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如何在這堪忍的娑婆世界獲得身心自在?


時間:2018/11/12 作者:定臻

《八大人覺經》云:「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這句話說的是,減少欲望,不主觀造作,這樣就會身心自在。在減少欲望上,其實就是減少弱點,能夠長久地堅持,就會形成一種接近完美的狀態。

「無為」這個詞是非常有趣的,本身是道家裡常常用到的詞,比如《道德經》、《莊子》都大談這個無為,但是「大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是有為。」

有一天在搞無遮大會,其中有一位法師,他辯論的題目是「無常」,已經勝了好多場了。

這時來了一位老和尚問這位法師:「你要辯論的題目是什麼?」

法師說:「無常」。

老僧過了一會又問:「你辯論的題目是什麼?」

答:「無常」,然後老僧就點下頭走了。這個時候台上的法師一下就知道自己已經敗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既然辯論無常,題目怎麼能是恆常不變的?

(一)少欲為什麼可以有功德?

執著會使得事物變質,比如說我們本來去做善事,但是非要執著地去做善事,就形成了一種變質的善,這善也就不是純善淨善了。如《了凡四訓》中提到的一文錢和千兩黃金布施的故事,一文錢的布施比千兩黃金的布施更珍貴,這是為什麼呢?就是那一文錢的布施是真心的布施,是純善的布施,沒有一點夾雜,沒有一點造作,也沒有一點點的寄予某種希望念頭的淨行。而那千兩黃金的布施是以有求的心來做,以染污的心來做的布施。這就讓我們明白了,善和惡不只分別在事物的本質上,還有造作時的心念因素,所以結果也就大不同了。

少欲為什麼可以有功德?是緣於我們為什麼目的去做,這個行為的動機決定了有功德還是有福德,或者是有罪業。如果我們為了大眾福祉去修持自己,哪怕一點點的進步,這一點點的進步都是有功德的;僅為自己利益考慮,這就和自性狀態不匹配了,雖然行做貼合正教,但再多的努力也僅是會有福德;如果只為自己利益考慮,卻不顧及其他眾生的利益,以傷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這就有罪惡了,不管藉口再高大上,這種傷害他人利益自己的行為都是有罪過的。

有天一同修問我:「老師,《地藏經》裡光目女救母的例子,為什麼她布施供養後,她的母親最後成了菩薩?」她發願後佛陀就說,因為你發如是大願的緣故,我觀你母親,這十三歲的生死結束後會投生到婆羅門家族,去做一位虔誠修行的梵志,能活一百歲然後得生無憂國土。婆羅門女那麼努力地行做,但是她的母親只是得生天道,而光目女的母親卻最後成就為解脫菩薩。解脫菩薩之所以成為解脫菩薩,是因為他自身的努力,當一般嬰兒還在啼哭的時候,他已經在尋求如何令自己脫免惡道的痛苦了,這個尋求離苦的心是成就菩薩的源頭。

深入去學習才會懂得佛經里有很多細節的東西,但是在文字中並沒有交代清晰,這些細節的東西怎麼才能明白呢?要靠大家自己的誦念,自己去思維,自己去品讀,才會在慢慢地堅持中發現這些問題,當這些問題暴露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這就是一個上升的台階,抓住了就是扶搖直上。

光目女的母親通過自己現身說法,真正讓光目女激發了大乘菩提心,成就了地藏菩薩,也就是成就地藏菩薩的這個機緣是他母親受苦的事情。這位大菩薩成就的種種功德,都是因為此機緣促成,光目女的母親雖然彼時沒有真實修持,但是因為激發了光目的修持,而得到了無邊的功德,這功德加上自己的離苦得樂的願,通過蒙受福利生人道修梵行,再招感投生無憂國土,最後成就解脫菩薩。

少欲會幫助我們不斷地遠離惡緣,不斷地親近善緣,乃至得以親近聖人佛菩薩。如果沒有佛菩薩,也可以親近善知識,這種種的功德利益都是由這少欲而促成的。所以我們能真實地修持自己,這本身是有功德的,但是不要貪求功德就好。

佛陀知道我們剛強難化,沒有直接要求必須斷除欲望,而是說少欲,就是減少,逐漸減少,一點點地少起來,就在踏上解脫正道了,這裡完全體現了佛陀的慈悲方便,體現了不落兩邊的中道精神。在《楞嚴經》的四種清淨明誨中,就沒那麼多慈悲方便說法了,完全說大實話,你想通過這條修持自己的道路出輪迴嗎?要做到什麼什麼,如果做不到,輪迴是出不去的。

所以我們都是在學佛,也都在讀佛經,但是要懂得這裡面哪些是方便說,哪些是究竟說,方便說是為了接引我們,為了讓我們有個過程,有個機緣才說的一種方法。而究竟說就沒那麼多東西,是直來直去的,根本不會繞彎子。

(二)怎樣才能做到身心自在?

因為我們宿世以來都沒有斷除貪慾,被這貪慾迷惑遮蔽,於是造作了對應的業力。這業力形成牽引,最後成為我們枉受輪迴的憑證了。但是輪迴的苦是很不好受的,這些苦痛逼迫著我們要尋求出離痛苦,所以離苦得樂這個說法更契合娑婆世界的眾生。釋迦佛選擇的幫助我們出離痛苦輪迴這個契入點是非常好的。

想出離輪迴要知道掉進輪迴的原因,死是因為生了,不解決為什麼生的根源問題,就會不斷地生身受身,不斷地輪迴下去。所以佛陀在宣講小乘要義的部分中,非常多的強調了這些為什麼輪迴、為什麼受生的部分。一定要在經文中看到修持的方法,如果修持的方法看不到就得不到根本利益,因為不知道怎麼走,就算勉強去走了,結果也不免要撞牆的。有的人有九牛不回之力,他撞牆的結果只能是撞死在牆上,就像被拍死在牆上的蚊子一樣沒有意義。

這句「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給出的修持方法是先要認識到苦痛的來源是多欲,多欲是根源就解決多欲的問題。對應的手段就是少欲,這少欲行做下去得到的結果是自在,這一條就清晰圓滿了。有要解決的問題,有對問題原因的分析,有提供可用方案,也給出了真實行做後的確實效果。這完全符合了佛陀宣講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要義。為什麼先宣講的是四聖諦法呢?因為這世界真是太苦太苦,這些苦圍繞我們排遣不去,揮之不去,像影子一樣如影隨形。就算你非常努力地逃離這個影子,最後還是發現他就在你的腳下,根本沒有離開。

在沒有佛法的時候,眾生根本沒意識到這麼多的苦是可以避免的,很多人即使在受苦,也只是在忍受著。佛陀來了,告訴大家人道的苦,有的人說現在還可以承受;繼續說了三惡道的苦,這就讓我們不能承受了,太苦了!怎麼辦?需要實際的方法了,四聖諦就露出水面了。

娑婆本名就叫苦,也就是說娑婆世界就是苦的世界,只是因為我們傲慢心太重而且信心也不具足,所以沒這樣說,說叫做堪忍,也就是勉強能忍的一個世界。大家想想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要我們咬牙切齒地忍著呢?這不是苦的世界是什麼?

我們知道有種種苦,認識種種苦,知道了這些苦發展下去會綿延出更嚴重的苦。也就會想:雖然我現在還勉強可以忍,但是以後的路是如此苦啊,有什麼方法讓我不受這些苦呢?於是集諦就出現了。仔細地研究這些苦到底是怎麼來的,研究發現是因緣匯聚和合而生,找到根源了,還要找到助緣。找到了導致苦的源頭,也找到了那些煽風點火的傢伙,可以把煽風點火的傢伙先給弄走,這個助緣解決掉了,就像魚兒失水,鳥失天空,這些苦的因也就沒有依託,不會起現行了。

我們光找到源頭和外緣還不夠,因為苦還是沒解決啊,就像我們知道有一種物質可以治理某種污染,並不代表已經把過去的污染治理完畢了,還要真正的去實行,才能驗證是否真的可以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必須要找到問題的癥結在哪裡,找到癥結也並不代表就能馬上解決問題。所以還要我們在如是基礎上踏實行做,才能真正地解決這些問題,並要通過行做來驗證找到的根源正確與否。這是前文說到理通和事通的道理,如果只是理上通了,沒有事上的驗證,這個理是否通?就根本沒有發言權,想有發言權,得通過自己的行做去驗證,真正走通了,你才有發言權。

滅諦其實就是真實地行做去解決問題。如果真的解決了,就可以解決類似的其他問題,這就見道了。如果解決不了,還要再去努力,重新尋找原因和解藥。我們要解決某問題,就像去看病一樣,醫生要知道這個病是什麼病,也要知道這個病是因為什麼而得,還要對症下藥去治療,最後才能通過一系列的執行把病苦解決掉。

能解決這一個苦就可以解決第二個苦,也就可以解決以後的所有苦,這才是真正的見道,而不是解決一個問題就可以。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其實就時刻都在用這個四聖諦的方法在解決問題,只是沒有上升到解決生死大事的問題上來。

這四聖諦若學明白了,用來考試都是綽綽有餘。為什麼說學佛的人可以很聰明?因為能抓到佛陀給我們的法寶,這些法寶是百試不爽的,如果不去試,那就是一文不值,如果去試,那可能千金不換了。

我們可以試著用這四個次第來解決問題,看一看是否真的能找到答案,真的解決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問題,就說明這三個部分中一定是有的地方有偏差。就像有人眼睛有飛蚊症,你讓他用治療近視眼的方法去治療,會不會有效果呢?都是眼睛有了問題,但是用錯了手段,根本不會有良好回饋的。苦是真苦,半點不虛;集是匯聚,招感助緣;滅是真修,對症下藥;道是自在,可得解脫。而我們找根源準確與否?這就又關係到戒定慧的深度了,所以佛法是一個系統的大工程,各個法門間會相互補充和完善,這依然需要我們長久的熏修學習。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