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祗桓精舍。

『如是我聞':『如'是信,亦是指法之辭,指明這部楞嚴經十卷之法,『是'為這部經所說之法,實在是這樣,『我聞'實在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如是',亦是信成就,凡佛所說的經典,都有六種成就:(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為什麼以信為首呢?『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道的根源,功德的母親,它能增長一切的善根,信是特別重要的,又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佛法如大海那樣深,沒有旁的方法可以進去,只有信才能深入,只有信才能明白,所以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你現在坐在這裡,聽我講經,一定要有信心,不可有懷疑心,有懷疑心,我講對了,你們還說不對;有信心,就算我講錯了,你們還是說對的,有道理,所以來聽經,不要信自己,要信我。我說:楞嚴經怎樣好,你們相信,同意我的說法,這便是信成就。有信還要有聞,好像我現在講經,雖有信心,但不來聽,要到外邊去遊玩,飲咖啡,等到回來時,已講完了,這怎能有聞成就?今天有位白小姐,她抱病還來聽經,這才是聞成就。現在你們這樣多人,千里迢迢,從西雅圖來這裡聽經,亦算有聞成就,我無論如何,會成就你們的信心,和完成你們的聞成就。有信有聞,但沒有時,亦沒辦法來聽經,好像你們有的教書、有的讀書、有的做工,怎能有時間?現在你們一同決定,利用暑假來學中文,和形容佛法,真是太好了,把中文學會,經典亦明白,這是一舉兩得,這就是時成就。有了時,沒有說法主,亦不圓滿,所以就把我從墓里拖出來,本來我叫墓中僧,與塵世隔絕,現在又出來對你們講經說法了。說法有主了,但還要有個相當地方,這叫處,才能成就法會。有了適當的地方,還需要眾人來聽經,譬如有信、有聞、有時、有處、有主講,但沒有人來聽,法會亦不能圓滿,現在你們這樣多人,從很遠的地方,坐飛機來到這裡,聚在一起來聽經,這亦是有眾成就了。

在此部經上,佛是主講,處是給孤獨園,眾是諸大比丘,凡佛所說經典,都具有此六種成就。

『我聞':這裡的我,是阿難自稱,又『我'的析義,有四種不同的說法:(一)凡夫妄計執著的我。(二)外道妄計幻想的神我。(三)菩薩隨世示現的假我。(四)如來法身的真我。凡夫執著肉軀是我的,其實肉軀只是臨時的,好比旅店,旅店不能久住,終要搬遷,肉身亦如房屋,房屋壞了,不能長住裡面,就要搬家;凡夫不明白,執著肉軀是真我,終日為它奔波勞碌,唯求食好、住好、穿好,不知這個臭皮囊是最骯髒的,如眼屎、耳屎、鼻涕、口水,三日不刷牙,便有口臭;四日不沐浴,便有身臭;甚至多出汗的人,一二天內便發出臭味,再加上大小便,九孔常流不淨,有什麼可愛惜的?況且一旦死了,半點人情味都沒有,要去就去,絕不會因為你對它好,它就多陪你幾天,甚至因一句不順耳的話,便生嗔恨,怒氣沖沖,煩惱重重,究竟這個我是誰呢?自己根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反把像廁所一樣污濁的肉軀,裝飾得美麗堂皇,終日為它忙碌,豈不是太枉費?我一生便不為自己忙,只為別人忙,對自己這個臭皮囊,從來不去注意的。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為何阿難還有我?還稱我?其實這只是假我,不是真我;本來是耳聞,為什麼不說耳聞而說我聞?耳朵根本不能聞,所聞只是性聞,聞性是常在,耳朵只是聞的門戶而已,我是一身之總,故曰我聞。我聞,亦是說是心聞。這部經典,是我阿難親自從佛聽來的,不是我自造的。

凡夫執著有我,所以生分別心,看不破,放不下,怎能得自在?外道妄計有神我,認為我就是神(詳細分析起來太長,現在不講),菩薩有假我,為何菩薩還有假我?菩薩已達無我相,所以明白此身是假,有假才有真,知道有假才會去找真。我人信佛,就是為追求真理,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假的,故要在假的方面,找尋真的,從假我找到真我。真我是什麼?就是自性,就是成佛,成佛才是真我,沒有成佛以前,都是假的。凡夫以為自己這個肉身最好,生得又強壯,又高大,相貌一表堂堂,怎可說是假的?但是否能永恆不變、永久生存?如果不能,便是假的,不是真的了。

佛經開始,都用『如是我聞'四個字,和外道經典不同,外道經首,不安『阿',便安『嚘',『阿',就是無的意思;『嚘'是有的意思,因為有無不能決定,索性便兩字都安上去。

『如是我聞',還有四種意思:(一)息眾疑;(二)遵佛囑;(三)息爭論;(四)異外道。

(一)息眾疑:阿難結集經藏時,升座說法,大眾頓起三疑:(1)因為阿難法相圓滿,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和佛一樣,因此懷疑是否佛再活過來?(2)是否阿難已成佛,才有這樣圓滿端嚴,和佛一樣的相貌?(3)不是阿難、不是釋迦佛,那麼是否他方佛來這裡成佛?大眾起了以上三疑,等阿難大聲說『如是我聞',大眾才消除疑惑。

(二)遵佛囑:遵從佛所咐囑,佛將入涅槃,眾弟子都哭起來,尤其是阿難,他是佛的堂弟,又是侍者,所以泣不成聲,這時有阿那律陀尊者,就對阿難說:『你不能哭,應該趕快問佛,怎麼安排後事?'阿難說:『要問什麼後事呢?'尊者說:『要請問佛四件事:(1)佛在世時,我等依佛為師,佛滅度後,我等依誰為師?(2)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後,我等依誰而住?(3)佛滅度後,將來結集經典時,一切經典,以何為首?(4)佛滅度後,如何處置惡性比丘?'阿難恍然覺悟,即時請問佛:『佛滅度後,我們依誰為師?'佛答:『以戒為師。'又問『佛滅度後,我們依誰而住?'佛答:『依四念處為住。'什麼是四念處?(1)觀身不淨,便不會愛惜身體。(2)觀受是苦,便不會貪圖享樂。(3)觀心無常,便不會執著妄想。(4)觀法無我,一切法,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色法,都沒有真我存在。又問:『佛滅度後,將來結集經典,一切經典的前面,應該用什麼文字來代表?'佛答:『一切經典,當安「如是我聞」,和六種成就,才能表示經典圓滿,及證明是佛所說的。'又問:『佛在世時,可以調伏惡性比丘,佛滅度後,如何處置惡性比丘?'佛答:『默而擯棄。'惡性比丘——即不講道理的比丘。默擯,即不要理睬他,不要和他說話,他的惡性,就無從發展,便會慢慢調伏,佛在世時,亦有六千惡性比丘,因為佛能教化、能調伏,才相安無事。

(三)息爭論:阿難還未證四果,當時佛的弟子,多是四果大阿羅漢,老參上座,資格和身份都比阿難高深,如果是阿難所說的經典,大家都不佩服,但若加上『如是我聞',大家便知道,不是阿難說的,而是佛所說,阿難的記性特彆強,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經典,他都能詳細記得,有條不紊,不會雜亂;現經典前面加上『如是我聞',這一切法,都是我阿難,從佛處所聽聞的,大眾才不會有爭論。

(四)異外道:外道經首,多安阿或嚘作為開始,佛則咐囑安『如是我聞',以便和外道不同。

【一時】:是什麼時候,指佛說楞嚴經的時候,為何不說某年、某月、某日?因為印度曆法和中國不同,所以無法肯定準確時日,故定為一時。前邊『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現在『一時',是時成就,佛是說法主,故佛是主成就。

【佛】:佛是梵語,具足來說是佛陀耶,或布大耶,中國人喜歡讀省文,故簡稱為佛。你們如能明白佛的道理,便可作佛,要想作佛,亦要學佛一樣,一天到晚,都是無憂愁,無煩惱,歡歡喜喜,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亦成佛,如果你們能見一切眾生都是佛,便沒有執著,那麼你們亦就是佛。

『佛'有三種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即是自己覺悟,凡夫不覺悟,所以和凡夫不同;覺他則和二乘不同,因二乘只能自覺,不能覺他;覺行圓滿則與菩薩不同,因菩薩只能自覺覺他,還未達到覺行圓滿,佛是三覺圓、萬德備,故名為佛。照此部經文解釋,佛有三種意義,即本覺、始覺、究竟覺,名稱雖異,但意思相同,這是佛大概的意思,如果詳細解釋,則三年亦說不完,現在是科學時代,尤其是在美國,大家都要快,所以我說不例外,不再守舊,不作長篇大論了。

【室羅筏城】:即舍衛國的京都,為波斯匿王所在的地方,又叫舍衛城。室羅筏是梵語,翻譯為豐德,這是說這國家有五欲財寶之豐,五欲即『色、聲、香、味、觸'五種物慾,都十分豐富。而且人有多聞解脫之德,多聞,即博學廣聞,多知識之人士;解脫,即不被縛著。以前有一比丘,穿袍搭衣,走到一位老法師面前,誠心地跪在地上求開示,老法師問他來做什麼?他答:『來求解脫之法。'老法師說:『誰縛著你?'比丘一想,實在無人縛我,為何求解脫?因此豁然開悟,解脫亦是修行容易成就的意思。

【只桓精舍】:只即只陀太子,桓是樹林,金剛經上說,祇樹給孤獨園,就是這個地方。精舍,即美麗精緻的房子,這個只桓精舍的因緣如下:舍衛國有一位大富翁,名須達多長者,聽說佛在某處講經說法,就生起大歡喜心,即刻要往見佛,在夜半起身的時候,看見明亮如晝,知道這是佛光所照,及行至城門,城門本來還鎖著的,佛見他這樣誠心,便用神通,打開城門,長者更加感動,及見佛後,聽佛說法,更加高興,便問佛:『你有這樣多弟子跟隨,究竟住在什麼地方?'佛答:『居無定所。'即是還沒有適當的地方。長者便發心,建一精舍,供養佛及諸弟子居住,因此到處找地,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園,認為最理想、最適合,即向太子商量,太子問:『要購祇園做什麼用?'答:『要蓋精舍,供養佛住。'太子和他開玩笑說:『如果你能以金磚鋪滿我的園地,我便奉送。'長者回家,便將所藏金磚,運至祇園,鋪滿園地,太子說:『我只是和你開玩笑,我怎會賣祇園給你?'長者說:『你現在身為太子,但將來要做君王,「君無戲言」,怎可開玩笑?怎能失信用?'太子沒辦法,就說:『園地是你鋪的,就送給你,但樹根還未鋪到,依然是我的,不過我說不要,現在就讓我們二人,一齊建精舍,供養佛居住。'長者只得同意,便接受太子所說,這是蓋祇園精舍的因緣。長者又名給孤獨,他是一位慈善家,專門救濟鰥、寡、孤、獨的人,老年人而無妻叫鰥,老年而無未叫寡,幼年而無父叫孤,老年而無子叫獨,長者專門救濟這些可憐人,所以名字叫給孤獨。只陀的意思是戰勝,當他出世時,剛遇他父王出征作戰,勝利回國,所以賜他的名字為戰勝,祇園精舍就是釋迦牟尼佛和弟子所住的處所。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