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劫賓那,意思是房宿,知星宿第一。
所謂房宿,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第四星宿啊,父母祈禱這顆星而生子。另一說法是他初出家時,要去見佛,路上遇到下雨,寄住在陶舍里。忽然有比丘來共宿,那比丘,就是佛化現的,他聽法得道了。那房宿,是因為在陶家房舍旅宿的,也是一個含義啊。所謂知星宿,不用天文儀器,就通曉天象,所以是知星宿第一。
薄拘羅,意思是善容,壽命第一。
所謂善容,就是因為容貌端正。所謂壽命,就是因為有一百六十歲,所以說壽命第一。由於昔日持不殺戒,九十一劫,壽命都不夭折。又昔日曾經施捨一病僧訶黎勒果,感應五種不死。初生時顯現異象,母親以為是怪物,放在熬盤上不死;又放在鍋中不死;又放在水中,大魚吞了,魚被人捕獲,刀破魚肚小兒出來,沒有一點損傷。火不能燒,湯不能煮,水不能淹,魚不能吃,刀不能割,名叫五不死。又閒靜少貪慾,收攝六根,滅度以後,他的塔還不受阿育王供養的貝子(錢)。所以常樂閒居,不在眾人中,也是第一。
阿㝹樓馱,也叫阿那律陀,意思是無貧,也是無滅,也是如意,是天眼第一。
所謂無貧,昔日在飢餓的前世,曾經用稷飯布施辟支佛,因此九十一劫資用充足,至今不滅,求什麼都如意,所以有無貧等三個翻譯。所謂天眼第一,出家後喜歡睡覺,佛說法時,昏睡不醒,佛斥責他,比喻為螺蛤。他就發憤精進,經過七天七夜,眼不閉合,雙目失明。佛教他修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於是得到天眼,觀大千界如看掌上的水果,所以是天眼第一。
(222)二總結
【如是等諸大弟子。】
所謂如是,就是總結前面的話。所謂等,就是還有很多。所謂大,就是收前面大的意義。所謂弟子,就是學在師後叫做弟,解從師生叫做子。這樣的勝會,可以說是難弟難兄,善作善述。
所謂結上例余,就是前面總結十六尊,後面還有一千二百人啊。所謂收前大義,就是這些大弟子,就是前面的大比丘大阿羅漢,用一大字包括前面的二大啊。所謂學在師後,就是先覺覺後覺,就如兄先弟後。所謂解從師生,就是啟發培養,而成為法器。所謂從佛口生,就是應當繼承傳揚佛種,如父母生子代代相傳。所謂難弟難兄,古時稱「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是說兄豪弟俊,沒有優劣。如今不取那個意思,大略比喻佛為兄,阿羅漢們為弟,二者都很難得。所謂善作善述,古時稱文王把王季作為父親,就是父親作於前,把武王作為兒子,就是兒子述於後。如今也不取那個意思,大略比喻佛為父親,阿羅漢們為兒子,師生資力道力相協。
從理上講,自性王數融通,這是佛與弟子俱會的意義。
天台教說:「心王是如來,心數是弟子。」現今解釋的王,是指八識啊。所謂八識,就是善惡輪轉,都是由它主宰。如君王統御群臣,如師父率領弟子。所謂數,就是五十一心所啊。這五十一心所,一是常依心起,二是與心相應,三是系屬於心。它對於八識,如臣對於君王,如弟子奉事師長。又智覺(永明大師)說:「十大聲聞,都是自心十善法數。」《毗曇》的偈說:「欲想更樂慧。念思及解脫。作意於境界。三摩提以痛。」這就可知大迦葉,是心欲數,因為志存出離,善欲心發起,捨棄世間惡欲。富樓那,是心想數,因為想就分別機緣,辯才無礙。迦旃延,是心樂數,因為問答往復,相互涉入,論議不窮。以及極至智慧的慧心舍利弗,念心優波離,思心羅睺羅,解脫心善吉(須菩提),作意心那律(阿㝹樓馱),三摩(定)心目犍連,痛心阿難等。所謂痛,是受啊,領受的意思啊。王必定有數,數必定歸王。這二者相互扶持,然後才開悟。不論王或數,都不超出自心,只要證得一心,王數都盡了。
(22)菩薩眾
有三部分,111明類,222列名,333總結
111明類
【並諸菩薩摩訶薩。】
所謂並,就是承接前面說佛說這部《阿彌陀經》,不只是聲聞參與法會,大士也同樣聽到啊。所謂菩薩,就是梵語,全稱是菩提薩埵,現今舉這二字,是省略文字啊,意思是覺有情。覺情又有三個含義,又有勇猛求的含義。所謂摩訶薩,意思是大道心眾生,因為具有四種大。又《法華經》說六大,《佛地經》說三大,都不超出四大。菩薩摩訶薩,猶如說菩薩中的大菩薩啊,說明不是小菩薩。
所謂不只是聲聞,就是說小乘大乘,一切賢聖,共同聽這部《阿彌陀經》,不要以為淨土是菩薩不屑於顧啊。所謂覺有情,就是同佛一樣證悟的叫做覺,無明沒有盡的叫做情啊。又有三個含義,一悲智為出發點,說覺是修佛道,情是度化眾生。上用智求,下用悲度啊。二能所相合,說覺是所求的果,有情是能求的人。用自己的心,去悟佛的理啊。三利益眾生是急務,說廣覺一切有情眾生,所謂未能自度,先能度人,就是啊。所謂勇猛求,就是聲聞求寂靜自己安樂,名叫懈怠。菩薩大士有志菩提,所謂大強精進勇猛啊。大有四個含義,清涼大師的《華嚴疏》認為,一是願大,因為求大菩提。二是行大,因自利利他成就。三是時大,因為經過三大無數劫。四是德大,因為具足一乘種種功德。《法華經》有六大是,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趨大果,修大行,證大道。而信、解、發三大,清涼大師的第一願大中包括了。所謂趨大,就是第三時大中包括了。所謂修大,就是第二行大中包括了。所謂證大,就是第四德大中包括了。《佛地經》有三大,一數大,二德大,三業大。德大可知了(與清涼大師的德大相同),數大就是願大的意思,業大就是行大的意思。所以說不超出四大的意思啊。所謂區別小菩薩,就是如文殊彌勒等,都是等覺地位中的菩薩,不是初心五品信住行向階位的菩薩。
從理上講,那麼自性真妄圓融,這是菩薩的意義。
真心不變而隨緣,這叫做覺有情。妄心成事而本體空,這叫做有情覺。真妄不存立,只有這一心,成就這個大道心,叫做摩訶薩。
222列名
【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文殊師利,意思是妙首,也叫妙吉祥,也叫妙德。所謂法王子,就是佛是法王,菩薩入法正位,所以名叫法王子。又首先舉出文殊,就如前面舍利弗的意義。
文殊師利,也叫曼殊室利。說妙首等,是華嚴宗翻譯的,表示三法門,叫做信行智。所謂妙首,就是信啊,因為信是萬行萬德的頭首。所謂妙吉祥,就是行啊。《佛地經》說:「一切世間親近供養讚嘆,名叫妙吉祥。」又真諦法師說:「對於怨親中,平等利益,不做損害惱怒,名叫妙吉祥。」又出生時有十種瑞相,一是光明滿室,以及十是象生六牙,名叫妙吉祥,因為是即解之行。所謂妙德,就是智啊。經上說,諸佛之母,釋迦的老師,難道不是妙德?因為是即行之解。所謂入法正位,如來據有中道第一義,而菩薩入這個地,就是繼承發揚佛種,應當繼佛位。如國君占居王位,所生的王子,就在東宮,應當繼承王位。名叫法王子,又名叫佛子,意思也是如此。凡是菩薩都是法王子,卻獨稱文殊是法王子,荊溪大師說:「在王子中,德推文殊菩薩為首。」又各經文中文殊菩薩常常是一切菩薩的上首。例如舍利弗,智慧第一,文殊大智慧獨尊,如前面說明的這部《阿彌陀經》只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又分別而論,舍利弗是權智,文殊菩薩是實智。權智說明有生的淨土,實智說明無生的淨土。鈍根的就從權入實,利根的就權實雙雙圓融。若從根本上來論,《不思議境界經》說:「復有百千萬億菩薩,現聲聞形,也來在坐,那名字就叫舍利弗等。」那麼文殊菩薩和舍利弗,是同樣很深的智慧,因而更知道這部《阿彌陀經》不是淺智的人能夠相信了。
阿逸多,意思是無能勝,就是彌勒菩薩啊。
彌勒,意思是慈氏,是姓啊。阿逸多,是名啊。全稱應當是慈無能勝。因為在母胎中,就有慈心,所以用作族人的名字。又在過去生中,遇到大慈如來,願同樣有這個號,就證得慈心三昧。又昔日是婆羅門,號稱一切智,有八千年,修習慈行。又在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共同發菩提心,常修習慈定。又《思益經》說:「眾生見到他,就得慈心三昧。」又《悲華經》說:「發願在刀兵劫中擁護眾生。」這個慈心隆興當世,悲心傳揚後劫,至極的慈悲,超出凡夫小乘,所以無能勝。
又彌勒菩薩聽了這部《阿彌陀經》,龍華會上必說這部經,當知這部經是流通無盡的。
問:「怎麼知道必定說呢?」答:「《法華經》稱古佛放光,是為了說這部經。現今的佛放光,知道必定說這部經,所以佛佛都說《法華經》啊。而這部《阿彌陀經》,度眾生最急需,是諸佛共贊。既然是諸佛共贊,必定是諸佛說的。龍華會上,必定說這部經,有什麼疑惑呢?」
乾陀訶提,意思是不休息。
所謂不休息,就是修行種種梵行,經歷恆沙劫,然後佛授記。經過這麼多劫,沒有休息過。
常精進有二個含義。一是天台宗說:「見法性常住,行無作正勤。」二是《寶積經》說:「這菩薩為了一個眾生,經過無量劫,跟隨他不捨。這個眾生還是不受教化,他也沒有一念棄捨的心。」真是精進到極致啊。
所謂二個含義,一是自利,沒有生善要生善,已經生善要保持,沒有生惡要預防,已經生惡要快速滅,名叫四正勤。而說見性無作,就是了知法性本不是善不是惡。雖然說修善,不修而修,雖然說去除惡,不去而去。所謂一念不生,這是真精進。二是利他,為了眾多眾生,還不算為難。今曰為一個眾生,短時間為一個眾生,還不算為難。今曰無量劫,多劫而容易化度,也不算為難。今曰還不受化度而不棄捨,不棄捨還不算為難。今曰沒有一念棄捨,這樣的精進,更沒有退墮,所以說是常。又不休息,必定常精進。常精進,必定不休息。這二位菩薩,也是名不同而德一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