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事事本無礙(四)
在修行上,如果四念住的內身、外身沒辦法統合,於是我還是我、眾生還是眾生,以一個修行很厲害的我,去看凡夫、去看到別人,以一個修行很厲害的我背著一把劍去「砍」別人,跟別人較量功夫。
必須要慢慢去看到你跟眾生、跟法界是一體的,就會願意去打開你的心量慢慢與眾生交流,你的身、心就會柔軟下來,這時候才能夠來到「超人格的層面」。真正的慈悲、四無量心也是在「超人格層次」所展現出來的,我們以前所自以為的這些慈悲心,還是在「自我、我是、我能」的世界裡面所展現出來的慈悲,當你慢慢去體悟到整個法界跟我們生命是有重要的連貫性時,這時候所展現出來的慈悲,才會是漸漸學習到無條件、無所求、無我、無我所、沒有我慢的那種慈悲及愛心,才算是開始邁向「超人格層次」,亦即佛陀所稱為的「入聖者之流」亦即向初果、證初果、二果、三果階段層次。
當心靈層次慢慢再成長、慢慢再醞釀,因為這時候你的心量能夠真正展現出四無量心出來,是真正展現無條件、無所求的慈悲心出來,你是會超越宗派、超越宗教、超越種族及超越國家,逐漸破除掉種種界線。所以前面這一關很重要,如果有機生命體跟外面這些環境的界線沒有慢慢破除,你心中所設定之宗派、種族、宗教及國家的種種界線,都是很分明的。
如果你的界線能夠破除掉,才能夠來到像德雷沙修女所展現出來的,沒有宗教的色彩、沒有宗派的色彩、沒有種族的色彩,這才是真正「四無量心」的展現。包括孔子所主張的「有教無類」,也都是來到「超人格的層次」,孔子的心量是來到「超人格的層面」,德雷沙修女也是來到「超人格的層面」,我們能不能問自己真的有這種心量?有沒有真的展現四無量心?無條件、無所求超越宗派、宗教,如果沒有超越宗派、宗教的界線,你想要尋求究竟解脫,要到達涅槃彼岸,那是痴人說夢話,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心靈的成長都有一個次第順序,有深、有淺,有一個必經的層次過程,你要這樣有次第逐步的提升上來,才會來到真正四無量心的展現。這時候你會把你的解、行實際套用、展現出來。當你聞思精進之後,慢慢要應證在生活的歷緣對境中,處處都要去套用、去展現,這樣才能夠慢慢去淡化我們的貪、瞋、痴。
「身見」的破除是來自於你跟外境、外界環境的慢慢融合,外界環境就是我們的外身,更深入的詮釋「外境」就是我們的法身。真正的包容及慈悲是要有智慧,不是長養眾生欲貪「濫慈悲」,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處的外界環境,就是「四念住」所講的內身、外身的外身,外身、外受、外心、外法講的就是整個外界的環境、大自然法界。當界線慢慢的淡化掉之後,你才會慢慢的去體會到「法身」,也才會展現出來,你必須有這樣的突破及超越,才能夠來到「超人格層次」。
「法身」就是「自我」跟整個法界慢慢融合了,這時候你才會真正展現「法身」,「身見」也才會破除,不然你的「身見」要怎麼破除?!不是在那裡一直經行…,然後一直修、收攝六根、修四念處,修練種種功夫…,然後一直在「自我」的世界裡面修行,修練到後來自以為「我的『身見』已經破除了」。你認為你的「身見破」,事實上卻不知道你的「我慢」很大啊!真正「身見的破除」是身、心來到很柔軟,對法界種種越來越臣服,而且對眾生--外面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身見」就是我,你跟眾生的界線慢慢的模糊掉了,這不是禪相!也不是想像!而是你真正體會到我跟一切眾生,原來與我們都是同一體。
對「一體意識」有所體會到之後,你的「身見」慢慢跟眾生的隔閡才會漸漸的減少,這時候也才會真正展現出四無量心,不然以前所謂的「慈悲心」都是想像、造作、作意的,以前的慈悲也不是真正由衷流露出來的,還是矯柔造作而不是發自於內心的,現在慢慢來到無造作、自然流露,這時候你的人格才會一直的提升上來,這就是佛陀所謂的「入聖者之流」,亦即來到「證初果」階段。
如此繼續不斷的跟整個法界慢慢一直再融入、再去體會,當你體會越深,四無量心就會越具體展現,你的證量就會越來越提高。而所謂的「結縛」也就是那個界線,會越來越少、越來越淡,之後來到「證悟三果」階段,然後繼續邁向「四果阿羅漢果」境界。
「超人格」跟「一體意識」的區別,就在於「超人格」層次還是有「自我」。以孔子為例,孔子當然是非常偉大,也值得我們尊敬,但是我們如果以修行層次及整個心靈成長的層面來論斷,可以暫時做這樣的一個界定,也就是孔子是屬於「有為法」世界裡面的至聖先師,孔子所講述的是可以協助你來到德行很有修養,亦即「超人格」的層次,但是孔子所講述的這些,還是沒有超越二元對立,諸如:君君、臣臣、忠、孝、仁、愛、禮、智、信…。
以「忠」為論,歷史上記載關公是一個忠臣,很忠心於劉備,但是若以老子的觀點來講,關公卻是殺人無數,你自認是一個忠臣,但還是沒有跳脫二元對立,還是屬於「超人格層次」方面。當然,這是一個心靈成長必經的過程,當最後真的跟整個宇宙及整個法界溶為一體的時候,你真的來到前面所講的「法身」展現,慢慢的去體悟到了、慢慢的去溶合了,這就是體證的過程。
當你慢慢越來越深入之後,就是來到真正的「無修」階段。前面的層次還是屬於「有修」階段,是屬於初果、二果、三果的階段過程,還是有修、有為。「一體世界」就是「自我」完全消失(消融),五蘊身心完全統合,來到真正的「無我」。前面的階段都還是頭腦知見所理解的「無我」,還沒有辦法真正做到,唯有來到真正的「無我」,跟整個法界、宇宙溶為一體,你的「法身」即遍一切處,就是「法身具足」,此時就是真正來到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
「雖然超人格經驗與一體意識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兩者仍不可混為一談」意思就是一個是有「自我」,一個是「無我」;一個是「有為」,一個是「無為」的世界。歷史上的那些英雄、偉人、聖者,他們可以來到「超人格層次」,就像佛陀所講的「初果、二果、三果」世界。但是「一體意識」講的是阿羅漢的世界,亦即【心經】所指稱的境界,是「無我」的世界,是佛陀、老子及耶穌他們所達到的境界,就是在一體意識的世界,個人是與無所不包的絕對整體認同。
「不同的層次各具不同性質的界線,這些界線向下延伸,直到『一體意識』世界,便消失了。因為在那個終極的世界,「自我」與「非我」已經變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第21頁)這就是來到真正是體證「無我」、做到「無我」,前面有講說「這些界線向下延伸」,事實上,如果我們以實際修行來講,是怎麼樣?向內、向我們的內心世界,這就是反觀。當你的心越寧靜,就可以覺知得越深層,只要有向內反觀「自我」常常在矛盾衝突的世界裡,「自我」就會慢慢的統合。
當你的內心世界慢慢整合,然後會跟身體慢慢再整合。你越向內反觀,就會看到我們的內心,因為只要有界線存在,就會是戰爭衝突的導火線;只要有界線,就有苦的存在。所以,你的內心有沒有界線的存在?都是需要自己回來向內反觀檢視,如實回來面對自己,檢視自己內心有沒有衝突?有沒有矛盾?有沒有苦?有沒有深層的不安?如果有,就是讓你照見到苦諦的機會,那個苦就是在警示你的內心世界裡有在構築一條界線,你要敢去如實面對、反觀,才會看到那個界線的存在,也才能夠把那個界線去除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修行要回來向內反觀,你越向內心裏面深入觀照,心靈的成長就越加提升,就會來到體證越深的世界。
本書第26頁的《圖二》「意識層次與心理治療的對照表」中的第一個層次就是「角色」跟「陰影」,「角色」的層次就是「自我」戴著很多的假面具,設法只要維護它們所想要的形象,這種人格會形成四分五裂、內心擺不平,有可能成為一個表面上看似很有修養的人,但是內心卻充滿著衝突、痛苦、矛盾與不安。人前展現的是一面,但人後呢?當私下獨自沉靜下來的時候,又是不敢面對如實的自已。因為他一直在譴責自我,一直不希望他有某種負面心理現象的存在,只要在內心深處一浮現他的陰影及那些境界、現象,就會被他壓抑打入潛意識裡面,然後一直躲在他內心世界的陰影之中。
那種只著重表面修養功夫的人,是比較容易形成這種情況;有些一直構築完美主義者,也常常容易形成我只要「我要」的這些,然後一直排斥掉很多「我所不要的」,慢慢的,你會感受到那些都只是一種苦海。因為他的內心常常會陷入死胡同的苦海裡面,所以像此書圖表左邊所敘述的,就是在講「對治」方面,像一般諮商、鼓勵性的心理治療。如果需要比較深層的癒合治療,諸如心理分析、角色分析、人際分析、實現自我療法及自我心理學…,亦即一般心理學領域方面,都是可以幫助這方面的複合。
癒合表面意識與潛意識,讓我們能夠漸漸接受醜陋的自己,這是治療心靈的分裂。其次,當內心慢慢統合之後,但是我們對這個身體還是有很多的譴責,就好像車子的二個輪胎,你只要一邊卻不要另一邊,你只要這個心就好,卻譴責這個身體的存在。這樣你的生命潛能是不會真正發揮出來的,因為你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就如「生物能量分析法」,包括後面所講的「完形治療法」,由於你身、心沒有統合,身、心是分裂的情況之下,生命的潛能是不會發揮出來的。包括「存在主義」,讓你敢於自我表現,敢於成為一個真實的我--寧願「真的醜」,前面講是要「假的美」,這裡是來到「我寧願真的醜」、「我不要假的美」。這時候就敢於自我表現、展現,他的內心世界會願意接受醜陋的自己。
例如有人要向我借錢,以前當我很愛面子的時候,有可能我並沒有錢,但我會向別人借錢去借給你。但是當我借錢給你,內心又在那裡很苦,認為「我們是好友、我們的關係很好、我對你多麼「死忠」、對你是多麼好…」要維持一種形象。但是你本身就是沒錢,還要去借錢借人,眞的是很不真實,這個苦就會讓你繼續活在苦海裡面。
當你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時候,假如有人要跟我借錢,而我確實真的沒錢,就坦白說「我沒錢!」當然有時候要看情況,慈悲不能沒有智慧,慈悲不是長養眾生的欲貪,以前也許你是濫好人,人家要借錢,於是就借給他,因為想要博得別人的好感,稱讚說「這個人很慈悲、做人很好、很有義氣」的我們所要的「角色」及稱許。換做今天,你就不會博取虛名了,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有就說有,沒有就說沒有。我覺得這種情況可以幫上忙,我就幫忙;不能幫忙,我就說幫不上忙;會漸漸來到「真實」。寧願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不好,那是別人的事。別人認為我是窮光蛋,也沒關係啊!認為我是吝嗇、窮酸,也沒關係啊!隨便別人怎麼講啊!就是敢展現出一個真實自我的作為出來。
但是跟身體方面,如果你還分裂,你還是一樣,還是在矛盾不安的世界裡面,像心理治療方面、生物能量的潛能發揮,包括身、心、靈的整合方面,讓身、心能夠成為一個完整體,你的生命能力才會發揮出來,這時候來到接受完整的自己。當然,真的要能夠接受完整自己,也要經歷過佛陀所講的「無常」、「無我」這方面的聞思修證基礎。
當你慢慢能夠去接受「無常」,慢慢能夠去了解「無我」,才會真正接受你自己啊!身、心、靈要能夠整合是很不容易,如果沒有真正「無常」的正知正見,不會真正接受你自己的,你會抗拒「無常」、會抗拒「無我」,包括要身、心、靈方面的整合,都要有佛法這些對真理實相的聞思基礎,要慢慢了解精進之後,才會真正接受。
為什麼你以前不接受呢?就是因為你不了解嘛!你在抗拒嘛!你要真正能夠接受,不是別人灌輸給你,你就要接受啊!那還只是你現在頭痛,我給你一個對治的藥治療一下,沒多久還是舊疾復發,並沒有從根本去治療。要從根本身、心、靈的整合,必須要對真理實相、對「無常」、「無我」這些,有相當深入的體悟,才能夠來到身、心、靈的整合,也就是對根、塵、識、五蘊、六根、六界這些,要有相當的體悟,才能夠來到整合。
佛教所講的,都是更深入把生命的這些根本問題解決,不只是這樣而已,還要能夠讓你再去看到內身、外身、內外方面的,讓你的有機生命體跟外界環境慢慢的整合。再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機生命體雖然整合了,但是你跟整個外界沒有整合,還是在很苦的世界裡面。如果你認為這個外面的世間是五濁惡世,就會繼續在無邊的苦海中,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好的、是業報的業報身,我們是罪業深重才來到這世間。因為你當下沒有找到真正的淨土,還是沒辦法安心自在,所以你的內心還會繃得很緊,還會繼續去找你所要的夢幻世界。
你否定所身處這個實相世界的存在,然後繼續再構築你所要的夢幻世界,你當下的生命跟外界是分離的、是對立的、是分開的,如果你這個層面沒有突破,是不可能來到「證初果」。因為你處處都活在跟境界是對立,跟境界都是在拉扯著,你處處活在抱怨,不滿意、不知足、不知感恩,你的身、心怎麼柔軟下來?「身見」怎麼破除?
有機生命體跟外界環境必須慢慢的整合起來,你才會邁入「超人格的層次」,也才會來到「證初果」,才能夠繼續再往上提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個過程就如同像榮格心理學、綜合心理學所敘述。事實上,佛教對上述的整個過程都有完整的解析,更重視的是後面一體的境界,原始佛法都是要直接慢慢讓你契入一體神聖的世界,就是「涅槃彼岸」。
佛陀所講的「涅槃」、「涅槃界」,貪、瞋、痴的止息,你的瞋心要怎麼止息呢?因為一切界線消失、消溶了。只要你還有界線,就一定有對立的存在。只要你有界線,就會有你的「要」跟「不要」;有你的「要」,你就有貪;有你的「不要」,你就有瞋;貪、瞋要怎麼止息?必須要界線完全的消除,這是真的!所以,十個結怎麼淡薄?就是要慢慢去體悟到那些界線,就是導致痛苦戰爭的肇因,以及內心的痛苦不安、苦海無邊…這些。當你真的慢慢願意一一去破除,來到有機生命體跟外界環境的整合,這就是當你慢慢去認清之後,然後漸漸的接受。
你所認為是五濁惡世的世間,要完全慢慢的去接受,慢慢去體會法界的重要,此時你所展現出來的「四無量心」,才會來到超越那些種種格局,來到「超人格層次」。你一定是必經這樣的心靈成長過程,才會來到真的溶入一體世界。「自我」消失了,你就見法越深,這一定要透過實修實證去體悟,實修實證越深、見法越深,人生的歷練越多,你看的越具體、越清楚,就真的能夠很快的來到溶入法界,與「道」合一。
所有任何宗教的終極目的都是要來到那種宇宙神聖的層次。諸如:大乘佛教、禪宗,包括道家,這裡的所講的道家,不是一般宮廟的「道」、道術,而是老子的所闡述的「道」,都是要協助大家溶入宇宙一體的世界。包括回教、基督教、猶太教這些真正的智慧者,他們來到體證無我、無私的世界,也都是來到一體的世界。大家可以慢慢去探究這整個解脫之路,就會更清楚了。
「我發現每種層次的治療法,大抵都能認可接受比他膚淺的層次,但是卻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層次」(第27頁)這句話很重要,大家慢慢去看到、慢慢去消化,每一種層次的治療法大抵都能夠認可接受比他膚淺的層次,卻常否定比他更深邃的層次。當然嫉妒心也有啦!但是最主要是因為他的意識層次沒有來到超越的層面,於是他體悟不到,所以他就會排斥。人們通常對於不能夠了解、不能夠體證到的這種層次,他就排斥、攻擊,認為:這是不正確的、這是不對的。
所以,井底青蛙所能夠看到就只有井底裡面小蝦米的世界,牠會跟這些小蝦米勸說應該怎麼樣提升、要怎麼樣…。但是,當你跟井底青蛙講述井底以外的整個大海、法界這些,牠就會說:「你在「膨風」(誇大其詞),你在胡扯…」。因為他的視野、他的視線就是在這樣一個狹隘的世界,體悟不到整個法界的寬廣開闊。
如果你的修行層次只是著重在個人的五蘊身心方面,只是著重在內身、內受、內心、內法方面,很容易會形成「井底青蛙」之見,形成一種「以管窺天」,這方面你要清楚看到。佛陀要幫助我們破解五陰以及四念住,是要讓我們對五陰身心的如實了知、如實了悟,但是在實證實修方面,一樣告訴你要內身、外身,內、外身都是修到、都要覺察到,你才能夠突破、才能夠超越,而不是說修了四念住之後,你就馬上能夠證果。縱使你整個四念住階段都是很認真的在修,還是未必能夠證果,除非你能夠看到法界的這些種種,真的能夠看到活生生的法、處處都能夠見法,不是只有在禪坐、禪修區裡面才見法,你要處處都能夠見法。
這時候在你生活的歷緣對境之中,不只是在禪修才有外境,生活中的歷緣對境都是在跟境界在接觸,你要處處去見法,才能夠真的來到證果。如果你沒有超越的話,就只是在「見樹不見林」的階段,當然不是說個人五蘊身心方面的修練不重要,那的確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的「自我」沒有完整統合,你是沒辦法來到對外界的「如實觀」,你自己的內心世界就都在裡面擺不平,「自我」都在那裡廝殺拉扯了,你怎麼能夠去看到法界的奧妙呢?你是看不到的!
如果你一直在「自我」展現,想要構築你的夢幻世界,這時候告訴你要看到真實的法界,你也會不敢看、不敢面對,因為「自我」是很狡猾的,它總是要逃避的,它不敢面對這個法界。為什麼呢?因為它怕見光死啊!因為自我、小我跟整個法界一比較起來就相形見拙,它原本認為:我是、我能啊!結果跟整個法界一比起來,當然就不敢照見,所以就躲避起來了。
如果沒有真正要歷經大死一番,這一個關卡你就突破不了,就不敢去看法界的這些法。你一直要在「自我」成就、我是、我能…,就會不敢去看到整個法界,你會去否定。就算你去看,還是用「自我」去看,會故作態勢的說:這沒什麼啊!還是以自我封閉的世界在看,一樣不是否定,不然就是看不到(視而不見),因為他不敢掀開「自我」的金鐘罩,當他一掀開看到這整個法界,就變成小巫見大巫,他原先所鞏固的「自我」就沒有存在的餘地,那個「自我」就趕快躲回去。如果你真的決心要大死一番,就不一樣啦!這時候真正的智慧才會開啟,你的心量才會真正打開,你的十個結也才會真正的一一鬆開、斷除,這就是要協助大家把解脫之路探究得更清楚。
「所謂的成長,通常是指個人的眼界在內在的深度或外在的廣度上的擴展,這正是意識層次圖向下取向意思,向下深入一層,便表示他的心靈領域又擴大了一層。成長就是重新分配、重新劃界、重新組合。是自我邁向更深、更廣、更豐富之境的心路歷程。」(第27頁)這一段描述非常好,我們講說「心靈成長」,你的心靈要怎麼成長?真正佛教所講的「證果」、「解脫的境界」,就是整個「心靈成長」的過程。當你的視野不斷的開展,你的心胸不斷的開展,你的智慧不斷的提升,而這個開展及提升這些,根源是來自於你有向內反觀,你越有內觀,越深入你的內心世界去覺察,就可以把那「十個結」一一去除,去除一個結,你的心靈就成長一分。
所以,「成長」指的就是個人的眼界,也就是我們的六根、我們的心,在內在的深度或是外在廣度上的擴展,這個眼界不光是講「眼根」,是我們的智慧眼。你的心要不斷的明覺,然後越向內看,你的深度會加深,廣度也會加深。「向下深入一層」便表示他的心靈領域又擴大了一層。「心靈成長」就是心靈上重新分配、重新劃分、重新組合。是「自我」邁向更深、更廣、更豐富之境的心路歷程。
「成長」就是從這樣的界線越來越向下延伸,因為在越上面,就表示界線越多,就是生活在越狹小的世界,你的苦海越無邊。成長的過程就是你越向內看,越向你的內心裏面深層去看,看種種的界線、種種的隔閡、種種的痛苦、衝突、矛盾、不安,然後慢慢的如實去面對、逐漸的超越,這就是「心靈的成長」。
如果我們以太極圖來講,眾生如果越向下,視野就越狹小,心胸就越狹小,當你越向下,會怎樣呢?無邊的苦海啊!包括修行也是這樣,如果你要在支流末節上面繞,會修個沒完沒了。如果你一直在那裡對治,看到什麼,就對治什麼!看到什麼,你就對治什麼!把外境認為是賊,把外境認為跟你是對立的。所以,當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時,常常都會在自責:「我又有漏了」有漏,就要去對治!要怎樣啦…。你都是在這支流末節上一直耍弄,這樣外境的種種還有很多等著你去應付呢!
因為你的「六根」每天都會跟「六塵」接觸,如果把外境的一切種種際遇認定是你的敵人,你的心跟境不能夠統合,就有修不完的行,甚至還有可能修個三大阿僧只劫、三十億年,你都還在修個沒完沒了。所以,當你慢慢去體悟之後,真的要不斷的提升,你如果提升一層上來,你的視野就越廣,而且也就越省事。如果你能夠慢慢的一直提升上來,就是「心靈智慧的成長」。從井底青蛙狹小的視線慢慢的提升,提升一層所看到的範圍世界就越廣,你越提升一層,「自我」就不斷的成長突破,如果能夠來到「終極意識」、來到「一體世界」,也唯有「無我」,才能夠來到這個層級。
只要你還有「我」,就有「我」跟「非我」,只要你的內心世界還有「我」,如果還沒有來到「一體世界」,你頂多是來到「超人格」的極致層面,因為你還有「我」的存在,這時候你的心量雖然已經是非常廣大了,是人間所稱許的聖賢、聖人,但是你還有很多的「另一半」,只要你還有「自我」,就沒有真正溶入「一體世界」裡面,所以你必須一定要有真正大死一番的決心,才能夠真的來到「無我」的世界。
整個修行之路就是不斷的「心靈成長」,不斷的超越提升,不要只是以頭腦知見在聽聞修練,不只是裝填一些知識、知見而已,而是要用心靈來聽聞體會,真的要「歸零」,把過去的知識、知見放下,隨時「歸零」,才能夠不斷的跳脫、提升、超越,要有讓自己大死一番的決心與魄力,當「自我」大死一番之後,你才會超越、才會跳脫啊!不然,你就只是一直在原來狹小的世界框框裡面運轉。如果真的能夠「歸零」,你每次的聞思精進、修行都會是不斷的在成長,再加上又不斷的親身去實行、去實踐,你就是一直在提升、提升。如果能夠真的「歸零」,身心柔軟下來,你就會不斷一直的脫胎換骨、大徹大悟。所以,什麼叫做「成長」?就是不斷的讓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讓自己真的展現無限的可能,把視野心胸擴大、再擴大。
「我們將在隨後三章裡面,管窺蠡測一體意識的奧秘」此處這裡講「管窺蠡測」很容氣、很保守,就是比較謙虛一點。「因為在你還沒有真正能夠體認一體意識以前,你可以管窺蠡測一體意識的奧秘,我們只能夠旁敲側擊地,揣測一下一體意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探討一下一個沒有界線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一種沒有過去與末來界線的現在是怎麼一回事」就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那種界線的「現在」是怎麼一回事?「沒有內外之隔的大覺,又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要協助我們先了解、先理解,然後不斷聞思之後,去實修實證、去體證。
「有了全盤的認識後,我們便能夠很深入意識的領域,了解各層次及相關的對治法,最後我們再度回到一體意識的主題上,那才是最真切的,因為唯有在那境界中,我們才能擁有一切的真理」當真的跟法界溶為一體。你本身就是「法身」,像耶穌就很坦然的講:「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啊!」也就是佛陀所講的:「我就是法身啊!」這個階段一定都是跟整個法界是溶為一體的,具備無我、無私,絕對沒有我慢,而且展現出來的就是大慈大悲。
「再往深處看,我們發現佛教之禪宗(禪)或印度教的吠陀哲學,是為了癒合有機生命體與外界塵寰的分裂,開展出一個與整個宇宙認同的大我意識」也就是溶入整個法界裡面。「邁向一體意識。可是我們也不可忘了,在一體意識與有機生命體的這種意識之間,還有溝距,尚有待於『超人格』層次的重重超越,這一層次的對治法門,主要是為了促成『超乎個人』或『集體性的』,或『超人格』的意識」(第25頁)
「『超人格的自我』,這雖與一體意識不盡相同,至少已經超越了個人的有機生命的範疇」所考慮的事情不是從「我」、「我所」出發了,已經能夠來為眾生考慮了。「屬此層次的對治法門有:綜合心理學、容格學派的心理分析、瑜珈及超覺靜坐等」此處所講的就是佛教之禪、禪宗,是要直接把你很快的丟入「一體意識」--無字天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就是告訴你要去直接溶入,去讀懂這部「大地風雲經」,直接溶入「一體的意識」裡面。問題是你沒有經歷過聞思基礎,沒有經歷過上述「心靈成長」的階段,你就算是耗費一輩子的時間,也是有如一隻「蚊子去叮牛角」(台語)般(亦即徒勞無功)。
如果觀念知見錯誤,很容易又變成一個「大我慢」出來!如果不能夠真正去體悟「無常」跟「無我」二個法印,沒有真正徹證的話,把你丟到「一體意識」裡面,你就變成一個很大、很厲害的「大我」出來。因為「自我」貪生怕死,還是一樣鞏固那個「我」,修行就是要變成很厲害、很「大尾」(偉大)啊!這樣的話,就又背一把寶劍到處要去「砍」人,要去較量、要稱霸武林,成為武林高手、成為武林至尊。
所以,本書的作者就透徹的說到:你要來到這個境界之前,要先經歷「超人格層次」。如果沒有經歷過「超人格層次」階段,你前面這些身心基礎沒有沒有癒合、沒有統合,沒有了解什麼叫「無常」法印?沒有了解什麼叫「無我」法印?就算把你丟到這「一體的世界」裡面,因為那個「自我」不死,它還是在展現「大我」啊!那時候的「大我」,就是我慢的大我,不是「無我」。這裡又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希望大家要能夠照見。
如果大家已經具備【阿含解脫道次第】、【老子道德經】的聞思基礎,就可以把以上所講述的這些再統合起來,你的修行方面就會更清楚、更具體。修行不是在打迷糊仗,你願不願意放下?願不願意「歸零」,要大死一番…?這些都不是口號,也不是頭腦的知見的裝填,是真的要去做到!要真的讓自己做到「歸零」,要讓過去的知見、習性從頭再來,身、心要很柔軟。
「身心柔軟」必須要從「有為法」開始,這是一個必經的「心靈成長」過程,就如前述所言的「向初果、證初果、二果」漸次階段也是一樣,你要從「有為法」的世界,這樣慢慢提升上來!你也許會認為「身心柔軟」是從刻意有造作,當然這也只是一個過程,沒關係!如果你不容許有這樣的過程,也不容易有所成長啊!就像你要容許小孩子跌跌撞撞,才能夠學會走路啊!才能夠學會騎車啊!才能夠學會獨立啊!要真正敢去做為,真正敢去做,這樣你就會有所成長、就會有所突破。
我們整個聞思修證的過程,事實上跟這些都是環扣在一起的,我們修行階段的聞思跟實修實證方面,就是在「點、線」的組合,「點、線」的完整。角色、自我、有機生命體的統合,就是在「點、線」方面的完整。然後「面」呢?就是來到跟外界方面,你漸漸的溶合、漸漸的了解、接納,這樣慢慢真的有去見法、有去體悟,你的法喜自然會慢慢展現出來,而且你的心量自然也就會漸漸展開、展開,慈悲之心就自然的由衷流露出來。
如此我們對法界的體悟就會越深,包括要怎麼樣進展逐漸去體悟「無我」?「太陽」每天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大地」每天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展現給我們看「無我」,「空氣」也都是一樣每天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什麼叫做「無我」?什麼叫做無條件、無所求?什麼叫做慈悲?這些都是實相的存在,都不是想像的。只是你心裡有沒有打開?智慧眼有沒有打開?有沒有去看而已啊!當你有覺察到這些,修行就會來到「點、線、面」的展開,然後會慢慢協助我們再去體悟到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屆時就能以「無為」的方式,來到與「空」相應、與整個法界相應的階段,這個「空」不是空洞的「空」,而是整個無邊無際的法界。
在這個過程中,當你慢慢體會越來越深,你的界線就會越來越淡薄,那「十個結」的斷除就會很快,當界線淡薄、淡薄之後,也就很快斷除了。
所以,這整個過程才是一條既快速又完整的解脫之路,不必耗費一生的時間。修行不是在練功夫,當你真的能夠把自己的身、心統合、整合起來,如實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然後再跟法界溶為一體,從法界中處處去見法,就很快邁向解脫之路了。
現在講一個故事作比喻:有一位禪師問他的在家居士弟子:「如果你跟老婆、母親搭上同一艘船,結果這個船翻了,她們兩個都不會游泳,這時候你要救誰?」有的人就講:「救媽媽!」有的人講說:「救太太!」而學生就回答:「我要救媽媽」,師父就敲他一棒說:再問你一次:「如果翻船之後,你要救誰?」他就說:「救太太!」禪師又敲打他一次說:再問你一次:「翻船了,你要救誰?」弟子就說:「我二個都救!」禪師就再他敲二次,這時候弟子楞住了。
禪師說:再問你一次,再給你一次機會:「翻船了,你要救誰?」弟子回答:「我二個都不救了!」禪師就再他打三下。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如果對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你事先費盡心思在作一些假設性的回答,這樣是不真切的,因為你不能把這個準備好的答案,然後到時候再套進去適用遵循,這樣是不行的,因為世間的機緣是不斷在流動變化,應該要憑著當下的直覺、當下的因緣,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去做。
至於你當下是怎樣去做,這跟當時心靈智慧型的層次也會有密切關係,是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如果你事先設定一個標準答案,禪師又會要再槌你的。所以,我們要不斷提升我們的心靈智慧,然後應遵循「中道」,「中道」是不會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應視當下的因緣,以明智、理智的當機判斷去處理,怎樣處理比較好?你判斷之後就去做,做了你就要承擔、去接受。如果翻船之後,本來你覺得當下也許是想先救媽媽,但是因為太太就在你身旁,而媽媽卻漂得比較遠,你又在那裡掙扎說不能先救太太,要趕快去救媽媽…。結果,當你游到媽媽那邊的時候,媽媽也已經漂走了,而太太呢?也死了。
因此面對問題,不要用預設的答案去套千變萬化的實相,真實的世界是要看你當下因緣是怎麼樣,然後你再去做有智慧的判斷,這才是真正的「中道」。因此,佛法也要靈活的套用,它是活生生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