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新白話版12


時間:2019/9/9 作者:常念彌陀

所謂說,就是悅啊,因為暢悅佛的本懷,因為四辯宣講演說。十二部等,直到四悉檀,都是說義理。

所謂暢悅佛的本懷,就是本願度眾生,得到機緣解說,心懷暢悅。如大本《無量壽經》中世尊要說這部經,先是諸根愉悅,表情異常,何況現今持名念佛,得到機緣解說,愉悅可知了。所謂四辯,就是義無礙,法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啊。四個都無礙,才名叫說。《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詞無礙智,用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用第一義智善巧說。不說義無礙和法無礙,是後面兩個兼有前面兩個。因為詞無礙和樂說無礙,含攝義無礙和法無礙。十二部等,是佛說的啊。所謂悉檀,華語梵語的意思是遍施,用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四門,作歡喜益,生善益,滅惡益,入道益四個利益。十二部經一切諸法,隨緣而說,有無量方便,總歸到世界等四說,使人得到歡喜等四益而已。隨機授法,文字繁廣,不細說了。

所謂佛說,就是因為不同於五人。

所謂五人,一是佛,二是菩薩,三是天人,四是仙人,五是化人。這五人都能說經。現今顯示這《阿彌陀經》是至聖的佛說的,金口親自說出。不同菩薩在因地,天人屬於凡類,仙人雜有外道,化人不是真人啊。如天子的詔書,不同於百官宰相諸王等言論啊。

所謂阿彌陀,是標顯極樂世界的佛。梵語阿,意思是無。梵語彌陀,意思是量,說佛的功德不可窮盡,所以說無量。如經里說壽命光明,這是在無量中姑且舉出二事,包括了其它功德啊。

所謂無量,有二個意義。一是眾多沒有數量,二是廣大沒有限量。又有二個意義,一是十大數中的無量,二是更無窮盡的無量。姑且舉出二事,因為無量不只是壽命光明啊。詳細的如後文中的辯析。

所謂經,梵語是修多羅,意思是契經,有通別二個意義。契又有二個意義,經又有多個意義。經雖然多義,不超出貫攝常法四個意義。

所謂通別,就是佛的說教,總名叫修多羅,這就是通。再分析說經名叫修多羅,律名叫毗奈耶,論名叫阿毗曇,這就是別。契又有二個意義,一是契理,就是契合佛理。二是契機,契合眾生根機是逗機的教化。現今省略契字,只說經的,是省略文字啊。所謂經又有多義,《華嚴疏》引用雜心五義。說是一出生,二顯示,三湧泉,四繩墨,五結鬘。《佛地經》有二義,說是一貫穿,二攝持。在本土這裡有四義,說是一常,二法,三逕,四典。所以說多義,不超出四義,就是指貫攝常法四字啊。實在因為經字,西域真正的翻譯是線。線有貫持的意義,貫就是貫穿所說的理,持就是攝持所化的眾生。這貫持二義完全包括出生等五義。而這裡本土的經典,也叫做經。經是線的意義,這裡本土不貴重線,所以直接取名經字。而加上契,古稱最為恰當。又所謂常,是古今不變的。所謂法,是遠近同尊的。常是長久流行的,有共同遵守的意義,就名為逕。法是軌跡來引正,有根據的意義,就名為典。這二點也完全包括了貫攝常法四字。那麼西域是貫攝,這裡本土是常法,合起來說,這四個字,完全說明經義了。

又經有通別二個意義。經這一個字,是通行的名字。佛說阿彌陀這五個字,是為別名。如教行理的通別也是如此,這三點就是配三德,圓融具足。如天台的說法,聽到經首題名,功德無量。如果配上三大,那佛是體大,無量壽是相大,無量光是用大,如教中說的。

所謂教行理,就是依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經典都具有教行理三個方面,所以名為通。專指這部《阿彌陀經》,那麼佛說的是教,執持名號是行,阿彌陀是理。只有這三點不同於其它經,所以名為別。所謂配三德,理就是法身,教就是般若,行就是解脫。又理通行教,法身就是般若解脫,以及行通理教,教通理行。舉一就是三,根據上面可知。所謂體相用,體,就是總體,說佛便周全了,所以佛為體。相,就是體中具有的相,體無盡,相也無盡,所以無量壽是相。用,就是體中發出的用,體無不照,用也無不照,所以無量光是用。或通或別等等,也如上面的例子。

佛經立名,都是用人、法、喻,或單一或複合。這部《阿彌陀經》是單人立名,人又有二個,因為是兩土果人,實際上三者都是融通的。

所謂單一複合的,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人法喻三個都具足。《大方便佛報恩經》,有人法沒有喻。《妙法蓮華經》,有法喻沒有人。《菩薩瓔珞經》,有人喻沒有法。《大般若經》,單有法沒有人喻。《梵網經》,單有喻沒有人法。現今這部《阿彌陀經》,是單有人沒有法喻,其他都以此為例。所謂兩土果人,就是菩薩在因地,如來在果地,所以佛號稱果人。現今是這裡本土的佛,說那極樂世界的佛。所謂融通,因為舉一就是三,如今《阿彌陀經》雖然屬於單人,而法是人說的,喻是人舉出來的,言雖然偏但義是圓滿的。通融交相呼應,理是固然的啊。

這部《阿彌陀經》本名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現在的名字是鳩摩羅什師改定的,自然有二個意義。一是佛包含無盡的意義,二是阿彌陀佛是人們喜聞樂見的。

所謂包含無盡意義,就是如前面說的「說佛便周全」,因為一切功德都是從佛生出,佛就是不可思議。又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喜聞樂見。因為上至諸佛讚嘆,下至鬼畜歸依,正是不可思議功德。

所謂疏鈔,就是疏是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希望容易明白啊。

所謂疏,就是古時說的條陳啊,又叫記注啊。現今的經義有這疏,條條陳述而不隱晦,記錄註解而不遺忘啊。所謂鈔,就是古時說略取啊,又叫寫錄啊。略取,是重要的條陳,寫錄,是顯明的記注。冀,是希望啊。經難說明的,用疏通解,疏難說明的,用鈔突出說明。希望人人明白經義啊。

從理上講,那自性覺,是佛的意義。自性覺無量,是阿彌陀佛的意義。自性本覺、自性始覺,是兩土果人的意義。自性覺本體是遍照,這是說經的意義。後面都是這樣理解。

所謂稱理,這個事就是理,所謂總括萬有,就是一心。那依報正報,哪個不是自性?又所謂即理,事依理成,如《淨名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現今《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就是自性彌陀,惟心淨土,是一部經的大旨啊。不明講大道理,叫做稱理啊。覺是總義,覺體之中,廣大齊備,無窮無盡,這是別義。本覺始覺有二個,按先後,那麼阿彌陀佛是古佛,這裡的是新成就的,是那裡本覺這裡始覺。也就是自性本來是佛為本覺,因為無明覆蓋,現今才破除煩惑證真智為始覺啊。按因果,那麼這裡的佛教化眾生往生淨土,才能見到阿彌陀佛,這裡是本覺那裡是始覺。也就是自性本有成佛的智慧為本覺,依本有的智慧而求佛智,才能成佛為始覺啊。本覺始覺互相交融,常覺不昧,歸耀天地,通達古今。常說這部《阿彌陀經》,有百千萬億座法會。問:「疏鈔這部《阿彌陀經》,正是為了發揮持名念佛的功德,普勸人們求生淨土啊。為什麼一一回歸自性,反而成了極高義理的論談。依然淨土是心,何必舍娑婆世界願往極樂世界呢?」答:「這正是雙被利鈍二根,雙破見思二惑。如前面序中說明有,因為鈍根人,守著事相而自我滿足。看到這個,使他知道有事就有理,不要執著事相而迷失了理。所謂利根,崇尚理性而執著空。看到這個,使他知道理在事中,不能越過事去求理。又這部《阿彌陀經》本來是托他的名號,顯我的自心,與《十六觀經》同樣的意義。那麼要悟心的人,正應當念佛求往生。又菩薩還應當親近佛。如前面教起中說的,那麼已悟心的人,也正應當念佛求往生,哪裡有什麼疑惑啊?」又《維摩經》說:「雖知諸佛國,以及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所以怕的是不悟自心罷了。悟到心了,那沒有一法超出心外的。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往生淨土,願見彌陀,不妨礙唯心,怎麼會妨礙自性?又問:「古人認為《華嚴經》是至極的教法,可以都按觀行修。其它法門,方等以下,怎麼也按觀行修?」古德回答:「各種了義不了義教,都是了義,因為只有一心。根據這個道理,那麼圓教的根機對任何教,什麼教不圓?理心涉及事,什麼事不是理?」

(2)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出處始末前面已陳述,這裡不重錄。古時稱為什師,是七佛以來的譯經師啊。這是略舉,只是用七佛來說罷了。從毗婆尸佛到釋迦牟尼佛,首尾只經過二劫,而彌陀成佛十劫。那莊嚴劫前,更有九劫,已經歷幾萬佛。既然六方諸佛,沒有不讚嘆這部《阿彌陀經》,那萬佛以來,也必定都說這部《阿彌陀經》,也必定都有翻譯的人。而經上說母佛說:「世世佛生,我為其母。」子佛說:「世世佛出,我為其子。」這樣看來,什師譯經,哪裡只有七佛?而這部《阿彌陀經》流通久遠,於是更確定了。

從理上講,那自性融通隱顯,是華梵翻譯的意義。

那麼梵語可以譯成華語,顯就不是在密外。當華語未嘗不是梵語,密就在顯邊。當暗中有明,明中有暗,互相掩映,互相涉入重重,妙體融通,不是一也不是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