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略說宗趣


時間:2018/11/7 作者:止盈

前文提到世尊在《法華經》中講《普門品》的大略因緣,本次和大家說一下宗趣。

「宗」是一個會意字,上面的部首代表的是房屋,下面的「示」在古代代表神靈的意思,「宗」字大略表達了對神靈的尊敬供奉,也多是指向上的源頭。

「趣」是歸處,是向下的落腳點,六道也叫六趣,就是六個趨向的意思。

一部經文必然要涉及到宗門歸趣,也就是來自什麼源頭,指向什麼結果,古人把佛教經典歸類大略整理出六個宗,不是禪宗、淨土宗的意思,而是更高的源頭問題。

一、隨相法執宗

二、唯識法相宗

三、真空無相宗

四、藏心緣起宗

五、真性寂滅宗

六、法界圓融宗

越靠前法理越簡單,越靠後法理越深。

一、在隨相法執宗里,說在一切的人我法中起一種分別是有、還是無的執著,當我們提到某個境界、某個狀態、某個義理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問這是有的、還是無的呢?

若非要分別究竟是有、是無,這就落到了隨相法執宗里了。

遇到了種種的相,隨著遭遇到不同的相而產生了不同的有或者無的執著。

我們學佛的時候,難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會升起類似的疑惑,到底是有還是無的?

二、在唯識法相宗里,說一切的種種法都是唯識變現的。

這個部分我們可能多少會有了解,唐朝玄奘在那爛陀學的就是唯識宗,彌勒菩薩也主講唯識學,後人在彌勒菩薩講的六百多種法中,規律整理合併為百法,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百法明門》。

三、在真空無相宗里,說一切的法都是空無相的。

法本身是無形無相的,也沒有一個具體可見的體,佛教經典中常常會提到「觀法無我」,乃至到大乘中後段,要進入到破法執的階段,我們在理解佛法的義理時,也常常會遇到這類的解釋,說一切本無所有,畢竟空。

四、在藏心緣起宗里,說一切的種種法就是本性具足隨緣而成的。

因為本性具足,所以也本具無量功德,具足種種德性。

這個「藏」字不能讀常音了,要讀葬音,就是《楞嚴經》中提到的三如來藏的意思,一切的種種法都是如來藏性的自然流露,只是隨緣而起性,這是強調法的依他起性的特質。

五、真性寂滅宗。

強調想和相這兩個對立項都絕(都到頭的意思),也就是要顯露本性的體中是沒有相可得、沒有想可生的。

在深邃的佛法裡,所謂相是假、是幻、是空、是無、是寂滅、是敗壞、是水月壇城、如在高天耕耘一般,相是外在的塵相,塵相是本絕寂滅的;想是心裡活動,算是意識流的層面,也是如此本絕寂滅。

六、法界圓融宗。

法界是無盡的,而每界每處都圓滿無礙。

《法華經》裡提到了「百界千如」,十個法界中每一界又可以細分為十界。

比如:在人道就有人道中的佛道、菩薩道、天道、修羅道、畜生道、地獄餓鬼道等等,不只是人道就是人道那樣簡單。

如此一乘就形成百界,在每一個界裡都有十個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就形成了百界千如。

就算百界每一界中再細分十界,成為千界萬如,重重法界是無盡的,而界與界之間又形成主客之別,所以就會牽連不斷、重重無盡了。

「宗」就是要回歸源頭,不是追隨這些指端末節跑,這百界千如的所有一切都是圓融不二的。

當一部經文拿到手,我們到底是以什麼層面解讀經文?

誠然,經文的立意不同、宣講因緣不同、契機眾因緣不同、宣貫的法門不同,有深有淺,這是經文的自然狀態。

可是我們拿到手裡一部經文,能讀到什麼義理,就不再完全受經文約束了。

所以,你是什麼位面的,你解的經意法趣就會不同,而不是經分六宗,是我們理解法理層面不同罷了。

古人對《法華經》的評價之高,推法華在第六宗為根,也就是法華客觀體現了法界圓融的究竟實相,但又以第四藏心緣起為趣,我們可以從三如來藏本自具足來解趣《法華經》,所以此經深度各位也當知道。

因為宣講機緣是時一現爾,非是小緣,經文中說到: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就是要幫助眾生,開、示、悟、入如來的真實境界,以此為大因緣,這是《法華經》宣講的因緣。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