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大乘無量壽經(第96-100集1998-2006年)


時間:2019/8/29 作者:心源

大乘無量壽經(第九十六集)2000/8/12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96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六面,「積功累德第八」。

在這一品經裡面,法藏菩薩發大弘誓願,願發了之後一定要有行,修行踐願,也就是說願要落實;願發了不能夠落實,這個願是空願。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古往今來多少修行人,在家、出家,都發了大弘誓願,最後都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沒有去做,不能夠實踐自己的願望,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依舊是煩惱習氣作主,所以不免輪迴。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法藏菩薩發了願之後,人家真乾,自行化他,心確確實實安住在大願之中,念念不忘本願,所以這一段經文的題目叫「積功累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在科題我們看到「如願修行」,第一個小段: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一小段是接前啟後。在經文裡面第一句話直截了當告訴我們,『住真實慧』,這一句是菩薩修行證果的根本。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成功?沒有智慧。智慧到哪裡去了?智慧變成了煩惱,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同學不能不懂。智慧跟煩惱是一樁事情,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真實慧。迷了,智慧就變成煩惱;覺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菩提跟煩惱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樣,它是一體,明來暗就去,暗來明就不顯了。我們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有晝,都有夜,我們經歷每一天的晝夜,有沒有警覺?晝,白天是智慧,晚上是煩惱;白天是覺悟,晚上是迷惑,這一種轉變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哪一法不是佛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我們實際生活。世尊在經上跟我們講,諸佛如來演說大經,塵說、剎說,從來沒有間斷過,就是說的這些。非常可惜,我們六根天天接觸,愚昧無知,不能夠覺察,我們不能安住在真實慧,所以對於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力量去克服,這個樣子學佛,你就學上一百年、兩百年也沒用處,於生死分上絕無干涉。所以這一句話重要,黃念祖老居士過去在註解裡面為我們說出。實際他的註解裡面所說的,都是當年夏蓮居老居士所講的:這一部經好,說了三個真實,這在其他經裡頭很難見到的。在第二品中,「德遵普賢」這一品,佛給我們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接著第三品「大教緣起」裡面佛又給我們說,「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在此地給我們說出「住真實慧」。三句不一樣,裡面講的「真實」是相同;真就是講的真如,實就是講的實相。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首先告訴我們,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禪宗裡面常講的明心見性,教下常說大開圓解;本經說得清楚,說得淺顯。我們要問什麼叫「明心見性」?什麼叫「大開圓解」?我們聽不懂。可是佛在這部經上的講法,我們聽起來比較容易明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明心見性,這就是大開圓解。「開」,是開示,是為我們講解,指導我們,教化我們。「顯」,是明顯,不是暗示;暗示,我們有很多人不懂。所以這一部經,中下根性的人有分;它是顯示它不暗示,明說它不是密說。「真實之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學名詞裡面說的「諸法實相」。「真實之際」,用佛學名詞來解釋,真如實相的道理與現象。「際」這一個字意思很深、很廣,理甚深甚深,事甚廣,際有深廣無盡之意。「真」是講的理,「實」是講的事,我們學佛沒有別的,無非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了,這個人就成佛,我們就稱他為佛陀。

明了之後,這個徹底明了就是一般人講修行證果,這個人修行成佛了,成佛之後要幫助眾生,要度化眾生。所以接著才有「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要教化眾生,要幫助眾生。「惠」,是給予。給眾生什麼樣的利益?給眾生明了真如實相的利益;換句話說,幫助一切眾生個個都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菩薩事業。上求下化,關鍵在哪裡?關鍵就在這一句「住真實慧」。你要不住真實慧,上求佛道求不到,下化眾生也辦不到。三個真實,這一個真實是樞紐,這一個真實是核心,那兩個真實能不能達到,關鍵在這一句。所以我們不住智慧就住煩惱,不可能在中間的,沒有中間,不是明就是暗,絕對不會來個半明半暗,沒有這個道理的。這是在這裡特別提醒我們這一句重要,希望我們要把智慧擺在第一。要知道沒有智慧是決定不能成就,沒有智慧也不能往生淨土。

我們看到有一些老人家,沒有文化,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懂,一天到晚就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往生的瑞相希有。那我要問:他有沒有智慧?告訴你,他有!他住真實慧,他比我們強。真實慧是什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真實慧,他心裡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他不胡思亂想。我們比不上他,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我們住煩惱,住妄想分別執著,這不是真實慧。果然能夠放下一切妄念,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那裡,那是真實慧。所以他能成功,我們不能成功。這裡頭總有一個原因,一定要找出來,一定要清楚,然後才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習。

世尊不僅僅是在淨土經論裡面常說,許多大乘經裡面都講,當來一切含靈,皆因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而得度脫。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讚嘆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釋迦牟尼佛這樣讚嘆,佛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世尊的讚嘆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的讚嘆。我們要很冷靜、很細心的去思惟、去觀察,佛對我們恩德太大,我們自己真的是業障深重,說得不好聽就是罪障深重,不解如來所說義,每天依舊心還住在煩惱裡面,怎麼對得起佛陀?怎麼對得起歷代傳法的祖師大德?如果我們這一生緣不具足,一生都沒有遇到佛法,那就不必說了;遇到佛法,還住在煩惱裡面,這就錯了。一定要曉得世間所有一切事,「夢幻泡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不能在這上作意。我們把精神、把精力耗在這個生死業裡面,錯了,大錯特錯!你們仔細在經論裡面去觀察,這些聲聞菩薩四眾之中,誰幹這一種傻事?沒有人幹的。真正覺悟的人,明白的人,最有智慧,心都安住在要辦生死大事。這個機緣得來太不容易了。即使我們要幫助眾生,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要是做不到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你就沒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

修行從哪裡下手?克服自己煩惱下手,這個人會修行。每一個人煩惱習氣不一樣,從最重的下手;重的能治了,輕的自然就容易。跟治病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哪一個病最重、要命的,先治,其他這一些小病慢慢來。這三個真實,我們把它認識清楚,在我們現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住真實慧」。古大德講的意思深。古人講慧,慧有淺深種種不同的講法。大乘佛法的標準,是要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才是慧;如果沒有見性,這人沒有智慧。我們知道用這個標準,智慧現前他就不是凡夫了,《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們是真實慧。其次是相似慧,天台家講的相似慧,相似慧是哪些人?十法界裡面權教菩薩、聲聞、緣覺,見思煩惱斷了,相似慧,真實慧沒有現前,為什麼?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斷,所以這慧不是真實的。

這個地方很奇怪,如果從教下來講,我們要想這一生得真實慧太難了,可能根本就沒有指望。但是淨宗念阿彌陀佛是真實慧,這個不可思議。為什麼?相似慧、觀行慧,決定不能夠脫離六道、十法界;觀行慧不能出離六道,相似慧不能出離十法界,這都不叫真實。真實慧是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這叫真實慧。我們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一彈指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很幸運,老實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佛門裡頭常說這個法門叫「易行道」,易在哪裡,現在懂得了。你不用這個方法,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還得破一品無明,你說這個多難,難行道。念佛這個法門,不必斷煩惱,不必破無明,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深信切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就成了。這個住真實慧比其他法門住真實慧容易太多太多,真的是天壤之別。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法門,遇不到這個法門,這一生真實慧只是聽說而已,決定達不到,但是在我們這個法門,圓圓滿滿的落實了。

可是這裡面最重要的是不許夾雜,要純、要專一,這才能往生;如果夾雜就壞了,決定不夾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訓練這個本事。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但是首先最重要的,理必須明了,明理沒有別的辦法,研教聽經,這是明理的辦法。經教不能不下功夫研究,不能不聽;不但要聽,而且要多聽,多聽明了之後,你才會住真實慧。真實慧的樣子是什麼?還沒講到,後面佛說過了,「善護三業,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那是住真實慧的樣子。花花世界,住真實慧的人那個心態是怎麼樣?如如不動,曉得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夢幻泡影,他在這裡面決定不受影響。什麼叫影響?起心動念就影響;別人讚嘆我們很高興,罵我們就心裡不高興,就受影響了。住真實慧的人不受影響,所以才能夠教化眾生,惠以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住真實慧的人,就是禪宗裡面常講的,這個人開智慧了,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就是住真實慧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法雖不能說是完全通達,比起我們一般凡夫,他通達的就夠用了、夠多的了。比菩薩比不上,比我們凡夫那有餘了。《大乘義章》裡面給我們解釋什麼叫真實,「法絕情妄為真實」。法是一切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凡夫二乘在一切法裡面,會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就不真實;如果在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真實。真實慧實際上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實慧之體,真實慧是清淨心的作用;也可以把它掉過頭來,真實慧是清淨心之體,清淨心是真實慧的受用。體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可以互為體用。講的都沒有錯,都沒有過失。宗門的修行著重慧,教下修行也著重慧,淨宗的修行著重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真實慧就現前,宗門教下的真實慧現前,清淨心也現前。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不能不曉得。

《大乘止觀》裡面說,「真心」。一切眾生都有心,佛講得很好,「心生則種種法生」。《華嚴》跟我們講,世出世間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心的作用,心起作用叫做識。心是體,識是作用,虛空法界是這麼來的。心識是能現能變,依正莊嚴是所現所變;能現能變是真的,所現所變是虛妄的,夢幻泡影,不是真實。凡夫之人迷失了心性,把假的當作真的,所變的這些幻相以為是真的,在這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起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無端造作無量罪業。於是外面境界、這個幻相就產生變化,變成了地獄、餓鬼、畜生,變這種相。相隨心轉,三惡道的相,是從心想變出來的;三善道的相,也是從心想變出來的。你心裏面想善就變善,心想惡就變惡,心想淨就變清淨法界,心裏面染污就變污染的境界,這才是事實真相。

佛說法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這個地方講作真實之際、真實慧,又給我們說,真心、自性、真如、佛性、法身、法界、法性,《楞嚴經》上講如來藏,全是說的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這麼多的名詞?這是佛的智慧教學,意思教我們不要執著,名詞是假的。老子頭一句話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也懂得,名是假名不可以執著,是破我們凡夫執著名相的這個錯誤觀念。所以佛往往一樁事情、一個道理說很多名相,用意在此地。

我們明白了,隨便你怎麼說都一樣,決定沒有分別執著,要在這裡頭真正覺悟。如果你不覺悟,基督教講耶穌、講上帝,我們這裡釋迦牟尼佛講佛是最究竟的,他們那是不究竟的,這個話說起來好像是有道理,我們凡夫聽了有道理,諸佛如來聽了沒有道理。為什麼沒有道理?你在那裡又分別了,又執著了。佛在經上說了幾句話,同學們大概都曾經聽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話聽過了嗎?聽得耳熟了。「凡有佛性,皆當作佛」,這個話也聽過。那我要問了,上帝有沒有佛性?耶穌有沒有佛性?上帝有佛性,那上帝應當作佛;耶穌有佛性,耶穌也應該作佛,這才叫真正覺悟。你見到上帝、見到耶穌,你也合掌恭敬,念阿彌陀佛,你不會輕視他,這開悟了。沒開悟的,「那是外道,那是基督教。」沒有覺悟!覺悟了之後,萬法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門。

你要說是基督教跟佛教是二,你沒有入門;回教跟佛教是二,你沒有入門。再給你說遠一點,基督教跟回教是二,你也沒有入門。你慢慢去想去!說「想」還不行,說想還有錯誤,佛家的名詞「參」,你好好的去參究,你才真的安住在真實慧。真實慧裡頭一個妄想都沒有,法法平等,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所以真正覺悟的人,沒有一法不是佛法。這個世出世間哪一法不是佛法?悟了都是佛法。給諸位說,基督教是佛法,伊斯蘭教是佛法。明天是哪個教來講?猶太教,猶太教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是真的悟了。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要問你:哪一法是佛法?佛法也沒有。

住真實慧能解決問題,不住真實慧就天天吵嘴打架。這個世界不就是這樣的嗎?天天在爭吵,天天在打架。佛教導我們住真實慧,讓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它是一不是二。所謂的真如、自性、法身、法界、法性,就是《華嚴》所說的能現的心、能變的識,心跟識還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佛家所謂的「萬法歸一」。可是又有人在這裡頭找痲煩,這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你們說一歸何處?一歸萬法,萬法跟一是一不是二。如果說一跟萬法是二,那就不是佛法。萬法跟一是一樁事情,一個是能現,一個是所現,能所不二。

所以生佛不二,生是講眾生,佛是講佛性,佛的相也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凡所有相統統是因緣生法,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緣和合的就叫做眾生。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都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現的相,所以那個「生」,你要曉得「生」的範圍多大?十法界都是眾生,依正莊嚴全部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生佛不二,那個「佛」是佛性,能生眾生的是佛性,一切眾緣所生的現相,都是從佛性流出來的,它是一不是二,我們對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你要想斷煩惱難,縱然你有定功、你有志氣、你有毅力、你有恆心克服你的煩惱,你的煩惱不乾淨,你明白這個道理,把你煩惱化了,融化掉了,那才叫乾淨。所以理不能不懂,道不可以不學。

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心是本體,心性是本體,能生、能變、能現,對於這個大道理、這個事實真相透徹明了,一絲毫不懷疑,心安住不動,從體起用叫做住真實慧。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法身;真實的利益,解脫;真實慧,般若;正是大乘佛法裡面所說的三德。怎麼能不知道?怎麼能夠不學習?三德密藏是法身大士們所證得的,涅盤三德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然後再跟其他大乘經教對照一下,你才曉得《無量壽經》甚深甚深,決定不能夠輕視它。

『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住真實慧的大用。這個作用是什麼?「莊嚴妙土」。這四個字怎麼講法?土是國土,一切眾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最重要的一部分,「莊嚴」,一般講法是真善美慧;「妙土」是精妙絕倫,沒有能夠跟它相比。這是說的極樂世界,這一個居住環境裡面一切美好,沒有一絲毫的缺點,佛在許多經裡面告訴我們,依報永遠是隨著正報轉。法藏菩薩怎樣造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妙土他怎麼造的?就是前面講的三個真實,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再回來想一想我們今天的地球,你看看多少人說地球病了。真的生病,天災人禍這麼多就是地球的病相,這生病的現象不正常。為什麼會病?真實沒有,全是虛妄的,所以生病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把宇宙一縮小,我們這個身,身心是小宇宙,現相上有大小,理論上沒有大小;換句話說,我們人身,這個身心怎麼複雜,宇宙就怎麼複雜,決定是成正比率的。我們要想身體健康,色相妙好,同樣一個道理,住真實慧。你只要住真實慧,色相一定妙好,身體一定健康,你的居住環境一定也是妙土。我們讀經必須要體會到這一層的意義才有受用。不僅僅是佛在經論裡面常常說,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迷失了自性,在中國孔老夫子、孟夫子,我們在他們的書本裡面也常常看到,他們對於當時社會迷失心性,隨順妄想煩惱習氣,也是感慨萬千。我們從他們言語裡面常聽到的,他們都是讚嘆堯舜禹湯,懷念那個時代,而感嘆著世風日下,人與人之間真誠心逐漸淡薄,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逐漸在增長,而引以為憂。這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情、社會,這些大聖大賢都如此的在感慨。

我們生在距離他們二千五百年之後,現在看看我們這個世界,如果孔子生在今天,他如何感想?釋迦牟尼佛也生在今天,他有什麼想法?看看這些芸芸眾生造無量無邊極重的罪業,夫子沒有示現佛菩薩的身分,看到這些人造業可能想想:「算了,還是移民吧!這個地方不能住。」可是佛菩薩不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還是要來挽救這個社會。用什麼方法挽救?教學。「人不學不知義」,義是什麼?哪是該做的,哪是不該做的,人沒有受過教育他不懂;他無知,不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在胡作妄為,他認為他做得很正確。換句話說,他走他自己的路,覺悟的人走聖賢的路。跟著聖賢人走,這覺悟的人;跟佛菩薩走,這是覺悟的人。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學問,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我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不高興我就不做」,這個路是黑暗的,這個路是走向地獄的,錯了!唯有跟隨諸佛菩薩,才能走出六道,走出十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莊嚴妙土。我們今天能夠隨順佛菩薩這個教誨,就是莊嚴妙土。要說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也莊嚴,莊嚴地獄,這是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從「住真實慧」到「莊嚴妙土」這個一段,這幾句話是極樂淨土的根本。如果有人問你們,修淨土的人修的是什麼?你把這一段文念給他聽聽就行。最正確的答案,這也是普賢十願的總綱,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可見得普賢行是菩薩究竟圓滿的德行,淨宗法門修普賢行,本經一展開在序分裡面第二品「德遵普賢」,經文頭一句只把與會的大眾說出來,這第二品一開端是在家眾,十六位等覺菩薩,在家眾他不是出家人,等覺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修普賢大士之德幹什麼?就是「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就是這三句話,極樂世界就這麼來的,就這麼成就的。阿彌陀佛帶頭,諸大菩薩跟進,我們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乾的這個事情,跟他們志同道合,阿彌陀佛的同志,這才能去得了。你要不發心修普賢行,要不能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你跟阿彌陀佛不是同志,你跟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都不是同志,去不了,沒分。到哪一生哪一世你再遇到,你發了真心,跟他們志同道合,你這一生就決定往生。這個地方特別要記住,不能住煩惱,也就是說心裡頭不可以有煩惱,不可以有妄想,不可以有分別執著,心裡頭只能有真實慧,我們的功夫要在這裡下。

真實慧是什麼?真實慧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切時一切處這一句佛號不能斷,口裡不念沒有關係,心裡頭真有,我們才決定得生。口裡頭一天到晚掛著阿彌陀佛,心裡頭沒有,去不了,古人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上真有。什麼叫阿彌陀佛?你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句話是古印度的梵語音譯,如果就字面上翻譯,「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慧、翻作覺悟,它的意思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我們這個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就是住無量智、無量覺,那不是真實慧嗎?不曉得什麼是智慧、什麼是覺悟沒有關係,只要你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這就是智慧,就是覺悟。心裡頭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沒有智慧,沒有覺悟,所以念這個南無阿彌陀佛也沒用處。

由此可知,念佛怎麼個念法?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了;換句話說,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我們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代替了,這就是念佛的妙法。念到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不生了,你的念佛功夫得力了,這叫什麼?功夫成片。二六時中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了,功夫成片了,帶業往生;你並沒有開智慧,帶業往生,決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西方淨土很殊勝、很特別,不要在乎:「凡聖同居土這個地位很低!」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這個世界很特別,雖然跟其他諸佛世界一樣有四土,有凡聖土、有方便土、有實報土、有寂光土,他方世界四土不在一起,這當中有隔礙,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的,生任何一土其他三土同時都得到。

所以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在乎,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見到阿彌陀佛,天天見到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他們住在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可以跟常寂光的菩薩平起平坐,天天見面,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虛空法界唯獨西方淨土有,這個很特別,叫特別法門。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這個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遇到了不認真,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才曉得這個業障有多重!百千萬劫你才遇到一次,你不知道珍惜,一口氣不來後悔莫及。世出世間聖人都警惕我們人命無常,我們能保證在這個世間能活多久?所以真聰明人、真覺悟人他知道,這個機緣決定珍惜,決定不能放過;放過再要遇到,又要無量劫又無量劫,決定不可能來生立刻就遇到,哪有那麼容易事情?

特別是我們現前學佛的人,在佛門裡面修了一點小福,如果來生不墮三途,到人間來的時候決定福報比這一生大。一享福,墮落在名聞利養裡頭;福享盡了,罪報現前,立刻墮三途。肯定的,這個事情你冷靜去觀察,非常清楚。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從地獄剛剛出來,享一點福報,作威作福,死了之後,立刻又回去了。地藏菩薩看到嘆息:「好不容易教化你,剛剛出去,你看,打個轉就回來了。」眾生難度!所以菩薩很感慨:「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這是事實,剛強難化,不肯接受,拿地獄當老家;墮地獄是回老家,人天兩道是出來旅遊、出來度假,沒幾天就回老家了。

在我們本經後面「禮供聽法品」,第二十六品,阿彌陀佛對於十方菩薩到極樂世界去參訪,有很多菩薩到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佛也為他介紹極樂世界。就如同我們新加坡居士林,許多頭一次從海外到這裡來訪問的,我們一定接待,一定也跟他介紹這邊狀況一樣。阿彌陀佛介紹話裡面說:「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這四句話重要。你們來參訪,參訪的目的是要來學習,學習的目的是要回去建築你們的淨土。所以阿彌陀佛把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形成的告訴大家,第一個住真實慧。真實慧是什麼?明理,一切通達。你不學,你怎麼通達?阿彌陀佛怎麼成就的?好學。前面我們讀過,他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那個時候他本身是國王,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捨棄王位,跟佛出家。長時間聞法修行,聞法成就學問,修行成就道德,一切通達之後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三心不可得,萬法無所有,末後偈子裡頭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阿彌陀佛告訴大家,「一切空無我」。一切空無我並不消極,反而更積極。無我了,無我而後才能夠為人;有我,不能為人。我們現在的講題總題目掛在那兩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決定做不到。為什麼?有我。師是什麼?表率。范是模範。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社會大眾最好的表率,最佳的模範,一切眾生都應當向你學。這個「師」跟「范」是誰?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無我,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幫助業障極重的眾生。開不了悟的,就教他斷惡修善,目的在哪裡?希望他不墮惡道。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希望他在三善道住的時間長,不要墮三惡道。

所以善惡要懂得。善惡的標準,就是佛講的《十善業道經》。能夠奉行十善,永斷十惡,這個人不會墮三途,這是佛教下根人。中根以上的,佛都是幫助他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才能夠脫離六道,才能夠脫離十法界,轉凡成聖。中等根性的,成小聖;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頭四聖法界,小聖。根性大利的人,佛幫助他成就大聖。大聖是什麼?法身大士,成佛作祖,那是大聖。如來的教學,淨宗法門這個法門特別,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下根人遇到這個法門,只要他有善根,什麼叫善根?能信、能解、能行,這個人有善根。這是幫助人成大聖的法門,不是小聖。一生當中不但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無比殊勝的法門。但是,我們遇到了,千萬不要驕傲,一定要細心認真去學習,要隨順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就在這一部經典上,所以經典義趣不能不通達明了。不能很通達,也要有大略的明了,依教奉行,要把它做到。

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一個本子,我這一次是第十一次的講演。每一次都提醒同學,要隨順經典上的教訓。佛教給我們做的,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可以違犯,才能得生。一定要知道念佛的人,學佛的人,學淨土的人很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這什麼原因?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往生;隨順經典教誨的人,一定得生。道理就在此地。

阿彌陀佛將他因地修行的故事為我們說出來,用意在哪裡?是讓我們模仿,讓我們學習。他首先做給我們看的,他是國王,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大國王,決不是遇到打擊、刺激才學佛,不是的。他是真正把這個大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捨棄王位出家的。跟《觀無量壽佛經》的韋提希夫人情形不一樣,韋提希夫人真的是受了打擊才學佛的,才回頭的。世饒王沒有遇過挫折,沒有遇到打擊。我們要從這裡細細去想,他教我們什麼?我們怎麼樣去學?榮華富貴統統捨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我們現在還要去爭,那就錯了,人家放下了。放下就是什麼?學佛法。顯示出好學,在世間自在王佛會下,佛的弟子很多,好學他是第一,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不好學怎麼能成就?

大聖大賢都是好學成就的,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他自己說出來,說出他一生的經歷。他「十五歲而志於學」,十五歲立志求學,這麼好學。「三十而立」,三十歲的時候,他學問這個根紮下去了,等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學業完成了。從十五歲到三十歲,十六年。這十六年這學根紮下去了。往後這個學問就有受用,這完全講他自受用,他在做學問的時候得到的利益。「四十而不惑」,什麼叫不惑?不為外面境界所誘惑了。世間人看到外面財色名食睡都會動心,孔老夫子四十歲不動心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擺在面前,不會被它誘惑。繼續不斷努力在學,「五十知天命」。天命是什麼?業因果報。因果報應的這一些理論與事實明白了。明白這個道理,一個人心安理得了,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決定不怨天不尤人,能安於本分。這是學問所得來的好處。

「六十而耳順」,耳順是什麼?是我們講的隨緣,能隨緣了。耳順的意思,也就是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唯有不見世間過才耳順;還見世間過失,你這個耳怎麼順法?你看人家修行這個功夫境界,怎麼向上提升的?「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那是什麼?自在,解脫。最後夫子還有一個結論,他常常思惟,常常反省,「不如學也」,他老人家一生都在學習,「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凡是有人親近他,他樂意的教導,絕不疲倦。學,自己學,「學不厭,教不倦」,夫子的大德大能,這示現的世間聖人給我們看。出世間的聖人更不必說了,他不是一生的,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從來沒有一天離開學。等覺菩薩還是好學不倦,成了佛之後,好學永遠不斷。為什麼?他學已經學完了,還學什麼?做出好學的樣子給眾生看,給大眾做榜樣、做模範。不能說他無學了就不學了,還是裝出一付好學的樣子。不好學怎麼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也許有一些同修聽到佛門裡面有所謂,「終日度生,無生可度。莊嚴佛國,佛國離相」,看看《般若經》上,就是這麼說法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個是理,一個是事;事不礙理,理也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人世,所謂是「建立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圓修圓證。圓修圓證也就是無修無證,這些話決不能夠分別,決不能執著,決不能夠思惟。你一思惟,錯了!愈想你就愈錯,必須直下承當。現在人說直覺,我們要用直覺,不能用思惟,你才懂得這裡頭的意思。

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只為一樁事情,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來,就這一樁事情。眾生受盡苦難,不知道受苦難的原因,佛菩薩清楚。你為什麼會受這麼多苦、會受這麼多難,他清楚。怎樣幫助你解決苦難,必須消除你苦難的因緣。這個作法才真的叫合情合理。不是說你有苦他可以代你受苦,這個話講不通。你沒有樂,他可以賜樂給你,這個話也是假的,理上講不通。所以他只能把方法教給你,告訴你你苦從哪來的,你明白了,你把那個因跟緣改變過來了,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因果的複雜,太複雜!佛為一切眾生細說,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經論。把它做一個總結,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悟來的。迷悟是因,苦樂是果報。果報上沒有辦法解決,因緣上有辦法解決。所以佛把這一些理事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於是明白了。無量劫來我們所造作的業,善業惡業統統有,所以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種子,種子是因,業因,作佛的因、作菩薩的因,作聲聞、緣覺的因,都有,每個人都有,生天的因、得人身的因,你去變餓鬼、變畜生、變地獄的業因,也統統具足。十法界的業因,一切眾生個個具足。

佛怎麼教我們離苦得樂?佛教我們在緣上下手。所以佛家講緣生論,不講因生。因,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已經造了,不能改變。但是緣可以改變,緣是現前,過去我造的業因,我從現在再不造惡業,我有惡因我不會有惡緣,惡的果報不會現前。過去造的有業因現在再造惡,那好了,你的因、緣都具足,下面的果決定是苦報。這個道理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同樣的,過去我們造的有善因,我今天做善事,專做好事,不做壞事,我沒有惡緣只有善緣,我阿賴耶識里善因種子起現行,你一定得善報。所以種善因一定得善果。

由此可知,十界六道苦樂果報從哪裡來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你在受苦難的時候,你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還埋怨別人,怨天尤人,你是罪上又加罪,你的苦報就很可憐,受不盡的苦報,這個人叫糊塗到所以然,愚痴到極處。真正明白覺悟的人知道,全是自作自受,「我得的福報是自作自己享受,我受的苦報也是自己作的自己受,與別人統統不相干」。這個道理幾個人能參透?我們想做一樁好事,遇到有人來破壞,這個好事做不成功。是不是他真能破壞?果然真能破壞,因果定律被推翻了。所以我們清楚,不是別人破壞,是我們自己的善緣不足。我們做好事人家能破壞,因果律就被推翻了,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一定要細心去思惟,佛菩薩、古聖先賢,他們確實是住真實慧,他們了解事實真相,他們所講、所做的,是真實的、是正確的,沒有錯誤。我們應當誠信不疑,應當學習,應當奉行。更應當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住果報,這個有智慧。有福,自己不會去享福。世饒王有福報,智慧開了,國王捨棄了,不享福。釋迦牟尼佛覺悟了,他是王子,繼承王位的,他不要,出家修行了,只修福不享福,這個人覺悟了;修福享福沒覺悟。

不享福,修福幹什麼?修福給大家享。這芸芸眾生,他們迷惑,他們受苦,他們不懂得修福,佛菩薩修福給他們享。佛菩薩要不修福,眾生就可憐,永墮惡道。人天兩道維繫的狀況,這靠諸佛菩薩在修福,我們享他的福,沾他的光,這個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參透?我們學佛,要學佛這一種精神,要學佛的這一種德行,我們效法佛菩薩,我們也積功累德,但是決定不享受。

將自己所修積的,奉獻給大眾,這就是佛家裡頭天天念的回向偈。你們看看回向偈是不是享福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不就莊嚴妙土?不是為自己。我們這個世間、這個社會安定,人民在此地生活都還能過得去,這也是莊嚴妙土。這個地方有佛法,大家都修福,所以社會安定、繁榮,人民很幸福。佛菩薩就幹這麼一樁事情,到這個世間來,決定不是為自己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認真努力修學。所做一切功德絕不執著,回向,統統回向,沒有了,都送給別人。一部分供養佛,一部分供養一切眾生,「下濟三途苦」,供養眾生,這才清淨,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否則的話,心裡念著,「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做了多少功德」,你心還是不清淨,你還是不能往生。做再多好事,一塵不染,心裡頭印象都沒有,這才好。心裡有印象,你已經被污染了。善、惡都能夠污染心性,所以叫染業。淨業,不受污染,心裡頭連印象、痕跡都不落,這個造作叫淨業。淨業生淨土,染業在六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第九十七集)2000/8/26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9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經文第一行,「成就妙土」: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這是《積功累德》裡面,「如願修行」的第二小段「嚴淨佛土」裡面的「成就妙土」。菩薩勇猛精進,「住真實慧」,上一次特別跟大家介紹,這一句非常重要。唯有住真實慧才能有真實的成就,才能成就殊勝的依正莊嚴。從「住真實慧」到「莊嚴妙土」,這一段是極樂淨土的根本,上一次跟諸位介紹過了。『所修佛國』,下面經文說明他的成就。『開廓廣大』,首先世尊為我們說明這個國土的廣大,確實是不可思議。再想想我們自己現前所居的這個報土,這是個地球,地球現在愈來愈小了,為什麼會變得愈來愈小?與我們的因行有密切的關係。

過去科技沒有發明,居住在地球上這一些眾生,在他們感官當中這個大地是無限大。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虛空法界都不是真實的,說穿了是感官的世界。由於眾生的心行不一樣,佛家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不相同,所以對於依報正報的感受就不一樣。最明顯的是苦樂憂喜的感受,我們在古人詩詞歌賦文章裡面讀到很多。然後再回過頭來觀察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的親戚朋友,我們所熟知的這些人事他們對於人生的感受,就知道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義趣,才能體會得到。

從前人的心量開闊,何以故?受過聖賢人的教誨。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能說沒有,沒有他就不到這個世間來了,他就不會在六道裡面。六道裡面這個根源就是我執,說得不好聽,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感應得六道的果報。現在我們居住的依報環境小了,說明什麼?我們的心量小了。這個話乍聽起來不合科學,如果你細細去思惟,你會覺得這個說法是合理的,與經論裡面所講的相應,不是不相應。科學是論事這一邊,佛法是性相、理事、因果面面都說到了。佛法說的是全面,科學家講的是片面,我們要懂得。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佛國土太大了,由此可知,我們念佛人必須要有廣大的心量來求感應。

大乘佛法念念都是以虛空法界為境界。我們學佛,為誰學的?為自己學是小乘;為眾生學的,為哪些眾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們想想這個心量多大!我們學成之後,目的是要幫助佛弘法利生,利益哪些眾生要知道,法界一切眾生。「眾生」這兩個字的本義尤其要清楚,不能含糊。「眾生」兩個字的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稱之為眾生。動物,我們人是屬於動物,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植物也叫眾生;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佛家講大,講世界、一尊佛的化土,小乃至於微塵,無一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才知道眾生範圍的廣大。

住真實慧,這就重要了。不住真實慧就不是大乘菩薩,不是大乘菩薩就不能往生淨土。西方淨土,古大德跟我們講得很多,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無比的殊勝。我們要連個大乘心都沒有,念佛怎麼能往生?大乘心就是真實慧,所以我們念念要為眾生。天天念回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多少人都在念,念得怎麼樣?有口無心,心量實在實在太小了。只知道自利不能利他,幫助別人都非常非常不願意,這怎麼能成就?有些同修說是:「我不是不願意,我沒有能力。」這個話講得有道理嗎?沒有道理。你沒有能力,誰有能力?我們每一個人都謙虛沒有能力,佛法在這個時代就滅絕了。佛法滅絕了,我們四眾弟子都有責任。果報是什麼?墮到阿鼻地獄。你為什麼墮地獄?你是佛弟子,沒有盡到做佛弟子的責任。佛弟子最大的責任就是續佛慧命。

佛法跟世法不一樣,諸位同修都熟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求成佛都能夠得到,何況我求幫助佛接引眾生,哪有不得諸佛加持的道理?決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就怕你不發心。你們說笨、愚痴,你念過《彌陀經》嗎?周利盤陀伽,你比他還笨嗎?釋迦牟尼佛教他一首偈,念上一句,下句忘掉了,再教下一句,上句又忘掉了。你還沒有笨到這個程度吧!他都能夠修行證果,我們想一想,比利根聰明的人不如,比周利盤陀伽強多了。為什麼自信心不能建立?不知道住真實慧。一定要記住,不住真實慧就一事無成。

今天這一段經文是說果報。必須要曉得十方世界每一天,以我們這個世間時間來算,往生西方淨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個世界何以這麼大?法藏菩薩的心量大,每一個往生西方世界淨土的人心量大,共同感得的。所以國土依報的廣大沒有邊際,十方世界眾生去往生都能容納得下,決定沒有說是人口過多。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大家都講人口過多了,西方世界沒有這個現象。當然那個世界祖師大德給我們介紹過,那是法性土。

『超勝獨妙』,不但是廣大,「獨妙」。注意這個「獨」字,跟其他諸佛剎土比較,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格外的殊勝,所以才稱之為獨妙。這些獨妙,不外乎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樣樣都第一,樣樣都超過諸佛剎土,所以才說「超勝」。這個世界確實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介紹過不少的諸佛世界,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確實獨妙。妙在哪裡?妙在四土同在一起,這個實在是妙。

我們今天住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土。釋迦牟尼佛的報土何以是這個樣子的?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他老人家所住的報土跟阿彌陀佛沒兩樣,他住實報莊嚴土,那是純淨土。我們今天住的這一塊地方,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土,我們怎樣?我們把這個地方糟蹋掉了,這地方本來是清淨莊嚴,我們現在把所有垃圾東西都堆在這個地方,變成圾垃堆了;不是釋迦牟尼佛把垃圾堆在此地,是我們自己堆在這裡,使這個地方凌亂不堪。這個比喻說明今天住在地球上的人,垃圾是什麼?污染,嚴重的污染,被自私自利污染,被是非人我污染,被名聞利養污染,被五欲六塵污染,被貪瞋痴慢污染。世尊的報土本來沒有污染,是我們自己污染了自己,污染了自己居住的這個環境。這就是所謂自作自受,不能怪別人。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說得再多,總結起來不外乎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放下是把這一些染污拉雜東西放下、捨棄掉,真正覺悟到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可得」、「無所有」。果然契入這個境界,我們居住的這個穢土就轉變成淨土。境隨心轉,所以「心淨則佛土淨」,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轉境界不是佛來替我們轉,佛不會替我們轉的,佛也沒有辦法替我們轉。佛如果有能力替我們轉,我們還要修什麼行?不需要修了,佛大慈大悲不都給我們轉過來了嗎?這說明佛只能教導我們轉的方法,怎麼轉還得要靠自己。佛把這一些道理給我們說清楚,方法說清楚,境界說清楚,這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我們明白了,就要認真努力去學習。

轉惡為善,這是頭一步。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惡,也不知道什麼是善,佛把善惡的標準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們從這裡下手。然後再進一步,才能轉迷為悟。那要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從轉迷為悟下手,不是更快一點嗎?是可以;上上根人行,中下根人不行。為什麼中下根人不行?中下根人是惡的業障障礙了你,障礙了你的悟門,你不會開悟。教給你轉惡為善,是把你的悟門打開,把你悟門障礙拔除,是這麼個意思,你才有開悟的可能。

堵塞悟門的兩種煩惱,一個是煩惱障障礙住了,一個是所知障。煩惱障是貪瞋痴慢;所知障就是自己的成見,我們現在人講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叫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把自己的悟門堵塞了,我們真實慧不能現前,我們的妙土不能證得。妙土在哪裡?現前就是。跟諸位說,淨土跟穢土不二,是一不是二。你心清淨了,這個穢土就變成淨土。像一間房間一樣,你把房間裡頭亂七八糟東西統統清出去、丟掉;垃圾清出去,你的房間乾乾淨淨,不就變成淨土了嗎?你要把外面一些垃圾統統都擺在家裡頭,樣樣都捨不得,你這個房間就變成穢土,就這麼回事情。淨土跟穢土不是兩個地方,心淨則佛土淨。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身土依正都是殊勝無比,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得力於阿彌陀佛究竟圓滿真實智慧的教導。

我們在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人家居住的東西當然乾淨,一塵不染。為什麼?需要的東西心裡頭一動念就來了。我想吃東西,念頭才一動,這個東西都擺在桌上,都是自己喜歡吃的;不想吃了,不想吃這個東西就沒有、空了,不需要收拾,不需要去洗碗、洗碟子,不需要!就沒有了。他的家多乾淨,他們家裡都沒有廚房,也沒有衛生間,也沒有拉拉雜雜的家具,沒有。有客人來,「請坐!」寶座就現前了;客人走了,寶座就沒有了。真正叫淨土,一切物質都是隨念而生,不用的時候自然化去。

我們聽到這個話好像感覺到很神奇,其實現在科學家懂得有此可能,但是今天科學家做不到。有此可能是什麼?科學家懂得這就是能跟質的轉變,科學家今天懂得這個原理,不懂得方法。把能量變成物質,我們需要用的;不需要用,就把物質轉變成能量,就沒有了;能與質的轉變。大家曉得,核子彈就是根據這個道理髮明的,把物質轉變成能量。但是怎樣把能量轉變成物質,科學家就沒有辦法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科學高明,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科學家跟西方世界比,不能比。

昨天我們有幾位同學去參觀一位同修他們開的高科技的一個店,銷售就是雙向通訊的這些器材,我們看了確實很進步、很理想。坐在家裡可以跟全世界每一個地方親戚朋友談話,在螢幕裡面看到對方,跟對方面對面談話,非常親切。這個機器也可以用來開會,幾百個人在一起都行,都看得很清楚,聲音都聽得清楚。科技不錯了,不能跟西方世界比。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能夠把十方諸佛剎土變現在面前讓你看,不需要用機器,機器太痲煩了,所以說「超勝獨妙」。這是說的兩個世界不同。實在講,它的殊勝之處我們很難理解,也無法想像,古大德為我們略說了幾樁事情。

第一樁,我們知道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極樂世界的佛三身一體,跟世尊在經典上講他方世界的佛不一樣,而且三身無處不在。西方極樂世界太大了,有的人想:「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什麼時候能見到阿彌陀佛?」像我們這個世界一樣,假如阿彌陀佛住在中國,中國去我們這麼遠,我們見阿彌陀佛很難、很不容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想見,他就在你面前,人人都能見得到,不費一點力氣,這個難得!你見到的佛是真佛不是傳真的影像,是真的,所以超過他方應化身佛。譬如從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我們這個世間,他在印度,中國人就沒有緣分見到他。西方世界不然,那個國土非常大,但是佛無處不現身,無時不說法。這是第一個殊勝。

第二,佛的光明殊勝。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他可以說是代表諸佛讚嘆,讚嘆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壽命無量。壽命無量不是講法身、報身,法身、報身無量,一點希奇都沒有。法身無始無終,當然是無量的;佛的報身有始無終,也是無量的。所以我們在經上念的佛壽無量,諸位要知道,是講佛的應化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這個世間示現,佛的壽命七十九歲,示現的跟我們這個世間眾生一樣,並不顯示奇特。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示現的應身無量壽,跟報身、跟法身沒有兩樣,這是非常非常希有。

第三個,是名號利益不可思議。這是佛教化眾生修學的方法殊勝,「超勝獨妙」。你們看看修學其他的法門都不容易,這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太容易了。所以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穩當、可靠,而且快速。不僅僅是有這一些超勝之處,成就超過所有的法門,這獨妙了。華嚴會上法身大士修無量阿僧祇劫、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成就,西方淨土只要你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就超越華嚴會上的法身大士。

我們在天天在念,我們有沒有超越?沒有。是不是不靈?不是的。原因在哪裡?原因在你不會念。「我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一個字都沒有念錯,怎麼叫不會念?」你念的是有口無心。你們看看中國文字,念佛這個「念」字。「念」字是今心,現在心裏面有佛,那叫念佛。不是口裡頭有佛。口裡有佛,心裡沒有佛,沒用處;心裏面有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這一句名號含無量義。西方極樂世界大家知道有四土三輩九品,這是略說;細說,四土三輩是無量的品位。這一些品位差別怎麼來的?是你對於名號的義趣,能夠體會多少、能夠契入多少。名號有無量義,你能夠入多少?你能夠會多少?你契入得愈多,你品位愈高;你契入得少,你的品位就比較低;你只念,一分都沒有契入,阿賴耶識里種一個阿彌陀佛種子,這一生不起作用。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不懂,你將來誤會:「我念一輩子佛沒有往生,釋迦牟尼佛欺騙我,這個法子不靈。」於是你謗佛、謗法,造阿鼻地獄罪業,冤枉了。不是不靈,是你知道的太少了。

由此可知,經不能不讀,經不能不聽。你不讀不聽,你怎麼懂得名號的意思?名號意思少說一點,古人講的不是我講的,「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什麼意思?四十八願就是名號的意思;這一個名號裡面就有四十八個意思。你能懂得多少?你能體會多少?你能夠奉行多少?往生品位當然不一樣。四十八願是什麼意思?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這一部《無量壽經》又是什麼意思?古人跟我們講,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意思。再說得細一點,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叫一大藏教,我們今天所講的《大藏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註解。這樣你才慢慢體會到,這個名號的意思真的是太豐富了,哪裡能說得盡?我們能夠體會多少?能夠行多少?「超勝獨妙」才能體會到一些。所以彌陀名號,一切諸佛都弘揚,沒有例外的。

諸佛菩薩在十方世界幫助眾生,所謂是「隨類化身,應機說法」。眾生族類不相同,程度不一樣,佛說法最重要的是契機,因此佛現身說法所說的是有限,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也是有限的。可是淨宗法門、念佛法門,所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都適合,就是它契機普遍,哪一個法門都不能夠跟它相比,普應群機。所以一切諸佛不論現什麼樣的身形,沒有不講淨土教的,沒有不教導人修學這個法門,這是無比殊勝。只要能信、能解、能發願、能依教奉行,十念必生,聞名信受一生成就。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殊勝?沒有了,所以說獨妙。

第四殊勝的地方,它能令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平等成就。這個難!一切眾生裡面菩薩高,菩薩裡頭等覺菩薩幾乎跟佛證得同等的境界,諸佛如來還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幫助他成就。這個我們相信。《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十地菩薩都用念佛法門,文殊、普賢兩位大士教導他們;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是毗盧遮那如來的幫手、是毗盧遮那如來的助教,這兩個人。菩薩好不容易修到登地了,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十一地,十一地等覺,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初地以上到等覺,他們修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我們從現在就開始念佛了,所以華嚴會上這一些法身大士看到我們讚嘆不已,他們到那個境界才知道念佛殊勝,我們現在就知道。想想看,我們的成就超過他們。可是要記住,你不往生就不超過他們;你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真的就超過他們。

西方世界四土平列,這個不可思議,一生一切生。不要看到我們現在業障很深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在其他世界真的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裡面的聖哲: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我們見不到,實報莊嚴土裡面法身大士我們見不到。可是西方極樂世界不然,實報土的菩薩、方便土的菩薩跟同居土的菩薩都在一起。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觀音菩薩、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你所熟知的天天見面,天天在一起,時時刻刻都不會離開。這些人跟我們做同學,我們道業哪有不長進的道理?我們想想這個修學環境多殊勝!這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它獨妙。

即使造作極重的罪業,造五逆十惡的罪業墮無間地獄,只要你頭腦還清醒,你這一口氣還沒斷,都來得及,只要你真正懺悔念佛,決定得生。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佛說阿闍世王經》,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無間地獄罪業,臨終念佛懺悔,他往生。這是地獄眾生也能在一生往生淨土。也許我們要問:造作極重罪業的人,臨終念佛往生,大概品位很低。這是我們平常人想像的。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世尊告訴我們,阿闍世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中生。我們最初聽到很疑惑,大惑不解。以後大乘教薰習久了,逐漸逐漸明白了,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中國古人常說的,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真的回頭,回頭就是真正的好人;沒有回頭他是惡人,回頭是真正好人,不再是惡人。因此我們對於作惡的人決定不敢輕視,說不定他臨終懺悔往生,品位還在我們上面,我們一生修學還不如他。

於是我們就明了,往生有兩種修行方法。一個是平時積功累德,依教修行,這個路是穩穩噹噹走的;另外一個是臨終懺悔,也能取得高品位。說到這個地方,有些人一定想到:「不要緊,多造一點罪業,多做一點壞事,臨終我懺悔,再求往生。」你存這個念頭,保證你不能往生。什麼原因?你僥倖的心理,明知故犯怎麼可以?決定不可以存僥倖之心,這個道理要懂。是不是每一個造作極重罪業的人,臨終的時候都會懺悔、都會往生?真的千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你就以為你是千萬人當中那一個人嗎?所以不可以誤了自己的大事。再跟諸位說穿,那一種造極重罪業臨終往生的人,過去生中決定有深厚的善根,否則的話他臨終時候怎麼能懺悔?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修得的功夫差不多了,快成功了,這一生得人身一下子搞糊塗了,臨終遇到緣一下子醒悟過來了。所以不是僥倖,要是沒有深厚的善根臨終遇到善知識來提醒你,你根本不相信、不能接受,還是枉然。這個例子我就見過。

我在初出家的時候,在台北圓山臨濟寺。臨濟寺有個念佛會,副會長林道奇林先生,福州人,念佛會的副會長,平常共修的時候他當維那,他法器敲得很好,領眾念佛。臨命終時,別人給他助念他拒絕,聽到佛號他就排斥。你就曉得,這個業障現前是多麼可怕!平常天天念著求生淨土,到臨命終時他不幹了。為什麼?怕死,聽說往生,這要死了,恐懼、害怕,不準人念佛。這是我們當時親眼所看到的,業障現前,不由你自己作主,這多可怕!所以一生造作罪業臨終聽到佛號生歡喜心,真正發心懺悔回頭,決定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決定不是普通人,這是可以肯定的。他在這一生當中造罪業,那是遇緣不同,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第五種殊勝之處,這是經上講的,二乘、根缺,快速的他就轉變成一乘,一乘是法身大士。這是講的五乘根性的人,我們通常講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這五種不同根性,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轉變成一乘。一乘是真的,五乘是方便說。世尊在《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方便往生就轉變成真實,這個不可思議。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就很辛苦了,很不容易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之後,才成個阿羅漢。阿羅漢再往上進修,回小向大,這才是大乘權教菩薩。到什麼時候你才能超越十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這才是一乘。太難了,不只三大阿僧祇劫。

三大阿僧祇劫,我們在大乘經上念到才曉得,是圓教初住菩薩到等覺,這個時間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指地前菩薩,我們講圓教的地前菩薩,不是指這個。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我們在經上讀過,四十八願也讀過,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是說,五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轉變成一乘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菩薩果位裡面七地以上,證雖然沒有證得,但是他所得的一切受用跟七地菩薩沒有兩樣,智慧神通德相彷佛是七地以上菩薩。這到哪裡去找?確實是殊勝獨妙。

第六個意思,古德講:「往生正因,易修易獲。」往生正因這個經上講得好,我們看《三輩往生》。《三輩往生》經文中,你們能看出來往生正因嗎?「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往生正因,上輩、中輩、下輩都有這一句話。「一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只循著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成就,無比殊勝的成就。無論是什麼人,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只要你肯念,你就決定往生。

肯念,也不容易。居士林附近住了多少人家,你叫他念,他念不念?住得這麼近,他都不肯來念。你們有很多從外國到這兒來的,坐飛機飛了十多個鐘點到這兒來念;他就在門口,他都不來念。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佛所講的善根、福德、因緣,人不能沒有善根。你從地球的那一邊飛到這邊來,你有善根;住在隔壁的他沒有善根,他就不來。善根、福德、因緣,念佛的人有福,三個條件確實不容易具足。三個條件在一個時間具足、在一生具足了,你這一生肯定成就。

不要說現前佛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世尊的僧團能不能盡滿人意?做不到。世尊很誠實,絕不欺騙人,絕不掩飾自己的過失。佛教給我們發露懺悔,他帶頭做榜樣。當年僧團裡面六群比丘常常出亂子,常常在僧團裡面搞是非,搞得大家都不安寧,何況後代?何況在末法時期?我們這個僧團批評的人多,所以有很多到這裡來參學,參學之後退心的人多。有人來告訴我,我點點頭:「是,是這樣的。」他覺得我們這個僧團不滿意:「回家自己念佛可不可以?」我說:「可以,好、很好,只要你肯念都好。」

我們要冷靜去想想,現在在這個世界,像這樣一個不圓滿的僧團、不圓滿的道場還有幾個?你要找到一個完全沒有欠缺的道場,那只有到極樂世界。可是你要嫌棄我們這個道場,恐怕到極樂世界還有問題。我怎麼知道?我們憑著佛法理論知道,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你心裡頭還沒有放下是非人我。真正是念佛人,六祖惠能《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到我們這個道場,把我們的過失都挑出來,他很了不起。我們心裡很清楚這是什麼原因?善根福德不具足。遇到緣,輕易的捨棄掉了,說:「不再想供養這個道場。這個道場聽說是不錯,來看看不是這麼回事情,言過其實。」好,你到別的地方修福去,這個地方不需要你來供養,這個地方也沒有求你來供養。這是實在話,從來沒有求人供養。到這個地方來都自動發心的,我們只知道認真努力如教修行。

我們煩惱習氣是無量劫薰習成的,不是短時間能夠改變的。我們清楚,但是我們很認真、很努力,真的是在改。我們也真有心幫助念佛人、成就同修們,不是不在做。別人對我們的批評我們歡迎,給我們警惕,使我們常常能夠警覺到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我們的缺陷還很多,我們要認真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要最後做出成績給大家看。這個在三轉法輪裡面是「作證轉」,我們做出成績就是拿出證據給人看,目的勸勉大家修學這一個無上殊勝的法門。決定不為自己;不是為自己利益,也不是為居士林道場的利益。這一邊的義工大家做得都很辛苦,這些義工成就的是真實的福德。他沒有善根福德,遇到這個緣他也不肯乾。

所以前面講的話,「住真實慧」確實是太重要了。使我們立刻警惕到我們沒有智慧,煩惱在作祟,煩惱當家、煩惱作主,使我們常常見世間過;見世間過就是自己煩惱習氣起現行。為什麼惠能大師不見世間過?他的煩惱習氣不起現行。他煩惱習氣到底是不是斷了我們不敢講,至少它不起現行,跟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的教誨相應,《十善業道經》佛所說的,「菩薩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相應。為什麼我們念念當中還有很多不善夾雜?依舊不知道慚愧,還認為自己是對的。道業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成就?我們要覺悟。

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道業,不要說居士林這個道場還能勉強像個樣,比這個更不如法的道場,我們在裡面也能見到它的好處。世間極惡的人,不能說他百分之百的惡、他一點好處都沒有,找不到這種人;他也有一念之善行值得我們讚嘆,值得我們尊敬的。如果我們能夠尊重一切善法、讚嘆一切善法、學習一切善法,我們的善行成就了;見到一切不善法,我們回頭來反省、檢點,我有沒有?我如果有,立刻改過。那個不善在我們面前變成善法,你能有這樣一個轉變,你就會修行,你會用功。

儒家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自己是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效法他,是我的老師;惡人,我反省、檢點,他是我一面鏡子,幫助我改過自新,他也是我的老師,我對他同樣的尊敬。這是普賢行法,普賢行裡面第一個「禮敬諸佛」,禮敬裡頭沒有分善惡的,沒有分等級的。對於諸佛如來禮敬,對地獄眾生也禮敬,決定是平等的,這是普賢行。稱讚,這裡頭就有差等,隨順性德的稱讚,不隨順性德的不稱讚。稱讚裡面有這個差別,禮敬裡頭沒有差別。再告訴諸位,服務沒有差別,布施供養沒有差別,這叫佛法,這樣才能夠成就自己,才能夠教化眾生。

所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說起來容易,可是徹底要明了其中的義趣也不是容易事情。但是不明了義趣也能成功,那就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就行。沒有夾雜,你的心善、念頭善、行為善,沒有絲毫不善夾雜,你念佛肯定往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是善人,善人將來到哪裡去?當然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念佛能往生。我還嫌這個不好,嫌那個造惡,這是你心裡頭夾雜不善。夾雜不善,念佛往生就有障礙,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面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想想佛的開示,舊惡是過去,過去人家有對不起我的、毀謗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過去了,算了,不要放在心上;「不念」就是不要放在心上。看到一個人作惡,不要厭惡這些惡人。你厭惡,你的煩惱現前,你的心永遠被外面境界轉,心被外境轉的是凡夫。我們學佛菩薩,佛菩薩的心在《楞嚴經》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要學著轉境界,不被境界轉,要學這個本事。境界是惡,我不憎惡人,我就轉境界了。逆境惡緣我生活得也很瀟灑、很快樂,不被境轉,這是佛教給我們。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世界,逆境惡緣常常遇到,古德都說過,「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怎樣把不如意轉變成如意,我們就成功了。佛教給我們的秘訣,一切不如意都不要放在心上。常念佛恩,常念一切眾生的好處。冤家債主過去跟我們相處,也有處得很好的時候,多想想好的時候,不要想分裂的時候。這個好處很多,功德之大不可思議。

我在講經、講演的時候常常說,今天的社會動亂不安。今天的世界確確實實不太平,許許多多眾生一生當中沒有安全感,日子過得多麼辛苦。這些現象到底是怎樣造成的?歸結第一因素,就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常常看別人的過失。從家庭開始,我看這個社會動盪、社會不安,因素起於家庭。我們中國儒家講得好:「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基礎是社會安定,社會安定的基礎是家庭和睦。

常說「家和萬事興」,你這個家庭會不會興旺?看你家庭和不和。家庭裡面關鍵的人物,夫婦和合。夫妻不和,家庭就破壞,社會就動亂,天下就不太平了。它有連帶的關係,我們不能不知道。夫妻為什麼不和?不和為什麼要結成夫妻?怪事!這個事情不難理解。在沒有結婚的時候,彼此雙方都看到對方的好處,決定不看對方的缺點,對方有缺點也不放在心上,人家告訴對方怎麼怎麼不好,他都不相信。你看看他是怎麼個看法?結婚之後,專看對方的缺點。痲煩不就大了?這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能保持永遠都看對方的好處,不要看對方的缺點,夫婦就和合,「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古聖先賢給我們講的大道理跟佛法講的完全相應,我們學佛要想有成就,就要在這裡下功夫。別人有缺點我們要是不曉得,這個人叫愚痴,沒有智慧;知道不放在心上,智慧,這叫做功夫。我不是不知道,樣樣都知道,但是絕不放在心上,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那就叫住真實慧。

所以淨宗這個法門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易,可是比起其他法門確實易修,容易獲得圓滿的果報。古人講這個法門易修、快速、穩當,這個話句句都是真實。尤其是經上給我們講的「信願持名,十念必生」,於是古德有提倡「本願念佛」。本願念佛在古人是決定沒有錯誤的,他懂得。現在傳了這麼久,愈傳愈訛,傳錯了,錯得太離譜了,錯到了違背教義,這有罪過。認為只持第十八願,四十八願其他的四十七願統統不要了,只要這一願。這個錯了,錯得太離譜。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跟大家詳細報告過,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它這一願才圓滿;如果只有一願,其他的四十七願都不要了,這一願也沒有了,全部落空。這個錯得就太離譜,這變成邪教、邪說了。我們如果不是有這麼長的時間細細來研究討論這些經義,我們聽人家的說法,也很容易迷惑,也很容易產生誤會。

第七,這都是古德講的,往生之後所得的果報太快了、太高了,有一點教人不敢相信。不但我們一般人不相信,連聲聞、緣覺、菩薩聽了都不相信,哪有這種事情?他們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修成等覺,你怎麼這麼快就成等覺?很難接受,太快了,特別是講五逆十惡,臨終十念都能往生。這個我剛才說過,他們不是普通人物,都是過去生中具足一些善根,而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緣。特別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惡緣多、善緣少;在社會上交往,邪知邪見的人多,正知正見的人少。哪些是邪知邪見?縱慾、爭利。你看看現在世界上,哪個不是這樣的!什麼叫正知正見?還有一些仁義道德的概念。現在在社會上,講仁義道德的人太少了。

我這幾天偶然看到報紙上的大標題,看到好幾個「跳槽」。如果受過中國古老的教育,決定沒有這回事情。為什麼?人與人之間要講道義,別的公司待遇雖然比我這邊好一點,我也不能夠忘恩負義,這個事情不能做的。人要有道義,來生才能得人身。見利忘義來生到哪一道?畜生道去了、餓鬼道去了。這一生得一點小小的便宜,來生的痲煩大了。一個明理的人,決定不會幹這個事情。所以今天在這個社會上談到這一樁事情,我們就不能不尊敬日本人。日本人戰後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實在講,得力於中國古老的文化薰陶。他們講義氣,公司經營在很不順利的時候,高級職員都願意不拿薪水照樣工作,講義氣。決不是別的公司看到你是個人才不錯,「你在那裡拿多少?我再多給你一點」,馬上就過去了,這是不義,這種行為在中國古代社會上不能立足。為什麼?大家瞧不起你。今天的社會不重道義了,日本人還重道義,所以日本人能夠在世界上占到崇高的地位,舉世之人提到日本人沒有不尊敬的;他缺點很多,這一點是他的長處。員工對老闆不滿意了,抗議,他不罷工。罷工怎麼樣?對不起老闆。是怎麼表示?頭上扎條白布表示抗議。老闆也很聰明,看到員工頭上扎著白布,趕緊開會解決問題。這有道義,這個精神要發揚光大,我們應當要學習,絕不貪小利。

古人講,朋友是老的好。利害的結合,寡情;道義的結合,恩情厚。這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觀。現在價值是看金錢多少,你說這算什麼?這個社會有危機。外國很多人講世界末日,如果大家只看利,人生價值觀是用金錢來衡量多少,這個世界危機就現前了。為什麼?逼著大家不能不去爭利,爭到最後就是流血戰爭,就是世界毀滅。中國古時候的教育,是教講仁、講義、講道、講德,輕視名利。所以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西方的學者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個說的話有道理。如何解決二十一世紀問題?二十一世紀已經走上爭利縱慾,這個發展下去之後,是世界毀滅。挽救之道,中國儒家講仁、講義,大乘佛法裡面講道、講德,講真誠。真誠是道,講善心、善行這是德,只有這個東西能救,一點都不假。

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在經上讀到的,世尊決定沒有妄語,一到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太快了,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太快了、太高了,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的。古人講了這七種,從這七種裡面細細去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稱得上「超勝獨妙」。這四個字不是普通的讚嘆,確實有事實根據,這個難得。後面這兩句『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更不可思議了。但是今天時間到了,這兩句我們下次才能講。

大乘無量壽經(第九十八集)2000/9/16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9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第一行,「成就妙土」: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此次經文上一次雖然講了一半,因為鐘點到了,末後這兩句還沒有跟諸位做詳細報告。末後的兩句,『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在這一段經文裡,前面三句是說綱領,末後這四句是講他所莊嚴的佛國,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居住的環境生活環境的美好。尤其是說到「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就文字上來說,「建」是興建,我們開始構想來建造,「立」是建設完成了、成立了。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在諸佛剎土裡面是一個新興的建立,好比我們現前居住環境當中,有許多所謂是老社區、舊社區,也有一些新的社區。極樂世界在諸佛世界裡面是一個新社區,可以說是嶄新的一個社區,因此老社區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弊病,他完全把它革新,革故鼎新,這個新社區就顯得非常的美好。而它真正值得諸佛如來讚嘆之處,都在常然、無衰無變,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諸佛國土裡面,實報莊嚴土是常然、無衰無變,這是共同的;方便土跟凡聖同居土都是無常的,決定不是常然。佛在許多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所以有成住壞空,哪裡是常然?它有衰竭的時候,有很大的變化。我們今天看到科學家告訴我們,太空當中許多星球的誕生,每天都有。每天也有許多老的星球毀滅、爆炸、消失,這些都是佛在經上講的無常、危脆的現象。

事實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特殊,這個世界很奇怪、很特別,從建立之後永遠不變。聰明人、真正有智慧人要相信,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沒有妄語。如果我們說一點方便妄語,對人有好處沒有壞處,可不可以?不可以。如果佛有一次說是利益眾生打個妄語,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可以給他打個問號,未必是真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決定不說一句妄語,句句都是講的老實話。《金剛般若》裡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是假的;「實語者」,實就不虛;「如語者」,如就是所說完全如同事實,說到不增不減、恰到好處,這叫如語;「不妄語」,決定沒有一句話欺騙眾生。

十方諸佛世界方便土跟有餘土都是無常,都是有變壞的。唯獨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方便土跟同居土跟實報土的狀況一樣,永遠不壞。這是很不可思議,這是難信之法。不是我們凡夫難信,我們凡夫倒很容易相信,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相信。誰難相信?菩薩難信;菩薩比我們智慧高,菩薩聽佛這樣說,他不敢贊同。他的智慧比我們高,他的能力比我們大,十方諸佛剎土他都見到了,他所見的。如果佛說:「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一句話諸位要記住,專講方便、同居這兩種淨土,不是講實報土。實報土,一切諸佛的實報土都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所以極樂的殊勝不是殊勝在實報土,是殊勝在方便土、同居土,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這裡頭總有個道理在,真的,是有道理。為什麼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也能跟實報土一樣?假如諸佛如來的這兩種淨土比不上阿彌陀佛的淨土,我們要問:是不是諸佛如來的智慧比不上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的神通道力比不上阿彌陀佛?決定不是的。大乘經上佛常說「佛佛道同」,智慧道力、神通能力都相同,都相同為什麼兩種眾生依報環境差別懸殊這麼大,原因在哪裡?我們可以說一句,佛的智慧神通道力相同,佛的福報不相同。要能夠從這方面來觀察,我們的疑惑就解除了,真的是福報不相同。

這就是我剛才比喻當中所說的,一切諸佛的剎土,這兩種剎土是老社區,居民毛病很多;極樂世界這個新社區,居民從哪裡來的?原居民一個都沒有,全部都是移民過去的。移民那就好辦了,你把移民的條件嚴格的守住,不符合條件的就拒絕不讓他來,你這裡居民程度就整齊了。西方淨土我們去往生就是去移民,條件是什麼?大家讀淨土經的都知道,要斷惡修善,要轉迷為悟,要心淨則佛土淨;真正的條件是清淨心。由此可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積功累德。我們常講「放下萬緣」,這個萬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統統放下了,恢復自己的性德。這一些居民都有這麼好的德行水平,依報環境當然好。大乘經上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決定不能違背這個定律,這個定律是真理。換句話說,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都好,每一個人都沒有自私自利,都放下名聞利養,都沒有貪瞋痴慢,所以依報環境有這樣的殊勝,道理在此地。

上一次我們在回教皈依協會,不是傳道協會,在那裡我們舉行一個座談會,有一位大德提到一個問題,他說:「回教裡面所講的天園、天國,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一樣?」我給他的答覆是:「一樣。」他問我:「在哪裡?」我說:「就在此地。」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只要我們心地清淨,我們居住的這個國土就是極樂淨土;我們如果依舊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這個地方就是娑婆世界。境隨心轉,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特別是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的訊息,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華嚴經》裡頭。這個經典告訴我們世界原本是一真,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為什麼會變成六道輪迴?那是人為的。而且再告訴你,這不是事實真相,這是事實的幻相,不是真相,《般若經》上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十法界六道是幻相不是真相,真相是一真法界,是我們自己可以說是不小心、不謹慎,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把我們原本的一真變成了虛幻,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我把他們宗教裡面的天國也捧到一真法界,是平等的。

現在的問題:怎樣恢復我們正常的社會、正常的生活環境?我想這是我們這個世間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每個人都在希求的、都在嚮往的。我們祈求,特別在今天,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因為社會實在太不安定,世界實在不太平,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天天都有危機感,也就是說身心不安穩。物質生活過得再好,心理不安,情緒不穩定,你就想一想他精神生活多麼痛苦。這一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面說了很多遍。政治不能解決;釋迦牟尼佛有很好的政治背景,有很好的從政條件,他知道這不能解決問題,放棄了。用軍事來鎮壓也不能解決。經典上的記載,世尊年輕的時候武藝超群,他是將軍、他是元帥,他也放棄掉。為什麼?解決不了社會問題。現在的經濟科學技術,它所帶給我們的是什麼?這個我們太清楚了,不能解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是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單是釋迦牟尼佛,幾乎古今中外所有的這些聖賢、神聖都選擇教育,來從事於這一個偉大的工作,真正是救度一切眾生的工作,他們幹這個。這一種工作,用現在人的說法,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有人問:「這些大聖大賢,有大智慧、有大能力,從事於這個偉大的工作,何必要生活過得那麼苦?釋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現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什麼過得這麼苦?」有人來問我。我的答覆很簡單,新加坡有個許哲居士,她就說得很好,就把這個答案說出來了。她到此地來表演的時候,李木源居士問她:「你為什麼不做一件新衣服穿穿?」她的衣服都是垃圾桶裡面撿來的,別人丟了不要的,她拿回來洗洗乾淨自己穿,不合適的她就改一改,從來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他問她為什麼,她答覆得好:「我每天跟那些窮人、最窮的人,跟他們在一起往來,我的生活要比他們好,我的心不安。」這是真的;不但自己心不安,這些窮人看到害怕,必須過他們同樣的生活。這是佛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才能得到眾生的歡喜心。所以釋迦牟尼佛、耶穌基督、穆罕默德跟中國的孔老夫子,都是過最低水平的物質生活。因為這個世間苦人多、貧窮人多,必須跟大多數的人打成一片,才能推動聖賢的教育。這是那些人的一番苦心、壯舉,我們要能體會。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要能夠犧牲一切物質文明的享受,我們要過清苦的生活,跟貧民打成一片,把聖賢的教誨介紹給他,他才會歡喜接受。

教育從哪裡教起?佛法從「淨業三福」教起。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的,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知道應該從這兒教起。教孝親,教尊師,教人要培養慈悲心,要修十善業,從這兒做起。佛是這麼教我們的,孔老夫子也是這麼教我們。孔孟的學說總綱領就是在《大學》前面的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孔孟教學的綱領就這幾句。大是大人,學是學問,在佛法講,學是覺悟。儒家講的大人是聖人,佛家講的大人是佛菩薩;換句話說,諸佛菩薩聖賢之道在哪裡?在「明明德」。明明德是自行,親民是化他。德是德行,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我們自己的學習沒有別的,無非是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而已。

我們求學、學佛,為的是什麼,目標總要清楚。中國古人所謂「讀書志在聖賢」,這就沒錯。你讀書求學為的是什麼?不是為升官發財,也不是為有一個技術能力,將來在社會上可以發財、可以謀生,不是的。讀書目的是要作聖人、作賢人,學佛的目的是要作佛、作菩薩,目標要搞清楚。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他們的目的鮮明,都是去作佛、都是去作菩薩去。佛菩薩的凡聖同居土當然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他不是凡夫。我們要是能夠想到這一層,這裡面的疑惑就沒有了,知道他的凡聖同居土殊勝是理所當然。

回過頭來,我們今天怎樣建立我們的社會?我們不敢跟佛菩薩比,希望我們社會能祥和一點,世界真正能到和平,這是我們替娑婆世界眾生來祈福。於是我們不能不講求儒佛的教學。怎麼樣恢復我們的「明德」?從哪裡做起?也是從孝親尊師。儒家講的孝道,諸位讀《論語》就明白了。講師道,《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學」是求學;每天不斷在學習,你得到法喜、得到法樂。可是「人無志則不立」,立是建立;你雖然用功求學,到最後還是落空、還是沒有建樹,必須先有目標,就如同佛教給我們先要發菩提心,儒家講先要立志,立志作聖賢;佛家發菩提心就是立志作佛。志不立,你這一生功夫就不得力,人不可以沒有志。立志上求下化,下化是親民;上求要止於至善,下化也要止於至善,這是真智慧。上求是作聖作賢、作佛作菩薩,下化是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轉惡為善,幫助眾生轉迷為悟,幫助眾生轉凡成聖,這才叫止於至善。

末後講「知止而後有定」。我們現在的心為什麼定不下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因為你不知止,你不懂得止於至善。你要是真正懂得止於至善,把你的志向目標都定在這裡,你的心定了,在佛家講,你就得三昧。得三昧是什麼樣子?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動心;內可以不動心,外不受誘惑。儒家講「知止而後有定」,你不知止你怎麼會得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身心安穩。「安而後能慮」,那個「慮」是什麼?慮是智慧,佛家講的「常生智慧」,不生煩惱,那個慮是智慧。「慮而後能得」,得的是什麼?得的是聖人的果位。那個「得」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證果。你看看儒家講的跟佛法講的是不是一樣?

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從小沒有人教導我們,親職教育我們失掉了。學校教育,學校裡面只有一些科學技術的教育,人文教育沒有;人文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怎樣與大眾相處,沒有人文教育。社會教育,看看現在的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電影戲劇,教我們什麼?宗教教育,只有形式、儀式上的祭祀,對於經典的教學疏忽了。天下焉能不亂?社會怎麼可能祥和?大問題!過去連外國人英國湯恩比博士都已經覺悟到:「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世界著名的學者給我們一個偉大的啟示。我們怎樣救自己、怎樣救社會、救眾生?必須回過頭來向孔孟學說、大乘佛法裡面來尋求來學習。

首先我們要補習自己,只好用補習教育。依照儒佛的教學理念,教學的過程,從哪裡下手?從斷煩惱下手。儒家講「格物致知」,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慾。現在的社會,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社會人心普遍的錯誤觀念「爭名奪利」,認為這是本事,「恣情縱慾」,現在整個社會就這八個字。這八個字發展下去,就是世界末日。如果不能夠有效的制止,世界末日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儒佛的教誨。儒跟佛頭一個教給我們斷煩惱,儒家教給我們,「恣情縱慾,爭名奪利」自己在內心裏面去做反省,去做一個克服自己的功夫。「格」就是格鬥,要跟自己的煩惱習氣作戰,你要打勝仗才行。克制自己的物慾,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這才能回頭。所謂「回頭是岸」,回頭就是聖、就是賢,回頭就是佛菩薩。物格而後知至,這個話重要,煩惱真正伏住、斷掉了,你的智慧才現前。煩惱不斷,這個人在佛法裡面講,充其量只有一點小聰明,世智辯聰,不過如此而已,沒有智慧。世智辯聰不能改造你的命運,智慧能夠改造你的命運。克服煩惱之後你才有智慧,有了智慧你才知道修身。用什麼方法修身?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行為,你的言語與十善業道相應,這是修身;與十善業相違背的,是錯誤、過失、罪孽。

我們今天依照十善業道,我們也講了,也天天在念,為什麼還不能夠回過頭來?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煩惱沒斷。總得想想,為什麼從前古人有效果,我們現在沒有效果?古人有次第,按部就班學習。我常常囑咐同學們,我們第一個關口沒有辦法突破,所以講修行就困難了。第一個關口是什麼?自私自利。這一樁事情要不能放下,無論是儒、是佛,我們都走不進去。把自私自利放棄,佛門、儒家的門就很容易進去,你才能入門,才能夠登堂入室。只要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你就不行。

今天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是經商的,他說:「我們經商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要不自私自利,還做什麼生意?可是這樣搞下去之後,將來一定在三惡道。要怎麼樣讓我經商,又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這個問得好!經商一樣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只要你把念頭轉過來。經商,我還要不要賺錢?要,一樣的要賺錢,賺錢擴展你的事業。可是你要曉得,如果你所賺取的自己受用,你的家庭受用,給你兒孫受用,那你的業報在三途。你經營的這一些商業、生意買賣是為服務社會的,是為利益眾生的,決定不是自私自利的,你將來成佛,將來作祖。念頭一念之間轉過來。

我們曾經聽說此地過去有一位大商人陳嘉庚,他經營的事業很大,賺了不少錢。所賺的錢都建學校,建國小、建中學、建大學,造福社會。聽說晚年檢查身體,醫生說他營養不良。發那麼大的財,營養不良,不是笑話嗎?為什麼營養不良?自己的生活很清苦,沒有享受,沒有想做一點好的東西來吃,好的補品,沒有。所賺的錢都用在社會,都幫助別人,這個人是菩薩。菩薩怎麼不可以發財?發的財愈多愈好,苦難的人就有福了。所以菩薩學佛,哪一個行業都可以學佛,決定沒有障礙。營生利益的事情可以做,哪個行業都可以做,決不是為自己,是為服務社會、為利益眾生,這就是菩薩。凡跟聖就在念頭,一念為自己是凡夫,念念為眾生是聖人。

我們要幫助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教育。如何幫助現在的兒童能夠接受聖賢教育?如何幫助社會的民眾能夠覺悟回頭?這比什麼都重要。我從馬來西亞回來,看到馬來西亞有一些中文學校提倡小朋友讀經,好事情。小朋友記憶力好,昨天一天丹斯里李金友的大兒子今年九歲,陪了我一天。我們在車上教他念《大學》,《大學》前面經這一段文,他念五遍就會背了,這是正常的。五遍能背之後,把他的書收掉,叫他背,背一百遍,大概背了一個多小時,一遍一遍的背,背了一百遍,他有信心了。

然後我告訴他:《大學》、《中庸》、《論語》合訂在一冊。我說:「我給你一年的時間,你就照我教你的方法,每天念一段。這一段念背了之後,再背一百遍。明天念底下一段,要把前面這一段溫習一遍。天天這樣溫習,你這一年把這一本書就背得很熟很熟,一生都不會忘記。」對小朋友來講,一天只需要用一個小時,家長要好好的督促,一年當中這三部書就完成了。第二年把《孟子》背完。兩年的時間《四書》就背完了。每天只需要一小時,這是基礎,比什麼都重要。我說:「你一個小朋友你在家裡這樣用功念,」他們兄弟姊妹五個人,「其餘四個都會跟著。」不跟怎樣?不跟將來落伍了、比不上了。

一家能夠這樣做,他們的親戚朋友來看,這個小朋友一年當中《四書》都能夠背過,我看家家都會教他的兒女要來學習了,不學習在下一個時代跟不上了。由此可知,不難,難在大人疏忽,沒有教他,沒有督促他。天天要督促,要看到他讀書、背書。到了十幾歲,中國過去是十三歲,智慧漸漸開了,再跟他講解。現在是只背不講,利用他的記憶力。大概在六、七歲到十二歲這個年齡記憶力最好。中國古老的教學有智慧,也符合今天所講的科學理念,科學的精神。利用人在生命成長當中,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優點,利用這個優點。兒童記憶是他的優點,到青少年這個時候理解是他的優點,再跟他講解。讓他明理,曉得自己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怎麼作法,這是教育。

佛在這一部經,前面我們曾經讀過,教導我們修行下手,也是從三業清淨上著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十善業道,修身一定要落實在十善業道。《無量壽經》講的三種真實跟《大學》上的三綱完全相同。本經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惠以真實之利」,就是《大學》上講的「親民」;「住真實慧」就是《大學》講的「止於至善」。你們同學想想,是不是?儒跟佛說法有差別,實際上是圓融的;我們必須做到這三點,然後佛才教給我們善護三業。

你們想想看,這是世尊跟孔老夫子的教學,我們把它比照比照,他們兩個過去沒見過面,也沒有通過訊,所說的、所教的居然完全相同。這正是諺語裡頭所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豪傑,真正是不為自己,是為了苦難的眾生,所以他們都從事於社會教學工作,現在人說的,這是社會教育學家。他們一生所作所為,是社會教育義務的工作者,一生不求報酬,不求改善他的生活品質,他不求這個。一生不疲不厭的教導一切眾生。這一種精神、這種德行,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去學習,然後我們想到恢復社會正常的秩序是可能的,不是一個難事。

我在馬來西亞有同修問我,要我用最簡單的幾個字提供修學的要領,我說了八個字,「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忠孝仁愛是儒家說的,禮義廉恥是管仲說的,管仲古時候把他列入道家。我們今天社會就缺少這八個字,我們要提倡。怎麼提倡法?要從自身做起。我們自己做不到,教別人做,別人不相信;自己做到,勸別人,別人就相信。釋迦牟尼佛勸人看破放下,如果他是個王子,他將來繼承王位,勸人看破放下,幾個人相信他的話?他捨棄王位,到外面去沿門托缽,他教人看破放下,人家相信,他自己真的看破放下了。這所謂是「聽其言而觀其行」,他真的是做到說到,還不是說到做到,先做到然後再跟你說。這個我們聽了之後沒有話講,我們不能不信奉,不能不依教奉行。

這是從「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我們讀了這兩句,看看我們現實的社會感慨萬千,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怎樣來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古大德對這兩句有解釋,唐朝善導大師就有很透闢的發揮。他根據《佛地論》裡面講,「常」有三種,一種是「本性常」,第二種是「不斷常」,第三種是「相續常」。本性常,法身。法身也叫本性,也叫自性,也叫真如,無生無滅。這是什麼?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里稱為法身。稱「法身」這個意思很好,虛空法界萬事萬法都從它而生的,它是一切萬法的根本。它是能生,一切萬法是所生,所生之法有生有滅,能生之法無生無滅,這是常然。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所以建立常然。

我們今天住的這個土是什麼土?其實也是法性土。你怎麼能離開法性?離開法性,哪裡有土?這個地方毛病到底出在哪裡?出在著相不見性,我們的問題出在這裡。我們執著相,「相」是什麼?相是所生的,叫法相。我們執著法相而不知道法性。假如你在法相上見到法性了,我們這個地方也是建立常然,也是無衰無變。由此可知,毛病還是發生在我們自己本身,正像蕅益大師所說的,蕅益大師跟曇生方丈一段簡短的開示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妄想心,用的是執著心,所以見相不見性;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見相就是見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從性上來講是本性常、法身。

「不斷常」是講的報身,報身不離法身,法身無生無滅,所以報身沒有間斷。「相續常」,相續就是完全講的相分、應化身。應化身有生有滅,那怎麼叫常?生滅相續。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十方世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這是應身常,就是「相續常」。我們平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相續不空。我們這三種常都有,很可惜的,前面兩種常不知道,不知不覺,完全迷失了;相續常天天在乾,人死了馬上輪迴又投胎,又生了,在六道輪迴裡面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在相續不斷,相續常。這是宇宙真相。

有一些年輕人不相信生死輪迴。中國古籍裡面記載得很多,現在我們常常聽說的也不少。中國人總不相信中國人,中國人總是相信外國人,這有什麼法子?這叫喪失民族自信心。所以現在我找一批外國的同修們,專門在外國給我收集因果輪迴的這一些資料,他們有寄信寄過來的,有傳真傳過來的,今天我還收到一份,是英文的,要找同學來翻譯。外國雜誌報章里常常登的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講相續不斷,因果不空。諸位如果真正明了這些事實真相,懂得這些道理,我們起心動念自然就收歛,我們一生的際遇不會怨天尤人。知道什麼?「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給你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別人定的,與別人總無交涉。所以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變。

我看到李金友那個小兒子,小兒子今年才五歲,非常愛護小動物。他說他有最好的朋友,我說:「最好的朋友是誰?」他說:「最小最小的。」我說:「螞蟻是不是?」他點頭;「是的。」螞蟻是他的好朋友。他看到別的小朋友要踩那個螞蟻,他就告訴他:「你要是螞蟻,願不願意別人踩死你?」這小朋友有善根,有慈悲心,一隻小螞蟻決定不肯傷害它,何況更大的動物。我們聽他的講話,想想自己不如他。我們看到螞蟻來騷擾,還要想辦法把它驅逐出境,他是朋友招待它。所以從小就能看到這個人有沒有福報,有沒有善根,都能看得出來。

從經典裡面世尊給我們介紹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極樂世界就是大涅盤的境界。這一次我在怡保遇到一位小乘的法師,這個法師修行很好,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景仰,持戒很嚴,日中一食。他來問我:「大小乘裡面所講的涅盤有什麼不同?」因為他受的是小乘教育,小乘對大乘排斥,大乘經論他們認為不是佛說的,「大乘非佛說,佛所講的都是小乘經」,對於大乘法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他們希求這一生當中,通過禪定的修學證得阿羅漢果。我說:沒有錯。小乘的經論早期傳到中國,中國把它翻成漢文。現在《大藏經》裡面保存的小乘經《四阿含》,數量相當完整。跟巴利文的小乘藏,過去有人做一個比較,它只比我們漢譯本多了五十多部;兩三千部經典相差五十部,數量很小。由此可知,小乘經流傳到中國是相當完整。他問我:「為什麼大乘沒有能夠流傳到泰國、錫蘭?沒有流傳到這一邊?」究竟是什麼原因?相隔這麼多年,兩千多年,我不是研究歷史的我不知道。據我們的推想,從理論上推想,佛教化眾生應機說法,每一個地區眾生根性不一樣,你們喜歡學哪一樣,佛就會把這一部分介紹給你,當然這個介紹都是後來佛的弟子,你喜歡哪一樣介紹哪一樣。同樣一個道理,大乘在中國有八個宗派。為什麼要有這麼多宗派?還不是眾生根性不相同。喜歡學《華嚴》的,華嚴宗,這個地區專門研究這些經論,你有這個志趣,跟他們志同道合,那你就到這個地方去。喜歡研究《法華》的,你就到天台山去,我想應該是這樣。可能南洋這個根性歡喜小乘,所以小乘經流布到你們那裡去了。東方人的根性適合於大乘,歡喜這些東西,所以那一部分東西流傳到中國,我想應該是這樣的。這是我們從理論上推測,我給他解答。

他說:「要怎樣才能成佛?佛在經上說,佛要不把眾生度盡誓不成佛。我現在還是凡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成佛?」這個問題難住我了,他怪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你成佛了?我還沒有度,你為什麼成佛了?他說得很激動。然後問我:「什麼叫成佛?」這個問得好。他要是把我所答覆他的話連起來,他就會懂。什麼叫成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就叫成佛。所以我從經典教義跟他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執著斷掉了,你就成阿羅漢。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斷掉了,不再分別了,你就成菩薩。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會起一個妄念了,你就成佛了,這是佛在經上說的。」他的分別執著很重,不會證阿羅漢。必須放棄一切分別執著才能證阿羅漢果。還埋怨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沒有度他,釋迦牟尼佛說的話不算數。

我也得要跟他說說:「佛度眾生,這經上講的、常說的,佛度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人。有緣的人統統都得度了,他成佛了。為什麼沒有度你?你沒有緣,你不能怪佛,你沒有緣。」這個話他聽起來還不好懂,我又舉個比喻,我說:譬喻我們帶了一個籃子到果園裡面去摘果實。譬如我們去采桃子,樹上結了很多桃子,這個桃樹上結的桃子不是同時都熟,這個我們都知道。看看哪個熟了先摘哪一個,沒有熟的過兩天再來摘。那個熟的就是先得度的,沒有熟的就是沒有緣,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一定要懂得,在當時你還沒有成熟,希望以後什麼時候成熟了,佛什麼時候就來度你。這是經典上說得很多:「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一個人成熟了,佛也要幫助你成就。很多人成就了,佛就用應身來度你;一個人成熟、兩個人成熟,佛用化身。我們在歷史上都看到、都見到,這就叫佛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我們很清楚,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有緣;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緣,緣沒有成熟。什麼時候看看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佛就來度你。所以極樂世界是大涅盤境界,不是小涅盤。阿羅漢所證得的涅盤,小涅盤,偏真涅盤,這大乘經上講得很多,但是小乘經上沒有說。

讀經也不是個容易事情,所以《華嚴》、《大智度論》都有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必須要有真正修行,真正證果過來人跟我們講解,我們才會懂得這裡頭的意思。可是雖有人講解,還有很多人把意思錯會,誤解了經義,曲解了經義,很多很多。不但後世多,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也有。什麼原因?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會把意思聽錯、解錯。總而言之一句話,這三種,大障礙。這個障礙不去掉,我們怎麼能成就?這三種障礙去掉了,業障就消除,智慧就增長。

古德在這一段經文裡面也有一個問題,他說:既是修因感果,也應當有開始,怎麼可以說是非因非果,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個問題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疑情,所謂「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修因感果,是始覺智」,開始覺悟了。「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是本覺之理。從始覺到究竟覺,本覺之理從來沒有改變。所以古人才講:「若得始覺,還同本覺。」我們要懂這個話的道理。「若得始覺」,不同究竟覺,跟究竟覺不一樣,但是跟本覺是相同的,因為你始覺覺的是什麼?無非覺的是本覺。你覺的本覺是不圓滿,究竟覺是本覺圓滿。本覺沒有先後,本覺也沒有分滿,分分滿滿沒有。

這個道理我們用月亮來比喻好懂。始覺好比是初二、初三的月牙。本覺是什麼?本覺是月球。究竟覺是什麼?究竟覺是十五的滿月。你們想想,初二、初三的月牙沒有離開月球,到滿月的時候還是一個月球。月球沒有分沒有滿,始覺跟究竟覺是有分有滿;始覺是不圓滿,究竟覺是圓滿。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所以佛在經上講的「若得始覺,還同本覺」,這個話你就懂。這是講一個修行人證果分分證。分分所證都不離本覺理體,離開本覺理體那是邪覺、那是錯覺,那不是真智慧,不是真正覺悟。所以看起來好像是有始有終,到你證得的時候都是一個月球,不是兩個,所以叫「始本不二,本有常住」,就是這個意思。這些意思黃念祖居士註解裡頭有,你要細心去體會,你能夠體會得,很有受用。

黃老居士也非常難得,他在這一段後面引用一些科學來解釋,解釋得也很好,說明極樂世界是個法性土,是如來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他說的這些話沒錯。我們後學的人要特別留意的,就是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前的環境差異在哪裡?我們必須從這些地方去體會。極樂世界是法性土,難道我們這個地方不是法性土嗎?離開法性,就沒有土可得,這是一定的道理。也有人說,我們這個法性土已經變成了法相土了。試問:法性土是不是真的會變成法相土?聽到好像有道理,細細一想就沒道理。為什麼?性相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話。由此可知,我們真正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我們著相忘了性。正如古大德說性相關係,用比喻來說。用金跟器,用這個比喻來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性、比作法性;相比作法相。譬如我們用黃金做成一尊佛像,金跟這個相是一不是二;離了金沒有相,離了相沒有金,金跟相是一不是二。明白的人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這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這個土是法性土,那就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可是一些人不見性,他沒有見到金,他只見到相,這是尊佛像。你要說是:「我哪裡有多少黃金?你給我拿出來。」他找遍你的房子沒有找到黃金。因為他看到佛像,他不知道這個相是金。你們家裡頭這個房間裡面黃金很多,但是都做了種種器皿,這個杯子也是黃金,碟子也是黃金,桌子也是黃金,他一看你們家裡黃金沒有,都是一些桌子、碗、佛像什麼東西的,他不知道那就是黃金。我們今天就像這種人一樣,不曉得山河大地、一切眾生是自性。什麼時候你要真正恍然大悟,明白了,才曉得法性土跟法相土是一不是二。真正明白之後,我們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何必一定到極樂世界去找?眼前就是。我們現在這種妄想分別執著到極樂世界也找不著,常然無衰無變也找不到。

所以學佛,佛在經上常常勸勉我們「深解義趣」,你解得不夠深不行。他這個地方所講的讓我們比較好懂。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不像其他世界是微塵聚集的一合相,《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合」是什麼?組合。「一」是什麼?佛經裡面講的「微塵」。微塵這個意思我們不懂,我們聽說微塵,以為是很小粒很小粒的灰塵,其實不是的。佛講微塵是比喻極其微小物質。極其微小的物質,他這個裡面就講到了,他說現在科學家所知道的最小的是粒子,我們講原子、電子,以為電子是最小的。現在又發現比電子更小的物質存在,叫夸克。這是我們過去在美國常常聽說的。夸克是不是最小的?科學家不敢斷定;也許將來儀器更發達,又觀測出來比夸克還要小的,這就很難說了。所以佛說虛空世界一切萬物都是由最小物質組合的。它組合也很有秩序,排列成秩序,這是科學裡面稱之為分子,由分子再組成元素,由元素組成這一切萬事萬物,這叫「一合相」。

一合相,實在上講的是法相。佛告訴我們法相不是真實的,法相是有生有滅的。什麼力量在主宰著法相的生滅?佛在經上講是「念頭」。《華嚴》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念頭。心能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念頭,妄想、分別,有妄想分別就把法相改變,改變了它的組織,使它產生變化,因此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相的變化,法性沒有變化。就如同一塊黃金,我們喜歡把它造成佛像;哪一天不喜歡了,把這個佛像熔化,我們把它造成一個菩薩像。這是法相上產生變化了,黃金沒有變化,法性上沒有變化。

因此諸佛如來他們是見性不著相,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說法是真的不是假的,從法性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經》上又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從法性圓滿上來說,不但動物本來成佛,植物也本來成佛,礦物也本來成佛,無有一物不是本來成佛,說得更究竟,說得更圓滿。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還分我、分你、分他,天天還在吵吵鬧鬧,還要打架,打得頭破血流,不知道是一樁事情。就好比一個什麼?這個說起來就很難聽了,人發狂了,左手跟右手打,打得頭破血流,都是自己不是外人。世間人亂鬨鬨鬧成這個樣子,就是自己左手跟右手打架、大拇指跟小拇指打架,就幹這種事情。所以佛眼光裡面看起來愚痴、愚痴到了極處!

他這個末後總結結得很好,但是他講的是:「極樂與密嚴,皆非如是粒子之所成,舉體是如來妙心,是當人自性。故不生不滅,無衰無變,凝然常住」,總結在「如無為性」。這是黃老居士所講的,跟我剛才所講的有一些出入,諸位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比較。同樣是一部經,自古以來許許多多大德做的註解,看法、講法都不盡相同,各人有各人的道理,都講得有理,都講得沒錯,我們從這裡面細心去體會、去觀察,就開智慧了。不能夠拘泥於一家之言,要知道佛給我們說了一個總原則:「佛無有定法可說。」更進了一步,佛說:「無有法可說。」這才講到究竟圓滿。「無有定法可說」不圓滿,無有法可說!我們從無有法裡面體會到世尊的真實說,這是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古來祖師大德各人有各人的悟處,悟的淺深廣狹各個不相同。有人悟得深,有人悟得淺,皆有悟處。我們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不要執著,執著就變成自己修學重大的障礙。一定要細心去領會,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一定要修學大乘,大乘裡面有真智慧,有真實受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第九十九集)2000/9/23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99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七面,經文第三行: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這個在科判裡面是第二段,「淨心」;前面一段是結前啟後,「如願修行」。這兩句是總說,從「不起貪瞋痴欲諸想」往下這是別說,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連著前面的經文,法藏菩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從他修行功夫可以直接著這兩句,『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淨宗法門,佛在經論上常說:「心淨則佛土淨。」實在說,世出世間法真實的功德福報都在清淨心上,如果不懂得修清淨心,不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得清淨心,我們就沒有辦法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總而言之,是從不清淨而來的,從染污意而生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清淨心得來的。我們現前能夠遠離染污,修得一心清淨,我們現實的生活就離苦得樂。佛家常講「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離苦得樂的現象。反過來,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智慧輕、煩惱長,那就錯了,這個事情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所以人生在世,「積植德行」就是人生真正的意義、真實的價值。人在世間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他知道積植德行,這就有意義、有價值,我們要認真努力去累積。

第一句所講的「於無量劫」,這是說的時間。只有積功累德是永無休止的,諸佛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不但有言教,他有身教,說明人家「積植德行」時間的久遠。我們才修幾天,怎麼能跟人家相比?德行,「行」是什麼?用現在話說,行是行為。德行,道德的行為稱之為德行。一切有情眾生都有情識,我們現在講,他都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心理的行為,表現在外面是言語動作,身口的行為。行為再多,佛將它歸納這三大類,身口意全部都包括了。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每年從初一到臘月三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從來沒有停止過。如果我們的行為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是什麼?總不外乎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行為跟這些相應,痲煩就來了,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造惡業」。一切眾生哪有不造惡業的道理!所以六道三途的流轉,無量劫來永遠沒有休息過,佛菩薩眼睛裡面看到,真正是叫可憐憫者。

不要說佛菩薩,我們看看佛在經上所說的忉利天人。佛給我們說,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這個話我們現在能相信,這是近代人所講的「時差」,忉利天跟我們有很大的時差。其實地球上的時差,諸位要仔細觀察就很大。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是熱帶,中國是在溫帶,有四季的差別。如果住在南北極,南北極半年的白天、半年的晚上,我們這個地方講一年,南北極講一晝夜,一天,一個白天、一個晚上,在地球上就能看到。何況這是不同維次的空間!忉利天人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他要是看到我們地球上眾生,非常感嘆:很可憐!這個壽命多少?一天就完了。再往上面去,夜摩天一天是我們人間二百年;大家都知道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兜率天人看到這個人間,一天還沒有過,一個朝代就完了。清朝二百六十年,在兜率天看,半天。再往上去,倍倍增長。天人的福報比我們長、比我們大,可是從諸佛菩薩眼睛裡面,看這些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就跟忉利天、兜率天看我們一樣。我們今天看一些小動物,最明顯的,蜉蝣,水面上走來走去的那個小蟲,那個小蟲的壽命大概只有十個小時,那是它的一生。我們細心去觀察,了解世間的真相,然後才曉得,隨順煩惱的行為是錯誤的。

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這一樁事情,古老的婆羅門教就知道得很清楚。婆羅門教就是現在的印度教,在此地稱為興都教。現在世界上一般承認,它的歷史有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得太多了;佛教現在世界上承認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它有八千五百多年。輪迴不是佛教說的,是印度教說的。他們怎麼發現的?給諸位說,不是憑空想像的。許多學者們不了解宗教,從表面上觀察推測,道聽途說,認為宗教的起源是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畏懼、猜測、聯想,是從這麼來的;這是沒有接觸到宗教的深處,他有這些誤會。

印度婆羅門,我們知道,他們都是修禪定的。在甚深禪定之中,突破了時空的界限,二十八層天他見到了,餓鬼、畜生、地獄他都看到了,這是定中的境界。定中境界在佛法裡面講是現量境界,它不是比量、不是非量;比量是推測的,根據理論或者根據數學推定、推斷;這是親證的境界。如果你有相當的定功,你也能見到。人跟鬼交往不需要大定,小小的定功就行。你要是認真老實修行,修個一年、二年、三年,鬼就通了;你就曉得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以跟他們交通,可以跟他們往來。

我過去有一個同參道友,跟我一同出家、一同受戒的明演法師,他在早年喜歡神通、喜歡感應,跟屈上師學密。他修學非常認真,不到一年他告訴我,他每天跟鬼往來。決定不是假的,這個人是非常誠實的人,決定沒有妄語。他跟我說每天黃昏的時候,鬼就在街頭上出現;不多,因為黃昏是鬼的早晨,早晨出來的不多。到什麼時候最多?到晚上十點鐘以後,十點鐘到兩點的時候非常熱鬧,都出來了;到天快亮的時候,逐漸逐漸就沒有了。他常常跟他們往來、跟他們交往,做了朋友。

以後我把這個事情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報告,李老師搖搖頭說:「不是好事情。」我看也不是好事情。為什麼?我看他的氣色很不好,臉上是灰黑色的,常常跟鬼往來,帶有陰氣。人身體好像是胖胖的,虛胖。這是事實,決定不是妄語。他還找到他前世的朋友、前世的家親眷屬,在鬼道裡面。所以六道不是胡思亂想想出來的,是事實真相。我們如果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死了以後去作鬼是非常有可能。六道輪迴,為什麼大家都說人死了變鬼,說這個話不無道理。佛跟我們說貪心變餓鬼,試問問:你有沒有貪心?貪心斷了,鬼道就斷了,你決定不會生餓鬼道。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佛講貪瞋痴是三毒煩惱,隨順三毒煩惱將來的果報在餓鬼、地獄、畜生,在這三道。所以佛在經教裡面把這個事情說得特別多,特別詳細,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斷貪瞋痴,斷貪瞋痴你不會墮三惡道,佛教導我們的用意就在此地。

我們為什麼不捨掉貪瞋痴?把貪瞋痴轉過來就是德行,轉過來就變成戒定慧。「戒」是什麼?戒就是布施,我們不再有貪心,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世間苦難眾生,這是戒學的精髓,捨己為人。「定」是得清淨心。佛家的修學綱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貪瞋痴是惡,我們要把它斷掉,改過來,諸惡不做了。眾善奉行,一切善是愛護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這是眾善奉行。善行裡面最善的,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善中之善。所以諸佛菩薩不辭辛勞,永遠不停止的、無間斷的在教化眾生,為眾生說經講道,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大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我們幫助別人最重要的,就是怎樣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能夠這樣作法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諸佛菩薩的事業就如此而已。無論我們現前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從事於哪一種行業,就在自己生活工作之中,幫助社會、教化眾生,這叫做德行,這叫做佛法。

「身、語、意」這三類的行為,佛在《無量壽經》裡面教導我們,從「善護口業」下手。三業裡面口業是最容易犯的,隨順煩惱的口業免不了過失。然後才講到,「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為什麼在《無量壽經》上佛把口業放在前面,我們要多想一想,這裡面有大道理在。修行,積植德行,德行的根本是「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佛法裡面,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以淨業三福做基礎。你看看過去成就的人,現在成就的人,是不是以三福為基礎?如果沒有三福的修養,不管他修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這一生當中還是要搞六道輪,決定沒有辦法出離。

所以淨業三福我們要牢牢記住,認真去修學,這是德本,根本捨棄決定不會有枝葉花果。而德本裡面最重要的是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是十惡業。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能夠看得出來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教我們東西不多,只有十條,我們很容易記住,要牢牢記在心頭,時時刻刻用佛陀這個教誨檢點我們自己的心行。起心動念、言語行為與佛教導我們的相應不相應?如果與十善相應,你的行為是德行;與十惡相應,你的行為是罪行,你在造罪業。

有人問:如果這個人是個惡人,無惡不作的惡人,我們要怎麼對待他?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惡意來對待他?不可以。我們用惡意對他,我們自己就造惡。他為什麼會造惡?他迷惑,他可憐,他無知。佛在經上常常講,那是「可憐憫者」;可以憐憫他的,他無知,那不是他的本性,他本性是善良的。這個道理連儒家都懂得,孔老夫子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佛家講,一切眾生的本性完全相同的;有情眾生的本性叫佛性,無情眾生的本性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是純善無惡。他為什麼會作惡?迷失了他的本性。這個人可憐,我們憐憫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去怨恨他?你是一個明白人,是個覺悟的人,他怨恨你可以,情有可原,他無知。你這個明白人再要以惡意對他,你就錯了,你也迷惑了,你也顛倒了。

所以修行人從哪裡修起?決定念念與十善業道相應。冤親債主亦復如是。這個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知道他迷了自性,是可以原諒他的,決定不會責怪於他,這是培養自己的德行。如果說是以恩報恩、以怨報怨,這是世間人,這不是佛法。佛法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佛法只有化解一切怨懟,用和平的方法、智慧的方法,佛家講「善巧方便」來化解,這一世不能化解還有來世,於無量劫這一切恩怨才能化解完。

釋迦牟尼佛,這是大聖人,究竟圓滿的佛果,今天世界上批評釋迦牟尼佛的人,侮辱釋迦牟尼佛的人,釋迦牟尼佛雖然不在,我們造的釋迦牟尼佛的形像,惡意把形像破壞的人,有!釋迦牟尼佛尚且有這麼多人對他產生誤會,毀謗、陷害,我們算什麼!想想我們這個老師都是這樣的,老師能忍受,我要學老師,我要能忍受,心平氣和的接受。又何況這個裡面因果循環,因果相續,你造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報,你造的惡因必定有惡的果報。我們為什麼會遭遇這麼許多艱難困苦?過去生中造的不善行為,這一生感得的果報。真正明了了,你就很歡喜,逆來順受,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當中,心地裡面沒有絲毫怨恨,口裡面沒有一句怨言。對冤親債主,都是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看到他們有苦有難,無條件的幫助他們,不會去計較。「他對我不好,他害我。他有難,活該!我才不幫助他」,這就錯了,這個我們自己在造惡行,就不是在積植德行。

所以積植德行無論對什麼人、無論對什麼物,這一些動物,乃至於毒蛇猛獸,我們都以真誠慈悲心來看待,絕不傷害。從什麼地方做起?你家裡面常常有些蒼蠅蚊蟲螞蟻,從這裡做起,絕對不傷害它。它到我家裡來擾亂,我們想想,過去我們當螞蟻的時候我們擾亂它,今天它來擾亂,我們這個帳不就結掉了嗎?以清淨慈悲心來對待,逐漸逐漸這些小動物就被會感動,它就會搬家,搬到你房子以外,不會到你房間裡面來擾亂;不可以殺害,甚至於不可以驅逐,你的心才真正到清淨平等慈悲。「我不害它,我把它趕走」,已經就對不起它了。何必趕它走?它自己走可以,我們不要趕它走,把它看作朋友,把它看作善知識。

往年印光大師就是這樣修行的。他那個房間,他住的寮房裡面有跳蚤,冬天有虱子、蚊蟲這些東西,他的侍者要給他清除,印光大師禁止:「不必,讓它在這裡面活動。」印祖說得好:「我房間裡面有這些東西,說明我的德行不夠。」真正有德行,這些小動物它也知恩報恩,它也尊敬有德行的人,自自然然會離開。我們在印光大師傳記裡面看到,印祖七十歲以後,他所住的地方,這些小動物一個都找不到。別人住的時候,這個房間裡面有;他老人家一搬到裡頭去住,都沒有了。這小動物搬家了,這個在佛教的術語叫「遷單」,它們統統都搬家、搬走。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這是印光大師教我們的。

慈悲心能夠感動這些小動物,哪有不能感動人的道理?時間要長,「於無量劫」,我們要認真去乾,要懂得化敵為友。中國古德常說「仁者無敵」,仁是一個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心裡決定沒有冤家對頭。心裏面還有哪個是我的冤家、哪個是我對頭,你不仁,你沒有仁慈。世出世間聖賢都是教我們從這些地方積植德行,我們要認真去做,一生當中行為都能夠與道德相應,縱然不學佛,不懂得西方淨土,他來生必定生天,他去享天福去了,這就是種善因一定有善果。世間人都想求福求慧,福慧要憑自己平日去栽培。善是福,惡是禍,這是說學佛的人最根本的、最基礎的,就是在十善業下真實功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十善業相應,而且要發心持之恆久,絕不違背,這是總綱領。下面是「別說」,先講自利,然後再說利他。自利裡面,這是真實的利益。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這裡教我們念佛。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勸告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佛、念佛範圍非常廣泛,我們今天所做的,把那個範圍搞得非常狹窄。我們憶佛,憶佛是想佛像,念佛是念佛名,這個憶佛、念佛的範圍太狹小,所以我們自己得不到受用。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怎麼念佛?憶是憶佛的善根,往昔所修的善根,無量劫他所修的善根,我們就想這個;念佛,也念他無量劫積植的德行。我們憶念這個,好!憶念這個,我們自己就會學了,就會做了。而佛名、佛像就是佛德行的象徵、德行的代表,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才知道自己怎麼個修學法。

要想學習諸佛積植德行,關鍵就是要放下『貪瞋痴欲諸想』,放下自私自利,這一句,是說你妄念、妄想、執著要放下。第二句,絕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外面境界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對象,眼所接觸的對象,用一個「色」做代表;耳所接觸的,用「聲」做代表;鼻所接觸的,用「香」做代表;舌所接觸的,用「味」做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對象,這不能不接觸;而且這個接觸,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中斷的時候。佛菩薩的接觸是不著相,雖然接觸,用現在話來說,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六根有接觸,心裡頭沒有,心裏面永遠是清淨的。凡夫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起貪瞋痴慢,起這些惡念。順自己意思,起貪愛;不順自己意思,起瞋恚;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煩惱,造業障。諸佛菩薩明白了,他能夠內息妄想,外不著相,他怎麼能做到?他了解事實真相。《金剛經》上說得好,內,三心不可得,所以就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認識自己。末後偈子裡面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就是現在人所講的人生觀、宇宙觀。覺悟的人他們的人生觀、宇宙觀,就跟這一首偈所說的「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這個道理要講起來,那就深了,全是假的。

下面講「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什麼東西?這是因緣所生法,當體皆是空,緣生之法了無自性,不可得。內,三心不可得;外面,諸法無所有。所以他的心定下來了,不再起妄想,妄想分別執著他放下了。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經雖然聽得很多,雖然也會講,可是境界現前,還是隨順煩惱,還是放不下。這是什麼原因?天天聽經,天天讀經,確確實實佛在經上講的意思沒有懂。真的懂了、真的明白了,不必勸你,你自然放下。為什麼?放下得大自在,放下就是真解脫;這一放下,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現前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你說那是何等自在!那個受用,就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受用。真修行人,真正契入境界,他得到了。我們今天依然還隨順煩惱習氣;由此可知,煩惱習氣多麼嚴重,這是無量劫薰習而成的。我們這一生不能夠精進,不能夠努力,不能夠依教奉行,要想克服無量劫的煩惱習氣,佛說「無有是處」!

可是我們要問:就我們在一生當中,有沒有辦法突破、有沒有辦法克服?佛的答案是肯定的;關鍵就是你自己肯不肯乾,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真乾」。你肯乾,肯真乾,你這一生決定有能力突破,決定可以享受,佛我們不敢說,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可以得到。十住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十住菩薩,那一種生活的意境,我們確確實實是可以達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肯不肯放下是非人我?肯不肯放下貪瞋痴慢?不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必須有這樣的基礎,才能學佛。後面這兩句是學佛,你才能夠憶佛念佛『所修善根』。佛說的話,前後是有次第的,不能夠顛倒的。教導我們從哪裡做起?這一小段是「離慾念佛」。不離欲談不上念佛,那是口念佛;口裡有佛心散亂,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佛的基礎是建立在離欲。請看底下這一小段:

【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這個小科是「行寂植德」,這逐漸逐漸契入境界了。前面一小節,我們把它總結起來說:第一個要斷內惑,第二個要遠離外緣。我們看看法藏菩薩,這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給我們做出的榜樣。內沒有惡念,這就是遠離煩惱習氣,外面不著外緣,然後才身心清淨,「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這就是他將念佛法門,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想想諸佛菩薩是怎麼過日子的,諸佛菩薩是怎樣從事他的日常工作,諸佛菩薩如何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憶念這些。

怎麼個憶念法?這些事情都在這一部經上。因此修學首先要把經念熟,時時刻刻能提得起。當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立刻就能夠想到佛在經上是怎麼說的,我這個念頭應不應該起?我這個話可不可以說?我這個事情能不能做?一切隨順佛陀教誨,這是憶念諸佛;佛怎麼樣教,我怎麼樣做。《華嚴經》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意思就在此地,這一句是淨土宗的總綱領。我們念念要向佛學習,所謂是「老實念」;最重要的,念佛的教誨,念佛的行業。他的行為,他的造作,我們應當怎樣向他學習?佛在前面曾經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可見得諸佛之所以能成就,都是學習前面的佛。我們今天也想成佛,還是這個老辦法,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要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很重要。

接著說『行寂靜行』,什麼叫「寂靜」?要照古大德的解釋,無餘涅盤名寂靜,修無餘涅盤就叫做寂靜行。這個說法我們不好懂。首先我們要理解「寂靜」的意義:寂是寂滅的意思,靜是清淨的意思。寂滅是說什麼?對哪個講的?對妄想煩惱執著講的。這個說法大家就好懂了。遠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寂,這就是「無餘涅盤」,佛經上的術語。什麼叫「靜」?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能離開社會;換句話說,我們眼要見,耳要聽,口要說話,六根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作用,它不是不起作用;雖起作用,心裏面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行就叫「靜行」。

佛給我們表演,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接觸大眾,忙得不亦樂乎,他是寂靜行。寂靜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跑到深山挖個洞躲在裡頭,那也不寂靜。什麼時候到動靜不二,這才入寂靜。像《華嚴經》後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代表的是什麼?我們社會上五十三種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行寂靜行,我們要在這裡頭去學習。在現在這樣繁忙複雜的社會裡,你要懂得修寂靜行,你就得清淨心,你在這裡面就修行證果了。

為什麼我們在生活裡面得不到寂靜?原因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得寂靜?六根接觸一切境界起心動念,這是妄想,分別是非善惡利害,你不能夠離開分別執著,你怎麼會得到寂靜?看看這些修行人,這些法身菩薩們,他們跟我們一樣,也生活在我們這個環境當中,為什麼他沒有煩惱?為什麼他們能得清淨心?由此可知,得清淨心與外頭的外緣沒有關係,外緣再繁雜,也不會擾亂道人心。可是諸位要記住,這個人他的道業成就了才行,像我們這些人、初學的人,那就難了。沒有事情的時候,沒有跟人事接觸的時候,心裏面妄想分別執著就停不住。接觸外面境界,那還得了!所以祖師大德對於初學的人,一定要給他選擇一個修行環境,道理在此地。凡夫是心隨境轉,這很可憐。心隨境轉,那你就一定要給他選擇好環境。

我們中國古人知道。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夫子的母親為了培養她的小孩,搬三次家。為什麼搬家?周圍環境不好,對她小孩有不良的影響。古來的祖師大德們教誡初學,為什麼把道場建立在山林裡面?距離村莊都相當遠,人跡不到,環境清淨,用這個來做助緣,幫助你修寂靜行。寂靜行真修成功了,你要到都市去度化眾生,要去行菩薩道。接觸繁忙的社會,依然清淨,依然不動妄想分別執著,你成功了。你在這裡面去磨鍊,福慧雙修;你幫助社會大眾,是修福,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是修慧,福慧雙修。不是叫你永遠住在山上不出來,那有什麼用處?修成佛了不能度眾生,這個佛有什麼用處?這個佛怎麼能得到別人尊敬?修成功之後,一定要接觸大眾,跟大眾和光同塵,融合成一片。在大眾當中為大家做榜樣,不但是有言教,而且還有身教,成就菩薩度生的事業,這才真正是無餘涅盤。由此可知,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它是活活潑潑的。

『遠離虛妄』。《涅盤經》上有所謂的「一切惡事,虛妄為本」。你懂得什麼叫虛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就是虛妄。一切有為法是什麼?《百法明門論》裡面所講的心法八個、心所法五十一個、善法十一個、煩惱二十六個、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色法十一個,這些東西統統叫做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虛妄的。六道、十法界全是有為法,我們現在生活在這裡面。「遠離虛妄」,即虛妄而離虛妄,要明白這個道理;換句話說,這個「虛妄」凡人沒有辦法擺脫掉的。

前天有個同學問了個問題,他問了幾個魔。什麼叫陰魔?陰魔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你能夠擺脫得掉嗎?五陰是什麼?五陰講我們的身,我們這個身體,這個物質是「色」,四大和合,這是講的色法;精神的部分「受想行識」,這叫五陰。一切今天講動物,佛法講有情眾生的身、根身,是五陰和合的,也叫做五蘊和合,這個東西就是折磨。早在佛法沒有到中國來之前,老子就講過了,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他知道這個身不是好東西,身是禍患,這就是魔,五陰魔的意思。佛法沒有到中國老子就已經認清楚,這個身體是魔障。怎麼能夠擺脫掉?「無我」就離開了。什麼時候你能夠做到無我?無私,無我就解脫了。解脫,這個身在不在?在。身雖在,不苦了,不再受這個苦的折磨。這叫解脫,這叫離。「離」不是把這個身毀掉,不是的;身還在,離開一切折磨了。第二種是煩惱魔,第三種是死魔,第四種是天魔。天魔是什麼?外面的誘惑叫做天魔,五欲六塵的誘惑。這些東西全是虛妄的,內而根身,外面世界都是虛妄的。怎麼個遠離法?不執著就遠離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就遠離了。遠離不是事上的離,事上的離就搞錯了。

我們講經,從前我初學佛,老師就教我看破、放下。我也常講:有人把意思錯會了。中國大陸有同修寫信給我,他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也沒有收入了,現在吃飯都成問題,問我怎麼辦?這是錯會了意思。我沒有教你把家放下,也沒有教你把兒女、妻子放下,也沒有教你把工作放下,這個東西不能放下的。所以學佛把這個話意思完全搞錯了;認為放下,這一切都不要了。這是招來許許多多的障難,惹別人毀謗。學佛學迷了,真的是學迷了,真的是學錯了。佛教我們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要懂得這個道理。佛在經上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父母不要,老師也不要,放下了!釋迦牟尼佛什麼都放下,他何必還要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也得要放下,他不必要講了。所以要曉得,事相上一定要照做,如理如法的去做。不合理的念頭要放下,不合理的思想要放下,不合理的分別、執著要放下,教你放下這些。所以你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不至於學錯了。學錯了,修錯了,放下之後不但沒有得到自在快樂,得到許許多多的煩惱,這也錯了。

「遠離虛妄」,前面經文講的「住真實慧」,住真實慧就是遠離虛妄。住真實慧的人,他的行為一定是清淨行,清淨行再往上提升就是寂靜行。我們現在寂靜做不到,應當做到清淨。斷惡修善,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清淨心就現前。心清淨,行自然清淨,在這個境界裡面,你一切的憂慮、恐懼、畏怖都沒有了,真的得輕安、得自在,確確實實佛家講的離苦得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不能夠捨棄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清淨安樂你是得不到的,這個煩惱、憂慮、恐懼、怖畏你也放不下。遠離虛妄,這是看破,這是對於事實真相有相當程度的理解、認知,然後才能夠『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諦」這個字在佛經裡面用得很多,它的意思是真實不虛,真實不虛的道理稱之為諦。佛說經依二諦而說法,佛講就是兩種真實不虛,一種世間法,一種出世間法。世間法是我們一切眾生大家所肯定的,這個不能說是假的,我們不能夠疏忽。佛法常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這就是隨順俗諦。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果諸位要問:「佛法到底是什麼?」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佛法就是孝親尊師」。這個話答覆沒有錯誤。孝親尊師是世諦,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一切眾生,能夠尊重一切眾生,就變成了出世法。由此可知,世諦跟真諦區別在哪裡?區別是在一念之差。你這個念頭心量小,就變成俗諦、變成世諦;心量展開到像佛經上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俗諦就變成了真諦。

由此可知,一切諦理當中,哪有世俗跟真諦之分?果然是有兩個,在佛法「向上一著」,就講不通了。到華嚴境界,《華嚴》講一真,《華嚴》講不二,不二就是一,就是一真。世諦跟真諦不二,世諦跟真諦一如,這才是真實。佛的言語,佛的教誨,語意裡面含的道理,確實是廣大無有邊際,深廣無盡。我們怎麼能認識?一定要落實,要認真去修學。行門幫助你理解,解門幫助你深入境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解行相輔相成,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決定認真努力修學,這叫真精進。

佛在此地教導我們,要「依真諦門」才能「植眾德本」,這個真諦裡面,諸位千萬不要疏忽有俗諦在其中。佛家也說依第一義諦,這是眾德之本。什麼是第一?起心動念就落二、三。第一,這個意思我們就能體會了,真誠到極處,這就是第一義諦,這就是真諦。換句話說,真諦、第一義諦就是真心本性的異稱、別名。我們能夠用真心,用真誠心,就能植眾德本。你要用虛妄心,那是一切惡源。一切罪惡的根源是虛妄心,一切真實功德的根本是真誠心。為什麼佛教大乘菩薩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真誠心,就是此地講的真諦。諸佛如來無量劫種植德行就是依真誠心;真就不妄,誠則不偽。

真誠的標準是什麼?這裡給我們講的「遠離虛妄」,我們還是不懂。遠離虛妄當然就真誠。遠離什麼虛妄?怎麼個離法?《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一點訊息。佛在《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半部裡面說:「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這幾句話說得好!「有」是什麼?有分別、有執著。如果你有分別,分別我、分別人、分別他,你有這種執著分別,你的心不是真心,不是誠意,你沒有菩提心。菩提心裏面決定沒有四相、四見,沒有四相的執著,沒有四見的分別。

這個要怎麼落實?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集結經典第一句:「如是我聞」,那不是我相嗎?那不是我見嗎?怎麼離相?要知道諸佛菩薩為眾生現身說法,都離虛妄。佛菩薩之現身,他那個身不是業報身;我們這個身是業報身,沒有辦法,受報來的。他不是的,他是乘願來。乘願來現身是感應的身,「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他那個身是感應身,所以是真實,不是虛妄。我們的身是業報身,是虛妄不是真實。他們為我們說法,為我們講經說法,是隨順我們的說法而說法,不是他真有執著、他真有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不但是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我們凡夫執著這個相叫「我」,佛也就跟我們講「我」,佛也說「我」。佛說「我」是隨順我們知見說我,他自己決定不執著這個是我,決定不分別這個是我,這叫遠離虛妄。而我們今天講我,確確實實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這個是我的,這不是你的,我們真有執著,佛沒有我執,也沒有我所的執著,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們說這個相是「我」,我也跟你說是「我」,這個才能講得通,才能夠交接。這叫隨順俗諦而說,然後把這裡面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你也恍然覺悟了,這就是從俗諦度到真諦;到最後真俗不二,真俗圓融,那才契入佛的境界。真俗不能夠合一、不能夠圓融,是權教菩薩,沒有入佛的境界。

由此可知,這一句話八個字:「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就是以真誠心、菩提心。世尊在《觀經》裡面講的真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更明顯。我們一個人在世間用真心就是植眾德本,決定不用虛妄,決定不欺騙眾生。眾生欺騙我,他無知,他在造惡業,我們決定不能夠欺罔一切眾生。決定不要害怕,「這個年頭要給人說真話,那我就處處吃虧,處處要受損害」。可是你要想一想,人生在世頂多不過一百年,吃一百年的虧、受一百年的害,有什麼了不起?來世跟諸佛菩薩把手同行,這個利益多大?眼前這一點小利益,你不肯放棄,將來的大利益你得不到。佛講的話是對的,沒有錯的,我們一定要遵守,絕不欺罔一切眾生,決定要依十善業道。以真誠心修十善業道,就是諸佛如來「植眾德本」。我們雖然也修十善業道,這個功德不能跟佛菩薩比,原因是什麼?我們是用阿賴耶的心心所,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去修十善,斷十惡、修十善,這個功德只能夠生天,連出六道輪迴都很困難。你想想看,如果我們用真誠心來斷十惡修十善,就能夠超凡入聖,不一樣。所以這一地方經文給我們提示的,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

古大德也教給我們,也有人說「德本」是指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這是講阿彌陀佛的名號萬德莊嚴,所以執持名號也叫做德本,這個話說得沒錯,能講得通。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就能夠修成萬德莊嚴嗎?問題很多。為什麼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能夠修成萬德莊嚴?我們沒有依真諦門。如果我們用的心,真的是真誠心、是深心、是回向發願心,念這一句六字洪名,那的確是修德本。我們今天沒有這個心,我們是妄想心,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那怎麼成功?所以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一定要了解,千萬不能夠誤會。

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引用《觀佛三昧經》上一段話,釋迦牟尼佛說:「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從前蕅益大師講,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很多人問:「這是哪一部經上所說的?」確實《觀佛三昧經》上是這麼說的;《彌陀經》上也有,我們一般人《彌陀經》念得很熟,都粗心大意疏忽了。蕅益大師在《要解》給我們點出,我們才恍然大悟,佛確確實實是念佛成佛的。然後再看《華嚴經》,「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才知道念佛功德無量無邊。

但是念佛,諸位一定要記住,不是口念,口念沒有用處,是心上真正有。所以「念」這一個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你現在這個心裡頭確確實實有佛。可是我們還是隔了一層,我們今天充其量心裡頭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其他的都忘掉了,都沒有了,這樣念佛不行。要有佛的德行,最低限度要了解,心裡要有:佛是存什麼心?佛是怎樣生活?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心裡頭沒有這些,你怎麼學佛?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將來學成功了,也不過就一句空名號而已,你還能得什麼?

我講這一部經,在前面曾經講過很多次,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無量壽經》,我們什麼時候能把《無量壽經》的道理通達明了,《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我們都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這叫做念佛,這是真念。經典裡面的教誨,你要是完全落實,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你心裡頭真有,有是圓滿的有,沒有欠缺,你往生極樂世界,當然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你沒有辦法做到圓滿,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你是上中品往生。這樣逐漸逐漸往下降,下下品往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

想想看:我們對經典上的教訓,能不能做到兩成?做到兩成,念佛才有資格往生。兩成都做不到,只能夠說,這一生當中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往生難了。這是老實話,連過去李炳老常常跟我們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兩、三個而已。」為什麼一萬個念佛人,有九千九百九十多個都不能往生?也就是佛陀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教誨,連兩成都沒有做到。這裡頭最重要的,我常常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要把這四句老老實實真正做到,算你做到兩成,你算是個善人。經上常常講善男子、善女人,你能夠把這四句話做到,你是個善人。這四句話詳細的解說,都在這一部經中,我們要好好的去讀,去思惟、觀察,把它落實在生活之中,這叫真念佛,念佛的教誨。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努力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的,絕不違犯,這才叫做「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第一00集)2000/9/30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10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經文倒數第五行起,看「忍力成就」這一小科: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六句,這一小段對於我們現前修學非常重要,不但能夠自利,而且能夠利益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的眾生。眾生災難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細心的去觀察思惟,不外乎縱慾、不知足,貪圖世間種種五欲六塵的享受,於是就不能不做違背性德的不善業,爭名奪利、縱慾、自私,這才造成現前這個世間無比的災難。如果要想消除這個災難,這一段經文雖然不長,確實是一副良藥。世間人多,大家造的這是共業,我們有能力幫助他消除嗎?關鍵在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如理如法的修學。如果有堅定的信心,堅強的願力,將這些災難徹底消除這是決定不可能的,我們做不到的,可是要想將這個災難減輕一些,時間推遲一些,這是肯定可以做得到;有理論的依據,有事實的證明。如果說是做不到,實在講還是我們自己的信心不堅定,願力不懇切;回過頭來自己懺悔,勇猛精進,決定能夠自度,而且能夠利他。

前面兩句,『不計眾苦,少欲知足』。「計」是計較、是執著。「眾苦」太多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遭遇的苦難無量無邊。世尊為我們說這些事相,他老人家把一切苦歸納為三大類,通常我們稱之為「三苦」:第一個是苦苦,第二個是壞苦,第三個是行苦。苦難的事情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第一種「苦苦」,下面這個苦字是名詞,上面這個苦字是動詞。佛家常講「八苦交煎」,這是八類,把它分做八類,八類的苦都是屬於苦苦;前面四種是生、老、病、死,這是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避免的。

「生苦」,我們都經歷過了,但是非常健忘,忘得乾乾淨淨。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佛用形容的話來說,當我們的神識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尋覓父母,父母跟你有緣,你就看到一道光,你循著這個光去走,不知不覺就投胎了。與你沒有緣分的,你決定不會到他家投胎,投胎來的都是有緣分。緣,確實有善緣、有惡緣。善緣,報恩的、還債的,這都算是善緣;惡緣,是報怨的、討債的,這個屬於惡緣。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一個家裡來變成一家人,父母、夫婦、兄弟、姊妹,變成一家人,佛說都是這四種緣,我們凡夫不知道。所以有些人兒女非常好,很聽話、很容易教;有些兒女非常難教、不聽話,好像生性就是悖逆。我們讀佛書曉得這種情形,聽話、好教的,這是報恩來的;生性悖逆的,報怨來的。懂得這個事實真相了,一定要用智慧、要用慈悲善巧方便來調教,把過去的善惡緣都把它變成法緣,這就好了,把骨肉間的眷屬變成法眷屬。

佛都是教我們做一個轉變,這樣自自然然就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到極處的時候,轉凡成聖。有些時候我們想轉,自己功夫道力不夠轉不過來;至誠的心祈求佛菩薩感應,連世間聖人都說「誠則靈」,真誠到極處沒有不能感通的。凡是不能夠感通,我們自己一定要反省,我們的真誠心不夠。就像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說的,雖然我們行善,這個善裡面還夾雜著不善,這就不誠,真誠裡面不可以夾雜絲毫不善;換句話說,不能夾雜絲毫虛偽,我們的真誠心才能感動諸佛菩薩,能感動一切眾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我們的境界自然就能轉,這是講頭一個,生苦。

老,人不能不老。「老苦」,諸位現在雖然年輕,你看到老人,你自己不知不覺也慢慢就變老了,時間快得很。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現在想一想,就像在昨天一樣,不知不覺衰老。人到中年之後,最幸福的不是財富、不是地位,是身體健康。身體不健康非常之苦,縱然有人照顧伺候,老苦依舊不能夠避免。第三種,「病苦」。人每天吃五穀雜糧,不可能不生病。病痛之苦,我想許多同修都有經驗,你都生過病。後面還有一個,「死苦」,我們時間還沒有到,還沒有死過,不知道死的苦怎麼樣。

生與死,佛說了。生苦,投胎到母親,投胎的狀況,佛講懷胎十個月,這十個月胎兒,就如同在地獄裡面過生活一樣,所以叫胎獄。母親喝一杯熱水他就像在拔熱地獄,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獄,苦不堪言。如果不是佛跟我們說,我們怎麼想也不會想到。至於死之苦,死的時候,我們的神識離開這個身體,俗話說靈魂脫離肉體,那個痛苦,佛比喻說就像「生龜脫殼」;烏龜,活的烏龜,你把那個殼拔下來,他說神識離開身體痛苦就像這樣的。所以人斷氣之後八個小時,最好是十二個小時不要碰他。為什麼?他非常痛苦,你要碰他的時候,他感受的苦痛太大太大了,有的時候受不了。十二個小時之後他離開了,神識才是真正離開,通常八個小時沒有離開,十二個小時是最安全。

生老病死,我們沒有法子避免。真正修道的人,修到有相當程度的功夫,這個苦他能夠避免;雖然有這些事,他不會有痛苦。可是後面四條你得要先做到,然後才能夠避免老病死之苦。後面四條,第一個是「求不得苦」。你心裏面希求的太多太多了,你求財富、你求地位、你求聰明智慧,你求的事情太多了,不能滿你的願望。諺語常說:「人在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你就曉得人生之苦,「求不得」。

可是佛門裡面又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靠得住嗎?確實是很可靠的。但是你要懂得求的道理、求的方法;你要不懂道理、不懂方法,你的求是求不到的。絕對不是說,你求升官發財,你在佛菩薩面前天天燒香、天天磕頭、天天供養,這個求不到的,這是你不懂道理,也不懂方法。理論和方法佛在經典裡面都講得很詳細。你不知道到哪裡去學,有一個小冊子叫《了凡四訓》,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幾遍。袁了凡先生得到雲谷大師的教導,他明白求的道理,也懂得求的方法;他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他都求得了,那是真的得到的。為什麼?孔先生跟他算命,他命中沒有的,命中沒有,你求能夠求得到,這是你真正得到;如果你不懂方法、不懂這個道理,你迷信的去求,是決定求不到的。《了凡四訓》提供你一個很好的方法,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求,當然也是有求必應。但是世間許多人不懂方法,所以有求不得苦。

第二種「愛別離苦」。你所喜歡的人,不能常常在一起;你所喜歡居住的環境,你也沒有辦法去住。很多富貴人家,在許多風景區買了很多別墅,他很喜歡,但是他一生可能只能在那裡住一天、兩天,甚至於一天都沒有住過,這很苦。自己不能去住,要請人去住,幫他看房子、幫他整理環境,還要給他工資,請他到那邊去享福。這大概都是還債的,欠這些工人的債,還他債的,我們看得很多。喜歡的,自己不能常常聚會,這叫做愛別離苦。

第三種「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喜歡遇到他,偏偏天天見面。你所愛的、你所討厭的,都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善、不善業。佛告訴我們,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有許多人在問:人生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在這個世間有一些輝煌的成就,就算有意義、就算有價值嗎?諸位同修如果念一念印光大師給衛錦洲居士的一封信,你仔細想一想老和尚所講的話。他舉出歷史上許許多多有名的人物,在歷史上好像建的豐功偉業,佛眼睛當中看到,造業。他舉曹操做例子,這在歷史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自己雖然沒有作皇帝,兒子做了皇帝。建立一個政權,由於自己的心術不正,殺人太多,那個福報,過去生中多生多世修的,一生幾乎就享盡了,還有一點余福,兒子作皇帝,也不過是四十五年就亡國了,亡於晉。在過去有人殺豬,這個豬殺了之後,毛刮掉之後,那個身上有「曹操」兩個字,證明曹操已經在畜生道裡面投豬胎、變畜生了。

我們知道,罪業深重是先墮地獄,地獄罪受完之後變餓鬼、變畜生還命債;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絕對不可以說殺生不要償命的。你殺個蚊子、殺個蒼蠅,你不要償命,法律上沒有規定要判你的刑;可是因果逃不了,你今天殺它,來生你再變蒼蠅被他殺,你再變蟑螂被他殺,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佛告訴我們,「人生酬業」。我們要了解六道輪迴的真相,我們的憐憫心就生起來了,絕對不會再殺害一個眾生。這些小動物跑到我面前來的,我們殺的念頭立刻就起來。那是什麼?來還命的。我們想想,何必?過去他殺我,現在我也殺它,來生他又殺我,殺來殺去沒有完的時候,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不能解決問題。我們真正覺悟了,這一生不再乾傻事情,過去他殺我,現在我看它,我也不殺它,我們的帳到這個地方就一筆勾銷了,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是個真正明白人。

為什麼會有愛別離?也是我們自己造不善業,破壞別人的家庭,使別人家庭不能夠完聚,於是我們在這一生受到果報。古時候破壞人家的家庭的事情少,破壞畜生的家庭多,都受這種果報。特別是打獵,我們在《感應篇》、《陰騭文》裡面都念到,打獵的時候常常破壞巢穴,這就是破壞人家庭,招來的來生不如意。所以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報。我們現在受什麼樣的果報,曉得過去世造的是什麼因,不善的業因我們還敢造嗎?六根接觸六塵之處,起心動念多想想,損壞眾生的事情決定不可以做。別人占我們便宜、別人損害我,是我過去生中損壞他,絕對不可以有絲毫報復的念頭;一定要懂得逆來順受,解冤釋結,過去生中的冤結,在這一生當中都把它解除,我們才能真正離苦。尤其是佛教導我們,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十善業。

十善業不是戒,戒跟善不一樣。第一條,不殺生。蜎飛蠕動都應當愛護,不可以恣意殺害。不但不可以殺害,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們就有很大過失了。所以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諸佛菩薩,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這是佛菩薩;我們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常生煩惱,我們就錯了。那個人討厭我、不喜歡我,我怎麼辦?我看到他來了趕緊迴避,躲著他一點,讓他生歡喜心。他歡喜跟我見面,我跟他打個招呼;不歡喜,趕快躲著一點。所以佛教給我們存心要善良,要想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偷盜,絕不可以有占別人便宜的心,損人利己的事情決定不能做。這個做了往後要吃大虧,你所得的一些利潤你不會保住,保不住的,你怎麼樣得來,你還怎麼樣失掉。這個歷史上的記載太多太多了,用欺騙手段得來的,最後還被人騙去,因果循環。在我們現前社會裡面,如果我們細心觀察,這種果報太多太多了。我們要明理,要了解事實真相,知道怎樣修福,怎樣保持你的福德而不會喪失,這才是個真正聰明人。

八苦最後一條,叫「五陰熾盛苦」。這八種前面七種是從果上講的,末後這一種是從因上講的。五陰熾盛,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淺顯的話來講,就是你的煩惱習氣非常重,身心不安,妄念妄想分別執著很重很重,你才會感招到前面七種苦報,這些都算是苦苦。欲界具足了苦苦,還有壞苦。如果你修行功夫不錯,得到禪定,真正得禪定,欲伏住了,定功伏住了,你的心得清淨,你生到四禪天。看你功夫的淺深,從初禪到四禪,這叫色界天。這個天裡面這八苦沒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都沒有。這很快樂,雖然快樂,他壽命有盡,壽命到了的時候,他還要死,於是苦就來了。所以色界天人平常沒有苦,臨終的時候有苦。臨終的時候身體壞了,生病,身體壞了。他所居住的這些宮殿、一切享受,一樣都帶不走,真的是佛法裡頭常講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雖然沒有苦苦,他有壞苦。

最高級的凡夫,無色界天,他連身體都不要了。咱們中國老子說得好!老子說:「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他說我最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身體,沒有身體多自在!修世間的禪定,到第五個層次就出了色界,生到無色界。無色界也有四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佛家通常講「四禪八定」,八定包括四禪,四禪再往上面去還有四個階層的禪定,這個禪定深,連身體都不要,所以壞苦也沒有了,但是它有行苦。什麼叫「行苦」?它的境界不能永遠保持,壽命到了的時候還要流轉,還是要搞輪迴,不究竟。

佛給我們說欲界這三種苦都有,苦苦、壞苦、行苦,三種苦都要受;色界天它受兩種,它有壞苦,它有行苦,它沒有苦苦;最高的無色界天,它只有行苦,它壞苦跟苦苦都沒有。佛在大乘經上講「三界統苦」,《法華經》裡比喻說「三界火宅」,這個裡面不安全。今天我們居住的地球,地球上的眾生造的不善業太多、太重了,所以這個地球非常不安全;我們住在這裡沒有安全感,道理是因為造的不善業。因與果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這是眾苦,簡單的就跟諸位說到此地。再多的苦,這個八種都能夠包括了,八苦、三苦都包括盡了。

菩薩不計眾苦,這個「計」是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凡夫對這些眾苦分別、執著,你就得受,你不能不受。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他是個再來人,他不是來受果報的,他是乘願再來,幫助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眾生離苦得樂。他的表現有沒有三苦、八苦?有,他也表演。像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示現的一生,他示現的有生老病死,也有求不得,也有愛別離,也有怨憎會,所示現的統統示現全了;在我們感覺,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差不多,實際上完全不一樣。他是表演的,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像《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萬法無所有」,所以他就離苦。離苦就是樂,他得的是真樂。我們在這個世間是受果報的,是隨業受報的;他不是,他是來度化眾生的。怎麼會一樣?他的種種示現都是像唱戲唱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了之後在裡面恍然大悟,幫助我們開悟,永遠安住在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我們要學佛菩薩,必須把自己的業障放下。看破、放下,把自己的業障放下,絕不隨順自己的習氣,不隨順煩惱習氣,隨順諸佛菩薩的教誨,隨順諸佛菩薩的修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轉業報身為願力身。這一生當中就可以轉,問題是你懂不懂、你會不會。懂不懂是講理論,會不會是方法。你懂得道理,知道方法,你就會轉了。你這一轉,就得大自在,你在這個世間也跟諸佛菩薩一樣,隨緣自在。這是菩薩說「不計眾苦,少欲知足」。

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有沒有欲望?沒有,什麼欲望都沒有。身體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這個才自在;自己要想怎樣怎樣,就不自在了。與一切眾生往來,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對於一切眾生絕不加絲毫勉強;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態度,佛菩薩只是苦口婆心的教導,對於眾生確實不加絲毫干涉,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教學,為什麼會生煩惱?因為你干涉學生。佛菩薩何以不生煩惱?他不干涉學生,「我教了你,你懂了,很好;你不懂,也好。我教你斷惡修善,你肯聽、肯做,很好;你不聽、不肯做,也好!」所以佛菩薩就快樂,就不生煩惱。我們今天教人,這是凡夫心。勸你好,你聽了、你照做,很歡喜,歡喜是煩惱;給你講,你聽了不肯做,依舊還作惡,心裡就很不高興,那也生煩惱。這是什麼?這不能隨緣。佛菩薩隨緣,所以不生煩惱。一定要看破。

眾生業障深重,不是一生能夠得度的。我們是恨不得一生把眾生都度了,比佛的願力不知道強多少倍,自找煩惱!佛菩薩度眾非常有耐心,這一生不能得度,沒有關係,來生再來,來生還不能得度,下一生再來。佛菩薩可以等到無量劫之後再來度你,你什麼時候願意聽話,他就示現;你不聽話的時候,絲毫不勉強。我們要學這個本事,就能夠自在隨緣了。否則的話,你決定不會得到自在,你不會得到清淨、平等、覺;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自己沒有得清淨、平等、覺,怎麼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太有限了。我們同學,尤其是發心出家,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你真的把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自己煩惱習氣,隨順佛菩薩的心行,我們這一生真有成就;決定要「少欲知足」。

「知足」不是說,我生活能過得去就知足,這還是不知足。什麼叫真正的知足?恆順一切眾生,隨緣之中絕不起心動念,你真的知足了。起心動念不知足,知足怎麼會起心動念?不會計較這個有、那個沒有,不會計較的。有也好,沒有也好,一切都好。黃念祖老居士在這個經的註解,引用了《涅盤經》上所說的:「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這是佛在《涅盤經》上說的。《遺教經》說:「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這一句話就是現在所謂是巴結人,少欲之人決不會巴結人;「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盤。是名少欲。」這都是佛在經論裡面所說的。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對於物質生活需要淡薄,雖然自己前生修福得的是富貴,也要少欲知足,把你的福報,與一切苦難眾生分享,你的福報就更大。

這部經上還說,佛叫著:「汝等比丘」,這是叫著出家的學生,「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這是教給我們離苦的方法,你觀察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這一段經文我們細細去思惟。這一樁事情,我們常常看到小動物,只要留心觀察,我們會開智慧。我們看看樹上的小鳥,它有什麼?它需求什麼?看看樹上的小松鼠,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少欲知足」。它所需求的僅僅是食物,除食物之外一無所求。再看看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跟這些野生的動物幾乎沒有兩樣。釋迦牟尼佛每天出去托缽,托一缽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佛教給我們少欲知足,他老人家自己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那真正叫知足常富。什麼叫富?你給我,我都不要,這是真富。世間什麼人最貧?不知足的人貧困;知足的人常富。

《法華經・勸發品》說得更好!「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我們修淨土,在這個地方讀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經文一開端就給我們說:「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話重要,緊接著十六正士後面頭一句話。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修普賢行的。佛在大經上跟我們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換句話說,要證得圓滿的佛果,一定要修普賢行。普賢行從哪裡修?普賢行從少欲知足修。一個人不能夠少欲知足,他就決定不能修普賢行。這個兩句,你就想想是多麼重要!

黃念祖老居士總結經論古大德的意思,做了一個總結,他說得好!「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這個境界高,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還有絲毫的慾念,就不算是少欲,這個境界高。什麼叫知足?「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為知足。」少欲跟知足都是稱性之談,我們明了,但是我們做不到。這是指的什麼人?法身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這不是普通人,那真正是佛所講的少欲知足。佛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現在是凡夫,是在初學,儘量的減少欲望,減少希求,對我們修道會有幫助。

下面兩句,『專求白法,惠利群生』。「不計眾苦,少欲知足」,我們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放下萬緣;也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決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少欲知足的意思。然後「專求白法」,佛經裡面講白法,是對黑法所說的。中國人辭彙裡面講善惡,善法、惡法;古時候印度人,他不是說善惡,他是說黑白,黑就是惡法,白就是善法。此地「專求白法」,就是專求善法。像《十善業道經》佛為我們開示,他說:「菩薩有一法」,菩薩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世間苦」,像我們前面講的三苦、八苦,這一切世間苦。用什麼方法?「晝夜常念善法」,就是專求白法。哪些是善法?狹義的說,十善業道;常念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叫十善業。

常念,這一種修為是消極的,從消極轉變為積極就是「惠利群生」。惠是恩惠,要布施恩惠。怎麼布施恩惠?利益眾生,這就變成積極的;要把你的十善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十善業道經》的後半部,具體說明十善業道,如何落實在菩薩的六度,落實在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落實在四攝法。四攝法就是人與人交往,攝受一切大眾。落實在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包括了全部的佛法;天台家講三十七道品講藏、通、別、圓,藏教的道品,通教的道品,別教的道品,圓教的道品,那就包括了整個佛法。

我們再想想,怎樣落實在我們念佛法門?這樣才是真正做到「惠利群生」。群生,一切眾生,不分國土、不分族類。族類包括有情、無情,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是動物、植物,怎麼樣去利益他們;族類裡面也包括蒼蠅、蚊蟲、螞蟻,我們要「惠利群生」,不能傷害。對於這個小動物,不但我們不殺生、不偷盜,十善如何落實在愛護這些小動物身上,我們能夠與這些動物,與一切鬼神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個世界才會有和平,社會才會安定繁榮,人才會有幸福。整個宇宙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裡面的感應不可思議,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怎樣專求善法?善法裡面的根本,就是基礎,佛在淨業三福裡面告訴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眾生造作罪業最重的是殺生,特別是殺害這些小動物。小動物是過去造的業、罪業太重,在畜生道變成這些弱小的動物,這個都是酬償業報,它來還命債的。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欠多少眾生的命債,當然眾生也有欠我們的,這一種冤冤相報永遠沒了,非常殘酷。我們明白、覺悟了,真正回頭,徹底回頭,再也不傷害這些動物。不傷害動物知道就是不傷害自己,愛護小動物真正愛護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

善法到究竟之處,就是持名念佛求生淨土,所有一切善法裡面,沒有比這個更善的,這是到了頂點。因此我們要明白這個理論與事實真相,我們要認真修究竟圓滿的善法。怎麼修?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善法達到究竟圓滿。怎麼勸法?我自己要真乾。我自己不肯修勸別人修,人家不肯相信。我們自己要真修,不但要真修,而且自己要發個願,臨命終時表演一招給大家看看,那就能度很多眾生,要教大家深信不疑。就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努力去做。

我們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他就為我們示現。他年歲大了,得了重病,行動什麼都不方便,躺在病床上看我們講經的錄像帶,過去我們講《無量壽經》的錄像帶,他從頭到尾看了五遍;他明白了,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臨走三個月之前知道,他們的家人給我們說,老居士在一張紙上寫八月初七,寫了十幾個八月初七,家裡人都不敢問他,八月初七那一天他走的,三個月之前曉得自己哪一天走。本來他大概是兩年前就要走了,他跟李木源居士說,他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了。」李木源居士哀求他,就是居士林沒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領導怕有困難,求他多住幾年。他多住了兩年,到這個時候他走了,把居士林移交給李木源居士來管理,他現在代林長。這是「專求白法,惠利群生」,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樣子。

我們念佛也要發一個願心,一定要很認真的依照經典的道理、方法去修學,將來走的時候預知時至。如果真的專修白法,少欲知足,你臨終的時候決定不會有病苦。沒有病苦,預知時至,如入禪定,你的表演會比老林長高明得多,他是往生之前四年才真正遇到佛法,所以做這個示現。我們現在年紀很輕,這個身體很健康就遇到佛法,走的時候還躺在病床上,還不省人事,那就慚愧了,就大錯特錯!走的時候應當站著走、坐著走,自自在在的走。你要曉得,這個表演你度了多少人!我們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功夫,我們只有一個很真誠的願望,希望大眾看到我這麼走,能對淨宗生起堅定的信心,希望他們也發心念佛往生,我們有這一點誠意,決不是在炫耀自己功夫。「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這個,我想一定會求得到,三寶會加持。所以以這個來幫助眾生,來布施有情,做無比殊勝的利益。

『志願無倦』,「倦」是厭倦。世間一般人初發心的時候,那個願好像挺堅固的,實實在在說,禁不起時間的考驗。古人有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很誠心;「學佛二年,佛在天邊」,距離遠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這是說明什麼?說明你發的心叫露水道心;露水很短暫的,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這怎麼能成就?不成就就罷了,可是你不曉得後遺症可痲煩了!這個很少人想到。後遺症是什麼?讓社會大眾看到你這種行為,對佛法生輕慢心、生毀謗心,這是由於我們自己做得不善,給別人造成口實,別人造許多嚴重的罪過,是我們引發他的、引起他的。我們有沒有責任?不能說沒有責任。佛法出家不好玩,這個一定要知道。做得不如法,就是破和合僧。「我雖然沒有破和合僧,但是我做得不如法」,佛所教誨我們的,我們沒有認真的去做,給社會大眾看到疑惑、毀謗,造種種口業,我們這個過失就該墮地獄了。古人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不是沒有原因。我們造作一切不如法,給社會大眾的口實,我們就要承擔罪過。所以志願一定要堅定,不能夠疲厭。

普賢菩薩發十個大願,諸位都曉得叫十大願王,每一願末後都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我們也常常念,念完立刻就忘掉了,沒有把它記在心上,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情。譬如禮敬,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真正的志願無倦。當然這是法身大士、等覺菩薩的弘願,我們做不到,也要認真努力去修學,不能說做不到就算了。菩薩弘願,諸位一定要知道,不在形式,要在實質。能修普賢行的人,念佛決定往生;不但往生,你生到極樂世界,一定是在實報莊嚴土,絕對不是在同居土、方便土,不在這兩土,決定在實報莊嚴土。只要我們認真努力,真做得到。

「禮敬諸佛」,什麼是實質的禮敬?你首先要曉得,「諸佛」這兩個字怎麼講法。諸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佛,我們在《佛名經》裡面看過,釋迦牟尼佛介紹的;現在佛,佛也給我們介紹一些;未來佛,是誰?佛跟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換句話說,我對一個眾生沒有敬意,我的禮敬就欠缺。我們能不能對一切眾生都有敬意,這個敬意是我對於諸佛菩薩那個禮敬沒有兩樣。這個事難,尤其對於自己的冤家對頭,看到就討厭,不報復也算不錯了,寬宏大量,還要把他當佛來看待,這個好難!我們做不到,就沒有法子修普賢行,往生品位就低一點,沒那麼高。真正能做到,剛才跟諸位說,蚊蟲、螞蟻都是諸佛。要修普賢行的人,對於這些小動物也跟看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真正是恭敬供養。看到它們墮畜生道,自己一定知道懺悔業障。它為什麼墮畜生道?業障太重。我們自己造深重之業,來生也會墮畜生道。所以看到他們,自己知道懺悔。

普賢十願裡面最重要,就是前面四願,一定要落實。嚴格的來說,修淨土法門必須要修普賢行。可是我們業習煩惱太重,普賢行對我們確實有困難,我們只能夠隨分隨力的去修學,但是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虛空法界除自己之外,自己一個人是凡夫,這是《華嚴經》善財童子為我們示現的,除自己之外,沒有一個不是諸佛如來,都是諸佛如來示現來教我的。他示現的善法,我看到了,我要向他學習、效法他;他示現的惡法,是來提醒我,讓我反省我有沒有惡法,我要有這個惡,趕快改過。所以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統統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應化的。我們能存這一種心,能懂得這個道理,這樣修行一生圓成佛果。凡夫證得究竟佛果,哪裡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所以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這麼樣艱苦修行,不懂得事實真相,不懂得這些大道理,不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才有這麼艱難,才修得這麼苦。一切通達明了,決定隨順佛陀教誨,不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一生成就了。

善財一生圓成佛道,《法華經》裡面講得更殊勝,龍女八歲成佛。龍是畜生道,八歲是兒童不是大人。畜生,年紀那麼小的畜生,都能在一生當中證得圓滿的佛果,何況其他的善道眾生!這是世尊在這裡勉勵我們,做出這些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這常常講,進進退退,進一步退十步,怎麼能成功?「志願無倦」,他是精進不退。一個人真的到精進不退,這一生就成功了。我們環境上的退緣太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境界的誘惑都是教我們退轉;我們沒有定功,沒有能力克服環境;換句話說,看破、放下我們做不到,所以修行這麼苦,雖然天天用功努力,很難得看到進展。果然能夠看破、放下,那個進步是一日千里,不可限量。

末後這一句說得好!『忍力成就』。忍,要忍耐,你要能忍受得住。古德講「忍」有三種,實在是忍辱波羅蜜裡面也講三種忍。第一種是我們生活的困境,要能忍受。如果不能夠忍受清苦的生活,你的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道業就很難成就。所以要能夠安於貧苦的生活,不必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向上提升。真正修道人生活隨緣,從前是乞食、是托缽,乞食,現在我們的生活隨緣。居士林的生活算不錯,如法。為什麼?所有一切的供養、飲食供養,都是許許多多信徒送來的,非常豐足。上一次我們前總統,到這邊來參加發放度歲金,看到我們這個一伙食,他非常羨慕。他說:「你們吃這麼多菜!」他說:「我才吃五個菜。」總統家裡面吃飯才五個菜,居士林十幾道菜,所以他很羨慕。可是我們在這裡修行要懂得知足,這麼多菜裡面選個三、四道就可以了,不要每一樣都選,不要一看到就貪心起來了,那怎麼行!也跟托缽一樣,我們自助餐,拿個盤子就托缽,選擇自己需要的三、四樣就好,不要超過五樣,五樣你就超過總統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不起貪心。飯菜不好,不起瞋恚心。這個道理要懂。

從前安世高到中國來弘法,在江西[共+阝]亭湖度他的同學,過去生中的同參道友。現在他得道了,安世高的道行很高,他究竟是什麼果位,我們不知道,但是就他的一生修行弘化來看,肯定是阿羅漢以上,決不是在四果之下。他翻經有《無量壽經》,很可惜失傳了,沒有傳下來。如果就《大乘無量壽經》上來說,他決定是法身菩薩,不只阿羅漢,法身菩薩。他度他這個同學,他這個同學做了龍王,墮在畜生道。畜生,神道,它的身體是蛇身,是一條大蛇,他去度他這個同學。給它誦經念咒祝福它,這個法事做完之後,他就跟它說:「你出來讓大家看看。」這個龍王不好意思出來,身體不好看。他說:「不要緊,讓人家看看能種善根,消除你的業障。」它就從佛龕慢慢爬出來,是一條大蛇,法師給他念咒,這個蛇就往生了,所以以後這個村莊叫蛇村。安世高坐船到南昌去,在船上看到有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拜了三拜,這個人就升空走了。安世高告訴旁邊的人,剛才來拜我的,就是這個龍王,他已經生忉利天。諸位要知道,祝福、超度,最大的力量只能夠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一定要自己修行功夫,自己沒有修行功夫,單靠超度是去不了的。所以超度最大的力量,幫助你生忉利天。夜摩天以上要修定,定沒有成功叫未到定;多少有一點定功,才能夠往上超升。

有人問:「你的同學,從前在一塊修行,為什麼你證果了,他墮到畜生道?」他就說:「我這個同學過去明經好施。」你們想想,「明經」,他是個講經說法的法師,通達教理,所以他墮在這個畜生道作龍王。這個龍王非常靈,大家到那裡求很有感應,非常靈驗,這是他明經。他的信徒非常之多,周圍一千里的信徒都來拜這個龍王,香火非常盛。那是什麼?福報大。他歡喜布施,所以福報大,法緣殊勝。「明經好施」,在我們想,這真正是好法師,真是難得。什麼樣的罪過?托缽。那個時候都是出去托缽,托缽的時候,托的飯菜不太好,心裏面就不高興,覺得自己修行也不錯,也做了不少功德事情,回報偶爾托缽的時候飯不好,就心裡很難過,這個原因墮到畜生道。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修行能不能比上他?我們今天接受這些物質供養,心裡有沒有不滿意?如果心裡還有一點不滿意,你就想到你將來會作龍王去了,太可怕了,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訓練自己,對於物質生活水平要降低,決定不能夠貪圖享受,果報不得了。第一種,是生活環境要忍耐。

第二種是「不饒益忍」。也就是說人為的加害,這是平常我們最能接觸到的,別人責備你,甚至於無故的侮辱你、陷害你,我們要能忍;特別是我們對別人好,善意,人家回報過來是惡意,更要忍,這是第二種。第三種是「修法」。我們修學不能忍不行,佛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那個「忍」的意思非常之廣、非常之深。忍辱對治瞋恚,佛法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我們看看安世高這個同學,落得這種下場,我們自己確確實實要高度警覺。為什麼?我們的修行不如人家,我們造的罪業,必定比他嚴重不曉得多少倍。他墮在畜生道作神,我們可能將來就變成小蛇。不是像他那個大蛇作龍王,我們做龍王的蝦兵蟹將,去搞這些東西去了。

所以想想古大德這些業因果報,好好的做為自己檢點反省。我們將來能有什麼成就?所有成就裡面,往生是第一殊勝。我們能有把握嗎?你要問有沒有把握往生,可以說這六句經文就給你很好的答案。這六句你真的懂了,你真的一生都能夠奉行,都能夠不違背,那你就得到保證,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作佛。過去生中、這一生當中,你所造的種種罪業都能夠消除。如果這六句做不到,我們的罪業沒有法子消、消不了,臨終再不能往生,痲煩就大了,必定墮惡道。

這一句的意思還沒有能夠講盡。我們看下一次,下一次的時候我們再補充一點,今天就講到此地,時間到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