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深義(禪修版)(2)
空海(惟傳法師)
*問題解答
學員問:首先提一個「小問題」,就是在禪坐時,眼睛閉著與眼睛睜開,有什麼差別?怎麼樣比較好?
法師答:提出問題不一定要標上「小」嘛!打坐時,眼睛要閉著或是張開,各有利弊。一般來講,當你的眼睛閉著,比較容易攝心、不會散亂,但是缺點是比較容易陷入昏沉,因此當你容易陷入昏沉時,可以稍微張開一下眼睛,張開個兩分、三分,不要全部張開,因為眼睛全部張開,你的心又會很散亂,而且眼睛張開是有用力的,我們眼皮拉起來,是有撐張力量,那是一種用力,這樣會累!眼睛也會疲倦,而且容易散亂,因此這分寸你就拿捏一下。如果可以,眼睛閉著也是一種收攝,你就好好的觀呼吸,這樣容易攝心,如果會昏沉,眼睛稍微張開一下就好,都可以靈活調整。
學員問:在禪坐時,會感覺到酸痲、不太舒服,就會想要動一動,或調整一下姿勢,請問是想要調整就馬上調整比較好呢?還是說不要太輕易的調整,讓自己能夠耐住性子定一定,等到忍不住的時候再調整?
法師答:
一、如果沒有具足聞思基礎,當你在打坐到酸痛,不管你換或是不換,都會有苦、都會有掙扎;如果你的聞思基礎夠深入,在打坐的過程中,不管是換姿勢或是不換,你都能夠見法。當然,以上是講總則,要自己去體會,要逐步深入。
二、現在針對你所講的問題,打坐要知道打坐的目的,不在於練工夫、練腿力,如果硬性要規定打坐一個小時或是兩個小時,絕對都不能動、不能換腿,你打坐沒多久,當有酸痛生起之時,你的內心就會有拉扯、交戰,變成只是在練腿功而已,你的心沒辦法降伏,沒辦法安止下來,沒辦法柔軟下來。所以,初步、初基的學佛者,除了聞思方面的基礎非常重要之外,當你在打坐的時候,如果會酸痛,可以覺察什麼叫作酸?什麼叫作痛?在哪裡酸?在哪裡痛?範圍大小、深淺度?這是進入「受念住」的覺察。如果酸痛到:哇!難以接受,或是讓你的內心繃緊,或是會干擾你當下禪坐的進行,覺得有必要換的時候,不是說不可以換,是可以換,如果你不換,干擾到禪修的進行,這樣在跟酸痛對抗,反而會形成負面的因素。
三、當你要換腿或是變換姿勢,要掌握到全部過程保持清醒明覺的要領,我現在腿很酸痛,我要放下、要換腿,為什麼要換?為什麼要變動?除了要去體悟「無常法印」之外,還要體悟「無我」。當然,這已經講到「法念住」了,當你具有聞思基礎,處處可以見法;如果沒有聞思基礎,換不換腿都會在抱怨,坐久了之後就會煩躁。
四、具足聞思基礎、正知正念的換腿,在換腿之前,你會去體悟:喔!這個酸、痛是原來不存在,本來沒有:當因緣形成之後,酸痛就會產生,酸痛也是在宣說「無常法印」,而且酸痛也在告訴你什麼叫做「無我」,不是用「我慢」命令它:「你不可以酸、不可以痛,我叫你不要酸,你就不可以酸,叫你不可以痛,你就不可以痛……」就像很多父母親很權威,小孩子在哭的時候,命令他「你不可以哭!」於是小孩子嚇得不敢哭,被壓抑在裡面。因此,我們要去體會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無我」。
五、當你要換腿之時,保持清醒明覺,因為酸與痛也是一個緣起,也是一個眾生,也是一個現象,要讓酸痛消失,一樣用愛心來換腿,不要用譴責,很多人修行又是用譴責喔!「唉呀!怎麼一打坐下來,人家一個小時都不動,我廿分就一直動個不得了,又會酸、又會痛,唉呀!功夫實在太差了!太不好了!差人家太多了!……」就會在那裡自責、自艾自怨,這樣就是在人我比較,又不接受自己的不足,這方面我們一樣用愛心去接納它,為了減少眾生苦,我們換腿,也保持清醒明覺。
六、所以,只要你有正確的聞思,換腿或不換腿都沒關係。有時候你想說:「好!我現在自我挑戰,想說再繼續保持寧靜,保持原來的姿勢,看酸痛它再來的變化是怎麼樣」這樣也都可以!
學員問:為什麼酸痛、昏沉這些,也叫做「眾生」?
法師答:
一、眾因緣所生,就是「眾生」。不要把「眾生」變成很狹窄的一個會唱歌、會講話的,「人」才叫做眾生,「鳥」才叫做眾生。一個現象是因緣俱足而生,因此「眾生」就是眾因緣聚合而生。我們的身體也是由很多眾生聚合而成,包括說你的胃部在痛,是胃部的眾生在告訴你它很苦,它需要你多關懷它,它需要你用愛心來包容它、關懷它。所以,眾生它的痛,眾生它的苦,是透過酸、痛來發出訊號,告訴你它是有苦、它有不安,因此這也是眾生,是表達的一種語言方式。所謂「語言」,不要又把它變成:喔!空海這個人講話,才叫做「語言」,其他的酸痛、訊號不叫做「語言」,其實那也是一個訊號,不要把「眾生」的界定範圍太狹窄了,要慢慢擴展、看到無限。
二、整個解脫道的「三無漏學」,如果你都仔細看過,體悟力就會來到無限,就會體悟到:哇!你對眾生的界定、對眾生的認定,就會超乎你以前所想像的。以前不認為它有生命的,慢慢會體會到它們都是法界的莊嚴、法界的眾生。
學員問:在「阿含解脫道次第」有講說觀呼吸要點、線、面、體,這部分是不是可以請您現在解說一下?
法師答:
一、現在先講述為什麼?有一個原理,陽光照射地上,一張紙攤在陽光下,照射個幾個小時,這一張紙會不會燃燒起來?在正常情況之下,這一張紙不會燃燒,但是如果透過放大鏡把陽光慢慢地聚集,它會折射、它會轉折、它會聚焦,然後把它聚焦在紙上,那張紙會燃燒起來,透過把這些陽光聚焦之後,所產生的燃燒力量就不一樣。
二、我們的心,好似心猿意馬,到處飄東飄西,一直在錯耗我們的生命,浪費我們的生命能源,我們的心沒有跟當下的真理實相對焦,今天禪修就是要讓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慢慢對焦過來,聚集、對焦、活在當下。當你真正能夠活在當下,你的智慧力就像陽光,當它有經過聚集之後,力量就會出來,如果你的心有經過禪定力,它會慢慢聚集,然後會產生力量,止觀、心寧靜之後,再深度的去看,就像陽光聚集、然後去看,力道就會產生。所以,禪修的過程就是讓我們的心慢慢聚焦。
三、聚焦的過程,就是讓我們的心慢慢縮小範圍,它的著眼點、著力點,本來很散亂,現在心慢慢的寧靜,讓它有一個「所緣」,系在一個「所緣」,聚集在一個「所緣」,最初從「點」開始,我們選擇鼻頭、人中這個點,意即「十六勝行」裡面,佛陀所講的「置念面前」,把我們的念頭、覺察力在眼前,放在我們的面前,比較具體是放在鼻頭、人中,我們的覺察力就會收回來,然後在這個附近,慢慢的,如果都一直聚集在這裡,有時候沒辦法掌握得很好,就會變成繃得很緊,或是氣血會往上沖,有時候我們又可以把這個點移到丹田、移到腹部,腹部可以稱為一個「點」,也可以稱為是來到「線」的階段,因為腹部起伏的範圍,比鼻頭、人中的範圍有大一點,可以稱為點、線、面的「線」的階段。
四、就像兩個點,一個是鼻頭這個點,第二個是丹田這個點,這兩點之間,可以連成一條線,因此在吸氣時,覺察吸氣就像空氣從鼻頭這個點開始,然後吸氣吸、吸、吸……,從鼻頭慢慢一直往下來,降到丹田這一點。當呼氣時,覺察力從丹田這一點,然後移上來、移上來,到鼻頭這裡,注意力是隨著吸氣從鼻頭進到腹部丹田。當呼氣時,從丹田移動到鼻頭,過程都要去掃瞄、覺察到,不是從鼻頭跳到丹田,而是整個線移動下來。呼氣時,再從丹田移到鼻頭,也是「線」的一種解釋,也是一個方法,都可以去練習。
五、到「面」的階段,是當我們的心漸漸寧靜下來,如果你的心不夠寧靜,一把它放開:哇!你的心很快又跑掉、散亂掉了,因此你的心要靜得下來,能夠在一點、然後一條線上移動,安止在這上面,慢慢就可以覺察力擴大到「面」的階段,在實際的套用方面,本來丹田是在腹部的位置,現在把全身當作丹田,然後把丹田的範圍擴大到全身,這時的覺察力是從一個小的丹田範圍,放寬到整個全身,範圍就比較大了。
六、如果沒有經過收攝的過程,當你一放開,覺察力都是很模糊,而且很快會跑掉;如果有經過收的力量,類似說把如此精良的覺察品質,慢慢再擴大、擴大,從原來一公分、兩公分大小,能夠清楚覺察,現在再擴大到一公尺範圍的大小,然後再擴大到五公尺範圍之內,這是點、線、面,這是禪修前面兩三天所要做的工夫,從點、線、面開始,逐步的深入、逐步的擴大,這個面能夠覺察到,意即覺察到全身的脈動、全身的收縮膨脹之後,才進入到「空」、空間。如果前面的基礎沒有具足,很快急著放開、歸空,你的心很快又會散亂掉,沒辦法保持明覺。所以,扎紮實實的一步一腳印,從點、線、面三種,可以來回的套用。
學員問:打坐的時候,背是要挺著,還是放鬆讓它駝背?
法師答:打坐時,脊椎要正直,駝背很容易造成酸痛,而且也很難坐久,坐沒多久就會往前傾;而且坐久也很容易變成駝背,但是所謂挺直不是用力,分寸要拿捏好。身體挺直、脊椎保持正直,但是並不用力,否則沒多久一樣會覺得繃緊、僵化,因此臀部最好要墊一個小坐墊,這樣臀部比較高,腰椎容易在挺直的情況之下放鬆。舉例來講,玩疊銅幣的遊戲,如果疊一塊錢或是五塊錢,一直疊、疊、疊、疊上來,包括疊磚塊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就慢慢彎、慢慢彎,沒多少就會傾倒掉。如果彎腰駝背,就沒辦法坐久,脊椎順著生理原來的方式,讓它直線、正直,就像把銅幣排直,銅幣可以堆得比較多,而且也不容易傾倒,掌握一個要領,就是不用力,否則會僵化、會繃緊。脊椎保持正直,但是放鬆,每個人都要自己去拿捏分寸。
學員問:腰這邊是要挺著的嗎?為什麼說挺著?如果腰要挺直,會覺得很累、用力,也會發熱。
老師答:
一、因為沒有體會到放鬆的要領,還是有用力,腰的部位還是一樣要找尋一下。事實上,腰與脊椎這整條,要拿捏到一個很放鬆的點,所謂「脊椎的正直」,不是像木棒很直,本來稍微有一點點弧度,就是生理上的一個正常情況。以生理情況而言,正常情況可以權說叫做脊椎挺直,但不是繃得很僵硬,拿著一個尺或是木頭、木棒,在丈量腰有沒有靠背、胸有沒有靠背,這樣就是矯枉過正。
二、其實是稍微有一點彎度,但是要去體會正常生理情況下的一種正直,掌握到這個要領,在最放鬆的情況下,把握腰椎與胸椎的一種直線,不會隨便往前或往後傾,然後又很放鬆,這些訣竅要拿捏好。你會覺得很酸,一方面因為我們不習慣打坐也會這樣。另外是沒有掌握到放鬆的要領,因為平常在家裡,有時都會坐得彎腰駝背,坐沙發椅坐得彎腰駝背習慣了,造成我們的腰常常都是彎的,覺得好像彎腰比較舒服,但是這種舒服是因為原來的姿勢不正確,你只是找回原來不正確的姿勢而已,這樣卻讓你沒辦法坐久。
學員問:師父說觀呼吸時,可以想「生、滅、變、異」,應該是吸的時候說「生」,呼的時候是「滅」,然後變、異……,可是久了之後,變成好像是會先想,然後才去做動作,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
法師答:有覺察到,就把它校正回來。
學員問:這樣很容易搞成「想」的先出來,這樣子正常嗎?
法師答:不正常。就像本來是請你在旁邊當觀眾,但是「自我」不甘寂寞,又要跑到前面去當導演,然後又在那裡指揮。本來是要讓你看到實相、看到現象發生之後,才去貼上名稱、標籤,是看到現象之後才講「生」,看到現象變化才講「變」,是先有白雲飛過來,我們才發覺「喔!白雲飛來」。
學員答:先有現象的發生,才起念頭去接上,因為呼吸的間隔很短,還要再去想,有時候來不及就過去了!
法師答:
一、沒關係!呼吸在發生之時,就可以默念,不是說發生完才念,因為它是一個現象,不管你有沒有默念它,呼吸一定是正在進行的,現在只是好像說,沒有一個玩具給你玩,你的心就會跑東跑西,於是拿一個玩具讓你玩,好嘛,反正你要跑東跑西、想要玩具,我就給你方便法,讓你剛好又可以系縛在呼吸上,讓你看到呼吸的現象,然後配合生、滅、變、異,因為這四個字也是修行過來的一些心得,好好去先配合呼吸,以「生、滅、變、異」去理解,這樣沒多久就能夠體會到其中的奧妙。不錯!他是第一次參加、也很認真,問這些都表示說有認真在修、有認真在做,都是修行的工夫問題,不是知見,很好!
二、本來是要讓你在看到現象,然後才去體會說:喔!這就是在生起來了,然後看到現象在變化時,喔!滅,就像看到太陽出來,我們說「喔!太陽東升、日落西山」,看到現象之後,我們才看、才講,而不是說我一直在念符咒,噢!太陽啊!你趕快日落西山,趕快、趕快、趕快……,不是這樣啊!不要本末顛倒。
學員問:剛才在坐的時候,可能也有一點誤會,以為是在觀呼吸之時,就把「生、滅、變、異」當作是一種練習,在一吸的時候想著「生」,在呼出去的時候想著「滅」,在吸進來的時候想著「變」,在呼出去的時候想著「異」,現在聽的說法好像是要看到有「生、滅、變、異」的現象之後,才在呼吸的時候想「生、滅、變、異」,是這個意思嗎?而且也不一定是同時出現「生、滅、變、異」四種,也許只是生或只是滅,或只是變或異,是嗎?或者說「生、滅、變、異」出現,單純一點,不用彎得太多花俏,這樣會更單純?
法師答:對!你一樣繼續生滅變異、生滅變異,這樣就好。
學員問:是不是看到這一種「生、滅、變、異」的現象,就想到「生、滅、變、異」?
法師答:不只呼吸如此,慢慢再去推廣到其他現象界的一切,都一直在「生、滅、變、異」,緣聚而生、緣盡而滅,都一直在生滅變異、生滅變異……。所以,不要小看這一個方法,它會讓你不斷地開悟、開悟,現在你就是呼吸,單純的觀察呼吸,然後再配合生、滅、變、異,慢慢的、慢慢的,類似現在學習著像小孩子背唐詩三百首,慢慢會理解、體會到裡面的意義,以後就可以有你的獨門心得,又可以吟詩作對,這樣一步一步來。
學員問:當我在觀呼吸之時,我是有感覺到氣息,但是卻沒有很清楚認定是進還是出;在打坐的當下,我有感受得到在呼吸,可是卻沒有很清楚到底是吸進、還是呼出,這樣正確嗎?
老師答:錯誤!這是我們的覺察力還不夠、敏覺度還不夠。
學員問:現在怎麼辦?
老師答:如果不知道是呼還是吸,乾脆不要呼吸,當你不要呼吸一段期間,你就知道麼呼吸了,……。還有一個情況,你可以把一根指頭放在鼻孔附近,不要把塞住喔!放在鼻孔附近,然後體會吸氣時、與呼氣時,這時候空氣是一直進來、進來,一個是一直出去、出去。當吸進來的氣碰觸到指頭時,是冷的、還是熱的?當你呼出來的氣碰到指頭時,是冷的、還是熱的?因為我們的手指頭很敏銳,指尖、指頭的敏感度非常高,比嘴唇還高,可以用更敏銳來覺察,大家可以試驗看看,可以把指頭放在鼻頭這裡,然後你吸氣、呼氣,去感受空氣的進出,兩種進、出的冷熱度,有沒有什麼不同?如此的進出,你就可以清楚分辨出來了,吸氣呼氣、生滅變化。
學員問:我發現到我的眼根,如果不是在抓外面,腦筋就是抓呼吸,呼進去跟吸進去……,我很怕空掉或鬆掉。
法師答:沒關係!這也是一個過程,因為我們這個心都是散亂慣了,現在就像說一個調皮的小孩,沒有一些玩具給他玩,就是沒辦法好好安靜下來,沒關係!這是一個過程,現在一樣把你的意念,先好好放在呼吸上面,慢慢的小孩子他會成長,因此你包容他、接受他,小孩子他會成長,自然對很多玩具就會放下、不要。所以,你會來到說:我覺得很累啦!我可以不用這樣啦!就可以放掉了。
學員問:我發現到我的心門是關著的,感恩之心一直沒有辦法興起。
法師答:沒關係!這也可以練習。
學員問:可是練習好像很牽強、很牽強。
法師答:沒關係!沒有,一樣可以練習,你現在慢慢的加入,有點像是被動,慢慢加入善的因緣、感恩的心,體會我們今天能夠活著、能夠存在,真是承受世間多少的恩;我們今天能夠在這裡打坐、禪修,是世間多少善因、善緣的護持,我們才能夠參加禪修,包括說光是我們能夠在這裡禪修,都是很值得我們感恩,沒有那些菩薩,沒有很多人的護持,哪裡會有這樣一個道場,可以讓我們專心禪修?!那些都是以前、包括說現在,很多菩薩在旁邊、周圍護持,否則怎麼能夠說一下座,就有飯可以吃、有菜可以吃?這些點點滴滴慢慢都要去體會,我們承受世間非常多的恩,但是回饋給世間的卻是很少很少。我們承受世間的恩,假如說一百分來講,我們回饋世間的,可能還不到十分呢!如果不知感恩,生命就會繼續在抱怨的世界裡面,因此只要我們的心能夠慢慢寧靜下來,去體會、去解析,我們承受世間非常非常多的恩。
所以,我們說「知恩」,知道眾生、法界賜給我們的恩,才能夠進一步「感恩」。為什麼感恩的心生不起來?因為沒有真正確實體會到眾生、世界給我們的恩,如果感恩的心生不起來,要去尋找眾生、法界、世間對我們的恩,你要先「知恩」,進一步才能夠真正「感恩」,是由衷的「感恩」,進一步我們才會「報恩」,能夠以報恩的心在做事,品質都是不一樣,才會體會到何謂「三輪體空」的行善、「三輪體空」的布施。如果沒有真正知恩、感恩,就算你做種種善事,也是用「我慢」在做的,也是用「有所求的心」在做的,而不是真正用「無我」。
如果真正能夠知恩、感恩,再來所做的,就是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回饋,以一個回饋的心回饋世間,如此的生命品質會大大的轉換、脫胎換骨。你以報恩的心、回饋的心在做事情,裡面不會有我慢。如果沒有真正知恩、感恩,而是以「我慢」在行善、做功德,背後是有所求。如果沒辦法真正由衷產生,我們一樣可以練習,可以慢慢尋找。
老師說我們要知恩、感恩,為什麼不知恩呢?世間真的有很多的恩,對我們很好,我真的不知道嗎?可以去找看看啊!包括說在高速公路、在馬路上開車,尤其是高速公路,我們想想看啊!建造這條高速公路要花費上千億,問問我們自己繳了多少稅金?我付出了多少錢?今天能夠受用這麼便捷的高速公路,我到底付出了多少?包括以前也有人來這裡禪修,認為自己來這裡修行,是來這裡……,意思就是你們靈泉禪寺辦活動,「理所當然」就應該要辦得十全十美,理所當然就應該要怎麼樣、要怎麼樣,他是用這一種今天來禪修,你們各方面都自然要護持我們,自然要怎麼樣……的心態。
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不管你到哪裡,你的內心世界都是苦的,空海(惟傳)從來不敢認為別人理所當然,「應該」對我們好,理所當然「應該」護持我們,從來不敢有這樣的心,別人對我們好、別人的護持,我們就是心懷感恩,有這麼好的環境可以禪修,心懷感恩!如果來這裡禪修,還在抱怨東、抱怨西,覺得這裡不好、那裡不對、這裡不應該……,「怎麼可以對我們這樣不恭敬、不尊重?!」這樣都是活在抱怨的世界裡。能不能靜下來?問問我們自己,當你覺得不滿意,你自己能不能也做得十全十美,讓眾生都覺得很滿意?如果你不滿意別人所做,你自己能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再來,你覺得到這裡禪修,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珍惜,還抱怨東、抱怨西,覺得場地不夠好,請問你為這個場地的建設,付出了多少?在不滿意的情況之下,你能夠創造出更能夠令眾生滿意的環境嗎?如果眾生沒有寧靜下來,去體會、去解析,生命是充滿著抱怨,怨東怨西,你就活在苦海的世界裡面。
如果你的心能夠寧靜下來,慢慢去體會,就會知恩、感恩、報恩,當我能夠喝到水、止口渴,我就對法界感恩,能夠在這裡禪修,一下座就可以吃飯、吃菜,我們對種種的善因、善緣,這些護持的菩薩,就是心懷感恩。真正有感恩的心,生命就會脫胎換骨,身心也會漸漸柔軟,會越來越安祥、越快樂;真正有感恩的心,周遭的因緣都會不斷往善的因緣方面發展。如果你是抱怨的心,周遭的因緣都會漸漸往壞的方面發展。
學員問:觀呼吸是要全身放輕鬆,跑掉了就拉回來、不要抱怨,這種觀察力對我們初學者來講,是不是有時候要放鬆、輕鬆?因為在不觀的時候,會覺得比較舒服,而觀的時候好像有一件事情在做,這樣是不是?
法師答:
一、如果不觀,我們的心就是很散亂,然後跑東跑西,現在要你回來觀察,當然是一個習慣性養成的問題,由於我們平常散亂慣了,如果這樣很舒服、能夠讓你見法,也很好啊!沒關係!你繼續散亂啊!問題是當我們的心在散亂,就是處在「無明」的世界,對很多事情不清楚、不了解,結果我們很多背道而馳,苦果就在後面跟著產生,因此,你要出離苦海,不得已就要透過一些方便法,透過有為、有修的過程,這些你都要經歷過,如果不接受有為、有修的過程,就無法來到「無為」的世界,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二、我們的心一樣有它的習性,把原來心猿意馬、飄東飄西的壞習慣,漸漸變成為好習慣的過程,就是要透過有為法,讓我們的心慢慢能夠適應,你的心就像一匹心猿意馬,現在要把它拉回來,在過程中它會拉扯,有拉扯就會有苦、會有用力,這是很正常!只要你有耐心、有毅力,你要修行、要成佛,要有魄力、要有決心啊!佛道無上誓願成!不能夠太放縱自己,否則還是在苦海裡面浮沉,因此我們要不斷的自我挑戰、自我期許、自我挑戰。
三、當經歷過這樣一個有為法的過程,你的心就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習慣,它就會漸漸的乖巧下來,慢慢的穩定下來。當你的心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就能夠處處見法,這時候就把「無明行」變成「明行」,從貪、嗔、痴、無明的心,慢慢變成為「明心」,就能夠見法、就能夠見性、就能夠開悟。所以,修行的過程是有甘有苦,你們的心路歷程,我都經歷過,我也可以了解,但是這個過程要去面對、要去接受、要自我期許。
學員問:所謂「尋、伺、喜、樂、一心」,打坐時,是不是也要進入「尋、伺、喜、樂、一心」的情況?
法師答:
一、「尋」就是找尋,在修行的過程,都是不斷的尋尋覓覓、在找尋。很多的方法,佛陀都已經幫我們尋找過了,中國有所謂「神農嘗百草」,像我本身是中醫師,這些祖先用生命去品嘗各種藥草,然後告訴我們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沒有毒的?哪些有什麼藥效?他們用生命去尋找、去嘗試過,然後告訴我們哪些是好?哪些是要避開?佛陀也是一樣用生命去找尋,然後告訴我們哪些方法是很妥當的方法?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尋找,可以舍下很多的方便法,所謂「正直舍方便」。
二、現在的範圍又縮小到呼吸上面的尋,就尋找點、線、面方面,或是尋找怎麼去調整,在變換的過程,它就是尋找,當你尋找到一個不錯的方式之後,就安止在此方法上面,然後繼續在上面用功,叫作「伺」。只要「尋、伺」繼續做,又懂得放鬆的要領,後面的「喜覺支」就會產生,一般打坐不容易產生「喜覺支」,就是因為你一直在練工夫,或是不得法,最重要是沒掌握到放鬆的要領,「喜覺支」是由「伺」而產生。
學員問:當我們在觀呼吸時,是要安住在一點?還是一線?還是體?或者說三種都可以自由的變化?
法師答:
一、如果還停留在「點」與「線」之時,「喜覺支」不容易產生,因為此時你的心還在用力、努力的過程,當來到「面」之時,你的心才比較容易放鬆,放鬆,此時「喜覺支」比較容易產生。當「喜覺支」產生之時,就要講述到「受念住」,有兩種練習方式,一是繼續觀察你的呼吸,讓「喜覺支」自然生、自然滅,另一種方式就是當你進入「喜覺支」裡面觀察,去體會什麼叫做「喜覺支」,身體裡面的波動、變化是如何?去觀察、去體悟,體會當下都是不斷在生生滅滅、不斷在變化,這裡面就有「受覺支」,意即「受念處」與「法念處」。當在觀呼吸時,覺得好像要用力,就是在尋、伺的過程,記得!「喜覺支」是你的心能夠安住在上面,不必再用力在拉扯,「喜覺支」才會產生。如果你的心還很容易跑掉,還會覺得很累、很疲倦,還要再用力拉扯,當然這些都是一個過程,都是要經歷過的,只要你還在尋、伺的過程,「喜覺支」就不容易產生,但是這就是壞習慣,我們要把它矯正成為好習慣,因為總是要有過渡時期,要給自己時間。
二、所以,我不會逼你趕快產生「喜覺支」,如果期待趕快產生「喜覺支」,就會有所求,當你越希望入定,就越沒辦法進入「定」;當你越有所求,你的心就會繃緊,就沒辦法產生「喜覺支」。因此,精進用功只要掌握住方法,好好用功一門深入之後,尋、伺穩固安定,懂得放鬆的要領,「喜覺支」就會出來了。如果欠缺前麵點、線的基礎,你的心很容易跑掉,因此前面的基礎還是要具有。
三、所謂「喜覺支」,就像是當你很高興的時候,最初會哈哈大笑,但是哈哈大笑總不會持續幾個小時吧?!前面很高興、哈哈大笑,但是後來還是會眉開眼笑,內心還是會很愉快,還是會微笑、有笑容,這就是一個比喻,就是進入「樂覺支」,因此「喜覺支」是頻率比較高、比較強、比較大。比如我現在敲這個磬,一開始敲下去聲音滿大聲,在很大聲的階段,假設整個過程是一分鐘,前面十秒鐘就像「喜覺支」,後面這些會餘音繞樑,叫做「樂覺支」,因此「樂覺支」就是跟在「喜覺支」後面,「樂」是更安祥、更柔和。前面敲下去的大聲劑量高、頻率高的,是「喜覺支」,後面慢慢餘音繞樑的,就是「樂覺支」。
學員問:在行、住、坐、臥之時,在觀察之中,要不要把呼吸也觀察進去?
法師答:如果在動態時,有兩個著眼點,一是繼續把主要的覺察力放在呼吸上面,然後身體只是走,主力不是放在身體上面,但是你知道自己在走路,不會撞到牆壁,因為還是稍微有在看、稍微有注意,這是一個方法,可以繼續把你的主力放在呼吸上面,把七八分的覺察力放在呼吸上面,兩分放在身體上面,這樣就好。另一種方式就是不去注意呼吸,而清楚覺察當下的移動、動作,意即「身念住」都可以套用,這兩個方式我們要掌握到重點,最主要是讓我們的心,能夠清楚明覺活在當下。當你放在呼吸,呼吸也是當下正在進行,你的身體動作,也是當下正在進行,兩者都可以。因為有時候你需要寧靜,有時候你需要動,這些都可以去練習、可以去套用。
學員問:在我們觀動作時,吃飯的時候要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要專心睡覺,是不是就把注意力都放在動作上?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觀吃飯,睡覺的時候-觀睡覺?另外我們在吃飯或睡覺時,是不是也可以把知覺打開?對所有大自然、外界空間都保持一種知覺?因為在我昨天睡覺之時,就是有這樣的一個感覺,好像比以前睡的時候,感覺更敏銳一些,半夜有人上廁所、起床,這些我都能夠覺知到,這樣睡覺的時候,是不是就專心睡覺?別人的動作就是聽而不聞,不要去覺知它?
法師答:這樣的睡覺就沒慈悲。
學員問:是不是做什麼事情,就專心做那件事?也是活在當下,還是同時保持覺察,也覺知這周遭的一切?
老師答:別人半夜起來尿尿,你沒有覺知,不去觀察他,就是不關心他們,就是不慈悲啊!好啦!開玩笑的啦!睡覺的時候,你就好好睡覺,不要雞婆啦!
學員問:因為這是我昨天發生的一個現象,它是自然發生的,我不是刻意要去把視覺打開,刻意注意到別人起床,可是我就是知道,覺得很有意思,我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因此我才問這個問題,這是滿新鮮的經驗。
法師答:好啦!沒關係!樣樣都可以去體悟、經驗一下。
學員問:在禪修的道理方法上,是不是吃飯的時候就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就專心睡覺,工作的時候就專心工作,洗衣服的時候就專心洗衣服……?
法師答:對!當然這是輕鬆的小插曲,一開始我們還是一樣,都把覺察力放在我們的內身、內受、內心、內法,把察覺力放在我們本身的身心上面,心才不會散亂,就像弓箭要射出去,一定要向後退,將來你的覺察力要普遍廣泛,而又保持清醒明覺,必須能夠退回到比較小的距離,好好在這裡,把這個「點」好好弄好了,你的內身能夠清楚覺察,就能夠「將身比身」的觀察外身。如果你本身不明,沒辦法清楚了解眾生,因此一樣都把這個心,先回來看我們自己、觀察我們自己。睡覺的時候,你就好好睡覺。
學員問:老師您昨天講說要觀呼吸,我一回去躺在床上就繼續觀呼吸,結果睡覺的時候都半醒半睡。
法師答:你在睡覺的時候,還是很努力的在觀呼吸,有在用力,沒有掌握到放鬆、放鬆,觀呼吸會幫助你進入熟睡。好!今天互動就到此,不錯!大家也都不錯、滿用功的,很多方面幫大家破疑解惑,希望有助於你的修行,能夠越得心套用、進入情況,好!現在就下座,一樣繼續保持禁語,跟大家講述的修行方法,大家要繼續用功,靜態、動態、禪堂內、禪堂外,都要繼續用功,好好把握難得的因緣,大家的身心能夠不斷淨化,心靈品質就會不斷的提升,明天開始講解【金剛經】,大家的震撼力、體悟力就會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