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2)  


布施有三——即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指所有的金錢財產,是每個人最愛惜的,也是世界上最骯髒的東西。你看,我們的錢數來數去,不知經過多少人的手,其間不知帶了多少的細菌或病菌等的微生物,故在佛教里把錢稱作『不淨物',第一是來源不淨,有些錢的來路不明,有人說『我做工賺回來的錢應該是正當的了吧?'雖然來源是正了,但那些錢本身帶著很多病菌在上面,很容易染上傳染病,由此可知錢是多麼不潔淨的東西;可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它,一點不嫌多。殊不知錢多了,毛病就愈多!可是這種不好的東西,人人卻都愛之如命,而不能暫舍,如果你能舍那就是布施,行布施的人就是行菩薩道;菩薩修六度萬行,第一就是要喜舍,喜舍就是說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布施給人家,幫助別人,這就是財施。

但是,人做布施是不容易的,人的心是屬『陰陽交關處',又是個『理欲戰鬥場',好像看見一個人很困難,沒有飯吃,想送他一塊錢,讓他吃飯去,於是把手伸到口袋裡去掏錢。就在這時候,第二念又生起了,想著:不行!如果一塊錢給了他,我搭巴士就沒錢了。因此第一念雖想舍,第二念便又想到自己要坐巴士了,於是又把錢放回口袋裡了;這樣的情形由小而大——同這一塊錢乃至十、百、千、萬、萬萬塊錢,都是這樣:常常在布施的同時會生出一種自利的心,所以,財施說起來很容易,做的時候就不容易啦!

第二是法施,就是『法'的布施。現在我講經說法,就是以法來布施,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因為以錢布施是有限量的,但以法來布施是沒有限量的,例如我現在講經,你們因聽了一句經典而開了悟,證得一個境界,那我的功德就大了,因為我講經說法可以幫助你成佛的,故法施的功德最大。

還有無畏布施:當別人遇到飛災橫禍等不幸的事情,或遇搶劫、火災等恐懼驚惶的事件時,你能給予安慰、幫助,使人免除驚恐,這是無畏施。這裡所舉出的不過是小問題,但我們知道了小的,大的問題也就容易明白了。

以上是略釋六度中之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是持戒。佛教中最重要的是戒,什麼是戒呢?戒是『止惡防非',止惡是停止一切的惡事,防非是提防所有的過錯,也就是『諸惡莫作'——所有的惡事都不要做,『眾善奉行'——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

我告訴你們一件事:小時候,我是不懂算數的。一有錢就給了人,有一塊錢給一塊錢,有兩塊錢就給兩塊錢,這在一般人來說,是不是太愚痴了呢?其實這是幫助人,幫助人就是利人,利人就是菩薩發心,菩薩發的心是要對人有利益的,自己忍苦而勞,受點委屈都可以,這種利他的心就是菩薩心,菩薩心就是『眾善奉行'。

我們不要只願盤算著這一回我有沒有吃虧?有沒有上當?看看自己有沒有占著便宜?一切事情總要算算自己的利益,總想要占便宜,但是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吃虧了,所以我們應該為人家打算,不應該為自己打算,持戒的目的,也就是要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那麼,戒有多少種呢?戒有很多種,基本的有五戒,在家學佛的皈依三寶之後,若想往前進一步,就要受五戒,受了五戒之後再前進是受八戒、十戒;受十戒就是沙彌了,受了沙彌戒後要正式做出家人,就必須受二百五十條比丘戒,比丘尼則要受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也有戒,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重的犯了不能自行懺悔,輕的犯了還可以改過自新。

佛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向佛請示:『佛在世的時候,佛是我們的師父;佛入涅槃之後,我們以誰為師呢?'佛陀便告訴他們說:『我入涅槃之後,應以戒為師。'

所以,在家人要受戒,一定要向師長求,授戒也是一定從比丘受,在佛的戒律上比丘尼是不能授戒的。戒也有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等很多的名稱,任何人要想修道就一定要受戒,守護清淨的戒體就好像守護摩尼寶珠一樣,例如終南山道宣律師,因為持戒持得精嚴,便有天人來送供,可見持戒是最要緊的。學佛的人如果不守戒,就等於一個瓶子底下有了洞,水一裝進去就漏掉了,要是能守戒,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無漏。

這個楞嚴法會是一個最苦的法會,也是最難的法會——由清早六點到晚上九點鐘,有人說:『到學校里也沒有這麼多的課程呀!'可是,我們是個了生脫死、行解相應的學校,講楞嚴經就是解,坐禪叫行,解行並進,這才叫腳踏實地。我們要躬行實踐的去做,一點也不能馬虎,一點也不能騙自己,你若騙人也就是騙自己。為了將來能有最大的功力來解決個人的生死問題,所以,一定要解行並進。

現在我舉個比喻:一個盲人和一個癱子,兩個人住在一起,另外還有很多人都來幫他們的忙,於是便有很多人住在這間房子裡,有一天,其他的人都出去遊玩了,他們不是去學楞嚴經,而是去釣魚、買東西……等等,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他們都想去做,只留下那個瞎子和癱子在家裡。

說來真巧,有天這房子著火了,怎麼辦呢?瞎子看不見,不知往哪兒跑;癱子雖看得見,卻是有腿走不得,你說這不是很危險嗎?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善知識來告訴他們說:『你們兩個都可以逃離這個火宅,只要瞎子的腿借給癱子用,而癱子的眼睛借給瞎子用,怎麼借法呢?就是瞎子背起癱子,由癱子為瞎子指示方向。'經善知識這麼指點,於是兩個人都逃出這座火宅了。

我舉這個比喻,大家可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其實不是說你們是瞎子、癱子,連我也是瞎子、癱子,我們都是瞎子、癱子的,因此,這也不是說你,也不是說我,但也說的是你,也說的是我。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自滿:以為自己已明白很多了,以為自己智慧大了,既然如此,請問你為什麼又還沒有成佛呢?就因為太自滿了,以為已學得了許多的知識,其實學什麼就被什麼障礙,有了障礙,也就成不了道了。

現在,諸位把你我他的思想放下,把這個思想平靜下來,把自己的心念空了,要做什麼呢?裝無上的妙法呀!如果每一個人能把自己心頭的雜念渣滓清除了,然後聽經,這樣便會一聞千悟,容易明白了。

諸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上面已經說過布施與持戒,再來是忍辱,忍辱有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第四是精進波羅蜜。

所謂『精進'是往前去精進,不是後退。在妙法蓮華經里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得很詳細,為什麼藥王菩薩要焚身供佛呢?因為他覺得佛恩太深厚、太浩大了,無以報答這個恩德,所以把他自己的身心性命,整個燒了來供佛,那麼,究竟燒了多長的時間呢?這段時間非常之長,有數不過來那麼長。所以,天台智者大師閱讀妙法蓮華經,到藥王菩薩這品中:『……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的時候,智者大師便入定了,在定中看見靈山法會,看見釋迦牟尼佛仍然在那兒說法,轉大法輪,教化眾生,於是乎他就豁然證入法華三昧,得到第一旋陀羅尼。他出定之後,便大開智慧,後來建立天台宗,成為天台宗的三祖。這是藥王菩薩焚身供佛這種功德所感,這才是真正的境界。

第五是禪定波羅蜜,說到禪定,有四禪八定,而在楞嚴經上也講到九次第定,這個等到講那段經文時再來詳細說明,現在先講四禪天的境界。在初禪的境界時,你的脈搏便會停止;到二禪的程度時,你的氣息就會停止,是不是死了呢?不是的;到三禪呢?你的識也斷了,就是念也斷了。

初禪的境界是離生喜樂地,脈停止了,但是自己覺得非常的快樂,因為是初禪,所以定力還不夠;等到二禪的定生喜樂地,定力比初禪時更加堅固,氣息也斷了,外邊的呼吸斷了,內里的呼吸氣便活起來,一般人平常都是靠外在的呼吸,內里是不會呼吸的,如果裡面的呼吸會呼吸了,那個人就不會死,願意活多少年都可以,可是活得久了就變成一個守屍鬼,這也沒有用!光看守著這個臭皮囊,又有什麼用呢?三禪叫離喜妙樂地;第四禪叫舍念清淨地,把念識都放下了,入四禪天這種定才是在修道上邁進了一步。

但是,不要以為證了四禪就不得了,這只不過是向佛的果位上走了第一步,還不是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時候,天上人間的事情你都可以知道,但是知道了也不要執著於這種境界上,這是四禪的大概情形。

第六種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梵語,中譯為『智慧',什麼叫智慧?一般人都以為世人的聰明就是智慧,其實不然,聰明是世間智,智慧是出世間智,好像一般的科學、哲學、聲光、電化……等等,所有的這些科學都叫世間智慧。那麼什麼是出世間的智慧呢?那就是成佛的智慧!

成佛的智慧也不止一種,而是三種,為什麼這個『般若'沒有翻譯過來呢?因為它有三種含意的關係,這在五種不翻的譯規中,屬『多含不翻'的緣故。那麼這三種含意是什麼呢?第一是文字般若,所有一切經典都是文字般若。第二是觀照般若,是用觀照的智慧來反聞自性,這叫『迴光返照',觀是觀察,照是光明普照,你能以觀察所得的光明智慧,來照破自己裡面的黑暗,照得乾乾淨淨,這便是觀照般若。另外,還有一種最不可思議的般若,便是實相般若,什麼叫實相呢?實相就是本經所講的『了義',了義就是實相,實相無相,可是無所不相,這種的境界你若明白了,就和佛做鄰居,離佛只有一步了。不過這種境界說是很容易的,要去證得卻是不容易的,雖然不容易,便我們也要想辦法往這條路上走,不然就永遠不能到達;成佛說復如是,需要勉為其難,中國有一句話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中國的梅花是十分芬芳的,不像美國的不香,為什麼會這麼香呢?因為它受得住凍,所以非常之香。

說到實相般若,是不是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呢?不是的!每一個眾生都有這種般若,都有實相智慧,只是像本經中所說的『密因'——沒有把它顯現出來而已,因此,原是自己本有的家珍,還不知道。自性的般若,乃是本具的實相,但因自己不了解,以致變成一個世間上的平凡人了。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可見所有一切相,都是假的,你若能在這有相上而知道它是無相的,就是見到佛了,亦即你明白了這個法的本體,尋到了法的根源,便等於見到佛一樣。所以,這個般若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固有的智慧,我們要把智慧的寶藏打開,才能顯現出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好比金礦里藏著金子沒有人知道,有些人雖知道了金礦卻不去開採,還是等於不知道一樣。那麼應該怎樣做呢?必須動用人工努力去開採!而這個每人都有的金礦就是實相般若,如果我們不發勇猛心去精進修行,就等於知道了金礦不去開採一樣,如此焉能取得金子呢?必定是得不到的。

以上說的是六度。那麼,什麼叫做波羅蜜呢?事情成功圓滿了叫波羅蜜,你要學佛,終於成佛了叫波羅蜜,譬如你肚子餓想要吃飯,吃飽了叫波羅蜜;你想要睡覺,躺著就睡著了也叫波羅蜜。忍辱也是波羅蜜,持戒、精進也叫波羅蜜,禪定是波羅蜜,布施、般若都是波羅蜜。中國有一種水果叫波羅,也稱波羅蜜,是甜的,因此,什麼事情做圓滿了,得到甜的果,就叫『波羅蜜',因此菩薩所修的六度,也叫六度波羅蜜。

每一個人都可以學菩薩發心,行菩薩行,做菩薩事,那就是初發心的菩薩,菩薩是不自私的,並不是我做菩薩你不能做,你不能和我相比,不是的!我們不但可以做菩薩,而且還可以做佛,『一切眾生,皆堪作佛'這句話,相信現在大家都明白了。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現在講『首楞嚴',首就是第一的意思,即是頭一件事,那是什麼呢?是楞嚴,楞嚴這兩個字是梵語,翻為中文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

一切事就是什麼事都包括在內:所有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所有的人物、樓台室畫……等等,都叫做一切事,這一切事能徹底堅固,得到定的本體,得到這個『密因'的定才能證得了義的果,證到了義這種程度,再修菩薩六度萬行,則得大行,然後成就一切事究竟堅固這種定,即是大果。

一切事究竟堅固是個定,和不定就兩樣了,什麼叫做不定呢?好像做事情猶疑不定,想向前走,腿又不聽話,於是就向後走了;想往好的做卻做不得主,就去做壞的,這叫不定,好像做事沒有恆心,便叫不堅固,恆心就是恆常不變的心。

因此,我們現在來學習楞嚴經,大家都應該具有『堅、誠、恆'這三個條件,『堅'是堅固心,不能中途打退堂鼓半途而廢。『誠'是要有誠懇心,念茲在茲,學習經典應要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打其他的妄想,要研討從經中聽到的道理,對於經義自己有什麼意見?統統要誠懇的去學習。『恆'是有恆遠的心,不是學了三天或兩天半覺得太難了,簡直是枯燥無味,學來學去沒興趣,就不學了,心想還不如到花園或其他地方去玩玩算了,於是便逃之夭夭,這便是沒有恆心。所以,你有恆心、有誠心,就是究竟堅固,這樣便有定力(不為一切環境所轉變,是為定力)。

所以,大佛頂,就是大因、大義、大行、大果,得到這四種大的妙處,又可以說是妙因、妙義、妙行,和妙果,這是本經題目十九個字的大概意思,下面單解釋一個經字。

經,梵語叫『修多羅',中文叫『契經',『契'是契合,上契諸佛的理,下契眾生的機,凡能契理契機的便叫做經。經者『徑'也,意即徑路,為什麼叫徑路呢?因所有的經都可以幫助我們由凡夫達到佛的果位,達到聖人的果位,故說徑路。

又經有『貫、攝、常、法'這四種意思,『貫'是貫串,貫串所說義,把佛所說的義理像用一條繩子串綴起來。『攝'是攝其所化之機,即對什麼樣的眾生就說什麼樣的法,說什麼麼的法就度什麼樣的眾生,所謂『因人施教,因病與藥',這叫觀機逗教,因人說法。什麼叫『常'呢?古今不變謂之常,因為沒有變更是為經。『法'——三世同尊曰法,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眾生都應該遵從這個法而修道、而成佛、而教化眾生,都應該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故具足『實、攝、常、法'這四種意思而名之為經。

經就好像一塊吸鐵的磁石,眾生就好像鐵塊,鐵塊遇到了吸鐵石,就會被吸上去,方才所說的『攝'字就有這個意思。現在講楞嚴經,這是楞嚴吸鐵石,吸鐵石也是堅固的,可是楞嚴經比吸鐵石更堅固,若把眾生吸上去就不會再墮落,不會再下地獄,轉餓鬼,做畜生了,為什麼呢?因為被堅固大定所吸引住,想要跑也跑不了,想要掉也掉不下去了,就是這麼妙!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