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22

漫說《中阿含》(二十七)

(卷二十七)

一、林經(上、下)

說法地點:舍衛國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為諸比丘們分別四種所住之林:(1)如果不得正念,則雖不缺四事供養,也不應住;(2)或者可得正念,然而缺乏四事的供養,也不應離去;(3)如果此二均不得的話,就應舍此林,夜半而去;(4)假若二者都俱得的話,就應盡命而住。

所謂「林經」,顧名思義,就是有關樹林的經典。古印度出家沙門總喜歡跑到樹林中去修行,婆羅門種姓在一生中,一般都要經歷「四行期」,其中一個重要的時期就是「林棲期」。當婆羅門年事漸長時,便棄家隱居至森林,從事各種苦行,鍛鍊身心,為靈魂解脫作著各種準備。相比之下,樹林裡比較安靜,有利於修行人可以集中精力,努力思慮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到樹林中去修行,環境幽靜,空氣新鮮,修行見效比較快。古印度人喜歡到樹林中去冥想,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與印度的氣候狀況密切相關。大家知道,從地理環境上講,北印度屬於亞熱帶,南印度屬於熱帶。從總體上講,印度次大陸的氣候差異較大,當夏季來臨之際時,整個大地是熱浪滾滾,酷熱難當。日值正午時,地表溫度有時會高達攝氏60多度,人畜根本不敢暴曬於烈日之下。而此時,樹林成了一處難得的清涼之地,很多人都會跑到樹林之中,享受著片刻的涼爽。如果將修行場所移至樹林之中,可以做到修行、納涼兩不誤,豈不是兩全齊美的好事?

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自創教伊始,也將大片茂密的樹林,視為修行場地的首選。比如說釋迦牟尼佛的六年苦行期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樹林裡度過的;而世尊的成道與般涅槃,也是與樹林密切相關。後來,隨著佛教規模與影響的日益擴大,從有利於弘法、有利於度生的初衷出發,佛陀才將弘法的中心,從樹林移至精舍——即早期寺院的雛形。比如說像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衛城的祇園精舍以及鹿子母講堂等著名佛教聖地,它們雖然不是建立在樹立之中,但是都與森林相伴相依。即使在原始佛教的後期,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出家僧人,願意到森林中去靜慮禪修。

既然大家都喜歡到森林中去清修,那麼在林中修行也要講究一個規矩。佛陀在這部《林經》中,所談的就是這個「規矩」。它的核心內容就是到林中修行的出發點是什麼?或者說,如何處理「正念」與「四事供養」之間的關係。佛陀的意思是,我們到森林中去修行,是為了獲得正念呢?還是為了獲得四事供養呢?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我覺得對於每一個在林中修行者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對於「四事」需要解釋一下。所謂四事,一般是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或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而此處的四事,當指前者無疑,即是指衣服、飲食、臥具與醫藥四類。此四類是出家比丘修行的生活必備日用品,缺一不可。當然,一般而言,出家比丘一由於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一般是脫離勞動生產,集中精力從事思想領域有關深層次的問題。如此一來,像衣服、飲食之類的四事,基本上都要靠居士來供養。無論是比丘走出樹林去城邑中行乞,還是護法信徒主動將四事送到樹林中去,都屬於居士供養的範疇。其次,就是正念。在這裡,正念就是正確的指導思想,即獲得涅槃解脫的最高目標。按理說,修行當然以解脫為最終追求,不存在為了獲取供養而拋棄修行的現象。但是現實情況往往並不樂觀,一些「偽作沙門」者,披度染衣跑到樹林中去修行,其實他們的真實目的卻是以修行為幌子,從而獲得更多的名聞利養,也就是為了貪圖四事供養,是個十足的假修行。我個人觀點是,佛陀在說法時,是有針對性的。對於我們眾生不會犯的錯誤,我相信佛陀也不會去多費口舌;而正是我們容易犯的、正在犯的,或者已經違犯的事情,佛陀才會出面加以制止。比如說制定比丘淫戒,其直接起源就是比丘蘇陣那在出家後,受不了前妻的誘惑而無以自制,結果佛陀乃制比丘淫戒,因此淫戒為佛陀制定的最初的一條根本禁戒。從這個意義上講,在那時,已有部分比丘不再為了自身的解脫,而是為了四事供養才到樹林中去清修。這種現象是值得警惕的,它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使比丘放棄了自己的最高使命,而將佛教徹底地功利佛與世俗化(或庸俗化),這對佛法的傳布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佛陀必須就這個問題進行公開表態。

佛陀對於如何處理正念與四事供養之間的關係,表達了下述觀點:

1、比丘依於樹林而住,對於衣食四事極易求得。然其在林中不得正念,不得定心,不得解脫,不得涅槃。若比比丘如此,當舍林而去。

2、比丘依樹林而住,衣食等四事甚為難得。此時比丘應作如是觀:我出家學道,並不為四事而來;我住於此林,主要是獲得正念與定心直至涅槃比丘依樹林而住,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做到心持正念,安貧樂道,並不因缺乏四事供養而憂愁煩惱。如果比丘若能做到如此,可依此林而住。

3、比丘依樹林而住,對於衣食四事供養,無論是否容易獲得,都要以正念為宗旨。他居於林中,如果其心不定,煩惱不除,那麼他應該舍林而去,不應該繼續留在林中修行。他在舍林離去時,不可以與其他修道人道別;他應該在夜半時分,悄無聲息地離去。

4、比丘依樹林而住,對於衣食四事都不難求得,但他並不貪著於四事,而是將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正念與解脫方面,一心求取大道,對於名聞利養視如眼前浮雲。像這樣的比丘,他不但有資格住止於林中,而且他可以長期住下來,一直住到命終之時。因為這樣的比丘,實在是僧中之寶,甚為稀有難得!

總之一句話,比丘住於林中修行,對於衣食等四事供養應該淡然處之,不要過於注重,否則便會捨本逐末。在接下來的《林經》(下)之中,所述義理與上文基本相同,故略之。(09.06.03)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