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一百七十五面,倒數第七行。
解【奈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初依報妙竟。】
這一段是講解依報的莊嚴。蕅益大師說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有無限的感慨。這個法門,不但古德公認為是最殊勝的法門,可是信的人太少,不但古人有這個看法,十方諸佛菩薩也不例外。如果真正對這個法門認識了,肯定了,可以說他就能從此以後放下萬緣,這一生必定成就。但是有這種認識的人確確實實不多,這就是一般人產生了很大的誤會,認為這個法門太容易,這麼容易的法門大概沒什麼了不起。所以縱然是發心來修學這個法門,來念佛,還是要帶一點禪,或者帶一點其他的來幫助。換句話說,這都是對於淨土信心不足,認識得不夠透徹。何況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對於淨土一無所知,大師在此地慨嘆。離了這個法門,實在講太可惜,這一生要想成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那是說的理論。這個理有沒有錯?沒錯。有持名念佛,決定可以證得。如果離開老實念佛,說唯心自性,沒有不落空的。所以大師在此地舉了一個比喻,甘心墮落在『鼠即』,就是老鼠叫;『鳥空』是鳥飛過之後,空中沒有痕跡。這兩種比喻都是比喻不了解實際,完全落空的。這是特別在這個地方提醒我們,修行要腳踏實地。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
請看底下一段經文,依報講完,接著講正報。向下是講正報莊嚴,正報莊嚴裡面第一段,是佛德攝受一切眾生。請看經文:
經【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這幾句是經文,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講到正報莊嚴,世尊在一開端就叫著舍利弗,問他:你的意思怎麼樣?以為如何?西方教主,為什麼叫做阿彌陀?這是來了一個征問,叫著他,來問他。大師給我們解釋,這裡面的義趣、用意非常之深遠。因為這個法門最重要的修行就是「執持名號」。換句話說,名號是修行第一個條件,這句名號真正不可思議,無論是事,無論是理,無不圓融,所以稱之為『萬德洪名』。義理實在是太深太廣,這句名號「阿彌陀佛」四個字,看起來容易,理事境界無量無邊。單單持這個名號就能成佛、就能往生,真正不可思議。如果不把名號的含義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幾個人能相信?如果不相信,縱然念佛,有口無心,還是不能成就,只不過跟西方世界結一個法緣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它解釋清楚。
而圓瑛法師告訴我們,持名稱之為妙行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只要持這句名號,在八萬四千行門裡面,再沒有比這個簡單的,這個妙。第二,不但是持名他就能成就,就是臨命終時十念,或者是一念,都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問題到後面要詳細的來談論,千萬不能夠誤會。這個是妙。第三,一生淨土就圓證三不退,前面我們說過很多,這是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裡面所沒有的,無怪乎人家說這是難信之法。
大師在此地勸我們要把這個事理搞清楚,千萬不能夠疑惑,如果有疑惑就要來討論。所以希望將來我們自己建念佛堂,除了每天照這個功課念佛之外,我們一天還要定上一支香大家在一塊研究討論。這個意思就是一定要斷疑,我們有疑惑,有不明了的地方,或者在境界上,乃至於生活上,感到與這個法門有牴觸、有障礙,都得要提出來討論,把所有的疑障統統排除,我們的功夫才能上軌道。這種情形也等於是佛七當中的開示,佛七開示主要是警策提醒我們功夫不要間斷、不要懈怠。而研究討論的好處更多,開示我們是聽主其事的,這個討論是人人都可以發表意見,都可以提出他的疑惑,所以這個利益是特別殊勝。下面世尊就光壽這兩門來解釋,佛為什麼叫阿彌陀?
解【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
這向下兩段,念佛的人不可不知,對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求生淨土,有很大很大的關係。這兩句說得太好了。『阿彌陀』這三個字是梵語,「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完全翻作中國字是「無量覺」。諸位想想,這裡面的事理境界是不是不可思議?太深太廣太大,沒法子說。『本不可說』,世尊為我們方便解說,那就是在無量裡面把它歸納為光跟壽。
解【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何以故?『光』是代表的空間,『壽』是代表的時間,我們今天學術界的術語稱為時空。我們講到時空,時間空間所包括的一切,全都不會遺漏,都包括到了。但是時空的確沒有光壽來得圓滿,為什麼?時空是死的,光壽是活的,所以這個意義更為豐富了。
解【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
『光』是光明遍照,東南西北上下它統統照到,這是空間的意思,而且還表著有智慧的意思,有明達的意思在。『壽』是指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表時間。
解【橫豎交徹。即法界體。】
它代表什麼?代表一真法界,代表的無量法界,這個地方講的是法界的本體。本來法界的體、相、用都是一,所謂是一真,既然是一真,為什麼又說十法界?又說百界千如?又說無量法界?這個地方我們也得要搞清楚。法界原本是一真,那是真實不虛的。可是凡夫一念不覺,心動了,這一動就起了分別,就起了執著,就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其實一真還是一真,說十法界、說百法界,那是妄心看走了眼,不是真的,看錯了,把一法界看成了十法界,看成了無量法界。所以,一稱為真法界,十不叫真法界,沒有說十真法界,百真法界,沒有,只說了一真法界。諸佛與大菩薩他們的心目中,他們的感受中,這個法界是一真,為什麼?因為諸佛與菩薩們都是一心不亂。沒別的,就是一心不亂。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能所不二,心境一如,這是不可思議。《華嚴經》裡面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
那我們凡夫想想,我們不能達到一心,我們是亂心,所以我們的心目當中,我們的感受當中,這個法界有無量的差別,這才有十法界,才有百法界,病根就出在這個地方。而佛法的教學,無非是教我們恢復一真,如同諸佛如來一樣的受用,這是佛法。換句話說,希望人人成佛,與佛無二無別。佛所說的無量的法門都是朝這個目標,一個目的,因此法門確實是平等的,無有高下,任何一門都是證入一真法界。可是在無量法門裡面,這個法門是最直接、最簡易的。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是直接求一心不亂,其餘法門是委曲婉轉的,還是要到一心不亂。雖然名稱不一樣,可是這個意思是一樣,都要達到一心不亂,才能夠證得,才能成功,這是我們要了解。我們能夠遇到這個法門,可以說在學佛過程當中真正是幸運,無比的幸運,我們自己要覺悟!這個法門是一條直路,古德所謂「徑中徑又徑」。既然講是法界體,
解【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大師在此地用的文字不多,可是把阿彌陀的意義,確確實實全都給我們說出來了,這幾句話很要緊。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身、阿彌陀佛的國土就是法界理體,而阿彌陀佛的名號也不離開這個理體。雖然是這麼說,而我們初學的人還是很不容易體會到這個境界。彌陀身土,乃至於名號,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底下這兩句說,『即眾生本覺理性』,那怎麼沒關係?彌陀的身土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彌陀名號就是我們自己的始覺,從本覺裡面透出來的始覺,這句名號就是始覺合本覺。
如果真正透過這個道理,你對於持名念佛自然是死心塌地,再也不會更改了。你得到這個法門之後,當然可以放下萬緣,不但世間一切境緣你能放下,一切大小乘佛法你也會放下。為什麼?徹底明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十方諸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法門,這句名號統統包括了。蕅益大師所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這個話說得不過分。
始覺與本覺是一不是二,眾生與佛也是一不是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現在為什麼把生佛看作兩樁事情?眾生不是佛,佛不是眾生,那是我們自己有分別執著。我們細心去想一想,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想像那是什麼境界?那不是一真,那叫做什麼?所以末後這兩句接得很好,『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自己一定要認識阿彌陀佛是自己的本覺,無量覺。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這句名號怎麼說是始覺?一句名號把我們的本覺喚醒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才起心動念那就是迷,心動了就是迷,這一動的時候立刻就覺,立刻就「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生起來了,立刻就從迷那裡回過頭來,又恢復了你的覺性。南無是皈依,皈依無量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都要覺。時時要覺、處處要覺,覺而不迷,這是阿彌陀的意思。它既是西方教主德號,又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我們念的是始覺,始覺喚醒我們的本覺,始本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佛就是覺而不迷,念念相應,我們念念都覺而不迷。一念覺是一念佛,念念覺是念念佛,還有哪個法門能夠比這個法門更為殊勝?我們才明了!
再看底下的經文,這個經文就是世尊依光明跟壽命這兩個意思來開導我們。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說到『光明』,比學術界所講的空間這個意義要來得圓滿。光明有遍照的意思,我們講空間沒這個意思。光明有攝受的意思,佛光普照,佛光注照,它有攝受的意思,空間沒這個意思。「光明」有加被的意思,有加持的意思,我們俗話講保佑的意思,空間也沒這個意思。光明具有除障,具有破除黑暗,具有無量智慧的功德。這些都是我們本性裡面原本具足的,不是外來的,佛有、眾生也有,當然我們自己也不例外。這個注子裡面說: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
這一段是說阿彌陀佛,是講西方教主。事,說的是他;理上,把我們每個人都包括進去了,我們原本也是這樣的。現在怎麼樣?告訴諸位,現在還是這樣子。為什麼說現在還是這樣子?因為真如本性從來沒有改變,它才叫真,它要會變那就不叫真。既然現在還是這樣的,那我們為什麼沒有智慧?為什麼迷惑顛倒?這個原因就在迷。我們把我們的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迷了。它寂不寂?寂。照不照?照。又寂又照,可惜我們迷了,毛病出在這個地方,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的真心是寂、是照。
同修當中有許多過去讀過《楞嚴》、聽過《楞嚴》。《楞嚴經》裡面對這個事情發揮得淋漓盡致,你難道不覺悟嗎?佛就我們六根,舉出眼根做一個代表,「十番顯見」,說明我們的見性沒喪失,我們的見性天天在起作用。如同禪家所說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哪一個不如是?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各個都是佛。又佛自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看看一切眾生各個都如此,跟他沒有兩樣,無二無別。所以佛才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二。
我們還是用眼根來做個比喻。眼根的見性就是心性,見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耳根裡頭的聞性,就是心性。名稱雖然不一樣,心性是總名稱。在六根門頭,它有個別號,而這個別號與它的本體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在眼就叫見性,在耳就叫聞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嘗性,一性無二性。所以楞嚴會上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性是一不是二。我們以見性來說,如果見性要不起作用了,你們想想還會有眼識?還會有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統統都沒有了。好比我們人身體在燈光底下有個影子,沒有人,把人比作心性,那個影子比作眼識,沒有這個人,哪來的影子?沒有影子。
所以八識是怎麼回事情?在三性裡面講八識是依他起性,它沒有自體,是依他起性。依誰?就是依心性,依心性寂照的作用而發生的。怎麼發生?迷了。換句話說,是迷了的寂照,寂照上帶了一層迷情,我們就叫它眼識。眼識是依寂照而起來的,這個我們講妄心,妄心是依真心變現出來的,離開真心,沒有妄心。妄心畢竟是虛妄的,真心畢竟還是真實,真心是不變的,妄心是會變的。真心是本來有的,妄心是本來無的,本來有的當然可以證得,本來無的當然可以離開。
寂是真心的本體,照是真心的作用。本體就是講的法身,作用就是講的般若。在我們修行法門裡面來說,一心不亂是寂,這個要特別特別注意到,一心不亂的起用就是照。你幾時要是證得一心,一心起作用就是無量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智慧德能統統現前了,可見得一心要緊!我們修行用什麼方法來修到一心不亂?這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一時一刻都不能緩和的。幾時我們找到了,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我們決定成就。而本經尤其是這個註解,正是我們心目當中所希求的,而所希求的就在我們面前。不但是現前我們所求,我們生生世世之所求,乃至於十方三世那些沒有成佛的人,念念當中所希求的,就是這個經,就是這個註解。可惜許許多多人當面錯過,好像我們希求珍寶,這個珍寶就擺在眼前我們不識貨,把它挑到一邊去了,這個可惜!
我們在講堂里一再的強調,這個經是一切經中第一經,這個法門無量法門裡面第一法門。我有這個體認,我有沒有把它認錯?沒有。為什麼?蕅益大師也是這樣的體認,蓮池大師也是這樣的體認,近代的圓瑛法師也是這個認識,可見得我還有不少同志。我這個覺悟、這個認識,不是讀《疏鈔》、《講義》,讀圓瑛法師這些書認識的,我是在讀《華嚴經》的時候認識的,以後回過頭來再看看這些大師、大德們的見解,證實我看的沒錯。我們有共同的認識,這個經在一切經里是第一經。我們在一切經里選一部,我們決定選《阿彌陀經》,其他的統統放下。因為這部經是阿彌陀佛『徹證心性無量之體』。這部經也幫助我們,恢復我們「徹證心性無量之體」,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是光明無量的意思。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第一句也跟我們說,「首句為一切諸佛心要,諸佛心性,悉皆寂而常照,不變常隨緣,故為光明,遍照法界」。一切諸佛,包括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在內。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
佛佛道同,無二無別。這樣說起來,我們何必要念西方阿彌陀佛?念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可是,同當中有不同。你要不相信,就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心性跟阿彌陀佛的心性沒有兩樣,但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裡頭含義,跟阿彌陀佛的名號含義,大異其趣。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無量覺,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能仁,能是能夠,仁是仁慈,換句話說,就是慈悲的意思,他很慈悲。「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是清淨,寂就是寂滅,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心地清淨。所以他這個名號簡單的說,就是慈悲清淨,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意思跟那個無量覺來比較,是不相同。慈悲是覺的意思,清淨也是覺的意思,覺才會慈悲,覺才會清淨。可是無量覺,這個意義特別顯得廣大深遠,名號不一樣。
那我們要問,為什麼?因為佛在因地當中,他的願力不相同。我們試問問,我們現前每位同修,你們在今天發心學佛,你們發的是什麼願?你們所發的願,能不能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比較比較?我們這個願力能不能比得上他?比不上。沒有一願像阿彌陀佛在因地里,那樣大的心、那樣廣的願,所以我們比不上他。所以他的願特別大,願大了,行也大。
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所講的這些經論之中,最圓滿的一部經就是《華嚴經》。有圓滿的理論,圓滿的方法,圓滿的修持,圓滿的果證。信解行證是樣樣圓滿,只有這部經。而在修證裡面,以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五十三參歷事煉心,我們只能看到這麼多。而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所參學的,大本經講他因地的本行,他參訪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這個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夠想像得到的。連想像都想像不到,我們怎麼會發這樣的心?由此可知,阿彌陀佛不但心地清淨,智慧廣大,單說他的見聞就不可思議,所以他的成就也不可思議。這是底下文所講的:
解【而因中願力不同。】
所以佛的名號不一樣。
解【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地,替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在無量義裡面,特別介紹無量光跟無量壽,是有用意的。因為他在因地裡頭,他就發這個大願,光明遍照十方國土,無所不照。這是我們要認真細心去領會,才知道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不可思議,你才真正肯發心,這一生決定要生淨土。這個所在,無論在物質環境上、人事環境上,確確實實他方一切諸佛的國土都無法跟他相比。這個裡面的因素很多,當然帶頭的是阿彌陀佛,往生的各個都是清淨願,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所以他的道場愈來愈興盛。最初就他一個人,後來愈來愈多,統統都是志同道合的,各個都是修一心不亂的,各個都是修廣大願行的。連華藏海會佛菩薩都不例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由此可知,華嚴宗修法界觀,法界觀觀成之後,還要依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是念阿彌陀佛才能成就。他要不念阿彌陀佛,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界觀觀成了,還是不能成就,豈不是拐彎抹角?哪有這個地方直接一句名號,直截了當,哪有這麼方便?《華嚴》是圓教,這部經不但圓,而且頓。圓極了、頓極了,圓頓法門。所以我這兩部經連起來講,我也常常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本經的詳細說明,就是大本《阿彌陀經》,可以做如是觀。我們這部小本《阿彌陀經》,可以說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綱要,這兩部經是一不是二,真正把《華嚴經》念通了,沒有不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的。假如《華嚴經》說是念通了,不相信西方淨土,不念阿彌陀佛,我敢說他《華嚴經》沒有念通,沒看懂。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
這一段是就三身來說。『法身』是本體,這個當然是一樣的。『報身』是自受用,報身是以智慧為身,就是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這是『佛佛道同』,無二無別,沒話說的。可是應化身就不一樣了,佛門裡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那就看了,我們在初發心的時候跟這一切眾生,結的緣大不大?我們願大不大?行大不大?結的緣大不大?問題在此地。如果那個緣結得特別多的,他將來的成就,他的國土一定也大,他不大怎麼能容得下那麼多人?他度的眾生一定非常多,如果沒有緣就度不了。所以我們不但是要發大心、大願、大行,還要跟眾生結大緣,這點很重要。
我們一個人結緣沒有辦法結那麼大。我們在道場大家共同來結緣,這個緣就大了。譬如我們在這邊印經,我們印這本經書,我們分送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地區,這緣結得很廣。我們一個人來做呢?很多人我們不認識,我們想跟他結緣,東西沒有法子送到,那我們參加這個團體,我們這個緣就結到了。剛才講過,阿彌陀佛曾經拜訪過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你看看他這個緣結得大不大?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我們要一念阿彌陀佛,那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裡面,上至諸佛下至眾生,我們與他都有緣了,為什麼?我們沾了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跟他結的緣,我參加阿彌陀佛的集團,當然我也跟他結了那麼大緣,不可思議!
你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因地沒那麼大的緣分,這不是同樣的一個道理?這個事理不難懂。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結緣要重視。我們這個緣怎麼結?我們替阿彌陀佛結緣,我們既然參加阿彌陀佛這個集團,我們要把所有的功德統統回向給西方淨土,就是我們替這個大的團體來貢獻我們自己的心力。團體愈大,我們自己的光明智慧也愈大,我們自己的法緣也特別殊勝,是這麼個道理。不要那個緣結的,這是我的功德,我給的這些東西,那這個緣結的就太小太有限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行,跟阿彌陀佛的願行集合成為一體,那就不可思議了。
講到印經,我這幾天也常常在想,因為我們《彌陀經通贊疏》馬上要印出來。下面一部想印什麼?我又選了好多種東西來到此地,想一想,真是無過於這一本。我們這一本,我翻翻後面的著作權頁,印了二千本,不錯。我們香港寄了不少,美國也寄了不少,可是二千本不夠用,所以我想想底下再印,還是印這個好。本來我想印《要解》,單單印《要解》,愈看圓瑛法師的講義好。因為什麼?《要解》怕許許多多,尤其在外國華僑,他們看還是看不懂。如果這個意思看不出來,他興趣就沒有了。圓瑛法師的講義是很淺顯的文言文,這樣一註解,一發明,《要解》的意思完全顯露出來,不要聽講也行,也能夠得利益。所以明年我到香港去講經就是講這部經,《彌陀經要解》。但香港那邊的本子恐怕不夠用,因為我們自己寄,我們寄了大概一百多本,我這次在香港講經,已經跟同學們結緣結掉了。所以講席當中,將來用的本子,單單《要解》的本子有,那一定還有不少,可是講義沒有了。明年到美國去講經,也講《要解》。
念佛好,念佛太重要了。所以在國內、國外普遍的勸勉大家老實念佛,這就是我們真正把自己願行跟阿彌陀佛結成一家人,決定不分家。也許諸位要問,我們是有這個意思,阿彌陀佛肯不肯答應?我要告訴諸位,阿彌陀佛那邊決定沒有問題,問題在你自己這邊,你肯不肯加入?你要肯加入,阿彌陀佛一定歡迎。他老人家那個地方,我知道得很清楚,「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參加以後想退出,你搞別的,他也不在乎,你去好了。那個七寶池當中,你一不念佛,花就枯萎掉,就沒有了。你一發心,七寶池當中蓮花就生起來了。可見得他那個地方,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因此關鍵是在我們這邊,不在阿彌陀佛那邊,這是我們自己要信得過的。所以底下我們再印書就印這本,這本要大量的去翻印。當然好東西太好了,很多很多好東西,可是《要解》講義非常非常之好。
應化身,就是講緣分不一樣,有些願力比較小的,緣結得少的,這個光明就不大,有『一由旬』。一由旬,照我們中國華里來算就是四十里,大概相當於現在二十公里。有十由旬的、百由旬的、千由旬的。有些佛的應身,他的光明照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指大千世界,有的照百世界、千世界、萬世界,這個不等。剛才講,看他在因地裡面與眾生結緣廣狹而定。阿彌陀佛在因地里這個願力簡直不可思議,無法想像,所以他的光明是遍照,沒有限制的,所以在德號裡面別名無量光,有這個意思。這也是釋迦牟尼佛特別為我們介紹西方教主,提出這個名號的淵源。底下這個小節裡面說:
解【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這是從理上講,我們一定要明了。『三身』是一不是二,法身是理體,報身是自受用身,同時也是地上菩薩的他受用身,而應化身純粹是他受用身。圓瑛法師後面也給我們說過,法身是理體,報身是智慧,應身是隨機示現。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形,可見得示現全是他受用。佛為我們說法,為什麼又要在一體上給我們區分為這三方面?他是為我們得四悉檀的利益,才委曲婉轉這樣的開示。
四悉檀,第一是叫我們生歡喜。確實我們讀了這部經,尤其是讀了蓮池大師的《疏鈔》,以及蕅益大師的《要解》,我們對這部經可以說有了相當深度的認識,真正的在這部經、這個法門裡面生起無量的法喜,這是得歡喜益。由於深刻的認識,無量的歡喜,所以我們選擇這個法門,這就是生善的利益。一門深入,放下萬緣,這就是對治的意思。從此以後精進不懈,由持名而入功夫成片,再進而事一心不亂,再進一步理一心不亂,這就是第一義悉檀。可見得,確確實實具足四悉檀的意思,叫我們真正得到四悉的利益。可見得佛祖引經弘教,教化眾生,確實是苦口婆心,慈悲之至,我們怎麼能夠不感激?底下一段,我們把它念掉,這是一個段落。
解【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這裡頭說的光明無礙。佛光既然普照十方無量國土,當然我們這個地球也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之中,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佛光?要知道,我們見不到佛光,不是佛的光明不照我們,而是自己有障礙,把佛的光明障礙了,所以你見不到。什麼東西障礙?豈不聞二障、三障,煩惱是障礙,所知是障礙,惑是障礙,業是障礙,六道果報是障礙,惑、業、苦是三障。我們能夠把這些障礙稍微去掉幾分,就見到佛光了。換句話說,見到佛的光明,見到佛光,與佛有緣了,佛的智慧、佛的德能就加持到你身上來,就加上了,你自己的智慧德能跟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就相結合了。它能夠幫助你,它能夠增長你的智慧德能,所以佛的光明有攝受、有加持的作用。
如何消除我們的障礙?方法無過於念佛。念佛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那個念才真正能夠破除障礙,與阿彌陀佛光明相應,感應道交。所以要如理如法,那得要認真來研究這部經典,認真來探討註解,才能夠辦得到。一遍不行,就是我們眾生業障太重,一遍沒法子,兩遍,兩遍還記不住,還搞不行,三遍,不厭其煩的我們來重複。所以研究經,千萬要記住,這部經我已經聽過,不要再聽了,那是大錯特錯。《阿彌陀經》好,你聽過了,你有沒有證得理一心不亂?沒有。沒有,那聽了是白聽,還得要聽。
清涼大師講《華嚴經》,那麼大的經典他講五十遍。他沒有說這部經我已經講過一遍,不要再講了,當年那些聽眾也沒有說:大師,《華嚴經》我聽了一遍,你講別的,這個不要再聽了。他講五十遍,底下聽眾也聽了五十遍,不到熟透了,不起作用。熟透了才變成自己的,變成自己的才有用處,才真正跟阿彌陀佛兩個集合成一體,才決定能得往生。所以我們不厭其煩遍遍來重複,盡形壽的來探討、來研究,希望這一生決定成功,而且增高品位,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