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超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三章  


第三章

普眼菩薩

前一章是對上根菩薩說沒有漸次的如幻三昧法門,本章為鈍根菩薩開示漸次的圓覺法門。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起座,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對佛說: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麼方便法門?即是如果有剛開始修菩薩道的人,聽聞這個圓覺境界,應當怎樣思惟觀察乃得純熟?怎樣安住受持而不為一切環境轉移?如果於此圓覺境界未能開悟的眾生,有什麼方便法門讓他開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如果那些沒有善巧方便及正思惟的眾生,聽聞佛所講的菩薩修行如幻三昧,即一切幻化本來就是圓覺妙心的顯現,「心生迷悶」,心中迷惑不樂聽聞,不能夠接受幻化就是覺性所顯現,因此不能悟入圓覺妙心。希望佛慈悲,為我們以及末世眾生解說方便法門。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假說種種方便」,佛教導眾生修行,有些法門是直截了當的方法,有些是轉彎抹角的法門,而轉彎抹角的法門就是假說種種方便。好像醫生為了要讓病人吃很苦的藥,就放一些甜品進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種種假說方便,不是佛說法的本意,而是因眾生執迷而必須那樣的教導,所以佛才隨順執迷者而巧立方便說法。如《法華經》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此經說三乘是假說方便,本來圓覺是究竟。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佛為上根菩薩開示沒有次第的如幻三昧,為初發心菩薩以及末世眾生種種假說及方便開示有次第的法門;要次第悟入如來清淨圓覺妙心,應當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要遠離一切幻妄。先依照如來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與清淨心。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種類:一種叫止,一種叫觀。止就是奢摩他——修清淨心,觀就是毗婆舍那——修清淨見。這兩種修法都能夠產生定,即是三摩地。「堅持禁戒」,專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處是講新學菩薩有很多貪嗔痴的煩惱,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為清淨。「安處徒眾」,先安置徒弟、信眾與放下一切作務,然後「宴坐靜室」,安處靜室,結跏趺坐。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節正答云何思惟。新學菩薩不能直接觀如幻,因為他們認取身心實在,所以先觀察身,次觀察心。

新學菩薩觀察身心時,應經常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大;「暖氣歸火」,體溫歸於火大;「動轉歸風」,呼吸及血氣等所有運轉歸於風大。古希臘及印度人認為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地、水、風、火四種極微物質組成,稱為四大。地大性堅硬,水大性潮濕,風大性流動,火大性溫暖。任何物質都具有四大的性質,比如冰被解釋為是水的地大增多,水汽是水的風大及火大增多,其實就是物質的固態、液態、氣態、熱能四種性質,被誤解為物質的四種基本元素。佛依世俗常識執以為實有的四大來開示佛法,教導觀想身體就是由地、水、風、火四大組成。「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觀察四大各有所歸,究竟這個幻身在哪裡?都無實體可指,即知此身畢竟無體,不過四大和合,而有此虛妄的相狀,所以說「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觀察身心從觀身實同幻化開始,然後觀身心世界都是幻化的。佛在教導漸次的法門時,必定是先觀身後觀心。比如四念處修法的次第: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此次第是讓眾生從粗的心念修到細的心念,觀身最粗,觀受是心,所以觀受比觀身微細。受苦樂時心遊蕩外境,因此心不平靜;觀心時不理外境,心念比受平靜微細,所以先觀受後觀心。當觀心觀到貪嗔調服時而非常微細時,便有力量觀一切法。

四緣假合以下,詳明觀心。佛入滅後,論師們歸納整理佛所講的因緣教法而有不同分類;大乘一般只講講四緣,小乘論師更說佛有講二十四種緣。其實只講四緣就夠了,即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和增上緣。比如眼睛看東西就有四緣,眼識不能自己獨立生起,要靠根、塵接觸,眼識才生。識蘊里的過去業有眼識的業緣——因緣;所有的識前一念滅了,後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識依前一念眼識滅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緣;色塵是眼識所知的境界——所緣緣;其他比如身體、神經、眼根等,幫忙眼識生起來的法——增上緣。即四緣生一切法。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因為四緣假合而知道,所以是幻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實的,是暫時性的。「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為內,四大為外。「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中的「氣」是指能量,就是指你過去業的力量,積聚於中,「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好像有眾緣和合成一個相貌被你知道,佛隨順凡夫稱它為心,此能量(妄有緣氣)就是能知覺與思維的心。以佛法說,我們的心有二:一、是血肉之心;二、能思維與有知覺的心氣——能量,它(妄有緣氣)執著在我們的身體裡作用,而這股能量也可讓你感覺是氣。當你胡思亂想太多的時候,心的能量就在頭上發漲;當你心無妄念的時候,它就降下來在你的心臟;當你在運動、做東西的時候,它就在手腳上運作。對於執取六根境界者,佛教導觀六根境界的前因後果,然後進一步見到身心無我。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這個虛妄不實的心,如果沒有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鐘聲滅了耳識也滅,沒有一個不滅的聞性,因為能聽聞的一念耳識隨著剎那的聲塵而生起,耳識是生滅的虛妄心,不像圓覺妙心那樣遍滿十方。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則沒有六塵可得。所以說「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四大解散了,眾緣中的六塵各歸散滅,六識是隨六塵、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滅心,根或塵任何一方滅,則識也跟著滅。有人認為有不滅的聞性,其實能聞是妄心,所聞是妄境,虛妄的心境皆是無常生滅法,所聞的妄境滅了不可能有個能聞的聞性不滅。換句話說,若見聲塵有生滅,必定見到心識也生滅,有生滅見故;若見心識也不生不滅,必定見到聲塵也不生不滅,無生滅見故。對於執著實有生滅的前因後果等見者,佛必定教導觀能知的心與所知的法,皆是根、塵、識的幻化。此觀身心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學菩薩一定要先觀身心入微,然後觀幻化。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彼」是指欲求清淨圓覺妙心的菩薩修行者,覺悟到「幻身滅故」,即是身體是如幻如化的,是幻身的幻滅,沒有實在的身體在滅,「滅」並非從有滅成無,是幻生幻滅。「幻心亦滅」,能知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如幻如化的心,也滅了。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是因為六識與六塵是心境互相依存,即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互為因緣,只要證悟到任何一方是不生不滅,則一切法皆是「無生」,皆「無相」。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是指一切如幻如化的生滅,也滅了,即覺悟到生滅幻相本來無生滅相。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如果我們是以根、塵、識觀察世間,所見皆是有相的生滅幻化,這一切的幻化相都滅了之後,「非幻不滅」就是見到非幻圓覺妙心一向不生不滅,也就是涅槃不滅。「幻滅滅」即生滅現象滅,也就是證得不生不滅。小乘人以為生滅境界裡實有生死輪迴,但是當阿羅漢證得不生不滅前,他必定先證悟「幻心滅——幻塵滅——幻滅滅——非幻不滅」,即先證悟生死輪迴不實在,才可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

「非幻不滅」,即證悟不生不滅的當下,不可以沒有能覺悟不生滅的心,此時此心稱為「根本智」。

在如來藏法門裡,「非幻」是指圓覺妙心,是本有的法性,不從修行得來;在其他法門裡認為智慧不是本有的,是從修證得來。唯識宗則說轉識成智,即把污染的心轉成清淨的智慧;但是本經說,圓覺妙心本智慧,一向來皆清淨。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好像磨鏡子,污垢盡除,就顯現明亮的本質。「當知身心皆為幻垢」,鏡子與污垢譬喻智慧與身心,智慧本來清淨猶如鏡子,妄執六根、六塵、六識而以為身心猶如鏡子上的污垢,所以幻垢盡明現。本經中說圓覺妙心,不是目前的身心。當一個人執取根、塵、識的幻化為實有,佛就會告訴他,從根、塵、識得來的知見與修行都是染污心,出離生死就是出離幻根、幻塵、幻心。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當那些污垢永遠消滅了,就是有如鏡子一樣,照十方都是清淨的。有人聽到鏡子與污垢的譬喻,他會想「如果還有鏡子存在,那不是執著嗎?」是的!執著有清淨心那是錯的,但是清淨的覺性任何時候都是清淨的,不論執不執著,覺性依然清淨,此淨非染淨的淨,是不二顯現故清淨。在《六祖壇經》中說神秀禪師的覺悟是「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而六祖惠能的覺悟是「明鏡亦非台,何處惹塵埃!」就是無能所對立,更無染淨對立的明鏡與塵埃。一個是鈍根漸悟,一個是利根頓悟無修。本經前一章說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即是為利根菩薩說;本章是為新學鈍根菩薩說,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後種種方便觀身不淨如幻,最後「垢相永滅,十方清淨」,證悟清淨圓覺。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譬如清淨的摩尼寶珠(水晶珠),明徹剔透,五種顏色映入寶珠,從不同的方向觀看,映現種種不同的顏色。那些愚痴的人,看到有實在的五色從摩尼寶珠里放射出來,而實際上,摩尼寶珠是沒有這五種顏色。因為那些光照射,然後隨著各個方向反射出五種顏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本來清淨的圓覺心無身心萬法,隨著不同眾生的喜樂,幻化出各種身心萬法,有如摩尼寶珠本無五色光,隨著各個方向射來的光,而反射出五色光。那些愚痴的人有如執著摩尼寶珠中有五色光,執著淨圓覺心實在有其所知所見的身心自相,由此不能遠離幻化。

本經中說,本來是清淨的圓覺,在眾生迷惑執著的時候,看到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境界都是幻垢。上幾講我已經說過,「一切都在覺中」,我們所知的一切是從分別六根境界得來的,其實,我們所知的一切,其真相併非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比方說,這個房子裡的一切事物,我們看到是桌子、椅子、白板等等,但是,當我們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去看、去研究,將發現它們是由很多原子組成的,原子也不是物質的終極樣子。科學家研究的結果,發現世間存有九十多種原子,人類還創造出十多種。那麼,這些原子本身也並不完全是人類角度所觀察到的那個樣子,我們認為世間的物質就是由終極粒子的原子所組成也是不確實的,因為原子由中子、質子及電子組合成,而中子、質子及電子又由更微細的粒子組合,微細到光的粒子即光子,粒子到如此微細時漸漸失去物質的性質,最後只能測量到的是無形無質的能量波動。原子是小乘佛法認同的最小物質,稱為地水火風的極微或微塵,所謂的極微必定是立體,就是有六方,有六方必定能夠再被分割,所以大乘佛法說極微不能成立,只是種種因緣造成你對它的感覺是如此這般,讓你覺得它有形相。依本經說,這些都是圓覺心的顯現,沒有所謂的極微組成的房子,或者科學家觀察到的原子。萬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以圓覺心來說,萬法皆是心。這個心不是我們能知、所知的心,它是一種能量,本經中說成「緣氣」,量子物理科學家說成能量波動。緣氣——互相因緣的能量之間可以組合成不同組織,有高能量也有低能量的組合,比如說光線中,紫色光線是屬於比較高的能量,紅色光線是屬於比較低的能量。就以X光來說,它是一種能夠穿透鐵片的能量,因此,當我們照X光時,醫療人員用鉛版擋住X光。X光是屬於比較高的能量,能夠穿透多數的金屬。金屬原子結構間的力場能擋住一般光線,但是比較高能量的光,就能穿透金屬原子。所以,對一般光有阻礙的東西,某些高能量還是可以透過去的。眾生的心活動是屬於更高的能量,光線是屬於比較低的能量;在光線中,X光的穿透力又比較高一點。物質是屬於比較低的能量,所以這就讓我們感覺到它好像沒有活動。以現代的物理學來說,世間的一切都是能量。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物質能夠轉變能量,也就是說一切物質都是高低不同的能量。能量與能量之間是沒有阻礙的,是能夠穿透過去的。而我們的心是更高級的能量,能夠影響很遠很遠的地方,不受任何東西阻礙。當我以能量來說明世間的一切,就會造成一種觀念,認為能量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但依佛法說,心就是能量,這個能量不是物質。心在低能量的活動中,讓我們覺得是物質。如此,只要有神通就能夠改變物質,其實,就是改變造成那個物質的能量——心,也就是用更高的能量來影響低能量,使到那個物質改變。我們的感覺器官讓我們看到世間,世間裡有種種物質、有種種東西,實際上是能量之間互相影響及交流,也就是心。

當修行者修到佛菩薩境界的時候,會看到這個世間的一切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心,就是能量。以現代微觀物理學,即量子物理學的研究結果,科學家發現觀察者的意志會影響觀察結果,即微觀物質有時是有質量的粒子,有時是非質量的能量波動,這就是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心竟然影響觀察結果,即事件的發生並不客觀。可見萬物是能量的聚合,是一種有知覺的能量。佛法說一切法皆是有知覺的能量——心,沒有所謂你的、我的;這個能知覺的心是有知覺的能量組織(即因緣),不論是組織成微塵(原子)那樣小,或組織成太陽那樣大,每個組織都能夠知覺到三千大千世界,每個組織之間互相影響,即是不同組織(因緣)的心能量互相影響。以現代物理學發現光在運動的時候,會產生光波,其波就會影響其他的地方,好像電台發出的電波,收音機可以接收到。現代物理學家發現任何大小的物體在運動時會產生波,它的波可以傳播到全宇宙,世間一切就是如此互相影響,但是眾生認為有各種東西被局限在有限的範圍活動。我解釋這麼多,是因為本經中說:我們的身心是幻垢。這幻垢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心迷惑執著,變成比較低的能量,讓我們產生質礙的見解。所謂質礙,就是有物質阻擋的意思。然而不論低能量的物質和高能量的心都是圓覺妙心,都影響一切,科學家以時、空、物質來觀察,把心互相影響的無形力量說成是能量的波動。

「愚痴人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我們認為現在所認知的身心是真實的,感覺器官讓你覺得確實有這些東西在作用;本經說並不是如你所知的那樣。而你所迷惑、所執著的身心,本是圓覺妙心的幻化顯現,我們迷惑地把圓覺妙心看成有身心等,然後依所迷的身心來觀一切法,因此,我們就不能遠離幻化。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所以佛說「身心幻垢」,圓覺妙心有如清淨的鏡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污垢,就是圓覺妙心的鏡中顯現幻垢的身心。「對離幻垢,說是菩薩」,當一個人遠離幻垢,就叫做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污垢。「對除」的「對」是相對,就是一旦你認為鏡子上有污垢,就有相對,當污垢沒有了,那個鏡子就沒有東西好對了,就是說煩惱對除時,心就無對垢,「及說名者」,也沒有所謂的菩薩。當一個人出離幻心幻塵,佛就告訴他,此覺悟的心本無生死之污垢,就是清淨的涅槃。如此以出離幻心幻塵的方法來覺悟,這樣的覺悟只相當於羅漢的境界,菩薩還要更進一步覺悟,覺悟圓覺妙心的清淨顯現。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當一個菩薩修行完成遠離身心幻垢的時候,那些影像都幻滅而不存在了。「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方清淨就是十方清淨,眾生妄心迷境界而覺得心不淨,當不迷惑於這些境界時,便能覺悟境界清淨無方所,即是無方清淨,只見無邊虛空皆圓覺妙心的顯現。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當修行人修到無方清淨,覺悟到一切幻化不實,他至少是阿羅漢或初地菩薩。阿羅漢的智慧認為六根境界所知的一切,是不自在的、苦的境界,於是對境界再也無希望心;因此,此生了結了就不再生心而證無生,佛法說他進入涅槃。然而,菩薩的覺悟是一切法皆是光明、圓滿的顯現,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的。心清淨故,所見也清淨,所以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由覺悟清淨的心境都是圓覺妙心所顯現,進一步覺悟到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清淨的法,此時菩薩覺悟十八界現前的心境,即見、聞、覺不再被妄心染污,都是圓覺妙心的清淨顯現。。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上文是依十八界現前的心境說見、聞、覺清淨,以下說明所知一切(過去、未來,非十八界現前的)境界也是清淨:六根都是清淨的,因此其所知的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也是清淨的。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因為六塵的境界清淨,所以你所知的、所認為的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都是清淨的。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佛法說我們在十二處、十八界中生活,「二十五有」是眾生的分類,其實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它們是惡趣四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居住處四有: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欲界六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大梵天、淨居天、無想天;無色界四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總共二十五有。這都是眾生所在的地方,所知一切(非十八界現前的)二十五有也都是清淨的。此時菩薩覺悟所知的一切器世間、有情世間,都是圓覺妙心的清淨顯現。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

以上這些都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淨。

十力是佛成道後具足十種智力,即:

⒈處非處智力: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

⒉自業智力:即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

⒊靜慮解脫等持智力: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

⒋根勝劣智力:知眾生修道的根性勝劣與得果大小。

⒌種種勝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

⒍種種界智力:知眾生所處世間的種種不同境界。

⒎遍趣行智力:知一切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

⒏宿住隨念智力:了知過去發生過的種種事。

⒐死生智力:即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能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

⒑漏盡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

佛既具十種智力,於大眾中說四事無畏,稱為四無所畏:

⑴說一切智無所畏:自說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

⑵說漏盡無所畏:自說惑、業、生死俱盡

⑶說障道無所畏:說彼魔、外道之法障蔽聖道。

⑷說盡苦道無所畏:自稱所說聖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

四無礙智,即是佛講解法、義、詞、辯四事自在無礙。

(1)法無礙智︰於一切法相、名字有無礙自在的智解。

(2)義無礙智︰關於一切法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

(3)辭無礙智︰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才。

(4)辯無礙智︰隨順眾生根機,圓融無滯,巧妙演說自在。

佛有十八種功德智慧,是凡夫、阿羅漢、菩薩所沒有的,稱為十八不共法,即:

⑴身無失:佛無量劫來身口意業清淨,圓滿覺悟,故身口意業無失。

⑵口無失:

⑶念無失:

⑷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⑸無不定心: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

⑹無不知己舍:佛悉知一切諸法,而不捨者

⑺欲無減:佛雖具足一切功德,而於諸善法,心無厭足。

⑻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⑼念無減:佛於三世諸佛之法,常念持而無所缺減。

⑽慧無減: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

⑾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煩惱執著,具得有為、無為之解脫

⑿解脫知見無減: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

⒀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身口意業,均先觀察,伴隨智慧而行

⒁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⒂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⒃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圓滿覺悟,智慧知見三世無障礙。

⒄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四念處,又作四念住,即觀身心皆不淨、苦、無常、無我:

(1)身念處:觀此色身皆是不淨。

(2)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無常。

(4)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無主、不自在,即諸法無我。

四正勤,又作四正斷,即四種修善舍惡的心:

(1)已生惡令永斷。

(2)未生惡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長。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即四種心能於所修法如意自在——神足:

(1)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生起強烈希求心。

(2)勤如意足:即精進心,努力於所修之法。

(3)心如意足:即守攝心念,於所修之法得勝定。

(4)觀如意足:專心思惟所修之法,而得智慧。

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即:

(1)信根:信心於正道法,能生禪定解脫。

(2)精進根:於所修法,心無間無雜。

(3)念根:於所修法,念念記憶不忘。

(4)定根:攝心於所修法,一心寂定。

(5)慧根:於所修法,觀察明了。

五力,力即五根的力用。

七菩提分,又作七覺支,即修道覺悟時,應生起的七個心法:

(1)念覺分:正念分明,不忘思惟所修之道法。

(2)擇法覺分:於所修之法,能抉擇清楚。

(3)精進覺分:於所抉擇之法,越修越想修。

(4)喜覺分:所抉擇之法念念現前,心生歡喜。

(5)輕安覺支:於所抉擇之法,覺悟不虛,身心輕快安穩。

(6)定覺分:於所抉擇之法,一心不亂,引發三摩地。

(7)舍覺分:依前六法覺悟,而生起平等無造作心。

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道諦,即解脫生死應過的生活道路:

(1)正見:正確知見善惡業報、業力因果、四聖諦等。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心無邪思想。

(3)正語:言無虛妄,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

(4)正業:又作正行,即離殺生、不與取等,住於清淨善業。

(5)正命:如法乞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

(6)正精進:又作正方便,即修四正勤。

(7)正念:心念念分明,觀不淨、苦、無常、無我。

(8)正定:修止觀得心清淨之禪定。

小乘的教法認為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是生死法,這些世間法是不清淨法,三十七道品是清淨法。如果一個菩薩見到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淨時,當然見到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淨的。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種種法門,一切都是清淨。修行者覺悟到圓覺妙心,就知道一切都是清淨。此時菩薩覺悟一切佛所成就的清淨法,都是圓覺妙心的清淨顯現。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覺悟到萬法實相即是圓覺的清淨心故,一身清淨;一身是指自己本人。「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當悟到本身清淨,即見他人身心行為也是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無盡的眾生都是在圓覺清淨之中,此時菩薩證悟到圓覺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的廣大清淨,是遍虛空,包括三世,都是圓覺妙心的清淨、平等、不動的顯現。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世間人認為虛空(空間)是平等不動的,但是以中觀的理論來說,沒有所謂不動的空間。因為世間人認為虛空是平等不動,所以佛法也用虛空來比喻:虛空是不動,是平等,沒有差別的。

有如虛空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因為前面他覺悟到清淨,四大沒有生滅可得,所以應當知道覺性本來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所顯現的一切法,皆同圓覺妙心,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圓覺妙心本來清淨不動,而且周遍圓滿沒有邊界,應當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能夠遍滿法界。所謂遍滿,是覺性本身就遍滿整個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不但是六根遍滿整個法界,應當知道所接觸的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每一個塵都是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不但圓覺清淨的心遍滿清淨不動,即是所知的四大、六根、六塵……每一個物質的本身作用,也遍滿整個法界。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所顯現的根、塵、識,四大乃至陀羅尼門,皆同圓覺妙心,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因為微妙的覺性遍滿法界,所以根性、塵性之間也周遍圓滿,無壞無雜亂;「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是根性、塵性亦如覺性的圓滿無際故,亦無壞無雜,推而至於陀羅尼門之性,亦復如是。

所謂壞雜,是當東西沒有遍滿,它就要壞或雜。比方說,這個鬧鐘要與麥克風同在一個位置的話,不是互相破壞對方,就是要互相雜在一起。如果世間的東西不能遍滿,兩個就必須參雜在一起,不然的話,就必須破壞其中一個,另外那個才可以存在。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這是以燈光比喻來說明:譬如在這個房間裡開兩盞燈,這兩盞燈所發出的光芒,一一光互攝互入,彼此含容,遍滿整個房間,因此說無壞無雜。誰也沒有阻擋誰,誰也沒有與誰參雜在一起,所以就遍滿,這是說明根、塵、覺性互攝互入,皆遍滿而無壞無雜。這也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所顯現的根、塵、識,乃至陀羅尼門,皆同圓覺妙心,互攝互入而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前面我說過,我們所知的一切物質、一切心,以現代人的認知來說都是能量的聚合,以大乘佛法來說都是心,心就是能量,能量就是心。一般上我們說到能量,就會認為那是沒知覺的,實際上,它們是有知覺的能量,即是圓覺法門所說的覺性。每一個法都有覺性——心的作用,都互相含攝遍滿,在我們感覺到有不同高低的能量,如此就看到有種種物質、光線、心念等種種差別,因為萬法皆是圓覺妙心所顯,互相遍滿,雖然眾生把它們當成物質來分別,它們的影響依然是互相含攝遍滿法界。

「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當一個菩薩修成就上文的清淨智慧,悟入圓覺妙心,即是證知覺性清淨而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是以了達諸法皆空時,就不會被任何的法束縛,就不會要求從任何的法——物質、心、時、空中解脫出來。眾生迷惑的時候,為法所轉移,系縛纏繞,不得自由,就希望擺脫其束縛,從中脫離出來。此菩薩不被任何法所系縛,也不求出離世間萬法。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因為覺性清淨、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此菩薩不厭惡生死,也不愛涅槃;小乘人就是厭惡生死,愛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因為覺性清淨、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此菩薩不會特別尊敬持戒的人,也不會憎惡毀戒的人。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因為覺性清淨、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此菩薩不會特別尊重那些修行很久的人,也不看輕剛剛修學的人。

任何修行者覺悟成佛,必然要覺悟到一切都在覺中,因此,佛成道時說:我已度盡一切眾生。為什麼?因為一切都在覺中。雖然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時,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現在的你、我都還沒有被度化,眾生還沒有度盡,為什麼就成就佛道?那是佛覺悟看到一切都是在覺中,而眾生也在覺中,但是眾生不認為是!所以在一些大乘經典中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都在覺中。」如果不是本來在覺中,是通過修行覺悟,這是因果造作出來的,也可能無常造作變成不覺悟。因為一切因果是如幻如化的,如果是修種種因果而成佛果,也會因種種因果而使到成佛後倒回來做眾生。其實並非如此,因為一切本來就在覺中,這就是本經所告訴我們的重要教理,但是我們說不是——還有我是未覺者!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好像眼光照見前境,心未起分別,其時眼光圓滿普照,美、惡之色隨境而現,不涉思惟,就沒有憎,也沒有愛——無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為什麼呢?因為光體沒有所謂的有一個、有二個,所以沒有憎愛的分別。

一切法皆由圓覺妙心流出,所以一切法即如來藏所顯現,菩薩「覺成就」便知道一切法是幻化心所見。眾生執幻心幻境以為實有;聲聞覺悟非實,卻不知幻化中即有覺性,離幻後則無法度眾生;菩薩則覺悟到幻化本來就是圓覺妙心的體現,覺悟到一切皆圓覺遍滿,無有一法可獨存,無一法可以在某一法裡面或外面,所謂無一法可得。如此不可得,是法法圓覺遍滿而不可分割的不可得,不是離有無見之可不可得。

當我們聽完如來藏的法門時,千萬不要以為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乃至以為一堆牛糞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那就大錯了!成佛是因果現象,唯有願力(煩惱)推動想成佛,然後菩薩才能成佛。覺性是本有,凡夫時不曾減,成佛了也不曾增一點,是一切法本身所具有的法性,不是修來的。有如大乘中觀派的見解所說:因為一切法本性空,所以成就萬法。同樣的,依如來藏的見解認為:因為一切法本性即覺性,所以才能互相因果作用。但是,絕不是空性、覺性或佛性去成佛;是有情心、有煩惱心去推動成佛的因果。覺是知是智的意思,佛是遍知者、覺者、一切智者,一切法具有佛性、覺性、空性,但不是一切法皆能成佛,因為一切法有覺性,加上有情心力、業力推動的因緣而成就覺悟者。當成佛時,佛與眾生俱不可得,哪裡有誰去成佛呢?所以說是煩惱心推動成佛,無煩惱者,如草木,不可成佛。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成就圓覺妙心者,就覺悟到智慧是不可修的,也沒有東西可以成就,因為能夠修得的將會變壞。中國禪宗的馬祖禪師曾經說: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道——真理是不屬修的,因為凡是去修去做而得的成果,都是因果造作的。既然是因果造作的法,就會生滅變壞,所以從因果造作得來的一切最終還是會失去的。因此,當一個人覺悟到一切都在覺中,就知道智慧不屬修,也沒有東西可修成。為什麼?原來「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一切法、一切心本來在圓覺普照中,本來就沒有生滅。「寂滅」中的寂是寂靜,滅是沒有生滅。「寂滅無二」即是寂滅中無生死、有無等差別相。

「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菩薩此時覺悟到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像恆河沙數那樣多的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實在地變化。

「不即不離,無縛無脫」,他的心不追隨,也不遠離,沒有被束縛,也沒有解脫。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才知道眾生本來是佛——本來覺性圓滿。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都在覺中。為什麼眾生不知道呢?因為眾生迷惑於六根、六塵、六識的境界中,認為一切就是他(其實是十八界)所知的樣子而已,不知六根所知全是覺性的顯現,因此就變成無知——無明。所以《法華經》說:「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小法就是他的境界所知的樣子而已。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生死輪迴乃至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好像昨天做夢,今天夢醒了。夢中所見,歷歷分明;一旦醒來,夢中所見一切,都不實在。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起」是生死,「滅」是涅槃。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菩薩所證得的法,沒有東西可以得到,也沒有失去什麼,沒有東西可取,也沒有東西可舍。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能夠證悟的人,不以種種造作去修,也不以停止心念當做修行,也不以隨波逐流當做修行,也不以滅掉生死當做修行。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在此證悟中,沒有能證的智慧,也沒有所證的法。沒有證悟這一回事,也沒有證悟者。為什麼呢?「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因為一切法本來清淨平等,無有一法能成立或破壞另一法。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修習圓覺妙心的諸菩薩,應當這樣修行,以這樣的次第去覺悟,這樣的思惟,這樣的住持,這樣的種種善巧,這樣的開悟,凡是發心求如是法,依法修行,不會心生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普眼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體屬於四大,心中的六塵緣影是心性;四大體各分離,「誰為和合者?」我們的身與心,就是四大、六塵等等的組合,然而四大體各離,沒有所謂的和合者;即是四大各各本來就是分離的,誰也沒有與誰和合,只是分別心以為有和合的整體。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如是漸次修行,最後能夠覺悟一切都是清淨,而且覺悟到一切法本來清淨不動,而且周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沒有造作,沒有停止,沒有隨波逐流,沒有斷滅,也沒有能夠證悟的人。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花,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一切佛世界,如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都如虛空花,三世平等,畢竟沒有未來、現在、過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想要學佛成佛,應當如是修習。

我一開始就強調,本經所闡明的重要教理是:一切法本來就在覺中。以因緣來說,任何法互相因緣作用,必須要知道對方才能夠產生因緣。比方說,我們煮一鍋綠豆湯,以諸法本具覺性來說,綠豆、水以及加熱的火都要知道對方——都在覺中。如果以因緣來說,它們互相作用也必須知道對方,不然火要往別處煮別的東西。就是說,我們一直以為分別心才是能知覺的心,但是,如果你細心觀察,兩樣東西彼此不知道對方,它們怎樣影響對方呢?怎麼去互相作用呢?很簡單,就講你跟我就好了: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我們倆怎樣互相造業呀!一定要知道對方,才能向對方產生嗔心,產生愛心。如果兩個人都不知道對方,怎樣去嗔、去愛?不可能的!比如火煮綠豆湯,火、綠豆、水都要知道對方,才有因緣在一起,不然火不可能煮到鍋里的綠豆和水。可能有人聽了不同意,認為是人讓它們在一起。若全是人為,煮綠豆湯時為何不用石頭煮綠豆和沙?而必須靠火、綠豆、水等因緣,可見人為只是助緣而已,此即是因緣到了,那些因緣自己會那樣做。是哪些因緣?是你,是火、綠豆、水等彼此有緣,都知道如此煮出綠豆湯,別以為是人能主宰因緣而煮成綠豆湯。如果能的話,為何不用石頭來煮綠豆和沙?它們會聽話嗎?人能主宰它們嗎?是各個因緣都「知道」,如今來共同圓滿完成煮綠豆湯。

所謂「知」,我們認為用心想,心知道。比如我問大家:你知道不知道有新加坡?每個人都說:知道。那麼,你知道新加坡是怎麼回事?以佛法說,你認為你知道新加坡,那只不過是法塵的語言回憶而已。現在,我再問你:一個在新加坡出世,還沒學語言的小孩子,不懂新加坡的名稱,他知道不知道他在新加坡這個地方?他是知道他的所在處,只不過當時他不會用你的語言來說。當他能說時,又比說不出時多知道些什麼?就是多出回憶!小孩若不知道,就不可能發生他來新加坡這件事。以業力因果來說,我會投胎到我母親的家去,是因為過去我跟她有業的關係。那麼,投胎時業是不是知道母親在哪裡呀?當然知道!雖然本無我,煩惱說有迷惑的我在造業,卻不曾迷失本心,業怎能迷惑不知道呢?業力就是千錘百鍊都不曾迷惑的心,多奇妙的圓覺心啊!

業是這個樣子,心也是這個樣子,你說心才能知道,說業不知道。物質之間互相影響,雖然你不認為知道,其實它們都要知道。因為它們如果不知道,怎麼會去那個地方?比方說,樹上成熟的蘋果就知道要掉下來。為什麼?因為它跟地球、吸引力有種種關係,不然,它可以「掉」上天的。這就說明成熟的蘋果與地球的互相吸引力彼此知道對方,它們之間互相作用,成熟的蘋果才會掉到地上來,但是科學把這樣的作用叫做萬有引力,咦!佛法也把心與業歸納為力,叫做心力與業力。它們之間有某些推動力,這個力為什麼會推向那個方向去呢?因為業力是有知覺的,它知道要朝向圓滿因果的方向去。

我們應當放開胸懷,把這個「知道」的概念擴大一點,不要認為知道只是眼睛看,耳朵聽。所以一切法互相作用,就要互相知道對方,不然因緣法則就亂了。好像這朵假花放在這張桌子上,以科學的原理來說,有月球吸引力、太陽吸引力、地球吸引力、這支麥克風也對它有吸引力、桌子……種種的力,在維持它,讓它保持在這個位子。換句話說,一朵假花必然是順著力的平衡而留在現有位子,可見它知道如何與周圍物體互相發出作用力,而且對它這一切極為準確的快速反應,不必像科學家那樣去計算,難道萬物之間的作用力是由一個叫做「自然」的怪物去計算的嗎?但是我們迷惑執著,認為那些是物質,不會思考,會思考的是心。其實思考是六根等境界告訴你:這裡叫做新加坡。思考只是內心的分別,對境界的知覺並非思考,你卻以為唯有通過思考的心才能知道什麼叫做新加坡,但是你還沒懂得新加坡的名稱時,你已經住在新加坡,並且與新加坡的事物在深密地因緣作用呢!是你懂得稱新加坡之後,才和它因緣作用嗎?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眼、耳、鼻、舌、身、意所知的境界,那才叫做知道。不!本經說,一切法都要知道對方——在覺中,才能因緣作用,不然一切法不能互相作用。所以本經說:就迷惑的當下,一切依然都在圓覺中。

因為一切法本來在圓覺中它們才能互相因緣組合,在這裡面有一類心的因緣組合,它說:我叫做迷惑的眾生。雖然如此,它也在覺中。為什麼呢?它竟然從無量劫以來,在業力因果輪迴中,一點也不錯亂地執著。從這一點看來,你說它是不是在覺中?所以說,惑業所推動的力量也在覺中。一個小小的原子,也是一種力量的組合,你——這位眾生,也是一種力量的組合,一群的新加坡人,也是一種力量的組合,都是業力,都是因果,都知道對方,都圓滿普遍地互相作用。一切法都是如此,因此,一切法都在覺中。

一切法有覺性——圓滿覺性所顯現,所以說有情無情同一種性,此性是覺性非佛性。眾生者,不覺之有情也;菩薩者,覺有情也;佛者,覺有情圓滿也;佛性者,能成佛之性也;無情者,有情所執取的心識所對境界也。不但有情無情同是覺性所顯,成佛也是覺性幻化顯現的結果,若因為有佛由眾生覺悟,而說眾生有能成佛之佛性,我說因煩惱而做眾生,所以眾生除了有佛性,還有煩惱性。因眾生成佛故說有佛性,因無情萬法組合故說性空緣起,都是圓滿覺性的幻化;但是,覺性遍一切法,佛性只是有情能成佛的能力。其實,就算有佛性,還必須業力中的煩惱,發願要成佛,是有覺性願力配合有覺性的因緣持續推動,最後他覺悟——本在覺中。然而麥克風、木頭……不執著自己是眾生,雖有覺性卻不會發願成佛,沒有成佛的能力,雖無佛性卻有覺性。

正因為覺性本圓滿,在無量無邊的業海里,你竟然找到我,好厲害喔!業報不錯亂說明你的業知道一切——圓滿知覺萬法,不然你茫茫然毫無頭緒,如何能找到我?如果說這是業力的因緣法則,那就是你那執著的心力與業力在行使法則,若你的業不知道我在哪裡,怎能找到我而行使惑、業、苦的因緣法則!可見心、業與一切法都在覺中,而且這個覺一定要遍滿一切法,不然因果作用就有缺漏了。比如你的身體,你以為跟某處的螞蟻無關,可是地球是你、螞蟻與萬物共同組成的,你跟地球有關係就是跟那隻螞蟻有關係。一切都在覺中,如果地球另一邊的霧都——倫敦下雨,有一個女人撐著雨傘,她擺動一下雨傘,那雨傘的萬有引力對你身體的影響就有變化,影響到地球上一切萬物。你說:我不知道。但是萬物都知道有雨傘在動了。一切業力因緣之間都要互相遍滿,即是一切法不曾動而影響力遍法界。因為一切法本來就周遍法界。所以因緣是空性的,可是成就因緣的圓滿無誤,不是空性,而是覺性;一切因緣不錯亂地圓滿顯現,說明當下的一切不離圓滿的覺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