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生命的覺醒


時間:2020/1/2 作者:學佛網編輯阿明

生命之劫

生與死,是每個生命都需要面對的,而死是生命過程中最不受重視的。比起死,生比較能夠被了解。特別是人類,當有新生嬰兒初到這個世上,家人都會慶祝,每年會幫他過生日。至於死亡的部分,我們比較容易輕忽它,原因是不敢面對或害怕看到,恐懼談死這件事。

實際上,人更需要面對的是死的問題,而不是生的問題。在母胎時,一直有母親呵護著。從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有很多親朋好友在成長過程中陪伴著我們。人雖然孤獨地來到世間,但只要學會與人互動就可以不孤獨。

而死亡對我們來講,是非常孤獨的,不管我們有多少親情、友情、權力、金錢等等世間福報,在死亡時帶不走,也失去意義,每個人必須獨自面對死亡。無論人們如何恐懼死亡,當這時刻來臨時,也不得不去面對。

所以,我們更需要學會面對死亡。

作為佛教徒,我們最大的功課是學會利用得來不易的身體,累積更多的福報和智慧,不讓自己無助地死,而能夠有智慧地選擇面對死亡的方式。

假設沒有宗教信仰,對死亡無知,多數人對死亡都會有諸多恐懼。很多人認為死亡後生命就結束了,好像火熄滅或水蒸發了,一無所有。實際上不是這樣,生命在死後還是會繼續。既然生命會延續,或說假設它會延續下去,那麼在我們不知道的另一個生命狀態中,比如中陰時,該怎麼去面對?

根據我長時間以宗教方式做臨終關懷的經驗發現,不管活著的時候有沒有信仰,很多人在面臨死亡時,會看到地獄道或餓鬼道的眾生出現在眼前,因而感到非常害怕。這時候,臨終者會後悔在這一生中,雖然有足夠的時間累積善業來避免這時的恐懼,卻沒有去做,以致在不得不面對的時候感到非常害怕。

對於像我們有信仰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因為我們相信輪迴的存在,也相信這一世的生命是短暫的,隨時隨刻都會面臨生與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生死就是一個過程的開始與結束,就好像每天早上從沉睡中醒來,前一日的生命已消逝,當天又是一個新生命延續的開始,這也是一種生與死。

一件事物延續的過程中,前面階段的結束,可以稱為「死」,後面新階段的產生,可以稱為「生」。生和死的發生,可以是極短的時間。比如思考事情,也許你從一個、二個、三個細節一直完整思考到最後,但也許在思考一個細節的中途時,思慮就中斷了。這個過程可能延續了好幾秒、好幾分鐘,乃至延續很久。在這些思想的運作過程中,都有短暫的生和死。

在一天又一天的生命循環過程中,我們每天都在做重複的事情,講很多重複的話。這些重複的動作、語言或做人處事的方法,隨著每天一再地輪迴循環,已經愈來愈熟悉。如此延續下來的,就是佛教所講的習氣,或說是業力的延續。

而比較讓人感到恐懼的是,在思想生生滅滅的過程中會造作很多不同的善惡業力,這些業力將會影響我們未來的生命。

好比一顆種子埋入土裡,當它得到土壤、陽光、水分、肥料等滋潤,會慢慢成長。從種子入土,長出青苗,到開花結果,實際上是同一株植物隨著時間一直在變化。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而變化過程就像蟬脫殼一樣,或許小時候的長相和老年時完全不一樣,但某些特質會延續下來,包括習慣性的思維和動作。

慣性所累積的一切善惡念頭和作為,將變成下一世福報和智慧的源頭或種子延續下去。所以,在思想「生」起時,如何讓它成為更有智慧、可以帶來更多福報的種子,也就是如何播種正確的概念,變得很重要。

當一個念頭生起的剎那,就開始在意識上播種。即使在母胎時,胎教也一樣重要,因為胎兒是靠意識接收所有信息,不管是外在言語或母親的思維,這些善惡的信息都會對胎兒的意識產生影響。

所以,很多母親懷孕時喜歡多聽美好正面的聲音,不喜歡惡口傷人等負面的語言。而出生後,這種正面思想也會持續灌輸,從父母到學校老師,以及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包括宗教上的教育,都是教導我們如何建立正確的觀念。

例如,佛法教導的菩提心,讓我們學習對所有眾生負責任的心態,這也是在思想上播種的一種方法。

要遇到這種機會,還要有足夠的福報。假設對老鼠等動物天天講應該大發慈悲心,要對眾生都平等看待,看待眾生有如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貴,即使講一輩子,它們也不可能認同,因為它們的福報還沒達到這個層次。

在六道眾生里,人類最能真正思考「我來自哪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有能力讓生命變得更好。

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人如果一輩子都沒有正確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到底我為何而來,那就跟其他動物一樣了。但實際上,真正懂得生命的又有幾個人?幸運的是,我們可以依靠學佛了解出生在這個世間的目的。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的是,暇滿人身難得。人身之所以難得,是因為明白了人類跟其他動物的差別。如果對貓狗等眾生講道理或講經說法,它們不一定聽得懂,而聽不懂不代表它們不比人類聰明。很多動物的某些能力比人類強很多,比如能展翅飛翔在天空的能力、在海中游好幾萬公里的能力,都是人類所欠缺的。

但是,人和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是擁有能多層次思考的智慧型,可以思考未來,也可以思考過去,也就是具有反省的能力。

我們的生命不僅無法永恆,而且還很短暫。古人言「人生七十古來稀」,而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又有多少?

而且在一生中還要面臨很多困難,壽終正寢的又能有多少呢?任何小生命一出生,表達健康的方式是哇哇大哭,而不是帶著笑容,這就表示在母胎時就感受到這世界是個受苦的地方,來到這個世界就準備要面對痛苦。

所以,佛陀講「苦集滅道」四聖諦時,第一個講的就是苦。佛陀在第一次講經說法時就連續講了三次「苦」,才開始講佛法。

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多苦,而要了解為什麼會有痛苦,就要尋找它的來源。

生與死的轉換交替,說大了是生命起始和終結的交錯,說小點,其實每分每秒的流逝都是一場生死演變。

有始有終本身就是一個規律,我們往往偏激地分別和取捨,只執著生而忽略死。

輪迴中有很多的痲煩和痛苦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因為斷章取義的執著所造成的。

不去理智尊重事物的常態,這就是一種顛倒。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倘若我們能真正理解三心不可得的意思,那麼生與死對於我們就不會有任何區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