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第十九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禪寺圓瑛弘悟述受法弟子明暘日新敬校
己四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此文乃答阿難妙禪那之請。佛為說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即題中諸菩薩萬行。因前阿難妙奢摩他之請,佛為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即題中如來密因。次因阿難妙三摩之請,佛為說三摩修法,令依耳根,一門深入,即題中修證了義;佛敕文殊選擇。偈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又雲: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而阿難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復愍末世,請示道場加行。佛復為說四重律儀,道場定慧,並親聞神咒,則巧修正助已周。
此下阿難請問位次,佛為說妙禪那,梵語禪那,此雲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雙躡前奢摩他,即定之慧,三摩中即慧之定,成一圓定;是已登圓教初住,令住在圓定之中,定慧均等,不偏空有二邊,中中流入,薩婆若海,帶果行因,經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任運修證,直趣無上菩提,方為一期修證事畢。此亦無修之修,無證之證。前修證了義,乃自利行,此為兩利行也。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本科復分為二。
庚初阿難謝教請位二如來對示緣起今初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既悟圓通本根,又聞道場修法,欲謝佛恩,故即從座起,頂禮仰白。智不勝曰愚,根不利曰鈍,由智劣故,但好多聞,未能思修正定,得證圓通;由根鈍故,於諸漏心,未能進斷細惑,以求出離。現前蒙佛慈誨者:即選根加行,兩重深誨,得正助熏修,楞嚴大定,故身心快然安樂,今日獲大豐饒利益也。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
此明當機已悟正助熏修之法,復請位次也。如是指法之詞,發心修證,十方諸佛,最初所修三摩提,從始至終,但未到極證涅槃之前,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也。《楞嚴》十信,與他經不同,因開初住為十信也。況後初住,明言發此十心,又雲十用涉入,圓成一心也。至何漸次,得修行目:此二句應在三摩提下,後再接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與下正文,次序方合。漸次即三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得修行目者:即辦道之眼目也。詣何方所者:以十地地地斷障,地地證真,各有方所分劑,不相踰越,名為深入十地之中;云何修習,進斷生相無明,名為等覺菩薩?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者:請法之誠,五體並投於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者:大眾多人一心,佇待如來慈悲法音。瞪瞢瞻仰者:兩目直視於佛,瞻仰待教也。初阿難謝教請位竟。
庚二如來對示緣起
染淨二緣,皆由心起。心迷,則依本覺,而起不覺,即染緣起,遍成十二類生,輪迴諸趣。心悟,則依不覺,而起始覺,即淨緣起,上歷五十五位,究竟涅槃。
此科即分為四:辛初如來許說大眾承聽二所依真如為諸法源三示染緣起遍成輪迴四示淨緣起歷成諸位今初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重贊阿難言,善哉,善哉者:一贊其自己,得正熏修;二復為大眾,及末世眾生,發利他心。凡修楞嚴正定,求大乘者,如前雲,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始從凡夫,由三漸次,終至妙覺,大涅槃果海,其間經歷,所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願其預先,懸為指示,無上菩提,正修行路;三漸是凡,涅槃果海是聖,而非是路,正令現未,修正定者,中中流入。從始洎終,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汝今諦實而聽,當為汝說。阿難與諸大眾,合掌刳心:刳剔去也,如刳木為舟,剔去其實,而虛其中也。即刳剔緣慮分別之心,一念不生,默然領受教法矣!初如來許說大眾承聽竟。
辛二所依真如為諸法源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此舉所依之真,要阿難起智觀察。真如為染淨諸法所依之源,而不為諸法所變,以真如具有不變、隨緣二義故。當知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離染淨之諸相。妙性圓明:即妙真如性,圓滿十虛,明照無二,彌滿清淨,中不容他。其體本來離諸名相,名言未立,相狀未彰,豈有世界眾生,種種名相之可得?如四科總文雲: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亦如六祖所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說真如門,下說生滅門。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
上約其體,清淨不變,下約其用,隨緣自在。隨迷悟緣,循染淨業,故有生佛之名相。此三句,略示染緣起。因妄,即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此生相無明,而為諸妄之根源。有生者,即三細俄興,六粗競作,遂有無情之世界發生,有情之眾生受生。因有妄生,必有妄滅,生非真生,滅非真滅。故曰生滅皆名為妄。故有二種顛倒,乃至十二類生。此依染緣起,而立眾生世界之名相也。
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此略示淨緣起。由知生滅名妄,乃欲滅妄,方名為真,遂乃發心修行,故有三漸次,五十五位,正修行路,直趣妙覺果海,是稱如來;此依淨緣起,而立菩提涅槃之名相也。無上菩提:佛之智果,乃轉煩惱而成;大涅槃:佛之斷果,乃轉生死而得。是知煩惱生死,菩提涅槃,乃生佛迷悟,輾轉相依,二種名號而已。故曰二轉依號,亦非實有體性,即所謂涅槃生死等空華是也。二所依真如為諸法源竟。
辛三示染緣起遍成輪迴分二壬初勸識二倒二別明二倒今初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此明須識二倒之因。故呼阿難而告之曰: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者,但向耳門,反聞照性,即是首楞嚴王,如幻三摩提,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為真。由耳門下手,可以直詣往也到也如來大涅槃。從因至果,中間經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不落支歧。故此耳門,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也。欲修此門,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種顛倒,生起之因。此世界,是有情世界即十二類生,非器世界也。二顛倒因:即有情世界,有情眾生,分之為二,皆由最初一念顛倒,以為生起之因;倘若一念不生,即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即所謂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初勸識二倒竟。
壬二別明二倒分二癸初明眾生顛倒二明世界顛倒癸初分三子初從真起妄二迷本難復三成業感果今初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此明真如隨染緣,從真起妄。初句征問,下釋顛倒之因。由性覺妙明之真心,性本自明,圓照法界,此依性明體中,圓具十法界之故。下起隨緣妄用。因明發性者:因妄加明於覺體之上,遂發生業識之性,此句即性覺必明,因明立所。明即能明之無明,性即所生之業相;亦即論雲:依不覺故心動即業相。性妄見生者:業識之性,由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為能見之妄見生焉;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亦即論雲:依動故能見即轉相。從畢竟無,成究竟有者:從畢竟無名無相之中,由妄見故,遂成究竟有相之境界,即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亦即論雲: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即現相。此妄相,惟以一念無明,虛妄而有也。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首句,此有:即能有之無明;所有:即三細之諸相。二句,因者依也,無明為能有,似是所依,以能為三細諸相所依故;三細諸相為所有,似是能依,以依無明有故。其實無明,非真所依,諸相,非真能依,故曰:非因所因;以無明無自體故。住所住相者:以眾生為能住,無明為所住,既所住之無明本空,而能住之眾生,豈得實有哉?故曰:了無根本;以二皆虛妄故也。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者:承上眾生世界,既同一虛妄,則惟有性覺妙明之真心耳。此心為無住本,不但為眾生之本,而山河大地之世界,及與一切之眾生,皆依之而得建立也。若是,生先界後,方是說有情世間,今界先生後,方是說器界世間。本科唯明眾生顛倒,世界二字,但順便帶言而已。初從真起妄竟。
子二迷本難復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正脈》雲:妄業不能虧曰本圓,妄惑不能蔽曰本明,此本圓明,即不變之性體。眾生特為迷此不變之性體,是生虛妄之惑業。而追窮妄性無體,亦無依據,總言真不變,而妄本空也。然妄既本空,則妄無可離;真既不變,則真無可復矣!圓頓行人,但要知真不變,達妄本空足矣!真不變則不須復,妄本空則不須離。如《圓覺》雲: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首句,若久處輪迴,心生疲厭,將欲離妄復真,有欲復真,已非真真如性矣!前雲: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以一真之性,不容起見,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如張拙《悟道偈》雲: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非真求復,宛成非相者:非真,即生滅妄心也,以生滅之心,求復真常之性,則真常亦成生滅矣。即前頌雲: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故曰:宛成非相;非相即妄也。以妄心起妄見,如《圓覺》雲: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如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矣。二迷本難復竟。
子三成業感果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此明無明屬生相,業識屬住相,見分屬心相,相分屬法相,一一非真,故曰非生非住,非心非法,皆是虛妄。然妄上加妄,故曰展轉發生。此句雙貫上下,上則無明生三細,下則境界長六粗,由法相引起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生力發明者:發明即顯著義,以展轉發生之力,漸漸顯著,生起七轉識之粗相,則諸惑備矣!熏以成業者:諸惑薰習,能成諸業,即起業相。同業相感,即業系苦相。因彼業同,乃得相感潤生之惑;於父母有緣處,正當交遘之時,見有明相發現,此即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父母感子女,以受生應之;子女感父母,以生身應之。因有相感之業、會合則中陰之相滅,胎中後陰之相生,由是在胎十月,出胎成人,故有眾生顛倒之相。初明眾生顛倒竟。
癸二明世界顛倒分三子初釋世界之名二示熏變之相三辯輪迴之狀今初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此別明世界顛倒,屬有情之世界,亦從真起妄。初句征問,下釋顛倒之因。應同上科,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下接是有所有。此略而不敘者,因此世界,即眾生身中之世界,故以前妄因,雙貫此文,可不重敘,以是有所有,接成究竟下自明。是有:指能有之無明;所有:指眾生之根身,由無明妄力,攬塵結根,所以分段之妄身生焉。因此虛妄,前後左右之界相成立,究其所以,積妄相成故也。
非因所因,無住所住者:無明本空,非是真因,而為世界所因;世界亦空,本來無住,而有所住之相,皆由眾生,妄執四大為身,從始洎終,念念生滅,所以過、現、未來,遷流不住,因此虛妄,而三世成矣。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者:以三世涉入四方,四方各有三世,則四三成十二;以四方涉入三世,三世各有四方,則三四亦成十二;方世和合,即前雲:身中貿遷,世界相涉。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故變化眾生,亦應其數,成十二類。是知十二類生,皆由一念無明,妄心之所熏變也。初釋世界之名竟。
子二示熏變之相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
此正示熏變之相,是由無明妄力之故,則有世界妄生。推原其故,因無明風動,動則有聲,故曰因動有聲。因此動念習氣熏變,故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無而忽有,故曰因聲有色。因此色境,返熏妄心,故曰因色有香。以香有能熏之義。因此返熏氣分,令心觸境,故曰因香有觸;觸即對也。因此心境相觸,而生愛著,故曰因觸有味;以味即愛著之義。因此綿愛味著,攬為法塵,故曰因味知法。觀知字屬意根,以後例前,必有聞聲見色等義。此總顯一念妄想,由習氣內熏,發為六塵,塵必對根,根塵相對,識生其中。六亂妄想,熏成業性:業性,即十二顛倒,以為十二類生,受生之因。業因既成,業果必隨,故感十二區分,受生之果。所謂熏以成業,業必感果。由此輪轉諸趣,生死不休,豈不可畏哉!
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此明循塵旋復,是依因感果之故。世間聲、香、味、觸,略舉四塵,仍具六塵。窮十二變,為一旋復,當作二釋:一如一聲塵,類之不同,對類變化,卵生聲,胎生聲,乃至非無想聲,色等諸塵,亦復如是,窮十二變為一周,旋復即輪迴義,亦十二類生,類類具十二顛倒,依最重者先感報,如想重,先感卵生果報。如是一一顛倒,依業種,先後成熟,先後感報,窮十二變,為一次旋復,再起第二旋復。然必約六塵變化者,以六塵為造業之緣,業性為輪迴之因。因緣和合,虛妄有生,輪迴不息,故類生所以常有也。二示熏變之相竟。
子三辨輪迴之狀分二醜初列類生之名二示類生之果今初
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此顯染緣起,而遍成輪迴。如能返迷歸悟,則可成淨緣起,而上歷聖位。茲約迷位。乘此輪轉:乃有世界顛倒亦成十二類之故,此不獨惑現並由業招。若無十二顛倒,則惑不起業不作,十二輪轉,何自而來?是有世界:即十二類有情世界。下列其名,每以四生為一聚、三四十二,不出情想合離,更相變易。卵因想生,想性輕舉,故多能飛。胎因情有,情性沉重,故不離地。濕以合感,乃以業力,合濕成形。化以離應,但以業力,離異脫蛻。此四生以具緣多少,而為次第。卵生具四緣,父緣、母緣、自己業緣、與父母合,再加暖緣,而得受生。胎生具三緣與上同,不必暖緣。濕生二緣,怛以業緣合濕,而得陽光暖相之緣,即便得生。化生只要業緣,厭故喜新,便得脫蛻。
下八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為一聚;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為一聚。《灌頂》雲:有色情而合,是休咎精明;無色情而離,是空散銷沉;有想想而合,是鬼神精靈;無想想而離,是土木金石;非有色情離而合,是水母等;非無色情合而離,是咒詛厭生;非有想想離而合,是蒲盧等;非無想想合而離,是土梟破鏡等。此且總標,下詳其相。初列類生之名竟。
醜二示類生之果分二寅初別列類生二勒成名數
此十二類中,一一皆云,因世界者,以前文,世界顛倒文中雲: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正明皆由世界顛倒,虛妄有生也。共有十二顛倒、十二亂想。下文雲:一一類中,各各具足,十二顛倒。又雲:具足虛妄亂想,今每一類中,乃從重者,感報受生,非只此一種顛倒亂想也。此科即分十二。
卯初卵生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此卵生一類,由因世界顛倒,虛妄有生。卵惟想生,虛妄即是想,由虛妄想,展轉不息,故成輪迴性。動顛倒屬惑,以想性輕舉為動,與不動真心相背,是名顛倒之惑,有惑必定起業。
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此依惑起業。卵以氣交,如雄鳴上風,雌鳴下風,故名和合,氣即業也。八萬四千:按塵勞之數。氣有剛柔,剛者成飛揚之亂想,柔者成沉滯之亂想。
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此依業受報之相。如是,指上惑業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卵羯邏藍:此雲凝滑,在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即所感之果,傳流展轉,遍諸國土。魚、鳥、龜、蛇:此出本類之名;氣剛飛揚者為鳥,氣柔沉滯者為魚等;其類充塞,極言其多也。
卯二胎生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此胎生一類,亦因世界顛倒,虛妄有生。胎因情有,雜染即是情,由是雜染愛情,展轉不息,故成輪迴性。欲顛倒屬惑,以色貪戀愛為欲,與清淨真心相背,是名顛倒之惑,有惑必定起業。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此依惑起業;胎以精交,故名和合滋成。滋即精交滋潤,即業也。八萬四千,亦按塵勞之數。情有偏正,豎者為正,成人仙之亂想;橫者為偏,成龍畜之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國土:此依業受報之相。如是,指上惑業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胎遏蒲曇,此雲皰,在胎二七,胎卵漸分之相。即所感之果,傳流展轉,遍諸國土。人畜龍仙:此出本類之名。情正而豎立者,為人仙;情偏而橫行者,為龍畜,其類充塞。
卯三濕生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局屍,流轉國土。含蠢軟動,其類充塞。
此濕生一類,由因世界顛倒,虛妄有生。濕以合感,執著即合也。由是執情貪著,展轉不息,故成輪迴性。趣顛倒屬惑,以趨勢附利為趣,與湛寂真心相背,是名顛倒之惑,有惑必定起業。和合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此依惑起業,濕以聞香趨附,藉陽氣而生,故名和合暖成,即業也。趨勢之輩,惟利是圖,翻覆無定,故曰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屍,流轉國土:此依業受報之相。如是:指上惑業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濕相蔽屍:此雲軟肉,即濕生初相。既不入胎,故無前二位。即所感之果,傅流展轉,遍諸國土。含蠢蠕動,此出本類之名,覆為含蠢,翻為蠕動,其類充塞。
卯四化生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此化生一類,由因世界顛倒,虛妄有生。化以離應,變易、即離也。由是變故易新,展轉不息,故成輪迴性。假顛倒屬惑,以假託因依為假,與不變真如相背,是名顛倒之惑,有惑必定起業。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此依惑起業,觸以觸類而變,朝秦暮楚。愛此忘彼,故名和合觸成,即業也。隨情任意,厭故喜新,是為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此依業受報之相。如是:指上惑業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化相羯南:此雲硬肉,以蛻即成質,故無蠕相。自此以下,皆曰羯南,以是諸類通稱也。此即所感之果。傳流展轉,遍諸國土。轉蛻飛行:即脫故成新,此出本類之名,如蠶化為蛾,脫行為飛;雀化為蛤,脫飛為潛等,皆屬轉變,其類充塞。天、獄鬼等,亦皆化生,中陰趣果,速疾無難。
卯五有色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此有色一類,由因世界顛倒,虛妄有生。色乃色質,性非通明,是為留礙,遂事日月水火,為求光明色相,展轉不息,故成輪迴性。障顛倒屬惑,以其障礙難通,堅執求明,與妙明真性相背,是名顛倒之惑。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此依惑起業。著即顯著,或服日月之精華,或事星辰為父母,以求感格,而獲光明,故名和合著成,即業也。想托彼之光華,成己之精耀,是為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此依業受報之相。如是:指上惑業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此出本類之名,或為日月之精華,或作星辰之明耀。吉者曰休徵,凶者曰咎徵。在物而為螢火蚌珠,其類充塞。
卯六無色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沉,其類充塞。
此無色一類,由因世界顛倒,虛妄有生。無色,乃滅色歸空,是為銷散。展轉不息,故成輪迴性。惑顛倒屬惑,以色身障礙為患。有欲銷礙入空,與性色真空相背,是名顛倒之惑。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此依惑起業。暗即晦昧心靈,幽潛神識,故名和合暗成,即業也。思欲滅色,暗昧陰隱,是為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此依業感報之相。如是:指上惑業為因;故有:即有因有果。無色羯南,流轉國土:此類既是無色,何謂羯南?以雖無業果色,不妨依定果色立名也。空散銷沉:對四空天說,空指空處,滅色歸空故;散指識處,遍緣散亂故;銷指無所有處,銷除七轉識故;沉指非非想處,沉淪空海故。以至舜若多神,旋風魃鬼等,皆無色攝,其類充塞。
卯七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此名有想一類,謂但有想心,而無實色。罔象者:若有若無,仿佛不實。緣想不息,故成輪迴性。影顛倒屬惑,謬執影像,邪妄失真,與法身實相相背,是名顛倒之惑。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此依惑起業。憶即愛念憶想,然後托陰,故名和合憶成,即業也。如此世間,志慕靈通,潛神聖跡,結想狀貌,是為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此依業感報之相。神鬼精靈者:神鬼,如岳瀆城隍,魑、魅、魍、魎;精靈,如山、海、風精,祠廟土地等,其類充塞。
卯八無想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痴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此無想一類,謂但有色,而無思想。愚昧暗鈍,毀棄聰明,屏除知識,展轉不息,故成輪迴性。痴顛倒屬惑,痴迷無智,謬計無情有命,金石堅牢,與妙明真心相背,是顛倒之惑。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此依惑起業。冥頑無知,以無想為真修,將愚頑為至道,於無知覺處,妄生和合,故名頑成,即業也。念若死灰,心同槁木,是為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此依業感報之相。但有頑礙之色,而無思想之念,故有精化土木,神為金石,華表生精,望夫成石之類,充塞世界。當知此等,痴心凝結,但以頑念,化作頑物,如木枯槁,根性尚在。頑念力銷,依然流轉,如枯木逢春,依舊發芽,無想報盡入輪,亦此類攝。
卯九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此非有色一類,謂本非有色,藉物以成色。互相假待,展轉不休,故有輪迴。偽顛倒屬惑,以虛偽為心,假託形勢,與真如實際相背,是顛倒之惑。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此依惑起業,迷昧天真,假藉浮偽,任運耽染,依附成形,故名和合染成,即業也。此如世間倚權借勢,屈己從他,是為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此依業感報之相。本來非色相,假借外物,成己之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諸水母等,以水沫成身,體如豆粉,狀類裀褥,則非無色,以蝦為目,待他有用,不能自全,故非有色。又水母因蝦而得行,蝦因水母而有托,遞互因依;蟯蛔依人,亦此類攝。
卯十非無色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咀厭生。其類充塞。
此非無色一類。謂本非有色,因聲呼召,引發神識,則非無色相,引之不已,故有輪迴。性顛倒屬惑,以迷惑自性,因隨符咒調遣,與不動真如相背,是顛倒之惑。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此依惑起業。多由邪咒呼召,而顯靈異,故名和合咒成,即業也。此如人間,不明正理,互相誘引,乃隨呼召,聽令從命,是為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此依業感報之相。故有隨咒咀而靈異者,稱仙稱道;隨厭禱而作祟者,為妖為怪,斯皆邪物,聽人驅役,報吉談凶;如乩壇樟柳鬼等,其類充塞。
卯十一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此非有想一類。謂非同卵生,想中傳命者,乃二妄相合,展轉互取,故有輪迴。罔顛倒屬惑,以性情罔昧,與圓明妙性相背,是為顛倒之惑。和合異成,八萬四千,回互亂想:此依惑起業。異者,將他作自,取異為同,故名和合異成,即業也。此如世間,背親向義,謬襲他宗,納彼從我,相承繼嗣,本無有子,乃稱有子,本非是父,竟認為父,同異難分。彼此回互,是為回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此依業感果之相。非有想相,成想羯南者:謂彼此異質,本非有想,欲成其相,但以二妄相合,竟成其想,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者:蒲盧,亦名踝贏,細腰蜂也。《詩經》雲: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青桑蟲,蜾蠃運泥作房,負桑蟲納其中,咒祝曰:類我類我,七日化為其子。桑蟲本非有想,欲成蜾蠃之相,因其咒故,遂成其想,是為異質相成。此皆好為誣罔誘取他人財物,納為己有之報,其類充塞。
卯十二非無想
由因世界,怨平聲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此非無想一類。原為懷怨抱恨,圖害而來,怨結莫釋,故有輪迴。殺顛倒屬惑,殺心不止,殺業俱生,反托至親之父子,而行至怨之殺害,與慈悲忍辱之理相背,是顛倒之惑。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此依惑起業。怪者,怪誕,出人意外,罕見罕聞之事。父母至親,竟敢吞食,逆天背理,滅倫亂常,故名和合怪成,食父母想,即業也。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此依因感果之相,必由前世受人至恩至愛,反而負恩仇害,怨對相值,報此仇恨,故有此生,非無想相,無想羯南者:初抱為其子,非無恩愛之想,後父母竟遭其食,恩愛斷絕,是為無想。出乎意外,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土塊以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此雖報怨,實屬逆罪。按《史記孝武本紀》雲:祠黃帝用一梟,一破鏡。孟康注曰:梟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祠皆用之。今雲破鏡鳥,恐譯人之誤。《述異記》雲:破鏡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此興孟康注,食父食母,又一不同也,錄以待考。初別列類生竟。
寅二勒成名數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辛初示染緣起遍成輪迴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七終
辛二示淨緣起歷成諸位分四壬初正答因果諸位二結顯清淨修法三推重初心勸進四判決邪正令解壬初分十癸初漸次三位二乾慧一位三十信十位四十住十位五十行十位六十向十位七四加四位八十地十位九等覺一位十妙覺一位癸初分三子初結前開後二立位翻染三示所立位今初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
此明真如不變之體,能隨緣成染成淨。前約無明熏真如,而成染用,為顛倒十二類生;此約真如熏無明,而成淨用,為單復六十聖位。故呼阿難,而告之曰:如是十二類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此即互具也。以類生之眾生,心中妄種皆具,一則現起,名事造,余則冥伏,名理具。總括種現互具,應有一百四十四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者:此舉喻顯妄,以真心喻目;一念妄動喻捏目;亂華發生,喻十二類生,各互具顛倒。然清淨目觀晴明空,本無空華,因捏成有,放手元真。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顛倒二字,指喻中虛妄種現,一百四十四顛倒,但由一心本真,故即具足眾妄。妙,指不變之體;圓,指隨緣之用。雖隨緣而不變,曰真淨,雖不變而隨緣曰真明,此全體大用。本來妙圓真心,合喻中目字,顛倒,即是一念妄動,合喻中捏字。具足如斯,虛妄亂想者:由一念妄動,本無實體,雖無體本空,而迷位現有,故曰具足如斯,虛妄亂想;合喻中亂華發生。是則無邊生死,畢竟妄想元空,而淨明真心,體本自若;則返妄歸真,轉凡成聖,復何難哉?初結前開後竟。
子二立位翻染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此法說。雲:汝今要得真修實證,五十五位,直至妙覺,究竟成佛。所得之妙三摩地者,亦是不難之事。三摩地:指耳根三昧,圓教初住,分修分證。位位有果有因,有因有果;前位修因,此位證果;此位復修因,後位復證果。至此無功用道,中中流入,妙覺果海,為滿修滿證。《正脈》科為正答因果諸位。此雲因果,有縱有奪,若縱之,則前前皆為後後之因,後後俱為前前之果;若奪之,則惟佛為果,而等覺以前皆因也。故知舊注於此判證,而不言修,非為確論矣!於是本因者:指最初一念妄動,為本來諸妄之因,如前文喻捏。元所亂想者:於本來所起之顛倒亂想,種現互具,如前亂華發生,空元無華,因捏妄現,所現非實。而顛倒妄想所起之處,究竟不離真常之心,故於此建立三種漸次,方得妄想銷除,顛倒殞滅,翻染成淨,則諸聖位,亦從此成立。不是說三漸次位,盡能除滅,必三漸次後,歷位修斷,方得種習俱盡耳。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淨器者:本元淨之器,喻根中所具,不生不滅,如來藏性,清淨本然,全體大用也。除去毒蜜者:喻除助因、刳正性、違現業也。湯水,喻圓通中定。灰香,喻圓通中慧。洗滌其器者:喻毒蜜雖除,氣息尚在,必以定慧洗滌,種習俱盡,然後方可貯甘露也。淨器雖盛毒蜜,其體本來不變,故除毒洗滌,堪貯甘露;喻佛果清淨心中,堪承最上法味也。二立位翻染竟。
子三示所立位分二醜初征起列名二別釋其相今初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前二句征起,後乃列名。此總標三種漸次者,正明修三摩地,入道之先鋒也。列名中六句,皆上修下斷意。謂第一欲修習耳根圓通,必要先除助因。助因者:五辛乃助惡之因。第二欲決定真修者:必要先刳正性。正性者:淫、殺、盜、妄,正是性業之罪,當要刳而空之。第三欲增進聖位者:必要先違現業,現業者,以根奔塵,為現在惑業,又感將來生死苦報,當要違而離之。然此三者,前二惟戒,均屬助行,後一定慧,乃為正修。所以從凡至聖,從因至果,莫不皆依正助熏修。則知三漸次,為能增進,五十五位,為所增進。故後結雲:如是則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是也。初征起列名竟。
醜二別釋其相分三卯初征名依食斷辛二深明貪辛過患三結名第一增進今初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初句征起,下明類生,依食而住。求三摩提者,當斷五辛,此別詳助因,為助成惡業之因,下教依食而住。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眾生,不能自全形命,要依四食,方得住持,非同法性身人,則不須食也。是食為界內眾生,身命與慧命,安危所系,而修習者,應知檢擇也。四食者:欲界人天、修羅及畜生段食,所餐飲食,必有形段故。鬼神觸食,凡遇飲食,但觸其氣也。色界禪天思食,禪天無飲食,但以禪思為食,非思飲食。無色界,以識為食,既無形色,惟以識定續命,義言以識為食也。此約勝者言。劣如地獄餓鬼,歷劫但以業識,不能斷命,是亦識食類。他如望梅止渴,懸沙止飢,亦是思食類。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灌頂》雲:佛成道後,為除外道自餓苦行,說諸眾生,皆依食住,此為正覺正說,余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覺正說。佛返問曰:食有幾種?外道不能對,因說此四食住。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世間食物,凡有益於身心者,皆名為甘,非局於甜味也;凡有害於身心者,總名為毒。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正明飲食,不可不慎也。是諸眾生,求三摩地:指修習耳根圓通者。當斷世間,五種辛菜:辛菜雖非有毒,實有於毒也。以其正危害慧命之大毒,故應斷絕。五辛,《楞伽經》雲:蔥、蒜、韭、薤、興渠,應雲興宜,出烏荼婆他那國。慈愍三藏法師雲:根如蘿蔔,出土辛臭。冬到彼國,不見其苗,此方所無,故不翻也。初征名依食斷辛竟。
卯二深明食辛過患
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五辛過患不一,若熟食,則壯相火,發淫念;若生啖,則動肝氣,增嗔恚。佛智所鑒,不爽毫釐,物性必然,宜敬信而戒之。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
此天遠鬼近過。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然善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雖樂聞法,因嫌其臭穢,不肯親近,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辛之次,冥中舐其唇吻,常與鬼同住。因天仙遠故,福德日見消除,餓鬼近故,長無利益之事。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
此無護遭魔過。是食五辛之人,發心修三摩地,指耳根圓通。既要習定,不能斷辛,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上招餓鬼,此引魔王,其過轉深。大力魔王:指第六天魔王。得其方便:知修三摩,有志求佛故;現作佛身,來為說法:乃謗持戒,為小乘道,非誹也毀犯也禁戒。讚嘆三毒無礙為大道,大雅不拘於小節,大象不行於兔徑,說淫、怒、痴,即戒、定、慧。信是魔說,無惡不作。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此成魔墮獄過。上皆現在惡因,依因定必感果,命終之後,自為魔眷。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所修三摩,鹹資有漏,享受魔福,福盡禍生,直墮無間地獄。二深明食辛過患竟。
卯三結名第一增進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修習圓通,而求菩提道者,永斷五辛;果能永遠斷除,是則名為從凡夫地,第一增進,初學修行漸次。問:五辛何以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答:五辛為助惡之因,助淫、殺、盜、妄,四重律儀之因:熟食發淫,為淫慾助因;生啖增恚,為殺生助因;縱能宣說十二部經,無非貪求,名聞利養,妄談般若,又為盜妄助因。是雖辛菜,能斷不食,即除助惡之因宜矣!初除其助因竟。
寅二刳其正性分三卯初征名先斷淫殺二示以進修余戒三詳明利益結名今初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
初句征正性。謂淫、殺、盜、妄等,上之五辛,但為助發之因,今此正是彼惡之業性;乃生死相續,正業之性也。阿難!如是眾生,欲入三摩地,真修之位,須要將此正性,刳而空之。刳空之法,先要精嚴受持清淨戒律,而後工夫,方能入手,得三摩地,所謂因戒生定也。
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然戒法雖多,淫殺為最,必須永斷。不惟執身不行,要且執心不起,方為真斷。此中特指淫心者,以一切眾生,皆以淫慾,為正性命,又為修三摩地,之大障礙故。永斷者:種現俱盡,如枯木不萌,寒灰不焰也。不餐酒肉者:以酒能亂性,恐成助淫之階,而肉必傷生,實為殺害之本。即雖素食,但遇生氣之物,火淨方食。不經火觸,則為不淨,不得便食。無啖生氣,何況殺生?阿難下,顯示應斷。是修行人,原為超出三界,不斷淫慾,及與殺生,而能超出三界者。斷無是理也。初征名先斷淫殺竟。
卯二示以進修余戒
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
如來常以淫慾過患示喻者,以淫慾之害大矣!故又囑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毒蛇踐之,則必遭其毒,乃至喪身失命;賊而曰怨,遇之則必報其仇,甚至劫財奪命;然其為害雖酷,但一身一死而已,而淫慾之害,則法身慧命,永劫沉淪無間。一日之中,而受萬生萬死之報,而修行之人,豈可忽哉!先持聲聞四棄,殺、盜、淫、妄,四波羅夷罪。此雲棄,犯之永不共住,永棄佛法海外。比丘尼四棄之外,再加四棄,觸、八、覆、隨,謂之八棄,以妨淫習也。執身不動者:身口七支,皆不許犯,非不執心,因力未充耳。譬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小既能持,更進於大。故云:後行菩薩,清淨律儀。菩薩大乘人,力量大,清淨律儀,乃大乘戒。從心止絕,一念不生,故曰執心不起。
卯三詳明利益結名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遠無有相生相殺之業。淫心斷則不相生,殺心斷則不相殺。偷謂竊取,劫謂強取,偷劫既已不行,而於世間,無有負債之業累。偷劫亦兼妄語,如矯現威儀,希求利養,妄言證聖,求彼禮懺,貪其供養,同於偷劫。還債因負累,既無負累,故不還債矣!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
首句躡前持戒,是清淨人。次句表彰大定,修三摩地。定是正行,戒為助行,以顯因戒生定意耳。此科,文是圓教相似,又因定發通,是人修定,便能發相似五通。父母所生之身,即以肉眼,相似天眼通。不須天眼,不假作意,自然觀見十方,周遍無遺,親睹於佛。即以肉耳,相似天耳通,聞佛說法,而親奉聖旨者:親奉如來旨意也,相似他心通;得大神通,游十方界;相似神足;宿命清淨,相似宿命通。卻能三世無礙,故曰清淨,因得宿命,永不墮三途,艱難險阻之處。《正脈》雲:肉眼觀見十方,即色陰盡相;後文雲:十方洞開,無復幽暗是也。按位當在初信。齊小初果,舊判觀行,於後違經,至陰魔中詳辨。今並別判,勿泥舊聞。次四句受陰盡相。後文雲: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又雲:得意生身,隨往勿礙。今言睹佛聞法,又言親奉,則須親到,非遙見聞,而下得通游界,則愈與後文合也。按位,當在二三兩信,齊小二果。末二句,想陰盡相。後文雲: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今言宿命清淨,則明是去塵垢,而照生死也。又言:得無艱險者:既以徹通宿命,除己願力,永不誤入惡趣,所謂離諸生死,險難惡道也。按位,當在四五二信,對小三果,此之業報,略假戒為助行,全本耳聞,妙定修發,通該十信前五,備顯六根清淨。觀見十方,則眼根清淨;聞法親奉,則耳根清淨;得通游界,則鼻、舌、身根清淨,以三皆合知,相依遠到也;宿命無難,則意根清淨。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正脈》雲:此中前半,以諸戒助成正定,即觀行位。後半即齊五信,並小三果。在圓通中,方至動靜不生。是則第二增進,乃對上第一,故名第二。又對上初修不定,故以決定修行,漸次增進釋之。二刳其正性竟。
寅三違其現業分三卯初征名承戒修定二結解即獲法忍三由漸入頓結名今初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此釋違其現業。現前六根,所緣六塵境界,起惑造業也,故曰現業。而違者,即旋根脫塵之義也。然此三漸次中,前二皆躡持戒,以為助行,是因戒生定。此躡圓通本根,以成正修,是因定發慧。由是正助兼具,故能安立下之諸位也。此中違其現業者,即前第二決定義中,逆彼無始,織妄業流者,是也。即就耳根,不許出流聞塵,而使入流照性。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即前科上半,所持諸戒。而特申心無貪淫者,以其為四重之首,壞定之魁,警人必除之意,因前持戒。故得離塵。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即於外六塵境界,亦不隨流放逸。然言不多,弗許絕無者,以根中虛習未盡除,而塵影猶存,但以無漏,而熏有漏,非全無漏也。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此正明塵亡根盡。首句承上雲,不多流逸,足見亡塵之功未純,此因不流逸,因之加功進步,反聞照性,而得不流逸,旋複本根,自歸元明。塵既不緣:按耳根圓通,此當入流亡所,動靜不生,根無所偶,偶即對也,既無對則根亦不立。按耳根圓通,此當聞所聞盡。至此六根反流,全歸一聞性,無復見、聞、嗅、嘗、覺、知,結根之用,故曰六用不行。此正入一亡六。所謂但得六銷猶未亡一,小乘涅槃,正當此際。按位,當在七信,齊小乘四果。《指掌疏》違其現業即在此。現業有二:一流逸是現業,不多則小違。二六用是現業,不行則全違也。初征名承戒修定竟。
卯二結解即獲法忍
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
《正脈》雲:此即盡聞不住,所證境界。首二句,即山河大地,應念化為無上知覺,正由不住內自覺境,法執蕩然,故融及世界,無有情器之分。皎然:洞開之貌。下喻但表明徹,蓋明月在有礙物中,不能透徹,便如二乘明內境,不能與外法融通也。今菩薩覺所覺空,表里洞徹。故如月在琉璃,豈有不透徹者乎?此當八信,相似色自在也。
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
《正脈》雲:此即空覺極圓,所證境界。前方空智,此復空空,既不為智所勞,亦不為空所縛。故身心快然,極為灑脫,蓋法身蕩然,真心廓爾之意。妙圓者:無縛故妙,無礙故圓。平等有三:一身量、心量,俱周法界。二有情、無情,同體不分。三自心、生、佛,吻無高下。獲大安隱:此當九信,心自在也。以身心一如,身亦心也。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正脈》雲:此則顯然全同寂滅現前,但彼約自心,此約佛理,二義平等也。密謂秘密,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之境也;圓謂圓融,交徹互攝,重重無盡之境也;淨謂清淨,明相精純,纖塵不立之境也;妙謂神妙,一切變現,皆不為礙之境。此四佛境,現菩薩依正之中,此當十信,相似慈雲,覆涅槃海也。蓋圓頓理融,故令似位,全似分證耳。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正脈》雲:此之結尾,是預許後之諸位,故言從是漸修。即者速也。即獲者,猶言不久當證也。無生法忍:即初住所證聖位,通指徹於等覺也。溫陵曰:《華嚴》十忍,第三曰無生法忍,謂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離此情垢,無作無願,安住是道,名之曰忍。吳興曰:此中別指初住以上,名為聖位。若下文雲:以三增進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二結解即獲法忍竟。
卯三由漸入頓結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此結名第三增進,實由前第二增進而來。前但得五信三果,未至無漏;今則由漸入頓,解除根覺空滅諸結。如前文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而至得無生忍也。初漸次三位竟。
癸二乾慧一位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
此位分明,束前漸次中,所含十信,總成一位。而孤山說,合十信為乾慧,理在不疑。但亦圓滿成就之意,有人非之者,以見通教,乾慧名同故也。不知此乃借通名圓,自應依之。阿難!如是,依三漸次,精勤修習之善男子,由二漸中,正性刳空,淫心永斷。至此,則斷性亦無,故曰欲愛乾枯。由三漸中,現業違背,六用不行。至此,則根境不偶,心境絕待,種現俱銷,三界生緣迥然不及也,故曰現前殘質,不復續生。殘質:謂最後之身。不續:謂後有永斷。續生以欲愛為因,根境為緣,今既乾枯不偶,因緣雙絕,果報無托,故不續生。此束前七信,三漸前半止,但明乾義。
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此束後三信,而顯其圓滿成就也。執心虛明:即人、法二執之心,虛而無障,明而無礙,所以外無塵障,內無根礙。三漸後半,十方國土,皎然清淨,即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此即虛明無障礙也。至此,則純是人空智,與法空智。慧性明圓,鎣十方界者:人法雙空之智,增明圓滿,俱空之智,即三空之智現,而照用遍界,故曰鎣十方界,鎣猶飾也,以智慧莊嚴十方報土。如三漸中雲:妙圓平等,獲大安隱者。二句明慧義,因此乾有其慧,故名乾慧;依之住持,故名曰地。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此出其得名所以。現行、種子、習氣三者,而習氣最細。今言欲習初乾者:指欲愛最細習氣即斷性亦無,亦得乾枯也。未與如來,真如法性,流水相接者:謂未破無明,未會親見法身真理,是名未與如來法流水接。若至隨分覺,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則與法流水接,定慧均等,則中中流入薩婆若海矣!二乾慧一位竟。
癸三十信十位分十子初信心住二念心住三進心住四慧心住五定心住六不退心住七護法心住八回向心住九戒心住十願心住今初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此十信位,名與常途全同,論義則與常途迥別。今科名從十信,而義唯遵經,銷歸初住耳。後初住明言,發此十心,又雲:十用涉入,圓成一心。故孤山說:為初住開出,理無可疑。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者:此心指十信滿心,因含十信於三漸,合三漸為乾慧。此心,亦即乾慧後心。中中流入有二釋:一、於聞性之中,用中道觀智,無功用道,逆法流水而深入,以後位位,皆不離中道故。二、即以此修證圓通之心,用中心如如妙智,觀中道如如妙理,中中流入妙覺果海。圓妙開敷者:中中流入時,仍是圓通妙性,重重開發敷放,如蓮華之層層漸開也。從真妙圓,重發真妙者:此兩句明乘此心開意解,益加增進,且此圓通妙性,既到乾慧後心,已發真妙圓,一登此位,是真妙者,益進於妙,真圓者益進於圓。第二妙字下,應有圓字略也。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者:此位,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已經親證實到。信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曰妙信常住:決定不退。一切我執、法執、空執,妄想蕩滌,滅盡無餘矣!中道純真,名信心住:妄盡真純,中道理彰,親信此理,信心堅固,常住不退,故名信心住。
子二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首二句全躡前位。真信,即中道純真之信,表非相似位之信。可證此信位,是初住開出。因妄想滅盡,智慧明了,故得一切圓通。下文方是本位念心,由前一切圓通故,五陰不能覆,十二處不能局,十八界不能礙。一切諸法,悉皆圓融通達,融會貫攝。如是乃至過去六句,明念心功用。念者憶念,不惟現在生中,應斷之習氣,憶念無忘,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應斷之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
《正脈》問:入住菩薩,何有舍受之事?答:圓頓人,不取變易,常於分段,得大自在故也。此屬宿命、漏盡二通。五根中念根故,結名念心住。
子三進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惟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初二句攝信心住。從真妙圓,中道純真,然未得真精發化。次二句以成就精字,合成精進二義。蓋精明,即如如之智體,真淨,即如如之理體。今言以精明,進趣真淨,即純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矣!《正脈》問:理智一如,何言進趣?答:體雖無二,而方便隨順,不無趣相,所謂不趣之趣,性不礙修之旨也,故名精進心。
子四慧心住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以前位以如智契如理,是雙兼理智而成,此位別約智成。承上進趣真淨,故得心精,時時現前,純以智慧用事;以即用也。蓋前乾慧地有雲:純是智慧,正明初得相似,惑智尚未融化。至此則曰:純以智慧者:乃精真發化,一切惑習,無非智慧。此隨分覺所得之真智真慧也,故名慧心住。
子五定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此位別約理成,首句躡慧心住也。意謂雖執持智慧精明,若無定力以執持之,則妄念起,而寂湛不能周遍,正念失,而寂妙不能常凝。蓋無寂之照,如風裡之燈,無照之寂,如暗中之目;今以定力執持智明,故寂湛者得以周遍,寂妙者得以常凝。如《清涼》雲:智周鑒而常靜,用繁興以恆如,此之謂也。然既曰常凝,無有不定時也,故名定心住。《正脈》雲:以上五位,屬五根,如果木之種植,根於地也。下五位屬五力,如果木結根既久,自有不拔之力用也。
子六不退心住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惟進無退,名不退心。
此進力也。首二句雙躡定慧,則定慧偏枯,多遭退失,故此則定慧相資。定光發明者:定功極而慧光發明,乃以定發慧也。明性深入者:慧性明而定力愈深,而以慧入定也。定慧等持,惟進無退,故名不退心。
子七護法心住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此定力也。首句躡前進力。心進安然者:顯非事行,為有功用之進修也。乃是自心寂照雙流,任運前進,故曰安然;不假用力之意。而能保護任持,不失定心。然保護任持何法,即如來藏,清淨本然之法。十方如來,氣分交接者:即十方法身如來,氣分交相接續,正由定力冥周,故能與諸佛如來心精通吻,乃能內護心法,外護佛法,故名護法心。
子八回向心住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此慧力也。首句即覺慧增明,而得保持不失。妙力,即妙慧之力用,能回他佛慈光,向自己心佛光中安住。他佛心佛,心光佛光,互相回向,究竟心佛不二,不妨自他歷然。猶如兩鏡,光明相對。彼此光明,互相對照,光內現光,影中含影,故曰其中妙影,重重相入。佛光心光,自影他影,相攝相入,重重無盡。回向有二義:回向他佛,是向佛道;回向自佛,是向真如。證極真如,即成佛道,二而不二,故名回向心。
子九戒心住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此信力也。首句躡上位,明心光佛光,潛通冥應,故曰密回。他人看不見,乃屬自己智境。到此位,即獲心光佛光,常凝不動,而與無上妙淨戒體,一同安住。無作無為,得無一念遺失,而漏落於有為。若一念漏落有為,即名破戒,所謂心地大戒,故名戒心住。
子十願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此念力也,願即心念故。住戒,指上位安住無住戒體;自在,屬本位。能從體起用,發大自在之用。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自在成就,而能游化十方。所云隨願者,願去何國,一念即能便至。所謂嚴淨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以戒根清淨,所去之處,無不隨心滿願也。故名願心住。又通論十心,前六修自心,後四合佛德矣。三、十信十位竟。
癸四十住十位分十子初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王子住十灌頂住今初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此十住位,生佛家而為佛子,經中全顯,生法王家,亦是安住華屋,依秘密藏,無住為住,乃名十住。阿難!是善男子:指前十信位已滿之男子故稱善。以真方便:即耳根圓通,文殊選根偈雲: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真心中本具十心妙用,若不修耳根方便,則終不能發;因修證耳根圓通,方能發此十心妙用,此皆指前十信位也。十用涉入,圓成一心者:即前十用涉入本位,圓成一心,則十心一心,本無二體。前雲十信位,是初住開出,此知初住位,是十信合成。名發心住者:元因發此十心,圓成一心故也。又此菩薩,三心圓發,萬行繁興,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如中陰攬先業,而初成陰體也。
子二治地住
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首句心中,即十用涉入,圓成一心之中,謂依此妙心,發明妙智。以妙心,喻如琉璃,清淨皎潔;以妙智,喻如精金,具足精華;智不離心,心不礙智、內外明徹。以前妙心,履以成地者:以者用也。妙心,即十用涉入之一心,此心即系真如之理,既發明妙智,以真智契真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踐真如,以成進趣,後位之地。一切諸行,由斯履踐;如建樓者,先平地基,治即平也,故名治地住。如中陰,乘彼業力,結為境界,於中妄成,依止之處。
子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心地涉知者:即前履以成地之心,以心即智,亦即始覺;以地即理,亦即本覺。同一覺體,智照於理,理契於智;若智若理,互相鑒照,故曰涉知。俱得明了者:即理智俱得明了也;故能得游履十方,上求佛道,下度眾生,自利利他,一切皆無留礙;廣修妙行,大作佛事,故名修行住。如中陰見遠如在目前,所去速疾,山壁不礙。
子四生貴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行與佛同者:指上位所修妙行,與佛行相同,故得領受佛之真如氣分,將生佛家,而為佛子。此如中陰身,自求父母之義;必要自己業,與父母業同。則中陰心相體信,冥然相通,故曰陰信冥通。若以法說,以己智求佛智,佛之權智如父,實智如母,任運相合,名自求父母。密齊果德,謂陰信冥通。斯則秉佛遺體,初托聖胎,故曰: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子五具足住
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上位入如來種,即是游諸佛正道之胎。永嘉雲:潛幽靈於法界,即此義也。親奉覺胤者:謂親攬諸佛權實二智,則為得大覺法王之真胤矣!方便智慧,漸漸具足,喻如胎中,五位已成,人相完全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子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首句躡上句,權智外現曰容貌;教化眾生方便具足曰如佛。心相亦同者:以權資實,內照真如,為心相圓滿,亦皆如佛,故曰亦同。成正知見,故名正心住。
子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首句躡前外貌內心,皆已肖像。合成者,表里如一,同佛身心也。日益增長者:即道胎日益月增,漸漸長成,時刻無間,故名不退住。與前十信位之不退心住名同實異,彼但信心不退,此則住道不退也。
子八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前位身心,合成增長,十身靈相,自應具足,蓋十身者,盧舍那也。謂: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業報身、眾生身、國土身。又如來身,自具十種身。溫陵曰:菩提身、願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十身中:菩提、法、智屬於內身,余皆屬於外身,此乃如來身中之所開出者。按《華嚴》八地方具十身。今經八住即具,二經皆屬圓教,固應前後互融也。童真者:菩薩雖得是身,具體而微,未大顯著,猶如胎滿,初生六根,四體雖具,而純璞未散,故名童真住。
子九王子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首句躡前:形已成,胎已出,親得為佛之嫡子。從佛口出,從法化生,故名法王子住。
子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首句躡前位。雖親為佛子,年齡幼小;今漸長成,故日表以成人,可當大任。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恐其力不勝任,且先分少分,試其能力如何耳。此喻佛欲與菩薩授記,恐其智力不堪,且先令代佛宣揚,攝行佛事,若見智力增長,度生不怖,即與授記。蓋大王者,即是金輪王,為四大部洲之主;剎利者,即粟散王,乃一國之君;故金輪王之子,稱太子。剎利王之子,曰世子。若據金輪王灌頂者,《華嚴經》雲:轉輪聖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羅縵,奏諸音樂,取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大智職菩薩。彼第十法雲地,方受是職,今十住位,亦名灌頂者,此約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表以成人之道,亦分得此名耳。非同彼經十地之灌頂也。溫陵曰: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至法王子住,名出胎;至此乃名灌頂王子。四十住十位竟。
癸五十行十位分十子初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嗔行四無盡行五離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今初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此十行位。前十住,生佛家,而為佛子;今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攝物利生,所謂念念具足諸波羅密也。然行門雖多,約之不出十度;後五度,慧度開出。阿難!如是修習十住之善男子,既已灌頂受職,成為諸佛真子,且而具足無量無邊如來藏中稱性功德,而行施度。如《華嚴經》雲:隨諸方土,有貧之處,以願力故,往生於彼,豪貴大富,財寶無盡,行財施,乃至身肉不吝;行法施,則與說三世平等,乃至菩提涅槃;是為十方隨順也。結名歡喜行有二:一者、見有求乞者,作福田想,作善友想,倍生歡喜;二者、隨乞施與,令諸眾生,悉皆滿足,生歡喜心。所謂自他俱利,機應皆喜,名歡喜行。
子二饒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此戒度。乃以戒德感化,而善能利益者:戒德備於己,感化成於外,即所謂不言自信,不化自行,不勞費力,而利無不周矣!《華嚴》雲:令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乃至菩提涅槃。又自得度,令他得度,乃至自快樂,令他快樂。凡有十句,皆雙標二利,故名饒益行。以戒德而饒益也。
子三無嗔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此忍度。《正脈》雲:《華嚴》首標,此菩薩常修法忍,彼名無違逆行,即無違拒也。凡有辱來,違拒不受,即是不忍,今無違拒,即是忍。《華嚴》謂:無量罵辱、打辱,皆能歡喜忍辱是。今言自覺覺他,得無違拒者,亦《華嚴》雲:菩薩思惟,自身苦樂,皆無所有,即自覺也。又雲:我當了解,廣為人說,即覺他也。自覺覺他,他無違拒,嗔恨無從而生。自無違拒,甘受外辱,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全空,亦不生嗔恨;是知無嗔恨,方為真忍辱也。
子四無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此進度。種類出生,謂十二種類,隨類化身,處處出生,廣行教化,菩薩行願,精進無盡,故窮未來際。既能窮未來際,則三世平等普入;既能種類出生,則十方悉皆通達,是則豎窮橫遍。夫種類出生,即第一心;盡未來際,即常心;三世平等,即不顛倒心;十方通達,即廣大心。四皆無盡,故結名無盡行也。
子五離亂行
一切契約,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
此禪度。一切契約,種種法門者:以此菩薩心無散亂,堅固不動,即以一念定心,持種種法門。能知種種法門,悉皆會合,同為一體。得無差誤者:故能隨類說法,對機受益,千難交攻,其智不昏;萬機並赴,其心不擾;故得無差錯誤謬。不能持諸法門,是為痴定,未免差誤,是為亂心。今一念定心,寂而常照,故名離痴亂行也。
子六善現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此慧度。下四度從此開出,合成十度。此一多無礙,同異俱成。一即是理,多即是事。同即是理,異即是事,以理能顯事,則以一理之中,顯現一切事相,即一能現多,理不礙於事也;以事能顯理,則於一切事相,各見全理,即多能現一,事不礙於理也。名善現行者:明此菩薩,於一一行,皆能真俗互融,事理無礙矣!
子七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此方度。即大方便力之所運用。如是指善現,理事無礙,固如是矣!此明事事無礙,即十玄門中,廣狹無礙自在門也。十方虛空,滿足微塵,大中現小;一一微塵,現十方界,小中現大。現塵現界,能現所現,二俱不壞其相;謂塵中現界,而界不小;界中現塵,而塵不大;同時俱現,不壞自相,互不留礙。《正脈》雲:界入塵,而界不小,是小不留礙於大也;塵含界,而塵不大,是大不留礙於小也。結名無著行,一有執著,安能小大並融如此。三祖雲:『極大同小。永無邊表;極小同大,亡絕境界。』永無與亡絕,即無著也。
子八尊重行
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密多,名尊重行。
此願度。《華嚴》雲:此菩薩於大乘願,不退轉故。種種現前:躡上不惟理事,與事事無礙,而菩薩妙行,無不具足,悉得現前。鹹是第一波羅密多者:隨舉一行,鹹皆到於最上究竟之處。言第一者,即最上義;波羅密者,即究竟義。又波羅密多,此雲到彼岸,謂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也。如《華嚴經》雲:菩薩住此行時,不捨菩薩大願,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不住煩惱中流,而能運此岸眾生,至彼岸無憂惱處;而菩薩往返,無有休息。今經稱第一者,即此義也。結名尊重行者:以行至於此,誠為可尊可重也。《華嚴》雲:難得行,如世間尊重之物,甚為難得也。
子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此力度。謂此菩薩善能身體力行。如是,指前種種法門,鹹是第一波羅密多。於一行中,具足無邊妙行,圓融無礙。能成十方諸佛軌則者:此明其建立利他之教法也;遍歷十方,助佛轉輪,教化眾生,而一言一行,可為軌轍;可為法則,故名善法行也。
子十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此智度,亦名不違實相智。一一皆是者:躡前九行,一一自利利他,諸行究竟,皆是一真實相也。清淨無漏者:謂非貪染於凡外,欲有無明,諸有漏法。一真無為者:謂非劬勞於權小,肯綮修證,有為功用。性本然故:作二句之由,意謂從性起修,不妨全修即性,其性由來清淨,不待浣之而始淨,元本一真,非待修後而始真;所以性本然故,名真實行。五十行十位竟。
癸六回向十位分十子初離相回向二不壞回向三等佛回向四至處回向五無盡回向六平等回向七等觀回向八真如回向九解脫回向十無量回向今初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此回向十位,回佛事而向佛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心即真如,具足佛道眾生,準《華嚴》回向,即是發願。圭峰大師雲:回向不出三處:一回向真如,二回向佛道,三回向眾生。今經文簡略,各有隱顯。如眾生顯,餘二則隱,佛道真如,隱顯亦然。顯者,正當發揮;隱者,亦以意含,非全無也。故此經與《華嚴》文雖不類,而旨無不合也。此位菩薩,以前十行,涉俗心多,今以願濟行;若有行無願,行不究竟。阿難!是已修十行之善男子,自初行至八行,顯同顯異,現界現塵,則其神通,已滿足矣!八行種種究竟,九行成佛軌則,已成佛事矣!十行清淨無漏,則藏性之體,已純潔矣!一真無為,則藏性之用,已精真矣!遠諸留患:是總攝十行。以十行既備,圓成雙超空有之行,界內不為著有留患,界外不為滯空留患,亦即雙超世出世間也。以上皆屬前文,此下方成本位。
當度眾生,滅除度相者:以其正當度生時,即滅除度生之相,此即雙超空有之中道。正當度生時,此不落於空;滅除度相,此不著於有;正同《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義。應無所住,即不住一切相,此滅除度相也;而生修行度生之心,此當度眾生也。夫既度盡眾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