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彌陀疏鈔新白話版40


時間:2019/12/25 作者:常念彌陀

(22)釋經應贊

有二部分,111征名,222釋義

111征名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名字必有意義,彰顯說明意義,才能奉行,沒有疑惑。

標題是十六個字,但列舉了八個字。因為不可思議,是釋迦佛讚嘆的,意義已經明了。他方佛讚嘆,增加了這八個字,所以要說明意義。什麼是佛護?什麼是佛念?前面教導應當信這部《阿彌陀經》,這裡說明為什麼,然後信心堅固啊。

222釋義

有三部分,(111)聞持,(222)利益,(333)勉信

(111)聞持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所謂聞是經,就是前面的依正信願,持名往生等。聽了受持,就是前面的三慧三資糧。

聞就是聞慧,受就是思慧,持就是修慧。聞就是信的意義,受就是願的意義,持就是行的意義。詳細的見前面的解釋。

聽到諸佛名號,就是前面的六方佛名啊。聽經受持,聽佛名號,也應當受持。

問:這部《阿彌陀經》聽了阿彌陀佛名號成為往生的因,怎么還有諸佛?答:阿彌陀佛的功德,是恆沙諸佛共同讚嘆的。那么聽了諸佛名號,知道諸佛讚嘆,信受這部《阿彌陀經》,更加親切,所以雙舉啊。《華嚴經》第六回向說:“又在佛所,聽到佛名,轉而更是遇到無數諸佛。”就是聽到這部《阿彌陀經》,又聽到諸佛名號的意思啊。

大本《無量壽經》說:“多有菩薩,想聽到這部經,卻不能聽到。”又經上說:“寧可在地獄能聽到佛名。”可知聽到這部《阿彌陀經》,聽到佛名,是很不容易的事。

菩薩要聽到佛名而不能,那二乘凡夫可知了。大本《無量壽經》偈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所謂地獄聽佛名,《華嚴經》的偈說:“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所以知道這部《阿彌陀經》,以及佛名,不容易聽到啊。如今能聽到,能不信受?

按理說,那么自性自軌,是聽到這部經的意義。自性自覺,是聽到諸佛名號的意義。

自軌自持,那么尊者不說,我就沒有聽到,這是真般若。自覺自照,那么無名無字,無體無相,這是如來。這個世間難信的妙法,不聽卻歷歷分明。恆沙那么多佛的洪名,不聽卻轟轟在耳。可算是沒有聽過這部經,也深信不疑,承事諸佛,沒有空過的。

(222)利益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諸佛護念,所以證得不退菩提位。不退的意義見前面的解釋。

前面問為什麼護念?這裡給出緣由。認為謂持經以及佛名,有諸佛護他念他,使他不退啊。又唐朝譯本說必定被十方十殑伽沙(無量的無量)諸佛護念。那么不但不只是六方,也不止一恆河沙而已。

所謂阿,意思是無。耨多羅,意思是上。三藐,意思是正等。三菩提,意思是正覺。是說無上正等正覺啊。

究竟終極的果位,對下而言,名叫無上。正觀真諦,對邪而言,名叫正。等觀俗諦,對偏而言,名叫等,也名叫遍。所謂覺是,靈明自心。所謂正覺,兼有前面正等二個意義。這個覺,就是無上正等的正覺啊。良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那所謂菩提是,佛與眾生本來沒有不同,因為無明覆蓋,就成了迷妄,這是邪覺,不名叫正。聲聞辟支,只是破了見惑思惑,雖然證得菩提,但那道不在中,這是偏覺,不名叫等。一切菩薩,已去盡塵沙惑,沒有去盡無明惑,雖然證得正等菩提,距離佛地還遠,不名叫無上。只有佛一人,妄心已盡、覺行圓滿,如十五夜晚的月亮,更沒有覺悟超過這個覺的,名叫無上正等覺啊。現今只要持佛名號,蒙佛護念,這樣的覺,就不退轉,直到道場,終不再墮落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中止在化城,決定成佛啊。大本《無量壽經》的法藏願說:“聽到我的名後,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退轉的,不取正覺。”又說:“由於這個法,沒有聽到,有一億菩薩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說過,阿鞞跋致,正是這裡不退菩提的意義啊。而生前生後,意義稍有差別。

阿鞞跋致,意思是不退,正是無上菩提不退轉罷了。但是前面說:“往生極樂國,都得不退。”這裡說聽經聽佛名,都得不退。那么不等到往生極樂國,還沒有往生以前,就已經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壞,何況又往生到極樂世界,卻有退轉?又有二個意義。一是,已往生不退,如上面說明的。二是,縱然壽短多障礙,不能往生成功,而乘著自己執持佛號的力量,佛護念的力量,必定在來生的菩提善根,也不喪失,畢竟能往生極樂佛國土。如古人說的“今生既然種下這等般若種子,縱然沒有明了,才發芽冒出頭來,包管在般若中現成受用”,正是這個意思啊。

按理說,那么自性常覺,是不退菩提的意義。

靈靈獨照,了了常知,不減不增,無得無失,菩提就是我,我就是菩提,尚且沒有進,哪裡有退?

(333)勉信

有三部分,1111因聞信受,2222隨願得生,3333總結信願

1111因聞信受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皆當信受”,這是第三重勸。有的判這裡就屬於流通分,我認為仍然屬於正宗分。因為承接上文,正是勸勉信受,勸人往生。前文二處都是勸願,這裡又勸信。

所謂第三勸,就是前面說“聞是說者”,只是持名能往生,沒有說退與不退。這裡說不但能往生,而且必定在無上菩提永不退轉。這樣的願應當更真切,所以說三勸。所謂不屬於流通分,就是因為信願往生,是一經的要領。下文重重勸信勸願,判屬正宗分,意義是洽當的。所謂汝等,就是指舍利弗,以及現前的大眾,兼未來一切諸眾生等。因為一佛親自宣講,就應當深信,諸佛同贊,更有什麼可疑?信行願三方面,不可缺一個。所以前文勸願,這裡又勸信。所謂又勸,前面六方的佛已經勸“當信是經”,這裡又明確說“當信我語”。因為不願,是由於不信。不信,就沒有理由起行。所以佛在這部《阿彌陀經》中,重重勸信,如大本《無量壽經》說:“不信佛語的,是從惡道中來的,餘殃未盡,愚痴不信,未當解脫。”又法藏願說:“至心信樂,要往生我剎土,十念必定往生。只有除了五逆誹謗正法的。”誹謗正法的,就是不信的意思啊。又《文殊般若經》,如前面引用的,最後也說:“只除了不信。”又《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而又反覆不止的說,難道是偶然的嗎?清涼大師說:“高齊大行和尚,推崇念佛。”用四字教導,認為信憶二字,不離於心,稱敬二字,不離於口,往生淨土,須要有信。千信就千生,萬信就萬生。信佛的名字,諸佛就來救,諸佛就來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這才叫做深信。任意早晚,再沒有輪迴的道理。這警策發起的信心,最為切要啊。

所謂信,就是不疑的意思。所謂受,就是信了以後接受不忘的意思。信而不接受,猶如不信啊。

信而不接受,譬如有人,贈送奇異寶物,雖然知道是寶,深信無疑,但是拒絕接受,信有什麼用?所以說猶如不信啊。

又信就是心淨,如唯識說的。

《成唯識論》說:“所謂信,是說對於實德,能深忍(肯定)深樂(喜歡)深欲(希望)。心淨就是自性。”為什麼說心淨,因為心最殊勝,如水清珠,能清淨濁水。又一切污染的法,各有各的相。只有不信,是自相渾濁,又能渾濁其餘心所,如極髒的東西,自己污穢並污穢其他。信正好相反,所以淨是信的相。現今修淨土,主要在於心淨,信是急務,也很明顯了。

按理說,那么自性本來是佛,是信受的意義。

《華嚴經》的十信,完全是以果佛為自信心,因為佛就是心。所以眾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覺。這樣的信,祇園的妙旨,千佛的玄談,一時接受完畢。

2222隨願得生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前面講信受,這裡講信後生願的啊。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是過去現在未來三時啊。舉出三時,說明有願的,沒有一個不往生啊。

已發願已往生,是在釋迦佛說經之前,已經有人求生極樂國而往生的。今發願今往生,是釋迦佛正住世的時候啊。當發願當往生,是聽經以後的。至於今天,是後來的後來啊。先說不退菩提,後說往生,說明發願者,現世中已經順應覺路,何況已經往生的呢?所謂沒有一個不往生,就是說明往生的有無量的多啊。問:“往生的既然多到無量,現今為什麼偶然一見呢?”答:“十方世界,眾生如微塵多,那往生的哪有限量?你只見到娑婆世界,不見微塵多的剎土。”又問:“往生的既然多到無量,那國土怎么容得下?”答:“滄海容納百川而不滿出來,明鏡包含萬象而有富餘,何況淨土呢?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歸心,怎么容不下啊?”

按理說,那么自性不是過去未來現今,是已往生今往生當往生的意義。

萬年一念,哪個古不是今?一念萬年,哪個今不是古?那么念念遊行極樂國,時時禮敬佛慈尊,誰不是往生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沒有心,誰是往生者?無生而生,這就是已往生今往生當往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