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3/3/12

所有善根 心心回向

正 如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夏氏會集本《無量壽經》中的一段文,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的內容。其願文因「十念往生」而在淨宗中影響甚大,其內容諸念佛人也應該了解,這裡不談。這裡要講的是「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八字。因為,有同修問起「心心回向是什麼意思?」我覺得這個問題重要,於是在法會上作了專題解說。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形成的主要依據經典,也是修學淨土法門重要的經典之一。其漢文譯本有五種。由於曹魏康僧鎧所譯的《無量壽經》在五種譯本中流通最廣,因此,人們對《無量壽經》之名較為熟悉。唐菩提流志所譯的無量壽經異本《大寶積經卷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第五》中有「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這八個字,其他四種譯本中沒有。漢譯、吳譯、宋譯還沒有這一段願文。

善根云何?

善根是什麼?善,指善法,根,即根本。謂善法之根本,善之根,德之本。五戒十善,一般被認為是善法之根本,但佛經中有時又以「無貪」「無嗔」「無痴」三者為善根之體,合稱三善根。《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一中告訴我們:「善根云何?謂三善根。即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痴善根。」我們拜讀《大集經·虛空藏品》時也看到:「一切菩薩行的基礎在於無貪、無恚、無痴等三善根。」菩薩行的基礎是什麼?是無貪、無恚、無痴三善根。有貪嗔痴,就不是菩薩。此「三善根」,為「諸善法之根本」。

善根,一般也可泛指一切善法善行,又為得善果之根本,因此,善法本身也稱善根。「善根者,所謂欲善法。」 這句來自《大集經》中的法語說明了這個問題。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中也提及:「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所言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等等,這些也是善根。

我們非常熟悉的,在晚課中念到的《大懺悔文》,內容中說:「若我此生,若我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搏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凡是自修的善法,或利濟眾生的善行,都叫善根,乃至於《金剛經》裡所說的:「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聽經聞法,依法生信,這也是善根。此為善根之廣大義。

基於善根的廣義,於是在佛教各宗派中,對於善根的詮釋角度也就多姿多彩。如,從淨宗持名念佛的角度講,稱名佛號,修淨土行,稱善根,而且是名為「多善根」。《大悲經》中說:「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彌陀要解》中藕益大師更解釋:「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根,本是樹根,因能生長,故賦予生長之義。這裡則用來形容「善法」,猶如樹根一般能生長,能生長「善法」,而名善根。正如《入阿毗達磨論》卷上所說:「能為根,生余善法,故名善根。」你說一句吉祥語,聞者開懷。這句吉祥語就是善法,「聞者開懷」的效果也是善法。善法生善法,稱善法生長。

根,又有堅固不可拔的含義。《維摩詰經·菩薩行品》中說:「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僧肇法師引羅什法師的話注釋說:「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僧肇《維摩詰經注》)樹木生根,則樹有力,風吹不倒。樹根越扎越深,則樹固不可拔。善根亦復如是,善心善行,一旦生根,就有力量,能破惡法。

何為回向?

什麼叫回向?《華嚴大疏鈔》卷廿三中說:「回者轉也,向者趣也。」《往生論注》中注釋:「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慧遠法師《大乘義章》卷九說:「言回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故名回向」。回,是迴轉,向,是趣向,迴轉自已所修的一切功德,趣向於某一方。傳統上都是這樣解釋。

但是,一般人還是不太明白。回,迴轉,是指原來功德已去了某個地方,現在要將功德「迴轉」過來,再「趣向」另一方?明明功德就在這裡,還沒有送出去,怎麼還用「迴轉」?直接將功德「趣向」目標就了當了!的確用不著迴轉。那麼,這裡為何講迴轉?

其實,仔細推敲,「回」之一字還有回報和作為量詞來解釋。回報,如言「回敬」。回,作為量詞來解,指事情、動作的次數,如說「來了一回」、「那是另回事」。現在很清楚明白,「回」是指功德的次數及多寡,就是指「所修的功德」這個事兒。 回向,就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趣向」到某一方,送到那裡,直接兌現而實現心愿。再通俗解釋,「回向」也就是指將所修的「功德作什麼用途?」比如,你賺了十元,這十元就好比是功德。你現在將十元作什麼用?是買餅乾?還是買麵包?將十元買餅乾,這就是回向,將十元買麵包,這也是回向。

回,是迴轉,向,是趣向,作這樣的解釋也是有道理,問題是看用在什麼地方。比如說回小向大,回劣向勝的「回向」,就是作這種詮釋。

回向也有許多類別。《大乘義章》卷九中有慧遠法師提出的菩提回向、眾生回向、實際回向等三種回向的解釋。澄觀法師在《華嚴經疏》卷二十六中所列舉的有: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向佛道,回向眾生,回劣向勝,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回世向出世,回此向證等十種回向。

道綽法師在《安樂集》中解說回向有六種:(1)所修諸業回向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到彼國後,得六神通,再還人間,救度眾生。這一回向是謂「不住道」。(2)回因向果。(3)回下向上。(4)回遲向速。這三種回向是謂「不住世間」。(5)回施眾生悲念向善。(6)回入去卻分別之心。第6回向相當於般若空之回向。小品《般若經·回向品》說:「無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無回向者、回向法、回向處之心相,是名真回向。

依《往生論注》的說法,回向有二種:(1)往相回向,回施自己過去今生功德於眾生,願同生淨土。(2)還相回向,謂已生淨土,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救度眾生,共成佛道。

回向,是修學佛法中一個重要環節,是淨業行者必不可少的修持。你在修學佛法中用那種回向?所作善根,唯有回向,正確回向,才會產生巨大的功德果實。《地藏經》中告知我們:「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無論作了什麼善根,也不論作了多少功德,只要回向,畢竟成佛。回向、發願,說的也就是發心的問題。

淨土法門非常強調回向。《無量壽經》說:「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又說,「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觀無量壽經》說:「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又說:「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阿彌陀經》說:「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往生論》一開頭便這樣宣告了造論的宗旨:願生安樂國。淨宗高唱:信願行,為往生淨土三大資糧。其中願,也就是回向。無求生淨土之願,則不生淨土,這是必然的因果關係。

所有善根 心心回向

念佛是善根,乃至布施、持戒、一毫之善都是善根。這些「所有善根」,發揮作用,關鍵是回向。如果所有善根,回嚮往生西方,那麼一切善根都是淨土正因。假如念佛之善根,回向人天果報,那麼念佛之善根也將成為人天果報之因,這個要明白。

心的含義很多,這裡的「心」,是指意念,如言「舉心動念」。《金剛經》說:「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經中所說之「心」,也有舉心動念之意念的含義。「心心」,就是指前後每一個舉心動念。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對念佛求生西方者來說是至關重要,但是,一般念佛人並不知識。縱然,有念佛人讀到這句經文,然而卻輕意忽略了,非常可惜。念佛回向的人很多,但是,懂得「心心回向」的人並不多,而能作到「心心回向」的人更是少。為什麼古今中外念佛人不可計數,而往生者卻很少?原因固然很多,但念佛人沒能作到「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這句來自《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精華話語,是個重要的原因。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是往生西方的關鍵之所在。如果這八個字變成「所有善根,有時回向」,這便出問題了。上午回向淨土,下午回向天上,明天回向人間果報,朝東暮西,志願不一,則難往生。劉居士剛才念佛完畢才剛剛回嚮往生,「願生西方淨土中……」回向文剛剛語止音落,忽然想起榮華富貴事,心想:「阿彌陀佛!保佑我加官進爵!」前一願願生西方,後一願人間福報,前一念回向西方,後一念便偏離了回向心,偏離軌道,念念回向,念念雜緣,像這種情景,阿彌陀佛縱有廣大願力也無法度你上西方,因為你意願不高,因為你志向不明,因為阿彌陀佛國土那是個絕對尊重眾生自主權的地方。

在這方面,大勢至菩薩有親身體會,感觸至深。他在《楞嚴經》中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阿彌陀佛猶如母親,佛視眾生猶如佛子。兒子離家出走,母子分別,母親時刻惦念孤兒,但孤兒從不想念母親,並且「逃逝」逃避,躲得遠遠的,讓母親找不到,母親「雖憶何為」?母親思念死也沒有用。但是,「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親想見兒子,這時兒子也想見母親,母子想見的心念強烈無間,那麼母子很快便相見了。大勢至菩薩最後總結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憶,就是念佛回向心。「如母憶子」「子若憶母」、「淨念相繼」,表達的都是念念回向心。

有人要問:心心都在回向,那麼其他事都不能作了?也不能上班工作了?因為上班做事,心自然就跑到這裡來了。應該明白,念佛回向不礙生活工作,生活工作不離念佛回向。淨業行者剛開始念佛時,確實是雜念紛飛,離開佛號,人我是非就來了。就是在念佛回向時,也是雜念間起,這很正常。由於眾生沉倫已久,污染巨深,執著堅固,雜念成性,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到心心回向,的確有困難。但是,勿灰心!只要念佛人有信心有恆心,不斷反覆熏修,不久的將來心心回向是可以達成。達成心心回向,也就「念無所念,無念而念」了。君不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工作做諸善業,但不執著;雖不執著,但生其心,正念了了分明,願生之念歷歷在前。當然,這境界是高了些。不過,精進念佛人一定會有這個過程。將「所有善根」,於每一舉心動念時,統統回嚮往生極樂世界,決定往生。

淨業中還有回向文和回向偈。回向文,大家常見的有:蓮池大師的《回向文》:「弟子眾等,現是生死凡夫……」;慈雲法師的《一心歸命》;大慈菩薩的《回向文》「十方三世佛……,等。回向偈較常用的有「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回向偈和「願生西方淨土中」回向偈等。有人問:念那一種回向比較好?答案是依各人愛好而定,選擇那一種都很好。如果你還沒主意,那麼建議你用「願生西方淨土中」回向偈①。此偈簡明易記,但有人覺得其單求自己往生,故有欠圓滿。但是,如果你念此偈後,能加入成佛度生之觀想,那就圓滿了。如果,你連這個簡短的四句也念不來,那你就觀想「求生西方」好了。

有人疑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樣回向之後,自己的功德會不會變少變無?我現在有兩個蘋果,分一個給他人,自己自然少了。看來這種擔心是合理的。但是,功德並不是這樣子。你將功德回向給眾生,功德不但不減少反而會增加;越是捨不得回向給眾生,功德就越少,因貪著故。比如一盞燈引燃另一盞燈,引燃的燈越多,光亮就越大。回向得完完全全,三輪體空無執著,也就是「回入去卻分別心」,功德便擴展到無有限量。有設限,功德當然有限,沒有設限,功德當然無限。

什麼時候念回向文比較好呢?如果是依儀誦文回向,當以念佛誦經完畢回向,也可以在夜課完畢總回向。如果只以「願生西方」四字為回向文,則念佛畢即可回向。

上面,提到念佛求人天福報事,當今這個現象相當普遍,這裡也順便說明一下。念佛求人天福報,真實講很可惜,也是最大的浪費。我常為念佛人比喻說,念佛功德就像摩尼寶珠,或喻千萬兩金,現在你以念佛功德回向世間福報,就好比拿無價之寶的摩尼寶珠、或千萬兩金去換一餐飯,值得嗎?可惜否?印祖在《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中就說過:「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雖然如是,但經中也有說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是指「一稱南無佛」的菩提種子成熟後的事了。

結 語

念佛人太熟悉回向了,因為每個念佛人都曾有過。念佛人太看重回向了,因為回向方可往生樂邦。假若朝東暮西回向,勢必造成方向錯亂,縱使彌陀廣大願,亦難迎汝上西方。唯有心心回向,強烈無間切盼,決定往生,得不退轉。

①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