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都說佛度有緣人 你是佛陀的有緣人嗎


時間:2018/11/17 作者:定英蔣德英

慈誠羅珠堪布

主持人: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慧燈·問道》節目。本期節目,我們將繼續解答初學者在學習佛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擾和疑惑。現在讓我們一起歡迎尊敬的嘉賓——慈誠羅珠堪布。

觀眾1:堪布您好!我正在自學佛法。我看到很多皈依後的人每天都要念經念咒,然後要上課,還要受戒,覺得好辛苦!他們改變了原來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束縛。這讓我打消了皈依的念頭。請問,是不是只有皈依才能表達對佛法的尊敬?有沒有別的法門可以讓我們不皈依就成佛呢?

堪布: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關於學佛,我們之前簡單提到過,在大乘佛教里,確實有很多學佛的方法。大家都可以看看《般若經》,其中有一部大家都比較了解,叫《般若攝頌》,裡面就講過,如果你有菩提心,即使所有的物質享受你都不放棄也沒有關係,這也叫做學佛。

你剛才講了很多的約束,這些約束我們之前也提到過,主要涉及佛教的戒律。佛教所有的戒律,最根本的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殺就是不殺人,不盜就是不偷別人的東西,不淫就是不去破壞別人的家庭,不妄就是不欺騙人,實際上也就這麼幾個。你學佛以後,這幾個是不是一定都要做到?也不是,這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你能做到四個就做四個;做不到,那就做三個;三個也不行,就兩個;兩個都不行,那就一個。這些都是很人性化的。

我們到寺廟應該怎麼做,我們磕頭的時候,手應該翻過來,還是翻過去等等,這些事情其實怎麼樣都沒問題。所有的宗教裡面,大乘佛教應該是最開放、最人性化的一個宗教了。所以佛教徒的一些約束,從佛教真正的價值觀來看,可能有很多是沒有必要的。

剛才提到了,只要有菩提心,你什麼都不需要放下。我們現在對放下的理解有很大問題,很多人認為放下就是不要這些東西了,就是遠離、放棄。其實佛教真正意義上的放下,和我們現在理解的放下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對放下的理解實際上不是放下,應該叫做放棄。放棄不等於是放下。我放棄了,但是我還是非常地牽掛、非常地留戀、非常地執著,那麼這個根本就不是放下。用強制性的方法使我們遠離很多東西,我們以為這是放下,實際上根本不是。

這樣的放下和不放沒有太大差別,這些都不叫放下。真正的放下,不需要放棄任何東西。比如:你的房子、車子和存款,以及各種各樣的東西,你都不需要放棄,這些你都可以有;你可以過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同時你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行人,這兩個完全不矛盾;你也可以打扮得非常時尚,同時你也是一個大乘佛教的修行人,這兩個也是完全不矛盾的。

我們不要以為學佛以後,很多事情就沒辦法做了,打扮以及很多現代化的東西都不能去碰。其實不是這樣,只要我們不殺、盜、淫、妄就可以了。簡單地說,只要我們的生活工作沒有涉及危害其他眾生和其他人,那你怎樣過都沒關係。你的生活水平高一點、低一點都沒關係,你喜歡高一點就高一點,你喜歡低一點就低一點,都沒問題。

誰是有緣人

所以我們要好好學一學大乘佛教對我們的真正要求。很多民間信仰導致的約束,以及一些不是很準確的觀念,都與民間的風俗有關係。佛教畢竟有幾千年的歷史,被本土化後,與我們很多民間的風俗信仰摻雜在了一起,導致我們也分不清這個到底是大乘佛教的意思,還是後人加上去的。因為分不清楚而產生了很多沒有必要的約束。像不殺、不盜等這樣的約束,我們確實需要,但是還有一些約束是不需要的。

因此,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城市裡面,過非常現代化的生活,同時擁有非常古老的佛教思想、智慧,這兩個完全是不衝突的。很多衝突其實是我們自己想出來、造出來的,真正的大乘佛教是非常開放的。我們可以先讀一讀大乘佛教的經典,比如剛才提到的《般若經》,裡面講得非常清楚,這兩個都不矛盾。

還有一個,你剛才提到了皈依。皈依跟這些約束有沒有關係呢?沒有關係。皈依了以後是不是多了一些約束呢?也不是。皈依雖然有皈依的戒律,但這些戒律都非常簡單,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根本就不會產生任何壓力。所以並不是說我們皈依了以後,就有太多的約束,不是這樣。

另外,剛才提到有沒有一個方法可以不皈依就直接成佛呢?實際上你想成佛的時候,你就已經皈依了。 「皈」和「依」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我們依靠佛走向解脫的道。在走解脫道路時,我們需要一個依靠。比如學生在學校讀書的時候需要一個老師,還有書本,沒有這些他沒辦法學。他有老師,有課本,但更多的還是要靠自己。同樣,我皈依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是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講的大乘佛法,就當作我的課本,我這樣去學。實際上你有「我要成佛」這個想法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皈依的心,只缺一個簡單的皈依儀式,其他都有了,所以就不需要去尋找不皈依而成佛的方法了。我們可以尋找一個既沒有太多約束,又可以成佛的路。這樣的路有沒有?有,絕對會有的。

主持人:好,我們繼續問下一個問題,有請!

如何正確理解「依法不依人」?

觀眾2:堪布您好!我對藏傳佛教不了解,我見到有寺院把上師和佛陀並排供奉,還要皈依上師。這樣還符合「依法不依人」嗎?

堪布:可能很多人也有這樣的問題,這個問得非常好。一般情況下,寺廟佛堂的擺設,最上面放佛經,然後佛像放在佛經的下面。佛像里,最高處放釋迦牟尼佛,其次是像蓮花生大師,或者其他佛菩薩,比如文殊、觀音等。最下面放我們自己的根本上師。這個擺放位置的高低不代表誰高誰低,因為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佛教的源頭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是釋迦牟尼佛放在最高處。然後就是蓮花生大師、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等,最後離我們最近的是我們的上師,所以就是放在下面,就是這樣。

有些人把佛跟自己的上師放在一起,這個也沒有太大的問題。是不是每一位上師的境界都跟佛一模一樣呢?這個也不一定的。但是對我自己來講,把佛陀的思想和智慧傳遞給我的,不是釋迦牟尼佛,不是文殊菩薩,也不是觀世音菩薩,是我的上師。如果釋迦牟尼佛今天親自來,他度我的方法是什麼呢?他肯定是給我講經說法,然後給我指一條非常好的路,僅此而已。

這個度我的工作,今天是誰在做呢?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觀世音菩薩,是我的上師。所以對我來講,上師就是代表了佛。所以我們觀想的時候,把上師跟佛觀想在一起,把他們的像放在一起,就是表達這樣的恭敬。

那麼這有沒有違背「依法不依人」的原則呢?沒有違背。我們對上師的恭敬不是因為這個人,而是因為這個人的心裡有法,所以我們去恭敬他。如果這個人的心裡沒有法,那我們會這樣恭敬嗎?不會的。我們之所以這麼恭敬上師,就是因為他的內心當中有佛的智慧,而且他把佛的智慧傳遞給我們了,所以我們對他這麼恭敬。恭敬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法。

在藏傳佛教,尤其是密法裡,我們要去依止一個上師的時候,一定要觀察很長時間。觀察什麼呢?不是觀察他有沒有勢力,他有沒有權力,他有沒有世俗的東西,而是觀察他內心當中有沒有佛法,他有沒有境界,他有沒有戒、定、慧,是在觀察這個。就是因為不能違背「依法不依人」的這個原則,所以要這樣去觀察。如果是不依法,而依人的話,那就看誰有名氣,誰有勢力那就去依止誰了。所以這個原則是不矛盾的。

觀眾2:感恩堪布!

誰是有緣人

主持人:好,謝謝堪布!我們繼續我們的問題吧,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讓堪布為大家答疑解惑。我們看下一位朋友。

誰是佛說的有緣人?

觀眾3:尊敬的堪布您好!佛度有緣人,請問誰是有緣人?

堪布:佛度有緣人。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個口頭禪。從佛教的觀點講,這個世界上,實際沒有一個佛不度的人。佛經裡面講,最後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他們都會成佛,他們的心靈也一定會提升到巔峰,這就是佛的境界。每個眾生都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佛沒有不度的眾生。

但是,佛經里講有一種叫做斷根的眾生,大乘佛教里也講斷根。斷根的根是什麼意思呢?根就是你去學佛的天賦和因素。我們每個人都會從上一世帶來一些對某個東西的愛好,它跟過去有關係,跟現在的身體也有關係。有些人對學佛、修行特別感興趣,這個興趣,佛教裡面叫做根。

斷根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些人,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有什麼樣的條件,再教育、再勸導,也影響不到他,他就是不學、不修行,對學佛、修行根本就沒有絲毫的興趣,這樣的人在佛經裡面就叫做斷根的人。斷根的人暫時是度不了的,但是他的斷也不是永久的斷。沒有永久斷根的人,只是目前這個現階段斷根。佛暫時沒有辦法度斷根的人,所以除了斷根的人以外,其他人應該叫做有緣人。有緣人,佛都是度的。

斷根之人,佛是不是永遠都不度呢?也不是。總有一天,斷根的人也會變成有根機的人。因為所有人的心底是善良的,只是目前這個階段,他的善良部分還沒有出來,這有很多的原因。有一天他善的一面出來,這時他與佛發射出來的能量是一個頻率了,他就可以接收佛給他傳遞的信息。他願意接收以後,佛就可以度他。總有一天他也會變成有緣人。

觀眾3:謝謝!謝謝堪布!

主持人:謝謝堪布!今天我們得到了堪布的很多分享,相信大家在學佛的路上,能更加精進地到達自己想要的幸福點。雖然我們在學佛修行的路上,會遇到很多疑惑和困擾,但在《慧燈之光》裡有這麼一句話: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這種來之不易的機遇,讓我們的人生變得非常完美、圓滿而有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