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18

1282經:此經是天子向佛陀請教一些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話題。

第一個偈子問道:“云何得名稱?云何得大財?云何德流聞?云何得善友?”這樣的問題,不光天人很關心,實際上我們世間人也是非常渴望想得到的,比如說在大家心目中擁有一個好口碑,如何能平安發財,如何能獲得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等等,都是我們非常關心的話題。對於這些話題,佛陀的觀點是:“持戒得名稱,布施得大財,真實德流聞,恩惠得善友。”短短的四句話,言簡意賅,但是句句實在,而且一語中的切中要害,沒有半點贅言。

第一是持戒。持戒是獲得好名聲的最佳捷徑。好名聲是用金錢買不來的,用其他方式也很難進行換取。但是對於出家比丘來說,想換得好名聲,得到別人的由衷讚嘆,惟一可取的辦法便是精勤持戒,除此之個沒有任何其他途徑。持戒的力量可以說是世間最強大的力量,它可以勝過一切顛倒與恐怖。我個人覺得,持戒不是裝模作樣,不是作秀,更不是偽裝,它需要真功夫,而且更注重於內涵即內在的修為與自性的修練。同時,好名聲不是求索而來,也不是外人強加於己。佛教徒反對為了博取名聲而做出許多名實不符的事情。記得以前看過一則經典:一位比丘路過一個鬧市街頭,見到一位梵志光著上身,躺在一堆荊棘上打滾。這種古怪的動作,引得很多路人駐足圍觀。這位梵志見到比丘路過此地,便滾得更歡,好像自己的忍耐力遠遠超過佛教沙門。這種博取名稱的方式,是不是覺得很可笑呢?其實也並不可笑,因為這樣的事體,恰恰我們自己也曾經有過。

第二是布施。我們常說布施功德大,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人人都想發財,擁有財富無論是從哪方面講,起碼來說並不是什麼壞事。當然,財富用得不是地方,那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災禍,這是另當別論,它只是財富的使用是否得當問題,與財富本身並無關聯。要想發財或者說想擁有巨額財富,我們該怎么辦呢?佛陀回答得非常明確:“布施得大財”。只有甘於布施、善於布施和恭敬布施(最好是無相布施),就一定會獲得巨大回報。布施就好比現世里的“高利貸”,它的回報比世間的五分八分的高利貸要高出幾十倍甚至幾千倍。從現實而言,布施可以是財物,也可以是無私幫助他人。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將布施視為一種甘於奉獻的精神。有一位幼童身無分文,但是小孩對佛陀很崇敬,於是用雙手捧沙供佛,佛陀很開心地接受了童子的布施,並且為童子作授記。從這裡可以看出,布施不僅可以一本萬利,還可以為以後的人生培植福德。

第三是真實。什麼叫真實?所謂法離迷情絕虛妄,叫做真實。佛說般若法門“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同樣,一個人要使自己流芳百世,“真實”最要緊。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基本上是遵循“真實”二字,故魯迅先生稱這部巨著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清代史學家趙翼稱“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於一編之中”,“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其核心還是在於一個“真實”。我們常說“蓋棺論定”,當一個人還活著的時候,人們有時礙於情面,不會“真實”;可是一旦這個人離開人世間了,其“真實”的一面便漸漸浮出水面。當然,這種“真實”還是很不徹底,其中原委可謂錯綜複雜。但是人生在世,總還是要活得“真實”一點好,時時處處練達人情暗藏玄機,其實也未必就是好事。佛陀在經中說“真實德流聞”,其重點在於不斷地完善個人的修為,使自己與真實究竟的自性逐漸相契合,從而最終完滿自己的道業。

第四是恩惠。恩惠與布施不完全一樣:從層級方面說,布施既可以對上,可以對下,也可以對於同級;而恩惠一般是上對下,或者是同級之間,下級對上級則出現恩惠的機率並不是很大。從內容上講,恩惠側重於幫助和提攜,或者在生活和經濟方面予以多方關照;而布施一般側重於經濟或物質上的饋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財施”。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恩惠與“小恩小惠”完全是兩回事,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魚”有時只是小恩小惠,“授漁”則是實實在在的恩惠。“授魚”只能解決燃眉之急,而“授漁”則能解決一世難題。“家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與朋友相交,重在多付出而少索求。否則的話,不要說善友,即便是狐朋狗友,恐怕維繫不了幾日。(3.25.)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