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七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禪十八天  


第四十九章色界四禪十八天

內容提要:

十八天名字: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十八天,都離了情慾,但還為形所累,還為色質所礙。到此為止,都稱為色界。

一初禪

原文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

但能執身,不行淫慾。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溫陵曰:前明六天雖出塵擾而未能絕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下,名十八天。雖離欲染,還有色質,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為已離欲染也。通號四禪,為已離散動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禪定感生,然特有漏禪,觀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惑超世間道也。不假禪那等者,言雖非正修真三摩地,無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愛染不生,則不留欲界。粗惑不染,淨報現前,故即生梵世。)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白話解

佛接著說:「阿難,世間一切修心的人,如果不修禪那,不可能生髮智慧。

如果能執身自律,不行淫慾,行不思,坐不念,不生淫慾之心,不行淫慾之事,再無欲界之情。這人即時成梵眾之身,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梵眾天。

已滅除欲習,便成就了離欲心。自覺持行律儀,所愛所樂,都無違律而得隨順,這人即時合於梵德,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梵輔天。

原文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提。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溫陵曰:已離欲界八苦,故曰苦惱不逼、已離散動欲心,故曰諸漏不動。俱舍雲:此名離生喜樂地,謂離欲界雜惡,得輕安樂也。)

白話解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戒行清淨,心生明悟,樂作梵天之主。這人即時能統領梵眾,為大梵王,這樣的人所到境界,稱為大梵天。

阿難,入了這三勝流,不再受一切苦惱的逼迫。雖未修入真三摩提,但自己的清淨心中,已不為諸漏所動。這三天稱為初禪天。

二二禪

原文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1。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溫陵曰:定力轉明,妙光迭發,境隨光發,遍成琉璃。)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套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提。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

(溫陵曰:二禪離憂,得極喜樂,故云憂懸不逼。初禪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則業漸劣,行漸勝也。俱舍雲:此名定生喜樂地,為有定水潤業,憂懸不逼也。)

【注】

1寂湛生光坐禪之時,兩眼輕閉,常人眼前只見模糊的光影。當澄心不動時,便見眼前光明景象。此光是心精所發。

白話解

阿難,梵天之王,統攝梵天,梵行圓滿成就,漸入佳境,當澄心不動時,寂湛生光,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少光天。

諸光相耀,照耀無盡,映照十方界,都變成通體透明的琉璃,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量光天。

以此圓妙之光,反觀自己身心,發化清淨,套用無盡,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光音天。

阿難,入了這三勝流,已得禪樂,不受一切憂患所懸。雖未入真三摩提,但於清淨心中,已斷伏粗漏。這三天稱為二禪天。

三三禪

原文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溫陵曰:由上圓光教體披露妙理,發成精行,離前喜動,而生淨樂。是樂非境,乃出乎淨性,恬泊寂靜,名寂滅樂。而淨猶劣,則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猶劣故,名少淨也。)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溫陵曰:淨空者,離諸喜動、不緣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擴,使淨相無際,協乎妙性,故身心輕安而性樂成矣。以無際故,名無量淨也。)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溫陵曰:淨空無際,故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則性樂歸托於是矣。以一切圓淨,故名遍淨。)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提。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溫陵曰:具精行性樂,名大隨順,故安穩無量也。歡喜畢具者,此名離喜妙樂地,謂心雖離喜,而喜樂自具也。)

白話解

阿難,二禪天人,修習光音法,光色燦爛,音聲美妙。修行成就,漸得寂滅之樂,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稱少淨天。

眼前顯現明淨虛空,身心無限輕鬆安樂,入寂滅樂。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量淨天。

身心內外,一切圓淨,成就至淨功德,專心托於禪樂,一切歸寂滅樂,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遍淨天。

阿難,入了這三勝流,一切得大隨順,身心得大安穩,無量安樂。雖未入真三摩提,但已在安穩之中,生大歡喜之心。這三天稱為三禪天。

四四禪

原文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吳興曰:三禪無下界苦因,雖名為樂,樂久必壞,壞亦成苦,今既舍樂苦,則不生地持,名此為舍俱禪。溫陵曰:自此以下明四禪,凡有九天。然四禪報境,但有三天,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別開,皆凡夫報境。此四之上,有五不還天,乃聖賢別修淨慮,與凡夫不同。)

舍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白話解

阿難,再說,三禪天人,苦因已盡,身心再無煩惱憂患之苦,但禪樂境界並不常住。久樂必生變化。

修禪之人,苦樂之心,全都捨棄,滅盡粗重相,生髮淨福性。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福生天。

心悟勝解,無苦無樂,清淨圓融,此後都得隨順,窮未來際,無處非福。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福愛天。

原文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

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1。如是一類,名無想天2。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3。

【注】

1前半劫滅,後半劫生外道以為死心不動、身心俱滅是真功夫。其實,除非他死了,否則,永劫做不到在禪中身心俱滅,只不過滅了又生,所以說它們前半劫滅,後半劫生。

2無想天無想是外道所持的觀點,所以說無想天是外道所居處。

3四禪下面所說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五不還天,仍屬四禪天。

白話解

阿難,修行到了福愛天,從此分兩條路:

若已得無量光、無量淨,到這時,福德圓明,廣獲福報。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廣果天。

若已經厭離苦樂,於苦於樂,舍之又舍,捨身舍心,直至身心俱滅,身如槁木,心若死灰。這人以生滅心為修行初心,不可能了悟不生不滅之性,於五百劫中,可說是前半劫滅,後半劫生,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想天。

阿難,入了這四勝流,雖然修行者還未入無為真不動地,但已不為世間一切苦樂所動,心有所悟,功用純熟。這四天稱為四禪天。」

五不還

原文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1,俱時滅盡。苦樂雙忘,下無卜居。故於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阿難,苦樂兩滅,斗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注】

1下界九品習氣欲界貪、嗔、痴、慢、身見、邊見,色界貪、痴、慢,共九品惡劣習氣,稱為下界九品習氣。

白話解

阿難,此中還有五不還天。已經滅盡下界九品習氣,忘苦忘樂,一時都徹底滅盡。不會再停留在四禪以下諸天的境界。因此,一切都能舍心堅固,永不退還。

阿難,滅盡苦樂,心無煩惱衝突,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煩天。

心專一處,與客塵不交,無所緣處,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熱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不會有前塵影事等塵垢,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善見天。

洞照遠近,見性無礙,精微皆現。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善現天。

究竟了解一切因緣,窮盡色界種種勝境,悟色性入無邊虛空,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色究竟天。

原文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白話解

阿難,這五不還天,即使是四禪四天之王,只能欽聞,而不能達到如此境界的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的聖道場地,都是功德完滿的阿羅漢在那兒住持,世間粗人所不能知見。

阿難,從初禪到五不還,共十八天,都離了情慾,但還為形所累,還為色質所礙。到此為止,都稱為色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