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無量壽經玄義(第11-15集1994年)


時間:2019/9/2 作者:心源

無量壽經玄義(第十一集)1994/10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2-026-0011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面倒數第二行,看第九小段:

【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

這一段在此地做了一個總結,結出本經的歸趣。四土九品,有一些的確是我們凡夫一生都不能夠到達的。淨宗的殊勝就是在凡聖同居土,同居土的殊勝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一切諸佛剎土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殊勝,由於本師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使每個往生同居土的人就等於同時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這確確實實古人所講千經萬論所無。佛沒有這個說法,一切諸佛剎土也沒有這個事實,所以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真的是其來有自!

『證位不退』,位不退是小果,在小乘須陀洹的果位,在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諸位要知道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位不退,就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便宜占大了。因為要在我們這個世間一定要修學大乘,將見思煩惱當中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夠證得初信位的果位,這個事情就很不容易。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的確確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使我們就能夠得到這個果位。其實不止這個果位,彌陀願力把我們提升了,實際上諸位要曉得,我們往生叫帶業往生,實際上是位不退,這是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這個果位。

佛的願力再加持,就『圓證三不退』,這很不可思議。「三不退」前面講過,此地特別注意那個「圓」字,圓是圓滿。證三不退的菩薩在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滿,到什麼地位才圓滿?如果真正說圓滿是等覺菩薩。菩薩位圓滿了,再沒有了,往上去一步就成佛了,所以這個圓滿的位子是等覺菩薩。如果我們把這個標準放低一點,不要限得這麼高、這麼嚴格,那最低限度也是八地、九地菩薩。這不能再低了。與願文裡面所說的,世尊在經中所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完全相應,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我們學佛,遇到這個法門是非常的希有,非常的難得。這個法門的的確確叫我們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錯過這個機緣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世緣要放下。如果不放下,對往生是很大的障礙,怕的是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世緣要放下,佛緣也要放下,就是講求的專修這個法門,一定要專修。

『念念普利群生』,這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念念都是廣度一切眾生。『心心流入覺海』,這個「覺海」在佛學的名詞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海的意思,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大覺,念念趣向大覺,這是真精進!是這一部經的歸趣。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依照這一部經,修學這個法門最終的目的。可見得它是成就圓滿的菩提,圓滿的果覺。

再看底下第四大段「方便力用」。佛家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沒有方便,一切眾生就無法恢復自性,也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因此,方便就包括佛教導我們所有一切的法門,這個法門都叫做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便宜的意思。

【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大智之所顯。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

這幾句話說得非常的圓滿。佛修行成佛之後做什麼?或者我們要問到底什麼個樣子就叫做成佛?這幾句話都把它顯示出來了。任何一尊佛菩薩在因地之中都曾經發過很重的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都發過這個願要度眾生。那麼他修行證果了,這個時候有智慧、有能力、有慈悲、有方便,他從前發的願當然要兌現。那要不兌現,不就打妄語了,一定要兌現。所以普度眾生是果地上『大願之所結』,這個結就是結果,沒有不度眾生的。

佛有無量的智慧,智慧實在講也是在度眾生,他的智慧才能顯示得出來,如果不度眾生,佛的智慧沒有辦法看出來。佛一天到晚在那裡打坐,他那個智慧從哪裡顯示出來?在教化眾生方面,我們就曉得佛的智慧無量無邊。眾生根性不相同,愛好不相同,佛為眾生講經說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能令一切眾生得利益,這就是大智慧之所顯。『萬德之所莊嚴』。這個地方的「莊嚴」是指十法界,十法界當中,唯有佛的德能才能叫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莊嚴就是真實的利益,也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真善美慧,唯有佛法裡面才有。『果覺之究竟處也』。如來證到極果,極果之究竟處的表現,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佛度眾生沒有理由,所謂的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條件的,沒有理由的,一定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

佛的願力,即使諸佛如來也讚嘆不盡,可是我們自己要努力、要爭氣,不要使佛菩薩失望,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明白,如果不能脫離輪迴,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落空。所以你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要記住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如果這一個法門決定可以幫助我永脫輪迴,這個法門對我來講就是真實法;如果沒有把握了生死脫輪迴,這個法門對我講就是不究竟。修得再好、再精進、再莊嚴,也不過是來生一點福報而已,那個福報享得很快!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就看得很清楚,這個社會上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他為什麼做大官發大財?前生在佛門裡面修的一點福報。我們冷靜去觀察,他那個福報很快就消掉了,如果享福不知道修福,往往那個福報幾年,二、三十年就沒有了,一生都保不住!即使修得再好的,能夠保持到這一生富貴善終,來生怎麼樣?就靠不住了!尤其享福是一樁很危險的事情,我們中國古話說得好,叫「利令智昏」,豐富的物質享受會把我們享昏了頭,智慧沒有了,於是做事情就顛倒。邪正顛倒了、是非顛倒了、善惡顛倒了、利害顛倒了,這個愚痴。

所以有地位、有身分、有財富的人,好像他也在修福,做很多好事。那些好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大家詳細念念《了凡四訓》,我相信你也有能力看得出來他那個好事是真的好事、是假的好事。這就是說利益沖昏了頭,這個事情痲煩!福報享盡了,大多數的人都墮三惡道,墮三惡道的時間就長了。所以我們想到這一些苦處,就不能不認真把握淨宗法門。我們明了只有這個法門,只有依靠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能夠永脫輪迴。我們的問題,無量劫來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一生能夠徹底解決,這是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不但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的大事,是我們無量劫來唯一的一樁大事情,怎麼能夠疏忽?說到這樣大的利益:

【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前面講本經的『體性宗趣』,接著要講方便力用:

【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

這是一切諸佛示現的樣子,在佛法裡面叫儀式,示現的榜樣。第一個講經說法。

【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佛出現在世間就為這麼一樁事情,後來的菩薩、祖師大德也是為這樁事情,這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發願做佛的弟子,理應繼承佛陀的事業,佛陀的事業就是講經說法,所以古時候的出家人沒有一定的住所,所謂是「鐵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人的生活行雲流水,沒有一定的住處,為什麼?到處講經說法,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緣要深一點多住幾天,緣要淺一點少住幾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顯示出這個樣子,佛沒有一定的住所。我們讀佛陀的傳記,他老人家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差不多是走遍了整個的印度。經中常講「五印度」,把印度分作五個區域,東、南、西、北、中。南面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錫蘭島),北面是他出生的地方,現在的尼泊爾;他在恆河流域的時間比較長,許多大經、重要的經論幾乎都在恆河流域所講的。所以世尊一生行雲流水,沒有一定的住處。

我們展開經本,在序分裡面就看到一時佛在什麼地方,沒有說佛住在某個地方,佛沒有住,佛在哪個地方。今天在這裡,明天在那裡,後天又在另外一個地方。所以用在不用住,住在那裡他就不動。在那個地方,今天在,明天不一定在。道場叫做常住,道場搬不走。道場是誰建立的?不是佛菩薩建立,這個諸位要知道,道場是這個地方人士、在家的信眾,他們在此地有家有業,他不能夠行雲流水,他是長住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道場,建立一個精舍,請出家人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經講完了,這個法師又被別人請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出家人過的是這個生活。

出了家,沒有家,這才是個正理。佛教傳到中國也是維繫這一個道統沒有改變,所以中國從前大道場差不多都是國家建立的,所以叫十方常住,不是私人,國家建得多。另外有一部分是這些大富長者們,他們有這個力量,或者是一個人獨建,或者是集合幾個人共建道場。引請,現在叫聘請,聘請法師大德來住持弘法。自己建立道場的歷史很短,可以說在近代才有這個現象,古時候沒有。古制度有一個好處,出家人身心清淨,他沒有雜碎的事情。這個道場不是他的,他不需要管理,你這裡房子漏了,漏了他換一間;沒有人給他整理,他就到別的地方去。他心清淨,不管雜事。所以這些維護道場這些事務,行政上面都是在家人操心,在家人護持三寶,這樣佛法才能夠興隆。

今天出家人,身出了家,進到一個寺廟,寺廟裡面的事情比家裡事情還要煩、還要多。所以現在講修行成就,在家人往往容易,出家人難。你在家應付不過是你父母、兒女、兄弟、朋友,有多少人?算你多,一百個人不得了!你看那個道場信徒,大一點的道場,我們台灣最大的道場聽說有三百多萬信徒,你家裡眷屬有那麼多嗎?他要應付這麼多人,還有什麼時間修行!所修的都是是非人我,都是這些拉拉雜雜,所以往生就難了,在家人往生容易。

我們古德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就多」。現在在家人認識的人比出家人少,少,是非就少;在家人知道的事情比出家人也少,少就煩惱少,所以出家人是非多,煩惱多,這不可以不曉得。我們這個道場小,大家到這個地方來聽經的人數也不多,所以比較起來煩惱是非少,少得很多。而有些人告訴我:法師,你將來要不要去再多拉一些信徒,你這道場太小了。我說:不可以,再多我們吃不了兜著走,那還得了!小道場有小道場的好處,自己成就,大家成就。要這麼多人成就,那不得了,這是希有的莊嚴道場。所以這是正如同古德所說的,我們重質不重量,我們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所以這是弘法利生非常重要。弘法的目的這裡也講得很清楚,那個目的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弘法的目的。要幫助他早證菩提,這個證菩提就是成佛道,幫助他早一天成佛,弘法利生的目的是在此地,千萬不能搞錯了。

【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這一句我們要把它講清楚,諸佛確實這個身相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相好是稱的報身佛。我們沒有那個智慧,也沒有那樣的心量,我們沒有辦法觀察。我們能夠觀察應化身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已經就相當不錯了。如果實在還沒有能力去觀三十二相,能夠觀其中一相、二相都得利益,都能夠消災滅罪。所以塑造佛像,現代造的佛像已經不講究了,使我們看到這個佛菩薩形像是一種藝術的人像,不是佛像,沒有依照《造相度量經》裡面所說的來雕塑。因為照這個《造相度量經》裡面造出來的像跟人像不一樣。現在人講求藝術,講求美觀,所以那個佛像是美男子像,菩薩像美女子之像,這種像叫人看了之後增長罪業,消不了罪業,增長罪業。為什麼?起貪愛之心,增長貪瞋痴。那個三十二相造出來的,它不是的,它的確叫你消滅貪瞋痴。

因為三十二相那是果報,果必有因,所以看到佛的相好,自己就要知道修因;善因才得善果,惡因才有惡報。所以諸位仔細去觀察佛的相、菩薩的相都很慈祥,羅漢的相跟佛菩薩的相不一樣,但是你仔細觀察他還是很慈祥的,但是他那個相貌奇奇怪怪的,那代表什麼?習氣沒斷,他還有習氣沒斷。習氣要斷掉之後,他的相貌就非常圓滿,非常的慈悲,所以他還有習氣在。所以這個相確實是表心的,所謂是「相隨心轉」。心清淨相就清淨,心真誠相貌裡頭顯出真誠,心慈悲相貌就顯出慈悲,相隨心轉,這一點都不錯。所以眾生見到佛的相好光明。

『稱念』,稱念是讚嘆,十大願王裡面稱讚。『觀察』,觀察是屬於觀想,這是智慧。能讚嘆這是福,能觀察這是慧,福慧雙修。一個人修福修慧,當然就『滅罪消業』。道理在這個地方。肯修福、肯修慧,絕對不會墮三途,跟三途相背的。三途是貪瞋痴,業報!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所以佛菩薩一切的教誨,乃至於這個身相的示現,身相示現,身教;講經說法,言教,他做出來表現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生智慧,斷煩惱,是這麼意思。『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三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因為前面一、二兩條所說的是籠統,沒有指定那一個法門;換句話說,大小乘佛法都可以包含在其中。這第三條它有專指,專指淨土法門,沒有指別的,這是很不一樣的地方。勸誰?勸他的父母、家親眷屬。諸位要曉得父母、家親眷屬是世間人最親愛的人、最關心的人,在一切法門當中,應當以什麼法門勸他?最好的法門,第一殊勝的法門,勸他們修。這個意思在此地。前面沒有專指,這一句專指『念佛三昧』。所以古德說這一切三昧當中,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明白佛對我們的暗示,這沒有明的勸勉我們,你看他勸他父母、勸他家親眷屬用什麼法門,那這個法門還能錯嗎?他的父母、家親眷屬跟我們的父母、家親眷屬大概是差不多,他們修學這個法門能成就,想必我們的父母、家親眷屬修這個法門也必定能成就。就如同底下所引的: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是在六道生死輪迴之中。我們在這裡面生起念佛的心,這個心的確很不容易生起,為什麼?他確實要具足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這三個條件要具足,可見得很不平凡。這個樣子不懷疑,對於這個法門理論、事實真相、修學方法真正能夠理解,能夠明了,他才能夠建立信心、願心,而後『但能繫念不止』。但能就是專一,一心稱念。此地用繫念好!為什麼?繫念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如果說一心稱念,一心不容易做到,繫念容易做到,繫念就是我們常常講掛念。心裡頭常常有他,常常想著他,這就叫做繫念。這都可以做得到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這兩句實在上就是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覺名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有一段開示說得很好,我們曾經把它印在阿彌陀佛佛像那個卡片的背面,他說大凡修淨土的人,這就指的多數修淨土的人當中,多數人,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你修淨土為什麼不能成功?你念佛為什麼不能得念佛三昧?為什麼不能得功夫成片?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人家念佛,功夫好的,半年、一年就功夫成片,就得念佛三昧;功夫稍微差一點的,三年、五年就得到。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念了多少年了?有人從年輕一直念到老死,心裡頭還是亂七八糟,功夫成片都做不到。他不檢討自己,他還懷疑佛法,還謗佛,佛經上講的不對,講的不靈,這罪過就重了。他不能得三昧的原因是為什麼?就是夾雜。在世法裡面夾雜著名聞利養,夾雜著貪瞋痴慢。念佛還要求富貴,還要求平安,還要求長壽,還要求升官發財,你說這糟糕不糟糕?夾雜這麼多東西在裡頭。

佛法裡面也夾雜,夾雜了誦經。一個念佛的人每天念《彌陀經》,又念《普門品》,又去念《金剛經》,又去念《地藏經》,又去念《藥師經》,很多!我們現在同修當中,你問他早晚課,他說出來一大堆、一大堆的。還有人告訴我,兩個鐘點我都做不完。急急忙忙的做,還要去趕上班做事情,這夾雜!還要夾雜的是持咒,又要去讀經又要去持咒;還有夾雜的還要去做法會,交際應酬很多。大師說:又還要喜歡說一些沒有要緊的禪話。這就是夾雜禪,夾雜著密,夾雜著教,還要去夾雜一些什麼神通、感應、吉凶禍福,還搞這些東西,真是見神、見鬼,到後來都變成神經分裂。果報他得到了,到哪裡去?神經病院,這他證果了,證的這個果,你說冤枉不冤枉?他怎麼能往生?他怎麼能得三昧?這些都是夾雜。

這一夾雜你的心就不能專一了。心不專一,換句話說,見佛往生就難了。這是自己造成自己的障礙,你不能成就。我們明白這一些事實,這才曉得大勢至菩薩的偉大,印祖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淨土四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這很了不起!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專修專弘,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切其他法門統統放下。所以古來有不少的高僧大德(修淨土的人)就是一本《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不雜,所以人家的功夫很快就成就了,道理就在此地,秘訣也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專一、精進,否則的話,我們這一生一定像過去一樣,空過了!這一空過,痲煩就大了,又不曉得要經過多少劫你才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很不容易遇到。

現在人說老實話比從前人有福,得利於科學的工具,錄音帶、錄影帶的傳播。諸位想想假如沒有錄音帶、錄影帶,我們這個講經,到現場來聽經就這麼幾個人,就住在台北市學佛的同修,一生當中沒有踏進我們這個佛堂的人有多少?他沒有機會遇到!現在確確實實是得利這個錄音帶跟錄影帶,這個東西比經書好,經書有的時候他不喜歡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聽比較歡喜,看嫌痲煩。尤其是最近的第四台的傳播,確確實實許許多多人在電視機旁邊、廣播旁邊聽到這個法門,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利益,發心來修學。這一點比過去人有福報,但是真正要想成就,那就要相信佛菩薩的教誨,從今之後一切放下,專心念佛。這是我們一生當中最要緊、最要緊的一樁大事,其他的事情隨緣,決定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要繫念阿彌陀佛,那就對了。

菩薩說了一首偈「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這個意思我們懂得,我們在講席裡面曾經講過很多遍,我們明了的確是萬法之總持,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可是念的時候聲與心要相應,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想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這就叫相應。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頭不想阿彌陀佛,這個不相應,這沒有用處的。口念心裡頭要想。

所以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跟我們講的五念法,那個方法確實是好,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效法的。五念法第一個是禮拜,我們拜佛專拜阿彌陀佛,不必再拜其他的佛,拜其他的佛,我們又夾雜、又搞亂,只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代表,拜一尊阿彌陀佛,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拜了,要懂得這個意思。第二個拜佛禮拜是恭敬,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用恭敬心來修行,一心恭敬、一心禮敬,是這個意思,這不能錯會。我們身雖然沒拜佛,但是我們的修行是用真誠的心、恭敬的心,那這就是禮拜。稱讚就是稱名,作願就是求願往生。我念佛、我修行不為別的,專為往生極樂世界,專為親近阿彌陀佛,要有這個強烈的願望。

第四個觀察。觀察就是想念,他不用觀想,用觀察。察好!察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你觀想,你想念,要想得很清楚不能夠模糊,想什麼?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也就是說我們要想佛在經裡面所說的。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方法,所說的境界,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了,這叫觀察。末後回向。所以每句佛號裡面都具足這五法,天親菩薩念佛的方法。我們現在念佛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四個都沒有,所以我們的功夫比不上天親菩薩。

菩薩這個法門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的淨土宗把它當作經典一樣重視,三經一論,一論就是《往生論》,把它當經典一樣重視。早年曇鸞法師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曇師有《往生論》的註解,他用這個方法。後來道綽用這個方法,善導大師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確確實實非常有效。在近代諸位看到的夏蓮居老居士,他用這個方法,你看他編的《淨修捷要》,那是給一個工作繁忙的人,提供他作為早晚課誦用的。完全依據五念法來編的,所以它有三十二拜,有禮拜、有稱讚、有觀察、作願回向,是念念法法具足。這相應非常要緊,念茲佛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末後一句這是果報,果報決定得生淨土。要緊就是念茲在茲,這個意思是念念不忘,這才行。那這就成了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的樣子就是如此。這是『定生佛前』,決定得生,『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惡緣都斷了、都沒有了,也就是說阿賴耶識裡面雖然有惡的種子習氣,沒有外緣來勾引,所以種子習氣永遠不會發作、不會起現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太好了,最理想的修行環境,我們怎能不去?可是諸位要記住,要去決定要專,決定不能雜,這個要緊,這個千萬要記住。所以到那個地方決定是斷惡修善,成大慈悲。

【此乃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

你看佛對他的父母,對他的家親眷屬就勸他念佛,沒有勸他修其他的法門。這是真實的慈,『大慈至孝』,孝順到了極處了。為什麼?因為念佛一生可以成佛,修學其他法門當中,一生成不了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地方千萬不能誤會,千萬不能錯過。

【可見種種法門非不殊勝。】

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做一個總結。尤其是大乘法門不是不殊勝。

【但非凡眾之所能修。】

這一句話說得好,法門雖然殊勝,凡夫沒法子修。為什麼沒有法子?他要斷煩惱。譬如說在中國念《金剛經》的人很多,念《心經》的人很多。《金剛經》的標準要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去破,果然能夠破了,行!《金剛經》這個法門對你算是很契機,可以滅罪、可以消災、可以明心見性。如果你四相斷不了,你還是要搞六道輪迴,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一點辦法都沒有,這要知道。不是說那個經念幾遍,罪就滅掉了,那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經上講得很清楚「受持讀誦,如教修行」。說了一個讀誦,裡面就包括受持、依教奉行。你要把它做到才行,做不到,光是念沒有用處。但是要做到真難,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成天打妄想,睡覺都打妄想,作夢!夢就是打妄想發現的,不打妄想就不會作夢。所以心地清淨的人夢就少,沒有妄念的人決定不會作夢,夢是從妄想生的。由此可知,睡覺都不老實。這個習氣日夜都不能斷,你就曉得多難。所以說『非凡眾之所能修』,大小乘佛法都是這樣的。

【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

在所有一切法門當中,唯獨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行,為什麼?不要斷煩惱,叫帶業往生。不斷煩惱能成就,我們才有指望。斷煩惱才有成就,我們沒指望。除這一門之外,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成就,不斷煩惱決定不能成就。這個事實,實在講我們應該冷靜去多想一想。學了佛,總相信三世因果,我相信大家都相信三世因果。相信三世因果,就一定想到我們有過去世,咱們過去世也學佛、也修行!

《無量壽經》佛為我們授記,為我們說明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不單單是講修行,就是講供養諸佛如來,也曾經供養過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像《金剛經》上說的,不是那麼少。供養這麼多諸佛,那當然我們的修行,那個時間累積起來也是無量劫了。想想看現在結果怎麼樣?擺在眼前不就是這個樣子。為什麼原因無量劫的修行落到如此地步?沒有斷得了煩惱,就是這麼個原因。這才曉得斷煩惱有多難,知道這個事實,其他一切大乘法門自自然然就不敢去嘗試,為什麼?我不浪費這個時間,做不到!做不到還想聽這些大乘經,那簡直叫打閒岔。這個閒岔不打,他心不死,他不肯回頭,這就無可奈何。

我說這些話,最近有人要找我講《金剛經》,這打閒岔。其實講《金剛經》也未嘗不可,但是要曉得我們是用什麼態度來講,用什麼方式去講,不違背我們念佛的宗旨。我們講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在就是解釋《往生論》上兩句最重要的話,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頭,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歸納成十七句,到最後做總結。十七句總歸一法句,總結就是一句。這一句是什麼?叫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意思?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大家要問這「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什麼意思?《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的。那一部《金剛經》就解釋這兩句話。

同樣一個道理,我過去講《地藏經》,一部《地藏經》就是講三福裡頭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們諸位想想《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是講的這四句。這就是所有一切大乘經統統會歸到淨土,幫助我們認識淨土,理解淨土,我們對淨宗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金剛經》上說的。我們往生的願才會切,真信切願,然後死心踏地老實念佛,這是俗話常講「不到黃河心不死」,這些大經大論說說讓他死了心,再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我們用意是如此。

【但能依教念佛。】

依照世尊彌陀諸佛如來的教誨,老實念佛。

【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

那個惡是什麼?就是六道輪迴。諸位要曉得,你縱然是生天享天福,做了天王,做了大自在天王,不能出輪迴還是惡。縱然你有甚深的禪定,生到四禪天、四空天,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不能出輪迴也是惡,惡是這個意思;轉惡成善,善是大菩提、大涅盤,這是善。永脫輪迴不生不滅,發菩提心廣度眾生,這是善。所以此地的善惡,不是六道裡面善生善道,惡感惡道,不是這個善惡。

【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念佛的力量,念佛的用處,這一部經也是很明顯的給我們說出。讓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認識到這個經,這個法門的力量,它的功用,我們自然就肯念佛,肯認真、肯努力的去修學。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第十二集)1994/10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2-026-0012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一面倒數第三行,請看第四段:

【念佛有四種。一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佛法重在實行,如果只是在經義上研究、探討,而不能真正去做,真實的利益是得不到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受用,或者今日之下所講的享受,真實的享受我們得不到,所以一定要重視修行。修行的方法很多,我們常常聽到的是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比喻,比喻的門徑。又看到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無量比八萬四千又不曉得多了多少倍。由此可知,方法門徑很多、很多,在這麼許多方法當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或者說哪一種方法最適合我們自己修學的?我們能夠有這麼一個想法,這樣一個選擇,這就是有智慧。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在眾多方法之中特別讚揚念佛的方法。我們在小本《彌陀經》裡面看到,六方諸佛都讚嘆。這個方法實在講值得我們去研究,值得我們細心的去觀察、去肯定它,這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因為在無量法門裡面確實是浩如大海,我們怎樣去選擇實在是很不容易,這是一切諸佛給我們一個指示,給我們一個提示。不妨依著這一個提示仔細去觀察這個方法對於我適不適合。念佛這個法門,這是從總綱上說,念佛也有許許多多種的念法。但是再多種類,也不外乎這四大類,此地講的四種,種是種類。有持名、有觀想、有觀相、有實相,總不外乎這四大類就是了。這四大類當中,佛祖又特別提倡的持名,持名就是執持名號,也就是《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所提倡的。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法會裡頭特別提倡,勸我們採用這個方法,就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

世間人、許多學佛的人不了解佛法,這是一個很悲哀的事實。許多學佛的不知道佛是什麼,許多念佛的也不曉得阿彌陀佛是什麼,那就難怪他念這一句名號,念了很長的時間而得不到效果。底下引用善導大師一句名言『唯有徑路修行』。徑路就是近路,也就是說我們學佛目的是想成佛,成佛最快的一條道路,最近的一條道路就是『持名念佛』。所以『但念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講得很好,講得一點都不錯。如果我們要把這一句話的意思真正懂得、真正明白了,那就很不簡單。說實在話,必須像古德所講的「通宗通教」。宗是禪宗,禪宗以外是教下,宗門教下你全都通達,你才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善導大師為什麼這樣說,你才真正明了。

這個我們也不能詳細說,詳細說可以講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也不過就是解釋這兩句而已!最重要的,佛在大乘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經上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宇宙人生,這所有一切法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現就是生的意思,就是出生的意思,這一切法都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東西。又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的意思跟《華嚴經》上「唯識所變」那個意思完全相同,唯識所變我們不太好理解,如果沒有學過唯識的不好懂,但是要講到「從心想生」,我們就比較容易懂了。

心裡常常打妄想,想什麼它就現什麼。像一些人作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的。也許你會說:我今天做這個夢很奇怪,沒想!沒想他怎麼會夢?其實這個微細的想,往往我們自己都不能覺察,實實在在是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能體會佛為我們選擇法門的依據,那我們心裡想佛不就作佛了嗎?這真是直捷穩當!所以說他講『方便直捷,成功迅速』。直接叫你去想佛,心裡想佛就變佛的境界。說實在話,沒有任何一個方法有這樣的直捷,有這麼樣的穩當,有這麼樣的快速,道理在此地。

所以佛教給我們想佛。想哪一尊佛?佛很多!有很多同修天天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有沒有錯?沒錯,也很難得。可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去念阿彌陀佛,教我們去想阿彌陀佛,我們偏偏不聽話,偏偏違背他的意思去念釋迦牟尼佛。諸位要細細想想這個味道,佛為什麼教我們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可以說把這個理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就是因為我們成佛不容易,不但成佛不容易,我們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都非常困難。

依照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們每位同學你今天能夠到這個佛堂來,在這裡坐上一個半鐘點,聽這一次經,不是偶然的,決定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我們下面愛買市場人很多,你去拉一個上來聽聽,你看他能不能坐得住?五分鐘都坐不住,他就要跑了。你們到此地來能夠坐上一個半鐘點,不簡單!佛說這是過去生中都是學佛的人,過去多久?那這個沒辦法計算,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一尊佛出世,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數字那怎麼能算得清?真正是無量劫來多生多劫的修行,這個善根福德很大、很大,要不是佛說,我們怎麼曉得?可是無量劫的修行,供養那麼多諸佛如來,今天是個什麼樣子?我們自己很清楚,今天這個樣子,這是結果,結果還是一塌糊塗。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沒有超越六道,也就是說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辦法超越六道;如果能超越六道,那早已經成佛、成菩薩,決定不是凡夫。由此可知,超越六道之難!太難、太難了。

形成六道的原因是什麼?佛說得很清楚是我執、我見。我們細細想想,不錯。我們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一定想到是「我」,這就是一條非常堅牢的鎖煉,把我們鎖在六道輪迴裡面,沒有法子出離!什麼時候我執破了,六道就出去了,所以經典上常講四果羅漢超越六道輪迴,為什麼會超越?因為他我執沒有了,見思煩惱斷了。我執破了、煩惱斷了這才能夠超越六道。由此可知,我們累劫的修持沒有能斷煩惱、沒有能破我執,所以落得今天這個樣子。在這一生當中,如果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來生來世縱然又遇到佛法修行,大家想想亦不過是跟這一生一樣,談不上成就。

而這一個法門,這個念佛法門,所以你要會念,你要懂得這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這一句佛號就能夠幫助我們破我執、斷煩惱,這叫真正會用功。如果這一句佛號依然不能夠斷煩惱、不能夠破我執,我們這樣念佛念一生,還是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不是佛號不靈,他不會念,怎麼叫不會念?他是口裡頭念,心裡頭不念,那就沒用處,要心裡頭念。所以「念」這個字是一個會意的字,讓我們看到這個字型會它的意思。在六書裡頭它屬於會意,你看它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就是現在這個心,現在這個心上真有阿彌陀佛那才行,這叫念佛。一般人念佛,口上念佛,心裡頭念名聞利養,念貪瞋痴慢,那就錯了,就搞輪迴了!口裡頭念佛,心裡頭還繼續不斷的搞輪迴,他怎麼能出得了輪迴?所以念佛要緊的是心上有佛,決定不能夠夾雜。

前面跟諸位說過,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換句話說,心裏面只可以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這才叫一個念佛人,這才叫做執持名號。這樣的念法,那這個效果就跟《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見佛;大勢至菩薩講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一日到七日。所以你想想看無量法門當中,哪有這個法門迅速?它真快!所以連法相宗的祖師—窺基大師在《阿彌陀經通贊疏》裡面,都讚嘆念佛法門是頓超的大法。頓超就是不經過菩薩的階級,不必經過;不必經歷長劫的修行,一天到七天就成功。

我們念佛不止七天,七年都不止了,為什麼連個訊息都沒有?就是不會念,這個念的是口是心非,心上沒有佛,所以這就沒有感應。我們念得不如法、不如理,毛病出在這個地方。所以經上講的沒有錯,祖師的話也沒有錯,我們要重視「持名念佛」,唯有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實的成就。也有人說,念佛的好處充其量不過是往生,來生的事情,現在問題不能解決。這個觀念錯了,錯在哪裡?他這個念頭就叫妄想,妄想就是夾雜,念佛裡頭夾雜著妄想。真正念佛人現在所得到的利益就不可思議!現在得到的利益叫花報,往生淨土是果報,花果都不可思議。我們細讀經文你就明了。

【二觀像念佛。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

這個方法也很好,諸位要知道這四種念佛都是在《觀無量壽佛經》上,世尊為我們說的。這是十六觀裡頭第十三觀就是『觀像念佛』。修這個法門真的要有相當的福報,你沒有福報,你沒有辦法修。你一定要有一個莊嚴的佛堂,供養莊嚴的佛像,時時看佛像,把這個佛像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之中。現在人講腦海,佛法裡面叫「阿賴耶識」,把這個印象印在八識田中。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修行的原則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相繼非常重要。這個地方末後兩句話說,如果你離開了佛堂,離開了佛像,就間斷了,就不能相繼了。換句話說,你一天到晚都在佛堂里看佛像,你的衣食住行都有人供養,都有人照顧,這個福報就很大!不像前面的持名,持名念這一句名號,隨時隨處他都能念。觀像念佛就受很多的限制,離開佛堂他就變成中斷了。這是這一種念佛的方法。

【三觀想念佛。】

在《十六觀經》裡面,世尊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實在說是以『觀想』為主要的,十六觀裡面講「觀想」就講了十二種。由此可知,世尊確確實實是以「觀想念佛」為主。觀是觀察,想就是心想、想念。

【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是阿彌陀佛,依報是生活環境,無論是正報、依報,相實在講非常微細。以佛的相來說,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像我們這種粗心大意的人怎麼能觀得起來?不要說佛的這個身相,就是劣應身相,佛在經上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都沒有辦法把他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想不出來,何況佛這個殊勝的相。所以這是難的地方,但是我們要曉得它重要。

因此天親菩薩造《往生論》,這是我們一般俗稱叫《往生論》,其實就是天親菩薩依《無量壽經》修學的經驗報告。天親菩薩依照《無量壽經》,他用五種方法來念佛,所以《往生論》也叫做五念法,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的。五念法裡面第一個是禮拜。禮拜不只是拜佛,像在早晚作早晚課的時候,我們至少都要先拜三拜佛,我們修淨土的人就是拜阿彌陀佛,也有的人先拜本師釋迦尼佛三拜,再拜阿彌陀佛,這也可以。表示我們對於世尊的恩德念念不忘,這個法門是他教導我們的,他要不說我們不曉得有這樣殊勝的法門,這是報恩的意思。而真正的意思?這個禮拜就是恭敬,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來修學念佛法門,這就叫禮拜,所以禮拜並不重視在形式上。形式上你沒有禮拜,但是你用的是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這個意思就具足了。

第二是稱念,稱念就是稱名,「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也可以。因為《彌陀經》上教給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所以念四個字可以,很如法。第三要發願。我為什麼念阿彌陀佛?我目的就是求生淨土,一定要有願,每一聲佛號裡頭都具足五念,就是五個意思。因此念佛法門也叫做不回向法門,課誦完了之後不必再作回向,為什麼?念念當中都是求生淨土,句句佛號都是為了求生淨土,所以它叫做不回向法門。

第四個叫觀察。這個觀察就是觀想。換句話說,不但我們要念佛,我們要常常想佛,要想得很清楚、想得很明白。想什麼?當然不是像觀想念佛那個想法,因為觀想念佛那個境界太微細了,我們沒法子達到。我們這個觀察裡面,想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的發願,想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如來那個地方的求學,想他勇猛精進,想他發願建造淨土,想他在十方世界接引眾生。換句話說,《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種種的事相我們常常念在心上,我們想這些就不要打別的妄想,想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想這些。一方面使我們對淨土仰慕之心,一方面啟發我們學習的心理,我們要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樣發心,我也怎麼發心;他怎樣發願,我也怎樣發願;他怎麼修行,我也像他一樣修行。總而言之,我們的心、願、解、行都向阿彌陀佛學習,這就是觀察。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與觀想念佛很接近。

至於修行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懺悔。懺悔是通大小乘所有一切法門,可以說無量法門就是無量的懺悔法。我們這個法門,念佛、想佛就是懺悔法,所以它妙不可言!這我們要真正懂得。世間有些不明理的人,事情做錯了,到佛前發露懺悔,發露懺悔是小乘人的辦法。我做了多少多少錯事情,在佛前面求懺悔,諸位想想你把你那些做的錯事回味一遍,就又造了一次。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每回憶一遍就又造一次,這個業障怎麼能懺除得了?愈懺愈多,懺一遍就又造一遍了,這還得了!這是不懂得懺悔的道理,不懂得懺悔的方法。懺悔是後不再造,這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後不再造。所以不必再想過去造的那些罪業,因為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遍,從此之後我統統都不想了,我天天想阿彌陀佛,你的罪業就消完了,真正懺悔掉。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的業障天天在佛菩薩面前懺悔都懺不完,道理就是在此地。每天在佛菩薩面前,都再造一遍,再造兩遍,唯恐造得不多,這是我們搞錯了。所以你一心念佛,讀經念佛就是真正懺悔。所以觀想念佛,確實不如持名念佛那樣的方便。因此,方法雖然是非常高明的方法,可是諸佛、祖師大德還是提倡持名。像天親菩薩這個修法就很好,聲聲佛號裡面具足五個意思,五念在一句佛號裡面完成,所以他念佛得力,上上品往生。

【四實相念佛。】

這是念佛法門裡面最高級的、最圓滿的、最究竟的,也是我們學不到的。我們曉得有這個方法,學不到,為什麼學不到?看看底下這一段就明白了。

【遠離生滅。有無。能所。】

『生滅』是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生滅的念頭沒有了,諸位想想那是什麼境界?阿羅漢都做不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我們曉得這一開口就是圓初住菩薩的地位,別教是初地。由此可知,我們哪天證得圓初住菩薩,從那個時候以後,你每天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念念都是實相念佛,沒證得這個境界之前,你與實相都不相應。所以這是我們明了不要去求也不要去學,學不到的。你學這個都叫打妄想。這是什麼境界?在《彌陀經》裡面講的這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有事一心、有理一心,這是理一心不亂。得到理一心不亂以後,以後還很長,你看圓教初住菩薩就得理一心。理一心裏面功夫有淺深不同,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還有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位次都是實相念佛,這自自然然的入了實相,證得實相。『遠離生滅,有無,能所』。上面講的三句都是相對的。

【言說。名字。心緣等相。】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都是說的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這不是凡夫,不是二乘!二乘權教菩薩都做不到。

【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自性本具天真之佛』是誰?就是阿彌陀佛。

【實相之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

這一句話很重要,也就是淨宗裡頭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時候念的佛,的的確確是念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可是我們凡夫:

【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

『觀』是觀察。

【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

這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對他最親的人,這是父子至親,以他來作為一個榜樣。佛勸他父親修什麼法門?那一定是最好的,那總不會騙人的。勸他父親『持名念佛』。為什麼持名念佛?因為實相念佛不是凡夫境界,可是從持名能夠達到實相,自自然然達到。持名念佛功夫三個層次,第一個念到功夫成片,再提升就是事一心,再往上提升就是理一心,理一心就是實相念佛。所以自自然然入這個境界,不要勉強。

我們這幾天把前面這一份概要講完之後,可能還有二、三次的時間,如果講經也只能夠講個一、二段,我想我們把經就止住,下一次回來的時候經文再從頭講起。剩下來的時間我跟諸位簡單報告一下《金剛經》的大意。《金剛經》就是講的實相。換句話說,《金剛經》的境界完全是實相念佛。我們雖然做不到,懂一點對我們有好處,對我們念佛,在功夫上來講確實是有幫助。譬如我們的煩惱斷不掉,我執沒有辦法除掉,菩提心發不起來,聽聽《金剛經》對於這些都會有幫助。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這個『徑』是近路。古大德把整個佛法做一個比較,大乘是修行的近路,比小乘人巧妙太多了。譬如小乘人破我執,難!他有一個我,要破我,這個痲煩。所以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之後,身見沒有了,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可是我執還有,不過是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破了,這證小乘初果,從此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把思惑斷掉,這樣才能夠把我執斷掉,超越六道輪迴。諸位要知道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這七次往返,那個時間都是天文數字,很不容易。大乘人用的方法巧妙,大乘法裡面教給我們把心量擴大,教給我們起心動念不想自己想一切眾生,心量就大了。如果照這個方法去做,時間做久了,自自然然那個我執不破,自己沒有了,這個方法就高明。所以它的時間短,只要你真正肯做,絕對不是方法有問題,是我們沒做。

我們雖然天天讀大乘經,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這就糟糕,沒做!如果真的如教修行,我們起心動念都想到社會、都想到大眾、都想到一切眾生。不必多久,你能夠做上個半年、一年,你對於「我」就很淡薄了。這個方法非常好!就是沒有認真去做,所以大乘是修行的近路,這古人說的。大乘裡面的禪宗,在大乘法裡面,禪又是近路,這近路的近路,徑中徑,徑中徑是禪宗。念佛?比禪還要近。所以念佛法門叫徑中徑又徑。古德是給我們這樣說法的,這就是說這一條路是最近的路子。你看這一條路子直接叫我們想阿彌陀佛,直接叫我們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所以比禪還要高明!禪要修得不如法很容易出岔子,這個法門決定不會出問題,也就是常講決定不會著魔,沒有魔事。因為念佛有佛力加持,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決定沒有魔事,這就是徑中徑又徑。

【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

這前面講的四種念佛,看起來好像實相很深,觀想很難,這是從表面上看,而實際上它是相通的。『理事不二,淺深相即』,你看它淺,它跟深通的,你看它深,它在方法上很容易,很淺顯。

【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圓人』就是見解圓融的人,看一個事情看得很徹底、看得很究竟的。他曉得起步持名念阿彌陀佛,殊不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究竟圓滿。但是剛才說過了,要一心稱念,這就關鍵在這個地方。一心就沒有二念,有二念就不是一心,所以這個持名叫你一心稱念。《無量壽經》上「一向專念」,注重那個「一」,《彌陀經》上「一心不亂」。你要用一心念,那就對了,你用二心、三心這就不行,那只能夠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而已。這個結緣的事情我們幹得太多了,無量劫乾到今天都是在跟阿彌陀佛結個緣,從來沒有一心念;如果一心念早就往生了,早就成佛了,所以關鍵在一心,這非常非常重要。

【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

這個一心稱念跟『實相』真的沒有兩樣,實相念就是一心稱念。

【疏鈔雲。】

《疏鈔》是蓮池大師所說的。

【實相雲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

這是「實相念佛」,並不是說我們離一切相,《金剛經》上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個離相併不是把事相真正離開,不是這個意思,心裡頭不執著。這個重要。離是叫你心離,不是叫你在事上離,事上沒有妨礙。《華嚴》上說得很清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不妨礙,妨礙是我們的執著。我們分別、執著這就是妨礙,如果說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裡頭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這一段的意思很好,而且是真實的事實,決不是理想,決不是虛構的,字字句句都是講的事實真相。『持名即是甚深般若』,我們曉得禪宗所修的是般若,這一點大家也必須要了解,這是佛學常識。禪宗不是修六度裡頭的禪定,你要認為他修的禪定,那就錯了,那就不是徑中徑,他是修的般若。諸位要是讀《六祖壇經》你就明白,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第一句話就是教導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見得他是修般若的。禪是手段,依禪定而得到般若,所以他是修般若的。那麼我們持名念佛?不但是般若,而且是甚深般若。就跟《心經》上所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世音菩薩怎麼行現在我們明白了,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過去我們常常念《心經》,觀音菩薩怎麼修的不知道!現在明白了,果然與西方淨土相應,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候補佛,他怎麼不念阿彌陀佛?當然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行甚深般若,這我們才曉得怎麼個念法。剛才講過「一心稱念」,那個一心稱念就是「甚深般若」。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念的時候就是萬緣齊放。可是那個「放」,雖然放,一不念又回來,我們現在就是這個狀況。在一心念的時候,心裡頭很清楚「阿彌陀佛」,沒有的別雜念,佛號放下了,亂七八糟念頭又來了。它有個彈性的,永遠沒有辦法把這些妄想執著舍掉。原因是什麼?功夫不夠,所以要念得純熟。只要在純熟上用功夫就行了。功夫純熟了,妄想雜念舍掉之後,它再不會回來了,那功夫就得力了。所以實實在在許多同修來問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你功夫不夠。哪有一念就得力的?沒這種人!所以只顧一心稱念,不要去打妄想,也不要怕妄念起來,那個沒有關係,妄念它起它的,我念我的佛,要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

妄想雜念起來,不要去理會它,不要去管它,只照顧佛號,時間久了,功夫純了,妄想雜念自然就少了。這就功夫漸漸得力了。這我們自己會覺察到的,不必去問別人,我們自己功夫,別人怎麼會曉得?很顯著的一個現象,晚上不會做惡夢了,沒有學佛的時候會做惡夢,而且夢中境界非常的凌亂,這都是不好的現象。念佛功夫要得力,惡夢沒有了,而且縱然作夢,夢裡面的境界很清楚,就像白天處事一樣,不會很亂。更要純熟,夢中常常會念佛,常常會思惟經義,夢中裡面會開悟,會突然想到經裡頭的意思,會明白了,會有這個現象。這些都證明功夫得力了。

我們的妄想雜念少了,功夫得力了,再進步這就入一心不亂,那就得定。得定之後夢境不會再有,但是定中有境界,定中境界跟夢中境界不一樣。所以「萬緣齊放,能所頓空」,這個時候就是無住,《金剛經》上所講的「無住生心」。學禪的人學到無住就得定了,但是很少在無住裡頭再生心,因此他那個禪只學了一半,來生到哪裡去?到四禪天去,因為他有無住、他有定,看他定功的淺深,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但是諸位要曉得,他還是出不了三界!我們念佛人不一樣,我們念佛人無住跟生心同時,這就高明了,比他高。所以『一句佛號,朗然明白』。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念相續,這就是生心,所以這一句佛號為什麼跟你講是「甚深般若」?金剛般若是甚深般若!一心念佛與金剛般若完全相應。禪宗這個號稱他們修的是上上乘的法門,他不曉得念佛人修的比他徹底、比他究竟、比他圓滿,他不知道。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什麼是佛知見?無住生心就是佛的知見,佛知佛見!無住是一切都不執著,不但不執有,也不執空,空空亦不執著。《金剛經》上所講的法相與非法相統統不執著,一切皆離。離的念頭也沒有,這個時候就是真心現前,真心本性現前。真心本性的起用就是生心,這個起用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到真正的極處,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就是這個道理。他要不念佛,那有無住就沒生心,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佛佛都相念」。佛佛相念什麼?都念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不但是理,實在講它是事實。

『念念放般若光』。這到放光的時候已經念到理一心不亂了,這是光明通達。《心經》裡面舉出一個例子「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放般若光。這光從哪裡放出來的?從名號裡面放出來的,真正離苦得樂,所以念佛號就是念實相,也可以說念佛號就是生實相。

【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本不雲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則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

小本是《阿彌陀經》,羅什大師是意譯的,所以我們看玄奘大師的譯本上不是『一心不亂』,這是意譯的。他譯得好,連玄奘大師、窺基法師都很尊重、都很佩服。但是這一句往往使初學的人看到,生起畏懼,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太難了!這一心不亂做不到,於是他佛也不念了,他不學這個法門,這法門太難了,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大本經上講『一向專念』。想想一向專念這我還可以做得到。這就是他清楚、他明白,使一般初學的人看起來不感覺得害怕,不會覺得恐懼,自己衡量自己也許還能做得到。

其實一向是下手,一心不亂是功夫。可是你一定要記住,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才能成功。法門可貴的是專修專弘,決定不能夾雜。因此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正認識這個法門,他一生的修行一定就是一部經、一句名號,他是真的明白、真清楚了。蓮池大師到晚年一卷《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念四個字,這成功了。你要問他為什麼早年他去學那麼多經教,他不念佛?早年不懂、不認識,沒搞清楚!要早年就懂得、就清楚、就這樣幹了,那一定是上上品往生。所以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了,這個時候自然放下,不要等人勸,自然放下。真正認識一即一切,一部經就是一切經,讀一部經就是讀整個《大藏經》,念一句佛號就是修無量的法門。他明白這個道理。《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到晚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所以真正進入一向專念。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恩德。我們看到這個開示就覺得不難,我們可以能夠做得到。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這是在論用這一段裡面做出了完整的結論,彌陀的大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重點,這是古德為我們說出,就是第十八願跟十九願。十八願,十念必生就是一向專念;十九願是發菩提心。所以經上講往生這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根據第十八願、十九願而來的,真正是方便到了極處。它的能力、它的功用不可思議。就一般而論,能幫助我們往生不退成佛。若就利根而論?就在現前已經能夠與甚深般若相應了;換句話說,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入同樣的境界,所以說『力用難思』。

『凡聖齊收』。根性劣的凡夫,凡聖同居土往生;根性利的這些人,方便土、實報土往生。『利鈍俱被』,被是加被的意思。無論是利根人、鈍根人,所以是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這法門能夠普度,不像其他的法門。其他法門度鈍根的就不能度利根,度利根的不能度鈍根,不能夠度一切眾生。所以這個法門『但能發心專念』,這就這麼一個條件,只要你肯真正的發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成功了,真正「發心專念」,那個心就與菩提心相應,就是甚深般若。甚深般若是高度的智慧!文殊普賢是高度智慧的人選擇這個法門,你也一心稱念,你的選擇跟文殊普賢是相等的。其他的智慧比不上他,選擇這個法門的智慧,跟文殊、普賢無二無別,這是甚深智慧的選擇。所以只要能專念,『悉得度脫』,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沒有一個不入如來甚深智慧的。

『如是方稱如來本懷』。諸佛幫助眾生,就是希望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是佛的本懷。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頭,唯獨這個法門與佛的本懷相應,也就是說確確實實能幫助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在現前唯獨這個法門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的生活過得幸福快樂,確確實實充實了自己的生活,豐富了自己的生命,你不學佛、不念佛的人不能感覺到,真正念佛你會感覺到。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第十三集)1994/10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2-026-0013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三面第六行,這是玄義的第五大段,「所被根器」。被這一個字是念破音字,不念「貝」而念「匹」,跟「披」是同一個意思。台灣話裡面講「加披」是對的,這個音是很正確。我們看第一條:

【疏鈔雲。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器』是根器,這是一個比喻,原本這個器就是器皿,譬如我們要供養人茶水,必須要有個茶杯,這個杯就是器,有這個器才能夠接受。佛法裡面把一切眾生,用這個字來做比喻能夠接受佛法的,依照佛法修學的,就稱之為「法器」,能夠接受如來教法的這些人。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有三種人是『非器』,就是不能接受這個法門,除這三種之外,都能接受。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所被根器之廣,是任何法門所不能比的。哪三種?第一個是『無信』,他不相信這個法門,這就沒有法子了;第二個是雖然相信不想往生,這也不是淨宗法門的對象;第三種雖然他也信,他也想往生,但是他不肯念佛。這個『行』就是念佛,不念佛也不行。所以這就是說明淨宗修學三個基本條件是信、願、行。換句話說,具足這三個條件都是這個法門的根器,也就是說,修學這個法門一定得到成就。下面是對信願行有一個簡單的解釋,這個解釋非常重要。

【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將這個「信」字解釋得很詳細、很圓滿。他為我們說出六種,這個地方只說了一種,而這一種是六種裡面最要緊的,這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成佛,這個信心非常重要。我們看到不少學佛的同修確確實實缺乏這個信心,他總自己感到一生造的罪業很重,我這樣子怎麼能成得了佛?不但不能成佛,如果要生到極樂世界跟這些菩薩在一塊都感覺到很慚愧,都不好意思,這一種念頭是決定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淨土有強烈的自信心。佛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眾生與佛不二,這是從體性上來說的。差別在哪裡?佛悟自性,我們是迷了自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而自性則無二無別,完全是一樣的。成佛就是悟了自性,就是覺悟、明了自性,這就叫成佛。由此可知,成佛是眾生理所當然的一樁事,所以何必客氣不敢承當?那就錯了。

在《觀經》裡面把淨宗的原理,佛用兩句話為我們宣示出來了,這兩句話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性德,本性本來如是,底下這一句是修德,雖然你本來是佛,沒錯!可是你要不修,你就不能成佛,一定要修。本來是佛,現在又肯修行作佛,那這個佛是做定了,決定成就。本來是佛,現在不肯修行,那就沒有法子了,自性佛不能現前,所以是心作佛。淨宗修學的原理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的。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就是是心在作生死凡夫,那就沒話說。生死凡夫是怎麼作的?是妄想、執著所作的。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是人我是非、貪瞋痴慢,搞這些東西。這就是是心作凡夫、是心在作六道。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而不曉得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我們作佛就成佛,這是淨宗修學成佛的原理。所以底下說道:

【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

就是根據這個原理、這個事實真相而說的。所以成佛沒什麼希奇,成佛沒什麼了不起,個個人本來是佛,這一定要曉得的。但是成佛就得大自在,永遠離苦得樂!這一樁事情就在我們一念之間,關鍵就在『念佛』,我們肯念佛就行了。念是心裡頭真有佛,而不是在口裡頭,口裡面有佛,心裏面還打妄想,還想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不叫念佛,這不相應,心裡頭要真有佛。真有佛,其他雜念就沒有了,所以叫一心稱念,二心就不行,一定要一心稱念。

我們學佛學了不少年,對這樁事情多少也懂得一些,可是念佛的時候總有妄想、總有雜念,這怎麼辦?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我們的妄想雜念作的時間太長、太久了,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我們的心就是在作妄想,就是在作雜念,現在要想一下把它轉過來,當然不可能,習氣太重、太重了!現在我們曉得這個原理,曉得這個事實,這是心在造作。現在不想再造作妄想雜念,現在專造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現在明白了。明白叫始覺,你開始覺悟了。從此之後,要能保持著這個覺悟,不再迷了,那我們成功就有指望。

怎樣保持?就是把這一句佛號抓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全部精神貫注在這一句佛號上,念茲在茲。在念佛的時候起妄想不怕,起妄想是正常的,這妄想跟念佛可以同時,彼此不相礙。只要我們專注在佛號上,不要理會妄想,不要理會也不要著急,也不要害怕,那麼我們念佛的功夫得力了,這個得力還是靠薰習;換句話說,我們要培養念佛的習慣,培養念佛的習氣。這個習氣要培養成了,妄想雜念自然就少了。少了我們就曉得我們念佛功夫得力了,這樣才能夠往生。所以這個關鍵是在念佛,念佛成佛。

念佛人決定得生淨土,一生淨土,一定是『究竟成佛』。成佛上面加個究竟,就是說明這個佛是圓滿的佛果,像天台家所說藏通別圓。那個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不圓滿,圓教才究竟圓滿。我們生到極樂世界成的是哪一種佛?是圓教的究竟圓滿佛,這的確是無比的殊勝。我們要相信。這非常、非常重要,這就是信自己!所以淨宗裡面講信,跟一般宗教講信,是大大的不相同,它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礎上。其次我們再講信他,他是誰?他是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妄語,他所說的一定是事實,我們信得過他;我們相信世尊所講的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都真實,願願現在都兌現了,沒有一願是虛假的。我們信他是信這個,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再講到「願」。

【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

信真的成就了,真正建立了,那個功德就很大。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真如本性,信心清淨就明心見性。可是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的什麼佛?大概是藏教佛、通教佛,最多也不過是別教佛,圓教沒有法子,那個究竟圓滿佛距離他見性還遠之遠矣。我們知道見性的菩薩破一品無明就見一分真性,這就是見性的菩薩,所謂見性成佛。自性裡面有四十一品無明,他才破一品,後面還有四十品。四十品破盡了,才叫究竟圓滿佛。所以他往後那個位次,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一步、一步向上提升,遠之遠矣!唯獨到西方極樂世界容易,很快就能夠圓滿,他不必經歷這麼多位次,也不必經歷很長的時間,他就能成就。所以覺悟的菩薩們,沒有一個不願意求生淨土的,除非他是沒有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決定求生。

菩薩有智慧,我們沒有智慧,遇到這個法門還不想去。為什麼不想去?對這個世間有貪戀,捨不得!這就痲煩。雖然信了,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這兩個世界、兩個生活環境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地方就放得下。為什麼不願意去?為什麼放不下?沒有搞清楚。這個世間有財產捨不得放下,要是搞清楚了,西方世界那個財富比這兒多,不曉得多多少,這就肯去。住的房子比這裡要大,我們這個地方住的房子鋼筋水泥造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房子是七寶造的,不能比!這個世間有親人,親情放不下,殊不知西方世界親人比這邊多,這一點不假。所以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就很願意捨棄這個世界,所以是『厭離娑婆』,不願意在這個世間、在這個六道裡面再受苦,再去受這些折磨。對於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然你就歡喜,你羨慕,你很想去。

下面這是個比喻,『如子憶母』。比喻欣慕之心,像小孩念父母一樣。他沒有別的心愿,只希望回到母親的懷抱。要有這樣的熱情。『必欲往生』。必定想生極樂世界。要有這樣的願,非常懇切的願。有願還要行。

【行謂從願起行。】

『行』就是佛在本經裡面教給我們「一向專念」,無有間斷。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一向,淨念相繼就是專念。這個樣子,三個條件都具足了。

【以上三事。號為資糧。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這是往生西方淨土的條件,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具足了,沒有不往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這是真實的成就,任何一個法門都沒有法子跟淨土相比。其他大乘法裡面,雖然有很好的理論,也有善巧方便法門,它能幫助我們的只是成羅漢、成菩薩、成權教的佛果而已,像藏通別佛,這是跟西方淨土不能比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具足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具足了,無論是智愚或者是在社會上貴賤、男女老少,一律沒有差別,平等的往生,平等的成佛。

【淨土法門,奇特殊妙。】

『殊』是殊勝,『妙』是微妙。

【當機之說。亦有三例。】

這樣殊勝奇妙的法門,要什麼樣的條件、什麼樣的資格才能夠修學?這就是『當機之說』。這個說法大概是自古以來有這麼幾種講法。這幾種講法都列在此地給我們做一個參考,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一上輩往生。唯是菩薩。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多認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的菩薩。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的菩薩。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

說那個不是凡夫。像《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大概這四品是他們去往生的。善導大師以前這些高僧大德是這個講法,這是我們在古德註疏裡面都能夠看得到的。第二種說法:

【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這個講法是善導大師講的。在《高僧傳》裡面記載的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彌陀化身再來的,那麼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是決定錯不了的。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淨土,為誰?是為凡夫不是為這些菩薩們。善導大師《四帖疏》,這個《四帖疏》就是《觀無量壽經疏》,我們曾經講過,他這一段話特別是在「上品上生章」裡頭講的。「上品上生章」他的註解注得特別詳細,把古人這種說法完全駁斥了,我們縱然不能夠讀《四帖疏》的全部,至少要把「上品上生章」多讀幾遍,這是增長我們的信心。

【善導大師四帖疏。破前說曰。】

這個『破』就是駁斥古來大德這個錯誤的說法。

【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乾大小聖也。】

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如來是釋迦牟尼佛,《十六觀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而《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修行方法,就是世尊所說的十六種觀想的方法。這裡面包括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統統都在這部經裡面。而佛的意思是為『常沒眾生』。什麼叫常沒?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生死凡夫,所謂的是「頭出頭沒」。到三善道來投生,這是把六道比喻作苦海,這個頭伸出來,吸一口新鮮空氣,再一下又再到那個海底下去了,不知道多久再冒出來一次,這個海底就是三惡道!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六道凡夫,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三善道好比我們休假出去旅遊,時間很短,三惡道才是老家,住在那個地方時間太久了,餓鬼、地獄、畜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佛何以這樣肯定的為我們說?佛對於這個事實是親眼所見,不是猜測的。他是現量境界,他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佛說出這個道理,我們仔細想想也滿合理的。人為什麼會墮三惡道?造作的惡業,輪迴的形成原理就是迷惑、造業感得的果報。惑業苦,這是輪迴的來由。惑業苦裡頭斷一條,輪迴的現象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說「覺後空空無大千」。由此可知,六道輪迴是我們迷了才發生的這個現象,真正覺悟了,這個現象就沒有了。

那我們想想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多還是惡多?冷靜仔細想一想,就覺得佛的話有道理,我們確確實實惡念多,造的惡事多,好事少!惡造得多,惡的念頭強,佛說輪迴是強者先牽,哪一個念頭強先受果報,我們惡念強!哪些是惡念?貪、瞋、痴。所以佛說這叫三毒。貪的念頭強就餓鬼道去了,貪心變餓鬼,瞋恚心強就墮地獄,愚痴強就變畜生。愚痴就是迷惑顛倒,真假、邪正、善惡、是非不能辨別,把假的當真的,真的看作假的,這叫愚痴!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不要看別人,看看我們學佛的這些同修們就看出來了。說實在話,一個人看自己很難,自己有什麼毛病不容易覺察,看別人!別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別人,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個方法也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我們自己有沒有把假的當作真的?很可能我們就犯了愚痴自己不知道。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我們學佛,把佛菩薩的形像當作神明來供養,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這就是迷惑,這就是愚痴。自己以為拜佛,佛會保佑我,將來還變畜生,你說冤枉不冤枉!拜佛會拜到畜生道里去,原因就在此地。

過去慈雲灌頂法師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寫了一個註解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我們過去講過,這個本子我們也印過很多次,不難看到。他末後為我們說出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就是念佛人下地獄。我那個時候做學生的時代,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我看到這本書第一條念佛人墮地獄,我就嚇一跳!我就向李老師請教,這怎麼回事情?念佛再不好,不應該墮三惡道,這不應該墮地獄。李老師說這個問題很嚴重,這是個大問題,他說我不跟你一個人答覆,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解釋。念佛人心裏面還有嫉妒,還有瞋恨,墮地獄!是嫉妒、瞋恨心墮地獄,不是念佛墮地獄。念佛人要把貪瞋痴念掉,那就行,那才能往生。念佛人口裡念佛,心裏面還充滿貪瞋痴,來生還是在三惡道。所以灌頂大師講一百種不同的果報,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阿彌陀佛發願是度我們六道眾生的,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度六道眾生的,『不乾大小聖也』。「大聖」就是大乘的菩薩,「小聖」就是小乘的羅漢,小乘初果到四果,大乘像前面所引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導大師說與他們不相干,這個法門專度凡夫。他這個說法,我們仔細去看看經,相應,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現在我們讀的這個本子第二品一開端「賢護等十六正士」,那是在家人,在家菩薩!他們的人數占了十六個人,絕大多數。這個意思就是顯示出,這部經、這個法門對象是在家的同修、是六道凡夫。底下:

【又雲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這一句話說得非常、非常好!可以說將我們的疑惑徹底解除了。為什麼往生會有九品?善導大師說:九品無關我們的根性,當然更與大小乘沒關係。不像前面講的要登地的菩薩才能往生,才是上三品往生,那我們是博地凡夫,那往生只有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之分,往上去沒我們分。這樣說法實在講跟西方世界的教義相違背,為什麼?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樣說法就太不平等了,這個差別太大,哪裡能夠算是平等法?何況這個平等在經題上就列上「清淨平等覺」。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法門是平等法門。九品差別怎麼來的?是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我們覺得是有道理,遇到的緣,機緣不一樣,所以才有差別。機緣很難得,這與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統統有關係,就像小本《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過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這一生才遇緣殊勝。殊勝的緣是我們能遇到這一部經典。學佛的人很多,特別是在過去,過去在古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沒有發達,得一本經書相當不容易。在民國初年,有許多學佛的同修還是手抄佛經,經書買不到。要想求一部經典怎麼辦?只有找大的寺廟,這大寺廟裡面有《藏經》,藏經樓就像圖書館一樣,去借。在一般習慣上來講,《藏經》都是不能夠離開藏經樓的。你可以借出來在裡面抄,所以用的是手抄本。不像現在,現在是印刷術太發達了,每個人家裡面都可以供一部《大藏經》,這是從前人連作夢也不敢想的。經本得來不容易,你要遇到這個經本,特別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自古以來傳下來一共有五種不同的原譯本。這五種不同本子裡面內容有出入,所以這個本子唐以後很少人依《無量壽經》來修行,大家都依《阿彌陀經》。原因就是因為它的本子太多,不曉得依哪一個本子好。五種本都能夠看到,那相當不容易,這就是緣的問題。

現在我們的緣比古時候要殊勝得太多、太多!正因為原譯本多,讀一種不能夠明白圓滿的意思,五種本都讀,本子都找不到,所以古德才有會集的這個想法。最早會集的是宋朝的王龍舒居士(王日休居士),這是最早的會集本,叫《大阿彌陀經》。以王居士的地位、財富,學佛,《無量壽經》這個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還有一種他都沒有機會能見得到。由此可知,古時候這個經書見到之難。所以他那個本子是四種原譯本的會集本。在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會」,這一會這個本子,王龍舒居士沒見過。這個會集就不圓滿,少一種!而《大寶積會》裡面有一些經文,是其他四種本子裡頭都沒有的,那這就很重要了。

所以一直到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這最近的會集我們現在所採用的,這是一個最完整的會集本,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我們現在人有福,因緣殊勝,這遇緣好!這是你遇到的本子圓滿、完備。第二這緣要理解得透澈,要有人給我們詳細講解,使對全經的義理瞭然於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緣殊勝;第三有好的同參道友,大家在一塊認真的修學,如教修行,這個緣就具足了。這些因緣要具足,這上品上生!所以九品往生裡面,上上品往生我們有分,特別是現代人確確實實是有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在緣上來講具足,往生的品位不高,這個怪自己,決不能怪別人。怪自己哪裡犯的過失?沒有能夠如教修行。佛所講的沒去照做,這往生的品位就低了。所以九品差別是在遇緣的不同。

【又雲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這一句話也說得很好!這是善導大師為我們做了一個總結。在這一句話裡面,他把『一切善惡』這四個字就是說明六道的凡夫,六道凡夫裡面的「善」就是三善道的,「惡」就是三惡道的。這是阿彌陀佛主要接引的大眾。大乘菩薩、小乘聖者是附帶的。底下這『凡愚』是通指六道的眾生,六道都是凡夫。

【大師之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

善導大師這個說法跟古大德的說法完全不相同,確確實實與經義相吻合。經是佛說的,確確實實說的是佛心裏面的話,沒有違背佛的意思。『下洽群機』,洽是融洽,群機就是從上上到下下,上上是指等覺菩薩,下下是指地獄眾生,這就是常講九法界一切眾生;菩薩對佛來說也是眾生,九界眾生。淨土法門,普度!

【實大有功於淨土。】

善導大師這個說法,對淨宗確確實實是莫大的功德。令一切眾生起建了信心,發願求生淨土。

【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

這特別是在日本。日本在隋唐時候派了很多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而這裡面不少人都是善導的學生。他們學成回國之後,所以淨土宗在日本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個宗派。他們對於老師非常尊敬,超過我們中國。中國一般寺廟裡面,善導大師的像還不多見,可是在日本寺廟裡頭,善導大師的像就很多,很多寺廟的名稱用「善導寺」。我們台北善導寺是日本人建的,紀念善導大師。所以你看到善導寺,這淨土宗的道埸。這都是說明善導大師對於日本、對於韓國的佛教影響很深。再看第三種說法:

【專接上根。傍及中下。】

說淨土法門的對象是專門對上上根的人。

【疏鈔曰。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

這個說法是蓮池大師講的,這是我們淨宗中興的大德,他生在明朝末年。這是《彌陀經疏鈔》裡頭說的。『明』是說明,『信位初心』,初發心的,對於佛法有信心,很想修學。大師講這眾生有上中下三等根器。『禮懺滅罪』。依照大小乘經典的方法修行,修禮拜、修懺悔,我們常講經懺。這個經懺諸位要知道,不是現在寺院裡頭超度死人的經懺,不是這個。這個「經」是講讀誦經典。像在我們台灣,台北華嚴蓮社聽說每個月都有一定的時間,大家在一起讀誦《華嚴經》,這是讀經。禮懺,很多寺院裡面也有一定的時間舉行拜大悲懺,這最普遍的。在台灣還有拜梁皇懺、水懺,淨土宗的有淨土懺,修地藏法門的有地藏懺,修《法華經》的有法華懺,這個懺儀很多,幾乎重要的大乘經典都有修行的方法。這古大德編的,編的修行的方法,通常講行法,修行的方法。這是對初機的,也就是說對下等根機的,教給他們修行的方法。

中等根機?比他們高,他們修禪定,『修習止觀』。止觀就是禪,在禪宗叫禪定,在教下叫止觀,比前面這一層要高。更上層的?更上層的念佛,專接上根。哪些是上根?念佛人是上根。『以求生淨土被上機』,這是確確實實的,為什麼念佛人是上根人?上根是有真實的智慧,選擇這個法門就是真實智慧。沒有真實智慧,你怎麼會選這個法門?這成佛的法門。諸位要曉得修習止觀若不能見性,就不能出三界。縱然得定,也只能夠往生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看他定功淺深,不能出三界,他將來果報在天上。那定要修不成,修不成就是未到定,有定功但是不夠,那就生欲界天。我們常常看到經上講的「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是未到定,就是他修的禪定功夫還不夠初禪,不到初禪。像考試打分數一樣,六十分及格,他只有四十分、五十分,這就生到欲界天人,位次就更低。由此可知,前面禮懺滅罪是人天福報,是修福的,大概色界天都沒分。念佛人的果報超越三界,往生淨土,所以這是上根人不是下根。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

凡是修淨土的人都是大乘菩薩,因為淨土所要求的,《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一發就是菩薩。什麼叫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得好,凡夫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他說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講法確實蕅益大師以前這些祖師大德們沒有這個講法,沒說過,他第一次說的。他說這個話,我們細細想一想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為什麼?生到淨土,古人講過「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能夠見阿彌陀佛,這不是菩薩,見不到的!

所以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的的確確是無上菩提心。一般的菩薩不如,比不上!一般菩薩雖然發的,像《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你發那個心見不了佛,人家這一發心就見佛,見佛比你就高多了,所以的確是無上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講得容易懂,我們聽了之後,覺得我們有分。《起信論》裡講的、《觀經》裡講的,講的我們聽不懂,想想自己發不出來,沒分,於是就退心了;聽到蕅益大師講的,我們就振奮起來了,覺得我也可以做得到。所以要真正發心求生淨土。

【又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這是蕅益大師讚嘆淨宗的行法,修行的方法。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太深、太妙了!可是,念佛實在講非常簡單、非常容易,它的深妙處只有深妙之人才能看得出來,一般人看不出它的深妙處。唯有真正有學問、真正有見識的人他知道,這個方法簡單容易,確實深妙。下面這兩句話說得好,『破盡一切戲論』,這一句話是對教下講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如果你要是懂得念佛法門,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話都是戲論,都是開玩笑的話,都是廢話,一句阿彌陀佛把它破盡了。『斬盡一切意見』,這是對禪宗講的,你說這就深妙了。超越了禪宗,超越了教下。宗門、教下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這一句佛號超越了,從理上說,深;從方法上講,妙,太巧妙了,一句佛號就超越,決定不是宗門教下能相比的。

剛才我說過禪宗不見性不能成就,只得禪定,這是生四禪天。縱然明心見性了,成就還是有限,見性成佛,成的什麼佛?藏教佛、通教佛,去圓教佛果,真的是遠之遠矣,不曉得還要修多久才能成就。依照佛在一般經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完成三賢位,佛說這都是從別教講的不是圓教;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九地、十地,三個位次,三大阿僧祇劫。縱然明心見性,所謂見性成佛,不過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別教這是初地。那麼從初地到七地一個阿僧祇劫,再到十地,兩個阿僧祇劫,成什麼樣的佛?成別教佛。別教佛的地位是相當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所以你就曉得太遠了,時間太長了,怎麼能跟念佛人比!

念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依照《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下下品往生,只要經十二劫。諸位曉得,十二劫就花開見佛悟無生了,花開見佛悟無生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地位,別教初地的地位。換句話說,像他們那個修行,修到這個是經過一個阿僧祇劫,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十二劫,他怎麼能比?這不能比。那是講下下品往生的。如果說下中品往生的,那經上講只要六劫,那時間就縮短一半了,所以真的是深、真的是妙!這兩句話不是假話是事實,超越宗門教下,教下包括了賢首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唯識宗,沒有一樣能比得上念佛人。

念佛之殊勝,所以念佛法門好,誰知道?馬鳴菩薩知道,龍樹菩薩知道,這兩個人是大乘八宗共祖。大乘八個宗派都是馬鳴、龍樹傳下來的,所以他是八個宗派的祖師,共同的祖師。他們知道,他們在末後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在中國智者大師知道,智者是天台宗的,專門弘揚《法華經》,可是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的,他給《觀無量壽佛經》做了個註解,後來他的學生四明尊者做了個鈔,這個註解也很有名,叫《觀無量壽經妙宗鈔》,他是念佛往生的,四明尊者也是念佛往生的。天台宗的祖師,因為智者大師提倡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天台宗歷代的祖師幾乎都是念佛往生的。『永明』,永明是從禪宗裡面回過頭來的,他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再回過頭來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永明在傳記裡面記載,他也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這是我們中國兩位大德,他們清楚、他們明白。智者是代表教下,永明是代表禪宗,所以像他們這一等的人物,這一流的人物,『徹底擔荷得去』,他們能夠直下承當,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

『圓』是圓滿,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圓滿的,宗門、教下都沒有這個圓滿,跟念佛人一比,他就有欠缺,所以這是圓到極處,頓到極處,『頓』是頓超,禪宗是頓,跟念佛一比差遠了!

【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曰深妙。】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就是不可思議,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不是我們推測得到的,所以說它是深妙。

【但驀直念去。】

『驀直』指一直,只要你一直念去,死心塌地一直念去。

【不假方便。】

不須要藉任何方法來幫助。

【不落思量。】

這兩句話合在一起,『不假方便』,不需要用教下的方法來幫助;「不落思量」,不需要用禪宗的方法來幫助,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

【直起直用。】

指直截了當。

【自得心開。】

只要你功夫用的熟了,自自然然心開意解,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樣的境界。禪宗的方法難,淨宗念佛這個方法容易,都可以念到大徹大悟、都可以念到明心見性。

【當下破盡戲論。盪除一切計度分別。始能直下承當者。肉身大士也。】

這就說明誰是善根,你只要肯『直下承當』,只要肯發願求生淨土,一心念佛,你就是肉身菩薩,這個大士是大菩薩!就是前面所講的上根人不是下根人。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第十四集)1994/10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2-026-0014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四面倒數第二行,從第三條看起:

【要解雲。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這段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這個說法也是古人所未曾說過的。蕅益大師這個說法是他自己猜測的還是有經典做依據的?如果是自己所想當然爾,想必是如此,這是決定不能夠相信的。現在這個時代假的佛法很多,拿著佛的經典到處說假話欺騙人。所以世尊在入滅之前,留給後世學生的遺教有四依法。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如果經典上沒有說,這人說的,我們不能夠接受,任何人所說的必須要有經典做依據,我們才能夠相信。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裡面確實有不少的發明,實實在在有依據,依據在哪裡?就在《彌陀經》上。由此可知,多少人看《彌陀經》沒看出來,他老人家看出來了,被他發現了,這實實在在了不起。這一樁事情就是世尊自己在《彌陀經》上所講的,蕅益大師這一點醒,我們一看果然不錯,釋迦牟尼佛怎樣成佛的?是念佛成佛的,就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很不可思議。

他為我們說這個法門,就是把他自己成佛的方法傳授給我們。『果覺全體』,果是成佛,一絲毫沒有保守,完全的傳給我們,這就是《阿彌陀經》。所以淨宗的經論,《無量壽經》叫大本,《阿彌陀經》叫小本,其實裡面內容境界完全相同。說《彌陀經》就包括《無量壽經》,說《無量壽經》就包括《阿彌陀經》。經上所說的完全是諸佛果地上的境界,所以他說『乃諸佛所行境界』。因此這大、小兩本我們看起來好像很淺,不深!其實真正是其深無底,其廣無邊。展開來不但是融會貫穿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不出大、小二本,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法門,也出不了大、小二本的範圍。由此可知,它的深廣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

『唯佛與佛能究竟』。這大、小兩本要徹底明了,那是什麼人?只有如來在果地上能做得到,決不是九法界眾生靠自己的能力能夠全部了解的。九法界諸位要曉得包括等覺菩薩在內。我們六道上去聲聞、緣覺、菩薩,菩薩裡面包括等覺菩薩,就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都是等覺菩薩。這許多菩薩當中有不少是倒駕慈航乘願再來的,那是例外,那他當然明了,他已經成佛了。我們知道文殊早就成佛了,觀世音菩薩也早就成佛了。像這些大菩薩很多都是古佛示現的,若不是古佛示現,即使等覺也要蒙佛力加持,他才能夠知道一些,要得不到佛力加持,他不能明白的。下面這三句是結論:

【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

『念佛法門』不僅是深妙,深妙到極處。深是講它的理、講它的境界無量無邊,九法界眾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夠理解,這是講它的深;妙是它的方法很容易,我們不了解但老實念就能往生,這就妙了。什麼人能往生?前面說過了,專接上根,那我們是不是上根?這個上根跟禪宗里的上根標準不一樣,淨宗上根跟其他宗派的標準不同,這個上根是真正能信、能願、能行,這就是淨宗所說的上根。他相信阿彌陀佛,相信淨土三經,他沒有懷疑,他真肯往生極樂世界,真想去、真肯去,這一天到晚就抱住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一向專念這是淨宗上上根人。

我在過去曾經說過,如果你要覺得這好像是太少了。這一句佛號那能往生?你懷疑不能相信,要多讀一些大乘經典,讀淨土五經一論,這就不是上根了,這是中根,也能往生。如果還覺得不夠,這個還太少了。淨宗的典籍有蕅益大師的《淨土十要》,有蓮池、蕅益大師的註疏,淨土宗古來祖師大德的著作不少,印光大師有《文鈔》,再加上這些大概就可以了,這是下根,大概還可以往生。如果覺得還不夠,再要念一些《法華經》,再要念《華嚴經》,再要念其他的經典,那叫下下根,這一生往生沒指望。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

古來的祖師大德到最後往往就是一本《彌陀經》、一句佛號,他什麼都放下了,這才能夠上品往生。也許你懷疑又會問:這些祖師大德大乘經他念得太多了,念了幾十年了,到最後他才放下。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也得學學祖師大德,大乘經也可以用幾十年的時間去涉獵。說得好像是有道理,其實那些祖師大德們過去所學的那個,到後來才恍然大悟走了好多冤枉路,這是苦口婆心的來教導我們,教我們走一條直路,不要學他走很多冤枉路。他學三十年到最後找到淨土才能念佛往生,我們要聽他的教訓不走他的冤枉路,頂多三年就成功了。我們只須要他十分之一的時間,我們的成就可能還超過他,為什麼?專精,他們叫雜修,那怎麼會一樣?學佛做人貴在能辨別邪正,認識好歹!人家說好人、善人誠心誠意教導我們,我們不能冤枉他,那就錯了。所以這個方法確實是深、是妙,只有上根人,前面講過、蕅益大師說過上根標準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舉了幾個例子像馬鳴、龍樹、永明、智者,這是真正理解、真正明白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疏鈔雲。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

這也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所說的。父母是生育我們這個身體的,所以在此地用念佛來比喻,念佛能生法身。我們這個肉身得之於父母,我們法身慧命從哪裡得來?從念佛。當然大乘佛法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法門,這些法門目的都能夠生法身,可是這無量法門確實有難易的差別,有很多法門修學困難,不容易成就。一切法門裡面唯獨念佛法門容易成就,而且成就是真實不可思議,他成就的高,不是普通的成就,是究竟圓滿果地的成就,這是古時候的祖師大德都承認的。依禪宗來說,這是大乘的頓教,一生當中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成的是什麼佛我們要清楚。

天台大師講佛有六種,叫六即佛。第一個講「理即佛」,要從理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從理上講的,不是從事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可是事上不行!事上,我們是迷惑顛倒的佛。所以你一定要起修,這要修行,把我們的毛病習氣障礙去掉,使本性再恢復,那就是事上成佛了。在初學的人?初學的人叫「名字佛」。我們接觸佛法了,每天在經典裡面研究討論,像現在我們大家學佛的地位,在什麼位子?名字佛。名字佛有名無實,這不是真的,假的!因為我們雖然學佛了,聽的不少,懂的不少,毛病習氣一點都沒改,也就是說,佛法對我們沒有真正的受用,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名字佛。

從這個地方我們再真正用功,這是我常常勉勵同修們,我們今天學佛如果真的認真學,一定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勸大家讀經,讀三年,這三年是第一個階段。目的在哪裡?熟,佛在經典裡面講的這些經文教訓我們記得很熟,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不會忘掉,我們做這個工作。這沒到修行,這修行的準備功夫。第二個階段是求解,經文熟了,熟了之後我要懂得它的,我們中國過去教學是用這個方法。古時候教學,兒童七歲上學,七歲到十二歲,這是中國過去的教學,沒有學校,私塾跟著老師。私塾裡面教小朋友教什麼?就是教背誦,重要的典籍都在這個時候完成背誦,都能背熟了,老師還要督促背一百遍,背二百遍,為什麼?讓你在一生當中都不會忘記,到老寫文章的時候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他不要去找參考書,不要去查,他太熟了!

所以中國國小是背誦經典,這是一個階段。然後再去學做人,所以德行是在國小時候訓練的,學灑掃應對,學這些基本的禮節,這在國小完成。學規矩,怎樣對父母,怎樣對長輩,怎樣對親戚朋友都有規矩,倫理的教育。大概十三、四歲之後入太學,從前沒有中學,統統背誦完成之後入太學,太學就是大學。太學裡面教什麼?就是把你從前讀過那些東西詳細的研究討論講解,讓你對禮統統明白了。所以第二個階段是求解,從前太學裡面是求解,解門。國小是背誦,小孩記憶力好,利用他的記憶力所應當要記的東西,全部在這個時候把它記熟,所以太學裡求解。這還沒有到修行。

所以經典要理解,要聽講、要研究討論,意思解得愈圓愈好。理解之後這才談得上修行!行是什麼?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與佛的教訓不相應,佛教給我們不貪、不瞋、不痴,我們偏偏搞貪瞋痴,我們把佛的話記住了,佛所講的道理圓融,為什麼?佛教給我們不貪、不瞋、不痴搞清楚了,我們就認真去做,這個做才叫修行。可見得,我們今天是做修行準備的功夫,沒有真正修行。

真正修行,開始照做了,如教修行,那就叫「觀行位」。這又升了一級,得受用、得利益,確實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真得佛法的受用,這叫觀行。觀行是真乾、真修,名字是有名無實沒修;有信、有解沒有行,那是名字,真正肯乾、肯修,觀行位了。雖然修沒證果,證果的標準是什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那就證果了,所以那個叫「分證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叫法身大士。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位子,跟淨土裡面講的位子,遠之遠矣!所以才曉得淨土法門在禪之上。

諸位要曉得禪宗到明心見性,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初住菩薩就有能力以佛的身分度化眾生,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可以現佛身。他能夠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能夠示現八相成道,所以他真的是成佛了。佛的等級很多,種類也很多,種類有藏通別圓,等級有四十二個不同。所以成佛不能含糊籠統,要知道他成的是什麼佛。淨土宗往生所成的佛是圓教佛,四十一品無明斷盡的佛,那真的不容易。以一般修行,就以禪宗來說,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到究竟圓滿他要修多久?通常講法他是三個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說法是無量劫。那我們曉得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時間就短了,很短的時間他就成就了,原因在什麼地方?這個大、小兩本裡面就講得太多太詳細了。

他修學的環境好,他每天親近的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他天天親近這麼多的好老師;圍繞在旁邊都是等覺菩薩同學,修學的環境太好了。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找不到的,所以一生到西方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天天跟佛在一起,那怎麼會退轉?我們為什麼會退轉?天天跟妖魔鬼怪在一起,你怎麼會不退轉。妖魔鬼怪是什麼?你家裡的電視機就是妖魔鬼怪,你一天到晚看那個,它教給你什麼?教給你殺盜淫妄,教你貪瞋痴;走到街頭你看到五花八門的統統是妖魔鬼怪,都在那裡誘惑你,讓你起心動念,讓你起貪瞋痴慢,退轉!西方世界統統跟佛菩薩在一起,那怎麼會一樣!

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很重要。『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這一句話是出在《華嚴經》上的。我們從這一句經文裡面明白,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最後成佛都是修的都是念佛法門。換句話說,今天在佛法裡頭無論大乘、小乘,無論你學什麼宗派你真正修成了,最後的歸宿是華藏世界,最後統統都歸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之後,還有相當長的時間,等到你證得初地了,因為你破了一品無明你就入華藏世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華藏是一真法界,破一品無明就到那個地方去了,這逐漸逐漸修不曉得修到多少年,四十一品無明破了三十品,再破一品,破到三十一品,那就是初地菩薩了,初地以後修什麼法門?完全聽從普賢菩薩的勸導,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到那個時候統統都念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就念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遇到這些菩薩們一看到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他們搞了無量劫吃了好多苦頭,繞了好大圈子,才曉得念佛往生,你怎麼一下就知道了,一下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不可思議!所以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狀況,那些諸大菩薩們看到、聽到了佩服得五體投地,沒有話說。所以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這兩句話所說的,古時候我們不談,就眼前學佛的同修,真的是大有人在。學這個法門,學那個法門他不願意去往生,這就是愚痴、就是狂妄,所以許多人輕視念佛法門,不知道念佛法門的殊勝。末後這個結論好,『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什麼菩薩?《華嚴經》上十地菩薩,華嚴到登了地,已經破三十一品無明,智慧真的是開了、夠了,所以對於念佛法門他認識清楚,這個時候給他一講他懂了,不再排斥了、不再猶豫了,死心塌地修學了,所以這的確是要有高度的智慧。

那我們現在是凡夫,聽到這個法門就相信,就發願求生淨土,可見得我們的智慧不在十地菩薩之下。可是除了這一個選擇之外,我們智慧能力的確不如別人,比別人差得太遠、太遠了,這什麼原因?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是我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當中成熟了,是這麼一個關係。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我們自己不知道,佛菩薩知道,所以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我們,使我們的信心、願心不退轉,使我們能夠在這群魔亂舞的環境當中,我們還能夠堅持信願持名,這是佛力加持,自己的善根福德深厚。是這個原因,不是沒有原因的,不是偶然的。所以佛不是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的確我們不能不懷疑。再看下面一段:

【蓋此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個法門特別指持名念佛的法門,因為《無量壽經》跟小本《彌陀經》都是提倡持名念佛的,所以這個法門是專指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住真實慧』。《無量壽經》上為我們說了三個真實,這是其他大乘經上很少看到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第二句,第三「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那這就是世尊把這個法門為我們說出,勸導我們修學,給我們真實的利益。這一句話要緊。經,大家是天天在念,有不少人一天念很多遍,意思不懂。這一句經文的意思如果你真懂得了,你對於釋迦牟尼佛會衷心的感激。

諸位要曉得,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這一世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我們身體;「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來的真實?唯有念佛往生是真實的。所以你真肯念佛往生,諸佛讚嘆,剛才講一切菩薩佩服,你怎麼無始劫來都搞虛妄,這一下搞真實了。這難得、太難得!迷惑顛倒的眾生都在虛妄裡面去做活計,在那裡生活,在那裡計較,全是虛妄,一場空!唯獨念佛法門,聲聲踏實,聲聲佛號都真實,這是真實之利。這個利益從哪裡來的?是從阿彌陀佛住真實慧裡面流出來的,這是講阿彌陀佛的修德。還有更深的理論依據,那是什麼?就是真實之際。這個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這是我們一切眾生本有的,這就剛才講的理即佛,我們迷失了。因阿彌陀佛住真實慧,見真實之際,他才有能力為我們『開化顯示』,開是開示,化是教化,把這個真實顯示出來。這個顯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如來慈悲的教導,這是開化顯示。我們得的利益能信、能願、肯念佛、肯求生,這是真實之慧,最真實的恩惠。

『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裡面的道理,這裡面的事實真相,只有如來在果地上才清楚、才明了。我們今天能說少分,大家聽了也能明白少分,這是自己善根發現,諸佛威神的加持。我們要得不到佛的加持,這意思不懂,體會不到!大家要得不到諸佛的加持,你聽了也聽不懂;你能夠聽懂、聽明白,佛力加持的。自己善根發現,佛力加持,你一接觸一聽明白了、懂得了,才曉得這是唯一真實。

我們一定要明了,必須要能夠體會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用這些方便法誘導我們歸到真實,我們看這一切經典,你才曉得哪一部經典是最珍貴的,哪一部經典是第一經,你才知道。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引隋唐的大德比較經論的優劣,那一段文字大家都看到,那一點都不假,居然有人說《華嚴》跟《法華》都是《無量壽經》的導引,那其他的都不必說了。《華嚴》、《法華》在中國佛教的地位是經中之王,沒有比這個更高了!連這樣大經都是《無量壽經》的引導,像我們上高速公路那個引道一樣,往上面去的,那不是正路。這就說明正路就是《無量壽經》,是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唯一法門。所以你要認識它,你選擇它,你真的是上根!你不是上根,這第一法門,你怎麼會選擇上?選擇《華嚴》、《法華》,路是對了,沒上去,是在高速公路的引道上,沒上正路,但是距離正路很接近了,必定能夠上去。連《華嚴》、《法華》尚且如此,何況其他經論法門!

如果我們已經是讀《無量壽經》、念佛,看到別的法門好,轉修其他法門,給諸位說這決定是倒退!這退轉,倒退了。原來修學其他法門,遇到念佛法門,我們捨棄改念《無量壽經》,改念佛法門,這是提升,這上了正路了。這個道理,這些事實真相一定要知道,然後才曉得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實實在在是不容易。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那是對《華嚴經》說的。這個法門古德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這個話一點都不錯,比百千萬劫還要困難,我們這一生遇到了。遇到如果要不肯珍惜,不能把它抓牢,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換句話說,你下一次再要遇到這個法門,可能又要經無量劫了,很不容易遇到的。

【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議也。】

『彌陀』之殊勝,就是在他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淺人看是四十八條,圓人看是一條。任何一願裡面都包含其餘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是,不可思議。不是每一願、每一願獨立的,是一個願,你這樣看才能看出彌陀的弘願不可思議。而他接引眾生的方法就是一句名號,這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我們在過去講席裡頭曾經多次的較量,看出名號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從理上說它是真實之際的德號,也就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名字,這從理上講;從事上說,它是無量無邊法門的中心,像一個圓一樣,法輪,它是圓心,這個圓周上是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歸到這個圓心。所以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傳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你都統統念到了,你都受持了,一個法門都不漏,因為你在中心點。

所以這一句佛號接引九法界眾生,一個都不漏,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普度,這才符合於正理。不像其他法門接引眾生有特定的對象,若不是特定的對象就不得受用。由此可知,那個法就不是真實法,方便法,如果是真實法不應該有這個差別。所以這是真實之慧,是真實之際的開化顯示,能令九界眾生平等得真實之利,所以讚嘆它叫『圓融具德』,這圓融就是這個意思。具是具足,德是德能,剛才我那個比喻,像這個輪的中心點,所以它是圓滿具足的,任何一法沒有辦法跟它相比。而且你要曉得圓心只有一點不會有兩點,而還有一法跟它差不多,沒有這個道理,講不通的,圓心只有一個不能有兩個心。

只有真正真實,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他才會明白,才能夠體認,死心塌地不會再有其他的念頭了。就像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裡面所說的,這個世間再有名氣、再有威望的人勸你學別的法門,你不會動心,這世間人;又說了,真正證阿羅漢,四果羅漢的人,乃至於講到等覺菩薩,他說他還有好的法門來勸你,都如如不動;到最後講到一切諸佛來勸你修別的法門也不動心了,為什麼會不動?因為你這事實真相真搞清楚了,真正認識清楚了,不會為外界所動,這你就叫得念佛三昧了。有這樣堅定的信心,那就恭喜你了,你念佛不但決定往生,決定是上品上生,為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見法身,你能信心不動搖的時候,你就見法身了,見法身你念佛,你念佛得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理一心不亂的人,上上品往生!

我們今天不要說是佛菩薩來勸我們修什麼法門,今天有個朋友告訴你:今天晚上出去帶你轉一圈,可以賺一百萬。馬上就跑掉了,經也不聽了,所以你念佛得不到念佛三昧!你往生沒有把握,道理就在此地。你見理不透澈,真假不能辨別,還是被這些假東西欺騙,一騙馬上就走了,所以這個沒有用處。這「圓融具德」我們要認識清楚,肯定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

『超情離見』。這一句特別對禪宗講的。因為襌宗在中國興旺了一千多年,中國學佛的人受它的影響很深,往往他們有個成見,認為念佛不如參禪,所以祖師大德特彆強調,念佛是「超情離見」,情是思惟、是情執,見是見解。真正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裡頭沒有情執,這一句佛號裡頭沒有見解,沒有懷疑、沒有見解,那就叫上上禪。「念佛即是上上禪」,這一句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不是別人講的。

『舉體是理事無礙』。不但體是理事無礙,事也是無有障礙,這兩句話從哪個地方顯示?《華嚴經》上就顯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別是「入法界」這一品經,就是《普賢行願品》。全部經文有四十卷,叫《四十華嚴》,這一品經裡面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本會,一個叫末會,本會有四卷,末會就是五十三參。這一品經四十卷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它把修學大乘的人,就像寫小說、寫劇本一樣,表演給我們看,你看他有沒有障礙?

善財童子與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叫五十三參,裡面是五十四個人,有一會裡頭是兩個人,就是代表我們現實的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看他們的生活多麼快樂、多麼活潑,不但理事沒有礙,事事都無礙,是一個修學大乘的榜樣,而這裡面所主修的就是念佛法門。文殊菩薩念佛生淨土的,善財是他的學生,得意門生,當然傳的是淨土法門,不會傳第二、第三法門,一定是第一法門傳給他。在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所表現的,第一位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最後一位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個開始一個結尾,一頭一尾都是念佛,這就說明念佛是徹始徹終。我們讀《四十華嚴》要懂得這個意思。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顯示給我們看無量無邊法門,徹始徹終唯一念佛法門。

那我們要問,這五十三個人所修的法門各個不相同,這從事上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同,事相上不同,這個修學法門的理上都通,這就深了、這就妙了。無論哪一個法門統統都是念佛法門,這就奇妙了!所以這要不是佛與諸佛,他看不出來。明明不一樣,根本都不念佛,怎麼會是念佛法門?確實是不念佛,但是把你引導到登地,那不就又都念佛了嗎?到最後還是這一條路回家。你想想看哪一條路不是念佛法門?無量無邊的,就像水一樣、河流一樣統統流入大海,大海是它的歸宿。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到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登了地的時候,統統念佛求生淨土。你看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歸到阿彌陀佛那裡去了,所謂是殊途同歸!我們是很幸運直截就入去了,他們迂迴拐彎抹角,不曉得到哪一天還是流入大海,我們的幸運是直截了當。

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的人都尊重、都歡喜,而且我們清清楚楚,他將來也要到極樂世界,也要見阿彌陀佛,不過比我們晚,那晚很久;我們快到,他們後到,不可以說他們不到,他們將來一定到,在我們後就是了。他們現在不承認,死都不承認,為什麼?沒有見到路。到他證得初地菩薩,他就點頭承認了,那個時候才承認,不到那個境界他不承認,他不曉得路是合在一起的,他現在在叉路上,是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華藏已經是一真,西方淨土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中心,要不然已經到一真法界,證得等覺果位的文殊、普賢為什麼還要去求生?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通,唯一可能的一個理由,在華藏世界修行時間長,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時間短,那他當然想快一點成佛,到極樂世界去了,只有這個理由。要不是這個理由,實在講找不出第二個理由,使文殊、普賢也要求生淨土,找不出來。這個理由的的確確是正確的,西方世界成就快速。

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裡面,世尊告訴我們,菩薩修行愈是往高位次愈難。就像我們凡夫爬山一樣,山路的中點在哪裡?絕對不是二分之一的那個距離。古人講的行百里而半九十,走路走一百里,九十里那個地方才是一半,就是愈往後面愈難走,累了爬不動了,所以後面那個十里等於前面的九十里,愈往後去愈難。你看三大阿僧祇劫所說的,第一個阿僧祇劫可以證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只能證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可見得愈往後面去愈難。由此可知,等覺菩薩要成佛,雖然那只有一個階級,那個難的程度在我們想像當中,恐怕也是要一個阿僧祇劫。到西方極樂世界才一天就成就了,當天就成就了,他為什麼不到極樂世界去?這是十方等覺菩薩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理由!

西方世界是事事無礙的一真法界,是究竟圓滿的事事無礙。因為我們在那裡看到,它四土合在一起,九品也合在一起,這就是事事無礙。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的四土不在一起,有礙,理上雖然沒有礙,事上有礙。我們這個世間修行的階次也不在一起,小乘初果跟二果不在一起,二果跟三果不在一起,三果跟四果也不在一起,菩薩裡面十住菩薩跟十行位的菩薩不在一起,這就是事事有礙。西方世界統統在一起,圓融無礙,所以那是一真里的真實圓滿。這才讚嘆它不可思議,這是真實的不可思議。

我們要認識清楚、要真正明了,我們的心就定了。心定了,蕅益大師講「決定得生」。然後我們念佛功夫,那就是品位的高下。實在講往生最要緊,品位低一點不在乎,沒有關係,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是圓融的。那個倒不在乎,最重要我們能不能得生。當然心既然定了,又曉得這個世間樣樣都是假的,樣樣都是虛妄的,唯有念佛是真實的,你自然肯念佛了,不必人勸你。你曉得這是真實的,你就會老實念,你就會歡喜念,愈念愈歡喜,愈念真實的利益愈能夠感受到。最現實的真實利益,身體健康,沒有煩惱、沒有妄想,心裡頭快樂,身心快樂,這是擺在面前的。所以有很多生病的人來問我,這個病了怎麼辦?是不是業障太重了?業障是重,業障不重怎麼會生病?生病當然是業障重,什麼業障?胡思亂想!怎麼樣消業障?念佛就消業障了,胡思亂想統統想的是虛妄,我念佛想的是真實,真實是健康的,虛妄就是病痛。為什麼天天去打妄想?為什麼不老實念佛?世間人不明此理、不識真相,那就難怪了。我們今天明白、懂得了,再不認真去做,這對不起自己。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無量壽經玄義(第十五集)1994/10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2-026-0015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五頁倒數第六行,從第六段看起:

【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眾生真實之利也。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悉登彼岸。】

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宣說的一切大乘經典,像《華嚴》、《法華》、《般若》,都稱為無上甚深之法。在這許多經論當中,究竟哪一部經是無上當中的無上、真實當中的真實?這是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的。從理上說,法門是平等的,只要這個法門能夠通達究竟涅盤,那這個法門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那我們曉得所有一切大乘經,所有一切大乘的修法,都能達到這個境界。若就眾生根性上來說那就有差別,決定不平等。那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在一切法門當中,哪些法門能夠適合我們,讓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得成就。這是我們選擇修學法門第一個條件,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成就。而認識自己根性的人的確不多。佛菩薩大智、大德、大能,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可是他給我們說,我們聽起來未必相信、未必以為然,這就是經上講的,我們的業障、習氣深重,沒有智慧。

在一切甚深無上法門當中,淨宗是第一,這在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古大德曾經就一切法門做詳細的比較,我們也曾經多次的推演,確實證明淨宗法門是第一當中的第一。所以古大德說這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中的了義。為什麼?前面剛剛說過,這個法門是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的。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華嚴經》當中講的一真法界。所以西方世界是真實的,我們這個世界不真實。從哪裡看不真實?從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動物,人是動物之一,動物有生老病死,無常,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星球、太陽系、銀河系都有成住壞空,萬法無常!那就不是真的。

佛法裡面說真實是永恆不滅,那是真的。所以在我們這個世間、在十方諸佛剎土,十方諸佛剎土跟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差不多,都是這個現象,都是無常的。唯獨西方淨土是真常。我們念《無量壽經》念到的,四十八願裡面念到的。它那個地方,不但人是無量壽,人的身體永遠沒有變化,沒有生老病死,植物也沒有生住異滅,都是不生不滅的。我們講動物、植物都是不生不滅,都是真常的,那個國土環境也是真常的。為什麼它是真常、是無量壽,我們是無常、壽命短促?就是人家那個報土是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的。那我們這個世界是什麼開化顯示的?我們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變現的這個世界。所以我們看到一切的色相、形相是阿賴耶的相分,不是真如本性的相分,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如本性的相分。這是這經上講得很清楚、很透徹,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一切大乘修行人最後都入這一個報土。那是究竟圓滿的無上菩提涅盤,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去證得。這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連文殊、普賢都求生彌陀淨土。證實佛在這個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如本性的顯示。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它是法性土。性沒有生滅,永遠常住,所以叫無量壽!可是修學其他的法門時劫很長,原因在哪裡?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斷煩惱要很深的定功,要真實的智慧,這個修定就難!四禪八定那個功夫在我們看起來就了不起,人家一盤腿面壁,一入定可以入個一年、二年都不出定,那個定功深。定功再深也只能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不能出三界。阿羅漢到第九定,這比第八定還要深,到第九定這才出了輪迴,才出三界。你就曉得這多麼的困難。

縱然是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前面也跟諸位報告過,他成的佛就是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不是究竟圓滿佛。分證佛到圓滿佛還相當遙遠,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的,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分證佛。無明有四十一品,才破一品!這需要一個阿僧祇劫,才能破三十品,這登地了;再修一個阿僧祇劫,從初地修到七地;然後再有一個阿僧祇劫,從八地修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還有最後一品無明,從等覺入佛位。佛雖然沒說,我們要根據這個修行的歷程來推算,大概等覺菩薩成佛,我看至少也要一個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太長、太長,往生淨土就快。我們從經典上所說的細細算這個帳,生到西方淨土成佛,大概是三劫到四劫就圓滿、就成就了,你想想看多快。所以一切諸佛讚嘆這個法門第一,它真的是第一,實實在在的是第一。所以這個法門叫無上甚深微妙之法。

『行人』是修行人。我們如果能對於這個法門,也就是今天我們講的淨土三經、五經,念佛法門,『能稍生信解』,這個信是真信,這個理解是真正明了,裡面沒有懷疑,你能夠相信,你能夠理解。這都是祖師大德說的話,『其人必是上根』,就是前面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頭說的,這個法門是專接上根的。所以淨土宗講的上根跟禪宗講的上根意思不相同。淨土宗是對這個法門能信、能解,這就是上根人,為什麼?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從真實慧中為我們開演出來的,這當中沒有委曲相,直截了當為我們宣說,所以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正因為是果地上境界,所以九界有情靠自己力量沒有法子信解。如來果地上,我們哪能見得到?所以能信、能解必定是自己有非常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前得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的加持,我們才能相信、才能明了。

佛為我們介紹,為我們宣講,就是把最真實的利益給我們。我們能信、能解,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生起嚮往羨慕之心,有懇切的願望,希望我能夠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是真實的利益。諸佛給我們真實利益,我們就真的得到了。而且這個真實決定不是虛假,是你自己在心地當中很踏實的感觸到。那麼今天我們為什麼沒有這個感觸?好像念佛的這個利益不真實,沒有現實的黃金、美鈔一大堆來的真實。你沒有這個感觸,原因在哪裡?你的信解不夠、程度不到,如果你真的到了,你會感覺到這個真實,這個世間一切所有的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生一世,無論你生存在順境或者逆境,都是夢一場!《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一點都不錯,哪來的真實?

大乘佛法雖然講真實,那個真實你得不到。無論怎麼樣修學,還是感覺得很空虛、還是感覺得沒有依靠,前途是一片茫然,這個修行人在這個境界當中,怎麼能算成就?這不是說大乘法不真實,是太難契入了,如果不契入,這個利益你得不到。但是這個法門容易契入,因為它的條件簡單,真正相信,有懇切的願望,就得一切諸佛如來加持,這個利益就感受到了。當你感受到這個真實利益,這個世間一切萬法你自然看得淡,不要人勸你,自自然然看成一文都不值。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大家拚命所追求的,在你眼睛當中一文不值,你不會再起心動念,你得的有真實的法樂。這佛門當中常講「法喜充滿」,你確實能得到,將來決定往生。所以這是佛給我們真實的利益,我們要能接受到。他給我們,我們接受不到,那很可惜!

愈是究竟的法門、愈是圓滿的法門,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一定是簡單容易,千萬不要以為大概愈是高的法門(高深的法門)愈不容易,那你這個想法就恰恰顛倒了。究竟圓滿要不是很容易的話,怎麼能叫做究竟圓滿?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究竟圓滿的大法,一定能令一切眾生很容易修學、很容易證得,這才叫究竟真實。所以說,『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在所有一切法門當中,這個法門最方便、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快速,成就最高。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能體會的人就不多,迷人才自找苦吃,找那些難學的法門折磨自己。

『普被三根』。三根是根器,上、中、下的根器。上根裡面一直到等覺菩薩,像華嚴會上文殊、普賢;下至阿鼻地獄眾生,下下根,所以這三根就統統都包括。我們這個法門叫平等得度,這才真正叫方便究竟,不像其他一般法門,它度眾生是不平等的,這個法門是平等得度,平等法。

『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現在,是指世尊當年,那是叫現在。當來,我們今天在佛經裡面就稱當來,一直到佛的法運滅盡。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佛所說的話決定真實不虛。現在資訊發達了,這個世界個個地區訊息很靈通。從前我們根本聽不到的、根本見不到的,現在隨時可以聽到、隨時可以見到。東西方許多的預言都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好多預言都是預言到二千年,後頭就沒有了。但是在佛法裡面講,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照中國的記載今年是佛滅度以後三千零二十一年,末法一萬年才過一千年,這是第二個一千年剛剛開端,後面的日子還很長遠,決定不是末日。但是自古以來都有這個說法,我們可以肯定這個世界在這個時期有很大的災難,這我們可以相信的,為什麼?現在這個徵兆我們已經見到了,預兆已經見到了,會有很大的災難。

這個災難如果是自然的災難,就是地殼起變化,那這個不得了。地殼起變化,就像從前的洪水,許許多多南北極的冰融化掉了,海面水升高,大概像我們台北市都淹沒了;在地殼變化有大的地震,可能這個地圖形勢統統都改變了,這是可能的。所以許多到喜馬拉雅山,爬山到山頂上去,在山頂裡面有貝殼這些東西、化石。這證明從前那個山是在海底下。那這個變化,這人死的就多,這是大災難!如果不是這一種災難,那就是人為的,人為的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核子戰爭。所以一般人講地球上人要死三分之二,這是人為的,這兩種都有可能。

所以我們真的是非常幸運遇到佛法,要認真的修學,真正放下,從現在起就要放下,不能等,沒有時間等了。一心念佛,嚮往西方,這個災難要現前了,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去,我們不受這個災難。這是決定可以達到的。我們要認清就是眼前的環境跟從前不一樣。如果就是以公元二千年來說,今年是九五年,再六年!六年的時間夠不夠?足夠了,因為我們看過去《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所記載這念佛往生的,幾乎一半以上都是三年,所以三年的時間我們肯定足夠了。

三年不能成就,那個障礙是你沒有真正放下。這個放下不是說事上放下。從今天起什麼事情都不做了,找個山洞去念阿彌陀佛,不是這個意思。是心理上放下,事上沒有障礙!你看《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上沒有障礙,心裡有障礙,心要清淨,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想西方世界。所以我比喻給大家說,一定要知道我講的也是事實,我們到這個世間來短短几十年,是到這個地球上來旅行的、來觀光的。這個世界好,很好,不好也好。為什麼?與我不相干!你要用這種心態就正確了。這個地方一切人、物、事與我統統不相干,我一絲毫也不在意、也不會把它放在心上,與我無關。我們念念想家鄉、想親人,親人是阿彌陀佛,家鄉是極樂世界。常常想家、想念親人,你就決定得生。這教你,你心裡頭有佛,心裏面有極樂世界,心裡頭有淨土,有佛、有淨土就決定往生。

所以你要問往生,能不能往生?有沒有把握往生?你記住我這幾句話,你的疑問就沒有了,這是真的。務必在這三年當中要完成。把世緣統統放下,別人要的全都給他,為什麼?我們都不要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不要了,誰要就給誰,歡歡喜喜的布施。我們只要阿彌陀佛、只要極樂世界。這個法門一直會傳下去,傳到佛的法運結束,這一萬二千年結束了。佛在《無量壽經》、在《法滅盡經》裡面還告訴我們,最後《無量壽經》還留傳一百年。一百年以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這佛法完全沒有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留在這個世間,在那個時候人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也能往生。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是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是「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這跟前面講的完全相應。善導大師說,這個法門是如來專門度常沒眾生,這就是度六道裡頭的凡愚。『濁惡眾生,悉登彼岸』。這個彼岸就事上來說是西方極樂世界,就理上來說是無上菩提涅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入無上菩提涅盤,這麼一個法門。今天擺在面前,大家不生歡喜心;如果你中一個特獎,歡喜好多天。這個法門擺在面前不生歡喜心,奇怪?歡喜心為什麼生不起來?不認識,不知道這是寶,不知道不容易得來,你說這多可惜!全世界的財寶你都得到了,說老實話,你也不過是過個一百年富裕舒適的生活而已,除此之外,你還能得到什麼?你要是吃得太多、穿得太好反而短命。這一個法門你得到了,你在不久的將來就證無量壽了,哪裡是世間能夠跟它相比的?所以說得到不生歡喜心,就是說明你對於這個無上甚深的法門一無所知。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實由於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而輕此法門乎。】

這一段說得好,確確實實把我們的疑惑破解了。四十八願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任何一願都圓攝其餘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是,所以不可思議。而彌陀本願的核心就是念佛必定往生成佛,這是第十八願。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說『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弘願的中心,也是一切諸佛如來所沒有的。這一願就是『十念必生』,你看這個方法多容易。一個人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這樣的法門才真正叫究竟方便、圓滿的方便,方便到極處了。臨終的時候,一稱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淨土,因此臨終助念就非常重要。助念是幫助什麼?幫助念佛不成熟的人,念佛成熟的人何必要人助念?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不需要人助念,沒有成熟。平常信心、願心若有若無,所以在臨終的時候很容易迷惑顛倒,貪戀親情、家裡面的財產事業,臨終的時候還想這個就完了。所以臨終的時候,同修念佛幫助他,提醒,就是讓他臨終的時候決定不要錯了念頭。他果然聽到這個佛號,提起、也想到阿彌陀佛,那他就很幸運,他就往生了,是這麼一回事情。

往生的品位,善導大師說得好,「品位高下在遇緣之不同」,這說得非常合理。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這個講法也說得很好。這兩種講法並不矛盾,我們細細想想,他兩個講法能合得起來。遇到的緣殊勝,遇到的經典是正確的,祖師大德註解沒有錯誤,遇到的善友、同參善友都是正知正見,平常長年累月的薰修,這個緣殊勝,自己的信心、願心肯定,往生品位當然高!遇的緣不好,遇著這個法門,遇到祖師大德的註解看不懂,也沒有人跟他講解,或者有人講解,講得不契機,講得不盡如法,所以這個信心、願心若有若無,再加上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力量很大,常常放不下!這就是遇緣不好。臨命終時得到善友助念,最後那個念頭正了,想到阿彌陀佛,往生了,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就不高,這一定的道理。所以善導大師跟蕅益大師的講法不一樣,意思是相同的。

所以這個第十八願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就是這一願才能夠令九界眾生平等成佛,所以這是究竟方便,彌陀的第十八願。阿彌陀佛何以有這一願?底下這一句給我們說出來了。阿彌陀佛能有這一願,實實在在是由於阿彌陀佛,『究竟成就的最極方便處』,是他自己一生修行證果的登峰造極之處。那這個與念佛有什麼關係?關係太大!法界之正理,佛常講十法界,十法界是歸納起來講,展開來是無量無邊的法界。怎麼會有這麼多法界?實在說法界原本就是一,叫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說的。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無邊法界,都是這一真裡頭變現出來的,都沒有離開一真法界。演變的原理,它是怎麼變的?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說這個境界是「唯心所現」。心就是心性,真心本性。性體雖然是空寂的,它的作用,它能現相,現相是它的作用。有體必有用,它一定現相。現出來的這個相,真相,決定不是妄相。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相,就是真如本性所現的相,真實的,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法界那都是假的,都是虛妄相。《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是虛妄相。

虛妄相從哪裡來的?「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分別,所以無量的法界是從分別心裏面變出來的,這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想是什麼?如果分開來講,心能現相,想能變化,那個心想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唯識,想是識!所以一切法是心想生。如來證到究竟處,把這個事情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給我們,你心想佛,不直接就作佛了!何必去想阿羅漢,成了阿羅漢再想菩薩,再作菩薩再想佛,這不叫痲煩?不就走冤枉路,為什麼不直接想佛?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所謂的『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是這麼一樁事情!直截了當的教你去作佛,不要拐彎抹角。菩薩,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證得初信想二信,證到了二信想三信,還得想五十二次才成就,這個教你想佛,一下就成就了,你看這多簡單,這道理在此地!所以一般大家在大乘經典里打轉著,他不明了這個事實真相,還以為那是對的。那個固然是沒錯,那真叫對鈍根人講的,下根人講的,這個法門對上根人講的。上根人聰明,不迂迴、不拐彎抹角,我一下就成佛,多好!何必費這麼多事情。

所以「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就是念佛成佛。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最極方便處,這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如來定慧究暢無極』。經上真的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眾生迷惑顛倒、業習深重,擺在面前看不出來!祖師大德在注子裡面也註解得很詳細、很明白,再展開那個注子,這個眼睛還是有障礙,依舊看不清楚,這真正可惜。

所以是『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這個方法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最容易的,因為容易就被人看輕,就被人瞧不起。這一般學佛的人自命非凡,認為念佛求生淨土,這老太婆教沒有知識人學的。他自命是知識分子,智慧程度很高,他要去學那些拐彎抹角的法門,要學三大阿僧祇劫才成就的法門,沒有想到老太婆法門,這一生就成佛了,這他沒想到,這真正叫沒有福報。所以輕視這個法門、鄙視這個法門,這個罪過是無量無邊。不但障礙自己,他影響別人,因為別人看到他很聰明、很有智慧,他都輕視這個法門學那個法門,大概那個法門不錯,念佛法門不好。他影響別人這個罪過就重,所以他要無量劫吃盡辛苦才能成就,道理也在此地。好,這一大段末後還有一小段。諸位翻開來。

【疏鈔雲。】

這蓮池大師說的。

【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這是說出這個法門的功德不可思議、利益不可思議,也說明了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但持佛號完全是大勢至菩薩所行的法門,我們在一切菩薩當中,唯有看到大勢至菩薩專持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後,教化眾生也是這一句佛號必生彼國。或是高或是下,這是講根性,根性高的上根,根性低的下根。『或聖或凡』,菩薩、阿羅漢這聖人念佛往生淨土,像我們是凡夫,乃至於畜生、餓鬼、地獄這都是凡夫,但持名號也必定得生。這是講一生決定成就。

還有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不相信、不肯發願、不肯求生,貪戀這個世間的福報,那些人也都得度了,這就是下面所說的,所以『乃至或信』,相信,對淨土他相信,但是他不願意往生。這樣的人我們也常常遇到,他還勸我們西方淨土沒錯,太遠,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彌勒菩薩淨土在兜率天很近,你為什麼捨近求遠?他相信,不願意去。這是『或信』的。『或疑』的,疑是根本不相信,懷疑,認為釋迦牟尼佛講的西方淨土,大概是理想是預言,不是真實的,這是最大懷疑。

或是讚嘆淨土,雖讚嘆他也不願意往生,這很多。你們聽聽很多法師,講《彌陀經》勸你們念佛往生,你問他,他修什麼?他參禪、他持咒、他修別的法門,他不求生淨土。他不求生淨土,勸你們求生淨土,什麼道理?他是上根利智,你們沒有知識,你們不念佛還有什麼辦法?他可以得定,可以開悟、明心見性,他搞那一套去了。這是對淨土沒有徹底的認識,雖然讚嘆淨土,他不修淨土。那個毀謗就更不必說了。無論他是贊,他是毀,他是信,他是疑,這個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所以我們大家度眾生安的是大慈悲心。

所以有同修問,我們在家學佛念珠可不可以放在手上?當然可以,為什麼?就這一串念珠擺在手上就度了好多人!因為人家一看,阿彌陀佛,他自然就念一聲阿彌陀佛,他就得度。這一生不能成就,多生多劫以後,還是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種子成熟,才能得度。現前度不了他,種子下下去了,給他種種子。與一切眾生下這個金剛種子,從這一方面來觀察,在現前這個世間我們台灣第一殊勝。你看台灣,到馬路上看,電線桿上、牆壁上都貼了「阿彌陀佛」。這一生不能往生就是世緣放不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他這一生不能往生。但是多生多劫以後,這一個「阿彌陀佛」的種子決定會起現行。所以我們看到播種,台灣這個地方播的種是非常非常的密集,任何地區比不上台灣。但是講收成?現在收成不到,現在沒有收成。

『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他的緣成熟了,再遇到這個法門。遇到法門能不能往生?就看他能不能徹底放下。實在說,我們過去生中,那個緣是久遠劫就種下去了,絕對不是這一生當中才聽到這個佛號,不是!這一生當中聽到佛號,你就能生歡喜心、就想往生極樂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像《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你曉得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是多麼的深厚,《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的確是非常的深厚,自己要曉得、要珍惜。能不能往生?就在我們這一生當中肯不肯放下,肯放下就決定得生,不肯放下?下次再來!而再下一回就不曉得又經過多少生、多少劫了,不曉得,就很難講了。總而言之,你是會往生,但是你要曉得這一生不往生,再在六道裡頭不曉得又搞多少輪迴、又多少生死,又吃多少的苦頭,好冤枉!六道的日子不好過,這是要真正覺悟,是要真正放下。

今天上午有一位同修到我這兒來,他告訴我念佛,他說親情放不下,兒女親情放不下,總是掛在心上,沒有辦法跟佛相比;兒女太親了,佛不行。夫復何言,他聽我這錄音帶說一定要放下、一定要換過來,他今天來問我,他怎麼換得過來?換不過來。所以我就分析給他聽,我說:你愛你的兒女,關心你的兒女,你能關心到幾時?關心到一輩子,來生你還能關心到嗎?來生就完了,各走各的路,來生再見面也不認識,這叫愚痴!我說:你真的關心嗎?你不關心;你愛你的親人嗎?你不愛。因為你照顧他、關心時間很短,你能不能生生世世照顧他、生生世世關心他?我說那你才叫真正的愛護他,否則的話,你的那個愛護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說:那怎麼樣是真?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你看看你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有神足通,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得很清楚,他講話你也聽得很清楚,他心裡想什麼你都知道,他有苦難的時候,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那才是永遠照顧他,這才是真的,真正的關心、真正的愛護!

所以真的關心、真的愛護、真的孝順要到極樂世界去,要不到極樂世界去,孝順父母只有一生,來生父母到六道輪迴,到哪一道去了,你有什麼辦法?你無可奈何!所以你雖然有心,你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幫不上忙。所以你要真正懂得這些事實真相,你就決定要往生,唯有往生,我們的問題才真正解決、徹底解決。所以他眼前要忍,忍耐,眼前暫時放下不要貪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再提起,就先要放下之後才提起,你才能真正能照顧這一切眾生。

【至於當世。何人當機。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

這些都不要緊,年輕、年老,男女老少都沒有關係。

【只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

『實』是真實,真正相信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確有此人,一點不假;西方世界是真實的世界,絕對不是幻想,比我們這個世界還真實。我們這個世界有變化,有滄海桑田,西方極樂世界永遠沒有變化。所以它是安定的。西方世界的人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慈悲,人事環境好!大家好相處,沒有勾心鬥角。真正相信,那是真實的事。

【因信發願。】

從真正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在這個地方建立了大願心,決定要求生極樂世界,決定要見阿彌陀佛。這個世間一切要放得下,要真正放下,一絲毫的罣礙都沒有。所以我們這個身體,現在在這個世間,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我們與大眾相處,一切隨緣,絕不攀緣,為什麼?隨緣的心是清淨的,隨緣的心是真實的,攀緣那個心是虛假的,攀緣的心是妄心,這是決定有障礙的。

在有些人觀念上說,我們這種做法、想法太消極了,人家積極在從事於社會慈善福利的事業,我們做法太消極了。這種說法乍聽起來好像是有道理,你細細一分析未必有道理。他們積極攀緣,幹這一些事情,就是在佛門裡做功德。我還曾經聽說,有一些人勸人拿錢出來發心做功德,威脅他、利誘他、嚇唬他:你不可以不發心,不發心將來你要遭什麼果報!他嚇了之後趕緊把錢拿出來發心。這就是要遭報應,這是錯誤的,這是欺騙眾生、逼迫眾生,不是好事情。自己心不清淨,人家心也不清淨。所以這一種縱然做好事,都是六道輪迴裡頭的有漏福報,很愚痴、很可憐!

我們是在清淨心、是在平等心上、是在真正慈悲心上用功夫,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也有一點錢財,我們不拿去建道場,不拿去做表面莊嚴的這些東西,這些形象,我們印經布施,這是法布施,這個功德利益是真實的,為什麼?有一些眾生讀到經,他會開悟。縱然不開悟,就跟蓮池大師剛才講的,佛法的種子落在阿賴耶識里,多生多劫,俱蒙解脫,這在種因!所以我們印經書、我們印佛像,去供養許許多多的眾生。

建一個大道場,這個道場裡面如果不講經、不提供大家在一塊修行,這個道場叫造罪業。諸位如果細細去觀察戒律,那個戒律裡頭的盜戒,用種種手段把信徒的錢騙到手,建了道場,道場建到了,供給自己,提供自己生活,優厚的生活環境,裡面也不弘法、也不利益眾生,這叫偷盜,盜這些信徒的錢財。這個盜不一定是沒有人看見,偷偷摸摸拿來,叫偷盜,用種種巧妙的方法叫他自己送來、磕頭頂禮送來,還是偷盜。騙,欺騙是偷盜,是欺詐的行為。所以盜戒裡面的範圍非常廣大!古德提醒我們「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還不盡!還的時候太可怕,這一些事實我們都必須要曉得。

所以從信心裡頭建立真實的願心,我們只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我們住的地方能夠避風雨,我們吃得飽、穿得暖,夠了!其他的不要了。你要說建大道場,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世尊那個僧團人數不少,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住在哪裡?樹下一宿,吃飯出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這個日子。那是佛、菩薩、阿羅漢、大聖人。我們今天是業障的凡夫,住在這個環境比他們已經就好得太多了,我們實在是太過分!還要建立富麗堂皇的,你有那麼大的福報嗎?如果沒有,死了以後,大概是阿鼻地獄,刀山、劍樹、油鼎都等著你,不能不知道。

所以對於自己的生活,知足常樂,那多快樂!佛這樣示現給我們看的,祖師大德也這樣示現給我們看的。我當年學佛,李老師就交代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我們的榜樣。他老人家出家人,你看一生穿的破舊衣服,衣服沒有壞還能穿,穿破了,補個補丁還可以穿。印祖的信徒多,供養多,有信徒看到師父衣服破了,趕緊做幾件新衣服供養師父,師父接受了,信徒走了,師父就把這個衣服再供養給沒有衣服穿的人,馬上就布施掉了,他還穿那個破舊的;他沒有把新衣服穿上,破舊的去供養人,沒有!破舊的自己穿,新衣服供養人。大概都供養一般是新出家的,還有一些住在小廟裡頭,生活很清苦,沒有人供養的,老法師供養他們。所以我就常常想老法師穿破衣服有道理,為什麼?常常有人送新衣服給他,他就常常布施別人,滿有道理的。這是人家的慈悲,人家沒有貪心。

供養的錢財都印經了,辦弘化社,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他一生所有一切供養全部印經,沒有做別的事情。沒有說自己住的房子壞了修理修理,或者把房子重新拆掉建一個新的,沒有,印光大師沒有做。我們到蘇州靈岩山去看他住的地方,你就曉得了,這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應當學習的。所以有力量推廣佛法,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得真實的利益,這叫報佛恩,我們要發這個願。

【從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我們自己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專念《無量壽經》,我們自己起帶頭作用,教化一切眾生、影響一切眾生。

【如是之人。正是當機。】

能夠這樣做的,這就是淨宗『當機』者,也就是說,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的人,這是當機的。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不算是當機。所以我們一切心念都要作往生的準備,這就對了!決定不要為自己,為自己都是準備繼續搞六道輪迴,這個觀念就大錯,這個做法也大錯,一切都為往生淨土。我們弘揚淨土,勸導一切眾生念佛,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就是我們淨土的資糧。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