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6/4

救度眾生之方法——淺釋《心經》

傳喜法師馬來西亞怡寶《心經》開示(11.03.14)

《心經》是佛教里比較短的經,但是是念誦得最多的一個經。佛講這個《心經》,也有一個環境,佛陀講般若部的經典講了二十二年之久,在好多地方講,除了在靈鷲山,也在山下的竹林精舍,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連玉皇大帝也把佛陀請到玉皇大帝天去講,佛陀用了很長的時間在各種環境下講,唯獨《心經》不是佛講的。

當時是怎樣的呢,佛陀是在講般若部的時候入定,當時是在靈鷲山,佛陀在靈鷲山入定。入定的時候放光明,舍利弗尊者看到後生大法喜,他想了解佛陀入的什麼定,是什麼境界,就請問佛陀身邊的觀世音菩薩,所以這個經是由觀世音菩薩所講。講好之後佛陀出定印可,是啊是啊,觀音菩薩講的對啊,我是這個境界。

佛的境界裡面,像前面的師父所講的,佛所講的一切法都是提供給我們實踐的,都是讓我們眾生超越自身狹隘的,這裡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是佛的智慧境界,以佛的光明來照見組成這個世界的,乃至我們身心世界的這個五蘊。

五蘊的相,當體是空的,五蘊的相以佛的智慧,乃至以我們人類所知的科學知識去分析的時候,也會發現它是空無自性的。我們坐在這裡,不管是這個房子,還是我們坐的這個凳子,腳底下踩的地毯,你只要去分析它,所有的這些相它都是空無自性的。

像凳子,如《金剛經》裡所講,凳子非凳子,是名凳子。起個名字叫凳子,沒有任何一個部件叫凳子,那個凳子的布套它也不叫凳子,鋼鐵也不叫凳子,墊的海綿也不叫凳子,鏍絲也不叫凳子,但是組合在一起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凳子,只有名字有實際上沒有,凳子非凳子,是名凳子。

佛陀用這樣的智慧在照的時候,五蘊只有名字存在,五蘊的自性是空的。如果我們眾生有這樣的智慧,把我們每個眾生心內的佛性,就像剛才僧王告訴我們的,佛法沒有兩個法,佛講的法都是因為我們眾生有佛性,佛講的不是只有佛才有,眾生每個都有。眾生如果用佛性來看問題,那就能超越五蘊,那就不會再產生貪嗔痴的這種迷惑的狀態,身口意就會有一個正確的選擇,那苦就沒有了。

苦是什麼?苦是迷惑、無明而造貪嗔痴結的果,這是苦。如果我們有智慧了,有智慧的行為了,苦就沒有了,光明來了黑暗就沒了。所有的苦就是輪迴,輪迴就是一個苦海。

這個苦沒有了,那輪迴的相呢,所以五蘊又把它分開來說,觀音菩薩跟舍利弗尊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每一個都是,受也既是空,空既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其實我們打坐去分析每一蘊的時候你都會產生不同的生命境界,每一句話就是一個不同的智慧境界,它可以超越我們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乃至無受想行識,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就是超出聲聞緣覺的境界,甚至超越菩薩諸地的境界。菩薩有五十三層次,十個地,可以依著這個「無智亦無得」,一個一個超越上去。依著這個「般若波羅蜜多」,依著般若的智慧,佛就是得了佛果,佛也不會住在佛果上。《金剛經》裡佛陀問須菩提,我能夠說自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須菩提說不也,世尊。

正是因為祂無所得的這種心所以才受記祂成佛了,聲聞也好,阿羅漢、緣覺、菩薩乃至佛,祂依著這樣的智慧度自己生命的狹隘性,超越自我的狹隘。我們就有狹隘,我們有障礙,有自己生命的狹隘性,所以觀音菩薩在這個《心經》裡說無眼耳鼻舌身意。

這個「無眼耳鼻舌身意」是因為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障礙了我們的佛性,所以有眼要當它無,才能超越眼的狹隘性。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說我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說無,「無」是方法論,是一種實踐的方法,是我們修行的實踐方法,包括無苦集滅道。不是說佛以前說了那麼多聲聞緣覺的法被否定掉了,不是,因為苦集滅道也有它的狹隘性,也要用這個般若的智慧去超越,生命才能越來越進步,越來越進步,達到了一切苦。

因為凡夫有凡夫的苦,聲聞有聲聞的苦,阿羅漢還有阿羅漢的苦吶。阿羅漢的苦是什麼?阿羅漢活著的時候他會覺得苦,我們現在活著不會覺得分分秒秒怎麼樣,阿羅漢能覺得這分分秒秒、剎剎那那的生滅的存在,這個生滅是苦的。

我們現在哪裡知道,佛教里說一彈指有九十個剎那,一個剎那裡有九百個生滅,我們凡人是不懂得這個的,但是阿羅漢他現量的就可以感受到生滅,這個生滅是很苦的。所以當他「我身已盡」的時候,那個時候他才笑,欸!我身已盡,不受後有,我總算業報結束了。所以他在三界裡等於是牢獄一樣,坐牢啊!這時候釋放了,釋放的時候他覺得快樂了,所以一般性阿羅漢是不願意回來的。

我們為什麼那麼尊敬那十八阿羅漢,因為佛陀叫他們住在人間,給人間做福田,他們很辛苦地撐在人間。菩薩呢,菩薩境界更高,祂的悲願力是來自於祂的能力,祂有這個能力才能行這個悲願,願意回來。

那佛,如來!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佛的境界沒有來去的。但是佛的境界太高,我們凡夫看不見,所以佛慈悲化現。觀音菩薩是誰啊,觀音菩薩就是佛的悲心化現出來的。一般總以為講智慧、講般若應該是文殊菩薩講,為什麼這個經要觀音菩薩來講呢,因為這個經就是方法,就是救度我們的方法,講這個方法的時候就是有慈悲心的,充滿了慈悲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也觀察啊,哪一個國家現在信佛的多不多,然後我們去了之後感受,雖然有的國家有佛教,但是它對僧人的恭敬怎樣。這個標誌是什麼呢,不是說我到哪裡要得到別人的恭敬,這是一種標誌。如果這個地方的人懂的恭敬僧寶,說明這個地方有福,這個地方的人就有福。

聽到法,這個法承載的是佛菩薩對眾生的悲心。雖然說「無智亦無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佛最後又講到「度一切苦,真實不虛」,這說明佛菩薩所流露出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度眾生的苦,給予眾生樂,所以這部《心經》就是一個具體的離苦得樂的方法。

「揭帝 揭帝」就是叫眾生不要著在自己的狹隘境界裡,不要著在凡夫的境界,不要住在聲聞的境界,不要住在緣覺的境界,甚至也不要住在不了義的權乘菩薩的境界,最後一切眾生皆依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在佛菩薩的悲智雙運之下我們達到生命最究竟的果位——佛的果位。

因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如果我們皈依三寶,依佛寶、依法寶、依到僧寶的話,我們都會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校對:慧修 編輯:德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