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解六結,越三空。 第七  


大佛頂首楞嚴經

圓瑛法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第10套

講題: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日期:2009.7.12-2011.10.02

片數:共8片(本片為第7片)

編碼:099【DVD簡體版】

《講義》737頁,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請翻開《楞嚴經講義》,737頁。

【醜二偈頌(分二)寅初標頌二正頌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前面是長行文,現在用簡略、容易記憶的偈頌,再把它宣揚一遍。

【爾時,如來詳釋長行已竟之時,世尊更欲重宣,此結解惟在六根之義,中有三意存焉:一長行義未盡故;】就是長行文的義理,還沒有發揮到淋漓盡致,所以,再用偈頌重頌一遍。【二別為樂(yao四聲)略】也可以念樂(le四聲)略。【機故;】樂略機故就是:樂略就是喜歡、喜好比較簡略的,「樂」就是喜好,「略」就是簡略。有的他喜歡背這個偈頌,所以就比那個長行文更簡略了。說:別為喜好簡略之機,所以,再重宣此義,用偈頌再重宣此義。【三乃為後來眾故。】後來眾故就是未來的眾生。【而說偈頌,令其得益也。】

底下是:【寅二正頌(分二)卯初祇夜頌前二伽陀開後今初】

經文:【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說:真如的本性,第六意識所分別的有為法是空的;這個有為法同時也包括無為法。因為《楞嚴經》講的是究竟義的絕對如來藏性,不容許立一個有為,或者是立一個無為,全是真如,全是一心,有為是對無為講的,無為是對有為講的。所以人家問你:什麼是無為法?它就是有為法。什麼叫做有為法?當體即空就是無為法。諸位!有為、無為都是互相形顯,因為講有為,才襯托出無為;因為講無為,才襯托出有為。如果了悟諸法本來就空,無所謂有為,也不可以立一個無為,才能真正了解佛的本義是什麼。所以,真如有為空,就是真如的本性,中間第六意識所產生的有為分別心,包括無為法,都是畢竟空寂。

緣生故如幻,為什麼叫做空呢?叫做緣生。所謂緣生就是空無自性,緣生就是無生,「緣」就是條件,借重種種條件所產生的相,或者是無相的東西,統統叫做緣生。所以,因緣生的東西,總是不實在,沒有一種東西是永恆的。所以,緣生故如幻,如幻就是說:好像虛幻的東西,因緣生的東西總是幻,幻就是空無自性。這個幻,因為它是生滅法的、會敗壞的;因為它是有為法的;因為它是剎那生剎那滅,空無自性,所以叫做如幻;因為它是無常法的,所以沒有永恆,萬法都是敗壞之相,所以它是如幻。我們之所以看不開,是因為不知道諸法如幻,我們認為某一種東西、某一個時空所產生的事情,是永恆的、是真實的東西,所以,被騙得迷迷糊糊!那我們今天學佛了,了解緣生故如幻,了悟諸法體性本來就空,沒有來去、生滅、增減,那麼所過的日子就完全會解脫。

說:無為無起滅,無為本來就是畢竟空,它本來就沒有起滅,講無為是為了說明有為的不究竟,著一個無為,就是知見立知。所以,無為本來就沒有起滅,是不可說的實證境界。因此,無為無起滅的意思是說:因為無為是對有為而立的,所以這個無為也是不實如空華。這個最重要的,就是除掉所有任何的觀念,知見絕對不立知,重點在這個。不能立一個有為,就是不能著有為法;心中更不可以立一個無為法,因為無為法是叫你進入解脫的境界,如果你著一個無為法,又變成生滅的有為法。簡單講:一個人自己每天讚嘆自己:我很行!就表示你很不行,你一點都不行,道理是一樣的,頭上安頭。

那麼,整句的串連起來,就是這樣解釋:說: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貫串起來就是這樣解釋:說:真如本性,第六意識所分別的有為法,包括無為法,都是空無自性的。為什麼叫空無自性?因為它是因緣所生的東西,所以,一切法本來就是如幻。簡單講: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無一法非幻。無為無起滅,是不可說的實證境界,無為法本身就是沒有起滅,沒有滅就沒有生,所以是不可說的實證境界。但是,無為法因為是對有為法而立的,所以,無為法本身並不起滅,當體即空,也不可以立一個無為法而去執著。所以無為法也是不實如空華,就是空中華,眼睛有毛病,就會看到空中有花。簡單講:我們今天為什麼看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鳥獸蟲魚、動物、植物、礦物,今天你看到了,是為什麼你看得到這些東西?就是因為不實如空華,我們看到的,其實都是因緣生的東西,而我們把它誤認為它是真實的,不了解諸法體性本來就空。所以,三界亂起亂滅,如不實的空中所產生的花。

【此超頌識性虛妄,】說:這裡是。。。。。。這個偈頌是識性虛妄,【猶如空華。《唯識》五位百法,前九十四種,是有為法,後六種是無為法。此無為法,是對有為法而立,故今頌首標真性二字,是一切法所依之體,有為、無為,皆依真性。】皆依真性是什麼意思?如果我這樣念,你就會更清楚:有為法是如,無為法亦是如,同一如,並沒有二如,如中並無有為跟無為,這樣你就聽得更清楚。所以,有為法是如,無為法亦是如,同一如,並沒有二如,那麼我們就了解,有為跟無為,其實都是名相、自我分別,實證的境界裡面,並沒有有為跟無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皆依真性。【此二字不可連有為解釋,有說有為真性空,其義未當。細察如來說法,本經每大段,皆從所依之真說起,】那麼,真就是不立一切見、不立一切法。【此頌亦復如是。】

翻過來,738頁,【真性者:真如自性也,其體絕待,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心緣相就是分別,離種種的分別相。那麼,如果你要體會到、要體會這個真如絕待,就必須要離名字,這個名字相是人們所假設的,人們所假設的,我們這個覺性不需要文字的。那麼,這個可以舉一個例子,就不需要語言相,或者是離言說相,我們的覺性不要靠這個。

有一個台灣的老婆婆,她到美國去遊玩,來到了紐約的時候,她去那個店裡面買一個很大的,中華料理店那個包包,肉包子!買了以後,買了以後,結果人家整團,整團都帶走了,去坐那個subway,捷運,整團統統都帶走了。這個台灣阿婆買了一支冰淇淋,還有一個包包,跟不上人家!哇!出來的時候,一個都不認識,就在那個店外面走出來十字路口,找不到整團,一個都找不到,就在那邊哭!在那邊一直哭:整團的人都不見了,我怎麼辦?因為她只會講台灣話。後來就一個黑人、一個白人,二個警察來;美國的警察都很胖,因為吃得太好了,好胖好胖!一個黑人警察,他看到那個老婆婆在哭,很好心就走過來,他問她:Yourfriend?意思是說:你的朋友呢?阿婆跟他說:我都聽不懂啦!警察就問她:Whereareyougoing?他說:你到底要去哪裡?Whereareyougoingnow?她說:我都聽不懂啦!阿婆就一直哭。。。那個美國的警察實在很有耐性,就跟她講說:youWhereareyougoing?yougoing突然間,阿婆似乎聽懂了,她知道:是不是在問我next,next就是下面那一站你要去哪裡。yougoing,那個美國警察。。。因為大家一個講台語,一個講英文,無法用語言溝通,於是用比手畫腳的,警察就這樣比畫著,阿婆說:我知道!我知道!阿婆就跟他比個姿勢,統統不用經過語言,阿婆就跟他比個姿勢,(師父比擬阿婆手勢)拿一支冰淇淋,她手上正好有一支冰淇淋,她就:下一站我要去。。。(師父比擬阿婆將冰淇淋代替火焰舉起的自由女神像)你知道這樣代表她要去哪裡嗎?自由女神,答對了!喔!那個美國警察,thepoliceman:Isee.Isee.開著警車就載她到自由女神像那邊了。博士念了二十年的書,也不會比這個阿婆行,人家她筆劃一下,警察就聽得懂了,人家比一下,人家(警察)就知道了!所以這個世間,有時候也不需要讀太多的英文。像我的話,很簡單,很簡單,如果我在紐約迷失了,當然我不可能迷失啦,因為我們會講英文。第一點,我都想好了,第一點,我在美國紐約迷失了,立刻叫計程車直接回hotel,不需要到處去玩,就回hotel;第二就是去機場,是不是今天要離境啊?Departure離境;當然我們懂英文,那是沒問題啦。這是比喻說,真如本性這個覺性,是不需要名字跟言說相的。所以,我舉這個阿婆、老太婆,用比的也會通,就是表示人類的覺性是一樣的。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屬有為,不屬無為。能為有為、無為所依,如前喻太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有為空下,經意別指第六意識,有為、無為,即六識有漏、無漏,不獨有為空,即無為亦復不實,】諸位!你講無為,著一個無為,就變成了有為。所以這個無為法是讓你實證的,還不是言說的。契入無為,就絕對不會再立一個無為。【此與《掌珍論》】這個《掌珍論》是共二卷,整本這個論叫做《大乘掌珍論》,它是印度清辯論師所著造的,那麼它是唐代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冊。這是內容有關於空義的論述,這是《掌珍論》,清辯論師所寫的。【偈意全同。彼雲:『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如幻緣生。【因喻顛倒,】我們三支量是宗、因、喻,顛倒,此經次序並沒有顛倒。(【此經不倒。】)【下半偈:『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華。』】這個無為法也是不實在的,是對有為法而立的,也應當不著。所以,無為法也不是觀念境,它是解脫的真實境,如果立一個無為,就變成了生滅法。所以無為,著一個無為,那麼,這個就無有實際的,就無有實,也沒有一個實在的無為法,因為無為法不可說,也不起如空華,不起如空華。【彼偈不倒,】那個偈頌並沒有顛倒。【此經宗因】這個次序有一點點【顛倒,】顛倒是只是次序變化一下。【此有二量,】二量。【按立量格式,】因為三支量有立量的格式。A,【先標舉有法,】B,【次立宗,】C,【再以因解釋宗義,】D,【後設喻以顯宗、因,】來顯示他們的宗旨,宗跟因。【謂之宗、因、喻,三支比量,無論何法,皆可以比量智釋明,如三支犯過,則成非量,三支無過,為真比量。】真比量用現在的名詞,叫做正確的推論。但是在這裡必須特別說明的,這個三支量是外道法,它不是正統的佛教,不是正統的佛教。這個宗、因、喻是外道在用的,佛教來引用、暫時借用這個,是為了讓人類更加的合理來了解佛法,所以,方便引用外道的宗、因、喻。

在座諸位!如果究竟的禪,它哪能推論呢?怎麼能夠推論呢?在座諸位!禪,真正的禪是不能推論的。

諸位!如果你們念過大學,念微積分的時候,譬如說你往右邊,這個是X軸,往前面來,畫這個平面,這是Y軸,X軸、Y軸,那麼,這個是Z軸,XplusYplus或者是Zplus,plus就是正的。如果你往左邊來看,叫做minusX負的,都知道。那麼Y是那邊,負的;Z是底下,這個是minusZ,中間它一定有一個零,zero,中間一定有個零,zero,來定位這是X軸、Y軸、Z軸。那麼,各組的方程式構成像橢圓形,或者是圓形,立體的,立體,X軸、Y軸、Z軸所構成,它就變成立體圖,三度空間的立體圖。不像平面圖,平面,譬如說你只有X跟Y那麼就是平面;如果是XYZ三個軸,所構成討論的,那麼就是立體的,像橢圓形,或者是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乃至於立體的三角形,都可以推論出來;這是微積分,微積分就是微分跟積分。那麼中間,現在討論:中間這個零,zero,這個零從哪裡來?你要產生X軸、Y軸跟Z軸,從哪裡來?它一定要從零來推論。零來推論,這個零從哪裡來?這個零就是無中生有而來、是假設而來、是習慣用語而來、全世界都承認而來,這個zero是所有全世界的概念而來,而這個zero本不存在,而人類為了三度空間的起源,只好假設一個zero,這個zero叫做本位、定位。譬如說以地球來定位的話,地球來定位的話,那麼,這個天文學上,所畫出來的幾度的空間,全部必需依地球來定位,包括畫出整個銀河系,也是要以地球來定位。可是,如果用太陽來定位,就不是這樣子的了,太陽來定位就不是這樣子。所以這個zero,它在數學裡面講,叫作incase,if叫做假設的問題。這個假設就是人類的妄想的產物,因為要解說世界的天地萬化的數學方程式,而不得不去假設一個零,一個零。一個零,才有辦法、-,因為你一定要假設一個零,這個零在中國佛教裡面講:這個零是不存在的、是無中生有的、是妄想的產物,當體即空,零本身並不可得,它是有為法、它是數量法,就是錯誤!所以既然零是一種假設的東西、不存在的東西,硬要去推論,全盤都是錯的!知道嗎?

禪不可思、不可議,不能推論,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當下就是不可得,不可得中,就是如夢幻泡影,體性本來就是空。所以,用任何的法,都沒有辦法推論到佛性,全世界的數學家,不可能了解佛性;全世界的科學家,都不可能了解佛性,永遠不可能!因為是對外,種種的數目字,包括銀行家也不可能了解佛性,銀行家每天都是numberplayer,數字遊戲,這個數字裡面就是虛幻、不實在的,在本性裡面,並沒有,零從哪裡來?零從假設來、從無中生有來、從全世界習慣來、從假設、從大家公認來、全世界的概念來,零本身並不存在。

所以,你所有的三度空間,也是人類的時空妄想的產物,人類妄想的產物,叫做時間跟空間。那為了解釋種種的現象,一定要符合,加入這個時間、空間,它才會產生一種解釋法,要不然你怎麼過日子?你怎麼樣有這些種種的科學?那是不是說:數學、科學是不對?不是這個意思,是說這些數據、觀念、知識,讓我們活得更解脫、更方便,沒有這些數學家、科學家,我們活得很不方便。因為有種種的數據,我們就會造出種種的飛機、電腦,對不對?iPad、iPhone,要不然你沒有數據,你怎麼造呢?所以,佛法講得最究竟的,是要解脫的內心;而科學、物理學這些解釋的,人類所不能理解的現象界,是讓我們有種種的知識,讓我們過更好的生活。我們不可以變成一個野蠻的人;但是這個知識跟智慧是兩碼事情。所以,諸佛妙理,無關於文字,也無關於學歷,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道理。

好!所以,佛法本身,當體即空,並不能推論,也不能用宗、因、喻三支量來比量、來推測,因為這個是叫做真比量,三支量無過,叫做真比量,這個在究竟的禪法來講,立不得!立宗、立因、立比喻,就不是真實的證量境界。不可以裡面。。。說:宗則非宗,因則非因,喻則非喻,因為它不能說,叫做最高超的,沒有辦法測量的。

【立量雲:有為是有法,空為宗,因雲:緣生故,同喻如幻,異喻如虛空。】這個虛空就是不受緣生的影響,叫做虛空。【有為之法,有生有滅,不但滅後空,實在當體即空,故空為宗。因即解釋空之所以,雲因緣所生之法故,因緣和合,虛妄有生,】諸位!我們現在統統叫做虛妄聚在文殊講堂,因為是因緣故。【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等一下講課講完了,大家都走了,叫做虛妄名滅。那麼簡單講:既是虛妄生,就叫做無生,今天我們來聚在文殊講堂聽經聞法,也是無生;就是今天我們離開文殊講堂,文殊講堂從來沒有增減,來無增、去無減。體會到這個就是法性的時候,我們就離一切虛妄的生,離一切虛妄的滅,心就沒有所謂的增,也沒有所謂的減。【既曰虛妄,則空無自體,所以同喻如幻,異喻如虛空。《正脈》雲:『幻法從緣生,幻法空無性;有為從緣生,有為空無性。』】簡單講:交光法師的《楞嚴正脈》說:幻法是從因緣所生,因為幻法是空無自性的。那麼,有為法也是從因緣生的,有為法是空無自性的。所以當你證得到空性的時候,你的打水陸,哇!就很有意思了,就知道它在講什麼。

【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立量雲:無為是有法,】無為是有法,意思就是:仍然有一個無為法。【不實宗,】因怎麼說呢?【因雲:無起滅故,】因為本來無為法是沒有起滅的,沒有起滅,【同喻如空華,】空中本來就沒有花,是你眼睛有毛病,才看出有空中的花。【異喻如真如。】諸位!十方三世一切佛,由初發心到成等正覺,都是用這二個字修行:恆順「真如」,隨順「真如」修行。【無為之法,亦復不實為宗,因對有為法有起(生也)滅,】739頁,第一行,【立無為法無起滅故,若無有有為法,何得有無為法耶?】所以,對稱法、相待法,這個還是變成相待。【所以同喻如空華,良以空華無有起,空華本不實,】也就是所謂的無生。【無為無起滅,】所以,【無為亦不實。】講了無為,就變成有為了,變成一個觀念了。【《正脈》雲:末當結雲,識之有為,與識之無為,二皆非實。】最後就結了,結論就是說:識、識心的分別是有為,與識心的所謂的無為,與識之無為,二皆非實。簡單講:真如是絕待,不能著一個有為,更不可立一個無為,就是這個意思,立一個無為也不是實在的。【我故曰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也。問:『佛破識,何以知其並無為亦破?』答:『經初佛破識心,破至深處,則曰: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皆由執此妄想,誤為真實。』誰謂但破有為,不破無為乎?】「誰謂」:怎麼能夠這樣說。誰謂,就怎麼能說只。。。「但」就是只,只破有為,不破無為。所以,《楞嚴經》到最後究竟來講,就是如來藏性不立一切法,不著一相,不立一法。

739頁,中間經文: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解釋一下:言妄顯諸真,講到這個所謂的妄心,那是為了顯示真心的可貴和存在。那麼這二個既然是相對待、互相襯托的,那麼妄心跟真,其實就是同樣是二妄。為什麼?那是叫你放下,真心是放下妄,而不是能著一個真。所以,妄對真講,真心也對妄講。所以你講到這個妄,是為了要顯得真實,這妄心跟真,同樣是二個妄。

猶非真非真,那個「非」要用二次,猶非真,然後:非非真。那麼,底下的非真就是妄。這裡面無所謂的真,非真;也無所謂的妄。意思就是說:真如本性或者如來藏性,無所謂的一個真,叫做非真;也不能所謂的講到有一個妄,因為這二個都不存在,才能夠入如來藏性。所以,猶非真非非真,第一個「非」字要用二次,非真就是無所謂的真,也無所謂的妄。所以,真是無為法,妄就是有為法,這裡面無所謂的一個真的無為法,也無所謂一個妄的有為法。

云何見所見,見,第一個見是能見的根,與所見,那是塵,根本不存在有能緣的見分的根,也無所謂外在的塵。更不能說有一個能見的根,或者是所見的塵,所以,云何見所見?

整句的貫串起來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佛法所講的妄,是為了要顯示真實、真心,那麼,立一個真心就不對,所以妄心、真心,就同樣變成二種妄。真如的絕對自性是絕待,無所比較,所以,猶非真非真,無所謂的真,一個無為法,也不能說有一個有為法,有為法、無為法,二個都不立,更云何說有一個能見的根,和所見的塵呢?破妄是破盡一切妄,不立一切法、一切知、一切相。

【此追頌根、塵同源。上半偈答難,難雲:權教小乘,率以有為為妄,無為為真。今何以並無為,亦斥其不實耶?答雲:言有為是妄,以顯無為是真,分明對妄立真,真外有妄可對,真固非真,故曰合妄與真,同為二妄矣!《中論》雲:『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如果這個法是因為相對待而成立的,那麼這個成立的法仍然是對待。所以法,你一直講,就愈來愈離,愈離於絕對。所以因為絕對的東西,它沒辦法形容,沒有任何的距離,只能唯證相應。所以,這個佛法你用講的,就是還是有一點失真了,第一義諦本不可說,只有開悟的人能夠理解。好!那麼話講回來,如果不說一些方便法,那麼眾生就永遠沒有機會了,永遠沒有機會了。如果這個法,因為相待而產生的、成立的法,那麼這個法仍然是相對待的,簡單講就是:不能進入絕待的。換句話說:用任何的語言,都不能進入絕待,因為語言是文字、是觀念的意思。所以,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足證此義。】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此半偈況顯,上一非字,】上一個非字,【雙貫真與非真,非真即一妄字,真指無為,妄指有為,真性絕待,雙非真、妄,】記住!這八個字,是修行的重點!你想要體認到不可思議,哪一個開悟的人的心境是什麼?諸位!開悟的人心境是什麼?見相即道,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是不是?所以,真性絕待,雙非真、妄,【故曰猶非真與非真,】那個「非」要用二次,非真與非非真。【云何是能見與所見耶?能見即根,舉眼根以攝餘五;所見即塵,舉色塵以攝餘五;又見即見分,所見即相分,】翻過來,740頁,見、相二分同依自證分,(【見、相同依自證,】)就像這個蝸牛的二個角,伸出去有二個角——見、相二分,收回來叫做本體分——只有蝸牛一個身體。同依自證分,就是自體分。【況顯根、塵見相,豈有異源乎?】就是來自一個本源。所以,無量的世界,其實來自一個如來藏性,本性統統包括在內。

740頁,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此結定。根、塵中間,無有各自獨立,真實之性,是不能獨立之故,勢必互相依倚,有若交蘆,雖有二相,實無二體。】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結」就是縛、縛結,「解」就是解脫,第一個是心打結,第二個是心解脫。無論是心打結、被結所縛,或者是心解脫,同所因,因是一樣,因為來自同一個本體,只是一個真,一個妄。同所依,依自證分,就是自體分。那麼,這個聖凡無二路,六根的束縛跟解脫,就是無二路,如果是無明起,那麼就是凡,被束縛;如果是不生滅的清淨自性,那麼就是聖,同樣是六根,看你怎麼運用。所以,「縛」就是縛結,「脫」就是解脫、「解」就是解脫。這個縛結或者是解脫,同樣是所依於自體分。六根門頭,迷妄和覺悟,都是同樣六根,所以,聖凡並無二路,看看會不會運用。

【此追頌縛、脫無二,結解惟在六根。六根結縛,則為凡;六根解脫,而成聖。同所因,因即依也。若結若解,同依六根更無他物。無二路者,六根結則為凡,趣生死路;六結解則成聖,趣涅槃路;生死、涅槃惟在六根,結解更無別路,故聖凡亦惟在六根,向背無二路也。】「向」就是方向相同;要背,那麼就愈來愈遠離。所以這個「向」就是合的意思,就是合覺;那麼,「背」就是愈來愈遠,愈來愈遠,離的意思。是向是背,其實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你觀察這個蘆草,這中間的性是有還是無?

底下是解釋了:

【此重釋根、塵同源。謂汝且觀察交蘆中性,為有耶?為空耶?若言其空,】怎麼樣?【蘆相宛然;若言其有,中無實體,故曰空有二俱非;即非空非有也。根、塵,見、相二分之性,亦復如是。若言其空,能所對待宛然;若言其有,實無自性可得。故曰空有二俱非。又當知根結,】時,【則非真空之涅槃;】根打結就是心打結的時候。那麼,【根解,則非有為之生死,】一解開來了,就沒有生死了,而是涅槃了。所以,生死涅槃無距離,就是這個道理。生死涅槃並無距離,就是看你了不了解空義的思想。【若空若有,二者俱非矣!。】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迷」就是迷有,「晦」就是晦空,眾生迷有,二乘人晦空。這個晦也是對。。。著迷的意思,暗淡無光叫做晦,落入涅槃坑洞裡面。說:迷有晦空,「即」就全部都是無明,無明。還是站在成佛的究竟角度來講,二乘人對凡夫來講就不得了了;可是對佛來講,仍然還是無明。所以,迷有晦空,就全部都是無明。

「發」就是開發,這個「發明」不是發明科學家、發明什麼電動、發明電腦那個發明,完全不是這個意思。「發」是開發,「明」就是本明,開發本明叫做發明,就是離於空有便解脫。

【此重釋縛脫無二。迷晦即無明,迷即迷之為有,晦即晦之為空,此句乃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若立空有二種知見,即為迷晦,為結縛,為凡夫,為生死。發明便解脫,發明非有非空之理,此句乃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若不立空有二種知見,即是發明,是解脫,是聖人,是涅槃。因是之故,所以諸佛同言,生死結根,涅槃安樂,惟汝六根,更無他物。】

【初祗夜頌前竟。】

好!現在把筆放下來,注意看我這裡,所謂空無自性是什麼意思?第一個,左手代表六根(師父舉左手);我這個比喻很重要的,會嘛就悟,不會嘛就繼續迷。左手表示六根(師父舉左手),右手表示六塵(師父舉右手),六塵,六塵。六塵,一動念執著,(師父左右手迅速相拍)聲音表示識心分別,外面的虛空表示真如自性,外面的虛空表示真如自性。

為什麼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統統是如來藏性所遺留物,多餘的東西?

好!諸位看!(師父單舉左手)單單六根能不能生識?不能!

(師放下左手,單舉右手)單單右邊的六塵能不能生識?也不行,一定要動念,動念。

根、塵,(師父左右手迅速相拍)聲音表示識心分別,這個識心分別,剎那生,剎那就滅。。。剎那生,剎那就滅(師父復將左右手迅速相拍)識心分別,(師父左右手迅速相拍)剎那生,剎那就滅,這個叫做空無自性。

意思就是說:因為離開了塵,(師父放下代表六塵的右手),或者離開了根,(師父放下代表六根的左手),沒有識心。

好!再來,(師父左右手迅速相拍),這個聲音一擊,根、塵相對,產生了識心分別,請問:我們的虛空有沒有增加?沒有,答對了!我識心分別怎麼分別,它只是虛空當中,剎那之間的音聲閃動而已。

再來,(師父復將左右手迅速相拍),當你音聲消失的時候,現在沒有聲音,就是沒有識心分別,虛空有沒有減少?也沒有!

好!那麼,我們一直妄動。。。一直妄動,一直攀緣(師父將左右手相交)每天動念,每天動念,眼根,眼根——眼識;(師父不斷將左右手相拍)耳根——耳識;舌根——舌識,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的識心分別,對虛空有沒有增跟減?沒有,很好!那麼沒有,這個六根空無自性(師父舉左手),六塵空無自性(師父舉右手),(左右手相拍)識心分別空無自性,這一十八界,統統是虛空的多餘物。知道嗎?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虛空。所以,你今天所有的根塵,在運作你的行住坐臥,包括你的起心動念,都是多餘的。

簡單講:不了解生命,生命對我們來講就是一種負擔,我們不曉得這些都是多餘的負擔,多餘的負擔,不了解這一層的道理,所以我們就一直拼了老命,要乾出一番什麼事業;可是那一番事業叫做如夢幻泡影。你乾到最高層的領導,英文講:Andsowhat?你能如何?今天的比爾蓋茨,全世界最有錢的,你要問:Andsowhat?你又能如何?

所以,根、塵、識,一十八界,都是妄;但是,我們要生活,我們要生存啊!那麼用這樣的比喻有一個缺失,(左右手相拍)用一個根、塵,產生的識,知道、可以比較容易了解空無自性;但是,這個有一個缺失,就是這個不能儲存種子,因為這個是比喻,這個比喻!

好!我們六根對於六塵,產生的識心分別,那一個剎那之間的動念,會儲存在八識田中的倉庫。用這個比喻有一個缺失(左右手相拍),是因為它沒辦法儲存在宇宙當中;可是,動念是內心,你動到這個念頭,它會儲存在你的八識田中,八識田中就像一個倉庫一樣。所以用這個比喻有一個缺失,因為沒有儲存的能量。知道嗎?動念,它有一個好處,動念就是說:用內心裏面的動念,比較容易解釋,就是說:所有的動念都會變成種子,我們八識田中就像倉庫,一直儲存無量無邊的種子。

所以,用這個比喻是善巧(左右手相交),用這個直接了解內心裏面的世界,這個才符合佛的用意。但是你慢慢慢慢在每一種比喻當中,好好的去體會跟體悟,因為佛法不是這麼簡單的,這個不是Doctor來有辦法的,就是博士來也沒辦法的,這個太難了,超越一切表相、語言、文字、觀念,唯證相應的東西,它就是必需要這樣子,一步一步來比喻。。。一步一步來比喻。。。慢慢的去體悟。知道嗎?

你如果是像紐約那個阿婆,完全聽不懂,以後就用比手畫腳的,用比的。

這個你看看,師父要從大一學佛,到現在三十幾年了,諸位!今天師父要上台講《楞嚴經》,世間要多少的學歷?要花三十年、三十幾年的時間!在座諸位!簡單講:今天如果你是四十歲的,已經四十歲了,我從今天給你栽培,你要七十歲,你才有辦法講《楞嚴經》!知道嗎?七十歲!如果你今天是五十歲,才開始我來栽培你,就表示你要八十歲,你才有辦法上台講《楞嚴經》!如果說照本宣科,那就太簡單了,就不用花時間栽培,膽子大的就敢上台,二年他就可以講經了,他就不怕墮地獄啊,有什麼不敢?不怕下地獄的,那個一、二年就敢上台的,那個不怕下地獄的。對不對?因為講錯,自己也不知道啊!所以,這個佛法不容易,太難了!

741頁,倒數第五行,

【卯二伽陀開後(分二)辰初正以開後二別彰勝義今初】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解開這個結,要有次第的,六妄之結如果解開,一真之名也不存在,叫做六解一亦亡。佛教不能說有六跟一,真性沒有數目字的。這個「六」就是六結,就是六妄之結若解開來,那麼,一真之名也不存在,亦亡,亦亡就是亦不存在。那麼,根選擇圓通,我們選對了,選對了這個耳根,入流成正覺;這個「入流」不是證初果,那不是這個意思。入聞性之流,要解動、靜、根、覺、空、滅,解六結,越三空,入聞性之流成正覺。

【前祇夜,是重頌前文,長行之義;此伽陀,是孤起頌,突然而起,以開後文之義。上二句,】「綰」就是繫結,綰巾就是把巾、手巾打結了。【開後綰巾以示倫次科,】「倫次」就是一定要有一定的次第,「倫次」就是類,相同類;但是,一定要有次第,叫倫次。「倫次」就是類次,像數目字,它有一個次第,叫做倫次科。【下二句,開後冥授以選本根科,】選這個本根科。【前來已示結元,】打結之根本,「元」就是根本。【說結解同所因,】同樣是六根,只是迷跟悟。【結之與解,同因六根,】所以,眾生看到什麼都著,就是表示一定會打結;聖人看到什麼都不著,就是徹底解脫。同因六根,【今欲解結,必因次第而解,以是結本次第結成,從真起妄,妄有六結。六結即是五陰,從微至著,識陰先起,】742頁,【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識;】這一句是方便說。【次成行陰(即第七識),次成想陰(即第六識),次成受陰(即前五識),次成色陰(即內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陰,每陰為一結,色陰有二結,】譬如眼有明、暗,耳有動、靜,意有生、滅。【喻如穿衣,從內向外,若欲解結,必須從粗向細,次第而解,六結解盡,五陰破除,五濁澄清矣!喻脫衣,從外向內,脫了第一件,方見第二件,故云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者:對結相之六,而說結元之一,六結既解,則六結之相不有,一巾之名,亦不復立,此正開後文,六解一亡之義。】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者:解結當於六根之中,選擇圓通本根,如前所云: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故須選擇,但依一根下手,做入流工夫,不許出流,出流是背覺合塵,此根即結縛之本;入流是回光照性,】簡單講:你就放下所有的外境,該有的責任去把它完成,一樣用灑脫、解脫的心態,去完成你應該有的責任。所以你在這個世界,無論你扮演哪一個角色,都可以修行,都能修行。入流是回光照性,【此根即解脫之元;如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證入圓通,自可速成正覺。】

把筆放下來,看這裡,這個用比劃二次,比你在看經典看了很久更快,用比劃的快很多!

這個結,結,動;耳根,用耳根來(例),動、靜、根、覺、空、滅(師父以左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走),六、五。。。六,第六結,六五四三二一(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右手與左手在「一」處相平衡),如果要穿衣服,要從最裡面那一件衣服先穿,對不對?要穿衣服要12345(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下向上),這裡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這裡,(師父以一合扇平放在「一」處擬為真如本性),那麼,這個就是六結,六結(師父以左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到扇子)。那麼,這裡數一二三四(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到扇子)。

再來,看這裡,動、靜、根、覺、空、滅(師父以左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六五四三二一(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好!動結是第幾結(師父兩手心向下高舉並排平放)?(眾答:第六結。)第六結。

靜結?(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下一個台階)(眾答:第五結。)

根結?(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又下一個台階)(眾答:第四結。)第四。

覺結?(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復下一個台階)(眾答:第三結。)

空結?(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復下一個台階)(眾答:第二結。)

滅結?(師父保持上一個姿勢,復下一個台階)(眾答:第一結。)

你看!好!這樣子的話就更快了。你現在,我隨便舉一個例子:覺結第幾結?覺,覺悟的覺,(眾答:第三結。)第三結。靜結第幾結?(眾答:第五結。)第五。動、靜、根、覺、空、滅(師父以左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走),六五四三二一(師父以右手作階梯狀從上向下),這樣子平衡(右手與左手在「六五四三二一」各處相平衡),這樣就知道了。

那麼,再來的速度就快了,速度就快了!所以,用比劃的是不是快很多?的確!不然看書老半天也不懂,對不對?比一下,對不對?就很快!

底下,

【辰二別彰勝義內具名體宗用教五重勝義】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那麼,這裡有五個重點:名、體、宗、用、教。諸位先看右邊,右邊那個【辰二別彰勝義(內具名】、【體】、【宗】、【用】、【教】【五重勝義)】

念經文:【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這第八意識的陀那微細識太微細了,非一般凡夫、二乘人所能理解,這個習氣跟種子,好像瀑布之流,很難找到停損點。真非真,非真就是妄,一下子真心,一下子妄心,恐怕二乘人跟凡夫迷了,搞不清楚。所以,我常不開演,因為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說:在座諸位!自己看經典,這是很好的習慣;但是問題:你沒有真正的悟,那麼,你看經典就會扭曲、錯會經典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就說:師父!我比較喜歡看經典。我說:很好!這個要給你讚嘆,但是,我還是特別建議你,一定要聽善知識的開導。因為那個語言跟文字自己去體會,很容易扭曲,而且佛也不是這個意思。所以聽經聞法,要列為生命當中他最重要的!當你薰習了五年、十年,再來聽經聞法,在那一剎那:喔!原來如此!我以前都誤認為這樣子,結果現在是這樣子,怎麼會差那麼多!就是這樣,要不然善知識做什麼?善知識,你總要一點工作給他做啊,要不然中秋月餅給人家吃了那麼多,柚子也吃了那麼多,你都沒有給人家一點工作,這樣也不好意思!對不對?善知識擺在那邊閒著,對不對?太閒也不好,所以要給他一點忙碌、一點工作,要不然立一個善知識幹什麼?所以,這個佛法無人解,雖慧不能了,再有世間的智慧、知識,是沒辦法解開佛法的,完全沒辦法的!真的!

我有一次台灣大學上課,那個教授他說:餵!慧律法師!我告訴你,你們那個佛法充滿著矛盾!

我說:為什麼矛盾呢?

他說:你們這個佛法喔,就是這樣: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師父擬教授手拿一杯水和一個器皿),即非三千大千世界(師父擬教授將器皿里的水倒入杯子),就像一杯水(倒來倒去),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師父擬教授將杯子裡的水倒入器皿)。這個講來講去,到底你們佛在講什麼?

這大學教授喔,沒辦法的!對不對?

佛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師父擬教授手拿一杯水和一個器皿,將杯子的水倒入器皿),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師父擬教授將器皿里的水倒入杯子),是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師父擬教授將水倒入器皿)。慧律法師!那你的意思就是:你的錢不是你的錢,就是我的錢;我的錢就是你的錢,不是我的錢,那麼意思就叫:後來你的錢統統歸我,就是我的錢。

我說:哪用這樣比喻?我說:教授,教授!這不是這樣子啦,這個真的是。。。不是,因為時間太短了,沒有辦法!

後來第二年,台灣大學打電話來說:慧律上人!我們想請您到台大上課,上一整年的!我說:那沒辦法啦,這裡到台大很遠。後來剛好高雄師範大學邀請師父演講,高雄師大就比較近了,就去高雄師範大學上課,也是上了一年,去跟他們上了《十四講表》,台大太遠了,台大太遠了。

所以說,這個佛法,真的也不是教授有辦法的。教授就是愈教愈瘦,叫做教授(瘦)professor,愈教愈瘦。所以我們能夠碰到佛法是很殊勝的;但是,要好好的去領悟,不可以用自己的妄想、顛倒、分別去學佛。

好!看底下的註解,742頁,最後一行,

【此彰顯體勝。前示從根解結,根性即是識性,】識體本空就叫做識性。【識性親依如來藏,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叫做微細生滅,就是阿陀那識。【此雲含藏識,】就是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所以,在座諸位!你一定要對眾生好,是因為對眾生好,你才會變好。為什麼?因為對眾生壞,所有的壞就變成你的種子,就將來你自己要承受!所以,記得!燈塔只負責、燈塔只會放光明,不會發出噪音,港口那個燈塔。一樣的,大悟見性的聖人,只負責對眾生放出智慧和慈悲的光芒,不會像眾生這樣,牢騷、抱怨,發出噪音。所以,為什麼?因為聖人了解八識田中所有的種子,將來都會慢慢的成長、開花,變成結果,那麼到時候受苦,你就受不了了!所以,因此這個含藏識,你了悟以後,一下子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因此你要落下去的種子一定要好的。簡單講:記得一句話:含藏識只有三句話可以解決: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你出來的種子統統是好的!發好心就是你的種子是好的,做好事、說好話,統統是好的!所以,這個含藏識了解以後,你更會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大悟的人更重視因果,因為任何一個因果都逃不掉!【含藏根身器界種子;】根身就是五蘊身;器界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種子就是內在的念頭,微細的習氣念頭,叫做種子。就像我們收成穀物,五穀有五穀的種子。【亦名阿陀那識,此雲執持,以能執持一切染淨種子,以及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此識即如來藏,受無明熏,】這個很容易了解。你看現在大家都喜歡吃煙燻的,熏久了,那個味道,哇!是多好啊!是不是?現在素食的也很多都是用薰習的。所以無明熏,【轉如來藏,而成識藏,即第一卷,佛判二根本中之真本,】二根本就是真本還有妄本二種根本,的真本。【為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其體淵深莫測,微細難知,二乘不能究其源,等覺未能窺其際,故曰微細。】你想想看,等覺喔,快要成佛的人,還未能窺其際啊,唯有佛。故曰微細。

【習氣成暴流者:《深密經》雲: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成暴流。』】「暴流」,就像瀑布流下來。像中國大陸有十大瀑布,十大瀑布。那一天我看了那個節目,旅遊節目說:中國大陸有十大瀑布,第一名的瀑布,他說在青海省。那個工作人員說:為什麼我們沒有把第一大瀑布攝影起來,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呢?因為扛那一部機器,要走進青海那個大瀑布,要走二十天,車子沒辦法到,駝、驢都沒辦法,就是一個人要扛那部攝影機,走進去要走二十天,走出來要走二十天,四十天!中國第一大瀑布,是最美、最大的瀑布!所以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看到,你看到的都是黃河啊、長江啊、峽谷啊、瞿塘江、錢塘江、長江三峽,這大概電視上看到都是這個。有人說瀑布有負離子,要趕快在瀑布的前面用力的呼吸(師父閉眼擬深呼吸),我說:吸那兩口氣哪來得及呢?(笑)來不及了!對不對?這個就是解釋這瀑布,一泄下來,一泄千里,沒有停損點。所以,簡單講:就是我們的行為舉止,受這個無明習氣暴流所控制,你沒有辦法!所以因此一切眾生所做出來的事情,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很多的地方,他是控制不住的,控制不住的,所以,非理性的。尤其是財、色、名、食、睡,他要生存啊,他要本能啊,生存跟本能,就攪拌他的心靈成暴流,不需要無量億劫來的種子了,就這一輩子的種子,一個金錢、一個女人、酗酒就好、抽菸,這些少許的欲望,這一輩子就好,就轉變成強大的暴流,你就控制不住!所以,人類有某些地方,他是非理性的,譬如說你的胃,你的胃,你的胃,要吃東西,蠕動,蠕動。對不對?蠕動,蠕動。這正常的蠕動,時間到就會餓。如果你打針打太久了,這個胃,或者吃西藥吃太久,這個胃蠕動就不正常,一下子快,一下子慢,一下子脹,一下胃酸過多,到最後就是痙攣,痙攣就spasm,痙攣,這胃就不正常了,胃受藥所控制了!所以,我們一出生,你看,就不是要跟不要的問題,是你沒有吃,你沒有辦法生存,你活不下去,這個不是你理性可以控制的,哪一個聖人不用吃飯的?當然有啦,少數的印度那一些,一輩子不吃飯的,我們講的不是這個,我們講一般人。印度有一個不吃飯的喔,電視有(拍)出來,一輩子都不吃飯的,幾十年從來不吃飯的!有一個人,美國有一個去給他測試,十四天,他就坐在那個地方,他修那個yoga瑜伽,就坐在那個地方,看他有沒有偷喝水,或者是偷吃東西。二個禮拜坐在那邊,完全沒有任何的動作,佛陀講的那個是。。。當然這是定,重要還是要有智慧的。我們佛弟子學習的是中庸之道,因為那個是印度的外道,我們所學的佛陀的中道。所以,這個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成暴流,簡單講:今天我們的行為舉止,不稍微控制一下,那個貪嗔痴慢疑一起來,你就失控,你就失控。【習氣即無明種子,展轉熏變,妄上加妄,漸起諸結,而成生死暴流,以習氣種子熏變,能引生諸趣,生死流轉,故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者:因此識是真妄和合,其體全真,不過參雜無明習氣之妄,如經初十番顯見,極顯其真,二見重剖,】就同分妄見還有別業妄見,重剖,「剖」就是剖析,再一次剖析,【乃破其妄。若說是真,恐其迷妄為真,】把妄心當作是真心,【而起增上慢心,】所以你看,自己很有修行了,動一個念頭:我很有修行!這個就是妄心,真正有修行的是一句話都不會講,因為它是絕對,絕對就沒有什麼好說的,所以,唯證相應。因此真的聖人是默契而已,僅止於此,沒有一點慢心。【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就是把妄心當作是真心。底下,【若說是妄,恐其迷真為妄,反致向外馳求,騎牛枉自去尋牛,】我們當下體空,就是真心了;我們現在往外一直去追尋,就是騎牛妄自去尋,騎牛找牛。【終日行之不自覺。故我於權小教中,不輕為人開示演說者此也。《深密經》雲:『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把這個微細的阿陀那識妄執為一個我,其實那個也是生滅的、是虛妄的。到這個地步,除了大菩薩、妙覺的佛陀,其他人差不多沒辦法去分辨什麼是妄心,什麼是真心。【二經偈語,雖有五字七字之別,其義全同。】

好!底下是宗勝,前面這一段: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是講到究竟處,叫做顯體勝,顯示這個體的殊勝。

底下是顯宗勝,宗勝,宗教的宗。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解釋一下:萬法其實是自心所現的相分,而取這個自心所現的。。。自心取自心就是:自己的心取自己心所現出來的,萬法其實是相、相分,而相分是心所影現的,而見分也是心,那麼,就是以心取心,能見的見分,取所見的相分,其實都是心,都是八識田中的種子,所影現出來的現量境界。所以,我們不了解,見分跟相分,本來來自於一個同樣的本體的,自心取自心。

那麼非幻,非幻就是真,那麼真實法,這個非幻也變成了幻法,只要你見分取這個相分,這個真心就變成幻法,能所不斷,那麼真心就變成了幻法。

不取無非幻,這個不取,就是最重要叫做離相,只要你不要取著見分跟相分,就是離一切相,那麼,這個就好辦事!不取就是離一切相,就是無非幻,非幻就是真法,也無所謂真的法。你只要不著、又不取,離一切相,就無所謂的真法可得。

非幻尚不生,連真實之法尚且不生了,尚且不動念去執著;那麼幻法,人相、眾生相這個幻法,云何怎麼能夠成立呢?

744頁,

【此彰顯宗勝。宗具因果,即下手起修,由因至果,最簡要,最巧妙,根性法門,但從一門深入,其修巧,其效速也。】

【自心取自心者:良由一切眾生,不悟見、相二分,惟一自心,】山河大地其實就是你的心。【妄以能見之見分,妄取所見之相分,名曰自心取自心。取字,即結縛之源,】就是萬法你著不得。諸位!你修學了三藏十二部經典,每次都有人問說:師父!我從哪裡下手?從不取下手,從離相下手!不取就是離一切相,你今天心之所以打結,就是取相,再來就妄想一直連續。所以,取字就是結縛之源,【遂於本來無幻法中,妄成一切幻法;幻者虛幻不實,如現前身心世界,人相法相,紛然雜陳,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無有真實,苟能達此,則返妄歸真,亦復無難,但要不取便是。不取二字,即是下手工夫,】每次講:師父!有沒有哪一種方法最快?最快就是放下,最快就是離相,離一切相。【亦即解脫之本,不起能取之心,不取外塵之境,旋轉六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非幻之法,尚且不生,一切幻法,云何而得安立耶?】連真法都不生了,那談什麼幻呢?【此中取字,即結縛之元,】「元」就是根本。簡單講:一切眾生為什麼活得這麼累、這麼辛苦?簡單講:就是心中打結,縛就是被捆在觀念、意識心裏面。【不取即解脫之本。】

【不取二字,即是最簡要,最巧妙之下手工夫。亦即前文,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不隨二字,圓頓修法;又即知見無見,無字工夫;又即欲逆生死欲流、逆流之功;又即下文觀世音入流照性方法。此不取工夫,即從根解結工夫。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俱空就是空空,連空性那個空也要放下,我空,法空也不生,叫做俱空不生。【非幻之境,尚且不生,而人相法相之幻法,】《金剛經》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對不對?這些人相、法相之幻法,【豈能立乎?是則以不取為宗,以了幻為趣,】諸位!這個「了幻」講得太好了,他不會念叫「知幻」,這個力道還不那麼強。對不對?「了」,就是徹底一點都不保留,它就是幻!單刀直入,萬法就是幻,幻就空無自性。所以,在座諸位啊!這個世間有什麼是非、有什麼恩怨呢?世間有什麼絕對的對?有什麼絕對的錯呢?在座諸位!你今天所受的委曲,就當作前世欠人的,好好的還。今天受一切的苦難,就當作是八識田中已經起現行了,逃不掉,因果逃不掉!我們常常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這一句話,這是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就是你這個國家不要侵犯我,我不會去傷害你,共產黨常常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學佛要更高一層,人犯我,我也不會去犯人,這個是變成學佛的。就是人犯了,侵犯的犯的意思。站在保衛國家的角度,是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是站在聖人的心的這個角度,人犯我,我一樣不犯人,這個是功夫!就是心中沒有恨,聖者心中無恨,恨是生命的休止符,他會停頓一切的智慧,他只知道記得恨,他忘了智慧。所以,恨是生命的休止符,會讓我們智慧完全停頓!所以六祖講:道須流通,何以卻滯?以了幻為趣,【簡要巧妙,無復以加矣!】

底下是講名勝,顯這個名勝,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這個根性不生不滅的法門,「是」就是根性法門,是名妙蓮華,蓮花就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蓮花一開,裡面就結籽,簡單講就是因,果中帶因,因中有果,因果同時,不二法門,是名妙蓮華,叫做根性法門,是一切法門最妙的法門,是名妙蓮華。金剛就是佛性,金剛的佛性是不動的,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王就是至高、至尊、最貴,國王是統領文武百官,當然王就是至高的。寶覺就是我們的真心真性,整句的意思是說:這個不生滅的根性法門,是所有的法門最妙的法門,你只要用金剛佛性不動,如同國王的至高無上的寶覺的真性真心。簡單講:根性法門是最妙的法門,我們的佛性本不動,是最貴的、最尊的真心真性的法門。

【此彰顯名勝。是字指根性法門,名為妙法門。妙者不可思議之謂也。此圓頓法,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以此根性,為因地心,根性即本覺佛性,本來是佛,此即因該果海;無奈佛性,埋沒在五陰妄法之中,今則旋根脫塵,返妄歸真,證得妙覺極果,亦不過成此本來之佛,此即果徹因源。因果該徹,不可思議,喻如蓮華,方華即果,】剛開花就結果。【因果不相舍離,又蓮華出污泥而不染,根性隨緣不變如之,此喻根性法身德。】

【金剛者,金中之剛也,最堅利,能壞一切,一切不能壞他。喻此根性,無動無壞,靈光獨露,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根境結惑,】這個根性【觸之則銷;】觸之則銷就是用本性修行,那麼,這些無明就沒有。所以,【無始無明,】根性【擊之則破;】用不生滅來觀照一下,所有無明不存在。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這個道理,無明本來體性就空,不存在。【斷盡諸惑,圓成果地修證,此喻根性般若德。】根性的般若德。

【王者自在之義,處染不染,不落於有為;在淨非淨,不泥於無為;】「泥」就是拘束,不拘束在無為法裡面,不泥於無為。【染淨一如,空有不滯,此喻根性解脫德。寶覺,即真心之異名,前雲寶覺圓明,真淨妙心,此心即圓湛不生滅之根性,】746頁,翻過來,【猶如摩尼寶珠,圓滿湛然,寂照具足,乃自性天然之本定。】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用這個般若照見一切如幻,叫做如幻,這一句就是這樣子。三摩提就是三昧,一照,既然是幻,就沒有東西可以執著。

所以男女的感情那麼難突破,一照,五蘊本空,這個人不存在,他來到這個世間,只是幻,那麼所有的,一念之間就全部放下。男女的感情,或者是欲望,是所有的電影啊、小說家啊,是不是?統統在一直描述的。你看任何的歌;就是這樣。不管任何的歌、小說;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話題。就是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如幻三摩提,一照,所有的欲望空,所有的男女的肉體並不存在,這個只是剎那生剎那滅,不清淨的身體,你不必等到剩下一堆骨頭,你才來覺悟,你現在就了解了。你肯面對真相,你就不會遭遇假相,這個是修行人的根本。你勇於面對真相,真相就是一堆骨頭。

所以,我常常鼓勵大家,你們要去看那個埃及出來的那一些埋葬很久的法老王,或者是埃及的木乃伊。我們現在看的,大家都是漂漂亮亮的,衣服一穿,化妝,一下子,對不對?頭髮一擺,甩一下,風情萬種,回眸一笑百媚生。好!當你脫水的時候,對不對?埃及豔后而今安在哉?赤壁賦裡面講的安在哉。我很喜歡看那個木乃伊,因為那看了會覺悟,一個人把水全部脫光的時候、脫水的時候,剩下一個乾屍,你說他一個人,也是一個人,有形狀;可是完全失去水分,那個時候屍體又沒有腐爛,很好,五臟六腑好像存在;可是,已經全部幹掉了!一個好好的人,為什麼變成這樣子?喔!以後我們這個色身,死了以後也是變這樣子,也是變這樣子。到底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在忙碌什麼?或者我們在貪著什麼?

所以,所有的眾生,因為不肯面對真相,他就一定會迷於假相。你很勇敢的,我面對我這個色身的真相,那就沒有東西啊!對不對?你男孩怎麼化妝,西裝一脫,還是一樣啊!所謂猛男,身體還會抖動,抖什麼呢?你們看過健美先生會抖動的肌肉嗎?我看電視的。我看電視後,自己試看看,不會動,沒辦法,差很多!我看電視上健美先生的肌肉都會抖動,什麼六塊肌啊,那個會抖動的。他把練那個肌肉的心情、意志力,來練這個《楞嚴經》,喔!不得了!所以我們對這個世間的不了解,所以我們就會練這個、練這個,著迷這個、著迷這個,對不對?像以前麥覺生的那個毛筆寫得。。。麥老師她哥哥麥覺生,你看那個毛筆寫得多好啊,多好!臨命終,師父去跟他加持,那一些毛筆、硯台要做什麼?那意思就是說:師父!您練毛筆字沒有什麼用囉?不,我不是這個意思,你要練毛筆,你有興趣沒關係;但是,你要告訴自己:練這個,稍微心可以定一下,但是,跟開智慧是兩碼事情的,兩碼事情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如幻三摩提,就是要進入三昧,你一定要觀一切法如幻。其心如如不動,彈指超無學,超無學就是指一下子就超過二乘人。

看註解:

【此彰顯用勝。即修證之力用。三摩提此雲等持,定慧平等任持,入流照性,全憑慧力,澄濁還清,乃由定力,又知真心本具,幻惑本空,此亦慧力;於本無修證,而起無修之幻修,無證之幻證,此亦定力;由此定慧等持,次第解結,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正所謂諸幻滅盡,覺心不動,證入圓通,得住首楞嚴三昧。】

【彈指超無學者:即明修巧而效速也。亦即前文所云: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故能於彈指頃,超過無學之位,但解三結,】動、靜、根。【已齊無學,何況寂滅現前,乃至得成無上知覺乎?】

諸位!看經文: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此」就是從根解結的教法,佛陀教我們從根,單刀直入,心保持如如不動,所有的結就解開,不受假相的影響,煩惱、執著、顛倒全部解,從根解開這個結。簡單講:這個根,攀緣這個外緣——這個塵,你要發現根性當中的不生滅的根性,就是如如不動,那個就是本來的面目。

此阿毗達磨,阿毗達磨,阿毗叫做無比法,「達磨」就是法,我們講:達磨祖師,達摩祖師,就是法的意思。阿毗就是無比法,阿毗達磨就是無比法。無比法的意思就是最尊、最貴、最上,當然就是無能相比,叫做無比法。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諸佛,十方諸佛。一路涅槃門,一路通往涅槃門,就是涅槃的修門。「修門」後面加四個字,括弧,寫小一點:密示耳門。密,秘密的密,密示耳門,示就是開示的示。這裡也告訴你:一路通往涅槃的修門,是哪一門?就是耳門,所以叫做密示耳門。

再解釋一下: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意思就是:從根解結的教法,是無比法、是最尊法、是最貴法、是無上法、是最上法,就是十方諸佛一路通往涅槃的修門,就是密示耳門。

【此彰顯教勝。此字指根性法門,阿毗達磨:此雲無比法,謂此從根解結之教法,是最勝頂法,非其他教法所可比。十方薄伽梵:即十方諸佛,薄伽梵,有雲婆伽梵,】這是譯音的不同。【是佛之別稱,具足六義:】婆伽梵又【謂自在、】婆伽梵又叫做光明【熾盛、】婆伽梵叫做無量的【端嚴、】就是莊嚴。【名稱、】就是聞名而稱讚。聞其名稱讚其人,叫做名稱。聞佛,所以你看,大家一聽到佛名,沒有一個不讚嘆的,大家都要向他下跪頂禮。名稱,聞其名稱其人,叫名稱。【吉祥、尊貴,乃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一路者,】這「一路」不是花田一路;我常說:請歸零。就是「花田少年史」的,很好笑的,配那個台語實在是笑翻天了!一路:【三世諸佛,共由之妙修行路,涅槃獨取,】747頁,【萬德畢備,二死永亡,無餘大般涅槃。此門字,但指修門。前第四卷,大開圓解,是悟門;此所示圓修,是修門;第八卷得成圓證,是證門;文殊揀選圓通偈雲: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即指此一路之修門,彼則明指耳門,此則密示耳門,即一門深入之門也。】

【二偈頌竟。】

底下,好!把筆拿起來,翻開來,742頁,把筆拿起來,742頁,看經文: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這一行的上面寫:顯體勝。看左邊那個:此彰顯體勝,顯出體的殊勝,顯體勝;寫三個字就好。

再來,743頁,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在「自心取自心」上面寫:宗勝,宗教的宗。

翻過來,745頁,看經文: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這個上面寫:名勝,名字的名,名勝。

翻過來,746頁,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在上面寫:用勝,這個顯用、用勝,作用的用,用,作用非常殊勝。

再來,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寫:教勝,上面寫:教勝,746頁,寫:教勝。

好!諸位看747頁,

【丑三敘性】

中間經文:【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

解釋一下:於是阿難與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慈悲的教誨。

祇夜重頌,重頌就是跟長行文有關係的,長行文,前面的直敘長行文,直接敘述的長行文,跟這個祇夜,就是再一次的頌長行文。伽陀就是孤起頌,就是前面長行文沒有的,但是,因為諷美而頌,偈頌很美,所以,他就突發起來的,跟前面長行文沒有關係的。所以,祇夜是重頌,以相應長行文;伽陀是孤起頌,單獨而起的;孤兒的孤,起來的起,孤起頌。所以,重頌就是祇夜,孤起頌就是伽陀,二個都是偈頌;但是不一樣,祇夜是跟長行文相應,而這裡無關於長行文,單獨而起的。

那麼雜糅,「雜」就是雜合,「糅」就是糅合,,「糅」就是糅合。簡單講就是雜合,這個「雜糅」就是雜合。「精」就是精彩,「瑩」就是瑩明,也就是句法非常的瑩明,我們所謂的字字如珠璣,像盤珠,盤中之珠,就是像盤裡面的珠子一樣,哇!粒粒晶瑩剔透。簡單講就是文采非常好的意思,文華非常的精彩。

所以,妙理清徹,佛所說的不可思議的根性這個妙理,清徹人心,我們無量劫來的苦,這一輩子要沒有聽到佛法,哪一個人有辦法過一點、一日、一夜清閒的日子?沒有!忙到死,忙到死!到了死的時候,快斷氣的時候才發現:唉!我這輩子沒修行!我準備了好多好多的錢要布施。來不及布施,你已經走到生命的盡端了!所以,在座諸位!學佛,起步永不嫌遲,你什麼時候聽到佛法,就算你今天八十歲,才聽到正法,起步也不晚,也不晚,只要你肯用功,只要你有因緣聽到正法,就算是八十歲也不晚!最怕的就是活到了九十歲、一百歲,兒孫滿堂;中國人就是喜歡這樣子囉,農曆年的時候是兒孫滿堂,看到兒女、孫子一個一個成就了,滿心歡喜,每天都在等待,每天都在期盼;有時候空洞的欺盼,會遮蔽了我們的覺性,不曉得掌握現在才有未來,不知道!你期盼於未來,就是忘記了現在。所以,你想要未來更好,簡單講就是看現在,佛法就是回歸現在,現在,你怎麼處理現在?所以如果說:你明年所要完成的,記得!佛法:我就今年來把它完成。

所以,有一個開計程車的,皮膚很黑,他就來到我這個地方,人很善良,他就說:師父!師父!我這個開計程車啊,我退休以後,我好好的看您的《楞嚴經》!我跟他講: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師父!那我應該怎麼做?我說:你這個計程車開得很累,對不對?時間縮短一點,回去晚上好好好好的看二個鐘頭,每天看一、二個鐘頭。他說:喔!是這樣子。他說:我現在有經濟壓力呢!我說:經濟壓力?你可以看啊,運用頭腦啊!是不是?他就聽師父的話了,他就開始利用時間了。我說:掌握現在才有未來嘛!對不對?期望了未來,就會失去現在,這個這麼簡單的道理,你不懂?哇!他心開意解,回去就按照師父這樣做了。再碰到師父:感恩!全國電子(廣告詞)。這要沒有師父跟我提醒,我還以為我要退休才開始用功呢!我跟他講:來不及了!對不對?生死無常,你什麼時候要斷氣,你怎麼知道?來不及了!所以,要掌握現在,任何事情只有現在。

有一個比丘尼她講,來問說:慧律法師!我未來應該怎麼修行?我跟她講:沒有未來,時間是每一個動點上所構成的假相,豈有未來?未來是一種假相。她說:大家都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我說:你一樣沒辦法脫離意識心,現在不用功,現在就是未來。對不對?現在用功,現在也是未來,未來從現在的累積,就有未來。所以,你不掌握現在,豈有未來?對不對?所以,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幻、不實在的,觀念的問題。這個比丘尼,聽說回去開始用功。這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等了好幾年,她要等未來才用功,開什麼玩笑?這生命不饒人啊,死神怎麼會。。。死神來敲門,有先通知你啊?你們有沒有什麼時候收到死神:我明天要來敲你的門!沒有的!死神什麼時候要來敲你家的門,你不知道的,你隨時隨地都要準備他來!學聰明一點!對不對?

就像師父以前很有骨氣的,我那時候出家就說:我這一輩子不精通三藏,誓不成佛!對不對?哇!發那個大心起來,生病的時候一樣坐在那個。。。重感冒,一樣!無論喉嚨多麼痛,還是坐;以前不懂啊,也不會調身,就是用西藥,用西藥就簡單調。所以一個人發那個大菩提心的時候,有那個堅定的意志的人,那個人成功!所以,一個成功者,是要靠實力的,不是靠假相和榮耀的,那些吹噓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按部就班來。

了解說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

【此亦經家敘悟。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指十方諸佛,同言結解唯根,更無他物。如來指本師釋迦,重為詳釋。皆是無上大慈心中,流出了義教誨。祗夜此雲重頌,又雲應頌,】應頌就是應長行文,【應長行而頌也。】就是互相照應。就是這一段的義理跟長行文有相應。【伽陀此雲孤起頌,又雲諷頌,諷美而頌也。】就是很美,大家有這個偈頌,念起來很溜、很順口。【入流成正覺,及彰顯五勝之義,】彰顯五勝之義,前面所講的五勝,剛寫的,哪五勝,記得嗎?體勝、宗勝、名勝、用勝、教勝,就是這五勝,體、宗、名、用、教。【皆諷美意。】

底下,【雜糅精瑩,妙理清徹:上句指能詮之偈,下句謂所詮之理。雜者和雜,糅者糅合,】也就是應頌和諷頌和合。(【即應諷和合,】)【前後照應,文回織錦,】文章,「文」就是文章,「回」就是來回,一下來,一下子回,就像織布一樣,織錦的人。文章來去如回,如同錦,如同織這個錦、織這個布。【義走盤珠,】「義」就是義理,「走」就是通暢。如盤中之珠,粒粒晶瑩剔透,表示這個文筆非常好,這個義理講得最殊勝了、最透徹了!【精謂文華精彩,瑩謂句法瑩明。妙理者,圓湛不生滅之理性也。空有雙非,】非空非有。【真妄不立,縛脫無二,因果該徹,故謂之妙。其理清淨,】748頁,【纖塵不染,如蓮華;其用明徹,五陰頓破,如金剛。諦聆之下,心目開明,即心眼洞開,徹見根性,即如來藏性,依此根性修證,即是了義,已不復疑。以後但請示倫次,選擇一門,以便起修,更無疑貳也。】

【二驗證以釋二疑竟。】

【壬三綰巾以示倫次(分二)癸初敘前請後二如來巧示今初】

748頁,經文: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說: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現在聽的叫做無遮大悲,我們常常講:無遮大會。

所以在這裡,水陸法會就要特別小心了,今天無論用什麼方法,就是不能跟公園幫、還有那個流浪漢起任何的衝突,這樣無論我們對跟錯,我們都是不對的!所以女眾,行堂組沒辦法處理的,記得!交給男眾。我們的曾拱蓁做得很好,流浪漢啦這些,做得非常好,安撫他們。為什麼?你今天穿這個柔和忍辱衣,我們出家眾沒有權力跟眾生吵架,而且吵,是怎麼樣統統叫做不對!你知道嗎?因為我們這個相就表法,就是佛的存在;佛已經入涅槃了,僧就荷擔如來的家業,我們這個袈裟一披,就表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所以出家人是沒辦法去處理這些事情。那麼,女眾因為比較柔弱,對不對?女眾因為體質比較柔弱,對不對?女眾,你跟人家講道理,萬一人家出手用(dai一聲,台語)揍的,(dai一聲,台語)揍,那你怎麼應付呢?男眾有辦法,男眾要擋拳頭沒問題啊!對不對?揍是揍來揍去啊,誰揍誰啊?對不對?男眾就有辦法處理。所以,這個記得!整個文殊講堂的水陸大法會,就一定要保持一個原則:就是不能跟外面來的任何一個人起衝突,再怎麼樣,實在沒辦法處理,就叫警察來處理。對不對?警察來處理。

去年有一個流浪漢來,可能是嗑藥的,哇!為了一個吃飯的問題,翻我們的桌子,哇!這個行堂組的很驚訝!是不是?師父!他翻我們桌子。我說(師柔聲細氣):沒關係!我們再把它翻過來就好。(眾笑)很簡單嘛,他把桌子翻倒了,我們再翻過來嘛!嗯!很解脫!(笑)對啊!不然怎麼辦?對不對?他翻我們的桌子,我們再把它翻過來就好,等他走了,我們再翻,等他走了以後,桌子再把它翻過來。你看,我們用大悲心,用了供佛、法、僧的菜,還出去給他吃,他還給我們翻桌子!這個世間人,你看,這是可惡到極點!對不對?怎麼會有這樣非理性的眾生呢?給他吃沒有關係,他不遵守規矩,還給我們翻桌子,喔!這個實在是。。。這個如果我們以前的法師來講(師氣憤填膺貌):忍無可忍!(眾笑)忍無可忍;但是,我們不能這樣子。

所以,我們講堂這些男眾,我很讚嘆,就是處理得非常好,處理得非常好!到現在為止,你看,都很和平的、很理性。你去得罪那一些外面的;大部分99%都很善良的,都很。。。排隊的。你去得罪那一個人,萬一他的菜給你放一些有的沒有的,那你怎麼辦?對不對?放了以後,不要說毒啦,放了以後,大家都跑廁所,廁所不夠用,嘎嘎叫(腹瀉)!所有信徒在廁所大排長龍,還跟旁邊的人講:念觀世音菩薩都沒那麼感應,(師笑、眾亦笑)吃到文殊講堂的菜,怎麼會這麼的相應?嘎嘎叫(腹瀉),對不對?上廁所都不用出力的。他不要給你放毒,就給你放一些有的沒有的,你就會很痲煩了!所以,永遠不要去得罪外面的,實在我們真的沒有辦法處理的,很簡單,叫警察來!知道嗎?就這樣子,僅止於此,就是這樣。

叫無遮大會,要顯示佛陀的同體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底下,【此敘阿難謝前。合掌頂禮,仰白於佛:我今聞佛,以平等無遮大悲心;無遮有二:一、人無遮,】不管哪一種人,都可以來參加,不放棄任何的下根器的人。(【不棄下機,】)【同施上法;】無上的妙法叫做上法。人無遮就是:沒有遮止任何一個人聽最上乘的法,不放棄任何一位下根器的,同布施無上的妙法。【二、法無遮,不吝秘密,和盤托出。】

【性淨妙常者:性即根性,根性為眾生本覺真性,此性不屬於有為,不屬於無為,離相清淨,】諸位!這四個字就是根本,離相,心才能清淨,這一句話,你要一輩子;當你心情很壞,簡單講:這個人就是沒有離相,沒有離相。有的人講,愈講愈大聲,人家罵他說:你是佛弟子,都沒有離相!他就會回答說:我是講話大聲一點而已,哪裡沒有離相?(笑)愈講愈著相!知道嗎?我是講話大聲一點而已,我哪裡沒有離相?這個人很糟糕,愈著愈嚴重了!是不是?「我只是講話比較大聲一點,為什麼講我沒有離相?」對不對?所以這個離相,心才能清淨。【曰淨;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其用微妙,曰妙;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法身常住,曰常。此約所詮言之,真實法句,乃指能詮,長行偈頌,皆是如來真語實語,所說妙法章句,此句與第四卷阿難謬疑根性斷滅,反怪如來違越誠言,終成戲論,後經擊鐘引夢,以驗其常,復經諸佛如來,宣釋其義,始悉如來,一向皆真實語也。】

749頁,

【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心還沒有達到六結解開了,一的名相也不存在。「舒」就是解,解開這個結的倫類,「次」就是次第。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沉」就是深沉。「垢」就是細垢。

【此承上,雖聞如來真實法句,心中猶未能通達,如何是六解一亡之義?如何是舒(解也)結倫次之義?倫者倫類,次者次第。以此二義,猶未徹底明了,惟願如來,垂大慈悲,再愍現前斯會,及與將來眾生,施以甘露法音,洗滌根中積生虛習,以及無明,深沉細垢。】

底下【癸二如來巧示(分二)子初巧立喻本二分答二問】

【(子初分二)醜初元依一巾二綰成六結今初】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

說:這個時候如來要巧示了,拿這個巾開始打這個結了,來開示,把最深的用比喻、用最淺的來比喻,讓大家能夠了解六根之結,還有六根的根根六結。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不是說座上有獅子,是表示佛作獅子吼,他的座叫做師子座。整理涅槃僧,涅槃僧就是裡衣,裡衣;斂僧伽梨,僧伽梨就是大衣,我們所講的就是袈裟。

但是,我們現在了解,佛當時候在世的時候,跟現在的南傳略有改變。那麼,漢傳就更不用講了,漢傳披的這個袈裟,完全跟佛當時候的袈裟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披的袈裟是佛制的,現在的漢傳都是披後來才制訂的、中國制訂的,全台灣都是披這個的,披北傳的,就是漢傳的。那麼,藏傳的就更多了,哇!藏傳的什麼寶冠都弄出來了,你到西藏去看,完全不一樣!如果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還在印度,你去看一趟,南傳的衣服有改變、漢傳的衣服有改變,藏傳就不用講了。對不對?統統不一樣了,尤其是漢傳的,完全不一樣了。所以這個只是一個歷史的鏡頭。

整理內衣,還有披上這個大衣,整理一下。攬七寶之幾,這個「幾」就是小桌子,「幾」就是小桌子。「攬」就是牽引,把這個手往那邊伸,叫做攬。七寶幾就是鑲著七寶的桌子,小小的桌子。引手於幾,引這個手於幾,就是說把這個手碰到這個桌子。取劫波羅天(劫波羅天就是夜摩天),所奉的華巾。

看注釋:

【阿難求示六解一亡,舒結倫次二義。佛先答後義,舉事辯答,言相併彰,善巧說法,】用言語,還有用這個外相,善巧來說法,【令人易了。即時即阿難求示之時,如來在師子座,整理涅槃僧,】此雲內衣,【此雲裡衣。斂者收也,僧伽梨,此雲大衣。】台灣我們出家人講的:五衣、七衣、九衣等等。

【攬七寶幾:此幾有七寶所嵌,】這個念嵌(qian四聲),嵌就是把物體鑲填入縫隙中,一般用於裝飾。我們在台灣很多的桌子,你去看這個賣家俱的,哇!那個做得很漂亮!說:把物體鑲填入於縫隙中,一般用於裝飾。所嵌。【引手於幾,】翻過來,750頁,【取劫婆天此雲時分天,即夜摩天;所奉華巾,乃寶疊華,織成之巾。】

750頁,750頁,

【醜二綰成六結】

經文:【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這個文字簡單。那個「詶」(酬音)就是回答的意思,次第「詶」就是答的意思,此名為結。這一段都很簡單,一看就知道。

那麼,在大眾前,於大眾前,綰成一結,就是把那個巾打成一結,示這個阿難說:這是什麼?阿難、大眾對佛說:這是結。

因此如來,再把它又打成一結,重問阿難說:這是何等?阿難又回答了:這還是結啊!

如是倫次,總共打了六結。

一一結打完的時候,都取手中所成的結,來問阿難說:這是什麼?阿難也亦復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