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三  


講題:七大即如來藏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數:共5片(本片為第3片)DVD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我們還在有相當深度的這個七大裡面,這個因為超越一切意識形態、一切的相,所以,這個沒有見性,聽起來相當困難;但是,注意聽、專注,也會種下善根,也會非常受益。我們講:七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前面我們講了地大、水大、火大,今天進入第四個,叫做風大。

[辰四風大(分四)]

[巳初標性約拂二就拂詳辨三結顯體用四雙拂二計今初]

經文,[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先解釋一下:阿難,風性無體,沒有自體可得,所以,有時候動、有時候靜,也就是一下生,一下滅,所以叫動靜不常。汝常整衣,你平常整理這個衣,出家人的衣就是袈裟。入於大眾,就是大眾之中,來到了大眾之中。僧伽黎角,我們稱為大衣,僧伽黎就是大衣,大衣就是袈裟,僧伽黎角就是衣角。動及傍人,稍一動,風一吹它就觸動旁邊的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則感覺有微風,清涼的風拂彼人面,[拂]就是吹向對面的人,就是比丘在披衣,前面有站人,離比丘前面不遠,有站人。所以,披袈裟的時候,袈裟角有動,動的時候風吹向對面的人。

[風大之性,本無自體可得。時動時靜,忽起忽滅,動非常動],風不是常動,動一下又停,停一下又動。[有時而靜;靜非常靜],這個靜也不是永遠靜,大家活在這個現實的世間裡面,很清楚的。[有時而動。故曰:不常。汝常(尋常也)整(理也)衣],你尋常整理這個衣的時候,[入於大眾之中]。

[僧伽黎:即大衣,又名雜碎衣],佛陀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叫做雜碎衣?諸位,你一定要清楚,佛在世的時候,衣的那個布料是很難得到的,不是象我們現在的紡織,一夕之間,那個工廠,是一匹一匹布出來,可以做很多很多的袈裟,佛在世是很難的!而且那個時候工業不發達,那個時候的布又粗又重,沾到水的時候,哇,那個很重!因此,那個時候布不完整,就這裡收集一塊,那裡收集一塊,有時候這個顏色不完整,收集後就縫起來,所以叫福田。比丘的袈裟一撐開來,那都是一個田字,一格一格的,叫做福田衣,又名雜碎衣。[二十五條,各四長一短]。我們在大乘佛教,打開那個紅色祖師衣就更明顯了,一條一條。我們這個打開也有,也是一格一格,有福田的。為什麼袈裟有一格一格的呢?表示說眾生想要修福報,就要先種這個田,種這個因,就像種子種在田裡面,眾生想要修福報,有時候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這個袈裟就表示福田,袈裟又叫福田衣。在座諸位你們也有一件衣,這裡是二十五條,各四長一短;你們也有衣,你們那件衣叫無常衣,這個無常就是萬一有[三長兩短],披這個衣就隨時隨地準備要面對死亡,你聽過,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這個就是無常衣。這個[四長一短]是屬於佛教衣的專有名詞。[凡分衛(乞食也)入眾,常披此衣。衣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那時候可以感受到微風。[拂彼人面]。就是吹向對面的人。[且舉此一事,驗證風性無體,動、靜不常也]。

[巳二就拂詳辨]

經文,[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

這個風到底出自哪裡?是出自你袈裟的角嗎?從袈裟裡面吹出來的嗎?藏在袈裟角嗎?或者是發生在虛空?是發於虛空?這個風是來自於袈裟角,或者是發生在虛空?生彼人面,而吹向對面的人的面。

[此征問風所從來,下則逐破]。底下逐一而破。

經文,[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阿難,這個風,如果是自動自發的由袈裟角出現,假設這樣成立,假設風來自於你的袈裟裡面。那麼,你乃披風,因為風在你的袈裟角自己一直產生,你就變成披了一層風。這個風一吹起來,其衣就會飛搖,你的這個大衣就會飛起來,應離汝體,就會離開你的身體。意思是風來自你的衣角一直產生,你的袈裟一定披得不穩,一定會飛離開你的身體,這個[體]不是本體,是指身體。我今說法,我現在正在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這個垂衣就暗示沒有風,靜靜的,沒有風起。垂衣表示風靜,沒有動。你現在看看我正在說法的時候,衣是下垂的,表示沒有風,我現在的袈裟是下垂的,表示無風,並沒有風吹起,那麼,你說說看,風到底在哪裡?不應衣中,有藏風地,你不應當說你的袈裟裡面有特別藏風的地方。

[此破風大出袈裟角。袈裟此雲壞色],是人家不要的,不是鮮艷的色叫做壞色。[義翻離塵服]。披了這個就要覺悟,我們是出家人,不著於五欲六塵的出家人,叫做離塵服。披了這個袈裟就要讓你離塵、離垢,這個是指煩惱的意思。[若謂此風,出於袈裟角,是衣中有風,汝乃披風。風性屬動,其衣飛搖],當然[自應離汝身體];當然會離開你的身體,[現衣不離體,是衣中無風,剛此風不出袈裟角,明矣。我今說法,會中垂衣],你看看,衣垂下來表示沒有風,這個形容詞代表無風。[汝看我衣,風何所在?我今之上,應補救詞,文方接續。恐聞衣中無風],恐怕聽到這個衣中沒有風,[乃轉救雲:衣中有風,但是動衣風出],只要是動衣就有風出,風就出來,現在[垂衣風藏,何得以飛搖離體為難]?怎麼可以說袈裟會飛離我們的身體來為難我呢?不可以這樣子,意思就是有藏風的地方,佛用最快的速度補充一句,[佛則以說法垂衣,風何所在],讓你沒有時間思惟,或者是分別,讓你沒有時間去狡辯。[不應說言,衣中另有藏風地破之]。

經文,[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意思就是如果說這個風是生之於虛空,那麼你的衣不動的時候,這個衣是指大衣、袈裟。你的袈裟在不動的時候,何因無拂?為什麼沒有風在吹,拂彼人面呢?拂就是吹向對方呢?若說風生於虛空,那你的衣在不動的時候,就是靜態的時候,為什麼沒有風,也沒有辦法吹向彼人面呢?空性常住,虛空之性它是常住的,既然風自於虛空,虛空又常住,就應當常常產生風,[應]就是也必須,而風也必須常常生起。因為這一段是假設說風來自於虛空。如果無風的時候,風滅,虛空應當跟著滅,為什麼??因為它們二個同時存在,虛空在,風就在,因為風由虛空而生,所以,沒有風的時候,虛空就會滅。為什麼?因為風來自於虛空,這是前面那段假設風是由虛空而生的。滅風可見,滅空何狀,把風滅掉我們可以感受得到,這個[可見]是可以感受得到,滅風,沒有風我們的皮膚就很清楚的可以感受得到;滅風是絕對可以感受得到。那麼,把虛空滅掉,你認為那是什麼情形?會發生什麼狀況?因為前面假設說風來自於虛空。

[此破風大從空生。若風生於虛空,應不借拂衣之緣],拂衣就是吹拂動衣,動衣,衣服會動,拂衣就是衣服飄起來。風生在虛空,就不需要借拂衣之緣。[當汝衣不動之時,何因無風]?當你衣不動,靜態的時候,為什麼沒有風[拂彼人面],因為虛空一直存在,[空性常住下,以風空性異為破]。這一段是風跟空,因為風是生滅的,空是不生滅的。所以,[空性常住,風性生滅,若以風從空,風應常生,若以空從風,至無風之時,風滅空亦當滅]。這是一定的道理。[下二句明空無可滅,然滅風可見,滅空究作何狀耶]?

經文,[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

我們知道風是有生滅的,如果有生滅是風,但是如果有生滅就不名為虛空,名為虛空,一定有它的義理,只要叫做虛空,云何風中,為什麼會有風跑出來呢?空是無物為體,云何有風出入呢?表示有出入、來去、生滅就不是虛空。所以,這段說若有生滅就不可以叫它叫做虛空,虛空本無生滅;名字叫做虛空,為什麼又有風來出跟入呢?有出就一定有入,所以,這個風出入就是生滅,這個就不符合虛空的含義了。

[此以名義不符為破。若有生滅,不應名為虛空,空無生滅故,上二句破名不相當;名曰虛空,云何有風而出,空以無物為體故,此二句破義不相合],名相的定義不同,不符合名相的定義。[若有風出,則名義雙失耳]。

經文,[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這個文字這樣看很難,實在是看不懂,真的!不是說笑大家程度不夠,而是說這個《楞嚴經》實在是太簡單,簡單到初學佛法的人看了莫名其妙,很難理解;但是,解釋一下就很簡單了。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如果風來自於而生自於哪裡?被拂之面就是對方的臉,這個文字很容易搞混了,用現代的中文就很容易了解。如果風是來自於對方的臉,就這麼樣子;可是,他就是要用這個,很難理解的,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其實就是對方的臉。如果這個風來自於對方的臉,吹向我們這個比丘。假設說,從彼面生,因為他是被拂,風吹向他,比丘在這裡整理衣服,風吹向對方的臉。那麼,從彼面生,從對方的臉生,當應拂汝?應當是吹向我們比丘這一邊,[汝]就是比丘這一邊,[拂]就是吹向於,風拂過來,是吹向我們比丘這一邊。自汝整衣,當比丘你在整理這一件大衣的時候,為什麼風吹出來的時候,看到袈裟的角在動,云何倒拂,為什麼倒拂?因為風是來自於對面的臉,當然要吹向我們這一邊。現在我們整衣的時候,袈裟角產生了風,有感受到風,結果吹向對面,就對面立場來講,風應該吹出來,現在吹回去叫做倒拂。倒過來吹向他叫做倒拂。為何風會倒過來吹向他?這一段是假設說風來自於對面的臉,應當吹向我們比丘,可是現在為什麼反過來,當袈裟在動的時候,卻吹向對方的臉?風應該吹出來,現在又吹回去,倒拂就是這個意思。

[此破風大從彼面生。既從彼面而生,自當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彼面所生之風,仍倒拂於彼耶]?

經文,[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

阿難,你要審諦,好好的觀察,整理大衣的是你,風從對面出來的,面是屬於彼人、對方。虛空寂然,虛空從來沒有生滅,叫做寂然。不曾流動,不參,[參]就是曾經,不曾經有流動,因為虛空沒有來去。好好觀察一下,風自誰方,鼓動來此?佛就叫我們觀照一下,風到底是來自於哪裡?從何而生,鼓動來到這個地方?

[此令審觀,整衣在汝,衣中無藏風地;面屬彼人,彼面亦不生風;虛空寂然,不參(曾也)流動,自不生風。汝應審諦觀察,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鼓即動也。以上三處,皆無風大生處]。

經文,[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風,它是動態的;空,它是靜態的,一動一靜,這體性完全不同。性隔就是體性是隔異的,這根本就沒有和合,非和非合。意思就是它就不是緣起法。不應風性,無從自有?不應當說這個風性無從(無因),沒有因緣自己跑出來,也就是方便說:它還是必須借重因緣;但是,因緣是妄。

[上二句,風空體性隔異,一動一靜,所以非和非合,此破因緣之執。下二句,不應當說此風性,無因自有,此破自然之執;從即因也]。[從]就是因。

[巳三結顯體用]

經文,[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你完全不知道全相全性,性相是不二的,你完全不知道如來藏性當中,這個風跟一般的風不一樣,叫做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性風就是性具之風大;真空就是本自真空,因為體性本空。諸位,我們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你要承認緣起法就必須承認有微塵性,沒有微塵性就絕對沒有緣起法。所以佛告訴我們微塵性仍然是空。修學佛道,用析空觀是不能成佛的。不可以立一個空、假、再立一個中道,如來藏性沒有這個名詞,空、假、中統統不存在,性相本一如,哪來的空、假、中?說[兩邊不著叫做中],這個絕對沒有的。你不要講不淨,因為淨都安不住了,哪來的不淨呢?我們一定要了解佛的用心,在不同的時空講不同的法以,他只是為了善巧方便。

我們講不淨觀,諸位,不淨觀對嗎?對剛剛初學佛法的來講,慢慢的看破這個色身,不淨觀不能講不對。真空法性如虛空,虛空有什麼東西可以不淨?講淨是不對,不淨是方便說,淨也是方便說,對二乘人講我們本性是常樂我淨。等到成佛了沒有這個東西;對眾生講無常,對二乘人講常,到成佛,無常跟常統統要放下,常是觀念,無常還是觀念,性相一如的東西,沒有這個東西可以討論,絕對的真空,哪來的無常?哪來的常?絕對的真空性,哪裡什麼不淨?哪裡什麼淨?淨都安不上,這個淨就是不淨的東西,清淨自性沒有東西可以安的,它是絕對空性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了解,佛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所講出來的法,是針對某一種特定的根器;到了絕對究竟解脫的佛,就沒有這個東西,完全沒有!所以,在這裡講性風真空,性具之風大本自真空;性空真風,性具之空也本來就是真正的風。意思就是當我們開採這個如來藏性,像成佛這樣大自在的聖人的時候,地水火風就不會有障礙,他可以循清淨的自在業,因為如來藏性它就是絕對解脫,所有在如來藏性影現出來的地水火風,完全是本性的東西。佛、大菩薩得自在業,可以利用地水火風這個緣起的幻相救度眾生、說不可思議的法,讓眾生解脫。

所以,四大在凡夫來講都是相剋的,地大不調、水大不調、火大不調、風大不調他統統要生病;而佛陀也要示現這個病,跟凡夫一樣,讓你知道說修學佛道必須從眾生好好的做起;可是,佛有大自在業,這地水火風所有,完全沒有障礙。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共業所感的世界裡面,我們都是兩面體的。風也給我們涼,就像水,我們可以喝,可以煮飯、菜,養活我們這個色身。可是,水跟風造成颶風,大大的傷害我們,時速二、三百公里,接近二十級,樹都連根拔起。風可以讓我們活動產生整個動作,地球沒有風不行啊。風分兩種,一種是對人類有利的,可是一種颶風起來就不得了!就像水一樣,水讓我們好好的作用。建造水庫,可是水只要一到颱風的季節,水就淹水,就災難,尤其是台灣。每年都一定要有颱風,一定夾帶強風豪雨。

這眾生共業所感的世間,佛沒有辦法改變。佛有大神通,可是沒有辦法改變共業所感的這個世間,很難!除非每一個,都遵照佛陀的教化去做,改變自己,大家如果像佛,這個世界完全就會變成淨土,正報改,依報就會改。所以,在聖人來講,如來藏性當中,性具的地水火風空,是無限的自在跟神通;可是在凡夫位來講,這些地水火風空有利各有弊,它就是相剋的東西。譬如每一個人因為循業發現,每一個人業力不一樣,如水來講,經典記載,天人來到人間看到一大片的水譬如太平洋、大西洋,天人是可以在水面上這樣行走,因為天人看水它是琉璃的,像水晶、琉璃地一樣,完全不是像我們;因為天人沒有重量,他可在踏在水面上不會沉下去,不會死。你人站到太平洋、大西洋你站上去看看,看你能不能浮得上來?很快淹死。

譬如我們人喝的水,在餓鬼道看來是膿血,他沒有辦法喝,沒有辦法解渴,一定要通過咒語轉變這個業才有辦法喝到水。像我們放焰口的時候,不持咒那個水沒有用,沒有辦法轉換讓他喝到的東西,一點辦法都沒有!還有,這個水你拿出去布施供養給鬼神,沒有用的他喝不到!他的咽喉,我們要了解這個業力是非常可怕的,眾生就是循業發現,看看個人造的業,所以,地水火風的享用也不一樣。胸量小的人下一輩子他所享用的地水火風就會很少很少,而且處處是災難!慳貪、吝嗇,為什麼?他運用這個地水火風所構成的色身就是造業,拼了老命造業,下輩子所感得到的地水火風就不夠大。

如果一個人做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等,一直行善、一直幫助,他心靈的光明一直出現。身也是我們自己的心靈,如果你想要在臨命終得自在,想要往生淨土,就不能有任何的執著、掛礙跟貪染,因為他會牽制我們的靈性。因為對假相虛妄的執著,我們的我執、法執,或者是五欲六塵,變成我們的兩隻腳像綁著很重的袋子,我們要走千里路一樣的困難。諸位!放下那一念是多麼的稀奇、多麼的讓人驚艷的美!我們要了解,眾生跟佛生活的世界完全不一樣。

這個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含有重要的意義是什麼?重要的意義是佛菩薩是大自在的業用,不受地水火風空的拘束;可是,活在娑婆世界,業感的世間,我們沒有辦法,你就是兩面的東西,火很好,可以煮飯,可以溫暖;可是會發生火災啊!一次火災死多少人啊?火可以變成炸藥,戰爭就是火。你常常發火的人下輩子會感應到戰爭的一個國家裡面,要面對戰爭,因為你常常發火。由內感的火會感應外面的火;內感的水會感應外面的水,你沒有辦法離開內四大、外四大,是由業感緣起來決定一切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很珍惜我們現在修學佛道的因,一定要把度量放的像虛空一樣、像佛一樣、像大菩薩一樣,無所不捨,就是把這個四大放到像宇宙一樣的大,那麼你所享受的就是宇宙的財富。

[此顯全體圓融,全相全性。阿難雖曰多聞,宛然不知如來藏中,性具風大,本自真空;性具之空,亦本真風,其體清淨本然,不假功用,周遍法界]。

經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

諸位!這一句八個字,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就是小人就是小量,這一句重點就是你本來有宇宙的財富,因為心胸陝隘,變成把整個宇宙束縛在一個小小的人身裡面,所以,你所能享用的只能現前少許的地水火風空,就是這些,度量不夠大,業卡住了。你想要享受人生嗎?儘管把度量放大,不跟眾生一般計較,不跟眾生一般比較,受到委屈度量一樣這樣大,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是的堅持自己,要有柔軟心。能夠享受無盡虛空法界的財產,從哪二個角度下手?一、要從柔軟心下手,柔軟心就是佛心,就是不忍心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不講一句傷害眾生的語言,也不做傷害眾生的動作,任何一種傷害眾生他絕對不會去做,就是柔軟心。第二、堅持忍辱,堅持忍辱就是心如大地,大地就可以大作用。換句話說:真正忍辱的人,他下輩子將擁有如大地的大用,能承載一切。一切的莊嚴相都從忍辱生,就是這輩子假設說你長得很醜,要稍微注意一下,忍辱跟美醜有很大的關係,忍辱的人心美,下輩子就會感應很美的貌相,就像佛陀一樣,感三十二相,無量劫來,佛修的為什麼有三十二相?就是修忍辱相。忍辱是全世界最美,是十方諸佛所最讚嘆的一種美德,所以,一忍辱的時候,心靜如水,如如不動,你的貌相就會愈來愈不受心境的干擾。說:面隨心轉,心的美是由忍辱來的,這是十方諸佛所讚嘆的。縱然你長得很醜,可是,你的氣質出眾,你的心靈散發這個美的氣息,內在美可以彌補外在的醜。如果你是長的很漂亮,更要忍辱,因為你外在也美、內在也美,那下輩子受用不盡,真的!

有的人說:師父,我臉黑黑的怎麼辦,我說:這個嘛,我再去看看佛經怎麼說,這可能就要敷臉了,好好的皮膚怎麼會變成黑黝黝的呢?可能是被太陽曬黑了。告訴諸位,佛經每一句都有很深的含義,面隨心轉;如如不動,面就是一直慈善、一直顯現你的佛菩薩的臉。有位居士很感謝師父,她說沒學佛以前是一個家庭主婦,常常因為兒女不孝順,先生三更半夜回來,她就動大怒,她的臉看起來就是業障一直很重。後來她看到師父的VCD、DVD,有時候上網看,哇!她覺得佛法真是好,才學佛六個月喔!所有四周圍的包括親朋好友,都說她的臉全部變了,變得非常好!她先生晚回來,她也不生氣;兒女再怎麼樣,她也不生氣,六個月,而且四周圍的人一直讚嘆她說:你變了,你真的變了!她變成和藹可親,忍辱,這個是一個很有志氣的人!不是像我們一個已經往生的比丘,人家講說:法師!師父講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這個比丘一聽以後,誤解了我的意思,後來因為他的行為舉止變了,人家一直勸他,說:你別想改變我,師父講的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你改變你自己就好!我就跟他講:我的意思好象不是這樣子,為什麼我講的這麼下面,你解讀的跟我好象顛倒?差很多!這個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說: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便知道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

[此顯大用無限。如汝下,即事驗遍]。

[已四雙拂二計]

經文,[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解釋一遍:一切眾生,佛菩薩示現那是例外,佛菩薩循自作業,一切眾生循惡業。循種種的業發現,世間無知,不知道這個業性本空,這裡要注意,不知道業性本空,本來就是如來藏,沒有能所、沒有緣起,也不是無因生,眾生不了解這個。因為循業發現,不知道業性本空,本如來藏,沒有能所,是絕對的本體,悟入像佛一樣的境界,得大自在的妙用,眾生沒辦法,所以,完全被四大地水火風空卡住了。循業發現,世間人不知道這個是如來藏性所影現出來的地水火內空,惑為因緣。諸位,為因緣迷惑,因緣有基本的元素,基本的那個最小的元素,就是微塵相,你如果要承認緣起法、因緣法,就必須承認有微塵的這個實性,也就是所謂鄰虛塵;佛陀說,這個鄰虛塵仍然無自性,本來還是空。所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自然]就是無因,因為外道連因緣都不了解,哪裡了解如來藏性?這些因緣法有根、塵產生了識,或者是外道的無因,完全出自於哪裡?皆是識心,分別計度,意思就是一切眾生不能離開妄想、顛倒的意識心;一切眾生不能離開執著的意識心;一切眾生不能離開無因的意識心;一切眾生都沒有辦法離開顛倒、妄想分別的意識心,都沒有辦法!這個識心如果好用,這世間來講的話叫做可貴的經驗,最好的發揮到極處,文化的種種經驗、語言的經驗,把這些科學、物理種種的經驗,這些統統叫做識心計度。只要你有所分析就叫做識心。

諸位!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在這裡。我這裡講的,如果你悟得出來,就見性,就在當下,悟不出來就很痲煩。譬如你們二個人在討論對方,甲說對方很有錢,乙就說這個人個性很古怪,甲乙看到一個人就一直在講,一直交叉、一直分析,一直討論,累積種種的經驗一直討論某一件事情,這就叫做意識心,皆是識心。佛法不是這樣,他不能一直繼續分析,你要進入佛的領域,單刀直入就告訴你:這個人不存在,沒有東西可以討論!你知道嗎?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行,名為佛行;不住一法,名為正法,就是你所討論的這個緣起的相,它當體就是空,沒有東西可以討論,單刀直入就超越一切表相,契入如來藏性。世間法就是識心,分別計度;出世法就是超越這些識心計度,煩惱。識心就是我們所講的執著、分別、討論。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二種事情,一切眾生沒有辦法超越。一、語言、音聲一切眾生難以超越。我們每天都必須借重語言、音聲過日子,我們依靠這個來溝通,所以,這第一點,很難超越!第二點,每天發生的事情很難忘懷。二種事情是一切眾生最難超越,最難斷的,就是語言、音聲;每天發生的事情很難去體悟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眾生差不多今天發生的事情,就一直放在內心裏面耿耿於懷,認為有東西可以討論,有東西可以講,有東西可以計較,有他,這個對象可以煩惱,一切眾生就是這樣過日子。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所循之業,有漏無漏之別;所現之大,亦有染淨不同。迷位眾生現染,修位眾生現淨,一一無非隨業所感。交光法師,假立問答,發揮循業之理甚詳,而與學者,大有啟發]。與學者就是有心研讀《楞嚴》的是大有啟發。[問:悟人既須循業,佛循業否]?開悟的人還需要依照他的業力去循業,佛要依據業力嗎?[答:在因位循之],因位就不是佛,就是在修行的過程,這個人必須循業。[卻即菩薩],這個人只要入於圓修的菩薩位,就是見性的菩薩。[因滿果發之後],因就是圓滿的因,向著果前進,因地也滿了,果也產生了,這個叫做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滿了,因向著果統統圓滿了。[但惟隨心],因為他就是佛的境界。[尚無量之可應,何有業之可循?惟除示現,無實業也]。佛就是示現。[故知稱體作用,無不自在,惟佛能之]。所以,我們不能講佛是隨業而來的、是循來而來的,是不對的!佛是循願而來的,緣由願而來的。諸佛菩薩是願力來投胎轉世要救眾生的,如果沒有佛來示現、來證悟成佛,在這個世界,有哪一個有辦法活得快樂自在?

[問:現見菩薩作用自在,何言惟佛能之?答:菩薩修行未畢,正由循業所發,故今非揀其不能作用自在],[揀]就是分別,現在不是說那些不能自在作用的人,揀其就是現在是討論什麼?[但揀其非是不循業耳]。非是不循業,就是沒有一個不循業,包括菩薩仍然要循業。所以,現在不是討論說那一些不能得到作用自在的凡夫,而是說包括那一些菩薩都必須循業,是在講這個是重點。[然惟圓實菩薩,所循大自在業,所發十玄妙用,與果人敵體相似]。所發的十玄妙用,像華嚴的十玄,與果人敵體相似,果人就是佛果;[敵]就是全體,是相似的。惟圓實,圓實菩薩就是見性的菩薩,圓教見性、大悟的菩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位即入佛位,是那種圓實菩薩,就是藏、通、別、圓,是圓教的菩薩,不是藏:藏頭佛;通教佛;別教佛;是圓教的,圓教的初住菩薩就等同佛。這樣子所循大自在業,所發十玄妙用,與果人敵體相似。

[又所應之知,即解悟也;所循之業,則修行也。若惟務修行,而不求圓解,則三祇六度,終無實果];這句話一切的修行人要特別注意,這句話一針(語)道出,一切修行人沒有佛的正見休想成道,修行,知見決定一切;處世,態度決定一切。現在的人一講起來就是關起門來拜佛、念佛、誦經,什麼經都不聽、什麼善知識開示也不聽,他就是:我這樣叫做拼,我要努力的拼向極樂世界!那可不一定!若惟務修行,就是沒有解、沒有佛的正見,而不求圓解,圓解是什麼意思?大開圓解就是見性,意思就是不懂得用本性修行,不用本性修行,則三祇,三大阿僧祇劫,廣修六度,終無實果,因為那不是成佛的因,你永遠不能成佛!你可以知道見性有多麼重要,開佛的正見,你才有辦法成就佛道。

[正以知自局,而量自有限也]。正以少知而自局限,而量而自有限,[限]就是特別的限住自己。一個人剛愎自用,起大我慢,這個是很可怕的!再來,一切的法師,自己沒有見性,而教導那些徒弟說:你們不要聽其他的法師的,只要聽我的就好;你們不要去別人的道場,只要在這個道場就好!在座諸位!若大悟,或者是那個道場已經大悟見性,那沒有話講;如果本身無大悟,沒有見性,就叫徒弟不要去外面參、不要去外面學,然後就聽我的!問題是:聽你的,你有沒有佛的知見啊?在我這裡,我不能這樣講。在座諸位!如果哪一個法師,或者道場講的究竟義,符合佛義,是見性大法,你都不用客氣,一定要去親近。法法平等,這是佛的本意。不可以拘泥於感性學佛,我們要做理性的主人,不應當做感性的奴隸,我們是要求真理,不是求人情世故;我在這裡,我上人比較安心、快樂。問題就是:你上人不能給你解脫啊,那你怎麼辦?佛陀告訴我們,你千萬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候也會錯誤的。你一定要認為他是絕對善良的、是絕對真實的、是絕對美好的,那時候,你才心服口服的去相信他,真理面前不講人情世故,因為那是解脫很重要的知見啊!

在座諸位,我已經很清楚的告訴你了:有因緣,你覺得這裡不錯就來這裡;師父絕對沒有給你任何的束縛、任何的壓力,沒有的!因為我們開示的要符合佛的知見,要綁死你們是不對的,你們一定要好好回歸你們的理性,自己用自己的本性去分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惡知見、什麼是壞佛正見,你應當用自己的智慧冷靜的去判斷。

[若但專務多聞],只有聞。[而不策圓修],如果不向著圓修,見性的修叫做圓修,圓修就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就是果,果不離因,叫做圓修。為什麼?因圓,果也圓啊,叫做圓修。[則恆沙妙理,祇益戲論];幫不上忙,所以,你聽經聞法,記得!要回歸你的心性,要腳踏實地的,說放下就真的去放下。[正以業不循,而果終不發也]。如果你圓修的業不循的話,圓修的果就不發。[以此而圓解圓修,不可不相應矣]。若以此圓解圓修,不可能不相應。[世間淺智眾生,見此循業發現之近由,遂惑為因緣;世間無智眾生,昧此循業發現之根源,遂惑為自然;此等皆是識心分別計度,情有理無,故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四風大竟]。

這段比較難,我再把經文直接就貫串起來,為了利益更多的眾生,師父就不厭其煩,直接解釋。風大,阿難!風性是沒有體性的,動跟靜不一定,所以是無常。你平常整理大衣的時候,入於大眾之中,大衣的角會觸動旁邊的人,那你有感覺到有微風的出現,這個清涼的風會吹向對方、彼人之面。此風為復,這個風到底是從袈裟裡面跑出來?還是自己由虛空產生風?來吹向彼人面?阿難!此風如果出自你的袈裟的角,那麼你變成披風,那麼,大衣就會一直搖盪。為什麼?就會離開你的身體。我現在正在說法,法會當中,你看我的衣下垂,表示風是靜止的,你看我衣,風何所在?這個大衣當中不應當有藏風地。如果說風生於虛空,衣不動的時候,何因無風來拂披人面呢?虛空的性是常住的,所以,風也必須常常產生才對。如果沒有風的時候,虛空就應當滅,因為風由虛空而產生,風沒有,虛空就應當滅,滅風,我們可以知道,可以感覺得出來,那麼,把虛空滅掉,會變成什麼狀況呢?如果有生滅就不叫做虛空,只要名字叫做虛空的,就沒有出入,為什麼還有風來出、來入,風來出、來入就不名為虛空,虛空這個名義是錯的。如果說風來自於對方的臉,從對方的臉吹出來,應當吹向於阿難你這個地方才對啊!當你在整理這個大衣的時候,有風出現,這個風是反過來倒吹向對方是不對的,所以,風從對方的臉產生是不對的。你要好好的觀察,整理的衣是在你,臉是對方,虛空是寂然,不曾經有流動,到底風從哪裡出現,而鼓動來此?風是動的,虛空是靜的,風的體跟虛空的體是完全不一樣的,根本沒有和,也沒有合,不應當風性無因自有,也不能說風是沒有因緣自己產生風的。

你宛然不知道,如來藏中,性具之風大,本來就是真空;性具的真空,本來就是真正的風,是沒有障礙的,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因為眾生業不一樣,所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小根器的人得小量的地水火風的用;大根器的人得大用,隨心自在用。阿難!如汝一人,只要你微動這個拂衣,便知道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沒有一定,看因緣,而因緣本空,假名因緣。一切眾生都循業發現,世間無知,二乘人、權教菩薩惑為因緣,而外道無因,惑為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這些都是妄想顛倒的意識心,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只能說一說而已。為什麼?緣起就是性空,本無語言,假有語言,而言說當下就是空,都無實義,無實義就是畢竟空。

[辰五空大(分五)]

[已初標性約鑿二就鑿詳辨三合會警悟四結顯體用五雙拂二計今初]

地水火風講完了,這段講空大。

經文,[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

解釋一下:阿難,我們這個空性是沒有形狀的,虛空也沒有形狀。因色顯發,由色法來比較、襯托出虛空,[顯發]就是襯托。由色法來襯托出虛空的存在性,由色法來襯托出空性的存在性,因為空是無形的,意思就是色跟空,由色顯空,由空顯色,就是這個意思。底下舉例子,如舍衛國的室羅筏城,去河遙處,離河遙遠的地方,諸剎利種就是王種,或者是大田主、大地主,也可以叫做剎利種。以及婆羅門,婆羅門叫做淨志修行,修行人,毗舍就是商人、首陀就是農夫、兼頗羅墮就是工藝、旃陀羅就是屠夫。旃陀羅等新立安居,他們要建房子,要新立安居。他們怎麼樣?要鑿井求水,要挖一個井,要求水,沒有水,大家怎麼能活?沒辦法活了!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顯現出來;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挖一丈,一丈虛空顯現;挖一尺,一尺虛空顯現。虛空的淺深,隨土出,土多,虛空多;土少,虛空顯現得少。

[此融空大即藏性。空性無形:此句指不變之體,性者體性,本無大小方圓之形段,有形則有變,無形則不變。因色顯發:此句指隨緣之用,因隨色塵之緣,顯現發明也。如顯見無礙科,觀一界之大則現大空,一室之小則現小空,方器則現方空,圓器則現圓空,雖隨緣顯發,空體不變。如下即事驗證。如室羅城(即舍衛國)],舍衛國的室羅筏城。[去(離也)河遙遠之處],因為沒有水。為什麼去河遙遠之處?這一句在表達什麼?接近河就有水,沒有接近恆河就沒水。離開恆河或者其它的河很遙遠,沒水當然就要鑿井。[諸剎利種,此雲王種,亦云田主;及婆羅門,此雲淨志,亦云淨行,以守道居正,潔淨其行也;毗舍此雲商賈,行商坐賈者是];動態的叫做商,[坐]也就是說:有固定的店面,這個叫做賈,坐賈。當然這裡面,商跟賈什麼買賣統統有,什麼米、綢等沒有一樣不賣的。[首陀此雲農夫,耕田種地者是;如此方四民]。四民就是士農工商,就像我們中國所講的士農工商,講簡單一點就是這樣子。[更有智愚二族],比較有智慧的、比較愚痴的。

[兼及頗羅墮,此雲利根,即六藝百工之輩];就是能夠種種的工藝,[旃陀羅,此雲屠者,即屠兒魁膾之徒],專門殺牛、殺雞、殺羊的,[膾],它的本意是細切的肉。[亦云嚴幟,國法令其搖鈴執幟],[幟]就是一種旗子,用做標示的旌旗,是旗的通稱。在印度,旃陀羅要拿一支旗子,表示我是下賤種,我是屠夫,你們不要靠過來。在印度,種族是很嚴苛的,只要他的影子被人家踩到,他就有罪;或者他的影子也不能讓高貴的人碰到,兩方面都要避開來。國法令其搖鈴執幟,[警人異路,良民不與同行]。

[新立安居下,要新立安身居住之家,因離河遙遠,必須鑿井求水。鑿出土一尺深,在井中即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越略二至九之數],越略就是超越了其中的二尺到九尺的數目。[鑿出土一丈深,井中還得一丈虛空,虛空之淺深,乃隨鑿出之土,多少而論。此即空性無形,因色顯發之事實]。

[巳二就鑿詳辨]

[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這個虛空的產生、這個空的產生,到底是因為土的移出;因土所出就是把地上的土移出來,是不是因為鑿土,移動了土,而顯現出來了虛空?或者是因為挖掘而才顯現的虛空?或者是無因就產生了虛空。再講一遍:這個虛空是因土移出嗎?產生虛空嗎?或者是因鑿產生虛空?還是無因,自己產生虛空?

[此征起,下逐破]。

[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惟見大地,迥無通達]。

解釋一下,說:阿難!如果說這個虛空是無因,自己產生的虛空,未鑿土前,沒有挖土之前,何不無礙?為什麼大地不會現出無礙的虛空出來?何不現出無礙的空間出來?意思就是還沒挖以前,為什麼不現出無礙?表示跟鑿有關係,不是無因。意思就是:如果說這個虛空,沒有原因自己跑出虛空,那麼未挖土、鑿土之前,為什麼不會現出無礙的空間出來?惟見大地,迥無通達,為什麼?

[此破空大無因生。若復此空,無因自然而生,未鑿土前,即應無礙,何以不能無礙,惟見大地,迥然]就是全部,[質礙,無有通達之相。鑿土方見虛空,非無因而生也。西域外道,於空大多執自然,故首破之,以明非自然也]。意思就是空所顯現是有原因的。

經文,[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虛空,因土而出]?

這一段,空,很不太容易了解,你要全神貫注,注意聽!這個就在討論,如果這個虛空是因為土出才看到虛空,則土出的時候,應見虛空進來;如果土先出,無空入,也沒有看到虛空進去,來入,云何虛空,因土而出呢?

再講一遍,如果說這個虛空是因為土挖出來的時候才產生的,那麼請問:在土挖出來的這個時候,你就應當看到虛空進去。為什麼?因為你說虛空是因為土出,土出才見到空入,這一定的道理嘛!一般的邏輯嘛!因土出才見到空入,所以,他現在就問難你:如果空的顯現是土出,則土出的時候,你就一定要見到空入;如果土先出,卻沒有看到虛空來入,那為什麼說虛空是因為土而產生的?這樣講是不對的!因為你沒有看到空入啊,土出空入,這個是符合邏輯,可是現在土出,卻沒有看到空入,這表示說空非因土出,空並不是因為土出才見到虛空。

[此破空大因土所出。以未鑿土前,原不見空,因鑿土出,而後成空,遂謂空因土出。則土鑿出之時,應見虛空,從井內周圍土中出來,入於井中,如井水,從井內土中出來可也。若土先出,無空入者,如何可說,虛空因土所出]?土出,虛空入,這樣才說因土所產生的虛空;現在沒有看到虛空入,不能講因土出而見空入。

經文,[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原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

這是說如果這個虛空的產生,並沒有所謂的出跟入,[出]就是指土,[入]就是指空。如果說虛空的產生並沒有土出,虛空來入,意思就是空跟土完全無關,沒有出入相。則應空土,原無異因,這個時候,空跟土是一致的,原來、本來就沒有異因,為什麼?若虛空並無所謂的土出空入,表示空跟土沒有出入相;沒有出入相是一致的,虛空就是土,土就是虛空,就是一致的,因為沒有出入相,無所謂的土出,也無所謂的空入,那表示是同一件事情。沒有異因,就是同一件事情,意思就是虛空就是土,土就是虛空,因就是異依,不同,原無異因就是同一種事、同一件事;無異則同,沒有異,當然就相同。現在就告訴你:因為空跟土,虛空跟土是一樣的,挖出土,一定應該挖出虛空;可是,你有沒有看到挖出土的時候,同時挖出虛空?並沒有看到。破這個虛空的產生沒有出入,意思就是虛空確實因土的移動才產生,不能說完全沒關係,不能說沒有出入,確實有出入,土出才見空入、空現。不能講:虛空的產生並沒有出入。

[此破空無出入。若謂空本在土中,無有從土出],並不是因為土而出,而是[從井入者。則應未鑿土前,空之與土,本無各異之因;因者依也。同處相依,無異則是同體不分,則土出時,空何以不與土而俱出耶]?

經文,[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

這一段比較難了解。這個虛空,若此虛空,因鑿,因為挖才出空,則鑿就能出空,鑿就會產生虛空,應非出土?挖是會挖出虛空,不應當是挖出土;可是,事實不然,我們是挖出土,不是挖出虛空。這一段是說,如果這個產生的虛空,跟挖土沒有任何的關係,若虛空因鑿出,因為挖才產生,那麼,這個挖是應當挖出虛空。挖是應當挖出虛空,不應當挖出土,事實不然,我們是挖出土,才看到虛空。不因鑿出,如果說這個虛空不是因為鑿而產生的,跟鑿沒有任何關係,鑿自出土,就是鑿自己挖出土來,為什麼挖出土的同時,又看到空?就表示看到空就是因為出土。所以,你講這個虛空因為鑿出,也不對!如果是鑿出,應當鑿出虛空,可是卻鑿出土,應當不是出土。如果說不鑿,不跟鑿有關係,跟挖沒有任何的關係,為什麼是同挖出土同時就見空?出土見空,表示它跟挖土有關係。挖出土來同時看到虛空,就表示挖(這個鑿),跟鑿有關係的。

這段再解釋一下,如果說虛空是因為鑿出空,那麼,則鑿就能出虛空的話,就不應當是挖出土才對,你應當是挖出空才對,所以,應非出土,本來要挖出虛空,卻挖出來是土,所以,跟鑿事實上是沒有關係的。如果說跟挖出土是沒有關係的,如果說這個空不是因為鑿產生的,意思就是虛空跟鑿沒有任何的關係,自己挖出土的時候,為什麼同時又見到虛空?這整段就是說:你說這個空的產生,跟(因)鑿、挖出是不對;說這個虛空不因鑿、挖出,也是不對!

[此破因鑿不因鑿,兩者俱非。若謂此空,是因鑿而出,則是鑿出虛空],因為你說虛空的產生因鑿而出,因為鑿才可以挖出虛空,那麼,這虛空就是被挖出來才對,為什麼沒有挖出虛空?[應非出土],應當不可能挖出土,應當挖出虛空,但是事實不然,是挖出土不是挖出虛空。應當不必出土,[而成空也]。才產生這個虛空,[若謂此空,不因鑿出],跟鑿沒有關係,[與鑿無乾者,則鑿井之時,但自出土,應不成空],也不應當產生虛空,[云何隨鑿,隨見虛空耶]?這個虛空因鑿,因不鑿,都不對!

經文,[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

你要好好的諦觀,鑿是人拿工具跟隨人的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因為地移動,所以,如是虛空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此更教以審察諦觀:井因鑿出,鑿從人手,隨其方向,擇地施工,運轉而成,土因地中搬移而出;如是井內虛空,因何所出?以此空,上已辨明,既非無因自出,又非土出,又非鑿出,畢竟從何所出耶]?其實都是妄識,本無來去、生滅,都是妄識。

經文,[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鑿、空虛實,鑿的體是實在的,[鑿]要連線[實];[空]要連線[虛],意思就是:鑿的體是實的,空、虛空的體是虛的,這個實是實實在在運作的、實在在挖的。鑿是實際在運作的,虛空是沒有實體的,這二種不相為用,一個是實,一個是虛,不相為用,根本就沒有和,也沒有合。也不能像外道的虛空無因產生,虛空是有因產生的,借重著因緣,而因緣也是妄。

[鑿體是實,空性是虛,一虛一實,不相為用,云何可說因緣和合而有?故曰非和非合;下二句翻上,既非和合,則不和合,故亦破雲:不應說言,此空無所從來,自然而出?此即雙破因緣、自然二計]。

[巳三合會警悟]

經文,[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如果這個虛空,性圓周遍,本來就不動搖,那麼我們應當理解,跟前面一起談到的: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均名五大,就是同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這個本無生滅,不是對生滅講的,是絕對的意思,立一個不生滅不對,這個本無生滅實在是離一切的語言,絕對的本體說的,是絕對的絕對,並不是相對的絕對;如果說本無生滅是對生滅講的,這個不對。所以,本來就不能說有生滅還是不生不滅,這個叫做本無生滅。諸位,注意!諸法本空,本無亦空,所以這個本無生滅,那當然就本無不生不滅了。這個就這個意思,本無生滅,就是本無不生不滅,也不能立一個不生不滅,因為法性本來就空,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本來就是絕對的無生,不能立一個不生不滅。

[佛意以此空大,合前四大,同名五大,會歸藏性。諸經多惟說四大,此經點出空大,例彼四大,同名五大。當知非僅虛空,新得大名,兼顯四大,昔日雖稱為大,亦惟其據處處皆有,地水火風言之,而實未顯互不相礙,非真大也。自今融以藏性,圓遍常住,方為真大,雖非新得大名,至今始得真大之實。若尋常談空,雖說周遍,有色礙處,即不圓滿,因色、空二法,相傾、相奪之故。今此空性,即是藏性],包括一切色法,統統是藏性,就是沒有任何對立、能所,絕對叫做[圓融無礙,圓滿周遍,色、空相即],色就是空,色當體即空,所以,色等同空,那麼,就表示本性無所障礙;我們現在分色、分空,當然有所障。[乃是性圓周遍。此性寂然常住,本不動搖,與下無生滅同]。

[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者:此以空大,性圓周遍,本不生滅,例知現前地、水、火、風,四大均等。四大平昔,雖稱周遍],[平昔]就是以往,四大以往雖然稱為周遍,[未經彰顯,一一稱性,圓融周遍,今會同空大,同名五大]。

[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者:即言諸大一一,唯性唯真],絕對的性,絕對的真,就是沒有任何能所對立,統統沒有。[如前所云,性色真空,乃至性風真空等,以性融大,諸大全性,故曰皆如來藏。性真二字,即指藏性真心,諸大圓融無礙,無一而非如來藏,從本以來,元無生滅],[本]就是無始,沒有任何一個開始,從無始來,本來就沒有生滅,[即常住不動]。

經文,[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這個就叫你修行,意思是說你要悟到這四大跟平等法界是一樣嗎?很簡單,看看虛空,什麼時候出,什麼時候入?你們也應當了解,這個地、水、火、風,什麼時候有出、有入?根本沒有出、入,絕對的如來藏性裡面,並沒有這些。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此警令觀察空大,悟明四大]。意思就是虛空沒有什麼出入,四大當然也沒有,出入是妄。[謂阿難言,汝心昏迷;無明障心故昏,真智不起故迷。執諸法皆因四大和合而有,是不悟四大,元是如來藏,非和非合,非不和合,故令觀察虛空,自可便知。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者:教以應當觀察虛空,即觀鑿井所見之空,為因鑿土而出耶?為因移土而入耶?為土有出入,空非(無也)出入耶?若悟空大,非出非入,非不出入,即可悟明四大,一一性圓周遍,非和非合],講出入也不對,講沒有出入還是不對。[非不和合矣!如前總喻雲:如水成冰,豈可說一定不和合耶]?為什麼?因為借緣起而談論;但是,緣起也是幻,緣起也是空。[如『冰還成水\』,豈可說一定和合耶]?說和合不對,說不和合還是不對。在絕對的如來藏性,方便說是隨緣顯現;雖是隨緣,其實其性本空。

[巳四結顯體用]

經文,[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在這裡[空]為什麼用一個[覺]呢?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為什麼?因為如果說用[空]的話,那就統統一樣了,就是:性空真空,那不是都一樣嗎?所以,這個[空]就是覺性的意思,因此用: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本性的真覺,其實就是真實的空;本性的真正的空,其實就是真實的覺悟、真正的覺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汝全不知,寓]就是含藏著[有深責之意。我如是為汝種種開示,中道了義],在此注意!中道了義就是不著一物,這是真正的中道,你不要以為有一種東西叫做中道,連中道都要破。[要汝觀空得悟。汝竟全然不知,如來藏中,性具之覺,本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體之覺。此二句,按前空大,變其文法,將前指性之空,換為覺字,空覺二字,皆指藏性。藏性具有寂、照二義],寂是體,照是用,[空是寂義,覺是照義。又復顛倒其詞,將本大]就是空大,[性空之句放在下句,若不變其文,則雙句皆是,性空真空,性空真空],這樣在講什麼,就分不清楚了,所以,這個寫文章的人可是了不起,它有寂、照義,寂字不能用,要用照字,就是覺,在這裡就是用照字。[無可分別。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準前可知]。

經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上顯全體圓融,此顯大用無限]。

在座諸位,你今天把內心裏面再放大得像虛空,你的生活完全自在,空性愈大,它的自在性愈大,你的喜悅的心就愈重、愈大。佛告訴我們要用喜悅的心過活我們的每一分、每一秒,要知足的心、感恩的心來過日子。一般眾生都很難用到這個,一般眾生連過日子都不會,不會過。必須用喜悅、知足的心,放大胸量。意思是說空的愈多愈自在,大用就無限。

經文,[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

阿難,就像一處來鑿井,他所見到的虛空,這個虛空又見到了一個井,虛空顯現的時候,就產生了一個井;其實並沒有什麼出還有入,本不動搖,也沒有生滅,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什麼時候現空不知道,其實並沒有出跟入,而是相妄性真,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即事以驗,性圓周遍。如一處鑿井,所見之空,空生一井;十方鑿井,所現虛空,亦復如此。一井之空,非出非入者是也。虛空圓滿,周遍十方,寧有一定方所?正由虛空,無所不遍,故成大義。非此有彼無,先無今有,不但具有大義,亦具常義,故前雲:『本不動搖,本無生滅』也]。

[巳五雙拂二計]

經文,[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都在這八個字,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萬法但是因緣,全部都是性空;萬法所有的性空,其實都是如來藏性,只能說一說,其實沒有真實義。如果沒有開發我們的覺性,我們的生命就是活著就沒有任何的意義,吃飯、上班、下班、看電視、大便、睡覺,每天都這樣子,早上起床,日復一日都是如此,吃早餐、上班、去上班以後就開始看主管的臉色,中午找個機會溜出來,吃飯。

[迷位眾生,循其所造有漏之業,則發現染空],發現染空,很簡單,有錢人住的空間就比較好,沒有錢的人住在水邊、廁所邊。每一個人住的空間就完全要看各人的福德、因緣。[如第四禪天人,厭有趣空,則現空無邊處。修位眾生,循其所修無漏之業,則發現淨空,如第四果羅漢,灰身泯智,則現偏空涅槃。前者既循有漏之業,要不發現染空不可得;後者不循無漏之業,雖欲發現淨空,亦不可得也。世間無知:此指凡、小、外道,惑為空大,是因緣所生,或執空大,乃自然而有,皆是識心分別計度,遍計執性用事,但有言說,都無真實之義。五空大竟]。

這段有點難,師父再解釋一遍,把它貫穿一遍,阿難,空性是無形的,是因為色法來襯托出虛空的空性,如舍衛國的室羅筏城,因為離河太遙遠沒有水,諸剎地利這些王種和地主,以及婆羅門的淨志修行人,和毘舍的商人、首陀的農夫,兼頗羅墮的工藝,旃陀羅的屠夫等等,他們要新立安居的時候,一定要鑿井來求水,否則沒有水喝。當土地移出一尺的時候,則於中現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的虛空,虛空的淺深,隨出多少,就是會產生,土挖出來,就顯現虛空。此空為當因土所出而顯現?或者是因為鑿而顯現虛空?或者是虛空無因自己產生?阿難,若復這虛空是沒有原因產生的,那麼,還沒有鑿土以前,為什麼不會現出無礙的空間出來?惟見到大地,迥無通達,可見虛空無因是沒有道理的,是跟土地移動有關係的。如果虛空是因為鑿土而出,那麼,土出的時候,就應當看到虛空入;如果土先出,卻沒有看到虛空入,怎麼可以說虛空是因為土而出?如果說虛空無所謂的土出,然後空來入,這種事情不存在,那就表示空跟土並沒有出入相,則應當空跟土並沒有異因,就是相同、不二了。無異就一定是同了,則土出的時候,挖出土的時候,為什麼沒有挖出虛空?土移動出來的時候,為什麼沒有看到虛空跟著挖出來?如果空是因為鑿而出來,這個鑿就可以挖出空的話,應當是挖出虛空才對,不應當是挖出土。意思是這個虛空是因為鑿而有的話,那麼鑿、挖出,鑿就可以出空,應當不是出土,不應當出土而見空,所以,因鑿出是不對的。

如果說這個空不是因鑿而出現的空,那麼,虛空應當跟鑿沒有關係,為什麼自己挖出來,在這個時候又可以同時出現空?意思就是鑿挖出來土的這個時候,為什麼土出,同時又現空?這表示跟鑿有關係,所以,不因鑿出是不對的。這段是因鑿出不對,不因鑿出也不對。因鑿出的話,那挖出虛空,為什麼挖出土;不因鑿出的話,挖出來的土,又同時現到這個空,表示跟挖還是有關係,跟鑿仍然有關係,因為挖出土同時見空啊!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是人的手隨方運轉,土是因為地移動、移開,如是這個虛空因何所出呢?鑿的體性是實,虛空是虛的,根本就不相為用,為什麼?一個實體,一個空體,本來就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虛空的出是有原因的。如果虛空性圓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的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統統叫做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看看虛空就知道並沒有出入。你全然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具之覺,本來就是真體之空;性空真覺,性具之空,就是真體之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小心眼見小量;大心眼見大量。阿難,如一井空,如一處鑿井所見的虛空,這個虛空會現出一個井,這個井所現的空怎麼樣?非出非入,本不動搖,亦無生滅,跟十方的虛空其實都是平等,十方的虛空跟一井的空其實是一樣;一井的空跟十方的虛空亦復如是。為什麼?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眾生的業所發現,世間所知,二乘人和權教菩薩,都認為這個是因緣,而外道的無因論的自然性,其實這個都是意識形態的一種執著跟分別,不曉得當體即空本來就是如來藏性,沒有能所,根本就沒有意識心,分別計度其實是不對的,萬法跟這個空都只有言說,沒有實義。

下面這一段很重要,非常重要!《楞嚴經》最重要的就是要你見性,這六根的見性明天要講,太快怕你聽不來,見大跟四大不一樣,見大依根,識是根塵相對產生識,你要分清楚。以前我看有的人講《楞嚴經》的時候,這裡弄不清楚,見大是八識的見精映在六根,所以,見大必依根;識不一樣,識是依於根對塵所產生的念,這個是識。這個太重要了!又很難理解,在七大裡面下面這段相當長,而且是最難理解的,所以,師父認為這一段是見性根本,是非常重要!下面我們用更長的時間好好的來發揮,才能夠顯現出《楞嚴經》的重要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