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淺釋(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十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阿難!這修正定修反聞聞自性,即楞嚴大定的人,想陰既破,行陰現前,就完全沒有夢想,醒和睡是一樣的。這有如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沒有夢想,乃因他當時已破了想陰。因為他有修行,故很可能到年老時已破了想陰。這時,就算睡覺,也睡得很淺,甚至閉目養神即能恢復精力,不需要很多睡眠。本覺妙明的真心,沒有顛倒妄想的擾亂,時常是清虛寂靜,猶如萬里晴空,沒有粗重的前塵影事,前塵影事亦即法塵。什麼是法塵?五識緣塵落射影子存於心中,為意識所緣,叫做法塵。現想陰盡,意識滅,塵無所依,根塵相對,自然洞然不起分別。故觀山河大地,猶如明鏡照物,物來則現,物過隨空,既不粘著,亦不留痕。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只是虛照虛應而已,全無留下陳舊習氣。所有的壞脾氣、臭習氣,都洗滌得一乾二淨了。唯一識精真體,湛然猶存。前本識已盡,壞習氣也已全滅,唯存真精,這便是第八識。若能當機立斷,去妄存真,便轉識成為大圓鏡智。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一切生滅現象的根元從此披露,這時已能看見十二類眾生的生滅,雖然還未通達他們各各受命的來龍去脈,但已見到共同的生滅根基。猶如“野馬”,此語出自莊子。“野馬”是指田間蒸汽草地露網,狀如水,為朝陽所照時,就放出閃閃光焰,故亦叫陽焰。譬如渴鹿逐陽焰,遠望似水,至近則無。熠熠清擾,“熠熠”比喻行陰細相,忽起忽滅,行陰之體是輕清,沒有想陰之粗濁,又沒有識陰之澄湛,故曰“清擾”。因行陰幽隱而微細,浮浮蕩盪,波動不斷,擾亂清虛的湛澄,故為十二類眾生浮塵四根,流轉變遷的樞穴。這就叫做行陰區宇。(樞即門之軸,穴即門之臼。)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假若這個清擾熠熠的性體,歸到平靜無波的識海,就永遠斷絕行陰浮蕩的習氣。猶如波浪平息,化為澄湛的止水。這是行陰滅盡的境相,到此就能永斷生死的根元,超越眾生濁。再回觀行陰的由來,方知是以幽微隱秘的妄想為根本。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現在講行陰十計,不說十境而說十計,因想破行顯,外魔不能擾而內心魔生,妄計執著,遂有二種無因論。

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個得正知正定的修行人,想陰已破,行陰現前,這時覺照常明,瞭然不惑,故十種天魔不能侵擾,他才能精研窮究十二類眾生的生滅根本。對每一類眾生受生的根元,都已清清楚楚地顯露出來。再觀察行陰的幽隱輕清,生滅之相,遍於十二類眾生,叫做“圓擾”。而行陰又為群動之元首故叫做“動元”。這時行者若能慧眼明照,知道圓擾動元是一切眾生同分生機之總相,就不起妄執分別計度,自可以破行陰,超眾生濁。只可惜行者在這圓擾動元之中,生起邪見,妄計為諸行之本、生滅之元,而不知有個不動不滅的真如自性。因此忘失本修因,而墮入外道所執的二種無因論。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祗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

第一種是本無因論。這修行人誤認行陰遷流的微細動相,是生滅的本元,不知道這不過是行陰現前,還未到行陰盡的時候。而行陰盡還有識陰,要識陰破盡,才是本覺。既然誤認生滅根元之行陰是本來無因,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修定人已破盡生機,即浮根四塵已滅,故能顯現勝義清淨根,乘著所得的八百功德,能見八萬劫內,所有眾生,業行遷流,轉彎迴環,死於此而生於彼,隨業行而遷流,輪轉於八萬劫中。但在八萬劫以外,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便妄生邪解,以為所有世界十方眾生,八萬劫來,都是無因自有。由於這一偏見計度,就忘失下遍知覺,墮落外道的無因論,迷惑菩提真性。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

第二種是末無因論。這修定的人既見本無因,便以過去例未來,見末亦無因。什麼緣故呢?因既見眾生於八萬劫前,本無因自有,認為是自然,因此妄想計度,成為自然外道。知道人自然生人,鳥自然生鳥,烏鴉自然是黑,不是招標而黑;鵠自然是白,不是洗成白。人和天人本來是站立而行,畜生本來是橫行的。一切都是自然如此,從八萬劫以來,沒有改變與移易。

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從今以後,盡未來際,當然都是這樣,我還觀見八萬劫前,十二類眾生,沒有從菩提性生,怎么能說眾生於八萬劫後,有成菩提道果的事?他不知人是由持戒方生,而菩提是由修道方成,因此妄執現今一切眾生,皆是無因自有。由於這種邪知妄計,致喪失正遍知,而墮落外道邪見中,迷惑菩提正覺自性。這就是第一種外道,創立無因論。

佛住世時,有一老人要來出家,佛剛好應供外出,眾弟子觀察老人在八萬劫內,沒有種過什麼善根,就不準他出家:“莫道出家容易事,皆因累世種菩提。”老人聽後就痛哭流涕,十分傷心。既然舉目無親,又不能出家,不如死了更好。於是就步行至河邊,預備跳河自盡。可是,他這一念就感動佛趕回來,佛問他為何痛哭?他就把經過告訴佛。佛安慰他說:“不要哭,我準許你出家。”眾弟子遂懷疑:為何佛準許無善根的人出家?佛說:‘你們只能看見八萬大劫內的事,但不能看見八萬大劫以前的事。其實這老人在八萬劫前是樵夫,有一天上山砍柴,遇見老虎,他急逃跑,虎隨後追,他就爬上樹。虎便咬樹,當樹將要倒時,他一驚就急念“南無佛”。這一念就種下善根,現在善根成熟,就來出家。'眾弟子才明白。彼老人勇猛修行,不久即證阿羅漢果。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阿難!這個修定的人,想陰既盡,行陰現前,故能凝明正心,魔不得便。於是他欲窮眾生生滅根元,觀察行陰幽微清擾之狀,而不見其微細遷流的相,遂生起邪見,以為是圓遍常住,而墮外道四種遍常的邪論。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第一種計生類常。是人慾窮內心外境的本元之性,到底從何而起?然於心境二處,所見不遠,只能見二萬劫內,皆是無因自有,就以為十方的眾生,生生死死,皆是循環相續,人死還為人,畜死還為畜,不會散失其類,遂妄計生類是恆常不滅。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體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第二種計生體常。這人乘著心開境現,見森羅萬象,皆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因欲窮其底蘊,究其本源,卻見四大的體性,本來常住,就依此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所有眾生的生滅,皆依四大和合而成。而四大之本性既周遍而恆常,不曾散失,於是就妄計之為恆常不變。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第三種計生心常。這個人慾窮究六根中所具的六識,和恆審思量之七識(末那識),執受根身器界種子之八識(阿賴耶識),以為這八識的心,七識的意,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等的生滅根源,其性是恆常不變,而不知道這只是行陰相續之相。但他因為修習心意識的觀法,能夠知道八萬劫內,一切眾生死此生彼,輾轉循環,並未曾散失,就認為心意識是周遍,恆常而不變。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第四種計行陰常。這個人既窮盡想因的元由,當然沒有再生的道理。因想陰既破,動相已絕,流止運轉的生滅想心,亦已由定力而永遠滅除,沒有妄想。末那不生不滅的理體,自然屬於行陰,殊不知這只是行陰第七識的我執種子,正在很微細地遷流中,並不是真的不生不滅,不過因為生了這種妄計,就以為行陰是恆常不滅。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由這本不是遍圓,而妄認為是遍圓;本不是真常,而妄認為是真常。以致失卻正遍知覺,而墮入外道的邪知邪見,迷惑菩提正覺自性,這就是第二種外道所創立的圓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這是雙計常與無常。又修正定的人,想陰盡、行陰現,堅凝正心。上面說凝明,現在說堅凝,是表示現在定力更深,不易為境所動。於想陰十境,始終不起貪愛之心,叫做正心。因此魔王都沒有辦法飛精或附人來擾亂他,可是外塵不擾,而心魔又生。因欲窮究十二類眾生的生滅本元,觀察行陰幽微輕清,常擾動元之相,遂於自他依正二報沒有決定性,而妄起計度,致墮入四種顛倒邪見。於我計常、他計無常;於國土計一半常、一半無常;於心計常、身計無常;於色受想陰計無常,於行陰計常。這叫做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第一種是計我常他無常論。

這個修定人以為行陰便是妙明真心,遍滿十方世界,澄澄湛湛,猶如止水,便認為這是最勝究竟之神我,從此便執神我能遍滿十方廣大周圓,凝明不動,無生無滅,故叫做常。而一切眾生,於我心中又生又滅,叫做無常。這是外道二十五諦中,最後一諦。四種我見之中,屬廣大我。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第二種是計國土,一半常、一半無常。

這個人以前是觀自心,以為是常,觀察眾生認為無常。現在不觀自心,只觀察十方世界的無數國土,成壞不一。見劫壞時,認為是究竟的無常種性,見劫不壞時,是究竟真常。殊不知成住壞空,是世界的劫運。如果因世界壞而執為無常,世界不壞而執為真常,那真是邪見誤人。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第三種是計心常、身無常。

這個人現在不觀其他,只個別觀察自心,見自己心性精細微密,猶如微塵能於剎那間,流轉十方而無遷移變易。就認心為身主,能使身有生滅,叫做我性常。而一切有生死的身體,是從我性流出,故沒有常性,叫做無常。這是外道所計,四種我中之微細我。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第四種是計行陰常、色受想陰無常。

這個人於想陰已盡時,見行陰之相遷流不息,便妄認常流之性為常,而色受想等三陰,現在既已滅盡,當然是無常。實則行陰只是第七識的種子,遷流不息正是無常。現在反計無常為真常,所以佛斥之為顛倒論。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由於這種虛妄計度,一分常、一分無常,成為四種顛倒妄執,而墮落外道邪見,迷惑菩提真性,斷滅成佛種子。這就是第三種外道,立一分常、一分無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在修反聞聞自性,耳根圓通的善男子,已破色受想三陰,行陰現前,亦得到堅凝正定,故魔王無機可乘,他才可以窮究二十類眾生的生滅根本,觀察行陰幽清,常擾動元的相狀,而生出計度心,妄計四種分位。第一是三際分位即過去際、現在際與未來際。所謂“三際求心心不有”,有三際來求心,都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已成過去,當然不可得,現在不停又過去了,現在心在何處呢?未來心還未來,哪裡有心?所以說:“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元無。”心既然沒有,哪裡還有妄想呢?在如來藏里,根本什麼都沒有。此計分位有四:(一)三際分位;(二)見聞分位;(三)彼我分位;(四)生滅分位。這人在這四種分位中,生起計度,就墮入外道四有邊論。所謂“有邊”就是有盡,“無邊”就是無盡。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第一種是三世分位。這修定人以為行陰是十二類眾生生滅之根元。所以現在見到遷流業用,循環不息,以為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就是有邊。現在心則相續不斷,便是無邊。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第二種是見聞分位。修定人在定中,只能見八萬劫內的眾生,生滅不息。八萬劫前的事,則寂然無所見,便妄執無見聞處為無邊,有眾生處為有邊。殊不知眾生生滅相續,只是業緣虛妄所見,如以有見聞處為有邊,無見聞處為無邊,又落二邊,不是中道了義。外道著有著無,著有就落色,著無就落空,都是著相。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第三種是自他分位。修定人觀察自己的行陰,執為真我,以為我能周遍了知,於一切法之中,得到無邊之性。而那些眾生,雖然顯現在我所知性之中,但彼究竟不能知道我的知性,遂認為那些眾生不能得到無邊之性,只可叫做有邊的心性。

經文“我曾不知,彼之知性”恐為倒置,應作“彼不曾知,我之知性”。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第四種是生滅分位。修定人慾窮究行陰,一心想把行陰滅除。故在定時,覺得行陰已滅,而出定後覺得行陰又生。就用妄心來籌度,以為一切眾生,於一身中,都是半生半滅,眾生既然如此,則世界所有的一切,亦皆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生時執為有邊,滅時執為無邊。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由於這種妄計有邊無邊,致墮落外道邪見,迷惑菩提真性,這是第四種外道所立的有邊無邊論。

修行就要修中道了義不落於空,不著於有,偏空偏有都是落於二邊外道邪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又修正定的人,已有堅凝不動的定力,魔不能擾。可是,外魔不生,而心魔生。這人一心欲窮究十二類眾生生滅變化的根本,當觀察行陰擾動元性時,若能不動心不生念,就沒有妄想。一生心一動念,就發生毛病。所謂“開口便錯,舉念既乖”。因他妄生計較之心念,便墮入外道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執性,虛妄戲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第一種於行陰生滅相中,分別而成八種邪見。修定人觀察行陰為一切變化根元,見行陰遷變流轉處,就叫做“變”;見行陰前後相續處叫做“常”。見八萬劫內,有眾生生叫做“生”;見八萬劫外,無眾生生叫做“滅”。見到前陰滅,後陰還未起時,中間必有一相續之因,這是阿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翁”,亦即捨生趣生之中陰身。行者不識,因見其性相續不斷,便叫做“增”;見到行陰正在生滅相續中,好像前後際斷,中間有所離處,就叫做“減”。見到各各眾生的生處,叫做“有”;見到各各眾生的亡處,叫做“無”。雖然都是依行陰之理而觀察,但因用心不同,所見有別,因此沒有正知正見。若遇到有求法的人,來問佛教義理,就答以兩可之詞,好像說:“我現在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不論什麼時候,都亂語連篇,滿口矛盾。令求法的人,亦糊裡糊塗,無從捉摸,還失去他要問的問題,章句大亂。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第二種於行陰生住二相,妄計一切都無。修定人細心觀察行陰當前的心,見到行陰生住二相都滅時,便以為一切都無。既無所見,認為已證一切法皆無之理。假使有人來問法,他只答一個“無”字,叫“一字禪”。無論什麼道理都答“無!”除無之外什麼都不說,令人摸不到頭緒,譬如有人問:“我應該如何修行?”他答言:“無!”若問:“應該念佛嗎?”答言:“無!”若問:“你說我修持戒法門好不好?”又答言:“無!”如是者,百問千問都是答一個“無”字,還以為自己開了悟。真是自誤誤人!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第三種於行陰生滅相,妄計一切都有。修定人細心觀察行陰當前的心,各各生處,便以為有生相必有滅相,有滅亦必有生,遂認為已證知一切法皆有之理。假使有人來問法,只答一個“是”字,除是之外,什麼也不說。(“是”即是“有”)譬如有人問他:“你說我出家好不好?”答言:“是!”又問:“我做在家居士好不好?”答言:“是!”無論問他什麼,他唯答“是”字,神乎其神,一般人還以為他開悟了哩!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第四種於行陰生滅相,妄計亦有亦無。修定人觀察行陰,有無皆見,既見心念生處,又見心念滅處。所見的境既已分枝,能觀之心亦昏亂,沒有頭緒,難以肯定誰是誰非。如有人來問法,只好答亦有,就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前言後語,都是嬌柔亂說如喝醉酒般,令人無從窮追詰問。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由於這種矯亂虛無的計度,便墮入外道之邪見中,迷惑菩提真性。這就是第五種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的遍計虛論。為何叫外道?凡是理論不正確,邪知邪見,道理不透徹,不究竟都叫外道。總之,心外求法名為外道。外道計無想天為不死天,所以說不死。外道對於問法,回答無定,叫做“矯亂”。“遍計”是遍計執性,還有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好像夜間見繩是依他起性;認為是蛇,是遍執計性;究竟是繩不是蛇,是圓成實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