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全部藏經,共分為十二部:第一部是長行部,在經上分一行一行,很長的故叫長行。第二部是重頌部,是重複的再把經義說一遍,把長行經文重說,是為重頌。
第三部是授記部,在經典上提及佛為某一個菩薩授記的,如:汝於某某劫,應當成佛,名號為何?壽命有多長?教化眾生有多少?在什麼國土裡……等等,都預先說明,這叫授記。好比釋迦牟尼佛是然燈佛為他授記的,當釋迦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遇到然燈佛,曾經布發掩泥,他看見然燈佛從一條非常泥濘的路上走過來,於是便將自己的頭髮打開,鋪在積水的泥路上,讓這位老和尚走過,以免污泥沾染到這位老比丘的雙腳,誰知這位老和尚就是然燈佛,他看到這麼虔誠的供養,就歡喜了,便道:『如是,如是。'意思是:就是這個樣子,你如是,我也如是,如是個什麼呢?就是行菩薩道是這個模樣,因為然燈佛過去行菩薩道也是這樣子的,故認為是對了,於是便為釋迦佛授記:『汝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因此,今生釋迦佛就成佛,由於釋迦佛的誠心感動瞭然燈佛,所以這位古佛就給他授記。
第四部是因緣部,由於種種的因緣而說種種的法。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東西比喻某一件事,來說明佛法的妙處。
第六部是本事部,釋迦牟尼佛或敘述他前生的事,或講述某一個菩薩前生的事跡。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說釋迦佛今生的事跡,或者是某一位菩薩今生的事。
第八部是方广部,方是四方,廣是寬廣,表示所說的法極廣大精微。第九部是未曾有部,這是從來沒有說過,而現在才說的。第十部是自說部,是未經請法而佛自己放光動地的開演這個法。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稱諷誦,是在某一部經中與前文不相連,且與後面的也不生關係,而孤單獨立的偈頌。
最後是論議部,是針對某一項佛法的研論博議,以上一共是十二部,所以有首偈子說:『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部。'大家如想詳細研究,可以參看大智度論,裡面對十二部經的分類有詳細的解釋。
這十二部經是不是個別分開的呢?不是的!其實每一部經都包括這十二部,這不過說明經典中具有這十二部的體裁及內容而已。
其次,講到十門分別:
第一門是總釋名題,第二門是啟教因緣,什麼是教?聖人契下之言日教,如佛菩薩用以教化眾生所說的話,是為教。到底怎麼會生起此教的呢?這需要具有因緣,此因緣是由眾生來的,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佛;如沒有佛也就沒有教,故教乃為眾生而設,其因緣是要令眾生了生脫死,故而有教。
釋迦牟尼佛就是為了使眾生了生脫死而示現於世,在法華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問題,生從何來?死住何去?這道理不明白即有生死,明白了就不會有生死,釋迦佛到此世界來就是為了令眾生知道怎樣有生?怎樣有死?
來到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奔波勞碌,辛辛苦苦,他們為住而忙,為蔽體的衣服而忙,為充飢的食物而忙……他們忙碌地勞作,如果問他們:『為什麼要工作呢?'一般人都會同答說:『為了三餐。'不管是中國人或外國人,每個人都是為了生活的問題而奔走忙碌,但是卻沒有人為生死而忙,更沒有人會去想一想:我為什麼到這個世界來呢?我是怎麼來的?從什麼地方來的?也不見有人見面時會問:『你是從哪裡來的呀?來了多久啦?……'真是連自己來的地方都忘了,去的地方也忘了。釋迦牟尼佛看見人把生死大事忘記了,故到這個世界來提醒我們,必須要注意及研究這個問題,是以,法華經方便品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何謂『開佛知見'呢?一切眾生,本來具有佛的知見,本來的智慧和佛是一樣的,只不過像金礦一樣,尚待開發,然後本性才能顯現,必須如法修行,才可以把真金開採出來,真金之中,是沒有渣滓的,如摻入雜質,便不是真金了。
那麼,我們本有的佛性、本有的智慧,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我們每個人的煩惱裡面,由於每個人都有煩惱,故個個都有佛性.只是未能顯現出來,因而成為煩惱罷了。
現在打個比喻:煩惱猶如一塊冰,佛性好比是水,水有濕性,而冰也具有濕性;水是智慧,冰即煩惱,由此可知,智慧與煩惱同是含藏佛性的。
現在,再來比喻它的作用,水柔不會直接傷害人,而冰硬卻能傷身害命,比如一盆水潑到你身上來,你只覺清涼,卻不會傷及身體;但如把一大塊冰往你身上擲,就會打傷你,甚或置於死地,這便是智慧與煩惱的分別。例如人起了煩惱即會生嗔心,繼而破口罵人,使他人也生煩惱,但有智慧的人說出來的話,令人聽了會心生歡喜,甚至連原有的煩惱都一併消除了,這就是冰與水,亦即煩惱與智慧的不同處。假如我們將煩惱變成智慧,那便是返本還原,因為冰可化成水,水也可以成冰,因此不能說眾生不是佛,佛不是眾生。其實,佛是眾生的佛,眾生是佛的眾生,這只是一種轉變,若能明白你的自性便是佛性,就能把煩惱變成菩提。
菩提即是覺悟的道理,覺悟些什麼呢?悟到一切都無所執著,若有所執,就不會覺悟。覺悟的滋味怎麼樣呢?是把煩惱斷了,到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時,就現出智慧,因而得到解脫,這叫開佛知見。
還有『示佛知見',示即開示,佛的知見開發了,還必須用一番功夫,怎樣用功呢?像開金礦一樣,需要工人去工作,一點一點地把泥土挖開來,還須專心去淘洗,把真金淘出來,所以必須指示眾生怎樣去得到真正的精金,這是示佛知見。然後,又要悟佛知見,得到了指示,必須依法修行,如實用功。比如天天坐禪,有一天使會豁然貫通、突然的開悟了,開什麼悟呢?是真正的了解,會覺得:喔!原來是這樣,原本是這麼一同事!於是人生的問題便明白了,這是悟佛知見。
佛的知見,不像我們眾生的知見,整天盡打妄想,生出執著心,誰對我有一點不好,就生出煩惱心,其實,你若對人家好,怎會有人對你不好呢?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有人對你不好,因為不是人家對自己不好,而是自己對人家不好,這叫做『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巴掌才會響。'在悟佛知見之後,便是入佛知見,須勤謹專修,迴光返照,待光照到了心裡去時,整個智慧也就開現,這是入佛知見。
佛說法凡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為眾生說法,教化眾生,這是指佛所說法,一代時教的大概而言。若以本經來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部經的因緣有六種:
第一因緣是『恃多聞,忽定力',恃乃仗恃之意,仗恃什麼呢?仗恃多聞。多聞是多所見聞,如讀經聽法多,知識也多,好像阿難便具有多聞的機緣與能力,佛所說的法因他常隨侍數十年,每一法會所說的他都記得住,真是過耳不忘,這叫多聞,也稱博聞強記。因所記取的道理多了,便有所仗恃,故說恃多聞。忽定力,是忽略了定力的重要,阿難就是這樣,以為能廣聞知見就夠了,因而不重視定的修養,不去用功參禪,不曉得打坐是行,聽法是解,所以我們必須解行並進,互為相應,才是正途。希望各位既重多聞,尤重定力,雙管齊下,勇猛精進,這樣,當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殊勝境界。
這部經乃以楞嚴咒去解救阿難而引起的,一天,阿難獨自出去乞食,遇到摩登伽女,那時的摩登伽是外道,她會一種咒術,名先梵天咒,由於見到阿難生得英俊,便為她的女兒用咒術迷惑阿難,供其淫樂,阿難因定力不夠,於是不由自主,眼看將要破淫戒了,那時佛陀知道了,即敕文殊菩薩用楞嚴咒救回受迷的阿難。
當回到佛前,阿難便痛哭流涕地說:『(我)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因此懇請佛陀,告訴他十方諸佛是怎樣修行而得以成正果的。故本經的因緣是為了阿難仗恃多聞,忽略定力,引起佛陀廣說諸理,來破他的迷執。
第二因緣是『警狂慧,護邪思',警是警告,警告具有狂慧的人,狂慧是天生的聰明,但卻不務正道,反而藉他的智慧去做害人的事情,而且思想邪惡,不加改正,甚至更運用其智慧去掩護他的邪惡思想,即所謂護短。簡言之,是警告有狂慧的人,護持他那不正當的思想,亦等於警告那些做糊塗事的聰明人。正是:
『聰明乃是陰騭種':由於前生有些德行,所以今生就聰明了。
『陰騭引入聰明路':為什麼會聰明呢?是因為曾做過很多善事,陰騭即是人所看不見的好事。假如做了件好事便鳴鑼擊鼓地大事宣傳,這就不算是陰騭,所謂:『善欲人見,不是真善。'做了好事就到處告訴人,那便不是真的行善,只不過貪圖一個善的名而已。『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做了惡事,卻恐怕人家知道,這就必然是件大惡事。
『不信陰騭恃聰明':因為現在聰明了,便用不著廣行陰德,也不再行善了,只是專運用那些小智慧,於是
『聰明反被聰明誤':終於,被那小聰明貽誤了自己,不再往好的方面去精進,而漸漸的墮落。
由此可見,大惡的人,如回過頭來便成大善;相反的,大善土也會因墮落而轉為大惡;具有狂慧的人常會做出顛倒的事情,是因為有了邪惡的思想,本經就是要糾正這些人,讓他們走上正路,回復正確的思想。
第三因緣是『指真心,顯根性',這部楞嚴經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那麼,指人的什到心呢?是直指真心!真心,是看不見的,或說:我知道我的心生在體內,形狀像倒掛的蓮花。須知那個不是你的真心,只是一個肉團心,它不會有什麼作用,只不過是維持軀體生存的一種機器而已。如果認為它有更大的功能,那麼,何以人死後,其心雖在,但已不能起什麼作用了呢?這足以證明肉團心並非真心,故知真心乃本有的佛性,它不在身體之中,也不在外面。關於這方面在講到經文時,會說得很詳細,其中也會提及十番顯見,見性才是我們的真心。
因此,這部經的其中一個因緣是要指明: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我們的真心是不去不來,不動不變的,同時,它的本體也沒有染污,故明示真心實相,顯出根性本然,乃本經的第三個因緣。
第四因緣是『示性定,勸實證',修定的法門很多,即使外道也有他的定力,但其間的差異,卻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我們必須修正定,而不是邪定,外道與小乘所修的是邪定,而不是正定,如不修正定,那麼不管修到什麼時候,也是不能成正果的。關於性定,有兩句話很重要:『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我們修行時遭遇到種種魔障、業障的出現,是因為性還未定故,性若定了,則什麼魔都會被降伏的。
魔有很多種,據本經所講,即有五十種,其實可說是很多很多的,有天魔、地魔、人魔、鬼魔、妖魔………等等,都是從各方面來擾亂禪定。其因是由於我們在末成佛或未信佛之前,與所有的魔王同是一家人,互為眷屬,而現在要與他們分家,去修禪定了,他捨不得你,於是便從中擾亂,障礙你的修行,因此,如果定力不夠,就會被魔的境界所轉而跟魔跑了;若定力具足,則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如如不動是定力,了了分明是慧力,能有定慧的力量,則什到魔也動搖不了你,反之若沒有定力便會到魔的家鄉去,成為魔子魔孫,輾轉不已了,這是很危險的。
外道所修的定力,因不知性定的重要,反而從末梢上著手,光在自己的假軀殼上用工夫,頭一件是錯把自己的心識作真心,所用的功,即使有一點寂滅的境界,都是不實在的,猶如用一塊石頭把草壓上,這可能暫時使草不能生出來,但把石頭移開了,草仍然會長出來的,因此如不把妄想的根截斷了,就不能了生死。禪宗裡頭講的『念佛是誰?'這個話頭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徹底地把妄想的根清除掉,這樣,有一天使會豁然開悟。假如用妄想心去修道,就好像煮沙欲成飯,一無是處,縱修塵劫,亦難脫出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