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普廣。若未來世。有諸下賤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諸不自由之人。覺知宿業。要懺悔者。】
富是有財富,貴是有地位,貴賤跟貧富差別很大。造成這個差別,是我們自己往昔生中所造之業產生的差別。如果要責怪這個社會貧富不均,貧富是絕對不會平均,這是一定的道理。為什麼?各人所造的業不相同,哪裡可能出現相同的果報?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聖賢人的教誨,希望彼此都能夠明了因果報應的事實,大家都沒有埋怨了。富貴人有義務幫助貧賤人,貧賤人懂得自己修福,懂得懺悔、修福,這個社會才能和諧、安定繁榮,彼此互相尊重。他今天富貴是他前世修得好,我今生貧賤我沒有修,我怎麼能怪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怨天尤人,知道自己沒修。沒修不要緊,現在修來得及,我現在肯修,來生就好。富貴人要不肯修的話,只享福不再修福,來生就變成貧賤,這才是真正的道理。
青蓮法師在這一段引用《辯意經》上說,這是佛講,「五事常生卑賤,為人奴婢」,作奴婢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地位稱之為賤。佛說五種業因受這果報,第一是「憍慢不敬二親」,二親是父母,對父母的態度傲慢,對父母沒有尊敬,不孝,他來世會得這樣的果報。第二「剛強無恪心」,恪是恭恪,就是恭敬,這一類的人也會有這個果報;自以為是,處處不肯讓別人。佛在這經上也常常感嘆的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為什麼佛難教?習氣很重,這是我們一般講個性很強,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勸導。第三種「放逸不禮三尊」,三尊是說三寶,輕慢三寶。前面第一條是不敬父母,這是不敬老師。世出世間大道就是孝親尊師,不敬父母、不敬老師,三寶是師道裡面第一表率。佛法是師道,是老師裡面的模範,老師裡面的典型,你怎麼可以對他隨隨便便,一點恭敬心都沒有?第四個原因是「盜竊以為生業」,一生乾偷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偷盜的手法很多,一定要懂得盜竊真正的意思,在佛法裡面講「不與取」,那都是叫盜竊,也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不義之財。你要是取不義之財,做你生活活計的,那就犯了這一條。你不應該得到的,你要把它占有、取得,這也是卑賤的業因。
第五「負債逃避不償」,欠債的不肯還債,這一生不肯還債,來世遇到了還要還,躲不過的。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欠債一定要還,欠命還得要償命,佛家講因果通三世,不是這一生。這一生你躲過了,來生怎麼辦?還有後生,生生世世遇到的時候還是要還,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除非對方覺悟,只有學佛才會覺悟;對方覺悟了,「你欠我的算了,不要你還,你欠我的命也不要你還」,了了,那才行。如果遇不到覺悟的人,他念念放在心上,來討債、討命,那就沒法子。在佛家文字記載裡面,漢朝的安世高大師,安世高的傳記,在《高僧傳》第一卷,他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過去生中,他也是誤殺了兩個人,這一生當中來特地還兩次命債。這兩次也是誤殺,他誤殺別人,人家也誤殺他。
這是菩薩示現告訴我們,成了佛、成了菩薩也沒有法子,還是要還命債,欠錢還要還錢,欠命還要還命。不能說你成佛、成菩薩,就可以不要還,沒這個道理,因果律就被推翻。作佛、作菩薩還不免,何況我們凡夫。凡夫還債、還命不甘心,不甘心惹得痲煩就大,還來還去沒完沒了,就有這痲煩。討債、還債,討命、要命的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搞這個事情,苦不堪言。佛菩薩好在哪裡?他統統清楚明了,他有宿命通、他心通、天眼通,宿世的因緣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一筆帳、一筆帳就了了,以後再沒事。他是心甘情願的還,被人殺,殺得也心甘情願,決定沒有報復心,帳到此地結了。凡夫這個帳結不了,就是說不甘心、不情願,還有報償之心,冤結得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非常可怕!
諸位要是細細體會到這一些事相,然後你才知道為什麼要尊敬三寶,為什麼三寶功德利益這麼大,你就能夠體會到一些。唯有三寶能夠給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生生世世不能解決的的問題,碰到佛法都能解決,這是世間任何法門所做不到的。
我們知道自己處在貧窮下賤,處在這個地位,曉得這是自己過去生中造的惡業,所感得的果報。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就有方法來挽救,挽救的方法是懺悔。『覺知宿業』,這是你明白了。「覺知宿業」,不靠佛法,沒法子。世間法裡面也有,雖有但不究竟。世間有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還有一些宗教家,他們也知道因果報應的一些事理,也懂得修懺悔法,可是他們知見不圓滿、不究竟,因此他的懺悔多半屬於事上,能有幫助是小幫助,不能夠徹底解決問題。徹底解決問題一定要幫助人出三界,這才算徹底。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總是痲煩在後頭,眼前緩和一點,事情沒完沒了,這才知道佛法無比的殊勝。下面佛教給我們方法:
【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
關鍵在『志心』,以真誠的心、清淨心,真誠清淨心就是懺悔法。由此可知,地藏菩薩形像是我們懺悔的一個增上緣。你為什麼會把業障消除掉?是因為你志心。你平常用心是用妄心,今天對著佛菩薩形像是真誠心。
【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萬遍。】
『一七』,七是一個圓滿的數字。你找出時間好好的修七天,七天當中執持菩薩名號,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打地藏七,或者是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念地藏菩薩名號,七天,一七日中。真正結七念佛,實在講是七天七夜不能中斷,功德利益非常殊勝。七天七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根性利的人就得一心,得一心就超凡入聖。前面我們看到光目女、婆羅門女,她們用念佛的方法,那是根性利的,一天一夜就得一心。得一心就是菩薩,就不是凡人,所以她能夠去參觀訪問地獄。地獄鬼王,她請教鬼王,這是什麼地方?鬼王告訴她:「這是地獄」。「我怎麼會來?」鬼王告訴她:「能夠來地獄兩種人,一個是菩薩,一個是受罪的人」。所以由此可知,她一日一夜,念到事一心不亂,才有能力去訪問地獄。這是《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根利的人一天,一日夜就得一心,根性劣的人七天,七日七夜也能得一心。我們現在念佛堂念佛的同修,別說一個七,連著打七個七,都得不到一心,什麼原因?念佛不如法。最痲煩的事情就是夾雜,他念佛的時候還有妄念夾雜在其中,這就不如法。果然要沒有妄念,真正達到這標準,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七天七夜真的能成功。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宋朝的瑩珂法師,《淨土聖賢錄》上有。他是一個破戒的出家人,習氣很重,他自己清楚,知道將來一定要墮地獄。造的罪業太多,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心隨境轉,那有什麼法子?他就是有這一念自知之明,「覺知宿業」,他的好處就是這四個字,他知道他自己將來一定墮地獄,想到墮地獄就恐怖、害怕了。請教他的同參,如何能不墮地獄?這些同參就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往生傳》,每看一篇自己感動得都流眼淚。看了之後,他自己發心,決定求往生,把房門關起來念阿彌陀佛,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連水都不喝。三天三夜志心瞻禮,真誠心就感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來了。他是三天三夜,真的人也受不了念倒下去了,在昏沉睡眠當中夢到阿彌陀佛來,他是夢中。他就向阿彌陀佛要求,求往生,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用功,十年之後你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他真的有自知之明,他說:「我的習氣很重,十年這麼長的時間,經不起外頭誘惑,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那還得了!我十年壽命不要,我現在跟你去。」阿彌陀佛聽了之後也點頭:「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很高興,這一下驚醒過來之後,這事情不假,就向大眾宣布他三天以後往生。跟光目女、婆羅門女境界完全相同,三天三夜。所以《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不假,問題是你能不能「志心」?你能不能「不夾雜」?
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能成就,實在講現在懷疑是比較少,但是不能說沒有,那個懷疑你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原因?你對於念佛往生的道理跟事實真相,沒有透徹了解,所以你的疑心沒斷。真正透徹了解,不懷疑,不懷疑對於世間決定沒有留戀,所以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表示他還有疑。講經說法的目的就在此地,真正幫助大家斷疑生信。然後那個功夫就是不夾雜,果然做到不夾雜、不間斷,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生病的。瑩珂不生病,清清楚楚念佛往生,這事情到近代都有很多人。我們怎麼能說不相信?他們為什麼做得到?不生病是業障懺掉,志心就能懺除業障。我們還要生病是業障,你不肯認真去懺除業障,所以還有病魔纏身。真心懺悔,業障就消除了。業障病,懺悔能夠好,你真正懺悔那個功德,你冤家債主也離開了,他也得好處、得利益。所以懺悔法門說老實話,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屬於懺悔法門,「懺悔」兩個字含盡菩薩修行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懺悔法門。後面是講所得的果報:
【如是等人。盡此報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更不經三惡道苦。】
這果報。所以現前貧窮下賤,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業因,知道業因回過頭來修菩薩道。如果說是,這是講過去為人奴婢,你要受主人的支配,你自己不能自由,得不到七天七夜時間來修行,平常修行也好。而修行裡面最殊勝無過於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沒有障礙,一切時、一切處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憶佛念佛也不妨礙你的工作。你該做什麼事情,你還照常做,你還會做得更好,做得更圓滿。心裏面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有能力的可以讀經,沒有能力讀經,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我們在近代看到不少,就受持一句阿彌陀佛,往生的瑞相殊勝無比,功德利益我們親眼見到。所以一定要念佛,念佛是第一功德,念佛是無邊殊勝的福德。業障消除了,福報自然就現前,業障沒消除也不在乎,認真努力去修學,來生一定有殊勝的果報。不但不墮三惡道,還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還能夠度許許多多的眾生,真的是自行化他。轉罪報之身成菩薩身,豈不是跟菩薩應化,應以奴婢身得度者,即現奴婢身而得度之,不是一個樣子嗎?問題是你自己是不是真的覺悟,真的覺悟就以這個身來修,就以這個身來證果,就以這個身度化一切眾生。你念佛成就,往生自在,你要能表現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這一家人都得度了。
...註解裡面,在五十六面,諸位看看,這是引用《辯意經》上所說,第一行五十六面第一行。「佛告辯意,有五事得為尊貴,眾人所敬」,這都講業因,你只要肯修,你就會得福報。第一個是「施惠普廣」,就是多布施,修布施,以平等心、清淨心修布施,你得尊貴身。第二「禮敬三寶及眾長者」,這就是護持佛法,尊敬師長。第三「忍辱無有瞋恚」。第四「柔和謙下」,處事待人接物應當有的好態度。「第五博聞經戒」,對於經典通達,對於戒律他也明白了解,他能夠遵守、做到。這是佛在經上講五種得為人尊敬,在社會上有尊貴地位果報的業因。所以你不修因,你怎麼能得果報?你想得殊勝的果報,要懂得怎樣修殊勝的業因,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十三集)1998/5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01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