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自度、自立的佛法才是佛法——明奘法師為佳能集團公司企業管理層培訓 2010.11.18 【奘師:】你們隨便問吧,然後我根據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開始我的陳述,怎麼樣?這樣的方式可不可以?話筒在下邊已經準備好了,你們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問,感興趣的八卦也可以。(笑)這個「開始」是由各位決定的,不是由我決定的,你們想從哪裡開始都可以。【提問:】剛才前面那位老師講了一個重點,說我們要「活在當下」,活在每一個知覺里,每個正在做的動作里,不要活在那個念里。我們大家都是做經理人的,總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很容易想事。比如說我洗碗的時候,我是不是可以想想那些沒想完的事情?很多時候會有這個判斷,覺得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想,這時候怎麼辦?【奘師:】咱們老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但是有沒有真正挖過井啊?挖窖不算數,挖窖,無論你挖的深淺,總歸是個坑。而挖井要見水才算數。如果你的努力沒有跟這個結果對應,這個努力就是白搭,是浪費。所以你在十個地方同時下鎬子,同時放炸藥,同時請人工往外運土,出水點是三丈八,你一個挖到三丈,一個挖到兩丈八就停下來,這樣即使挖上一百個坑又有什麼用?相反,如果這一個不管是三丈八,還是四丈八,還是五丈八,只要一個,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挖下去,早晚會挖出水來。專注在一個地方上並不是讓你把你重要的的事情忘掉或是遺漏。我們在訓練心的專注力層面上有個叫「內斂」的功夫。這個內斂呢,我打個比方,好像那個電焊切割器。你拿100根火柴棍那麼粗的焊條也能做起來對不對?就是要做一百次而已。如果你把這個焊條弄成這麼粗一根,一次可能需要用十個小時,但是一次就能焊住了。同樣,定力的內斂也是要先訓練的。但並不是說無限制的總是內斂內斂,永遠不要外用。各位都是做經理的,做決策的,做執行的,做管理的,到最後你要如何去兌現,去外放?內斂與外放有一個臨界點。一味的外放,沒有內斂,我們看起來很拚命,很努力,很用功,精進進取,但是事倍功半,沒有效果,也是同樣的不可取。所以在這一方面上要懂得取捨,取捨不是內斂的功夫,是覺的功夫,覺悟的功夫,是智慧。這個智慧需要辨析,然後做出選擇。光是內斂沒有用,不會說因為你坐那兒內斂了,上海大樓就不著了,交通就不堵了,不會的。你要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兒,打蛇要打七寸。禪宗的修行方法,或者佛法的修行方法都是先內斂再外用。外用的過頭了,內斂不夠,又要回來內斂。它是螺旋式、遞進式的上升,可能在個體的實證過程中,內斂過多的時候,發現好像在做螺旋式的下降,會有這個階段,但是沒關係。就好像我們學習某個課程的時候,在某個階段,似乎什麼都不記得了,有那個階段。但是再過一個階段,那些詞你不記得,段落你不記得,但是你能意會,你整個明白了,這個時候它就是屬於你自己的了。【提問:】您強調的是內斂,那麼我覺得這個覺也是要通過想去悟,它是一個思維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眼前有很多東西值得去想,去反思,那麼刷碗時候會不知不覺要去想事情,我們怎麼才能夠去控制好這種想?【奘師:】不知道你們喜不喜歡看戰爭片,那些生死關頭的決策是三思而後行呢,還是當機立斷?中國有句成語叫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知覺的力量具有穿透性,思辨的力量卻在這兒繞圈子,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你在這兒洗了一百個碗也沒有想出來到底是開除那個下屬還是繼續聘用,倒不如把碗放下,找他談。那個更有力量。所以佛教它培養這個內斂之後的外用,它的智慧叫做切斷煩惱。中國有個成語叫三思而後行,可是釋迦牟尼決定要逃跑,要出家做和尚的時候絕對不是三思而後行的,想到了,就跑了,所以人間就有了佛教。他要是想個沒完,哎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完了,斷子絕孫了,把這件事想明白了,又要得隴望蜀,還要得了鍋後想上炕,什麼都想滿足,世間的利益價值,我都要得到要實現,出世間的價值和利益也都要得到和實現,那樣就不會有人間覺者佛陀了。所以很多事情,不能那麼反覆想的,想了一次,OK,馬上做,行動力就出來了。但是呢,這跟魯莽不同的,魯莽是建立在對事情的本來面目的無知上的,或者說,這個事情有十面,他只看到一面就做出盲目反應。而一個修行人通過對心力的訓練,他看到事物的八面,然後迅速做出決定。魯莽是看到十分之一而行,所以必然有十分之九的缺陷;一個對智慧訓練達到一定程度的修行人,他是看到事物的十分之八,只留下十分之二的缺憾,然後去行動,想想看,結果自然是不同的。我推薦大家看兩個經商人的書,一個是日本的稻和盛夫,另外再看看韓國林尚沃的《商道》,看看他們在決斷面前是怎麼想的,既不多想,又不要跟魯莽掛鈎,那是個功夫。也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狠準穩的決策,然後就是行動。那怎麼能達到這個,這才是關鍵,對不對?來我們廟裡跟著我們打坐,呵呵。會不會達到這個結果,我不知道。但是你肯定會向這個目標邁進第一步。【提問:】剛才您談到當機立斷和魯莽有區別,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情,美國人現在開始印美鈔,他叮咣五四的印,然後我們可能要替他們買單。索羅斯呢,在亞洲這邊呢,又要捲土重來。從這角度來說您有什麼樣的想法?因為這個可能是問題比較複雜,這是一個思路,想請教一下。【奘師:】這個應該請令計畫同學來解答一下哈,請商務部部長,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來解答比較合適哈。從佛教來說,不是說對此就完全無知,或者說不做反應,不做判斷。佛教自身也會做出一個判斷,做出自己的反應。佛教它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空中樓閣,佛教是由人構成的,是人就要吃喝拉撒睡的需要物質空間,也一樣啊。比如泰國金融危機,他們的國教是佛教,受損失的是廣大的佛教徒啊,那當然是災難性的,過去,每天早晨有閒有錢去廟裡供一素鮮花,金融危機了廟裡鮮花都少了,直接的,是直接的反應,那應對這個危機呢,佛教叫做緣起性。所謂緣起,我們用關聯性來解釋比較容易些,但是關聯性太局限,太狹隘,太直接,好像我跟你就是關聯,我讓你不開心,你馬上就不開心了,我就是你的鏡子一樣的,但是緣起性不是,緣起性是所有的東西對一。比如說全世界對中國,這是多對一。一對一,美國對中國,英國對中國,歐盟對中國,亞洲對中國,東協對中國,一對一。那反過呢,一對多,一對一,這是佛教的緣起。所以索羅斯攻擊,我們好像也受傷,但是結果還是沒事吧?那今天隨著我們與世界互動性,聯動性越來越強,人家動不動拿起關貿總協定,世貿協定來掄大棒子,來打擊中國了,但你要走進這個大家庭,就必須跟這個大家庭的遊戲有所共振,否則你完全是自己獨舞,就沒有辦法加入這個大家庭。但是你若是完全融進去了,也就徹底失去自我了,所以適當的開放和適度的保留可能是應對危機最好的方式,這方面相信決策者比我們清楚,他們每天的高參會,這個研討會和那個推研會,一天大概十次八次,早就想出了對策。我們就只管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兒,你們就管好。們的企業,可能更好。讓更多的人心安靜就是我們的目標。【提問:】是這樣的,我們的成長背景和我們接收知識的結構基本上以西方的職業培訓為基礎,講求執行力,領導力,然後講求行動力和自省的一個平衡。 那麼禪師應該是著重於自省和反思,從而引導這個行動力。但是在西方的培訓的體系裡邊,他是通過成功案例,通過這種反覆的職業鍛鍊和培訓,來樹立你的直覺的判斷和行動的一個平衡。我不知道禪,它跟我們職業的一個執行力也好,或者說西方的領導力也好有什麼關係,因為奘師您說的士兵也好,還是那些成功的商人也好,他為什麼能夠從直覺上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因為他在以前大量的職業生涯的積累中獲得各種信息的一種消化,一種沉澱,他是有這種判斷力和直覺的。包括一些成功的商人,他們可以判斷一個事情非常非常簡單,簡單到你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我就想問明白你的禪,或者說跟佛家,跟職業,和職業里我們經常能接觸的一些,比如說領導力呀,執行力啊有什麼關係,他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奘師:】還是急功近利的思維、急功近利的問題和答案。無論東方西方,都有句諺語,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只是嘴上說,從勵志的角度看一個成功的案例,再一個成功的案例,一個成功的人再一個成功的企業,就像劉邦看到秦始皇,大丈夫生當如斯,彼可取而代之,這就是從正相上來勵志的。但更多的是從別人的經驗教訓里找到成功的路子。那禪怎麼跟領導力,執行力結合起來?我問你個問題,你要如實的回答,別做思維啊!你執行力很強,你有朱鎔基的決策能力,執行能力,你有項羽的武力,你有諸葛亮的思維能力,你有周瑜的號令能力,你有曹操的運籌帷幄能力,所有這些能力你都具備了,最終你要達到的人生目標是什麼?【答:】不好意思,你能重複一下嗎?您提的沒有什麼邏輯,我希望您能讓我再聽一遍。【奘師:】那好我就在說一遍,關於西方的你有拿破崙的出埃及伐俄羅斯的能力,你有希特勒的迅速傾吞波蘭的閃電戰能力,你有科特勒的運營的能力,你有比爾蓋茨的巨大財富,你拿了這些東西,要創造什麼樣的人生價值?【答:】我覺得這首先取決於我自己的價值觀,我的價值觀決定了我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行動。【奘師:】我說你別思維,直接告訴我這就是我的價值觀。我簡單的說一下,就是說由價值觀決定你的行為,一個企業家也好,一個正常的職業經理人也好,價值觀決定了他怎麼去實現他的人生價值,所以說來說去,你的人生價值我不知道,是什麼?給我我要的答案。你擁有了拿破崙的,希特勒的,比爾.蓋茨的,科特勒的等人的,可以說西方所有精英的這些東西來如何創造你的人生價值,你的人生價值是什麼?西方的整個思維執行的能量都在你這兒了,你要解決你的人生價值是什麼?【答:】首先,法師我真的沒聽懂你要問什麼,(眾笑)我只是談一下我的觀點啊。我覺得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但是在我們現在這個前提下,我要追求一個目標,大師給我的這個起點太高了,我從來就沒有想過我可能成為比爾蓋茨。我現在想呢,成為比爾蓋茨,我要拚命的去求長生不老藥,跟著大師,一心靜靜的修禪,然後有可能長生不老了吧,這就是我想的。【提問:】大師好,有一個問題一直埋在心裡,我是廣東人,從小信佛,每次去寺廟也是真心的在拜,去過拉薩,看到很多信徒的走一步跪一步,拜一下,老是聽說心中有佛,那麼我們想和佛進行溝通,讓我們的心靈更加淨化,什麼樣的方式和行為才是正確的呢?【奘師:】這個話題你們感興趣吧?索性再引申一點兒,然後一起來作答吧。按照你們廣東人的迷信,如何燒的香最多,獲得菩薩的保佑最大,就像你在宗教里投了保險一樣,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女朋友不分手的保險。【答:】完全正確,大師我想請教一下,想過的更安寧一下,心靈更平靜一下,但是為什麼總有很的欲望讓自己做不到?【奘師:】想讓自己更平和一點,卻總是受制於社會,受制於環境,不受制於社會和環境,就受制於單位,不受制於單位,就受制於家人的責任義務和由你的種種名分給你帶來的那種逼迫和不自在。把這些都拋開的話,最後剩下自己的身心莫名其妙的不自在,是不是?我們可以看佛教它有兩條腿走路,一條腿解決這個身心的問題,那一條腿解決社會的問題。所以你的兩個問題就是佛教的兩條腿。所謂兩足尊就是兩方面都做的很圓滿。那我們先說如何做到這個社會化的一面吧,上海燒死的我們53位同胞,他們有養老保險,有意外險,但在這場無情的大火面前,這些保險有用嗎?對他的後人或者是這個險的受益人可能有一點money的增加,但他們的生命是無價的,對不對?生命是無價的,你拿多少錢也買不回一條不可逆轉的生命的現象。我們在這種脆弱的生命面前,誰都想找到一個最大的保險,宗教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生命的終極保險問題。但是佛陀告訴我們,人有生就必有死,跟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同樣的規律,有成長就必有衰落,有輝煌就有沒落,人過三十天過午,就必走下坡路。所以你找不到一個在人類的歷史上能夠傳兩千年的公司,有沒有兩千年的一個政治體制,有沒有?中華民族已經早就不純了,但是宗教,是不是超過兩千年了?終極保險。但是話又說回來,你是不是信了這個教,生命這個終極價值保險就兌現呢?佛陀說你要正確的了解生滅的現象,才是唯一的保留你的方法。所以佛陀神靈不同,神靈呢,就是你信我,然後信者得救,就等於入你想要的什麼險,反正在這裡都有了,死後上天堂,免墮地獄,活著諸事順暢,什麼八病三災的一概都跟你遠離。但是實際上我們最後去觀察,所有這些宗教的信仰人群,無論有多少個案,提出他信仰的某一宗教或某一教主,或者做了某一種宗教的活動和法事,有很多的受益,但是具體到一個個體,你會發現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什麼?天下找不到一個不死的家庭,天下找不到一個不敗的公司,天下也找不到一個永遠心情快樂的人,這就是社會常態。所以你要認清它,才能夠順乎這個自然法則,而不是強行的靠燒香磕頭,詛咒發誓,捐錢捐物,甚至折騰自己的肉體,用極端的苦行來改變這個自然法則。自然法則任何人改變不了的,神仙皇帝也得也跟我們芸芸眾生一樣遵從它。這就是佛陀的教法。人要活著,他不只是個社會化的產物,他還是個個體化的身心產物,我們要房有房,要車有車,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就是身心不開心。我們的精神通過四個層面來作用:感受,思維,邏輯,決策和行為。這四個層面來自於精神層面,還有個來自同一層面的是我們的生理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我們的意識,叫六根,因為我們所有的感受,思維,邏輯決策和行為有的是通過眼作用,你看到我,我看到你,是我眼看到。然後做出感受,這個人穿紅的,那個人穿黑的,這個是燙髮,那個人是光頭,是眼看。有的是聽聲音,有的是嗅味道,有的是舌頭感覺,透過這六個生理層面刺激心理層面,就是佛教。所以即使你的社會,你的國家,你的GDP,你所有的物質生活層面已經是富裕超小康了,但是任何一個個體的這個身心層面的問題還是沒有改變,因為它跟環境無關。你的財產,你的房子,你想要的物質方面的一切都如你所願了,但是你身心層面的問題還在,仍然的隨時像兩把火在燒。所以我剛才在逼問這位先生,你的人生價值,你擁有了一切外在資源,然後要如何創造你的人生價值?有一個著名的高僧,廣東人啊,哪兒的呀?韶關南華寺去過嗎?有三尊和尚像,一尊是唐代的和尚,兩尊是明代的和尚,也沒有放福馬林,也沒有把腸胃抽空曬木乃伊的什麼的,要去世了,跟大家說拜拜,往那兒盤腿一坐,就坐到了現在。其中的一尊是明代的憨山大師,他媽媽送她去讀書,讀書回來,他實在厭學不想讀,回來又一次問他媽媽,他說媽媽,我讀這個書幹嘛呀?你可以考功名呀。考了功名做什麼啊?比如說你考到狀元了,入了翰林院,做了編修,做了編修你有可能成為皇子的老師,一旦皇子登基,你就有可能當宰相。然後當了宰相干嘛呀?當了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統領一切。那然後呢?那時候要敢說取代皇帝行嗎,殺頭之罪,滅九族的呀!都不敢動那個念頭。那然後呢,當了宰相不犯錯,老了正經八百的告老還鄉。告老還鄉幹嘛呀?五福臨門,其中一個,壽終正寢。喔,我學了半天考了秀才,考了狀元,當了宰相,告老還鄉,最後等死,那我學它有什麼用啊?不要學了!兒子就問有沒有不遵從這條路的路啊?他媽媽說還可以做和尚。那好他就做和尚了。他的肉身現在就在南華寺,從明末到現在沒有壞,沒有任何技術處理,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轟炸,南華寺都沒事,大殿有的被炸了,他的肉身就炸不壞,挺有意思的喔。所以說這個身心不安寧問題,不是你們做企業的,做管理的,做白領的才會面臨的問題,無論是領導層,決策層,執行層,還是打工層,還是我們這個個別層面,任何一個個體的身心都會不安寧,它是整個人類的問題,我們也一樣, 出了家,剃了頭,這僅僅是形象上的不同,我們都是一樣的身心不寧,任何個體面前絕對平等。可能外在刺激的緣不同,有人透過眼,有人透過耳,有人透過鼻,有人通過事兒,有人通過心,有人通過境,有人通過社會,有人通過社會事件刺激你眼耳鼻舌身意做出反應,在心理上產生感受,思維,邏輯,決策和行動。刺激你那個緣不同,但是引起的反應,無論現在過去還是將來,一模一樣。那反應是什麼呢?就是身心不得安寧。所以社會問題就是自我問題,自我問題既是社會問題,這就是禪。不能說是教育吧,只能說陳述,是禪的自我陳述,也就是在禪者眼裡邊,沒有什麼領導與決策的關係,沒有努力與努力主體的關係,在禪者的眼裡只有一個具體的身心關係,身心不寧,在任何位置都不可能快樂,身心安寧,在任何位置都很快樂,這就是禪的態度。所以如何讓禪跟你的人生,跟你的人生價值,跟你的管理對接呢?我剛才逼問這位先生,這位先生答不出來。現在他在寫微博,在忙活自己的事情,根本就不在聽,那有什麼用呢?禪就是直接表達出來的,它只關注個體的人,如果每個人的身心問題都解決了,社會怎麼能不進步?所以先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提問:】剛才您談了很多禪本身的內容,那麼比如說經理人,可能要面對的工作職責,對上對下對平,那每個自然人呢,剛才我問的索羅斯這個,您回答的是財務部在解決,但是最終的結果 ,老百姓眼看著菜價漲上去了,米價呀也有波動,今天早上新聞說國務院在意圖控制物價,因為這個和人息息相關,所以這樣就是外界導致了人心不靜,禪學的本質呢是人心要靜,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做管理,或者說通過人心靜推動社會?這個方面禪學上有哪些觀點,或者說您的高論,我們也想請教一下。【奘師:】這個總要拿到用處才是真傢伙是吧?這個挺有意思的,因為你們是一個單一集團,都是佳能的啊,不是那麼綜合性的,要是綜合性的,各行各業都有,這個話題就容易熱鬧起來,很快場面上就熱鬧起來了,單一的就相對可能共同關注的問題比較少,就那幾樣,市場啊,人事啊,這個自我啊,這個整體啊,這些方面,怎麼說呢,我最近要寫一篇文章,一直就是太忙沒寫,說的就是佛教和財富的關係。你說我們物價高是因為這個索羅斯要來了,狼要來了,才物價高呢,還是他沒來之前我們已經高起來了?SAS我們能做主嗎?地震來的時候我們能做主嗎?印尼的12.26海嘯,預測出來了,有用嗎?如果你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環境裡面,它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件事兒,或者是一個細胞,這麼來看,可能心態馬上就平和了,你要是把索羅斯作為不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而是那個全部,那就完了,那就是滅頂之災。所以我們有個東西叫做緣起性,索羅斯也好,金融危機也好,任何的自然災害、人為的災害,所有的東西都只不過是外在環境對內心的拷問。也就是所有的外在環境的變化,我能拿一個什麼樣的心去跟那個外境緣互動。禪就是解決這件事的。你今年的業績好,這個身心跟這個業績很好的這樣一個結果的互動就是眉開眼笑,喜笑顏開,見什麼人都開心,經常買單請客吃飯。一旦今年的運氣很糟糕,這個緣起刺激了你,見誰都唉聲嘆氣,大嘆苦經。是不是這個道理?春夏秋冬的變化誰也改不了,經濟的發達與衰敗這個運行的規律也不大容易人為去改變,但是如何讓自己面對春夏秋冬時欣賞春夏秋冬,跟春夏秋冬與時俱進,而不被春夏秋冬所決策,所改變這個心,這就是禪的唯一目標。它沒辦法解決你的企業創收問題,也沒辦法解決你們的企業管理問題,但是,如果你們的最高決策層能夠正確的了解身心跟環境的互動關係,不被假象所迷,那大家跟著他真的都有福了!就這麼簡單,那你的小團隊,你的華北區,你的華中區,你的華南區,你這個區都有福了。就這麼簡單。所以單拿一件事沒辦法說,因為索羅斯走了,會有索羅斯第二,索羅斯三世再出現,對吧,SAS走了,會有H1N1,豬流感又來了, 這個環境永遠在生滅變化,你怎麼可能給你的身心製造一個恆溫,常態的環境?不可能的。【提問:】宗教呢,它已經存在了兩千年,但是它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在變的,比如出現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比如我去藏區的時候,他們跟我說,那兒的人祈福不是為自己和家人祈福,是為別人。而我們通常的祈福就是為自己,為家人,求財呀,求命,求這些個,這個區別怎麼這麼大?難道是我們的覺悟不高嗎?但誰是對的,到底是怎麼回事? 【奘師:】我推薦你看一本書《西藏民臣傳》,說的是神話故事,比如說咱們從中國大唐那個角度來描述的文成公主入藏是怎麼樣的一件事兒,咱們學中學的歷史教課學就學過文成公主入藏是吧?(答:)是政治事件,聯姻,因為我沒有讀過這段歷史,我用另外一個解釋,因為他是聯姻,可以形成兩個民族,兩個當時古代國家的融合,所以呢,造成這種結果,那麼中間呢會有政治上的原因,是指這個過程。【奘師:】我問你的就是誰強誰弱,誰主誰客,主和客的關係。那在我們的大唐描述,我們的官方正史描述文成公主入藏是我們去和親對吧?我們代表政府,代表中央,代表了集權,代表了高,那吐蕃代表了卑代表了賤,代表了弱,但是你看《西藏民臣傳》就不一樣了,說的是誰呀,當時那個王叫松贊乾布,他是一個有神通的人,左眼睛放眼一看,哇,大唐財富那麼多,真好呀,什麼寶貝都有,就想拿來,可是自己的軍隊不如對方多,再右眼一看,哇有一位貌若天仙的文成公主十六歲,二八正芳齡,怎麼辦呢,就去跟大唐來討,說我就要娶這個公主。大唐不給,你一個邊國小寡民,不給。然後,官方記載松贊乾布發動了戰爭打敗了吐谷(yù)渾,還有党項,打敗了他們兩個。然後,唐朝的兩個節度使投降了。唐王一看不行,趕緊和親。在人家西藏那個角度說是他全勝,唐王朝就乖乖的把公主送來,乖乖的把什麼寶貝都送來做陪嫁。但是作為我們這邊呢則正相反。到底信誰的?信我們唐的呢,還是信吐蕃的呢?盡信書,不如無書,白紙黑字不一定是真的呀,白紙黑字一旦顛倒順序了,就是問題,就是痲煩,甚至是災難。現在又回到我這個主題,我看你們這個是三字方針,我們也叫三字,但是這是從國家宗教政策上講的三字,哪三字呢?第一叫自傳,特別針對的是基督教,天主教,尤其是梵蒂岡,叫自傳,我們自己來傳這個教,不接受梵蒂岡教皇的任命。第二叫自養,我們不接受任何政治目的和其他目的。自傳,自養,自辦,這是我們的宗教政策。世間宗教團體的戒律不是最多的,但是偏多的,基督教只有幾戒?各位誰看過摩西十誡的電影,看過嗎?整個基督教的戒律 基本上就是十條規則,十戒。那中國儒家的戒律有多少?為什麼做生意的供關公,因為他代表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條,五戒,儒家五戒。道家幾戒?道家在佛教的刺激下,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之上又加了些戒,所以他是居中,不是最少也不是最多。但佛教的戒律,出家的男眾,250條,出家的女眾,348條。但跟婆羅門教的戒律一比,九牛之一毛,還不占人家的十分之一,所以我們不是很多,但是跟其他的宗教一比,跟一神教一比,那真是多了又多了,但是所有的戒律,並沒有嚴格的監察部,戒律部在監管每一個人的執行如何。所以沒有這些,完全就靠它的教義所延展出來的自覺。所以佛教如果離開自覺,就不存在了,一切都以自覺為前提。自覺包括了兩個方面,覺悟自覺,一個是身心,向內的,一個是世界,向外的。覺悟了實相,用你們所謂的西方的培訓方式,就是覺悟了身心的真理和世界的真理。自覺不是老師教的,老師教不了這些東西。當時的佛陀找到了當時全世界或者說全印度最高的精神導師,哲學導師,宗教導師,但是沒有一個導師能給他這兩方面的最高答案,最後他絕望之中,沒辦法向自己的內心尋找答案,先向身心找到了實相答案,然後由身心推廣到外在的世界,找到了這個實相法則叫做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向外推之宇宙,向內回歸己心,自己的心。那麼我們的宇宙法則,宇宙法則中有自然法則,自然法則中有國家法則,有民族法則,有地域法則,小到公司法則,團隊法則,自律法則,從世界可以往小延,內涵越大,外延越廣,這是一個自覺。那另外一條覺到了什麼?身心。因為佛陀這個自覺,他發現了人人都因這條法則而出生,人人都因為這條法則而成長,人人也都不能離開這個法則而消亡,所以任何一個個體生命都在這個身心的發展面前平等,平等,再平等,沒有人能逃的開。這就是他自覺的東西。西方有句諺語叫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佛教覺得真理是相對名詞,不夠究竟,還可發展,所以把真理叫實相。所以自覺覺到這個東西就談到自度了。為什麼你到西藏去,你到廟裡去,燒了那麼多香,磕了那麼多頭?佛教說離開自度的被人救度根本就不存在,必須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沒有誰能幫助你,你自己是三千斤的重量,結果你想依靠一根信仰的羽毛就把你帶離這個地球,帶離這個空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是痴心妄想,痴人說夢,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件事情。所以必須要靠自己來,如實的了解身心世界的實相,找到自我拯救的方法,自度。然後不是自律,是自立,自律是很狹隘的一個道德層面。自立,我們來看,一個人找到了身心宇宙的實相,找到了自我救贖的辦法,然後他可以立什麼,回到中國的傳統立什麼,立功,立德,立言。立功,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做春閨夢裡人。 立德,老子留下什麼武功,留下什麼政治英明,沒有。但是他留了什麼,《道德經》五千言,揚揚灑灑。莊子留下了什麼,留下了一個內七篇對吧,立言。立德,我們看那些善人。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立功,立德,立言。不論你的公司是佳能的,還是哪兒投資的,首先立足就像我經常講的,宗教是無國界的,商業是無國界的。但每一個宗教職業者,每一個商業從業者,你是中國人,說中國話,背離了這樣一個環境,很難在這個地方行得通,你怎麼去擴展你的影響都不大可能。所以基督教傳到現在也傳不開為什麼?就因為它根本的東西跟我們中華民族的兩個精神沒辦法融通,一個是它反對一切的偶像崇拜,可是中華民族他就要祖先崇拜,供個祖先牌位,尤其你移民廣東去,有沒有發現?廣東人不是真正的廣東人,都是早期的被發配到那邊的漢人,所以他們繼承的我們中華民族的漢人文化的東西最多,廣東人所以最迷信,因此祖先的牌位放那裡。這個基督教怎麼都沒辦法接受,所以中國人你不讓我拜祖先,這就不孝,這是問題。所以佛家,或者說禪宗,靠的這個自覺,自度,自立,建立了一個自我的體系。我們來看,你們這個世界公司的運營是不是你要解決目標和價值?你們的目標都在外在。向內降服身心的為聖賢,戰場上降服他人的為英雄,所以你們要想成為英雄,那就是向外降服世界,對不對?但降服世界你要掌握其中的規則,規律,而這個規則,規律在哪裡體現?在你的內心體現。車軲轆話繞回來了,有一句宗教俗語這樣說:山不能到穆罕穆德的這邊來,那麼就反過來吧,穆罕穆德去山的那邊去。所以要想解決你的身心不寧的問題,就必須回到你的身心裏面去。首先,穿透一切外在假象,不被假象所迷惑的,自覺,無論你的暫時性的還是長期性的,就像天氣預報一樣,你的五年的預報、三年的預報、三個月的預報、當日二十四小時的預報做出來了,不要被任何一個短期的假象迷住,但是你知道十年的、五年的,三年的,三個月的,當天的,一個小時的,所有的變化規則你都知道,你這個決策不是無知下的盲動,它是很清晰的做出了自己的判斷和決策。所以見在哪兒?見在自覺。也就是你首先不被外在的一切給迷住,迷住了,你就像陀螺一樣圍著它去轉了,不是萬物皆備於我心,萬物皆因我而存在,而是你為萬物而存在而改變,那永遠是很被動的。這怎麼跟你們的管理,跟你們的運營結合?就這麼結合。這句話說起來多容易呀,做起來大眼瞪小眼,哪那麼容易?兩個小時,四個小時,聽完一個禪師講完了,回去你就是禪師了,做夢阿要迷糊,迷糊,再迷糊,突然,噢,也來是這道,明白了,這就是禪宗講的開悟,因為開悟它是,它有大悟有小悟,有在心層面上的悟,有在事層面上的悟,在事的層面上的悟,跟多人是容易的,但在心的層面上的悟,少數人是明白的,所以更多的人是由事,因為事可見,可量,容易被感知,被捕捉,心呢,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是少數人,百分之二十,甚至是百分之十五,乃至百分之五的人,從心上入手,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從事上入手,【提問:】法師,我這個人資質比較差,剛才說了很多高深的,我認為比較高深的我沒有聽明白。我其實對禪也是很崇敬的,本身也信點佛吧,也燒過不少香,比較虔誠的,也知道禪可以修身養性,對各方面都有好處。剛才說了很多社會國家,我這個眼光比較淺,看不到那麼遠,所以我希望今天大師也給我個人一個建議,我是做銷售的,銷售壓力非常大,我們講求清明排除雜念,而現實生活工作當中有太多的雜念這種東西,那麼就我這樣一個人,我希望法師給我一點建議,讓我也能慢慢在禪這方面更好的進去,這個很實際喔,至少對我個人比較實際。【奘師:】我問你個問題,你們這個大中華區的負責人現在是誰,是個日本人吧?原來你們大中華區的負責人曾經在過香港,才搬到北京來的。原來在香港的大中華區的總裁助理是我的徒弟,我幾年前就帶著他到山裡打坐。靠閱讀,靠聽聞,你只能是階段性的明白,淺層的明白。說不能對人發脾氣,但你眼看著那個訂單該給你簽,就是不給你簽,你不急才怪呢!所以人在這個刺激面前能夠不變,而又能達到目的,誰都想坐在這裡呼風喚雨,訂單都像雪片一樣的到我這兒來,誰都想這樣子,但是你得先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怎麼培養?到山裡來打坐需要多長時間,你說一年裡半年不工作來打坐,我相信誰都做不到。所以你還沒聽我說就先否定了,每天拿十五分鐘打坐,做的到嗎?你幾點睡?我只要這個。【答:】晚上十二點睡。幾點起?【答:】早上七點半起。【奘師:】那我告訴你,三點半起床,弄個鬧錶,起來上個廁所,刷個牙,不要洗臉,只刷牙,上了廁所,然後打坐,就十五分鐘。困了咣噹就睡,再睡,七點半一定要準時醒。堅持一個禮拜,天天要給我發簡訊,寫匯報,這是我帶你們企業家徒弟,禪修的獨特的方法,必須要告訴我你每天的進程。三點半開始,十五分鐘是你自己的。我們大都是晚上帶著焦慮入睡早上睜開眼睛帶著焦慮醒,所以不可能安靜的坐,但是三點半,這時候心很放鬆,來打坐。我現在可以做到入睡也好,醒來也好,不會帶著焦慮,儘管焦慮也有不少,但不會帶著焦慮入睡,不會帶著焦慮醒來,這個不會。你們願不願意嘗試呢?嘗試一下吧。【答:】我回去跟我老闆請示一下。【奘師:】這只是你自己的事兒,跟你老闆沒關係,因為你在家裡,跟你老婆也沒關係,最好跟她一起來坐,十五分鐘,困了就馬上再睡。那個時候精神,就多坐一會。(問:)這個打坐什麼都不用想?【奘師:】跟石頭跟傻瓜沒有什麼區別。你不想不行啊,但不要亂想,想什麼呢?你沒坐我怎麼告訴你,你坐了我才能告訴你想什麼,對不對?所以你必須向我匯報,呵呵。【提問:】還有一個問題啊,問題不一定十分適合,其實禪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我們也希望運用它,比方說,我還有很多的學員,都是帶著恭敬的心情來學習的,這個是和禪師溝通的一個基礎,但是我們這幫經銷商根本就沒有基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我對禪的追求會導致產生雙重性格。這方面怎麼去協調?【奘師:】這個從目標上,從結果上,從行為上來看,比如說請個風水師進屋調調,真的就管用了,當下的立竿見影。但是要知道智人無風水,心念力超強的人無風水,無吉凶,無善惡,你改變不了他。為什麼呢?因為人家的心力壓過你,你的那些都是雕蟲小技。所以在事上去改變似乎是立竿見影,當即見效,但是要想做持久的功夫,只有讓你的心像一個更大的磁場。你說你做銷售接的人多,那我問你,記者接觸的人多,還是你銷售接觸的人多?(答:)肯定是記者。【奘師:】那和尚接觸的人多還是記者接觸的人多?(答:)我覺得和尚接觸的人多,為什麼?那麼多的寺廟,那麼多的人都帶著尊敬之情去禮拜,所以一定是和尚被人家看到的機會多。【奘師:沒有新聞亮點的,記者去嗎?不去。他們見的人,跟你銷售人比較,可能有得一拼,是吧?記者是從人找事兒,從事兒找亮點,然後到新聞的價值;你們呢?是到利益,到銷售;那和尚呢?九十歲,一百歲的人來了,接待,三個月的娃子來了,也得見,人不分男女老幼,地無分南北西東,都得見,所以和尚接客最多。如果都像你這樣子,帶有一個根本的目的性:我必須要把佛法賣給這個張三李四和每一個進我廟裡的人,他們必須得受我的宗教,他非得累死不可!行不言之教是什麼?它有沒有教呢?有教。但是怎麼教的呢?回到自覺去,你自己來到這兒,感動了,自覺了,很輕鬆。讀過金剛經嗎?所有眾生之類,不管什麼樣的人,不管男的,女的,美國的,俄羅斯的,我都要把他滅度了。滅度了不是把他肉身消滅了,而是讓他的煩惱沒有了,身心安寧。身心安寧就是滅度的意思。身心安寧了,但在內心裡邊沒有任何可滅度的對象和眾生。(問:)但這些在銷售上行不通呀!你不說他們不買。【奘師:】可是你為什麼不去深入的體會試驗呀?比如說我拿一個特定的人群試試,看他會怎麼樣。你試試再說。廣告做的好,不如新飛冰櫃好,是吧?廣告做的好,不如你的人緣好。同樣的產品,同樣都是八十分的產品,人緣好的銷售多,還是人緣次的銷售的多?真的是廣告好不如你的人緣好啊!人緣從哪裡建立起的?你不被任何假象迷住,你的自我修為功夫上去了,你的人緣自然就上來了,這是個因果關係,非常直接的。我比較認同老嚴的一句句話,嚴介和,05年老嚴還有陳峰我們幾個人聊天,老嚴說,這個一等的企業家幹嘛,只做人,不做事;二流的企業家,又得做人,又得做事;三等的企業家,只做事,不做人。所以我覺得他是真的厲害,挺有悟性的。當然了,每個人的因緣果報不同吧,老嚴也有老嚴的煩惱和喜悅,他也有不好的地方,也有他難過的關鍵點。我比較認同他的這個上等企業家只做人,人做好了,團隊自然就出來了,團隊出來了,就像劉邦大小七十二戰,七十一戰皆敗,只有第七十二戰把項羽幹掉了。所以你只做人,讓能幹的都幫你乾,天下歸心,讓天下人心甘情願為你去賣命,他是心甘情願的。然後你就能明白做人是企業的核心問題了。因為你銷售的對象不是物,你的銷售針對的是用物的人,銷售者是人,購買者是人。所以做人才是核心的,講來講去,大家一定會很鬱悶,本來想給你們解壓的,聽了禪師的這個說法加砝更重了啊!以前我還能說點假話,酒桌上拼出來一個簽單的,現在完了,自覺了,酒也不沾了,煙也不拿了,客戶更離我而去了,完蛋了!千萬別局限這些啊!佛教的戒律是很中道、很圓融的。你還不能夠靠信譽簽下單的時候,還得用點術術和手段,佛教把這些個豪言壯語,過耳就忘的那種酒桌上的諾言,都不作為一個什麼重要的指標來衡量,重要的是指標是不可有害人之心。佛教的核心的利益是不可有害人之心,有害人之心了,你哪怕說的都是甜言蜜語,佛教也是堅決反對的;你沒有害人之心,對自他都有利益,哪怕說一點這個豪言壯語,也是小過失,不是大毛病。我記得5.12地震第五天,我們很多領導人上山來到我的廟裡,就是聊天式的請教。我說如果我們坐在那裡誦經,能夠不讓地震發生,或者說地震已經發生,不讓地震後期的無水,無電,無路,無住房,無鹽,無火,變成有路,有電,有水、有食物,有帳篷,那要子弟兵幹嘛?要搶修隊、爆破隊幹嘛?要那些個專家幹嘛?如果念經念咒能改變這些,釋迦牟尼當年就傳一個咒,大家都阿彌陀佛,不就完了嗎?世間的文明進步靠什麼,實際上就是靠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教訓,甚至是血和淚,甚至是生命的教訓。香港的保障居民不被火燒的立法就是這樣立起來的。 所以佛法不會給企業達到目標的具體方法,它不關注那個點,它關注的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不解決做什麼都沒有用。我來參與這個課程,是因為我跟中人網老總很好的交情,他把我賣出去我也很歡喜。但是我經常跟他建議,要來聽我講課,必須到我的寺廟來,在你們的環境裡邊你們體會不到什麼是禪,即使我拿出了所有禪的東西來幫助你,引導你,你仍然會不倫不類,不是那個味兒。 來我們的寺廟感受一下:春天的花可以打開你心底的柔軟,冬天的雪讓你重歸心靈的純淨,秋天的落敗讓你體會萬事萬物的脆弱與無常。但是在這裡,你感受到了什麼?枯燥,乏味,沒意思,花了四個小時,請了幾個大名鼎鼎的和尚,結果我要的根本不是他們能給的。雖然我們講的可能都不是你們想要的,但肯定還是會有影響的。就像天上下雨,有的樹就喜歡,有的樹就不喜歡,一樣的道理。這樣就講到佛法和宗教的差別,宗教必須得服從相信,並且是鐵桿的堅信。佛法不是的,佛法是啟發式的教育,它點撥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智慧之光,然後由你們自己點亮起來。修行不是別人的事兒,是自己的事兒,所以叫自覺,覺就是光,就是燈,就是智。因為你們都在謀求、追求和創造眼睛看的見的利益,都是在做加法,都在這個階段。而我們的教法是減法。就像我們在牆外說事兒,你們在牆裡頭還在折騰,所以這種對撞非常直接。畢竟你們不能整天折騰吧,肯定會有折騰夠的時候,那時候就會發現你們想不明白的許多事情原來在禪中早就有了答案。就像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所說的,現在的科學家經過很多的努力,終於爬到人類知識的山峰,剛想著可以停下腳步休息休息了時,卻發現禪師泡好的那杯茶早已經涼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