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1)大比丘(2)(3)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在祗樹給孤獨園內,同佛常常在一起的有出家的1250人。(這一句是同佛在一處的人數。)
釋(1)與:是「同」的意思。
(2)比丘:比丘是梵語。出家的男子,受了「具足戒」(6)的,叫「比丘」。就是俗人稱他們為「和尚」的男子。出家的男子受的「具足戒」,總共有250條,受了這250條「具足戒」的男子,才可以算是「比丘」。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人都是男身;就是婦女們,倘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都會變成男身的。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外大願心裡有一個願說道:「我若是成了佛,倘然生到我的國里來女人,仍舊是女身的,我就不願成佛。」阿彌陀佛發過這樣的大願心,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只有男身、沒有女身的;所以只有「比丘」沒有「比丘尼」。(7)
(3)大比丘:在這一句經里,「比丘」前加一個「大」字,可見得這些比丘都是道行很高的,並不是初出家的人能夠比的上的。
(4)大比丘僧:在這部經里所說的「大比丘」,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在舍衛國聽佛說法的,並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佛得道後,最先度脫他們的。
(5)僧:是許多人和合在一處的意思,因為出家人都是許多人和合在一處修行的,所以「出家人」叫「僧」。又「僧」字,從菩薩起直到初出家受過具足戒的,都可以稱「僧」。
(6)具足戒:「具足」兩個字是完全的意思。「戒」是防備做不了規矩的事情和禁止做惡事情的方法。「戒」有好幾種,有多有少的。受「具足戒」就是受「全戒」,沒有比這種戒再多的了。受過了戒不可以再犯了。譬如受了「殺戒」就不可以殺活的東西了。
(7)比丘尼:出家的女人,受了戒的叫「比丘尼」。就是俗人稱她們為「尼姑」的女人。出家的女人受的「具足戒」總共有500條,受了這500條具足戒的女人,才可以算是「比丘尼」。
皆是大阿羅漢(1)眾所知識。
解上面所說的1250人,都不是平常的出家人、都是大阿羅漢。大眾人都知道他們、認識他們的。(這兩句話是說同佛在一處的許多人是怎麼樣的一等人)
釋(1)阿羅漢(20):就是俗人叫做「羅漢」的。
(2)修行:一個人修行,將來就會得到好報應。一個人造業(3)將來就會得到苦報應。
修行到樣樣完全、樣樣圓滿,就成佛了。
修六度(10)萬行(11)的,就是菩薩。
修十二因緣(12)的,就是緣覺(14)雙叫辟支佛。
修四諦(19)的,就是聲聞(20)
修上品(6)十善業(4)(27)的,生在天道(8),就是生到天上,做天上的人。
修中品(6)十善業的,生到人道(8)。還有一種說法,是守五戒(39)的生在人道。
修下品(6)十善業的,生在阿修羅道(8)。
犯下品(6)十惡業的(5)(27)的生在畜生道(9)。
犯中品(6)十惡業的生在餓鬼道(9)。
犯上品(6)十惡業的生在地獄道(9)。
以上是先把修行、造業的各種人所受的報應,所以不相同的緣故,大略說一些,在下面再把一種一種的說清楚。
(3)業:凡是所持的念頭、所做的事情,不論善的、惡的,都叫做「業」。
(4)善業:轉善念頭、做善事情,就叫「善業」。
(5)惡業:轉惡念頭、做惡事情,就叫「惡業」。
(6)上品、中品、下品:修得最認真的叫做「修上品」,差一些的叫做「修中品」。再差一些的叫做「修下品」。
十惡業犯的最重、最多的叫做「犯上品」,差一些的叫做「犯中品」,再差一些的叫做「犯下品」。
(7)六道:若是一個人不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總在這六道里出出進進,逃也逃不出。六道有「三善道」(8)、「三惡道」二種。
(8)三善道:善的就生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叫做「三善道」。
(9)三惡道:惡的就墮落到「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叫做「三惡道」。
(10)六度:又叫「六波羅蜜」。
第一是「布施」,梵語叫「檀那波羅蜜」。布施有兩種:一種叫「法施」,就是拿佛法來勸化人;一種叫「財施」就是拿錢財、物件來周濟、苦人。
第二是「持戒」梵語叫「尸羅波羅蜜」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種惡業。
第三是「忍辱」梵語叫「羼提波羅蜜」就是忍耐一切苦痛,受了旁人欺負,不同他爭鬧。
第四是「精進」梵語叫「毗梨波羅蜜」。就是各種善事肯發狠去做;各種惡事肯發狠去禁止。
第五是「禪定」梵語叫「禪那波羅蜜」。就是把這個心,安住在「真如實相」的道理上,不放他散開來想雜亂的念頭。
第六是「智慧」梵語叫「般若波羅蜜」。就是能夠分別真正的道理,破除種種的迷惑。
(12)十二因緣(13):
第一是「無明」。就是不明白真正的道理產意思。因為不明白道理,就會生出種種煩惱來,所以又叫做「煩惱的根本」。
第二是「行」。行字意思就是沒有停歇。因為種種的煩惱沒有停歇的時候,常常動起心來,就造出種種的「業」來了。
第三是「識」。識是「業識」,就是妄想分別心。因為一個人前世有了種種的「業」,就被這種種的「業」感動了這個「識」,看見了可以投胎的地方,就去投胎了。
第三是「名色」(16)就是投了胎,「識」和身體都漸漸的長大起來了。
第五是「六入」。又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身、口、意(即念頭)完全成功了,要出胞胎了。
第六是「觸」。就是初生出來,年紀二、三歲的時候,對於各種的東西、各種的事情,還不很會分別(15)它的好的、壞的、苦的、樂的。
第七是「受」就是年紀到了六、七歲的時候,對於各種的東西、各種的事情,漸漸的會分別起好壞來。就覺得的時受著樂,有時受著苦了。
第八是「愛」。就是年紀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就會生出種種愛的心、貪的心來了,並且生得很厲害的。
第九是「取」。就是到了成人的時候,這種種的愛心、貪心更加厲害。想到什麼,就一定要得到手了。
第十是「有」。有字,就是「業」字的意思。因為有了「要」的心,就會生出煩惱來了;有煩惱,就會造出種種業來了;既然造了業,就會有將來的報應了。
第十一是「生」。就是按照現在所造的善業、惡業,將來就要受生生死死的苦,並且還不知道生到什麼地方去。
第十二是「老死」。就是既然有了「生」的苦,就一定有「老」的苦、「死」的苦了。
第一種的「無明」,最是迷惑人的東西。有了這種「無明」,一個人就糊糊塗塗的隨便造業;造了業,就要受報應了;受報應,就是在這個人生生死死里,出了又進,進了又出;或是投人身、或是投畜生,總歸逃不出這個關頭。所以,這個「無明」實在是一個人生生死死的根本。有了這個根,就是會生出第二種的「行」一直生出第十二種的各種因緣來了。
一個人死了去,死的是軀殼,他的靈性(17)仍舊還在的、不會死的。他的「無明」也仍舊沒有破去,所以免不得還要投生做人。
(13)因緣:「因」字是種子的意思;「緣」字是幫助成功的意思。譬如種稻,一粒谷是「因」;地土、雨水和種田人是「緣」。不論什麼事情,都要有「因」、有「緣」才會成功,一個人所以生了又生、死了又死,逃不了這個生死的苦,就因為有了這十二種「因緣」的緣故。
(14)緣覺:「緣覺」曉得一生生死死的苦,所以就在這十二種因緣上用功,自己開悟了、得了道,就成功了一個不生不死的身體。因為他們覺悟了這十二種的「因緣」,所以稱他們做「緣覺」。
(15)分別:產不論什麼事情、什麼東西、都去分別他好的、壞的、喜歡的、不喜歡的。
(16)名色:這個時候,一個人的「識」還沒有什麼大用處,只有這個「識」的名目,所以叫做「名」身體雖然沒完全成功,但是已經漸漸的要成功色身了,所以叫「色」。
(17)靈性:是最靈妙的「知覺性」(18),並不是大家所說的「靈魂」。靈魂是常常要變的,靈性是永遠不變的。
(18)知覺性:是眾生本來就有的「性」,有了這個「性」才有知覺,沒有這個性,就同木石一樣了。所以叫做「知覺性」。
(19)四諦:
第一是「苦諦」。諦字是見到了真實的道理,一些也沒有錯的意思。「苦諦」就是苦報應。
第二是「集諦」。集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貪、瞋、痴」等種種煩惱和種種的惡業,能夠聚集起各種苦報應來。
第三是「滅諦」。就是滅除生生死死的苦惱。
第四是「道諦」就是照真正的道理修行。
因為有了第二種的煩惱惡業,就有了第一種的苦報應;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滅除生生死死的苦惱。
「 聲聞」(20)明白了這種道理,所以就在這四種道理上用功夫,修到了不生不滅的地位。
(20)聲聞:「聲聞」還有四種分別,叫做「四果」。「果」字,就是結果的意思。修到什麼功夫,就結成功什麼果。也有叫做「果位」的,加一個「位」字,就是得到什麼位子的意思。第一果叫「須陀恆」,第二果叫「斯陀含」,第三果叫「阿那含」,第四果叫「阿羅漢」。
須陀洹:這個名字是梵語。翻譯出中國文來,叫做「入流」,也叫「預流」。意思就是剛剛明白真正的道理,可以進到聖人一類的地位了。
斯陀含:功夫稍深的一些的叫「斯陀含」。也是梵語,翻譯出中國文來叫「一來」。意思就這個人死了就生到天上去,做一世的天上的人,再生到我們人的世界上來,做一世的人,就能斷盡生死的苦惱,不再受生死了。
阿那含:功夫更深一些的,叫「阿那含」。也是梵語,翻譯出中國文來,叫做「不來」。意思就是這個人死了,生色界天上去,有的就在這一層天上,證到第四種果的就「了生死」(23)的;有的要在色界的各層天裡,一層一層的升上去,受了幾次的生,才「了生死」的;還有的要從「色界天」(24)上,一直生到了「無色界天」(24)去才了生死的。但是,總歸在天上修,一直要修到煩惱都斷得清清淨淨不再生到人的世界上來。
阿羅漢:在「聲聞四果」中,「阿羅漢」的功夫最深。阿羅漢也是梵語,翻譯出中中文來,叫做「無生」。意思就是一切煩惱都斷清清淨淨,一些也沒有,不再受生死的苦惱了。「羅漢」是「聲聞」中最高的一「位」。
(21)小乘(22)——大乘(22):「緣覺」和「聲聞」只知道自己要逃脫這生生死死的苦,不肯發心度人的,不象「菩薩」一邊自己修,一邊就專門度盡世上人的苦,所以,「聲聞」的「緣覺」叫小乘。
「聲聞」和「緣覺」雖然有致於再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做人、受生生死死的苦,但是倘然不發度人的大願心、修菩薩的道,那就終究不過是「聲聞」、「緣覺」罷了。不獨是不能成佛,並且也不會志菩薩的。所以,一個人修行,總是要發大願心,不可以只管自己、只顧自己的。
但是,「聲聞」、「緣覺」即然修到了「阿羅漢」、「辟支佛」的地位,他們不論遲早,決定會迴轉「小乘」的心來,歸向到「大乘」的佛道上去。——發大願心,學做菩薩,情願再互世界上來,度脫一切苦惱的眾生的,到了這樣的地步,就是「菩薩」了。不過,有的就在這一世里發大心的;有的則要過了許多劫數才發大心(25)的,但是決定沒有永遠不發大心的。
(22)乘:「乘」就「車」。「大乘」譬如大的車,可以裝很多東西的。「小乘」譬如小的車,不能夠多裝東西的。
這是譬喻菩薩的心量(26)大,能夠度一切眾生;聲聞、緣覺的心量小,不能夠多度眾生。
度脫的眾生多,就是修行的功德大,等到修行的功德圓滿了,就成佛了。
(23)了生死:就是不再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24)色界天、無色界天:在下面解釋「無量諸天大眾俱」一句中,都會詳細說明
的。
(26)心量:「心」就是「心思」;「量」就是限量。「心量」實在就是俗話的「度量」。凡夫的心量有限制的,所以小;菩薩的心量沒有限制的,所以大。
(27)十業:是「身三業」,就是身體上造出來的三種業:第一是殺業(28),第二是盜業(29),第三是「淫業」(30)。
「口四業」就是口上出來的四種業:第一是「妄言」(31)中,第二是「兩舌」(32),第三是「惡口」(33),第四是「綺語」(34)
「意三業」就是意識里造出來的三種業:第一是「貪」(35),第二是「瞋」(36),第三是「痴」(37)
(28)殺業:不要說殺人了,就是最小的蟲子,也是一樣有生命,都不可以殺的。不吃素的人,這殺業犯得多極了。
(29)盜業:不要說強搶了,就是拿別人的東西,你沒有告訴他,他也沒有應許你,先就拿了,就算是盜。
(30)淫業:不要說淫人家的妻女了,就是嫖妓,也就犯了淫了。婦女同旁人家的男子,私下往來,也一樣犯淫業。
(31)妄言:就是說假話。
(32)兩舌:就是搬弄是非。
(33)惡口:就是罵人。
(34)綺語:就是說輕薄話。
(35)貪:就是貪心不足。
(36)瞋:就是動火發恨。
(37)痴:就是心裡轉念頭不合正當的道理,並且不相信「因果」(38)不相信一個人死了,他的靈性仍舊不滅的道理。
(38)因果:粗話說起來,就是「報應」,在下面解釋「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一句中,會詳細講明白的。
(39)五戒:同「十善」差不多。第一是戒殺,第二是戒盜,第三是戒淫,第四是戒妄語(42),第五是戒飲酒(43)。這「五戒」若守不住,就不敢保住這個人身;倘然守住「五戒」這個人身就一定靠得住了。
(40)優婆賽:凡是在家的男子受了「五戒」,叫做「優婆賽」。
(41)優婆夷:凡是在家的女人受了「五戒」,叫做「優婆夷」。
(42)妄語:包括「兩舌」、「惡口」和「綺語」在內。
(43)飲酒:因為酒最容易迷人的心。一個人喝醉了酒,就會做出種種不規矩的事情來,所以要戒的。
在「釋」中,只有(1)與經文有關係,從(2)至(3)就同經文沒有關係了,那末為什麼要去講它呢?因為在佛法裡,這些大略的道理也都應該要曉得一些的。所以一齊把它來大略說說。看了懂的自然好,看了不明白的,可以暫時不去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