點走,行,就可以提前走。到那個時候,你自己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如果說是在這個世間多留幾年,留幾年的理由是什麼?度眾生。還有一些與自己有緣分的眾生,你要為了幫助這些眾生,多住幾年度他們,這才是理由。決定不是貪圖世間享受,世間的享受跟極樂世界怎麼能比。在我們這個地方,住這個房子算不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房子沒人住,人家都是七寶宮殿。我們這上面畫的這些浮雕,貼的這些金,那是金箔很薄貼那麼一層,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東西是純金,哪裡是貼的一層。你看地下,琉璃地,琉璃是什麼?現在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翡翠,在佛經裡面稱琉璃,綠色的玉,玉裡頭最寶貴的。西方極樂世界大地是琉璃,透明的,所以從地面看到地底下,那是地。黃金為地,那個地是鋪馬路的,像我們鋪地毯,鋪馬路,用什麼鋪?黃金。你怎麼會對這個世間有留戀,那太奇怪了,沒有這個道理。

飲食,經上講的,想吃什麼念頭才一動,菜都擺滿了。到那個時候一想,我們已經不是凡人,不是六道眾生,想吃東西的念頭是六道裡面的習氣,習氣起來的時候,它自然就現行,一覺悟這馬上就沒有,就又化掉了,乾乾淨淨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廚房,也沒有垃圾,你說多自在。你所住的宮殿乾乾淨淨,裡面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要什麼東西,什麼東西現前,不要,不要就沒有了,你說多自在。哪裡像我們現在東西放得亂七八糟,一堆一堆的,收拾起來都相當痲煩。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現象統統沒有了。你想想看人家功夫到的時候,他為什麼不趕快去,他去享福。所以兩個世界一比較,差太遠了。他有那麼大的福報他不去享,他留在此地,那是捨己為人,幫助一些人,有緣多帶一些人去,理由在此地。如果自己沒有這些緣分,跟眾生沒有緣分,他功夫成就了,沒有一個不提前去。我們一般人想去去不了,無可奈何!真正有這個能力,誰不希望早一天去,早一天見佛。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每一天供養不只十萬億佛,《彌陀經》上講十萬億佛,那是別有用意,實際上你每一天去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世尊給我們講十萬億,是為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說的。因為這個世界眾生情執很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總想的時候,「地球從前是我們老家,老家現在怎麼樣,關心一下」,所以才講十萬億佛國土,這個意思就是,你隨時都可以回到地球上來看看,所以佛說法用意在此地。實際上的能力比這個超勝太多太多。這樣美好的一個世界,到那裡去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我們為什麼不去?

這兩句我們如果修其他法門,很不容易得到,可是修淨土法門是輕而易舉就得到。所以對於其他法門,其他法門裡面的菩薩們,真正是難信之法,不入這個境界他不相信。難信之法,我們也能夠體會。我們這個念佛堂,我們跟大家說,這個念佛堂很殊勝,怎麼樣好,他聽到之後不相信,他都難信,到這個裡面來念幾天,他相信了。連這麼一點點小事情,他都難信,何況佛經說這麼樣殊勝圓滿的境界。所以細心去體會,將這個小事去比這些殊勝之事,我們能夠體會到一些,增長我們的信心,增長我們的願力。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成就。

底下『隨時悟入華嚴三昧』,「華嚴三昧」意思就很深,什麼叫華嚴三昧?略說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你能夠明了通達,這就叫華嚴三昧。這是古大德對這個名相簡單的解釋,他解釋得沒錯,我們聽了還是聽不懂。所以什麼叫法界?什麼叫自心?什麼叫了達?你要不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對這個名相術語不可能沒有疑惑,你就不能得其受用。這一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再細說。

大乘無量壽經(第二十二集)1998/8/22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22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第六行: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上一次講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今天接著來看『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我們道場最近正在講《華嚴經》,所以讀到這一句,我想同學們都不會太陌生。但是究竟什麼叫「華嚴三昧」?可能概念依舊是很模糊。這一樁事情縱然我們不能夠悟入,多少也應該懂得一些,至少這是屬於佛學常識。如果簡單扼要的來說,古大德告訴我們,「一真法界,唯是自心」,這八個字,於此了達就叫做華嚴三昧。這個話說得很簡單,實在講也講得很明白,不過初學的人很不容易體會,也就是說這幾個字很平常,沒有難字都能看得懂,可是裡面究竟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實在講,你當然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了,你就悟入華嚴三昧。所以你不知道就是證明你沒有悟入,知道就悟入了,就這麼八個字,知道就悟入。「悟入華嚴三昧」,跟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跟這八個字的意思完全相同。不過宗門裡面講的這八個字不好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好懂,這八個字很玄。教下這八個字「一真法界,唯是自心」,這個說法好像好懂一點,其實還是難懂,它的難度跟宗門的八個字不相上下,我們總得要說說。

佛法裡面常常講到自性,這些名詞諸位都聽得很多。真如、本性,我們淨土宗講的一心,名相術語在大乘經隨便翻翻都能找出幾十個,這幾十種的名詞,跟諸位說,都是說一樁事情。一樁事情為什麼要說出這麼多的名詞?這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善巧方便,這裡面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名詞術語沒有一定,只要指出這一樁事情,怎麼說都可以。由此可知,世尊這種說法,破我們的執著,破執著,這是真正的智慧,真實的智慧。眾生的病就在執著,執著如果破除,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認知就跟諸佛沒有兩樣,那就入佛的境界了。可是妄想、分別、執著很不容易斷,我們也能夠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的苦心、他的善巧才能體會得到。能體會,我們才能夠學習,如果這些事情連體會都不能,我們從哪裡學起?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宇宙人生的真相理甚深,理就是講體、本體,很深,事很廣、很複雜。佛給我們說法,可以說教我們從面面觀察,面面觀察你才能看到它的複雜現象。因此每換一面,每換一個角度,他就用另外一個名詞,用一個名稱,讓我們綜合各種這些名詞術語,在裡面悟入它的實相,這也是說法的善巧。

《華嚴經》裡面清涼大師這八個字,很值得我們玩味,「一真法界,唯是自心」;自是自己,就是自己的真心,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那麼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我們從這八個字立刻就體會到,「十法界唯是妄心」,我們的妄心變現出十法界,我們的真心變現出一真法界。佛告訴我們「真妄不二」,你懂得真妄不二,你當然就明了,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也是不二,這是事實的真相,可是很難明了,確確實實很難懂。為什麼這虛空法界是我們的自心?無論是真心也好,妄心也好,都是自心。自己的真心、自己的妄心還是一個心,離開了自心沒有法界,這是世尊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說一切法的總綱領。佛說一切經,從哪裡說出來的?就從這八個字說出來的,這八個字是佛法的根源、源頭。法界,這裡面包括原理、原則、現相、轉變、因果,都包括在其中,自心是能現、能變,法界是所現、是所變,我們要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這一個事相要細心去體會,體會不到,常常保留著疑情,疑情就是常常提出這麼一樁事情。

佛在經上還有兩句話,講得比這個更明顯,那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這個法界相是唯心所現,這裡面種種變化是唯識所變,識是妄心。心是真心,識是妄心。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的妄心,妄心不離真心,離了真心哪來的妄心?《楞嚴經》上講,妄心如第二月,捏目所見的第二月。可是這個意思我們還是不容易懂得,為什麼?如果你真正懂得,你是非人我的念頭完全沒有了。所以你真正明白、真正懂得,在這個現相上,你跟一般人不一樣,也就是你跟沒有懂得的人不一樣。沒有懂得的人都有「我」,我們今天講都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如果真明白,這個人決定沒有「我」的念頭,沒有「私」的念頭,而是起心動念,一切統統為眾生、為法界。為什麼?整個虛空法界是自己,不會再把這個身看作自己,這個家看作自己,不會,絕對不會有這個念頭。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那你就真的懂得了,確確實實是自心變現出來的。

一切眾生雖然聽到佛菩薩如是明白的教誨,他為什麼不能夠悟入?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迷惑顛倒,障礙了他的悟門,堵塞了悟門,他不能悟入。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所說的一切法,還不都是講這一樁事。上根利智聽到佛這個說法,他立刻就悟入,大徹大悟。下下根人聽到這一句話,他也不求甚解,他也不會疑惑,他也不求明了,反正佛怎麼說,我就怎麼信,我就怎麼行,那也很可愛,他也能有成就。中等根性的人聽起來痲煩就大了,愈聽愈迷惑,愈聽問題愈多,所以世尊費了四十九年來解釋,統統是為中等根性的人。我們也從這些地方,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極處,不怕痲煩,很細心的來給我們做詳細的說明。最明顯、最具體的代表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一部《華嚴經》就說這八個字。

我們如果實在不能夠體會,佛常常用比喻來講,比喻裡面用「夢幻泡影」比得最多,特別是用作夢來比喻。每一位同修都有作夢的經驗,我們就用作夢這個夢境來做個比喻。能作夢的那是心,這個心不管它是真心是妄心,不要去研究這些。現在外國人說這個夢是下意識,下意識還是心,這意識就是心,這是能作夢的。夢中所現出來的境界,那就是相分,那是你所夢得的,這裡面就有能、就有所。有能作夢,有變現出的夢境,所變出的夢境。變出來這個夢中境界相,是不是就是能作夢的那個心的現相?我們得好好去想想。假如你作夢,一下夢醒過來,你不妨坐在床上好好想一想,你剛才那個夢中境界,你去想那個夢怎麼來的?夢中境界相究竟是怎麼形成?去想想這些。你能常常這樣想,你就會開悟,這是佛法。我們曉得,心沒有相,因為沒有相,它才能夠現相,如果它是有相,它就決定不能再現相。這個道理《華嚴經》上也說得很多,我們現在還沒講到,這就是講到真空與緣起。正因為心沒有相,所以每一天晚上做的夢,夢中境界相不一樣。正當夢中現相的那個時候,就是你的心已經變成相,那個相是什麼樣子?就是夢中境界的相。相跟性是一不是二,這個也很難懂。

古來大德又有一個比喻,讓我們體會這個意思。譬如以金作器,把黃金比作自性,比作能變的,用這個金去造一個相,那個相是所變的。譬如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堆黃金,我們今天將這個金造成地藏菩薩的像,它就現了相。試問問這個相跟這個性是一還是二?這一尊地藏菩薩的像跟一坨的黃金是一還是二?如果你要說是一,這一尊我們一看是地藏菩薩像,看到地藏菩薩像,那個金就沒有了;如果看到這是一坨黃金,地藏菩薩的像就沒有了。如何來顯示這一樁事實?顯示這個事實唯有不一也不異,不能說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二。你要說它是一,明明相跟性是兩樁事情;你要說它是二,金跟器確實是一不是二,離開器沒有金,離開金沒有器。所以事實真相不一不異,這個才說明它的真相。希望大家細心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不可以說是一,也不可以說是二,不可以說一樣,也不能說不一樣,這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觀察,所以這個性完全變成相了。

我們用這一個前提,再去回想夢境。我們在夢境,我們的心完全變成夢中的境界,就像這個金,今天塑成地藏菩薩的形像,同樣一個道理。所以佛說這個現相叫「全真即妄」,因為相是虛妄的,相不是永遠存在的。佛法講真妄,它的定義,說妄是暫時的,不是永遠存在的;說真是永遠不變的,永遠不變的那叫真。所以性是真的,真性,性是真的,相是妄的,相不是真的。「全真即妄」,整個的心,能變的真心已經變成了夢中的相分,就如同以金做成器一樣,這變成這個境界了。那要問你的心像什麼樣子?當時夢中的境界就是心的樣子,就是心的相分;真妄不二,性相一如。如果你在夢中一下明白過來,整個境界唯是自心,夢中就好比法界,整個法界唯是自心,離開自心哪有境界?沒有境界。所以在夢中,夢中一定有自己,有我這個人,或者還夢到許許多多人,也夢到山河大地依正莊嚴。你要是明白、覺悟了,我們要問問,夢中哪一法不是你的自心?這才明白了,確實整個夢境,夢中的依正莊嚴就是自己,就是自性。

諸佛菩薩說悟了,大徹大悟,悟個什麼?就是悟這樁事情。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境界,是自己;除自心之外,沒有一法可得。凡夫迷,迷什麼?也是迷的這樁事情,不知道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心變現出來的,不知道一切萬事萬物是自性,不曉得。不曉得的話,跟這個過不去,跟那個過不去,實際上是跟誰過不去?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除了跟自己過不去之外,你還跟誰過不去?沒有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是自己。經上不是常說,咱們念阿彌陀佛,「自性彌陀」,就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的彌陀,哪裡有心外彌陀?沒有。「唯心淨土」,西方世界極樂莊嚴唯心變現的,決定沒有心外的淨土,沒有心外的彌陀。彌陀如是,一切諸佛如來又何嘗不如是,一切菩薩又何嘗不如是,乃至於餓鬼、畜生、地獄,哪一法不如是?你真正覺悟之後,那個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就自自然然流露出來了。關懷眾生、供養諸佛,哪一樣是離開自己?這才逐漸逐漸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通達明了,那就叫華嚴三昧。

「華嚴」兩個字怎麼講法?《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上說過。「三昧」是什麼?三昧是正受。《華嚴》這個境界太大了,包含了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現在也正在講《華嚴經》,諸位在序分裡面,你所看到出席法會的大眾,人數都是說無量、無數、佛剎微塵數,都是用這些來形容出席的人數。這是把一切眾生,分做許許多多的種類,像我們這是一個社團一個社團來說,數目字無量無邊,那個意思就是說明整個虛空法界;也就是說明那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總沒有離開心性。所以全部經自始至終都教你悟入,這是這一部經的特色,字字句句都幫助你悟入。你前面聽了沒入,不要緊,後面還有,一遍不能悟入再來一遍,其目的就是我們常講的,幫助我們真正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禪家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佛法教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而已。所以這叫做華嚴三昧。

「華」是比喻,在大經經題裡面,梵文原文的意思是「雜花嚴飾」。把這個法會、把這個法門比喻作一個很大的花園,這個花園裡面各種花草的品種齊全,一樣也不缺,所以稱為雜花。「嚴」是莊嚴,莊嚴自性、莊嚴法界,它有兩層意思。莊嚴自性顯示性有能力變現出境界,這個是自性的莊嚴;第二層意思是莊嚴我們生活,我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達到美滿,現在人所講的「真善美慧」,這是雜花嚴飾的第二個意思。由此可知,華嚴三昧簡單的說,是依一真法界無盡的緣起,這是理論的依據。諸位總要記住,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名字不一樣,裡面意思、境界完全相同。華嚴叫「一真法界」,我們淨土宗經典裡面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

所以佛教給我們怎樣去念佛,《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經》裡面教給我們「一心繫念」。羅什大師翻的本子,是翻「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的譯本叫「一心繫念」,你看多重視這個「一」。我們學佛說實在話,就是把這個「一」疏忽掉了,我們學得很苦,費了許多時間、許多精神,依舊是不得其門而入。什麼時候能入門?遙遙無期。說實在話,哪一天你那個心「一」了,就入進去;一心就入,二心就不入。你要想入門,入門禪宗叫見性,我們淨宗叫一心不亂,一心就入,一心。什麼叫「一心」?一個雜念都沒有,那才叫一心,有一個雜念心就不一。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在我們修學經驗當中,我們了解短時間的一心還行,長時間就不行,長時間裡面就夾雜著妄想,就不行。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要清楚。

所以為什麼古大德跟我們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說這個話什麼道理?現在我們懂得了,念經經太長,念的時候很容易打妄想;咒比經短,換句話說,打妄想的機會就比較少,可是還是容易打妄想。譬如說大家念得很熟的《大悲咒》,你那個《大悲咒》八十多句,你從頭到尾念一遍,裡面能不能夠有一個妄想都沒有?恐怕還是會有一兩個妄想。諸位要曉得,夾雜一兩個妄想,那《大悲咒》不靈。不是說《大悲咒》不好,是因為你裡面夾雜妄想在裡面,所以那個咒不靈,不如念佛。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六個字裡頭,確實那個妄想雜不進去,這就說明你這六個字有效果,比念咒要好得多;如果嫌六個字還太多,四個字「阿彌陀佛」,這妄想進不去。所以我傳給諸位同修的十念法,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這裡頭一個妄想都沒有。不要以為這個時間短,只要一兩分鐘的時間,它很有效果。每一天多修幾次,多念幾遍,準有效果,為什麼?因為你是一心專念,你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十句不間斷,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符合這個標準;淨念相繼,淨念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你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你就能體會到,共修跟自己一個人修不一樣,共修裡面妄想會減少,自己一個人修妄想多了。尤其我們這個念佛堂,四樓念佛堂,有同修來告訴我,進入念佛堂看到統統都是佛,好像自己也是佛一樣,好!你動的那個念頭是佛念,你不動其他的妄念,這就相應;你在家裡面念佛的時候,不相應。這就說明我們是凡夫,凡夫還會受環境的影響。因為你會受環境的影響,我們提供你一個念佛的環境,讓佛來影響你,不讓其他東西來影響你,建念佛堂給大家做增上緣,道理就在此地;換句話說,這個念佛堂就是華嚴三昧。所以一定是依一心,依真性,無盡緣起那就是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都是從一心變現出來的。這個一心是自己的一心,你聽了你馬上就懷疑,我的心,我的心有這麼大的力量嗎?我真會變嗎?我想變一個牛,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它也不會現前。所以聽了經之後,回去再打妄想那就壞了,那真的叫三世佛都喊冤枉。佛講的這個心,心到底是什麼樣子?到底在哪裡?找不到。你要不相信,回去讀《楞嚴經》,《楞嚴經》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佛問他心在哪裡?阿難說了七個地方,佛都搖頭都否定。阿難原本以為自己很聰明,被佛一問,才曉得自己是生死凡夫,迷惑顛倒,一無所知。他回過頭來請教佛,我不曉得心在哪裡,佛應該告訴我心究竟在哪裡?釋迦牟尼佛說了很長一段話,十番顯見,說明六根的根性就是自己的心性。六根根性只說一根,眼根的見性,一根明白,其餘的五根根性都是自己的真心。那麼這才說明,說明一個現象,「真妄不二」。不但心跟識沒離開,阿賴耶識是妄心,相宗裡面說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為什麼?阿賴耶識的體是真心,阿賴耶識的現相、作用是妄心;真妄和合,真妄沒有離開。就好比以金作器,金跟器沒離開,二而不二,這才是事實真相,佛希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說明虛空法界是自己,如果說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個只可以說貼近,當中還有一層隔礙,為什麼?虛空法界、自己,還有一層隔礙。虛空法界就是自己,這個裡面一絲毫的隔礙都沒有,而後我們才明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裡面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很不好懂,只有悟入華嚴三昧的人,他點頭,沒入華嚴三昧的人,他愈聽愈迷惑。真正懂得了,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般若經》裡面講,這是悟入根本智,這是屬於根本智。然後從這個地方起行,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了,你的起行當然不一樣。起行是什麼?就是佛在經典上所說的,如來與這些大菩薩們,在十法界裡面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就是他起行了。

這個地方同修們一定要注意,覺悟的人,徹底覺悟就稱之為佛,覺悟還沒有徹底稱之為菩薩。所以菩薩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覺悟雖然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他也有能力隨類化身。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就如同《華嚴》末後五十三參,五十三參那五十三個人,他所示現的都是凡人,這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那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生活。這些人是明白人,我們現在一天到晚也過生活,我們是個糊塗人,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所以心裏面有妄想、有憂慮、有煩惱。明白人這些東西統統沒有了,明白人來幫助這一些沒有明白的人,這就叫菩薩度化眾生。菩薩是明白人,什麼叫度化?幫助我們覺悟。可是他幫助我們覺悟,我們是不是就能覺悟?不一定。這所謂各人根性不相同,根性利的人很容易,他一幫助,我們覺悟了,根性鈍的人那就很難,就不容易覺悟。

哪些根性利的?說實在的話,凡事不太計較,分別心很淡,執著的心也很淡,什麼事情大而化之無所謂,這種人很容易在大乘法裡面開悟。凡是事情斤斤計較、分別、執著,這個人佛菩薩看到很難教,那是《地藏經》上講的「剛強難化」。他什麼剛強?他分別、執著的情執很重,凡事都斤斤計較,這就比較上痲煩。好在諸佛菩薩度眾生,他們不著急,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再來,來生還不能成就後生再來,他有的是時間,他不在乎。眾生不管你落在哪一道,他都清楚、都明了。我們這一生在人道,他變一個人來幫助我們,我們不能接受,雖不能接受也聽了不少,阿賴耶識里總種了一些善根。來生假如我們做得不好,墮到畜生道,這些菩薩、佛菩薩,又會變成畜生來跟我們作伴,也給我們天天講經說法,畜生裡頭也有菩薩在講經說法。你們不是常常聽說,畜生也念佛,畜生也往生,也站著走的。所以諸佛菩薩永遠不離開眾生,「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但是有一個條件,這個人有求覺悟的這個念頭,佛才不捨你,才永遠跟到你、幫助你。如果你根本就沒有求覺悟的這個念頭,佛只好在旁邊看著、等著,什麼時候你有這個意念,他什麼時候才來,沒有這個意念,他不來。這個不是他不慈悲,你還不想覺悟,還不想了生死出三界,還不想成佛,他就不來了;你有這個念頭他就來。這個叫做萬行,這個叫做莊嚴佛果,這就是無相能現一切相,能夠隨機教化,隨機說法,隨類現相,隨機說法,這也叫做華嚴。莊嚴自性、莊嚴法界、莊嚴眾生,這就有華嚴的意思。一心修學就叫做三昧,這個話是說我們初學的人,我們一心修學,就叫做華嚴三昧。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用很具體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華嚴三昧怎麼修?依照《華嚴經》的理論、方法去修學,就叫做華嚴三昧。如果能夠契入《華嚴經》上所說的境界,你就叫做悟入華嚴三昧。你要入境界才行,不入境界,你雖然修,你一心在修,你沒有悟入。說到這個地方,我是不是在勸你們修華嚴三昧?沒錯,是勸你們修華嚴三昧;可是真的要依《華嚴經》去修可痲煩了。我們《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我們現在預定五年,講前面不知道後面,講到後面前面忘光了,你從哪裡修起?你沒有法子修。可是有個方法,最好的方法到四樓念佛堂念阿彌陀佛,那就是圓圓滿滿的華嚴三昧。《華嚴經》到最後,結歸在《無量壽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這個經,古大德叫做《中本華嚴》有道理,這個經是《華嚴經》的濃縮,《華嚴經》的精華。這個大經太痲煩、太多了,真正講到修行愈簡單愈好,簡單到最後「阿彌陀佛」四個字,這四個字就是「華嚴三昧」。你要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你就悟入華嚴三昧,就這麼回事情。所以許多同修在念佛堂念佛,境界都很不錯,已經都悟入了,他不知道那是華嚴三昧,說出來他才曉得他已經入華嚴三昧。華嚴三昧有淺有深,我們現在入得淺,不夠深度;如果夠深,那就像諸佛菩薩一樣,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雖不能像諸佛菩薩那麼自在,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得到相似的果位,這個相似的果位,就是一般人常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可是你所說的都有道理,所說的都是令聽眾覺悟,都是幫助他覺悟,這是入相似位。

底下一句『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是以「華嚴三昧」說總,「百千三昧」、「無量三昧」這是用。就如《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華嚴三昧是根本;又說「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它的德用,它的德能就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那就是無所不知。雖然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心裡頭一絲毫都不沾染,這就叫百千三昧,叫無量三昧。「總持」這兩個字,就是前面所講的「陀羅尼門」。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持。「持」我們今天講抓住。總持兩個字意思就是說明,意思就是講抓住它的總綱領、總原則,那你就好辦了。「總持」是教化眾生的總持法門,你有能力對九法界眾生,幫助他們,教導他們。九法界是上從菩薩法界下至地獄法界,九界眾生,你都有能力、有智慧、有善巧去幫助他們,這是你真正得到總持。

通常我們講總持法門,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在我們曉得《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你要是掌握到《無量壽經》,豈不是《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總持。而《無量壽經》這一部經還很長,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在這一部經裡面,其中我們現在第六品四十八願,「發大誓願」,這一品經是我們這一部經的總持,這是找總綱領。而這四十八願裡面,這也是祖師大德們所公認的,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一願;換句話說,四十八願裡面的總持法門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講什麼?「十念必生」,這是最後結歸到什麼?結歸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樣子總歸納一下,總持法門是什麼?「阿彌陀佛」四個字的名號,你才找到了。你念這四個字,一心稱念,一心是真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一心。一心既然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時候你的一心沒有界限,你的心多大?盡虛空、遍法界;如果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小,心就有界限。所以這個時候,進念佛堂的時候就放下萬緣,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都不要去想,就是一心稱名,這個心是真心,這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力量不可思議。你一心念,你就跟諸佛如來心心相應。

我們在前面用電波做比喻,「一心稱念」這個頻率跟諸佛如來心波的頻率相同,自自然然它就結合成一體,頻道就接通了。通了就是我們講的加持,諸佛如來加持你,諸佛如來保佑你。保佑、加持是什麼意思?我們這個心的波,跟他那個心的波頻道相同,通了,接通了,稍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通,頻率就不對了,第十八願就是說的這個。這樣我們才把佛法的顛峰,佛法的頂端,最高的總持法門掌握到了。所以念佛堂念這句佛號,那還得了。這句佛號細說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細說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細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

然後我們自然就明白,為什麼大家在別的地方念佛,跟我們這個念佛堂念佛受用不相同,什麼道理?這個地方念佛,有許多念佛人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人在念佛。其他念佛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的道理,含含糊糊沒搞清楚,也裝樣子在這裡念,念的聲音也沒念錯,頻率不一樣沒接通,這個就不一樣。為什麼這個地方明白人這麼多?這個地方天天在講經,天天在講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念佛堂念佛受用不一樣。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我們講的是這裡面所發的波,電波不相同。這裡面的波是跟諸佛如來、跟阿彌陀佛頻道相同接通了,就好像看電視一樣,這裡沒有干擾,你到這裡來看畫面很清楚,到別的地方去看也能看到。那個畫面不清楚模模糊糊的,為什麼?有干擾。干擾是什麼?一切眾生胡思亂想那個波干擾,此地在這裡念佛,大家都是用清淨心,所以沒有干擾。你所感覺到的時候非常清晰,一入念佛堂,你就感覺到很歡喜,心地很清淨,道理在此地。所以別的地方同修到這邊念了,想回去建立也像這樣建立念佛堂,來大家一起在一塊念佛,效果能不能跟這個相比?還是要差一截。原因在哪裡?要天天講經,天天契入,解行要相應這才行,只有行門沒有解門,還是有痲煩。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說過,他老人家講「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他講得這麼清楚,一定要解行相應。我們這個道場今天的好處,就是解行相應。

也許同修聽了這個話又懷疑,過去聽說印光老法師的念佛堂沒有講經,只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又怎麼說?印光老法師行,印光大師那個時代行,印光大師念佛堂那一批人行;我們今天不行,我們的根性跟他不一樣。那個時候進入念佛堂的人,雖然對這個道理不甚明了,他沒有妄想,他真正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心進念佛堂念佛,可以,不需要講經。如果我們疑惑很多,分別很重,執著很深,你要是不在經教裡面,把這種心態消融化解,你進念佛堂得不到利益。所以人、時、地不相同,那個時候他那種方法契機,契那個時代的機。今天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不能夠契大眾之機,所以收的效果就遠遠比不上那個時代,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經上講的原則,隨機說法,隨機施教,設施教化的方式跟從前不一樣。他那個方式拿到現在,我們得利益的人少;我們現在這種方法要拿到他過去那裡,那叫打閒岔,不但沒有好處,也添一些痲煩。所以一定要懂得契機契理,這才是善巧方便。

「百千三昧」裡面,這個三昧我們要簡單的解釋,跟「華嚴三昧」意思不一樣。華嚴三昧直接可以稱為正受,但是正受意思有淺深廣狹不同,華嚴三昧是達到究竟圓滿。實在講只要悟入華嚴三昧,這個人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在我們淨土宗裡面,他是理一心不亂,他不是事一心;理一心不亂才是華嚴三昧,事一心不亂不是。所以前面華嚴三昧這個三昧意思深,下面百千三昧意思就淺,我們現在可以學習,那是什麼?簡單說是「善心一處住不動」,這就叫三昧。這個意思很淺,純善之心,什麼叫善?善的標準在哪裡?我們用佛家最簡單的十善,五戒十善這個心絕不動搖,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之中,都能夠不變,你能夠堅持,你能夠守住。「身」,不殺生、不偷盜,在家的同修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你能夠堅持十善,一切時、一切處都不會改變,這就叫三昧。你這種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無論做什麼事情那就是百千。百千是從事相上來說的,無論什麼事相都與十善心相應,都沒有離開十善心,就叫百千三昧,也叫無量三昧。所以這個三昧,實在講是我們現前就應當要學的;華嚴三昧,確實我們明白懂得這個意思,不容易悟入。可是百千三昧能夠幫助我們悟入華嚴三昧,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念佛往生就決定有把握。在我們生活當中,緣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這把我們整個生活都包括盡了,我們總不能夠脫離這兩種環境。在這兩種環境裡面,決定要與十善業道相應,牢牢記住這句話,一定要把它做到。然後是二六時中,這一句彌陀名號抓住,你就是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一句我們現前可以做得到的。住在新加坡地區的同修,有時間就要到這個念佛堂來念佛,到這個地方來念佛,「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一句經文就落實了。你想想看,你在念佛堂念佛總持掌握到了,百千三昧也具足,你念佛的時候不會起一個惡念,六根都會與十善相應。在這裡面接受訓練,接受薰習,用在生活之中,用在工作裡面,用在應酬裡面,你就真得利益。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

這個段落,前面段落是講「定慧等持」,這一段經文也不長只有兩句,說的是「從體起用」。我們應該怎麼個學法?『住深禪定』。「深禪定」是什麼?世尊在《大集經》裡面講,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深妙禪。諸位看到這一句,不要又去參禪去了,你就全搞錯了。念佛法門是深妙禪,不是普通的禪。這個地方「住深禪定」,就是教你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你就是住深禪定。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頭都有阿彌陀佛。《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實在講就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怎樣降伏妄想?「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心是妄想。我們的妄念太多了,怎麼樣把妄念能夠除掉,這是一個大問題。第二個問題,心要住在哪裡?心要安住在哪裡?釋迦牟尼佛給他開示,給他講解,解釋這兩個問題,就講了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契入淨土法門之後,看到釋迦牟尼佛,答覆須菩提尊者這兩個問題,感到很羅嗦、很瑣碎,講了那麼多話。你們讀了《金剛經》,「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你們會了嗎?還是不會,不會那不叫白講。真的沒錯,確實是白講了。

釋迦牟尼佛哪裡會講廢話,釋迦牟尼佛跟他們那些人講,是應他們那一類眾生的根機,他們那些人聽到釋迦牟尼佛這種說法,他覺悟、他明白了,應機說法。我們不是般若會上的根機,所以我們聽了,聽不懂,還嫌釋迦牟尼佛羅嗦,為什麼嫌他羅嗦?如果我們這種根機,現在這種根機,我們如果向釋迦牟尼佛提出,「釋迦牟尼佛,怎樣降伏妄想」?釋迦牟尼佛一定很簡單,「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妄想都打掉了,你看多簡單,哪有說那麼多廢話?再問,這心要怎麼安住?「阿彌陀佛」,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就好了。你看看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問題都解答了,圓圓滿滿,比《金剛經》高明太多了,這你才體會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是金剛般若能夠相比的。《金剛經》上搞了半天,你還未必會。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有效,就能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就讓我們這個心安住在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當中,這就叫住深禪定。

所以這個法門,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都讚嘆?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都大力的提倡?對九法界一切眾生,不斷的在介紹,不斷的在推薦,它真好,真是簡單明了、穩當容易,成就比那些法門高得太多。你從般若法門裡面去修,從禪宗裡面去修,明心見性才是圓教初住菩薩,修到十回向滿,這要用一個阿僧祇劫;再修到七地,兩個阿僧祇劫;修到法雲地,三個阿僧祇劫,你才曉得多難,你從禪、從般若會上多難。從這一句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品煩惱沒有斷,他的智慧、道力、神通、德能,我們講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他的能力相當於八地菩薩,你才知道其他大乘佛法怎麼能比?我們說這些話,絕對不是我們修淨土,自己誇耀自己,在這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不是,事實如此。決定不是誇耀自己去貶抑別人,不是的,這完全是諸佛如來所說的,事實如是。其他法門不是不好,那是有一定的根機,唯獨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上根修這個法門,文殊、普賢這是上上根,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他們發願求生淨土,發願親近阿彌陀佛,這真是上上根。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生到那邊去就作佛了。下下根這是我們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法界,太希有了,也就是說我們凡夫生到那裡,跟文殊、普賢在一起,十方世界沒有這個情形,你不是同一個階層,沒有辦法同在一起。像我們這個地球,地球是凡聖同居土,這裡面有佛菩薩在此地修行,有阿羅漢在此地修行,我們凡夫見不到,這就是不同的階層沒有辦法見面,見不到。西方世界就不一樣,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跟凡夫打成一片,聽阿彌陀佛講經一起坐,排排坐,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為什麼?因平等,都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這因平等,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平等、受用平等、一切都平等,這個法門才叫不可思議。

在作用裡面來說,只舉一個例子,作用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它這隻舉一個『悉睹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如來你統統見到了,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辦得到。無量諸佛包括我們全在內,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看看我們這些都成佛了,為什麼?他成佛了,他成佛看一切眾生統統成佛,那是他真正成佛。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成佛,看到還有一個眾生沒成佛,說老實話,他自己沒成佛。這麼一說又奇怪了,看到我們都成佛,佛還能來度佛嗎?沒錯,佛看到我們真的是成佛了,不過現在是個糊塗佛。他看到我們成佛,沒錯,看到我們現在迷而不覺,怎麼會是假的?是真的,所以幫助我們覺悟。他知道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所以他有把握、有信心,一定幫助我們能夠覺悟。這個理論的依據在此地,我們一切眾生「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是真佛決定不是假佛。

所以我們講這個大經,這不是普通經,普通經我們不說這些話,說了很費事,要很詳細的解釋耽誤很多時間,別人也未必能體會得到。現在講堂裡面講《無量壽經》、講《華嚴經》,《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是一部經,相輔相成。大家天天在此地薰習,這說話就方便多了。我教諸位同修,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確確實實是真佛,凡夫只有我一個,我一個人是凡夫,別的人都是諸佛如來,無論他作善、作惡,我們都要想到,他那是隨類化身,隨機示現,他是示現給我看的,我必須在示現境界裡面修行,修什麼行?修平等行,那就成就自己的佛道。他的善行我們看清楚,心地清淨不染,不能著;他的惡行我們也看清楚,也清淨不染。所以在境界裡面我們練什麼?我們在這裡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我們在修這個。如果沒有這些境界現前,我們的清淨平等覺到哪裡去修?所以這一些境界,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清淨平等覺,他不是我的善知識是什麼?他不是諸佛如來示現,那又是什麼?

還有一個道理,這佛經上常講,大家都熟知的「境隨心轉」。我們是以清淨、平等、覺心來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成佛了,一切眾生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在這個經上講,是阿彌陀佛的別號,阿彌陀佛就叫清淨平等覺。所以境緣成就我們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我用清淨平等覺去看法界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真的同圓種智。有情眾生是清淨平等覺,無情眾生也是清淨平等覺,那怎麼不入這個境界?這就叫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我教諸位這個方法好,你要能夠常常把心轉變過來,常作如是觀,久而久之不知不覺,真的就隨時悟入華嚴三昧。

我們在念佛堂里念佛,這個力量大了,轉變這個世間所有眾生不善的思想波,我們有沒有能力做到?肯定可以做得到。世間雖然有災難,縱然這災難我們沒有力量能化除,一定也能把這個災難減輕,把這個災難延後,這裡頭有道理。我們思想波是清淨、平等、覺,這個波的力量太大了,有這麼多人大家在一塊共修,又能夠得一切諸佛如來加持,這裡頭有道理、有理論,不是隨便說的。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明白這個理與事,我們的信心就肯定了,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踏進念佛堂,真的是自度度他,自救救人,真正是救度一切眾生。所以對這些理跟事要是不明白、不透徹,他哪有這種堅定的信心?沒有堅定的信心,雖念佛,念佛的思想波力量沒有這麼強;換句話說,轉變眾生的業力力量不夠。我們的確是有幸,能夠遇到這個大法,遇到這個純正之法,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正如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你說這是多麼幸運。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不能「住深禪定」,不能「悉睹無量諸佛」,我們修持的功夫就不得力,也就是一般人講,你的修行功夫不得力。如果要是得力的話,這兩句話就落實了,這兩句話就兌現了。末後這兩句:

【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

這個意思深,這個作用更廣,這裡頭也含無量義。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我們下星期六再跟諸位報告,我們應當怎麼學法。

大乘無量壽經(第二十三集)1998/8/29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23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倒數第三行:

【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

經文上告訴我們,悟入華嚴三昧之後,這些大眾的生活狀況,文字雖然不多,可是它的含義很深很廣。首先告訴我們第一個大用,他能夠見無量諸佛,「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第二個作用,他有能力在『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這一句是給我們說明,他們生活空間是多麼大,由此可知,華嚴三昧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一念頃」是說時間很短,在經文裡面有種種說法,都有經典做依據。而古大德採取其中的一種,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一念頃就叫一剎那。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彈指這個時間很短,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也叫一念,這是時間非常短暫。在這麼短暫的時間當中,他就有能力「遍游一切佛土」。此地的「一切」,不但包括了十方,也包括了三世。「三世」諸位要明了,有過去世,還有未來世,過去未來一切諸佛剎土,他都能夠遍游。「遍」是一個都不漏,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一念之間圓滿達到了。這個境界我們很難想像,難在哪裡?難在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所以看到這些經文都很不容易理解。我們凡夫局限在一個身相不能分身,局限在這個身相上,所以就做不到。別說是一念之間你做不到,給你再長的時間你也做不到。

在大經裡面,跟諸位同修多次的報告過,法身大士也就是說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沒有身相,也就是沒有「我」這個執著。無相,他才能現一切相,無相無不相,他能現一切相。無智,他能夠現一切智,無所不知。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能在同時現無量無邊的身相。所現的身相是不是一個樣子?不是的,他能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像大家在《普門品》裡面所念到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相。三十二應是三十二大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的色相,而每一個色相可能都不相同。這些是不是菩薩有意現的?不是的,諸位要知道,有意就不能現了。我們現在不能現,什麼原因?我們有意,有意就不能現,無意就能現。有意,諸位要曉得,那個意是煩惱,不是個好東西,意是執著、是妄想、是分別,所以障礙自性的德用。如果我們把「意」舍掉了,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沒有意思你就自在了,你就能像諸佛菩薩一樣自在示現。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將這些道理、境界、事相,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是真的不是虛妄的。

在中國佛教史裡面有記載,隋唐時代還有這些人,佛家史傳裡面有一部書叫《神僧傳》,這裡面記載也有好幾百人,大概有將近三百人的樣子,兩百多人、三百人在歷史上記載的,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都有特異功能。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喜歡看這一類的書,而後曉得這些能力都是一切眾生的本能。他們有,我們也有,他們能夠示現,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示現,原因是什麼?他們沒有障礙,我們有障礙,把自己的本能障礙住了,所以這個能力不能顯現。正如同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不但包括我們一切人類,一切畜生、餓鬼、地獄這都是眾生。大家的智慧跟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大家的德能,這說能力跟佛也沒有差別;「相」是現相,依正莊嚴都跟佛一樣。佛很感嘆的說,說這些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我們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業障,你有障礙;如果這個障礙除掉了,我們的智慧能力就現前。智慧不可思議,世間出世間,世人常講天上、人間,過去、未來,你沒有一樣不知道,樣樣都明了,這是你的智慧。你為什麼知道?你本來知道。

現在科學家常常在想,宇宙怎麼來的?生命從哪裡起源的?都在那裡追究,都在那裡探索,能不能有正確的答案?說實在的話,永遠沒有正確的答案。為什麼?因為他的障礙沒有去掉,障礙障住了他的智慧,所以他怎麼樣去研究、去探索,統統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而沒有辦法了解事實真相。佛告訴我們,如果真正想了解事實真相,不難。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現前,那時候就真相大白。真相究竟像什麼樣子?正如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華嚴經》上所講的就是事實真相。那是佛跟我們說的,我們沒有見到,佛教導我們,去了障礙事實真相就在你面前。然後佛說的經有什麼用處?給我們做印證,看看我們所見的、所接觸的事實真相,是不是如佛所說,這是經典另一個用途,是給我們做證明的。

由此可知,學佛究竟的目的在哪裡?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恢復我們自己本來面目而已。再要說得淺一點,學佛的目的就是教你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環境。如果你不認識自己,不明了自己生活環境,在佛法裡面講,這叫凡夫,這叫迷惑。明了了這叫覺悟,覺悟之後你自然就有這種能力,你的生活空間不是拘束在一個區域,而生活的空間太大太大,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諸佛菩薩現身遍游十方剎土,不是有意去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所以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講的,諸佛菩薩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你說多自在。這種能力我們把它總結歸起來講,就是他們「隨時悟入華嚴三昧」。華嚴三昧前面說過了,簡單的說,他已經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自己生活環境,這真相明了了。

華嚴三昧也叫做「海印三昧」,海印是比喻,「海」是比喻深廣。「印」,我們平常蓋印用這個做比喻,我們蓋個印章,印章裡面有很多字,有很多文字,我們蓋下去之後,這個文字是同時現前沒有先後。我們寫字有先後,印章蓋下去沒有先後,取這個意思,取「同時」。佛在大經裡頭有兩句話也很著名,許多同修都能夠記得。佛說「三世古今」,這從時間上來說的,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古代今世;「不離當念」,這個當念就是一念頃,所以它一念頃才能遍游一切國土。又說「十方世界,不離當處」,這個當處佛經上常常講,「微塵毛孔,不離當處」。這是我們凡夫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法身大士所證得的,他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叫華嚴三昧,所以他是同時同處,遍虛空、遍法界。佛說這是事實真相,究竟是不是事實真相?現代人相信科學,實際上科學他真的懂不懂?也未必懂,未必懂而相信,這個信叫迷信。他們說我們迷信佛法,我們說他們迷信科學,都是迷信。搞清楚了才叫不迷信,沒搞清楚相信它,那就叫迷信。

學佛的人一般頭腦都比較冷靜,都比較清楚,人家說我們迷信,我們聽了也很好笑。我們自己想想我們是不是迷信?沒錯,是迷信。怎麼說是迷信?佛所講的這些東西,我們的確沒搞清楚,縱然是理論上搞清楚,事實我們沒見到。就是此地這兩句,我們明白了,可是事實沒見到,「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我們深禪定沒有得到,我們沒有見到諸佛,可是我們相信,相信佛不欺騙我們。「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這更不可思議,我們更不能夠做到,我們也相信,這個信叫迷信。人家說我們迷信阿彌陀佛,不是罵我們,真的,我們確實是迷信,怎麼可以怪別人?可以迷,可是你要曉得,他說我們迷信,他迷得比我們更糟,你懂不懂這個意思?我們迷是一重迷,他迷是兩重迷,他對於佛法一無所知,就敢說它是迷信,所以他是迷迷信。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可以說他這個信是正信還是迷信,要搞清楚。沒有搞清楚,你說他是信,他也是迷信,你說他迷信,他是迷迷信。佛法唯一的好處,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了以後,教我們自己去證實,你自己證明之後,那個時候才叫真信。換句話說,佛勸導我們一定要入華嚴三昧,這個事情你就證實了,就變成自己的境界,這一點很重要。

大乘經上常說的,「延促同時,廣狹自在」。「延促同時」是講時間,「廣狹自在」是講空間,空間跟時間都不是真的。在法相經典裡面,把時間、空間定位,定在哪個地位?不相應行法。什麼叫不相應行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不相應行法就是大家一種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現在人由於科技發達,逐漸逐漸我們對於事情的看法,跟從前人不一樣。從前人你要說時間是假的,很難理解,現在我們說時間是假的,大家比較容易懂得,為什麼?有時差。我們現在此地八點鐘,澳洲現在加兩個,他們十點鐘,現在曉得各個地方有時差,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空間方位,這四方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看你在哪一個點上說話,你這個點移動,你的方位全部都移動。所以時間、空間不是一定的,不是定法,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換句話說,根本沒有這個事實。

近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講過,他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能說出這句話不簡單,他知道同時存在,他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也沒有辦法走入未來,他沒有法子。理論上知道,用什麼方法能夠把時光隧道突破,現在還想不出辦法。在佛法裡面早就突破了,所以他能夠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未來,才能夠「遍游一切佛土」。一切裡面包括著三世跟十方,他能夠回到過去,他也能夠很自在的進入未來。佛家用的方法就是禪定,禪定是什麼意思?完全斷離分別執著。分別的意念、執著的念頭統統斷盡,這叫深禪定。所以世間禪定做不到,世間禪定叫四禪八定,他為什麼做不到?他有念頭,他入在甚深禪定之中,他還有個禪定的念頭,那就不行。只要有禪定,就能恢復一部分的能力,不能夠遍一切佛土,做不到這個。如果能有一點小定,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現在身住在新加坡,世界其他各區所發生的事情,我們不必用電視,你在定中可以看見。不但在定中可以看見現在發生的事情,可以看到過去發生的事情,也可以看到未來發生的事情,這是不必要很深的禪定,小定就可以做到。但是我們地球以外其他星球,這個定功就要深了,一般小定不行。

在過去我在講經的時候,有一位老居士,他是個軍人,是一位將軍,告訴我一樁事情。在抗戰期間,他們軍隊住在江西,附近有個道觀,裡面有個老道,這個老道很有修行,年歲也很大,仙風道骨,他們對這個老道很敬仰。有一天老道派人來通知他們,叫他們搬家。他說:為什麼?老道告訴他:三天之後,這個地方會被洪水淹沒。他們聽了這個話很難相信,天氣非常好,根本沒有水災的跡象。奇怪,這個老道為什麼會說這個話?老道住的地方地勢也不高,他就派人去打聽,看看老道有沒有搬家?派人去,老道已經搬家了,他們就姑妄聽之。到第三天之後,果然山洪爆發,那個地方真的被淹沒了。老道確實有一點能力,幾天以後的事情他見到了,這是一樁事情。另外有一樁事情,有一天老道告訴他,他在入定的時候看到有一場戰爭,告訴它的方位在中國的東方,距離相當遙遠,這個戰爭非常殘酷。他們聽了之後,因為都是些軍人,高級軍官,對於這些事情訊息都很靈通,沒有,沒有這個現象,那麼以後就算了。過了三個月之後,就是老道講的那個方位、那個距離發生事情,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他們就奇怪了,為什麼他在三個月之前看到?這就說明突破了時間,他可以看到未來,未來三個月的事情他看到了,看到這一場戰爭。所以說明時空確實可以超越的,小的超越。

我們在《神僧傳》裡面,這是哪一位的故事我記不得,這大概總是四、五十年前讀的這些書。有一位印度來的法師,在中國傳道講經說法,回去的時候,就有許多人,平常親近法師,都辦了好的齋菜為法師餞行。這個法師的法緣非常殊勝,這頭一天人家請他吃飯,他都去了。每一家都歡歡喜喜,「法師看得起我,你看多少人家請他,他今天到我家來應供」,那個人講「法師瞧得起我,到我家來應供」。到第二天到十里長亭去送行,大家去送他,每個人談起來,「昨天中午法師在我家」,「在我家」,這樣一串連起來,差不多當天請他,有三、四百人家他都去了,才知道這個法師有分身的本事,同時吃午飯的時候,他能分幾百個身,每一個人家都去,記載在《高僧傳》裡面。佛說這些能力我們統統都有,這個法師有這種能力,這是我們通常講的,至少他大概也是小乘三果羅漢。三果羅漢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變化,《西遊記》上講孫悟空七十二變,三果就有這個能力,那決定不只七十二變,孫悟空跟阿那含相比差很遠,差太遠了。他同時能夠分身,說明「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這是事實。可見得佛法一定要修學,我們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快樂,只有在佛法里才能得到,其他法門縱然得到也很有限,沒有佛法里能力這麼樣的廣大,真正是無有邊際。上面所講的「自利」,你自己得到的好處,你得到的受用。下面這個經文是講「利他」,幫助社會,幫助大眾,這裡面有四小段。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一小段題目裡面講的「妙行顯實」,「行」是他的生活行為,「顯」是顯示出真實的作用。『得佛辯才』,佛的辯才無礙,這是達到究竟圓滿。在佛經上為我們解釋辯才有四種。第一個是「義」,義是理論,佛對一切法的理論透徹。世間人讚美上帝全知全能,實在講,佛的辯才真的是全知全能。說佛的辯才,諸位要曉得就是說我們自己的辯才,我們自己因為有障礙,把這種才能障礙住不能現前,所以叫凡夫;如果障礙除掉了,我們的能力現前,那就叫佛。說「眾生」是說自己,說「諸佛」也是說自己,自己迷了就叫眾生,自己覺悟了就叫佛,所以要知道佛跟自己的關係是一不是二。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己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智慧。我們讀了這個經之後,如何將自己的本能恢復?理論上通達沒有障礙。第二是「法」,法是方法。法是一切諸法演變的過程,都在法裡面,用佛家平常講的話來說,就是因果的變遷,這是屬於法。講席當中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轉變不空,相續不空,轉變跟相續都是法。佛對於這些通達沒有障礙。第三種「辭」無礙。辭是言語表達,現在我們講的辭令無比的高超,我們常講佛的辯才無礙,現在講辯才多半是講辭令,他很會說。第四種「樂說」,喜歡說。你雖然有辯才無礙,不喜歡說話那也不行,人家得不到利益,喜歡講給別人聽,只要別人肯接受,他喜歡聽,佛就喜歡說。佛的辯才裡面含這四個意思。

這四個意思,我們有沒有能力學得到?現在有一些在家、出家的同修,發心要來學講經,學講經一定要學佛的辯才。可是你要曉得,佛的辯才是性德的流露;換句話說,不是學來的,學不來的。你怎樣才得到?前面講一定要得定。所以現代教學的方法跟從前不一樣,如果我們真正想開智慧,還是從前老方法有效,現在這個新的方法沒效。老方法為什麼會有效?老方法從禪定教起。譬如說你要學講經,從哪裡學起?先修禪定,得到禪定之後,再來學講經那就很容易,一聽就開悟、就明白了,哪有那麼痲煩。為什麼?定心能生智慧,你有慧解。現在你為什麼學得這麼辛苦?因為你有妄想,你有雜念,你有煩惱,你有憂慮,你有牽掛,你沒有智慧。上台講經講一個小時要預備幾十個小時,好辛苦,到什麼時候,你預備一個小時可以講十個小時,講得很自在,你就快樂了。所以從前學講經先修禪定,現在大家不肯修禪定,一開頭就想研究經典,研究古今人的註解,不行,永遠不能開悟。我們現在雖然沒有禪堂,有念佛堂,念佛堂一樣。所以真正要是學講經,發大心將來要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從哪裡學起?最好先到念佛堂老老實實念三年,三年念下來之後,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你一天到晚在那裡一句「阿彌陀佛」,你不會胡思亂想,你萬緣放下,能夠放下三年你的心定了。如果念佛堂住上三年,你來聽我講經,開悟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現在大家學經學得這麼辛苦,道理在此地。這是現代教學的方法跟從前不一樣,現在修行人的成就遠遠不如過去,道理都在此地。

第二句『住普賢行』。「普賢行」是什麼?實在講,就是前面講的華嚴三昧。我們這一部經這一品,一開端就說「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普賢行。普賢行簡單的說,只有一個念頭,利益一切眾生,造福社會、造福人群,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沒有,那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是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慈悲心,做一切利益眾生的工作,這是普賢行。這是菩薩行裡面最殊勝的行門,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是「高級的菩薩行」,稱之為普賢行。普賢行它的樣子是什麼?樣子就是我們自己現前的生活,現前的工作,現前處事、待人、接物,樣子沒有改變還是照常。事相上沒有改變,心理上改變了,決定跟從前不是一個想法,不是一個看法,你的想法、看法轉變了。從前念念有我,為我,為我的利益,現在這個念頭沒有,這個事也沒有了。現在是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社會大眾,世間人講的犧牲奉獻,他所做的確實是犧牲奉獻,但是犧牲奉獻這個念頭他沒有。如果你有犧牲奉獻的念頭,還有這個意識,你還是凡夫,你修的不是普賢行,你還是凡夫行。凡夫裡面修的什麼?修的是善行,善因將來有善的果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的果報不在三善道,普賢行的果報就是前面的四句,我們這個經上前面的四行,那是普賢行的果報。不但不在六道,連十法界也不在,他的果報在一真法界,這是我們學佛不能不知道。

普賢行要詳細說,就是一部完整的《華嚴經》,你展開《華嚴經》,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字字句句都是普賢行。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有這個緣分學習,是大福德。這個福報不是一世的,也就是這個機會不是你隨時能夠遇得到的,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華嚴經》大概最近,至少有兩百多年沒有人講過,我們今天遇到這一會絕不是偶然。這一部大經,諸位要不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你就不可能遇到,你遇到了你也不可能生歡喜心,遇到能生歡喜心,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不是容易事情。我們既然得人身,遇到這個機會就不能放過,雖然不能學得圓滿的普賢行,普賢行裡面學個一條、兩條,我們這一生都受用不盡,這都是事實。《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綱要,當然也就是普賢行的綱要。

請看下面一句,『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這是說語言上的障礙突破了。語言我們很清楚,特別是住在新加坡,新加坡這個地方雖然很小,種族很多,連官方的語言都採取四種,有英語、華語、馬來語、印度語,都有四種,語文都不同。可是佛菩薩他們的本事很大,「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我們做不到。如果是佛跟這些菩薩們在此地講經,各種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不同言語的人,坐在下面來聽經,不需要翻譯,每一個人都能聽懂,這個很妙。每一個人聽佛講的都是自己的語言,佛有這個本事,這個很不可思議。我們想想可能嗎?現在想一想還真有可能。為什麼?因為現在用電腦可以能做到,既然電腦可以能做到,佛的智慧比電腦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我們現在看電腦的運用操作,想到佛這個能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確實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我們在經典裡面所看到的,它的道理是如來跟這些法身大士們,他們是真實智慧、無礙辯才,這一種功德力量,所以能夠變現出隨類的語言。他不需要別人翻譯,他能夠在同時同處以一個音聲,叫所有人聽到都聽到他自己的語文,他有這種能力。有這樣的能力,說法利生就沒有障礙了。

大家都曉得佛法好,佛法非常殊勝,今天佛法在全世界的弘揚,實在講語文的障礙是第一個因素。真正有修行的人,當然這個修行沒有證得華嚴三昧,要證得華嚴三昧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那麼深的功夫,所契入的境界很淺,能入個幾分,功行達不到這個標準,所以就受語文的障礙。對於不同語言、不同文字的這些人,就不能把殊勝微妙的佛法介紹給他們,必須要通過翻譯。像古時候兩千年前,佛法傳到中國,那個時候的經典是梵文,到中國一定要翻譯成華文,中國人才能看得懂。通過這一次的翻譯,世尊原來的意思有沒有被翻錯誤?這在我們一般常識想像當中來說,一定是有可能,不可能把他原來的意思,一絲毫不錯誤的翻出來,很難。我們普通人自己寫一篇文章,請人家去翻譯外國文字翻出來了,跟我們原來的意思是不是完全相同?很難講。如果把佛的意思翻錯,怎麼辦?那不是貽誤眾生?所以這一點,也引起現代人學佛對於經典懷疑,所以有一些人一定要去找梵文原文的經典,到哪裡去找?原文的經典都失傳了。中國人有沒有盡到責任?在古代大量梵文經典流傳到中國,非常可惜,中國人沒有保存,翻成中文之後梵文經典就不要了,沒有把它保存流傳下來,你說這多可惜。

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就這一樁事情請教過方東美先生,我提出這個問題,「這樣珍貴的典籍,為什麼不好好的保存下來?」你看看中國古人,唯恐佛經將來在大災難當中失傳,把它刻成石經,藏諸名山流傳給後世。前些年在中國房山發現的石經,你看古人用心多苦,唯恐失傳,把經文刻在石頭上,全部的《大藏經》分別藏在七個石窟裡面。我到房山去參觀,嘆為觀止,那個工程不亞於萬里長城。根據他們的記載,這一部經典總共刻了差不多三、四百年才完工,多少人力、財力來做這個工作,為什麼不把梵文保存下來?方先生聽到我這個疑問,他老人家哈哈大笑,這一笑也把我笑糊塗了。他告訴我,他說這樁事情你不知道,過去的中國人跟現在的中國人不一樣,現在中國人沒有民族的自信心,都覺得不如別人,過去的中國人自信心之強,別的國家民族比不上,世界第一。佛經翻成了華文,不但它的意思一點都沒有錯,就能夠有這麼肯定,意思決定沒有翻錯,而且文字比梵文原文還要華美,那就告訴天下人,以後讀華文經典就可以,梵文用不著讀,不要了。你看看這種氣概,我們想不到方先生說出這個話來,我們想想確實是有這個道理,這中國人翻成華文經典值得自豪。

所以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當年參加翻譯譯場這個工作,裡面很多修行證果的人,所以它這個意思才翻得不會錯。佛說的這個境界,他們這些人修行真正證得這個境界,契入這個境界,他翻譯就沒問題。絕不是像我們現在一知半解自以為是,那不行,那就錯誤百出。所以從前人真的是有修有證,我們現在人是有信有學,那個修都談不上,證更沒有。今天學佛,我們的成果遠遠不如古人,道理在此地。所以經上講的這句話,我們深深相信這個可能,但是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今天還是要通過翻譯,翻譯的工作非常艱難,要真正把翻譯工作做好,還是要靠修行的功夫,那才真正能做得好。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本經總共說了三個「真實」,這是為古大德非常讚嘆的。在一部經上講三個真實很少,這種經典不多,我們在此地看到第一個,「真實之際」,向下還有兩句,「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這三句也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總綱領,也是唐朝時代善導大師跟我們講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這個經上說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說明諸佛如來,他為什麼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原因說出來了,眾生有感,他就來應。我們心裏面有感,往往自己都不知道,這就像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電波,我們這個電波發出去,這個電波非常微弱,自己都沒有感覺到。可是這種微弱的波,佛菩薩那裡他已經接收到,他比我們高明太多,我們自己發出去自己尚且不曉得,他知道了,他知道他就來了。他來了反而我們感覺到非常驚訝,佛菩薩怎麼來了?

這個微弱的波是什麼?能夠接受佛法,就是如果有人說這些東西,我們聽了能相信、能理解,只要你有這個條件,佛菩薩就來。如果你聽到這個法,接觸到這些法,你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他就不來。所以這種波發出去這就有感,他來現身、來說法,這是他來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如果我們是個強烈的欲望希求,當然這個發出去的電波就很強,我們自己很清楚。像現在我們建念佛堂,我們希望建彌陀村,希望求三寶加持,這個心的力量非常強,這個不是微弱的,我們有感,佛菩薩哪有不應的道理?佛菩薩如何來感應,就看我們發的心是不是真心,如果是真心,反應就非常顯著、非常明顯;如果是妄心,藉著這個來搞名聞利養,來貪圖五欲六塵,給諸位說,佛菩薩就不應,就沒有感應,你這個波再強也沒有感應。為什麼?跟他的頻率不相同,頻率不一樣起不了感應道交;如果你這個心是至誠恭敬的心,就有感應。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來,以種種不同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但是他們所表現的,總不離這個原則,就是這一句「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我們在《華嚴經》上特別明顯看到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這一句話,在《華嚴經》上用了四十卷的經文,在《無量壽經》上就八個字。

「開」是開佛知見,「化」是契入境界,佛家常講開示,開就是開示的意思。眾生對於這些事、對於這些理,不明白、不了解,這叫閉塞。你遇到這些善知識,這些明白人,這明白人就是佛菩薩,佛菩薩示現的,他來給你說明、給你講清楚,指示你,給你講清楚,你聽了之後覺悟,所謂是茅塞頓開。他給我們開示的是什麼?給我們說明的是什麼?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後面講的「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事實的真相,他一說我們就明白,這個「化」就是明白,我們就產生變化,原先是迷惑顛倒,現在是恍然大悟,所以這叫做開化。「佛知佛見」,佛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的知見;知是明了明白,見是見解,你的明了、你的見解完全正確。正確的標準是什麼?跟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相應相符合,這個見解思想才叫正確,正確的標準在此地。所以大家不要以為佛之知見,一定是以釋迦牟尼佛的見解思想做標準,你就錯了。釋迦牟尼佛沒有思想,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見解,這個標準是事實真相,與事實真相相應。

「顯示」就是示佛知見。根性利的,我們講聰明伶俐漢,這是禪家常說的。根性很利的人,佛一說他就明了,這是上根人,他就懂得。中下根性的人還不行,你給他講,他似懂非懂不能夠透徹,所以更進一步要顯示,顯示什麼?做出樣子來給他看,他這才恍然大悟,他才真正明白;顯示要做出樣子,做出一個榜樣來教他。佛法一切經論裡面,佛常常囑咐我們,這個話說了不曉得有幾百遍、幾千遍,甚至於說幾萬遍,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一部經上都有好幾遍,全部《大藏經》上不是有幾萬遍了。勸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話說了幾萬遍,這是佛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受持」,受是接受,佛所講的道理,佛所講的方法,佛所講的境界,我們要接受,我們要相信,這個是受。「持」是什麼?保持不能夠失掉,一定要把它用在我們生活上,用在我們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把他所講的道理方法要用上才行,這才叫受持。

「讀誦」是勸我們常常要讀經典,為什麼?不要把老師的教訓忘掉,凡夫很健忘,這一部經要常常不讀都忘掉了。我講經常常引用一些經典裡頭,都把那些字都念錯,為什麼?那經不常念,甚至於一、二十年都沒有再溫習過一遍,偶爾想起一、兩句,裡頭還有幾個字搞錯了。所以讀書人,特別是學講經的人,這些參考資料確實不能夠離開。我過去自己的道場這些資料非常完備,到這個地方來我也帶了不少東西,但是搬了幾次家都搬不見了,現在我手頭上什麼都沒有,所有這些經論資料都不曉得到哪裡去了。以前我住在一個居士家裡頭,搬到這邊來,這一搬都搬亂了。由此地以後又搬到淨宗學會,淨宗學會又搬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聽說現在又給我搬到澳洲去,都不見了,所以在教學上造成很多的困難,許多資料找不到。希望將來我們能夠有個永久的道場,建立一個完善的圖書室,我們參考資料完備。不但是講台上,平常我們跟人家談佛法,引經據典都不可以有錯誤,一定要多讀,所以佛教給我們要讀誦。還要熱心「為人演說」,演是什麼?演就是顯示,也是表演,你所學到的你要做到,你學到的沒有做到不算,一定要做到。所以演是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說」是給人說明。

開化是說,顯示是表演,這是為人演說,演說什麼?「真實之際」。在本經上用的是這個名稱,在《般若經》上佛講「諸法實相」,跟這四個字意思完全相同,一切法的真實相。「際」怎麼說?際是達到極處。我們用佛學的名詞來講,「諸法實相妙理究竟至極」,那就是際的意思;或者說是「實相妙處窮盡其理」,達到極處叫做際;是邊際、頂點。一般大乘經上也說「徹法底源」,這一切法的底,一切法的源頭,也是際的意思。由此可知,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只有諸佛如來才能夠做到。為什麼?他證得真實之際,你沒有達到你怎麼能說得出來。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一定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因為不是他自己的境界,他也說不出,等覺菩薩說法都要求佛加持。我們看古大德注經,看看古人註解經,前面一定有求佛加持的偈頌,請加。古人講經沒有上台之前在下面拜佛,也求佛加持。我們不求佛加持,上了台就胡說八道,那還得了,所以我們在上台之前,禮佛三拜求佛加持,沒有別的辦法。這八個字實實在在講,圓圓滿滿含攝一切佛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沒有離開這個原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無量無邊眾生所說一切法,也不出這八個字,這八個字給我們說的是究竟圓滿。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這當然之理,不但是「世間」諸所有法超過,「出世間」諸所有法也超過。那麼這一句經文落實在哪裡?落實在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就是諸佛如來「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隋唐古大德他們在研究、在探討,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經才算是第一?到最後的結論,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所說的第一經,這是許許多多經論一一來做比較,這個經是第一經。所以這一句話,就落實在這一部經典之中,確實是超越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要特別珍惜,所以每講這一部經法緣特別殊勝。我講經講了四十年,走過許許多多國家地區,講任何經典都不及這一部經的法緣殊勝,聽眾多、聽眾歡喜。你要說是我會講,應當我講每一部經人家都歡喜,人都那麼多,可是不一樣,講這一部經人特別多,講別的經人就少一半,這個原因是什麼?三寶加持,不一樣。我很有體會,在這麼多年當中,常常想一想道場裡的狀況,唯獨講《無量壽經》法緣特別殊勝,其次是講《彌陀經疏鈔要解》,聽眾也非常歡喜,比講其他經論那個情況不一樣,證明「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再看底下這一段: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心常常諦住在度世之道,這一句話怎麼講?「諦」是真實,不是假的是真的;「住」是安住;「度世」就是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要常常安住在大願之中、大願裡面,這就叫「諦住度世之道」。常存這個心,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什麼叫「度」?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關懷、愛護、幫助,以真誠的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真正做到捨己為人。世間人有這種心腸的人少,諸佛菩薩確確實實都是這樣存心,都是這個心。阿羅漢雖然也有幫助人的心,那個心不熱烈,一定要有人去求幫助,這個阿羅漢看到很順眼他幫助你,看不順眼他未必肯幫助你。不像菩薩,菩薩真的有求必應,甚至於你不求他,他也來了。愈是有苦難的地方,佛菩薩示現的愈多,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

像現在這個世界,我們每一天看到這些訊息,各個國家地區傳來的災難太多太多,這些受災受難的,諸佛菩薩有沒有去幫助?有,而且很多。諸佛菩薩幫助,為什麼他還有這麼大的災難?業力現前。佛菩薩能幫助你,佛菩薩不能幫你消除罪業,這是佛在經上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三個力量是平等的,心的力量,佛的力量,眾生造作的業力。我們在《地藏經》上讀過,經上講眾生的業力,「能敵須彌,能深巨海」,形容眾生造的業力不可思議。你造的業你一定要受這個果報,當你受果報的時候,佛菩薩一定在旁邊照顧,在旁邊幫助你;如果對佛法深入一點會感覺得到。眾生受大災難的時候,佛菩薩哪有袖手旁觀之理?沒有。可是我們自己如果真正要能夠僥倖的免於災難,我們自己的心念跟佛菩薩的心念要相應,就很有可能避免劫難。這也像我們前面所說,我們心裏面發出去的思想的波,跟佛的心波頻率接近、頻率相同,就得到他的幫助,這是我們佛家講的保佑、加持,道理在此地。你不懂,你認為那是迷信,你要懂得,它是思想波的頻率相應,確確實實能幫得上忙。

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想到,我們講堂發的是什麼波?這麼多同修在此地,我們很盡心的在聽講,我們在聽講兩小時當中不起惡念,念念都是善念,念念都是與經教相應,這個波好,這個波跟佛菩薩的波相接近,縱然不是頻率完全相同,但是非常接近,就得佛加持。念佛堂大家日夜在這裡念佛,這個力量就更大,所以要曉得這個道場,講堂跟念佛堂就是思想波的發射站。如果我們這個波的力量很強烈,就能把世間這一些眾生,他們那個思想波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我們這個強大的波就干涉他,能夠把他那個波干擾著他不起作用,我們這個起作用,就能夠給世界帶來祥和,就能把這個世間一些災難減弱,把這個世間劫難減緩,時間減短。念佛有什麼好處?好處在此地,這不是迷信,真有科學的理論與基礎在裡頭。

現在這個波動的現象,科學家承認了,甚至於說,世間根本沒有物相的存在,所有物質現象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他講這個話我一聽就明了,我一聽就點頭,說得一點都沒錯,確確實實是波動的現象,是波動產生的幻覺。《般若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話都是講真的,所以說波動的現象。所有一切物質,植物、礦物只要是有現象的,現在科學家分析它,分析為分子、原子、電子,分析到基本粒子,仔細觀察它都是在動,它不是靜止。它是動的,動就產生波,所以哪一個物相沒有波?我們佛家不叫波,佛家叫「光」,都有光;中國內地學氣功的人,他叫「氣」;科學家叫波,都是說的一個現象、一樁事。而且波動是以思想波動最明顯、最顯著,所以佛法講「依報隨著正報轉」,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為什麼物質環境會隨著我們思想波來改變?思想波的力量強,干涉它,改變它的波動頻率,所以這個物質的現象就改變了。我們可以改變它的頻率,干涉它、干擾它。

如果是不正確的思想,干擾就把自然現象破壞,我們就有苦受。現在地球生態平衡被破壞,什麼原因被破壞?氣候也反常,海水溫度也增高,南北極的冰融化,什麼道理?我們的思想波干擾的。這個思想波就是貪瞋痴,發射出來,嚴重的貪瞋痴。貪是水,瞋是火,痴是風,心裏面的不平就是地震,它都有原因的。可是這個深的道理,科學家現在還沒有發現,這才是第一個因素。他們所看到的,沒有看到第一因素,看到第二第三,沒有看到第一,第一個因素,佛經裡面講得透徹、講得明了。我們要想幫助一切眾生,從哪裡幫助起?從教育。古人懂得,現在人不懂,古人重視教育,教育裡頭最重要就是教你有一個健全的思想,有一個合理的思想。這個「理」就是此地講的「真實之際」,要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這是正確;違反真相,那是完全錯誤。

所以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真實之際裡頭沒有,這是違反的,這是錯誤的,錯誤就會把自然生態破壞。如果是正確的,自然生態就正常,有大道理在,這些道理都在大乘經典之中,佛講得太多、太詳細。這麼好的東西,學佛的人稱為「三寶」,世間人很輕易的,迷信兩個字就抹煞了,就把它遺棄,不曉得再去研究,不知道這個東西真正能解決現代的危機,真正能夠解決一切眾生的災難,讓我們離苦得樂。所以現在人迷信科學,迷信科學的後果,不如迷信佛學,迷信佛學將來可以生西方極樂世界,迷信科學到哪裡去,那我就不知道了。

底下這幾句就是「心常諦住度世之道」的落實。『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隨意」就是隨緣,就是隨緣自在。這是講我們生活的態度,現在人講心態,我們生活的心態要隨緣自在。隨緣是對攀緣說的,什麼叫攀緣?你心裏面有所希求就是攀緣,攀緣就不自在。為什麼?因為你有「得失」這個心,得失心裏面就生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得失心裡頭生的。如果得失這個念頭打掉了,你就很自在,那個日子好過,你就過你真正的日子,真正幸福美滿的日子。怎麼說?你用盡心機,譬如說你賺錢,用盡心機、用盡手段、用盡方法,你賺的錢還是你命裡頭有的,你命裡頭沒有的,多一塊錢都賺不到,你看看你操的那個心不叫冤枉?你統統捨棄掉,心裡頭一念不生,你命裡頭這一天該賺多少錢,它自然就來,你說這個多自在、多輕鬆、多快樂。這個道理諸位要參不透,我常常教的,你回家去把《了凡四訓》一口氣念上三百遍,你就明白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誰定的?自己定的。自己前生修的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你前世不修因,你這一世哪來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通達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的生活得大自在。我不需要求了,命里有的到時候自然就來了,求它幹什麼?來了也不希奇,為什麼?該來的它要來,不該來的它不會來,沒有得失的念頭。所以生活要懂得隨緣,隨緣就是隨順因果的法則、隨順因果的事實。

我們生活當中要造的,底下講『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我們努力修善。譬如說你們要錢,每一個人都要求財,財從哪裡來?布施。我這個財一文都沒有,但是要多少就有多少,你說多自在,隨念就來了,動個念頭它就來了,可是來了之後我馬上就舍掉。為什麼?我要不捨後頭就不來了,我只要這裡一舍掉後面源源不斷而來。所以你要曉得「捨得」,這佛教給我們的,「舍是因,得是果報」,你不肯舍,你怎麼會有得?就沒有法子得,因果違背了。可是你得到之後,你要懂得,得到那個得還要舍掉,又要把那個得再舍掉,你就像流水一樣永遠沒有止盡的;你舍財得財富,舍法得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所以隨意自在,這個人一生不會生病、不會衰老,我還告訴你,不會死,真的不是假的;統統得到就隨意自在,死了就不自在,不死。所以真正想不老、不病、不死,都在《無量壽經》、都在《大華嚴經》裡面。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講不完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二十四集)1998/9/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24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第一行: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上一次講到這一小段,因為時間的關係,還有一些意思沒能說出來,今天我們還要做補充。我們學佛一定要以佛做我們的榜樣,特別是修淨土的同修,我們的榜樣就是阿彌陀佛,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向阿彌陀佛學習,學得跟他一樣。阿彌陀佛在哪裡?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在過去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如果我們能將這部經,不但是能信、能解、還得能行,一定要做到。如果百分之百做到,你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上上品往生,生實報莊嚴土,這個地位就高。如果我們不能學得百分之百,能夠學到百分之七、八十,那麼也可以說是,決定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七、八十也不行,能夠學到百分之三、四十,同居土往生決定有分。如果說是信而不解,解而不能行,往生就沒有把握了,這正是所謂「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因為沒有去做,沒有認真去學習。

這個地方第一句,『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如果合本經來講,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往生不退成佛。我們讀四十八願,一定要依佛陀這個好樣子,自己從內心裏面也要發這樣的大願,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阿彌陀佛沒有為自己,說實在話,也沒有自己,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所以他是念念為一切眾生,我們要想學佛,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三輩往生」裡面跟我們講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個地方所說的發菩提心,也可以的指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果然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於『一切萬物』自然就『隨意自在』。「隨意自在」在此地來說,就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像《梵網經》上世尊所說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千百億是同時的,同時可以化千百億身,這千百億身是不是一個樣子?不盡然,如果是一個樣子,佛的能力還是有限。千百億身,千百億種身分,每一個身分都不相同,每一個身相也不一樣。他那個身是怎麼現出來的?是無心變現的。無心是隨眾生的心念變現出來的,每一個眾生心念不相同,所以佛的德相不一樣,一定是滿眾生的心愿。不但現色滿眾生的心愿,說法也滿眾生的心愿,這叫隨意自在。

下面這一句就好,『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通常我們講「庶類」是專指一切大眾,人間的大眾。在此地的意思廣,可以包括九法界,從佛的境界裡面說,九法界眾生都可以說是庶類,通常我們說十法界,十法界裡面都可以講是庶類。要緊的是「作不請之友」,這些眾生沒有來請你,沒有請你說法,你就要去。這個樣子是不是違背了師道?世出世間法,我們曉得都是屬於師道,師一定要尊重,尊師重道。印光老法師告訴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我們的修學,我們能得多少東西,不在老師教,在我們作學生的善學,我們要會學,會學以一顆真誠清淨心去接受,你才能夠得到。所以同樣是一個老師,同樣在一個教室,老師上課有幾十個學生在聽。過去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上課學生大概有七、八十個人,是一個大班。這麼多學生當中,大家都聽老師講學、講經,每個人所得到的不一樣,受用不相同,這個絕不是所謂根性有利鈍,根性利鈍多少有一點關係,不重要,重要的是誠敬。果然有真誠、恭敬,極其魯鈍的根性也能開悟。

世尊當年在世,學生裡面就有很魯鈍的,諸位讀經都知道周利盤陀伽,我想你要跟他一比,你比他聰明多了。他念一首偈,念上句,下句就忘掉了,再教他下一句,上一句記不起來了,我想你們還沒到這種程度。他在世尊會上能證阿羅漢果,能得辯才無礙,什麼道理?誠敬,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所以佛法是師道,因此示現佛的身分度眾生,就相當不方便,一定還要去找其他諸佛如來,去示現作學生,幫助你去度化眾生,這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還要一千尊佛來示現做他的學生。這些學生不是普通人,許多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再來的,他們示現的身分是佛弟子,作佛弟子就方便,可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因為他不是示現老師的身分,他示現的是同學的身分,學長的身分,這好講話,不必要那麼樣的拘束。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菩薩成佛之後,還要倒駕慈航,退到菩薩的地位上來?就為了這一句話。所以這是慈悲到了極處,一定會回頭,隨類化身,這才能夠普度眾生,滿足你因地上所發的弘願。

這一句經文,我們自己要仔細思惟,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到,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真正的行菩薩道,真正實現「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弘願,一定是常常存這個心,「心常諦住」,要常常去做到,「作不請之友」就是你做到了。怎麼個作法?善巧方便無量無邊,你一定懂得觀機。什麼時候、什麼處所、對什麼樣的眾生、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幫助他?契機契理,這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華嚴經》自始至終這一種活活潑潑的例子太多了,那是一本好書。本經所講的是原則、是綱要,《華嚴經》裡面講的是細行,細節應當要怎樣去做。它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你真有心、真肯做才行,這句話我重複了很多遍,因為太重要。我們今天學佛對於這一層,實實在在講疏忽了。這個心,你說沒有心還真有心,說有心又不見行動,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狀況之下。換句話說,信心不夠堅定,願心還不夠強,遇到事情因循苟且不肯認真去做,尤其不能主動去做,「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是主動去做,這才是菩薩。如果有人勸導你去做,督促你去做,你勉強去做,那是小乘人,那不是大乘,大乘決定是主動的,這一點我們要認真去學習。再看底下這一小科: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這兩句話重要。『如來甚深法藏』就是指的這一部《無量壽經》,關鍵在「受持」這兩個字,「受」是接受,真信、真解、真能做到,這叫受;「持」是保持,永遠不會喪失。這一部經典,特別是夏老居士這個會集本,我們看起來不深,他說「甚深法藏」,我們看起來不深,都能看得懂,這是這個經的好處,會集得好。因為這一部經它的作用,是要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法界眾生,聲聞、緣覺、菩薩根性利,有智慧、有神通;我們六道凡夫,特別是惡道眾生根性很劣,佛用什麼方法能夠普度這些眾生?這個經我們在經題上說過,這部經希有,一切諸佛都讚嘆,道理在哪裡?能令五道眾生平等成佛,五趣就是指的六道。六道眾生都能平等成佛,或者古德也有說五乘,五乘的意思就很圓滿,五乘是菩薩、聲聞、緣覺、人、天,實在講這個經還包括地獄眾生,九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深的人看起來甚深,淺的人看起來甚淺,這就妙,所以能夠普及,能夠受一切大眾的歡迎,道理在此地。每一個人看到歡喜,無論是哪一種根性,真的是古德所講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各種不同根性的人接觸都生歡喜心。當然這個與阿彌陀佛的法緣有關係,一切眾生久遠劫來跟阿彌陀佛結了緣,緣深,聽到名號、接觸經本就觸動善根,他歡喜心才能夠生起來。說這個經甚深,也得要略說說,怕的是有初來聽經的同學,未免有疑惑,因為翻翻這個經本覺得不太深。不但是這部經,更淺的、更白的,佛說《阿彌陀經》許多人都會念,都能夠背誦。《阿彌陀經》像講故事一樣,我們看起來好像很淺不深。可是諸位要去看看蕅益大師的註解,看看蓮池大師的註解,註解反而看不懂,經很容易看懂,注子看不懂,那是什麼原因?甚深法藏。

這一部經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多遍,常說。要是世尊詳細跟《無量壽經》做個註解,有沒有註解的本子?有。哪個本子?《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這個經的註解。大家一看《華嚴經》的確深,《華嚴》是這個經的註解,這是原文比《華嚴》當然要深。《華嚴》有沒有講解?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所以諸位要曉得,今天我們將全部的《大藏經》把它濃縮,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再濃縮就是《無量壽經》,從這個地方你就能夠體會,這個經確實是甚深法藏。如果是說徹底的通達明了,佛說得很好,「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徹底究竟通達明了,這是諸佛如來行。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都不行,等覺菩薩還要得佛力加持;換句話說,他才能解、能證。我們在今天這一會也在研究討論,好像也能說、也能聽,沒錯,我們在此地能說、能聽、能解、能體會經中的大意,還是得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我們凡夫不能說。不但說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你聽懂也沒有這個能力,你能夠聽得懂,能夠聽得歡喜,都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現前得佛力加持,所以才能夠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一句話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佛種性」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種從緣生」,這是說阿賴耶識裡面,含藏著成佛的種子。這一個種子如果你要能夠保護它,讓它相續不絕,不絕就是不斷,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我們修行為什麼不能證果,不能成就?斷了。佛種這兩個字意思很廣很廣,不但廣也很深。我們每一位同修,你有緣分到此地來,聽兩個小時經,到念佛堂念兩個小時的佛,都是你佛種起現行。過去生中阿賴耶識,如果沒有作佛的種子,你今天在此地坐兩個小時,不可能,坐不住,坐不了五分鐘他就趕快往外跑了。所以證明諸位同修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當中圓滿具足,具足就有機會作佛,只要你把這一句掌握到,你就有機會作佛了。每一個眾生,我們不要說每一個人,說每一個人範圍很小,說每一個眾生範圍大,往上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往下就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全都包括到,說眾生都包括到。一切眾生十法界的種性統統都有,哪一個眾生沒有佛種?沒有菩薩種?沒有聲聞、緣覺種?我們今天雖然在人道,一定要曉得,我們也有地獄種子,也有畜生種子,也有餓鬼種子,統統都具足。

人死了以後到哪一道去,這可不定,看他臨終一念,哪一個種子的力量強,佛經裡面常說「強者先牽」,強的那個力量首先把他牽著他去受報。所以臨終大事因緣,佛法裡頭不是講生死大事,是死生大事。講生死那是一個階段,講死生那個時間太長,死了就生,生了又死,死了就生,沒完沒了永遠不斷;這兩個字顛倒一下,那個意思完全不相同。死了以後你到哪裡去受生?這叫大事,生死不是大事,那真叫小事;死生才是大事,都決定在末後這四個字,「常使不絕」,這四個字做了主宰。

「佛種」是什麼?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佛種。我們心裡頭確實有,你只要有阿彌陀佛,你就有佛的種子。中國人家家都拜觀世音菩薩,你有觀世音你就有菩薩種子。聽說過去新加坡還演過《濟公傳》,你頭腦裡頭有個濟公,你有阿羅漢的種子。餓鬼的種子是貪愛,慳貪是餓鬼種子,瞋恚是地獄種子,統統都有。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哪一個種子常常現前,這個關係太大太大。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最好是「護佛種性」。所以為什麼我們建念佛堂?為什麼每天要念十二個鐘點的佛?就是實現這一句話,「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種念佛堂只要住上三年,你就可以拍拍胸膛,我往生決定有把握,一點都不假,三年的時間你這個種子產生力量。你沒有這麼長時間薰習,雖有佛種,這個種子力量不夠。所以現在我們李會長為我們大家每一天都在忙著,作夢都沒有忘掉建彌陀村,他現在頭腦就只有一個彌陀村,其他的什麼都沒有。而且這是三寶加持,這一方的眾生有福,找到一塊很理想的地,我想有不少同修都去看過,佛菩薩安排。原本是看中隔壁這一棟大樓,那是上帝的意思,不讓我們在那個地方用他的,給我們安排到更好的地方去。聽說現在這個主人天天在哭、天天在流眼淚,他是基督徒上帝安排的,他沒法子。

彌陀村建成之後,如果能長住在彌陀村,實在講彌陀村將來還得研究怎麼個辦法,實在講很可以用三年一期、一個階段,在這個地方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上三年,可以說確確實實有能力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也決定不礙事,真正可以達到生死自在,那個一點都不假。有這種功夫,我們可以或者移到其他念佛堂去念佛,彌陀村可以讓給別人,希望多成就一些人。三年決定可以達到生死自在,我肯定說這句話,也是這一句經文做依據。我們平常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就是功夫常常間斷、常常夾雜,這樣念法念上三百年都靠不住,別說三十年,三十年真是靠不住,一定要統統放下,一心一意,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在彌陀村、在念佛堂裡頭確實可以做到,這就是真正做到「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一定不能間斷、不能夾雜,佛號決定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把你所有的雜念、憂慮、牽掛統統念掉,這才是護佛種性,其餘的九法界的種性,我們都把它遠離,只護持佛種性。所以這一句「甚深法藏」是指《無量壽經》,「護佛種性」就是念佛,持名念佛,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多麼殊勝,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相比的。

再看底下這一段,前面說的是自成就,自利,自利還要利他。實在說,佛也是在經上這麼教導我們,自利之後才能夠利他,自己沒有成就要想成就別人,佛在經上常說「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你要想度眾生,你要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沒有法子度眾生。自己得度,在淨宗裡面就是你真正有把握往生,你是自己得度了。真有把握往生,往生的品位不必去理會,品位高低無所謂。如果自己一味執著我要高品位的往生,那你度眾生的這個願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你能不能高品位往生?未必,為什麼這個說法?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還好高騖遠,所以你縱然能往生你的品位不高。反而不如心裡頭一絲都不掛,什麼也不求,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種人品位高,為什麼?他沒有分別、執著。由此可知,我們平時隨緣度化,對自己念佛往生沒有障礙,不但沒有障礙還有功德。

大慈菩薩就說得很好,你能勸兩個人念佛,就比你自己修行還要殊勝,這兩個人要記住,這兩個人真的往生才算數,不是說我平常勸幾個人來念佛,拉幾個人來聽經,拉幾個人到念佛堂念佛,這個不作數,真的往生了。你在一生當中幫助兩個人成佛,你的功德太大了,你想想你將來會不會往生?決定得生淨土。你臨命終時,《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智慧、德能、神通,幾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我們在四十八願、在經上都看得很清楚,這個決定不是假的,我們要往生的時候他們都看到。縱然我們自己差一點、懈怠一點,我們阿賴耶識這個佛種性也相當強,這兩個人在極樂世界,還不趕緊拉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會跟阿彌陀佛說,我們兩個人到這個地方作佛是他勸的,現在他快臨命終,我們趕快去接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大慈菩薩講,你能夠勸十幾個人、幾十個人往生,真往生的,你那個福報就無量無邊,你能勸上幾百個、幾千個,你就真的是菩薩了。所以此地經文先教給我們,「悲演濟度」: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六句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隨分,接引眾生。佛將來接引我們,我們要接引有緣的眾生。這個有緣也是過去生中,他有善根、福德,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可惜他沒有遇到緣,沒有遇到緣他不相信,善根不能現前,我們要勸導他、幫助他善根發現,這個功德就很大。所以第一個條件你要有『悲』心,「悲」是拔苦。縱然你這個朋友,你認識的這個人,他現前是大富大貴,不是一般貧賤之人。雖然眼前大富大貴,我們把眼光往遠處去看一看,他這一生所造的行業,會不會墮三途?會不會依舊輪迴流轉?如果是這個樣子,他很可憐,他的前途黑暗,菩薩就興起大慈悲心憐憫他。眼前的富貴非常短暫,往後的前途一片黑暗,這是經上常講的「可憐愍者」。你先要認識,先得明了,然後以你的智慧,以你的善巧方便,『演慈辯』,「演」是表演,「辯」是說明,要做出樣子來給他看,這是真正的慈悲;慈悲用現在話說,愛護、關懷、全心全力去照顧他。

凡夫眼光短淺,實實在在講,現在這個眼光短淺,可以說是太短太淺,為什麼?只顧眼前,只知道眼前的利害,明天的利害就不知道了,明年那更不必說,短淺到這種程度。學佛的同修眼光應當要遠大多了,我們能夠考慮到來生後世,那就比這些人聰明多多。尤其是來生後世有許多條路,我們如何選擇這就是更聰明了,選擇得正確,果報是無比的殊勝。為了要令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幫助他們起信建立信心,所以自己一定要表演,這個表演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做出一個樣子來給他看,他看了之後,久久自然他就覺悟過來、明白過來,這是要耐心的。看你幫助的這個眾生他的根性如何,如果根性利的,很短時間他就覺悟;如果是中下根性,有時候好幾年他才覺悟、他才回頭,還有一些十幾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才回頭才覺悟,你要沒有耐心,那怎麼行?

我自己學佛,我不是一個利根的人,我是屬於中等根性。章嘉大師教我,那麼好的一個老師,有智慧、有方便,調教我這個學生,三年我才回頭,相當不容易。我不是他一教我就相信,有些我相信,有些我還懷疑,不能完全接受。三年才回頭,他老人家實在是很有耐心,真的示現給我看,怎麼示現?示現圓寂過世了。他要不做這個示現,我恐怕還是回不了頭,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回頭。因為他老人家圓寂,他對我非常好、非常愛護,我感恩,在他火化場我搭了一個小帳篷,在裡面住了三天三夜。在那裡思惟,老師教我三年到底教了我些什麼?認真去反省,才體會到他的苦心,明白了意思。如果他不示現入滅,我們就不會這麼樣認真去反省。「演慈辯」,表演給你看,平常是給我們說明、講解,幫我斷疑生信。我跟他相處三年,我深深感覺到他就是表演給我看的,做出一個榜樣來給我看,讓我在這個裡頭學習。

『授法眼』,「授」是傳授,傳授不是這個手交給你,那個手你接去,不是這個傳授。善知識給我們表演,給我們說法,我們恍然大悟,這就是授。所以現在世間傳法,法卷寫個證明,我是第幾代,你是第幾代,都去當祖師了,那個不可靠。世間人重視文憑,佛教裡頭不重視文憑,重視實證,你確確實實契入境界那才算數,沒有契入境界那一張紙是假的,那不是真的。尤其在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假文憑太多太多,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法眼」就是經上常說的「如來的五眼」,只說一個,他為什麼不說佛眼?這裡面是講菩薩的這個階段,沒有說成佛,只說菩薩,菩薩是法眼,實在講菩薩也具足佛眼,神通道力比佛要差一等。《華嚴經》上說如來有十種眼,有十力四無畏,經上佛也告訴我們,菩薩也有十力四無畏,但是他的能力沒有佛那麼圓滿,沒有佛那麼大。何況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功德、神通他都有。得法眼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得清淨法身,我們常講證得清淨法身,智慧現前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他有能力辨別,他辨別得太快了,不需要經過思考,一接觸就明了,這叫法眼。用現在的話來說,授法眼是傳授高度的智慧,用這個說法大家比較容易懂。這是說我們要幫助人,前面兩句是幫助人的動機;演慈辯是幫助人的方法,授法眼是提升他的境界,後面這兩句是效果,幫助他收到了效果。

『杜惡趣』,這個地方講的「惡趣」,不只是講三惡道,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是惡趣,為什麼?沒見性。標準是定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才是善門,所以這個地方的標準高,不是普通的標準。淨宗是當生成就的法門,密宗裡頭也說「即身成佛」,沒錯,經典上是那麼說的,可是他那個即身成佛,是成哪一個等級的佛?淨土宗的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成哪一級的佛?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印光法師的《文鈔》,對於密宗的修學證果說得很多,他老人家講得很明白,密宗的即身成佛,一般講的藏教佛。藏教佛就是小乘的阿羅漢,只能到這個地位,比起禪宗明心見性還差很遠,禪宗明心見性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密宗裡面所成的佛,天台家講的是藏教,賢首家講的是小教,沒有出十法界,他有能力超越三界,但是沒有能力超越十法界,也就是說無明沒斷,也只是斷見思煩惱而已,這是很殊勝的成就。可是他真正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很有問題。

黃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說得很好,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是密宗的阿闍梨,他這個人很老實不說假話。他說學密要在密裡頭成就,在今日之下幾乎是不可能,學密宗要想成就的話,他很肯定現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這個人,所以他勸人念佛。過去倓虛老法師說過,在今天這個時代參禪,也決定不可能有成就。他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人,他老人家也高壽,九十多歲往生,他自己跟大家說得很多,他一生當中跟禪宗的大德往來很密切,明心見性不但他一生沒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禪宗要不是明心見性就不算成就,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倓虛老法師肯定的。參禪得禪定的他見過,得禪定的,得禪定就相當不容易,真正參禪得禪定就能夠生色界天,看他禪定功夫的淺深,生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這個他見過。還有縱然生到四禪天、生到四空天,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比不上,差太遠了。

我們能夠把這些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讓一個發心修學佛法的人明白覺悟,這叫授法眼。他認清楚,他知道選擇,選擇《無量壽經》,選擇念佛法門,死心塌地決定沒有疑惑,這是你真正把法眼授給他,然後自自然然惡趣就堵塞了。不但他不會墮三惡道,說老實話他也不會搞六道輪迴,不但不搞六道輪迴,他也不願意在十法界,一定要超越,超越太難,念佛容易。所以在無量法門,通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確實是有這個數字,諸位在《教乘法數》,在《佛學大辭典》裡面可以查得出來,那是一點都不假,無量法門裡面你就會選擇這個法門。如果沒有真正的法眼,擺在你面前也會當面錯過,不識貨,所以此地的惡趣意思就很廣了。

『開善門』,「善門」意思也廣,不是三善道,不是人天善道,是成佛之道,而且成的佛是究竟圓滿佛,圓教的佛果。無論是天台家、賢首家所說的,究竟的果位唯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真正是善門。但是我們接引初機,一定要細心觀察他的根性,諸位學講經的同修,都聽我講過三番觀機,如果初學的人沒有接觸過佛法,我們用很淺顯的方法來幫助他,他能接受,甚深法藏不是一開端他就能接受。我接受淨宗法門是學佛七年以後,不是那麼容易,所以老師有智慧、有方法,佛經上常講的「善巧方便」,他有善巧方便,他懂得怎樣來誘導。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喜歡學問,所以接觸佛門,老師知道念佛好,他要教我這個法門,我就調頭而去,恐怕就不會再學佛。為什麼?對於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境界是一無所知,你給我講,我懷疑,我還有一套歪理來跟你辯論,那就很痲煩了。所以老師高明,順著我的嗜好來教導我,你喜歡研教,好,就讓你去研教,逐漸逐漸從大小乘經論裡頭把你引到淨土,這方法很高明。所以他直接介紹給我,我不能相信,他用這些方法拐彎抹角把我引到這個路上來,然後才發現這個法門高。

原來我最初學佛,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把佛法看作哲學,佛法有十個宗派,性宗、相宗講道理我們覺得這個好,這是哲學,這個淨土宗、密宗是迷信,加上個迷信的帽子,經典看都不想看一下。到後來才明了,我是真正怎麼明了的,我跟諸位講過,我講《華嚴經》的時候才發現,發現華嚴會上從文殊、普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把我嚇了一跳,我沒想到。我們最尊敬的文殊菩薩,他代表智慧第一,哲學就是求智慧,哪裡曉得他念佛求往生,那我們還敢說這個往生錯了,這往生很迷信。如果這法門不是真正殊勝第一,文殊菩薩絕不會修這個法門,普賢菩薩也絕對不會修這個法門,觀音、勢至更不必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以看看這些大菩薩,沒有一個不在極樂世界,沒有一個跟阿彌陀佛沒有密切的關係,我們這樣才認識淨土,這才真正回頭來了。

所以此地「杜惡趣,開善門」,「開善門」是專指西方淨土,把其他所有大乘法門都貶低,這不是有意貶低,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貶低是從我們自己根性上來說。佛在經上講的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那些法門,我們實實在在沒有法子學,去嘗試嘗試看,決定不能成就。說實實在在的話,我的根性比我老師還強一點,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認識這個法門比我還困難,他還不服氣,他還去學禪、學密、學教,花了很長的時間學了一大堆東西,到最後遇到印光法師,被老人家一喝斥這才放下,歸心淨土。他常常給我們講,他至少浪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我浪費的時間才七年,他浪費二十多年,我的根性比他強一點。這就是個人根性不相同,回頭有早晚,我們接觸廣大的民眾,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方便。末後這四句說: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四句,前面兩句是我們幫助眾生的態度。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要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中國古人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跟這個就接近了。可是佛經裡面說得更深,一定要把別人的利益,看作跟自己的利益完全一樣,別人受害就是自己受害,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人。為什麼?一切諸佛菩薩都是這個心態,諸佛菩薩都是明心見性之人,在《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以上,這說圓教,別教是初地,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什麼叫法身?『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就是法身。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一個自性,這佛家講的真如本性,同一個本性。眾生不僅僅是有情眾生,這裡面把無情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它此地沒有說,於一切有情眾生視若自己,它的界限就很清楚,它沒有這麼寫法,只是「於諸眾生」。「眾生」兩個字的意思,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一切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乃至於一切自然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只要是有形相都是眾生,眾生這個意思就太廣太廣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一點都沒錯。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唯心所現。

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自己唯識所變,識是什麼?是個分別。從分別裡面變現出種種不同的法界,所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同的法界就沒有了,沒有才叫做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一真法界裡面的人,跟我們十法界裡面的人,不一樣的地方,十法界裡面都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裡面的人沒有了。由此可知,如果我們也能夠離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你就立刻證得。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沒離開,同時存在,同處存在,這個不可思議,同時同處。所以諸佛與這一些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他有能力,他就有能力千百億化身,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示現在十法界裡面,示現在六道裡面,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在這裡頭「興大悲,愍有情」,就幹這些事情來幫助我們。他在示現裡面跟我們一樣,也有分別、也有執著,這樣他是不是墮落了?沒有。我們住人法界,十法界我們現前住人法界,他住一真法界,我們雖然同在一張桌子吃飯,同樣手拉著手,他住一真法界,我在人法界,不一樣。

這個意思諸位要體會不過來,你就想到《壇經》裡頭,六祖曾經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分別是凡夫,他答得好,「分別亦非意」,六祖聽了點點頭,沒錯,「你如是,我也如是」,六祖告訴他。那就是說明了六祖跟永嘉住一真法界,在教化眾生的時候跟大家在一起,那一些眾生住的是人法界,是在六道,他們住一真法界。所以給你講經說法,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但是他那個不是分別,我們以為他是分別、他是執著,他不是的,他是智。因為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四智,人家已經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他轉過來了。他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四智菩提,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在形式上看沒有兩樣,完全一樣,骨子裡面完全不同。我們的心是染污,他的心是清淨,不一樣,我們分別執著是染污,他分別執著是清淨。他不是自己分別執著,我們常講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確實沒有分別執著。這就說明十法界同時存在,一真跟十法界沒有距離、沒有前後,這是事實真相。

正因為這個事實,化他就是自度,自度就是化他,自度、度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也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入不二法門」。我們看到是二,人家是不二,不二所以才「分別亦非意」,這個道理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為什麼?不是自己的境界。為什麼不是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總是去不掉,只要有分別執著,那就不是我們境界。所以要常常作如是觀,我們從這裡下手,從這裡入門,《楞嚴經》上講的「最初方便」,這就是最初入門之處,我們一定要看別人的利害就是自己的利害,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別人有難就是自己有難,別人有福就是自己有福,所以這一句「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應當從這個地方學習。果然要是會了,利益無量無邊,真正是說之不盡。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兩句是講我們因地當中所發的大願兌現了。我們有使命有責任,為什麼說你有責任有使命去度化眾生?因為你在因地曾經發了願。現在我們念佛的同修,哪個人沒有在佛面前唱一唱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在佛面前唱了這一句,不管你有心、沒有心,你在佛菩薩面前表示我發了這個願,發了這個願要兌現。所以幫助一切眾生,你就有責任,你就有使命有義務,你應該要做。「拯濟負荷」,你要把度眾生這個擔子、這個責任擔當起來。末後這是目標,不是度一個、兩個,是普度。因為你發願的時候,你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的是這個願,你沒有發願「新加坡的眾生誓願度」,你這個範圍就很小,就不大了。你沒有界定範圍,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你都得要度,這個願不是隨便發的,發了就要認真去做。「煩惱無盡誓願斷」,你不斷,你是違背了你的誓願,所以一定要把它做到,做不到也得認真努力去做。

這話說到這個地方,也許諸位同修也聽到佛門裡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一句話跟「眾生無邊誓願度」,有沒有牴觸?有沒有矛盾?我們要細心去思惟,沒有矛盾。絕不是說無緣的眾生佛就不度他,沒有這個道理,無緣的眾生以後再度,不是不度他。無緣怎麼樣?現在跟他結緣,你不結緣不行,沒有緣的先結緣,有緣的先度,所以他沒有衝突。哪些人有緣?這一類的眾生,接觸佛法就生歡喜心,這就是有緣,你跟他講他能夠相信、能夠接受、能夠理解,有緣的眾生先度。對於淨土法門他能信、能解,肯到念佛堂來念佛,這就是緣成熟,我們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他,為什麼?他在這一生當中就可以作佛去了,現前這個身體,在佛法裡面講叫最後身。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輪迴生死,今天到了盡頭,這個身最後一次,以後沒有了,叫最後身。下一次再到這個世間來,那就是佛菩薩再來,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的人生死自在,就是「分別亦非意」之流,不是凡人,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幫助眾生,緣沒有成熟的跟他結緣,緣已經成熟的,那就要幫助他去作佛。

實在說,畢竟成熟的人少數,沒有成熟的人多數,我想這一樁事情,每一位同修你們都看得很清楚。你看新加坡佛教徒有多少,絕對不只我們講堂這幾個人,決定不只,那些人也學佛,也念阿彌陀佛,有口無心,還不想往生,這個世界還很好,還值得留戀,其他法門也不錯,學戒律的、學禪的、學密的、學教的多得很,那個是什麼?半熟未熟。我們也要以善巧方便幫助他,促使他成熟,這就是要講經研教,讓他能夠深入,逐漸逐漸明了覺悟。

在過去,我有一年在台灣南部講經,遇到一個老先生八十多歲了,這是我們學佛的老前輩,我們雖然出家,其實他學佛比我們久,一生學了幾十年,也參禪、也學教、也學密,樣樣都通。我在南部講經他來聽經,我們也認識很久了,他來告訴我:法師,現在我已經老了,過去所學的那些東西想想都用不上力。我說那你怎麼辦?「現在我老實念佛了,我一天念三萬聲佛號」,我說很好,你總算回頭,八十多歲才回頭,行,只要回頭就能得度。他年歲大,每一天經行念佛好事情,他住在鄉下,鄉下常常在外面走路,他說我念一聲佛號走一步,每一天念三萬聲佛號走三萬步,身體很健康,八十多歲看起來很健壯。走路是很好的運動,特別是對於老年人。

所以念佛堂用繞佛為主,道理在此地。「般舟三昧」,他就是繞佛,叫佛立三昧,他不坐他也不躺下去。我們現在念佛堂不要這麼嚴格,如果這麼嚴格大家害怕,不敢來念,所以我們要放寬鬆一點,讓大家念得很舒服,念得很快樂,念得很歡喜,喜歡到這兒念佛,這是第一步。所以以後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們念佛堂要有好幾個,等級不一樣的,愈往上面去就愈嚴格。初學的人很寬鬆,讓你覺得歡喜,然後慢慢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功夫也往上提升,但是總有一個大願「皆度彼岸」。沒有緣的人,我們給他種佛種子,像現在我們做了許許多多T恤,印上阿彌陀佛,你們穿在身上馬路上走一走,好多人看到「阿彌陀佛」,給他種種子,這些人還沒有佛種給他種佛種,這是接引的第一步。讓他有機會聽到佛號,看到佛名,看到佛的形像,這是第一步,給他阿賴耶識種種子,這就是「皆度彼岸」,我們現前的作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二十五集)1998/9/12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25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第六行: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第四段也是總結。這個一大段的經文,經文相當的長,這是與會的菩薩眾。在這個總結的經文裡面,『悉獲』,與會的這些菩薩每一位都得到『諸佛無量功德』。此地講的「諸佛」有兩個意思:一個就是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另外一個意思直接指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也叫做諸佛。『智慧聖明』,什麼叫做「聖」?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很清楚的把它說明白。古時候對於一個人,這個人有智慧,對於宇宙一切萬事萬理,他都能夠明了,而且能夠徹底的明了,這個人就稱為聖人;明了而不夠透徹,這算是賢人,聖賢有這一點的差別。『不可思議』,總結菩薩眾這個一大段的經文,無量功德就是指前面所敘說的。

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明了,世尊在此地為我們說明菩薩的智慧大德大能,只舉了一個例子「八相成道」,舉這一個例子。而其實我們從這一個例子當中,就要能夠明了,這一些極樂菩薩們個個都是萬德萬能。在十方無際的剎土當中隨類化身,應以佛身得度,就像此地所舉的這個例子,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佛身而為說法。既然能現佛身,當然佛以下的菩薩身,聲聞、緣覺身,六道眾生身,乃至於無情眾生的這個身相,沒有不能現的,說明他們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達到究竟圓滿。到底這個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哪一個層次的菩薩?或者是哪一個品位的菩薩?我們在這一部經裡面,特別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西方淨土的根本法,這裡面阿彌陀佛明白的給我們開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不可思議。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神通,都有如此的智慧,沒有一樣不圓滿,所以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去的,一直到實報土上上品,都能如是的示現。像《觀世音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觀音菩薩三十二應,三十二是三十二類,每一類無量無邊。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如果稍稍有一點體會,你一定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應當去,一定要去。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真實的自在,才能實踐我們的根本大願,才能滿足我們一切的希求,這是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學佛,在佛門當中有求未必有感應,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然,百分之百的感應。這個理,道理,事實真相,世尊在本經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此地講的「諸佛無量功德」,那就是究竟圓滿的功德,智慧、德能、神通、方便沒有一樣不圓滿,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落實到我們現前生活之中,我們應該要怎樣修學?

現代我們居住的地球,由於科技的發達,地球是愈來愈小,不是地球縮小,是交通太方便了。今天我在聯合早報看了一段訊息,美國現在發展一種快速的飛機,這個飛機從美國的加州飛到日本,現在差不多是要九個小時,將來快速的飛機只需要一個半小時。我們就能夠了解,這種飛機環繞地球一周,頂多只要六個小時,六個小時就環繞一周,所以地球愈來愈小了。現在的網路,電腦的網路,諸位知道我們在此地講經,聽眾不只講堂坐的這些人,網路同時傳遍全世界。下一個世紀我們知道,科技進步到人人都必須要使用電腦,底下一個世紀是電腦的時代,電腦變成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每一個人從電腦裡面都能收聽都能收看,我們的影像也在裡面,跟電視一樣。所以任何地方我們講經,都是對全世界在講,很接近此地所說的「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有一點像,有一點相似。

佛菩薩他教化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一定會想到這麼多的佛國土,每一個佛國土裡面又有許許多多的眾生,這些數量都不是我們數學的數字能夠表達得出來。我們今天講地球人數,現在統計大概有六十億,但是這隻說是一個地球,如果要是說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眾生數字就多了。娑婆世界有多少個太陽系?照經典一般的講法有十萬億個太陽系。如果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那更了不起,他老人家所講的,佛經裡面講的一個單位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銀河系。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多大?十萬億個銀河系。這裡面有多少眾生,我們有沒有想過?好像很多學佛的同修沒想過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對我們的關係太大太大,你沒有想過是你粗心大意。佛法的教學目的何在?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應當都能夠說得出來,你能夠說得出來,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社會大眾才知道佛法應當學,非學不可,不學不行。為什麼?佛法的教學調和眾生的,佛的十號裡面有「調御丈夫」。

我剛才說的這是個前提,現在地球縮小,說明人與人的關係愈來愈密切。不像過去農業時代,許多人老死不相往來,他的生活圈子很小,一生過著平淡的生活,跟外界不接觸。現在逼著你非接觸不可,這一接觸問題來了,每一個國家地區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意識形態也不相同,宗教信仰也不相同。這樣一接觸,許許多多不相同的這些文化發生衝突了,這一些衝突要不能夠化解,會對社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動亂不安,現在所謂的歧視,不僅僅種族的歧視,宗教的歧視,文化的歧視,多了。這些歧視嚴重的時候,就產生暴動、鬥爭,乃至於戰爭,這不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希望看到,但是這些事實擺在我們面前,似乎是無法避免,於是我們才深深體會到,佛法教學重要了。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如何消除這一些隔閡,所以佛法教學的總綱領,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所以真正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一切問題,我們不能不留意佛陀的教育。

從這個地方使我們體會到,中國古代至少在兩千年前,漢朝初年的時候,現在一般學術界認為《十三經》的《禮記》,應當是在戰國末尾漢朝的初期那個時候完成的。《禮記》裡面有一篇《學記》,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裡面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使我們想像現代化的國家,都非常著重國家的基礎建設。但是基礎建設裡面把教育忽略,只注意到交通的建設,交通裡面包括的有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這一些設施。水利的建設,能源的開發,大家只注重這些物質建設,可是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教育。現在我們也看到無論是國內國外,好像教育都很發達、都很普遍。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是多餘的,我們國家教育辦得不錯了,其實我所說的教育跟現在世界上一般的教育不一樣,怎麼不一樣?現在這個學校再多,教育再發達,有沒有消滅種族歧視?有沒有消滅文化的歧視?有沒有消滅宗教的歧視?沒有。不但沒有,這些問題還愈來愈繁雜,愈來愈嚴重,由此可知,教育出了問題,教育有了偏差。

我們依照中國古老的教育的思想,以中國儒家做個例子,中國教育採取孔孟的學說是在漢朝初年,漢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在這兩千年當中政權有轉移,改朝換代,可是漢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這一個政策能夠用兩千年之久,也是不可思議。儒家教學內容是什麼?倫理道德。孔夫子教學分四個科目,如果要用現在以大學來講,他這四個科目就是四個學院。第一個是「德行」,把德行擺在第一位,德行裡面包括些什麼?包括倫理,這個倫理是廣義的倫理,不是狹義的,教導我們人與人的關係。現在哪有這種教學?這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此地。告訴我們夫妻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君臣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這是「五倫」。我們能把人與人的關係搞清楚,人與人的義務我們都能夠盡到,是道義,講道義而不是講利害,教育才算是成功,這樣子才能消除人與人之間所有的誤會隔閡。倫理第二個項目,是教我們認識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這個關係搞清楚,就能夠維繫整個地球上自然生態的平衡。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地球生態失去平衡,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這是大家不了解我們人與生活環境的關係,要怎樣愛惜環境,保護環境,培養環境,而不是破壞它、糟蹋它。

中國人不是不懂得科學技術,在漢朝的時候,我們在史書裡面記載,今天世界上先進的一些發明,最初都在中國,中國人為什麼不繼續發展科技,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如果中國在兩千年就開始發展科技,恐怕現在這個世界已經早就被毀滅掉了。中國這些聰明人,他有倫理的觀念,他對歷史負責任,對廣大的民眾負責任,如果這個科技是有害的,雖然有利,它有副作用。譬如現前大家都曉得,南極天空臭氧層破了一塊很大的洞,現在面積是愈來愈大。臭氧是保護地球的,吸收太陽的紫外線,如果沒有這層東西保護,太陽直接照到地面上,地球上很多動物、植物都不能夠生存,都會消失掉。這個臭氧怎麼會破掉?科技的副作用。我們中國古老的祖先了解這個狀況,不發展,讓我們這個世間生命多延續幾年,不是不懂科學技術,這是說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在佛經裡面講,正報跟依報的關係非常密切。

更深一層的,儒家講得少佛法講得多,人跟宇宙的關係,佛家講盡虛空、遍法界,大宇宙裡面,這一般人講天地鬼神,佛法裡面講的六道,講的十法界,講的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跟我們有什麼關係?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然後我們自己才知道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做聖賢人?聖賢人在佛教裡面就是佛菩薩,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過聖賢的生活,過智慧聖明的生活,那我們多幸福、多美滿,這是佛教育。這才能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能夠在這個地球上和睦相處,互助合作,共同來繁榮這個地球,共同來造福社會,這個要靠教育。所以在今天我們面臨社會現實的狀況,我們展開佛的經典有無限的感慨。但是現在有沒有危機?有危機,危機是確實有這樣好的東西,可以解決一切眾生問題的典籍在,沒有人認識,沒有人宣揚,反而令社會大眾產生很多很多的誤會。佛教變成宗教了,變成宗教有什麼不好?宗教與宗教之間有排斥、有歧視。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學問,你把它看作學術也可以,術是方法,它有理論有方法,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解決個人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你事業上的問題,國家的問題,世界的問題,你說這是多麼現實的學術。

民國初年在中國歐陽竟無大師他知道。歐陽竟無是楊仁山的學生,他曾經有一個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從這個講題上我們體會到,他真的認識了,他真的省悟過來。可是他生在中國變亂的一個時代,雖然發了大心辦學,培養續佛慧命弘法的人才,他在南京辦支那內學院,只辦了兩年就停辦,時間雖然短,幾乎民初一些大法師、大居士,都是這個佛學院裡面學習出來的。非常可惜他這個佛學院的壽命太短,如果他能辦個十年、二十年,我相信我們今天的世界不至於有這麼大的動亂,不至於有這麼多的災害。這些道理,我們在講席當中多次的詳細說明過。在七十年代,一九七0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在一個國際會議上他發表了一篇講演,裡面提到「真正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他指出來「只有大乘佛法與孔孟的學說」。歐陽先生大概在二十世紀的初期,大概是在一九二0年前後,在那個時候說出來的,湯恩比在一九七0年說出來的,相差半個世紀。他們的看法、見解幾乎完全相同,肯定大乘佛法能解決問題。這是我們為了現前苦難的眾生,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把佛陀的教學發揚光大。

為了避免佛學上一些名詞術語,這些名詞術語往往令很多人產生誤會,一聽到一看到就產生排斥不能接受,認為這是迷信、這是宗教。所以我們這一次在此地講《無量壽經》、講《華嚴經》,我們的總題目,就是旁邊兩邊柱子上寫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八個字實在說就是全部的佛法。你要說佛法的內容是什麼?這八個字說盡了,一點都沒錯,一點都不勉強。「師」是什麼?表率。「范」是模範。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個人要做一切人的表率,要做一切人的模範;我們的家庭,要做這個世間所有家庭的模範;我們所從事的行業,要在全世界同行業裡面做典範,這是佛經典裡面所講的真實的內容。不但是大乘經,小乘經也不例外,字字句句都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從來沒有跟我們生活脫節。這一次我們不受時間限制,我們可以採取長講、細講,如果不仔細的來說明,怕大家聽了觀念依舊轉不過來,如果我們依舊把它看作宗教,把佛菩薩看作神明,我們就全部都錯了。

「佛、菩薩、阿羅漢」,這些名詞在佛教教育裡面,嚴格的說它是學位的名稱,我們要清楚。佛教的活動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社會教育工作者。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一個身分,這麼樣一個人物,完全盡義務,真正顯示出來,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在一生當中全心全力從事於社會教學的工作,這是他偉大之處,使我們後人景仰之處。他有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為什麼他要來從事教育工作?說明教育不但是國家基礎建設,是整個世界的基礎建設,他從事這個工作。我們現在明白了,不但是世界的基礎建設,實在講是盡虛空、遍法界最基礎的建設。諸佛菩薩了不起,他們從事於這個工作,我們現在人所說的犧牲奉獻,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謀幸福,《無量壽經》上講的「惠以真實之利」。

我們今天讀這一品經文,至少要能有這個認識,有這個認知,然後激發自己的道心,佛在經上講的「發菩提心」,立大志願,我們要學佛,我們要學菩薩。尤其是出家的同修,也許你出家的時候是糊裡糊塗出家,你並沒有搞清楚,你並沒有認識,就糊裡糊塗出家。出了家,現在搞清楚,搞清楚問你,你願不願意發願、願不願意發心,做一個社會教育工作者,完全盡義務不求任何報償,你願不願意這麼做?不願意這麼做,還俗還行。願意這麼做,那很好,很難得,你這個出家總算是搞明白、搞清楚出家,不是個糊塗出家。我們要真乾,決定捨棄名聞利養,絕不貪圖五欲六塵,我們願意過最低水平的生活。這個話現在雖然是這麼講,可是出家人的生活,在一般水平之上不是最低水平。你看看你們晚上在這裡念佛,今天晚上又有三十六小時念佛,念佛堂外面擺的那些供養很豐富,吃的、喝的營養品應有盡有,不是最低水平,高水平的。可是要記往,決定不能起貪心,佛為什麼教我們過最低水平的生活?斷慳貪,用意在此地,成就你的戒定慧,真正到戒定慧成就,你就得大自在。處順境沒有貪愛之心,處逆境沒有瞋恚之心,真正做到像《金剛經》上所說的,那是一個絕對的標準,我們應該努力向這個標準去提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達到這個標準,你就超越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裡面四相都具足,離了四相,十法界就沒有了,你就契入一真法界。

本經裡面所講的極樂世界,《華嚴經》裡面所說的華藏世界,實在說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極樂是華藏的精華的地區。好像我們這是新加坡的烏節路,市中心最好的區域,那是極樂世界,沒有離開華藏。這是我們今天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知道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這相當不容易,這搞清楚,你總算是做一個明白人,不是糊塗人。真正想搞清楚、搞明白,一定要深入經藏,我們今天的認識才算個開端,不夠深入,為什麼?智慧沒有開,善巧方便沒有,日子還是過得很辛苦。如果你智慧開,你得善巧方便,你的生活會過得很自在、很快樂、很美滿。無論你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無論你從事於哪一個行業、哪一種工作,你一定是自在快樂。為什麼?覺悟了。所以佛法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話講得正確。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迷了就有苦;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我們現前的生活,或者是貧賤、或者是富貴這都不相干,貧賤人有自在快樂,富貴人也有自在快樂,從自在快樂上來講,貧賤跟富貴沒交涉,沒關係,關鍵在迷悟。所以經典不能粗心大意,要很細心的去讀誦、去體悟,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實在說「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思,那是什麼?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這個世尊在大乘經裡面才有說,小乘經裡面佛沒說過。《華嚴經出現品》裡面尤其說得明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無量功德」是德相,「智慧聖明」是智慧,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我們為什麼把自己的無量功德智慧失掉?給諸位說,說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自性本具的怎麼會失掉,決定不會失掉。現在我們的智慧功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佛給我們講有障礙,並不是失掉,是你有障礙障住它不起作用,只要你把障礙除掉,你的智慧德能就又現前了,現前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究竟是什麼障礙?佛為我們一語道破,妄想、執著,「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給我們說破了,我們怎麼辦?要把妄想執著舍掉,把障礙除掉,我們自性的本能就恢復。佛說個妄想、執著,裡面還有一個分別,是不是佛說漏掉的?沒有。分別可以包括在執著裡面,也可以包括在妄想裡面,也可以把它省略掉,我們再說分別,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非常具足。由此可知,這三種障礙在佛法裡面講是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根本無明,也叫做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佛教我們什麼?斷煩惱而已。

這樁事情我們要真幹才行,從哪裡乾起?從日常生活當中,從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之中,真正的把妄想、分別、執著舍掉。舍掉,諸位要記住,不是說事舍掉,事舍掉,我這些事都放下、都不做了,你天天過生活穿衣吃飯,我也不穿衣也不吃飯,你就把佛的意思完全搞錯。千萬不要誤會,我統統放下,放下就死了,死了不都放下了嗎?其實錯了,死了就不得了。《地藏經》上告訴我們,死了四十九天之後他又投胎來了,沒放下;他要真放下他就不來投胎,他還會到六道里投胎流轉,可見得他沒放下,死了都放不下,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死了真的困難,真的是不得了。佛要度我們,我們那一口氣沒斷,有救,那一口氣斷了,沒救,佛菩薩也幫不上忙,所以一定要認真、要努力。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心理上放下;事上,那不是標題上寫得很清楚,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做樣子,你要做得更好更圓滿,做出樣子來給別人看,這叫度化眾生。雖然做出好樣子,心裏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放下,放下是指這麼一樁事情,千萬不能誤會。所以有很多人聽話錯解了意思,這是少數不是多數,多數痲煩就大了。有那麼一兩位他工作也不做,辭掉了,家裡錢財都布施都放下了,然後寫信告訴我,他沒飯吃怎麼辦?這是完全把意思錯會了。

古時候也有這麼一個人做了個樣子,但是你要細細觀察他,他吃飯那個本事還有,唐朝的龐蘊居士,他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那個用意很深,我們也很容易把他看偏差。他是一個相當富有的人,學佛開悟了,在宗門裡講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了以後,他把他的家產變賣掉之後,裝在一個船上,船劃到長江當中砸一個洞沉下去,放下,統統舍掉了。有人問他:「龐居士,你這些財物既然你不要,為什麼你不把它拿去做好事,救濟社會貧苦大眾?」實在說,他這個舉動就是叫人問這句話。他的答覆說:「好事不如無事。」這一句話的意思非常深,每一個人都無事天下太平,無事並不是教你不做事,不要去攀緣,隨緣就好。他生活沒問題,他會編草鞋,每一天去賣草鞋,換幾個錢買米買菜,生活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快樂,他不要錢不需要積蓄,不需要替明天著想,為什麼?他自在往生。《傳記》裡面寫的這一家人好自在,他有一天在家裡打坐,告訴他的女兒,到外面看看什麼時間了?古時候沒有鐘錶,看太陽到什麼時候,他女兒曉得他爸爸想往生,看看時間到了沒有,他女兒到外面去大聲跟他說:「時間還沒到。」他女兒站在那裡往生了。結果老頭子出來一看,這個女兒,本來想女兒給我辦後事,結果我還替她辦後事,她比我還厲害。你想想看生死自在,走得這麼瀟灑,他要準備明天東西幹什麼,不需要。只有在佛法修學裡頭你才能到這種功夫,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所以契入那個境界有沒有身?沒有,無我相,你無身才能夠現一切身,佛家講的「生死自在」。

《華嚴經》上講八個自在,講十個自在。他們能夠證得,我們也能證得,我們今天之所以沒有辦法證得,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這是凡夫的大障礙,你幾時放下幾時就作佛。作佛實在講不難,眾生跟佛一念之差;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就是眾生。念佛人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在日常用功的時候,一念相應常常有,可是念念相應就難,就不容易。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每一天有一念相應,不要以為這一念的時間太短,一天就這麼一次太短,非常希有,非常可貴。你有一念你就會有二念,有二念就會有三念,所以這很難得的好境界。

早年我在這邊勸大家念佛,我勸大家,有許多同修工作非常忙碌,沒有時間做早晚課,我勸他用「十念法」。我這個十念法跟灌頂法師的不一樣,灌頂法師是十口氣,一口氣算是一念,一口氣不拘多少聲。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你要是念四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聲念下來大概一分鐘就行了。雖然時間這麼短只有十句,符合《無量壽經》上講的標準,「一心稱念」,「一心專念」。這十句佛號裡頭你是一心念,決定沒有妄念夾雜在裡面,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完全符合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是真實功德。所以不要看到這個時間短,真實功德。這一天有這麼一念相應,當然念的次數愈多愈好,所以我們就想到一天應當念九次。九次怎麼來的?早晨起來的時候念一次做為早課,一分鐘的時間就夠了,有佛像對著佛像面前,沒有佛像面向西方。一天吃三餐飯,吃飯之前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不念供養咒,我們合掌是念十聲阿彌陀佛,一心稱念,這個就是三次了。你上午去工作,工作之前念一遍,工作完了念一遍,上午、下午四遍。晚上睡覺之前念一遍,總共九遍。這個九遍就是我們的定課,每一遍只要一分鐘,其他有時間你能夠念更好,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果,又不妨礙你的工作,的確是方便到極處。

如何念得真正有效果,往生有把握,就要看你平時放下的功夫,看破,放下。看破是覺悟,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明白了,明白就是看破,不再執著就是放下,你能真正做到隨緣,隨緣是放下,攀緣是執著。隨緣而不攀緣,並不是教我們把應當做的工作也不去做,那就錯了,隨緣就是隨順機緣,我們應當做。像最近李木源居士與居士林這些諸位董事們,今天談到彌陀村的事情,也談到佛學院的事情,這個是不是攀緣?不是,這是隨緣。我們冷靜觀察,有這個機會可以成就,我們努力的把它促成,這是隨緣。如果看看沒有這個機會,非常勉強去做,未必能做成功,那是攀緣。這裡面要有智慧,你沒有智慧觀察,往往什麼叫隨緣什麼叫攀緣,你就搞不清楚。隨緣是一點勉強都沒有,做得很自在、很快樂,真正做得法喜充滿,是為佛法久住世間,為一切眾生得度因緣,不為自己。自己心地清淨無染,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自己確確實實住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佛法為眾生,這樣認真努力去服務,這就是空有兩邊不住。這是大乘菩薩的精神,菩薩的生活,菩薩的作為,兩邊不住。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住有;為佛法、為眾生在服務,從來沒有休息,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這不同迷惑人,世間迷人世間人著有,二乘人著空,佛說執著兩邊都錯誤,所以菩薩修的是中道,「中道第一義諦」,中道就是兩邊不住。

所以我們從這一品經文裡面,確實有很深刻的體會,也有很深的感慨,知道我們現前應當要做哪些事情,決定要遵守經典裡面的教誨,特別是末後這兩段「德用無方」,「自利德」跟「利他德」,這是我們生活工作修學的指導總原則,我們能夠明白,能夠依教奉行,就能跟這個會上的諸大菩薩,他們得佛功德智慧聖明,我們雖然不能夠圓滿的證得,也能夠得到少分的氣氛,也逐漸逐漸貼近了,四加行裡面講的「暖位」,這是我們現前應當要覺悟、要努力的,知道自己的使命很重。再看底下經文: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這是看到《無量壽經》的法會,參加法會的菩薩太多太多,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上首列了十六個人,「十六正士」,這十六個人全是在家菩薩,所以從序分裡面,我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這個法門是普度的法門,平等普度法門,在家眾多,出家眾少。出家的菩薩經上只給我們列了三個人,在家菩薩列了十六個人。十六個人裡面此方只有一個人,「賢護菩薩」,另外十五位他方世界來的,很明顯告訴你,我們跟他方世界有密切關係,他方世界的狀況我們不能不知道。現在人講他方世界是講外太空,講外星人,其實此地講的,比外星人還要來得廣泛,我們今天所能夠見得到的這些外星人,大概跟我們是居住在同一個空間,不同空間的我們見不到他,他也見不到我們。譬如我們跟鬼神就不是同一個時空的維次,不相同,雖然鬼神跟我們同住在一個地方,但是因為不同時空的維次,我們居住的三度空間,他們可能是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就不得而知。雖然同在一個地方,但是時空維次不相同,也不相妨礙。

正如同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有許許多多的頻道都在一個畫面,頻道不相同彼此互相不干擾,你調到哪一個頻道,哪一個畫面出現,都在那個框框裡面。佛告訴我們,十法界的狀況彷佛是如此,十個頻道。懂得這個道理,古人講西方淨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話我們一聽又糊塗了,生則決定生,去又沒有去?沒去怎麼生?你現在懂得電視撥頻道,這個意思就體會到了,生決定生,去了沒有?還是在這個框框裡面。這個框框是什麼?一真法界,十法界沒有離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麼樣子?完全沒有時空的維次,那就叫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時空的維次,所謂三度、四度、五度,乃至於無限度,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把一真法界變成許許多多不同的時空;如果把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恢復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人,對於無限時空維次裡面眾生活動的狀況,他們統統清楚、統統明了,我們不曉得他們,他們知道我們,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感應的原理,我們在前面曾經說過,這裡不要再羅嗦了。這個原理基本的現象,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說波動的原理,波動的現象。這一句是敘說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來參與法會的這些大菩薩們,數量沒有法子計算。再看看後面列著法會的大眾: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古時候女眾出家少,所以這個人就少,比丘尼五百人。

【清信士七千人】

這在家的男居士。

【清信女五百人】

在家的女居士。

這是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前面列的與會的大眾,比丘一萬兩千人,再加上比丘尼五百人,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總共合起來兩萬人,肉眼能夠看得見的這些大眾兩萬人。諸位要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這一個講經法會聽眾有兩萬人,那個時候沒有擴音器,釋迦牟尼佛面對兩萬人講經說法,叫每一個人都聽得很清楚,都能聽懂佛的意思,都能皆大歡喜,這個也很不可思議。我們今天不要說兩萬人,我們這個講堂充其量也不過一千人,如果沒有擴音設備,我們的音聲就達不到後面,大概只有前面幾排可以聽到,後面就聽不到了,那兩萬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現在是借重科學的工具。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佛在經裡面所說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說明佛的言音沒有障礙。不但一切差別語言沒有障礙,佛的音聲沒有障礙,無遠弗蓋,距離再遠都能聽得見,這個音就叫妙音。再看後面這一行:

【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欲界有六層天,稱為欲界,五欲沒有斷,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他們還沒有斷。不過欲界六層天愈往上面去,五欲的貪愛愈淡薄,我們不能說享受,享受是天愈高,那個享受福報就愈大,他有享受他沒有貪愛,心愈清淨,愈往上面去愈清淨。也就是說,他的分別執著淡薄了,不是沒有,還是有。到色界天,這是都在定中,甚深禪定之中,定力把妄想分別執著控制住、伏住了,不起作用,對於五欲六塵這種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他不是真的斷掉,他是定功伏住,定能降伏,他伏住了,所以這是色界的四禪。諸位一定要曉得,大家聽到禪,就不要想到一天到晚面壁打坐,如果認為每天到晚面壁盤腿打坐,眼觀鼻,鼻觀心,這個叫禪,你就完全搞錯,那禪有什麼用處?禪一點用處都沒有。

我們讀《六祖壇經》,惠能大師他是不是在禪定當中?人家是真在禪定當中。他有沒有打坐?沒有。他每天在工作,忙得不亦樂乎,那叫在禪定當中。《壇經》裡面跟我們解釋禪定兩個字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懂得。他說:「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他禪定是這麼解釋法,我們要懂得。他這兩句話,實實在在講是出在《金剛經》上,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可見得不妨礙你生活,不妨礙你工作。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這法身大士,他們有標榜修禪定的,善財童子去參訪,去尋求他,他在哪裡?經上講的「市廛」,市廛是什麼地方?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超級市場。這位善知識修禪定在超級市場修,在那裡逛,逛市場,人家是真用功夫。逛市場是你看看市場琳琅滿目,不著相,用我們現在話說,不受誘惑那叫禪,心裡頭如如不動叫定,他在那裡修禪定,人家禪定是這個修法,不是盤腿面壁。我們今天看人家盤腿面壁,在那裡一入定一個星期、一個月都不出,我們五體投地在那裡叩拜,這個人了不起,功夫了不起。另外一個修禪定的天天去看戲,天天去跳舞,這個人破戒,不知道那個禪定功夫比這個高太多。這個是完全杜絕外緣,他在那裡不動心,他要到外面去逛一趟,可能他的功夫就沒有了。人家那個真正修行的,在熱鬧場合當中,眼見也不受誘惑,耳聽也不受誘惑,六根接觸都不受誘惑,這是真功夫。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看到這一些大善知識,我們很有領悟,曉得禪定怎麼個修法。

在佛法裡面就修清淨心,我們念佛,念佛一定要修「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是禪定。總而言之一句話,佛法是以禪定為樞紐,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修禪定,只是修禪定的手段方式不一樣,都是修禪定;唯有修禪定才能開智慧,所以佛法總歸納起來「戒、定、慧」三學。「戒」是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學那就叫戒,遵守佛菩薩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理論的方法,這叫持戒。用這些方法我們才能夠得定,得定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才能夠不受外面境界誘惑,自己心裡頭有主宰,這就叫得定,得定之後起用就是智慧。《般若經》裡面給我們講的智慧,有根本智跟後得智。根本智是真智慧,是智慧之體,那個「體」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唯有無知起作用才「無所不知」,諸位要求真智慧,真智慧是什麼?真智慧是無知,永遠保持自性清淨覺,我們這個經題好,「清淨、平等、覺」。覺是不迷,無知不是迷,無知是不迷,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沒有起心、沒有動念,諸佛菩薩所示現的境界,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一切眾生有疑難雜症向他請教,佛是慈悲開示,他那個開示有沒有去想一想,「你問的這個問題我應該怎麼答覆你?」有沒有想一想?沒有。如果一落到思惟,那就是意識,那就迷了。他沒有通過思惟,沒有通過想像,你這一問自然就答覆,答覆得一點都沒錯誤,幫你真的解決問題,這是什麼?這叫後得智。後得智從哪裡起來?從根本智起來的。這個意思諸位細心去體會,所以根本智是無知。大家聽到這個「無」,看到這兩個字「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你要這麼看就錯,完全就錯了。「無知」是什麼?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叫無,無是無這個。無妄想分別執著,無這個,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無。那個「知」,他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那個無知要做兩截來看,無是一個意思,知是一個意思。他無妄想、分別、執著,無起心動念,什麼都知道,那個叫根本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是你問他他給你講解,那就是起心動念,他不起心動念他怎麼給你說,雖起心動念,不執著,沒有分別執著。

就像永嘉大師回答六祖的那個話一樣。永嘉見性了,六祖給他證明,證實之後六祖就問他一句話,「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覆:「分別亦非意。」六祖點頭,「你如是,我也如是」。我們凡夫分別是意識,落在意識裡頭去,他們分別不是意,所以說無有分別執著。其實他還是分別執著,但是跟我們凡夫分別執著完全不一樣。我們凡夫真有分別執著,他們那個分別執著不是真的,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所以他不是他自己意思,「分別亦非意」是這個講法。如果他不隨順我們的分別,不隨順我們的執著,釋迦牟尼佛沒法子講經,他講經一定要順從我們的分別,順從我們的執著,他講我們才會懂,他如果真的不分別、不執著,那釋迦牟尼佛就一句話都不說了。

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佛跟佛見面,佛跟佛碰頭的時候,一句話都沒有,這是真的一點都沒錯,彼此都明白,還有什麼好講的。佛遇到菩薩有說的,菩薩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才給他說。佛佛道同,大家程度都一樣,還有什麼好講的。不但講的沒有,連表示都沒有了,那才契入究竟圓滿的境界。這是說到色界四禪,我們了解禪定的真正的意義。所以四禪天人有沒有活動?有活動,絕對不是四禪天人天天在打坐,一坐坐多少個劫,那就一點意思都沒有,誰願意到四禪天去,四禪天有活動。不但四禪天有活動,四空天人也有活動,不過四空天他沒有色相,所以經上不說他,因為他沒有色相就不說他,只講到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講了,只講到色界。

『諸天梵眾』,這是總結,『悉共大會』,這些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我們肉眼看到的這些人數聽眾很有限,不多,肉眼看不到的才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道場,不僅僅是《無量壽》這一會,會會如是,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集結經的這些大德們,為什麼有些經典記載聽眾很多,有些經典記載的比較少,諸位要懂得,那是表法的意思。也是為我們末法眾生,不同根性選擇法門的味道在裡面,有這個意思在其中。其實釋迦牟尼佛無論講什麼經聽眾都這麼多,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在此地,顯示這個法門的殊勝,顯示法門的不可思議。由此可知,我們今天這個講堂,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這一千人的樣子,一千多人,我說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那是藉網路傳播到全世界。我們知道美國那邊同修打電話告訴我,他們現在也在看,告訴我們聽的音聲很清楚,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地區,同步在看這個畫面,這是我們看不到的。實在講我們道場有沒有鬼神眾?一定有,哪有沒有的道理?我們念佛堂有沒有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在裡面念佛?有。不但有,也有十方來的諸大菩薩,也在念佛堂念佛,道場之殊勝。為什麼這些菩薩、天神、大眾,來參與我們的法會?真誠所感。我們彼此以為我們是凡夫,他們眼睛裡面看到我們是菩薩,連諸天梵眾看我們都是菩薩,你只要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彌陀弟子,你將來決定得生淨土。現在雖然沒去,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報名,已經註冊了,一定會去的。所以這些天神看得清清楚楚,過幾天他就要去了,他怎麼不尊重你?你這個法會他怎麼會不擁護你?所以念佛堂許許多多菩薩、護法、鬼神,也都參加在這個地方,磁場不一樣,我們進到這個地方法喜充滿,道理就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